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生态环境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概况

第1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近些年来,我主要负责指导我校学生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电脑动画制作活动,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参与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学生未能接受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怎样处理好个别学生与多数学生科学活动的关系,以最大限度扩大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近期和长期的教育效应,是我思考较多的问题,也想通过本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以实现点面结合、近期与长期教育结合,真正体现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思想。

新密位于省会郑州西南40公里处,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属于“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内,已纳人大郑州建设规划。新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西汉高祖刘邦始置密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境内名胜众多,风光秀美,轩辕丘古城寨城址、黄帝宫、郑公墓、汉墓锺华夏之灵,青屏山、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轩辕丘古城寨址的发掘,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被专家考证为黄帝古都轩辕丘。

新密资源丰富,物阜品优。矿产资源遍布全境,已探明矿藏有25种,煤炭、铝矾土、石灰石、硅石等储量大、品位高,为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由此逐步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新密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矿区,特别是煤矿企业比较多。随着国家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现在许多小矿产资源企业都被关闭,好多矿区都处于荒废状态。由于原来许多矿区过度和不合理开采,造成矿区植被的大面积毁灭性的破坏,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加剧,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如煤炭矿区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煤炭开采产生的矿井瓦斯和矸石自燃释放的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而重金属(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锡等)矿废弃物中的酸性、碱性、毒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径流和气体扩散污染水、大气、土壤及生物环境,影响的区域远远超过了矿区的范围。污染物在风吹、水蚀等作用下,迅速扩散到四周,导致周边地区的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农作物减产,并威胁到人类健康。近年来,其污染程度有逐年加重趋势。首先是矿山废石尾砂堆放数量愈来愈大,据对国有有色矿山的调查,其年堆放量达2.023亿m3;大量个体和乡镇小矿的废石堆更是漫山遍野。这些废石尾砂堆放既挤占大量土地、破坏植被,又易引发泥石流,成为地质灾害的隐患。矿山过量采掘和抽排地下水诱发的塌陷、地面开裂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毁坏农田、民房,危及铁路、公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严重的是矿山开采引起的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污染及放射性污染已相当严重。部分地区土壤中铅、镉、汞、砷高出正常值几十倍至几千倍,从而出现许多地方病,形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灾害。再加上季节性暴雨和伏旱秋旱气候条件,使得表土层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流失严重,土壤有效水量减少、通透性差,土壤生态系统缓冲能力越来越弱,土壤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人地矛盾激化、土壤一植物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下降。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最近,国务院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牢固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教育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改善身边的生态环境。于是我就组织了我们学校的环境课外兴趣小组,希望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保护和改善新密市矿区的生态环境,造福当地群众。

二、目的要求

1 活动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该活动旨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和分析矿区环境,包括对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矿区中植被生长环境情况的分析等;同时,优选出几种适合于当地生存且能富集重金属的植物进行培植。希望通过这次矿区植物修复活动,系统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技能,以及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能。

(2)方法与过程

该项活动本着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努力使活动内容具有阶梯性、逻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这一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活动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 具体要求

(1)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加课外实习,细心观察,做好记录,独立思考,严格遵守纪律。完成实习任务。

(2)认识考察矿区的土壤结构,环境特点,主要植物生长特点,以及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并做好详细记录。

(3)熟练的使用活动中使用到的各仪器、仪表、测量工具等。

(4)能够观察、分析、总结不同种类矿区的土壤结构及植物生长特点。

(5)学会整理材料、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能够撰写报告。

三、活动对象、人数及需求分析

1 活动对象及人数

河南省实验中学生物环境科技活动小组成员,计40人。其中第一组20人,为高一年级学生,第二组20人,为高二年级学生。

2 活动需求分析

(1)学生发展的需求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适应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项活动在设计考察内容时将充分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并适当考虑高一和高二学生的生物知识和能力水平,分层次,有梯度,整体推进学生

各项素质的提升。

(2)活动组织的需求

高一和高二年级活动小组学生各分为A、B两个小分队,每队10人,设队长各1名。我校指导教师2名,聘请的校外科技辅导员2名(由该生态环境专家组成),以保证每一小分队考察时有一位老师指导,从而提高野外考察的质量。校医1名。

(3)活动资源的需求

活动器材:铅笔、记录本每人1本:照相机和摄像机每个小分队至少1部;标签、采集标本用塑料袋各若干个;植树工具若干等。

学校提供活动室1个,作为学校活动用。

四、考察地点及时间安排

考察地点在新密市废弃矿区。每组科技活动时间集中在14天,野外考察安排在暑假进行。野外考察时间8月进行。野外考察食宿安排在新密市市直二初中(暑假期间该校放假,可提供便利条件)。

