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渡河是甘孜州泸定唯一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进一步做好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
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一级支流,大渡河(泸定段)干流北从冷竹关入境,南至雨洒河出境,纵贯全县烹坝、泸桥、冷碛等9个乡镇,两岸有冷竹关沟、蚂蜂沟、磨西河、雨洒河等48条支流,流水为82公里,落差332.1米。大渡河两岸谷坡陡峭,谷宽300——800米,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或冲积扇,扇面上多已开垦成为农田。大渡河均为石质床,河床平均比降3.2%—4.1%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74万千瓦,具有巨大开发价值。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
一、大渡河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大渡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大渡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渡河(泸定段)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泸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孜州乃至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泸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泸定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大渡河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泸定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大渡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泸定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大渡河,在泸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泸定的“母亲河”,是甘孜州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泸定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渡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泸定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所以,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农业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大渡河工农业用水及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因此大渡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大渡河改造完成后,泸定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泸定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大渡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耕地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三、对策和措施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5、在大渡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6、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7、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翠玲,严以新.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陈晚清,肖荣辉.论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
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著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环境保护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课本的很多理论和运用都与生态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处,生态环境是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一项基本内容。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基本举动,因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很弱,没有把环境保护这个问题当做学习任务,所以,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把环境保护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入到学生的脑海里,就需要教师用心挖掘和学习。
一、在生物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作为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倡导国家呼吁环保生态发展的呼声下,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教育很有必要。高中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正在缓慢走向成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会的发展步伐在加快,生物课程中要渗透环保教育,环保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清楚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道路。高中生是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接班人和传承者,他们有义务、有责任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所以学习环保教育是必要的。
二、高中生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高中生思想意识处于成长期,接受到的知识与生态环境很少压边,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能拿到好成绩好分数上好学校及不比同龄学生差而感动自满高兴。高中学生涉世未深,人生观与世界观并没有在协调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驱动下进行新的认知。因此,对于环境保问题的认识很不足。究其原因莫过于教学观念对学生的人生引导,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课程理论,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教学,这是高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学校很多教师便是在这种体制下进行严管制的教学。
社会对于环保的宣传力度和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学生领域和教育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在教育和学校领域里都认为学生的职责在于学习,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谈环保是有心,行的却是力所不能及之事,因此,环保观念过于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环保意识的渗透方法及途径
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当代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对环保问题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环保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给予空间,让学生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为环保做出该做之事。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物教学为基础,对环保教育给予渗透。课堂教学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渗透环保教育就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理念,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可能蕴含的环保题材进行一番分析研究之后,找到适合渗透环保教育的渗透切入点,将生物与环保连成整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在学习生物过程中学到环保教育知识。
(二)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于环保教育的渗透,可以加强二者的实际联系。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对环保教育有深刻的认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环保与人类生活是有关联的。如温室效应、植被破坏导致的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等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讲解,以及这些问题存在对生活的影响和危害都有清晰的认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可以教育学生学会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以告诫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态学理念,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环保知识,更懂得了解自然的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初步了解生态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念的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所学过程中的知识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好把理论付诸实践。
