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双减政策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政策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减政策现状

第1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Key words: carbon tax;cap-and-trade;a hybrid policy of cap-and-trade and carbon tax;game model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01-04

0 引言

随着国际环保法规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制约日益严格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积极推行基于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政策,并承诺在2020年之前将中国的碳排放量降低40%~4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碳减排机制,如碳交易机制[1]、碳税机制[2]、以及碳交易与碳税两者相结合的复合机制[3]等,这些机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实现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中国正通过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多个省市建立碳交易所来推进省级碳交易试点。同时,国家财政部门曾多次表示要研究征收碳税的相关事宜。在环境保护和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下,我国的减排政策究竟是选择碳交易还是碳税,抑或是碳交易与碳税两者相结合的复合政策,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文献[4]和文献[5]认为在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以及零交易费用的条件下,碳交易和碳税机制具有等效性,两者可以相互替代,只要将价格或者排放上限确定在边际减排成本与边际减排收相等处即可。但现实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很难满足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和零交易成本的假设,两种减排机制的政策效果并不相同。近年来关于碳交易和碳税的选择问题,学术界各执己见。部分文献支持应采取碳交易政策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6-9]。他们认为:①碳税虽然可以保持碳价格稳定,但是它不能确保既定的减排目标的实现,而碳交易机制通过确定碳排放总量提高了环境效益,碳交易优于碳排放税;②碳交易机制为减排提供了时间上的灵活性可以降低企业碳减排成本,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和决策者的支持;③从长远来看,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相对稳定;④在碳交易机制中,碳排放权按照拍卖方式进行分配,一方面,拍卖方式可减轻广大消费者面临的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拍卖带来的经济收入可被用于降低其他扭曲性税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部分文献认为碳税机制有优势[10-13],他们认为:①碳税比碳交易更简洁更容易管理,即使在征收碳税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阻力,随着对全球变暖问题认识逐步深化,阻力也将会日趋降低;②碳税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价格信号,反映减排现状,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排放;③在既定碳减排目标下,碳税所需管理成本与经济成本最低,碳税优于碳交易;④碳税的税收收入如果用于补贴企业提高减排技术和其他扭曲性税收,不但会有效减少碳排放,而且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增收。还有部分文献认为根据减排目标需要和两种减排机制的适用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使用不同的减排策略或者采取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可以更有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刘小川,汪曾涛[3]认为在近期内应以采用碳交易为主再逐步向以碳税为主体的减排机制过渡;袁永娜,周晟吕等[17]认为将碳交易和碳税结合的复合政策可以克服碳交易过于灵活和碳税过于死板的特点;石敏俊,袁永娜等[15]将碳交易和碳税结合起来考虑,通过政策模拟手段,比较分析碳交易、碳税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在减排效率、减排成本和经济影响等方面的的优劣,认为复合政策减排策略减排成本适中,不但可以确保既定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使较为分散的排放源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降低减排机制覆盖行业的减排压力,是较好的减排政策。

目前,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大有成为潮流之势。在我国,在碳减排机制的选择上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存在着分歧,以往文献的研究多集中在碳交易和碳税概念和定性的探讨[5,15-16],或从减排成本、减排效果以及经济影响角度比较其优劣[17]。本文考虑碳交易政策和碳税政策的属性,设计了单一碳交易、单一碳税以及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的不同情景。通过构建政府与两个具有竞争关系制造业在三种不同政策下的三阶段博弈模型,逆向求解,比较分析了在单一碳交易政策、单一碳税政策和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下社会总福利水平、产品的定价策略、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利润,为政府碳减排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1.1 问题描述

本文以政府和双寡头市场下的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代表性制造业企业为研究主体,其中制造企业1采用常规生产方式生产普通产品,制造企业2采用低碳生产方式生产低碳产品,两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足够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碳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此外部性问题,政府首先根据国家总体减排规划和以往碳排放情况以及社会总福利水平对市场上两家企业选取合理的碳减排规制政策,并制定该行业征收碳税水平或碳交易排放权和单位产量碳排放配权的市场价格;两家制造企业针对政府实施的碳减排规制政策,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来确定各自最合理的减排研发技术和生产技术来降低碳排放并获取利润;两家制造企业在充分考虑其之间的竞争关系、各自生产的产品低碳水平的差异性、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程度等因素以及自身利润最大化确定各自产品的最优定价和最优产量。

1.2 模型假设

为简化模型,本文作如下假设:

①在双寡头市场下,有两家具有竞争关系的制造企业,分别为:制造商1和制造商2,两家制造企业生产并在市场上销售同质产品,两种产品可相互替代,具有互补性和共存性,消费者根据自身偏好选择产品。设制造商1生产普通产品,制造商2生产低碳产品,各自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分别为cj和pj其中j=1,2,本文假设三种减排策略下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同。

②市场容量为N,为简化计算,取N=1。并记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和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分别为q1和q2,并有q1+q2=1

③用T表示低碳技术水平服从均匀分布,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的低碳技术水平为T0,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的低碳技术水平为T2,政府规定企业不被征收碳税或在碳排放权之内的低碳技术水平为Tl,则有T0

④设产品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低碳技术水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费用为k,当满足条件p2=p1+k(T-T0)时,消费者选择购买普通产品或低碳产品是无差异的。

⑤制造商2生产低碳产品,由于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节省了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使得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设为?浊(T2-T0),其中?浊为成本降低率。

⑥由于生产低碳产品,制造商2需要投入一定低碳技术研发成本R。根据文献[18]可设投入的研发成本正比于减排率的二次方,设?着2为低碳产品的单位产品减排率,则低碳产品的低碳技术研发成本R=■?茁?着■■(?茁为研发成本系数)。

