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人口老龄化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分析

第1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保险 人口 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特点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指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通用的标准是60岁或65岁可以计入老年人行列。当一个国家60岁及其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比重的10%,或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7%,就称该国家进入老年型国家。

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较长时期才发生的转变,这是因为我国几次人口政策的改变具有一些人围甚至是强制措施的干预。早在1950年刚刚建国初始,为振兴中华的需要,也因为战争时中国人口一定程度的减少,曾出现了一次人口总量大规模盲目增长。而同期,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率稳步下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待70年代初,国家逐渐意识到无计划的增长将对中国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由国家法律强制性为保证,迅速开展了遍及全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近期速度已快于世界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老年化是早于中国发生的,这使得我们在解决老年化的问题上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孤军奋战全凭自己摸索;但同时,它也说明了近期我国老年化水平发展之迅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使得我们的任务更加紧迫,同时也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国情创造性的展开一些制度改革,以解决问题。

(2)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高龄化不断发展所谓人口高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比重不断增多,一般以80岁或10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来衡量。显而易见,它在令人欣喜的同时意味着抚养老年人的社会负担进一步加剧。会不会出现由于有太多的长寿老人使得社会和家庭没有足够多的经济支撑?会不会使老年人的晚年变得窘迫不堪?会不会活得太久反而成为老年人的噩梦?这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险效应

1.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使我国老年人口上升

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司对中国人口的统计和预测资料,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负担系数开始呈现上升态势,在1970-2000年间,老年负担系数仅增加了2.32个百分点;2000-2010年增长稍快,预计将1.32个百分点;2010年后,我国将迎来老年负担系数迅速上升期。从图1中不难看出,21世纪上半叶,老年负担系数预计将增加27.48个百分比,而20世纪下半夜却只有2.79个百分比,前后差距几乎是10倍!

(2)人口老龄化导致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变

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属于现收现付,但由于在不久的将来即将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而此之前我们却将经历总负担最小的人口红利时期,因此在满足当前养老的需要之外,留存部分,以进入到部分积累的模式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层次较单一的养老保险提出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制动养老保险层次单一,国家、单位包揽过多、负担沉重。在老龄化尚不显著之时,养老金开支尚且不会较大,但当老龄化急速发展之后,国家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使国家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也会使企业包袱过重限制自身发展。

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策略

(1)延长退休年龄

这一方面延长了缴费年限,另一方面又缩短了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我国也是有着自己的国内的特殊原因的。一是我国现在职工退休年龄基本上仍然执行的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但需要考虑到当时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不到50岁,而现在已经达到72岁,并且将继续增长。二是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人们不如劳动市场的时间延迟,着在实质上缩短了可为国家和社会劳动的时间,加重了人口负担,因此退休时间也应相应后移。三是我国现在很多地区在事实上存在着极为不规范的"内退"和"提前退休,增加了养老不必要的负担。

三、努力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2010年我国将达到平均人口负担最小的"人口红利"时期,因此在这前后的10年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能把近20年来发展迅猛且工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吸引进来,社会养老统筹基金就可以迅速扩大,可以相应地减轻国有企业日益沉重的缴费负担。覆盖范围越大,保障程度越高,保障成本越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可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强其调剂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互助互济功能。

四、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随着以完全积累制的个人帐户为主体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逐年积累起来的巨额养老金数额将不断增大。在动态经济下,如何避免通货膨胀对基金面临贬值的风险?结合我国在养老金管理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培育独立的、高效率的社会保险基金经营机构。世界银行的一份全面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究其原因是:一方面政府经营往往服从于政治目标而不是经济目标;另一方面政府自身的运营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第2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一、德国养老模式

由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节奏和各国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各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模式也不同。德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分健全,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养老模式也很成熟,并且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德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多代屋”对中国更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多代屋”项目旨在打破家庭界限,让年轻人和老年人能够聚会,给不同代际的人们创造见面和交流的机会。老人在“多代屋”中能够免费得到日常的照料,但他们不是单向的被照顾者,他们会把多年以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小技能、带孩子的经验等,传授给年轻人,甚至可以做义工。

