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口支援范文

对口支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口支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口支援范文

我局历来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年初就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专家组,制定了《县卫生局2012年度城乡医院卫生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分别与县中医院、县镇中心卫生院、木里县人民医院、县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

二、团结协作,勤奋工作

依据方案计划,2012年4月1日—2012年9月30日我局安排县级单位分批的向受援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的高年资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疗、管理、护理或医技等人员近100人,根据受援医院管理和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免费为受援医院规范化培训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6人。专家组成员和派驻医务人员在受援医院内开展临床查房、临床教学、会诊、技术培训、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指导受援医院医师开展疑难危重病症诊疗;培训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对受援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帮助受援医院建设重点科室;充分发挥上级医院的综合能力与优势,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三、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通过对口支援,我县县直医疗单位与受援医院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受援医院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控制、基础设施、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2012年共计开展学习讲座80余次,带教查房120余次,各种疑难病例、危重病例讨论30余次,开展手术示教30余次,从而大大提高了各受援医院的业务技术水平。全年减免进修学习费用2万余元,向受援医院捐助无影灯2台,胃镜2台,肠镜2台,救护车及检验设备共计价值70余万元。各受援中心卫生院整体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卫生主管部门验收标准。在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复查验收活动中,均以高分通过,获得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2篇:对口支援范文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我局历来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年初就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专家组,制定了《县卫生局2012年度城乡医院卫生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分别与县中医院、县平通镇中心卫生院、木里县人民医院、县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

二、团结协作,勤奋工作

依据方案计划,2012年4月1日—2012年9月30日我局安排县级单位分批的向受援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的高年资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疗、管理、护理或医技等人员近100人,根据受援医院管理和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免费为受援医院规范化培训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6人。专家组成员和派驻医务人员在受援医院内开展临床查房、临床教学、会诊、技术培训、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指导受援医院医师开展疑难危重病症诊疗;培训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对受援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帮助受援医院建设重点科室;充分发挥上级医院的综合能力与优势,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三、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通过对口支援,我县县直医疗单位与受援医院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受援医院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控制、基础设施、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2012年共计开展学习讲座80余次,带教查房120余次,各种疑难病例、危重病例讨论30余次,开展手术示教30余次,从而大大提高了各受援医院的业务技术水平。全年减免进修学习费用2万余元,向受援医院捐助无影灯2台,胃镜2台,肠镜2台,救护车及检验设备共计价值70余万元。各受援中心卫生院整体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卫生主管部门验收标准。在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复查验收活动中,均以高分通过,获得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3篇:对口支援范文

一、组织与领导

成立了对口支援民族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傅晓春,副组长:龚承华,成员:陈平贤、袁承红、朱勇华。由于局领导岗位调换,现组长为局党组书记、局长董继辉。由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实际工作,做到工作责任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二、支援工作的主要情况

我局的支援工件坚持标本兼治相结合,治穷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对口支援工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稳步推进、富有成效。

1、我局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深入村民调查分析,摸清村情民情,了解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着力扶助解决农业用水难的问题,想方设法协助该村向上立项争资,2012年度我局已向上级筹资一万余元用于维修该村农田灌溉渠道,从而确保了该村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参与规划布局,完善群众的公益性事业设施建设。使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等得到全面改善。

2、认真抓好该村“三清三改”工作,充分利用山区有利条件,发挥山区天然资源优势,解决该村卫生饮用水,让群众能喝上优质水,保障村民的身心健康。

3、在引导村民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帮助村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着重搞好油茶林改造与新造高产高效的油茶林,对部分毛竹林进行改造更新。改造或新造油茶林、毛竹林200-300亩,使群众收入得到持续增长。

第4篇:对口支援范文

关键字: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对口支援

一、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在缪勒看来,所有现代的民主国家一定部分地是再分配的国家⑴,而运用财政政策行使财政平衡权是国家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财力再分配而言,财政政策中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要且不可或缺。按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向划分,可以分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和纵向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模式;一种是以纵为主,纵横结合的模式。现今,世界上尚无单独采用横向转移支付方式的国家,其一般是作为纵向转移的补充被部分国家采用。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单一的纵向模式。

我国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模式下有三种类型:维护既得利益型一一包括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或上解);财力转移支付型一一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型。

诚然,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制度也保留了旧体制遗留下的许多不合理因素,形成了一种"受益地区长期受益,吃亏地区长期吃亏"的内在运行机制,并把各省市之间财政收入差距的问题保留并且正当化。显然,这不利于妥善解决横向财政失衡问题。

二、对口支援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辨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贫富差距显著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调节的非均衡性和效率性,使得现有贫富差距不可能单纯依靠市场来平衡。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我们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时,必须尊重现状,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再分配职能,实现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在对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我国应当效仿德国,实行以纵为主、纵横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以解决我国当下地区贫富差距过大的困境。

针对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很多学者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⑵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不再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而是根据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中的现实基础论据,即对口支援,探讨其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关系。

笔者认为我国的对口支援并非真正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阶段仍然是单一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对口支援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辨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期通过对两者的认知,为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