⑦在单一碳交易(T)规制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单位产品的碳配额为g,折算为单位产品的碳减排率即?着0(0?燮?着0?燮?着20)(仅考虑单周期,可认为碳交易价格不变)。

⑧在单一碳税(S)规制下,普通产品的单位碳排放量为e,政府规定对碳排放征收的碳税税率为t(元/吨CO2)。

⑨在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TS)的复合政策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单位产品的碳配额与单一碳交易规制下相同,但碳交易价格为■(仅考虑单周期,可认为碳交易价格不变);政府规定对碳排放征收的碳税税率为■(元/吨CO2)。

⑩消费者在购买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和购买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时获得的效用分别记作U■■和U■■,两个制造企业的利润记作?装■■和?装■■。政府的最优目标是使社会总福利最高。故可用社会总福利表示政府的收益函数,即政府的收益?装■■=社会总福利=消费者效用U■■+制造企业的利润?装■■+政府对企业征收的碳税[19-20],其中i=T,S,TS;j=1,2。

2 三种碳减排政府规制策略博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两家制造企业产品的产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三种碳减排规制政策下,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量为q■■,且q■■=1-q■■,则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需求函数为:

q■■=N×■■dT=1-■,(N=1)(1)

q■■=1-q■■=■(2)

消费者购买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获得的效用为:

maxU■■=■■dT=■(3)

消费者购买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获得的效用为:

maxU■■=■■dT=■-p■■+■(4)

2.1 单一碳交易策略(T)

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q■■-e(1-?着■)q■■?滓(5)

制造商2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浊(T■-T■)]q■■-■?茁?着■■+e(?着2-?着0)q■■?滓(6)

此时,政府的具体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max?装■■=maxU■■+maxU■■+max?装■■+max?装■■(7)

2.2 单一碳税策略(S)

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q■■-eq■■t(8)

制造商2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浊(T■-T■)q■■-■?茁?着■■-e(1-?着■)q■■t

(9)

此时,政府的具体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max?装■■=maxU■■+maxU■■+max?装■■+max?装■■+eq■■t+e(1-?着■)q■■t(10)

2.3 碳交易与碳交税相结合的复合策略(TS)

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q■■-■eq■■-■e(1-?着■)q■■(11)

制造商2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浊(T■-T■)]q■■-■?茁?着■■-■e(?着■-?着■)q■■

(12)

此时,政府的具体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max?装■■=maxU■■+maxU■■+max?装■■+max?装■■+■eq■■+■e(1-?着■)q■■(13)

根据以上公式分别求得各碳减排规制的最优策略和最优利润列于表1中。

3 三种碳减排政府规制策略博弈模型的比较

3.1 命题1三种减排策略下,■>0或■>0。

命题1表明在三种减排策略下,政府制定的碳税税率或碳交易价格越大,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价格均会增加。

3.2 命题2 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①当0■时,普通产品的价格大小关系为p■■

②当0■时,低碳产品的价格大小关系为p■■

命题2中①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2,?着0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 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规制下普通产品的价格最高,碳交易(碳税)规制下普通产品的价格最低,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复合的政策,普通产品的价格处于二者之间;命题2中②说明低碳产品在三种策略下的价格规律与普通产品相似。不同的是,当■?燮■(■?叟■),即0

将三种碳减排机制下的最优价格带入需求函数得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最优市场需求量如表1所示。

3.3 命题3 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①当0■时,普通产品需求量的大小关系为q■■>q■■>q■■。

②当0■时,在减排机制下低碳产品需求量的大小关系为q■■

命题3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着■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机制下普通产品的市场份额较低,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碳交易(碳税)机制下普通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较低;在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下,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处于二者之间。

3.4 命题4 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当0■时,生产普通产品的制造商1和生产低碳产品的制造商2的最优利润大小关系分别为?装■■>?装■■>?装■■,?装■■

命题4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着■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规制下制造商1获得的利润最少,制造商2获得的利润最大,碳税税率远高于碳交易价格时,普通产品与低碳产品之间的竞争趋近于低碳产品垄断情形;碳交易(碳税)规制下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制造商2的利润最小,碳交易价格远高于碳税税率时,普通产品与低碳产品之间的竞争趋近于普通产品垄断情形;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利润处于二者之间,不会形成垄断。

3.5 命题5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①当0■时,在减排机制下社会总福利的大小关系为?装■■

命题5 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着■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最大,碳交易(碳税)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最小。这是因为,当政府制定的碳税税率高于(低于)碳交易价格,碳交易(碳税)带来的经济收入影响小,碳税(碳交易)带来的收入不但可以用于补贴企业提高减排技术和其他扭曲性税收,有效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增收。将以上命题结论汇总列于表1。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考虑同一市场中在三种不同减排政策下不同产品的竞争,基于单一碳交易、单一碳税以及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特点,构建了政府与企业间在不同减排机制中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在三种减排政策下的社会总福利水平、产品的定价策略、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利润,分析表明在?着2和?着0一定的情况下,三种减排政策下的社会总福利水平、产品的定价策略、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利润受碳交易价格?滓和碳税税率t取值影响:

①在三种减排策略下,普通和低碳产品的价格与政府制定的碳税税率和碳交易价格相关,会随碳税税率或碳交易价格增大而增加;

②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时,在碳税减排政策下社会福利较大,低碳商品的价格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生产低碳商品的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大;碳交易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较小,低碳商品的价格较低,市场份额较小,生产低碳商品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小。

③政府制定碳交易价格较高时,碳税减排政策下社会福利较小,低碳商品的价格较低,所占市场份额较小,生产低碳商品的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小;碳交易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较大,低碳商品的价格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生产低碳商品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大。

第2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热行业;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环境污染;SO2减排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05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25

