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消费水平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第1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总体而言,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收入水平也随之不断增加,在国家连续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政策的影响下,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江苏省内部各地区城镇间的消费性支水平还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进行江苏省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性支出水平分析可以进一步引导居民消费,平衡各市的消费水平,提高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江苏省镇居民消费水平现状

2011年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为23190.67元,比上年增加3051.42元,其中消费性支出为16781.74元,比上年增加2424.25元。2011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1(食品支出/消费性总支出=6060.91/16781.74*100%),比上年减少0.4,恩格尔系数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上年有所增加。利用SPASS19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表1:描述统计量表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食品 X1 13 3955 7615 5617.92 1181.040

衣着 X2 13 1282 2234 1723.08 269.254

居住 X3 13 639 1833 1156.69 304.457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X4 13 732 1502 1061.31 252.811

医疗保健 X5 13 492 1372 839.62 271.059

交通通讯 X6 13 1222 3729 2023.92 791.945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X7 13 1617 3836 2585.38 660.882

杂项商品和服务 X8 13 362 880 578.77 157.722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13

由上表可知,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消费较高的三项主要是:食品(5617.92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2585.38元)和交通通讯(2023.92元),较低的三项主要是:杂项商品和服务(578.77元)、医疗保健(839.62元)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61.31元)。

由此可见,江苏省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2个特点:

(1)从总体消费水平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水平为2159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750元。从地区来看,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均家庭消费水平较高,最高的苏州市人均家庭总消费为31514元,其中消费性支出为22330元,而最低的宿迁市人均家庭总消费为13044元,其中消费性支出为10634元。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区的人均家庭消费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2)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食品支出仍然占总支出的绝大部分,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7市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全国恩格尔系数平均水平位36.3%),剩下6市的恩格尔系数稍高于全国水平,说明各市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均较高,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也占有相当比例,说明江苏省城镇居民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自身的精神层面的享受。

[作者简介]:郭戌颖(1990—),女,江苏扬州人,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三、区域性差异分析

(一)选择指标

由于不同的地级市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不尽相同的,单纯从地理和经济因素来评价消费水平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选取构成居民消费支出的各项指标参与分析。参考《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选取一下8项指标作为对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性支出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指标:X1:食品支出;X2:衣着支出;X3:居住支出;X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X5:医疗保健支出;X6:交通通讯支出;X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X8: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

(二) 选取数据

本文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获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见表2

表2:江苏省2011年各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 单位:元

序号 地区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用设备 医疗 交通 教育文化 杂项商品

及服务 保健 通讯 及娱乐及服务

X1 X2 X3 X4 X5 X6X7 X8

1南京 7133 1964 1286 15021202 2611 3680 720

2无锡 6979 1814 1833 13211230 2706 3018 880

3徐州 4338 1463 951901 7291286 2316 466

4常州 6591 1920 1244 12631372 3153 2953 631

5苏州 7615 2234 1620 14579833729 3836 856

6南通 5651 1803 1052 11727671985 2675 507

7连云港 4321 1282 938851 6291222 1776 453

8淮安 4861 1470 1004 862 7091636 2294 451

9盐城 4710 1610 1038 839 6061679 2210 496

10 扬州 5588 1758 1100 958 7591357 2708 528

11 镇江 5936 1961 1111 989 7622012 2131 616

12 泰州 5355 1715 1221 950 6751543 2396 558

13 宿迁 3955 1406 639732 4921392 1617 362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

(三) 聚类分析结论

本文借助统计软件SPASS 19中分类中系统聚类功能对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下结论:

样本有效性

样本有效性检测如表3所示,此次样本分析的总个数为13个,在分析过程中不存在无用样本,样本的有效率达100%,故总共有效样本为13个。

聚类结果

本文采用组间连接的方法进行聚类,得到树状聚类图,如图1所示。

利用系统聚类法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初步分为2类,第一类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第二类包括: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宿迁、连云港、盐城、淮安、徐州。其中第一类中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苏州;第二类包括:无锡、常州、南京;第二大类中同样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镇江、南通、泰州、扬州;第二类包括:宿迁、连云港、盐城、淮安、徐州。由此可见,江苏省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水平大致可以分为4类,如表4:

表4:最终聚类结果

类属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组间连接法 苏州 无锡、常州、南京 镇江、南通、泰州、扬州 宿迁、连云港、盐城、淮安、徐州

结果分析

(1)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水平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第一类的苏州市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江苏的电子工业和旅游市;第二类中的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江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第三类中的4个市经济处于中间过渡地带,第四类中的5个城市经济与前两类相比比较落后,其中以宿迁为甚。

(2)江苏省各个市的消费结构相似性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第一类的苏州市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4项支出高于其他各市。第二类中无锡市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消费最高,南京市比较倾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常州市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高于其他各市。第三类中的4个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第四类的5个市中,宿迁市除衣着和交通通讯支出外,其他各项支出均低于其他城市。

(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水平除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外还与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其他因素相关。如图2所示:一类和二类地区均处于长江以南,江南和江北的经济出现差距,但地理因素又不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决定性的因素,第三类中的镇江亦处于长江以南。受历史文化的影响,苏州、南京、扬州、徐州3市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均高于同类城市。受政治因素影响,江苏省重点发展一、二类的城市,这两类城市经济发展起步较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快,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所以一、二类城市的各项消费支出均高于三、四类城市。近年来,由于政治原因,扬州、泰州的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消费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五、参考文献

[1] 刘思嘉,赵金楼.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及政策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0,2:69-71.