二、中国的养老模式

中国在前些年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较于医疗、教育、就业等现实问题还显得不够凸出和紧迫,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进入老龄化时间较晚,老龄化人口基数巨大,老龄化发展速度极快,“未富先老”等因素使得中国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老模式尚在探索中并不成熟,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也停留在起步阶段。当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在10 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研究、探讨和尝试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探索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并付诸实践,已经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一批有代表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模式,例如,上海亲和源模式,北京太阳城模式,鄂尔多斯颐和城模式,郑州爱馨养老集团模式,九久夕阳红集团模式等。

三、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全龄宜居社区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基数大、增长快等特殊性,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现实,以及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缓慢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必须致力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政府应该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房地产企业加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向养老产业转型,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讨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全龄社区建设这一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条件问题。

全龄宜居社区既具有普通社区的功能同时应该具有适老的功能设计和设施配套,且重视环保和精神养老的问题。使老年人、青年人分散在同一社区中,使老年人有机会与社会和不同年龄的人群充分接触,使子女时常得到父母的关爱,两者既能相互交流又相对独立。由于老年人与青年人群合居,因此从景观设计到室外设施的设置都要以老年人和青年人能够更好相互融合的目的进行设计。同时,也注意老人由于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年轻人存在差异,合居时造成相互不适应和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在设计时加强了老年人群的活动区和青年人群的活动区域的分离,以及两代人交流区域的规划问题。青老两代或多代人生活在同个居住社区,但又各自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除了住宅注重生态、安全、健康、舒适、私密等共同的要求外,小区的配套设施及管理服务也是我们着重注意的。服务设施要照顾老年人和年轻人由于年龄差异造成的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居住者的居住需求,提供专业的社区服务设施。

全龄宜居社区是一种新型合居模式,社区融合了普通社区的优点和老年建筑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在项目选址、建筑设计、环境规划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社区规模的形成,对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社区硬件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规模化更有利于社区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有助于形成健康有益的社区大家庭生活氛围。该社区也不同于养老院、敬老院,或是普通社区,不仅集聚老年人群、青年人群,而是一个社会,是一个特别适宜于青老年两代或多代家庭通过居住空间相互融合的小型社会,可以在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创造出多种满足多代人各自不同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的规划设计形式。

全龄宜居社区是专业化与年轻化的社区,在设计上有别于一般的住宅产品,主要表现在对老年人使用的专业性和促进两代家庭融合的规划设计上。设计规划基础包括多代人生理、心理特点、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等等方面,以实现两代、多代家庭更好的和睦共处,社区环境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由于年轻的一辈的入住,从单纯的老年居住群转变为“家庭式”社区,所以为了增添社区生活气氛,在景观设计、建筑规划,乃至色彩设计上,在保证和谐素雅的前提下,不过于沉闷,而多于变化,稳重中体现出一种生气与活力,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第3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1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中国10多年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24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还将继续,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认为,2010-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与此同时,劳动参与率(即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加工作的比率)的显著下降同样令人担忧。时寒冰认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参与率下降必将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将逐渐被削弱。

2现有就业人员工资成本不断上升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收入不平等,2004年3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并实施了《最低工资规定》,根据十二五规划,最低工资的年均增幅要超过13%,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日益紧迫。2011年7月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明确,国家建立基本“五险”社保制度。基数和费率决定了企业社保支出的金额。按照上海市的规定,企业上述五项保险的缴费费率共计为37%,北京为32.3%、江苏32.6%、广东23.81%。2011年上海市崇明县统计局针对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253家工业企业的一项调研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后,预计3年过渡期253家企业将分别增缴社保金额0.8亿元、1.9亿元和2.5亿元,用工成本较之前分别增加4.6%、10.9%和14.3%。在信贷紧张的状况下,用工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许多制造业工厂开始倒闭。2014年1-9月,私营企业利润增幅降至9.7%,而2013年全年为14.8%。制造业私营企业平均工资水平2013年上涨了13.5%,而2012年工资涨幅是16.9%。在利润和营收均在下跌的情况下,很多工厂可能将关门。相关数据表明,中国越来越多的服装和制鞋企业正在将工厂转移到各项成本都低的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国大陆的平均用工成本比柬埔寨高224.8%,比越南高195.3%,比印尼高206.6%。由于没有足够的挑战和改善时间,会使过多的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猝死,如果投资撤离和企业大规模外迁,就会形成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休克疗法,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解决思路

