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育率现状范文

生育率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育率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育率现状

第1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第2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化苗木;问题;趋势

1、我省苗木业的现状

就苗木业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营销模式陈旧、缺乏标准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要真正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不单单意味着改变种养门类,加强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势在必行。

国家生态和园林建设需要苗木,但不是什么苗木都需要。特别是常规树种、小规格苗木和低质种苗的市场需求不再旺盛。从北方的杨树、柳树过剩到南方的蜀桧、龙柏过剩,我们依稀看见某些苗木过剩已经不是部分地区的问题了。一方面是小苗多了,绿化工程一时还用不上;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们普遍对五六年后绿化苗木市场的担忧。大规模苗木已连续几年紧俏了,今年也不例外,这是城市绿化和美化工程直接拉动的结果。

2、苗木生产者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苗木生产的根本目标是应用,而应用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园林设计中与植物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植物造景,苗木生产者如果对植物造景有一定的理解,有意识地把苗木生产与植物造景联系起来,生产就更会有的放矢。就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苗木生产者特别予以关注。

首先,植物的功能性日益受到关注: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树叶较厚、枝下高较低、枝叶比较密集的减噪音植物,如南方的珊瑚树,海桐,山茶等;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如夹竹桃等,是设计师在道路以及居住区绿化设计中非常需要的品种。

其次,要深刻认识植物造景的功能和特性:从应用植物完善空间构架的角度讲,很多园林设计师非常需要高度超过25米的高大乔木来增大空间的体量,而这样的植物种类现在苗圃里面非常少,成品苗就更少。当前的园林植物造景中青睐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而这一点在目前的苗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体现地方特色的角度讲,我们的园林设计越来越强调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和独特性,这就必然需要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而从全国的苗木生产情况看,我们的苗圃恰恰面临着品种单一,乡土植物品种缺乏的问题。一些生产技术不难、又有相当适应性的乡土树种却很难买到。

再次,植物是野生动物的生存基础:目前,规划设计师们不仅强调要以人为本,也非常强调要给动物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实现的主要手段就是建造适当的植物群落。而这个群落里面,一定就会有可以给小动物提供食物的植物,吸引鸟类筑巢的植物等等。我们的苗木生产者一方面一定要知道在一个地区到底什么样的植物可以有这样的功能,从而确定自己的生产目标。

3、苗木价格的构成因素

3.1、苗木的珍贵程度:苗木同样有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愈高,传统栽培愈久,其价位往往较高,如罗汉松、银杏、桂花等树种。特别是大树,古朴苍劲,富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和内涵,是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精品。

3.2、苗木的树体特征:苗木的树体特征,主要包括苗木的干径大小、冠围丰满程度和大小、树木长势以及枝条生长情况和树木健康状况等。

3.3、苗木自身的生长速度:园林树木可分为慢生和速生树种。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价格较高,如大中型罗汉松、桂花、松柏类树木。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相应较短,则价格较低,如木芙蓉、天竺桂等。

3.4、苗木的生熟:生树是指异地树木,以及一直在原生地生长和多年(至少5年以上)未进行翻植的树木。此类树木一旦移植至绿化工地栽植,死亡率较高。熟树是指在本地且经过苗圃培育的、反复移植或多次作过断根处理的树林,因其须根发达、土球紧实,移植成活率很高。同一规格,同一长势的同一树种,因生熟有异,价位相差一般较大。

3.5、绿化工程对苗木的特殊要求:因规划设计方案不同,树木的配置千差万别,其中自然式绿地的树木配置情况有时非常特殊,它要求树木的姿态、长势独特,一地一景,避免重复。目前,园林苗圃地生产的苗木,多以同规格、同形态为多,生产方和需货方很难合拍,这就给个别在姿态和长势上奇特的树木留下了较多的高价位空间。

4、在苗圃育苗生产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4.1、培育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要求工程竣工后,马上投入运行,园林景观能立刻见到效果才行,因此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在工程中比较受欢迎。此类苗木起苗时,要提前2年断根并进行适当修枝,故苗圃生产者要提前进行规划。

4.2、适当培育一部分容器大苗。当前的工程建筑项目竣工后需要接着进行绿化施工,而建筑项目不可能都赶到春季竣工,因此绿化工程反季节施工较多,采用容器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快速体现绿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4.3、培育抗性强、适应性广、养护成本低的苗木。用于城市绿化的树种,要适应城市的立地条件。城市的空气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小,环境污染较重,而且土壤板结、透气性差、肥力差。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不可能为了栽活一棵树或者让某一树种正常生长而改造城市的环境,使城市的立地条件适应该树种的生态特性,因此那些抗寒耐热、抗旱耐湿、抗病虫耐污染的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就占有一定优势。建议苗圃在选择树种的时候着重从其适应城市环境条件的需要出发。

4.4、培育非常规树种、品种的苗木。不要争着上热门苗木,可以改变策略攻冷门。几年前,杨树苗一哄而上,法桐的大面积培育,紫叶李、美人梅等彩叶树种几乎每个苗圃有。但是,再热门的苗木生产过多,也会造成互相压价,这种现象苗圃生产者要引以为戒。春天开花的树种的确俏销,但一年两季、三季开花的树种观赏效果更好。大自然造就了万物生长,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我们培育多样性的品种,以适应在多种自然环境的生长。因此,苗圃生产者可以尝试从事稀有苗木的生产,如观赏果树中的木瓜、海棠、山楂、石榴、柿等;水生植物中千屈菜、荷花、睡莲、水葱、花叶芦竹、水芹、再力花、梭鱼草和屋顶绿化常用的佛甲草等。这些花木品种目前在苗圃中培育的比较少,将来需求会逐渐增加。

