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

第1篇: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国油国运;我国油轮运输产业;影响;对策

“国油国运”是原油进口量较大的国家,为了保障国家的原油安全而实施本国进口原油由本国船东运输的政策。在2006年时,日本“国油国运”比例为80-90%,美国为70%,而我国的比例却非常低(接近10%)。于是,在2005年,我国参照其他原油进口量较大国家的“国油国运”政策,制定了我国的“国油国运”政策:计划将2010年我国“国油国运”的比例提高到50%,2015年进一步达到80%。该政策对我国油轮运输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我国油轮运输产业的发展现状

油轮运输、干散货运输、集装箱运输是目前世界上三种主要的航运运输方式。顾名思义,该三种运输方式是通过油轮、干散货船、集装箱船进行运输的。而油轮运输不同于其他两种航运运输方式的之处在于:油轮运输的货物为原油、成品油等油品,运输货物十分固定。所以,油轮运输产业的发展与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其他市场分析一样,本文从运输需求(油品进口)和运输供给(船舶运力)两方面透析我国油轮运输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运输需求情况

2014年8月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跌幅一度超过70%。本来就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的中国,一方面利用低油价不断加强原油储备,另一方面国有大型和地方小型炼厂都在进口廉价原油、开足马力生产,出口成品油创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4月,我国原油进口量约为737万桶/日,超过美国同期的720万桶/日,暂时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表1为2011年至2015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情况,表2为2015年我国从各地区进口原油货量和份额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占我国进口原油总量的一半,其次是非洲,占比为19.2%。这种长距离的原油进口,主要依靠运量为30万吨及以上的VLCC型油轮进行海运运输(2015年前8个月中哈石油管道进口原油为800万吨;而自2006年中哈管道开始运营以来,管道进口原油累计也仅达到8345.4万吨),所以我国油轮运输产业的运输需求随着我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而增加。

(二)运输供给情况

目前,我国的油轮运输企业主要有三家:China VLCC、中海油运、大连中远海运油运,这三家企业为承担我国“国油国运”任务的主要角色。

2014年9月,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两家航运央企合资成立了国内最大油轮运输企业――中国能源运输有限公司(China VLCC)。截至2015年5月15日,China VLCC下属单船公司已经完成收购19艘二手VLCC油轮,接收4艘新建VLCC油轮,公司目前拥有营运中的VLCC油轮达到32艘(另外还大约有8艘在建),合计运力达到960多万吨。

我国另一油轮运输企业巨头――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海油轮运输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运”)拥有和控制各类型油轮80余艘(其中VLCC型大约有20艘),运力规模800多万载重吨,主力船型为VLCC、阿芙拉型、巴拿马型、通用型和灵便型,年石油运输量超过8,000万吨,运力规模在全球独立油轮船东中排名前10位。

大连中远海运油品运输有限公司(简称“大连中远海运油运”)目前拥有超过40艘的油轮和液化气船(其中VLCC型23艘),主力船型包括VLCC、苏伊士型、阿芙拉型、巴拿马型等,船舶运力达900万载重吨。而且,该公司目前在建油轮16艘(包括9艘VLCC),预计在2018年底全部投入运营,届时运力规模将达到1200万载重吨。

二、“国油国运”政策对我国油轮运输产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为我国油轮运输产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运输需求。“国油国运”政策首先为国内油轮运输企业带来的利好即为企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运输需求,本来由国外油轮运输企业所承担的油品运输量转而为国内油轮运输企业所承担。受“国油国运”政策影响,我国主要几家油轮运输企业都与国内石油公司签订了长期的油品运输合作协议。2006年,长航油运(China VLCC成立之前)与中石化签订了关于原油进口的《长期(2006年至2016年)运输协议》。该协议规定,2006年至2008年,长航油运每年为中石化提供250-350万吨的原油运输服务,若此期间中石化的原油进口增加并得到长航油运的许可后,长航油运每多投入一艘VLCC型油轮的运力,中石化则增加100-200万吨的原油运输需求量;2009至2010年的运输需求分别为700-800万吨、1100-1300万吨;2010年以后每年预计将增加至1800万吨;协议同时规定运输价格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而招商轮船、中海发展等也应该与原油进口企业签订了类似的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的有效期内,保证了“国油国运”政策的贯彻落实。

2.刺激了我国油轮运输企业的船舶运力扩张。“国油国运”政策为国内油轮运输企业带来了石油运输需求,而石油运输需求又刺激了企业船舶运力扩张的雄心。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6年至2012年,我国原先四家主要油轮运输企业的运力规模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四家运力规模合计增长了161.27%。其中,长航油运的船队运力规模增长速度惊人,从2006年底不足50万载重吨,跃居到2012年中我国油轮运输企业运力规模第二位。运力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油国运”政策的贯彻落实。有报道指出,2010年我国“国油国运”的比例提高到了40%,虽然没能达到当年的既定目标(50%),但是取得的成果还是不容小视。2011年至2015年,我国原油进口的平均增速约为7.25%。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预计我国原油进口速度将会趋缓。据相关预测,假设2015至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平均增速5%,到2020年国油国运比例达到80%,则2020年中国油轮运输企业一年承担的“国油国运”运量将大约可以折合成95艘VLCC的年运量。于是,从长远来看,目前国内油轮运输企业还面临着VLCC型油轮运力缺口,船舶运力扩张是其应有之义。

3.加速了我国油轮运输企业的兼并重组。“国油国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油轮运输企业运力规模的整合,兼并重组成为油轮运输企业取得规模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航运业进入了寒冬时期。船舶运力大量闲置,大量的航运企业破产倒闭,兼并重组、资源整合也成为世界航运业的发展趋势。2015年12月2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我国国内两大航运巨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实施重组;2016年2月18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中海通过出售全部散运业务,购买原中远集团旗下唯一的以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专业化运输公司(大连远洋)100%股权,重组整合为大连中远海运油运。除此之外,前文提到China VLCC的成立,是在“国油国运”政策下我国油轮运输企业加速兼并重组的生动体现。

(二)负面影响

1.船舶运力扩张给油轮运输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成本。“国油国运”政策刺激了油轮运输企业的船舶运力扩张,船舶运力扩张也就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当企业都在扩张运力时,新造船价格会随着造船新订单量的增加而增长,无形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运力投入成本;其次,大量的运力投入又会使油轮运输行业陷入运力过剩的局面,抑制了油轮运输价格的增长,这又给企业带来了损失。除此之外,运力扩张后的船舶费用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营运压力,有的油轮运输企业因为营运成本的大幅增加而破产倒闭。而且,油轮运输企业的破产倒闭不是个例,这样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

目前来看,现在的油轮运输市场较干散货运输市场和集装箱运输市场处于一个收益比较良好的水平,且似乎并未受到运力过剩的影响。但是根据相关报道,世界VLCC型油轮的过剩运力累计已超过两百万桶,比实际的油品运输需求高出24%,来往于沙特阿拉伯和日本的VLCC型油轮已经开始亏损。

2.制约了我国油轮运输企业开展国际油运业务。事实上,我国油轮运输企业也在为其他国家的油品进出口提供服务。例如:招商轮船除了为我国提供原油运输服务外,也为日本、韩国等国提供服务。2002年,招商轮船共承运石油3106.8万吨,承运我国进口石油仅为227.32万吨,占比7.32%。也就是说,招商轮船90%多的运力是服务国际油运市场的。但是“国油国运”政策使得国内油轮运输企业在承运国油上投入大量的运力(尤其是在运力短缺的情况下企业会投入全部运力),这使得国内油轮运输企业无力开展国际油运业务,更无法在国际油轮运输市场分一杯羹,无形中影响了国内油轮运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12年,招商轮船承运国油比例达到43.57%,这一比例在2005年仅为19.04%;而2005年至2012年,招商轮船扩充的运力并不能弥补“承运国油”运力短缺的局面,由此可见,招商轮船在开展国际油运业务更加受到制约。另外,当国际某条油运航线的运力出现变化时,油品运输价格会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当油运航线运力出现短缺、油运价格上涨,国内油轮运输企业却因为在承运国油上投入几乎全部的运力,而无力安排运力投入油运价格高的航线,这又给油轮运输企业的盈利带来影响。

3.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油轮运输企业的盈利水平。“国油国运”政策为国内油轮运输企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运输需求,但是并没有因此大幅度提高我国油轮运输企业的盈利水平。2010年我国“国油国运”的比例达到40%,但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仅为16.56%,不及2005年“国油国运”政策制定之前的41.30%。当然这其中既有世界经济环境的因素,也有国内油轮运输企业自身的因素(例如:大量的运力投入成本、航线设置的问题等)。“国油国运”政策如果真能大幅度提高油轮运输企业的盈利水平,在航运业寒冬的大环境下,至少应该能让企业的盈利维持在一个区间水平。然而事实情况是:在2006年我国“国油国运”政策实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油轮运输企业的毛利率不及国外企业(均呈下跌态势)。直到2010年该情况才有所改观,国内企业毛利率首次超过国外企业;到2011年,国内企业平均毛利率稳住了下跌的态势,而国外企业则下降了7.32%。而2015年,油轮运输企业在运价上行、燃油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改革创新措施,拉升效果才逐步得以显现。2015年,中海发展实现营业收入60.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6%,实现毛利率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9%;招商轮船实现营业收入54.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51%,实现毛利率41.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86%。

三、“国油国运”政策下加快我国油轮运输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推动油轮运输企业与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规避船舶运力的建设风险

“国油国运”政策下,为规避船舶运力的建设风险,应积极推动油轮运输企业与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这种相关合作协议的签订,石油公司为油轮运输企业提供运输订单,油轮运输企业为石油公司提供运力支持,还包括一种区别于即期市场的价格定价机制。前文提到,2006年已有相关合作协议的签订。但是大多的协议有效期为十年(如长航油运与中石化),今年恰好为协议结束的时间。当此次合作协议终止之后,是否续签?或者改变双方的合作方式?这无疑又充满变数。但是,就目前来看,续签的可能性更大(或者以更有利于双方的合作方式出现)。不管怎样,双方的合作只会越来越紧密。

(二)加快我国油轮与国外油轮的国际运输合作

由于石油资源分布在世界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船型适用于不同的航行区域。如果我国进口原油要通过某一条对船型有要求的海峡、运河,那么单纯的依靠国内油轮运输企业进行运输的话,该企业也必须具备所需要的船型。虽然船型齐全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又给企业带来运营负担,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油国运”的经济性。所以,必须加快我国油轮与国外油轮的国际运输合作,在国际主要航线以及分支航线上体现合作的优势。此外,我国油轮与国外油轮的国际运输合作,也有利于国内油轮运输企业开展国际油运业务,在航线的设置和运营上更加合理,提高其盈利水平。

(三)加快推进油轮运输企业之间及相关利益方的联合

国内油轮运输企业应形成行业内的合作机制,并做好与相关利益方(如造船企业等)的联合。必须认识到全球油轮运输出现运力过剩的这种局面,在航线运力配置和运力需求等方面加强合作,妥善引导“造船热”的倾向,防止重复投资和协调无序竞争,进一步体现规模化的运营效益。通过规模化运作,实现合作框架内各油轮运输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有效抵御行业内市场风险。此外,国内油轮运输企业通过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油轮运输企业在国际油轮运输市场上的行业竞争力,为我国“国油国运”政策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石,保障我国的原油进口安全。

(四)“国油国运”应有油品航运发展规划

“国油国运”政策深刻的影响了我国油轮运输企业的发展步伐,但是依然缺乏一套完备的“国油国运”政策下的航运发展规划。“国油国运”政策下,国内各主要油轮运输企业都在加紧扩张船舶运力、抢占运输需求,以期取得最大化的经营利润。但是,单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并不是“帕累托最优”。运力处于什么水平才会使国内油品运输行业整体利润最高?采取怎样的联营方式能获得最高的运营效率、最好的服务水平?这些问题应在国家战略层面统一考虑,制定油品航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油轮运输产业健康发展。此外,“国油国运”也应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国内油轮运输企业不能指望国内石油公司保留的油品货运量“过日子”,而是应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国内石油企业的运输要求,以期获得更多的运输需求。当国内油轮运输企业能与国外油轮运输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的时候,“国油国运”政策才会真正的实施下去,国内油轮运输企业也能从“国油国运”中享受最大化的政策红利。

参考文献:

[1]田春荣. 201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2(3):56~66.

[2]田春荣. 2012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3(3):44~55.

[3]田春荣. 2013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4(3):29~41.

[4]田春荣. 2014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5(3):57~67.

