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育率现状范文

生育率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育率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育率现状

第1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第2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一、节庆旅游的界定及分类

节庆旅游是以节庆文化、自然现象为开发基础的区域性旅游方式,旅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参与的旅游事件。节庆旅游作为专项旅游活动区别于一般的旅游形式,具有季节性、文化性、地域性、规模性、参与性、效益后续性等特点。[1]节庆旅游会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庆旅游活动不仅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同时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与轻工业。旅游活动的开展还可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率,愉悦当地居民,更重要的是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解当地文化,有助于当地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2]

节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依据不同标准,分类较为丰富。依据旅游吸引物可将节庆分为旅游工业性产品节、土特产节、自然景观节、人文景观节、历史文化节、生产经营活动节、休闲娱乐活动节等。

二、吉林省节庆旅游开发现状

吉林省地处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北纬40°52′―

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东西最长约750千米,南北最宽约600千米,总面积187400平方千米。本省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都较为丰富,旅游业自1978年起开发,但节庆旅游开发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

(一)优势与潜力

吉林省现今有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以商品产品和物产特产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以宗教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以科技艺术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和综合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吉林省的地域差异性、民族多样性与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为节庆主题的选定与活动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与基础。

吉林省四季分明,尤为冬季最具特色,吸引着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来此感受北国的冰雪文化。本省少数民族主要有朝鲜族、蒙古族与满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15%,有四个民族地方,每年会举办以不同民族特色为主题的节庆活动。[4]省会城市长春拥有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与第一电影制片厂,文化底蕴浓厚,成功举办了多次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与长春国际电影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知名度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中外游客有兴趣来吉林感受不同季节所具有的不同区域景观文化。

(二)劣势与挑战

吉林省节庆旅游起步较晚,多数节庆活动知名度较低,缺乏宣传,很多节庆旅游活动的举办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纪念品不仅可以增强游客对吉林省的良好印象,还可以达到向外宣传城市形象、增加旅游收入的目的。[3]吉林省旅游纪念品种类比较少,缺乏过硬的品牌和特色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庆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和旅游收入。在时间的分布上,全年12个月基本都有活动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夏季,以民俗文化节庆旅游为主,春季、秋季和冬季主要为传统的、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夏季不同区域有些节庆旅游活动同时进行,能很好地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成功的节庆旅游活动的举办,几乎都由专业的节庆公司操作,如2005年上海旅游节,聘请具有外资背景的专业节庆公司――上海创业科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介入旅游节的策划和组织,在短短的19天中,吸引了820万市民和海内外旅游者参与了旅游节的60余项重要活动项目,经济效益比上届同期增长15.8%。而吉林省的节庆旅游活动主题选择多雷同,缺乏专业性节庆机构和专业运作人才的参与,影响节庆品牌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吉林省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黑龙江省、辽宁省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黑龙江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辽宁的满族文化之旅。这些节庆旅游的开发宣传都较为成熟,知名度较高,与吉林省争夺客源,对其发展都是强有力的挑战。

三、吉林省节庆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优化节庆旅游产品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品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优化。应进一步在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几个环节增添节庆元素,找到节庆活动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契合之处。[6]吉林省节庆旅游规划需强调其整体性,可以适当调节日期安排,尽量满足游客,方便出行,路线与时间的安排需合理。例如较近的三个城市的节庆旅游活动可以在时间上安排连续进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和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相融合,并在不同季节设置不同的侧重点等。

(二)与专业性节庆机构合作,培养专业运作人才

节庆旅游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有严密的策划、组织与执行。为了提高节庆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寻找专业性节庆机构合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寻找旅游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在校学生可塑性较强,素质较高,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也为旅游业培养人才,起到一定的社会效益。[5]

(三)加强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合作

节庆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很多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举办的较为成功。例如,历年游客较少的非省会城市节庆活动,举办方可联合互联网与交通部门,积极宣传,并增加旅游大巴,以便省会城市的居民绿色环保地前往,提高参与性。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纪念品种类、手工业等轻工业也是重要的利益参与者。

第3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乡村中学生;考试焦虑;分析与调整

一、乡村中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1.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担心考试不及格。

这类学生主要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对大学生中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考不好,降级怎么办?毕业分配怎么办?思想产生压力。压力超过心理负荷而造成过度紧张。

2.疑虑考试失败。

大学生为继承并继续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为了保持自己原有的优势,在来自各方的众多“尖子生”中去竞争,去比赛,结果负于强手,在心理上出现了自责、自卑和难以服气的精神压力。于是背着沉重而又紧张的思想包袱,每当考试时就会自然产生种种想法,诸如担心再次失败的焦虑情绪等。

