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的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

第1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值得相关人员的仔细研究。

关键词:规划层面;养老居住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正如大家所知道那样,我国正在一步步深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的老龄化人群居住问题面临着比以往任何国家、任何阶段都要严峻的形势,这必然需要我们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规划层面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对比了不同养老居住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最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同时,该种养老居住模式也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值得相关人员的仔细研究。

1 人口老龄化过和养老居住模式概况

1.1 人口老龄化发展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般认为: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达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达10%,即被称为老年型国家[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了,更为严峻的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大国,作为老年型国家的我们老年人口也是最多的,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很自然地就会将研究具体到老年居住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前瞻性的对未来老年居住问题加以研究和思考[2],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养老居住模式,以便在我国的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我们可以从容应对,继续保持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2 养老居住模式发展概况

养老居住模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居住生活的行为方式[3],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综合国内外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总共形成了以下几种养老居住模式[2],见表1.1。

表1.1各类养老居住模式

养老居住模式 主要特征

机构养老 由社会养老机构承担全部或部分养老责任

原宅养老 老年人仍生活在原有住宅中,自己照顾自己

居家养老 老人居住在家中,社会和子女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老年住区 该养老居住群体全部由老年人构成;

住区远离儿女,有配套的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 将社会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社区;

维系老年人原有的居住习惯,仍与儿女、亲朋居住在一起

2各种养老居住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现行的养老居住模式均是有利有弊,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养老居住模式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下面仅针对我国的当今国庆对各种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优缺点分析[4]。

如表1.1中所示,现行的养老居住模式大致分为五种――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老年住区和社区养老[5]。对于机构养老而言,该种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其经济效益却不尽如人意,这都归结于我国是老年型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原因,不难发现,对于我国的国情而言,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不可行的。同样的,原宅养老这一模式也不适应于我国国情,因为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的初期资金投入相当巨大,但短期内没有与之相当的利益回报,最终的结果便是不能够在我国大面积的推广。对于居家养老,该养老居住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养老居住模式[6],但是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缺乏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很难做到切实解决生活不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住区养老模式具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该种养老居住模式需要老年人远离子女,与社会公众隔离,因而与我国老年人的传统居住观念大相径庭,不能够得到老年人们的大力支持,同时,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的费用高昂,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是难以承担的起的,这也进一步限制的该种养老居住模式在我国的普及。对于单纯的社区养老[7]而言,该种养老居住模式忽视了老年人的差异性需求,几乎不考虑老年人的个人生活习惯,最终的结果同样是不能够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支持。

3 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趋势

3.1 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

随着人们对养老居住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慢的提出了一种新的养老居住模式,即家庭――社区养老[3],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产物,同时汲取了两种养老居住模式的优点。

家庭――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熟悉社区里,以自我供养为基础,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8]”,有的学者也表述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区养老[9]”。从长远来看,家庭――社区养老这一养老居住模式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同时也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居住习惯,会得到为老年人的支持。

3.2 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

张玉石提出了构建中国社区分级养老体系的构想[2]。社区分级养老,顾名思义,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涵盖了“社区养老”和“分级养老”。其中,“分级养老”是指有针对性的满足老人的养老居住需求,对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养老服务,划分级别的标准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性、自理能力、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10]。

社区分级养老与传统的养老居住模式大相径庭,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更加偏重于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的不同养老需求提供差异性的养老服务,目的是尽最大努力使老年人尽可能的感受到存在感和归属感,进而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温馨,过的舒心。

3.3 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

综合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文化传统和老龄化程度,在结合国外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最适合在我国发展和大力推广的养老居住模式是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该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分级养老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汲取了三者的优点,最终会发展成为我国的一种主流的养老居住模式。

4 结论

综上可知,现行的国内外养老居住模式均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因此,在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文化和国外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适合与我国国情的养老居住模式,即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和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从长远来看,两种养老居住模式均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这两种养老居住模式还能够满足我国老年人特有的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传统观念,因此,可以推测,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和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史永麟 杭州市中老年居住现状及其对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影响

第2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7 C9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23-02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现实状况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后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于2000年达到10%,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即“未富先老”,从而更加体现了我国养老压力的巨大。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与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双重作用下,未来老年人口的规模无疑将继续扩大。尽管从本质上讲,老龄化与否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下,中国社会仍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学变化缺乏及时有效的适应和调整,使得老龄问题无疑被更多的视为一种挑战。

二、我国由传统养老模式过渡到新型养老模式

“老有所养”一直以来被尊崇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古代所说的大同社会中,其中一点就是老有所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达到老有所养。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尤其是人口跨区域就业、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实施、医技水平提高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等多重因素交集,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据相关资料调查,截至2011年年末,以60岁以上为标准,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与此同时,与家庭供养结构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显示,中国家庭人口的基本构成为“4-2-1”甚至“4-2-0”模式。

从中国主要的居家养老模式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加之部分失独家庭或因多种原因未生育家庭的增加,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机构养老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构建设的相对滞后,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显著改善。为此,需要探寻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与家庭密切联系的社区作为社会养老的重要载体而受到多方关注。社区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使得老年人在家,或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社区照顾、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功能。在养老模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创新养老模式,努力走社会化、多元化的养老之路,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究分析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

