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农村的生态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生态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的生态环境

第1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一、建设农村金融环境的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建设的力度,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阶段,而经济水平的提升是要依赖于整体金融环境的。拥有一个稳健的金融资本体系,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而且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还有利于农村经济效益发展速度的提升。

(2)为农村金融体系提稳定环境。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能够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农村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经济体制正在农村经济环境中建立,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能够为金融体系的建立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3)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还能够加快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步伐。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仅仅局限于各大经济发达城市。想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需要逐步在农村市场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力度,健全农村的金融资本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建立。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不足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市场中,金融结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缺乏完善补充,这就会影响我国农村市场中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2)农村法制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法制意识比较缺乏,在金融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制意识是维持经济安全运行、维护金融体系合法运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法律意识作为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

(3)相关的机制制度缺乏。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说,拥有完整的、正确的配套制度是保证其建设工作良好开展的依据,而当前我国的农村中,有关金融体系的机制制度还并不完善,这就阻碍了金融结构的建设工作,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展。

(4)农村人口素质比较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有限性,当前农村人口的素质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金融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作为金融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资源,缺乏专业人才就意味着缺乏相关的人力资源来建设金融生态环境。这样必然不利于农村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如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工作的建设水平,首先要补充完善农村的金融结构体系。农村的金融行业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够创建更高质量的农村金融资本环境。加强农村的金融体系建设力度,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更好发展。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还需要强化对机制层面的管理力度。健全的机制制度是金融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针对缺乏机制体制的农村来说,加强制度化建设,能够为金融工作的良好运行提高制度层面的保障,能够提高金融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可行性,进而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

(3)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措施是引进先进的金融体制管理经验,相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金融管理经验缺乏,这种现状会阻碍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因此,大力引入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为农村金融建设工作增添新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第2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生态环境治理 管理措施

导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三农”问题,而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受其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极为迫切,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推动新农村的生态平衡。

1、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而村容整洁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要求,可见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计划实现的前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稳定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包括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保护两个方面,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农民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而环境安全问题是农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新农村环境治理的管理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手段

(1)健全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对环境的保护没有深入的落实,环境治理工作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将环境保护理念传入农村居民的心中,使其能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得以充分认识。同时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完善和细化相关管理规范,制定更加健全的法律机制,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2)对环境保护的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给予环保部门扣押、冻结、查封、限期治理决定权等执行权利,同时建立各部门联动长效机制、环境警察制度,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如铁路、水利、金融、司法、工商、电力等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一些拒绝执行环保处罚的部门采取限贷、限运、限电、限水等,提高环境治理的执法能力,加强管理力度。最后加强司法保障,建立专门的环保法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统一审判相似的环境违法案件和同一类型的案件,保证审判案件的专业性、公正性。在这方面我国部分省份已做出了新的探索,例如江苏省某法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合议庭、审判庭,其市检察院、中级法院联合颁布了相关的试行规定等。

2.2加强建立保护机制

(1)健全环保执行机制,行政管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必不可少的,根据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农村环保机制应当独立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由政府授予环保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自主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上级部门可以对下级部门行使直接监督权,另外还需要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2)建立有效监督反馈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公开农村环境信息,避免管理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相关的环保法律政策及时的传达给基层的民众,然后农民根据自身实际意愿通过相应的交流平台准确的反馈给政府。避免产生相关管理人员对环保政策和目标的蓄意歪曲等事件。在反馈机制的保障下,还有利于增强个人与环保机构之间的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

2.3强化管理经济手段

(1)实施“绿色GDP”,将管理不善、人口数量失控、教育低下、自然资源退化、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扣除,这种经济管理手段更加注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有利于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该种经济手段还要求政府加强环保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有利于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保障。(2)科学合理运用市场机制手段,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环境保护的规律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环境治理,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例如在新农村建设时创建肥料、粪便变沼气、秸秆等企业,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由专业的公司提供设备、技术、工作人员,由造成污染的主体对支付污染治理的费用。从而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的负担。