(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专题研讨宣传,并在宣传的同时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环保不是局限性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在环保中,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如植树节、世界减灾日、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和教育,也可以倡导呼吁绿色食品、绿色经济,这些容易接受的理念。并且可以设置专门的讲座,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
五、结语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方法和必要的可行性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入并了解学习环保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生物课本身就是探究生命现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做到人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民;环保意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问题。世界各国已经清醒认识到各国必须联手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2012年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制度的高度,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人们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更要善待大自然、修复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的“伤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公民环保意识培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生态危机的倒逼,要求我们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表现:资源日趋紧张。煤炭资源开采量巨大;石油严重依赖进口;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环境恶化。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人居环境日渐恶化;人的公德和环保意识差。公共卫生安全出现危险。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文明经历了三种形态:农业文明时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文明时期基本上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的对自然界进行的改造活动,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可以说的大体上可以忽略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地丰富,而与之而来的是资源被破坏式地掠夺、生态受到极大地毁坏;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为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人类开始反思,各国纷纷重视对环境及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因为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健康延续的必要条件。
(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前的生态现状与GDP世界第二的地位极不相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当前的生态现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民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有利于吸引留学生回国;有利于利用外资;有利于避免我国资金外流。
二、公民环保意识培育与污染的现状
(一)公民环保意识的现状
1、公民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受考核指标的制约,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保护,没能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受传统的粗放的生产方式的影响,粗放型经济是建立在劳动力资源大力集聚和科技不是十分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对资源的利用往往只注重开发而不注重修复和保护。2、公民漠视环保问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广大民众忽视生态保护,不了解、不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没有重视生态保护问题;养成教育不够。3、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的负面影响。项目审批不严格。各地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对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应当及时叫停,不能唯GDP而破坏了环境,应坚持“两不”的做法;执法不严。相关执法部门不能碍于地方发展的压力,应从自身职能职责的角度,大力监管辖区的企业,对有损地方生态的企业果断重拳出击,坚决打击甚至叫停破坏生态的企业。
(二)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1、污染范围广。从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看,从天空到海洋,从陆地到河流,从地表到地下,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都广泛地被严重污染。2、污染程度高。水资源污染情况: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地下水只有3%。土壤: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空气: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3、污染程度堪比史上最严重。1952年12月伦敦,在浓雾弥漫的四天时间里,死亡的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有研究称,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达到8500多人。
三、对策
(一)提高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对策
1、政府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政府、社区和学校等要建立平台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关心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赋予公民参与过程中一定的监督权力,以提高他们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公民监督、举报的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其中并做出一定成绩的公民给与一定的奖励,以增强参与的动力,让配合环境的不良行为无存在空间。2、学校要在公民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应开展环保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3、积极发挥NGO或社区在环境保护和环保意识培育中的作用。4、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名人要通过主流媒体推介或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相关的知识,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环保中去。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中国政府要定期《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白皮书。让国人了解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情况。因为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安全以及民众生产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生态农业、第三产业,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和能源的过度依赖。3、制定健全的生态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予以严惩。首先,相关职能部门极其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法律,绝不允许知法犯法;其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予以严惩,绝不姑息。4、要切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节能环保技术;土木工程;施工
1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节能环保技术,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两个意思,一个是节能,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个就是环保,就是在施工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下是该技术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
