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消费水平提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水平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水平提升

第1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关键词] 吉林省;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22

[中图分类号] F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43- 03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近些年来,吉林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

1 吉林省消费水平总体情况

1.1 消费率明显低于投资率,且逐年走低

GDP从使用的角度看,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3个部分组成。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其占GDP比率即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比率即为投资率。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反映净出口需求,即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与进口的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吉林省这一差额为负值。近些年,吉林省投资需求增长加快,投资规模扩张明显,资本形成总额近5年年均增长 28.3%,不但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16.3%的增幅12.0个百分点,更高于同期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0.7%的增幅17.6个百分点。吉林省消费率由2000年的62.7%下降到2009年的44.3%,而投资率同期由37.7%上升到79.6%。

吉林省最终消费率逐年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也是逐年走低。2000-2009年最终消费率下降18.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了16.2个百分点。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看似单纯的分配问题,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实质上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问题。从国际经验看,长期的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最终消费需求被压抑,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目前,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约20%∶80%,即使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其消费率也在60%以上。吉林省2009年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为79.6%∶44.3%,已成为制约今后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显然,近些年,吉林省GDP以10%以上速度持续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是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此以往必然难以为继。因为,投资率长期偏高,消费率偏低,会加剧能源、原材料和运输供求紧张矛盾,加大通胀压力,投资效率下降,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

1.2 消费率不但低于南方省份,同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率为62.7%,在全国还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高于临近省份和南方发达省市; 2005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率已经呈现下滑的趋势,仅高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2009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率为44.3%,分别低于全国、浙江省、上海市、黑龙江省3.7、2.1、7.0和11.4个百分点。

1.3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投资的拉动作用

近几年,吉林省GDP增速加快,主要是投资拉动较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投资的拉动。

2000年,吉林省消费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高于投资拉动0.8个百分点。但到了2009年,吉林省消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低于投资拉动4.4个百分点。说明目前吉林省经济发展属于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投资拉动占主导地位。

1.4 城乡居民消费处于中游水平

目前,国家统计制度中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统计指标有两个: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是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团体的消费品总额。其中包括城乡居民消费和社会团体的消费。在现行的统计制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居民消费额和社会集团消费额分不开,但有关测算表明,居民消费是消费需求的主体,所占份额在70%以上,社会集团消费不足30%。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的排位看,吉林省近5年一直保持在第16位,超过吉林省经济总量的排位,也超过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排位。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吉林省居民及社会集团消费处于中等水平。

1.4.2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日常生活的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等类支出。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近几年呈现逐年稳定增长的态势,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吉林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由 2005年的 6 794.71元增加到2009年的10 914.44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7位前移至第 12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 306.0元增加到 2009年的3 902.90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6位前移至第14位。可见,吉林省经济近些年来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在全国的排位有所前移。经济发展使居民受益,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虽然排位前移,但其绝对值2009年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分别低于邻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的人均水平。说明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步伐相对较慢,已被邻省拉在了后面。

2 制约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2.1 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了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与持久收入的关系是恒定的。居民消费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即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虽然吉林省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全国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而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2009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006.27元,排在全国的第22位,同比增长9.2%,排在全国第11位;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266元,排在全国第10位,同比增长6.8%,排在全国28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 23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 506元,排在全国第29位,同比增长11.7%,排在全国第19位。较低的收入水平和较慢的增长速度制约了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较快提升

2.2 消费环境也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提升

改善消费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吉林省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在一般商品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老百姓不敢放心消费。在旅游消费等服务消费领域,还存在价格虚高、服务质量低下的现象,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3 信贷消费不够,消费形式创新不足

传统的中国文化崇尚节俭,“轻消费,重储蓄”、“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等消费观念在一些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表现得很突出。目前,追求时尚消费,敢于超前消费的主要是青年人,中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有钱舍不得花,对贷款消费更是敬而远之。消费信贷主要投放于房地产,其他领域的消费信贷很少,导致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创新不足。而信用消费制度刚刚建立,还很不健全,贷款手续烦琐,条件苛刻,这些都抑制了信贷消费的扩大。

2.4 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和健全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来支出预期。目前,教育、养老、医疗等支出预期加大,所谓的“新三座大山”让老百姓心里没底。那么,理性的选择就是将必需品消费以外的节余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缺乏信心,存钱用于养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购买住房等的需求较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即期消费欲望。

3 提高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换代的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的压力已明显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前行,消费“马车”仍需加鞭。从战略上看,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永恒性主题。199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对拉动经济有效增长起了积极作用。 吉林省各级政府需加大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各项举措,稳步扩大消费需求,让消费“马车”真正跑得更快一些。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3.1 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从总体看,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是决定吉林省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性因素,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要努力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提高农民收入是启动消费需求的最有力杠杆。目前。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新农村建设已开始启动,工业化发展空间广阔,农民增收必将与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收入增长会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因此,要适应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3.2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收入差距加大,马太效应明显。而这一点也正是影响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一方面,要切实注重社会公平,加大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各项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使税收真正成为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的有力杠杆。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共同富裕。