2.4加大宣传环保知识

首先依靠大众传媒技术和公共舆论的力量,对环保理念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将环保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然后再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知识普及,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其次是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在治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提高村民环境意识、改变种植结构、绿色创建、乡村建设规划等工作。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中,营造全员环保的氛围。

2.5加强村镇企业治理力度,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行村内工矿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村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明确奖惩机制。严格控制村镇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或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区域,要限制削减总量,不再新建或扩建加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在实际生产中,从设备上、工艺上、规划布局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管理,规范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基础。

2.6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环保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地方政府要积极联合当地环保部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治理资金投入,贯彻落实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发挥主导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应该要发挥好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协助宣传环保知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严格监督政策落实。加快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向着组织化、合作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方向迈进。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的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才有利于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推动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凌杰.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微[J].农业考古,2010,03:345-347.

[2]胡久生,邢晓燕,汪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8-286.

第3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压力巨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不仅使得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极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工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因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正确。采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1 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当前生活质量,还将决定其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农村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不仅耕地面积减少,且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生活生产污染加剧。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污染形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还能逐渐走出一条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极大改善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1-2]。

2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2.1 耕地面积下降,能源水源不足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下降和能源、水源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原本较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急剧扩张和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频发,使得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的水资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巨大需求。这就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阻,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3-4]。

 

2.2 生活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废弃物大量增加。由于国家和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足,导致无论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还是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电子废弃品、电池等均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到环境当中。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3 工农业生产加剧生态环境污染

 

为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避免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化工业企业往往将企业建在农村地区,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三废”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一些耕地甚至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同样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药物的使用不仅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还造成对农村土壤和水质、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3 改进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

 

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村人口的农村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并使其认识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传统落后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人们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消除乱砍乱伐和盲目发展行为。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从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 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

 

强化立法监督,一方面落实生育政策,避免人口数量激增造成人均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强化普法力度的同时,对于恶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监管和打击。如明确工业生产中废弃物处理细则,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3.3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

 

由各级政府牵头,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宽松的政策制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同时,通过政策手段,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如一方面让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收益权,并享有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以有效激发企业的环境治理热情,并极大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生态农业试点县和村的建设,发挥其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县和村的农村人口投身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

 

3.4 加大科研力度,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

 

当前农村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仍较低,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缺乏明确方向和技术指导,为此,政府应通过资金投入以加大科研力度,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加强生态农业应用型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大其在农村的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认识并懂得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从事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此外,不断优化农村环境,抓住当前的生态旅游热点,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既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扩大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范围。

 

4 结语

 

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当前和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政府在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并有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激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引领农民走上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5]。

第4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新疆

金融生态,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金融生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生态主体。主要指各类金融机构;二是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三是金融生态环境,是指维护金融生态主体正常经济金融活动的全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社会中介机构、银行企业关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金融创新状况等。

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是必不可少的,农村金融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在新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各经济主体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持。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疆农村金融业发展的质量。

一、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一)经济环境建设

新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积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联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2000―2009年间新疆农业生产总值由288.18亿元增加至759.74亿元,年均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618元提升到3883元,增长近1.4倍。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由22.1:39.4:39.6发展到17.8:45.1:37.1,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如:新疆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公共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新疆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

(二)信用环境建设

新疆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疆示范区项目”试点,举办诚信企业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企业信用意识。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该系统已录入全疆12.8万家企事业单位和800余万自然人的相关信息,金融机构月均查询量达14万次。健全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稳步发展信用担保资信评级机构,推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正式启动了农村信用社借款企业资信评级试点。积极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全疆金融生态建设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

