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消费水平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水平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水平概述

第1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他们劳动的边际产品较低;当经济发展时,财富的增加促使人们多消费而减少每周的工时;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因劳动的较高的生产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基本上抵消了财富效应,

因此工时很少变化,但消费继续上升。

关键词:平均工时;财富效应;替代效应

1.工作时间的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和政府官员在不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各项劳工法律和法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以与国际劳工标准和规则接轨。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和政府高

度重视企业改革中所出现的劳动关系问题。当我们谈到工作时间时,就意味着要考虑三个要素,首先是工作时间少于每周10小时的比例(称为边缘时间);其次就是工作时间超过

每周40小时的比例(称为过分时间);最后要考虑的要素是每年平均工时。前两个要素的统计为评估就业比例提供各种信息,每年平均工时是指排除当年的节假日、病假及各种休

息时间后在全年期间的实际工作时间。在我们国家目前工作时间的分布出现两个极端,部分停产和半停产的国企面临失业的下岗职工每周时间少于10小时,同时,私营企业和个体

劳动者等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情况也在增加。在发展中国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情况相当普遍。本文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对199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总结出就

业人口一周内按工作小时分类的资料,如表1所示。

全国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0.7小时,具体来说,城市每周的工作时间是39.4小时,城镇每周工作时间为39.6小时,县城每周工作时间为41.1小时。周工作时间不足33小时

的比重很小,仅为4.08%,这说明绝大部分就业人员的就业时间很充分;而周工作时间超过41小时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中国农村区域,这个比例可以达到42.86%。从表格中的数据可

以看出,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工作时间与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所规定的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的工时标准相违背,这与当时的经济

发展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渐向自由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也逐渐走向规范成熟的道路。新型所有制企业的大量出现导致竞争

压力倍增,过去的终生雇佣形式也不得不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扩展为多种形式的雇佣形式。在全球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转型到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工作时间正经历着标

准化和灵活化的的双重压力。

2.周平均工时变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且快速的工业化阶段,尤其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严重冲击,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强大的劳动力大军加以支撑。近年来中国城镇人

员的就业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本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对此,可以借助在2001年—2010年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的调查进行分析。

从表2中的数据来看,2001—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时都在44小时以上,2005年、2006年及2010年甚至出现了超过了47小时的周工时。从2001年至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以

及工时的变化来看,基本上符合经济发展影响之下的应该有的平均工时变化。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保持达到8%以上,宏观经济发展走上了良性趋好的道路。但是,我

们不得不认清还有问题存在,我国当时总体消费水平一直不高,主要是由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率过高导致消费基金的相对不足;另外,城市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很低,同时

伴以失业、下岗和待业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农村农民整体的收入增长缓慢,这直接决定消费水平受限。当时我国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间的差距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必然会影

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所筹集的国债基本都用于了投资,这就造成了投资在整个GDP使用结构中的比重一

直较高而消费明显不足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愿意干较长时间的工时以维持消费水平以及理想中的效应水平,尽管他们劳动的边际产品较低,尽管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因此2001年—2007年城镇人员的周工时都在45小时甚至达到47小时以上,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以享受更高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在2004年拐点的时候,经济增长持续稳

步提高,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时迅速上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因而在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消费周期。然而当生产水平得以改进,经济进一步得到更为快速发展的时候,尤其

是从2006年以来GDP的较大幅度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的增长幅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

稳步推进,都有利于消费需求扩大,2006年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一季度增长12.8%,上半年增长了13.3%,达到了1998年以来消费的最高水平,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充分发挥

“稳定器”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增加效应支配了替代效应,人均收入的增加促使人们多消费而减少每周的平均工时。从表2数据中看出,从2006年以来,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工作时间明显从47小时以上减少到了45小时左右。这

也很好的印证了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阶段财富效应支配替代效应的原理。

3.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因劳动的较高的生产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基本上会抵消了财富效应,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城镇就业员工的周工作时间会发生的变化,但消费是会

继续攀升。经济运行的平稳顺畅与否,我们可以从就业人员工时的变化指标中略窥一二。另外由于弹性工时的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强化人

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趋势。弹性工时制度的实行对于扩大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面对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以及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刻,积极推行弹性工时制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积极的巨大影响。(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巴罗.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5.

[2] 曾湘泉,卢亮.标准化和灵活性的双重挑战——转型中的我国企业工作时间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110-116.

