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交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的发展愈加重要。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体系、信息采集和处理关键技术、决策支持、平台原型研发的研究内容介绍,基于当前技术分析,结合技术路线设计总体系统框架和功能,指出待解决问题,并评估分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运营监管体系;信息采集和处理;评估分析;效益
1研究背景概述
当前公共交通行业在建立信息化系统时,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各业务系统之间基本上是独立存在,导致“信息孤岛”弊端普遍存在;数据采集方式单一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阻碍了信息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数据的存储方式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数据可用性低、维护工作量巨大。各大城市交通信息中心虽然集成了城市的公交运行信息,然而尚未纳入应用。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梳理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资源,建立规范的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体系,提升企业运营的服务质量,落实城市公交的优先发展,进一步改善城市的交通出行结构与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公共交通发展研究
2.1研究内容介绍
通过掌握智能公共交通信息化技术,研究搭建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体系、基础交通信息采集、公共交通评价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并研究建立城市级公共交通原型平台。
2.1.1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体系研究
着眼于构建面向省-城市-企业三级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信息平台,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服务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监管系统不同层面的基础需求研究,并结合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信息化管理机制,提出监管信息平台的技术框架,规划设计其逻辑层、物理层、数据层、支撑层和业务应用层框架体系,提出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技术规范与标准。
2.1.2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信息采集与处理关键技术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的信息取自于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监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公交基础设施监测、载运工具监测、客流监测、能源消耗等。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监测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存储关键技术、数据融合及信息提取技术等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公交的管理需求,建立数据的传输与管理、备份机制等[2]。
2.1.3城市公共交通评价决策支持研究
决策支持研究是的核心研究内容。面向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监管,基于考核政府落实公交的优先效果,评价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以及公共交通运营企业服务质量,研究信息化监管的流程与方法,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成本规制与财政补贴测算方法,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与模型。
2.1.4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信息平台原型开发
通过采集城市公共交通的动态和静态数据,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原型数据库,进而构建公共交通运营监管原型信息系统。基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与机制,研发相应的城市公交发展水平评价、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服务质量评价、城市公共交通成本规制与财政补贴管理等的评价与分析原型系统,为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工具[3]。
2.2系统技术分析
2.2.1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系统由省-城市-企业三级架构的城市公交运营监管信息平台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部级公交运营监管系统,其中企业级公交信息化系统包括公交调度系统、公交企业ERP系统、公交线网系统和交委职能部门系统等,各级监管平台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交换信息数据。
2.2.2技术路线
本项目主要分为两个方向进行技术研究,包括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数据库的构建和运营监管体系框架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其中,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数据库的构建是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系统,包括公交调度系统、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等系统的深入调研,掌握总体的资源现状、数据现状、信息流以及基本的功能,采集原始的公交系统动静态数据并分析,以构建完整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数据库。运营监管体系框架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是指深入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的业务需求,包括公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公交财政补贴与成本规制等的模型等,建立相应的原型系统[4],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监管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开发依据。
2.2.3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交换模块、基础信息维护模块、公交运营监管模块、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模块、公交成本与效益分析模块、公交线路分析模块、公交站点客流分析模块、公交政府补贴分析模块及乘客出行分析等。
2.2.4数据的采集与存储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数据监测系统主要从基层的交通业务系统采集数据,并保存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数据监测系统内的数据库中。数据来源主要包括:①公交调度系统,包括车辆运行状态、GPS轨迹数据、运营里程数据、发班班次数据、安全行车数据、服务质量数据、道路站台秩序控管数据等;②公交企业ERP系统,包括人力、燃料、维修、保养、综合管理费用、安全等数据;③公交线网系统,包括公交线网数据、路网数据、POI兴趣点数据、公交线网分析数据、公交线路重叠率数据、客流分析数据;④交通职能部门系统,包括线路、站点、场站、政府财政补贴数据,政府财政补贴的分配数据,计算依据和模型等数据。
2.3待解决的问题
2.3.1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
数据是城市公共交通监管信息平台能够运行的关键。如何从公交运营企业采集原始的公交系统静态数据、动态运行数据,并建立持续的数据传输、数据同步更新机制,构建城市级、省级公共交通数据库,支撑着本项目功能需求与目标,建立相应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标准等对于本项目的实现至关重要。
2.3.2城市落实公交优先效果评估与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关于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如何从中提取考核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水平的总体指标与上层指标,建立准则清晰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城市公交优先、科学发展,确定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信息平台的功能目标,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2.3.3城市公共交通成本规制方法