城市集中供热是城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高寒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更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由此也导致在供热行业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城市居民只关心供热的暖不暖,供热的企业只关心企业的盈利,从而忽略了环境问题。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SO2的总排放量每年已经超过2500吨,已经居世界首位。而我国SO2的排放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供热行业的排放,特别是使用煤炭燃烧的供热行业,因此控制供热行业中SO2的排放是解决我国SO2排放的重要措施。

1 供热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锅炉已经超过50多万台,每年都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现在我国提倡以集中供热为主、分散供热为辅的供热方式,预测我国的中小新型锅炉企业还会不断发展下去,因此亟需要寻找SO2的减排技术。

2 工业锅炉的特点以及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

2.1 供热行业中小型锅炉的特点

在我国供热行业中,以中小型工业锅炉排放SO2最为严重,而我国工业锅炉主要有以下这些特点:(1)自控水平以及机械化水平程度比较低,管理运行方面比较差,没有脱硫设施或者脱硫设施脱硫无法达到排放的标准;(2)排放的烟气成分非常复杂,净化难度系数比较大,实施脱硫投资比较大,并且副产物的回收价值小;(3)烟气排放的烟囱把比较低,低者能达到15m,最高也就60m,排放的烟气不容易扩散,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4)现有的脱硫设备负荷波动比较大,频繁的开停,同时烟气中的化学物质具有极大的腐蚀性严重损坏了机械设备;(5)燃烧方式落后于先进的技术,9层以上的工业锅炉都是低效燃烧,燃烧率在60%~75%之间;(6)工业锅炉中燃煤的来源不稳定,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统配煤,煤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通常这种每种硫的含量达到1%左右;(7)工业锅炉中使用的燃料大都是煤,很少有锅炉使用燃油或者燃气;(8)布局分散,遍布各个城市以及各个乡镇,而且都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

供热行业中小型锅炉的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它们自身的特点,在污染治理以及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在控制污染方面完全不能和大型的锅炉相比。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控制污染主要以消除烟尘为主,并且为中小型企业配备了各种各样的旋风除尘器,但是除尘效率却无法达到排放的标准,为此我们通过借鉴外国治理污染的方法,使用烟气脱硫技术,其中烟气脱硫工艺和大型火电厂的脱硫工艺是一样的。虽然我国经过实践研究已经具有20多种烟气脱硫工艺,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适合的,为此结合中小型锅炉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考虑:(1)处理烟气的容量;(2)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3)环境的排放标准。我国的中型锅炉烟气容量在30万~80万m3/h,小型锅炉的烟气量在30万m3/h以下,因此在这种范围内适合使用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不仅投资成本低,而且脱硫的效率还有保证。

2.2 SO2治理技术

控制SO2的排放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燃烧前脱硫;第二种是在燃烧中脱硫;第三种是在燃烧后进行脱硫,也就是烟气脱硫。在这三种脱硫方法中,烟气脱硫被认为是控制SO2的排放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世界上先进烟气脱硫的方法已经有上百种,工业中应用的烟气脱硫方法也达20多种,在烟气脱硫技术中,湿法脱硫技术是工业脱硫技术中应用频率最高的。而在湿法脱硫技术中湿式石灰石又占有很高的比例,但是这种脱硫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结垢,并且投资规模巨大,主要用于火力发电厂行业的脱硫工程。基于湿式石灰法发展起来的双碱法脱硫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比较适合中小型锅炉的脱硫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双碱法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碱性硫酸铝法、钠钙双碱法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纳钙双碱法,也是本篇文章重点论述的双碱法。

2.3 供热行业治理SO2技术的应用比例

目前在工业锅炉中脱硫方法的应用比例如下:(1)双碱法:脱硫率(%)≥90,综合消耗较小,成本消耗较低,效果优良;(2)氨法:脱硫率(%)≥90,综合消耗较小,成本消耗高,效果优良;(3)钠碱法:脱硫率(%)≥90,综合消耗较小,成本消耗高,效果优良;(4)石灰法:脱硫率(%)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保证脱硫效率的情况下,对比综合消耗以及成本消耗,使用双碱法脱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脱硫技术,因此在供热行业,由于双碱法脱硫技术具有运行稳定、成本较低、综合消耗低、脱硫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在供热行业脱硫方面更加合适。

2.4 双碱法脱硫的原理

Na2CO3-Ca(OH)2[钠钙双碱法]是利用纯碱启动,通过纳钙吸收二氧化硫,生成钙碱的方法。化学反应式如下:

Na2CO3+SO2=Na2SO3+CO2 (启动反应式)

2NaOH+SO2=Na2SO3+H2O (1)

Na2SO3+SO2+H2O=NaHSO3 (2)

2NaHSO3+Ca(OH)2=Na2So3+CaSO3+2H2O (3)

Na2SO2+Ca(OH)2=2NaoH+CaSO3 (4)

CaSO3+O2+2H2O=CaSO4・2H2O (5)

在上述化学反应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前两个反应式表示脱硫阶段;中间两个反应式表示钙钠再生阶段;最后一个反应式则表示强制氧化,生成石膏阶段。

2.5 脱硫工艺的流程

供热行业脱硫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工艺系统:工艺水系统、脱硫剂再生系统、渣处理系统、SO2吸收系统、脱硫剂制备系统、烟气系统。

2.6 双碱法脱硫的优点

工业供热行业使用双碱法脱硫具有以下优点:(1)整个过程操作简单,并且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地运行,不会出现使用石灰法那样产生堵塞;(2)使用石灰作为消耗物,在整个流程中具有安全性,并且石灰价格低廉,节约成本;(3)在脱硫以后脱硫的残渣无毒性,溶解度小,不会造成二次污染;(4)脱硫的效率高,活性高,吸收速度快,这也是使用这种脱硫方法最大的优点。