制造业为中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刺激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必须重整旗鼓、不断创新、走出低谷。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推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这里考虑到制造业对解决就业的巨大作用,要求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向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而以服装、鞋类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对解决我国内需和解决低水平劳动力就业都能有不小的贡献,需要政府从资金支持到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照顾,否则企业难有空间和动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老年消费用品的供应。由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是客观事实,虽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比中青年有明显下降趋势,但老年消费市场还是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而目前我国还没有重视对这一块的开发。因此,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发和生产适用于老年人口的相关产品,比如老年服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辅助用具(如轮椅等)、老年人的医疗卫生用具等等。适应老龄化的趋势,未来企业在老年消费市场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3)考虑延后退休年龄,积极推行养老观念转变。提倡老有所为,对于犹有余力的60岁以上老人,倡导适当延迟退休,合理发挥余热,从而保证社会劳动人口的合理供应。

第4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13.26%,与2000年相比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8.87%,与2000年相比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到2025年将超过3亿,2045年将达到4亿。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剧变,子女与父母同地、异城分别居住较为普遍,使得老年人空巢现象日益突出。由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匮乏,许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困难,生活质量较低。专业护理人员短缺,长期护理的设施缺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2.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

    截止2010年末全国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3300万,占全体老年人口总数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数为1080万,占全体老年人口数的6.23%。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将会达到4000万,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5%,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第5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 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至2012 年底我国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68%,维持现有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将在2014 年达到峰值,总抚养比将从2014 年之后开始趋势性上升,“未富先老”的问题已经到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如何影响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的索洛模型来分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VAR 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索洛模型;VAR 模型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跌和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带来的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等有关机构近来公布的数字:从2005年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92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1%左右增加到22%;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8%增加到16%,80岁以上的老人在2050年将超过4亿。

我国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已实施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将我国已提前带进了老龄社会。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5.15%上升至2012年的8.68%,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总人口31.2%,老年人口总数将达4 亿。而2012年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老年人口比重才达到6.48%。我国不得不面对“未富先老”且未来老龄化的速度持续加快的局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对此,本文通过引入老龄化因素的索洛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

长影响的索洛模型动态分析

索洛增长模型说明了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资本会有直接的影响,但这一因素并未在模型中得到体现,本文在原有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加入老龄化因素,用以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参数设定

⑴生产函数的假设。假设产量取决于三个变量:资本存量K、劳动力L和技术水平A,其中劳动力和技术水平以乘积的形式(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影响总产量。

Y(t)=F[K(t),A(t)L(t)]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可得人均产量y只与人均资本k相关。

F(cK,cAL)=cF(K,AL)令c=,则F(,1)=F(K,AL)=y,即y=f(k),y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量,k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量。

进一步假设人均资本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f′(k)>0,f″(k)<0,且满足稻田条件。

⑵生产要素的假设。假设时间t是连续的,且人口增长率n、技术进步率g、储蓄率s、资本折旧率δ均为外生变量,其中其中YL为扣除老年消费后用于劳动者消费和储蓄的收入。⑶人口因素的假设。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模型假设老年人只进行纯消费活动,不再有储蓄行为,少年儿童的消费由劳动力负担,劳动参与率为100%。