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是保障公交运营的重要手段。公共交通运营成本因素繁多而且复杂,界定城市公共交通内外部成本要素,建立公交成本规制体系,研究公交成本要素计算方法与模型,从而建立城市公交成本规制测算软件是城市公交监管信息平台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
3效益评估
3.1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可以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实施公共交通运营监管政策和辅助关键技术,将促使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监管,尤其是通过建立起公交运营成本、服务质量与财政补贴之间的关系,可以规范行业行为,促使企业积极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质量,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企业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3.2社会效益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平台的实施同样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将极大促进公共交通行业在运营、监管、安全、应急与服务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极大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主要在四个方面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包括:①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②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③改善城市交通的出行环境;④促进城市交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⑤构建良好的城市交通服务环境,体现社会的公平性。
4总结
智能交通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应该努力发展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系统,基于业务和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系统总体框架平台,解决技术难点,提高工作效率,以创造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晓光,周雪梅,滕靖.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及实践.第三届同舟论坛———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新苗.城市公交发展技术保障体系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0.
[3]王静霞,张国华,等.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杨兆升.中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框架与实施方案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2.
[5]杨晓光,皮晓亮,滕靖,孙亚.中国智能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的研究[J].城市公用事业,2006,20(2):8~10.
关键词:汽车依存型社会 环保型交通 公共交通体系 优化组合 新轻快电车(LRT)
1 南海公共交通发展的课题
位于广州与佛山之间的南海城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交通体系与广、佛交通紧密相连,在广佛区域交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城市公路网建设迅速发展,广州至茂名的客运铁路虽然东西向穿过市区,但没有停车站。现有51条公共汽车交通仍是南海唯一的公共交通手段。公共汽车停车间隔约15-30分种,可以说公共交通体系还处在单一、低效的水平,不能满足南海城市,特别是广、佛城市间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图1)。为了发挥其在区域交通发展上的协调作用,还需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结构,合理发展具有较大运输能力的城市轨道交通。据统计,佛山市私人汽车拥有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2%-13%,预计今后两三年中每年将以比前年增加40%-50%的速度增长。按此趋势未来汽车依存型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机动车交通需求总量的增长必将使城市交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大中城市;公交优先;可持续发展;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17-03
一、引言
学术界关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研究十分广泛,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李秉坤和时强强介绍了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公益性、经营性和外部经济性,公共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田艳霞分析了实施城市交通优先发展策略中应重视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严格控制小汽车的发展、发挥自行车的补充作用、重视步行系统的规则等。甘灵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土地的合理利用,约束力是环境,必然途径是建立整体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李黎辉在公共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提出运营政策、投资政策和公共交通管理机制,同时还在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公交线网的优化、开辟公交专用道路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蔡冬军分别阐述了城市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生活、城市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关系、城市环境资源,同时提出了线网优化的分层次划分方法。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规划和具体措施,未能从行业整体高度分析当前我国公共交通发展中行业管理体制和投融资现状。而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模式却又对我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公交行业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模式亟待创新。另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缺少完备的法律体系支撑,随意性、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在管理与执法中时有发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进程,大中城市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法制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者、建设者、管理者及执法者有法可依,从而加快城市公交优先建设的步伐。
二、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现行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城市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总体上形成了三种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尽相同的管理模式。模式一是由城市交通、城建、公安、市政等部门交叉职能的管理;模式二是统筹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三是由一个城市设立一个交通管理机构的“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从执行效果来看,现有的三种管理模式中,“一城一交”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交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效益,更加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我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公共交通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1.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各大中城市普遍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和统一扶持政策,投入的不足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形成很大障碍。