[2] 周 全,何先平.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评估[J].湖北农业科学,2011,12(23):5008-5010.

[3] 高莉菁.全国各省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J].经济纵横,2011.

[4] 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6.

[5] 陈捷.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

[6] 张月,张金凤,王涨娜,关静. 聚类分析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2004.

[7] 苏金明,傅荣华.统计软件SPSS系统应用实战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8] 易丹辉,尹德光.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

[9] 莫桂波.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江苏统计·应用研究, 2002,5.

第2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一、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年~2010年)中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体育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对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指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活动。根据以上可以得知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而对消费资料的使用与消耗。从狭义上讲即是直接的体育消费是指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关系(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购买饮料,去外地观看体育比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归纳为两点就是实物消费和精神消费两大类。

1.实物消费

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中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主要有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书刊杂志、食品饮料等。经调查表明以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0%左右,体育书刊磁带占7.1%;其他消费品占2.4%。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占到这么大的比重主要还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改变,因为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结构还没有脱离传统,运动服装鞋帽兼具运动和日常穿着,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在进行体育消费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生活的改变,所以这种比例分成也就正好表明了现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层次。停留在外表上的消费,因为去买这种运动服装鞋帽的人民未必会投入到真正的体育运动或锻炼中,那后续的一些带动消费就不存在。其次就是少数人购买小型的健身器材,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小型健身器材,是因为这些器材占用地方小,人们在家中就可以进行锻炼,达到健身的目的,而省去了一些去场馆的费用。当然后者会比前者在体育消费上面的力度大。但是这些都只是前段消费层次。

2.精神消费

体育消费中的精神消费支出主要是指: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展览,体育文化资讯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足以体现人民观赏体育赛事的热情,因为以往我们对于体育运动盛会的认识大部分人还是健身,为国争光的一种理念,但是通过这次的召开,人们发现了体育运动中给人们带来的不光是健身,为国争光,还有一种协作、高兴、放松的心情。这类消费相对实物消费而言层次较高,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会追求精神享受,这类消费的增长于是发展比较快,在广州,人们用在观看体育消费占整个体育消费支出的12.4%。随着经济的发展,运动水平的提高,观赏型消费支出会增大。

上述外还有相关的延伸消费如体育彩票和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彩票就不用论述了,体育劳务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劳务或服装的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也称参与型体育消费,如为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所支付的各项费用,随着我国工作制度的不断改变,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加,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追求更佳的生活质量,必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来,这类体育消费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二、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满足体育消费的体育产品泛指能够满足人们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需要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花钱观看体育赛事,是一种兴趣的追求、情绪的宣泄、心理需要的满足。事精神层面的消费。如果一个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与情感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那他不断地产生这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可能性便越大。同样,当消费者花钱参与到体育锻炼或者购买与体育相关的服装及其器材时,他的这种购买行为让他或她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愉悦及对身体健康的希望。可见,体育产品的核心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中国人口数量多,对体育产品具有消费欲望的潜在消费者在中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获得“健康”、“活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观赏竞技体育实现心理与情感的满足则日益成为当代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造成我国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

1.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体育消费的投入

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率越大。随着民民收入的增加,在全部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会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会逐渐上升。当较低层的需要初步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那么,体育需求是处于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阶段,它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求,所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体育消费会起到积极的作用。2.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及服务水平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我国体育场馆和设施数量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规定单位的体育场所要向社会开放,虽然这个规定给人们的健身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因为这些体育场所归各单位管理,场馆的管理维护、运转等投入由各单位负担,所以,为了场馆能正常运营,场馆的管理者就必须考虑到利益和效益,健身的价格又不能定得过高,会对人们的健身活动有影响,又不能解决场馆的日常开销问题,所以,有的场馆出租场地经营非健身项目以达到收支平衡,实际上用于健身的场地缩小了。现在我国在场馆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在大的城市和地区设立比较大的健身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从而弥补一些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那么,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体育消费市场存在着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

3.传统消费观念的根本改变及对体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体育当做社会主义的一项福利事业来认识,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即:体育的产业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体制带来但就是们对体育的认识始终局限在锻炼身体、培养意志、为国争光的观念中,而体育运动,以及赛事中的娱乐性没有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日益迫切,在体育消费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成功与协作的感受会对人们传统的消费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消费资料为主逐渐转向体育赛事及资讯等无形消费。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还有多方面的,其中有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否有闲暇时间等影响体育消费,因此,在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进行全民体育教育,加强全民健身意识是扩大体育消费的主要措施。随着人们对健康和体育需求的提高,加上体育消费市场管理的不断完善,体育消费市场必将扩大和发展起来。

三、总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设和发展体育市场,引导和激励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今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将遵循需求上升规律,发生实质性的趋优变化。特别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标志的各类大型体育赛事近年来纷纷涌进中国,我们的生活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和体育、特别是市场行为的竞技体育走的很近。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在进行这类体育消费的同时,有理性消费观的指导,避免出现盲目消费和超支消费等问题。而目前的国内赛事和体育机构,应该从培养国内赛事的体育消费群体开始,真正把公众作为赛事成功与否重要组成部分,使公众具备体育消费的习惯,从而面对来势汹涌的国际高水平赛事的时候,能够理性消费、正确消费,从而通过合理的体育消费形成蓬勃发展的体育市场和体育消费系,使体育消费成为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部分。