3.3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将尽可能多的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在收入之外的众多因素中,预防性储蓄多和流动性约束是使得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长期偏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的消费观念非常保守,为了养老看病,没有攒够足够的钱就不敢进行消费。因此,一方面要帮助农民逐步转变保守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快包括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减少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

3.4 加快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消费坏境

近年来,吉林省商品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在部分地区还存在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这种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吉林省要加快建立良好的消费安全保障,使消费者在市场上买得舒心、用得放心。同时,在建设良好的消费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完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建立安全有保障的质量体系;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制假、贩假以及以次充好、虚假广告、虚假打折等误导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良好的安全消费环境,使得消费者能够大胆消费、放心消费。

第2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关键词】 甘肃省;居民;体育消费

一、前言

体育消费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健康消费模式,它的兴起和发展有以下几个促进因素:1.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3.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思想观念的树立。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已经具备了体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本文对甘肃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了影响体育消费水平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二、对甘肃省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

1、甘肃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分析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当中,2013全年的体育消费额达到了304775元,消费最多的为体育用品及体育信息支出为222648元,观赏体育竞赛表演支出为2034元,体育健身活动支出为80093元,增长了78.7%。城镇居民对到现场去观赏高水平比赛的兴趣越来越高。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仅有70元,相对经济发达省份还差很多。受经济水平的制约比较明显。

2、甘肃省城镇居民不同季度体育消费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2013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在四个季度的体育消费额总体差别不大,三季度最高为86699元,人均消费为19.99元;其次为二季度80294元,人均消费为18.50元;四季度消费额为75387元,人均消费为17.67元;最低的为一季度70362元,人均消费为16.12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二、三季度是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比较活跃的季节,尤其是第三季度,是体育消费的黄金季节,可见甘肃省居民的体育消费具有季节性。

3、体育消费时间的统计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当中,2013全年的有偿体育消费时间达到了23383小时,其中有偿健身的时间花费较多,达到了22768小时;有偿观赏体育时间虽然为597小时,人均时间仅为5.06小时,这个时间相对于全年的365天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三、甘肃省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甘肃省经济水平总体较低,影响体育产业发展

甘肃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因此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2013年全省GDP总值为6300亿元,人均GDP为24438元,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末几位。这严重影响了甘肃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2、甘肃省的传统文化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甘肃省地处西部,老百姓更注重社会价值,讲究节俭、朴素,为未来考虑往往超过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储蓄率较高。因此,其体育消费需求相对而言较低,体育产业不太发达。传统文化中的重文轻体,导致人们不愿或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不强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在我国知识界表现的尤为突出。

3、消费者个体特征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价格高,没时间和消费地点远不方便。 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影响因素不一样。

25岁以下的人群,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消费价格偏高。

26-50岁的人群,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工作忙,消费场所距离远。

50岁以上的人群,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体育消费价格高,经济条件差。

四、提高甘肃省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对策

1、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经济,为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提供源泉

体育消费受收入约束,扩大体育消费需要宏观经济增长保持较快增长,因此,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开发大西北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继续抓好和利用好我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最终带动体育消费水平的上升。

2、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转变居民健康投资意识

甘肃省地处西部,老百姓讲究节俭、朴素,对未来的考虑往往超过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因此储蓄率较高。大家的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我们要不断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使人们认识到作为一种新的居民健康投资与消费,体育健身是一种最好的疾病预防手段,把得病花钱的事后控制,改变为通过体育消费锻炼身体减少得病机会的事前预防中来,逐步培养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

3、细分体育消费市场,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人们的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消费产品,以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如青少年喜欢游泳、轮滑、球类等项目;中青年则偏好健美、登山、滑雪和体育旅游等;中老年更青睐以动为主的太极拳,锅庄舞,体育民族舞蹈和保健医疗操,以静为主的修身养性气功、垂钓等活动。同时也急需一批体育营销人才。相关的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员工集中培训,招聘一些非体育部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与相关的体育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体育经营企业成为体育院校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试验田,两者联合,资源共享,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2010.3.19.

[2] 蔡军,苏明理.陕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54-59.

[3][4] 甘肃省统计局.201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cn/system/2014/03/20/010634923_02.shtml.