2.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公共交通运营通常采取政府设立国有运营公司、垄断经营、财政补贴的方式,这种政企不分的“父子关系”体制引发成本失控、服务质量差和经营模式僵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加重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
3.资本市场和金融系统的缺陷制约城市交通融资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阻碍了城市公交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国有商业银行对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大的城市交通产业放贷谨慎,尚未形成商业贷款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制。
4.缺乏完善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由于缺乏投融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投资决策者缺乏有效激励和责任约束;管理部门不能形成量化评判依据,投资决策者会出现盲目乱投、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法规建设滞后
公共交通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我国公共交通管理仅有的法律依据,其中篇幅大部分都是数量庞大的部门规章和内部规范性文件,而涉及公共交通管理的内容仅有两条,除此之外,其余均为国务院行政法规,效力不足,难以起到法律的调节和规范作用。
四、国外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经验
多年来,发达国家根据公交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问题,分别出台了适应本国实际情况的公共交通发展政策,都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1对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的城市交通发展情况作详细说明。
五、促进我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管理体制
每个城市应成立一个综合的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全面履行市域内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强化规划决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运营管理、组织协调、应急管理等职能,实现管理方式更加科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备、管理行为更加规范。
1.职能定位
(1)宏观决策:制定和调整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法规制度和执行标准等。
(2)公共服务:提供和管理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产品、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交应急和战备保障等相关服务。
(3)市场监管:对公共交通建设和运输市场准入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管检查。
2.机构设置
(1)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城市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出租车营运等道路客运工作的管理。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机构,负责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道路和轨道的建设、养护、管理。
(3)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公共交通建设的安全生产、建设质量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的管理。
(二)完善投融资模式
借鉴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实际和公交优先发展的要求,建立政府投资占主体地位,多种融资渠道并存的投融资模式:
1.政府投资占主体地位
城市公共交通的根本性质在于公益性,也就是使老百姓能以可承受的价格享受到能满足其基本出行需求的公共服务。公益性决定了公共交通建设的主体必须是政府,而政府除了给予财政和税费补贴外,还可通过建立交通建设专项基金和利用土地增值收益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1)国内市场融资。除了向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贷款外,部分大城市公交企业可通过运作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2)经营权转让。政府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给予公交企业沿线附属的土地、广告、商铺等经营性的业务特许权,公交企业对附属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其经营所得收益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或补贴公共交通运营,进而实现公交企业在资金运作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引进外资。对于轨道交通建设这种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的项目,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适当引入外资,丰富建设资金融资渠道。
(三)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1.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法律法规体系
在明确国务院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基础之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城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职责和权限,依法有效管理。法定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公共交通设施的用地需求和其他建设要求。在保障优先安排公交设施用地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公交线网,降低线路重复系数的同时扩大城市公交的覆盖范围。目前,我国已有数十个城市制定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正在实施,应注重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出台相关法律规范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行为,法制保障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有序进行。
2.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公交换乘问题
(1)利用交叉口争取零距离换乘。交叉口是换乘的多发地点,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拓宽交叉口的换乘设施空间,尽可能让人们在下车后的可视距离内实现零距离换乘。
(2)保障行人进出站路线优先。改善市民进站候车、步行换乘和出站步行到达目的地等环节的步行条件有助于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
(3)解决换乘点交通工具的停放问题。结合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换乘枢纽的布局,发展地区性的停车场,为市民的自行车和私人小汽车提供必要的防盗设施,以方便市民由个人交通工具向公共交通工具的换乘。
3.立法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及通行优先
(1)开辟公共交通专用道,实现公交车优先运行,避免因道路拥堵而造成的公交运营晚点。
(2)路口通行优先,设置公交车辆专用等灯车道,以便公交车在交叉路口的优先通行。
(3)在停放和移动公交车辆需要的道路空间分配上提供优先权。
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城市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出行方式,是人人共享的重要民生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为提高城市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经济社会高效运行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要结合国家新一轮大部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健全公交行业管理体制,推进投融资及公交立法优先,实现公共交通优先与各种出行方式的有机整合与资源共享,极大方便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Z].2006.
[2] 李秉坤,时强强.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理论性分析[J].北方经贸,2012(2).
[3] 田艳霞.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0).