1.1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节能环保技术对于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将其运用在土木工程施工中,不仅是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还能真正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投入,增加效益,最终促进土木工程行业的良性发展,有力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1.2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也与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相匹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对于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与之相反的却是外界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与人们的要求背道而驰。节能环保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污染,对于环境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明显改善环境恶化的状况,为人们的高质量生活要求奠定了基础。因此综合这两方面的作用,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具有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现状
2.1节能环保意识不足
在现阶段要想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就得让土木工程企业拥有节能环保的觉悟,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这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节能环保观念,自然也不会将其付诸实施。由于一些施工企业自身的意识不足,致使在施工中依旧使用传统的施工技术,不积极改进自身的不足,没有做到新时代施工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管理层没有认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在制定管理制度和下发指令之时,没有考虑到工程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而施工人员本身也没有相关意识,要么是不肯接受新型技术的学习,要么是在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中,不严格按照规范去操作,最终影响施工情况,还是不利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推广。
2.2缺乏新型设备
不少企业虽然初步认识到了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却没有跟进观念的改进,依旧使用陈旧的施工设备,想以此降低施工成本投入。但是旧设备的使用虽然大大节省了资金投入,却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旧设备也不能很好地匹配节能环保技术,导致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资源配置不当、施工技术不合理的状况,进而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与质量,既没能发挥出节能环保的作用,又降低了企业的施工能力,不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最终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利益。
2.3管理机制不完善
不少企业在开展施工之时,只注重技术的应用,却没有将相应的管理机制纳入其中,导致施工人员在操作时,没有严格按照应有的标准和步骤去施工,让节能环保施工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包括管理制度的混乱和管理制度的形式化,前者在具体的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对于施工人员很难起到监督考核,后者则是脱离实际,只注重体系的建设,却忽略了与实际状况的协调。这两个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落实到实际就是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影响施工的整体质量。
3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措施
3.1制定科学系统的施工方案
土木工程一般都是复杂的大型工程,在设计以及施工中会涉及到很多领域,这些复杂的涉及领域就相当于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因此土木工程的施工不仅是复杂的,更是动态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施工的良好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施工负责人应该结合施工技术、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要求以及实际的施工环境,制定好一个科学的施工方案,确保节能环保技术能够与施工方案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除此之外,施工负责人还应该注重人员的分配调度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科学配置,从各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浪费。
3.2做好施工现场的保护工作
土木工程一般都是大型工程,经常会对施工地表进行巨大的改造,有些施工场地地质比较稳定,在施工后不易遭到破坏,有些施工场地生态环境比较薄弱,一经动工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做好施工现场的保护工作十分有必要。施工企业在施工前,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熟悉掌握当地的地质环境,研制合理的施工方案,争取将破坏降至最低。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在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施工,施工方要做好机械的降噪工作,并将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组安置。在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还要做好修复工作,将遭到破坏的地表进行填土修复等。
4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4.1墙体节能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墙体节能技术是应用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它能将原材料对于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并能将建筑物的整体保温性进行提升。在工程施工中,采用蒸压加气空心砖能够使建筑物的透气性大幅度增强,并且具有可观的隔热作用和阻燃性能。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运用这种材料,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建筑空间。
4.2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是建筑物重要的构造部分,处理好门窗的施工设计,对于土木工程的质量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门窗节能技术属于土木工程节能环保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重点在于处理门窗框的接缝,应用门窗节能技术,能够有效增强建筑物的保温性,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将寒流与热气阻挡在外,减轻了建筑物内部的用电需求,实现了节能环保。
4.3层面保温技术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层面保温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施工点,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影响着日后建筑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将层面保温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应用的具体步骤包括:抹平水泥砂浆、处理基层、对保温层的具体铺设等,在这些步骤结束之后,施工方还要安排维护人员做好后期的维护保养工作。
一、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化学观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主要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绿色化学强调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在化学实验中实行绿色化学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理念,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化学原料,减少化学污染,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
1.化学改革的需要
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实行绿色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实验能力逐渐受到关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绿色化学观念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染的减少,在实验中将这一理念灌输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减少污染,积极探索资料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一些实验尾气的吸收处理工作等等。这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