[5]田春荣. 201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6(3):44~53.

[6]裘永平,王彦. “国油国运”任重道远[J].世界海运,2007(1):20~22.

[7]吕航. 国油国运:路漫漫其修远[J].中国船检,2006(4):14~18.

[8]渠沛然. 两大航运央企重组助力“十三五”国油国运[N].中国能源报,2016年1月4日第014版.

第2篇: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运管创新监管

中图分类号: U2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锡盟运输管理处在以站场源头监管为重点,强化运政稽查,严厉打击各类道路运输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稽查监管模式,改变过去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的倾向,贯穿执法人性化、诚信原则,注重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运用。

一、建立道路运输内部监管体系,以更加民主、互动和人性化方式监管道路运输市场。

1、建立和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重点建立和完善了严格许可、核准、备案、服务质量招投标等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行政许可一厅式服务,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期限,为运政管理相对人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通过与运政许可责任人、市场监管责任人以及与运输经营者建立三位一体的“三关一监督”责任追究机制,严把经营者资质不达标者莫入市、车辆技术等级不达标者莫营运、从业人员资格不合格者莫从业的三道关口。强化站场源头监管,严禁“三品”上车,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规定,要求运输车辆必须符合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范失职渎职、及影响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和运输安全的责任案件发生。

2、建立了运政管理行政指导机制。通过加强与运输企业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强化了对运输经营者的行政指导。在专业技术指导方面,重点对中小运输经营者开业前所需要具备的经济、技术、人员条件作出指导意见,指明所缺少的要素,帮助他们完善条件、规范经营。在信息、提示方面,及时将运输市场分析、站场规划、运力市场需求、行业政策法规等信息公布于众,正确引导行政相对人的经营理念和行为选择,以此调控运输市场整体发展规模,指导运输经营者优化资源配置。

3、建立和完善企业责任机制。充分运用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体系,围绕行业顽疾、企业管理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对确因管理不到位的企业坚决予以降级。并定期公布行业违法排序,对违法率靠前的企业做好约谈工作,加强对被约谈企业整改情况的复查。认真贯彻落实《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和《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健全和完善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档案,并根据企业质量信誉指标所反映的信用状况,将企业分为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和失信标准三个类别。通过规范的质量信用管理,使“信用就是市场,信用就是效益”的目标变成现实,使经营者明白不讲信用应负的责任和后果,直至被规则所淘汰,从而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4、强化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形成安全工作事事有人问、处处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良好格局。要求企业进一步强化司乘人员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经营意识,自觉遵守道路运输管理和安全运营有关规定。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营运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押运员等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从业资格审查和考核管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确保运输安全。同时,研究建立了道路旅客运输和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积极推广承运人责任险招投标制度,增强企业抵抗安全风险能力。引导和鼓励运输企业使用高新技术装备加强安全生产动态监管。督促运输企业落实GPS卫星定位管理平台,实行建档备案,以科技手段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目前,我盟危险品运输车辆和营运客车上全部安装了行驶记录仪或GPS卫星系统,对其运行状况实现了全过程动态监控,进一步提升了运输企业对营运车辆的安全管理模式,从源头上为运输安全提供了保障。并积极推进危险货物专业化运输,规范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标志,推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卡制度。

二、创新道路运输外部监管措施,贯穿人性化的运政监管理念,提高运政稽查效率。

1、建立专项整治普查机制。在普查工作中,注意通过日常稽查,有针对性的对本辖区内的运输企业、经营性运输车辆等情况调查摸底,分类统计,掌握基础资料,据此有目的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了静态监管力度。严罚运输车辆无证照资质、超速超员、乱停乱靠、疲劳驾驶、超限超载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严禁拖拉机、货运机动车等非载客车辆从事客运经营行为。发现客运车辆有超员的,坚决予以制止,并采取相应措施安排乘客改乘,同时,配合物价部门抓好运价制定,实时监督检查,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道路运输市场良好秩序。

2、充分发挥稽查监管中的教育作用。为了实现道路运输监督的长效管理,坚持把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落到实处。推行对从业人员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通过责令整改等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现人性化,达到既有效化解现场执法矛盾又让从业违法人员真心改正违法行为的目的;对屡次违法的从重处罚,并采取训诫、责令保证等方式加强对管理相对人的心理约束。同时,把握好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做到处罚额度与案卷所载情节相适应,充分体现了和谐、以人为本的执法管理理念,融洽了运管部门与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关系。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构建执法执勤体系,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执法装备配备标准、统一执法流程标准,统一案件量罚标准,统一执法岗位标准;构建执法管理体系,健全“三个机制”:案件质量管控机制、执法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执法培训体系,提高执法技能,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从勤政廉政、职业道德和依法行政等方面规范运政执法行为,树立良好队伍形象。

4、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合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强化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克服过去“单打独斗”的安全监管局面,逐步形成了部门间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合力,探索出了抓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为今后的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3篇: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2002年2季度)

出版日期: 2002年8月 WWW.CEI.GOV.CN

编写说明

本报告从分析我国和世界石油及石油制品新特点入手,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大趋势,深入剖析了我国石油发展现状,对近期走势及中长期发展做出了预测。

趋势预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成品油市场将持续增长,汽车用油将成为影响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柴油和油具有长期发展空间,但中短期起伏不大。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国际油价变化不会很大,但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将会在市场占有上逐步实现本土化战略。

强 势: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长足进步,汽车市场日趋扩大,市场化配置资源都将使成品油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环保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柴油和中高档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弱 势:国内石油企业管理水平相对不足,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成本油质量,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力度加大,其技术垄断与品牌渗透在中长期将对国内产业形成较大冲击。

机 会: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尚有较大发展前景,国产中高档油产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外石油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尚存在较大政策壁垒,其实现本土化运作需较长时间。

风 险:未来中长期石油制品竞争将日趋激烈,部分跨国公司利用合资掌握中方商标抑制发展。其技术垄断与品牌运营战略将对国内企业构成较大危胁。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目 录

I 国内成品油市场分析................................................2

一、我国成品油消费特点和发展趋势..................................2

(一)90年代以来成品油消费的基本特点........................2

(二)分行业的消费特点.......................................3

(三)对2002年和2003年成品油消费的判断.....................5

二、轿车保有量对汽油消费的影响....................................6

(一)汽车保有量现状、发展预测及对汽油消费的影响.............6

(二)未来轿车发展对汽油消费增长的影响.......................8

II 环保概念对我国柴油和油生产的影响.............................9

一、柴油清洁化趋势与对策..........................................9

(一)国外柴油清洁化的趋势...................................9

(二)我国柴油清洁化的趋势..................................10

(三)我国柴油清洁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11

二、环保概念对中国油产品的影响...............................14

(一)国内外油产品标准发展状态分析......................14

(二)中国油产品标准的发展趋势..........................16

III 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策略分析...................................17

一、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现状.................................17

二、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策略.................................19

(一)优化资源 扩大规模....................................19

(二)侧重销售 占领市场....................................19

(三)垄断技术 品牌渗透....................................20

(四)经营运作本土化........................................21

IV 世界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2

一、天然气合成油发展状况.........................................22

二、近10年亚洲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分析..............................25

V 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向.......................................26

一、基本因素使石油价格难以走高...................................26

二、地区冲突对油价影响目前不大...................................27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三、部分市场及油品价格维持高位...................................28VI 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重点生产企业经济指标图……………………………….36

图表目录

图 我国分行业成品油消费情况……………………………………………………2表 1 轿车保有量增长对汽油消费的拉动………………………………………8表 2 汽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17表 3 柴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17表 4 车辆齿轮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18表 5 国外机油规格发展情况……………………………………………………18表 6 天然气合成油项目 ………………………………………………………28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I 国内成品油市场分析

一、我国成品油消费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90年代以来成品油消费的基本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成品油需求持续增长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时期。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轨迹是针对9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措施使之“软着陆”。90年代下半期则是以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为主线,努力避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1998年以后,国家实行增加职工收入,减轻企业税赋,增加国债发行等积极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了成品油消费的增长。1991年我国汽煤柴三大类产品消费总量只有5352万吨,1999年消费量增加到10436万吨,2001年消费量达到11400万吨。

2、成品油密集度呈下降的趋势

成品油密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成品油数量的重要指标,它说明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成品油的数量关系。一般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国家成品油密集度呈现下降趋势。成品油密集度表明了经济发展同油品消费的关联程度,考察成品油密集度有利于我们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把握成品油消费趋势。我国成品油密集度从90年代初期的0.25下降到90年代末期的0.16,10年间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国家积极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成品油密集度总体下降的同时,不同行业成品油密集度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例如,交通行业成品油密集度从1994年的0.78上升到1999年的0.9,5年间上升了0.11个百分点。从90年代国民经济和油品消费的增长状况可以看出,成品油需求的增长速度约为同期GDP 增长的87%。

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由此引起成品油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比例的逐渐下降是90年代后期成品油消费的又一重要特点。尽管传统产业部门消费成品油仍然占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有绝大部分,但是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为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传统产业特别是其中高能耗的行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下降,高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扩大。

3、我国实现了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完成了成品油资源计划由国家指令性配置向指导性配置的转变。90年代中期,成品油市场逐渐由国家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下的供不应求转变为满足供应,在部分时期还出现了供过于求,国内成品油库存暴涨的情况。尽管同期消费在不断增加,但市场化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成品油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国家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之前尽管有诸多种交易形式,但成品油交易的基本模式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这种交易形式存在计划经济与生俱来的弊端,使得国内成品油消费的效率大打折扣。成品油市场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最重要的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逐渐实现了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

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在成品油供应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据统计,1991年,我国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成品油消费达到了2500吨,即使到1993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成品油仍然达到2000吨左右。而90年代末期国内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成品油仅仅1200吨左右,大大低于90年代平均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费1600吨成品油的水平。因此,成品油尽管有众多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商品,但是就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高于计划配置资源来看,成品油作为商品仍然具备最一般商品的特点。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承诺3年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5年放开批发市场,通过3~5年的时间真正实现市场配置成品油这种特殊商品资源的目标。

(二)分行业的消费特点

1、传统产业消费成品油仍占主导地位

分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成品油消费有着密切关系,传统产业消费成品油仍占主导地位。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和成品油消费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各行业成品油的消费特点就会发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传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统物质生产和服务行业仍然是成品油消费的主要部门,而新兴产业产值高速增长,对于成品油消费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成品油的数量并不是各行业平均化的,在不同的行业消费同样多的成品油其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即投入相同多的成品油在各行业中,产出的国民经济增加值不同。同期各行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与油品消费的比例相去甚远。在各行业成品油消费中,平均第一产业油品消费占消费总量的15%,工业占24%,建筑业占3%,交通运输及邮电等占33%,商业服务业占4%,其他行业占21%。而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20.11%,第二产业占47.66%,第三产业占31.6%,其中交通运输只占GDP 的5.6%。

2、各行业成品油消费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于成品油消费在各个行业中的比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工业、农业这些传统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一变化在油品消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等传统物质生产部门消费成品油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以及商业服务业的消费比例在逐渐提高。

从分行业成品油消费情况分析,第一产业、建筑业以及商业服务业消费波动幅度并不大,工业消费和其他消费走势呈现出波动幅度比较大的特点。工业生产消费对相关制约因素反映比较敏感,以国内工业生产中的柴油消费为例,如果市场价格超过一定幅度,电力、陶瓷等行业的消费就将会寻找相关替代产品,从而抑制柴油消费量的上升。但由于传统产业消费基数比较大,这些行业仍然是消费成品油的主要部门,因此传统行业的兴衰将直接影响到成品油消费。

生活消费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来比较快,这和国内汽车。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广泛地进入家庭密切相关。据统计,到1999年底,国内市场摩托车保有量为3000万辆左右。此外私人小汽车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末期,分行业的成品油消费比例如下:第一产业占14%,工业占21%,建筑业占3%,交通占38%,商业占5%,其他占19%。同90年代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个百分点,工业下降了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上升了5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他行业消费下降了2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整个90年代成品油消费行业结构在不断变化。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三)对2002年和2003年成品油消费的判断