[4] 甘灵.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
[关键词]交通工程;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01
1.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交通学科的成立不像美国有明确的标志,但一般认为我国交通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据称美籍华人张秋先生是该学科的奠基人。
交通工程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可通过下列几个主要方面加以概括。
(1)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得到系统传播和研究,并培养造就了一批人才。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或开设交通工程课程,为我国交通工程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交通工程系统理论的专业人才。交通、公安及城建部门成立了交通工程研究所,现已具有一支专门从事交通工程研究和设计的专业队伍。现在我国己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交通工程硕士,并有一批学生在国外深造。同时已出版了大量有关的专著和译文。
(2)交通工程学的基础原理己应用于道路交通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国家干线公路网的发展及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的出现、交通工程学已逐步渗透到交通规划、交通量预测,可行性研究、设计、交通管理、交通监控、公路养护和GBM工程等众多领域。
(3)己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交通工程设计队伍。他们解决了工程实践中的许多间题,摸索到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级公路交通一工程系统设计的原理、方法和经验,其中高速公路安全、监控、通信和收费系统的设计与运营,填补了我国交通工程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公路建设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4)实用交通工程系统得到开发。《汽车专用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计划施工规范》的编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汽车专用公路标准化的建设。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开发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不仅依靠自己力量完成了系统设计,还开发了一些硬件设备和控制通信软件。
(5)新理论、新技术得到应用。当前,交通的炳特性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己运用于交通运输、交通量及交通事故的灰色预测,交通工程的系统模糊分析和决策等。另外,计算机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并已开发出以专家知识为基础的智能系统,知识工程及人机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和方法。
2.国外交通工程发展动向
1975年9月,美国城市公共交通局和联邦公路管理局提出交通系统管理,即TSM(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该项措施是非设施性和低投资性管理,旨在节约能源、改善交通环境,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空间,控制车辆和车辆出行,协调各种交通方式,力求整体效率最大。此间注意研究大众捷运系统,倡导步行.对公共交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合乘,减少客流、车流,大力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
80年代后期,美国交通界富有见识的人士就关心美国州际国防公路网建成后,交通建设的经费投向何方,美国的交通政策如何,经过长期的、广泛的、民主的协商,于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地表运输联运及效率法案”(Is TEA即Inter mode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 of 1991)。因为该法案的缩写与英文中的冰茶ITA谐音,所以人们通常称之为冰茶法案。
1994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正式与“通用汽车”和“马丁马里亚达”为主的研究集团签定一个超大型合约.涉及到60多个单位。预计在7年内建成自动化高速公路试验路段。智能车路系统是涉及非传统通控制科技最多的项目。需要制造具有自动接受及反应动态路网信息能力、具有自动安全侦测能力与运行的车辆;需要高度自动化的公路运行系统。
智能车路系统包括6个子系统:
①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②先进的旅客信息系统;
③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
④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⑤先进的商业车辆运营系统;
⑥先进的郊区交通系统;
这种趋势也代表了经济发达国家的交通发展动向。实际上.从80年代后期起,日本也在研究车辆信息通讯•系统VICS(Vehicl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欧共体在执行DRIVE研究计划中.也有类似的内容。由此可见,研究车路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规律。
参考文献
[1]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手册》.北京2001
[2]东南大学出版社,《交通工程学.2000》
[3]中国统计出版社,《河南统计年鉴》.北京2000
[4]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报告,1990
[5]刘以成等主编《交通工程手册》手稿
[6]李钰.李峰.指导美国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冰茶法案”.道理交通工程,1994
[7]张金琳.自动化高速公路管理运行系统.中美科技简报.1995.13(l)
摘要:从以前到现在我们回想一下道路交通工程发展的历史,呈现出一种人的认识观念与科学技术相互交织的展过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
1.观念的调整,支撑着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设施体系
早期在有限的建设能力和资金能力基础上,其构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铁道的本体;当交通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标志和标记、交通监控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交通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隔音墙、交通环境监控设备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新成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支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能力的交通诱导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这种硬件设施构成内容变化的背后,设计观念的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变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建设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3.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构成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建立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建设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采用宏工程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需要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对道路交通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结构,支撑这一结构的科学技术体系。