2.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但是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由于化工生产导致的空气污染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化学实验中实行绿色化学观念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实验中探寻减少污染的方法,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化学教学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在化学实验中灌输绿色化学观念,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治理,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二、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化学观的途径
绿色化学观念的提出和运用有助于缓解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改善当前化学能源的运用现状,有助于开发化学新能源,为今后的环境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化学实验中绿色化学观念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实验中注意节约实验资源
绿色化学观念讲求资源的节约利用。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改变以往的乱丢废弃物的现象,对一些实验产生的废气进行合理地利用,对于一些剩余的原料进行妥善的保管,必要时可以对这些原料进行重复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如,在苏教版化学实验中,对于CuSO4溶液与NaCl溶液、AgNO3溶液进行电解质反应的实验中,往往会造成一些溶液的浪费现象。这些溶液中由于含有重金属元素,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遵从绿色化学观念,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滴板的帮助进行溶液的汲取,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溶液的浪费,也减少了因浪费导致的污染问题。
2.化学实验中需要改革以往的实验方式
化学实验中存在一些污染严重和实验步骤繁琐的实验,通过绿色化学观念的灌输,可以对原有的化学实验进行相应的改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学实验的污染问题,提高化学实验的效果。如,在二氧化硫的制取实验中,由于一些设备不完善或者是实验方法不合理,造成一些污染气体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实验环境。在化学实验中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放一块玻璃片,在玻璃片上再放上少量的亚硫酸钠晶体,周围可以放上测试用的紫色石蕊液、pH试纸、加酚酞的NaOH溶液。在实验的初期,将一半的硫酸溶液滴到亚硫酸钠晶体上,将烧杯盖到上面,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滴液的颜色变化,这样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实验原料的浪费,同时也可以减少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污染。
3.绿色化学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边坡生态绿化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17-02
从目前边坡生态绿化状况来看,边坡生态绿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边坡生态绿化面积逐渐扩大,边坡生态绿化植被种类较多,边坡生态绿化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进一步降低,边坡生态绿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边坡生态绿化将会朝着规划范围不断扩大,绿化进一步达到环保要求,生态绿化的施工方式得到全面推广以及生态绿化手段更加多样等方面发展。因此,认真研究边坡生态绿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对做好边坡生态绿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边坡生态绿化的现状
1.1 边坡生态绿化面积逐渐扩大
由于边坡生态绿化可以有效地加固公路边坡的土壤,使得公路边坡土壤因为植被的种植能够紧固,防治土壤滑坡。与此同时,对边坡进行有效的绿化还能够提高公路边坡的美观性,使高速公路的边坡能够在美观性方面达到要求。目前边坡生态绿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施工方案,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边坡施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一理念的成熟以及边坡生态绿化的不断推进,边坡生态绿化面积逐渐扩大,已经在目前多数的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得到了具体的应用。
1.2 边坡生态绿化植被种类较多
在边坡生态绿化中,由于高速公路所处的地域不同,对于所选择的植被种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在边坡生态绿化植被的选择中,主要选择养护难度低、生长发育较快以及对土壤紧固程度较好的植被种类作为生态绿化的主要植被选择。与此同时,基于美观的需要,对植被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倾向。目前边坡生态绿化在植被种类中也存在种类较多的特点,在具体的边坡生态绿化施工过程中,植被种类对生态绿化的效果以及边坡的美观性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
1.3 边坡生态绿化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进一步降低
在目前边坡施工过程中,由于生态绿化施工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生态绿化施工已经与边坡施工融为了一体,在边坡施工工艺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生态绿化的必要性以及生态绿化施工的实际难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所侧重。与此同时,在边坡生态绿化施工过程中,提前预估好了生态绿化的面积,在整体的施工成本控制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使得目前遍布生态绿化施工在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上得到了M一步的降低。
1.4 边坡生态绿化取得了积极效果
随着边坡生态绿化工程的不断拓展以及生态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边坡生态绿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施工方法,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对提高高速公路的边坡施工质量和边坡的美观性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边坡生态绿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人们应当认识到边坡生态绿化工程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边坡施工过程中,将生态绿化作为边坡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2 边坡生态绿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2.1 边坡生态绿化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基于边坡生态绿化的重要性以及边坡生态绿化的实际特点和作用,在未来高速公路边坡施工过程中,生态绿化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生态绿化的应用也会成为一种成熟的施工方式,在边坡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拓展。因此,边坡生态绿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覆盖范围和应用范围将会不断地扩大,对边坡施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大家应当对边坡生态绿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高速公路边坡施工过程中做好生态绿化施工的开展,使生态绿化成为提高高速公路边坡施工质量和边坡美观性的重要施工措施。
2.2 边坡生态绿化将会达到环保要求
在边坡生态绿化施工过程中,除了要提高生态绿化的整体覆盖面积以及施工效果之外,还应当使生态绿化达到环保要求。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高速公路环保施工标准的制定,在边坡生态绿化施工过程中,未来的边坡生态绿化将会以环保要求最主要的施工标准,无论是在具体的施工方式还是在植被的选择过程当中,都会以环保要求为主。因此,在未来边坡生态绿化施工过程中,要求达到环保标准,以便提高边坡生态绿化的施工质量。
2.3 边坡生态绿化施工方式将得到全面推广
由于边坡生态绿化可以解决高速公路边坡的土壤紧固问题以及边坡的美观问题,并且边坡里生态绿化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对其他工程形成积极的影响。因此,边坡生态绿化施工方式将会得到全面的推广,成为高速公路边坡施工的一种重要施工方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得到有效的采用。所以,人们应当对边坡生态绿化施工方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作为高速公路边坡施工的重要措施来看待,在实际的边坡施工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2.4 边坡生态绿化手段将会更加多样
基于边坡生态绿化的特点以及边坡生态绿化的重要性,在未来的高速公路边坡施工过程中,边坡生态绿化的范围将会不断地扩大。而且边坡生态绿化的手段也将会更加多样,不仅是种植植被还可以利用边坡的特点以及根据生态绿化的要求进行其他方式的生态绿化,使得边坡生态绿化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提高高速公路边坡的使用寿命,又能够使高速公路边坡施工取得实效。因此,在未来边坡生态绿化手段将会更加多样。