第2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过度消费导致了人们生活中手段与目的的颠倒,造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对立、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等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的困境。为解决因过度消费造成的矛盾,必须首先认清我国国情、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等,从而在理论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性消费的依据。

【关键词】

过度消费;原因;措施

1过度消费概述

过度消费是指消费超过自身能力或需求的消费,也指那些非理智、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阿格尔指出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它的功能被异化了。一方面它是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消费是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在这种消费体系下,人的需求遭到了扭曲,成了商品的奴隶,这是消费异化的主要表征。我国的消费虽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所谓的“异化”状态,但作为消费的一种非正常状态――过度消费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却已出现。

2过度消费产生的原因

2.1文化环境

社会学家指出,“过度消费”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刺激人们的并不是简单的商品及其实用性,而是商品具有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和品位格调的符号象征意义。星级厕所成为城市风景区的漂亮名片,“宝马”汽车成为有钱人的身份象征。一些人出于炫耀心理,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求同”而高消费,怕被排斥于群体之外。有些年轻女性,为了购买奢侈品,省吃俭用去购买LV包,自己饿到晕倒。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需要消费品不断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某一部分人们不断升级的欲望。

2.2传播媒介的误导

现代人对传播媒介的依赖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传播媒介对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行为习惯有着一种隐形的导向作用。近年来某些传媒,常以报道“新富豪”的消费神话来制造阅读热点以招徕读者:总统套房当成自己家住,一套衣服几十万元等。所有这些都不可能不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以及思想境界不高的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与诱惑力。于是,本应为社会所唾弃的、对本人也不利的畸形消费行为及隐藏于其后的病态消费心理被披上炫目而华丽的时装,成为某些人竞相仿效的“行为偶像”。

2.3消费者心理

过度消费也与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有关。西方消费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那些价格极为昂贵的名牌轿车和名牌服装的最狂热的追求者是那些尚未跻身于但又急欲进入富翁行列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富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常常以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代价去满足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仅仅表现在那些已经接近富有的人们身上,在低收入的人群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有一些人他们通过消费行为企图满足非正常的、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并且事实上也是难以藉此而实现某种心理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心理倾向与行为意向。而此消费心理是不健全的,也是对人的心理健康极其有害的。

3防止过度消费的措施

3.1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一个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国家。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适度消费,而非没有节制地消费。

3.2应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的合理的消费水平,要求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安排消费结构,较低层次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再进入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适度消费还要求宏观上保持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的同步,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水平模式,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理性消费水平,建立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简朴生活结构。

3.3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继承我国优良的消费文化传统,这与爱惜自然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它要求人们通过理智来淡化人的物欲。提倡节俭,但节俭不是不要消费,而是强调在消费中要注重节俭,不要造成浪费。节俭意味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俭意味着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消费与人的幸福的关系并不紧密。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求。这种需求在社会交往、文化学习中满足,人们最终不是根据量的消费而是根据质的消费来确定幸福。这要求人们从单纯的物质消费中摆脱出来,追求文化和精神消费,抛弃异化。

3.4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它既关系到未来的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因此,应该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教育纳入一个人的终身教育。通过学校的环境教育,使人们深刻领会人和自然交往中的行为准则。科学地对待自然界一旦成为人的内在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才能真正实施。一个人没有从小形成对待自然界的道德,当其成为生产者、决策者时,再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无济于事。另外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制止公款吃喝和用车、办公房的互相攀比。同时对过度包装等问题,在国外有很多硬性法规要求和限定,我国现在正在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这样才能遏制过度消费的蔓延。

中华民族本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民族。基于我国的国情,面对严峻的资源挑战,我们必须要遏制过度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讲求消费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玲.论过度消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4851

[2]马丽.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建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10(6):3438

[3]翟红华.浅论过度消费[J].现代商业,2011(2):11

[4]陈永宝.转型时期过度消费问题的批判性反思[D].湘潭大学,2011

第3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关键词:浙江;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中,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一起,构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而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又是最重要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作为最终需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在总消费中,居民消费又占绝大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因此,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已上升到全国的第四位,在去年GDP已达到32000亿元。随着市场繁荣、各类新商品的不断涌现,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实证研究浙江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方法,进而促进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概述

1.消费的定义

消费是人们通过使用消费品满足需要的经济行为,消费包括消费者的需求产生原因、满足需求的方式等等。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消费是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严格地说,消费应仅指在这一时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消费品。但在实际上,消费支出包括所有已购买的商品,而这其中许多商品的使用时间要远远超出考察时期。

2.经济增长的定义

库兹涅茨把经济增长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需要的制度政策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简单来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持续增长,可以用一国GDP的增长来衡量,另一种说法是指人均产出量的持续增加。

三、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1.相关方法介绍和数据来源说明

根据文章研究内容的需要以及计量经济学上对时间数据的处理原理,并且结合数据选取的特点,首先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处理时间序列变量的非平稳性,其次,如果存在非平稳性,经过处理的数据还要进行Engle&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目的是检验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关系。本文通过检验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如前者与后者为同阶单整,且它们之间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就表明协整关系存在,否则反之。在进行检验时,主要采用ADF单位根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法来具体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研究主要利用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水平两个重要的时间序列。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时间段选取为1990年到2012年。