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广大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谭楼芳(2007)认为,社区养老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不脱离现有的生活环境,社区养老符合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坚实的保障,同时将家庭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是国家政策指导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为我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熊必俊(2004)认为,“社区养老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老龄化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老年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可以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谭克检(2001)认为,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包含深化家庭养老、对家庭养老进行监督、对老年人经济上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老年养老服务体系、调动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组织老年人探寻适合的养老方式等。

(二)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在优势

社区的主要特点是:集合各种资源于一体,并且能够给人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社区养老具有潜在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社区养老能够充分利用就近的资源,服务周到,取得效果的时间快,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文教方面的服务。社区主要将街坊四邻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这里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情感的聚集地,老年人在一起可以寻找共同的生活乐趣,不但如此,在他们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工作人员全程照顾,也可以为整个社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社区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养老的缺陷,另一方面解决了机构养老服务不到位,意识淡薄的缺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三)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养老”为主,这也是在无数的实践经验中摸索出来的最合适的养老方式。欧、美、日等一些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呈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他们在社区养老需要提供的一些服务上拥有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建立社区养老提供相应的借鉴。

瑞典在实行“社区养老”这方面力度很大,具有相对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政府鼓励老年人开展二次创业,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其在老龄化方面做的特别完善,被世界誉为“老年人的王国”。老而快乐着,成为瑞典老年人的标志。瑞典国家的法律并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儿女和亲属必须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方面的责任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瑞典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求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有个舒适的环境安享晚年。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社区养老由于其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相对细致的社区服务质量,深受广大老人们的喜爱。日本政府从 2000 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这项保险实行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脱离医院,回归社区,回归家庭”。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面临严重的空巢现象,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儿女和老年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此种做法的目的是可以让儿女有自己的世界,还可以时常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德国在社区养老这方面主要是采用大学生和老年人一起居住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可以照顾到老人,又节省了很多宿舍的租金。德国的社会福利机构还想出了一个新举措,也就是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享受“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因此节省雇佣保姆的费用。

(四)对于我国完善养老模式体系的经验与借鉴

1.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全方位需求

总的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各种措施,例如,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也包括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

2.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喜好、经济承受能力等有所不同,所以所采取的养老模式就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立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模式。

3.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养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国外经验来看,政府、家庭、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些国家已在探索给予因照顾老人而不能工作的家庭成员一定的补贴或提供弹性工作机会等,此外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慈善机构和个人。

4.注重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对老年人的监护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带来了希望。如美国正在推广的家庭紧急救助系统就是很好的应用。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通过电视界面,家人可观察老人的情况,并给老人发送信息。通过网络服务,使服务更加完善,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服务。

结语

我国目前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还不能达到老年人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标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监督与投入力度,提高社区养老的设施完善程度;同时,推动老年人互助,鼓励社会各阶层投入到社区养老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养老事业。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和推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海雪.我国城镇居家养老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2] 郭竟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第3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名义账户制

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原因

一.由于我国在1995年才开始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社保的养老保险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形成的筹资模式为企业缴费的20%计入统筹账户,二个人缴费的8%记入个人账户。但是由于在制度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转型成本,即从1995年以前的现收现付制转为现在的部分积累制的情况下,退休的那些人国家需要拿出多少的财政进行补贴。这笔钱的数额无疑是巨大的,而全部由国家补贴则显得困难重重。由于转制成本的责任承担主体界定不明,因此,在各省的社保养老保险实际支付中,挪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则成为了一种难以避免的途径。

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收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缴费率、替代率和制度赡养率的变化,制度设计内的隐性债务也在不断地增加,养老保险的收支已经面临严重的不平衡危机,由于统筹账户的收不抵支,客观上也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来弥补统筹账户的缺口。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太低,在客观上制约了养老金的做实,使得大部分养老金不得不空账运行。由于养老金分散在各个县市的手中,难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动和使用,即使部分省市的养老金有较多的结余,但也难以用来弥补其他省市的个人账户资金,使得个人账户不得不空账运行。

二、名义账户制在应对“空账”问题模式选择上的适用性

在养老金运行模式上,目前一共有四种模式选择。分别为NDB(现收现付制待遇确定型),FDB(基金积累制待遇确定型),NDC(现收现付制缴费确定性),FDC(基金积累制缴费确定型)。这四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确点,但笔者认为,名义账户制(可近似理解为NDC模式)是目前最能够有效应对中国空帐问题的模式选择。

就FDC模式而言,由于要从现收现付制转为FDC,无疑要面临巨额的专轨成本。其次,由于养老金基本由个人承担,因此,保值增值的问题则显得异常严峻,进入资本市场几乎是必要的选择。但是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如果个人账户的资金大量入市,可能会引起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异常,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并且,由于完全依懒于个人缴费,也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并且还不得不考虑到操作的成本问题。而从整个国家社会保障的属性而言,FDC缺乏共济性,也几乎丧失了收入再分配的功能,所以很明显FDC在我国是不适用的。