4.5、苗木规格与培育密度要适合城市应用。一般说来,大乔木胸径为7厘米~9厘米和10厘米~16厘米,中乔木5厘米~6厘米和8厘米左右,小乔木2.5厘米~3厘米和4厘米左右,没必要培育再大规格的。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规格苗木培育前期可在苗圃地内套种地被、花灌木。如果培育胸径1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乔木,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开始按每亩222株的密度栽培,等培育到胸径7厘米以上后,可隔行卖掉一半苗木,然后剩下的继续培育。

4.6、外来品种苗木的培育要谨慎行事。在引进外来物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前,国家规定必须经过评估论证、引种评审、隔离试种、鉴定认定和严格检疫等一系列过程。前几年,一些苗圃引进了不少外来树种,大部分未经正规渠道,有些树种不适应我国生态环境;有些树种虽然表现较好,但适应生长的范围较窄;有些树种观赏价值确实较高,但栽培水平要求高,栽培成功的工程大苗较少,因此价格也较高,工程上应用也少。由此看来,规模较小苗圃应慎重发展新品种,经济实力较强的苗圃可选择优良的外来树种从事专业生产。

第3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旅游;策略

在我国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民的消费思想与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注重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变。因此,旅游这个行业作为新型产业发展起来。其中,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的消费热点,吸引了消费群体,其中包括高校大学生。

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国内外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研究数量大,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体育旅游研究却很少。在游行业中,管理者通常都把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人群作为主要对象,例如中老年。因此,大学生因为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受到旅游行业的忽视。事实上,旅游行业在大学生中有着很大的市场。第一,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面对新奇事物的诱惑,旅游的愿望强烈。第二,相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大学生的旅游时间可以自由掌握,支配更为自如。另外,在大学中,体育健康教育理念激发大学生外出旅游的兴趣。通过参加体育旅游活动,大学生可以丰富课余生活,为大学时光增添色彩,并且开阔了眼界,可以提高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高校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

(一)认知现状

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对体育旅游没有了解的人占有一半以上,所占比例为62.76%;而且剩余的37.24%也仅仅是单纯知道,听说的层面。所以,大学生对于体育旅游只是简单的了解层面,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信息获得渠道方面,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和报纸来了解的,其他的是通过电视、杂志、宣传手册等渠道来获取。

(二)实际参与现状

在大学生群体中,从参与体育旅游次数多少来看,只有一次旅游经历的大学生占39.07%,两道五次的占有24%左右;从性别上看,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要高9%。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来看,男生参加体育旅游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另外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经济负担能力有限等因素,因此,体育旅游在大学校园宣传较少。

体育旅游项目较多,分为休闲性,健身性,刺激性三种,其中休闲性和健身性两种更接近于大学生课余活动,费用较为合理,所以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然而刺激性项目,在设备上要求较高,价格有压力,所以学生选择较少。

二.大学生体育旅游的问题

作为国家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调整好供需关系,才能让体育旅游市场得到更好的开发,高校大学生就是开发体育旅游的重要市场之一。

大学生体育旅游不足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体育旅游费用承担有问题;在现有的体育旅游项目来看,无法满足大学生;在高校的体育旅游宣传力度小;相关部门的忽视等。

三.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针对体育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高校问题,并避免国家旅游经济受挫,我们应该采取各种解决方式来解救这些问题。

首先,对于大学生体育旅游项目,我们应该从社会各界力量来改善,为了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第一步就应该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制订,这样才能扩大消费市场,帮助体育旅游的组织与发展,并且以此进行相关调查,在发展策略上推进发展。

第二,大学生体育旅游需要进行规划,只有合理的进行规划才能使旅游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在发展方向和步骤这些方面进行指导与规划,规划这些,首先要开发旅游资源,把市场做大,在经济承受能力方面制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计划。

第三,新生事物都有较强的生命力,有很大的市场与广阔的前景,旅游经济也是一样,体育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刚刚进入市场,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让人们适应,于此同时,在人们慢慢适应的阶段还应该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利用网络、报纸、电视与杂志等形式来传播,从而使广大消费者兴趣得到激发,打开广阔的市场。

第四,在开拓市场时,一定要注意市场的供求关系,把目标定在消费者的需要上,以最为合理的形式组织各种项目,研发与体育旅游相适应的产品。

另外从大学生生活习惯与特点来看,在对体育旅游进行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1.大学生旅游应该适宜短途旅游,因此应注意开发短程项目,这不仅给体育旅游带来了市场,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2.旅游事业具有季节性与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在大学生体育旅游组织活动时应该考虑大学生的时间,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体育旅游项目包括刺激旅游、娱乐旅游、休闲旅游、健身旅游等,对于高校的旅游应该组合多种形式。

4.要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项旅游有自己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旅游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设计与构思。

在旅游产业中,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有着传统的旅游经济特点,但是在传统中还增加了娱乐与体育,二者有机结合,不但放松了心情,娱乐身心,同时还可以使人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着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与支持。

参考文献:

第4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同时,国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是大学生的原因还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对于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不是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部分地区、部分城市的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和建议,谨供参考。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通过调查,现就江西省南昌市的几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写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62%)和休闲散心(21%),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同时,调查也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出游最重要的是金钱,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时间是影响他们出游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伙伴、宣传地、朋友意见影响他们。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有些同学是出于专业的目的而选择去哪里旅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勘探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学习目的而选择旅游。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故对旅游的喜爱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欢旅游是来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同时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旅游的消费方式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约占51%;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21%;而只有28%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选择自助游和个人游的学生中,高年级明显多于低年级,这可能是高年级有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来自城市的学生明显多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三、大学生旅游的方式

在调查中,大学生以往出游时,出游方式选择与同学结伴而游的(约52%)占大多数,与男(女)友一起的约占21%,数字表明大学生大多数喜欢跟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外出旅游,而与家人一起(约6%)和独自一人出游(约21%)也占一定比例。在旅伴的选择上,部分人选择跟男(女)友一起去旅游,这可能是大学生旅游的一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感情萌发的时期,与情侣同游一方面可以体验生活,增加旅游乐趣,共同解决旅途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双方的了解,培养共同兴趣、增加双方的感情。相反,选择与父母亲人同游的人很少,只占6%,这也表明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大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的因素,以及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旅途距离长短,个人爱好等等原因,影响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出行方式。

四、大学生旅游的消费状况

在以往外出旅游的花费上,游览、门票占其主要,占总数的约67%,其次是吃的,约占14%,交通约占19%。而对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约占33%,喜欢约占46%。而特别喜欢仅约占13%。由此可见,当地的风味小吃没有将其特色表现出来,就深入了解,许多大学生对在没有品尝时给予的期望值偏高,而真正品尝之后,其期望值大打折扣,毕竟青年人对新鲜事物在感官上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旦去体验之后,没有其想象的好时,将会大所失望,这也许是其感觉对其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的比例占较高的原因。在住宿上,一般学生(约53%)选择30元左右(人/每晚),可见,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要求体现了节约原则,这可能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可能是大学生的旅游费用大部分还是处于家庭资助。因为有80%左右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来自家庭资助的。

五、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大学生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约75%左右的大学生对旅行社不满意。导致大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约达到34%和2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约占23%,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约占15%。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六、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前景

根据学生旅游市场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可重复消费的特性,完全可以将两者结合,为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创造利润。因为,大学生群体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贡献,不仅是现实的,而且在未来还会产生更大的回报。

1、大学生是现实的目标客户

今日的大学生,不再是原来“穷学生”的概念,奖学金、勤工助学、社会兼职、家教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已经提高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大量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之内,旅游电子商务相对于大学生的营销,本身就能收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2、大学生毕业后成为消费主体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相对素质较高,对网络知识较多,使用电子商务的障碍较少的群体,几年之后当他们步入社会,将会成为旅游电子商务的主力军之一,并对周边人群形成带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与其等到他们毕业之后再考虑如何营销,倒不如在他们相对较为集中、营销成本较低的时候开始,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是将来旅游项目的经办人

今日的大学生几年后都要走向各个工作岗位,从基层做起的他们之中,将会有办公室文员、董事长秘书、人力资源部的主管等等。本单位的旅游事项,他们虽然没有决策权,但都会成为经办人,是否使用电子商务网站,使用哪一家的服务,选择权在他们手中。能否在将来形成更稳固的群体,就要在现在让他们加深对服务的认知与体验,固化他们的使用习惯。

大学生市场的开拓,对于旅游电子商务而言,意味着现在和未来,即学生对于旅游电子商务而言,不仅是马上能够创造利益,更是旅游电子商务未来的主力军,因此做好学生市场,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可估量。

七、建议与结论:

如何才能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

1、提升附加值,形成大学生旅游的新模式

目前在大学生旅游人群中,结伴自助游、班级集体旅游、同学居住地互访旅游,三种形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大学生喜欢运用身边的资源,运用电子商务的比例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离他们很远,没有合理的引导,没有体验的机会。

在此方面,就需要网站针对学生群体,提升服务的附加值。要在目前的观光游、休闲游之外,提出“大学生体验旅游”的概念,如社团主题活动与旅游的结合、校际交友与旅游的结合、假期社会实践与旅游的结合、对热点就业城市的考察与旅游的结合等,以此为切入点,亮出独有的模式,吸引大学生群体的试用与体验,从而形成使用电子商务的新习惯。

2、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

对于学生市场而言,设计恰当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旅游电子商务中最占重头的机票和酒店,就能组合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产品。针对学生经济状况,酒店最好是以青年旅馆为代表的廉价旅馆;机票是红眼航班或冷僻时间段;目的地的选择不要考虑常规的旅游线路;增加班级、支部或社团为单位的团购产品等。

3、推出大学校园营销活动

第5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陕西;体育旅游;现状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社会民众的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深化,旅游和运动产业成为了这一趋势的直接受益者。人们希望摆脱传统的观光游,在旅游过程中达到释放压力、寻求刺激、运动冒险、健身康体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旅游这一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陕西体育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内游客、旅游公司、旅行社负责人及旅游景点负责人等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陕西省体育旅游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二、陕西体育旅游的现状