3 供热行业的减排效果

在我国锅炉脱硫应用双碱法比较多,经过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使用这种脱硫法脱硫的效率可以达到95%~98%。以我国某个城市的两台锅炉配套的双碱法烟气脱硫系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双碱法脱硫系统为46MW,另一个为70MW,连续工作两天,每天对其检测三次,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脱硫的效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根据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在供热行业的锅炉中使用双碱法脱硫技术,脱硫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0%左右,极大地减少了SO2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

4 脱硫技术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分析

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在供热企业中配置脱硫装置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工作的条件、建设的条件、费用成本等。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说,配备石灰石湿法脱硫设施或者石膏湿法脱硫设施一般要耗费几千万甚至是上亿的资产,这对供热行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预计占到供热行业前期投资的1/10,但是相比火力发电厂要在脱硫设施上计划投资1/5来说,相当于节约了一半的成本。在配备设施的过程中,为了能最大化地节约成本,保证环境的效益,就需要全面分析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锅炉的容量、SO2的控制规划、脱硫剂的供应、废水的排放、供热行业场地的选择。对于我国的供热工业,为了保证我国供热行业实施脱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可以制定政策,对我国的供热行业实行脱硫费用返还或者供热行业的资金补助,帮助供热行业建设烟气脱硫设施。

据资料显示,我国部分地区使用烟气脱硫设施进行SO2的治理,使用的发电机的容量已经超过了900万kW,完全可以保证稳定减排,并且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我国的供热行业实施烟气脱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我国供热行业的烟气脱硫设施工作运行的资金问题,可以借鉴我国火力发电组电价的方式进行执行,通过调解供暖费用方案,保证供热行业的烟气脱硫设施能够正常地运营。

5 结语

总的来说,在供热行业中应用双碱法烟气脱硫不仅前期资金的投入以及运行过程中费用使用比较低,而且脱硫效率还有保证,运行也比较稳定,非常适合应用在我国的供热行业中控制SO2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锅炉炉窑除尘脱硫委员会.我国火电厂脱硫脱硝行业2010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1,(7).

[2] 侯海艳.谈供热锅炉使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J].山西建筑,2012,(17).

[3] 吴金辉.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第3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网结构 事故风险 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53-01

一、500kV蒙西电网现状

目前,内蒙古中西部电网500kV变电站16座,变电容量 21000 MVA,线路长度 4234公里;电网统调装机容量41300MW,最高发电负荷22260MV,区内最高供电负荷13920MW,风力最高出力4350MW,应经建成丰泉—万全,汗海—沽源—平安城2个向华北电网送电的通道,共计4回500kV线路,最大外送电力3950MW。初步形成了多通道、超高压、大容量、远距离、西电东送格局。

二、500kV蒙西电网存在问题

由于受政策、资源、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的约束,内蒙古中西部电网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电网外送通道严重不足;电网发供电矛盾十分突出;500kV主干网架结构较为薄弱,局部通道“输电堵塞”存在;长距离输电、单线、单变、过载现象较多,负荷转移困难,互带能力不足;电网调峰问题日益突出,冬季供热方式调整十分窘迫;大量风电并网,运行管理难度不断显现;大负荷集中,高耗能用户、风力发电厂、电气化铁路用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和因素增加了诱发电网事故的风险,客观需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

三、主网结构危险点分析

1.电网结构问题

500kV 主干网架结构仍然较为薄弱:乌海、吉兰太、千里山形成的单线三角环网结构薄弱,双回线跳闸后易造成大乌海地区大幅减供负荷;汗海、灰腾梁、塔拉之间单线联络,线路或塔拉主变跳闸后将造成锡林浩特地区电网与主网解列,锡林浩特市全停,冬季供热机组全停的问题。部分500kV变电站送出的220kV电网薄弱。如:汗海变电站汗温线跳闸或所在母线跳闸将造成二连浩特市全停的问题;春坤山变电站春固线跳闸或所在母线跳闸将造成固阳县全停的问题。

2.设备问题

近年来,新、改(扩)建工程采用的部分设备质量较差,存在家族性、批量性缺陷。投运后设备更换改造时间长,工作难度大,改造过程中存在设备检修方式下的N-1故障风险和设备跳闸风险。随着设备运行年限的加长,暴露出设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如隔离刀闸发热、操作卡涩操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电网设备的安全。因保护装置元器件超使用寿命发生的缺陷愈来愈多,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隐患。部分地区如乌海、乌斯太工业污染问题严重,存在输变电设备污闪跳闸的风险。电网规划不科学,导致后期扩建时到间隔,增加电网危险隐患。

四、防止发生电力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加强高龄设备的缺陷跟踪、运行巡视,针对设备易发生的缺陷储备相关的备品备件,保证及时消缺。做好检修工作安排,防范检修方式下N-1故障造成的电力安全事故。按周期开展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维护校验工作,确保安全自动装置的正确动作。在设备检修停电前,与调度人员主动沟通相关线路、主变负荷情况,提醒调度人员控制负荷潮流,控制事故等级。

积极开展500kV线路的带电作业工作。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加快如重要负荷地区双回线路的建设进程。逐渐完成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母线双母双分段改造工作,缩小母线故障情况下停电范围及对电网造成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内蒙古西部地区电网断面送电能力。适度减缓地区负荷接入速度,缓解由于电网薄弱而承担大负荷的风险,避免风险点数量的不断增长。

开展设备专项治理,提升设备健康水平。严密监测气体超标的变压器、电抗器:针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易损部件进行检查、维护,对重污染地区的输变电设备采取喷涂PRTV材料的方式防范设备闪络故障。加大设备入网检测力度,努力杜绝质量不良产品入网运行。设备选型要选用具有良好运行业绩和成熟制造经验生产厂家的产品,控制新研发的产品或新组建生产厂家的试生产产品入网,避免先天性、家族性、批量性的设备安全隐患。

五、结束语

根据500kV蒙西电网的发展现状及网架结构特点,需提前梳理电网危险点,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做好电网规划,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及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内蒙古中西部电网事故风险分析报告的通知.

