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1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2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 经济积极影响 经济消极影响 合理建议

人口老龄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今人口老龄化并不只是发达国家所特有的现象,现在已是全世界众多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1956 年,联合国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一文中将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 岁或65 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部分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西部地区是近些年来中国建设和开发的重点。所以研究老龄化对其发展的利弊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除港澳台外),经计算西部地区有人口约360356231人。其中,有24706321人,占全国人口的6.86%,占5个自治区人口的24.26%。内蒙古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直接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内蒙古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代表性。这对我们未来对内蒙古发展,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约2470万人中,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56%,同2000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65岁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2.21和3.55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14岁以下人口由1990年的610.37万人下降到2010年348万人,下降了14.35个百分点(见图1)。老少比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2010年的53.61%。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危急。

一 的人口现状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我国的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出生率由1982年的21.2%下降到了2010年的9.3%。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病有所医,死亡率由1982年的5.7%下降至5.5%,总体呈下降趋势。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也导致了低自然增长率,1982年2010年,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10年更是低到了3.8%(见图2)。这些数据说明,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地区的行列。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二 人口老龄化对内蒙古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可知,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为32.99%,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2005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参与率为8.43%,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主要生活来源的23.88%来自劳动收入(见表1)。说明约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仍然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譬如学术研究,医疗服务行业的老专家,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他们其中有些甚至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得出

此外,老龄化趋势会给服务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内蒙古旅游业,内蒙古以其美丽宽广的草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其中老年人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到内蒙古的旅游人数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开发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让“银发一族“带动内蒙古旅游产业,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缺。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未婚、丧偶和离婚的比例为29.445%,约有12459025人,由此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未婚、丧偶和离婚的人有约81218人。这就意味着对于吃穿不愁的老人来说孤独可能是老年生活最大的困扰。旅游散心可以让他们亲近自然,结交朋友。除此之外,旅游还可以改变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对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2006年,我国老年市场的年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而2010年,这一数据已突破20000亿大关。

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51.52万人次,其中老年人比例在逐年上升。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9.5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6.24% 。老年人能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庞大的资金注入,更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将推动内蒙古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数据来源为内蒙古科右前旗妇联对全旗的家政服务工作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家庭中,双职工家庭占86%;家庭月可支配性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家庭占78%;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家庭占40%;曾接受过家政服务的家庭占25%。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

2.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对消费总量和储蓄总量的影响,对社会投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使社会劳动力出现弱化和短缺现象。

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从短期来看,个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储蓄行为也会不同。预期寿命的长短会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所以,在年轻时个人需要储蓄年老时的消费所需。而预期寿命的延长,这要求劳动者在年轻时就必须更多地储蓄以安度更长的晚年生活。

如学者leff(1969)发现,老年人口负担比的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通过我国多年的实践上来看,leff的结论比较合适。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年轻人婚姻观、育子观的改变,我国的人口大国的红利即将消失,加之我国推行了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津贴,导致老年人低储蓄率,对国民储蓄的透支会大大超过对其储蓄的速度,国民的储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会直接影响到投资。

中国老年人历来勤俭节约,所以老年人的消费支出有缩减的趋势。从全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看,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保健费和医疗支出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年人来说,对耐用品,如冰箱、彩电和住房的消费需求不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消费。

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后果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比重下降,最后导致劳动力短缺。

如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丰富得到劳动力资源,是低廉的劳动力外向型经济拉动的。人口老龄化让我们的人口大国的优势一点点丧失,尤其是,大部分的财政来源依靠资源带动,开采自然资源,如果劳动力短缺,对内蒙古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三 针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的建议

1.提高自治区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加快发展自治区老年科教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让更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能参与到的经济建设中,适当延长部分职业的退休年龄。从而更好地减缓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自治区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口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兴办形式多样的老年大学,构建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设施和环境,实行学费减免和补偿的措施,让老年人为自治区的发展贡献余热。

2.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力度,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的人数占到老年总人数的41.89%,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被慢性病缠身。老年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内蒙古应重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普及常见病知识,自治区内的优秀医疗专家应定期走到老年群众中为他们义务巡诊,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根据老年人本身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减免一些费用。总之,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在眼下十分必要。