2.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及反复验证后,选取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ONS)作为衡量居民消费的指标,省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我省经济增长的指标。若单纯从实际统计数据来看,消费虽然一直是持续增长的,而且基本走势与GDP的走势几乎是一样的形态。但是要具体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模型中以省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ONS)为解释变量。模型中使用的数据(单位:亿元)来源于历年《浙江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0年-2012年的数据。

考虑到序列的对数变换不会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式,还能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两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用LnGDP,LnCONS来表示。

3.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如果时间序列{U}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都不取决于时刻t,则称{U}为平稳序列,记为I(0),否则为非平稳序列。若{U}非平稳,但经d次差分后平稳,则{U}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I(d)。一般情况下,如果直接对具有时间趋势的变量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就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使得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变量呈现显著的回归结果。实际经济的运行中,经济变量很少是平稳的,所以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计量分析软件作出LnGDP和LnCONS的结果如下: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和LnCONS的统计量值小于ADF的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是平稳的,都是二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4.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指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

E-G检验的基本思想:设两个变量序列Xt~I(1),Yt~I(1);若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得到回归方程Yt=α+βXt+ut;对模型进行最小乘估计,得到的α,β的一致估计量a,b和估计残差=Yt-a-bXt。若残差估计~I(0),则Xt,Yt具有协整关系。

对方程的残差进行E平稳性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为协整关系。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统计量为-4.297936,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3.857386,-3.040391,-2.660551.所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由此可以知道LnGDP和LnCON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LnGDP和LnCONS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5.格兰杰因果分析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是由于消费的增加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由于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消费,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检验这一因果关系,本文对上述序列的平稳形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表1中的结论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滞后期间为1阶,2阶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因素,GDP不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格兰杰因素。也就是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消费的增长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四、基于居民生活消费构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变动情况

我们将居民消费分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来研究这两类消费构成的波动于经济的影响。总体来看,我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时期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年增长率趋势呈基本吻合趋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接着是稳中有升降;更为明显的是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趋势图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年增长率趋势图走势基本吻合,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也在1994年达到最高值,这也使我们更加肯定了我省居民消费构成的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2.居民生活消费构成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我省居民消费结构的分类主要包括家庭设备类、交通信息类、居住类、食品类、现金类、衣着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文化类、其他。用X1~X9依次代表。因变量Y代表我省居民人均生产总值。

(1)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构成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建立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构成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模型。

9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最大的λ1=8.255.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为91.725%,含原始9个变量近90%的信息量;前两个主成分累积含有原始9个变量近97.037%的信息量。因此取两个主成分已经足够,并建立因子载荷阵。从结果可知,家庭设备类、交通信息类、居住类、食品类、现金类、衣着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文化类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其他用品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

(2)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构成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建立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构成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模型。

9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最大的λ1=8.685.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96.5%,含原始9个变量近97%的信息量;前两个主成分累积含有原始9个变量近98.549%的信息量。因此取两个主成分已经足够。建立因子载荷阵。从结果可知,家庭设备类、交通信息类、居住类、食品类、现金类、衣着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文化类、其他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交通信息类和居住类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

六、结论

1.虽然浙江省的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唯一的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2.在研究区间内居民消费对GDP增长有一定影响。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消费的增长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3.对于农村居民,在9个因素中,按照对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排序前三位从到小依次为:居住类、现金类和医疗保健类。对于城镇居民,在9个因素中,按照对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排序前三位从到小依次为:家庭设备类、医疗保健类和其它。

参考文献:

[1]涂占新.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透析[J].统计观察,2005.

[2]唐鸿铃,雷亨顺.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经济纵横,2005.

[3]马光辉,宁定琴.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J].山东经济,2006(5).

[4]朱诗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对比分析[J].消费经济,2007(8).

[5]李辉.浅析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纵横,2011.

第4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1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概述

1.1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概念

体育消费是指职业学校学生在体育健身与体育休闲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支出的总和。它既包括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观赏等产生的消费支出,也包括学生在享受体育服务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消费支出,具体来说,包括精神消费、物质消费,以及学生在实施体育消费过程中产生的间接费用,例如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餐饮费用与门票费用等。

1.2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意义

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学生群体规模日趋扩大化,研究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具有典型的

2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特征

2.1 体育消费水平滞后化

终身体育消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体育消费成为支配人们消费意识与行为的重要消费内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日趋强烈,大多学生体育消费观念越来越显著。然而职业学校学生与其他消费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消费需求与学生实际消费水平明显不相适应,学生消费水平滞后于学生消费需求,实际消费能力明显低于学生实际消费水平。

2.2 体育消费结构单一化

在职业学校学生消费调查中,我们发现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存在单一化现象。学生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主要体现在服饰、鞋帽、饰品、读物等消费方面,在体育观赏性消费与参与性消费方面,消费明显不足,投入远远低于实物性消费,导致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单一化。