3.外部压力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在考试成绩上,父母或朋友对学生的过高要求,评优和奖学金的标准以成绩为主,都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怕考试出错,把考场纪律也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考试时,明明自己在思考着问题,却不知不觉地担心自己是否违纪了,造成心理障碍。

4.大脑休息不足。

有些学生,为了考试拼命复习功课,以致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营养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缓冲,也同样会陷入焦虑之中。

二、预防和调整考试焦虑的措施

1.推广“愉快教育”。

学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努力创造和谐适度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积极抵制社会上不利于人才成长的舆论风气,转变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片面认识,减轻社会对学校的压力,这是预防和降低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2.积极沟通,排遣心理郁结。

师生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上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由此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又将进一步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并且,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能为下一步工作作好铺垫。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同学,更需要老师耐心的交流,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3.端正对考试的认识,对考试成绩不能抱过高的期望,缓解压力。

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一般情况下,考试反映了平时学习的状况,是认识自己学习优劣的好时机。因此,要认真对待,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就是考试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4.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考前既要做好充分准备,又要有充足的休息。

应试技能差,准备不充分,考试焦虑水平就高。因此,中学生在考试前要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充分准备,同时提高应试技能,学会处理考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生活节律的重新调整,做些喜爱的运动,使自己的身心放松,进入一种“假消极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假消极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5.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训练。

对有考试焦虑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考试焦虑,学会辩认一些线索。如:一旦出现心跳过速、手足冰凉、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便要进行自我谈话。比如对自己说“这次考不好,下次还有机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正常发挥就没有问题”等等,这对调节考试的不良心态很有帮助。另外,还可以学会一些放松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排除杂念,心中默念“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已经平静了”,反复几遍即可帮助保持平静;耳壳按摩法,用双手预热,对掌摩擦发热,先后按摩耳壳腹背2分钟,使耳朵发热,从而达到缓解紧张的目的;双手钩拉法,双手弯成钩状互拉,拉紧放松,再拉紧再放松,如此反复几次,情绪就会逐渐放松。有的考生还可能遇到考试时记忆突然堵塞,脑中一片空白,此时应保持冷静,采取上述放松方法后,可通过情景联想,发掘相关材料线索,也可暂时放下,先做下面的题目,说不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总结

考试只能改革不能放弃,因为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资源依然匮乏的今天,这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家长、老师和学校机构要明白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系统地进行心理训练,他们就会更好地处理学习和应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学生不但能够取得好成绩,而且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样,应试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就能较好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边涛,吴玉红主编.《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测评》[M].(中国物质出版社)

[2]顾春编著.《中学生心理健康99问》[M].(华语教学出版社)

第4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同时,国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是大学生的原因还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对于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不是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部分地区、部分城市的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和建议,谨供参考。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通过调查,现就江西省南昌市的几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写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62%)和休闲散心(21%),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同时,调查也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出游最重要的是金钱,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时间是影响他们出游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伙伴、宣传地、朋友意见影响他们。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有些同学是出于专业的目的而选择去哪里旅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勘探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学习目的而选择旅游。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故对旅游的喜爱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欢旅游是来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同时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旅游的消费方式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约占51%;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21%;而只有28%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选择自助游和个人游的学生中,高年级明显多于低年级,这可能是高年级有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来自城市的学生明显多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三、大学生旅游的方式

在调查中,大学生以往出游时,出游方式选择与同学结伴而游的(约52%)占大多数,与男(女)友一起的约占21%,数字表明大学生大多数喜欢跟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外出旅游,而与家人一起(约6%)和独自一人出游(约21%)也占一定比例。在旅伴的选择上,部分人选择跟男(女)友一起去旅游,这可能是大学生旅游的一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感情萌发的时期,与情侣同游一方面可以体验生活,增加旅游乐趣,共同解决旅途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双方的了解,培养共同兴趣、增加双方的感情。相反,选择与父母亲人同游的人很少,只占6%,这也表明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大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的因素,以及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旅途距离长短,个人爱好等等原因,影响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出行方式。

四、大学生旅游的消费状况

在以往外出旅游的花费上,游览、门票占其主要,占总数的约67%,其次是吃的,约占14%,交通约占19%。而对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约占33%,喜欢约占46%。而特别喜欢仅约占13%。由此可见,当地的风味小吃没有将其特色表现出来,就深入了解,许多大学生对在没有品尝时给予的期望值偏高,而真正品尝之后,其期望值大打折扣,毕竟青年人对新鲜事物在感官上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旦去体验之后,没有其想象的好时,将会大所失望,这也许是其感觉对其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的比例占较高的原因。在住宿上,一般学生(约53%)选择30元左右(人/每晚),可见,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要求体现了节约原则,这可能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可能是大学生的旅游费用大部分还是处于家庭资助。因为有80%左右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来自家庭资助的。