第3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促进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开封等13座城市的部分职业女性进行了调查,对她们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其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职业女性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要地位。影响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观念等,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消费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的比重日趋提高。目前,研究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现状,探讨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合理发展的策略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我国,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女性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消费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的体育消费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消费的整体发展。而河南省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女性的体育消费状况将直接反映和影响我国女性体育消费乃至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职业女性,她们承担着职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社会人”与“家庭人”之间的双重责任,是我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而且职业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也日渐显著。因此,关注河南省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课题选择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商丘市、平顶山市、洛阳市、信阳市等13座城市的部分事业单位在职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课题中所指“职业女性”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银行职员、教师、医生等,也包括部分非事业单位的职业女性。2o08年7月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7份,有效问卷824份,有效回收率82.4%。

2.1.1调查对象年龄状况

在被调查的824位职业女性中,年龄在20—30岁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7.4%,30—40岁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8.8%,40岁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8%。

2.1.2调查对象工龄状况

工龄在1~3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5%,工龄在3—7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5%,工龄在7年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2.9%。

2.1.3调查对象婚姻状况

未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2.6%,已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1.1%,离异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3%。

2.1.4调查对象家庭月收入状况

家庭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4.7%,家庭收入1000~2o00元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3.9%,家庭收人20o0—3Ooo元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5.O%,家庭收入30o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3%。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近几年国内的相关资料,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选用自编《体育消费水平调查问卷》,涉及体育参与兴趣及习惯、体育消费态度、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几个方面。

2.2.3专家问卷法

运用专家问卷法(特尔菲法)对自编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结果8位专家中有87.5%的专家认为此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因此,可认为本次调查具有较好的效度。

2.2.4数据统计法

对自编《体育消费水平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职业女性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及习惯

职业女性对体育参与的兴趣和习惯会直接的影响其体育消费的态度和行为。在调查的职业女性中,有56.6%的人表示在学校时就对体育感兴趣,仅有22.1%的人表示对体育不感兴趣,也有21.3%的人表示无所谓;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职业女性却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6.5%,有73.5%的人表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也反应出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为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职业女性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途径

在调查职业女性用何种方式来维护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时,57.3%的人选择了参与体育锻炼,40.3%的人选择了加强饮食和营养,l8.2%的人选择了保障充足的休养,也有12.6%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职业女性选择了体育锻炼来维护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这样可能会促进她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3.3职业女性锻炼场所的选择

公园和道路旁是职业女性首选的运动场所,占调查总数的35.4%;其次分别是免费的体育场馆(30.8%)、收费的健身房或俱乐部(25.O%)、家中(25.O%)、单位(7.8%)。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区内大多都拥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公园,为居民的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场所,这可能也是公园成为职业女性首选的运动场所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在家中进行体育锻炼的职业女性中,多数是地处经济相对较差的地区和城郊。由此可见,大多数职业女性首选的锻炼场所多为一些免费的或?肖费较低的运动场所,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应出河南省职业女性体育}肖费水平还比较落后。

3.4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状况

3.4.1职业女性体育?肖费态度

由图l可见,有41.O%的职业女性对“在体育方面花钱即花钱买健康”的观点表示完全值得,36.7%的职业女性表示基本值得,10.2%的职业女性表示不太值得,只有3.9%的职业女性认为不值得,也有8.3%的职业女性不表态。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

3.4.2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现状

由图2和表1可见,有216人每年体育健身消费为零,占调查总数的26.2%,18.9%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费用仅为10—50元,17.5%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50~l00元,8.7%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lo0~20o元,10.7%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2oo~5oo元,也有18.0%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500元以上。从具体消费来看,她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是长年坚持健美操训练的,每月有相对固定的支出,另外一部分人是用于买运动器械或服装,也有的用于实地观看体育比赛或订阅体育书刊资料。从地区差异来看,郑州市的职业女性的健身消费高于其它的地区,她们舍得花钱、舍得花时间的体育消费态度,一方面与其文化程度和收入较高,从而形成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也与郑州市在全国范围内属典型的消费城市有关。

3.4.3影响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

在与近50位职业女性的访谈过程中和调查问卷中,多数职业女性认为制约其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为闲暇时间、经济条件、自身体育价值观、体育场馆质量等因素。在调查的职业女性中,有51.2%的职业女性认为影响其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没有闲暇时间”,其中大多数是已婚的职业女性,这可能是由于她们承担着职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使她们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人到体育锻炼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女性认为自己正处于创业阶段或事业的起步阶段,因此认为经济条件是影响其体育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体育没有兴趣”也是影响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健身意识片面

在调查中发现,河南省职业女性中还存在许多消极的体育健身观念,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现状没有预想的情况乐观,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体育参与没有兴趣,选择加强饮食和营养等方式加强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可见,河南省职业女性在体育健身的观念意识方面,总体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这样的观念意识影响下,很容易使健身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终身性,这也可能是导致河南省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4.1.2体育消费态度良好,但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呈现地区差异性

河南省职业女性中,绝大多数体育消费态度良好,但与此同时体育消费的水平却不高,26.2%的职业女性每年的体育消费为“零”,只有18.0%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500元以上。在体育消费水平方面,河南省职业女性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郑州市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在整个13地市中有明显的优势。

4.2建议·

4.21加强学校体育教育

在学校重视对女生各种运动项目技能的培育,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对今后河南省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丰富性和持久性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注意考虑各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特色,多进行一些传统项目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河南省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