从消费性别群体来看,男女生之间的消费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女生体育消费主要着重于体验式消费与形象消费,例如健身锻炼门票、健身俱乐部锻炼消费等;男生消费结构则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育杂志消费、体育视频点播消费、体育纪念品及健身器材消费等方面。

2.3 体育消费动机层次化

纵观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可以划分为三类消费动机:一类是便捷类消费需求,这类学生主要以满足日常上课需求与穿着为主,体育消费要有助于满足学生上课便捷化需求;二类是娱乐化与从众化需求。该类学生体育消费主要以娱乐为主,一部分学生是基于消费的从众心理,以追求时尚为主要动机;第三类是真正意义的体育消费需求,学生体育消费是为了提升运动技能水平、满足体育学习需求,掌握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等。

2.4 消费影响因素多元化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兴趣因素,不少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浓厚,身体健康,精力上比较旺盛,因而在体育消费需求上明显高于一般学生;丰富业余生活,职业学校学生可支配时间要远远大于一般中学,可支配时间相对充裕,体育消费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之余的时间;从众因素,不少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缺乏主见,盲目性比较强,往往出于一种从众心理;环境因素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受外在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家庭就喜爱体育运动,直接对学生体育消费产生推动作用;此外,学校体育供给能力不足也是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滋长因素,学校运动场所不够、运动器械贫乏等,加剧了学生其他运动消费。

3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建议

3.1 合理引导,树立科学体育消费观念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加剧,但是与学生实际消费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现象严重。这些消费观念迫切需要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

科学消费。科学体育消费观是指职业学校要将学生体育消费与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现状结合起来,基于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现状,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引导,通过科学的体育消费,促使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以促进自身体育素质的发展,满足自身体育需求。

理性消费。理想消费是指要引导学生摆脱盲目消费的现状,按需支配体育消费行为。职业学校学生消费盲目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众心理比较突出。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与体育消费能力,合理地实施体育消费,建立起与自身实际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消费观。

3.2 优化结构,实现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直接关系到学生消费认知,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实现体育消费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优化群体消费结构。由于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群体性差异比较显著,职业学校需要根据不同体育消费群体,基于群体消费特征实施科学引导。首先基于学生性别差异,实施差异化体育消费引导,根据男生与女生消费差异,合理调整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其次,基于不同兴趣群体实施差异化引导,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实施富有针对性的体育消费。

提升体育消费质量。体育消费要真正转变为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动力,需要职业学校引导学生实现从消费数量向消费质量进行转变,使学生走出重体育数量消费的现状,既重视数量,又重视质量;既重视实物体育消费,又重视精神层面的体育消费,优化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3.3 开设课程,诱发科学理性消费动因

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重视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并没有将体育消费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中。职业学校要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诱发学生科学理性的消费动因。

体育消费纳入课程。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观念,将学生体育消费有机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消费进行科学的理性化的引导。

培育科学消费动因。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消费品质的养成,职业学校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科学的消费动因,使学生体育消费走出盲目、从众消费误区,诱发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观。

3.4 转变理念,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理念

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消费需要积极转变理念,职业学校要基于素质教育时代背景,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理念。

立素质教育观念。职业学校要意识到学生体育素质发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体育供给能力,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体育消费服务,包括体育消费设施、消费理念指导服务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5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关键词:GDP;快速增长;问题;对策

GDP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组成结构、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等状况,客观理解和认识GDP的快速增长,可以作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的依据。走出GDP增长的误区,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GDP增长理论的概述

GDP中文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某一国家的经济中生产出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反映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情况,还可以发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财富积累情况。GDP的变化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衰退还是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为正数时,表明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阶段,国内生产总值为负时,表明经济发展处于衰退阶段,当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明显扩大时,将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严重的影响作用。

二、我国GDP快速增长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过热问题

经济发展与投资是密切相关的,投资可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投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在应对全球的经济危机时,出口和消费都处在低迷时期,国家通过间接或者直接的手段扩大投资的比例。理想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模式是出口、消费和投资以适当比例构成,同时拉动经济的增长,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GDP的快速增长严重依靠着投资,因此造成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消费水平降低,进口与出口依赖性较强。投资过热会导致重复建设水平低、投资风险高等问题,根据《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可知,全国水泥可以达到18亿吨左右的产量,市场需求只有不到14亿吨,产能过剩达到4亿吨左右,这将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有我国的投资是以政策性投资为主,这种投资是由政府所主导的,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比重明显过少,三者的投资比重严重的失调,损害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资源消耗严重

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经济的发展情况,但是在GDP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有着资源严重消耗的代价,据统计,中国的资源利用水平明显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主要面对的问题是虽然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量,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度依赖着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并且由于技术水平较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使得我国的经济是在透支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增长的,这将给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例如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占据世界前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极不均衡,即便如此,随着GDP的快速增长,我国水资源也越来越短缺,这是由于生活和工业用水量的增加,工厂以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遭到污染。这样的情况下为保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透支消耗水资源。