2002年初有专家预计,2002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为11900万吨。由于国内产业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预计2002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成品油数量将比2001年下降2个千分点。据此推算全年国内成品油消费将达到12045万吨。结合专家观点和油品消费同国民经济相关性,以1991年以来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适当预测模型,预计2002年全年各行业汽煤柴油消费总量为11990万吨。这个结果介于专家估计和国民经济关联结果之间,可信度较高。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其他各行业的成品油消费数量都将有明显的增加。在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各行业成品油消费比例将有所不同。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所提高,机械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成品油消费将稳步增长。水产捕捞、水产养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都将促进第一产业成品油消费的增长。预计2002年第一产业消费成品油1487万吨,增幅为2.97%。工业消费绝对量将继续增加,但是相对量将逐步缩小。传统上工业行业是成品油消费的重要部门,今后随着农村加工工业的进一步扩大,油品消费范围将逐步扩大,在原来绝对量的基础上将继续增加。同时高新技术在新型工业企业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将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此外天然气以其高热值、低污染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必将对传统油品消费形成冲击。预计2002年工业行业消费成品油为2755万吨,增幅为4.95%。建筑行业消费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280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增幅为1.82%。

在过去的10年中,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铁路、公路和民航运输发展迅速,预计2002年这种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预计交通行业油品消费将达到4553万吨,增幅为6.68%。商业饮食行业消费成品油592万吨,增幅为8.28%。居民生活消费成品油283万吨,增幅为6.4%。预计其他行业消费成品油2038万吨,增幅为4.4%。

如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预计2003年国内成品油消费将达12598万吨,比2002年增长5.1%。

二、轿车保有量对汽油消费的影响

汽油消费基本上集中于交通运输业(主要是公路)。根据调查得知,2000年全国汽油消费总量(包括汽油车耗油量、摩托车耗油量及其它汽油消费)为3570万吨,用于交通运输的汽油量(包括汽油车耗油量与摩托车耗油量)为3470万吨,约占总量的97%,其中轿车耗油量为62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7.4%。

(一)汽车保有量现状、发展预测及对汽油消费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从1996年的1100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1580万辆,年增长率为9%(其中汽油车保有量从1996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年的877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1130万辆,年增长率为6.5%,柴油车保有量则从1996年的223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450万辆,年增长率为19%。

根据汽车工业专家分析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及预测,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均为7%左右。交通运输专家预测,汽车工业发展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就目前而言,柴油车的增长速度高于汽油车的增长速度,但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油车的发展速度将最终超过柴油车。

汽油车按型号,可分为中型车、轻型货车、微型车以及轿车,1996——2000年汽油车车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轿车保有量增加较快,各年保有量分别为223万辆、271万辆、322万辆、391万辆和443万辆,各年增长率分别为21%、18%、21%和13%,高于总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轿车比例由25%上升到39%:而中型车在1997和1998年分别减少16万辆和18万辆,1999及2000年只分别增长4万辆及5万辆,中型车比例由1996年的26%下降到2000年的18%。

预计未来汽油车车型结构变化仍将保持这种趋势:

(1)未来轿车将逐步进入家庭。到2005年轿车保有量将达到856万辆,2000——2005年年增长率达到14%:2010年和2015年则分别达到1483万辆及2387万辆。

(2)中型载货汽车的总需求将有所萎缩。2005年中型车保有量将下降为199万辆,2010年和2015年则分别下降到181万辆及161万辆。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轻型货车将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微型客车市场需求也会稳定增长。总之,单车油耗高的车型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单车油耗低的车型增长较快。

轿车保有量增长较快,但汽油消费增长却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轿车的单车油耗量小(轿车的单车油耗仅为1.40吨/年),而且占汽油车耗油量的比例也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不到18%)。尽管轿车耗油量从1996年的313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20万吨(年增长率为18.6%),但由于中型车。轻型货车的耗油量下降同样较快,中型车耗油量从1996年的1326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1181万吨(年增长率为-2.8%),轻型货车耗油量则从1996年的1031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941万吨(年增长率为-2.2%),抑制了汽油车耗油量的增长。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二)未来轿车发展对汽油消费增长的影响

就未来汽油消费而言,根据部门调查法预测:2005年汽油总消费量将达到4083万吨,2000——2005年年增长率为27%;2010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4993万吨及5780万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1%及3.0%。其中2005年汽油车耗油量达到3285万吨,2000——2005年年增长率达到2%;2010年和2015年则分别达到3840万吨及4659万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年增长率达到3.2%及3.9%。也就是说:未来汽油车耗油量增长将成为影响汽油总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摩托车耗油量的增长将逐步放缓,到2010年后由于摩托车拥有量将处于饱和状态,摩托车保有量增长将放缓,摩托车耗油量增长将会有所下降。

而汽油车中的轿车耗油量将从2000年的62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139万吨,年增长率达到12.9%,2010年和2015年则将分别增长到1874万吨及2776万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和8.2%。轿车汽油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将逐渐上升,并将在2005年最终超过中型车的汽油消费量,列各类车型汽油消费首位。其汽油消费比例将由2000年的17.4%上升到2015年的48%。

从初步的分析来看,轿车对汽油消费的拉动整体上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高峰可能出现在2005——2010年问。

表 1 轿车保有量增长对汽油消费的拉动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5

2010

2015汽油总消费量(万吨)轿车保有量(万辆)[***********][***********][***********]23870.200.290.070.070.190.350.30汽油总消费量/轿车保有量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II 环保概念对我国柴油和油生产的影响

一、柴油清洁化趋势与对策

清洁燃料在我国推行速度较快,2000年已开始执行车用汽油新标准,2002年轻柴油新标准也已开始执行。目前,我国已正式加入WTO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燃料油市场不仅要受到外国石油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而且更要面对国外公司在环保要求上施加的压力。因而,可以预言我国清洁燃料的推行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一)国外柴油清洁化的趋势

国外柴油清洁化的总体趋势可以从柴油规格的变迁中看出,基本上走低硫化、低芳烃化和十六烷值提高的技术路线。

1、美国

美国柴油的规格指标,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是比较稳定的,柴油的硫含量在0.22%~0.26%(质量分数)之间波动。80年代后期,美国环保局对柴油发动机排放指标的HC 、CO 、NOx 和固体颗粒物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实施限期,主要控制的4种排放物中,固体颗粒物减少幅度最大。

最近,美国正在制定更严格的柴油车特别是重负荷柴油车的排放法规,为尽力加快柴油优质化,联邦政府还颁布了“烟炱和烟雾法”。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2006年柴油规格中,要求硫含量小于0.0015%(质量分数),芳烃小于10%(体积分数),多环芳烃小于1.4%(质量分数)。

2、欧洲

欧洲的柴油车多,排放法规最为严格。实际上,到1997年,欧共体几个主要国家的柴油硫含量已经降到0.05%(质量分数)以下。

目前世界上轻柴油产品规格最严格的是瑞典的一级车用柴油,其硫含量不大于0.001%(质量分数),十六烷值不低于50,总芳烃不大于5%(体积分数),多环芳烃不大于0.02%(体积分数)。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3、亚大地区

亚大地区许多国家(地区)也正在积极降低柴油的硫含量。为适应柴油低硫化的发展趋势,日本石油联盟早在1989年6月就提出了柴油低硫化的目标和炼油工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建议分两步走。即先将柴油硫含量降到0.2%(质量分数),再降到0.05%以下。实际上,日本已经于1997年将柴油硫含量降到了0.05%(质量分数)以下,进而在2000年,将轻柴油产品的硫含量由原来的0.05%(质量分数)降至0.01%(质量分数),又提出在2005年降至0.005%(质量分数)。

另外,亚大地区2000年前执行硫含量不大子0.05%(质量分数)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等。

4、《世界燃料规范》

《世界燃料规范》反映了汽车排放要求的提高既取决于汽车技术的进步,也取决于车用燃料质量的提高,另外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环保要求对于燃料质量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世界燃料规范》规定的不同质量类别的柴油从Ⅰ类到Ⅳ类的主要质量指标分别是:硫含量(最大)为0.5%(质量分数)、0.03%(质量分数)、0.03%(质量分数)、无硫;芳烃含量(最大)为无要求、25%(质量分数)、15%(质量分数)、15%(质量分数)。多环芳烃(最大)为无要求、5%(体积分数)、2%(体积分数)、2%(体积分数);十六烷值(最小)为48、53、55、55。

《世界燃料规范》是根据目前和将来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和环保要求提出的,实际上反映了汽车制造商的要求,尽管目前尚未得到世界炼油企业的全部认可,但它事实上给炼油企业提出了改进燃料产品质量的明确方向。从世界轻柴油产品质量的发展趋势看,轻柴油产品将逐步向低硫、低芳烃、高十六烷值方向发展。

(二)我国柴油清洁化的趋势

2002年前,我国轻柴油执行的是国家标准GB252一94。为了满足环保部门和汽车制造业对燃油清洁化的要求,1999年开始对《轻柴油》GB252一94标准进行较大修订,新标准《轻柴油》GB252一2000于2000年12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从这次修订的情况可以看出,新标准的实施将在如下几个方面产生较大影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响:第一,采用一个质量等级实际上是加强了标准对实物质量的约束力,避免了产品执行标准的随意性。第二,硫含量的指标降低至0.2%(质量分数),可以有效地减少发动机排污量。第三,10号、0号、-10号轻柴油的闪点从65℃降至55℃,实际上是拓宽了轻柴油产品的原料来源,一部分馏分可以从汽油移入轻柴油产品中,这样可以提高轻柴油的产量,降低汽油的产量,使生产企业的柴汽比更为合理,更适合我国油品市场发展的要求。

虽然修订后标准的某些质量指标(如硫含量)仅能达到目前世界中等水平,并且标准对芳烃含量并没有明确限制,使得轻柴油产品整体的质量要求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一定差距,没有实现大的跨越,但这是针对我国炼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目前的标准已经意味着我国二次加工的柴油及一部分高含硫直馏柴油都需进行加氢精制后才能作为调合组分,因此,新标准必定会对炼油企业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质量升级换代方面起到鞭策作用。

我国轻柴油标准除了上述的变化外,2000年1月1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还了《城市车用柴油》企业标准Q /SHR006一2000,并规定从2003年开始执行。该标准要求硫含量控制为不大于0.03%(质量分数),氧化安定性总不溶物不大于0.025

行标准比较接近。

(三)我国柴油清洁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炼油企业的生产装置结构不合理

近10年来,我国炼油企业在生产轻柴油产品上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轻柴油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为了多产柴油,各炼油企业都调整催化裂化装置的生产方案,以增加催化裂化柴油的产量为主要手段来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然而催化裂化柴油是轻柴油产品的非理想调合组分,其硫、芳烃含量高,十六烷值低,必须经过深度加氢精制或加氢改质才能降低其芳烃含量,提高十六烷值。但是,由于受生产装置结构的限制,目前还没有能力将全部催化裂化柴油进行深度精制或改质,这就造成了我国轻柴油产品质量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对策:调整装置结构及采用新技术提高柴油质量

我国炼油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精制深度,调整装置组成结构从而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mg /mL ,十六烷值不低于50,总芳烃含量不大于25%(质量分数),多环芳烃含量不大于5%(质量分数)。这个标准与国外的现

调整调和组分比例,才能确保为市场提供清洁燃料。

加氢裂化工艺是目前唯一能直接生产高规格柴油的工艺。在过去,炼油企业把高压加氢裂化称为生产“超值”高级轻质燃料的工艺过程。高压加氢裂化的投资和操作成本较高,造成柴油的成本高,而优质柴油的价格并不因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因此,这种“超值”的高级燃料常常被认为是质量过剩。但在今天,我们将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即高压加氢裂化是直接生产清洁柴油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适时适量提高加氢裂化装置在整个炼油生产装置中的比例。

在柴油调和组分中,除了必须提高加氢裂化油比例,同时还必须把所有催化裂化柴油和焦化柴油经过加氢精制,如果可能,还应该把部分质量相对较差的直馏柴油也经过加氢精制,尤其是在对硫和芳烃的限制进一步加紧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因此,为使车用清洁柴油质量尽快与国际接轨,我国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开发柴油深度精制技术的力度。

我国对生产车用清洁柴油方面的工艺技术开发步伐相对较慢,目前除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抚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已经开发了相应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外,总体水平还较低。因此,开发生产清洁柴油的创新技术,走自己的路,通过技术创新,迎头赶上并超过国外已经工业应用的技术,同样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我国柴油尚未按用途实行标准分级

据统计,我国轻柴油中车用柴油仅占1/3左右,今后若干年也不会有突变;其余为农用、船用、铁路机车用、矿山用、建筑工业用、发电用、轻工用和民用等,其中农用近1/2,铁路机车用约1/10,其他用1/10左右。这些不同用途也决定了应该使用不同种类的轻柴油,以达到经济效益的最佳化。因此,在实施柴油清洁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首要思路是,不必将我国所生产的全部轻柴油向国外最先进的车用柴油标准靠拢,而只需制定满足不同需要的柴油标准,并加以实施。