3 结语
通过该文的分析可知,边坡生态绿化是一种重要的施工方式,对高速公路边坡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边坡生态绿化的特点,边坡生态绿化在目前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效果,边坡生态绿化面积逐渐扩大,绿化植被种类也比较多,在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上进一步降低,最后也取得了积极的施工效果。因此,在未来边坡生态绿化将会得到有效的发展,生态绿化范围将会不断扩大,使生态绿化会达到环保要求,施工方式也会得到好的推广,施工手段会更加多样,边坡生态绿化将会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金根.采石边坡绿化治理模式研究与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2011(4):75-76.
关键词 环境保护 重要性 教育宣传 增强环保意识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已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随着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如:发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没有关闭时,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其关上,再者,在使用电池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投递到专门的回收桶内,而不是直接丢入垃圾堆,还有,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应该自觉备用购物袋,从而减少一次性的塑料袋的使用,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相关部门要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和水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笔者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中牢固地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二、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从治理着手,而是要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嬴。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培养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和需求非常迫切,城市居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情高涨,这是个好现象。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是人,在污染、恶化环境方面,人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人类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广大民众,要动员全社会民众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公众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一是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提倡、推广和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公开环境保护现状、环境质量、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平台,推行环境政务公开,对环境保护法律政策、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予以公告公示。对于涉及公共环境利益的规划或项目还应当组织论证会、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接受民众的监督,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出台具体措施,确保民众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可以通过向社会聘请环境监督员、指导成立环境保护民间社团组织、鼓励民众检举揭发有关违反环境保护的行为,拓宽和畅通群众对环境问题的举报渠道,完善环境保护听证、公益诉讼等制度,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这样,争取实现民众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使民众发自内心意识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选择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全社会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进行环境保护时,应该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从战略上进行环境保护,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的方向和重点。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要保护优先、科学防治,真正发挥资金的环境效益。
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激发政府、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国家应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的区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维持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促使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良好相互协调,早日实现中国梦。根据以上分析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推动者。所以说环境保护绝不是制定几个政策、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问题的,人民群众才是环境保护中的生力军,只有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强化其环保责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环境保护机制,才能把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政府一定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广大群众的环保宣传力度,使得环保意识深入民心,环保知识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决心和环保信心。
关键词:环保科普;大学;通识教育;融合
1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环保科普是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为核心,通过科普研究、知识传播、展览展示、资源开发等活动,借助科普场馆等实体,传播环境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知识,以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第一次真正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1]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力倡导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国别性、时代性、地域性。尽管如此,通识教育还是有其共通性的内涵,即强调通过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以政治宣言的形式,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美丽中国、环保先行”,公民环保素质的提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环保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2.1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
2000年前后,我国各个大学都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从形式上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通识教育是一种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理念,没有贯穿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导向,只是加入了少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内涵难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视野,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更为简单化。教师将其理解为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或专业导论课,即面向所有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概论等作浅显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个性发展、年龄差异等因素。学生则将其理解为发展一点兴趣、爱好,选课时偏向较为简单、有趣味性的课程,考虑的是如何快捷轻松地拿到学分。[3]通识教育课程不免成为调味剂、开胃菜、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对元培班的初步认识最多的选择是自由选专业(83.1%),远高于培养通才(38.8%)。[4]课程的开发及选择中的学科知识融通问题基本上被大学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建构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以及促进合格公民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呈现浅显化、趣味化(有时甚至是娱乐化),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专业课程教育。