(三) 虚高问题

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仅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还是官员政绩的考核指标,GDP的增长与否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因此,地方官员过度重视GDP片面的增长,关注各个地方的GDP相关的排名,城市的一切发展都是以GDP为主要目标,采用各种的方法,增加GDP的涨幅,提高本地区GDP的排名,为自己的政绩考核增添有力的砝码。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将政治与经济挂钩,忽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采取虚报GDP增长的方式,大搞虚假政绩,瞒报或者谎报的形式人为提高GDP的增长。GDP的虚高不利于国家正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也妨碍国家正确客观的判断当前经济形式。

(四) 贫富差异问题

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但是在我国,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这也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不能评价各要素的合理分配情况,这就造成GDP快速增长而贫富差距在越来越大,各地区的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投资、出口、消费的失衡,这也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失衡,大多数人民没能享受GDP增长带来的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中西部差距等地区贫富差异显著,这将会引起收入过低人群心理和思想状况的不稳定,社会的和谐,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GDP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 正确认识GDP的快速增长

正确认识GDP增长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认识态度,客观分析GDP增长是否合乎当前的发展水平,杜绝片面性和绝对性。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处理好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根据发展的内涵和本质、发展的目的和要求,确定是注重发展的速度还是发展的质量,是只为了GDP的增长还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要片面的GDP增长还是兼顾GDP的增长和科学发展。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不能简单地把GDP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2)GDP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不能分开处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竞争的综合环境,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谋求GDP增长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3)GDP增长不是越快越好,GDP的增长要满足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防止GDP盲目性的增长,保证降速、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GDP具有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功能,但是它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不能反映资源的消耗情况,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产生,GDP的增长是不能弥补消耗资源所付出的代价。其次,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贫富差距的缩小。就业问题不能在GDP增长中体现出来。

(二) 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的发展,这是由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来决定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调整经济结构,(1)确立正确的主导产业,(2)调节产业的严重失衡,(3)创新相应的制度,以良好的制度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4)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业扶持制度。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所以从多方面入手,适时推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政策,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和地区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要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根据我国的初级阶段水平,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GDP健康、可持续的增长。

(三) 促进绿色GDP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GDP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具有一定的缺陷,不能较好的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水平,因此,需要建立全新的衡量体系绿色GDP,并且绿色GDP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绿色GDP是综合考虑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能够充分反映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所以我国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GDP体系,推动GDP稳定持续的增长,探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言

GDP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一个又一个高速发展的奇迹,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是在背后,对于GDP的认识误区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GDP与经济、财富增长的一致性,促使我国的经济又一质的飞跃。(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公共资源综合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第6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一、商业地产概述

1.商业地产简介商业地产就是用于商业用途的地产,它区别于住宅地产和工业地产,具有其独特的特性。它包括百货、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商用公寓、写字楼、酒店、会议等形式。商业地产是所有房地产类型里比较复杂的一种,因为它关系到地产、商业和投资三个方面,同时又设计到开发商、投资商和消费者,只有这几种元素同时起作用,商业地产项目才有可能成功。商业地产项目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商业地产是指各种非生产性、非居住性物业,主要包括购物中心、沿街商铺、写字楼、公寓、酒店、会议中心以及各类商业服务业经一个场所。而新侠义的商业地产则专指用于流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形式,包括批发、零售、物流、餐饮、居民服务、健身休闲娱乐服务等商业物业设置,而本文中所研究的商业地产主要是研究狭隘概念下的商业地产项目。

2.商业地产的特点商业地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投资大、收益期长、开发运营复杂、规划设计难度大、风险高、收益性强等方面。商业地产投资大,这主要是因为商业地产一般都建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人流量大的地方,只有这样商业地产后期才可能盈利。但是现在随着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日益繁荣,土地的购置成本开始增加,而土地作为商业地产开发中最重要的成本,随着土地价格的日益增长,商业地产的总投资也开始大幅提升。另外,商业地产项目的体量都比较大,尤其是购物中心,其体量至少要求在5万方以上,因此大体量的商业地产项目也直接导致投资成本的增加。商业地产项目还具有收益期长的特点,对于商业地产而言,一般都采取出租的方式来收回成本,但是商业地产收益期长、见效慢,我们所熟知的一般商业地产项目回收期在10年左右,运营和策划好的商业地产项目回收资金在6年-8年左右,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晓,商业地产项目可谓是所有地产形式中最慢收回成本的项目,因此市场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名的商业地产项目大多都是房地产大亨所建,有着专业的行业经历和雄厚的资金基础。