3.政府发挥好带头作用

内蒙自治区政府应在处理养老保险金管理方面起到监督监管的作用,防止专款被乱用,滥用,防止“空帐”现象出现,防止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管好用好老百姓的保命钱。政府还应在养老院敬老院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建设,重点实施了市社会福利院、市光荣院、旗县区综合福利中心、老年养护院和农村敬老院新建、扩建项目。总投资约31195.1万元,新增床位数4136张。 在自治区老年人口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加大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如何争取政府资助基金、福彩公益金、委托服务项目,特别是长期项目以及接受政府转移支付职能,助推老龄事业发展,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自治区政府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之,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未来中国将面临老龄化带来的更多的挑战,同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应随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建立健全各项法制体系,从容不迫地迎接任何困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2011.4

[2]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 (4)

[3]鞠燕龙.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黑龙江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2012

第3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制约影响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我国是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个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背负着2000多万离退休人员的重压下起步的,只有巨额的人员存量,没有相应的资金存量,而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关键所在,随着退休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意味着较少的在职缴费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领取养老金老年人口,不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口要求,给人口老龄化带来危机,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面对由于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设计等原因已经出现问题或即将出现的养老金支付危机等问题,必须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迎接人口老龄化到来的巨大挑战。本文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和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体制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1/5。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老龄人口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

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受到挑战,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符合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数量增多的发展趋势。

(一)提前退休和退休年龄偏低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很大冲击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普遍发生的提前退休现象增多,不仅增加了退休人数,而且使本来就多的老龄化人口更加增多,是造成养老保险金“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前退休,一方面意味着在职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缩短,从而缴纳养老费的人数减少,造成养老金收入缩减;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退休队伍的规模扩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领取时间延长、退休金的支付规模扩大、支出负担加重,这一增一减,其影响是巨大的。另外,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许多职工退休后往往从事其他劳动,因为他们技术熟练,又不要求单位为他们缴纳养老金,所以单位往往愿意雇用他们,从而占用了社会就业岗位,这种情况减少了正常职工的人数,从而减少了缴纳养老金范围,减少了养老金收入;他们本身又因为提前退休而提前领取养老金,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这双重影响加剧了养老金入不敷出,危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转。另一重要原因是退休年龄相对偏低,使很多仍然年富力强的人员过早进入退休队伍,加剧了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造成进人退休制度的老龄人口大量增加,使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大提前,更使我国在经济不发达时面临沉重的养老金负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弱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除了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外,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偏窄和不合理,未达到全面统筹,养老基金收益率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仅局限于城镇的各种企业单位职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事人员和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国家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目前未全面启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而这些职工除了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外,他们的退休金和福利等费用仍然由国家保障。以陕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为例,原从1995年10月开始全员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按照单位22%、个人8%比例缴纳费用,但从2003年8月份开始又停止缴纳养老保险,并且把以前缴纳的养老保险全部退还职工个人,这一缴一停一返,不但减少了养老基金的筹集,给当今人口老龄化加大的背景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人们心中产生对自己以后养老问题的疑惑和担忧,而占我国总人口80%比例的农民大部分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内,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30%。

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一)修改退休政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提前退休和低龄退休制度导致养老保险金存在潜在财务危机,对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将日益显露,我们不但要抑制提前退休的现象,而且提高退休年龄,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不足现象。国家应尽快明确废止国发[1978]104号文件,颁布新的退休法规。一是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要规范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二是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首先,打破女职工女干部的身份,把退休年龄统一到55周岁。其次,逐步与国际接轨,把女职工退休年龄与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拉平,明确60岁为职工的统一退休年龄。

(二)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强养老统筹基金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为了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剧下的背景,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增强其保障能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方面采取尽快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尽快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很有必要,全面建立健全覆盖到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划,使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广大农民群体尽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来,这样不仅增大了缴纳养老保险人数,而且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有利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基金的不足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一大难题,通过我国的实践经验和上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扩大我国的养老保险的水平和覆盖范围,抑制提前退休并且延长退休年龄,不但能缓解养老基金的不足,而且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危机打下基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3、郭春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第4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第5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养老;经济;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所谓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国家老年人数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尤其是针对年龄范围在年老性人口中,老年人人口比例更是上升明显,这就是人口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人口老龄化国家的断定标准:一个国家人口中六十岁以上人口超出总人口的10%,亦或者六十五岁人口超出国家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人口老龄化国家。这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相关研究人员指出,我们国家的总人口大概保持在13-14亿之间,况且当前中国的很多家庭都选择不生孩子,为的就是体验舒适的二人世界,另外还能够有效降低生活支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的世界将会出现用人紧张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

