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简述现代物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现代物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现代物流

第1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关键词:物流系统;信息化;质检;计量;采购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038-01

在当代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全球经济萧条的市场形势,企业为了持续经营和盈利,压缩物流成本是目前最快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唐钢焦化公司抓住两化融合契机,致力于打造一套现代化智能物流管控体系,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为企业赢得一席之地。以数字化方式提高企业制度规范性,借助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精准的计量数据和产品智能发运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1 信息平台总体设计思想

系统涵盖供应采购、质检、计量、销售等业务,与轨道衡系统、SAP系统和MES系统之间存在数据的交互。采用唯一标示贯穿整个物流流程,为物流全过程跟踪提供技术支持。

2 信息平台设计特点

根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技术知识,用自动化设备和软硬件技术代替人工劳作。我们秉着质量一贯制管理、物流可视化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智能仓储管理等理念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结合目前国内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功能实施的宝贵经验,进行本企业系统的架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先M性

采用当前国内先进的硬件系统集成方案,保证在一定投资下的资源共享和动态分配,较好地满足物流系统在系统优化阶段对硬件系统资源的调整需求。

2.2 可靠性及稳定性

集成的硬件系统,以虚拟分区的形式运行不同的应用系统,同时提供了每个应用系统的在线备用系统,保证了系统间的无缝衔接和故障切换。

2.3 适用性

物流系统的设计不仅适用于唐钢焦化公司物流管理,而且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中小型企业,是一套可配置、可二次开发的、可快速投入使用的高科技软件产品。

2.4 安全性

在硬件系统设计中针对网络安全、服务器安全采用防火墙机制、杀毒软件、专用VLAN、冗余和集群等措施,保证了物流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应用系统中充分保证了操作层用户和用户权限的有效管理和操作记录跟踪。

2.5 可扩展性

应用系统的模块化设计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模块化的功能堆叠,既强化了系统的完整性,又扩展了系统的功能。

2.6 可操作性

应用系统的界面设计简洁、统一,布局合理,用户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满足用户对响应速度的操作要求。

3 信息平台实现主要功能

唐钢焦化物流管控信息系统集成了网络、通讯、软件、硬件、加密、数据采集、视频等多领域高科技技术,覆盖了企业原燃料辅料需求计划管理、采购管理、自动质量检化验管理、自助计量称重管理、产品副产品销售管理、仓储可视化管理等业务功能,摒弃了传统手工工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科学的物流运作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将业务流程固化于信息系统之中,将物流过程的实绩信息,通过实时采集汇总分析,反馈到ERP系统,然后合理安排运输调度和发货组织,形成物流的闭环和信息交互,实现了流程化的物流管理组织模式。

3.1 集中轮巡计量模式

物流信息系统涵盖了唐钢焦化公司的进出厂三套物资计量汽车磅,实现了司磅员现场过磅模式、集中点对点过磅模式、集中一对多过磅模式,技术上采用了多种信号设备数据传输采集,改造了以往旧的设备使之能继续适应信息化。管理上结合企业现有生产、物流实际运行规则,吸取行业内先进管理经验,优化原有一岗一人、操作频繁的生产模式,改变为一人多磅、自动保存、自助计量、监控为主的工作模式。

3.2 自动取样和实时采集数据

物流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以检化验委托单作为整个进厂原燃料化验的出发点,触发后续的取样、组批、加密、二次加密、解密、物理化验、化学检验、综合判定业务,将分散的、透明的化验环节有效衔接在一起,有效的提高了进厂物资质量化验的准确度,减少了质量异议。系统与汽车取样机设备连接,自动发送取样委托和获取取样状态结果,提供职工工作效率。对于工序物料、产品、副产品和其他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的化验流程不统一,考虑到唐钢焦化公司小班、白班、大三班等多种工作制度,梳理质检工作流程,制定了可配置性的化验管理。

3.3 煤仓煤场可视化管理

传统的焦化仓库、煤仓在系统实现中使用传统的表格显示,不能一目了然的掌握库存量和质量信息。在煤仓管理方面,系统采用图形界面展示煤仓量、批次进料量、投料量、质量成分、煤仓预警等功能,接收数据采集系统(PI系统)的煤仓料位计采集值、MES系统的投料、卸车进料量自动调节煤仓显示,同时,系统具备设备故障或者接口堵塞等特殊状态时,人工干预煤仓出入库、盘库信息,满足各种状态下系统正常运作,如实反映实际煤仓库存和质量信息。在煤场管理方面,系统采用二维坐标图真实展示煤场批次进料煤的实际现场的堆放位置、存量、矿点、进料、投料、批次质量成分等信息。在实际发生业务时,库管员可以直接在图中煤堆上进行操作。

第2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关键词 铁路货运企业;现代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58-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物流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铁路货运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主要环节,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也要向现代物流发展。铁路物流是通过铁路干线或相关服务开展物流活动的综合性过程,包括铁路运输系统及其服务供应链网络[1]。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铁路运输企业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铁路货运在运输方式上表现出方式单一,路局间运输缺乏集中等问题;在运输市场份额占有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传统的运营方式、硬件设施匮乏及信息化水平低等影响因素,也使铁路货运企业无法满足物流的市场需求,其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

1 铁路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物流技术也朝着专业化、高科技化、集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同时,也为铁路货运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1 铁路路网及业务优势

供应链指从原材料采购直到消费全过程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作用的结构,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成本、流通的时间、效率及企业的效益。其成功的运作需要专业的物流服务作为支持。铁路作为我国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大动脉,拥有发达的路网,其货物运输在货物交通运输中具有自身的优势,同时,铁路货运行业在货运业务上也具有继承性。

1.2 铁路资源优势

铁路货运企业目前大多拥有发展物流所需要货场、仓库;较完备的装卸、搬运和存储系统;具有规模的铁路中转运输网络和集装箱化运输体系。已具备实现包装、仓储、装卸、中转和配送等物流服务的基本能力,为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较完善的铁路货运企业管理

铁路拥有通信线路12多万公里,各路局也已经使用可实现货运计划的计算机联网系统,与部分主要货主实现了联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网,为进一步构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平台提供支持。

2 铁路货运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可行性

近年来,物流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市场发展因素引起,然而不可否认,另一方面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实施现代物流的基础[3]。

近年来,铁路信息化的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面向货运的TMIS系统已经连接了全国的各个车站,面向调度的DMIS系统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都成为铁路行业信息化、现代化的稳定基础,为构建铁路货运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保障。

3 铁路货运企业信息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研究

铁路货运企业信息化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客观需要,其实现不仅提高了铁路货运供应链的生产和管理效率,也是促进铁路货运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手段,其实现的基础就是构建企业信息系统。

3.1 铁路货运企业货运信息系统

铁路货运企业货运信息系统是一个管理先进、流程合理的大型信息系统平台。主要实现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管理、配送管理、专列管理、铁路集装箱管理、铁路货场管理等功能,包括合同管理、订单管理、铁路计划管理、物流调度管理、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结算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可实现以铁路运输为主线,多种运输为延伸脉络的一体化物流运输网络信息化管理。铁路货运企业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铁路货运物流信息系统结构

3.2 铁路货运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构建铁路货运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铁路货运业务协同技术、电子商务[4]、客户资源管理[5]和物联网技术[6]。

3.2.1 铁路货运业务协同技术

铁路货运企业要满足包含运输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等方面的业务需求,需要结合供应链物流业务全过程,分析业务协同平台架构及数据集成技术,数据安全传输机制。考虑货物从交货人向接货人实体流动过程中的运输调度、仓储优化、物流跟踪技术和配送服务技术等,根据货物的不同属性,有针对性的提供货物装载优化方案和加固优化方案,实现货运物流的全程服务供应链协同管理。

3.2.2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全球信息化的产物,也可说为是信息化的高级形式,指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的有机综合以完成商品交易的一种商务模式。其中,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最终结果,包括配送、货物到发的验收付款的全过程。铁路货运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将有助于实现其实现货运信息电子化和货运管理网络化,并实现客户对货物运输的全程监控。

3.2.3 客户资源管理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B)理念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铁路货运企业也渐渐认清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针对铁路货运企业客户这一重要资源,除考虑其自身具有的市场价值外,还应关注铁路客户的信息价值、规模价值、品牌形象价值、网络化价值等方面,并构建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客户分类信息管理、货物运输管理和货运支持信息管理等四个子模块的完整货主信息管理系统。铁路客户资源资源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铁路客户资源管理系统

3.2.4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指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铁路货运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毫无疑问应该引入物联网技术。一种有效的途径是在货物标签中植入识别芯片,对货物的出入库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实现货运跟踪、调度和安全控制。

4 结论

信息化是铁路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有效战略途径。铁路货运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研究铁路货运的特点,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铁路货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流的统一,为铁路货运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铁路货运企业在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物流的同时,不应忽视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诚.铁路物流发展理论及其支撑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罗涛.浅析铁路货运物流化[J].铁路运营技术,2008,14(1):24-26.