就NDB模式而言,一个最显著的缺点便是它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上升,在NDB模式下如果想要保持养老金的收支平衡,就只能提高缴费率或是降低支付标准,而财政风险最终只能由国家承担,更不说是解决空账的问题了。并且NDB由于是现收现付制的,所以它的可携带性差,也是的覆盖面和统筹层次较低,给缴费者的激励不足,不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FDB是指政府财政或者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工作期限和年龄而不是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水平来确定劳动者退休后定期给付养老金的计划。但是这种模式基本与资本市场没有太大的关联,虽然携带性较强,但是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具体可参考瑞典在上世纪40—90年代中期所面临的困境。

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名义账户制,则是属于上述多种模式的混合体,由于与NDC有较多相似性,所以一般可称为NDC,但两者仍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所谓的“名义账户”制是指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待遇确定型与缴费确定型的一种混合模式,它既有某些NDB的特征,又有FDC的某些特征,所以,“名义账户”制既可被称为“NDC”模式,也可以被认为是“NDB”的某种变型。从长期来看,只有名义账户制才能更好地解决转型成本的问题,因为从制度设计上而言它不需要做实个人账户,而是就依据空帐运行的模式,来成为一种过渡性的途径。其次,名义账户制还可以对财政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统账结合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负激励”作用,往往会造成企业和雇员逃避缴费以及支付的失控等问题。如果实行名义账户制,由于它采用的是一种记账方式,所以无论个账规模有多大,都可以保证高统筹的层次,且在名义账户制下,缴费很大部分都是划入个人账户,激励性非常强,加之采用精算的计发办法,也可以有效避免逃费等现象。也因为以上原因,名义账户模式几乎在制度上成为了解决空账运行的一个最佳模式。并且由于其可携带性强,也可以促使养老金提高统筹层次,增加抗风险的能力。最后,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无法承受积累制所带来的巨大投资风险,此种情况下,名义账户制无疑是最好模式,因为它不需要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而且还能与资本市场形成良好的互动。

目前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笔者认为,统筹账户相当于NDB模式,而个人账户则相当于FDC模式。虽然统筹账户在运行中有着明显的成果,但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产生,这是当初在制度设计时所没有考虑到的。本文所探讨的名义账户制,笔者必须强调只是在制度上是最能够应对个人空账问题的模式选择。当然解决“空账”问题还可以依靠扩大缴费渠道,延迟退休年龄等多种方式。(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2025年之前,中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态势。此外,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政府规划实行“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将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将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将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在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大背景下,老龄市场的刚性需求,与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最近一两年颇受关注的热点投资领域。

医疗行业人士的观点为,老年人的疾病和衰老总是相互关联,不能清晰区分出衰老与疾病综合征之别。因此,从需求上说,老年人的医和养,本身就无法分割。

此外,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居家养老的需求,这一潜在的巨大需求,无疑给养老地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国外经验看,对于以持有为主的养老地产,即使运营良好,普遍的成本回收期也需要10~15年,每年仅有8%~10%的回报率。这对于习惯于高利润和高资金流动性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众所周知,医养结合是养老开发运营的出路,那么应如何进行医养结合?如何区分医和养的关系和定位?如何在医疗的范畴里解决医和护的协调问题?则众说纷纭。

但无论如何,都要厘清养老地产开发商与运营商的不同定位。养老运营商是养老服务的提供商,是养老地产项目后期运营的接盘者。养老地产是地产开发和养老服务的有机整合,是医养的系统配合,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是重资产模式,二是轻资产模式。

重资产模式的核心是医疗设施驱动,开发商一般会随项目配套建设医院和康复护理院。国内目前的做法为:由区域顶级三甲医院开设分院,或以品牌冠名、国外医院品牌输出等形式。这样的项目大多身处郊区或景区,需要克服与城市距离远和配套设施不足的缺点,开发商因此需要背负医院与康复中心的经营压力,客户也会对未来医疗设施的兑现心存疑虑。

第5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医养结合 公益组织 作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挑战最严峻的国家,如何在“未富先老”、“少子高龄化”的背景下,让每一位老人有备而老、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当前“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转型时期的中国既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现状,又面临着传统家庭养老不断弱化,同时社会养老保障压力过大的困境。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养老服务业却没有跟上,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有效获得基本养老保障、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服务资源,已成为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涵义

随着养老市场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开放与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医养结合的养老领域。医养结合是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即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整合产品和服务,搭建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养老系统。其中,“医”主要包括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养”则主要指老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生活照护、心理关怀、文化娱乐等服务。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2014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成为首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等诸多问题。

(2)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需求多元化。目前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有限的医疗和养老资源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同医疗与养护机构会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细分,产品与服务呈现多样化、细致化。

(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兴起。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因其养护化、专业化、特色化等诸多优点,逐渐被广泛接受。该模式可为老年患者进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服务、提供24小时全程精心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浓厚的人文关怀;配备高年资的专职管理人员,对护理员的招聘、培训、使用、管理进行全程的流程指导和规范严格的管理。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医养一体化”趋势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探索中也遇到不少困难。缺少资金、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是众多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而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则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作用研究