第3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数量关系分析;统计预测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要想维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居民消费水平,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规律性以及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研究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理论综述

分析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其水平高低的因素也有多种,然而根据理论及经验,首要应考虑的因素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最主要的影响。理论上,经济增长越多,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三、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说明

1.指标(变量)的选取。选择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Y,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X。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通用的指标,故这里选择GDP作为解释变量X。

2.数据的收集与说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库,数据范围的选择为1978年-2013年该36年间的中国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数据选择自1978年开始,是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状况,改革开放前经济波动较大,所以选择改革开放前的数据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所以这里选择改革开放后的数据,来反映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1.模型设定。为了分析居民消费水平Y和人均GDP的关系,做散点图,如下: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水平Y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线性关系,为了接下来研究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规律性,建立以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2.参数估计。用Eviews作一元线性回归得到估计方程为:

Y=623.2472+0.02532X

(138.1485)(0.000675)

t=(4.511429)(37.53213)

五、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方程中估计的变量X前的参数为0.02532,说明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加一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2532元,这与经济学理论相符合,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R2=0.976432,说明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此外,由t=37.53213,大于临界值,通过t检验,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且nR2=35.151552,大于临界值,说明该模型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运用DW检验法,DW=1.0901723

4.异方差检验。对调整后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调整后的方程为:

Y=894.834+0.023783X

(320.9484)(0.001338)

t=(2.788093)(17.77463)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①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23783元。②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提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居民购买力提高,从而消费水平增加。

2.推论及政策建议。①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消费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分配的状况有关,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目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②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等消费环境,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③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节后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居民教育消费,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加居民教育消费,是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的关键,增加居民信息消费,对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信息消费渐已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之一,要加快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扩大信息产品及网络的共给,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④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大力倡导信用消费,建立信用消费与保险、担保相结合,分散和降低消费信贷风险。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加快信用消费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与信用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开展消费信贷清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2-88.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6-101.

第4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是指使用物质资料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的个人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又可以分为广义的体育消费和狭义的体育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关系(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购买饮料,去外地观看体育比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狭义的体育消费指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如购买运动会人场券、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间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和服务数量。体育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生产资源,体育劳务和居民体育消费能力的结合程度。体育消费水平包括社会集体体育消费和居民个人体育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本文主要是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与研究。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如何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从而振兴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经济。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

1.体育消费主体的多样性

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由于受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兴趣爱好、收入状况以及职业、年龄、性别和社会性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因而每个人的体育消费需求都不一样。因而在体育消费需求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多样性。体育消费产品根据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也表现出其多样性,如:竞技表演类产品、健身娱乐类产品、咨询培训类产品、康复体疗类产品以及体育旅游类产品等等。

2.体育消费需求的主观性

首先,追求身心健康、防病治病、愉悦性情、丰富生活和社会交往是人们参与体育消费最直接的动机。其中,中老年人对健康和交往的需求最为强烈,参与体育运动的选择以健身的、舒缓的群体性慢跑、练操、舞剑、舞蹈等居多;少年儿童则以娱乐身心和学业需要的球类活动、跑、跳、投掷、跳绳等运动为主。女性在进行体育消费时更看重其健身与健美的价值,追求形体的美化;而男性更强调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性,追求体育的娱乐性和社会交往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消费需求的主观性,它是随着消费个体对体育消费的目的不同而体现其体育消费的独特性的。其次,正因为体育消费个体在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欣赏能力、兴趣爱好、性别、年龄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选择体育消费的种类时不可能完全一样。

3.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体现在体育消费水平上也呈现出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各地区收费的体育经营场所为了利润往往收费过高,阻碍了很多消费者的进入,尤其是阻碍了大批的不受时间限制的休退职人员、下岗工人和无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在支付体育消费的费用方面,无经济来源或收入水平低的群体,一般会选择免费的或低值的消费产品;而收入较高的群体则会选择 个性化的、高值的产品来消费。

二、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

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要受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体育传统、体育社会文化程度等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

1.经济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学上的消费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任何一种消费都必须有足够收入即支付能力为前提。体育消费作为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消费,也只有在人们收入水平足以支付生存资料,并有一定的剩余后才有可能产生和发展。因此,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2)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性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居民个人收入增长是具有波动性的,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大幅增加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会随之增加,相对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反之,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跟着降低。(3)体育消费品价格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价格因素也是制约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体育消费品的价格越高,居民购买能力就越低,相应的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就越低。倘若将消费支出分为生活必需品支出和奢侈品支出的话,体育消费属于奢侈品支出,由于奢侈品具有较大的需求价格弹性,再加上对预期收入的不稳定,将加剧降低这类奢侈品的消费倾向,从而进一步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体育消费水平。

2.非经济因素

(1)居民消费倾向性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促使其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影响因素。,个体只有对体育有了持久稳固的兴趣,才能真正推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观赏体育赛事。才会有效的提高体育消费水平。(2)居民的消费素质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居民在体育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个人特征,其个好决定了体育消费的种类,以及形式。除此之外,消费者文化教育程度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态度与观点。受教育程度与体育消费态度构成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倾向休闲体育消费的比率也增高,体育消费必须要求消费者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3)居民空闲时间比例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有效的体育消费不仅包括可支配的收入、休闲体育需求的欲望,还必须拥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体育消费实质上也是一种时间消费。而闲暇时间的缺乏是制约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闲暇时间增多为体育消费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但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在比较贫困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更多地选择如何增加收入,选择收入就是选择劳动,真正的闲暇时间就会减少.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收入,而更多地选择闲暇,这时体育消费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保证。