(三)法制环境建设

新疆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门已形成金融法制环境建设理念,维护金融债权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金融机构依法经营和自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密切政法、行政执法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合作,促进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在开展案件专项治理的活动中,从严查处历年陈案,惩处违规违纪人员,案件专项治理取得明显实效,大要案有效遏制,案件数量大幅下降。特别是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发生率高的现实,自治区联社成立后出台105项规章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填补了全疆农信社制度建设的空白,为依法治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依据。仅在农村信贷业务方面,制定实施了涵盖贷款品种、贷款方式和操作流程等内容的30多项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农村信贷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抑制严重,金融支持弱化、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农村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受到严重制约,已极大阻碍了新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新疆各地区、基层各部门切实加强了三农的工作,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基础仍然薄弱,面临的问题诸多,主要体现在:(1)农业经济发展缓慢。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427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1%,而农业增长率只有4.5%,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匮乏。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7.24亿元,农村投资291.37亿元,仅占10.3%。(3)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009年第一产业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而农村人口占60.2%,相差近43个百分点;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3.49:1缩小为3.17:1,但绝对差距逐渐扩大。

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投放的项目和经济增长点,造成存贷比逐年下降,同时为“三农”提供服务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新疆农村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二)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农村信用机制缺失是长期以来造成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

首先,新疆社会信用环境基础薄弱。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仍然滞后,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企业信用机制缺失严重,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导致银企信用关系扭曲。其次,新疆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依然滞后,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风险的预警和管理制度以及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增加了授信的风险,使金融机构产生“怕贷、惜贷”。最后,新疆农村普遍存在着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不足问题。现有信用中介机构大多数资金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诚信度欠佳,而且手续繁琐、费用偏高,难以有效、便捷地满足中小企业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另外,由于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和公约,行业自律监管力量薄弱,部分中介机构的内控制度也未能有效执行,导致中介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现象。

(三)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落后

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具体到农村的现实,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

在立法方面,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监管等方面的法律缺位。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较陈旧,配套制度办法不灵活,不足以对失信行为形成有力的法制约束,不利于规范和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另外,司法不公正、执法效率低下。一方面,司法独立性不强,存在执法行政主导和行政干预现象,加剧了司法和执法难度。金融案件执法中地方倾向性明显,在审判和执行过程中与地方和部门利益交错,执法效率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债权诉讼费用率高,一般为标的金额的15%―20%,成本高且执行率偏低、程序繁琐、执行周期长,严重侵害了金融业的合法权益。

三、优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新疆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体发展壮大,才能促使农村资金在供应量、需求量上放大,从而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内资金的稳定、健康、自主的乘数循环流转,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在全国19省市对口援疆、大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时期,新疆应充分利用此契机,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农村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优化新疆农业结构。

结合新形势及自身发展情况,新疆要发展农村经济,应该以科技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形式。依靠科技促进农业生产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经营方式产业化和劳动者素质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粮食、棉花、现代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四大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另外,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优化经济布局,发挥信贷资金导向功能,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和方向,吸引更多的投资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为新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新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环境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行为的有力影响,将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冲击。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村经济与金融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

加快新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一是利用经济、法律、社会舆论等手段,加强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从而带动农户、企业构建并改善其信用的积极性;二是在农村中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以及信用企业的评定,逐步建立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风险预警和管理制度以及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三是提高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范性制度和公约,便捷有效的满足中小企业、农户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四是加快税务、工商、公安、保险、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农村企业和农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农村金融稳定的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法律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可靠保障。构建新疆农村地区良好金融生态的重要保障在于完善其法律制度环境。结合法制建设三个方面―立法、司法、执法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需要不同于一般经济环境下的特殊法律保护,尤其在如何保障农民以及相关农村经济体的既得利益、预期利益等方面要加大立法力度,只有用法律来确保农村各经济体的正常经济利益获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各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很难得到解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缺失有效的法律屏障。

第二,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司法的力度应该加强,不能等上诉,应该强化主动监督功能。

第三,加强对农村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鉴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都多而小,如果按照常规法律程序,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的特别简易程序,以期加大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力度,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景跃.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农业经济,2007(9).

[2]郭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裴丽,王吉恒,侯代男.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上).

[4]罗四维.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原因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11).

[5]周妮笛.湖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初探[J].金融经济,2009(12).