[3]吴敌,王静,姜放放.铁路货运企业向物流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5,29(126):7-9.

[4]张全寿.铁路信息化与电子商务[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84-85.

第3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关键词:港口;港口物流;物流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29-02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逐步复苏,后金融危机下的现代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现,物流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其战略地位日益加强,并已成为能否有效地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的重要依托。因此,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可持续性的发展将是各个港口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港口保持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港口也已意识到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建设,使其从传统的装卸服务型港口向物流服务型港口转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国外主要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阶段、配送物流阶段、综合物流阶段,而今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国外港口吞吐量较大的几个港口,在港口物流建设上,也走在了世界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前列。

1.1鹿特丹港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

鹿特丹港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港口管理局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和土地使用权,由其统一港口地区的码头设施和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通常港口管理局拿出一部分仓库和堆场开辟为公共型港口物流中心,但其只负责管理和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本身不直接参与物流中心的经营。当物流中心建成后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点地选择业务基础牢固,信誉好的物流经营方加盟,逐步吸纳工商企业加入物流中心,便其将原材料采购,配送等职能交由物流中心负责,参与供应链管理。一般说来鹿特丹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租赁给企业自主经营;二是港口配套设施齐全,储、运、销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港口物流中心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是港口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物流链。

1.2安特卫普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安特卫普港的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模式。该模式通常是以港口为依托,联合数家水、陆运输企业或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现代物流中心,成为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的统一体,开展一条龙、门到门、架到架的综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解决港口资金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化物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技术及运作方式。一般来说安持卫普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港务局与私营企业共同投资;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有着畅通的集疏运网络;四是有着高效的政府管理方式。

1.3新加坡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具有供应链型物流中心和联合型物流中心两种模式的特点。供应链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物流企业与航运物流企业共同组成物流中心,这种模式是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各方分工合作,共同投资组成紧密型物流集团来经营航运与物流两个供应链环节。联合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与保税区,或者与所在城市共同组建的物流中心。一般说来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实行自由港的政策,为客商提供方便和优惠;二是物流分工明确,集约经营;三是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四是物流服务形式多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图1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人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数之多。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香港、上海、深圳港均位列世界集装箱港口前列。当前,国内港口拓展物流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在码头建设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港口提供装卸、仓储等服务。如上海港、大连港、汕头港、天津港等都已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但从目前港口物流发展整体现状来看,我国的港口物流还基本上处在传统物流状态,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物流规模普遍较小,辐射范围狭窄。港口物流与相关的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伙伴关系。

(3)我国港口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不多,系统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4)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决策层、管理层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大多数港口在物流建设上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与远景规划,有的港口发展战略与规划脱离了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

(6)港口布局网络尚不够合理,枢纽港、喂给港体系还未确立,信息化水平较低,港口现代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

3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对我国港口物流的启示

3.1要重视港口的管理模式对港口物流的影响

港口管理模式对港口的运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港口的发展。而港口的发展又是港口物流发展之源,没有港口的发展,港口物流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港口的管理模式将通过对港口发展的影响间接影响港口物流的发展。纵观世界港口的发展历程,政府或国有企业共同管理港口的模式普遍存在,目前出现的港口民营化趋势,主要是为了有利于有效克服港口公有公营的种种弊端,提高港口管理效率,有利于有效筹集和利用资金,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该模式把政府参与管理、发挥港口的社会公益性与私人或股份制公司经营发挥其市场化经营的高效性相结合,有利于港口的公益性、经济性同时发挥。

3.2积极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

临港工业是当今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首选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临港工业发展情况看,沿海国家和地区首先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吸引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向沿海港口集中,形成贸易、加工、金融和运输中心,通过沿海港口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中心沿海化,促进港口城市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3.3加大港口物流整合力度,凝聚合力,营造秩序

一个完整的物流链可能包含海运、港口、铁路、公路甚至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涉及到海关、商检、金融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要发展好港口物流,必须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加大力度对港口物流所涉及到的产业进行整,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对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的经营者,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利益共同体,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资源的合力,保证物流链的通畅和高效运行,促进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

3.4积极促进港口物流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覆盖港区生活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担商连接的有机整体。不断完善港口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建立港口完善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内部的业务流程之间以及与业务伙伴之间做到信息共享,交换和流动的同步化,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合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

3.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

通晓港口物流管理的技术人才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要立足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专业人才待遇,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全面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同时,大力构建引进人才平台,开辟招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港口物流等专业的海洋经济发展人才,突破人才瓶颈制约。构建多层次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创新。大力推广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注重培养与港口物流实践相结合的人才,造就一批熟悉港口物流运作规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提高整个港口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6要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制定实施高起点、科学化的物流发展战略与规划

目前的现代物流逐步在向全方位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方位主要体现在各港口物流中心均围绕主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包括提供各种金融、保险服务和最佳物流解决方案等服务。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流企业内部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与港口其他产业及至腹地发展的一体化。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除了需要对传统装卸业务进行改造和深化外,还要求建立相应的配送园区,货物深加工区等,并有效整合各个环节,使之和谐运作;同时,还要求走港区联动之路,把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域或保税区的功能加以配套,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言秋.金融危机对港口物流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理论学刊,2009,(7).

[2]庄倩玮,王健.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5,(6).

[3]纪少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装卸,2004,(3).

[4]王凌峰.海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简况[J].中国水运,2008,(11).

[5]邢丽新.简述我国港口物流发展[J].实践与探索,2008,(6).

[6]范立力.全球港口物流一瞥[J].中国港口,2008,(11).

第4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多品种、快节奏、个性化需求、高质量和低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发展现代物流就成为企业有效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高效的物流运作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因此通过信息化来改善企业物流管理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此,笔者通过对一家商业流通企业(H公司)的物流信息化改造的分析来简述信息化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最重要的是物流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以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为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企业物流发展呈现物流管理信息化趋势。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一门专业化非常强的技术,但从物流过程来说,80%的物流程序是相似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设计物流专家管理系统,为传统企业改造物流管理提供指导,在企业录入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后,物流专家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特别设定物流管理方案,供企业参考运行。同时根据企业相关计划的调整,对此方案进行修正,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二)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B2B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贸易机会,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和销售成本。任何有物流需求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通过平台进行低成本营销,拓展业务市场。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网络

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将物流过程中实物库存暂时用信息代替,形成信息虚拟库存,建立需求端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采用EDI交换数据,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数据实时更新和浏览查询、共用数据库、共享库存信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将企业各个物流环节、各种物流作业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为管理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决策信息。

二、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一)信息化使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1]。

(二)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在买方市场格局下,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争夺顾客,因此,理所当然地应当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2]。而传统物流管理的弊病就在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管理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信息沟通少,造成了信息流动慢、物资流动慢、资金流动慢、响应速度慢,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不高。而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就能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快速传递。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3]。

(三)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 In 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 In 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四)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三、H公司物流信息化改造分析