三、提高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第一,开拓群众性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新兴体育行业。积极开拓群众性体育消费市场,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兴趣体育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发组织不同层次体育劳务消费品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消费者的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光明发展前景的新兴交叉体育行业,如体育广告业、体育彩票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健身娱乐业等。积极发展这些新兴行业,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首先,应重视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必要帮助,以积极稳妥的途径引导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对待我国的体育消费,既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不切实际地加大体育消费的规模层次,也不能听凭经济的制约,对体育消费报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引导。其次,积极引导居民的家庭体育消费。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家庭和亲情的民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针对不同家庭需求建立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等多种组织形式,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

第三,完善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及经营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没有场所,即使人们有了消费意识和消费动机也不足以产生消费行为。以体育场馆为阵地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场馆是有形的体育市场,是当前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本体产业,必须坚持以场馆为阵地,充分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一要抓好场馆建设,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建设。二要抓好体育场馆的开发、开放。所有场馆都应该向群众开放,主动做好服务,吸引群众进馆健身消费。同时,要做好场馆的开发工作,要全方位地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要不断的开发新的项目,培育新的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利用率。三要抓好场馆的经营和管理。经营场馆必须要树立市场的观念,把握市场定位,合理定价,创造品牌,运用市场机制,改革经营方式,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提高体育劳务生产者的素质。提高体育劳务者的素质也是促进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的重要方面。居民通过体育劳务消费后,是希望获得身心健康和精神文化的满足。然而,一些体育竞技水平不高的运动队和技能不突出的运动员,一些质次价高的体育场馆设施服务组织,是很难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因此,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生产者,不提高服务质量,不提高竞赛水平,不增强其竞争性和观赏性,不加强自身科学 技术和文化素养,很快会被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所淘汰。

第五,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观念,消费者是现代体育市场经济的主体,因而必须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再次加强体育市场监督和管理,确保市场公平、竞争有序。针对体育市场部分产品质量低劣及收费不标准等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市场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以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步入良性循环机制。只有体育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证,才能提高居民对体育消费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汉超.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5-120.

第5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协整检验

一、前言

文化产业是以利益增长为目的,以产业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学属性,另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人文属性的双重学科属性,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直观反映。近年来,文化产业水平与居民文化消费行为逐渐成为当下经济物质增长的背景下学术界关注的另一要点,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具有相当潜力的学科之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的属性特点,划分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经营性活动两大类。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价值体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上,即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精神层面需求。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是主体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活动。

二、居民文化消费指标分析

为衡量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状况,选取11个统计指标构成指标体系,涵盖了文化产业投入、文化产业供给、文化产业需求以及文化产业贡献等四个方面。在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下,对11个指标的初始值进行统计分析,选取3个公共因子得累计方差贡献率84.821%。将各公共因子命名如下:

F1规模因子:生产总值增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电视台节目播出时间、天津市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受教育平均水平、电影放映场次。F2效益因子:增加值增量、文化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贡献率。F3行为因子: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总得分F计算公式如下:

F =(52.363 * F1 + 20.366 * F2 + 12.091 * F3 )/ 84.820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居民文化消费行为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 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居民收入也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增加居民收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及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逐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加强税收征管,完善所得税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政府应确保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居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如可增设低收入补助金、失业群体补助金等。(2) 价格水平对文化消费起着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因此,为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应使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价格更为合理化。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图显示其价格不仅较高,而且波动较大,与收入水平不匹配。因此,在优化产业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大众型文化产业的投入,如电影业、电视业等,同时实行文化产品价格优惠政策,对文化创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文化成本,继而平衡文化产品服务价格。(3) 政府应大力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优化产业链结构,为居民提供良好、便捷的文化消费环境。近年来,虽然江西省政府已增加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设施,但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并不能满足江西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需求。政府可以考虑以社区或街道为单位,建立小型图书馆、文化馆等,创造更为痕好的文化消费体制环境。同时,在人流量多的场所建立大型文化广场、娱乐中心等活动中心,为江西省居民营造一个精神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4) 培养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倾向。对于文化消费意识,可扩散效应,如通过公益宣传、媒体播报、学校教育、家庭培养等诸多措施,使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以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同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组织并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娱乐文化活动,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 居民消费水平;计量模型;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25

[中图分类号] F224;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42- 03

1 引 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总量中用于居民消费的总额除以年平均人口计算得到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GD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其消费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78-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选择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居民的收入、物价水平、经济增长、个人消费偏好、利率水平、家庭财产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风俗习惯等。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考虑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也很重要,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所以应将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国内生产总值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因此要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居民消费水平既受当前收入水平影响之外又受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前一期居民消费水平也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为目的,选择了1978-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Y)。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1)、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上一期居民消费水平(X4)。

3 数据的搜集与模型的建立

3.1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利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由散点图观察变量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呈线性关系,因此,设定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i(1)