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次年扩大小区种植面积进行重复实验。

五、考察路线及内容

本项活动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将充分结合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并适当考虑高一和高二学生的生物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结合新密市矿区的分布特点,设计以下四条考察路线,学生可依据本身兴趣与体能自主选择。

路线Ⅰ新密市――超化镇

路线Ⅱ新密市――苟堂镇

路线Ⅲ新密市――平陌镇

路线Ⅳ新密市――白寨镇

六、活动重点及难点

1 活动重点

(1)学生把高中生物教材中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矿区生态环境,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通过这次活动,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 活动难点

(1)该活动内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为科学探究实验,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2)使用土壤成分析仪器对学生是新内容,也是难的内容,需用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仪器。

(3)在矿区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小组的课题。

(4)针对课题进行有效创作,写出科学考察报告。

七、活动过程和步骤

本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力求做到组织严谨,流程科学有序,活动层层推进。

1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组织发动

(1)进行思想发动,做好知识铺垫。在活动进行前,请专家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知识讲座,熟悉该活动进程中的常规要求和必须注意的事项。

(2)成立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把活动中的工作标本采集、记录、拍照或摄像、采访等工作具体到每个人,设小组组长,制定活动计划。

(3)做好活动前的培训、指导。聘请河南省农业大学教授赵勇、叶永忠等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查方法与技术指导;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强调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2 第二阶段:野外考察,现场指导

(1)考察小组到达新密市后到当地国土局、园林管理处等部门走访、查阅资料,了解新密市矿区环境现况。

(2)实地考察矿区环境。做好观察、采集、访问、记录等工作。教师在各个环节中做好指导工作。

(3)采集土壤标本(含照片和实物),标本标签上应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和采集人。

3 第三阶段: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并进行小区试验

(1)结合考察记录和有关数据,对调查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析测试,对测试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写出可行性实验报告,制定出可行性实验方案,准备矿区的植物修复实验研究。

(3)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小区。

(4)请教专家,优选具有特殊吸收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植物种植。

(5)在小区进行栽培试验。

(6)定期去维护,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情况。

4 第四阶段: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成果评价

(1)撰写实验报告。

(2)开展小组成员互评,可评出“最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最富有奉献精神的学生”、“考察最认真的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最规范的学生”、“体能最佳的学生”、“展示口才最佳学生”等以表彰优秀,形成激励机制。

(3)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请指导老师给每个活动小组一个整体评价,然后给每一个小组成员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找出不足,供设计后续考察活动参考。

(4)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队员授予“环保小卫士”称号,颁发奖状和纪念品。

(5)选择比较优秀的实验报告,推选其作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1 安全问题

这里主要指交通安全和野外考察人身安全。出发前要精心组织,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告知交通安全常识,并严格遵守;准备必备的药品等。

2 注意力下降问题

刚开始,由于活动本身内容的吸引,学生处于好奇,热情可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学生意想不到的困难,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知难而退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学生认真观察习惯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或给予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一些联欢等活动。

3 走马观花问题

在科考过程中。可能有个别学生由于知识理论欠缺,不能认真观察现象和分析其成因,而把注意力放在对矿区其他景观的欣赏上。老师要注重培养队员科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等。

4 资金问题

主要是活动中产生的费用,特别是购买植物苗或者种子费用。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二是学生自发捐献;三是考虑能否和相关部门或科研单位联合搞。

九、预期的成果和呈现方式

1 每个小组成员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等

可能有对新密市矿区生态环境方面的调研报告,也有对新密市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植物修复方面的实验方案等。这项活动本身和成果富有较强的教育性。

2 成果会

在学校开展这次活动的成果会,通过成果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人都做“环保小卫士”。

3 图片和采集到的标本

拍摄的图片,编辑整理好的考察录像资料:采集的土壤标本,活动记录材料等。

十、评价标准

通过“自我反思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民主评议的激励性评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从实施过程和方法等多项指标,如制订活动方案、写调查记录、观察日记、实验记录、研究报告、论文、问题探讨策略、发现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活动日记、录像、摄影等:从实施过程各阶段的多项指标,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次数,制订方案的合理程度,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参加活动的具体次数等;从情感态度与责任感、价值观形成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意识、考察中的毅力与意志表现等。

十一、教育作用

1 起到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教育功能:

2 起到对其他学校、地区开展类似活动的示范性作用:

3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地质文化开发与保护意识。通过宣传,引起媒体的关注,起到了解、宣传普及地质文化的作用;