4.2.2加强正确健身观念和终身体育的宣传

体育宣传部门、各种体育传媒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对职业女性正确健身观念的引导和宣传,调动多种有利因素,强调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牢固树立以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为基础的健康观和终身体育观。

4.2.3转变体育消费态度,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转变消极的体育消费态度,使更多的职业女性认识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真正涵义,随着体育消费态度的改善,再加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就会随之又不断提高。

第4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关键词】消费;消费模式;消费水平

2004年至今,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的水平显著提高,消费市场也不断繁荣。然而在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的消费不振的现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改善,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不高的事实,长期以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我国现阶段消费状况虽然总体形势良好,但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消费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之相应的促进消费增长的消费政策体系也没有建立和完善等等。其中,现阶段消费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尤为突出。

消费模式是指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个体消费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及由此决定的消费特征的总体概括。一般来讲,消费模式可以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三种。它不但受经济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传统的消费思维、个人的消费习惯、同一消费群体的相互之间的影响有关。消费模式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方式更加多种多样,总体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有了大幅提升。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消费模式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地区间消费水平差异巨大,消费模式面临断层的问题,以及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方面。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依然明显,消费水平的发展不均

虽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都在不断上涨,但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2001年的7113元上升至2006年的10423元,共增加3310元,增长比例超过46.5%。同一时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2001年的1969元上升至2006年的2847元,共增加878元,增长比例为44.59%。由此看出,2001年至2006年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基数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增长的幅度也比农村居民高约1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城镇消费水平已达到11855元,同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3265元,二者之间的差距以扩大到8590元(数据参见表3-5)。

表3-5 2001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单位: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农村居民 1969 2062 2103 2301 2560 2847 3265

城镇居民 7113 7387 7901 8679 9410 10423 11855

注:1.资料来源于《2008中国统计年鉴》。2.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没有剔除城乡价格不可比的因素。

二、地区间的消费水平差异巨大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存在着地域分布上的非均衡状态,不同省市间居民的消费水平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各地间最高的居民消费水平远超过最低的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区域布局上沿海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以2008年为例,居民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市为27343元,最低的是仅有3504元,二者之间的差距超过23000元。沿海地区以广东省为代表,2008年居民消费水平为14390元,高于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居民消费水平7145元,以及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6072元(数据参见表3-6)。

表3-6 2008年全国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

地区 上海 广东 湖南 四川

绝对数(元) 全体居民 27343 14390 7145 6072 3504

注:1.资料来源于《2009中国统计年鉴》。2.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

三、消费出现断层的现象

有消费欲望的低收入阶层无力购买生存必需的消费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满足的高收入阶层又无这种消费欲望,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需求断层”由此而产生。城市消费模式处于基本生存消费模式向享受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也就是从原来的“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以“住、行、游”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升级降低了以往的消费热点,使得以往的基本生活消费市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大多集中在住房、汽车、通讯和教育消费,新的消费热点没有及时产生,造成现有消费领域相对狭窄。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依然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较少,消费热点依然集中在“吃、穿、用”上,对交通、教育、通讯等方面的消费虽然增长迅速,但是所占总体比例较少。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发展型消费模式都尚未形成,消费市场并不完善,消费的热点均比较集中,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新的消费市场和领域,寻求新的消费增加方式和热点都是目前消费状况遇到的问题。相比世界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我国居民用于保险、知识等满足人们发展需求方面的消费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程国慧.让消费倾向抬起头[N].市场报, 2002-1-14.

[4]李宝库.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基于海尔冰箱农村市场营销调查与策略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4).

第5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消费;空间杜宾模型

0引言

消费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消费除了受到诸多市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差异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包含民族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教育水平等要素的集合,与居民消费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也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选择。厘清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探求文化差异在空间层面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居民消费、调整消费结构乃至于更有针对性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1]、利率水平[2]、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结构[3],政府公共服务[4]等方面。而关于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如黄静(2014)[5]和张晶(2013)[6]等认为文化是影响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王梦蝶、吴东来(2013)[7]认为不同文化维度下的消费者行为受文化营销的影响程度不同。汪秀英(2010)[8]的研究表明在体验经济的运行中,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对消费者的体验行为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石华灵(2016)[9]提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不纯粹是一次经济交易,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交往和互动。以上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从文化差异对消费者的评判标准和购买意愿方面进行论述,但是将文化差异从类别上进行细化,研究其对消费影响的文献较少,尚未有结合我国现实进行实证方面的验证特别是结合文化的跨区域空间特征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文在结合我国文化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将文化差异从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三个角度加以分类和量化,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29省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进行全国性文化政策制定以及跨地区消费行为引导提供决策依据。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1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本文主要探求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变量的选取如下:

1.1.1被解释变量

居民人均消费水平(CONSUME),通过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来衡量不同地区消费状况的差异。由于现有统计年鉴对于居民消费数据是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类统计,为了更为客观地反映地区整体居民消费水平,本文对宏观统计数据进行了以地区居民为单位的平均化处理,具体公式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市人均消费水平*城市常住人口+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农村常住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

1.1.2解释变量

对于核心解释变量文化差异变量选取,本文从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三个方面加以设置,通过这三类文化变量的选取,基本可以涵盖我国居民现有的文化差异。(1)人文文化(HUMANITY)。广义的人文文化是指以居民个体为基本单元的,涉及个人基本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年龄、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有文化信息。居民的人文文化程度,是其行为的主导因素,不仅会影响劳动就业收入的水平,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主要的消费行为的水平。而居民人文文化水平主要源于其受教育程度,一个地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越高,该地区的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较高,从而消费水平会更高。除了受教育程度,为了兼顾人文文化的其他方面,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自身的非受教育所体现的人文文化水平也会相应增加,本文通过人口年龄比重衡量这部分非受教育所体现的人文文化,基于此构建包含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年龄分布的人文文化综合指数,其权重各取50%。人文文化指数=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2)城乡文化(TOWNSHIP)。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居民中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变化,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长期的历史文化传承。故对于城乡文化的指标设置采用城镇化水平指标,即城镇年末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城乡文化水平。(3)行政管理文化(ADMINISTRATION)。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制度上的安排、有地区特有历史文化演变的特征也有官员自身行政管理倾向,其对居民消费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个地区在公共产品供给上,更倾向于提供促进居民消费的相关服务,如社会保障服务,则居民用于自身消费的意愿可能更强烈。本文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政府行政管理差异总结为行政管理文化,指标使用变量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衡量。

1.1.3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不同类别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外,居民收入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也与消费相联系,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地区开放程度(OPEN),采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当年GDP比重来衡量地区开放程度。居民收入水平(INCOME),采用地方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并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1.2数据来源

基于文化差异与消费水平的区域性考虑,选取了全国29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由于数据缺失和社会制度体系不同,没有包括和港澳台地区,将重庆合并进四川省;基于数据可得性和数据的统一性,选取2007—2015年数据。文化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和财政社保支出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区域间物价水平不同,涉及的地区人均GDP、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指标均采用地区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剔除通胀因素。计算软件为STATA13.0。

2指标变量的探索性

空间数据分析文化具有区域性和传播性。对于文化相关变量的计量,在考虑传统计量经济学关注的时间维度联系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其空间维度的特征。若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传统计量方法的估计是有偏差甚至是无效的。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前置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预先考察实证数据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若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则需要采用针对空间变量的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估计。本文使用对空间相关性检验使用较为广泛的莫兰指数进行验证。

3实证分析

3.1模型的识别与诊断

空间计量实证模型,是为克服实证变量存在的空间相关性从传统经济理论发展而来的实证计量模型,先后发展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模型,但是早期的空间计量模型多数只考虑了被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忽视了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处理,伴随着空间计量方法的不断扩展,本文采用其扩展模型面板空间杜宾模型(SDPM)进行回归估计,重点考察以文化差异为核心的诸多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与居民消费的联系,分析不同类别文化差异对消费水平可能具有的空间效应。模型(1)至模型(4)为添加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后的空间滞后项的实证模型。

3.2实证结果

通过实证测算,所得包含各类文化差异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见表3所示。

3.3实证结论分析

3.3.1模型整体性结果

从模型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检验值来看,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采用固定效应形式更为有效,且模型整体似然比值较高。在分别添加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杜宾面板模型(1)至模型(4)的结果来看,各模型整体显著性一致,特别是同时存在三类空间滞后项的模型(4)模型各变量的解释力均显著提高,基于此,后文中分类变量解释主要基于模型(4)的实证结论进行。

3.3.2本地文化差异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

由模型(1)至模型(4)的地区文化差异对本地区消费影响的结果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在省级层面对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通过模型(4)可知,本地区人文文化对居民消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作用,可以理解为伴随着地区人文文化的提高,有利于居民进一步提升其消费水平;而城乡文化无论是分模型(2)还是综合模型(4)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负向作用,此结论与传统观点不一致,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多为主要体现的城镇文化的提升,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升反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导致城市居民不敢过度消费,相反农村居民由于不存在诸如购房、子女教育等成本压力,反而消费增长倾向更高。地区行政管理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

3.3.3跨区域文化差异对消费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分别对模型(1)至模型(4)的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的空间滞后项W*dep.var的估计可知,与地区内文化差异变量的显著性相似,城乡文化和人文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别是在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差异空间效应的模型(4)中,城乡文化差异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伴随着周边地区城乡文化每提升1单位,会促进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12单位。与地区内文化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相反,周边地区的人文文化和城乡文化对地区内的消费水平的影响与地区内人文文化和城乡文化的影响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体现为跨区域文化差异对消费的影响呈反向溢出效应。