引发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多个方面,详细内容如下:首先是国家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截止到二十一世纪全球平均生育率相比于上世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丁克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育受到影响,所以生育率还会存在持续下降现象;其次人均寿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世界人口经历了两个世纪的洗礼后,人均寿命由当初的30岁左右演变为现在的六、七十岁,并且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日本的人均寿命竟然达到了八十多岁,令人折服。相关调查表明,世界上人们的生育理念及行为都在发生变化,全球人口增长速度的变慢比预期的时间还要早,进而加快了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面临更加严重的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问题。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增加了养老金的压力。人口老龄化的急剧上升使得国家支出的养老金数目增加,这就对国家财政及财力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最近两年出现的养老金不足等事件导致一部分人对养老不抱希望。在西方个别国家养老金已经入市,可是我国针对养老金入市问题还存在异议,因为这会增加市场风险;其次改变了人们对卫生资源的需求。结合相关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不同人类群体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同,其中需求最高的就是老年人。一半以上的卫生医药资源是老年人用掉的,当然,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卫生、医药资源消耗最高的时期就是老年生活时期,尤其是那些生病的老人更加明显;第三增加了工作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问题,劳动力短缺变相增加了就业压力;第四,提升了养老服务行业的需求。随着老年人比例的提升,社会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满足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需求,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晚年生活环境,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五,老年人的管理问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伴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这一特别的社会群体需要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其安享晚年。

如果社会上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就会使劳动力供应不断萎缩,渐渐的就会由旺盛转变成匮乏。这就证实了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甚至关系着全球经济的变化方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世界用工荒现象,相关研究证实在2012年世界上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按照这个形势向后推算25 年,将会有25%的人达到60岁以上,并且会出现六分之一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在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有13%的人达到了六十岁,二十年后有可能达到29%左右。劳动力不足且价格高使很多企业不得不从中国境内搬出去,转向一些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小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已经成为比较抢手的人力资源。

二、中国传统养老面临的压力

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经济还没有经历繁盛的发展就率先一步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中,而西方国家都是国家先富裕之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中。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的资产大部分都留给了孩子,反而忽视了自身的养老投资问题,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养老政策落实难的问题,养老政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悖也不利于其落实。另外,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并且现在依然处于一种创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较大的投资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创新工作。加之福利机构较少,相关的服务质量不高,投资资金用途不明,养老服务方式不够多元化,仅仅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没有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当然,这些问题也在暗示养老行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其中阳光私募等一些机构正在尝试让老年人自己养老,不受政府的约束,但是对于一些知识匮乏的老年人来说,新型的养老方式具有较大的风险,需要政府从旁监管。

三、新时代背景下养老模式的特殊监管制度

首先,养老事业并不只是单纯的社保类活动,其也是一种企业活动。虽然将资金用于养老可是也要根据保监会分公司的情况来定,多数企业并不具备养老机构从业资格。而且养老机构建设资金和养老保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让保监会代为监管,应该让企业自己或工商局完成监管工作。因为养老产业并不是企业的所有,在一定程度上看更像是一种投资,所以应该明确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做好养老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于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通过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此外,由于养老事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所以在进行投资建设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通过后在实施,这样不仅有利于相关法律的形成,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养老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需要大力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确保养老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严禁非法集资问题的发生。在这个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时期,养老产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养老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政府需要及时给与相应的鼓励支持,互助互惠。投资对象是否可靠,资金的用途是否明确都应该得到政府的相关认可,还要有专业监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阳光私募与私募之间的不同在于中间人的风险补偿机制。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严防中间人逃脱责任现象的出现,还要提前对中间人继续拧相关的能力测试及评估,评估过程中积极鼓励群众参与进来,与政府联合起来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监督管理部门还应该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承担监管职责。不论怎样,投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风险,制定相关补偿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三者之间的利益问题,权衡利弊,尽量做到公平。由于阳光私募等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出现一些负面新闻也情有可原,需要证监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阳光私募中的养老产业不失为一种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办法,值得人们商榷。

参考文献:

[1]吴炜.新型养老产业:正在到来的商业蓝海?[J].中关村,2011(02).