H公司是一个专业经营各种印刷包装材料的物资流通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企业经营机制僵化、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成本过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较低。随着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生存面临威胁。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3]。因此,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谋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H公司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为核心,实现从传统仓储型物资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企业发展战略。而物流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的必要手段[4]。

(一)公司业务流程重组(BPR)

信息化必然涉及到企业的各项业务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本文运用IDEF0[6]模型对H公司现有业务流程以及重组后的流程进行分析。

1.原有流程分析

主要作业以及各流程环节的文件传递主要通过手工完成,信息处理速度慢、效率低;

订单作业流程较繁琐,控制点不明确,订单的获取、确认、处理都有业务员参与,重复进行,造成响应速度较慢;

订单执行流程即发货、运输缺乏必要的协调控制,导致信息无法共享,衔接不畅,车辆调配不科学;

采购与库存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凭经验采购导致采购准确性差,供应商管理效率低;库存商品管理不能给采购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由于信息处理速度慢导致对订单的执行较慢。

2.重组后的流程分析(借助信息管理系统)

公司主要流程的改进集中在销售、采购、库存和配送四个方面。

(1)销售进行科学的计划控制,通过销售管理系统使订单流程更加简化。通过客户关系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进行客户分类和订单分类管理,对于可控订单,业务负责人在获取订单的同时即给予确认。对于不可控订单,在进入销售系统时,由业务营管部给予确认;

(2)订单进入销售管理系统,由业务营管人员生成处理结果。通过企业内网传递给配送中心营管部,营管部及时将来自于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同时将相关指令发送至仓管部、综合服务部、配送部,通过库存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完成订单;

(3)采购由配送中心统一负责,通过比质比价采购管理系统对供应商以及采购流程进行管理,同时与库存管理系统紧密衔接,确保采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H公司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应当主要由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出库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经营绩效管理系统构成。其中,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包括采购管理系统、入库作业处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和应付账款管理系统;出库管理系统包括订单处理系统、拣货与流通加工管理系统、派车和出货配送管理系统;经营绩效管理系统包括配送资源计划、经营管理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

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结合H公司设备现状和业务需要,公司的物流信息化应当先解决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问题,因此,考虑首先开发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和出货配

送管理系统。

(三)效果分析

H公司进行实施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具体表现在物流成本的降低、响应速度的加快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其中,客户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成本和响应速度的改善。

1.物流成本下降

所谓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所指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7]。物流成本包括物流各项活动的成本,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成本与费用。

(1)H公司物流成本的构成

根据H公司商品采购和销售的实际情况,可将公司物流主要成本归纳为三部分: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

①采购成本:主要包括商品购价、交易费用以及差旅费。

②库存成本:主要包括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维持成本、商品损坏成本、积压商品成本、设备折旧费以及人员工资等。

③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车辆折旧费、养路费、耗油费、运费、装卸费以及人工费用等。

(2)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

H公司通过信息化对采购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公司采购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采购商品的有效信息,以便能够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快速组织质优价廉的商品,避免了因准备不足而导致的临时采购成本上升。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缺货成本。

②比质比价采购系统合理引入了供应商竞争机制,有利于降低商品采购价格,而公司内部对采购信息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采购的暗箱操作。

(3)库存成本的有效控制

从库存成本构成来看,H公司的库存成本主要集中在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维持成本、积压成本和人力成本等方面。影响库存成本的关键因素是合理库存量、采购量以及存货管理。

①以往各分公司经理单纯追求销售,为了避免缺货所造成的销售损失,往往保持较高的安全库存量,每次进货时也多凭借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因此经常造成库存大量积压。流程改造后,配送中心统一进行采购,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每个月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市场预测的分析,生成安全库存量,从而使库存量更加切合市场需要,减少过量库存的资金占压和维持成本。

②通过建立供应商管理系统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互通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供货提前期降低安全库存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信息库存,减少有效库存成本。

③合理使用仓库。通过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依靠信息系统的支持,配送信息传达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及时将第二天的预测销售商品配送至周转库。每天只需配送一次,增加的费用是一次的配送费用,同节省的费用相比,后者更加显著。

(4)运输成本的控制

H公司的运输成本主要是公司向客户配送货物所发生的费用。公司运输成本高的原因在于重复运输、满载率低。通过信息化,在物流中心实现对运输路线的合理规划,以及配送信息的集中处理,可以减少同一客户重复派单、同一路线上的不同客户重复运输的情况,降低运输成本。

2.响应速度加快

响应速度加快的体现在于对客户需求、市场信息的及时反应,主要表现为订单处理速度时间的缩短、服务投诉处理的及时、对市场信息了解、分析并采取行动的速度。

(1)订单处理速度

对订单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大型忠实客户的可控订单,由专人管理。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客户数据库中可以随时调用客户的准确信息(地址、配送路线等),在获取订单时确定订单,订单处理信息经由企业内网传递到配送中心营管部,而营管部在第一时间同时安排仓管部进行拣货、配货,配送部合理安排车辆,从而使货物快速的送达客户。

对于不可控订单,子公司营管部在确认订单的同时,将客户有关信息及处理结果在网上传达配送中心营管部,营管部根据出库单要求安排仓管部配货待提或是配送到户。

利用条形码技术,通过对公司的物流信息进行采集跟踪,可以降低企业在商品管理、仓储运输、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差错率,提高活动效率,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响应速度。

(2)售后服务

各子公司成立专业服务队伍,对客户的有关投诉随时响应,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和处理。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建立其商品常见问题及故障原因和处理措施资料库,并同供应商售后服务部门保持即时联系,缩短客诉鉴别和处理时间。

(3)客户满意度提高

客户满意度取决于对企业服务质量的认可程度,一般来讲,包括商品质量、价格、对客户需求响应和处理的速度、售后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成本的降低可以导致价格有更大的空间,而响应速度的提高直接改善了服务质量,因此说,客户满意度的到了有效提升。

通过对H公司物流信息化改造的分析来看,信息化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改善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给现代物流业开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流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企业物流必须及时跟上企业信息化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自己,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天亮,余虹.现代物流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C].中国顶级物流专家论文大汇编,2007.

[2]郜振挺.一流三网――海尔物流创新模式[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刘磁生,陈由谷,唐守诚,曹遗生.国有物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思考[J].经济管理,2008,(3).

[4]陈孝庆.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J].物流技术,2002,(3).

第5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农业产业化;江西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08-02

一、江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1.江西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物流是指围绕农、林、牧、渔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江西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地方特色产品种类丰富、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在已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的81个主要农产品目录中,江西有80%农产品产量排全国前15位。内陆水产、特种水产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和8%,均居全国前六位。江西茶叶生产具有纯天然的生态环境,江西还是全国苎麻重要产区。江西森林覆盖率高,山林资源非常丰富。蚕桑、苎麻、蔬菜、水果等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江西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的需求,出口商品结构中,农产品一直是大头,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有相当大的潜力。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是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现代物流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现代物流已经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概念,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耗、提高劳动效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江西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江西周边省份激烈争夺的市场,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周边省份都是农业省份,都把东南沿海作为其农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各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农产品的品种、规模和质量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江西农产品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加剧,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是取得竞争主动权的有力武器,对江西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

1.理论简述

要对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的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就要找到能够衡量两者发展程度的指标,江西经济发展程度可以用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而农业产业化程度,介于目前国内尚没有衡量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较权威指标体系,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创新性的构造出一个农业产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然后再建立江西人均生产总值和农业产业化指数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2.数据选取

基于前文对农业产业化含义的介绍,我们决定选取以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造江西农业产业化指数:

(1)机械动力平均值X1,该数据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代表性数据。

计算方法:X1=农业机械总动力/播种面积

(2)农业人口人均产值X2,该数据体现了农业人口人均的农业产值,它体现的是江西省的农业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程度。