设儿童抚养比为α,老年抚养比为β,总人口为N,劳动人口为L,则αL+L+βL=N

由上图可以看出,由于儿童抚养比为α,老年抚养比为β和老年消费比例λ均为正,所以加入老龄化因素的产出曲线与持平投资曲线的斜率均减小,均衡点k2、k3与原均衡点k1相比,均衡人均产出都出现了下降,至于人均资本上升或下降则取决于产出曲线与持平投资曲线的相对位置,这受到政策、技术、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但是老龄化带来的人均产出的降低是显而易见的,老年人较高的消费倾向和较低的储蓄倾向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储蓄因为人口老龄化而降低,从而削弱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经济增长有着负面的影响。具体到我国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下面将给予实证研究。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实证方法与数据选取

为了定量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本文通过EVIEWS计量软件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选取了1991—2012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人均GDP指标(PGDP)衡量经济增长,人口方面重点测度老龄化因素,用老年抚养比指标(ODR)衡量我国老龄化程度,同时增加了人口自然增长率(PGR)和人力资本(HC)的指标,前者能更加精准地反映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后者则反映了人口质量的变化,三个指标共同反映了经济增长中人口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可得性,老年抚养比采用我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与同期劳动力数量之比,而人力资本的度量则采用年度教育经费合计与当年GDP之比。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为消除源数据的异方差性,所有数据均取自然对数后再建立模型。

2.实证分析

⑴平稳性检验。数据变量平稳是计量分析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所以本文首先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这里取对数后的变量数据及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5%显著性水平),结果如表1所示。

从EVIEWS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G?DP、ODR、PGR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为一阶单整序列,但是HC的原数据和一阶差分均是非平稳,继续对这几个变量的二阶差分进行ADF检验(5%显著性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四个变量均拒绝了原假设,即存在二阶单整关系,为同阶平稳序列,接下来验证他们的协整性。

⑵协整检验。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系列必须是平稳的,即没有随机趋势或确定趋势,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由于现实经济中的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即便对变量进行差分使其平稳,但这样会让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所以用协整来解决此问题。

首先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可综合运用LR、FPE、AIC、SC和HQ的标准来确定,由下面的分析结果可知最优的滞后期为2,并且AR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所以该模型是稳定的。(如表3所示)。

由于VAR模型的滞后期为2,那么协整检验的滞后期为1,运用Johansen检验对各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根统计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PGDP、ODR、PGR和H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如表4所示)。

标准化协整方程:

PGDP=-6.520141ODR+2.098707PGR+2.824500HC+μ

由上式可知,人口老龄化反向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力资本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老年抚养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能造成人均GDP下降6.52%,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这对经济是个不利的影响,而要想抵消老龄化加剧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提高人力资本是个可期的途径。

⑶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来分析PGDP、ODR、PGR和HC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选择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上面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GDP与ODR、PGR、HC互为格兰杰原因,其因果关系是双向存在的,他们都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人口变量(老年抚养比、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均GDP)相互影响。⑷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IRF)是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下面分别对PGDP 给予ODR、PGR、HC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脉冲响应分析图能直观地表现出冲击的作用。

从脉冲响应分析图来看,在第0年时给予PGDP一个ODR的脉冲,前5年的影响都微乎其微,从第6年开始,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并且有扩大的趋势,表面老龄化对经济增长长期的负面效应,而且随着时间的累计,负效应逐渐增加。对PGDP给予一个PGR的脉冲,出现负面影响,影响程度在第5年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小,虽然脉冲响应图只显示了10 年的冲击效果,但可以预期收敛的趋势不会改变,最终回回归到零,也就是说人口增长率的影响是有时效性的。HC对PGDP的冲击也值得思考,冲击后的一开始是呈现负面影响的,逐渐加深至第3年达到最大然后负面影响减小,到第6年为零,接着开始出现正面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逐年扩大。这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前几年不仅看不到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反而有损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包玉香.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J].人口与经济,2012(1).

[2]袁蓓,郭熙保.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11).

[3]徐达.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模型与实证[J].财经科学,2012(4).