第4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二类课题《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途经分析-基于中外比较视角》(课题编号:2010XYKT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第5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关键词:汽车;轻量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U4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84-02

一、概述

1.汽车轻量化的作用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着交通、化工、能源、电子、钢铁和机械等多个关联产业的同步发展,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汽车产业也面临着石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安全、节能和环保已成为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此,如何研发生产出消耗资源少、性能稳定、用户使用成本低的汽车,汽车轻量化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建设环境良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治需要,也是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减轻汽车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油耗、减轻污染、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汽车轻量化技术现状。

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国际国内汽车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表现在金属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比重在逐步下降,非金属材料(轻质材料)的使用比例在逐步上升,在已下降的金属材料中高强钢比重在逐步上升,普通钢比重在逐步下降;而轻量化的主要途径是在确保性能的基础上,材料向轻质化方向发展,主要包括以高强度钢替代普钢、扩大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材料、塑料和复合材料等在汽车的使用比重。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早在三十年前便研发推广这些轻量化技术,我国由于受政策、法规、观念技术和消费观念限制,轻量化工作近几年才得到突破。

二、一款东风仓栅式半挂车实施轻量化技术的方案

随着高速公路和物流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半挂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以一款东风仓栅式半挂车为例简要介绍一下东风公司以高强度钢替代普钢的轻量化工作初步探索。

1.东风仓栅式半挂车的构成

东风仓栅式半挂车由行走机构、车架、厢体和附件等四部分构成。其中行走机构主要功能是满足装载总质量及轴荷需要;车架部分主要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外廓尺寸、厢体、总质量及轴荷主要满足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要求。

2.各部件结构特点

(1)行走机构:行走机构既是承载运输部件,承载压力,又要保持平稳运输,由车轮、车轴、悬挂系统、支承装置、电气和制动系统组成。

(2)车轮:为并装轮胎结构,可以满足l3t以上的轴荷,轮胎选用11R22.5无内胎轮胎,自重与内胎轮胎轻l3kg左右,轮辋选用高强度22.5X9.00铝合金无内胎轮胎用轮辋。

(3)车轴:采用富华内置式制动鼓13t级车轴,制动鼓的尺寸直径和宽度分别为420mm和220mm。

(4)悬挂系统:为串联式平衡悬挂,弹性元件为抛物线型渐变刚度弹簧钢板,减震且使车辆平顺运行,传力元件为推力杆,自身带有限位装置来限定悬挂平衡架的摆角,钢板弹簧支架滑板为固定式。

(5)支承装置:支承装置为手摇联动式,可起支承车体,调节车体前部高度使牵引车和半挂车分离与连结。

(6)电气系统:符合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由电连接器、前、后位灯、示廓灯、侧标志灯、后转向信号灯、制动灯、倒车灯、后雾灯和后牌照灯等组成。

(7)制动系统:满足GB/T13881《牵引车与挂车之间气制动管连接器》和GB7258《机动车辆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规定,由ABS防抱死系统、驻车制动开关、紧急继动阀、制动接头、双膜片制动气室、单膜片制动气室、自动放水阀、储气筒、前制动气室及制动管路等,具有行车制动、驻车制动和应急制动等功能。

2.车架:由纵梁、横梁、贯通梁、车架边框、地板和牵引销等组成。纵梁采用“工”字型变截面梁,上翼板采用8MM厚优质高强钢板替代12MM普通钢板,降低自重约116.26KG;下翼板采用10MM厚优质高强钢板替代14MM普通钢板,降低自重约117.63KG;贯通梁(穿梁16件)采用3MM高强钢W型穿梁替代直穿梁加小方管,减重241.65KG,省去地板支承垫梁用钢;三节梁(前部)用3MM高强钢替代直梁,减重32.12KG;横梁为槽型,采用3MM厚优质高强钢板替代4.5MM普通钢板,中横梁冲孔;边框为采用3MM优质高强钢板辊压成槽型,替代14#槽钢和4.5MM折弯件,减重约294.39KG;腹板用4.8MM高强钢替代腹板6MM,减重112.45KG;地板用2MM高强钢花纹防滑板替代3MM花纹地板,牵引销符合GB/T4606《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5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

3.厢体:厢体由前板、侧板、后板和立柱等组成,前板采用加强结构,侧板和后板采用0.8至1.6MM冷轧钢板辊压成瓦楞板;立柱用3MM高强钢折弯件替代4.5MM普通钢立柱,减重25KG;仓栅用3MM高强钢折弯件替代4.5MM立柱,减重92.23KG。

4.附件:由侧防护装置、后下防护装置、挡泥板、备轮及工具箱等组成。防护装置符合GB11567.1《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装置要求》;后下防护装置符合GB11567 2《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侧防护装置和后防护装置为以1.4mm厚高强钢板罗拉成型替代3mm槽钢,减重25.34KG;挡泥板采用1.8MM薄钢板压筋结构;备轮架为链条机械升降结构;工具箱用塑料箱替代钢钢制工具箱,仅为10KG,减重105.13KG。

三、东风仓栅式半挂车实施轻量化工作的效果

1.大幅度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采用FEA系统(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在保证车辆性能的的基础上,减掉了车体多余冗重,仅挂车部分每辆车累计高达1519.74KG,若以现有钢材市场价格5元/KG计算,仅此一项,每辆车可直接降低成本7598.7元,若每年以5000辆产量计算,一年可节约资金约3799万元(见表1-1)。

