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第1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绪论 教学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18-02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渗透,已经成为生物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1]医学生学习好生物化学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化学不但内容抽象复杂,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时少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已成为基础医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生物化学绪论是纵览和把握生物化学基本内容的一个提纲,是对生物化学整本教材甚至生物化学整个学科的一个说明,通过绪论学习能使学生尽快了解生物化学的整体结构。因此本文在阐述绪论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讲好绪论的方法。

一、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绪论作为开篇之首,它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讲好绪论课对学生大有裨益:首先,它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一个系统认识,消除陌生感。绪论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生物化学的内涵、发展史、研究内容、与医学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绪论的教学内容可谓涵盖了生物化学的方方面面,能够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上纵览生物化学的全貌。其次,它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化学对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另外,生物化学也能够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也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它是在生活和看病过程中都能用到的一种实用的科学。学生认清这一点后,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追求。再次,绪论课讲得生动有趣,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甚至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这门功课,对于以后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

另一方面,讲好绪论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是教师树立良好教学形象的有效方式。绪论教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就会觉得空泛;若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所有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认可,甚至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敬重。这样无形中教师就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

俗话说“美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生动讲解绪论这个好的开始,不论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都是一件好事,是营建双赢局面的必备法宝。

二、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绪论的讲解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教师不注重绪论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学时的限制,另一个就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以前生物化学理论课时多在100学时以上,但是现在多数院校将其压缩至70几个学时。教师要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妥善、合理地安排时间。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就将绪论非常粗略地带过后直奔具体章节的讲解。这样做妨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学生难以前后贯通。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觉得绪论可有可无,从而忽视了绪论教学。而研究证实,详尽讲授绪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生物化学整体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影响。[2]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绪论的讲解不够生动。若只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觉生物化学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让学生兴趣索然,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同时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形象产生不良印象,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可能是有些教师只是将绪论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其实讲好绪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除了平时要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在课前做精心充分的准备。其二就是教师虽然知道绪论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但是却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达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物化学绪论的教学方法

既然讲好绪论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讲好绪论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归纳总结出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物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只按照书上的定义来讲解,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对这一概念形成一个有形的认识。若从概念内涵出发,以多姿多彩的生命表象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们讨论躲在生命表象下的生命本质是什么,就可以以这种方式引出生物化学实际上就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1]以这种方式给出生物化学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再介绍生物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虽然内容丰富繁杂,涉及面广,但是其研究内容可以大致高度概括为:生物体基本组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变化,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在讲解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生化现象。如剧烈运动后为何感觉肌肉发酸,吃糖过多为什么会长胖等,这些问题都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在以后的授课中答案会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通过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史, 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激情。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有许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介绍他们的工作和事迹。如胰岛素的发现者加拿大人F.G.班廷,为了筹集实验资金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他不顾一切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并最终将胰岛素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救治。他也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甚至产生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美好愿望。

第三,讲述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论在农业、航空航天事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是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化学具有更特殊的意义。首先,学习生物化学可以增加对治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人处于病理状态往往是由于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功能的紊乱而造成的,如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1相对于LD2升高是心肌炎或心脏受损的标志,[4]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多地依赖于生化指标的测定。其次,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生物药物的基本成分为氨基酸、蛋白质、酶、辅酶、糖类、脂类、核酸等及其降解产物,它们都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合成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在制药行业和医药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在讲解生物化学绪论的过程中,还要跟学生讲解一下生物化学的难学之处,对于这些难点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生化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就是三大物质代谢,其中会涉及很多代谢反应,如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β氧化和尿素循环等,对于这些代谢反应的学习,应让学生把握住三点,一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应,即这个反应的生理意义是什么。二是要知道发生这个反应的部位,发生在什么组织,什么细胞器。最后就是要抓住这些反应的关键点,如起始反应物和终末产物各是什么、耗能或产能步骤以及受调控的步骤都有哪些。要掌握这些内容就要学会归纳总结,多比较不同的反应特点,加深印象。

只有将绪论讲好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主动并信心十足地把生物化学课程学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查锡良. 生物化学(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张艳芳,张俊河,张煜,石如玲,杨保胜. 详尽与简略讲授绪论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5):529-530.