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是经济发达地区对上级指定的欠发达地区或民族地区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是一种基于财政平衡视角下的政府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口支援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1992年国务院提出和发动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的对口支援。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成效之高让世人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而震撼。

几十年来,我国的对口支援行动渐趋成熟,具有如下特点:规模不断的扩大,由"结对子"到"举国行动";内容日渐的丰富,由初期的物资"硬件"扩展到人才、技术等"软件"支援;战略功能渐趋成熟,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战略功能转变。⑶

客观来说,我国的对口支援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对口支援的大规模深入实施,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1)对口支援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口支援在实行过程中是基于政治任务而非法律义务,是一种"政治动员"的模式;(2)对口支援的激励机制不完善。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的任务是为辖区民众谋福利,作为政治任务的无偿援助机制存在严重激励不足问题;(3)对口支援的评估机制欠缺。对口支援存在着政治责任属性,感情因素掺杂其中,对支援地乃至其他地区经济和社会影响欠缺有效评估机制。

(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在既定的财政体制下,同级的各地方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一般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以达到缩小差距、均衡财力的目的。规范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基于客观因素科学测算各地区的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进而决定横向转移支付的方向和规模。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单一纵向转移模式,但也有国家例外,德国、瑞典和比利时等国家实行纵横结合的模式,其中尤以德国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最为健全。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并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加以修订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⑷

在德国,横向转移的具体操作分为三个步骤:先测定各州居民人数,然后由联邦和州财政部门分别测算出"全国居民平均税收额"和"本州居民平均税收额",最后是在富裕州和贫困州之间实行横向平衡的资金划拨。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都是由宪法明确规定的,据此而划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范围也由法律形式确定下来。⑸德国横向的财政平衡,与我国目前的对口支援政策相比要系统、规范得多。

诚然,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践中是较成功的,但这种相对完善的横向转移制度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由于联邦和所有州的参与,这个平衡体系非常复杂且不透明;缺乏责任制,混合的资金来源掩盖了各级政府的责任等等。所以事实上,我们无法断言平衡系统是否应该向那个方向发展⑹。

(三)对口支援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辨析

2008年5月12日暴发的汶川地震震惊世界,中国的对口支援再次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非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安排,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此后又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这次对口支援被称为"建国以来最大的横向转移支付服务"。⑺

对口支援是否意味着中国存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口支援是否属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能否成为中国构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基础?

中国式的对口支援不是制度化、规范化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它在中央的领导下开展,行政命令色彩浓厚,与真正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相比差距甚大。然而,中国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迫切需要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因此对口支援承担起了这种历史的重任。

1、对口支援并非规范化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却具有横向转移支付的雏形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国家各级政府间明确基本职能、财权与事权、收入范围和支出责任前提下的财政再分配活动⑻。中国目前尚未从立法层面考虑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即使在《财政转移支付法》的起草过程中,对此立法也是尽可能地回避。但是,中国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这种横向的转移支付,因此,对口支援机制承担了这项重任。正如学者指出的,我国地方政府之间虽然没有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但具有横向转移性质的"对口支援"早已存在,它是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安排下,各省、地区之间出现的一种非公式化、非法制化的转移支付。⑼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始终未将对口支援表述为横向转移支付,但从本质上来说,对口支援就是横向转移支付的表现,但因为其仍属于政策层面的操作,所以对口支援和规范化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彼此混同。

2、内容上,对口支援超出了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

按照联合国《1990年国民账户制度修订案》的定义,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由此可见,财政转移支付强调的是一种财产的转移。德国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相对完善,但也主要是从资金和实物方面规范的。

相比之下,我国的对口支援自产生以来,就是全方位的支援,不仅是物资的支持,还包括项目合作、教育等内容。中国对口支援的范畴可以说已经超越了现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比资金援助更为深入的内涵。⑽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式横向转移支付的特点,也是其突出的优点。这一优势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局限,是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创新。

3、中国式对口支援机制具有明显的政策主导性特征

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中国的对口支援机制主要是作为一种政策措施来落实的,因此,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要在2006年的移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切实把对口支援库区移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其内在的逻辑很简单,因为法律规范和法律责任的不到位,所以我们把它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是最好的。⑾

当然,在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行动中,国家开始重视法制化建设,但是,条例和方案的内容仍体现了中央权威下的政策导向性特征。这仍然离我们追求的法制化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还有很远的距离。

三、结论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是单一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关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尚未建立,未上升到严格意义上的制度层面。此外,制度的实施更需依靠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证。

通过对对口支援机制的研究,笔者认为,现实中国可以考虑以对口支援为基础,参考德国模式的做法,构建起中国式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当然,学界对此观点并非完全一致。例如,有学者明确指出:对口支援机制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将其定位为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仅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才启用,而不宜继续扩大规模和实施范围,更不应将其常态化。⑿

上述考虑不无道理,但将对口支援局限为"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不一定能满足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笔者建议改革对口支援机制,将其作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基础,在法治轨道上完善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推动区域协作和协调发展。