2.降低运输单位和用户使用成本。若车辆总质量不变,整备质量每降低lkg,货运就多lkg,就能增加运输效益,而整备质量的增加不创效,反而增加费用。据国际权威机构测算,每千克货物万公里的燃油消耗率约0.16L,每辆半挂车日行驶按450km计算,每年按300天计算,全年则为135000km,那么每减少lkg整备质量每年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是15.12元(油价按7元/L计算),每多运输lkg的货物每年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是121.5元(货物运价为每百公里每吨在90至110元人民币,按90元计算),本款东风仓栅式半挂车通过优化组合后,整备质量要比用普钢轻1519.74kg,如果运行300天,则可为用户多带来约18.46万元的经济效益。

3.减少污染和排放。车辆减轻自重,降低了燃油消耗,同时也减少了向大气排放CO2和有害气体及颗粒。

4.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此车型的推广不仅使企业紧跟国内外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了燃油法规要求,节约了资源,同时增强了企业和用户积极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6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

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第7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关键词:含油废水;节能减排;深度处理

1 概述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钢铁工业是五大耗水行业之一,从矿石开采到钢材成品生产的整个过程,水作为生产原料、溶剂、洗涤剂、冷却、传热介质等始终贯穿其中,而面临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的情况下,如何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

目前太钢的轧钢废水(包括不锈冷轧厂、不锈热轧厂、不锈硅钢厂、型材厂、热连轧厂、钢管公司)主要排至中和站进行中和处理,这部分水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浓酸、漂洗酸水、含铬废水以及含油废水所组成的,目前处理工艺全部采用石灰中和处理,中和处理后废水成分复杂、含盐量高(约5000μs/cm)、COD高(约500-2000mg/l),无法回收利用,只能外排,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加重了外排水水质达标的压力。因此建立含油废水处理工序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含油废水的来源及组成

太钢含油废水主要来源于不锈冷轧以及冷轧硅钢生产工序,其产生的稀含油废水占总含油废水的98%以上,而且水体内含盐量较低,COD高,油含量高等特点,可通过与中和站废酸水分质处理达到回收利用。

3 含油废水深度处理的工艺选用

通过对先进水处理的工艺技术进行技术比较、并结合太钢所处北方地区缺水的现状,确立了如下工艺对太钢含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

该工艺预计包含浓油、乳化液废水处理系统,稀油弱碱废水处理系统以及RO深度处理系统,其中:

3.1 浓油、乳化液废水处理系统

乳化液及浓碱油废水进入调节池进行储存,经过去除粗渣的处理,进入超滤系统进行油水分离,超滤处理过后的出水与稀油弱碱废水一道进行后续处理。

3.2 稀油弱碱废水处理系统

稀油弱碱废水、处理后的乳化液及浓碱油废水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出水经过两级气浮后进入MBR进一步降解和去除其中有机物杂质, MBR的出水进入深度回用水处理系统的原水池。

3.3 RO深度处理系统

MBR出水进入脱盐处理系统的原水池,而后利用双膜法进行脱盐处理。最终实现含油废水的回收利用。

4 预选用工艺的核心技术

含油废水中处理的工艺过程中主要包含超滤除浓油及乳化液、MBR生物接触氧化去除残余COD、双膜法去除水体内盐分三项关键工艺,而在这三项中超滤除油、双膜法脱盐都在太钢水处理中有过相当程度的应用,只有MBR生物接触氧化为首次接触的工艺技术。

MBR(membrane Bio-reactor) 又称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它是用微滤或超滤膜代替生化反应工艺中的污泥收集器而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生化反应器,与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

(1)污泥浓度高,污泥负荷低,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

(2)污泥浓度高,水力停留时间短,高容积负荷,占地面积大为缩小。

(3)高效固液分离,出水悬浮物浓度接近于零,优于中水标准。

(4)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完全分离,运行控制灵活。

(5)微生物完全截流在反应器内,有利于世代较长微生物的生长。

(6)泥龄长,大大提高了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7)可以滤除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8)低污泥负荷、长泥龄下运行,可以基本实现无剩余污泥排放。

(9)流程简单,能耗低,节约运行成本。

(10)无需增加新设施,易于原有生化工艺的改造和扩容;

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法相比选用MBR,可以利用膜分离设备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质截留住,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浓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可以分别控制,而难降解的物质在反应器中不断反应、降解,大大强化生物反应器的功能。而且作为一体化设备,其具有占地面积小,便于集成等特点也十分有利于目前太钢含油废水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

5 效益分析

5.1 环境效益分析

5.1.1 回收太钢生产废水,减少外排量,对太原市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5.1.2 为太原市节能减排作出极积的贡献,全年COD减排量约1620吨。

5.1.3 减少引黄水使用量,降低新水消耗,减轻了太原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

5.1.4 为太钢寻找到一条新的水源,降低太钢的吨钢耗新水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5.2 对太钢水系统的影响

投入废水处理设施后:可将处理后出水进行回用,并有效降低中和站出水及太钢总外排水的CODcr含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5.2.1 本项目处理后关键水质指标:回用水量:165m3/h;CODCr ≤30mg/l;油含量< 1mg/l。

5.2.2 对太钢水系统的影响:对污水厂轧区退水系统的COD可由150-180mg/L降低至120-150mg/L。

第8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截至2008年7月,全球其他国家持有美国国债总量已经达到26764亿美元,较2007年7月的22010亿美元上涨21.6%。

美国消费者长期以来透支其未来的收入,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经济贸易和财政“双赤字”模式乃至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根源。关于这一课题的讨论已有时日,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失衡的经济会以次贷为导火索,引发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风暴。