式中,x4为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生成;εi为随机误差项。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的回归方程如式(2)。

y=-21.068+0.231x1-0.395x2+0.115x3+0.299x4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 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56 663.52,模型总体显著。解释变量x2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初步判断方程中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3.2 模型的修正

采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将被解释变量分别与每一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y=-169.467+0.591x1

(-3.155) (69.671)此处数据为对应参数的t统计量数值,以下相同。R2=0.993 8,F=4 854.184。

(2)y=-1 708.702+14.306x2

(-13.561) (39.549) R2=0.981,F=1 564.149。

(3)Y=326.718+0.360x3

(4.643) (48.098) R2=0.987,F=2 313.399。

(4)y=25.327+1.109x4

(0.677) (97.894) R2=0.997,F=9 583.372。

上述4个一元一次方程中,可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x4,x1,x3,x2,说明对于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而言,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次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此,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因素后可以获得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如下,具体参数见表2。

y=22.240+0.294x4+0.249x1+0.115x3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 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73 543.18,模型总体显著。各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在α=0.05时均通过检验,模型有效。

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9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49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115元。这说明增加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拉动居民消费水平作用明显。

4 模型的检验

4.1 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C,T,K)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

单位根检验结论表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2次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因此各变量为二阶单整过程。

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要先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观察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没有协整关系的单整变量的回归为伪回归。协整检验要求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小于或者等于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变量的时候,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相同。如表3所示,被解释变量Y和解释变量X1、X2、X3、X4单整阶数相同,因此可以做协整检验。

4.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约翰逊协整检验对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解释变量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5所示。

由表4、5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大特征根检验和特征根迹检验都拒绝原假设,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4.3 模型的评价

从检验结果可知,本文所建立模型通过了初步检验,解释变量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和预期,解释变量和截距项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本文所考虑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拟合优度为0.999 9,表明变量间相关程度非常高,方程拟合效果好。最终模型形式表明,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对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

5 结 论

本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其次为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挖掘更多潜在可实现的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储德银,经庭如.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99-105.

[2]程松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35).

[3]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才智,2011(8):16-18.

第7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消费;相关关系

如何推动金融体系和消费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研究居民消费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无疑是居民收入增长,但金融发展滞后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也不可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报告指出,1元消费信贷能够带动a1.5元的商品消费。资料显示,1990-2008年间中国金融发展指数与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 87,即高度正相关。换言之,金融发展有可能促进中国居民消费增长。为此,笔者搜集了大量经济数据,以期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居民消费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关系的剖析,探寻居民消费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与传导机制,为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提供参考。

一、金融发展与消费的关系

金融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金融产品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途径和取得收益的方式,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多种支付手段,使生活更加便捷。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金融发展对消费的影响:

首先金融市场具有风险分摊功能。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居民为了实现一生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会通过跨期消费来规避风险。所谓跨期消费,就是指将财富平均地分配于各期消费。在金融市场比较完备的状况下,居民除了跨期消费选择,还可以纵向上借助金融工具实现风险分担的目的,化解外部冲击,从而保持家庭的编辑效用水平不变。因而金融市场具有风险分担功能,发达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渠道投资需求,将风险化整为零,从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

其次金融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完备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增加储蓄、促进资本积累,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进一步作用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人水平,增加居民消费。

再次,金融支付手段对消费有拉动作用。金融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居民多种支付手段的实现提供可能,各种金融工具的使用对现金有替代作用,能够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此外,金融设施的普及能够营造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通过促进商业发展进一步丰富消费元素。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1

为了进一步探究金融与消费之间的具体关系与作用机理,下面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计算出金融与消费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金融发展指标分析

金融发展表现为多个方面,包括总量上的增加、结构上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目前没有统一的指标。本文参考《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978-2004)》一文使用的指标,选取了以下3项代表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2

1.金融相关率指标(FIR):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th)提出,是指某一时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常用金融相关率(FIR)去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计算公式为M2/GDP。在本文中,金融资产的范围包括广义货币(M2)、股票市价总值和债券余额;债券余额为金融债券、国家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余额的合计值。

2.金融深化指标(DEPTH)。该指标表示金融中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规模,麦金农将其称作金融深化指标,代表了一国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的程度。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比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理论联系,银行信用才是衡量金融发展的有用指标。由于受到可获得数据的限制,本文以全部银行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作为度量金融深化的指标。

3.金融结构比率(FS)。该指标为债券和股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占的比重,用于衡量金融发展程度。本文通过金融结构指标进行间接考察,没有单独检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因为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短,年度时间序列样本数太小,难以得出有意义的检验结果,且山东省的数据也难以获取。

为了避免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方差,在下面的OLS分析中使用的指标是将上述指标的水平数据和比率指标转化后的环比增长率指标,分别使用IFIR、IDEPTH和IFS。

(二)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变量,其衡量指标选取的是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通过散点图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内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有大幅提升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说明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明显增长,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

(三)控制变量指标分析

本研究选择两个经济变量为控制变量:经济总量(Z)和人均可支配收入(N)。其中,经济总量(Z)的指标取值为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取值选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山东省历年GDP统计图如下,从表中看到在这一时期内山东省的GDP有大幅提升且增速越来越快,这说明近年来山东省的经济飞速发展。

山东省历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指数(相对于1978年)如下图所示,这一时期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2000年以后出现了波动。