[2]郑岩.国外养老产业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J].政策t望,2011(07).

第6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52-0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该国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我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 [1] 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6,714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309万,占人口总数的8.5%。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5%。[2] 届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有关学者指出,一个国家拥有几个亿的老年人口的时间长达四五十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与其他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长较快。如果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7%的时间比较,我国只要40年左右的时间,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差不多要80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今后五十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2]可见,我国老龄化速度之快,使得养老形势非常严峻,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事实证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实现现代化之后才遇到老龄化问题的,也就是“先富后老”,这样使得他们有比较深厚的经济基础来从容应对老龄化的挑战。而我国恰恰相反,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比现代化的进程还要快,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无疑为我国面对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为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口寻找行之有效的养老模式已经是非常紧迫而且现实的问题了。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化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劣,笔者逐一分析之。

一、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或子女的家里,自我照顾或由子女赡养、服侍,安度晚年。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老人在家中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是多数老人向往的理想养老模式。但是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家庭结构上,传统的大家庭在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421家庭”、老年夫妇家庭以及“空巢”家庭,与此同时家庭养老的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已经不适应老龄化的形势了。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虽然社会养老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强调现阶段的家庭养老,一方面是为向社会养老过渡作准备,更主要是强调家庭在养老中的精神供养功能。[3] 有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比例仍然很高,英国为95%,美国为96.3%,瑞典为96.2%,日本为98.6%,新加坡为94%,泰国为72.2%,我国为75.4%。[1]“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不具有时代的新生命力。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地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的过程。”[4]因此,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胜任新的养老形势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

二、机构养老模式在变革中推进

第7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调查资料为依据,准确、及时、系统、深入地反映老龄工作的情况和问题,探索老龄事业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老龄调查研究工作以提出解决老龄问题、制定老龄政策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老年人状况的调查是基础性的调查课题,它主要回答老年人的状况“是什么”、“怎么样”。在了解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发现老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揭示影响老龄问题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老龄问题的因素,探索解决老龄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政策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在政策分析和政策论证的基础上,需要对政策方案作出最后一步论证工作,即可行性研究。政策可行性调查研究,包括分析和研究政策制定后付诸实施的条件、不同政策方案的选择。可行性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政策背景,包括人口背景、历史背景、环境因素、政策现状等;政策实施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保障,技术条件,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效果等。

(三)典型经验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又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老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难以保持平衡,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这就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对比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差距,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条件成熟后加以推广。典型调查能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整体的效果。

第8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养老模式的讨论更加热烈,在既有养老保障文化所设定的路径依赖,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保障多层次、全方位的结合乃至融合,已成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上的共识。本文通过总结目前学者的相关观点,提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制度文化优势。

关键词: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制度文化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在对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向上继续深入地展开讨论,特别是对国家、社会、家庭三者在养老方面各自承担何种责任众说纷纭。而对家庭养老传统及传统孝道的重要性的讨论也更加突出,与社会化为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的研究并驾齐驱。

一、关于养老模式发展趋势的研究

不少学者指出,现在养老的主要问题不是家庭是否需要放弃其责任的问题,而是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和使家庭能够继续提供照顾的问题(吕新萍,2005)。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力促进社会化养老,推动家庭养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演变,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张文范、邬沧萍等,1998;桂世勋,2005;翟振武等,2008)。而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保障的之间存在一定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关系(熊必俊,1998;陆学艺、孙炳耀等,1998;彭希哲等,2000)。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我国养老保障体制中二者的相互关系上,家庭保障还应该具有积极的角色定位,这是中国特色所在(袁方等,1992;郑功成,1994;林卡,1999;穆光宗,2011)。一些西方学者也主张中国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发展道路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他们尤其强调家庭保障等传统非正式支持方式具有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重要定位(Holzmann等,2005)。联合国世界老龄大会多次提出,以家庭保障为特色的东方养老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张文范,2008)。一些学者还探讨了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尤其是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穆光宗,2010)。