陕西聚集着丰富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全国A级旅游区陕西体育省占了约57%,举不胜举的名山峻岭、青山幽谷,为攀岩、爬山、动力伞、等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绝好的场所;多处国家森林和国家文化保护区,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呈献着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自然水域漂流、冲浪、橡皮艇等挑战意志极限的运动产品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独具“比较优势”内涵的体育旅游产品,却因专业旅行社的空白,使其在产品形式或是结构延伸上与发达省份相比,都还是一块有待多方力量谋略开发的处女地。近年来,体育旅游文化逐步引起我省体育、旅游和其他部门的关注,2002至2004年在华山举办了体育健身旅游节、西北地区青年登华山大赛;在2007年,世界一级方程式(F1)摩托艇锦标赛中国西安大奖赛在西安灞生态区举行等等,开启了陕西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端倪。但是,无论从我省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条件,还是从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的视角考量,我省体育旅游业仍显得发展不够。

三、研究结论

1.尽管陕西旅游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领域渐趋扩展,但统计得知,陕西旅游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以体育旅游细分区域注要是分市、县、旅游区为对象的研究多,以陕西全省体育旅游为对象的研究少,而对陕西体育旅游a文化的研究十分有限;第二,按体育旅游区域分,研究关中体育旅游区的多,研究其他旅游区的少;第三,体育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而涉及到体育旅游文化方面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

2.陕西的山水名胜,景观类型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游观价值巨大,随着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出版了不少有关陕西山水风景介绍的书籍,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深度探讨。陕西省具备发展体育旅游文化的自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及相关市场、社会、经济条件,因此,陕西省具有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打造体育旅游文化品牌的可行性。

3.陕西省乃至全国的体育旅游文化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表现在资源利用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对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全面,发掘不足,文化产品的类型较为单一、无序,未形成规模优势和文化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表现在经营管理上,由于大的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背景和机制尚未形成,成熟经验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混乱和服务质量的低下,对客源市场的培育开发存在不足,供需双方存在矛盾,说明了对陕西省体育旅游文化进行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四、陕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加强整体规划,将城市休闲体育旅游融入陕西体育圈

城市休闲体育旅游是成都整合旅游资源后推出的新项目。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做好规划,根据其结构、功能和特点等,对省内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可行性评价综合规划。遵循旅游发展规律,防止破坏生态或无效的盲目开发,使其与附近景区景点的开发协调一致。在产品的策划和推销中与传统的景点和活动强强联合,进行线路对接,互送客源,整体包装,强势促销,走共赢之路。另外,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应相互交融,共同配合,共同建立完善城市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建立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使体育旅游真正在陕西省体育旅游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2.重视专业人才,加大对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专门人才相对缺乏,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体育旅游的发展,陕西政府及旅游部门应加大力度对专业人士的培养,建立体育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从业人才。

3.强化城市休闲体育旅游的服务与管理

健全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立体育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体育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规范管理,扩大体育服务的领域,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完善体育旅游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保障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柏利.休闲视角中的体育旅游[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何芝.休闲生活方式影响下四川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探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3]范佳音,周雪亚.成都市白领阶层休闲体育现状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4]李曦,常春,黄宇轩.成都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产业论坛.

[5]刘青,覃文林,等.成都市都市体育圈构建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黄成林.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张宗良,主编.安徽:黄山与徽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9]于素梅,等著.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3.

第6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舟山 海鲜 旅游 文化 品牌

一、舟山海鲜饮食文化资源评估

(一)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性。

1.丰富的海鲜资源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外侧是浩瀚的东海渔场,而且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 1395个,约相当于我国海岛总数的20%。境内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 365 种,虾类 60种,蟹类 11种,贝类 134 种,海藻类 154 种。

2.独特的海鲜加工方式

舟山传统海鲜菜偏重海鲜的原汁原味、鲜咸合一以及加工方式粗放简易这种地域特点,与舟山先民生存条件也有密切关系。 历史上舟山渔民劳动条件简单,船上劳动强度大,对盐份的摄取就比其他人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日常饮食偏咸的习性。同时为了保存辛苦捕获而来的鱼虾,就采用晾晒、腌制、醉糟等方法进行加工,经过晾晒、腌制、醉糟的鱼类,不易腐变。

(二)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

1.舟山海鲜美食节文化内涵日益丰富,主题鲜明

2007 年第五届中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在主题活动上,海鲜美食竞赛纷呈,在配套活动中则通过举办摄影、征文大赛等,充分挖掘海鲜美食文化内涵。游客在品尝原汁原味的舟山海鲜的同时,很好地领略了舟山海洋文化。其 “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主题不仅沉淀了舟山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文化特色,也突显出舟山地域文化水平和务实精神。

2.强大的海鲜产业链保障

舟山海鲜产业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是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全市拥有养殖、不老、储存、加工、销售等企业近千家。2007年1月,舟山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海鲜之都”荣誉称号。

二、舟山海鲜饮食旅游发展问题

1.舟山海鲜菜系品质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舟山海鲜餐饮业只是凭借和依赖舟山海鲜本身的“鲜活、味美”这一简单的概念在做些极为传统、初级的经营运作。没有著名菜品、标准菜系,轻视菜品工艺技术标准和规范程序,忽略海鲜营养、药效价值,往往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甚至以店堂豪华、包装别致等为荣。