三、计量经济检验

设消费水平为变量Y,金融发展水平为变量X,其中金融总量、金融深化、金融结构的指标分别为X1、X2、X3;两个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Z和N。 建立模型:lnY=α+βlnXt+γ1lnZ+γ2lnN +εt

依据上式,为进行逐一计量检验,拟定12个回归方程:

方程(1):lnY =α+βlnX1+εt

方程(2):lnY =α+βlnX1+γ1lnZ+εt

方程(3):lnY =α+βlnX1+γ2lnN+εt

方程(4):lnY =α+βlnX2+εt

方程(5):lnY =α+βlnX2+γ1lnZ+εt

方程(6):lnY =α+βlnX2+γ2lnN+εt

方程(7):lnY =α+βlnX3+εt

方程(8):lnY =α+βlnX3+γ1lnZ+εt

方程(9):lnY =α+βlnX3 +γ2lnN+εt

使用山东省1980-2004年的数据,在Eview6上进行计量分析,进行OLS回归的结果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除了方程(4)3所有回归结果都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且F值都很大,拟合度高,回归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分析上文计算结果,有几下几点实证结论:

1、三个金融发展指标中的金融深化指标(DEPTH)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金融深化之间线性相关关系较弱;但不能排除两者之间存在其他相关关系。

2、金融发展指标中的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拟合度较高,系数为正,说明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之间有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

3、加入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后,模型拟合度及参数显著性得到明显改善,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线性传到机制中的重要中间变量。

针对以上研究的结论,山东省应从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入手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扩大金融总量的同时,注重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建设、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从而使金融发展在扩大我国居民消费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重要的传导因素,对线性相关关系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重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第一,要抓住导致分配不公平的关键因素,逐个击破。首先完善转移支付,使财政支出有方向性地倾斜;其次,完善各项立法,加大执法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漂白各种“灰色收入”、“黄色收入”、“黑色收入”。

第二,调整税收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以促进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为目标,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包含遗产税制度、资本增值税制度、房地产增值税制度等在内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促进代际公平,抑制过高的非劳动收入,防止收入分化。在税费征收上综合考量居民收入总量和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计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最后,建立以公平为目标的收入分配调节体系,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都注重公平,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入手,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注:本文的有关数据分别从各年《山东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年鉴》以及网络搜索整理得出,时间跨度为1980-2004年, 采用Eview6进行统计处理。

第8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国民收入;消费与投资;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62-05

一、问题的提出

投资与消费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动力。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增长不仅能够创造需求,而且也是促进企业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提升的主要手段。伴随着投资增长,技术进步和要素生产率会同步增长,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并成为近十年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然而,由于资源稀缺性及“挤出”效应的作用,投资和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形成了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仅占国民总收入的33.8%。基于此,本文以1981年-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深入分析国民收入、居民消费与投资的相关关系,以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二、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分析模型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为考察我国国民收入、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动态关系,以及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本文选取了3项指标,分别为1981年-2010年的国民总收入、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文中的数据运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二)分析模型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分析国民收入、居民消费和投资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来定量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VAR模型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将消费、投资与国民收入均视作内生变量,克服了传统回归方法将国民收入作为内生变量,将消费和投资作为外生变量,而忽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关系。它使用模型中所有当期变量对每个变量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国民收入、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进行对数变换,分别表示为LNY、LNC、LNI,构建的VAR模型如(1)式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各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LNY,LNC,LNI均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之后DLNY,DLNC和DLNI则都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属于同阶单整序列。其中DLNY和DLNI在0.05的水平上是平稳的,DLNC在0.1的水平上平稳。

(二)VAR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对变量LNY,LNC,LNI建立无约束的VAR模型,根据AIC和SC取值最小的原则,经过多次尝试后本文将变量的滞后阶数确定为二阶。在建立VAR(2)模型后,需要对其稳定性进行检验,如果模型不稳定,则得到的结果有些是无效的。本文利用AR根进行检验,如果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VAR(2)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落于单位根圆内,因此所建立的VAR(2)模型是稳定的,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三)协整检验

由于LNY,LNC,LNI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需要通过协整检验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J检验法对LNY,LNC,LNI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经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上,LNY,LNC,LNI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LNY=0.32LNC+0.43LNI

可见,在95%的概率水平下,居民消费与投资均与国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增加能刺激经济增长,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居民消费每增长1%,国民收入相应增加约0.32%,资本形成总额每增加1%,国民收入相应增加0.43%,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大于居民消费。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国民收入与居民消费和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若要进一步揭示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双向因果关系,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该结果,国民收入与居民消费、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都互为双向的因果关系,投资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而居民消费却不是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国民收入的增加能够引起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投资的增加反过来也能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投资的增加能够引起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居民消费的增加在拉动投资方面并未收到显著效果。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干扰项的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从而揭示模型中各内生变量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就是通过各变量对冲击的反应程度来衡量变量间的相互动态关系。本文重点分析国民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图1)。

图1是相应变量冲击引起的国民收入波动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中的1条曲线,分别代表国民收入对其本身、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冲击反应曲线。可以看出,对来自于自身标准差的冲击,国民收入第一年就迅速做出反应,并达到峰值4.8%,然后开始下降,在第5年末降为零,随后出现负向响应,直到第10年再次转为正向响应,并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但振幅越来越小,到第20年趋向于零。这说明,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内在稳定性。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手段,在经济面临困境时会产生迅速而有效的带动作用,但这种刺激效应并不具有持久性。