计算方法:X2=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人口

(3)农产品商品化率X3,该数据体现了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的高低。

以上数据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均可以在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找到,我们可以通过1991―2006年间江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分析过程

(1)主成分分析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农业产业化指数。通过数据可以计算出X1和X2,而X3和X4也已经直接给出。通过分析得到X1、X2、X3和X4相关技术矩阵如下:

进一步计算主成分特征值及贡献率得到,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8.29%,因此我们选取两个主成分,用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线性组合表示如下:

第1主成分:Z1=0.502331×X1+0.534995×X2+0.436252

×X3+0.520700×X4

第2主成分:Z2=-0.477113×X1+0.117053×X2+

0.804444×X3-0.333962×X4

上面主成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用各主成分的因子载荷值除以其特征根的平方根算出的。综合得分:Z=0.8481×Z1+0.1348×Z2

上面综合得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第1和第2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

经计算得到1991年至2006年每年综合得分如下:本文将直接选取该综合得分作为农业产业化指数的值。

(2)线性回归

接下来我们将以农业产业化指数为解释变量与江西省历年人均生产总值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为一个,因变量为一个。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俩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a+bX。

在式中,Y为因变量(即人均生产总值),X为自变量(即农业产业化指数),a和b为待定系数。通过SAS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算得出以下结果:

即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

Y=-6479.50895+252.29458×X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截距项和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01,R-Square=0.9759,所以我们认为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4.分析结果讨论

农业产业化指数与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证明了随着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因此,要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发挥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主导作用。要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率,创优质农产品品牌,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走专业化和集中化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盛平,周励.实现优势聚集做强江西农业[J].调研世界,2003,(12):37-39.

第6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绿色物流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本文在微观层面对绿色物流,即微观绿色物流,做了个较深层的阐述。其包括微观绿色物流的涵义,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根据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价值工程理论,给当前绿色物流理论探讨与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关键词:

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价值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同时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倡导和实行绿色物流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物流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多角度对目前的传统物流体系进行改进,这是21世纪物流管理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物流简述

(一)绿色物流涵义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同时生态伦理学也迫使社会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了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

(二)什么是微观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绿色物流的各功能要素: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还包括宏观层面的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物流。因此,绿色物流还可以这从两个层次来定义:一是微观层次,在物流的具体层面来实现物流的经营管理与控制,即微观绿色物流,也就是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其主体主要是企业内物流(如生产物流)、物流企业或承担相应物流功能的企业。绿色物流从物流活动的开始就要求做到没有环境污染,通过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中实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宏观层次,社会层面的绿色物流,即可相对称之为宏观绿色物流。

二、微观绿色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绿色物流具体内涵

微观绿色物流,在微观层面,包括企业物流之间与企业内部物流的各个过程,包括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运输管理、绿色储存管理、绿色流通加工与配送管理等过程。绿色供应商管理是要从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源头上加以控制。并在对供应商的考察上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如:潜在供应商是否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被罚款?供应商是否采用绿色包装?在生产管理上,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具有环境友好性,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吸收,易加工且加工无污染或污染小,生产应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绿色设计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等。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合理配置配送中心,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率和货运量,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绿色储存管理要求仓库布局合理,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实现绿色储存等。绿色流通加工与装卸管理要求在活动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微观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物流的微观层面,在上述物流的各个物流功能环节中,每一环节的运行效率须以前一环节的成本投入为基础。在绿色物流理念指导下,前一环节每多一份的有效成本投入,对后一物流环节的实施能带来更好的便利性或效率,或能有效降低后一环节的绿色运营成本。同样,前一环节在绿色物流运营方面的有效投入做出相应减少,则后续物流环节为了实现正常的绿色物流运营而必须付出比正常水平更多的成本。如更好的包装材料,提高了物流包装主体的成本,但确提高了后续物流装卸效率,降低了运输货损率等,有效降低了后续物流主体的成本。如上所述,微观绿色物流在实践中主要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最低的投入成本(或相对最低投入成本)满足物流功能需求;二是如何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物流的各环节主体之间做到一个合理的利益平衡,在绿色理念下,有效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此二者是目前微观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宏观层面这些问题已有个很多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论述与建议,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实践中在也有一些很好的具体办法。在此我想结合价值工程理论对上述微观绿色物流中存在的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是对前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依此思路对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理念与实践做一个初步探讨与拓展。

三、微观绿色物流管理中的价值工程实践

(一)价值工程概述

现代管理学对价值工程的定义是“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分析,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节约资源、降低产品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这门学科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价值工程中“价值”是对象的比较价值。数学表达式:V=F/C,V为价值,F对象的功能,C即成本,其核心是对产品的进行功能分析,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提高价值的途径:双向型、改进型、节约型、投资型、牺牲型。

(二)价值工程理念在微观绿色物流的应用

价值工程理论的本质涵义即是用设法通过成本功能分析,用有效经济的方法达到产品要求的功能。在绿色物流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理念,即通过成本功能分析,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满足后续物流环节需要达到的功能。

1.改进型:理论原义是指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提高产品的功能,提高利用资源的成果或效用。改进型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管理中,即在每一个物流过程中,在不改变物流成本的前提下,使物流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或价值。如同样的包装成本,同样的包装材料,通过包装形式或结构的改进,提高搬运装卸的便利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效率。也可以通过对包装的改进,有效降低货损率。这种理念物流的微观层面,即企业物流过程中是很普遍的,当然宏观层面,社会物流的各个流通环节都可以应用此理念来进行管理与指导实践,整个国家的物流业更环保更高效。

2.节约型: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节约型理念要求在微观绿色物流过程中,在满足各环节物流功能的条件下,通过改进管理手段、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达到物流成本最低的目的。这种价值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实践中,其效用最高。它可以在运输、包装、储存、流通加工、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微观层面得到有效应用。节约型理念可以说是微观层面绿色物流核心观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物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左右,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在18%左右,高于美、日、德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弱,利润率低,如不对此现状加以改进,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投资型:产品功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产品成本有较少的提高。在绿色物流实践中,即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各物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提高本环节或本企业成本,为下一环节或下游物流企业提供超出标准的服务或效用。这种理念是以企业牺牲自身较小的利益换取高效用的物流功能价值,为下一环节主体或下游企业赢得额外利益或价值。显然这对于企业个体是存在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问题,除非是较大型企业内部的统筹协作,否则在微观层面的各企业主体之间,具体实施还存在较大的交易成本问题。但对整个社会这个理念是具有实践价值的。

4.牺牲型:在产品功能略有下降、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也可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这个涵义引申至微观层面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即要求在物流过程中,通过牺牲下一环节某些功能指标,最低限度满足下一环节物流功能需要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本环节物流成本。这种绿色物流理念在微观层面,存在与投资型理念同样的实践矛盾,即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问题,只不过利益相对方交换了位置。同样,该理念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统筹管理或整个社会绿色物流实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从价值工程角度,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主体采取任一种成本功能模式都可以通过降低相对成本,来获得相对高的功能效用。但应注意的是不同的模式,其沟通协作、谈判等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间对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都须具体商定。本文只是针对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给管理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作者:吴义军 单位:湖南省娄底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教育网》2014年11月.

[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0年05期.

[3]《建设工程经济》,周志成,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5.

[4]《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彭南珍,《财经视点》2015年05期.