2.舟山海鲜饮食旅游资源缺乏完善的文化品牌包装

舟山海鲜美食节从第五届打出了“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宣传口号,但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的包装、宣传等还略显不够。 其一是舟山海鲜品牌的认知体系还未建立,外地游客无法辨别舟山海鲜与其他地方的海鲜。其二是海鲜美食与旅游文化的自然连接尚有一定距离,节后的海鲜品尝与各种旅游文化的结合缺乏延伸。

3.舟山海鲜餐饮市场缺乏创新意识,“个性”张扬不够

舟山海鲜饮食以原汁原味、鲜咸合一为基本特点,如何加入新元素,使舟山海鲜成为不同口味旅游者品尝后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还有明显不足之处。 目前舟山众多的饭店宾馆海鲜烹制“个性”张扬不够,雷同化明显,各饭店宾馆的招牌海鲜菜肴创新意识不强,形成了尝一家知百家的局面。

三、舟山海鲜饮食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随着海鲜美食旅游者旅游意识的逐渐增强,海鲜美食旅游必然向重体验、重享受的生态休闲美食旅游、海鲜名菜经典美食旅游等发展。如果舟山海鲜饮食文化依然在较大层面上停留在“吃”的功能上,这种地层面的文化必将制约其发展高质量水平的瓶颈之一。为此,必须提升层次,注重挖掘海鲜饮食文化。

(一)继续办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

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举办至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了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在华东地区的知名度。今后要继续办好这一节庆活动,借节造势,大力宣传“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旅游形象。可以考虑海鲜美食文化节在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城市举办,如杭州、上海、宁波等地,让这些地区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品尝舟山海鲜,邀请该地区市民参与海鲜大赛评选,扩大舟山海鲜的影响力。也可以考虑参与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城市的旅游节庆活动,作为该市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内容,借此提高舟山海鲜知名度,如今年的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就融入了上海旅游节。

(二)传承与穿心并举,丰富舟山海鲜菜口味。

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舟山传统海鲜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咸合一的特色,这是增强人们对舟山海鲜菜的认同感和归依意识的基点;而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舟山海鲜菜口味变革的重要性,传统舟山海鲜菜的单一的鲜咸合一的口味已不适应餐饮市场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注意吸纳各地不同风格菜肴的口味,使舟山海鲜菜肴更加丰富。要在保持舟山海鲜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其他菜系的优良烹饪经验,以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调整,形成舟山海鲜美食菜系,推向全国乃至国外,真正打响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精品。在产品研制上,要以旅游饭店和餐饮企业为主体,鼓励厨师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并给以政策上的奖励。

(三)建立舟山海鲜品牌体系,提升舟山海鲜知名度。

目前舟山海鲜餐饮业还基本处在传统、初级的经营运作状态,要做强做大舟山海鲜品牌,必须“以提炼海鲜营养、药效价值为突破口,以提增饮食文化含量为内容,以菜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程序为基础,以建立海鲜菜系体系为核心,以区别于其他同类海鲜餐饮为特征。”

(四)规范海鲜美食经营,提高海鲜美食服务质量。

建立海岛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推行星级服务。突出包括歌舞伴餐等餐饮环境、菜肴质量与菜式菜品、服务程序等要求。制定舟山旅游餐饮管理条例,加大对海鲜餐饮卫生、食品质量、服务水平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管理条例。

(五)合理规划设置海鲜美食经营档次和经营区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构建由饭店餐饮、专营餐饮、夜排档和酒吧四块组成的海鲜美食餐饮业。饭店餐饮以中高档为主,大众餐饮由专营餐饮供给,夜排档和酒吧为满足休闲游人提供一个优美环境的自由消费空间。着力开发沈家门鲁家峙、东港、嵊泗中心渔港、定海等处滨海海鲜美食长廊。

参考文献:

[1]胡国光.略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第7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现状对策分析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3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科生,并开设相关的旅游课程,成为吉林省较早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同年,延边大学在其经济系下设置旅游经济专业;2000年,延边大学和北华大学正式设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启了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新时代。旅游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出了许多专业人才,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人员从业过程中也暴露出我省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1.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吉林省不少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更多的是注重生存因素,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旅游行业的涉及面广,分支行业比较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类型多样。如目前我省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主要分为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三大部分。而高校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是面面俱到,三大部分都是必修内容,再加上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学生不能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目前,我省的旅游行业和院校的合作,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实习问题也解决得不好;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而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短缺

教育部规定,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应为118,而吉林省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吉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达200人,专业教师只有5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达1000人,专业教师却只有18人,可见省内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只能通过外聘或者其它专业教师兼任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旅游管理专业部分本科院校的教师是从其他专业改行来的,在知识讲授方面,具有较强的原有知识背景的影响;而近年来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年轻教师又缺少实践经验,虽然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强,但他们在学历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可见理论性和实践性双强的“双师型”教师还很短缺。

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最不可或缺的是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但各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情商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仅把它们看作是政治辅导员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正式上岗后最影响他们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欠缺,而是心态的调整。

二、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吉林省旅游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加强对院校办学能力的监督

高等教育评估管理部门要对开设旅游专业的新增院校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其办学能力,同时对已有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合格评估。对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的院校坚决进行整顿确保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强化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体系,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消除三者脱节的现象。教育机构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省内主要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旅游教育,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加强联合,实施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衔接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一方面,旅游院校可利用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的培训基地,解决师生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从院校中优先挑选优秀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旅游企业的员工可接受院校的培训或到院校进修;旅游企业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

