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人口老龄化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及所占比例较高,这给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及文化带来很大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结合经济基础相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充裕,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相对轻松。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恶化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得不到足够保障,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需要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一系列老龄化问题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1.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2.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晚年的生活能力和早年状态息息相关,必须让青年一代重视健康,改变生活作息,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三、结语

第2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 经济 现状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增长速率也明显降低,这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在国家综合实力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压力,同r还会影响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战略性决策是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容忽视的话题。

一、老龄化社会现状

一个国家或该地区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0%以上,以及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占总数量的7.2%以上,即被认为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判断指标如表1所示。

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结果看出,目前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其中14岁以下的人口约为265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3%;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数量为94196万人,约占72%;并且65岁以上人口约1005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7%,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为止,我国人口年龄超过60岁的超过15%,预计到2040年底,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到25%,这预示着我国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二、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也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劳动人口的数量以及所占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家庭出现了独生子女现象,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开始出现了劳动力不足问题。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年轻有斗志的年轻人,老龄化人口更趋向于安逸的生活,缺少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劳动者年龄和生产效率有明显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当劳动者年龄超过45岁时,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也会存在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不足,影响生产效率。

(二)养老费用增加,财政分配不平衡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福利待遇的提高,政府将会继续加大养老金、退休金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支出费用。然而大部分老龄化人口已经失去了创造生产价值的能力,这样养老保险的支出更多的来源于国家的各方面税收,大量的养老费用支出将会进一步影响国家的资金分配。对天津市南开区的调查数据是:南开区在职员工福利总数为2370万元,人数为17000人,而退休人员费用为24460万元,人数为18700人。调查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费用的增加已经超出了国家的预计范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平衡。

(三)增加子女抚养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预计到2050年时我国人口比例将会出现4:2:1的模式,即一个成年人将面临着抚养六个老人的义务和责任,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现在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抚养老人的负担,但从长远角度看,这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抚养负担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道德方面的缺失,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子女抚养费用的大量支出也会影响家庭的和睦。

三、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如何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类问题,是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团结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

尽管从解决老龄化问题和群众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鼓励人口生育,降低老龄化人口比例,即适当放宽人口生育政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基数仍然很大,而且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政策一旦失误,也将产生巨大的惯性,长时期难以挽回。因此,从社会经济的长远考虑,必须长期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人口才可能在未来实现长期的零增长。

(二)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

虽然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但国家政府制定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对于大多数老龄化退休人口,国家丰厚的养老保险金完全可以确保他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引导老龄化人口健康消费意识,通过发展老龄化产业,可以进一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老龄化产业,可以从生活的各方面着手,例如发展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医疗服务行业,政府可以针对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以及老年人衣、食、住、行服务机构。引导、鼓励老龄化人口的消费,并带动一些新型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些新的就业机会,这不仅提高了老龄化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由此可见,国家大力开发老龄化产业,鼓励社会兴办养老事业,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提高到73岁,远高于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63岁。现如今,我国仍是实行的男性退休年龄60岁,女性退休年龄55岁,并且还存在多数职工提前退休的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实行的退休年龄偏低,造成一些员工在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就远离工作岗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及该地区的生活水平,延长职工退休年龄。根据我国养老保险政策,退休后的福利待遇是由工龄来决定的,工龄越长,退休后享受的福利待遇越好。延长职工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老龄化人口的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保证退休职工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对于延长退休年龄,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例如规定男性65岁退休,女性60岁退休,对于快要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安排到非一线岗位,选择一些劳动强度比较小,危险系数较低的岗位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岗位的不同,还可以把部分退休的专家组织起来,担任企业顾问或提供咨询服务。