(一)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必要性

(1)公益力量助力社会养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公益慈善,古已有之。在中国“慈”是指纵向关系,如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善”是指横向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尊老爱幼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组织力量的迅猛崛起,人们的公益互助观念不断深化和提升。

(2)公益组织的参与有利于缓解当前的社会养老压力。当前养老的供给和需求矛盾不断深化,巨大的养老需求与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促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养老体系,也成为现代解决养老问题的新趋势。

(3)公益组织参与有利于满足多元主体的不同需求。多元社会的发展促使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不断丰富化和多样化,仅仅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政府支持俨然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社会公益组织由于自身的民间性、自发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可以较为灵活的在小范围内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二)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困境分析

目前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定位不明确,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社会公益组织的养老服务活动缺乏政策性的保障,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其次,社会公益组织具有自发性,其成员来自各个阶层,从事各行各业,流动性大而且人员结构较为复杂。一些公益组织成员缺乏专业化培训,所提供的服务单一、局限性较大。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又由于其公益性和无偿性,导致部分人才资源流失。近几年来不断被曝光的爱心捐赠挪为己用的丑行使慈善社会认可和信任度降低。再加上社会养老所需的资本投入大,公益组织往往会出现入不敷出、无法支持的困境。

(三)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积极将公益组织的力量引入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中,针对现存的缺点和困境,利用公益组织自身的社会特点,弥补政府、市场、家庭养老的部分失灵,促进社会养老系统建设和完善。将医养和公益结合,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潜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

(1)积极引导多方力量投入养老产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身养老产业,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制,积极稳妥地把面向社会提供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坚持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壁垒,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

(2)探索“社区―家庭―公益组织”多向互动的操作模式。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医疗保险、护理保险有机结合,推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健康老龄化的实施。公益组织可深入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文体活动,如义演、普法以及一些老年运动项目等,这样既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又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明确部门职能分工,避免管理真空。理顺医养结合所涉及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相关部门具体职责,对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政策。明确公益组织在模式中的定位和效能,界定好医养机构与公益组织之间参与社会养老的范围,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协同发力。

(4)发挥“互联网+”功能,提高养老服务现代化。信息化是助推医养结合、公益助力、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统筹考虑。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养老服务的现代化进程,造福更多的老年人。

(5)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了实现医养结合发展目标,必须把增进老年人福祉、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作为主线,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准确把握医和养的有机统一。政府要不断完善分类管理、多方参与、社会监管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倡导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督

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养老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需要政府、企业、家庭、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解决。结合国情民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前医养结合之路仍任重道远,公益组织是我们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医养结合,公益助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我们解决社会养老难题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评述[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与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杨博文,李志刚.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4]钟金玲.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福建省行政学院学报,2012,(2).

第6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 私立养老院;供需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我们选择以实地采访、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问题,在上海街区、敬老院,针对25至55岁,55岁以上这两类人群共发放了280份问卷,收回239份,主要对私立养老院的老人进行实地采访与调查,研究大家对私立养老院的看法与建议,同时也对公立养老院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做为私立养老院调查结果的比较,以改进现有的私立养老机构的条件,借鉴国外先进的养老院的管理条件与建设理念,并与中国的现状相比较,提出并探讨解决私立养老院存在问题的方案。

一、现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老龄化现状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的数量在减少,同时老人的数量在增加,这导致了我国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增加。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将长期处于这一状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情。我国现在正面临着人口快速高龄化与老龄化、空巢化、失能化之间相互交织的不容乐观的形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33亿,其中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约为1.7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32%。上海市的总人口数达到2.3千万人,其中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达到3.4百万人,约占上海市总人口的比例为15.07%。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经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人口数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这将会使我国社会养老和养老服务面临极大挑战。

(二)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中国的养老现状令人堪忧,仅从城镇养老院严重不能满足日益老龄化的需求就可窥见。私立养老院的费用昂贵,数量又比较少,公立养老院的数量也不足,家庭的养老问题有很多。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正成为城市老年人的养老心病。民营养老院现状主要体现为:民营养老院环境好,但是价位太高。同时,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根本住不进去。中国养老院现状可概括为一句话:中国式养老破局,需中国式解决之道。

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一般包括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机构、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分别针对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进行照顾。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养老机构在功能和服务对象上存在交叉现象,难以十分清楚的按照老年公寓、护理院或者康复、临终关怀机构进行分类。多数养老机构中的入住老人种类复杂,在提供的服务方面也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生活照料也包括医疗护理、康复训练、文化娱乐、临终关怀等内容。