美国消费的透支,在房地产领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透支,在前几年的低利率松货币环境中,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超级繁荣,并由华尔街的精英们利用各种复杂得让人难以理解的金融衍生工具,将泡沫营造得登峰造极。随着银根收紧,民众贫乏的支付能力有如皇帝的新衣,根本无从掩饰房地产市场的极度透支。支柱既去,泡沫大厦随即坍塌。

次贷危机的爆发,意味着东亚过度储蓄、美国透支性消费的模式已难以维持。然而,在未来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如何调整仍未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美联储和各国央行如何共同应对这一危机,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全球共震

在《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看来,虽然美国政府已针对金融市场出台一系列援助措施,但美国现在仍亟需大量资金注入,以弥补其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的损失。事实上,无论救市成功与否,美国的“双赤字”形势还将进一步恶化,而美元独霸全球货币体系的局面已然松动。

在此之前,美国的财政、贸易双赤字局面已使全球经济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美国消费透支,政府财政赤字也因减税和军备开支积重难返;另一方面,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通过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所获得外汇储备增量却又不得不流回美国。

这一局面正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被迫调整。在前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看来,目前全球货币体系因此可能面临一次“大洗牌”,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和欧元的崛起暗示了未来货币格局的趋势。

“金价和油价的上涨实际上已经说明了市场这个信心的变化,当市场参与者对于美国的‘庄家’地位丧失信心,自然会出现这种转移,欧元的出现给投资者提供了另一个选择的机会。”沈联涛说。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虽然美国政府连续释放坚持强美元政策的信号,但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因素决定了所谓的强美元政策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是高速的经济增长还是资产市场繁荣,目前看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依靠不断增加外部资本输入而支持的增长模式是无法持续的。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每年需要输入的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美元资本的意愿却在不断下降。

一方面,中国和许多其他东亚国家已经开始追求更加均衡的增长模式,刺激国内需求,减少外部账户盈余;另一方面,最近几年美元贬值,各国持有美元资产的意愿也开始下降,并转向持有更多的欧元、英镑等资产。

不过,即使各国已经认识到投资美元资产,特别是国债资产可能存在的缩水风险,他们的选择余地也并不大。

谢国忠称,解决金融危机之道,需要全球的共同参与。这种全球协力的必要性在于,如果听任美国一家独撑困局,鉴于美国经济令投资者疑虑的现状,一旦美国国内各种债务之间的辗转腾挪已再无回旋余地时,印发货币便成惟一的出路。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将遭受重大损失,并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可预测的衰退。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全球其他国家持有美国国债总量已经达到26764亿美元,较2007年7月的22010亿美元上涨21.6%。这也是各国不得不配合美国步伐的重要原因,在一个密切联系的世界金融市场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是,受《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约束的欧洲国家,很难以财政刺激的方式来协助美国。在欧盟成立之初,就已经对各国的赤字率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政府年度财政赤字总额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国债总额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

各国目前的配合政策,可能仍然仅限于央行通过常规工具向市场中注入流动性。

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可能比之前任何一个时刻都更加重要,一旦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减计压力降低,将给欧洲和美国脆弱的金融业争取到消化“坏账”的宝贵时间。美国7000亿美元援救计划由此显得非常关键。

衰退之忧

金融市场的危机尚未见底,实体经济的衰退却已近在眼前。

二季度美国GDP一改颓势,环比上涨3.3%,本来很令投资者鼓舞;但很多经济学家却仍悲观地认为,这一数字不过是由净出口和个人消费支出支撑起的“假象”。

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原因是返税计划的刺激;净出口增长,则因为美元在二季度中出现相对弱势。在消费项目中,近期无论是消费者未偿信贷、个人消费支出,还是与消费具有较大关联的耐用品和零售数据,均不见好转迹象。随着退税计划影响消失,经济能否维持坚挺,前景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持续疲软,失业率节节攀升,美国7月和8月两个月的失业率分别上升至5.7%和6.1%。

摩根大通亚洲研究部门负责人大卫费尔南德斯(David Fernandez)认为,和前几次经济萧条期相比,目前美国失业率的恶化程度虽然尚有不及,但失业率的不断上行,将可能意味着更广泛意义的负面打击。

另一大不确定性在于,如果美国庞大的刺激计划得以实施,美国必然再度面临庞大的赤字困扰,美元下跌继而油价再度飙升的一幕也许会再度重演。9月22日,在美元下跌和合约到期,空头头寸补回的影响下,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交易的10月交割原油期货合约价格巨幅上扬25美元,创下近年以来的单日涨幅之最。

而在前期,原油价格最低探到接近90美元每桶的低位。正如黄金、原油一贯表现出来的趋势一样,相关因素的变动往往会出现联动影响。财政刺激计划可能要以通胀的风险作为代价。

渣打银行美国经济分析师大卫赛蒙斯(David Semmens)称,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包括失业率,工业产出和零售数据均表现疲软,夏季的大规模退税计划使得消费者支出没有过于衰退;不过该退税计划的刺激已经逐渐弱化,下一轮的财政刺激计划有可能推出,但其效果可能要等到2009年才能见分晓。

现在美国实体经济各方面的指标都无法让人乐观:失业率高涨,工资增速回落,房价和资本市场萎靡不振,信贷进一步收紧。金融市场的动荡必然令个人消费或企业支出更趋于谨慎。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出口,无论是对欧洲还是世界其他部分,在最近几个月均有所回落。

谢国忠对美国经济前景非常悲观,认为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下滑大约2个百分点。

“财政刺激计划可能有助于金融市场信心的恢复,但无法阻止实体经济的衰退。”赛蒙斯认为,美联储仍可能在2009年初降息,而至6月可能会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