商业地产项目开发运营复杂,因为商业地产在规划之初就有狠多工作要做,要对项目周边的竞品项目进行调研,同时要当地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等进行调查,只有这样在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过程中才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商业地产在开发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交通流线的布置、人们步行消费的动线、周边交通的管控、是否有公交车直达、停车是否方便等,这些都是商业地产项目在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最后,商业地产还需把控的是在后期运营的过程中,商家要入驻哪些?入驻的品牌有哪些?如何配比?入驻商家的档次是高是低等等,这些都需要商业地产运营者提前做好规划和筹谋。商业地产规划设计难度大,这是因为现在商业地产项目竞争越来越大,商业地产开发者为了后期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开始标新立异;另外,现在很多商业地产通常都会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比如万达百货广场、国贸360广场等,这些都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万达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任何一次城市都是人流量聚集的地方,这是因为它独特的设计、完善的基础设施、舒适的购物环境等,但是这样的设计构建在无形中却也增加了商业地产规划设计的难度,同时导致开发成本的提高。商业地产项目风险高,上述我们已经说过商业地产投资回收慢,需要经过大约10年的时候才能够收回成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消费者的到访率、要策划新奇新颖的活动来吸引消费者,同时要保证入驻的商家能够有利可赚,这些都需要开发者在规划的时候设想好;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我国政策的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等带来的变化和变故,只有将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才有可能运营好商业地产项目。商业地产项目收益性强,虽然上述我们已经列举了商业地产项目的种种风险,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的开发者选择投入商业地产项目,就是因为商业地产项目收益性强,不但能够提升品牌的形象,同时随着商业经营的开展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附加值,而收益性强也成为众多开发者投身商业地产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比如上海东方明珠,现在已经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上海的名片和标志;虽然很多人在电视剧里能够经常的看到东方明珠的身影,也对它一直很熟悉,但是有机会到上海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到现场去观看去体验。

二、商业地产与中小城市投资环境的关系

1.商业地产提升中小城市投资环境商业地产发展是和中小城市投资环境息息相关的,商业地产前期的发展和投入离不开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但是当商业地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会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反哺作用,提升城市的区域竞争发展力。首先,商业地产作为城市空间构成要素之一,上述我们已经说过,开发商通常会在设计上标新立异,会有独特的造型和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在后期的发展中,这些商业地产项目会成为城市和区域的名片,成为该城市或者该区域的独特标志,对其他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成都的万象城城等,凡是到这些地方的人,都会抽时间去观看游览一番以不枉此行,因此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吸引周边城市的消费,提升城市的辐射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商业地产有利于吸引中高端品牌的投资,提升城市消费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消费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美的东西,追求品牌效应。而良好环境的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吸引中高端品牌入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传统商场不同的是,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之初便大致定位为高端品牌,旨在为高消费人群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和购物体验。作为中高端品牌而言,他们对购物环境、消费者能力、环境舒适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商业地产的消费环境,对消费和人气较高的聚集能力,刚好可以满足中高端品牌的入驻条件,而这点对于提升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也较有助益。第三,商业地产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吸引高端人才。商业地产对于中高端品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这点对于提升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具有促进作用;另外,商业地产舒适的购物环境和购物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购物和体验;加之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商业地产项目成为高端人才消费的必选之地,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提升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

2.中小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商业地产发展城市投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等,而这些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城市投资环境。首先,经济环境的发展,为商业地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同样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商业地产的发展。我国的商业地产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商业地产项目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可见经济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重要性。第二,市场环境的提升,加快了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快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升使得商业地产项目有了发展的土壤并快速成长发展起来。另外,在商业地产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始竞争,使得其不得不更加的用心和别出心裁,只有最具诚意的商业地产项目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第三,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升了商业地产品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口开始不断的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各项交易的发展。而城市居民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的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开始寻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而商业地产项目作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综合体项目,则应运而生。最后,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商业地产的合理布局。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一般商业项目高,它不仅要求水、电、气的稳定供应,同时对于其他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也有较高的要求,否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物消费体验,影响人们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印象,进而影响商业地产项目在区域内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目前基础设备的日益完善,商业地产项目已经具备了在中小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而商业地产项目的发展又将促进中小地区城市建设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中小城市商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1.投资环境评价方法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前人曾经从不同时间、空间、立场和角度探索出有效的评价方法,但是归结起来,目前国内外的投资环境主要有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两种方式。其中定性评价方法包括冷热过比较法、等级尺度法、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价法、道氏评估法、抽样评价法等;定量评价法包括层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而其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观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回归分析模型、综合指标评分法、投资华景熟化度类型分析法等,这些都是中小城市商业地产投资环境中会用到的分析方法,方法各有不同操作方式各有利弊,但是却都是为了在调研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以便于后期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商业地产项目能够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2.商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上述我们提到的是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而商业地产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是用于区域性投资环境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都比较少,主要的方法有清华大学王松涛、陈伟等使用的聚类分析法;中北大学聂振华等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张伟采用的层析分析法等等,而如上所述,不管采用哪种分析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出商业地产与中小城市投资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第7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强调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休闲产业紧密相连,指出旅游业和城镇化可以实现互动发展。