第2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生物化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内容复杂、概念抽象,知识论述枯燥乏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这门科目产生了一定的怠倦情绪,觉得这么难懂的学科,在加上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兴趣更为低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采用一些有效的新型模式,刺激学习的学习兴趣,逐步的实现生物化学的科学有效性。

二、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研究下的护理教学心得

(一)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科性质,深入浅出介绍生物化学定义

虽然《生物化学》在教材的书面意思上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我们在介绍给学生时横向结合书面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与其结合,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学科的真实意义。比如,在讲到人体组织构成的问题是,先由基本构造层次使学生依次了解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之间的联系,在进一步的讲解分子水平上的认知和探讨分析。其实《生物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有些女性追求时尚盲目节食而造成一定的头晕、出汗甚至休克的情况,这其实是因为大量出汗体内血糖浓度过低引起的症状,在比如,人们经常把头发烫变形,这是因为把毛发中的蛋白质进行了一定的化学反应的作用等,以及名噪一时的核酸广告宣传的营养价值没有理论依据等等;这些民生问题都是与生物化学息息相关互相联系的。只有不断的通过对相关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结合更多民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才能从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这门学科的科学性有一定层次的认识,自发的原意去学,希望学好的热情。

(二)串并联讲解生物化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不仅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我国人民为其发展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再加上近几年来频频与诺贝尔奖发生渊源,先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因此教师们在对其内容的讲解中可以充分的结合国别的线索,以时间为中心轴,为大家讲解学科发展史,是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门学科。比如,我国的老农人们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用粮食酿酒(当时的原料就是现今的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近500种动物代谢产物和分泌物,为医学的研究做出十分重大的贡献、“药王”孙思邈已探究中草药治疗维生素缺乏疾病等、还有近代留美生物化学家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贡献斐然,面对多国的热情邀请全然不顾,终身保留中国国籍,为国贡献满腔热血等等。这些不仅仅是体现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展现了现代科学家们的满腔爱国热情,作为青少年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向这些前辈们虚心学习,用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以饱满积极的热情和心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三、项目教学法在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与临床实践与理论基础的紧密结合,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通常人们的学习离不开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三个方面,而教学项目的选取也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目的的验证性内容为辅,以运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为主的相互结合和互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在接受完知识后把所学知识进行彻底的消化与吸收,最后结合实践完全的展现出来,服务大众。

(二)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不断的改革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成绩在一个公平、公正、严格的环境机制,激发各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由完成项目的效果决定最终通过的评定审核成绩,最后由教师对每个任务的成果进行验收,最终成绩由各个项目的成绩累积而成。

四、结束语

第3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师资队伍 专业化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都积极为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就是办学条件差一些的高校一年也能够给学生开出百多门的公共学修课,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给学生开出近千门公共选修课程。课程数量比十年前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但课程实施的质量方面却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选修课程管理不严,开课较随意;对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设计;管理方面存在放权后监管不力等问题。同时,内容过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将注重研究和预测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并将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可以促使高校领导重视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最突出的特点。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需要

据北森职业规划咨询公司与新浪网、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而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考虑职业规划问题。以上调查反映了目前我国在人才资源方面的巨大浪费,一方面,我国的人才十分紧缺,另一方面,人才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从一个侧面暴露了高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咨询和规划意识急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意识有待于引导树立。因而,提高毕业生对自身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能力是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二、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中,超过半数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学科知识背景均为其他学科,其次为教育学,拥有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相对较少。在对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最缺的知识和能力识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最应具备、最缺的知识都是咨询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最应具备和最缺的能力是咨询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发展教育师资必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

(二)学科与课程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每年以几十万的数量在增加,合格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培养相关的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虽然从2003年起我国部分师范院校开始招收以“职业指导”等为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开发建设已经开始。但是,学科建设、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速度不快,远远落后于形势的要求。调查显示,大部分省市和高校都没有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基地和相应的专业。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相应的职业发展教育的学科建设还很薄弱。

(三)专业化标准空白

专业化标准建设在我国是十分薄弱的。虽然我国己经开始了就业指导师初、中、高级培训,有相应的报考条件,但是,作为专业化标准还未建立。职业咨询师的初、中培训已经有l年半,有严格的培训计划,严格的理论考核要求,有实习实践的课程,但是,至今,职业咨询师的专业化标准还未建立。