第5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一、生态环境规划是新农村战略规划的重要内涵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将改变中国农村,也将改变中国未来。

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一定要编制好新农村环境规划,探索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注重生态农业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的运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上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正如世界观察者研究所所长华思特・布朗先生所说“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将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规划,这不仅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冲突,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矛盾转向和谐。

二、生态环境规划与农民的自由限度

正确认识环境规划的科学性,把握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自由度定位,是搞好农村战略规划,建设好新农村的基础。新农村战略规划要注重生态规划的现实性、农民的接受程度及积极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看趋势、看进步、看活力、看公平性、看和谐度、看满意度。

合理定位环境规划,这既是一个基于系统角度对农村规划的系统功能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更是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取决于农民的参与度和愿望以及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要创新体制和立法,通过法律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防止人为因素过渡干扰使目标明显脱离实际,使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脱节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冲突。目前在如何规划管理中有多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新农村规划是农村自己的战略行为,是生存中的选择,农村规划系统功能的形成是各个乡村独立进行战略规划的自发结果,而不是系统设计的结果,这种观点强调规划中农村发展的自生秩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村建设的有效规划和实施,有赖于政府设置和管理,这种观点强化管制。从理论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的自生秩序和管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规划中生态环境规划应采取自生秩序,政府引导、分层管理、制度监督、政策扶持、资助介入、生态补偿等手段共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制定好的政策,尽快建立资助、补偿机制,推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的多种发展模式,让农民有多种参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选择机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政府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特别是一些涉及农科研究单位,深入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先进的管理方式,投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用投资的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形成。第二,强调新农村环境规划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不排斥古典民俗、民风,不在新与旧生态之间形成强制性区隔,形成僵化的区域等级和强制规划措施,不能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向农民施加负担。要剖析不同地方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多推广增加效率的低技术解决办法,诸如生态农业以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在水稻田中养鱼,在茶园内养鸡放羊,可循环利用排泄物为肥料,并通过它们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以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黄土高原可推广日光温室能―沼气池―猪圈―厕所―庭院经济“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半干旱地区搞好厕所―暖圈―沼气池“三配套”的田园式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生存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联系起来,减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让农民创新能力、自生秩序与政府指导、调控、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中,把外力推动和内在的积极性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整个规划系统生态保护功能低成本形成和农民的拥护;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迅速形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多样化局面,形成生态多样化的农村生态系统。

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为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格局。目前面对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仅仅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孤军奋战,是很难改变目前环境状况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解决发展、污染、资源竞争所引发的许多社会冲突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不断延伸的过程,更是一个相对的,具有层次涵义的概念。在构建一个科学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引导和调控,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生态环境投资体制,支持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与发展双赢利。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乡村环境规划支持、协调与指导,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评价体系。政府在评价时要看当地农村起点、进步、绿色走向,看发展的合理性,看生态和谐性,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创新。在强调农民自生秩序同时,协调经济发展、农村繁荣和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条件和地域环境,在规划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定位,

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在同层次,同类型村落中体现特色,提升水平,从而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分工合作、互为补充、农民受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只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保持国民生态公平,人与人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危机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带动解决“三农”问题。

四、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规,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在一些地方不断加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越来越突出。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法,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有法可依,克服以罚代法现象发生,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减少社会冲突是当务之急。只有法律、法规健全,制度完善,政策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摆脱政府一家包揽的困难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应是生态的代言人,环境的代言人。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农民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时,应完善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调动保护主体的积极性,以实现保护管理与农民自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任务就是逐步转换管理方式,搞好宏观调控,引入市场手段,不断扩大农民的自,使农村建设在遵循国家法律规范、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的同时,拥有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制定自己的发展规模、结构、目标等事项的权力。农民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有合理的机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主动寻找发展机会,寻找市场,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发展置于生态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的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低成本地从源头减少发展农村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正确处理国外与国内发展关系