4 本项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开拓性,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十二、活动开展的优势

1 曾经开展过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

本人曾先后多次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有较丰富的组织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经验。2004年8-9月带领我校科技小组成员到郑州市的社区进行调查;2005年8月带领我校科技小组成员到中牟县雁鸣湖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等。

2 个人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199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分配到河南省实验中学任教,主要负责我们学校的科技活动,主要有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等。本人有较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所辅导的学生中有数十人获得市、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有20多人获得全国大赛一、二等奖,1人荣获欧盟第十七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环境专项奖(我们国家首次获得的最高奖),1人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本人也获得了郑州市及河南省“十佳科技教师”称号。

第2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与评价;银川市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2903

1引言

现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的的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益做出了分析[1~9],产业结构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不仅是一个“资源配置器”,更是环境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质和量的“控制器”[5]。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已越演越烈矛盾突出,据此情况在我国的十的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所以在此起点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推出生态型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宁夏统计年鉴2011年和宁夏各地市2012年统计公报。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份力量,为以后环境和经济可以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概况

银川市,简称“银”,总面积9555.38km2,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之间。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h,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无霜期185d左右。

2.2数据来源

本文产业结构数据来自《宁夏统计年鉴》2011年,以及宁夏、各地市2012年统计公报。

3银川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空气污染

据宁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银川市平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3.86t/万人,而全国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量为149.92t/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98%,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在增长,到2012年平均排放量到达398.79t/万人,增长速度是48.88%。虽然银川市的生态环境比其他省份要好,但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2水污染

2010年银川市废水产生量为16417.6万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893.7万t,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5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523.9万t,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5.52%。银川市的水压力一直在加重,所以应有效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循环。

3.3固体废弃物排放

银川市201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是627.7479万t,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6080万t,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26.0922万t,,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28.1767万t,工业固体的处置量是73.479万t,分别占生产总量的83.8%,4.5%,1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3.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银川市在近半年内16.2%固体废弃物没有循环利用,这导致了资源浪费且破坏了生态环境。

6讨论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以产业结构标准来衡量是全国统一的一个指标,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后的高级化是首当其冲的,本文运用生态环境影响方法定量地评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避免单一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的影响,避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简介:吴大旬(1963―),男,湖南新晃人,侗族,主要从事中国南方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

免评价的不全面性,进而综合反映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以银川市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上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呈现出三个阶段,在1994年第二产业最高时环境影响系数影响最大,当时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16.6%、47.1%、36.3%。在2002年第三产业最高时环境影响系数最小,当时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9.3%、40.5%、50.2%。从以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和下降了,这时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也随之上升下降,但这结构证明不是第一产业单一下降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就会下降,2011、2012年第一产业分别降到了5.08%、4.77%、4.48%,但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还上升了,上升了0.03%。所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合理才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指数,我们应以银川市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出合理高级化的产业结构。需要提出的是,研究时间尺度选择比较短,产业类型上选择不全面,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干扰强度较大的第二产业中只选择建筑业、轻工业、重工业三个指标,认为应从更长时间尺度、更多的产业类型和更广空间单元格的角度去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将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这将是课题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63~70.

[2]赵雪雁.甘肃省产业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2~106.

[3]王宜虎,崔旭,陈雯.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42~146.

[4]王西琴,李芬.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J].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

[5]崔凤军,杨永慎.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66~169.

[6]于文金,邹欣庆.基于产业调整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5):124~128.

[7]彭建,王仰麟,叶敏婷,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8]HayoM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the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81~96.

[9]RobertG.Environmental sustain ability in agriculture diet matter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189~200.

第3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刘思含(1990-),女,辽宁阜新县人,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孙卓(1981-),男,辽宁法库县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摘要:“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同时矿产资源也是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相当重要的环境要素,在维系生态系统这一有机体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辽西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

1.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辽西北地区涵盖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这三座城市,是辽宁省区域经济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一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巨大。但此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概况如下:

朝阳市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也较为广泛,同时开发潜力很大等特点。目前,境内已发现有益矿藏五十三种,产地五百七十余处,已探明储量占全省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锰储产量在东北各城市中位居第一位,钼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此城市黄金产出量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膨润土、大理石等总量大、质地好,具有非常好的开发前景。

铁岭市矿产资源丰饶有煤炭、白粘土、硅灰石、灰石、花岗岩石、大理石、锌、铁、铜、金等各类矿产共二十九种,开发利用已有二十多种。其中,煤炭储量二十二亿吨,占辽宁省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作为全国煤炭基地之一是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铁法煤业集团,年生产能力达一千五百万吨万吨。