第6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是较早进人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基本特征,提出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东西方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明显不同,中国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应吸收西方国家发展社会养老保障的成功经验并避免福利国家的弊病,同时也要挖掘、升华和继承自己的长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自己特点的东方养老保障模式,使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式养老模式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1引言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1999年,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1999年标志人类进人长寿时代和人类社会进人全面老龄化的时代。人类在对人口激增的战斗中尚未取得胜利,另一场风暴却正在来临。尽管人类对老龄化的关注出现在一个世纪前,但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老龄化的冲击。中国是较早进人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的,如何探索一条既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又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是从老年人口的相对比例上升来使生育率下降的结果,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则很早就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2.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全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1991一2050年60年内,各年龄组人数和所占比例的统计和预测见表1.

2.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位居世界首位,地区发展严重失衡。这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雄厚的国力才能得到解决。然而,与其它一些老龄化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国力水平不相适应,即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极为薄弱

3人口老龄化和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休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较严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三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四是导致劳动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人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2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老龄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党政领导的老龄工作意识淡薄,致使老龄问题摆不上日程,缺乏强有力的对策。二是国家法规和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保障事业投人不足。三是老龄问题的宣传教育相对薄弱,敬老、助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没有完全形成。

人口老龄化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于1997年,这个制度本身及其在运行过程中都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综合决策支持体系,使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各项制度相协调,有选择地学习别国成熟的经验很有必要

4一些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做法

4.1波兰的“多支柱”养老金制度

波兰政府于1994年开始评估各种改革选择。先后通过了利用私有化收人支持养老金改革、养老基金和雇员养老金方案、公共养

老金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2000年又通过了雇员养老金方案的法律修正案。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带有强制性的“多支柱”养老金制度。新制度规定,收益的19.52%用来支付新制度的两个强制部分:即一次性支付的公共基金和完全由成员支付的年金。就总数而言,收益的19.52%中12.22%是退休时一次性发给的公共养老金,其余的7.3%转入个人养老基金。约30%的养老基金资产投资到股市。虽然在支付款转账的延误和监督方面还存在困难,但总的来说,改革是成功的。

4.2加拿大的养老金制度

加拿大养老金的发放,由社会保障机构负责,它保证了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收入达到平均工资的50%,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养老金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政府养老金、补充性收入保证和配偶津贴;二是政府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三是注册养老金。政府养老金、补充性收入保证和配偶津贴是由联邦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资金来自于政府财政,约占平均产业工资的40%。政府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障计划有两个,即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和魁北克养老金计划,支付数额的高低取决于交纳养老保险金的数额和年限。

4.3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计划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计划始于1955年,它是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支持的养老保险计划。雇主和雇员向中央公积金缴费。政府的职责是向中央公积金的运作提供法律和管理方面的框架。中央公积金的收入享受免税政策。到2000年4月的缴费率为32%。如果新加坡的经济持续强劲,在今后几年,这一缴费率将恢复为40%,确保给雇员在退休时提供足够的积蓄以安度晚年。公积金形成的基金主要投资于购买政府债券,每年的回报率超过2.5%,这一投资安排使中央公积金计划的成员能够获得无风险而又免税的投资回报。

5日本、中国的东方型养老保障

日本和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趴,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大约有20年左右的时间差,然而两国的养老保障方式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构成上都是以国家和企业为主的社会供养、以子女赡养为主的家庭供养、以老年人口参与劳动为主的自身供养相结合的二位一体的东方结构型养老保障方式。以日、中为代表的东方养老模式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养老模式相比较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归结到意识形态上,是老年人口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如果这种不同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东方老年人日追求完整人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下来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传统文化融于现代生产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孝”字,孔子提出奉先思孝,敬养老人,“父母在,不远游”。孟子则将传宗接代引入孔子的孝文化,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影响至深的名句,也给家庭养老定下了性别偏好的基调。