另外,一些关注基层老年工作经验的学者,认为我国应采取社会支持下的家庭养老模式(孙学士、王伦贵、朱显才,1998)。中国人民大学姚远教授则从理论的角度剖析这个问题,他提出,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模式是国家性家庭养老,国家的支持在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家庭养老的衰弱,有家庭变化的原因,根本更在于国家支持力度的衰弱(姚远,1996,1999)。通过对以往养老模式相关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对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者们普遍认为,家庭养老功能毋庸置疑地呈现出了弱化的趋势,孝道作为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出现了断层,孝道观念淡薄(张文范,2004)。

二、养老模式发展趋势研究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在我国特有的家庭社会结构之下,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各自的内涵需要重新界定,尤其是目前主流对二者加以泾渭分明的划分,值得理论界反思。目前学界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概念界定持有两种划分标准,一是养老的经济来源,二是养老支持力(姚远,1999)。以养老的经济来源为划分依据的观点较为通行,此观点认为,社会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如城市中的离退休人员,城市和乡村的“五保户”等;家庭养老是指老人由家庭成员供养,就像大多数的农民和家庭妇女以及无业人员。涉及到第二种观点穆光宗(2000)认为,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仅仅从经济供养角度界定养老的概念,很难区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混合型养老模式。混合型养老模式的存在意味着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中的照料问题、服务问题和慰藉问题有可能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现在超越经济供养问题。由此可见,有关养老概念的界定,需要考虑二个原则:一是经济为主原则,在分类时考虑经济变量为主,非经济变量为辅。二是问题感受原则,这一原则实际上是显示出老年人的个体差异。

另一方面,在传统社会盛行忠孝文化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与维持巩固社会秩序有机结合,这种局面在现代社会难以再现,正是现代中国养老问题凸显的重要社会背景。这看似简单的逻辑,其实也正与当前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现实道路高度契合。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之路,反映着既有养老保障文化所设定的路径依赖。

三、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文化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保障融合发展非常必要,并具有制度文化优势。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挑战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极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2005年美国兰德公司报告《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的观点非常引人注目,认为衰老、贫穷等等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基本标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老龄化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两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结构的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高龄老人持续增加,报告中预测2013年的80岁以上的老人将比2012年增长100万,上升到0.23亿人。此外,失能老年人口也将继续增加,2013年将达到3750万,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空巢老人的规模也将会继续上升,预计在2013年会突破1亿人大关,无子女和失独老人也在逐渐增多。伴随着这股“银潮”,老年人的福利需求也相应增加。社会中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伤残率直线上升,总体自理能力和照料资源呈现递减的趋势。因此,仅靠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养老院提供服务或由家庭来供养显然难以解决。

(二)家庭的结构变迁和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如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逐渐瓦解,被核心家庭、丁克家庭等所取代。不仅使原先由家庭承担的部分福利功能难以实现,而且带来了新的福利需求,特别是家务、老人赡养、和儿童照看的急需社会化问题。在老人赡养方面,虽然家庭养老模式作为稳定我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养老模式,但它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受到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在时间上,城市化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加大,劳动时间增长,成年子女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在空间上,工业化使劳动者的职业、工作地点更换频繁,流动性增强,供养者与老人的空间距离扩大,成年子女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支持的能力客观上受到限制。同时,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子女和父母很难生活在一起。这些都促使家庭养老能力的减弱,同时也加速催生社会养老力量的介入,妥善处理养老问题。

(三)制度文化优势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都是由自己国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因素决定的。中华民族曾以敬老养老的礼仪和风俗在世界上文明,这种古老的传统深深扎根在民族潜意识中,并在我们周围顽强的表现出来,这些都警醒我们在学习世界上其他老龄化国家养老模式的同时,更要想着向自己国家的历史寻求更丰富和切合国情的经验。尊老养老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很难想像,一个不尊重和赡养老人的社会如何能够稳定、持久的发展,如何能够拥有高度的文明。“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孝”思想以及社会上推崇的老即是贤的人才观等其他思想合力构成了我国古代尊老养老的思想基础,这些思想来源于实践,也很好的指导着实践,历代封建王朝针对老人的各种诏令、制定的各种法律条文和礼仪制度都很好的说明了中国古代政府和社会对解决老人问题所作出的努力,这些都对当代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民间敬老养老的风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不可分割的部分,特别是儒家推行的孝行,经过历代王朝的提倡和鼓励,以“孝”为中心的行为规范逐渐确立,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中国养老保障事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单纯依靠不断弱化传统家庭保障力量,或者完全寄希望于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的超前发展,都不是理想的应对思路。而强调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保障多层次、全方位的结合乃至融合,已成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吕新萍.院舍照顾还是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5,(第3期).