(四)完善国家养老设施建设

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政府要积极应对,在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老龄化人口的服务设施建设,让老龄化人口享受到美好的晚年生活,同时也能减少子女的生活负担,从长远角度看,这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家对于老年人住宅及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全,大多道夏耆嘶故歉多的居住在比较高的建筑上,对于行动不便的老龄化人口来说,存在上下楼困难,并且多数建筑并没有考虑到老龄化人口安全方面的问题,例如:地面未经防滑处理、电梯内未设置扶手等。针对该现象,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为老龄化人口建造专门的住宅区,实行无障碍设计原则;充分考虑老龄化人口的生活习惯,室外设计便于活动和交流,并且应配备健全的医疗设施和生活服务保障设施,确保老龄化人口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加大对老龄人口的教育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去学习,去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开拓眼界,更重要的是学为己用,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周围的人,提高老年人的教育水平,也是提高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上海市共成立老年教育机构280多所,教育机构数量较2011年增加了177所,受教育的老龄化人口增加了5.7万人,老年教师增加了560多人。通过上述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老年人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老龄化人口的文化水平,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六) 其他方面

及时落实有关政策,提高老同志待遇,例如:每逢春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重要节假日,笔者所知处福利科负责为原子能研究院广大离退休职工发放福利费。开展走访慰问工作,为老同志送温暖,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是表达组织关怀的重要体现,是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的必要方式,包括住院病号慰问、生日慰问、节日慰问、困难职工慰问、异地职工慰问等。另外通过组织参观游览活动,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等。

四、结论与展望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并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老龄化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多。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劳动力不足、养老保险设施投资较大、增加子女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等。但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老龄化人口的优势,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不必害怕,只要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不利现状都会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第3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月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第4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4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根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消息,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 657万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空巢老人”比例显著增加;18%的城市老人常感孤独;养老保障尚有较大差距[1]。世界各国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社会的过度一般需50~8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上述情况说明,应对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任务紧迫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为此,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状况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走访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漯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双龙、沙北、干河陈、郾城区、天桥、翟庄和万祥街等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涉及人口35.27万,其中60岁以上人数30 307万,慢性病人9 224人。并对漯河市社区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2调查方法

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健康档案逐项统计。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见表1,表2。

2.2结果分析

2.2.1漯河市共有4个区,9个社区服务中心,城区人口46.8万。本次调查涉及7个,调查总人数为35.27万,建档达19 096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数30 30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6%,慢性病患病人数9 224人,占被调查老年人数的30.4%。由于各个社区发展不平衡,入户调查正在进行中,社区高危人群和5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占建档户人数比例也各不相同。

2.2.2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需要政府财政做出相应安排;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消费的特殊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代际关系出现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正如同志指出的:“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同志也强调:“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2.2.3解决好我国健康老龄化问题的主题思路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和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服务体系。

2.2.4 照管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把低龄和健康老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加入创造社会财富的行列,减少需要养护的人口,将老年人重新融入创造价值的生活主流,开发老年人人才资源。要在关怀老年人健康前提下,量才发挥,量力而行,使“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相结合。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奉献光和热,创造更大的财富。

2.2.5实现健康老龄化,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节省医药卫生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老龄化紧逼中国社会[N].河南日报,2007-12-18.

[2]王睿.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93-94.

第5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第6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36-01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故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由此,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有其客观需要和应用价值。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的再认识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或者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社会各界对人口老龄化后果的认识尚不统一。主流的看法是将人口老龄化视作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消极不利因素。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被描绘成是使社会丧失弹性及朝气,使社会有停滞危险的负面图景。与主流看法相对应,部分学者提出,应充分正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主动予以应对,尽可能减少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老年人在需要社会供养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威望和能力,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仍旧是社会发展的一股建设性力量。

二、昆山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应对选择

昆山是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进示范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2008年,全市出生人口6098人,出生率为8.9‰:死亡人口3967人,死亡率为5.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为避免人口老龄化,那么势必要提高出生率。那么,稳定低生育水平下的昆山人口老龄化的具体状况怎样?