轻柴油

对比我国与世界高水平国家的轻柴油产品质量标准可以看出,我国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轻柴油产品标准尚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车用柴油,部分指标还达不到世界燃料规范中二类油品的要求,作为其它用途的柴油,则同为轻柴油,不同用途对轻柴油质量指标的要求也不一样。而我国轻柴油产品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执行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必须保证全部轻柴油产品都达到较高的质量指标,这导致了某些用途的柴油质量过剩,实际上是对轻柴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大了轻柴油产品的生产成本。应该讲,把不同用途的产品分开生产、分开管理,优质优用,优质优价,将非常有利于提高我国优质柴油的产品质量。因此,在标准分级的过程中同时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便是提高我国柴油产品质量的方向。

车用柴油

国外对车用柴油的质量要求比普通轻柴油要高,很多国家如欧洲及东南亚各国制定了专门的车用柴油标准。世界燃料规范所制定的也只是车用柴油标准,并不包括其他用途的轻柴油。

由于我国对柴油发动机排放控制逐渐严格,从而对车用柴油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除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一个于2003年实施的《城市车用柴油》企业标准外,还没有国家标准。因此,单独设置车用柴油的标准势在必行。从2000~2001年,我国已开始制定车用轻柴油国家标准,标准的正式出台指日可待。

如果标准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车用柴油标准制定完成后的实施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汽车部门,特别是城市使用的柴油车对较高质量水平车用柴油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使资源得到合理应用,除了解决储存、运输方面的分储分输问题外,也要照顾炼油部门在生产较高质量车用柴油时生产成本的增加,应该利用价格的杠杆使不同用途的柴油按不同价格来执行,做到优质优价;第三方面,在增收柴油燃油税时,从理论上讲也只应征收在道路上行驶的柴油车辆所使用的柴油燃油税。以上三方面都要求把车用柴油与其他柴油(主要是轻柴油)从生产、储存、运输及使用各个环节区分开来。

船用柴油和燃料油

船用燃料油分为船用馏分燃料油和船用残渣燃料油两大类,其中,船用馏分燃料油基本上是轻柴油馏分。其技术要求比轻柴油宽松,具体表现在十六烷值、硫含量和氧化安定性这三大指标上。目前我国专用的船用馏分燃料油产品较少,主要原因是储存运输要做到分储分运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般都用质量较好的轻柴油来代替船用馏分燃料油。而我国燃料油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发电、冶金、化工、轻工等行业。在燃料油标准中,相当于轻柴油馏分的燃料油只有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之号燃料油。该牌号燃料油在我国用量较少,主要用于餐饮、旅游等行业。

在轻柴油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考虑到用途和经济效益,上述油品也势必要解决储存运输的分储分运问题,才能解决低要求场合用高标准柴油问题。

3、清洁柴油的性变差

近几年来,国外随着炼油厂生产的柴油硫含量逐年下降,多环芳烃和其它抗磨杂质的含量也随之下降,柴油的抗磨性变得越来越差。

我国目前的柴油尚未遇到性问题,当然研究工作也做得很少。但随着我国柴油清洁化进程的加快,从含硫量要求的数据可以预言,我国柴油的性也会逐步下降,很快会接近欧美国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因此,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对我国柴油泵磨损和低硫柴油性的研究,通过改进油泵的设计,改进柴油生产工艺和调和方法,发展高效、低毒、配伍性好的柴油抗磨剂,防止西方国家低硫柴油刚上市时柴油泵大规模失效的情况在我国重演。

有资料表明,加入0.02%(质量分数)适当的柴油抗磨剂就可以把抗磨性极差的瑞士一级环保低硫车用柴油的磨损由650µm降低到300µm以下,符合柴油质量的要求。因此,从国外经验来看,发展柴油专用的抗磨添加剂可能是比较经济的办法。

由此看来,适当进口并应用部分适宜的柴油高效性添加剂,同时加速自主开发适合我国柴油的高效性添加剂是一条好的途径。

二、环保概念对中国油产品的影响

(一)国内外油产品标准发展状态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与机械行业迅速发展,引进大量的进口汽车和设备,对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动机油已发展到SJ 和CH-4规格,工业油达到GL-5、HM 、HG 、HV 、HS 等规格。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数量的低档汽车、农用车辆仍使用较低档的SC 、CA 级发动机油,一些不够精密的机械设备还在使用全损耗油或HL 级液压油。目前除强行淘汰的SA 、SB 、CA 标准外,高、低档油产品标准并存是中国油产品标准的特点。中国汽油机油、柴油机油、车辆齿轮油规格发展情况见表2~表4。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表2 汽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 ( %)APL 分类

SB

1996

2000200SC 、SD 49.332SE 、SF 24.253.8SG 5.09.5SH 、SJ 1.54.7

表3 柴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 ( %)

APL 分类

CA

1996

200066.435CC 19.438.4CD 11.620CE 、CF-42.66.6

表4 车辆齿轮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 ( %)

APL 分类

GL-3、 GL-4

1996

200064.863.5MT-100.7GL-535.235.8

国外油产品升级换代比较快,随着汽车和机械行业的发展,对油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不断制定油产品新的规格标准,且旧的标准随之废止。近年来,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节能、环保概念不断渗入产品标准,加速了产品标准的更替。国外汽油机油、柴油机油规格发展情况见表5。

表 5 国外机油规格发展情况

公布年代

汽油机油美国柴油机油汽油机油欧洲柴油机油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1955

1968

1980

1987

1988

1994

1995

1996

1998

2000SJ SL CH-4PC-9SG SH CG-4A 1、A 2、A 3SD SF CE G 4G 5D 4CD D 3

以上信息反应出,在1994年以前,发动机油的规格标准换代比较缓慢,汽油机油间隔在6年以上,柴油机油间隔也在4年以上。在这之后,发动机油标准的更换速度明显加快,且不难注意到,节能和环保要求促进了油产品规格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油产品标准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油市场对高、中、低档油都有需求,其中,中、低档油所占需求比例较大,符合SG 、CF-4等以上规格的油仅占总量的10%左右。而中、低档规格油的性能是不能满足“环保型”汽车和设备的使用要求的。

随着中国环保概念的加强,环保法规会健全起来。可以断定,关于执行欧Ⅱ、欧Ⅲ排放标准的承诺必将使汽车和设备制造商改进自己的设计,生产出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而现有车辆和设备也将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达到环保要求。无论是生产还是改进,这些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发动机与设备都将对油性能提出要求,因此油产品标准将随之发展。

2000年上市的轿车及其装车用油已证实了上述判断。中国现阶段生产的轿车的用油标准已很高,但仍有许多轿车、卡车、农用车的用油水平还很低。那么,中国油产品标准将如何发展?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车辆和机械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其所用油必然要求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节能环保型油已成为油的发展方向。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油的规格标准越来越严格。发达国家的油产品标准更新很快,同时绿色剂,即可生物降解的剂在这些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油和二冲程发动机油。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会存在高、中、低档油并存的现象。但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环保法规的制约,环保概念的油规格标准将成为制定产品标准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随着环保概念的加强,低档油标准肯定会废止,而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能实现低成本的规格标准是解决中国油市场实际问题的良药。因此,一方面要跟随国际标准,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标准,以解决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对高档油的需求,实现与跨国公司抗衡;另一方面,一定要考虑国情,制定出既严格符合环保要求,又满足低档车使用的油标准。

III 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 ,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投资和进军中国,并把中国纳入其全球价值增值链和经营网络之中。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石化工业虽已取得重大进步,但因国内需求巨大,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看好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把中国乃至亚洲作为其新世纪石油化工业务的新增长点,已采取各种策略对华进行战略性的投资。

一、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现状

国外石油公司经过20世纪90年代未大规模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后,在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并在“发展战略全球化、战略实施本土化”的总体战略理念指导下配置世界资源、争夺全球市场,亚洲尤其是中国成为其主要的目标市场。总的来看,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而且为适应中国入世后在华业务的增长,都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计划。世纪之交经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形成的埃克森美孚、壳牌、BP 、道达尔菲纳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大陆菲利普斯等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均已在华投资,其中BP 投资45亿美元,是投资最多的外国公司。前4家跨国石油公司已计划在未来5年加强对华业务,投资总计达120亿美元。

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看,埃克森美孚、壳牌、BP 、雪佛龙德士古等国外大石油公司在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该领域已发展多年,主要与中海油和中石油合作,参与勘探开发我国开发前景看好的海上及西北部等地区的油气资源。海上项目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渤海湾等海域;陆上项目则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库恰盆地等地区。其中雪佛龙和中海油合作的惠州油田已成为目前我国日产量最大的海上油田。

从气体开发利用领域看,国外石油石化公司正积极参与我国华东和华北等地区的燃气运销网络建设,而且发展势头强劲。在LPG 方面,BP 和隶属雪佛龙德士古的加德士公司是我国目前较大的LPG 供应商,其业务已覆盖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及江苏等地区,不仅拥有较完善的营销网络,而且还拥有储气库、装卸码头等储运设施。在天然气利用方面,我国已陆续向外资开放广东LNG 项目、西气东输和东海天然气开发等战略性项目。BP 在2m1年初中标广州LNG 项目,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大陆天然气管道建设运营的外资企业。而壳牌将重点发展包括LNG 在内的天然气运输、经营等业务。2002年初,终于与中石油达成初步协议,成为西气东输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

从炼油和油品营销领域看,由于我国对之控制较严,因此国外公司目前在该领域的业务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但已通过各种变通渠道挤人了该领域。在原油加工方面,迄今已有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与中方合资的大连西太平洋炼厂在运转。此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和壳牌分别与中石化和中海油合资的福建炼化、广石化和南海等项目处于筹划中。在油品营销方面,国外公司先进入油业务,然后再全面进入沥青、燃料油和航空燃料等领域。BP 是首家也是当前唯一一家在华经营航空燃油的外资石油公司,而壳牌则已在华200多个城市设有油专卖店,并向我国供应了近100万吨的沥青产品。在我国入世前明文规定不许外资介入加油站的情况下,外资已在华采取各种方式拥有了400多家加油站。其中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 已有120多座加油站,并利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海外上市的机遇,以3家公司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提前拿到了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的通行证,并计划与中石化在福建、浙江和江苏新建1500座加油站。BP 还与中石油合资成立成品油销售公司,计划到2007年建设1000座加油站。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二、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策略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和合资合作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了对华贸易、转让技术或成套设备、创办合资或独资企业、成立投资性控股公司或地区总部几个阶段,目前投资重点正由制造向研究开发、培训、分销等知识型服务领域延伸。从近年国外石油公司在我国市场的经营运作情况可以看出:其对我国石油领域的投资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优化资源 扩大规模

国外石油公司正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通过产业链的相互衔接和有效配置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埃克森美孚在进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多年后,目前正积极筹备在福建和广东投资扩建炼油和乙烯及其衍生物的生产能力,还配套建设相关的销售设施。与此同时,加紧与中石化建立福建和广东油品销售合资公司负责产品的批发和零售。BP 公司将与中石油成立天然气销售合资公司,负责销售“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并开拓天然气的消费市场。为促进天然气的消费,BP 公司将可能在华建设天然气发电厂。

为进入我国市场,国外石油石化公司正通过组成战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更具有主动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投资。

(二)侧重销售 占领市场

为尽快扩展在华业务,加强在华市场地位,国外公司大多会选择国内市场上实力比较雄厚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对于我国严格控制的炼油和基础石化品领域,采取对半合资的方式。

一方面,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发挥进口产品和当地生产的产品在销售方面的协同效应,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在产品的销售中,国外公司以产品性能高、批量稳,售后服务好,手段灵活等占有一定优势。2001年7月,加德士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第一种达到美国石油学会最高等级APISL 标准的汽油发动机机油—“金富力”方程式机油,成为目前中国机油市场的顶级油品,以此吸引中国汽车用户,扩大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对中国市场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扩大服务范围,提供规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如国外石油公司在华加油站与其在全球的加油站一样,从外观设计、设施布置到服务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为了达到更高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的盈利水平,这些加油站把产品销售和服务结合起来,在提供加油的同时附带洗车或存车、换轮胎等服务,还在加油站旁附设24小时营业的小型超市,提供各种饮料、零食和杂货等便利服务。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加油站面积的使用率,具有很高的盈利性,吸引了大量客户,而且向中国传统的加油站经营模式发起了挑战。

国外公司目前在华的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在中国的办事处则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并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带动公司扩大在华业务的发展。如BP 在华的27个基地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内陆业务也分布在我国的主要内陆或沿江城市,国外公司正是通过先在重点城市开拓业务,为以后辐射周围地区乃至全国、迅速扩大公司在华业务和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三)垄断技术 品牌渗透