如何使我们的乡村变得生存质量优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好,人们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早,在建立生态乡村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可借鉴。如美国、德国、瑞典、日本等许多国家乡村规划比较完善,独具特色,生态和谐,绚丽多彩,具有多样性。但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须植根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传统,必须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础,对外来的经验模式进行精心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优良因素相融合,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立足于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我国财政性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不足,穷国办大事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三农”问题相当严峻,农民分担生态保护成本也是非常有限。因此,不能高估发展的客观条件追求过快的建设速度,过高的发展定位,不符合现实的理想化发展与保护模式。每个乡村都要客观地判断自身的基础条件、地域优势以及经济状况,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规划,理性地控制村落的建设规模和发展目标,保证农村、农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6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农村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更趋合理,尤其是引世人瞩目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但也对农村生态系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展过程表明,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开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清洁水短缺,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影响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对环境造成的物理性破坏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如厂房、道路的建设,使的耕地的减少。另外,区域建设项目一般位于农村地带,如油田、煤矿、水库等建设项目的开发,也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状调查包括农村生态系统基本情况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或监测、样品分析及数据汇总整理。二是生物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三是环境质量预测及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四是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和建议。其详细工作程序见图1所示。

1 现状调查

1.1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1.1.1 自然环境

调查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地貌、动植物等基本自然环境要素。

1.1.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居民村数量、分布人口数量与密度,农村经济结构及构成,资源、能源利用,耕地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文物、人群健康状况等。

1.2 农村生态系统

1.2.1 土地资源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利用构成及分布(农、林、牧、副、渔土地面积及其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单产及耕作制度,城镇、村庄、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土壤类型、数量及分布;成土因素及成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土壤性状,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源(工业与农业),土壤污染物(有机毒物――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酚,石油类,苯并芘等;重金属――Cd、Hg、Cr、Pb、Cu、Zn等;非金属毒物――砷、氟、硒、硼等;放射性元素――铯、锶、铀等;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菌等)。

1.2.2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类型,四季特点,年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及时间分布,日照天数,日照时数,有效辐射总量,积温,主次导风向及频率,风向风速时间分布,大风天数,无霜期天数,灾害天气(如台风、旱、涝等)。

1.2.3 生物资源

(1) 陆生生物

A、植被。调查内容包括植物数量、种类、分布及受害情况,植物分野生的与人工的,木本的与草本的。

B、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动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C、农作物、果树及家禽。调查内容包括农作物、果树数量及种类、分布;家禽数量及种类。

D、微生物。调查内容包括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2) 水生生物

A、浮游植物。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数量,种类,初级生产力。

B、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所组成。调查内容包括浮游动物的数量、种类。

C、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泥中的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D、鱼类。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种类、数量及分布。

(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噪声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若本项工作与上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同时进行,或有近期的这方面资料,就可以不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只要收集有关资料即可。有关这方面调查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参见有关文献、规范。

2 生物质量现状评价

2.1 植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即长势)对照本地植物地带特点或历史进程进行环境的综合评价。

(2) 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物种多样性”就是利用物种种类和每个物种的个体量来反映某地区的植物繁茂程度。通常天然森林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受人力干扰或环境污染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往往较低。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常用公式有两种:

式中符号同①式。

(3) 根据植物内污染物含量进行生物环境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同其它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的方法一致,只是植物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因无统一标准,常采用清洁区内同种植物叶中某种污染物的实测含量。

2.2 动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普查数据评价,即利用一定距离内某种动物出现的个数来表示。通常根据敏感种类的普查数据评价环境数量,普查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普查指数=N/M

式中:M――计数的距离;

N――看到的某一个动物种的个体总数

(2) 也可以用多样性指数评价。

(3) 根据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评价。

2.3 微生物评价方法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评价,如利用菌落数可以评价大气清洁度。

3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及影响研究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是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环境与生物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研究的内容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建设项目进行研究。如(1)道路建设对道路两侧的生物影响;(2)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3)噪声对禽畜的影响;(4)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5)污水排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6)大气污染对果树的影响;(7)大面积基础建设造成植被与景观破坏对环境的影响;(8)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与效果;(9)植物对噪声的减缓作用;(10)污染灌溉对土壤的影响;(11)生态环境改变对动物活动及分布影响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类比法;二是计算机模拟法;三是经验法。类比法就是通过现有项目与已建成的类似项目或同样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后,分析现有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计算机模拟法是通过定量的方法,建立排放污染物数量、种类与生物数量、种类之间的计算机模型,进一步预测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验法就是根据现状调查资料及有关生物抗御干扰,或对干扰产生反应的能力,由有经验的生态学专家应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估计项目建成对生物环境的潜在影响。