根据执行可持续战略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将与其它系统之间形成如下接口关系:与自然系统的直接接口,包括从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干预等。与社会系统的接口,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对国土发展均衡程度的调节,对消费模式的影响等。与经济系统的接口,包括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与能源利用政策的协调,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口关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满足如下功能:基本交通功能,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促进社会进步功能,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促使社区健康发展;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4.科学研究结构的变化,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具有远见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交通规划从以基本依靠经验的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首先是由于对于交通系统的要求变化,不仅需要满通需求,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要求的变化造成研究范围的扩大变化,使得我们更加难以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交通规划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同时更加注意在长期交通需求预测不可能准确的前提下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宏工程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从规划研究内容来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承担迅速发展的私人交通,必须采用政策、税收、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量的人员利用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情况并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论证说服政府及公众,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政府财政预算、技术进步支持等方面确实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人类应该较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其中交通消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的模式。
作为信息技术实现载体,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在现代道路交通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将交通主体―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联系为有机的整体,减少了由于系统内部不相协调造成的效率下降。
5.地震灾害情况下保障道路交通的措施
在灾害情况下,特别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们往往失去有效的组织性,这种分散无组织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交通网络总体机能的丧失,因而对于城市救灾保障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应的交通保障方法。类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灾、水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6.交通环境关注的对策与手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公路交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直接决定了发展的的方向,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在未来的发展和实践中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资源利用模式分析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其具有发展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而资源又是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资源利用模式,为未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指明道路。在整个资源利用模式中,主要包含了能源与土地以及建筑材料。
首先从节能策略来看,主要应从公路交通结构的节能和技术节能以及管理方面的节能。而从结构性的节能模式来看,主要是对道路的基础设施结构和车辆的运力结构以及车辆能源消费结构等进行优化,并致力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而从技术性的节能模式来看,主要是在未来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的技术,并在车辆中强化节能技术的应用。而在进行管理节能时,主要是致力于道路运输组织水平的提升,切实加强道路客运组织的管理,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品质,切实加强汽车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强化和培训,不断提高其节能素质,强化并养成节能驾驶的习惯。
其次从土地利用策略来看,主要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路网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并对收费站撤并之后采取联网收费,以尽可能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应将技术等级不断的提升,着力实现交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并通过多种渠道强化节约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最后从建筑材料利用策略来看,主要的尽可能地采取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并尽可能地将基础设施的可靠性能提升,切实加强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并尽可能地采取节能环保的材料,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环境适应模式分析
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势必需要采取环境适应模式,这就需要在交通事故方面采取安全发展的战略,并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采取绿色发展战略,针对当前交通拥挤的现状则应采取畅通发展战略。
一是在交通事故方面,主要采取的安全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致力于设计的优化,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致力于道路行车环境的优化,严禁出现超载和超限运输的情况,同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切实加大力度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监管,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驾驶员的素质水平,强化其安全意识,尤其是严把车辆的性能关,确保安全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方面的绿色发展战略来看,主要是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对现有的节能减排体系进行完善,并构建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监测和考核体系,对现有的节能减排激励政策进行完善,明确并强制实施绿色的排放标准,加大力度推进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尽可能地实现绿色而又低碳交通。三是在面对交通拥挤方面实施的畅通发展战略,主要是对现有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道路收费政策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切实加强价格杠杆的利用,对道路施工进行优化管理,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道路监控水平的提升。
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资金供给模式分析
该模式的选择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致力于资金供给模式的利用,这就需要以公共财政为框架,构建普通公路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并对现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的政策法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利用市场资金筹集高速公路修建资金,并构建促进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之间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尤其是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必须对事权进行明确,对不同行政等级公路投资的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进行明确,在财政方面,政府也应加大对其的投入,同时还应对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投资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保证财政资金得到科学使用。与此同时,还应在市场机制筹集修建资金方面,对现有的公路收费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并着力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特许经营制度,加强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和改造,通过科技的力量打造智能化的高速公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研究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其竞争力,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适应性差和资金不足等,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加强资源利用,尽可能地适应环境,尤其是应确保资金供给充足,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王建军,李富勇,牛俊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路交通安全评价[J].中外公路,2006,3:287-289.
[3]李扬.我国公路二元发展的资金供给模式与风险监控研究[J].公路,2012,12:124-129.