五、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大学生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约75%左右的大学生对旅行社不满意。导致大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约达到34%和2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约占23%,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约占15%。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六、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前景

根据学生旅游市场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可重复消费的特性,完全可以将两者结合,为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创造利润。因为,大学生群体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贡献,不仅是现实的,而且在未来还会产生更大的回报。

1、大学生是现实的目标客户

今日的大学生,不再是原来“穷学生”的概念,奖学金、勤工助学、社会兼职、家教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已经提高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大量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之内,旅游电子商务相对于大学生的营销,本身就能收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2、大学生毕业后成为消费主体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相对素质较高,对网络知识较多,使用电子商务的障碍较少的群体,几年之后当他们步入社会,将会成为旅游电子商务的主力军之一,并对周边人群形成带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与其等到他们毕业之后再考虑如何营销,倒不如在他们相对较为集中、营销成本较低的时候开始,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是将来旅游项目的经办人

今日的大学生几年后都要走向各个工作岗位,从基层做起的他们之中,将会有办公室文员、董事长秘书、人力资源部的主管等等。本单位的旅游事项,他们虽然没有决策权,但都会成为经办人,是否使用电子商务网站,使用哪一家的服务,选择权在他们手中。能否在将来形成更稳固的群体,就要在现在让他们加深对服务的认知与体验,固化他们的使用习惯。

大学生市场的开拓,对于旅游电子商务而言,意味着现在和未来,即学生对于旅游电子商务而言,不仅是马上能够创造利益,更是旅游电子商务未来的主力军,因此做好学生市场,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可估量。

七、建议与结论:

如何才能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

1、提升附加值,形成大学生旅游的新模式

目前在大学生旅游人群中,结伴自助游、班级集体旅游、同学居住地互访旅游,三种形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大学生喜欢运用身边的资源,运用电子商务的比例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离他们很远,没有合理的引导,没有体验的机会。

在此方面,就需要网站针对学生群体,提升服务的附加值。要在目前的观光游、休闲游之外,提出“大学生体验旅游”的概念,如社团主题活动与旅游的结合、校际交友与旅游的结合、假期社会实践与旅游的结合、对热点就业城市的考察与旅游的结合等,以此为切入点,亮出独有的模式,吸引大学生群体的试用与体验,从而形成使用电子商务的新习惯。

2、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

对于学生市场而言,设计恰当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旅游电子商务中最占重头的机票和酒店,就能组合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产品。针对学生经济状况,酒店最好是以青年旅馆为代表的廉价旅馆;机票是红眼航班或冷僻时间段;目的地的选择不要考虑常规的旅游线路;增加班级、支部或社团为单位的团购产品等。

3、推出大学校园营销活动

第5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陕西;体育旅游;现状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社会民众的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深化,旅游和运动产业成为了这一趋势的直接受益者。人们希望摆脱传统的观光游,在旅游过程中达到释放压力、寻求刺激、运动冒险、健身康体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旅游这一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陕西体育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内游客、旅游公司、旅行社负责人及旅游景点负责人等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陕西省体育旅游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二、陕西体育旅游的现状

陕西聚集着丰富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全国A级旅游区陕西体育省占了约57%,举不胜举的名山峻岭、青山幽谷,为攀岩、爬山、动力伞、等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绝好的场所;多处国家森林和国家文化保护区,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呈献着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自然水域漂流、冲浪、橡皮艇等挑战意志极限的运动产品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独具“比较优势”内涵的体育旅游产品,却因专业旅行社的空白,使其在产品形式或是结构延伸上与发达省份相比,都还是一块有待多方力量谋略开发的处女地。近年来,体育旅游文化逐步引起我省体育、旅游和其他部门的关注,2002至2004年在华山举办了体育健身旅游节、西北地区青年登华山大赛;在2007年,世界一级方程式(F1)摩托艇锦标赛中国西安大奖赛在西安灞生态区举行等等,开启了陕西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端倪。但是,无论从我省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条件,还是从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的视角考量,我省体育旅游业仍显得发展不够。

三、研究结论

1.尽管陕西旅游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领域渐趋扩展,但统计得知,陕西旅游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以体育旅游细分区域注要是分市、县、旅游区为对象的研究多,以陕西全省体育旅游为对象的研究少,而对陕西体育旅游a文化的研究十分有限;第二,按体育旅游区域分,研究关中体育旅游区的多,研究其他旅游区的少;第三,体育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而涉及到体育旅游文化方面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