3.优化教师队伍

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业,优化教师队伍,构建学者加专家型师资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从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业内人士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同时,各旅游高等院校应该鼓励和要求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或者全职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1~2年,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行业最新动态。

其次,旅游高等院校要积极输送一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高校去深造,提高旅游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

再次,延聘业内精英人士,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要积极把旅游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高水平培训教师引进到旅游高等院校中,以突破传统的办学惯性思维,更新行业动态,增强专业化水平,促进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

最后,把业内成功人士、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一线员工以及知名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上做专题性报告或讲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

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包括思想、业务和能力三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思想素质、个人品德修养、职业道德、服务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等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持把素质开发放在旅游人才开发的首位。把提高现有旅游人才素质特别是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优化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国内外旅游业培养了优秀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在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多阶段、多层次特征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正确认识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的问题,引导旅游高等教育走向,满足旅游业人才需求,将一直会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峰.“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

[2]陈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

第8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乡村绿道 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 浙江省 龙游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基金: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科研项目资助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它们是拉动中国积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然而,这也带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生活品质的下降,保护与开发的利用尺度失衡,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大隐患。此外,由于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十年来,珠三角地区以绿道为主题,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开启了我国绿道建设的先河。本文在对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的意义、基础和现状梳理基础上,结合我省绿道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以龙游县“美丽乡村”绿道规划设计为案例分析,探索乡村绿道建设的规划建设策略和方法。

2 绿道的基本概念及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现实意义

绿道(greenway),顾名思义,是绿色的通道。早期绿道属于廊道(corridor)范畴,是指能让人们方便地从生活居住区域通往开敞空间的娱乐用地和水域,或者将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的通道。

绿道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绿道建设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其次,绿道建设时提高城市化质量的有效途径;再次,绿道建设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创新手段。绿道成网后,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乡村绿道建设既可以有效保护浙江省优越的自然山水生态资源,也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旅游业的兴旺发展,最终有利于城乡统筹背景下浙江省新农村建设。

3 浙江省建设乡村绿道的自然与人文基础

浙江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使得浙江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主要包括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物种、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等保护类型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各级森林公园72个、地质公园3个。

此外,浙江多样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几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饱含生态思想的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和湛舆文化。 浙江的农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有七千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和各种工具,以浙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浙江的山水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浙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发端,最著名的要算“唐诗之路”,唐诗之路从钱塘江畔的西凌古渡起,经浙东古运河,古纤道,绍兴鉴湖,转入曹娥江,过上虞,再溯剡溪而上,经嵊州、新昌、直至天台,这是古代诗人活动最为频繁、诗书与山水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域。

因此,浙江省多样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文化价值形态,明显优于邻近的上海、江苏,也是长三角最具有开展绿道规划与建设条件的区域。

4 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的现状与趋势

浙江省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改变了浙江农村穷、脏、乱、差的旧面貌,农民的精神境界普遍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人口素质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相继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等新农村建设行动。

绿道在“美丽乡村”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中承担着多重的作用,既是生态廊道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生态保护区、生态游憩用地的构成部分,同时,绿道系统还起着衔接生态环境整治分区中保护分区、涵养分区与开发建设分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作用,是保障“美丽乡村”自然、生物、历史文化及生态游憩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基本物质载体。

浙江省台州市以率先开展绿道规划建设工作。浙江杭州淳安县、衢州龙游县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开展绿道专项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浙江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生活层次的提高,渴望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渴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必须用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来代替传统的工业文明。由此可见,浙江省自上而下的绿道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以衢州龙游县绿道规划设计为例,探索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实施技术方法,为省内及类似地区的其他县市推广绿道建设提供借鉴。

5 衢州龙游县“美丽乡村”绿道规划

5.1 项目背景

衢州龙游县绿道布局规划是龙游县“美丽乡村”规划中生态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重要部分。龙游县绿道规划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基本原则,立足龙游的基本情况,以水体为主要线索,包含沿着河滨、溪谷蜿蜒生长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建立覆盖龙游全境主要河湖水系的绿道系统,建立水体的生态过程安全格局,在完善城乡水系生态系统的同时,建立一个可供居民观赏、游玩、健身的慢行步道系统。龙游县绿道专项规划立足于龙游乡村生态环境状况、自然资源特色及社会与经济发展基础,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获得较大改善,基本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2 绿道类型划分

按照龙游县“美丽乡村”绿道所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将绿道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集落型三类。

生态型绿道指主要位于乡村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满足人们欣赏自然景致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郊野型绿道指主要位于风景秀丽的田野与山区,以加强城乡生态联系、满足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集落型绿道指主要分布在村庄人口集聚点,以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5.3 绿道的结构体系

龙游县域绿道形成三级绿道网络体系。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的干线属区域绿道,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的支线属乡镇绿道,集落型绿道属乡村绿道。总体规划布局以干线绿道走向为依据,根据不同资源的整合方式差异,生态型和郊野型绿道构成不同的绿道规划结构。

生态型绿道网梳理龙游县域所有生态和旅游资源,确定为以衢江和灵山江为主体骨架的“一横两纵”的主线结构和放射型网络状的支线结构;郊野型绿道网空间布局结合城乡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形成 “一线、一环” 的主线结构。