二、国外养老院的借鉴

首先,我们先从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开始研究,在美国,养老院的英文叫做“Nursing Home”,意思是护理的家,其实是专门为那些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的老人所提供的。美国不像中国,它们的养老院并不是政府所主办的,而是由私人承办的,只要拥有合格的资金、场地和人员配置就可以在美国申请经营一家养老院,不过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每个养老院需要配备一位护士来值班,这与我们国内的养老院是有所区别的。既然是私立的养老院,费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统计,美国一个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每年花费大约在5万美元左右,这在美国,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水平,而住养老院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住户是完全自掏腰包去入住养老院的,这也使得美国老人都不太愿意入住养老院。而在活动方面,美国养老院并没有过多的活动,平时那些老人们也就是围坐着聊聊天解解寂寞罢了。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养老院不仅在价格方面要比美国便宜许多,活动上也要优于美国的养老院,因为有政府的支持,国内的公立养老院设备都挺齐全的,管理也比较完善。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美国的福利要远好于我国的福利,他们的老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养老院养老的,所以养老院在美国并不是一个重点,而我国的老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无法自理而被迫无奈选择去养老院的,有些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空虚无聊就过去了,这其实要谈到一个社会福利和家庭情节的问题了,若我国的福利能像美国那样好,那去养老院的人数将会减少很多,我们不应该以养老院每年能吸收多少老人为傲,这不是一件光荣的事。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院。德国是现在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养老院自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德国的养老院大都为公立养老院,但是由于近年来资金方面的短缺,德国政府最近通过了一部法律,规定各类型养老机构都要实行公司化登记,一律进行公司化运营。而在公民退休前,每个人要交养老保险,根据保险的级别缴纳保险金,政府再把这笔资金充实到养老院,他们将来退休后可以从这份保险金中得到最多每月1400欧元的补助,这笔钱是可以用来交纳养老院的费用,剩余的部分费用老人们就要用自己的退休金或孩子的经济资助来填补了。德国养老院的这一私营化无疑将为养老院带来充足的资金,这也将为德国养老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铺垫,根据专家的预计,以后还有可能出现养老院上市公司,这也就是说,让其他人们对养老院进行投资,使其不再是一个单靠政府扶持的机构。这对我国的养老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如今我国的公立养老院都是靠政府支持,若能引进私营化制度,则既能使投资者有投资回报,又能进化对养老院内部的管理机制,因为一旦有了股东注资,股东必定会对公司内部的管理有所要求,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好的收益回报。

综上所述,我们把美国和德国这两个经济强国的养老院和国内的养老院作了对比,发现美国的养老院并不像他的国家这么的发达,我们不能用相同的标准来评价;而德国的养老院对我国来说是有借鉴之处的,他们通过国有养老院私营化来加大投入,如此既充足了资金,又加强了管理,还让对养老院的投资有了回报,这样的方法是我们国内养老院制度上有所欠缺的。

三、对私立养老院的建议

(一)针对条件优越的私立养老院对策

1.政府需适当减少对土地收入的依赖

众所周知,条件越是优越的私立养老院价格越是不菲,设备齐全、服务周到等优势成为此类养老院不愿降价的原因,降价可以说无利可图,若强制执行,随之而来便是低成本运营,恶性循环下去,优质养老院成为劣质养老院。综上,让这类养老院主动降价,未来不堪设想。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国五条一出,不免得到一些业内人士质疑:在迫切解决房价上涨过快问题时又同时回避根本问题,中国高房价的症结是在于高地价,高地价的原因在于政府对于土地收入的依赖。如果政府可适当减少对其依赖,削减土地收入,那么别说是养老院,一切“买不起房”问题将逐渐解决,市场回暖,成就双赢的局面。

2.商业养老保险助力,增加保障

社会养老存在各种发展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那么这时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尤为明显,目前商业保险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获得保障的覆盖面非常广,商业保险为个人根据意愿按实际经济能力及需要保障的额度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约定权利义务的,受法律监管。

在闭幕的十中,十代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谈到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基本实现全覆盖,

这很了不起。报告提出“要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院如同一个小社会,可以为老人做实个人账户,不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将来压力会有所减轻。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为老人建立一个新颖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以及养老保险的推陈出新,向老人及其子女进行推广,获得保障。在实施此对策之前,养老院必须增设新的机构,专门致力于个人养老账户的保障以及对养老保险的推广。此外,设立一个监督委员会,由其对养老金及个人养老账户进行依法监督、专业性监督,使其相互制约,稳健运营。

(二)针对举步艰难的私立养老院对策

1.企业爱心捐助,解决设备匮乏

调查研究显示,低端私立养老院的缺点有设备匮乏不先进,防范设备较简陋等,此类养老院在举办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如果拉拢民间企业扶持、捐助,势必能减轻低端私立养老院的负担。在我们走访私立低端养老院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表示,养老院里许多椅子上的皮已经被坐坏了,由于设备的简陋,资金的缺乏,不能统一购置新椅子,只能在原有坐坏的椅子上垫上一块纸板,防止椅子又被损坏,老人却委屈求全坐在硬纸板上。那么,有了企业的赞助,低端私立养老院的硬件层次也得到相应提升。

另外,根据一项企业赞助目的的调查研究显示,37%的企业以提升企业形象为目的而捐助,养老院针对这一局面,事先选定企业进行洽谈,共同商议,为养老院的活动出谋划策,为保证一个长期的效应以及和企业的友好关系。