对来自于居民消费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国民收入在前5年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正向反应,随后居民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响应转为负向,并于第11年再次转为正向,也呈现振幅越来越小的波动趋势,到第20年趋向于零。对来自于投资的冲击,国民收入的反应也表现出先正向后负向,然后再转为正向的波动趋势,于第20年趋向于零。表明从短期来看增加投资和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效应会逐渐减小,并趋于零;从长期来看,国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六)方差分解分析

在VAR模型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方差都是由自身扰动性与系统中其他扰动项共同作用的结果,脉冲响应函数能够解释各变量对特定冲击的响应方向及幅度,却不能比较不同冲击对某一特定变量的贡献度,而方差分解则能够分析出各变量对目标变量波动的贡献率,从而反映每个变量的随机冲击在VAR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运用Cholesky分解方法对LNY,LNC,LNI进行分解,将追踪期数设定为15年。

1、各变量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由表2可以看出,国民收入在第1期只受自身波动的影响,居民消费和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国民收入自身的贡献率经历了下降到趋于平稳的变动,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在63%的高水平上,表明自身发展速度是国民收入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冲击同样能够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二者的贡献率均在经过短期的剧烈上升、波动后, 趋于稳定状态,分别达到16.2%和20.3%。显然,与居民消费相比,投资的大幅增加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释中国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国民收入的方差分解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具有相当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长期来看, 它以通过自身调节来达到持续平稳增长。相对于居民消费而言, 投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减弱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各变量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表3显示,居民消费在第1期就受到国民收入和自身波动的影响,国民收入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在经过短期的波动调整后,最终稳定在68.2%的高水平;居民消费自身冲击的影响由第1期的32.1%,迅速下降到第2期的20%,然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稳定在17.2%,这可能与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有直接关系,即一般居民在本期增加消费,受本期的影响到下一期同样会增加消费,但增加的消费支出会比本期要少一些,随着时间的延续,本期的消费对以后各期的影响会有所减弱;投资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在第2期才逐渐的显示出来,并不断增加,最终稳定在14.5%。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的增长也能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3、各变量对投资的贡献率。表4表明,国民收入和自身的波动都对投资有显著的影响,国民收入波动对投资的贡献率由第1期的31.8%迅速上升到第2期的47.7%,随后在波动调整中保持上升态势,在第15年达到54.1%;投资自身冲击的影响由第1期的66.4%,不断下降,并稳定在41.6%的水平上。居民消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都比较小,从长期来看只有4.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显示居民消费对投资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投资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七)分析结论

1、投资对我国国民收入的拉动作用高于居民消费,表明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依赖投资的扩张,但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经济增长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居民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支撑,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资源短缺、产能过剩、产品积压、效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2、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增加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长期呈下降趋势。国民收入对来自于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冲击,短期内会有显著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效应逐渐减弱。所以从长期来看,国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达到持续平稳增长。

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投资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投资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有显著影响,但是居民消费的增加在拉动投资方面并未收到显著效果。同时,居民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即消费刚性,居民在本期增加消费,受本期的影响,下一期同样会增加消费。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投资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产品更新换代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推动传统产业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变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二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推行品牌战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力度,增强对人力资本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关键性人才,也是提升生产效率,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重要措施。

(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我国居民消费率低,根本性原因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高收入群体储蓄率高、消费率低,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到收入的制约,导致整个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因此,要积极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技术等要素的报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制度等。同时,加强对资本、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管制,完善企业高管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制度,健全对垄断行业、垄断企业收入监管制度;在再分配中,运用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提高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预期。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居民考虑到未来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沉重,后顾之忧较多,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预期较差。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需要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公共医疗、教育等支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减少城乡低收入居民未来支出负担,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公平分配,真正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受益,提升政府保障能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3、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服务。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需要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为此,一是要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二要加快建设城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拓宽城乡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三要创新消费产品,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产品,同时,进一步提高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完善消费服务;四是引导居民形成积极正确的消费观念,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建立健全消费信贷制度及个人信用制度,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逐步增加消费贷款总量,调整消费信贷结构。

参考文献

[1]陈俊儒.我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产生原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4):94-95。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关浩杰.中国农民收入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24-28。

第9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范文

关键词:内需;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14-02

1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2008年全球经济萧条对我国的严重影响充分的证明,经济的增长长期依靠高投资以及外贸出口是不能持续下去的。持续的高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现阶段已经难以为继,贸易环境的恶化也使得出口不容乐观。

1.1 持续的高投资带动经济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经济低迷时,我国惯常通过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由投资形成的生产性需求,短期可能构成经济运行的主动力,但是这种现象持续时间不应太长。否则,它将诱发通货膨胀,甚至引起供需结构失调,最终致使产业结构畸形。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百元投资产生的拉动效益在1986至1990年为29元,1998年至2002年下降为6元,即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这说明,长期以投资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把生产性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动力,只能是暂时现象。

1.2 对外贸易环境逐步恶化影响出口

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影响我国,对我国出口行业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外贸出口连续出现负增长,大量外贸订单被取消,大批依靠出口加工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危机的产生还加剧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和争端屡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现阶段的国际贸易环境已经明显不利于我国的外贸增长,基于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依靠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将重心转向国内,转到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上来。