注释:

⑴[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⑵参见 王达梅:《构建横向援助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46卷第2期

姚原:《关于我国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探讨》,《财会研究》,2010年第9期

⑶伍文中:《从对口支援到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趋势》,《财经论丛》,2012年1月第1期(总第163期)

⑷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8期(总第2114期)

⑸赵永冰:《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财经论丛》,2001年1月第1期(总第86期)

⑹Ministerial Bernd Semmelroggen,Financial perequation in Germany:Evaluation of the existing system,Contribution to the project:Reform of the fiscal transfer system in the P.R.China,16th August 2006

⑺李旭章:《抗震救灾需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2008年第4期,第114页

⑻王恩奉:《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2003年第1期,第61页

⑼丛树海主编:《财政支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1页

⑽徐阳光:《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立法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构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⑾同10

第5篇:对口支援范文

关键词:对口支援 转移支付 互补效应 政策建议

问题的提出

省际间对口援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对口支援,即结对支援,是区域、行业乃至部门间开展合作和交流的有效形式,通常泛指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为支持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采取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结对形成支援关系,使双方区位或行业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钟开斌,2011)。其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形式。我国省际间对口援助形式主要包括市场化的双方面互惠互利的“对口援助”、常态下的一般意义的对口支援(我国先进省市对落后地区的对口支援)、特殊事件下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与汶川灾区等)。上述几种对口支援形式中,双方面互惠互利的“对口援助”形式以及常态下的单方面对口支援形式,主要基于市场内生因素,其运行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历史原因、宗教和文化习俗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它们的深入研究需要大量殷实的资料和数据。基于相关资料和数据获取的可行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以及文章篇幅等因素的影响,也同时为便于展开研究,本文对于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研究主要着力于特殊事件下的单方面的对口支援,即由于外生因素导致短时间内地区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的地区和事件的问题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对口支援不仅提供资金方面的有效援助,同时可以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物资、人员、技术、教育、医疗以及就业等方面援助,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能够在短期内恢复当地的生产能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民生需求等。这主要是一种单方面的援助行为,这种对口支援形式在我国过去存在过,现在也正在实施,将来还会是最主要的援助形式。因此为了有效地展开研究,本文以四川灾区为例进行分析。

我国省际间对口援助政策实施以来,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运行机制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限的相关文献中,刘铁(2010)分析了对口支援与分税制下财政均衡之间的关系,认为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方案及过程均体现了财政均衡的理论;钟开斌(2011)通过对对口支援灾区的起源与形成进行研究表明,我国对口援助灾区政策在规模、内容、机制、投入和时间上都有了新的飞跃;宋耀辉、马慧兰(2012),赵明刚(2011)对我国对口支援政策的理论基础及运行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等等。然而,由于资料和数据收集的可获得性,政策本身所涉及的行政性因素等,与对口支援政策相关的一些问题,很多学者并未给予关注,如:省际间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能为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提供多大的互补效应?当前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口支援政策实施体系?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弱点,有多少可改进的空间,从而建设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对口支援政策实施体系?面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对口支援又应当如何地去调整?等等。澄清对口支援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为将来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外的思路。

对口支援政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补充效应实证分析

我国目前解决地区间横向财政失衡主要是“纵向为主,横向为辅”。本文以四川灾区为例,选取四川灾区各地2007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推算出各地区财政自给率与人均GDP以及各地的财政缺口,以此为基础将两者进行对比(见表1和图1)。在此对财政自给比例与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如下:

Y=0.0000265x-0.029,R2=0.7686

由上式可知,显著度相当明显,可知地方财政缺口跟当期的人均GDP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回归关系。以上18个县市,地方每年的财政支出大约都在2-6个亿之间,财政支出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地方的年度财政收入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本文计算了它们之间的方差和变异系数,如表2所示。可见,财政收入之间的波动幅度很大,而财政支出则有明显的刚性,变异系数仅仅为0.51。

由以上分析可知,18个样本城市的地方财政支出具有一定刚性,而财政收入却受当地的人均GDP或当期的GDP影响较显著。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结构、社会历史人文因素的制约比较大,所以短期内指望通过地方GDP的发展来解决地方的财政问题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体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权上移,而地方政府的事权却没有因此而减少。地方的公共设施支出并不因地方的财政收入少而减少,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迫使各地方政府的年度支出存在支出刚性。