4 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

对建设项目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加强管理,实现清洁生产。

(2) 对未能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加以治理,使其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 合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在大型建设项目和新城镇开发中,人工植物是对自然植物破坏的一种恢复手段,同时种植适当的植被,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鸟类和其他野生栖息地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在缓冲、过滤、减轻噪声和空气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根据计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性质、种类、选择相应的抗性强、吸污力强的树种,起到固定(吸收),转化的作用,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如,每公顷刺槐可吸收有害物质氟化物3.4kg,吸收氯为4.2kg,每公顷核桃树叶可吸收320.8mg的Pb;6.44mg的Cd。

(5)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如建设农田防护林带,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和果树;加强耕作,恢复土壤中生物群落,提高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土壤增产潜力。

参考文献

[1] 史宝忠编著.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 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培训教材(试用)内部资料[M]. 1994.6.

[3]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编著. 上海市环境影响评价指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 1988.

第7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0-0029-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本文通过比较各种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数理统计方法,考虑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映射能力,能够拟合出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在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前提下,试图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实状况的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要素的综合评价值,以便全面、准确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状况和不同区域的环境差异,暴露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治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出发,综合国内学者金融生态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金融实际,设计出包括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社会诚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农村法制环境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六个方面共72个指标。研究样本为湖南省辖内的86个县域,所用数据来源于各县支行金融统计数据库、湖南省各县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及86个县的4300份调查问卷。

二、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采用一种具有多输入单输出的三层BP神经网络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模型,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n,m分别表示输入节点(评价指标数目)和隐含节点数目;Up1,Up2,∧Upn为评价指标论域X=x1 x2 ∧xn上第p个样本模式评价指标值,记为:

Up = Up1Up2 ∧ Upn (1)

设样本模式数为h,则h个样本模式构成样本矩阵:

U = (U1,U2,∧,Un)T = (Upj)h×n (2)

ωjk(j=1,2,…,n;k=1,2,…,m)为输入层第j节点到隐含层第k节点的连接权值,ypk(k=1,2,…,m)为样本模式p的隐含层第k节点的输出,ωk(k=1,2,…,m)为隐含层第k节点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bP为样本模式p的输出。步骤如下:

(1)输入样本评价指标信息(x1,x2,…,xn),计算实际输出:

式中,n是节点j的输入节点个数;xi是第i个输入节点的输出值;ωij是第i个输入节点到节点j的权值;i=0时,ωij和xi分别代表阈值0和1。

图1 三层前馈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2)比较已知输出与计算输出,修改k层节点的权值和阈值:

ωij(k+1) = ωij(k)+ησjxi+α(ωij(k)-ωij(k-1)(4)

式中,ωij是k-1层节点i到节点j的连接权值和阈值;xi是节点i的输出;η是学习系数(0

σj = yj(1-yj)(dj-yj)(5)

式中,yj与dj分别是节点j的实际输出和期望值。对隐节点来说,因其输出无法比较,所以必须利用式(6)反向推算:

式中,xj是节点j的实际输出值;m是节点j的输出节点个数。

该算法是一个迭代过程,每一轮将各ωij值调整一遍,这样一轮一轮迭代下去,直到期望输出与计算输出的误差小于某一个容许值。评价模型也就建立。

三、实证分析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是一个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通过BP网络模型将定性转化为定量输出,然后综合评价集和输出结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出定性评价。因此,综合评价集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关键,其设置的好坏将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一般地,将评价集设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等5个等级。根据专家的意见,设定最高分10和最低分1。由于各等级之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本文设定如下评价区间(t表示评分):t≥9,好;7≤t