一、相关概念与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其基本特征在于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二)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目的主要是休闲,是旅游消费者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强调的是人们在旅游时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欣赏和构建的状态。

(三)新型城镇化与休闲旅游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休闲产业的引擎,是休闲旅游业的物质载体。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越高,旅游活动的内容就越丰富。同时,休闲旅游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业支持,促进城市基本公共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等,同时这些也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概述

(一)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平均在80%左右,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左右,我国城镇化空间很大。

(二)景德镇城镇化发展水平

景德镇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51.27%提高到了2015年的56.1%。建成区面积由从2011年的62.6平方公里提高到了2015年的88.3平方公里。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是城市休闲旅游品质提升的保障性要素体系。城镇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改善;人均居住、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景德镇休闲旅游竞争力分析

(一)旅游资源条件

景德镇拥有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资源:有体现自然风光的休闲旅游资源:得雨生态园、洪岩仙境、浮梁茶种植地等;有体现人文景观的休闲旅游资源:浮梁古县衙、雕塑瓷厂、古窑民俗博览区和大大小小古窑遗址等,而瑶里――高岭则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休闲旅游景区,各个旅游资源都独具特色。

(二)旅游市场需求

在全国与区域整体经济稳分健增长的背景下,古镇国内旅游市场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3112.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境外旅游人数42.47万人次,增长14.9%。旅游总收入261.32亿元,增长30.1%;其中,旅游创汇1.64亿美元,增长19.9%。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8%

(三)与旅游相关产业

星级旅游饭店是体现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的重要标志,也是目的地的旅游品牌。2013年11月为止,古镇共有旅游星级饭店34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0家;70家旅行社,其中20国际旅行社。铁路客运路线直线少、车况差、游客进出难的问题还非常突出,铁路交通运力不足。同时,古镇内部的交通建设滞后,景区之间交通联系动力不足,成为影响古镇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旅游产业战略

2013年2月18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以此为扩大旅游消费的新契机,将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鼓励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政策措施,进而提升旅游消费水平。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古镇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按照三张主牌的战略部署,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经济强市。

第8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Abstract: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market experience in marketing, should 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market, do a good job in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provision of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to create a learning experience; rich farmers, and create harvest experienc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to families, to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 investigation promotions, and created a happy experience; grasp of rural demand, personalized experience.

关键词:体验经济 体验营销 营销模式 农村市场

Key words: Experience economy; experience marketing; marketing model; rural market

【中图分类号】F7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57-01

一、体验营销概述

1.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维、行动、关联等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了营销的思考方式。

2.体验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的特点。

体验营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产品或服务为媒介,企业和消费者进行行为和心理的互动,从而实现两者的深层认同。作为一种新颖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有自身的特点:(1)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2)以社会文化为导向。(3)以感性营销为支点。

3.体验营销的方法。

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有:(1)感官式营销。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2)情感式营销。在营销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地融入到情景中来。(3)思考式营销。即通过开发人们的智力,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4)行动式营销。通过偶像、角色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5)关联式营销。其包含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或营销的综合。

二、农村市场实施体验营销的重要意义

1.激发农村市场的潜在需求

目前我国近13亿人口中就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在大约3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仅占1.1万亿元左右。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很低的,同时也说明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收入有了稳步增长,农民对商品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增强农村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意识

体验营销强调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交流,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此过程中,企业将获得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各种看法和意见,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重新改进或创新产品。

农村市场一直以来被一些企业当成城市消费者产品的倾销地,他们启动农村市场的目的是想从中获得利润,他们关注的中心是如何把现有的工业品卖出去,利润收上来,至于农村需要什么,农民在想什么,启动农村市场要为农村带来什么,企业不愿多想。以致造成农村市场上一些农民真正需要的产品短缺。其次,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研究农村市场,他们更多地以城市为参照。

三、农村市场实施体验营销策略

1.提供培训机会,创造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就是企业召集潜在消费者学习、掌握产品使用技能,进而体会产品的“好处”和“妙处”的现场体验活动。学习型体验活动主要针对“学习型产品”实施。所谓“学习型产品”就是那些需要一个学习和培训过程的产品。对于“学习型产品”而言,促使消费者掌握使用技能,有助于其认知产品,体验产品带来的美妙感受,最终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

现在有许多更新换代或者是创新产品,由于科技含量较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即使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知道有某一个产品很有用,也不会轻易掏钱购买,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用,即使看了说明书也弄不清楚产品的用法。所以,企业就应该适当地对农村消费者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

2.带动农民致富,创造收获体验

目前,农村人口虽然有8亿多,但购买力很低,要想激活农村市场,就要先让农民的收入提高,实现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对接。如果企业与农民之间开发一些合作项目,农民富裕起来了,就会产生强烈的收获体验,同时也会对企业及其产品油然而生信赖感,会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