三级绿道体系重点突出表现为六个主题,分别是“村之雅”、“江之美”、“湖之秀”、“山之灵”、“溪之韵”、“田之趣”。

5.4 绿道的配套设施

5.4.1 绿廊系统

基于龙游的地域地貌特征,绿廊系统即是沿着河滨、溪谷蜿蜒生长的自然景观线路,因此河道可建立具有适当宽度的连续植被控制带,在带中建设滨水绿道,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着力改善河道沿岸生态景观和绿化效果,保护驳岸与堤坝两侧的原生植被,形成河流绿色廊道。

龙游绿廊保护划定绿廊控制线,并与绿道工程项目同时规划、实施和验收,绿道走线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绿廊控制线纳入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实行严格的空间管制政策。绿廊控制线内严格限制与绿道功能不兼容的项目进入,保护绿廊自然生境。绿道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满足绿廊资源的生态承受力要求。

5.4.2 慢行系统

龙游县绿道系统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慢行道网络,如引导生态化驳岸与堤坝的建设,引入滨水绿道;隧道内慢行道加强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入口处设置斜坡以方便自行车通过,立面进行绿化美化设计;利用原有乡道、村道,建设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设置游憩设施,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确保非机动车交通网络的连续与机动交通网络的联动;同时,龙游县绿道系统水系丰富,为方便游客出行和形成完整的慢行系统,可形成水陆联运体系。

5.4.3交通衔接系统

在同一类型或使用相同交通方式的绿道之间出现交汇,采取平面交汇形式,并设置正确清晰的方向标识。

在不同类型或可提供不同交通方式的绿道之间出现交汇,设置相应交通设施,如自行车租赁点、摆渡码头等,并设置正确清晰的交通标识。绿道出现与公路交汇时,设置自行车立体交通或设置红绿灯和斑马线,保证通行安全。

5.4.4 服务设施系统

龙游县绿道以湿地休闲、山水风光特色,为了给游人获得停留和游憩空间,亲近水面的游玩体验,改善湖泊和水库沿岸生态景观和绿化效果,因此引入修建亲水绿道和平台,并增加水上体育和休闲项目等游憩设施。

绿道沿途设立美丽乡村驿站,驿站内有小卖部、洗手间,交通指示、自行车服务,还可设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足球场等体育设施,游客可在青山绿水间活动筋骨,尽情放松。

绿道规划提出建立“美丽乡村驿站、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的一体化绿道配套设施。

生态型绿道与郊野型大部分服务设施的设置间隔会适当拉长;集落型绿道则强调与乡镇、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与村庄融为―体。

6 结语

当前浙江省在乡村绿道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绿道最便捷的办法,直接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和公路的非机动车道,这种做法只是保障绿道的贯通,避免大规模的开挖和建设,虽然成本低见效快,但不能为行人提供一个绿色的慢行空间。此外,有些绿道建设只建车道,不划廊道,不管配套,这并不能体现绿道的生态功能和休闲服务功能,有违其初衷。再次,部分地区在进行绿道建设时,并未主义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建筑选材方面也没有根据乡土和地方特色,过于人工化,不生态。展望未来,绿道建设在避免上述问题的同时,更应依据“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积极利用美丽乡村规划带来的成果和启示,做好各部门政府的统筹协调,使绿道建设的实施更顺畅有力。

参考文献:

[1]顾浩,陈桂秋等.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2]顾浩,胡智清,马敏,高黑.山水为基,人文为魂,特色为本――浙江绿道规划实践与探索.城市发展研究.2013,20(4)

[3]郭建华,高 磊,黄 卓,唐 路.绿道管理机制初探 ――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例.南方建筑.2010.4

[4]蔡云楠,方正兴,李洪彬 等. 绿道规划 理念标准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14-15

第9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三门峡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汇。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植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自然界中的生物量有95%以上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形成,人和动物的生存都依赖于植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范围内植物的组成程度,成为城市环境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检验标志。同时城市绿地系统人工植物群落的构成,为城市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消失速度加剧,培养、保护城市植物的多样性,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特点

三门峡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处,同时又为豫西山地,基本上是全国植物区系划分的南北分界线。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裕,且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特别是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药用、淀粉、纤维和木本粮油植物,全境域内维管束植物144科,780多属,2 100多种(不含农作物以及城镇绿化、公园、学校、企事业单位、植物园和苗圃等引进的植物种类)。

1、1园林应用植物现状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以落叶树种为主,主要体现北方城市绿化风貌。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三门峡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植物种类也不断增加。三门峡市全辖区内维管束植物144科,780多属,2100多种。

行道树树种:槐树(国槐)、悬铃木、银杏、栾树、合欢、毛白杨、臭椿、千头椿、白蜡、、楸树、柳树、青桐、七叶树、油松、白玉兰、日本晚樱等。

防护绿地树种:毛白杨、白蜡、构树、刺槐、桑树、枣树、臭椿、旱柳、黄柳、火炬树、小叶杨、沙兰杨、黄金树、茶条槭、榆叶梅、紫叶小檗、紫穗槐、接骨木、锦带花、沙棘、金银花、棣棠、贴梗海棠、平枝子、美人梅、木槿、山桃、山杏、山皂角、紫丁香、迎春、郁李、连翘、文冠果、侧柏、白皮松、河南桧、沙地柏、铺地柏等。

居住绿地树种:银杏、合欢、海棠、栾树、泡桐、垂柳、五角枫、黄连木、玉兰、广玉兰、海棠、山楂、石榴、碧桃、樱花、蜡梅、紫叶李、黄栌、无花果、紫薇、木槿、紫荆、海桐等。