[2]张文范.顺应老龄社会的时代要求建构孝道文化新理念[J].孝感学院学报,2004,(第2期)

[3]邬沧萍.关于人口老龄化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1998,(第4期).

[4]桂世勋.中国现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J].社会观察,2005,(第5期).

第9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 开掘 老年社工 理论 视角

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人的生命延续,当步入老年以后,体力、智力等均会趋于衰退,劳动参与的能力也就随着减退。对于某总体人口而言,当该总体人口进入老年型、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候,劳动参与的能力减弱,导致劳动参与率的降低、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老年人力资源的开掘具有现实条件、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

首先,从人力资源的概念上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掘是可行的。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法定劳动年龄以外具备实际参与社会性活动能力的人口。这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含义,不应受年龄大小和在业与否的限制,其中也包括健康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

其次,老年劳动力供给充足。在65岁以下的老年人口中,在这个年龄段中,大多数劳动者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而且他们的不少人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和领导管理经验。加之老年人由于工资低,退休金少,年龄的增长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明显,所以许多老年人退休之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大都愿意再就业。

第三,不存在与年轻人竞争岗位的问题。老年人从事填补“拾遗补缺”的岗位,这些岗位由于收入较低、工作量小、耗时较长且不固定,具有明显不同于劳动适龄人口的特点,不符合年轻人就业的空缺,但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又为社会所需要,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为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机遇;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等为主要形式实现就业,既可以缓解技能人才短缺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可以传授年轻人以知识、经验、专长等,与年轻人之间产生一种优势互补,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科技人才。目前我国已退休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80多万,占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40%。他们中的90%是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大多数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意愿,并且不需专门培养,这为目前我国许多领域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老人施展抱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老年人力资源开掘提供了机遇。那些身体健康而又有一技之长的老人符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量才录用”原则,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劳动力,用人的标准是能力强弱,而不完全是年龄大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和办公自动化的提高,这有利于老年人凭借其智力和经验优势再次参与到社会生产。现实也证明了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经验技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掘途径

第一,在国际上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是一种普遍地现象。我们要利用劳动力暂时过剩的机遇,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投资,使未来的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其次,要通过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老龄人口抚养比过高、劳动力负担过重的问题。

第二,倡导和鼓励离退休人员再度创业,转换养老观念。老年人的再就业已远远超出了经济意义,让现代老年人树立起“既有享受退休的权利,也要尽相应的社会义务”的新观念。根据老年人力资源的知识积累优势、经验优势、时间优势、资深辈高优势、人脉优势,结合市场和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老年人力资源开掘应重点有以下几个领域:技术服务和参谋咨询、创办企业、公益服务、代际合作、家务劳动。

第三,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掘的政策环境。老年人力资源开掘相当部分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要尽快制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呼吁社会重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开掘老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把老年人才开发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之中。

第四,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世界卫生组织已倡导“积极的老龄化”观念,即将对社会的贡献和高质量的生活延伸到老年阶段。因此,努力开掘老年人的潜力,支持他们继续劳动,或者指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来领办、创办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事业、企业,不仅顺应了老龄人口的物质及精神需要,而且能够使他们夕阳增辉,晚霞添彩。这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推进老年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基层老年教育的投入,加强基层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基层老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的确是对人类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挑战,但是,庞大的老年人口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拥有数量充沛的可供开掘和利用的老年人力资源。只要认识正确,措施得力,通过卓有成效的老年人力资源开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将我国当前沉重的老年人口负担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注释:

(1)“角色理论、活动理论、延续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现代化理论”,参照2012年元月,中国社会出版社,社会工作实务,第五章,老年社会工作理论,P162—P165。

(2)文中“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的定义,引用人力资源管理《实用资料大全》第一模块、基础设置。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舒尔茨(James H . Schulz).熊必俊等译.老年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1990

[2]徐光华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刘家强.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掘问题.读书网,2010-9-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