阜新市这座城市盛产煤、玛瑙、石灰石、膨润土、玄武岩、金、铁、硅砂、萤石、沸石、地热、风力等四十多种资源。其中,萤石、沸石、硅砂储量居全省首位。阜新作为各种玛瑙制品的生产基地,玛瑙产量与销量占中国的二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玛瑙之都”。而且阜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并建有亚洲地区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

2.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首先是由于矿产行业本就是属于高污染的行业,只要对资源进行开采就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不但破坏地表环境同时也会破坏地下环境。由于煤矿资源的采取必然会产生采空区域就可能引起地面塌陷,引发矿震或滑坡等灾害。并且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的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设备陈旧导致在开采中的废物尚无污染处理工艺。其次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为追求经济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造成自然生态失衡,资源极度浪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最后由于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尚不健全,现有的相关法律只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出原则性的规定,或者相关规定单一不具体,没有对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惩罚措施进行详细的成体系的规定,使得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相关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能得到具体的法律制裁。

3.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一,矿产开采开发体系缺失

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探矿权和采矿权行政授予面过大;以及探矿权人取得探矿权资历要求低、项目资金要求低等问题,圈占地盘、囤积居奇、投机牟利现象较为多见;采矿权人掠夺式、低效率和高污染式的开发资源方式,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既破坏了资源,又大大的污染了环境。

第二,开采企业资质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大多数的开采企业规模较小,超大、大、中型矿产企业较少,个体企业占多数等情况。小型或者个体企业多存在开采设备落后造成多浪费,多污染等问题。

4.完善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

(1)树立矿区环境“一条龙”监管立法观念

对于环境治理的各国立法都存在环保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重视污染的处理而轻视污染的预防,同时忽略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管的立法思路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所以针对辽西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轻污染缺乏监管的现象,应该树立全程监管的立法观念,将矿区环境污染治理落实到资源开发利用的每一个阶段中去。

(2)提高矿区生态环境监管执行力度

基于矿区环境“一条龙”监管立法观念,继而设个专门的矿区环境污染监督部门,全程监督管理矿山企业遵守环境保护各项规定的情况,并要求有关部门在破坏行为产生时及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其次,此部门须对矿产企业的生态环境恢复的程度随时进行检查监督。

(3)完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治理功能

矿产项目成本较高、进行时间长、不可抗力多,而且,矿业的不合理生产往往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了减少开采矿产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应使复垦政策与立法须条理清晰,细节明确,增加可操作性。其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恢复基金会,负责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及相关辅助工作。

(4)制定矿产开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矿产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开采实施前对该行为对开采区域附近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将负面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的预防措施。设立专门监督矿产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开采方须向提供减少环境污染相关数据,并由该部门进行评审,这将成为矿产开采方申请矿山开采的重要指标。

(5)制定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制度

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首先此标准是对矿区污染情况的评估和法律责任的追究有据可依,其次作为衡量矿区开采造成污染后是否积极进行恢复工作的标准。我国其它方面的生态环境标准较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标准还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应针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制定相应的规定。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迅速着手制定有辽西北特色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沈阳师范大学;3.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软科学指导性计划项目“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项目概况。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1、资源开发方案。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3、资源节约措施。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2、社会适应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第5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的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及节能规范

二、电气节能

三、给水排水节能

四、结构节能

五、暖通空调动力节能

六、建筑节能

七、节能效果综合分析及评价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方案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三、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二、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四、环境和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二、行业影响分析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第6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目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重点经营范围、资产负债情况、股东构成及股权结构比例、以往投资类似项目的简要情况等内容。

2、项目概况。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产品及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方案等。

第二章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

1、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拟建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关系。

3、拟建项目与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关系。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主要包括项目用地选址、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情况、占用耕地概况、土地获取方式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主要分析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地规模是否合理、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应阐述项目选址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其他不利影响。分析拟建项目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会对防洪和通航等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1、资源开发方案。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阐述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情况,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总体开发、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主要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方案,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及与国内外相关资源利用效率的对比分析。

3、节能及节水措施评价。对项目建设方案的能耗及水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工程建设方案是否符合节能及节水政策的有关要求,在提高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水耗等方面的对策。

第五章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1、城市居民搬迁方案。涉及城市征地拆迁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并以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行评价。

2、农村移民安置方案。涉及农村征地及移民安置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项目征地影响的相关调查分析,提出移民生产开发、生活安置、征地补偿、收入恢复等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1、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特殊环境条件及环境容量状况等。

2、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否符合环保法规要求,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对环境影响治理方案的工程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对策建议。