三、 建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议

(一)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

1.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

教研室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分支机构,其成员主要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职教师,部分为具有中级以上职业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学生辅导员等。其工作职责是:制订和修改教学大纲,组织安排全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教材、讲义和教案的编写。以教研室为载体,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研究,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不同阶段,深入研究职业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的拓展形式。

2.职业咨询与指导室

职业咨询与指导室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分支机构,其成员主要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职教师,也可聘请兼职人员,大学职业咨询工作应当走在问题的前面,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第一,定期性的职业咨询制度。可以将全体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为对象进行个人和团体职业咨询。第二,即时性的职业咨询制度。这是对全校各年级学生全时段开放的咨询服务。当自己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训、职业选择以及个人生活中发生不安、苦恼时,可以随时去咨询室请求援助。

(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1、专职师资队伍来源。专职师资队伍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各学校从现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中挑选一批有志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骨干,这部分人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必须系统地进行相关培训。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中分离出一部分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应用。三是向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充实到队伍中。四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专业中选聘一批应届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进行培养,作为就业指导的后备力量。

2.兼职师资队伍来源。第一,从现有的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处、团委老师中选聘。第二,利用社会资源,聘用曾经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从社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选聘优秀的职业咨询师担任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兼职教师。各高校应主动和社会有关机构开展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

第4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生物化学;双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57-04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采取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即在包括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在内的各教学环节中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完成部分或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竞争力、迎接外部挑战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思维,并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2-4]。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和领域[5]。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使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推动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可以有效跟踪国际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开设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相关政策制定、师资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6,7]。笔者此前已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发展提高措施和教材建设等角度进行了探讨[8-10],在此主要以生物化学的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1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广泛的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核心。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事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质量,而且是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提高双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完善的教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适当处理;(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与措施;(3)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以及拟定适当的练习题和思考题等。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大致相似的编排规律与格式,但一般而言,不同编写者编写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写风格与中文教材的差异会更大一些,从而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更多的困难。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在课前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使用英文教材的双语教学而言,不仅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和处理,而且还要从专业英文的角度进行课前准备,包括专业词汇的准确发音、中文含义以及某些特殊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方法等。

尽管现在使用的原版教材具有许多优点,如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体现了专业教材所必需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反映了国外著名高校和名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但是,这类教材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这些原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多覆盖面很广,要么是厚厚的一大本,要么简化成“纲要”。学生单凭自己阅读教材往往难以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专业新知识,这也就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辅导的根本原因。老师在履行这种教学辅导职责之前,必须在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按照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学生自己阅读)。确定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讲述的逻辑层次,从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引入、分析破解和归纳小结等,一一做出预先的设计和安排,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做好学科知识的取舍和补充,即根据需要对教科书中叙述过于繁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过于抽象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例如,生物化学外文教材对于名词概念及某种学说或模型的叙述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水平所限,难以根据原文叙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以相对简洁的英文句子对其重新阐述。只有这样,才能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线,通过优化和整合,形成一个适合学生快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等补充进去。

3 教学方案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双语的优势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知识。

3.1 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首先必须明确,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不管采用何种语言进行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更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或两种工具进行学习与知识传播,因此,应区别于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地翻译课文、讲解词汇与句型。应当遵循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专业英文学习为辅的原则。但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词汇、某些涉及专业知识的特殊英文表达方式等做相应的解释和归纳还是必要的。在双语教学中,不应单纯追求形式,硬性规定必须全英语(或其他第二语言)教学,或规定英语必须占教学语言的百分之多少。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整双语教学时两种语言的应用比例。对于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可多用英语讲解,而对于那些复杂的、生涩难懂的知识则多用中文讲解,不因第二授课语言的引入而忽视母语的应用进而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在使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常用的、简单的和容易接受的单词与句型解释说明专业知识点,以免因第二教学语言的引入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困难。