关键词:交通;统计;信息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U491.2
交通统计信息工作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路发展需要,对交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统计服务。跨入21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将进入加快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新时期。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发展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
一、交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时代进步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历程中,计算机产业技术革命的迅速崛起无疑推动了各组织领域信息化进程建设的历程。因此,我国政府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研究,能够带动工业化经济发展。所以,作为国家交通事业体系中的交通信息统计部门更不能落在时代前端队伍,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步伐,在信息化建设上铺就发展道路,真正意义上做到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此才能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政策方针的发展要求。
(二)外部标准接轨需要
交通信息统计部门除了要完成最为基本的统计调查工作外,还肩负着向上级行政主管单位上报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的工作职责。而在今天,系统统计行业及相关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条件已经日趋成熟,诸如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的信息化建设系统越来越多,各行业间等的信息流动无疑已经成为了推动信息革命建设的最好证明。所以,对于我们交通行业而言,非常有必要改进以往的统计作业执行方式,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内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产生信息资源流动,以此才能全面对外,实现与各组织领域的积极沟通,避免以往固步自封、半封闭发展的作业模式,从而才能使统计工作效率与质量逐步提升。
(三)满足业务增长发展需求
交通行业是国民服务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保证统计信息数据由量变到质变,必须保证数据信息完整可靠程度,确保信息质量。同时,发展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不重复作业、避免人力过度消耗、以及避免工作上的人为主观错误发生等,进而才能保证信息统计工作的完成质量与效率。此外,在信息产业技术及通信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下,统计信息数据能够实现采集、运算、汇总等工作指标,进而在信息资源处理方式上了实现了由人脑向电脑的过渡,适应了业务增长的发展需求。
二、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统计信息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近两年,随着乡村公路的建设,家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这就要求统计信息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需要,开展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服务,全面、及时地反映经济发展进程,充分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信息保证。
(二)要求交通统计信息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到2020年以至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公路交通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三阶段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公路水路交通现代化目标的推进,交能发展的各个领域将不断呈现各种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在发展水平及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等各个方面将继续产生新情况和新问题,所有这些变化将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统计信息工作适时调整统计指标体系,不断丰富信息内容,提高信息的反映能力,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三)信息技术发展为提高交通统计信息工作水平带来良好机遇
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高新术将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加成熟,要统计调查、统计处理、统计分析、统计产品开发和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交通统计信息工作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搞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搞高交通统计信息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信息需求变化要求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强化服务功能
未来交通统计信息需求在用户、质量和服务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用户方面,除要最大限度地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外,还要不断满足企业、社会公众和国际交流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信息质量方面,要求信息要全面、准确、及时,表达要明确、直观、简练、既易于理解。信息服务方面,要求信息的查询和获取要方便、怏捷,要使信息尽为所知、易为所取。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推动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交通统计信息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统计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是实现公路水路交通了展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信息支撑。做好交通统计信息工作,是交通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各级交通部门要关心和支持交通统计信息工作的发展,加强对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统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交通统计信息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原则性很强,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交通统计信息工作专业性很强,需要一大批精通统计学科和交通行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要建设直有效的用人机制,创造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职业道德教肓和业务知识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原则、精通业务、作风扎实的统计队伍。
(三)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促进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协调发展
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交通行业实际,建立健全交通统计信息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依法理顺交通统计工作关系,重点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发展实行统筹规划、分级负责;正确处理交通行业综合统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业务统计的关系,对其它业务统计实行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正确处理政府统计机构与社会中介机构的技术和人力优势,共同做好交通统计信息工作。
(四)加强科研工作,提高交通统计信息作用的科学性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要求,是指统计调查所提供的统计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实际情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中统计法,要加强对统计信息工作发展的前期研究,尤其要加强对发展规划和统计设计的前期研究,通过政府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密切合作,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统计信息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高交通统计信息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统计信息工作的信息化进程,要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试验对比,尽可能持选用成熟实用的信息技术,提高交通统计信息工作的质量。
(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交通统计信息工作顺利发展