4、特殊环境影响。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的影响及对策。

第七章经济影响分析

1、国民经济评价。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投资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区域财政收支、收入分配及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经济安全分析。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从产业技术安全、资源供应安全、资本控制安全、产业成长安全、市场环境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八章社会影响分析

1、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对项目所在地区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

2、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3、分析项目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4、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

第九章其它内容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它内容。

项目申请报告范文二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社会影响分析

第7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黄河河源区;青海玛多

中图分类号 X171.1;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16-02

黄河河源区一般是指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断面以上流域。玛多县境内黄河流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就黄河沿断面以上玛多县境内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探讨。玛多县隶属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河源区流经的第一县,了解和掌握玛多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问题、成因及危害,对改善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玛多县自然概况与社会概况

玛多县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流经的第一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巴颜喀拉山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96°55′~99°20′,北纬33°50′~35°40′,全县海拔在4 300 m以上,境内有海拔5 266 m的巴颜喀拉山主峰,具备典型的高原气候、地貌形态。玛多县北邻布青山,南与四川省石渠县、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接壤,西与玉树州曲麻莱县毗邻,全县东西向长约228 km、南北向宽约207 km,中部地势平缓、四周高山围绕。

玛多县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差异,最低气温低至-48 ℃,全年平均温度为-4 ℃,因为气候寒冷,因而当地无绝对无霜期。降水方面,每年6―9月为多雨期,年平均降水量为307.5 mm,降水以雪或冰雹形式为主;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是玛多县的风季,最大风速可达26 m/s;由于当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空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含氧量的59%,大气压较小,导致沸水温度远低于100 ℃(通常在80 ℃左右)。根据历年灾害统计数据显示,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属雪灾、风灾以及旱灾,一旦灾害发生,交通受阻,大批牲畜受灾而亡,严重危害牧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由于玛多县境内湖泊众多,水域面积为20.4万hm2,因而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其中较为知名的有鄂陵湖、扎陵湖、隆热措、冬格措纳合湖以及哈姜盐湖等。由于水域辽阔,鱼类、禽类、兽类、鸟类资源丰富,其中有著名的花斑裸鱼、无鳞湟鱼和扁咽齿鱼等。

2 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由此导致玛多县干旱、大风、沙化等灾害频发,湖泊与沼泽湿地面积连续几年萎缩,部分河流更是出现干涸,导致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大降低,进而造成严重的植被退化问题。据统计,玛多县草场退化情况严峻,全县草场退化总面积高达160.822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3.7%,占全县自然草场面积的70%,并且退化草场当中绝大多数为重度退化(面积多达92.022万hm2),中度退化面积次之(55.7万hm2),只有少部分为轻度退化(13.1万hm2)。更为严峻的是玛多县土地沙漠化速度不断加快,每年以20%的速度激增,草场沙化直接影响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草场退化、沙化已成为威胁当地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最主要的灾害之一[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黄河源头20世纪80―90年代平均草场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了1倍以上,年平均输沙量高达8 814万t,不断对土壤造成不可逆损伤,而且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此外,玛多县旱灾情况同样严峻。根据数据显示,自1994年开始,玛多县便全境开始遭受旱灾影响,经过30余年的时间,全县大多数草场遭受到了毁灭性破坏,形成的石砾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很难恢复,由此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并连锁反应极易引发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等问题逐年剧增。其中,典型的案例发生在1999年,同一年内遭受旱灾与风灾的侵害,风沙天气从1月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根据统计数据显示,30 d风力为7级以上,其中3 d为9级、5 d为10级,并在当年入春以后连续出现了4次严重沙尘暴天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 072万元,大面积草场被毁,间接损失不可估量。由此可见,草场退化是黄河源区主导产业畜牧业所面临的致命环境问题[2]。

3 环境恶化的成因

3.1 气候条件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不仅对牧草资源的生长产生影响,对牲畜的生长发育、各牧事活动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气候条件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玛多县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气候区,每年1月温度最低(平均为-16.9 ℃),7月温度最高(平均为7.1 ℃),具备早晚温差大、光照辐射强、降水少、蒸发量大、多风干燥等特征,平均每年累计大风天气多达64 d,平均风速为3.7 m/s,最大风速为26 m/s。上述气候条件对草原牧草的生长极其不利,严重制约了当地牧业的发展,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挑战。

3.2 土壤环境

由于玛多县气候条件恶劣,导致土壤环境条件较差,多以砾石和粗砂形式存在,乐赜跋炷敛莸纳长。玛多县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土壤本身的肥力偏低,并且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较低,对有机质的分解非常缓慢,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供给,加之常年的草场破坏、过牧践踏,进一步恶化草场土壤环境。此外,玛多县大风、洪水等灾害频发,严重降低了土壤中肥、气、热等牧草生长所需的条件,加速了土壤生长层土粒的流失,加速了沙化、砾化进程。