6东西方国家养老模式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从以上分析看出,东西方老年人口保障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但从动态上看,两种模式的发展已具有某种趋同之势。在日、中等东方国家,家庭小型化趋势发展很快,传统的“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已基本上不复存在,地区间人口流动、独生子女、独身、单亲、空巢家庭比例增加,以子女赡养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养老受到严重威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发展迅速,使东方结构型养老产生倾斜;与此同时,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由于老年人口知识更新困难而处于不利地位,西方的年龄歧视开始在东方蔓延开来,这不仅给老年人口再就业带来困难,而且向尊老、养老传统发起了挑战。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全方位的社会养老保障难以为继,某些福利国家正千方百计推出削减福利的计划,甚至提出了学习东方国家的家庭赡养、鼓励老年人口再就业的主张。东西方国家之间正在相互学习:东方国家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家庭和个人养老保障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使社会养老保障受到限制,家庭和个人养老保障意识加强。然而,基于东西方养老模式形成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等深刻原因,基于日本已经达到高度现代化和中国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养老保障发展的实践,尽管两种模式的趋同已形成某种态势,但是难以真正归同,东方养老模式依然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第7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养老基金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总和生育率为2.31,这20年的降低量占到1950年以来的40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

(一)“未富先老”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措和运营的约束

中国“未富先老”,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一体化程度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养老保险与资本市场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养老保险基金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老龄人绝对数增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加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的约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大规模“乡─城”人口迁徙的浪潮,“八四二一”家庭与“空巢”家庭出现的比例逐步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制覆盖面过窄,现有的体制下存在着大量未被当前养老制度惠及的老年人群,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呈不断扩张趋势。尤其在农村,这种矛盾明显而突出,如农村留守农民、农村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

(三)城市化进程及区域人口老龄化差异对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约束 。我国二元社会转型带来了农村农民身份多样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给基本养老保险在界定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提高统筹层次上提出了巨大挑战。但由于地区人口老龄化差异,社会养老保险要实现城乡统筹、全国统筹还困难重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在养老模式选择上,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百善孝为先”这种伦理美德世代相传,在中国社会形成千百年不变的家庭养老模式。 同时由于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的老龄化,又由于我国老年人口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对老人实行高福利政策,目前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特别是家庭在养老中的精神供养功能。我们应因势利导,走家庭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创造和形成新的居家养老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各地政府应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既要注意改善现有家庭养老的状况,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鼓励和实施家庭养老,发挥家庭在供养、照料、慰藉老人方面的作用,又要建立社会化照料服务体系,增加老年福利设施,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在具体做法上,在重视家庭养老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推行社区养老服务。

(二)在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上,积极发展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资金的筹集上,已经从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该《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统筹部分;二是个人账户部分。 在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下, 统一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从而统一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模式,其实质就是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把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结合起来,把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勤奋劳动结合起来。

(三)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水平,增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要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国家和参保人负担的情况下,持久地维持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就必须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水平,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机制,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效率,实现持续的保值增值。 国家应制定基金投资运营法规和政策,成立或组织非政府部门的基金运营机构进行运作,加强指导和检查监督,达到安全和增值双赢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剩余而资本缺乏的国家,资本的收益率较高,从长期看,投资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有一定收益率的,比单纯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的收益要高。 国际上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新加坡把养老金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既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智利把养老基金投资于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公司股票、抵押住房贷款和银行存款。 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应投资于各个领域,分散投资的风险,形成较佳的投资组合,这样才能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为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朱元文.中国科学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2]高文敏. 论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关系【J】.中国保险,2004

[3]林义. 社会保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第8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影响因素,灰色关联,人口老龄化

 

0.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正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问题最为严峻的国家[1]。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根据有关预测,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本科毕业论文格式,2051年达到最大值,届时,中国人口中将有1/3达到60岁或者更大,4.38亿的老年公民将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按照联合国的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otestein)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期刊网。伊斯特林(R.A.Easterlin)强调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1985)是影响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对于相对封闭的中国人口,急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无疑是生育率降低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国内的研究文献,系统构建影响老龄化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文献几乎没有。笔者在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因素,即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普通教育、居民经济生活和人口结构。本文将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在借鉴文献[3-5]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老龄化与这些因素的关联性,探寻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有益参考。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简介