3.2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教学有法,无定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至少应做到“一准确”和“三清楚”,即传授的知识准确,层次清楚、口齿清楚和板书清楚。(1)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教学中不致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2)层次清楚指授课时按照预定计划依次推出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循序渐进。组织恰当的语言做好前后内容的衔接和不同内容的转折以及采取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编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层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授课时口齿清楚才能达到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的目的。讲述时注意语音语速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得更加清楚,而且可以给予学生变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板书清楚不仅有利于弥补教师讲述不清或学生听得不清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许多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点。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合理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又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PTT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知识信息,包括与学科相关的研究前沿等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动画课件等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的学习效果。但是,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而且课件的制作也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将所有讲述的内容都放上去。所以,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板书的作用。传统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重点、难点清楚,便于学生选择性记录。同时,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采用正板书与副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板书的这种优势。板书内容可根据需要随时添加补充、擦除更改,更有利于强调和突出重要知识点,与课件内容互为补充,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而且还涉及众多复杂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方式,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双语教学时,传统板书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对于学生而言某些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或知识点,用中文讲时需要板书辅助解释,用英文讲时更需要这种板书,以防学生因未听懂而给理解带来困难。

课堂教学除了注意上述几个基本事项外,还应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和总结归纳性结尾。设计适当的开头方式,组织恰当的语言,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结合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引入教学内容是可以借鉴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双边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满堂灌,让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一堂课结束前应对本堂课讲授的内容作出小结,总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并结合讲课内容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或思考题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的准备和能力。在课堂上,尽管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课前准备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方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打乱”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互动时,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不同,不同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完全相同,而且还可能会引入许多相关问题并引发争论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掌控局面,确保课堂教学过程顺利推进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3.3 课堂教学中科研素材的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学研究实例进行讲授,能较好地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科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具有励志作用的著名科学家和成功的科学研究事例,例如Watson和Click及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推导与建立;我国的科学家团结协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胰岛素等[11,12]。此外,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尤其是教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既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比国内教材改版更及时,但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囊括本学科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阅读相关科研文献,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动态前沿。双语教师如果能在相关领域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并能取得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那么,将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显得比较遥远,有些甚至还有点儿神秘和“高不可攀”,一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成果,并在课后邀请学生参观研究室,就会给学生一个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只要现在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自己也能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观念。

4 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要环节,而教师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牵涉到许多环节,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不仅要努力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做足课前准备,并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锋,刘萧,谢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2004,(3):25-26.

[2]郭汉光.关于双语教学的对话[J].教育导刊,2003,(3):55-57.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1-08-28)[2013-02-20].http:///20030804/3088968.shtml.

[4]贺利芳,张刚,周围.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4-55.

[5]张庭廷,李 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8,25(1):69-71.

[6]武敬杰,许世彬, 赵新雅.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64-65.

[7]毛阿兰,胡建新.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92-194.

[8]王贤纯,陈平,曾雄智,等.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68-69.

[9]王贤纯,陈平,王迎,等.生物化学双语教材建设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1-103.

[10]王贤纯,陈平,王迎,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36-37.

第5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才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 家提出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可见,现代护理要求护 生了解护理的发展史、职业素质及行为规范、护理理论和护理 程序,涉及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具体内容。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 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 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生必须具有生理-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方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 体护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素 质。

化学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讲课一开始就 向护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护生在护理工作中,患 者对护士的心理需求首先是职业道德,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 包括服务态度、仪表礼仪、修养、沟通等方面。若能以“5.12”国 际护士节或成立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支队为契机,组织护生参加 优秀护士模范事迹报告会,讲述南丁格尔的典型事例,组织护 生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等活动,将会对护生树立高度的责任 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护风起到推动作用,也将会对护生学好化 学课起到促进作用。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护生对护理专 业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唤起护生责任感比单纯传授知识、 方法更重要。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理念

    护理是对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过 程[1]。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 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科学是自然 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独立应用科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合成 的一门自然科学[2]。化学课只有淡化学科意识,才能突出护理专 业培养目标,注重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先预防 保健,后疾病护理”“先健康人群,后患病个体”的观念。

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需要适应 科学技术发展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化学教材应以培 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为办学方向,以护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 教学大纲为依据P],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 性5性要求,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 特色。

3 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关系

    医学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找 出防病、治病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1]。 3.1化学与人体生命的关系人体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体各种组织 都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物质组成。食物 的消化、吸收都是化学变化过程[2]。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 都和体内的代谢作用有关,而代谢作用与人体内进行的一切化 学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掌握生理和病理现象的本质,就 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生物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 法,研究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复杂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对 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把握生 命运动的规律[4]。