我国当前解决地区间财政支出缺口的方式主要是借助转移支付,但我国目前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的:首先,转移支付由中央财政加以统筹,覆盖面广,中央的财政收入受现有的税收体制的限制,其财政收入不能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在支出上又要统筹地区差异,尤其是出于政治原因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虽说中央每年用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0%、中央财政支出的50%,但转移支付额依然难以弥合地方财政的缺口;其次是转移支付的结构不合理,制度不规范,均等化程度低,我国地区性差距较大,各地提供同样公共服务的支出成本各异,对各省所需财政支出数额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定额标准,对各个地区的转移支付额也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尤其是我国省以下转移支付改革不到位,转移支付的资金不足量或过量的情形随处可以发生(曾军平,2000);再次,中央对地方的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纵向的转移支付层级多,转移支付资金层层下放,权威性的监督和管理机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难免会出现截留挪用等情况,直接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1999年后开始部门预算改革,强调要建立国库统一支付体系,随后部分省市实施了“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措施,此类情况虽有好转,但依然严重,越是贫困的地区其财政体制改革越是滞后,监督部门也越是缺位;最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也较严重,事权界定模糊,事权与财权的关系也划分不清,对一些地区的专项拨款,往往没有清晰合理的制度性评审标准,经常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跑部钱进”现象时有发生,随意性很大。安体富、任强(2007)对1995 -2004年各地人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变异系数的数据研究表明: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反而使得地区间的财政支出能力呈现扩大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困境,必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一般转移支付力度是未来政府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可以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合理运用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纵向转移支付的补充,以调节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也是世界各国成熟的分税制运行的财政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起到纵向转移支付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促进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有效地减轻纵向转移支付的压力,而我国特有的对口支援正是横向转移支付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再以四川灾区为例。在现行体制下,完全依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弥合西部地区的财政缺口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从上文中可以整理出18个县市的财政缺口,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平常的年份里,四川受灾各县市财政支出与收入所形成的财政缺口依然很大,受到突发事件影响后则更大。在转移支付力不能支的情形下,借助其他形式的支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而现行体制下的对口支援就是可行的补充形式之一,尤其在突况下更为重要。

为此本文整理了四川灾区18个样本县市对口援助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短期内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资金转移效应,如表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短期内各地间对口援助总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能在于一方面受各援助方本身经济实力水平参差不齐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各地区受灾的具体严重程度以及各地区的人口、受灾面积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2007年青川县财政预算收入仅为1696万元。但从总体规模上看,基本稳定在2007年与2006年受灾前两年财政收入总和的十几倍,财政预算支出总和的2.2-3.5倍左右,如表5所示。

基于连续三年相对长期的对口援助实施效应分析,本文将受援地区的三年财政平均受援资金、人口(人均受援额)及与受援地区基年(2007年)的财政支出比考虑其中,可得表6所示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从短期还是较长期,尽管对口援助各地区之间的财力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支出的总额与支出比值,短期与较长期内都存在较大改进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对减轻18个县市的财政缺口的负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保证了各受灾地区的财政支出水平,而且基本维持了各受灾地区间的财力均衡能力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并成功地弥合了转移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起到了有效的互补效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具有中国特色并带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通过多年的演变与目标取向的不断调整与发展,有效地弥补了地方的财政缺口,维持了各地间的财力均衡能力,确保了各地区间的财政支出水平,成功地缓解了由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实证研究证明,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对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东部跟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受地理跟自然禀赋的影响较大,而一个省内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本文的对口支援是指我国开创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支援方式,经济发达且财政富余的省份通过结对的形式对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地区或灾区进行的一种支援。实证检验证明这种制度存在优势,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对口支援政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互补效应,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有效协调地区间对口支援政策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的分工协作与运行

有效协调地区间对口支援政策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的分工协作与运行,积极促成有力的财政互补效应。充分发挥与协调对口支援政策与转移支付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明确各自的角色,扬长避短,合力共进,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地区间财政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对口支援政策而言,转移支付制度已形成较为成熟与科学的运行机制;同时对口支援政策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目标的针对性也更强,能够在短期有效地提高各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各地间由于缺乏合理的协调机制,对口援助的资金参差不齐,往往影响到受援各地区财政均衡水平,因而应将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与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有效地结合,合理协调中央转移支付与地区间对口援助的关系,实施有效的分工机制,明确各自的服务领域和空间,积极促使两者形成有力的财力互补作用,将对口援助与受援地区财政预算支出有效结合,将公共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潜能。

(二)合理提高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统筹管理的组织层次

合理提高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统筹管理的组织层次,促进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制度化管理与科学化运行。由于对口支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科学的统筹标准,对具体的援助规模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等都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严格的组织管理高度,势必在对口支援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化与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而且极易导致短期化行为。在提供具体公共服务时,由于缺少客观的定额标准和严格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得对口援助的公共资金的运用效率大打折扣,再加上各地区间缺乏统筹的管理,各地间的援助的财力水平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财政均等化的实施效应。因此,应当把对口支援政策运行提高到高层组织制度化管理统筹层面上来,并实施相关专业人士及法规或者规章的全过程监督,使之逐步形成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将这种临时性的政策措施上升到法律层面,形成长效机制(刘铁,2010)。

(三)合理发挥外在的短期刺激作用并坚持保障内在的长期规划的协调性

支援方对受援地区的对口支援,短期内通过大量的公共投资和私人资本的投入,刺激了消费和就业的增长,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花中东、刘忠义,2012),但要做到与地方经济“互惠互利”的长期协调发展,仅依靠支援方单方面的投入是不行的,归根结底取决于受援方内在的经济发展潜力、建立在市场机制运作下的“造血”机能的培育程度,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市场的生存能力。各地区间与此相关的内在的长期规划的协调性显然不足。因而对受援区的对口支援,不仅为资金、物资的直接的硬件援助,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受援地区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和先进理念的文化建设等软件援助,使受援区“造血”机能的培育产生实际效益,能够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真正实现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平衡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0(6)