第7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关键词]城市物流需求;货运量;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DOI]10.13939/ki.zgsc.2016.32.043

1 引 言

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各省市纷纷出台自己的物流发展战略,城市物流规划被提上了城市规划的战略高度,城市规划者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业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增加对外资的吸引、解决城市就业压力等,但过快的增长容易造成物流实际供给能力与物流需求的不平衡。[1]因此,对物流需求进行精确预测是城市规划者的首要目标。但由于我国城市物流发展起步较晚,缺乏对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与运作模式的正确认识,对于预测所需要的历史数据的统计也还很不完整,很不科学,各种物流发展政策的制定、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可行性研究等均缺乏物流需求的定量依据。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对物流需求预测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物流量预测的精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物流需求的预测计算方法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多的有计量经济学模型、回归分析法、灰色系统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以及组合预测模型。前两种精确度较高,但是需要了解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对影响因素的未来发展趋势,难以实现。灰色系统模型适合短期预测且预测精确较低。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有很强的学习和泛化功能,预测精确度高。[2]

因此,本文以北京市为实例,尝试建立城市物流需求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 城市物流需求度量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度量指标分析

在现有文献中,对物流需求的度量可采用价值量和实物量两种度量体系。价值量的物流需求是指所有物流环节上全部服务价值构成的综合反映;实物量物流需求为不同环节和功能的具体作业量,如货运量、库存量等。由于城市物流是为满足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研究对象是城市内的所有物流活动,牵涉时间长、范围广,其价值量难以有效衡量,国家统计也缺乏这方面的数据。此外,城市物流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货物运输和仓储,其中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二分之一以上,从此角度来说,货运量Y1的规模可以近似反映物流规模。[3]

2.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城市物流需求的因素十分广泛且复杂,本文主要从货运量的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讲,影响一个城市的货运量的因素主要有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一产业产值X2、第二产业产值X3、第三产业产值X4、区域零售总额X5、区域外贸总额X6、居民消费水平X7。[4]

2.3 关联度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论证物流需求度量指标货运量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强相关性。[5]

3 BP神经网络简述

BP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工神经网络,它是一种包含有一个输入层、多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的单向传播的多层前馈网络。

4 城市物流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选取的数据资料来源是《北京统计年鉴(2008)》(如表1)。根据样本数据选取原则,选取1991―2002年的数据作为网络训练样本,选取2003―2007年的数据为网络测试样本。

由于数据存在不同的量纲,需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数据处理为区间[0,1]之间的数据。归一化公式为:[6]

i=xi-xminxmax-xmin (1)

本文利用Matlab实现归一化过程。

4.2 BP网络结构设计

4.2.1 输入输出、隐层数及隐含节点数

据上面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生产总值等7个因子为输入节点,货运总量为输出节点。

由于单隐层BP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非常强,这里采用单隐层的神经网络,而中间层的神经元个数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由于输入神经元有7个,根据Kolmogorov定理,先设定网络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5。之后,分别取10和20,进行预测性能比较,确定最佳中间层神经元数目。通过预测误差对比曲线可知当中间层神经元数目为15时,预测误差最小。

4.2.2 传递函数及训练算法

实践证明中间层的神经元传递函数选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输出层神经传递函数选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具有非常好的结果。由于函数trainlm收敛速度快,网络的训练误差也比较小,故本文训练时选用LM算法,训练次数为1000次,训练目标为0.0001,学习速率为0.1,其他参数参照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

4.3 试验结果

训练时间大约0.49秒,训练了11次后,网络的目标误差达到要求,均方误差MSE为0.000955637/0.001,结果如图1、图2以及表2。由于训练的初始条件不同,每次训练的结果都不相同,可以经过多次的训练,使预测数据更加接近原始数据。

从图1、图2和表2得知,与回归(SPSS)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非常高的预测精度,预测数据和原始数据相对误差为0.1992%~2.2395%(剔除2007年的数据)。2007年出现大的误差是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车辆的限行、工厂企业的停产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家政策所引起的,另外2007年的货运量统计数据只包括营业性运量。因此,利用此BP神经网络模型对北京市物流需求进行预测计算是非常准确的。

5 结 论

本文以北京市为实例,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具有时间序列的城市物流需求预测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由建模过程以及仿真的预测结果表明:

(1)本模型的预测精度高,最大误差仅为2.2395.07%,平均误差为1.23%。如果考虑一些特殊因素,预测数据将更加精确。

(2)当数据出现误差和不连续时,模型能够根据前后的数据识别相关性,以及自我学习功能,做出精确的预测。

(3)模型计算简单,无须建立复杂的数学方程和编程,易于实现。

(4)模型预测规律受样本性质影响,只要样本选择得当,预测精度就由网络结构确定。

(5)该模型是依照以往历史数据进行预测,易受原始数据影响,而忽视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神经网络的强大功能已使其被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这给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张利学.城市物流需求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韩力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蔡定萍.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

[4]文培娜,张志勇,罗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北京物流需求预测及分析[J].物流技术,2009(6).

第8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下企业成本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物流运作为保证。现代企业要

在竞争中取胜,不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以及强有

力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加强“品质经营”,即强调“时效性”,其核心在于服务

的及时性、产品的及时性、信息的及时性和决策反馈的及时性。这些都必须以强

有力的物流能力作为保证。

前言

摘要

第一章概论

1.1什么是物流

1.2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

第二章电子商务与物流

2.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中物流的地位

2.3电子商务流程体现了物流的重要性

第三章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3.1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3.2物流一体化

3.3第三方物流

3.4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一体化

第四章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下的物流

4.1我国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4.2我国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由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全球物流业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向物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由于通过互联网的客户可以直接面对销售商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所以传统的物流渠道必须进行企业组织重组,消除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增加网络经济多要求的物流运行机构,其次,网上交易的“零距离”很难被带入流通领域,物流始终是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之一.在网上交易日趋火爆的今天,知识密集型,可信息化产品的网上交易日益扩张,这些已经数字化的展品,如书报,软件.音乐等,其物流系统在信息业迅速发展中将逐渐与网络系统重合并最终被后者取代.但对于多数产品和服务来说,仍然要经过由商品实体化的流通渠道,如何实现拥护网上购物后,迅速组织物流,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拥护的购物需求,是新兴物流业正在逐步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十分强调电子商务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而忽视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人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营销渠道来进行.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上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

第一章概论

1.1什么是物流对于物流,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种提法也并不一致,但大体意思是相同的,可简述如下: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一般是由对商品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构成,并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和复合化后所形成的最优系统。对物流的管理就是如何按时、按质、按量,并且以系统最低的成本费用把所需的材料、货物运到生产和流通领域中任何一个所需要的地方,以满足人们对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需求。物流通过运输解决对货物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要求,通过存储调节解决对货物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时间差。一般来说,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物流的定义国内外对于物流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的统称。我国关于《物流术语》的国家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当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时,我国对于"物流"的定义将得到统一。

物流的由来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这一名词1915年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存在较严重的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企业界为了扩大销售,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着重研究在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为了改善战争中的物资供应状况,研究和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在战争活动中加以实践和应用。"logistics"的核心是将战时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一布置,以求对战略物资进行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战后?quot;logistics"的理论被应用到企业界,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涵盖了整个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包括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因此,在欧美国家中一般所指的"logistics"的内涵比"physicaldistribution"的外延更为广泛,"physicaldistribution"一般仅是指销售物流。

1.2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传统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阐述了physicaldistribution的概念:“实物分配是包含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日本学者林周二认为“物流是包含物质材料的废弃与还原,联接供给主体与需要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距离,并且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活动”。类似的定义还有很多,如“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物理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这类概念被称为传统物流或狭义物流。

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概念,是在物流也备受重视、在把物流作为继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的背景下,随着物流的现代化、网络化、而形成的。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概括为:现代物流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以现代化的手段与设备,以先进的管理与运作,实现商品与服务的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的经济活动过程

第二章电子商务与物流

2.1电子商务与物流

2.1.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Internet在全世界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作为在Internet网上最大的应用领域,已经广泛地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引起了企业界和民众的注意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对电子商务内涵的认识还不深入,人们十分强调电子商务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并不重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认为对于大多数在网上销售的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的过程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来完成,从而可以不必对其做更多的研究。比如王峻涛总结8848的失败时说到“当时国内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状态,大部分供应商未实现自身的电子商务,8848既要做采购,又要做库存、物流、配送,为此耗费了很多精力,而且增加了成本。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新公司将不再涉及商务管理”。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的重要性和所产生的影响就日益变得明显。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网上交易,都必须涉及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等这几种基本的"流",而物流作为整个交易的最后一个过程,其执行结果的好坏将对电子交易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1999年9月,有关媒体为了测试一下当时国内网上购物的环境,组织了一次"72小时的网上生存试验",但试验的结果并不理想,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而物流配送是最大的问题之一。有些参试者在试验期间的网上订货在过后的2个月甚至半年后才接到。在此后进行的一次市场调查证实,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恰恰是网上交易的送货时间与安全,这再次使人们认识到物流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现代化的物流过程是电子商务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