2.大力提升服务满意度、关怀度

这可以说是一个“百搭”的对策。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们调查这类养老院的过程中,多数老人表示“工作人员待我们如亲人,我们都舍不得离开她们”把每一位老人当做是家人,那么换了谁,都愿意住进这样的养老院。想起前不久爆红网络的“聚美优品”体,用以描述这一局面恰当幽默:你只看到我的简陋,却没看到我的服务。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实力,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我们注定在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麟伤,也要活得漂亮。可见,满意的服务和人文关怀是此类养老院留住老人的唯一筹码。

[参 考 文 献]

[1]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10

第7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养老村;旅游扶贫;人口老龄化;乡村人口流失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8日

前言

根据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人口数正越来越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人以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中国人正在越来越长寿,按人均退休年龄60岁计算,老年人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处于空闲时间,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与养老条件的欠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旅游扶贫出发将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农村人口流失与经济落后三种问题结合而发展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归园田居”式养老,从而有效解决三个问题。

一、佳木斯老年人现况与养老问题

(一)老年人数量状况。在2013年佳木斯市人口统计中显示,全市的总人口数有244.7万人,60岁以上人口有26.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8%。在老年人中主要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与养老院养老,少数老年人采取候鸟旅游式养老。

(二)佳木斯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

1、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二孩政策”之前,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了30多年之久,第一批独生子女的家长已经集体步入老年期,有些家庭面临着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的情况,导致城市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独自生活在家,如发生意外,周围邻居与亲人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耽误救治。此外,空巢老人在与亲人及周围人的交流沟通上出现了弊端。

2、家庭养老休闲娱乐质量问题。家庭养老老人能经常与家人沟通,能让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但是也存在很多缺点:第一,家里人都出去工作,在白天通常是老人独自在家,有些心脏病或其他方面疾病突发,不能及时送往治疗;第二,受国家最近出台的“二孩政策”影响,城市又有部分家庭纷纷赶上政策生育二孩,因父母平时上班,照顾孩子的重担只能放在退休父母身上,影响其家庭养老的质量;第三,现在老年人与自己家的子女不是同年龄段,存在代沟,这也是家庭养老老年人与家庭其他成员所存在的问题。

3、养老院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佳木斯市及周边城乡共有34所养老院,最大的有100多张床铺,其中存在许多共性问题:第一,老年人常年在养老院居住,没有亲人陪伴,产生孤独感;第二,在大型养老院中,没有较大的活动场地,不利于老年人身心;第三,虽有医疗设施,但设施不足;第四,佳木斯经济较落后,养老设施也不是很完善,不能满足老年人全方面的需求。

二、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旅游扶贫

(一)农村人口流失。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南地区因其气候与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较低迷,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在佳木斯周边农村,大量家庭青年壮年外出打工,大部分村庄只剩老年人与小孩,造成大量房屋闲置。农村人口流失,劳动生产力减少,无人全力务农,农村农业发展落后,致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随着农村人口流失,直接导致城市人口过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能够让农村实现脱贫,农村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将其自身青山绿水发展为金山银山。类比之前出台的其他乡村扶贫政策,旅游扶贫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让乡村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带动劳动力去创造财富,并可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感到了自尊,在摆脱贫困中具有了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

三、“归园田居”式养老优势

(一)远离城市喧嚣,重回慢节奏生活。为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比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乡村的生活反而更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生活。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霓虹灯盏,乡村的寂静正是老年人养老所需要的。

(二)有机绿色,远离雾霾。到乡村养老,处处都是绿色植被,自己种菜自己吃。没有汽车尾气的困扰,安心外出,放松身心。

(三)志趣相同,邻里和睦。养老村的建设,使周都是与自己年纪相仿的老年人,共同语言多,生活方便。

(四)经济便宜,安享晚年。在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金可能只过一阵子,但在乡村养老,你的钱可以安心度过老年。

四、佳木斯周边农村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佳木斯周边农村优势分析。第一,2016年佳新农办联公布了首批特色旅游村共25个,包括农业观光型、特色民族型、自然风光型与历史文明型四大特色旅游村,其中星火村为朝鲜民族特色村,以朝鲜族的特点敬老爱老,最为特色;第二,佳木斯气候上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没有大型化工与工厂,环境污染较小,适合养老;第三,在这些村庄离佳木斯市较近道路通畅,方便家人看望老人,离佳木斯市医院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行程,为老人在生病时进行救治提供方便;第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养老政策的支持,很多老人手中有着可观的养老金,并且老年人数量增多,为养老村提供客源市场;第五,政策支持,当前政府提倡旅游扶贫,农村利用自身资源合理开发旅游,自主自立努力脱贫;第六,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为发展养老村提供宣传便利。

(二)佳木斯周边农村存在的问题

1、设施设备不足。佳木斯市周边农村现在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与传统的养老院相比,其配套设施还是很欠缺,不光要满足老年人的居住与安全需求,休闲设备也是乡村养老不可缺少的要素,应配合自身特色合理开发配套设施。

2、医疗设施欠缺。老年人是特殊群体,在医疗方面已全面配套,满足老年人及时就医的需求。虽然佳木斯市周边农村离市区较近,方便就医,但农村自身也应有必要的医疗设施。这在农村养老中还是主要问题。不光在医疗设施方面,外地老年人的医保就医制度,也应合理改革。