3.3.4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

从模型控制变量来看,无论是单独添加空间滞后变量还是同时存在三类空间滞后变量,居民消费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均存在1%水平的显著相关性,即传统经济理论一致,收入水平是其消费水平的核心影响要素,居民收入每增加1单位,消费者倾向于增加自身消费水平0.319单位。

4政策启示

(1)进行文化的跨区域交流与融合鉴于各类文化差异所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故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应仅局限性在本地区内部,而应该积极促进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跨区域文化政策的组织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大范围的地区联动实现居民文化的整体提升,以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2)提升居民人文文化水平鉴于人文文化对居民消费的积极促进作用,应进一步加大以提升居民基本人文素养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做好基础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同时,采取多种手段针对性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如通过促进文化类产品的市场培育,增加消费者提升人文素养的渠道,加强消费者提升文化素养相关服务的消费服务和管理。

(3)结合城镇化做好消费升级与保障工作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所产生的居民城乡文化差异短期来看并没有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相反,还带来了空间上的消费外溢效应。这一状况虽不能否定城镇化所产生的有益作用,但宏观管理部门也应进行针对性调整,特别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地区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依赖更为强烈,对于城乡文化差异所显示出的负向作用,应针对性做好促进居民消费的升级和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降低城镇居民消费成本和远期顾虑,令城镇居民有能力消费、有保障消费,在实现我国城镇化规划的同时,发挥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俊秋,何辛锐.内蒙古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2]赵鑫铖,李娅.经济动态效率与我国最有消费率:1992—2013[J].云南财大学报,2016,(5).

[3]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

[4]封福育.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5).

[5]黄静,王诚,熊小明,林青蓝.人际冲突中文化信念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4,(7).

[6]张晶,RamuGovindasamy,张利庠.“文化适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2).

[7]王梦蝶,吴东来,吴炎玲,赵娜.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化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1).

[8]汪秀英.区域亚文化对消费者体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消费者体验行为的对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第6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一、引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也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从效用的角度考虑也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消费问题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甘肃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环境恶劣,而且运输成本过高,导致甘肃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同时,甘肃省出现了物价高而收入低的现象。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出,以往的许多研究都着重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并且都是考察全国范围内,少有地区性的研究。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虽然收入很重要,但收入因素不能完全决定消费水平。不同的区域结合其自身的产业和自然特征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甘肃省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包括收入在内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二、消费水平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消费水平。例如收入水平、家庭年龄构成、消费者偏好、富人的示范效应等。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与样本数据的随机性,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最佳指标。如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良好,综合实力强。反之,如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低,则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实力较弱。甘肃省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工业发展缓慢,其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来看是较低的。众所周知,影响消费水平较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收入水平。而分析甘肃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排除税收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体现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拟合现实消费函数。另外,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欠发达省份,居民倾向于更多的的储蓄而不是投资。甘肃省居民有较强的储蓄意识。所以将居民储蓄这一指标引入对消费水平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居民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从而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化。

综上所述,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

三、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考虑到样本的可收集性,下面选取甘肃省1998-2014年的指标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经济理论可以知道,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Y作为被解释变量,与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可支配收入X2,居民储蓄X3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有关。除此之外,被解释变量还受一些其他变量与随机因素影响,将其他变量与随机因素的影响归于随机变量μ中。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使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

应用Eviews软件的OLS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如图1的分析结果:

得待估计的回归方程为:

Y=-1683.74+0.7638X1+0.0112X2+0.6922X3+22.290X4

R2=0.998 F=1795.124 DW=1.0116

四、模型检验

(一)拟合优度检验

由图1可知样本可决系数R2=0.998

修正后的样本可决系数为R-2=0.997

结果说明样本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样本回归方程较好的拟合了样本观测值。

(二)F检验

原假设为H0:β1=β2=β3=β4=0

对立假设为H1:至少有一个β不为0

由图1可知F=1795.124,设显著性水平为α=0.05,查表得F0.05(4.15)=3.06,1795.124>3.06,所以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显著。即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存在显著线性相关。

(三)t检验

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显著性水平设为0.05时,只有X1和X3存在较高的显著性,而X2与X4则没有。这说明X2与X4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储蓄对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计量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储蓄。所以,要提高甘肃省的居民消费水平,就要从这两个因素入手。

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甘肃省居民消费总值的主要因素。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甘肃省可以发展的产业不多,农业与工业发展都无法赶超内陆地区。服务业就更加落后。要提高甘肃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就要发展与甘肃省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业,比如金川的镍矿产业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只有产业发展有较大的提高,才能提高甘肃的收入水平,进一步促进消费。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意味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只有提高了甘肃省的经济实力,增加居民收入,自然就会更好的促进消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更好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在经济落后的地方尤其如此。甘肃省经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居民这种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在对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分析中,居民储蓄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与甘肃省尤其是省内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农村居民更加勤俭节约,更重视储蓄的重要性,相应的用于消费的支出就非常有限。而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稳定,投资通道狭窄是影响储蓄的关键原因。对多数城镇居民来说,储蓄依然具有刚性。所以,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投资通道。通过不同的手段扩大消费需求,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达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最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也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虽然不显著,但物价稳定,限制过度的通货膨胀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环境保证。物价的过快增长会对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较大,不利于扩大消费规模。当出现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时,需要政府适时采取措施,调整社会保障措施,发放补助等,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会降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德容,吴琴琴,万建.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9(03).