2.陕西的山水名胜,景观类型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游观价值巨大,随着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出版了不少有关陕西山水风景介绍的书籍,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深度探讨。陕西省具备发展体育旅游文化的自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及相关市场、社会、经济条件,因此,陕西省具有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打造体育旅游文化品牌的可行性。

3.陕西省乃至全国的体育旅游文化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表现在资源利用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对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全面,发掘不足,文化产品的类型较为单一、无序,未形成规模优势和文化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表现在经营管理上,由于大的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背景和机制尚未形成,成熟经验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混乱和服务质量的低下,对客源市场的培育开发存在不足,供需双方存在矛盾,说明了对陕西省体育旅游文化进行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四、陕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加强整体规划,将城市休闲体育旅游融入陕西体育圈

城市休闲体育旅游是成都整合旅游资源后推出的新项目。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做好规划,根据其结构、功能和特点等,对省内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可行性评价综合规划。遵循旅游发展规律,防止破坏生态或无效的盲目开发,使其与附近景区景点的开发协调一致。在产品的策划和推销中与传统的景点和活动强强联合,进行线路对接,互送客源,整体包装,强势促销,走共赢之路。另外,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应相互交融,共同配合,共同建立完善城市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建立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使体育旅游真正在陕西省体育旅游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2.重视专业人才,加大对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专门人才相对缺乏,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体育旅游的发展,陕西政府及旅游部门应加大力度对专业人士的培养,建立体育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从业人才。

3.强化城市休闲体育旅游的服务与管理

健全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立体育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体育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规范管理,扩大体育服务的领域,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完善体育旅游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保障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柏利.休闲视角中的体育旅游[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何芝.休闲生活方式影响下四川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探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3]范佳音,周雪亚.成都市白领阶层休闲体育现状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4]李曦,常春,黄宇轩.成都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产业论坛.

[5]刘青,覃文林,等.成都市都市体育圈构建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黄成林.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张宗良,主编.安徽:黄山与徽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9]于素梅,等著.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3.

第6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舟山 海鲜 旅游 文化 品牌

一、舟山海鲜饮食文化资源评估

(一)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性。

1.丰富的海鲜资源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外侧是浩瀚的东海渔场,而且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 1395个,约相当于我国海岛总数的20%。境内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 365 种,虾类 60种,蟹类 11种,贝类 134 种,海藻类 154 种。

2.独特的海鲜加工方式

舟山传统海鲜菜偏重海鲜的原汁原味、鲜咸合一以及加工方式粗放简易这种地域特点,与舟山先民生存条件也有密切关系。 历史上舟山渔民劳动条件简单,船上劳动强度大,对盐份的摄取就比其他人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日常饮食偏咸的习性。同时为了保存辛苦捕获而来的鱼虾,就采用晾晒、腌制、醉糟等方法进行加工,经过晾晒、腌制、醉糟的鱼类,不易腐变。

(二)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

1.舟山海鲜美食节文化内涵日益丰富,主题鲜明

2007 年第五届中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在主题活动上,海鲜美食竞赛纷呈,在配套活动中则通过举办摄影、征文大赛等,充分挖掘海鲜美食文化内涵。游客在品尝原汁原味的舟山海鲜的同时,很好地领略了舟山海洋文化。其 “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主题不仅沉淀了舟山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文化特色,也突显出舟山地域文化水平和务实精神。

2.强大的海鲜产业链保障

舟山海鲜产业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是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全市拥有养殖、不老、储存、加工、销售等企业近千家。2007年1月,舟山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海鲜之都”荣誉称号。

二、舟山海鲜饮食旅游发展问题

1.舟山海鲜菜系品质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舟山海鲜餐饮业只是凭借和依赖舟山海鲜本身的“鲜活、味美”这一简单的概念在做些极为传统、初级的经营运作。没有著名菜品、标准菜系,轻视菜品工艺技术标准和规范程序,忽略海鲜营养、药效价值,往往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甚至以店堂豪华、包装别致等为荣。

2.舟山海鲜饮食旅游资源缺乏完善的文化品牌包装

舟山海鲜美食节从第五届打出了“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宣传口号,但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的包装、宣传等还略显不够。 其一是舟山海鲜品牌的认知体系还未建立,外地游客无法辨别舟山海鲜与其他地方的海鲜。其二是海鲜美食与旅游文化的自然连接尚有一定距离,节后的海鲜品尝与各种旅游文化的结合缺乏延伸。

3.舟山海鲜餐饮市场缺乏创新意识,“个性”张扬不够

舟山海鲜饮食以原汁原味、鲜咸合一为基本特点,如何加入新元素,使舟山海鲜成为不同口味旅游者品尝后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还有明显不足之处。 目前舟山众多的饭店宾馆海鲜烹制“个性”张扬不够,雷同化明显,各饭店宾馆的招牌海鲜菜肴创新意识不强,形成了尝一家知百家的局面。