图2 灰色评价结果:86个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

以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六大构成要素(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社会诚信、农村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各项指标值为输入向量,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实表征(灰色评价结果)为输出向量。同时,我们采用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经阈值法处理后,所有数据都将落在[0,1]区间,适用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综合评价分析。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50个县或县级市为学习训练样本模式,72个指标为输入变量,则输入节点数为72个,隐含层节点数为119个,训练次数4000次,利用MATLIB7软件,我们可以得到50个县的综合评价BP网络训练结果,用bp表示(见图3)。

图3 灰色评价结果bp与BP网络模型输出结果b'p比较

从图3我们可以得出,BP人工神经网络结果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表征之间的误差非常小,说明模型拟合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将训练好的网络存入文件,并将另外36组数据加入一并作为评价对象,利用BP网络方法进行检验(见图4)。结果表明两条曲线基本吻合,表明检验效果良好。

图4检验样本输出结果比较

同时,为便于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我们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并分别用序号Ⅰ、Ⅱ、Ⅲ、Ⅳ和Ⅴ来表示,各等级分别以86个县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分值来确定,总分值区间为[0,1],各县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值落在区间[0.85,1]为第Ⅰ等级;落在区间[0.70,0.85]为第Ⅱ等级;落在区间[0.55,0.70]为第Ⅲ等级;落在区间[0.45,0.55]为第Ⅳ等级;落在区间[0,0.45]为第Ⅴ等级。从各县的综合评分值来看,除浏阳属第Ⅰ类,冷江、资兴、韶山、宁乡、望城等县属第Ⅱ类外,湖南其他各县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大多处于第Ⅲ类和第Ⅳ类。

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之后,本文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曲面分析进一步得出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的贡献弹性。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农村法制环境、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社会诚信、地方政府公共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依次递减,其数值分别为0.2803、0.2514、0.1901、0.1208、0.0942和0.0643(见图5)。

图5湖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贡献率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一)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对湖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整体不容乐观,全省居于第Ⅰ、Ⅱ类的县域仅有六个,占研究样本的7%。而其他县域大都处于一般水平的第Ⅲ、Ⅳ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前列的县域基本属于长株潭和泛湘南经济区,而相对较差的县域大都位于环洞庭湖和大湘西经济区。长株潭地区各县域临近省会长沙,交通条件优越,受长沙经济高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泛湘南经济区临近“珠三角”,在承接“珠三角”产业梯次转移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上述两区域的县域经济由于容易接受发达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先形成了市场机制和现代金融信用意识,导致其金融生态环境水平也相对较好。

由于区位、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初始条件差异,湖南省各经济区域间农村县域非农化进程也存在很大差异。长株潭经济区由于各方面的优势,其非农化发展进程起步较早。到2004年末,长株潭经济区的县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接近40%。这说明,长株潭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已步入工业经济发展的轨道;而其他三个区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只在30%左右,农村非农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同的非农化程度对市场体系和金融信用意识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非农化程度高的县域无疑有助于优先形成现代信用意识,促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导致农村县域各基层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差异巨大。2004年湖南省县域财政收入111.5亿元,财政支出279.5亿元,缺口达168亿元。从四大区域的情况看,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财政收支缺口越大。从而导致其通过对金融系统实施行政干预和举债来平衡财政预算。近年来,湖南省各市属、县属中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破产、解散兼并或改制,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给银行留下了巨额的不良资产。这与个别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纵容是分不开的。

(二)单一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六个主要构成要素――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社会诚信、农村法制环境、农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之中,农村经济基础和农村法制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率最大,两者之和超过了53%;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社会诚信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率居于次要地位,两者之和为31%;而农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贡献率最低,两者之和不超过16%。反映出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内控制度逐渐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日益强化,农村法制环境、农村经济基础等外部环境因素逐渐成为了影响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农村信贷投入的重要因素。

为此,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形成农村“资金洼地”,构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效机制,应该将改革的视野聚焦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上来。如何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优化农村法制环境、培育农村社会诚信风尚等是下一步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北京:金融时报,2004-12-07.