灰色系统的关联理论[6]是从系统内多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进行优势对比的一种理论,是指系统内部主要因素随时问而变化的同步程度,它定量刻画了系统内都结构之间的联系,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

分析过程中,设有参考数列为x0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被比较数列为xi,(i=1,2,…,n)。且x0={x0(1),x0(2),…,x0(n)}, xi={xi(1),xi(2),…,xi(n)},(i=1,2…,n)。灰关联度分析步骤如下:

①原始数据变换:对原始数据消除量纲(或单位)转化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分别用第一个数据去除后面的数据,得到新的倍数数列,即为初值化数列,量纲为一,各值大于零。且数列有共同的起点。

②求关联系数: 按公式①计算参考数列x0和比较数列xi的关联系数。

(1)

式中:ξ1(k)为x0与xi在k点的关联系数。

称为第k点x0与xi的绝对差。称为两级最小差。其中是第一级最小差,这表示在第i条曲线上找各点与x0的最小差。是第二级最小差期刊网。表示在各条曲线中找出的最小差的基础上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找出xi中的最小差。

是两级最大差,其意义与两级最小差相似。

ρ称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消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所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一般取ρ=0.5。

③综合各点的关联系数,得到整个xi曲线与参考曲线x0的关联度ri,

ri=(2)

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筛选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如图1)。

基于本文旨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目的,选取图中可定量刻化的因素16个,依次使用数据序列包括教育经费投入、初、高中升学率、妇女文盲率、卫生总费用、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环境污染与破坏次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口城市化率、居民消费支出、人口密度、0-14岁少年人口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中国发展报告2009》和《WorldPopulation Prospects: The2008 Revision》。为了使本文研究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同时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99-2008年。社会养老事业中的三个具体指标卫生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以及人口结构中的计划生育政策更适合做定性分析,因此不纳入灰色关联分析范畴,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是现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其影响的复杂性,对其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及社会政策提出将另文发表。

图1 人口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

3.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经过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定性判断,选取的16个影响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分别命名为x1、x2…x16(见表1),历年的>65人口比的数据为参考数列x0,根据灰色建模理论和程序[7]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建立灰色关联分析。

表1 1999~2008年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

 

影响

因素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X0

6.9

7

7.1

7.3

7.5

7.6

7.7

7.9

8.1

8.3

X1

3349

3849.1

4637.7

5480

6208.3

7242.6

8418.8

9815.3

12148

14500

X2

50

51.2

52.9

58.3

59.6

62.9

69.7

75.7

79.3

83.4

X3

63.8

73.2

78.8

83.5

83.4

82.5

76.3

75.1

71.8

72.7

X4

21.56

13.47

15.2

16.92

15.85

14.86

16.15

13.72

12.44

11.52

X5

4178.6

4586.6

5025.9

5790

6584.1

7590.3

8659.9

9843.3

11290

12218

X6

31.1

32.48

33.03

30.60

29.13

29.75

29.99

30.9

29.84

27.84

X7

445.9

449.1

450.8

427

430.6

439.3

446

462.4

478.8

503

X8

1614

2411

1842

1921

1843

1441

1406

842

462

474

X9

1965.1

2278.5

2489

3171.5

3680

4258.4

5093.3

6309.8

7834.2

9740.2

X10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053

16165

19524

22698

X11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35.8

36.3

37.9

X12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43

43.1

43.7

X13

35

36.22

37.66

39.09

40.53

41.76

42.99

43.9

44.94

45.68

X14

3.55

3.904

4.1887

4.596

5.082

5.839

7.122

8.048

9.360

11.086

X15

131

132

133

134

135

135

136

137

138

138

X16

24.01

22.89

22.89

21.29

20.34

19.3

19.55

18.47

第9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问题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遥.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3-6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