2.1.2.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中物流的地位可以将实际运作中的电子商务活动过程抽象描述成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图2电子商务的概念摸型

在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中,企业、银行、商店、政府机构和个人等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的客观对象被称为是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是电子商务实体在网上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在电子市场中,各种商务活动的参与者利用各种通信装置,通过网络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交易事务是指电子商务实体之间所从事的例如询价、报价、转账支付、广告宣传、商品运输等具体的商务活动内容。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由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信息流:指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以及交易方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信誉。商流: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的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具体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主要是指交易的资金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物流:是指交易的商品或服务等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的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在电子商务中,交易的无形商品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有价信息软件等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而对于大多数有形的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要由物理的方式进行传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工具的应用和准确、及时的物流信息对物流过程的监控,将使物流的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能有效地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在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中,强调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而信息流作为连接的纽带贯穿于电子商务交易的整个过程中,在起着串联和监控的作用。

3.2.3.电子商务的流程体现了物流的重要性不论是哪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交易的流程都可以归纳为如下6个步骤:在网上寻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发现需要的信息。对找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各方面的比较。交易双方就交易的商品价格、交货方式和时间等进行洽谈。买方下定单、付款并得到卖方的确认信息。买卖双方完成商品的发货、仓储、运输、加工、配送、收货等活动。卖方对客户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在上述步骤中,"商品的发货、仓储、运输、加工、配送、收货"实际上是电子商务中物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整个流程中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物流在电子商务流程中的重要性可以进一步阐述如下:

(1)物流是生产过程的保障无论是传统的贸易环境还是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的开始,而商品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支持,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的物流活动:供应物流从生产全过程的原材料采购开始,将生产所需的材料采购到位,保证生产的进行。生产物流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贯穿于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回收物流进行对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余料和可重复利用的物资进行回收。废弃物物流对完成对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处理。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现代化的物流活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和缩短生产周期,最终保障了生产的高效进行。相反,如果没有现代物流的支持,商品的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将会先天不足,优势不复存在。

(2)商流的结果由物流完成商流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将商品所有权由供方转移到需方,但是实际上在交易合同签定后,商品实体并没有立即移动。在传统交易环境下,商流的结果必须由相应的物流活动来执行完成,也就是卖方按买方的需求将商品实体以适当的方式和途径转移。而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网络消费者虽然通过上网订购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但必须通过物流的过程将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才告以终结。因此,物流在电子商务交易的商流中起到了后续者和服务者的作用,没有现代化物流,电子商务的商流活动将是一纸空文。

第三章电子商务下物流的模式

3.1物流一体化

随着市扬竞争的不断深化和加剧,企业建立竟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就提出了物流一体化的现代狸沦.应用和指导其物流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他们的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均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美国十几年的经济繁荣期即与该国重视物流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杜会生产的物流效率和物流水平分不开的.亚太物流联盟主席、澳大利亚著名的物流专家指出物流一体比就是利用物流管理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参与各方的企业都能获益,使整个社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n

所渭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指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的阶段。物流业高空发达,物流系统完善,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能够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物流自身一体化、微观物流一体化和宏观物流一体化、物流自县一体化是指物流系统的观念逐渐确立,运输、仓储和其他物流要素趋向完备.子系统协调运作系统化发晨.微观物流一体化是指市场主体企业将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的池位,并且出现了以物流战略作为纽带的企业联盟。宏观物流一体化是指物流业发展到这样的水平:物流业占到国家国民总产值的一定比例.处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它使跨国公司从内部职能专业化和国际分工程度的提高中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2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某种意义L可以说,它垦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策三方物流随着物流业发展而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的的发展,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规律的相关关系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会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二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

作为专业化、杜会化的第三方物流的承担者就是物流企业。综观国内外物流业现状,物流企业种类繁多。介绍以下两种分类方法,相信对于认识和指导第三方物流是十分有益的。

按照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业务范围的大小和所承担的物流功能.可将物流企业分为综合性物流企业和功能性物流企业。功能性物流企业,也可叫单一物流企业.即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接照其主要从事的物流功能可将其进一步分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等。而综合住物流企业能够完成和承担多项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有着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实践中l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物流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两业机构和各大公司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环节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为提高服务质量,也在不断阔宽业务范围,捉供配套服务。第二,很多成功的物流企业根据第一方、第二方的谈判条款,分析比教自理的操作成本和费用,灵活运用自理和两种方式提惧客户定制的物流服务。第三,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3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它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物流一体化的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间题,即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忧的效果。同时,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从物流业的发展看.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一体化的第一个层次时出现萌芽的。但是这时只有数量有限的功能性物流企业和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一体化的第二个层次得到迅速发展、专业化的功能性物流企业和综合性物流企业以及相应的物流公司出现,发展很快、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物流一体化就进人了第三个层次。

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一体化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认为,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学和物流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精通物流供应链中的每一门学科,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都很强。

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一体化的理论为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契机。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加强竞争力。

JOHNTSCHOHL曾经在书里写到“如果你还没有上网,你就会被彻底击垮。”Ocacle资深的副总裁MarkJarvis,也用另一种方法描述了这种局面。“我们的看法很简单。”他说:“你要么上电子商务,要么为商界淘汰。”他说的再对不过了,许多公司,特别那些在以往的10年间创立的公司,通过因特网做他们的业务,而传统的公司已经向电子商务转换,希望乘着电脑网络潮致富,增加销售额,而且提高效率。得克萨斯州达拉斯ICL电子商务服务咨询集团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DeanWhitlock说:“把购买行为转移到网络上,商家可以消除90%的交易费用。”

电子商务使企业成功的例子很多,比方说通用电气公司(简称CE公司)。

该公司在2000年《财富》杂志所列出的美国最佳公司中是一等的,1999年和1998年也都是如此。然而,这几年CE公司已经作了一些变革。这当然涉及电子商务,当时《财富》杂志说,JackWelch成了电子商务的信徒“并且把CE公司定义在电子商务快车轨道上。

Welch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执行总裁,多年来在他的办公室甚至连一台个人电脑都没有,虽然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其他人都有了电脑。然而,当他最终成为电子商务”信徒“后,行动的很快,让电子商务成为这家公司的主要特色。

CE公司的塑胶品牌Polymerland1999年的1月电子商务的每周销售额为1万美元。一年后,一个工作日就达200万美元,而且计划到年底翻倍。同时,这家公司的能源系统也已经启动一个电子商务策略,结果1999年销售额1700万美元,而2000年计划达到15亿到20亿美元。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看法,网上购买者有着很高的要求和期待。他们要求一笔交易不到10分钟就办妥;挂通以后对于接待服务他们不想等过3分钟;并且,他们希望商品在一个星期内送达。

最近BCG调查了12000名因特网用户,28%的人回答说:他们终止了在某一个网站的购物,而60%的人说:如果他们在某一个网上商店有过一次反面的经验他们将不在去这家公司的离线商店。然而,BCG还发现,上网时间越长的人网上消费越多。一个上网不到一年的人在1999年消费260美元,而一个上网超过三年的人年均消费达800美元。

这一切无疑都说明电子商务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无限机会的市场。而且因特网平衡了竞争场地,给予了小公司与大公司竞争的机会与能力。因为新的销售环境真正并不是由技术推动的;他是由电子服务推动的。