3.2 化学与疾病诊断的关系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要对患者的血、尿、胃液、粪便等进行 化学检验,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正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法和步 骤。例如,尿中葡萄糖、丙酮含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 实现的;临床上常用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 扫描,成为诊断脑、肝、肾、肺等脏器病变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工1能确定甲状腺的功能状态;=Co放出的射线能深入组 织,并对癌细胞有破坏作用。

3.3 化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用氢氣化铝、碳酸氢钠、 乳酸钠来治疗某些胃病;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 疾病。为了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对各种药 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 和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药物的合成制备和中草药有效成 分的鉴定、提取等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4化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在预防医学中,使用化学方法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 等进行监测,从而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如配制注射使用的消 毒剂、酒精、碘酒、注射液,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运用化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疾病、 死亡等生命过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密 切联系。所以,化学是护理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4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4.1学会运用辩证法学习化学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要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例如,认识物质结构 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影响,氣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对立统一 的辩证关系。

4.2牢固掌握“三基”要准确、牢固掌握好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 论。加强对“三基”的理解和记忆,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 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三基”灵活贯穿在教学和实 践过程中。

4.3注重课堂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听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定期 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使知识系统化;要及时复习,抓住结 构一性质一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练习, 以求温故知新。

4.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原理都建立在实 验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验学 习。在教师演示实验和护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观察、 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书写实验报告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 度和求实的作风。

第6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

第7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有机化学;农牧;课程改革

农学、动物科学、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农牧系列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该课程的内容贯穿了整个后续专业课程,为今后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学时,实验学时18学时。有限的学时与日益丰富的教学内容矛盾重重。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农牧系列专业的教学体系不能照搬化学类专业的课程培养模式,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更新设计[1]。因此,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模式与思路。目的是通过改革,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将复杂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零散的内容规整化,模糊的内容清晰化,巩固了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逐渐培育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化学类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为期一年,农牧系列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仅仅为一个学期。其次,部分农牧系列专业为文理兼招专业,文科生学习有机化学很吃力。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导致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如下:(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没有深入贯彻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通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文科生)产生厌学心理,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逐渐丧失。(2)教学内容落后、陈旧,缺乏近代最新理论和动向。教师为了备课方便,每一届学生均使用同作者、同版本的教材。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进步和知识理论的托陈出新脱节,导致有机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相互链接不紧密。(3)教学方法单一,忽略了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多采用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直观教具[3]。(4)实验教学封闭独立。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实验项目少,缺乏与理论知识及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连接。(5)考核方式单一化。考核成绩主要取决与期末笔试,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初衷。这些问题与弊端,面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当前教育发展形势,显得很不适应。

2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推陈出新与提高。主要方向如下:(1)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近年来有机化学和农牧科学的发展,对个别章节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合并和增加。例如:删掉“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含氮、硫、磷有机化合物”、“周环反应”、“亲电、亲核、自由基反应机理”、“有机合成”五章;合并“饱和烃”、“不饱和烃”、“卤代烃”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两章;增加“天然有机化合物”、“有机物与环境污染”两章。其中,“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类脂化合物”作为重点章节讲述。(2)实验内容的改革。利用实验项目辅助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为准则,理论内容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穿插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实操技能。也可将有机化学相关工业原料或产品带进课堂,增加教学印象,如常见的通用塑料PP、PVC、PS、ABS等;合成树脂如酚醛树脂;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等。根据专业的特点,有机化学实验重“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轻“有机物合成、性质与鉴定”。实验内容可设置为:“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橙皮中柠檬油的提取”、“菠菜中叶绿素、胡罗卜素、叶黄素的分离提取”、“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和乳糖”、“油脂的提取与性质”、“麻黄碱的提取和鉴定”等。(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学生参与并主导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度和重视课堂评价三方面,可采用讨论法、互动法、讲授法等多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最新的有机化学前沿知识,查资料,找出与某一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成果,然后在课堂上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向全体同学汇报并讲解,同时回答教师及其它同学所提问题。教学手段的改革包括开发、研发、选用恰当的直观教具参与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辅助工具,增加课堂信息量。例如,将专业所需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立体构型等抽象的内容,以立体、动画、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这些“可视化”的效果完全由学生完成,做到“学生主”。而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有机化学领域主流杂志等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到“教师辅”。由于学生更爱听一些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教师主动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所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师生互助互学”的教学气氛。(4)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形式的改革包括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两方面。课下辅导包括学习和生活的辅导。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形成亦师、亦友、亦父、亦母、亦兄、亦姐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播,而且是育人的手段。