工业绿地树种:侧柏、云杉、蜀桧、华山松、白皮松、龙柏、刺槐、泡桐、银杏、榆树、元宝枫、构树、栾树、杜仲、槐树、臭椿、小叶杨、枫杨、桑树、山楂、紫丁香、金银木、紫薇、连翘、郁李、毛樱桃、黄刺玫、珍珠梅等。

绿篱色块植物树种: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小叶女贞、瓜籽黄杨、黄金槐、大叶扶芳藤、桧柏、龙柏等。

垂直绿化植物种类:爬山虎、地锦、紫藤、常春藤、扶芳藤、凌霄、葛藤、栝楼、蔓长春花、铁线莲、中华猕猴桃、葡萄、蛇葡萄、木香、金银花、藤本月季等。

地被植物种类:麦冬、铺地柏、沙地柏、常春藤、扶芳藤、白三叶、萱草、鸢尾、玉簪、金鸡菊、地被菊、射干、马蔺、地被菊、石竹、福禄考、火炬花、景天类、长春花、二月兰、丛枝福禄考、蓝色高羊茅等。

水生植物种类:荷花、睡莲、王莲、芡实、萍蓬莲、千屈菜、水葱、香蒲、凤眼莲、石菖蒲、菖蒲、芦苇、花菖蒲等。

一、二年生草花种类:千日红、万寿菊、剑叶金鸡菊、大滨菊、地被菊、波斯菊、矢车菊、黑心菊、秋葵、三色堇、雏菊、香豌豆、矮生向日葵、金盏菊、大岩桐、球根海棠、霍香蓟、美人蕉、欧报春、金鱼草、石竹、一串红、蒲包花、耧斗菜、花毛莨、麦杆菊等。

草坪植物种类: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野牛草、苔草、结缕草、狗牙根、黑麦草、匍匐剪股颖等。

1、2城市绿地的结构

三门峡市绿地系统结构中,公园绿地、道路附属绿地比重最大。从公园绿地斑块规模角度分析,结合三门峡市绿化特点,将2公顷以下斑块划为小型斑块,2-10公顷为中型,10公顷以上为大型。则三门峡市公园绿地以大型斑块为主,包括人民公园、植物园、陕州公园等,中小型斑块数量严重不足,说明三门峡市公园绿地缺乏系统性。

1、3城市绿地的布局

三门峡城市绿地布局非常不均衡,大型城市公园主要集中于湖滨城区,陕县城区缺少大型城市公园。就湖滨城区而言,绿地布局也很不均衡,公园绿地主要分布于“台下”部分,而“台上”部分几乎没有绿地。从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角度分析,湖滨区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绿地少,在南到涧河、西至209国道、北到黄河近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人民公园、植物园等几处大小绿地,远远不能满足“以人为本”,方便居民使用的需要。距离省政府“按300-500米的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规模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和街头公共绿地。”的要求和建设宜居城市目标差距很大。

1、4城市绿地的建设

在三门峡市的绿地建设中也存在有诸多问题,草坪较多,模纹图案化等。在一些公园绿地的建设中,草坪的面积较大,不符合现代生态建设的原则,草坪比较费水,而且需要后期的精心管理,如果管理跟不上,草坪很容易变成草滩,景观效果也不好。在连接湖滨区和陕县的城市快速通道两侧,模纹图案太多,这种模纹需要后期的精心修剪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但是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后期建设资金、设备以及管理都跟不上,景观效果不佳。

1、5自然生态环境建设

近年来,三门峡市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受到重视,沿黄森林公园、黄河 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大环境绿化建设初见成效。但是,现有生态林、防护林树种

较单一,没有形成高级的生态植被群落。

1、6生物多样性

黄河湿地滩涂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保护力度不够,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严重不足,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单一。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1丰富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合理系统规划布局。

进一步推广适生物种,扩大种群规模,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易成活,有地方特色,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改善和优化整修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河流、道路和绿地等在城市个绿地斑块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尤其是影响生物群体的重要地段和关键点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化网络,增加开敞空间和生境斑块的链接度和连通性,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通过合理规划给生物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生境空间,从景观多样性保护入手,实现生态系统物种及基因的多样性。

2、2加强立地条件改善工作,创造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空间

城市绿地生境虽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但更受人为因素控制和影响,城市绿地是一个“先天不足”的脆弱系统,绿化建设和管理应加强绿地本身的自维持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绿化植物的选择除了生态地理环境相似性外,也要考虑城市特殊的生境胁迫,重视抗逆性和适应性试验过程,加强以改土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改善工作,推广选用优良种植土,同时,提高栽培和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促进城市公园和其他公共绿地自然化

植物群落的构件,尤其是复层群落必须拥有一定的面积,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环境,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城市生境的胁迫。因此,利用旧区和危房棚屋改造的机会,增大绿地面积,恢复良好的生物群落,将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公园和其他公共绿地的面积较大,生境条件较好,是保护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选择部分公园、公共绿地,多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抗逆性强的优势种,采取演替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和人工干预、促进演替前期快长树向长寿树及地带性稳定群落过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特征的绿地,增加景观自然度,为野生生物觅食、繁衍提供良好的空间,提高物种潜在共存性,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给公众提供自然的生态健全的开敞空间。

4推广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提高绿地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植物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作者简介:高秀云(1972--)女工程师三门峡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