3.3 水资源

玛多县水资源匮乏,常年处于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状态,导致部分地区全年或冬春干燥,大面积草场常年严重干旱缺水。对玛多县来说,水资源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但受气候因素影响,降水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存在严重不均问题,草场水量为775.5 m3/hm2,从而造成蒸发能力和降水量之比的干旱指数达2.4。

4 源区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4.1 草原严重退化

由于源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上干旱、风沙等原因,区内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其中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35.5%。草场产量和土地生产力下降,产草量明显减少。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80―90年代草场沙化速度明显加快,退化增加率是70―80年代的2倍之多,玛多县作为黄河源头第一县,沙化面积已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受灾难民超过7 000人。

4.2 径流减少,湖泊萎缩

干旱、大风灾害造成黄河源头地区植被破坏,以及玛多县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湖泊面积不断减小,部分河流干涸,许多小湖泊消失或成为盐沼。地处黄河源头地区的曲麻莱县的108眼水井,近年来干枯了98眼;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4 077个,但目前已有近千个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平均下降2~3 m。生态环境呈濒危状态,牧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3]。1996年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黄河河段开始出现断流,1998年鄂陵湖以下至黄河沿60 km河段断流。黄河上游青海段1988―1996年9年间平均径流量比过去的34年平均径流减少了23.2%,共计减少来水量227亿m3,造成黄河中下游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日数延长[4-5]。

4.3 来水减少,河川断流

1972年黄河下游首次发生断流,进入90年代断流形势日趋严重。1972―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共发生19次断流,并且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断流的出现都与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来水量减小有直接关系,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黄河源头地区的环境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甚至生存造成很大威胁,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秩序。河水断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

5 结语

黄河河源地区具体气候条件恶劣、风沙大、环境差、土层薄、植被覆盖度低、草原退化、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原承畜量过大、人类活动影响等,导致黄河河源区环境恶化。并进一步导致源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草原退化加剧,黄河断流频次和时长增加,使人畜饮水困难,制约了中下游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因而进行生态移民迫在眉睫[6-9]。

6 参考文献

[1] 贾康忠,贾可行,权雄章.青海省玛多县生态环境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1-12.

[2] 黄河流域水文资料(1955―2000年)[M].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2000.

[3] 李泽红,王卷乐,赵中平,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J].资源科学,2014(12):2476-2482.

[4] 胡振琪,龙精华,王新静.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煤炭学报,2014(8):1751-1757.

[5]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7):2244-2254.

[6] 阿迪力・吐拉尔别克,王虎贤,白泽龙,等.天山一号冰川生B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14(2):30-35.

[7] 温朋辉.关于河源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J].北方环境,2011(7):197.

第8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乌兰浩特 137400)

摘要: 对洮儿河、归流河流域湿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洮儿河、归流河湿地在环境与资源状况,管理与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和讨论了洮儿河、归流河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关键词 : 洮儿河、归流河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94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308-02

作者简介:吴晨亮(1969-),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学科教学、环境教育。

0 引言

湿地作为自然界最重要要的生态景观之一,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球之肾”。本文以洮儿河、归流河两河流域湿地为例,进行了系统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研究,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良好借鉴。

1 洮儿河、归流河两河流域湿地概况

洮儿河发源大兴安岭东麓高岳山下的森林地带,海拔l592米属嫩江水系。从白狼北部流出至五岔沟途中,先后汇集牛汾台河、班家沟河、查岗河、双马河等9条溪流;五岔沟流出后转弯向东,至索伦途中汇集额木斯台河、胡斯台河、托果伦台河、托莫公河、满族河、哈海河水;索伦流出后转向东南,至乌兰浩特途中汇集哈拉根台河、乌兰毛都河、聂仁加拉嘎河、乌拉斯台河、兴牧河等10多条大小河流。在乌兰浩特南与归流河汇合后继续向东南,进入松嫩平原,流经洮南、白城、大安,至月亮泡汇入嫩江。全长595公里,兴安盟境内长322公里,流域面积27 857平方公里。