3、缺少专业团队。发展有规模的养老村,可不是像发展农家乐那么简单,必须有专业的团队人士去管理、服务,在这方面我国养老村正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唯有有专业的人进行服务,老年人才能安心地养老。

五、发展旅游养老村的建议

(一)充足的资金。开发农村养老村的首要条件必须是有充足的资金,要保证有不断的资金投入,保证养老村可以完整地建造出,政府牵头争取有资金的企业加入完成养老村的建设。

(二)加强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养老村与其他传统养老方式的主要竞争力,新鲜的空气,田园生活对养老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完善农村的生态系统,与当地自身特点结合,可持续有机地发展。

(三)保留原有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农村的灵魂,不可为了发展旅游养老村过度商业经济化,要保留自身乡村的原有文化,过度开发反而会适得其反,失去其乡村旅游的竞争力。还要完善农村的休闲设备,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丰富老年人的休闲活动。

(四)加强医疗建设。在看病的医疗设施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针对这方面的建设还需要政府构造完善医疗体系,可以采取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合理地吸引一些有资历的医疗企业加入,逐渐完善体系。另外,针对医疗保险方面,政府应放松政策,满足其他城市养老游客的看病就医问题。

(五)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在规划养老村建设时,应本着全面可持续的原则,以追求长远利益为目标良性发展,有些废弃的资源在建设时要变废为宝。在建设时应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地去发展旅游养老村,使其成为特色和品牌。

(六)大力宣传。在旅游养老村的自身宣传上,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各大媒介手段,大力进行宣传。不能只是针对当地人,更应该全面发展客源,针对不同地区合理宣传,突出自身品牌宣传。

六、总结

如今我国老年人数量越老越多,这也为我们发展旅游养老村提供了良好的l件,顺着旅游扶贫的东风,让农村养老与农村人口流失两个不相关问题有机结合,进而一起得到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柏.我国旅游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旅游经济,2007.7.

[2]陈东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措施研究[J].农业财经,2016.4.

[3]李泓V,储德平.安养乡村、乐享田园: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新机遇――基于养老旅游、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4.

第8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58一02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我国高血压患病率10年增长25%,估计现有高血压患者1亿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增长趋势,估计有糖尿病患者至少2000万。高血压常引起心、脑、肾、眼底、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征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子,其作用可能更甚于高血糖。而糖尿病作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常加重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两者并存时,血压更难控制,更易并发心、脑、肾等病变。

1 高血压合并精尿病的治疗目标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心血管的危害有乘积效应。高血压可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提高近2倍;同样地,糖尿病也可使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倍。因此,二者合并的心血管危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2]。降糖目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1~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O~7.8mmol/1,j糖化血红蛋白(HbAic)应控制在6.O一7.0%。降压目标:血压应降到

2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

2.1药物治疗原则。选择对血糖、血脂及糖尿病并发症影响较小的药物,且不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不致性低血压和障碍。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B受体阻滞剂口]。需要时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和钙拮抗剂,一般从小剂量长效降压药物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合理、联合用药,以达最大疗效。

2.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功能,并能改善IR,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影响。业已证实,采用ACEI阻断RAS对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有益处。ACEI能预防或逆转肾小球基底膜的糖化,有效地延缓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蛋白尿患者肾脏病变的进程,改善预后;同样对2型糖尿病也有肾脏保护作用,可延绥糖尿病早期肾病(以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向明确肾病(以蛋白尿为特征)和肾功能衰竭转化。

2.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是一种新型有效、耐受良好的口服降压药。它特异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Ang)Ⅱ与AngⅡ受体的相互作用,进而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收缩,减少血浆容量,减少儿茶酚胺及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抑制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较明显的降压作用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一般情况下,不增加心率。2001年美国高血压病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指出,氯沙坦能显著减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其终末期肾病发生率下降了28%。因此ARBS应作为高血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2.4口受休阻滞剂。临床应用了40余年,经验多,对无论是搪尿病和非糖尿病人都能有效降低血压,但是有以下缺点影响它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①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②可加重胰岛素抵抗。③老年肥胖患者以口阻滞剂和利尿剂联合治疗高血压更容易产生2型糖尿病。④B阻滞剂可掩盖低血糖反应,虽不常见但在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提高警惕。(由于以上原因,除非同时合并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不首选p阻滞剂。

2.5利尿剂。常为抗高血压复方制剂的组成部分,其对脂质和糖的代谢有不良作用,尤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主要是钾的丢失,对糖尿病控制不利。欧美许多临床试验如EWPHE,SHEP,STOP,MRC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唾嚓类利尿剂,发现比大剂量能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心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谢无不良影响口]。叫达帕胺作为非唾嚓类利尿剂,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且对糖、脂质代谢无不良影响,为一长效理想降压药。

2.6钙拮抗剂。钙拮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膜,阻止钙离子内流,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对糖和脂肪代谢无影响。但是大剂量接受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其糖耐量有可能恶化,应警惕使用。