[2]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8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态环境开始受到冲击,水土质量不断下降,境内区域地表水质变差,山体绿化、固化程度减弱,环境恶化问题逐渐成为了困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寻乌县为例。

历史上,寻乌是水土流失区,但一直未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县。稀土、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尾沙虽有拦沙坝、挡土墙等予以保护,但大量裸露的泥土遇雨仍有相当部分直接冲入寻乌河。据寻乌县水利局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县水土流失共366.52平方公里,仅是稀土矿区就有水土流失面积58.79平方公里。

1996年寻乌水的水质监测17项指标,全年、平、枯水期均达到国家(GHB1-1)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1999年全年、平、枯水期寻乌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1999年和2000年寻乌水全年、平、枯水期约50公里长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短短五六年间,寻乌河的水质严重下降。

二、成因简析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管。具体而言:

一是过度无序开发果业。近年来,果品(尤其是柑桔、脐橙)种植业在赣州各县(市、区)掀起了开发热潮,但由于土地利用以及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土壤侵蚀不断加剧,土壤保水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区域地表水水质变差。

二是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超量或滥用农药、化肥,会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质量降低;农药、化肥的大量残留使土壤品质严重降低,带入水体的大量氮、磷、钾物质,容易使水质富营养化。此外,大部分农用塑料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对其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的难度较大。

三是随意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农村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相对落后,不少村民随处乱倒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将废液污水直接排入沟渠,将人和畜禽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积在沟渠或者村头路边,并直接作为肥料,污水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疾病传播。

四是非法盲目开采矿产。赣州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矿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矿产开发热潮持续升温。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之某些非法黑心矿点搞掠夺性生产,只顾赚钱不顾发展。一座矿山被采挖过后,几乎寸草不生,造成矿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五是过度浪费水资源。由于环保意识缺失,环保监管执法力度不足,很大一部分赣州人对水资源重视不足,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说法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浪费水的现象。此外,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几乎不分家,极大地浪费了优质水源。

六是环保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上下联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着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和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同时,要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防止发生新的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鼓励农民对可作废料的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如发展沼气等,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四是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各级组织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持续加强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加大对乡、村两级资金投入。可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作用。

五是加强对矿产和森林资源的管理。打击滥砍滥伐树木,整治盲目无序开发矿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树木采伐的补植及矿产开发的生态恢复作进一步明确的规定,杜绝一切不符合规定的采伐和开采现象。

第9篇:农村的生态环境范文

1 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策略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设计的过程通常是寻找生态环境工程的最佳适应性策略。在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中需要严格地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建设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能源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工程的设计中需要确定系统规模和制约的等级,对于能源工程调控的等级越高,制约的范围越广,这种制约属于宏观制约,情况比较复杂,调控的精度较低。如果制约的等级较低,调控范围比较小,就属于微观调控,调控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通过能源生态工程的系统分析,找出农村能源生态经济存在的主要理由以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的约束条件。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设计的核心是方案设计,通过方案设计可以改善能源生态工程的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式,合理配置农村能源利用的技术。优化能源设计方案可以促使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促使农业能源利用体系的良性循环[1-2]。

2 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

2.1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在农村比较常见,通常是以单个的养猪农户为单位,在猪舍的附近建立沼气池,并且在农村附近有数量比较多的果园或茶园。这种模式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养猪农户在猪舍附近建立沼气池,使猪的粪便以及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并在沼气池中放入一些植物的秸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沼气池就会产生沼气,农户通过在家安装相应的净化设备之后,沼气就可以用于生活。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沼液和沼渣需要更换才能够确保沼气的供应。因此,对于沼液和沼渣的处理,通常是用作果园和茶园的肥料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将粪便和污水经过沼气的发酵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它可以将沼渣和沼液当作有机肥使用,推动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实现了零污染。“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转成本,非常适合在农村地区使用[3-4]。

2.2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通常是以村为单位的,这种生物工程模式通常是指在每户农民的房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农户使用沼气做饭,并且需要建立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这种模式可以把太阳能、生活污水以及沼气结合起来,给农户带来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外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