当前国外石油公司都各自拥有一些具有优势的专有先进技术和工艺,控制着全球石油石化大宗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他们通过在我国加紧申请专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进行技术垄断,使我国石化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至今,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 等国外石油公司在华共申请专利1700多项,而且母专利所占比例较高,涉及范围广、起点高。从1999年年底中国入世进程取得关键性突破之后,许多希望在华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外国公司更是加紧了在我国申请专利。

在合资合作方面,国外公司为充分保护和发挥其技术优势,更倾向于成立控股或全资公司。为保持竞争力,国外公司往往将技术通过内部市场转让给其子公司,对转让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被转让技术的先进性与国外公司占子公司股权的比例呈正比。

有的跨国公司利用合资企业中的经营控制权,将中方商标牢牢掌握在手中,抑制其发展直至消亡。他们利用中方的生产能力、商标和销售渠道推销自己的产品,或将中方商标定位在低档商品上,使其名存实亡。埃克森美孚在与上海石化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金森树脂公司中控股60%,合资公司使用埃克森美孚的专有石油树脂技术,产品则使用埃克森美孚的“Escorez ”品牌。

国外公司为缩短其产品在中国被认知和接受所需的时间和投入,常与当地知名品牌合作,甚至收购品牌,利用合作品牌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迅速提高其自身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如BP 与南京金城集团和广东东风汽车油有限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公司达成协作意向,使BP 的产品成为金城摩托车唯一推荐发动机用油以及东风汽车指定维修点提供的专业用油。BP 产品通过东风和金城属下1000多家维修点的推荐,在中国市场中获得了难得的品牌提升机会。

(四)经营运作本土化

生产销售本土化是国外石油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最基本的战略,不仅能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而且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节生产。为适应中国业务量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全面负责其在中国业务的经营和发展,并辐射到周边国家和地区。通过本上化的管理机构,有效地提高了公司对中国及周边市场的管理力量,加强了公司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1999年初,雪佛龙公司为适应其战略中心向亚洲的转移,将其亚洲地区总部从美国加州迁到北京。2000年BP 公司看到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巨大潜力,在中国成立专门的气体和电力业务部门。2001年埃克森美孚公司为适应在华业务增长的需要,专门调整了负责在华业务发展的美孚石油(中国)投资公司和埃克森中国公司的人事安排,并加强了公司在中国各项业务的归口管理。壳牌东北亚集团将总部设在北京,成为其矩阵式管理的区域性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及发展公司在亚洲地区的业务。

国外石油公司为了在我国加入WTO 后能迅速占领我国成品油市场的先机,除了与国内石油石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外,也正在考察一些在国内上市的成品油销售公司,希望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参股或控股,从而达到间接占领成品油市场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外石油公司已通过多种策略进军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把握先机,积极开发中国市场,而一些已扎根中国多年的国外石油石化公司更是积极调整在华战略,利用已铺开的网点去捕捉更多机遇。我国石油企业虽然将面对国外公司更激烈的竞争,但同时也为我们直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IV 世界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天然气合成油发展状况

过去10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了30%以上,但是天然气储量的增长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不易采用管道运输。

当今能源工业面临的挑战是:寻求一种生产对环境更有利,经济合算,可被运输的燃料的方法。将天然气转化成甲醇是天然气利用的传统方法。但世界甲醇市场有限(2300万吨/年)。采用LNG (液化天然气)方法,通常对远离LNG 市场的地区吸引力不是很大,因为LNG 项目的初期投资和运输费用都相对较高。

天然气合成油(GTL )技术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由于成本过高而无法与传统的天然气加工方法竞争。随着全球对环保的重视及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上涨,GTL 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费托法新工艺的出现和各国对油品含硫量的限制,天然气合成油已经有可能与原油竞争。

最近一批世界级GTL 项目的启动和建成及其它GTL 活动,业内人士相信GTL 时代即将到来。随着GTL 技术的更新和商业化应用的推进,GTL 正逐步在技术和经济上取得优势,GTL 产品不久将大量涌入市场。

美国《油气杂志》几十年来一直按照炼制、石油加工、天然气加工、硫和管道等5个类别报道新建和进行之中的下游建设项目。而最近增加了第六个类别——天然气合成油,以便反映现在对该行业具有工业可行性的烃类转化技术的发展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业界对GTL 的重视和关注。

GTL 的发展状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技术取得进步

1923年以来应用费托工艺生产天然气合成油的技术至今变化不大,但是利用新的催化剂已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在生产令人满意的合成燃料时更具灵活性。通过将天然气转化成油品来扩大天然气储量利用的期望值正在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改进费托技术将降低资本成本、扩大工厂规模以及生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产更多理想的合成油产品,许多公司准备在今后几年进行天然气合成油的商业化生产。

埃克森公司开发了AGC-21工艺,可生产30%的汽油、70%的喷气燃料和柴油。该公司已与卡塔尔石油总公司签约,将利用卡塔尔北部气田2800万m 3/d天然气生产450万t/年汽油、柴油和催化裂化原料油。

壳牌石油公司开发了SMDS 工艺,并于1993年在马来西亚建成世界上第一套天然气合成油装置,生产能力为56万t/年汽油、煤油和柴油。

南非萨索尔公司开发了Synthol 流化费托合成反应器。

合成石油公司开发了小规模经济型的GTL 装置,从而使世界上95%的气田适合天然气合成油生产。

BP 阿莫科公司开发了紧凑式蒸汽转化器生产合成油技术,使转化器的热能利用效率提高到90%。

(二)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未来15年内,预计GTL 工厂的生产能力将增加到4500万~6750万t /年。如果油价维持在较高水平,建设GTL 工厂就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壳牌燃气和电力公司、埃克森莫比尔公司以及萨索尔公司正在考虑在阿根廷、伊朗、马来西亚和卡塔尔建设几个大型的天然气合成油厂(能力3.3万~8万桶/日)。其他一些公司如Syntroleum 公司、Sicor 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Sasol 雪佛龙公司以及lvanhoe 能源公司也提出了一些天然气合成油建设项目(详见表6)

表 6 天然气合成油项目现有项目

Mossgas

壳牌宾吐鲁

可能实施的项目

壳牌马来西亚产品汽油和柴油柴油产品柴油生产能力(桶/日)2250012500生产能力(桶/日)75000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壳牌阿根廷

壳牌伊朗

埃克森莫比尔卡塔尔

Sasol 卡塔尔

计划考察中的项目

Syntroleum 澳大利亚

壳牌澳大利亚

Sasol 雪佛龙澳大利亚

Sasol 雪佛龙尼日利亚

Sasol 卡塔尔

大陆卡塔尔

Ivanhoe 能源卡塔尔

壳牌卡塔尔

Sicor Ethiopia

PDVSA 委内瑞拉石油

壳牌印度尼西亚

壳牌埃及

壳牌特立尼达柴油柴油柴油柴油产品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和油柴油柴油柴油[***********]50生产能力(桶/日)[***********][***********][***********][1**********]0

(三)技术成本逐步降低

在GTL 投资费用中,合成气生产占30%、费托合成占15%、产品精制占10%、其它过程单元占10%、公用工程占15%、辅助设施占20%。

普遍认为天然气合成油的商业化条件是:油价14~15美元/桶,天然气价格0.50美元/百万热单位,工厂生产规模大于7万桶/日。

由于大多数天然气合成油项目的产品是超低硫柴油燃料,因此在经济上必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须考虑天然气合成柴油与炼厂柴油相比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其中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含硫量界限为多少时天然气合成柴油的这种优势最大。

对于一座典型的炼油厂来说,利用现有的加氢处理装置,将含硫量从50ppm 降到10——15ppm 的成本是0.50~0.75美元/桶。而天然气合成柴油用作调和油时,与加氢处理相比其经济性在近期并不太好。但是,从长期看,向零含硫标准的发展趋势将极大地刺激天然气合成柴油的开发利用。要达到零含硫的标准,天然气合成油在成本上比加氢处理有更强的竞争力。

(四)市场前景广阔

专家认为,了解GTL 产品的竞争点是评估其市场潜力的关键。一种观点认为,GTL 产品将成为一种高价值的特殊产品;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将有大量的GTL 产品成为传统的烃类产品的替代物。按照第一种观点,GTL 产品只会对目前的高性能产品如聚α烯烃(PAO )和美国API 标准的Ⅲ和Ⅱ+类基础油构成竞争。一旦商业化,GTL 产品将获得很高的利润并很快被市场所接受,而如果在Ⅰ和Ⅱ类基础油市场出售GTL 基础油,难以体现其价值。考虑到PAO 市场价格在4~6美元/gal ,而中性油的价格在1.39美元/gal ,很容易理解GTL 基础油与日前的Ⅰ和Ⅱ类基础油相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生产GTL 基础油的成本比PAO 低的多。

另一方面认为,GTL 将可能对目前所有的油基础油构成竞争,甚至包括液压油和循环油。因为世界级GTL 的投产将使大量的优质产品涌向基础油市场。

二、近10年亚洲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分析

虽然未来天然气合成油的前景较好,但是目前的庞大发展计划却很难实现。5年内可以上市的天然气合成柴油只有30万~40万桶/日。而亚洲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对无硫天然气合成油产品的需求却不足。

2009——2010年欧盟和美国将开始使用无硫的天然气合成柴油,并有可能提前到2007——2008年,这将为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创造最佳的机会。亚洲也会转向使用无硫的天然气合成柴油,但是时间会晚些。

总的来说,2010年之前天然气合成油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和美国,而不是亚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洲,近期亚洲天然气合成油的市场有限

被认为是天然气合成油主要用户的日本,对天然气合成油进口的需求也可能有限。年初Showa SheI1 Sekiyu kk 从马来西亚的壳牌中间馏份油合成公司(SMDS )进口了天然气合成煤油,这标志着日本首次进口天然气合成油。在神奈川县的市场上的“生态煤油”的价格比普通煤油的价格高10%一20%。

最后要考虑的是,亚洲是否存在天然气合成油柴油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亚洲对天然气合成柴油有需求吗?

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已经从1995年的1750万桶/日提高到2001年的2130万桶/日。虽然亚洲一直进口各种油品,但是除了石脑油和LPG 外,其他油品的净进口已经减少。 2001年柴油净进口量已经减少到不足10万桶/日,而1995年曾达到54.9万桶/日。亚太地区柴油净进口已经大幅下降,而需求没有大幅增长,所以净进口将保持较低的水平。

V 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向

一、基本因素使石油价格难以走高

从基本层面上看,石油市场并未支持高油价。目前,原油及成品油的供应充足,美国的库存不断上升。美国的原油库存虽比去年低120万桶,但仍比前3年平均库存高出670万桶,考虑到巨型原油油轮(VLCC )容量为200万桶时,可以认为原油是平衡的。美国的柴油存货比去年高出2000万桶,比前3年平均存货高出1290万桶;汽油存货比去年多出830万桶,比前3年平均存货高出610万桶。因此,美国的柴油和汽油存货都较为充足。历史上,美国的炼油厂为迎接夏天旺季,往往100%地开足马力积累汽油的库存。而在过去几周内,由于存货充足,炼油厂曾削减运转次数。这样,炼油厂对原油的需求仍算稳定,或许会稍有下降。

在原油供应方面,委内瑞拉和俄罗斯均增加了原油的产量,对原油价格造成了压力。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会各成员国政府已经透露不会增产,到9月份再重新评议产量。由于季节性原因,市场对原油的需求会在第3季度升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高,第4季度再次升高。因此,欧佩克期待第4季度原油需求增加,并最终超过供给,使油价攀升。从目前情况看,出于维护其市场份额的需要,欧佩克目前日产量大约超过其限额100万捅,加之联合国与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得以延长,意味着减轻了对伊拉克每6个月常规性限制石油供给的压力,这些因素致使英国布伦特原油价格和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纷纷走低。当然,基于历史和技术层面分析,也有专家认为,原油价格在总体走低的趋势下,不排除第三季度略有攀升的可能。

受原油供大于求的影响,再加上近期内多起飞机失事的心理影响,新加坡的煤油市场在今后一到两个月内仍将处于弱势。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航空运输量的增长。三、四季度市场对航空煤油的需求预计将增加。基于大家为冬季囤积煤油,第4季度对煤油的需求应该增加,因此煤油/航煤油的价格在第4季度将趋于坚挺。新加坡对煤油远期市场考虑到了这一因素,2002年第4季度的合同交易价格比6月份每桶高出了将近二美元。