1.老年人口数字增长迅猛,比重持续上升。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上升到117993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7.36%;2008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增加到123048人,占到全市户籍人口的17.8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引起昆山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2.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数量逐步扩大。通常,我们将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就昆山而言,2008年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2007年增加近2000人,为18126人,占老年人口总体的14.73%。高龄老年人口的规模数量呈现出增长扩大的趋势,他们不仅需要经济物质上的供养,而且还需要生活上的悉心照料,由此引发对医疗、社会福利设施尤其是福利院等机构的需求增加。

3.在性别方面,总体呈现老年女性多于老年男性的特点。2008年不同年龄段老年女性数量要超过老年男性数量,在逐步提高的年龄段层次中,老年女性占比由51.22%上升为74.92%。2007年昆山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24岁,其中男性78.41岁,女性82.29岁,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预期寿命高出3.88岁。这就意味着年龄段的层次越高,老年女性呈现寡居状态的问题越突出,她们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照料情况令人担忧。

三、昆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出路

基于昆山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再对照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实质,我们认为,昆山需从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和自我提升三个方面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1.政府主导层面。政府主导需要在物质基础、制度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为昆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后面临的问题是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调节机制,提升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涵成效。

2.社会动员层面。在昆山率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社会动员层面是一个薄弱环节

(1)老龄产业的开发和投入。由于老龄群体的不断壮大和消费能量的日益增长,昆山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和民营资本进人老龄产业领域,如培育老年群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和金融理财产品,开拓满足特殊需要的老年用品市场等。

(2)社区照顾的起步和拓展。社区照顾是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生活自理存在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服务。目前。昆山需要动员整合社区照顾的主要资源力量,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老年个体需要的照顾体系。

3.自我提升层面。

(1)老有所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龄的增长向每个人提供多次更新其生命价值观的能力。老年人可以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关心教育下一代,从事咨询服务、民事调解、社区服务等工作。

(2)老有所学。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可以利用社区老年大学并利用各类媒介充实自己的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激发自身内在活力和潜能。

我们认为,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广泛动员参与,老年个体的自我提升,必将成为昆山等经济发达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和战略举措。这有助于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法]保罗一帕伊亚,老龄化与老年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14

第7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关键词】新疆;人口老龄化;消费效应;平稳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08-02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水平较低,但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全国相比,新疆60岁和65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例仍低于全国,可见,当前新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滞后于全国;但在发展速度方面,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还是较快的,在1990年到2010年这两个十年间,新疆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异比较明显

从统计资料看,新疆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东疆、北疆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快于南疆;城镇和汉族人口聚集区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的行列,同时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新疆贫困的高发区,南疆三地州农村少数民族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三)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相关医护措施不完善

由于城乡卫生条件的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南疆地区,以及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相关配套的医疗保护措施不完善,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

(一)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简单计量经济模型,根据2002-2013年新疆老年人口抚养比(ODC)、人均可支配收入(AI)、居民消费水平(XFS)这些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二)模型构建

消费水平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简单计量经济模型,将老年人口抚养比(ODC)、人均可支配收入(AI)两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水平(XFS)作为被解释变量,模型设定为: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0-2013年新疆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数据作为研究变量。

由表1可知,从长期看,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消费水平都具有增长趋势,为防止出现“伪回归”的情形,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的ADF检验可知,当变量取对数二阶差分后三个变量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说明三个变量取对数后经过二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因此三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即I(2)。因此变换模型为:

其中,X1代表对老年人口抚养比取对数并二阶差分的变量,X2代表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对数并二阶差分后的变量,Y代表对居民消费水平取对数并二阶差分的变量。利用调整后的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中所有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最终方程为:

(-1.485135)(22.88370)

R2=0.988040DW=1.115259

最终模型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ODC)的系数为负,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居民人均消费反向变动,其平均每增长1%,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平均减少约2.89,说明人口老龄化给居民消费带来了消极影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AI)与居民人均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同向变动,其每增长1%,居民的人均消费将平均增长0.69%,表明收入的增长能明显带动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且影响程度较大,说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存在影响,且这些影响是负面的,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而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给消费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继续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现今整个大环境有关:老年人对未来存在忧患意识,并相信只有自己的钱才能给自己保障,由于对疾病的担忧,老年人常常选择自己勤俭节约,增加储蓄,尽量减少消费;另外,老年人还存在遗赠动机,更愿意把自己的钱留给子孙。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人们因为预期收入的提高,对自身的消费能力更有信心,消费行为也更加大胆。因此不断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全疆老龄人口及其家庭的消费能力及消费信心,从内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最终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向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