3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措施

本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力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主要措施如下:(1)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凸显主要的知识脉络和结构,把握以下两点:首先,将最新的理论、前沿性的技术和创新融入到教材中去。深入浅出的表达理论概念,不拖沓。例如讲授“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时,利用导课将近几年核糖核酸及全新蛋白质的发展史以影视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说明其在医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章也是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的基础,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在讲授基本理论与概念;“碳水化合物”中单糖、双糖和多糖的分子结构较难理解,讲授时可将三者代表物(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的分离、分析及合成方法,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等导入课堂后在介绍分子式和结构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以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课题为载体,课堂教学为途径,将授课内容融会贯通到课题中。如“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相关课题研究,可先将利用先导化合物及其各种衍生物发展成一类新药的例子介绍给学生,根据实例引出授课内容。(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各高校的有机化学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去听课和学习。如(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云南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西北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等。同时开发并推出该专业所授有机化学课程网络版,在线作业、考试、答疑、预习、复习、查询等[4]。(3)增加课堂吸引度,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且数目庞大,故有机化学的每章及每节都有相互联系和关联的地方。例如“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是每一章都要讲授的,可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再如“醇酚,醛酮与羧酸”三章之间可通过相互的氧化及还原反应联系起来。只有教师喜欢授课,喜欢教室,喜欢学生,才能提高的课堂吸引力,增加课堂吸引度,使因学习过程无趣而导致课堂自制力下降的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4)实验教学以实用性、技能性、先进性为准则。实验教学脱离不开理论指导,而理论内容需实验验证,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农牧系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学时较少,难以向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一样进行全面的训练和提升。故采用集中化实验教学法,即集中某个时间段(一般是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有机化学实验[5]。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设置“有机物提取和分离”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穿插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结论将结合,提高动手能力。(5)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环节,当不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人才培养而言,“重结果,轻过程”的理念应摒弃,主动求变,改变笔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考核模式。合理分配考核比例,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出勤、报告单成绩、实验动手表现)的比重加大,减小期末笔试成绩的比重。

4结语

对于学生培养规格来说,知识结构的要求是次要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是主要的。实践证明,每一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对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修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大,这给有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总之,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可操作性强。通过教改,教学体系和课堂内容趋于合理、全面和科学。该课程的教改模式可为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高伟.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7(6):113-114.

[2]吴凤龙,宋瑾.有机物系统命名法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河套学院学报,2016(3):63-65.

[3]乔金霞.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爱斌,飞,陈银,等.大类培养模式下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16,31(9):20-23.

第8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体育学科;体育学科分类;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06-05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LU Chang-fen1,YANG Wen-xuan2,LUO Xiao-b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and adjusted 4 level 2 disciplines under sport sc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and “Sports Human Body” are two important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in the sport science system; the cont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need to be regroup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be developed as the sport disciplinary system.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disciplinary system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3个一级学科之一,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的雏形,从而使体育学在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对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文化的迅速提升、体育事业(特别是运动竞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实践中许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也牵动许多原有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衍生新学科,从而冲击和改变了现有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内部结构。为了适应体育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现有体育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已成为必然。本文将在分析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新方案,为我国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特征

1.1体育人文社会学在分化中初建整体观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由众多的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组成。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体育理论”的面貌出现,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育理论的裂解和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向体育领域的渗透,许多新兴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人文社会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并逐渐从改革开放前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中冠之于“学”的分支领域共有70多个,许多分支学科已经有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独立的学科理论框架和特有的研究角度,确立了学科的特质,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学科发展趋于成熟;有些成熟的体育学科甚至分化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例如:体育经济学分化成体育经济学概论、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学、体育营销学、体育赞助、体育经纪等,体育管理学分化成体育管理学概论、赛事经营管理、社会体育管理、体育健身管理,运动竞赛学分化出体育竞赛裁判学、体育战术学、体育博弈论。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自199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进入学科体系以后,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框架的讨论在课题立项和学术论文中不时出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深入发展、不断分化新学科的同时,其自身的整体概念也不断加强。2003年,应体育人文社会学整体化发展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建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整体概念,树立了关于体育的人文观和社会观[1]。