三、舟山海鲜饮食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随着海鲜美食旅游者旅游意识的逐渐增强,海鲜美食旅游必然向重体验、重享受的生态休闲美食旅游、海鲜名菜经典美食旅游等发展。如果舟山海鲜饮食文化依然在较大层面上停留在“吃”的功能上,这种地层面的文化必将制约其发展高质量水平的瓶颈之一。为此,必须提升层次,注重挖掘海鲜饮食文化。

(一)继续办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

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举办至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了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在华东地区的知名度。今后要继续办好这一节庆活动,借节造势,大力宣传“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旅游形象。可以考虑海鲜美食文化节在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城市举办,如杭州、上海、宁波等地,让这些地区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品尝舟山海鲜,邀请该地区市民参与海鲜大赛评选,扩大舟山海鲜的影响力。也可以考虑参与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城市的旅游节庆活动,作为该市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内容,借此提高舟山海鲜知名度,如今年的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就融入了上海旅游节。

(二)传承与穿心并举,丰富舟山海鲜菜口味。

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舟山传统海鲜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咸合一的特色,这是增强人们对舟山海鲜菜的认同感和归依意识的基点;而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舟山海鲜菜口味变革的重要性,传统舟山海鲜菜的单一的鲜咸合一的口味已不适应餐饮市场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注意吸纳各地不同风格菜肴的口味,使舟山海鲜菜肴更加丰富。要在保持舟山海鲜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其他菜系的优良烹饪经验,以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调整,形成舟山海鲜美食菜系,推向全国乃至国外,真正打响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精品。在产品研制上,要以旅游饭店和餐饮企业为主体,鼓励厨师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并给以政策上的奖励。

(三)建立舟山海鲜品牌体系,提升舟山海鲜知名度。

目前舟山海鲜餐饮业还基本处在传统、初级的经营运作状态,要做强做大舟山海鲜品牌,必须“以提炼海鲜营养、药效价值为突破口,以提增饮食文化含量为内容,以菜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程序为基础,以建立海鲜菜系体系为核心,以区别于其他同类海鲜餐饮为特征。”

(四)规范海鲜美食经营,提高海鲜美食服务质量。

建立海岛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推行星级服务。突出包括歌舞伴餐等餐饮环境、菜肴质量与菜式菜品、服务程序等要求。制定舟山旅游餐饮管理条例,加大对海鲜餐饮卫生、食品质量、服务水平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管理条例。

(五)合理规划设置海鲜美食经营档次和经营区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构建由饭店餐饮、专营餐饮、夜排档和酒吧四块组成的海鲜美食餐饮业。饭店餐饮以中高档为主,大众餐饮由专营餐饮供给,夜排档和酒吧为满足休闲游人提供一个优美环境的自由消费空间。着力开发沈家门鲁家峙、东港、嵊泗中心渔港、定海等处滨海海鲜美食长廊。

参考文献:

[1]胡国光.略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第7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现状对策分析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3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科生,并开设相关的旅游课程,成为吉林省较早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同年,延边大学在其经济系下设置旅游经济专业;2000年,延边大学和北华大学正式设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启了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新时代。旅游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出了许多专业人才,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人员从业过程中也暴露出我省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1.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吉林省不少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更多的是注重生存因素,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旅游行业的涉及面广,分支行业比较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类型多样。如目前我省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主要分为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三大部分。而高校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是面面俱到,三大部分都是必修内容,再加上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学生不能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目前,我省的旅游行业和院校的合作,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实习问题也解决得不好;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而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短缺

教育部规定,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应为118,而吉林省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吉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达200人,专业教师只有5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达1000人,专业教师却只有18人,可见省内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只能通过外聘或者其它专业教师兼任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旅游管理专业部分本科院校的教师是从其他专业改行来的,在知识讲授方面,具有较强的原有知识背景的影响;而近年来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年轻教师又缺少实践经验,虽然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强,但他们在学历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可见理论性和实践性双强的“双师型”教师还很短缺。

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最不可或缺的是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但各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情商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仅把它们看作是政治辅导员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正式上岗后最影响他们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欠缺,而是心态的调整。

二、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吉林省旅游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加强对院校办学能力的监督

高等教育评估管理部门要对开设旅游专业的新增院校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其办学能力,同时对已有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合格评估。对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的院校坚决进行整顿确保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强化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体系,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消除三者脱节的现象。教育机构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省内主要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旅游教育,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加强联合,实施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衔接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一方面,旅游院校可利用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的培训基地,解决师生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从院校中优先挑选优秀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旅游企业的员工可接受院校的培训或到院校进修;旅游企业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

