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

第1篇: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熵增原理;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23-04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得到迅速发展,社团活动目前已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与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的,是按社团章程要求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经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同意并予以登记备案的学生组织;高校青年自组织则是指既没有在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也没有在相关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的由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高校学生组织。高校青年自组织与大学生社团在本质上相同,在对之进行指导的原则上相似,在对之进行管理的措施上相近。由于高校青年自组织的成立没有像学生社团那样经过学校的批准,因此学校与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不一样的,学校对两者进行管理和干预的法律依据、手段及权限也是不一样的。高校对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作用不可或缺。那么,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发展的意义何在呢?指导教师“何以介入”和“如何介入”学生的社团活动呢?本文试从熵增原理及其哲学意义出发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一、熵增原理及其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启示

熵增原理又称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从分析热传导现象、物质扩散现象和功热转换现象三种基本热现象得出的一个定律。在热传导过程中,热总会自然地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而要使热从低温区向高温区传递(例如冷冻),则必须依赖外界相应的功能予以补偿;在扩散现象中,物质总是从密的地方向稀的地方扩散,而要使其从稀的地方向密的地方集聚,则也必须依赖外力的作用才能实现;在功热转换(例如摩擦生热)的过程中,机械能W(分子有规则地运动)可以完全转化为热能Q(分子无规则运动),而热能则不可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热现象或热过程是有其方向性的,这种方向性又被称之为热过程的不可逆性。在上述热传递过程中,热传递的方向性或不可逆性的依据是温度,判断功热转换中的方向性的依据是分子运动的规则,判断扩散的方向性的依据是密度。据此,人们会想,这三种现象是否存在一个可以依据的共同的判断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个共同的依据就是熵。在上述三种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系统发生了某种(能量、物质、结构)弥散或者是其能量或结构被均匀化,因而系统的混乱程度增大了[1]。这种状况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中,总会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这个规律称之为熵增原理。

熵增原理虽然是一个物理学定律,但由于它所揭示的并不是一种个别事物中的个别法则,所以它就具有认识论的意义。熵增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社团的产生与自演化也是朝着“熵增”的方向发展的。这样,为使学生社团健康地发展,学校对之就不能袖手旁观,就必须对之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熵增原理为指导教师如何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认识上的依据。据此,我们不能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仅仅理解为是“批准同意”、“登记备案”或“登记注册”等。由于熵增原理的适用范围是某个孤立系统,而学生社团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将熵增原理运用于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不适宜呢?答案是否定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及以这个定律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新兴科学,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物质系统运动转化的无序化倾向……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能否保持有序结构,关键在于吸入的负熵流能否保持在一定的域值内,负熵流小于或大于一定的域值都会导致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2]。指导教师通过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打破学生社团自动趋于其熵值最大的平衡态的状况,会使学生社团保持开放性,并帮助社团吸纳负熵流,屏蔽正熵增……如此,学生社团才能保持有序状态。这(自组织理论)再次为指导教师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同时指明:系统引入的负熵流要保持在一定的域值内,超出了范围便会使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这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的介入要“介入有度”。

二、学生社团中的“熵增”现象

上文已从熵增原理及其哲学意义出发,揭示了大学生社团演化的趋势,即组织松懈、行为散漫、活动容易偏离方向等。在此,笔者将进一步剖析学生社团中的“熵增”现象。

1.组织松懈

大学生社团具有青年自组织常有的趣缘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征,这是一种典型的“熵增”现象。归纳起来,大学生社团组织组织松懈的主要原因有:1)成员流动性大。大学生社团是在大学生各自兴趣爱好趋近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组成的,所以当某些人的志趣转移或激情淡化或学习紧张时,他们就会退出社团。这是学生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入社和退社一般均不须履行较为严格的手续,常以“打招呼”的方式进行。这是成员流动性大的制度性的缺陷。如后表所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占到学生社团数的52.6%,这与浙江理工大学高永良对浙江省6所本科院校青年自组织调查的结果(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占42.8%,居社团数的首位)具有一致性[3]。如果大学生中的多数人都“跟着感觉走”,那么入社退社都很随意就是极平常的事了。调查表明,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社团成员中约有60%的人极少参加所在社团的社团活动,或者会陆陆续续地退出所在社团。此外,“一人双社”或“一人多社”的现象也是影响社团组织稳定的不可小觑的原因。2)成员成长不够。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学生中的每个成员都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能使自己在某个方面得到锻炼。但是,当他们发现没有锻炼的机会时,社团对他们就失去了吸引力。此类状况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成员有两个先天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在校时间短,社团人员换班频繁;二是学生素质稍逊,适应与成长期相对要长。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采用的是“2.5+0.5”的学年制,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5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根据调查,在高职院校,每年秋社团在完成其纳新工作后,三年级的社团成员一般都会集体退出社团,所以高职生的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2年。还有一种情况,即如果某社团的活动仅仅是依靠某个优秀负责人个人的努力来维系的,那么一旦这个人离开了社团,而新的负责人尚未成长起来,那么这个社团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3)组织权威不强。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要有核心层来对组织进行管理,如此才能维持其有序状态。对学生社团来说,虽然社长的个人素质和人格力量相对较强,但他与其他成员间的“能级差”并不足以使其能“跃迁”至其层级的顶端。与教师相比,社长也不具备“统帅”的能力。这样,社长和社团组织就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权威和指导的作用。在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38个学生社团中,有指导教师的只有8个,这也是学生社团组织松懈的一个重要原因。