不过,目前降息的可能性很小。美联储对通胀时刻保持警惕。经历次贷危机中的紧急降息后,联储委员们似乎已开始对放松利率出现抵制情绪――哪怕是很小的让步。

高盛全球经济研究团队在其近期报告中预测,美国GDP增长速度年内仍将停滞,而这种迟缓的增速可能要一直延续至2009年末。通胀则将逐步缓和,CPI回落速度可能要快于核心CPI的回落速度。虽然现在至年末美联储利率政策仍将保持中性,但在明年上半年,政策可能会向减息一端倾斜。

第9篇: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关键词】烟标印刷;VOC排放;原因;治理技术;控制措施

一、烟标印刷中VOC排放的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香烟消费档次不断提升,卷烟企业逐步提高高档香的生产比例,并选择防伪技术高、印刷精美的中高印刷包装。烟标印刷常用的印刷工艺包括凹烫、全息烫印、凹版反面印刷、大颗粒幻彩印刷等。由于印刷过程大量采用溶剂型油墨及胶勃剂,导致烟标印刷从原材料选取、印刷工艺的组合到印刷成品的存储,都涉及VOC排放和溶剂挥发及成品上溶剂残留超标等问题。这样不仅给环境增加负重,同时也使烟包企业遭受因溶剂消耗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极大地限制了烟包印刷企业的发展。国家烟草专卖局将卷烟质量合格标准的判定从烟标印刷质量是否合格,提升到生产过程及卷烟消费过程中VOC排放是否达标,将VOC控制放到了与印刷质量同等的地位,因此加强治理烟包印刷企业中的VOC排放非常重要。

二、烟标印刷中VOC排放的主要治理技术

在烟标印刷过程中,由于烟标采用了不可降解的复合铝箔纸、镜面卡纸、溶剂型油墨、胶勃剂及清洗设备采用的高溶剂含量清洁剂,使得烟标印刷从原材料选取、印刷工艺过程到印刷成品的存储过程,VOC排放十分严重。鉴于我国工业生产现状,VOC控制和治理依然以减排为主。目前,企业针对VOC问题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新油墨研发、印刷设备改造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VOC排放。如博斯特打造了一款RS3.0凹印设备,可采用水性油墨,实现低碳环保节能;柯美西集团推出了一款C18卫星式胶印机,采用EB油墨,实现无溶剂印刷;江苏彩华亦引入了VOC回收装置,并致力于开发单一溶剂油墨,以利于溶剂回收处理;陕西精华工贸推出“飞扬”水墨,可应用于RS3.0,实现PET材料6色印刷。可见水性油墨、单一溶剂油墨、无溶剂勃合剂及相应工艺、设备改造可从源头上减少VOC排放。

2.采用吸附回收法、燃烧法及分解法处理VOC废气。陕西北人机械公司采用活性炭颗粒吸附技术、纯氮气脱附技术及深冷凝技术对混合溶剂回收,实现98%的吸附效率;北京双燕改用醇水性油墨印刷,并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浙江诚信包装材料公司引用天龙科技开发的VOC吸附回收系统,有机溶剂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减少了废气排放。可见生产过程中适当引入废气回收装备,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烟标印刷过程中VOC排放的控制措施

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对于烟标印刷过程中VOC排放的治理,需要从原材料选取、生产过程、末端处理等个方面同时进行,并且加强对烟标印刷的全过程监控。

1.烟标印刷应用清洁原材料,实现对VOC排放的控制。烟标印刷中的VOC减排最佳途径是通过清洁生产减少使用及挥发,例如采用水性油墨、UV油墨、无苯油墨或单一溶剂油墨替代传统有机溶剂油墨,降低溶剂回收难度;采用真空镀铝材料取代复合铝箔纸,用白卡纸或铜版纸替代复合材料,从生产选材上控制VOC的产生。

2.烟标印刷应用先进的工艺组合与设备,实现VOC排放的控制。改进相应印刷设备以适应新型印刷材料的使用,同时考虑到包装印刷企业废气排放一般是无组织排放,建议对生产设备或生产厂房进行密闭控制,区分不同承印物使用性能,合理调节温湿度,加速有机溶剂挥发,通过挥发性有机物的回收装置降低生产过程中VOC的整体排放量。

3.合理应用废气处理技术,实现VOC排放的控制。根据废气含量、成分不同,选择不同处理方法。建议对单一成分废气采用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或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复杂成分废气采用吸附浓缩和催化燃烧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合理规划生产周期,优化印刷品的存储环境,加速印刷品残留有机溶剂的挥发。

此外,为提高包装印刷企业VOC排放控制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政府需要从政策、技术以及资金上为企业提供支持。第一、政策保障。目前VOC废气治理政策及限量排放标准初步实施,大部分包装印刷企业还处在观望期间。此时应在政策、标准执行上实现各企业标准统一,勿使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从政策、标准的执行力度上为企业提供保障,对先改革企业实行优惠奖励措施,让企业在安心的环境下,充分调动积极性。第二、技术支持。要实现废气的全过程监控、有效处理,不仅涉及到材料选择,还需要印刷工艺的改进、设备结构的优化、末端处理设备的引进等。这就要求包装印刷及相关行业开发环保原材料,实行绿色技术改革,为包装印刷企业提供技术指南,以支撑VOC治理政策的有效推广。第三、资金支持。由于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大部分企业只能选择单一方式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无法全面实

现整个印刷过程的VOC控制,延缓了大气环境治理速度,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在出台相关技术指南的同时,加大对包装印刷企业的资金支持,不单从限量排放标准的实施上强制企业进行VOC治理,还要从政策扶持上让VOC排放企业参与进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及国家烟草总局关于培养大型烟草集团战略的实施,烟草行业仍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同时其烟标印刷中的VOC排放对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对其排放及其治理控制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韩祥龙.烟包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与控制[J].印刷技术,2009

[2]王军.加液方式对卷烟商标纸VOC检测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