2.杨君昌,曾军平.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2)

4.刘铁.试论对口支援与分税制下财政均衡的关系[J].软科学,2010(6)

5.刘溶沧,焦国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创新[J].财贸经济,2002(6)

6.陈秀山,张启春.转轨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

7.钟开斌.对口支援灾区:起源与形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

8.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

9.花中东.对口支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5)

第6篇:对口支援范文

【关键词】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现状;对口支援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04-01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地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的医疗保健场所,承担着农民的基本医疗,农村的公共卫生,传染病报告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咨询服务等工作[1]。其人员数量的多寡,素质的高低,提供服务的质量,队伍的稳定都关系到能否满足农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影响着农民的健康水平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进程[2]。但我县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卫生技术人员匮乏,人员流失严重,人心涣散,管理懒散的现状。本文对我县农村卫生院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探索解决目前卫生院现状的办法。

1.现状调查分析

1.1 方法:对全县8个乡镇(中心)卫生院采取与医务人员座谈,查看现场,听取院长与管理人员的汇报,查阅病历资料及各种登记等方式。

1.2 调研内容:包括基础管理,专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医疗安全等。发现八家医院普遍存在:

1.2.1 基础管理薄弱,医院环境凌乱,卫生差。

1.2.2 专业人员数量少,且临床医务人员及医技人员缺资质证书现象严重,除极少数高年资人员外,大部分是刚出校门不久的低年资人员,学历低,极少有本科生,大部分为中专生,缺乏临床经验。

1.2.3 由于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价和绩效工资,财政补助不到位,且绩效工资配套文件未跟进,医务人员收入极少,且干好干坏无明显差距,导致了医务人员积极性很低,人员流失严重。

1.2.4 病历质量差。由于大部分是低年资低学历的年轻医生,很多病历中存在记录简单,粗略,常规检查报告缺失,如手术病人的标本送检报告缺失严重。

1.2.5 设备简单,流程混乱,院感知识缺乏。八所中心卫生院无供应室,一般使用蒸锅,使用下排式蒸汽灭菌锅的;由于缺乏院感知识,杂物与蒸锅存放于一室,病区及手术室均使用浸泡筒,手术室、产房等的流程设计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无菌治疗室内医用垃圾陈旧堆放等现象存在。

1.2.6 医务人员接受培训机会少,很多人的医学知识还停留在学校读书期间的那点知识,未及时更新。

1.3 调研结论:我县农村中心卫生院技术人员少,资质不够,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安全意识差。流程布局不合理,院感知识缺乏,医疗安全意识不强。

2.对口支援方案

就针对调研结果,卫生局领导感到事态严重,同我院领导共同研究,提出首批对口支援四所卫生院,现支援对策如下:

2.1 现场清理整顿出样板科室。我院第一阶段对四所中心卫生院派出了医疗、护理、院感专家及管理人员到各中心卫生院,用5S法为其整理出一个样板科室,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整理出一个流程合理、整洁、清爽的治疗环境,成为该院样板,互相参观学习,从中感悟。

2.2 签定医务人员手术、会诊、查房预约协议。针对中心卫生院低学历、低年资医生,人员缺乏等现状,我院同各医院签定了手术、会诊、查房等协议。协议要求当其诊疗能力达不到时,由电话通知我院医务科,医务科派人参加会诊、手术,确保病人安全。协议还包括我院医疗骨干定期参与卫生院的业务查房,确实起到传、帮、带的效果。

2.3 现场针对性辅导。医院派出医疗、护理、院感专家及管理人员定期深入到卫生院,针对该卫生院薄弱环节,对应其专业进行辅导。协助他们管理,帮助整改,教会他们做质控,为他们制定激励方案,提高综合能力。

2.4 无偿培养进修生。我院根据卫生院的现状,制定了培养进修生计划,并在接受进修生时减免费用,针对基层人员紧张的现状,进修时间3-6个月不等,以利卫生院满足临床排班,又使技术能力能很快提高,满足病人需要。

2.5 办培训班、小讲座。针对卫生院人员知识陈旧,外出机会少的现状,我院在做培训时通知他们参加;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小讲座;远程教育;省市有好的学习机会互相通知,将信息传递给他们,接受新知识,新理念。

2.6 双向转诊协议。同卫生院签定了双向转诊协议,让他们在基层不能处理的病人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康复期病人转回卫生院继续治疗。缓解了基层医生的压力,使病人医治不延误。

2.7 资源共享。我院与各中心卫生院的半径距离20公里左右。针对中心卫生院无法购买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缺乏,不能满足诊治需要,医疗安全不能保证的现状,我院就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病理,CT等资源上进行共享,电话通知需求我院派人接待,无车时我院派车接送。