第9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家庭结构;养老问题

个体的全面发展,家庭的幸福、文明、和谐,一直都是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就需要深入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将户分为了家庭户和集体户,其中家庭户占绝大多数,河南省也不例外。因此家庭户成为河南省人口政策和制度体系的重要参照。

一、河南省家庭状况的描述分析

(一)家庭户数及家庭人口的变化

在2010年“六普”时点上,河南省家庭户数有25928729户,家庭户人口90085335人,平均每户3.47人,而全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7人。2000年全省有家庭户24247308户,家庭户人口89284474人,平均每户3.68人。10年间我省家庭户户数增长了6.93%,家庭户人口仅增长了0.90%。原因如下:1、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河南的计划生育政策日臻完善,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强化,家庭的生育量即妇女生育子女数大大减少,相对而言影响了家庭户人口的增长速度。2、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迅速分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我省家庭户类型结构变化

目前对家庭类型的划分,常用的方法是按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1、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包括丁克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未育夫妻家庭等;2、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主干家庭:指同代家庭成员中只有一对已婚夫妇和其他未婚成员组成的家庭;4、联合家庭:指父母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至少两对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5、其他家庭形式:如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的小型化,我省家庭户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省家庭结构最大的改变是二代户进一步分化为一代户,2010年一代户的比例明显上升,比例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而二代户的比例显著下降,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三代以上的户只有轻微的上升。

总体上看,由于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发展,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大家庭、联合家庭正日益减少,而关系比较单纯的小家庭、核心家庭正日益增多。

(三)我省有老年人家庭户的变化情况

随着全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有老年人的家庭也在增多。2010年全省有60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为8172454户,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为5754338户,分别比2000年“五普”时的6583305户、4944138户增长24.14%和16.39%,占所有家庭户的比重分别达31.52%和22.19%。而全国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所有家庭户的比重为30.59%,低于我省0.93个百分点。

此外,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的单身老人有1047722户,比2000年的658316户增加了389406户,增长了59.15%。因此,做好单身老人的统计工作,对做好高龄老人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十分有用。照顾和赡养好单身老人,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老年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的变化情况

较之2000年,我省2010年的单身老人户数不论城乡均明显增加,由2000年的658316户增加到了2010年的1047722户,几乎是2000年的1.5倍。其中,镇的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47148户增加到了2010年的153665户,增长近3.26倍。分城乡来看,依然是乡村的单身老人户数最多,是城市的约4.8倍,单身老人户数最少的是镇地区。

我省2010年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数变化情况与单身老人户数变化情况相同。较之2000年,我省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数增加了47.53%。其中,镇地区由2000年的69025户增加到了2010年的214150户,增加了约2.1倍。分城乡来看,乡村的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数最多,约占总体的64.59%,约是城市的3.3倍。

与2000年相比,我省2010年不管是一个老年人和未成年的亲隔代家庭数还是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的隔代家庭数均明显增加,其中,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的亲属户增加了84.96%。分城乡看:1、镇和乡村的隔代家庭户数均是上升趋势,镇的隔代家庭户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近1.7倍;城市的隔代家庭户数反而减少;2、乡村的隔代家庭户数明显高于镇和城市,约占总体的81.59%,其次是镇和城市。

二、河南省家庭状况变化的主要结论及讨论

(一)家庭结构主要特征讨论

我省家庭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为: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大家庭逐渐消失,小家庭占主导地位,家庭的代际层数减少。

产生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是影响家庭结构变迁的最根本的因素,2010年我省的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1.10%e下降到了0.98%e。第二,社会经济因素: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乡输出,迁往城市,降低了生育率,造成家庭规模的缩小;第三,思想观念因素:随着现代文明和西方养老观念的渗透,人们的生育观念和养老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年轻一代更注重自我发展和追求,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淡漠,离开父母就业或单独居住,很多人的生育观从以前在强迫下不得不少生到现在的主动不生、少生、晚生,并且出现了很多的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冲减了我省家庭户人口数量;第四,政策因素:目前我省依然坚持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有效控制了生育水平,减少了家庭孩子的数量,使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

家庭关系核心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这种家庭结构变迁会带来很多影响,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首先,核心家庭在简化和改善家庭人际关系、减少家庭矛盾、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成员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庭关系从复杂到简单,使个人摆脱了各种关系带来的压力和约束,减少了因复杂关系产生的各种家庭矛盾,最大程度满足了个人的情感需求,舒展了人的个性,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次,核心家庭的缺点也不容忽视。1、家庭内部关系简单化以后,随着日常生活的社会化,主要精力和情感均投向了家庭以外的工作单位和社会往来上,个人的家庭束缚力和责任感大大减少,长此以往,夫妻间的会产生心理上的猜忌和精神上的抑郁,影响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进而导致离婚率的上升。2、家庭结构简化,使得不同代际间的生活照料关系减弱,家庭养老资源趋于萎缩,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顿的局面,且随着家庭代际关系的重心逐步下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更加恶化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二)老年家庭讨论

随着全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0年我省不论城乡有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明显增多;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家庭户明显增多;一个老年人和未成年的家庭户和一对老夫妇和未成年的家庭户也有明显增加。而且上述每类家庭户的数量都是乡村多于城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