3.优化教师队伍

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业,优化教师队伍,构建学者加专家型师资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从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业内人士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同时,各旅游高等院校应该鼓励和要求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或者全职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1~2年,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行业最新动态。

其次,旅游高等院校要积极输送一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高校去深造,提高旅游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

再次,延聘业内精英人士,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要积极把旅游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高水平培训教师引进到旅游高等院校中,以突破传统的办学惯性思维,更新行业动态,增强专业化水平,促进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

最后,把业内成功人士、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一线员工以及知名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上做专题性报告或讲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

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包括思想、业务和能力三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思想素质、个人品德修养、职业道德、服务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等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持把素质开发放在旅游人才开发的首位。把提高现有旅游人才素质特别是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优化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国内外旅游业培养了优秀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在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多阶段、多层次特征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正确认识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的问题,引导旅游高等教育走向,满足旅游业人才需求,将一直会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峰.“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

[2]陈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

第8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听障生;概率统计课程;教学

听障生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进行了30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接纳残疾生的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专业及课程设置不断改革与发展,更加符合残疾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培养目标[1]。但也不可否认我国听障生高等教育还处于发展初始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快速解决,需要不断认识及逐步改进。同时普通高等教育在发展,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水平接轨。因此总结目前听障生高等教育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改善听障生高等教育现状,与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听障生高等教育中设置较早的专业,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较适合听障学生的特点,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对于大多数听障生,应用技术方面的实际操作比较容易掌握,而逻辑性较强的程序开发则需要有深厚的数理基础作为保证。对于开设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是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且,虽然目前专门面向听障生的研究生教育还是萌芽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的听障生有接受进一步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有这样的能力和基础的。因此为其打好坚实的数理基础,为接受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提供保障是必须的。同时,听障生普遍存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对其步入社会后的发展与生活也是有益的。高等教育中的数学类课程可以进一步训练、提高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三门数学基础课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高等数学》课程是其先修课程,为学好概率统计打下基础。概率统计中的知识内容与思想方法与程序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重要。

1 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薄弱

笔者所在学校在听障生高等教育中是发展和口碑较好的学校,所招的学生整体水平也较高。但是听障生受其生理缺陷以及国内听障生中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限制,学生数学基础较同年龄健全生薄弱。大部分学生基础好的能够完成普校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听障高中毕业生不同于普校高中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没有接触过概率、统计方面的知识,未学过排列、组合内容的学生不占少数。概率统计研究的是不确定现象的确定性规律,学生对这些不确定性问题接触甚少。

概率统计课程的学习需要《高等数学》作为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学好概率统计打好理解与计算基础。在听障生的教学中《高等数学》的学习通常持续一年,但是概率统计课程的学习一般是在《高等数学》结束教学后的学期进行的。由于听障生中普遍存在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持续性差的特点,因此虽然之前学过高等数学,但是在讲概率统计时用到相关知识,听障生还是普遍感觉困难,陌生的感觉总是会出现。本来理解概率统计就有一定难度,再加上计算方面的问题,就使本门课程的学习难度更大。

此外,概率统计课程通常是在大二第一学期进行,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有的人适应,有的人受不良习惯影响,变得松散,不会像一年级那样认真,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再加上一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此课程又较难,因此学习困难就更明显。

1.2 课时紧张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各高等院校普遍都在削减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笔者所教授的听障生是在一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残健结合的学院。课程总体与教学计划在遵循学校整体规定的前提下可以针对残疾生特点有所变化。但是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单门课的课时不能超过最高限制。听障生学习相同内容所需的教学时间普遍要是健全生的一倍半到两倍。因此虽然目前笔者所授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多于健全生,每周4课时,但是仍无法将工科类概率统计课程中的完整内容全部讲授。虽然能够讲到假设检验的相关内容,但只是简单介绍,完成之前的教学内容已然觉得时间紧迫。

概率统计与实际联系较紧密,如果能增加一些实例对于学生的理解有帮助,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但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这些实例不容易。学生掌握抽象的内容很有困难。学生普遍感觉是学习概率统计,上课时能听懂的内容,一到考试就无从下手。当然这些问题在健全生的学习中也会存在,笔者在教授听障生的同时也教授健全学生概率统计课程,因此对此有着直接的感受,这样的困难在听障生中更明显。