2.8 实物捐赠。卫生院基础设施陈旧,缺乏。我院在搬迁新院后淘汰了部分病床、座椅、仪器等,将完好的、能使用的无偿捐赠给了卫生院,满足基本需要。

3.对口支援效果

通过第一阶段的对口支援,明显感到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流程更趋合理。病历书写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医疗质控人员思路更清晰,为其培养了适宜人才,提高了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利于保证医疗安全。

4.结论

我县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薄弱,人员匮乏是长久的一个社会现状。通过第一阶段的对口支援帮扶后,取得了显著效果,以后贵在坚持,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7篇:对口支援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对口帮扶工作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06-02

我国职业教育在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有的甚至还比较突出。为此,政府出台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扎实推进职业院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受援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对口帮扶工作的有效模式,形成了以提升受援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对口帮扶的内容和方式为途径,以建立有关机制和制度为保障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思路,扎实有效推进了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促进了支援院校和受援学校的“双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主要借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进行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模式探索。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机制

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对口帮扶工作问题。成立由学院牵头、受援学校参与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以及各受援学校领导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设立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口帮扶合作办学方案的制订以及日常工作的推进和管理,组成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团委及各教学系等职能部门参与的与对口帮扶项目对接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要求。制订相应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进程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建立帮扶合作项目调研论证机制、帮扶合作项目推进协调保障机制和学院―系部―专业“三层级”管理机制。做到“三有”,即对口帮扶合作总体工作有学院统筹协调,帮扶合作项目有具体对接的部门和负责人,项目落实完成情况有专门职能部门督促检查。

二、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帮扶合作的重点内容和任务

注重对口帮扶合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双向”调研,一方面派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到受援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受援学校的需求,帮助其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问题的诊断;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受援学校的领导及专业团队带头人到学院参观调研,根据受援学校的自身需求,发现和选择支援院校的优势领域,形成帮扶援助项目。通过调研,明确和理清对口帮扶合作的重点内容和任务,即以提升受援学校的发展能力和办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受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学校管理和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作为对口帮扶合作的主要内容。在明确“帮什么”和“扶什么”的基A上,通过论证,形成“怎么帮”和“怎么扶”的工作方案。

三、创新对口帮扶合作模式,促进彼此“双赢”发展

要增强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在明确对口帮扶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内容S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对口帮扶的有效合作模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年的对口帮扶工作实践中探索了以下五种对口帮扶模式,值得借鉴。

(一)建立“四参与”专业建设帮扶合作模式,提升受援学校专业水平。为提高受援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以搭建中高职衔接的桥梁为纽带,与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田林县职业技术学校、桂林林业学校、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此外,还有28所中职学校(包括12所县级中专学校在内)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36个专业开展合作,共同修订并完善“2+3”五年制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派出有关专业带头人到受援学校参与行业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调查研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成效的诊断与评估,有效提升了受援学校专业建设质量,极大地增强了这些专业的发展活力和招生的吸引力。

(二)在受援学校设立教学点,传导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在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宁明县职业技术学校、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设立6个教学点,并在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分别设立“电力―中关村班”和“电力―电子班”冠名班,在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立“广西电力―互联网营销班”冠名班。通过派出有关专业骨干教师到教学点授课和开展“传、帮、带”,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改革示范,影响和转变了受援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受援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步增强了受援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建立“四共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形成立体化、模块化、形象化、混合化和互动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一是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课程,完成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店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图、电工技术、低压电气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拆装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11门课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造建设工作。二是合作开发教材,完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拆装、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等5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三是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库,已落实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库有CAD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图和低压电气控制等4个数字资源库。四是采用共建与开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专业实训室的高效利用,一方面推动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学校共建移动互联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电子电器维修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建设工作,支援中职学校实训建设14.63万元,另一方面面向对口帮扶的中专学校,开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中职学生强化技术技能训练提供条件支持。

(四)建立“培、导、研”的师资队伍建设帮扶模式,提高受援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积极探索受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帮扶模式,形成以“培(培训)”为切入点,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以“导(指导引导对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的诊断与完善)”为着力点,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研(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提升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帮扶思路和模式。一是先后选派出40多人次的优秀专业教师及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分别到都安职校、宜州职教中心和宁明职学校等中职学校指导当地教师组织教学,举办“电子技术操作技能训练途径、方法、过程与评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等多场专题培训讲座。同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如北京中航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培训中心等企业帮助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二是加强对受援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模式的指导,一方面接收电子类、计算机类、机电自动化控制类和汽车类中职学校教师到学院跟班学习100多人次,另一方面先后选派50人次的优秀专业教师到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担任课程内容教学或专题讲学指导,为合作学校带去新的教学方法。三是与中职学校联合申报教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五)建立“感、参、融”的文化帮扶模式,提升受援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注重对受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进行帮扶的同时,充分依托自身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优势,注重对受援学校进行文化帮扶,初步形成“亲身感受感知校园文化的魅力价值自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自愿将校园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的文化帮扶模式,并渗透到学习和实践中。前后邀请南宁六职校等8所中职学校有关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文艺联欢会,并到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承办文艺联欢会,参加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11次各类文艺联欢会,扩大了本校在中职学校的知名度与认同感,提升了受援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许多受援学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学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模式。