归流河属于嫩江水系洮儿河的最大一级支流。发源大兴安岭西麓的宝格达山南部西老头山附近,海拔l502.5m。上游由乌兰河、贺尔苏河组成,两河在科右前旗境西部汇合后,向东北流经16公里后转弯向东,在海勒斯台郭勒汇入后称归流河。其最大支流阿力得尔河在海力森汇入,至大石寨转向南流去。至科右前旗大坝沟镇湖南村途中,汇集20多条大小河流。从湖南村北流出后转向东南,在乌兰浩特南靠山屯流入洮儿河。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春季,河床宽30~50m,水深1m;夏、秋两季的洪水期,河床宽达1公里以上,水深2m。从河源至汇入洮儿河处高差891m,河道平均比降1.93‰。上游属低山丘陵区,植被较好,河床稳定。中、下游河道左右摆动,冲淤变化大,砂石河床,局部河道在最大洪水时宽达500m。

2 洮儿河、归流河两河流域湿地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因素及气候影响 兴安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盟无霜期为95天~145天,大部地区在110天~130天,年降水量平均400mm~500mm,适合一季作物生长。洮儿河、归流河流域旱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但旱灾面积大,程度重。干旱是当地的首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严重。连续多年的干旱,使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洮儿河、归流河流域湿地因为补水资源不足而逐渐退化,有些地区湿地甚至消失。

2.2 盲目开垦和改造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农业灌溉和水库拦蓄水量的不断增加,使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导致一些沼泽、湖泊面积减小。同时,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顾实际生产需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围湖造田,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导致湿地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

2.3 过度放牧 近年来,依赖天然草地资源自由放牧获得畜产品的落后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牧民人为侵占、乱占湿地,盲目开发、过度放牧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地资源长期处于无法恢复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据兴安盟2011年天然草原生产力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天然草原牧草总产量为110492.92万公斤;天然草原暖季载畜量为151.36万个绵羊单位牲畜,实际载畜量为400.42万个绵羊单位牲畜,超载249.06万个绵羊单位牲畜。

2.4 河道挖砂严重 洮儿河流域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这样滥采滥挖砂石,不仅河势被改变,河床被破坏,加快了湖底的“沙漠化”,还毁坏了洮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给洮儿河流域防汛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带来不应有的困难。1998年的大水,洮儿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洮儿河流域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直接关系,非法过度采集河道砂石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3 洮儿河、归流河两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探讨

洮儿河、归流河湿地总面积590.2公顷。湿地类为河流湿地,湿地型为永久性河流。调查选择位于乌兰浩特市境内,涉及乌兰哈达镇、葛根庙镇、永联办事处。根据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特点、目的及要求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为更好评价湿地环境状况做了几方面的监测,具体指标是:

①自然环境概况:主要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植被类型为中温带莎草、杂草类草甸;平均海拔250~580m;主要土壤类型为沼泽土、草甸土和栗钙土。保护区处于中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5.0℃,温度变化范围在3.5~6.3℃之间;≥0℃活动积温3291.3℃。年均降水量443.7mm,变化范围在250~823.9mm之间;年均蒸发量1787.2mm,变化范围在1557.5~2111.3mm之间。

②水环境状况:调查区域位于洮儿河、归流河流域,其水源为综合补给(主要包括大气降水与地表径流),枯水位2.77m,丰水位3.46m,平水位2.91m,最大水深1.2m,平均水深0.16m。

洮儿河、归流河两河地表水pH值分别为8.0和7.7,弱碱性;矿化度0.19g/L,淡水;透明度0.38m,浑浊;总氮0.81和0.91mg/L、总磷0.04和0.089mg/L、化学需氧量8和12mg/L。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磷,据《GB3838—2002》水质级别为Ⅲ类。

地下水pH值6.5~7.5,中性;矿化度0.14~0.27g/L;据《GB/T 14848-93》水质级别属Ⅱ类。

③主要动物种群:共发现鸟类8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小杓鷸等,常见有绿头鸭等。本次调查主要观察到绿头鸭10只、小杓鹬2只。

鱼类6种,其中以鲤形目鲤科为主,主要经济鱼类有白鲢、鲤鱼、鲫鱼、鲶鱼等。

哺乳类2种,即蒙古兔、松鼠。

两栖类2种,即中华蟾蜍、中国林蛙。

爬行类1种,即虎斑游蛇。

④保护管理状况:内蒙古洮儿河、归流河河流湿地属于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旗县级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由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主管,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保护小区日常工作由乌兰浩特市林业局管理。乌兰浩特市林业局定期对保护小区进行巡护管理,对植被进行动态监测,对鸟类进行跟踪观察统计。

⑤湿地功能与利用方式:主要利用方式表现在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

⑥受威胁状况:保护小区位居乌兰浩特市区内,人为活动频繁,工厂及生活垃圾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和动植物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而且严重影响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威胁着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中等,工业污染中等,主要受工厂、生活垃圾等人类活动干扰方面的威胁。保护小区内土地被利用数量较大,对当地环境有一定影响,综合受威胁等级——轻度威胁。

参考文献:

[1]程实.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

[2]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2,12.