今后十几年将是我国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建设、前期研究、系统开发、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服务等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大量投入。我们交通部门要根据统计工作任务,加大资金支持投入力度,保障各项统计调查特别是基础设施普查所需资金,确保统计信息工作的顺利发展。目前交通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在研究开发统计软件程序,主要搞好GIS数据库,将全国国道、省道、县道、通乡、通村公路及桥梁全部纳入数据库网络管理。
参考文献:
我们的中学教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提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否定、排斥个性化。片面认为个性发展是“个人成名成家”思想,是“白专道路”,这种状况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所变化。特别是新课改以后,教育理论界才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并有一些学校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实验。但就总的情况看,目前教育界对“个性”和“个性发展”的内涵,对学校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远未形成共识,更缺乏自觉的行动。
笔者认为,学生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它们不但不是矛盾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乃是千千万万个“个性”的和谐组合。只有学生中的良好个性都呈现出“单枝独秀”的状态,共同发展才能形成“万紫千红”的局面。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挥。我们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才智,发展人的个性。至于在教学中怎样发展人的个性呢?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我国实行了几百年的组织形式,表现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必须坚持。但这种教学形式始终以教师为中心,统一规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由教师统一讲授、统一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被动地做,尽管教师在黑板上表演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在下面还是无动于衷,甚至打瞌睡,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认为应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 数学问题的引入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所有数学问题大都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因此数学课对问题的引入,都可以与具体的生活挂起钩来,从而引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例如,代数中所有方程的应用,与粮食增产、成本下降、行程计算、工程计算、劳力调配、利润变化、效率变化、打折销售等问题息息相关;几何中利用线段最短原理修改河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原理测量河宽和山高,利用三角函数开洞引水等,都与生活紧密相连;数学习题中出现的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等等内容,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生在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处理教材,反复将教材与现实作对比联系,真正将数学融入生活当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例如,生活中存在哪些污染水源的现象,在我们广西,浩浩荡荡的西江、红水河每年能发多少电?给人类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清澈见底的漓江、龙江现在还能游泳吗?环境的污染给人类造成多少公害?最近,龙江出现重金属镉污染造成多少经济损失?造成多少心理负担?形成多么大的社会恐慌。这样,就充分地把学生学习数学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在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2.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必须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所有潜能、智能、本能等智力因素集中交织,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教师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敢面对,大胆创造,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1)对于证明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去发现多种证法,再比较哪种证法最简单、最新颖;(2)对于求值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去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这样的变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解决问题的路子,发展思维的空间;(3)改造例题和习题,有时改造成开放题,有意将问题的条件不唯一或者结论不确定,让学生去挖出问题的内部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质量得到升华;(4)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比如探究题、奥数题,则需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集思广益,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3. 积极开展“活动课程”,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活动课程,属于非学科课程,是课堂教学以外的课程,这种活动课程基本以学生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加强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利用农忙假和寒暑假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回乡参加实践活动。在乡下,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既可以参加劳动锻炼,又可以进行科学实验。例如,我们河池市的农村不但是种粮基地,而且是养蚕基地,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学生回到农村,就可以进行很多科学实验。例如,怎样种植桑树才能提高桑叶产量,如何进行护理幼蚕才能减少蚕虫的死亡率,晚期(5龄后)怎样护理可以提高桑蚕的产丝率,这些知识增长了学生的才干。社会实践活动是很受中小学生欢迎的,学生为此写了不少心得体会和实验总结。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还组织数学科研小组、数学竞赛小组、奥数小组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报名,配备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有计划地进行讨论、研究,使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实践证明,“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数学小组有时培养出作家,文科小组有时培养出电脑工程师,这正是个人潜能在交叉活动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结果。可以预料,“活动课程”对于今后中小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强化养成教育,构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养成教育,是指那些在正规课堂之外,携带教育信息对学生成长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的教育内容。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起到培养优良品质、养成优良习惯的教学手段,学校的校风、校纪、学风、学纪、教师的风范和教育者的言谈举止都可以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养成不同个人的不同个性,我们对在养成教育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分别评为校级、县级、市级、自治区级“三好学生”,公布他们的先进事迹,宣传他们的学习精神;而对于个别抽烟、喝酒、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网络犯罪的人和事,我们则通过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教育他们痛改前非,正直做人。正、反两方面教育经验,产生了强大的力量,使学生接受德育的洗礼,成为学会尊重道德、专心学习的人才。
关键字:公路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社会一直都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不会损害后代利益,又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一种理念。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应该秉持“可持续”的理念才能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交通作为的枢纽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公路交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能够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