此外,紧密围绕“培育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主题,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了2016年职业技术教育活动周开放日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工作研讨会、学院技术技能展示和校园文化展演等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活动,邀请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师生近200人参加相应的活动,向中职学校师生展示本校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技术作品,引导中职学校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团队和工作室并鼓励其学生制作“创新创业”作品。

四、以绩效为导向,建立帮扶合作成效考核机制

注重对口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明确帮扶合作的内容和目标,并结合学校有关部门的职能进行分解,落实职责。二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根据帮扶合作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大对中高职合作办学工作的投入,并制定中高职合作办学工作经费管理规定等有关管理制度文件。三是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帮扶合作成效考核机制,按年度对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对口帮扶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效激发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开展对口帮扶合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区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校企合作推进专业特色化发展‘六融合’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基于内涵建设的电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3JGZ195);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行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五融合’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2JGZ188)

第8篇:对口支援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进口;出口;对策

《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不是很顺畅,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并探索出一系列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但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不能就业

人才招聘会常常会出现“人才无处去,企业空手回”的尴尬局面。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和供给大量富余的近乎极端的现象表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学生不能就业。

(二)学生不肯就业

当前有部分学生无忧患意识,即使毕业了,他们还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他们知道处于学生时代,他们就可以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然学生不肯就业的原因还不只这些。

(三)学生不能对口就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些年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平均在50%左右,近一半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学非所用。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比如农学专业就业对口率甚至不到20%。职业院校毕业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在就业中选择了非本专业的职业。中国就业促进会的冯俭在2006年对我国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调查分析中发现,28所学校的专业基本对口率虽然在80%以上,但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数据则更低。

二、学生“出口”不畅的原因分析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市场经济有时是十分残酷的,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是要经过竞争考验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本也相去甚远。如果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与接受职前培训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差不多,那么,成本核算所遵循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就会促使企业录用农民工,即使招用了我们的毕业生,也会给予农民工一样的待遇。而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尚不健全的劳动用工制度,又使得企业有条件从社会直接获取农民工。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学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就业、创业指导。职业院校培养的对象是形象思维较好,而抽象思维一般的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时代就没有将基础知识学好,他们的特长是动手能力较好,但深层次的思考普遍缺乏,因此,这种欠缺就应该通过职业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得以弥补。

(三)政府重视不够。尽管中央一再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仍把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一直是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职业教育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有时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研究管理力量十分薄弱,每个县市从事职成教研究和管理的,基本上都只有一科室外加一个教研员,这和普教相比,落差很大;就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也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规模上扩张很快,而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房子有了,场地有了,看起来漂亮了,但内行一看就知道,空壳子一个,设备寥寥无几,技术技能岂能是从书本上看出来,黑板上写出来的?

三、学生“出口”畅的对策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各职业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来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切实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确保学生“出口”畅,探索出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质量保障是基础

学生就业的好坏,关键是质量,这就如同一件商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职业院校要真正确保学生能很好的就业,关键是学生素质好和技能高。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加强对学生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首先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使学生明确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什么样的。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人员需要知识,更需要经历和经验,一般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特别强调会计人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上流传的是“会计越老越吃香”,“一个老会计手上做着十几个单位的账”,可见经验的重要性。要做好会计,必须要有基层出纳、材料核算、工资核算等的工作经验,否则,很难成为一个有经验的会计。

其次要从主观上增强对会计行业的认同,培养他们敬业乐业的精神,授课教师这方面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本行业,明确从事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前途。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产生兴趣。因为笔者根据经验所知,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喜欢会计工作的,因为她死板,再加之学生感到自身数学不好,有学习的畏难情绪。

2、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拓展新型、仿真训练技能的方式、方法

(1)建设新型模拟实习、实训系统

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职业应用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只靠学校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得到的,必须要通过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锻炼取得。职业院校必须加大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及时地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专业理论的学习。

(2)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所谓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在企业中进行实训、实习,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和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职业实践渠道,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职业状况的了解,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提前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校学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职业院校就可以与当地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记账公司联系,安排学生下这些企业实习,以便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实验实训室成本,还能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并且实现和企业零对接的要求。

(3)创建真实实践平台,提供完全逼真的实习、实训场所

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内创办校内工厂、校内公司、校内酒店、校内超市、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等等所有与本校所设专业相关的真实的工商注册实体,交与学生经营,这种实体经营是较前述两种实训模式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式、方法。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笔者所在学校就成立了一家校内记账公司,完全交与学生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但学校定期考核,定期安排学生轮训。

(二)政策保障是护航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除了依赖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外,还必须借助于政府的政策。这正如一件合格商品一样,它的买卖成交必须依赖于买卖双方,要真正将一件合格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保证买方有足够的购买力。职业院校要保证毕业生就业,就必须依赖于用人单位。因此笔者呼唤政府必须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政策。具体有以下两方面:

1、对于录用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或实习生的单位,我国政府可以仿照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一样,给予这些用人单位在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可以根据当年录用人数和聘用时间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退还部分的政策;也可以依照当前我国企业录用残疾人员或企业下岗职工的一些优惠政策。例如,我国新办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经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当年新招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30%(含30%),并与之签定3年期限的劳动合同,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缴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2、当前“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经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赛、年年有省赛、届届参国赛”的局面。对于那些在省赛或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选手除了当前已经给予的优惠政策外,笔者建议可以安排他们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凭他们的技能水平,从事专业技术服务,应该肯定是能胜任的。如果能有这样的良好政策,笔者坚信:一方面能带动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也一定能提高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第9篇:对口支援范文

关键词:张家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9-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国际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就业市场的变化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优化师资结构,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塞外张家口,作为北方战略重镇和全国开放开发最晚的地级市,迟滞了发展步伐,区域内4区13县中,有11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至今年度财政收入仅为100多亿元。而今,在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明年初规划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张家口要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重新确立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4+3”产业(装备制造、新型能源、旅游服务、食品加工四大支柱性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三个潜力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跻身河北经济增幅最快的城市行列,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作为支撑,以培养大批现代装备制造、新型能源、交通运输等企事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张家口地区现有国办的高职院校三所: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这三所学校的历史沿革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张家口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转而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全日制国办高职院校。2001年与张家口市农业机械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新的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张家口工业交通学校并入后成为现在的学校。

张家口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张家口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5月经批准建制为张家口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张家口地市合并后改称张家口教育学院;2004年7月,原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卫生技术分院、张家口市职工大学、张家口财经学校合并组建新的张家口教育学院。同时成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国办高职院校。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的前身是由2004年原张家口教育学院的宣化分校、张北分校、柴沟堡分和宣化区职教中心四校合并组建的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2009年经批准更名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也成为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全日制国办高职院校。这三所学校的组建正赶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和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等逐渐得到改善。但是,高职教师的专业结构、组成结构和素质结构距离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若不及时解决好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将会影响张家口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张家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的需要

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到201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1998年至2005年,我国高职教育招生数由43万人增长到261.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张家口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也进入了扩招、发展的新时期,三所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总数为1155人(张职院314人,张教院421人,宣科420人),三所院校的在校生共计17790人。生师比为15.4:1。专任教师数量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师资合格生师比16:1的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所以开设专业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而且侧重技能性强的专业。而要适应动态的专业设置,教师可能面临对其来说全新的专业领域。三所高职院校改制后,专业教师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如何进行自身知识的转轨?高职院校改制后,各校忙于上规模、扩建新校区,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设新的专业来满足扩招的需要。而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变则成了专任教师的个人行为。扩招后,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大,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得教师业务素质有所下降且个体差异加大,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缺乏技能型的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熟悉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日臻明确。高职院校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把握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能力,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评估“优秀”标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应达到80%以上。而张家口三所高职院校现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3%(按照规定的双师教师的标准),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的“双师型”优秀要求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的目标相去甚远。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其目标,如果专任教师都缺乏丰富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就会出现隐形失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渠道出现偏离

近年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来源,大部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据课题组对三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学校新进教师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本科毕业生,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微乎其微。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但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相对而言,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能够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但实际操作中对这部分人员的引进力度明显不强。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专任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专任教师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

激励作为对人们的一种行为评价,它能在满足人的需要,调动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创造力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从而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和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专任教师的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就是教学评估。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评估理念,将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要求确定评估的指标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教师层次等因素制定富有弹性的动态指标。激励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确定评估指标体系时,既要以教学质量考核为主,同时又要兼顾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将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新知识的学习等要素纳入考核的指标体系,如通过审核教师的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和次数等作为考核内容,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以鼓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拓展知识空间。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其次,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教学评估的内容。应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产学研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如规定专任教师每年要去企业工作或兼职一定的时间作为教学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如此,既可保证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专业发展的新动态,又能使教师通过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专任教师定期去企业或培训基地兼职应成为一种常态的学校行为,成为一种制度。

再次,评估指标的确定要体现合理性、人性化的特点,以切实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需要的多重性,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更能够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方面,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如在制定学生评教的指标时,应本着鼓励教师的原则,将优秀的教师的指标细化,从而扩大学生所认可的教师的范围。这样既是对教师优点的承认,同时又使后进教师有了努力的方向。

最后,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健全名师激励机制,推进“名师”工程建设。通过设立名师专项经费,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通过承担行业企业重大项目研发,提高科研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和职工培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名师在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专业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

(二)建立多元化的专任教师培训机制

目前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基本上是专任教师的个人行为。在专任教师的培训上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常态的制度,国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基地。要建立多元化的专任教师培训机制,应该是专任教师的个人行为与政府、学院的行为相结合,以学院行为为主。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建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长期的培训场所。学院应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使每一个教师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接受培训,并将其列入考核的指标体系。可以选择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如长期的进修、短期的实习、请专家到学校做讲座等。学校培训教师不应只注重学历的提高,更应重视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