第四章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下的物流

4.1我国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是:物流的各个环节运输、仓储、配送成本很低,包括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物流资源成本、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将整个物流过程综合起来,却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物流服务能力包括运力大于运量,仓储能力闲置,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在物流的供应链过程发生了巨大的隐形成本,这些隐形成本构成了物流成本的虚增泡沫。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就是要利用现代物流的组织、管理方式,挤掉这些泡沫,从而实现物流的速度、安全、可靠、低成本的运行。

目前以物流电子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发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定位在电子物流信息市场以因特网为媒体建立的新型信息系统,它将企业或货主要运输的物流信息及运输公司可调动的车辆信息上网确认后,双方签订运输合同。即货主将要运输的货物的种类,数量及目的地等上网,运输公司将其现有车辆的位置及可承接运输任务的车辆信息通过互联网提供给货主,依据这些信息,双方签订运输合同。从功能来看,主要功能有三个即:信息查询、、竞标,附属功能有行业信息、货物保险、物流跟踪、路状信息、GPS等。这类电子物流理论和实践包括我国的货夏交通在线、56NET、迪辰系统等。国外物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各国都在为发展物流业投入更多的技术力量。日本构筑电子物流信息市场,日本的三大综合商事住友、三井和三菱,2001年正式就共同合作构筑电子物流信息市场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一系统的构思思路是将网上的商品电子贸易与物流运输两大项业务同时在互联网上完成,日本凭借本国的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捷足先登构筑电子物流信息市场,将对国际物流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在日本国内构筑起第一座最大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以求在日本国内的物流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日本的物流业电子信息化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国家运输交易场(NET)。美国国家运输交易场是一个电子化的运输市场,它利用Internet技术,为货主、第三方物流(APL)公司、运输商提供一个可委托交易的网络。

二是定位在为专业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的电子物流系统,它的特点是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它能够实现系统之间、企业之间以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无缝链接,而且这种链接同时还具备预见功能,可以在上下游企业间提供一种透明的可见,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和管理库存。同时,由于全面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计算机电话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Internet、无线互联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配送优化调度、动态监控、智能交通、仓储优化配置等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模式,电子物流提供了一套先进的、集成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从而为企业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想像,每小时处理数万件来自数百个供应商和流向数百个零售商货物信息的基础,是供应链各方之间必须建立电子化的沟通手段。

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专业物流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这类电子物流系统,如美国联邦快递(UPS)。电子物流服务提供商应根据客户规模的大小提供不同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将有利于服务的多样性以及加强市场的伸缩性。例如,FedEx公司于2000年7月开展了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网站建设解决方案的业务,这些网上商店由FedEx进行管理,同时这种前端服务同FedEx的后端服务相连接,提供集成的电子物流服务。

问题有以下的6点:

1、物流观念落后.管理体铡滞后。物流是80年代才传入中国,我国EC只有两三年的发展。这客观上决定了中国EC物流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表现在物流观念和管理体制两方面。观念落后导致我国不论是国民经济或企业管理均不重视物流,缺乏规划,投资严重不足,现有的储运被看着是物瘫的全部内容,更谈不上EC物流。体制上,中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局、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

2、物流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在物流硬件上,物流设施如:物流站、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装备如: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等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陈旧建筑,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且工作效率低下。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缺乏.跟不上EC物流的要求。此外,由于物流管理跟不上造成使用效率低下,使原本陈旧的物流设施更不能满足EC的需要,如我国仓库的利用率只有50%。

3、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EC轻物流。EC时代的来临将使传统的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新整合,但我国实际却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硬件、轻软件,重电子、轻商务的倾向。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传统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效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物流服务要求。

4、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单一。(1)目前许多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有的工厂有自己的大型车队,甚至远洋船队,物流专业化程度低;(2)现有物流企业是过去的仓储、运输的简单转行,物流技术单一,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3)-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物流一体化。

5、物流业经营管理低效,缺乏规模效应。我国企业物流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物流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物流时间、物流速度就是例证。(1)物流时间。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2)物流速度。全国铁路货运列车的平均技术速度仅为45公里/小时;因散装、集装箱运输技术尚未普及,装卸效率低,铁路货车中转停留时间约5小时。公路运输营运货车平均车日行程仅200公里左右,车辆工作率约60%。城市内运输由于道路面积增长与车辆增长不适应,车辆运输速度不断下降。在一些大城市,平均车速已下降到每小时15公里,严重影响了城市物流效率。

4.2我国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对策

1、提高对发展EC物流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物流是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物流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对发展物流的认识,需要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认识到新经济中物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二是要把物流产业纳入国家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三是要重视物流及相关科学尤其是物流技术的基础研究,为EC物流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和社会基础。四是要树立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分工相结合的思想,走EC的发展模式。

2、建立新型的物流经营管理体系。我国物流的发展目标是走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的道路,这需要改革过去的低效、小规模经营管理的体系。建立新型物流经营管理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支持TPL、城市与区域物流的发展,提高物流的规模化成效。二是充分利用全社会物流设施,鼓励兼并、重组、联合、优先进行技术改造,尽量避免物流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三是要发挥物流体系的中介环节作用和基础先导作用,需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物流经营公司或集团,发挥规模效益,形成规模优势。四是吸引外资投资物流产业,通过竞争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产业发展。

3、在物流技术上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物流经营和管理的科技含量是EC物流的立足之本,这主要体现在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上。例如,为了千方百计地满足用户方便、快捷、门到门直达运输需要,运输技术涉及到:标准化的条码技术(BARCODE)以解决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l)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手段,它是对供应链上的信息进行运作的有效方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可以全天候、连续地为无限多用户提供任何覆盖区域内目标的高精度的三维速度、位置和时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完成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经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功能;射频技术(RF)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IN-TERNET网上每天大约有3万多人在信息,有多达100万人在此阅读信息,数据流量达数百兆。网络新闻有多达2万种分类信息。如何充分利用INTFR-获取物流信息是一个现实问题,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

4、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据估算,要构筑预期的运输规模至少需要6500亿元投资,因此应采取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的措施:一是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引导外资、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投融资体系。二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改革物流设施投资的纯现金回报制度,让物流企业低成本运作。三是发行物流建设债券,或者放宽科技含量高的物流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为物流建设筹资。四是要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备和其他物质,条件,通过更新改造让其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做到新旧兼容。

5、建立完善的法规及配套政策,促进物流持续健康发展。1999年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及与物流有关的相关部委加大了支持和发展物流的力度,这又从政策面反映了中国物流发展的远景及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笔者认为配套政策主要是:(1)加强物流业法制建设,当前可先颁布(物流管理条例),再过度到《物流法》努力实现物流法制化、规范化。(2)物流必须纳入全国、地区、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3)限制企业(不论是生产或是流通企业)自建物流服务系统。(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订车柄通行、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规模化经营的物流企业发展,对未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个企业(包括连锁公司)采取不鼓励或限制的政策,如对载运量低、空驶率高的车辆采取多收费等措施加以限制。

6、加强物流专门人才培养和培训。第一,高校应增设物流专业,已有物流专业的要进一步加强井扩大招生名额。第二,条件成熟的高校应招收研究生、博士生。第三,对商贸、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大型企业等物流企业的近期人才需求,可进行短期强化培训。第四,把引进国外高层次物流专门人才与优秀国内人才送出去培训相结合。培养一大批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和物流实用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相对于传统交易方式是一场革命。但是,电子商务必须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的支持,才能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最大程度上使交易双方得到便利,获得效益。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化物流,电子商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吴清一物流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包健民物流现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4.宋玲、电子商务--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1日

5.中国电子商务前景看好、人民日报、2002.11.20第七版

6.陈志萱、法国上网购物人数增加、经济时报、2002.11.20

7.王莉物流学导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8.关觉流通,商流物流信息流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9.娇云起张铎电子商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10.牛东来张铎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1.张绪昌丁俊发流通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RaviKalakota&MacicaRobinsom、e-Business:RoadmapforSuccess、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9

第9篇:简述现代物流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物流系统,物流外包,承包商评估,承包商选择

 