二、地区冲突对油价影响目前不大

从地理位置上讲,巴以冲突并不会直接影响石油供给,贸易商们所担心的是,冲突一旦升级会牵扯阿拉伯海湾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它们可能会以石油作为手段“惩罚”包括美国在内的亲以国家,巴以问题已经存在50多年了,并且仍将长期存在下去。目前,除了伊拉克,其他阿拉伯国家尚未介入。伊拉克虽尝试过禁运,但对价格影响微乎其微。

另外的紧张地区为印度和巴基斯但。因为这两个国家均拥有核武器,所以它们之间的冲突将更加危险,对油价的影响也高于巴以冲突。不过,到目前为止,印巴冲突尚未影响油价。

影响油价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美国未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布什总统声明他没有攻击伊拉克的具体计划;美国军方也表明他们在攻打阿富汗后尚未准备好打另一声援战争。因此,导致油价陡涨的条件不具备。

油价走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股市走低、美元疲软以及美元债券的表现均增加了人们对美国经济在2002年下半年复苏的疑虑。与去年相比,美国汽油需求在年初时猛增后现趋于平缓。柴油的需求仍低于去年。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三、部分市场及油品价格维持高位

分析家们相信,目前的油价包含了5~7美元/桶的“风险贴水”。现在贸易商们不再过多重视巴以冲突。美国基于天气和后勤问题,在攻打阿富汗之后,今年底以前也不大可能攻击伊拉克。因此,投机商们正削减其持有的仓位。这也给油价带来了下降的压力。

不过,总体上看,如果欧佩克遵守限产协议,油价也不会跌至太低,因为第三、四季度的需求通常会受季节性的影响而提高。欧佩克估计不会做出增加产量的决定。去年在欧佩克每天削减370万桶原油产量的同时,非欧佩克国家却每天增产原油220万桶。如果欧佩克不愿意丢失市场份额,而决定增产与非欧佩克国家相争,则将是唯一可能造成油价大幅下跌的原因。

据分析,在没有“战争贴水”的情形下,美国西得克萨斯(WTI )原油价格应该位于21~23美元桶之间。但是由于巴以冲突,仍存在着较小的“风险贴水”(每桶2美元),因此,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可能会处于23~26美元/桶之间。英国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般会比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每桶低1美元。鉴于当前世界形势,大量资金仍将继续留在石油市场内。据预测,新加坡煤油价格第3季度将处于26~28美元之间,第4季度将更加坚挺。不过,如果北亚今年仍出现暖冬,煤油的价格将再次走低。由于需求减少等原因,汽油价格本应回软。然而,受新加坡和韩国炼油厂减产等因素的影响,预测亚洲市场汽油价格也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价位。但是,总体上可能不会像煤油那样坚挺。

VI 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重点生产企业经济指标图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的运行特点,本报告从512家国有大型企业中选取了三家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分别以A 、B 、C 来代表)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利润同比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六项指标的变化反映企业的基本运行动态。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9 FAX :(010)

68558370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30 FAX :(010)

68558370

第4篇: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SCP分析 大卖场业态 供应链管理 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对产业有着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或指针,如市场集中度、产业进入及退出壁垒等。根据Euromonitor刊发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大卖场业态从仅占中国百货零售市场销售份额的1%,至2010年已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三大家庭百货零售销售份额的14%(见图1),市场规模为人民币44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80%,而预计未来五年,大卖场业态仍是中国家庭百货零售市场增加最快的业态。

1、市场集中度:大卖场产业的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呈现全国性、地区性及国际性营运商并立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加之基建及人力资源发展不均,市场上仅有几家全国性大卖场营运商。因此中国大卖场产业呈现出少数全国性营运商与大量单一省份或几个省份营运的地区性营运商并存的特点。2010年全国性的四大营运商合计占有共41.10%的中国大卖场销售额,这四大全国性营运商市场份额排名分别为大润发12.0%(含欧尚)、沃尔玛11.2%(含好又多)、华润创业9.8%以及家乐福8.1%。仅其中第四大营运商家乐福的市场份额便较第五大营运商深圳新一佳高出约一倍。鉴于全国性营运商拥有较佳的规模经济及较强的采购议价空间,将较地区性的其他营运商持续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及竞争优势。

2、区域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并逐渐往二线城市拓展

在大卖场产业发展初期均集中在平均消费能力较高之东部沿海城市,以市场份额最大的大润发(含欧尚)为例,截至2011年其开设的197家大卖场中,便有112家集中于东部城市。然而由于一线城市的零售业竞争激烈,可供大型商业型态(如大卖场)发展的空间相对受限,且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并伴随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使得二线城市出现较高的增长预期。除较高的发展潜力外,二线城市的扩张及房地产成本也相对较低,这进一步鼓励大卖场营运商向较小城市扩张,并越来越注重在二线城市扩张其店铺网络。

3、市场的进入壁垒:高度资本密集,伴随高市场进入障碍

进入壁垒是指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阻碍因素,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大卖场产业在中国属于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无论是在设立销售据点、营运成本及讯息技术上均存在着高度的市场进入障碍。

(1)以销售据点设立壁垒而言: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而大卖场的产业特点通常需要设立在高客流量的区域地段。因此,设立一家大卖场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到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建立新店所需的资本投入亦大幅增加。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9年中国商业楼宇的平均销售价格上23.2%,达每平方米人民币4681元,而2008年则为人民币3800元。2005年至2009年,商业地产每平方米的平均销售价格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因此建立新的大卖场变得日益昂贵,而此稀缺的据点一旦被占据,销售据点位置便形成不可复制的垄断因素,这对潜在进入者而言便形成一个巨大的壁垒。

(2)以营运成本壁垒而言:大卖场营运商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提供消费者最优惠的价格,而这价格优势来自营运商的经营绩效,若营运商拥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配送能力,便能够快速调整库存和不同市场的商品,加速商品周转,降低销售价格。另外大型的营运商可透过大额采购议价的模式对一些商品采取买断形式,迫使供货商愿意以较低的价格供货,因此大型营运商可以以低于市场价格对外销售,对其形成价格优势,并对其他较小型的营运商产生营运上的压力,并迫使小型或新进入者退出市场。

(3)以信息科技壁垒而言:大卖场产业另一项产业特色为需管理大量生鲜食品的可食用期限,并依不同区域消费者喜好引进最适宜之产品。信息科技用来管理存货、定价管理及分析产品组合等项目均需投入大量资金,而设立这样的项目更非一般小型营运商能够负担。因此信息技术对零售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愈发重要,零售企业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这对于打造企业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但只有实力较强的大型零售企业才具备大量投资这样的技术优势。虽然成功企业的卖场管理经验、营销组合技巧等技术较容易被新进入者效仿,然而缺乏持续大量投资的信息技术则成为新进者另一重要之进入壁垒。

二、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其他目标而采取的策略,通常受到前述市场结构或政府规范等影响,而大卖场产业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便是利用经营规模的提升来发展规模经济进而增加其价格竞争力与投资现代化设备与信息技术。由于大卖场营运商处于价值链的终端,是价值链中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大卖场营运商的市场行为也逐渐发生变化。

1、投资扩张行为

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看连锁零售业,连锁零售业的营运绩效与具规模性的营业据点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大卖场产业为中国零售业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业态,故各营运商无不加速拓展销售据点,根据联商网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沃尔玛、家乐福、TESCO乐购、大润发等4家大卖场营运商便透过自身的扩张策略在中国开出近120家的新销售据点。

2、并购重组行为

由于近年来无论是在人力成本的上升、房租价格的上涨,或是配送费用的增加,均为大卖场营运商带来经营上的压力。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资料,2009年中国零售业经营成本均大幅上涨,在人工、水电和房租三大固定成本中,租金所占比重最重,约占销售额的4%左右。零售业成本上涨推动了行业整合的进度,对议价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较为有力,因此也促使零售企业加速整合发展,例如沃尔玛便在2007年收购竞争对手好又多,而家乐福也于2010年收购河北保龙仓超市。根据Euromonitor的估计,中国大卖场产业五大营运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从2005年的34.80%已迅速上升至2010年的45.10%,故收购或并构竞争对手,扩大自身的规模已成为大卖场产业重要的市场行为与策略。

3、价格定价行为

通常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对于价格极为敏感,除供应品种齐全外,消费者亦会为大卖场的低价商采购金额以取得较佳价格便愈形重要。另外,大型大卖场营运商亦会透过发展自有品牌来吸引消费者,由于自有品牌并无推广及广告开支,且订货量大,故大卖场本身的自有品牌售价可以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向顾客出售商品,并为顾客提供不同价位的替代产品。

4、市场推广行为

市场的推广行为主要是透过综合使用直接广告、促销活动、顾客会员计划或推出联名信用卡等方式提升顾客忠诚度及吸引新顾客的加入,以鼓励更多顾客消费并增加销售额。此外顾客会员计划或联名信用卡的推行,除了可提高顾客忠诚度及促进消费外,更重要的是透过会员计划可以掌握会员的基本数据及消费记录,依此分析顾客的消费习惯,并调整及开发其商品品种来迎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及喜好。以“大润发会员计划”为例,至2011年初为止,参加大润发会员的人数已接近1500万人。

三、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产业中的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各项不同市场行为影响下反映出的产业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市场外部性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透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大卖场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并投资扩张与并构重组加剧的阶段,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快速的变化下,无论是在经营成本、消费者喜好或是政策规范等外在环境改变下,均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营风险及挑战。

1、获利能力

由于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令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并使购买力有所提升,且对包括基本必须品在内的商品需求更为强劲,于2005年至2010年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11.2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大卖场产业间竞争加速,大卖场营运商普遍进入了一个营收增加,但利润同比下滑的阶段。根据社科院出版的2010年商业蓝皮书中指出,超市行业整体综合毛利率约在20%左右,而整体的净利率却仅为2%―2.5%。虽然因为新的销售据点的增加促进销售量的提升,然而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促使营运商打折促销力度加大,或因经营成本上升及并构重组等因素均影响利润的提升。

2、经营能力

获利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营能力的好坏,虽然目前中国超市行业整体现阶段综合获利能力偏低,然而透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规模效应的扩大及产品组合改善以提升毛利率等手段均可有效改善绩效。若以营运商的单店销售额进行经营能力分析,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资料中,就专营大卖场的前五大营运商的营业额进行分析,该五大营运商合计有757家营业据点,营业额约在1650亿元,平均单店年销售额为2.17亿元。其中以大润发经营绩效最高,单店平均销售额为3.51亿元,较整体平均销售金额高出61.50%,显示其经营能力较其他营运商为佳(见表1)。而相反的,于2007年与沃尔玛合并的好又多则面临内部整合与品牌战略管理上的困难,造成104家营业据点仅创造出165亿元的销售额,平均单店销售额仅为1.59亿元,较整体平均低37%。

四、中国大卖场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自2004年4月商务部颁布《商业企业办法》,允许外国投资者独资进入各个地区市场后,中国零售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各大卖场营运商普遍采取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的行为,无论是采取内部筹资扩张或是外部并购的方式,均求将规模效应扩展至最大以提升竞争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日常的购物行为则可以由传统的多家传统商店购物,简化到单个门店即可满足其所有的购物需求,并减少其交易成本。不过随着人力成本、设立新门店所需资本等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并压缩盈利空间,大卖场营运商如何透过各项管理手段增加竞争优势便值得人们关注。

1、物流管理

由于大卖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各营运商若要提高营利,难以从增加售价中反应,唯有从提升效益、降低成本着手。其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因此若能降低物流成本的费用则可视为企业额外获利来源。另外由于大卖场营运商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向周边区域发展门店,因此大型营运商多以成立配送中心,透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自动化仓储的模式来整合物流管理的问题。而供货商也可以整合分散配送物品至大卖场各处门店简化送至单一的配送中心,进而减少重复的运输与仓储成本。

2、供应链管理

透过统一大量采购降低成本,沃尔玛等外资企业成功引入了一套供应链管理模式,得以提供消费者较低的售价,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利润。以全球最大零售业者沃尔玛为例,其2010年的全球采购整合计划,扩大直接采购比例,绕过中间供货商环节,计划在全球整条供应链上节5%―15%的成本。而稳定的供货环境与良好的供货商关系对提供消费者众多商品的大卖场营运商更为重要,以曾是市场份额最高的营运商家乐福为例,其采取向供货商收取不同的商品上架费用及较为严苛的付款条件,期间更造成中国最大的方便面业者康师傅拒绝供货予家乐福的事件。尖锐的供应链关系使得家乐福的市场份额由领先的9.1%降低至2010年的第四位8.10%,因此如何与供货商维持良好且稳定的关系,对于大卖场营运商而言甚为重要。