1.2运动人体科学分化多于综合

运动人体科学,以前亦称“体育生物科学”或“体育自然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对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据统计,包括那些从成熟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已有66个分支。运动人体科学整体性研究极少,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篇名“运动人体科学”,对截止至2009年的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发现105篇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整个运动人体科学的框架结构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运动人体科学概论》[2]。该书内容覆盖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必需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体育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多门人体科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本首次从整体上探讨运动人体科学的著作,但实际上也是各分支的组合。可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凝聚力十分有限,其整体概念尚未建立。

1.3体育教育训练学以教学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主体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3]。长期以来,我国丰富的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实践,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003年出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4]就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就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初步建立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框架。但由于该学科的非成熟性,其整体抽象性水平较低。

1.4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武术项目为核心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与科学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技术与理论整合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经过10余年的发展,部分学校设置了以武术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发展围绕武术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兼顾一些其它民族传统项目的发掘与整理,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论述和介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共同特征与发展规律等的探讨不足。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与一门成熟学科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必要性

现行体育学下4个二级学科的划分,既缺乏科学的分类思想,也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这是从分类学意义上来说明其调整的必要性的[5]。本文将主要从体育学下属学科自身的特性和发展水平来阐述对当前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1)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不能体现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群自身的开放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受母学科的发展影响较大,在本质上分别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研究对象上看,前者主要研究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后者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机体的生物变化规律;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大多限于各具体学科所依据的母学科研究方法,如体育管理学的案例分析法,体育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政策分析法等、运动生理学的实验法、运动解剖学的解剖法等;在理论体系上,这两个二级学科虽然建立了整体性的学科概念,但其内部结构还停留在各分支学科的排列组合上。可见,二者仅仅是母学科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而非从整体上研究体育运动自身的学科,不具备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将随着母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体育学科。因此,在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群和自然科学群中,将其应用性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科体系来看待,把具有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学科凝合在一起,既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和生物现象,也不利于新兴体育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范围模糊、学科性质难以定位。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和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训练类”的范畴和领域。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体育形式,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或体育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边界模糊,而且也使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难以定位,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中,有些高校为了增加申报学位点的实力,将“教育类”与“训练类”的成果合并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点,转而又将“教育类”的成果作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申报“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位点,这种重复使用材料的做法,使“以学位点促进学科建设”的初衷流于形式,导致学位点多而实际学科根基薄弱的状况,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质量。这种实践中的尴尬,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科自身范围模糊、性质不明确所导致的。

3)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不足以成为一门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形态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识却相当薄弱。民族传统体育学设立之初,其本意是建立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然而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宏观研究仍显得不够,其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空白点较多,尚欠开拓创新意识,缺乏从完整知识体系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进行概括、提炼和总结,且研究内容极不平衡,武术研究受到重视甚至有代替民族传统体育之势。除武术研究外,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如大成拳、气功、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散打等,被冠之予“学”,形成大成拳学、体育气功学、意拳学、太极拳学、八卦拳学、散打运动学等,介绍各项运动的概况、技术、方法、战术等。这些作为手段和内容的运动项目在学理上至多算“课程”,不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一个“学科”。

以学科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尚不具备一个学科的基本条件,就更别说是一个“学科群”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概念。

4)新兴学科难以归类。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健身、休闲、娱乐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健身休闲的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如2002年,成都体育学院在经过多年对休闲体育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软科学课题《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了对休闲体育的系统研究工作。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小明、虞重干先生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200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卢锋先生的《休闲体育学》,对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此外,刘同员、马永红、董晓虹等学者还对健身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健身休闲理论为健身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领域。然而,审视现有的学科框架,健身休闲理论既不能归类到体育教育训练学,也不能放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体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3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基本策略