1.3 教师、教材及教学资源

一直以来听障生的数学类课程都是使用面向健全生教学的优秀教材,概率统计课程也不例外,没有专门适用于听障生的。一是,因为听障生群体小,受关注度也小;使用范围小限制了专用教材的开发。二是,因为听障生高等数学教育开展不过十几、二十年,刚开始教师没有任何经验,只能在教学中不断摸索适合听障生的教学规律,逐渐形成文字性的材料。三是,师资力量薄弱,交流沟通以及水平提升不够。但是听障生理解能力不同于健全生,教学规律也有别,因此编写适合听障生需要的教材是一件需要提到日程上的事情。

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听障生是听障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虽然学生总数也不多,班级人数一般都是20人左右,小班教学有利于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实际开展起来课堂教学还是存在很多困难,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接受,但是有的学生却不知所云,而又有教学大纲与进度的限制,因此在听障生中进行分层教学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学生本身就人数少,开展分层教学不现实。今年随着招生计划的变化,计算机本科学生招生人数增加了一倍,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能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开展分层分班教学,必然需要教师也同比增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要求进行选课,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特点进行选择。但是目前从事听障生教学的储备教师不足以进行分层教学,需要培养。教师少,沟通交流经验的机会少,获得的信息量少,受自身水平和思想局限性的限制,不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师资力量不足以进行分层教学,如果有足够的网络资源供听障生使用,也可以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虽然目前微课、mooc等网络教学资源各个学校都在付出很大努力在开发,但是都是面向健全生各个层次要求的,专门面向听障生的几乎没有。在常规的听障生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要板书、PPT、手语、口语同时呈现,而现存的网络资源缺少手语这一与听障生沟通的重要手段,这样的网络资源听障生学习理解起来更困难。

2 解决办法

针对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现状,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改进。

增加师资培养与储备。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切身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研究教学,吸取健全生教学中的方法,结合听障生特点进行改进,调整修改教学大纲及教学安排。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需求[2-3],多开发适合听障生使用的教材与教学资源,让听障学生也能获得与健全学生同等的教育环境。不可否认,数学不同于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不能全部照搬照用,但是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借鉴为己所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教学更好地呈现,适应听障生视觉感知特征突出的优势,教师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的教学技术。

另一方面也要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吕淑惠,滕祥东,郝传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探究[J].理论研讨,2012(1):54-57.

第9篇:生育率现状范文

关键词:三门峡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汇。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植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自然界中的生物量有95%以上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形成,人和动物的生存都依赖于植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范围内植物的组成程度,成为城市环境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检验标志。同时城市绿地系统人工植物群落的构成,为城市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消失速度加剧,培养、保护城市植物的多样性,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特点

三门峡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处,同时又为豫西山地,基本上是全国植物区系划分的南北分界线。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裕,且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特别是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药用、淀粉、纤维和木本粮油植物,全境域内维管束植物144科,780多属,2 100多种(不含农作物以及城镇绿化、公园、学校、企事业单位、植物园和苗圃等引进的植物种类)。

1、1园林应用植物现状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以落叶树种为主,主要体现北方城市绿化风貌。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三门峡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植物种类也不断增加。三门峡市全辖区内维管束植物144科,780多属,2100多种。

行道树树种:槐树(国槐)、悬铃木、银杏、栾树、合欢、毛白杨、臭椿、千头椿、白蜡、、楸树、柳树、青桐、七叶树、油松、白玉兰、日本晚樱等。

防护绿地树种:毛白杨、白蜡、构树、刺槐、桑树、枣树、臭椿、旱柳、黄柳、火炬树、小叶杨、沙兰杨、黄金树、茶条槭、榆叶梅、紫叶小檗、紫穗槐、接骨木、锦带花、沙棘、金银花、棣棠、贴梗海棠、平枝子、美人梅、木槿、山桃、山杏、山皂角、紫丁香、迎春、郁李、连翘、文冠果、侧柏、白皮松、河南桧、沙地柏、铺地柏等。

居住绿地树种:银杏、合欢、海棠、栾树、泡桐、垂柳、五角枫、黄连木、玉兰、广玉兰、海棠、山楂、石榴、碧桃、樱花、蜡梅、紫叶李、黄栌、无花果、紫薇、木槿、紫荆、海桐等。

工业绿地树种:侧柏、云杉、蜀桧、华山松、白皮松、龙柏、刺槐、泡桐、银杏、榆树、元宝枫、构树、栾树、杜仲、槐树、臭椿、小叶杨、枫杨、桑树、山楂、紫丁香、金银木、紫薇、连翘、郁李、毛樱桃、黄刺玫、珍珠梅等。

绿篱色块植物树种: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小叶女贞、瓜籽黄杨、黄金槐、大叶扶芳藤、桧柏、龙柏等。