2.2环保科普教育浮于形式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呼吁向大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但由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学的环保科普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如下:
2.2.1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
许多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仅仅停留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常识教育上,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甚少,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譬如:对电子垃圾概念、废弃物回收标识的认识、白色垃圾危害等知识很多学生不了解。同时,“十三五”时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环保科普教育内容应更丰富。
2.2.2环保科普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在基础课中极少涉及到生态环保知识,譬如: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含有生态环保的内容,但该教材中只是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等较少篇幅提到了生态环保问题,有些基础课教师甚至忽略了此章节的讲授。非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外甚少参加环保科普活动。学校很少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保知识。
2.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
目前,许多大学存在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及形式单一的现状,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没有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使命感的培养当成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非环保专业(甚至环保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大多数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肤浅、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参与环保科普通识教育的热情不高。
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大学应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专业意识,将通识教育与环保科普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环保使命感和责任心、有良好环保习惯、积极参与环保科普活动并能对环保新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3.1开设环保科普课程
大学课程中,不仅要有专门的环保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将环保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要把环保科普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能深刻了解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将《新环境保护法》向大学生普及,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保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环保科普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此外,要把生态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教给学生不同的环保科普知识。譬如:土建类专业,应教给学生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旅游类专业,应教给学生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知识。同时,环保教育课程内容要广泛,应涉及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科学、环境伦理道德以及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手段、新工艺、信息化等知识。环境法制知识规定了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科学知识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它可使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道德伦理观是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能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以及评判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环保道德标准。[5]环保新知识是让大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环保新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3.2打造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大学应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无害化”为一体、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人共泰”的同时,也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去维持和宣传这种和谐。首先,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机能整体性的特征。应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校园里的人、生物、环境、文化等之间相互平衡协调,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多样的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譬如:校园内有多样化的植物、有适合鸟类、鱼类等动物栖息的场所等等。再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自组织性的特征。校园的整个生态系统内其结构、功能之间是融洽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不需要将校园植物修剪成整齐划一的形状。最后,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景观美的特征。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即是让景观美具有生命力,景观美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是外在的;富有生命力是指景观具有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是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景观美与生命力具有独立性,两者又相互统一。[6]
3.3建设环保科普基地
开设了环保专业的大学(或有较强环保意识且有条件的大学),或几所大学、企业联合,可建设环保科普基地。环保科普基地可延伸产学研合作的外延,不仅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全日制学生的环保素质,而且将环保新知识、新技术向广大社会民众推广普及。环保科普基地实施“六个一”建设方案,详细如下:“一个科普场馆”,即建设包括生态校园展示馆、环保科普体验馆、环保宣教展馆、环保发展史陈列馆等,学生参与场馆设计,每年向公众开放;“一套宣传册”,即大学生参与撰写,图文并茂地宣传与社会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环保知识;“一支宣传队伍”,即相关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吸引合作企业的技能大师参与,组建专兼结合的科普宣传队伍;“一套宣传视频”,即教师和企业技能大师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科普宣传视频,宣传公众身边的环保案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环保等;“一套宣传讲解词”,即由相关专业师生自编、自讲,采取专业讲解员与兼职讲解员结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向社会公众讲解环保科普知识;“一系列宣传活动”,即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使自身的环保素质得到提升,且能推动环保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在环保科普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上,改革传统环保宣教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视觉与听觉多重效果,凸显环保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等.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25(6):51-5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胥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12-115.
[4]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0.
[5]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3(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