【绪论】

一、企业物流系统

学者王耀球等(2010)给物流所下的定义,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又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企业的物流系统高晓亮等(2008)提出,是指供应链中企业内部的物品流动,是对企业生产物料的运输、装卸、包装、保管、信息及配送服务的统称。企业物流是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和驱动力,在企业内伴随着供应、营销渠道,对货物、服务和相关的信息从供应商到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流通和储存,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王耀球等(2009)提出期刊网,加入世贸后,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正面临着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物流成为中国重点发展的主要事项,物流的发展已列入中国“十五”规划之一,在不断增加政府的资源、企业物流的资源,以及中国对外开放,增加国外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中国物流的效益。叶海虹(2009)指出,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所形成的加工、检验、搬运、储存、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企业物流的有效发展更是离不开企业物流系统的完善和健全,宋 周等(2007)提出,企业物流系统,是指由参与了企业的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所有物流要素,为了实现企业物流目标而形成的整体。蔡定萍(2006)认为,所谓物流系统是指由多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单元结合起来,以物资为工作对象,以完成物资实体流动为目的的有机结合体。

企业要建立并运行适应社会市场的具有现代技术和信息处理性能的物流系统,魏国梁(2003)提出,必然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和费用消耗, 因而企业在构建物流系统前, 应对拟建立的物流系统所具有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这也是企业对拟建物流系统进行可行性论证与评估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物流系统完备,企业为减少自身成本可以考虑将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宋周等(2007)企业物流系统边界的扩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企业物流系统的内涵,并且也使得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实际,从而增强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物流外包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姚建明(2010)指出,企业的发展必须整合外部资源, 而物流业务外包( Logistics Outsourcing)是企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如今, 物流作为企业生产与服务主业之外的第三方利用资源, 日益显示出其在提升企业综合运营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物流外包的发展是必然的,MICHAE lJ(2006)认为,人们逐步认识到将物流业务外包给3PL(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是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0)提到,2004年到2010年间, 我国3PL规模的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3%, 多数企业选择了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进行综合物流业务的外包。那么众多学者也提出了发展物流外包的原因, 如: RAZZAQUEM A(1998) 物流外包可以减少资产投入;DAUGHERTY P J(1996)降低投资及运作风险;LAARHOVEN P V(2000)灵活应对全球贸易的复杂性;SKJOETT-LARSEN T.(2000)增加物流运作的灵活性RAO K;YOUNG R R(1994)技术进步为物流外包带来了可能的和便利的条件。

总结来看,Mohammed和Chang( 1998)曾对物流外包的动因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包括商业全球化、技术发展、第三方服务的功能、管理方式的改变等等均被认为是影响物流外包的主要动因。但是期刊网,对于物流外包发展的风险,我国张纪海(2008)指出有主管部门潜在的风险:决策风险、监管风险;动员物流外包商潜在的风险: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安全风险。对此,刘怡君等(2008)指出,其中还有公司战略机密泄露的风险;合作的依赖风险;客户关系风险;物流供应商的不确定性风险;委托――关系所固有的风险。

三、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的评估与选择

孙磊等(2009)提出,由于承包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承包商便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任玉珑等(2007)指出,但现实中, 看重当前利益的承包商往往更倾向于实施负向行为, 他们几乎不会考虑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仅希望在当前的工程中通过实施严重的负向行为获取超额利润, 然后退出行业。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的评估与选择,对于企业即业主或承包商,Jin wang (2009)指出,从设计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给出了用于业主评估的一些指标,包括信用度、后续项目的数量、业主对承包商的喜好和业主项目管理水平。沈维贺(2008)指出,不同行业、企业的产品需求和不同环境下的承包商的评价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在建立承包商的评价标准时,不外乎都涉及承包商的业绩、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选择承包商的评价标准,并按此标准来选择承包商。Kometa S T(1996)认为,其实, 沿着另外一个方向, 站在承包商角度, 结合自身特点, 科学地评价和选择最佳的业主作为自己业务项目的甲方, 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完成, 同样非常重要。廖良才等(2010)指出,第一类问题是在进行项目投标可行性研究时所做的业主评估。第二类问题是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所进行的业主评估。为了避免不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成本和风险, 一般来说, 任何单位都希望与一些信得过的单位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三类问题是对公司作一般性评价时所做的业主评估。具体的评估如下图,

图 1 : 业主评估问题的评估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廖良才,2010)

企业为找准了自身的市场定位,翁心刚(2008)指出,从单纯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服务向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升客户价值转化,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化,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对承包商的评估和选择,沈维贺(2008)又提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①承包商自身:价值取向,参与改进主动性,公司规模,技术背景。②业绩评价:成本分析期刊网,交货质量,运输质量,企业信誉,企业发展前景。③业务结构:技术合作,人事简况,财务状况,设备状况,制造/生产状况,产品范围。④企业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此,他提出承包商选择与评价注意事项,如下图2.

图2: 评价体系树状图 资料来源:(沈维贺 2008)

同时,企业在选择自己承包商时一定会考虑的重要因素是诚信,王耀球等(2010)提出,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综合素质、财务指标、管理指标、竞争力指标、信用记录指标等方面。梁静(2009)提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对外包失控的顾虑主要集中在物流能力、业务流程、内部机密、物流质量及用户满意度5个方面(图 3)。

(内部机密)(内部机密) (内部机密)

(物流业务)(满意度)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满意度)

a.自营物流 b.物流外包

图 3 :企业物流所待控因素 资料来源:(梁静 2009)

可见,企业对承包商的评估是有依据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做好选择值得深究。孙磊等(2009)提出层次变权综合决策模型和综合变权决策模型,其中,层次变权综合决策模型是指因业主的某种要求,需要对某些影响因素进行激励,即它们的权重应随着状态值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业主又对某些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均衡性要求,即这些因素的权重应随着状态值的增大而有所减少。从该模型中企业可以找到自己评估承包商的方式。

四.研究总结

企业物流外包作为服务外包产业的一类分支,其发展方兴未艾,但越来越多的企业物流外包选择强强联合,且在选择各自的合作伙伴时显得非常慎重,因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评估与选择的好坏不仅关系但企业自身物流运转的好坏,而且可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不可大意期刊网,这一点基本成为物流系统委外的企业的共识,然而,时至今日,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评估与选择的方法仍十分有限,且多定性的泛泛而谈,不十分明晰,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方法就少之又少了,所以研究制定量化的便于操作的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评估与选择的标准方案就显得较有必要可十分迫切,为此,研究方法的制定很重要,采用可行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结论其通用性、可操作性如何?也值得关注,所以,后续的研究不仅要注意学术的价值,而且更有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研究得出便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接受并采用的评估与选择的方法应该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珏,郑翔.简述我国铁路物流产业政策体系[J].物流技术,2010,9(224).

[2]、王耀球,韦桂丽.物流企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增级[J].流企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增级, 2010,29(2).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R].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88- 113.

[4]、叶海虹,罗国勋,梁德丰,刘春艳.企业物流系统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新西部,2009.第2期.

[5]、孙磊,刘国买,殷乃芳.承包商选择的层次变权多因素决策[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6(7).

[6]、翁心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中国物流事业[J]. 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6期.

[7]、梁静.物流外包中的多边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 物流外包中的多边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2009,3(28).

[8]、廖良才,David Carmichael. 基于云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评估方法及其在业主评估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2010,8(28).

[9]、LAARHOVENP V, BERGLUND M, PETERSM. ThirdParty Logistics in Europe Five Years Later[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 30( 5): 425- 442.

[10]、MICHAE lJM, CRA IG R C.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in Third PartyLogistics[J]. Transportation Journal 2006, 45( 2): 23- 38.

[11]、SKJOETT-LARSEN T. Third Party Logistics from anInterorganizational Point o f View [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 30(2) : 112- 127.

[12]、Wang J,Xu Y J, Li Z. Research on project selection system of pr e-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design project bidding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9,27( 6) : 58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