(二)对策建议

1.完善养老制度,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应建立制定并颁布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法》,通过法律手段为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创造稳定的法律环境;更好地发挥包括公共养老金制度、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个人储蓄保险制度和个人年金保险制度等多个支柱的优势,从而能在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分散养老金风险,提高待遇给付的效率;同时,也要发挥社会互助保障、慈善组织、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目前新疆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情况下老年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2.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建设养老保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不相协调。应尽快完善基本的养老保障体系,首先应建立健全城乡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口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在城乡之间、不同养老金计划之间建立“一站式”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扩大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解好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可以采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方式,更好地体现国家、企业、个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

3.注重新疆的老龄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老年市场

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的增加,新疆的老年市场也逐渐扩大,老年人口在物质、精神生活以及服务都有相应的一些需求,这为新疆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更好地将老年人的健康资源和能力资源进行生产性的转化,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出新的力量,利用好“银发资源”这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注重新疆老龄产业的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发展适宜的老年产业。同时,也要不断开发适宜老年群体需求的新产品,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门类齐全、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最终拉动老年消费市场的增长。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新疆的人口老龄化也不容小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新疆人口老龄化特殊进程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极具现实意义。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退休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少子化”已使劳动力短缺,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但老年消费市场不仅庞大且极具潜力,如何增强老年人口消费的能力与信心,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向着更加合理、有序方向发展值得无疑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童玉芬.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特点和对策[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

第8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转贴于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第9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体系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本国自身的人口老龄化特点。总的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而老年人口众多,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可以说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我国未能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前富裕起来;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农村老龄化水平比城镇高,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比西部落后地区水平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三大二高的特征”:地区差异大;老人数量大;老年抚养比大;高龄;高速。

二、在人口老龄化影响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障资源匮乏。家庭养老这种方式仍然占主要地位,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集体养老功能弱化,储蓄养老保障功能不足。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的养老金隐形负债约为我国GDP的50%。(2)社会养老意识不足。由于政府缺乏对养老危机的宣传,老百姓缺少养老保障的必要知识,全社会普遍缺乏对养老问题的紧迫感,然而养老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3)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实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与社会统筹,所有基金均从一本帐中支出,剩下的部分作为积累。社会统筹基金长期透支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由于社会统筹资金不足,实质上执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并且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正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

(1)对养老保障基金加强管理与监督。第一,实行三位一体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实现“税收部门征收、财政部门管理、养老保险经办部门发放”,从而使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第二,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严格监管体系,实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2)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引导与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舆论宣传与具体引导,制定相应的对养老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以加强对发展养老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推动与引导并提高政策吸引力。(3)建立“三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实行基本养老保障试点,政府建立养老保障基金统筹账户,拿出部门资金给予补贴;个人、村集体出资计入个人账户。优先推进计划生育对象、小城镇农转非居民、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发展,实施东中西部的农村养老保障的区域差异补助。(4)城市养老保障体系改革进一步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升级,建立城镇就业人员百分之百的养老保障制度。针对目前人口转变的新特点,实行老人原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方式。“老人”的养老保障仍然由国家承担;“中人”是转轨的一代,依靠现收现付积累的养老金取得养老保障;“新人”的养老金完全实行个人账户制,个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强制性养老金储蓄。(5)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推广各种补充养老保障模式。积极试点、因地制宜,推广各种补充养老保障模式。在城市,逐步推广“住房养老”,即老年人自愿将自己居住的房屋抵押给金融机构,获得“倒按揭”贷款,每月从贷款中获得一定数量的生活费,老年人去世后,由金融机构对房产按法定程序进行处理或由后人还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集体经济较强地区,推广“土地养老”,即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经营,以土地所有权作为抵押,将经营土地获得的资金收入按相应比例配备农民个人的养老储备金。60岁以下农民将每年土地分红一定比例用于提高个人养老储备金,60岁以上老年人将每年土地分红作为养老金的补充,以切实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栾世生.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9)

[2]孙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基本状况及养老保险模式选择[J].统计与管理.2011(5)

[3]张然.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