垂直绿化植物种类:爬山虎、地锦、紫藤、常春藤、扶芳藤、凌霄、葛藤、栝楼、蔓长春花、铁线莲、中华猕猴桃、葡萄、蛇葡萄、木香、金银花、藤本月季等。

地被植物种类:麦冬、铺地柏、沙地柏、常春藤、扶芳藤、白三叶、萱草、鸢尾、玉簪、金鸡菊、地被菊、射干、马蔺、地被菊、石竹、福禄考、火炬花、景天类、长春花、二月兰、丛枝福禄考、蓝色高羊茅等。

水生植物种类:荷花、睡莲、王莲、芡实、萍蓬莲、千屈菜、水葱、香蒲、凤眼莲、石菖蒲、菖蒲、芦苇、花菖蒲等。

一、二年生草花种类:千日红、万寿菊、剑叶金鸡菊、大滨菊、地被菊、波斯菊、矢车菊、黑心菊、秋葵、三色堇、雏菊、香豌豆、矮生向日葵、金盏菊、大岩桐、球根海棠、霍香蓟、美人蕉、欧报春、金鱼草、石竹、一串红、蒲包花、耧斗菜、花毛莨、麦杆菊等。

草坪植物种类: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野牛草、苔草、结缕草、狗牙根、黑麦草、匍匐剪股颖等。

1、2城市绿地的结构

三门峡市绿地系统结构中,公园绿地、道路附属绿地比重最大。从公园绿地斑块规模角度分析,结合三门峡市绿化特点,将2公顷以下斑块划为小型斑块,2-10公顷为中型,10公顷以上为大型。则三门峡市公园绿地以大型斑块为主,包括人民公园、植物园、陕州公园等,中小型斑块数量严重不足,说明三门峡市公园绿地缺乏系统性。

1、3城市绿地的布局

三门峡城市绿地布局非常不均衡,大型城市公园主要集中于湖滨城区,陕县城区缺少大型城市公园。就湖滨城区而言,绿地布局也很不均衡,公园绿地主要分布于“台下”部分,而“台上”部分几乎没有绿地。从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角度分析,湖滨区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绿地少,在南到涧河、西至209国道、北到黄河近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人民公园、植物园等几处大小绿地,远远不能满足“以人为本”,方便居民使用的需要。距离省政府“按300-500米的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规模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和街头公共绿地。”的要求和建设宜居城市目标差距很大。

1、4城市绿地的建设

在三门峡市的绿地建设中也存在有诸多问题,草坪较多,模纹图案化等。在一些公园绿地的建设中,草坪的面积较大,不符合现代生态建设的原则,草坪比较费水,而且需要后期的精心管理,如果管理跟不上,草坪很容易变成草滩,景观效果也不好。在连接湖滨区和陕县的城市快速通道两侧,模纹图案太多,这种模纹需要后期的精心修剪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但是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后期建设资金、设备以及管理都跟不上,景观效果不佳。

1、5自然生态环境建设

近年来,三门峡市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受到重视,沿黄森林公园、黄河 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大环境绿化建设初见成效。但是,现有生态林、防护林树种

较单一,没有形成高级的生态植被群落。

1、6生物多样性

黄河湿地滩涂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保护力度不够,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严重不足,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单一。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1丰富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合理系统规划布局。

进一步推广适生物种,扩大种群规模,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易成活,有地方特色,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改善和优化整修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河流、道路和绿地等在城市个绿地斑块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尤其是影响生物群体的重要地段和关键点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化网络,增加开敞空间和生境斑块的链接度和连通性,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通过合理规划给生物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生境空间,从景观多样性保护入手,实现生态系统物种及基因的多样性。

2、2加强立地条件改善工作,创造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空间

城市绿地生境虽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但更受人为因素控制和影响,城市绿地是一个“先天不足”的脆弱系统,绿化建设和管理应加强绿地本身的自维持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绿化植物的选择除了生态地理环境相似性外,也要考虑城市特殊的生境胁迫,重视抗逆性和适应性试验过程,加强以改土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改善工作,推广选用优良种植土,同时,提高栽培和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促进城市公园和其他公共绿地自然化

植物群落的构件,尤其是复层群落必须拥有一定的面积,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环境,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城市生境的胁迫。因此,利用旧区和危房棚屋改造的机会,增大绿地面积,恢复良好的生物群落,将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公园和其他公共绿地的面积较大,生境条件较好,是保护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选择部分公园、公共绿地,多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抗逆性强的优势种,采取演替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和人工干预、促进演替前期快长树向长寿树及地带性稳定群落过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特征的绿地,增加景观自然度,为野生生物觅食、繁衍提供良好的空间,提高物种潜在共存性,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给公众提供自然的生态健全的开敞空间。

4推广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提高绿地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植物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作者简介:高秀云(1972--)女工程师三门峡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