[3]张峰,周维芝,张坤.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利用[J].地理科学,2003(6):575-580.

第9篇:生态环境概况范文

关键词:平原河网 水利工程 水生态环境 效应评估指标

水利工程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开发河流资源,对河流资源的净化与调配在满足人们日常所需水资源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作用。但我们同时还需要考虑水利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准确评价其对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是水生态环境相关研究机构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为了减小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文水动力、底栖生物、水生生物以及水环境质量所造成的影响,开展水力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工作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东平湖为对象分析平原河网地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方法。

1.东平湖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对周围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不同的评估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针对的对象以及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在整个评价指标中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为防黄水南侵,近百年间东平湖流域先后修筑了多项水利工程,如新旧临黄堤、金线岭堤、滞洪区工程等。不同的工程性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具体会影响到东平湖的物理形态、水质、水生生物环境、底栖生物环境以及水文水动力等。由此我们知道,在东平湖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综合性与针对性原则。首先需要明确不同的水利工程性质,比如枢纽工程、湖泊疏浚工程等对东平湖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确定评价指标。此外,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指标的概念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以及一定的科学内涵,让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客观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尽量定量化,在综合性原则的指导下让不同工程的相同指标可以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第二,代表性与完备性原则。对于东平湖来说,物理形态、水质、水生生物环境、底栖生物环境以及水文水动力这几个方面最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评价指标的构建需要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和发展特征,客观评价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三,独立性原则。不仅是东平湖,平原河网地区其它流域的水利工程指标在度量水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的过程中,信息的重叠情况很难避免,因此在确定评估指标时,需要尽量采用相对独立的指标。在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情况的前提下让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度降到最低。

2.东平湖水生态环境的特点

第一,东平湖与山东黄河安澜入海口直接相连,存在水量交换情况,二者之间的关系联系非常紧密;第二,水质状况对湖泊水体有着重要影响,一旦上游河网遭受污染,下游河网以及湖泊也会在水量交换过程中被污染;第三,大多数为浅水湖泊,水深较浅;第四,东平湖流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很容易爆发湖泊“水华”;第五,水动力对湖泊的扰动作用较大,因此湖泊的水土界面非常不稳定,物质交换频繁,底部沉淀物在释放源的过程中对上覆水造成较大影响;第六,湖泊污染虽然较轻,但污染物物的来源比较广泛,需要及时防范。

3.基于东平湖的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构建3 . 1 东平湖基本概况

东平湖位于山东省,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湖泊,其水生态环境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重点。最近几年,在不合理开发的影响下,东平湖水质大幅下降,富营养化趋势加重,水环境状况明显下降。

3 . 2 东平湖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选择

在平原河网水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水力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平原河网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需要包括水体质量状况、物理形态结构、底栖生物、水文特征以及水生生物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水体质量状况、水文特征、底栖生物以及水生生物等定量指标借鉴东平湖当年监测到的数据;物理形态结构作为定性指标以及半定量指标,由专家经调查分析以后以主观评分的方式给出。同时考虑到东平湖面积较大,不同区域的利用状况也不一样,为了全面评价东平湖的水生态环境情况,根据东平湖水功能的不同对东平湖进行分区。

3 . 3水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权重分配

水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权重分配情况具体见表1。

3 . 4 水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的建立

①建立目标层、指标层和项目层。本次模型中的总目标T共有水文特征、水生生物、底栖生物、水质状况以及物理形态结构等五个准则(Bi),每个准则又包含不同的项目(m)。

②权重值的确定。本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定量指标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定性指标的权重。权重Wc的取值在上表中,由专家分析计算后给出。

③隶属度矩阵的建立。根据指标值的特征以及隶属函数建立隶属矩阵R,R的表达式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需要遵守综合性、科学性、代表性、完备性、独立性、实用性以及可比性等原则,同时还需要结合平原河网地区水生态环境的特点。此外,在平原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之前根据此评估体系评价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龙喜,贾更华,杨钟凯等.平原河网地区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构建[J].水资源保护,2011(09).

[2]石林.基于GIS和HydraN的复杂河网地区洪水风险管理及水资源联合调度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马爽爽.基于河流健康的水系格局与连通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

[4]何婷.淮河流域中下游典型河段生态水文机理与生态需水计算[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06).

[5]吕永鹏.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集水区非点源污染过程模拟与系统调控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