马尔萨斯指出,当一国的资本和人们产品的需求比起来显得缺少时,就需要暂时节制消费,以便准备资本的供给,满足将来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通过长期缩减消费来积累资本而成为富国的。 当一国经济度过初级发展阶段,进入中高级发展阶段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应逐步让位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体现了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和通过提高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目的,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因而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2 我国消费需求变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我国消费需求变化现状

在我国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体制等因素依然广泛存在,这直接阻碍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投资高速增长、消费缓慢增长的不协调现象长期存在。对消费在市场经济中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地方政府目光过于短浅,过于追求短期GDP增长率的提升,不断扩大投资的政策遭遇到消费不足的瓶颈,投资增长的所产生的中间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消化。

(1)投资率过高,最终消费率贡献率过低。

世界银行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投资率为42.1%,世界平均水平为20.1%,低收入国家为19.7%,中等收入国家为22.9%,高收入国家为19%。由此可见,我国投资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2007年,我国消费率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78%,低收入国家为76.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高收入国家为80%。显然,我国目前的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还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这充分说明我国财富的相当部分被用于投资和积累,居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占比重较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投资需求推动起来的,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作用有限。

(2)居民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慢于经济增长。

1990-2006年的16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3倍,居民消费水平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的价值量指标,按可比价计算,1990-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2.25倍,年均7.7%。虽与历史水平相比,居民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有所增长,但是与整个经济发展相比,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均增长缓慢。

图1 消费需求贡献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长期慢于GDP增长,不仅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而且使得消费给经济的贡献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如上图1。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下降使得经济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出现畸形发展的情况。

(3)消费需求差别扩大。

消费需求差别的扩大表现为:一是城乡消费差别扩大;二是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消费差别扩大。我国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农村消费停滞不前。农村消费品市场不能有效发展,对社会消费总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不利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也呈现出分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于少数高收入人群手中。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增加量是递减的,而中低收入人群虽有扩大消费的愿望,由于种种限制,却没有能力去扩大消费。

(4)服务消费增速缓慢,在总消费中的比重过低。

由于我国对第三产业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很多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措施,我国的服务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增长落后于总体经济,在总消费中服务消费所占的比重相当低。虽然目前我国国际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仅仅排第九位。服务业的缓慢发展,使其增加就业的功能衰减,限制了服务型消费的增加。

2.2 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影响因素

(1)我国居民收入增速缓慢。

在国民经济的分配当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在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高,增加了生产成本,本应属于农民的由农产品价格提高所带来的收入被剥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仍然存在体制,部分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需要,这也将影响农民增收。我国城镇劳动者收入的增幅非常缓慢,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基本上采取保守态度。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61.1%下降至2008年的35.4%左右。

(2)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急剧拉大。

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65,贫富差距逐渐扩大,造成了消费需求差别的扩大,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分化的产生,出现了消费断层和结构失调。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很低的,其收入的增加对消费的贡献率极低。而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消费,阻碍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居民防范风险型储蓄快速增长抑制了购买力的释放。

我国财政是典型的建设型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过多,对公共消费品的投资则严重缺乏。政府把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则直接植入公共服务领域,颠覆了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质。理应免费或低费提供的公共服务变化为盈利,公共服务行为转变为盈利行为。这不仅增加了社会公众的支出,而且使得居民大量压缩即期消费而转向储蓄。截至2007年我国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51%,过高的储蓄率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消费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不利于居民消费的增加。

对消费者来说,我国目前的信贷消费条件太苛刻,主要是信贷消费付款期限较短,需要消费者必须有稳定的高收入。由于保障措施不健全,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缺乏安全感也限制了消费信贷增长。由于我国对保障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监测监督能力不强,造成我国消费环境恶化,消费者对商品、服务持有不信任态度加剧。不良的消费环境限制了消费的增长,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3 政策思考

(1)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国家应当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的消费模式,促进高、中、低这三种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协调增长。对于高收入群体,要增加适应其消费的合理供给,鼓励其增加消费的行为;对于中等收人群体,使其尽快成为一个数量庞大且在全社会购买能力很强的主消费群体,引领我国消费的增长。同时,要帮助落后地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不断增加收入,提高实际购买力。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降低农民的教育、医疗支出间接地提高农民收入。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环境要不断改善,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

(2)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重要手段。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作为实现消费快速增加,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方式是当前政府应关注的重点。发展服务业,满足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后的精神享受,支持技能发展的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使得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消费需求结构不断提高,生产适应消费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3)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的稳定快速增长。

扩大消费信贷的投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利用好信贷杠杆,通过增加消费信贷、放宽消费信贷条件来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应当在加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同时,加强对个人消费信贷的调节,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均衡增长。要加强消费软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体系,维护消费者的合理的正当的权益,保护好消费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消费的稳定快速增长。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

加大财政支出对医疗、养老、教育、失业和低收入群体救济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众对经济的信心,提高百姓对未来收入预期。对那些直接影响公共预期的改革方案,应当尽可能清晰化和具体化,明确改革目标和政策措施,向公众承诺改革成本,增强公众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增加其即期消费。

4 结论

只有加大对消费需求的重视程度,改变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才能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在从低迷的经济环境当中走出去的过程,我们应当抛弃原有的投资启动的方式,实现由消费启动的转变,防止消费滞后所带来的生产过剩等不利结果的产生,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的实现。政府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为我国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忠.消费不足与结构调整[M].武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