3.重视客户沟通,加强情感体验

只有通过加强情感的交流,通过感情投入的方式来获得农民消费者的信赖,让他们在企业的一系列的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加深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客户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客户保持联系,加强对客户心理需求和内心感受的分析,保持情感的延续,加强客户情感的体验。

4.把握农村需求,提供个性体验

农村市场的生活条件、资源环境、文化水平、审美观、经济条件等有别于城市市场,农村消费者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和心理。营销只有针对农村消费者的个性“对症下药”,才会赢得市场。农村消费者的个性体现在对商品要求价格适中、功能实用、服务可靠等。企业只有针对农村及其消费者的“个性”,开发出合适的产品,才会打开农村市场。

参考文献:

[1] 张亦梅.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新战略.体验营销〔J〕.经济前沿,2004(5)

[2] 周岩,远江. 体验营销〔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第9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消费对满足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消除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和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生存消费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休闲方面的消费逐年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与一般群体的文化消费相比,大学生文化消费必须更突出满足发展层次的需要,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文化消费概述

(一)文化消费研究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趋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二)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消费是一个有形的消费过程,它对人的作用只体现在消费的过程,或存留短暂时间,而后其价值便自行终止,一般用来满足人们生存(或生理)层次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个无形的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一般用来满足享受、发展(或友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大学生是文明社会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文化消费也应成为他们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消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培养高级情感,改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但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生理发育已趋成熟,思想活跃但容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消费欲望强烈但鉴别能力低,各种消费的观念、方式等都还尚未定型,因而各种畸形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内容,都有可能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

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消费主体(大学生)、消费客体(文化消费品和劳务)和消费环境(主要指真实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质量就是反映三者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三者质量高,结合的好,消费质量就较高;否则,消费质量就较低。

从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需求强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消费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只追求一时消费的满足,忽视终极发展即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34.1%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40%是为了调剂生活,20%两者兼有,2.2%表示说不清,2.2%表示是凭自己的兴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认识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却绝大多为娱乐消遣、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庭消费注重实用、社会消费崇尚娱乐消遣等,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导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供给较多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努力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自身结构单一、内容远离现实,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商家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高品位文化的辨别和欣赏能力,或者为了谋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良知,不利于大学生文化消费市场的净化。目前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尽管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消费兴趣。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误导作用,冲淡了他们对主流、精英文化消费品的关注。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二)文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又浪费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比较丰富,但与他们急剧膨胀的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缺乏。在他们的个人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应者的学校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量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但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浪费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学校公共文化消费浪费严重。据调查,单就上海大学每年组织的各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国际著名艺术团体在校内的免费演出大约在25场左右,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提供的活动太少,一方面却是每场演出大约30%的空座率。由此可见,学校公共文化的供给结构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休闲、娱乐、实用文化的实际消费占主导地位,而精英、主导类公共文化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浪费严重。

2.个人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发生偏离或背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外语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流行音乐。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是主要用来玩电游,看光碟,聊天等,这就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一)正视客观存在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

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之间消费能力存在差距。

1.大学生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差距的校正。文化消费能力的大小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不是直接、更不能当作唯一标准。从文化消费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因而更注重对消费品和消费过程质的要求,不是单纯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多少。

2.满足大学生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

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即最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高校学费上升幅度比较大,学校贫困学生增加,关于贫困学生的最低生活标准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但基本上也是围绕学生的吃穿展开的,而他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迄今为止,人们观念上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能否吃饱穿暖,于是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总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但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但实际工作告诉我们,贫困生问题最主要的不是物质贫困本身,而是他们很难找到一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因此保障大学生最低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使他们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增强自谋生路的信心和勇气。今天的贫困学生,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一样缺乏多少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大学生消费受经济条件、个性心理、文化环境、相关群体、专业特点、性别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都表现为理性行为。就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而言,过分地突出生存和享受层面,忽视发展层面,与大学生的角色和培养目标很不相符,必须加强引导,要积极倡导并强化为终极发展而消费的文化消费观念,努力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素质,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市场管理,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

1.丰富校园文化市场,严格准入条件。学校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公共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如增加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多修建格调高雅的人文景点,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等。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很大,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因而学校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消费量有所减少,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有的文化消费品具有重复消费和共享消费的特性,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作为高校,既要大胆地吸引外资来丰富校园文化市场,又必须严格校园文化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他们的经营范围、场所、内容、档次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并随时不定期的进行抽检。对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也应比照这个要求加强管理,以保障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健康、高雅。

2.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高雅的消费。校园文化品味是决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校办学的经济实力主要只影响公共文化消费品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文化消费品观念性质的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指导思想、办学层次、对外交流、信息开发等有关。因此,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基本要求应做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格调高雅、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充分提高校园公共文化的利用率。文化消费品有的可以重复消费,有的可以实现消费共享,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可以减少一些重复购置,提高其消费使用频率。

因此,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情感,改善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建立、完善校园的文化环境,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志平,徐淳厚编著.消费经济学[M].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