2.行为散慢

组织松懈意味着学生社团的凝聚力不强,意味着社团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缺少动力,也缺乏活动的经验。偶有活动也是事前准备不充分,活动过程中成员积极性不高,事后也缺少总结。如此,久而久之,社团活动就比较随意,甚至流于形式,这即是一种熵值最大状态。社团的影响力一是来自于它的活动对参与者主体的吸引力,二是来自于它的活动内容对参与者主体的教益程度。如此,社团活动若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流于形式,其生命力就不会强,这样的社团最终会被参与者主体抛弃。

3.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与“熵增”现象是以间接的方式相联系的。学生社团活动需要有组织保障,也需要有经费支持,目前经费缺少是困扰社团发展的难题之一。缺少经费,社团活动自然难以开展,“熵增”现象随即出现。大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其主要来源目前有3个:一是学校的拨付,二是会员所缴的会费,三是社会组织的赞助。由于社团众多,所以学校就难以满足其经费的需求。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社团活动一般只局限于在校内进行,社会影响力不强,所以也很难获得社会组织的赞助和支持。部分社团会采用AA制的方式来筹集经费,但如此又会带来一种无序状况的出现。例如,某器乐社团在向其每位新入社者征收了200元的器材代购费和会员费后,却很少开展活动,在成员中的影响很不好,其经费使用情况更成了成员诟病的重点。

4.活动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

主要表现为:个别社团热衷于拉赞助,使社团在向经济团体演化;个别社团社会化倾向严重,与校外组织联系过多,不安全因素因而也增多;个别社团被演变为“老乡会”,其活动带有“帮会”色彩;极个别社团成员违反学校规定,在晚自习期间私自进入新生班级,借“纳新”之名行拉帮结派或与异往之实;极少数社团活动过分趋于娱乐性;等等。这些均与学生社团的宗旨不符,均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入社情况统计表(测算表)

(比例单位:%)

三、建立学生社团“熵减”机制

学生社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针对学生社团活动中出现的“熵增”现象,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社团构建起一种“熵减”机制,从而增强社团的内聚力,抑止或消除其可能出现的离散力。

1.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

社会思想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唱响主旋律。学生参加社团是基于自己成长与进步的需要,但加入社团并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自动地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是净化学生心灵和提升学生境界的系统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去,需要指导教师主动地介入其中。指导教师主要应把握两点。1)应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团委和有关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把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不使违背宪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学生社团或社团活动来散布和传播,要使学生社团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师要通过观察把那些入社动机有偏差的成员及时地甄别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教育。要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使之能用正确的思想来参与社团活动。2)应在学生社团中培育开放意识。在挑选社团负责人时,指导教师要杜绝“内定”的做法,可采取竞争的方式来确定人选。指导教师还可鼓励成员以外的优秀学生去参与竞争。这样做是有其有益之处的。这正如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一位学生社团的社长所说的:“作为武术社长,你必须兼备武术、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文案处理能力。不然,如果再按以前的老套路走下去根本行不通。”这里,他所说的“老套路”就是指“社长必须从特定系部的成员中产生”的不成文的规定。

2.加强社团的组织建设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优秀的社团骨干也是会退出社团或毕业离校的。这样,如果组织内新陈代谢不畅,社团的生命力就不能旺盛。在调查中,许多社团的社长不无忧虑地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能将社团一届一届地传下去。指导教师的岗位是稳定的、工作是连续的,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所以指导教师就应对社团组织的稳定发挥作用。这也就是说,当指导教师能站在社团代言人的角度来发挥作用时,社团的旗帜就不会倒,社团组织就能存在。或者说,倘若学生社团职能是学校某些部门或某教研室职能的延伸,并且这些社团的指导教师也是由学校的这些部门或科室的教职员工来担任的,那么这类学生社团就会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团组织就会较稳固。指导教师在以下三个特殊时期对社团组织的建设应发挥关键作用:一是社团组织在即将成立时,指导教师应扮“主角”,应发挥肇始的作用;二是在社团组织尚处于始建不久时,指导教师应充当“领导角色”,以发挥帮扶的作用;三是当社团骨干离校时,指导教师应担任“家长”角色,以发挥感情纽带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指导教师存在的意义在于:维持社团组织的稳定,接续社团的生命存在,擎举社团的旗帜。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记者团”服务于我校的校报编辑部,播音爱好者协会服务于学校的校园广播站,礼仪队服务于学校的共青团团委,它们的指导教师均由上述相应部门的教师担任,所以这些社团组织就相对稳定,活动也开展得好,均被学校评为校园“十佳社团”。