1)保存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对体育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的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这是因为:体育学科是研究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中的人的综合学科,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专门性,在本质上应属于体育学科自身。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在本质上是属于其它学科的。然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性体育学科,也是体育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交叉性体育学科用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问题,为掌握运动状态中“人”的身心活动机制、深入理解各种体育文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与科学技术研究大系统的基础学科,其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大致相当于整个科学技术系统中应用学科的层次。但是体育科学本身也存在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如果不进行具体分析,一概认为体育科学只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会导致对基础学科研究工作的忽视,进而影响体育学科发展的后劲。因此,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基础支撑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开放的学科群。体育自然科学通过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和科学手段把体育科学引向微观世界,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却向体育所涉及的社会宏观方向发展,从个体的心理,到家庭、小群体、社团、社区、单位,直到国家和国际。二者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将体育实践引向深入,不断推动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及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体育从政治需求向文化层面的回归,体育逐步走上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发展的立体化道路。锻炼身体,追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体育事业的清晰目标。因此,在体育科学领域,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已成必然之势。这既是现代科学发展使然,也是促进体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抉择。

对种种“体育问题”的聚焦,是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的内在动力。而对种种“体育问题”的深入剖析,还需要二者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对运动人体科学而言,应及时运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来研究体育运动当中的人体适应性规律,并将研究视野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领域扩展到体育教育和健身休闲活动中;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应保持与人文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兼容性与学科张力,突出体育社会科学的批判性和应用性,加强体育人文科学的导向性和基础性。

2)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是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聚合体,前者是一种体育方法传授形式,后者是实现运动竞技目标的一种途径,二者聚合在逻辑上讲不通。从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只有武术的部分项目,作为一个运动项目何以成为一个具有“群”概念的体育学科?可见,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两个不成熟的学科群概念,应该淡出学科框架。

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体育学下属的两个二级学科,都以运动技术项目研究、教学与训练为核心,二者具有同质性,其具体内容是反映体育学专门性与特殊性的主体,是体育学发展着力建设的部分。因此,取消这两个学科概念,却不能否认这两个学科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体育学下属学科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具体内容进行重组。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有区别于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设立,寄托着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但寄托民族感情并不等于学科建设,这是由民族传统体育学经多年发展而无实质性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实际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开发、教学训练,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属于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和训练分别属于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体育文化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可考虑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成熟项目开发列入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分别纳入到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归入体育文化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设立,表达了人们对“体育特色”学科的关注。作为体育学的主干,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括身体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和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由于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是两种不同的实践形式,身体教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理应分开来发展。运动项目作为实现体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方法学意义,因此,可以将研究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统称为“体育方法学”。

3)为新兴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健身休闲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与近年来健身休闲活动实践形式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相适应的。进入21世纪,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健身、休闲、娱乐必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要开展健身休闲活动,科学的健身休闲理论是必须的。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健身休闲理论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因此,新的学科框架需要为这些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4对体育学科体系的调适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体系实际包含着两大类学科,即基础性体育学科和专业性体育学科。基础性体育学科是专业性体育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石,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内含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学科群。专业性学科是指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本质、关联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服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学科发展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时代新挑战,始终需要积极倡导身体运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这就是体育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的最大不同。体育学科发展坚持“通过身体运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这是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医学、理学等)的特色,也是体育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准则。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体育学科的建设,增强其辐射性、应用性、导向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专业性体育学科的发展,以突出体育学的特色和独立性,这才是体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回顾体育发展史,分析体育存在的现实形态,可以发现,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是现实世界体育存在的3种主要形态,并随着体育实践深入发展逐步发生分化,且各自的发展轨迹越来越清晰。体育学就是由研究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各分支学科组成的。体育学科体系分类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分类依据,兼顾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将体育学分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3个分支学科群,并在各分支学科群下重新分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对体育方法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性体育学科做重新分布。以此为思路,将体育学的总体框架调适如下(见图1)。

其中,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竞技学的主干学科,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是健身休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身体教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方法学根据体育实践形式的目的不同分化为身体教育方法学、运动竞技方法学和健身休闲方法学分别列入体育学的3个分支学科群中。

5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现有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分类已明显不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现有4个二级学科进行解构与整合,是体育学科深入发展和体育科学理论不断完善的现实需要。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可考虑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来建设,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内容,重视新兴的健身休闲理论并将其纳入学科框架,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体育学科框架必将在新的学科发展阶段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健.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