[2] 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经济纵横,2011(08).

第7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1.知识目标

了解:①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②不同的消费类型。

理解:消费结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

2.能力目标

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辩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②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贷款消费的认识;比较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合作探究。

【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理念:在新课程理念和我市活动单教学模式的指引下,通过自主研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自主生成,教师点拨提升,共同完成学习。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数字十年:百姓生活变化大》约2分钟,抛出问题:为什么百姓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引入课题,指导学生进入第一目题的自主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的扩大。目前,由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中低收入阶层收入预期不断下降,加上医疗、教育、住房等花费日益昂贵,对钱袋子产生“挤压”效应,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难以有效释放。此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证券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也让一些中高收入者财富缩水,收入预期下降,使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受到影响。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生活的道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教师归纳,用多媒体展示规范答案,强调用课本语言表达:

(1)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的扩大,这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3)中低收入阶层收入预期不断下降,导致消费欲望受到压抑;一些中高收入者收入预期下降,使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4)由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这体现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5)医疗、教育、住房等花费日益昂贵,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这体现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教师归纳知识点:影响消费的因素(略)。

教师紧接着追问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呢?我们该怎样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归纳总结: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措施)

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促进经济发展。

2.收入水平宏观调控,保障供给,稳定物价。

3.物价水平宏观调控,保障供给,稳定物价。

4.人口数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

5.商品因素(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及服务态度、购买方式、商店位置、售后服务等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6.消费心理及消费观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

设计理念:在学生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教师归纳过程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生成知识。

(二)消费的类型

1.结合18页“贷款消费的知识”请学生议一议:你们家有哪些物品是通过贷款买回来的?为什么要贷款购买?如何正确看待这种消费方式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或家居装修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买主的支付能力,在收入稳定且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

除了上述的大宗物品的消费可选贷款方式外,有没有其他消费也可以选择贷款方式呢?助学贷款。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本人及家庭渡过暂时的经济难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工作的激情。

误区点拨:正确认识贷款消费,弄清贷款消费≠超前消费。

(1)贷款消费——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可行的、明智的。贷款对消费者来讲,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来讲,贷款消费能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银行来讲,贷款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利息,增加银行的收益。尤其在买方市场情况下的贷款消费也是一种合理的消费,不属于超前消费。因此,国家在政策上是予以支持和鼓励的。

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也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不可行也是不明智的。它不仅对银行不利,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而且会加重个人负担,对个人生活不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将是负面的。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贷款消费的管理。因此,贷款消费≠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背离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不仅不利于个人家庭的完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坚决要反对的消费行为。

(2)租赁消费——不变更该商品的所有权,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比如对儿童玩具、不需反复翻阅的书籍、婚纱等的消费,采用租赁消费的方式,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2.举例区分:生存资料消费(如:基本衣食住行满足较低生活层次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如:接受教育、技能培训、健身房消费等提升个人素质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如:旅游、音乐会等消遣、悠闲、娱乐的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比重将逐渐增加。

教师归纳:

设计理念:引发思考,突破难点。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起,尤其是引用助学贷款、租赁消费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激发学习动力。

(三)消费结构

1.什么是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含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即:

消费结构=各类消费支出/消费总支出

注意: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恩格尔系数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运用课本19页下半部分的知识分析课本右侧图表中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自主学习、展示、点评)

图表反映1998年以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分辨下面说法是否正确:食品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必然提高;反之,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品支出减少。

注意:恩格尔系数是个比重数据,而不是绝对量。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呈现知识,既要学生学习图表题的做法,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回顾所学,总结提升

1.归纳本课所学,突出重难点:关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三个层次的知识,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8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关键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消费水平;省际面板数据

本文选取2007—2016年人均财政性社保支出、人均消费水平和其他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域差异较大,采用Eviews软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东部、中部地区省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正向影响,而西部地区省份存在负向影响的结论。

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纵横向分析

1.1时间序列分析(纵向角度)