一、 何为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一直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旧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时,发展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固有的思维和发展理念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只有对其不断地革新和完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社会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才会得以快速完成。
对于公路交通设施建设事业来说,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其内容包括两面。首先是公路的建设和社会、环境、经济的相互和谐。即指公路交通的发展在局部环境能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其次是从公路实体的角度来分析,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可持续性发展的公路应该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 生态性
公路建设对于环境应该持一种美化、保护和尊重的理念,表现为公路有良好
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能够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统一。
(二) 高效性
在“节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应该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到最高,通过提升
和强化服务能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然,最重要的是,公路交通的建设既要能够保证社会超前发展的需求,又不能太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过度发展。既要避免资源的浪费,还要保证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 和谐统一性
在与经济、社会、自然的统一中,公路也开始渐渐步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在逐渐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在不破坏环境、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和环境的需求,既能保证公路营运的舒适、安全、环保和经济,有能实现公路和自然、人的和谐相处和有机结合。
二、我国公路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一直都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政府和国家对于公路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建设的网络体系与规模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针对公路交通的建设,可持续的方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首先,公路路网的设计与规划没有表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很多公路的建设都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或者规划的前瞻性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公路网络布局和系统结构合理性不足,很难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设计的关键点和重点都放在公路建设的效益方面,对于生态环境则很少考虑,明显很缺乏考虑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更不用说施工对环境影响的预测了。
其次,受历史因素影响,公路的建设对于环境一直都是赊欠的状态,中国一直都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这无疑又造成了人口、环境和资源的不协调。历史遗留的问题太多导致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太大。
然后,因为管理的观念落后或者管理行为不当,使得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与此同时,公路在养护运营的阶段无法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公路的建设难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公路建设后,对场地进行清理时会对沿线的植物造成影响,降低植被的覆盖率或者破坏表土资源。怎样才能降低影响应该是公路交通建设中考虑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此外,目前我国的公路发展的法制环境还比较弱、职工服务的水平和意识还有待提高、管理的体质还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 提出实施的对策
目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经在国内达成了共识,开始逐步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迈进。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公路事业也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公路可持续的发展受到了考验,要转变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理念,为保证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做更大的努力。整体上说,公路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要做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节约资源相协调,又要做到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分布相协调。所以,我国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理念
思想指导行动,想要落实公路建设的项目,保证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树立尊重环境和自然的理念,领会可持续的内涵和本质,积极响应科学的发展观,打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高资源的深度和利用效率,珍惜资源,努力建造环保型和生态型的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的贯彻到公路交通的建设之中。
1、科学规划,做好网路规划
在遵循长远发展、系统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下,应该用创新思维、全新的视角来对公路交通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做好路网规划,积极打造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网络系统。此外,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提升经济发展和公路建设间的协调统一性,要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会阻碍公路交通建设的进程。
2、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规划阶段尤其应该体现出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尽可能从人文要求、技术指标和路线方案等各方面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争取减少一些会对公路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因素,避免依赖今后的弥补工作。
(二)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
1、鉴于公路的公益性、社会性和政策性,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所以,应该理顺公路的管理机制,制定统一健全的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协调好跨区跨段的公路建设,打破行政行业与区域的界限,建设开放型高效路网格局,在区域间形成一种有机的衔接,为贯彻公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奠定基础。
2、在坚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正确地处理好公路交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对公路建设和投资的力度,提升公路的密度。尤其是针对中西部地区公路发展还欠缺的状况下,应该尽量缩短距离,这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三)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想要解决当前公路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深入推进和开展对于公路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能够为公路交通的建设起一个引导作用,帮助带动交通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要想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应该积极地吸收国外公路建设发展的经验,在此前提下,从公路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更为可操作性、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发展理论。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交通枢纽,社会在不断进步,意味着公路交通的建设也应该逐步完善。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和国家在此方面能够多多重视,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让我国公路事业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充分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崇臣,李曙光,黄忠臣.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和镉污染以及存在形态分布的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