3、信息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与速度是成功的关键,营运效率成为各营运商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以大润发为例,其存货管理系统可以掌握其任何一间门店的存货数量、销售状况等实时数据。透过这项系统,大润发可以掌握其商品短缺或滞销商品状况,以便向供货商及时发出适当订单。此外更可以利用该等统计资料来分析消费者偏好及适时调整商品组合,进而做出有效的订价与存货管理决策。

4、农场与超市对接

随着消费者日益注重产品质量及安全,尤其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生鲜食品类更是影响消费者对于在何购物管道的选择。目前多家大卖场营运商均开设以“农超对接”的模式,跨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村采购生鲜农产品,省去多个中间商批发商的环节,除降低商品成本外也增加产品中间环节的控管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并稳定价格。另外,大卖场营运商也可以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为生产者提供信息咨询、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来实时提供消费者偏好的商品组合来促进销售并减少缺货的可能。以TESCO为例,其便与厦门的如意集团合作,在厦门开发超过3000亩的自有农场。

5、提升购物体验

大卖场产业持续快速成长部份是由于其特有的大型格局及丰富的产业供应,从而能够以现代化的方式和具竞争力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和非食品的一站式购物体验。因此如何加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而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并区分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便愈形重要。除了加强卖场商品的质量控管及翻新卖场来提供顾客更佳的服务环境外,更可以提供更多的会员差异化服务,如会员独享优惠或快速结账等服务,均可以有效提高顾客流量及改善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体验。而这一系列消费者购物体验的管理,均能有效提升营运商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零售业2010年

发展与相关问题研究[R].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

第5篇: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低碳经济;低碳房地产;投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正在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追求质量效益型的新阶段。

房地产在我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2009年为例,全国房地产投资总额为4.3万亿,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总额(19.4万亿)的22.2%,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五分之一的是来自于对房地产的投资,并由此牵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材料、家居装饰装潢、五金建材、电器设备以及政府管理和围绕房地产产业服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

2、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2009年末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中国政府会前就宣布了“到2020年将把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宏伟目标。会上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总书记和总理都先后提出过低碳经济的经济方略。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低碳经济”成为国内热门话题,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各种与低碳有关的名词层出不穷,低碳房地产也因此应运而生。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的碳排放量中房地产竟占排放总量的50%。发展低碳房地产对低碳经济可谓影响重大。房地产低碳成为各方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建设低碳建筑、低碳住宅,甚至整个低碳房地产行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二、低碳房地产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低碳房地产是指在房地产的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设计、建造、物业管理、拆除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阶段,在保证房地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功能、质量、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谋求房地产产品的“生态溢价”。

2009年11月搜房网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的“明日之家”系列访谈中首次提出“低碳住宅”概念之后,“低碳”与“房地产”正式结合,“低碳”概念被业内高度关注,如今“低碳住宅”已然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

2010年2月1日,搜房网携手全国104个城市分站,联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房地产低碳公益基金筹委会、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以及多家公益组织,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出“中国房地产低碳行”大型公益活动倡议,低碳房地产引起业社会广泛关注。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则在一份内部报告中指出:房地产的低碳发展,将成为未来10年行业最主要的热点及趋势。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房地产仍将面临很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企业开发低碳建筑动力不足。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的认识上尚存在一定概念滞后,通常开发商会觉得低碳建筑成本较高,在当前价格弹性较大的房地产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实际上,低碳住宅的总成本相较于普通住宅还要更低,开发低碳住宅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诸如水电费、物业费之类的生活成本,因此其比普通住宅的使用费要低很多,从远期看,购买者其实真正节约了住房成本。

2、国家的相关规范与量化标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整个房地产界缺乏权威的、可量化、可操作的认定标准是目前低碳房地产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导致开发商缺乏指导,购房者缺乏参考,低碳地产长期停留在概念上,难以评估。

3、消费者对低碳成本的认可度不够。消费者对低碳概念认识不足,使低碳建筑未成为当今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建筑的推广进度。从市场分析,当前我国消费者住房刚性需求强烈,低价房成为首选,其次是地段、环境、功能,而低碳、节能、环保往往排在最末位,甚至被忽略。而低碳房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故其成本的增加必定会通过提高房屋初始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将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4、现有节能设计及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当前我国低碳住宅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空调、节能墙体、节能门窗等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应用上,而建筑设计节能的设计水平和相关技术还相对落后。如园区绿化率每增加10%,气温可降低2.5%左右,如何通过科学设置绿化率减少热岛效应;房屋布局及内在结构在设计中如何有效利用自然风和太阳光问题等。

三、低碳房地产的定位选择

低碳房地产即低碳住宅要求在能源、水环境、声音、光源、热能、绿化、绿色建材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低碳要求,具体说主要表现在:

――能源系统:对住宅护围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节能达50%以上,鼓励采用新能源。

――水环境系统:室外设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供水设施亦是节水接能型;推广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可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接饮用水系统。

――声环境系统:室外声环境设计应使日间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

――光环境系统: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灯;居室保证日照时间。

――热环境系统:住宅围护结构有一定的热供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以保证冬季供暖室内温度达到20--24摄氏度,夏季空调室内适宜温度22―27摄氏度;供暖、空调采用清洁能源。

――绿化系统:区内绿化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

――绿色建材系统:3R材料(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使用量比例达到30%;拆除时材料总回收率达到40%;应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无放射性、无挥发性,有益健康的材料:应采用已取得国家环境标志认可委员会批准并被授予环境标志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房地产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突出其项目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优势,将是战胜对手,赢得消费者的最有利的武器,因此低碳房地产的定位的基本战略选择应该是环保、健康、节能。

(1)环保定位:也就是房地产在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建材的循环回收、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各方面出类拔萃;

(2)健康定位:即建筑、室内装饰、区内环境、小区周边环境都实现了对业主健康的最佳呵护;

(3)节能定位:建筑材料、建筑设计的优化使电能耗量减少,从而实现节能。

四、我国低碳房地产的投资选择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同时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另外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基于这些不利因素的认识,我国在房地产的低碳化进程的投资选择主要集中在:

1、低碳房地产建筑过程。房地产是以建筑为基础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将是决定低碳与否的第一个环节。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低碳建筑又包括了:

(1)墙体节能技术。墙体是一个建筑物最重要的结构,墙体材料的类型和结构将直接影响屋内空间的环境。使用节能的技术,可以使墙体调节屋内环境,改善空气温度和新鲜度,减少因使用空调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使用节能墙体技术也是低碳房地产的必然要求。

(2)门窗节能。传统的木材门窗和实心玻璃,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在减少二氧化碳方面没有丝毫的作用。当前,最先进的门窗节能材料却能够在节省原料的条件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围环境。如: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以及智能玻璃。

(3)屋顶节能。屋顶的设计与材料的使用与碳的排放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利用好屋顶,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屋顶接受了整个建筑物的大部分阳光,同时,屋顶也隔绝了屋内与外界空气的流通。如何利用好太阳光和如何增加室内的空气流通,都是对新型的屋顶技术的挑战。

(4)采暖、制冷和照明节能。如今普遍的采暖、制冷和照明设施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以至于人们对这种耗能方式越来越感到恐惧。如果把目前的这种耗能方式加以改变,那么,将会节省能源,大大缩减碳的排放量。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等先进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5)新能源技术的采用。传统的能源已经越来越凸显出它的污染特性,大量二氧化碳的产生逼迫着人们尽快的过度能源的使用类型。尽管还没有得到普遍,但已经寻得的新能源正渐渐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如: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墙等。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形式将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2、低碳化房地产设计。低碳化房地产设计是低碳房地产投资必须关注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设计将会达到节约材料、循环利用、环境美化以及邻里和谐等功能。低碳设计主要包括户型类型、楼盘间距、管道系统、社区绿化和低碳设施等五个方面。

(1)低碳住宅户型类型。在我国人均拥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多采用中小户型的设计既能体现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在房间的设计上采用大开间小进深,既能保证良好的通风,也能得到更好的采光条件,将大大降低空调、电扇、电灯等电器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低碳房地产楼盘间距。拓宽楼盘间距,尽量保证每一户的充足采光,降低电灯的使用率,达到节能节电的效果;超宽的楼盘间距设计将会使通风更加流畅,空气轮换更快,减少空调电扇的使用,也能达到更新生活环境的效果。

(3)低碳房地产管道系统。由于自来水的生产、废水的处理都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循环利用型的管道系统设计将会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4)社区绿化。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来进行美化,如:美人蕉、法国梧桐等。施以错落有致的设计和安排,使环保与美化效果同时达到最佳。

住宅作为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场所更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从健康环保的角度来选择建筑地址、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将低碳理念植入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全流程中,使低碳房地产成为追求生活质量的理想投资选择。

参考文献

[1]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2]刘宝亮.7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导报,2010-10-21.

[3]李智强,吴诗.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研究,2010,3.

[4]冯国亮.绿色地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住宅产业,2009,1.

第6篇: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非纤聚酯;产品开发;高性能聚酯产品;工程塑料;生物基聚酯

中图分类号:TQ323.4 文献标志码:A

Technology and Market Development of Global Nonfiber Polyester

Abstract: Development status-quo of global non-fiber polyester wa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Latest product developments of non-fiber polyester in some technical areas especially in engineering plastics were introduced emphatically. Besides, trends of non-fiber polyester product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modification of polyest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utilization of bio-based materials, etc.

Key words: non-fiber polyester; product development; high-performance polyester product; engineering plastics; bio-based polyester

世界聚酯行业的发展概况

Brief Introduction of Global Polyester Industry

从20世纪70年代起,基于石油化工技术的高速发展,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2012年,世界合成树脂的总量超过2.5亿t,合成纤维超过5 000万t,合成橡胶超过2 000万t。其中,中国大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总量的85%用于制造纤维,15%用于制造聚酯瓶、膜和工程塑料;而日本、欧洲及北美国家和地区的PET,35%用于制造纤维,65%用于非纤产品。

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聚酯合成技术的发展和新型聚酯、改性聚酯原料的开发,PBT、CoPET、PTT、PC、PMMA、PBS以及LCP等高性能聚酯材料成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主角。在世界范围内,这些高性能聚酯材料除了部分用于纤维市场,其余广泛应用于工程塑料、板材、片材薄膜以及瓶用等领域。表 1 是2012年世界聚酯材料的产品结构情况。

进入21世纪后,在高性能聚酯原料和终端高科技应用领域占据优势的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地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开始加快高性能聚酯材料的产品开发,并取得成效。

目前,高性能聚酯生产地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以及亚洲东部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占30%,西欧占35%,东欧占10%,亚洲占15%。2011年,世界范围(除中国大陆)高性能聚酯已经占聚酯总量的17.86%,而中国大陆仅为3.94%。表 2 为2012年世界和中国大陆高性能聚酯产能和2015年的产能预估。

高性能聚酯具有耐强腐蚀、低磨损、耐高温、耐辐射、阻燃、抗燃、耐高电压、高强高模、高弹性、反渗透、高效过滤、吸附、离子交换、导光、导电以及其他多种特殊功能,相对于常规PET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而销售价格往往是普通PET的几倍之多(表 3)。其较高的价格定位源自于高技术投入(包括原料开发、专利保护、专有技术)、原料资源稀缺以及市场开发投入(包括技术服务、标准制定、多产业合作等)。

采用高性能聚酯材料的应用领域本身也具备了高附加值的基本要素,以LCP为例,其最低售价就为普通PET的4.6倍,用于航空和航天的聚芳酯纤维甚至是其 8 倍之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性能聚酯材料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已经成为传统石油化工巨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

1.4 可注塑成型的玻纤增强PET、PBT工程塑料

玻纤(GF)增强PET或PBT具有与热固性树脂相匹敌的高耐热性和优良的电性能,且有优良的成型性能,即使在高温下长时间使用,其力学性能仍有超群的保持率。经玻纤增强的PET和PBT其热变形温度可从70 ℃提高到230 ℃(30%玻纤)以上。

美国DuPont(杜邦)公司开发了汽车用名为Rynite?的PET、PBT系列材料。在用于薄壁制品时,可发挥其优良的流动特性和较小的成型公差,并可设计多腔模具来提高生产效率。与锌、铝等金属相比,其良好的材料性能、加工工艺特性和较低的价格使制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且制品较轻,因此在轿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荷兰DSM(帝斯曼)公司开发了含部分生物基原料,且不含卤素的阻燃ArniteT、ArniteA系列PBT、PET产品。