在数据选取方面,《中国统计年鉴》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以总额的形式列式,而本文为了剔除人口增长因素导致的财政社保支出的增加、保持与居民消费水平的人均口径一致,将财政社保支出总额除以当年全国人口总数,得到人均财政社保支出。2007—2016年,我国全国范围内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理论角度出发,社会保障水平应当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向前发展。如果社会保障支出超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那么就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低于人均GDP水平,表明我国社保支出能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从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412.26元,2016年已经达到1561.53元,已经接近2007年的四倍。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年稳步增加。从2007年人均7572元到2017年人均22902元,表明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除了消费数量的增加以外,消费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购”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形式,甚至超越了传统的实体店消费。仅仅在2018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天,我国居民在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的消费就达到了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进一步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和需求十分巨大,而且互联网的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远远低于人均消费水平,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的差距显著增大。这是因为国家财政社保支出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为养老、医疗等重大事项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且财政社保支出只能在一定水平上作用于未来收入的替代效应,无法完全替代收入,因此其数额不能完全覆盖居民消费支出。

1.2地区差异分析(横向角度)

通过观察2007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数据(除香港、澳门、台湾),发现各省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财政社保支出低于中部地区各省份,中部地区各省份低于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社保的需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则相反。而从2007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人均消费数据(除香港、澳门、台湾)中可见,各省消费支出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甚至与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相比,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人均消费的地区差异在逐渐缩小,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产生了很大的效果,我国正向着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2实证分析

2.1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其中选取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台湾)2007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2.2模型构建及假设

结合消费理论分析,针对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了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上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也可以影响消费水平,所以把它们作为控制变量,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了降低数据数量级之间的差异,减少波动性,本文将所有的相关变量同时取对数,得出的模型如下:lnC=α+β1lnSBZC+β2lnCPI+β3lnSNCX+β4lnSR+ε其中,C为居民消费水平,SBZC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CPI为消费价格指数,SNCX为上年末居民储蓄存款,SR为居民可支配收入,ε为随机扰动项。上述模型为全国范围内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为了体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将我国分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模型如下:根据前文中的论述,我们作出假设:居民消费水平与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之间为负向相关关系。

2.3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数据情况,选择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构建回归模型,同时面板数据模型包括无个体影响的混合模型、存在个体影响的变截距和变系数模型。为了确保构建的模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贴合实际,检验究竟符合哪种形式,避免模型设定方面的较大偏差,加强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Eviews进行协方差分析,得出结论应该采用变截距模型的形式。运用Eviews软件中的Estimation功能,得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得出,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回归模型,东部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在1%水平上显著(t值为6.5631),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在1%水平上显著(t值分别为3.0122和-2.2095),而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西部地区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模型拟合程度很高,F统计量也都为1%水平上显著。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本文的研究问题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正向关系,主要是因为它的替代效应强于引致退休效应,增强了居民消费的安全感,无形中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西部地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负向关系则相反,因为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体现为引致退休效应的作用强于替代效应,财政社保支出对消费存在“挤出”效应。

第9篇: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本年度中国消费小康表现良好,主要体现在老百姓消费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但中国消费小康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偏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却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居民消费慢于经济增长,使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48.79%,八十年代基本都在50%左右波动,但九十年代以后,逐年下降,2009年降至35.11,比1978年下降了13.68个百分点。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全体居民消费的影响也此消彼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逐步减小,1990年,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第一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居民消费的主导部分。之后,这一趋势不断强化,2009年,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的比重已达到76.2%,农村居民消费的比重只有23.8%,农村居民消费率也降到历史最低点,只有8.36%。

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在居民消费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在扩大。

从城乡差距看,不仅消费总额的差距在扩大,而且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扩大。200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之比(农村居民消费总额=1)为3.2,比1990年提高了2.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为3.7,比1990年提高了0.8。消费总额的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差距扩大得快,人均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较大,但差距扩大得慢,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呈稳定的态势,基本都在3.7左右。

从地区差距看,人均消费水平地区间的差距较大,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1993年以来,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一直是上海市,最低的地区主要是,有些年份是贵州或甘肃。1993年,人均消费水平最高与最低地区之比(最低地区人均消费水平=1)为5.3,2009年扩大到7.3,比1993年提高2.0。分农村和城镇居民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比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大一些,其中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城镇居民的地区差相对比较稳定,但近几年有扩大的趋势。

房价上涨过快对消费支出有

挤压和抑制效应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17248元,比上年增长17.0%,增速高于上年9.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1%。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12265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而人均非消费性支出4984元,比上年增长42.2%,增速高于上年49.0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是购房与建房支出上涨过快,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购房与建房支出1507元,比上年增长150.1%,占非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2%,比上年高13.0个百分点。房价的过快上涨对居民的日常消费将产生一定的挤压和抑制效应,也会影响到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也可从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反映出来,2010年第三季度调查结果显示,预期房价上涨大幅上升,居民储蓄、消费意愿略有下降,但居民购房意愿没有明显变化,投资意愿有所上升。

公共服务不足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特别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会明显上升。2008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28.9%,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5000美元之间的国家相比,分别低近14和25个百分点。政府服务供应不足,说明在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时,居民所得极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来支付本应由政府支出的开支,客观上挤占了居民消费,并从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导致储蓄率偏高。

服务业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