3.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

指导教师只有亲自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对之给予有效指导。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三个环节。1)要亲历纳新活动。指导教师要精心组织纳新活动,即既要展示社团的形象,增强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要物色好新的苗子,壮大社团组织的队伍。要掌控好社团活动的文化走向,坚持活动的先进性。2)要躬身指导社团的活动。纳新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一要给新成员安排适当的工作,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二要组织开展以老带新活动,把社团优秀传统和好的活动方式等延续下来;三要通过若干次的活动以使新成员能尽快成长。3)组织答谢活动。当老成员集体告别社团时,指导教师对他们的工作要进行总结,要肯定他们的成绩,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笔者曾指导我们学校学生中的“记者团”。指导该“记者团”时,我每年为“记者团”中的大三成员组织一次告别会,告别会上赠送给要离开“记者团”的成员一些小纪念品,新老成员间也互相留下寄语。如此,离校后的“记者团”骨干成员总很乐意通过QQ群或微博与在校的成员交流信息,这对“记者团”、对在校与离校的“记者团”成员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

4.学校应给学生社团以应有的支持

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对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助、发展个性、共同提高的平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盐城纺织职业技术院学生中有占学生总数的26.7%~33%的学生加入了各种学生社团。随着学生社团的增多,学校对学生社团的重视与支持的程度也理应有所提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社团的边缘化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1)社团的硬件条件有限。通常情况下,班级活动可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而社团活动则大多要借用场地错时进行。这样,社团居无定所,缺少设施,开展活动往往比较困难。2)社团成员发展空间狭小。在学校,奖助学金的评定、资助款的发放等均在传统的组织体系中进行,这无可厚非,但有些事务也完全在学校—系部—班级组织体系中处理就值得商榷。另外,即使社团成员有了成绩,也往往是以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或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的。由于成长渠道不畅,所以部分社团成员在成长为班级或学生会的骨干时,就只能从社团中全身而退。3)指导教师队伍尚须扩大。目前,一是指导教师的数量偏少,二是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学校的认可,因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为此,建议学校应做出制度安排:一是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应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并创造条件,设法提高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应加强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应要把社团负责人和社团骨干纳入到学生干部体系中来,并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工作及其业绩。三是适当加大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投入。可考虑有选择地给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应支持学生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或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来募集社团活动的经费,并对这类举措予以必要的监督。应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学生社团活动以适当的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考虑建设学生社团活动中心。

5.指导教师的介入要适度

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遵从“双重管理”的法律规定,即登记管理机关赋予其正式性,业务主管部门制约其独立性。这样,学生社团和青年自组织之间就要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如果对学生社团的干预过多,就会抑制甚至窒息其作为青年自组织的趣缘性、独立性和灵活性;如果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缺位,就会使其失去同青年自组织相比较的比较优势——正式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所以,指导教师就要以保持这种张力基本不变为原则,即对学生社团的介入应以不影响其“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特性为限,对学生社团的放手程度则以不抛弃“双重管理”的基本底线为限。具体说,可概括为“合理引导,拒绝粗暴,进有分寸,退有原则”。

下面试举两例,对之作进一步的探讨。例一:2010年12月,我校学生社团“记者团”新任团长策划并组织了一次小型联谊会。若从娱乐角度评判,此项活动办得还比较成功;但若看其主题,则该项活动并不十分贴合“记者团”的性质和活动宗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指导教师,笔者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活动,而是欣然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并肯定了他们活动中的可取之处。事后,笔者与“记者团”的团长交换了意见,谈出了自己的看法。2011年6月,在笔者的指导下,该“记者团”举办了一次“十佳”共青团员集体采访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记者”们现场采访,交流精彩,突出了主题,还“秀”出了各自的风采。事后,学院新闻网和院报对该项活动均作了专题报道,“记者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例二:2011年下半年,“记者团”成员商定以AA制的方式筹集资金做“记者团”活动的经费。这种做法虽然不违规,但为了让成员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笔者还是及时地垫付了资金,将学生的“份子钱”退给了学生,同时向社团管理部门争取经费予以补偿。此种做法不仅解决了“记者团”所需资金问题,还进一步规范了“记者团”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办法。如今,该“记者团”已经形成了一种一方面设法争取经费支持以顺利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尽量勤俭办事并自觉接受监督的好习惯。

基于熵增原理的对大学生社团的引导策略图

参考文献:

[1]钱时惕. 世界的复杂性与熵理论——兼评《新自然观》一书中 的“熵理论与自然观”[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