美国Ticona(泰科纳)公司研发的Celanex系列PBT和Impet系列PET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和优异的低温冲击强度,经得起电喷着色处理。另外PET制品具有很好的表面性能,可用于制造汽车内外装饰件,如车门、门支撑架、引擎盖等。Sabic公司将PET与PBT、PC等共混制成了Valox800 PET,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表面光泽和成型性,而且能在高温下使冲击强度达到648 J/m。

1.5 聚酯弹性体(Thermo Plastic Polyester Elastomer,

TPEE)

TPEE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硬度越高,耐热性越好;在110 ~ 140 ℃连续加热10 h基本不失重,在160 ℃和180℃分别加热10 h,失重分别仅为0.05%和0.1%,能适应汽车生产线上的烘漆温度(150 ~ 160 ℃),并且在高低温下机械性能损失小。TPEE还具有出色的耐低温性能,TPEE脆点低于-70 ℃并且硬度越低,耐寒性越好,大部分TPEE可在-40 ℃下长期使用。由于TPEE在高、低温时表现出的均衡性能,工作温度范围非常宽,可在-70 ~ 200 ℃范围内使用。

PCT是一种耐高温、半结晶的热塑性聚酯,由PTA与1,4-环己烷二甲醇(CHDM)反应而得,其连续应用温度范围在130 ~ 150 ℃之间,挠曲温度为243 ~ 260 ℃,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性能使其作为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和汽车方面。PCT一般以填充共混物、共聚酯或熔融共混等 3 种基本形式存在。填充共混主要采用玻璃纤维和无机填料,并添加其他改性助剂,使其成为可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高性能材料。

PCT共聚酯根据其共聚成分的不同表现出不一样的性质,采用乙二醇进行PCT醇改性所得共聚物为PCTG,该共聚酯具有高抗冲击性、极佳的透明度与高光泽性。采用间苯二甲酸或其他羧酸对PCT进行酸改性所得共聚物为PCTA,该共聚酯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低温柔韧性、高撕裂强度和耐化学性,可加工挤出膜或片材用于包装领域。

PETG为美国伊士曼公司开发的新型工程塑料聚酯,采用CHDM替代低于30%乙二醇与PTA反应所得的共聚酯,该共聚酯除具有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还具有优越的光学性能(高透光性、高光滑和低光晕)、突出的可印刷性、高韧性、高强度、易加工定型等特性,综合性能突出,可专用于高性能收缩膜(70%)。

目前,PCT、PETG的代表产品包括美国杜邦公司的Thermx?,伊士曼公司的DurastarTM、ProvistaTM、SpectarTM以及韩国SK公司的Skygreen?。

2.2 PEN

PEN为2,6-萘二甲酸与EG反应制得的聚酯。1971年,日本帝人公司试产推出了商品名为“Q”的PEN薄膜。随后Amoco公司、UOP公司、NKK公司等投入PEN的研究中,目前世界上较大的PEN生产商为美国shell(壳牌)公司、伊士曼公司和日本帝人公司。PEN利用常规的加工方法如挤出、注塑、吹塑等加工成纤维、薄膜和容器等产品时,加工温度约为300 ~ 315 ℃,这样不仅会导致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降低,也给加工带来困难,因此需要对PEN进行改性,常用的改性组分为C4 ~ C6的二元酸和C3 ~ C10的二元醇。改性后的PEN加工性能得到大幅改善,且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同时其耐热性、热灌装性能和阻隔性能得以保持。

PEN突出的强度、刚性、热稳定性以及尺寸稳定性等使其在工业丝、高温场合的地毯、高温气体过滤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阻隔性能高,可应用于啤酒瓶、汽水瓶等食品包装领域;由于其绝缘性能优异,可用于录音和录像带的带基、F级绝缘膜、电容器膜、柔性和印刷电路等。

3 新型高性能聚酯材料

3.1 热致液晶-聚芳酯(LCP)

聚芳酯(PAR)又称芳香族聚酯,是分子主链上带有芳香族环和酯键的热塑性特种工程塑料。它是一种无定形的、透明的聚合物,是与聚碳酸酯、聚砜相似但等级更高的工程塑料。聚芳酯由于主链结构中含有大量的芳环,因而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汽车及机械行业、医用品和日用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泰科纳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加工要求对产品的链段进行调整或加入不同助剂,产品已经发展成从A、B、C、E到L等十几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细分成不同的型号。其主要原料是对羟基苯甲酸(HBA)、2-羟基-6萘甲酸(HNA),在乙酸酐溶剂内进行乙酰化反应,然后在320℃左右进行缩聚反应,得到优良的工程塑料。

通过添加各种助剂可对其进行增强或改性从而使其特性更加丰富,满足客户更广泛的要求。如加入一定量玻璃纤维可以增加其强度,加入石墨可以增强其伸长率和导电性等。

3.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PMMA俗称有机玻璃、亚克力,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而得。PMMA是综合性能优异的透明材料,具有极好的透光性和全光谱透光率,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介电性和电绝缘性。PMMA的生产与其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生产紧密关联。2010年全球PMMA产能约为225万t,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旗下的Altuglas International(原Atohaas)、德国赢创工业公司旗下的CYRO Industry和Rohm GmbH以及日本的三菱丽阳、住友、旭化成、可乐丽,中国台湾的奇美化学等。

近年来,PMMA在光纤通讯、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发展渐趋成熟,现代通信、汽车、LED照明和太阳能都是PMMA模塑料的重要市场。

德国赢创公司新近开发的漫射级PMMA材料是为LED照明装置特制的。赢创的宝克力?PMMA比起普通玻璃,制成的车窗可以实现40% ~ 50%的减重,提高整车的燃油使用效率,降低CO2的排放量。

现代通信领域也有力印证了宝克力?材料的无限潜力,LED背光液晶显示电视、智能手机触摸屏、MP3播放器、导航系统以及各种规格的平板显示器的导光膜几乎全部采用了宝克力?材料。

3.3 聚碳酸酯(PC)

聚碳酸酯(PC)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1958年,德国Bayer(拜耳)以中等规模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了熔融酯交换法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工业化生产。至2012年,Sabic、拜耳和Dow Chemical(陶氏化学)旗下的STYRON公司共占据了市场75%左右的份额。

拜耳公司近期开发了PC的合金材料Makroblend?,是 PC和PBT共混物或PC和PET共混物。其显著性能体现为高韧性(即使在低温环境中)、良好的耐化学品性能、不易发生应力开裂、良好的涂覆性能和低吸湿率,因此可用于汽车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照明和运动和休闲等领域。该公司的拜本兰?是无定形、热塑性聚合物共混物产品,为PC、ABS以及橡胶改性PC和SAN的共混物。其主要特性包括具有高冲击及缺口冲击强度、高刚性,高尺寸精度和稳定性,其维卡软化温度可高达142 ℃,阻燃FR品级产品不含锑、氯及溴。

STYRON公司的CALIBRETM聚碳酸酯在透明性、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能方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经过改性可以实现特定性能要求的提升,包括颜色、阻燃性能、UV稳定性以及脱模性能等,且适用于自行色母粒染色。这些产品符合FDA标准,可根据阻燃性能和玻璃纤维增强等主要功能指标,分成不同的产品系列。

3.4 生物可降解聚酯(PBS和PBST)

PBST材料具有优异的可降解性和阻隔性,可用来制造购物袋(使用多次后还可以当作垃圾袋装有机垃圾)、农用薄膜(耕地时无需摘除)以及食品包装袋(可与食物残渣一起装在盛放有机垃圾的容器中)。德国BASF(巴斯夫)公司现有生产能力为14万t/a的PBST(Ecoflex)装置。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独创工艺研制成功了生物可降解聚酯,并完成了中试。这种新型生物塑料在耐热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热变形温度超过100 ℃,可以满足通用塑料的使用要求。该聚酯制品使用废弃后,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据悉,该生物可降解聚酯经过94天降解,降解率可达62.1%,符合国际相关标准。

聚酯工程塑料的技术与市场发展

Technology and Market of Polyester Engineering Plastics

1 发展概况

据预测,全球工程塑料市值将由2013年的67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约1 137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7.9%;全球对工程塑料的需求将由2012年的1 960万t增至2020年的2 910万t,新兴地区如亚洲、南美、中东以及欧洲的发展中地区将成为工程塑料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汽车、电气及电子产品、家电、建筑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将成为工程塑料有增长潜力的市场。

工程塑料为用作工业零件或外壳材料的工业用塑料,是一类具有优良的强度、耐冲击性、耐热性、硬度及抗老化性的材料,几乎可涉及所有的终端市场。产品主要包括PC、聚酰胺(PA)、聚甲醛(POM)、热塑性聚酯PBT和PET等。聚酯工程塑料大部分原料易得,生产过程相对环保,不断涌现的新的应用加工技术使之在终端市场的应用领域更加宽广,如图 1 所示。

2 聚酯工程塑料的原料以及合成技术发展

2.1 聚酯原料生产技术

2.1.1 碳酸二苯酯(DPC)

DPC和双酚A合成PC的工艺是一种符合环境要求的“绿色工艺”,已成为今后PC合成工艺的发展方向,在PC生产中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酯交换法的PC生产过程避免了使用光气,但原料DPC的工业化生产仍是通过光气和苯酚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合成的。因此,国内外相继开发了非光气法合成DPC的新工艺研究,促进了DPC生产技术的发展。

苯酚和碳酸二甲酯(DMC)酯交换反应合成DPC方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唯一工业化的非光气法合成DPC技术。苯酚和DMC反应酯交换可在100 ~ 250 ℃、常压或加压条件下进行。

DPC工业化的路线有两种,一种是一步法合成DPC的工艺,在常压精馏塔中由DMC和苯酚通过酯交换反应直接合成DPC;另一种方法是当酯交换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将中间体MPC分馏出来单独进行歧化反应或再次与苯酚酯交换反应。

DMC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合成DPC法使用的原料及产物均无毒、无污染、无腐蚀性,被认为是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非光气合成路线。

2.1.2 1,4-丁二醇(BDO)

由BP和Lurgi(鲁奇)公司合作开发的“Geminox?”BDO工艺被美国ISP公司生产装置采用。正丁烷/顺酐直接加氢法是将正丁烷制顺酐的气相氧化法和顺酐加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正丁烷在钒和磷混合氧化物催化剂下氧化生成顺酐,再加水急冷制得马来酸,然后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催化加氢生成BDO。与传统工艺相比,该工艺投资费用可减少20%,生产成本可节省25% ~ 40%。且副产物少,几乎能将顺酐全部转化为BDO。在加氢、回收和提纯工序中,适当调整工艺条件,也可生产四氢呋喃(THF)。

正丁烷/顺酐酯化加氢工艺由英国Davy Mckee(戴维)公司开发成功。其特点是原料来源广、工艺不复杂、固定资产投资较低,可同时联产BDO和THF,不使用贵金属催化剂,是目前生产BDO较为先进的方法。由于该工艺的BDO生产具有成本优势,是近几年工业化采用的主流工艺。

2.1.3 聚四氢呋喃

聚四氢呋喃可用于TPEE聚酯工程塑料弹性体,生产PTMEG的原料为THF,因其催化剂不同,可分为 3 种工艺,即氟磺酸工艺、杂多酸工艺和醋酐-醇解工艺。针对均相催化剂体系的不足,近年来开发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体系,目前杜邦、Conser、KorPTG、巴斯夫等公司均采用此类流程。

THF与醋酐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生成聚四氢甲基醚二醋酸酯(PTMEA),闪蒸除去未反应的THF,用共沸蒸馏脱水。PTMEA在第 2 反应器中进行醇解反应生成PTMEG,用共沸精馏脱除副产物。醇解产物用真空闪蒸除去过量甲醇,粗产品PTMEG脱除低分子量齐聚物得到产品PTMEG。

2.1.4 1,4-环己烷二甲醇

目前,全球实现CHDM商业化生产的企业仅有美国伊士曼公司一家,CHDM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醋(DMT)经两次加氢还原而得:第 1 次是使苯环上的双键加氢还原,第 2次是对苯环上的甲酸甲酯还原,并使甲醇游离变为经甲基。苯环上的加氢反应比较容易,采用Ni催化剂,加压70 ~ 80 kg/cm2;而第 2 步加氢反应采用Cu-Cr催化剂,加压120 kg/ cm2。

2.1.5 生物资源利用

聚酯工程塑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石油原料的价格,各大化工企业纷纷尝试采用或考虑采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葡萄糖、淀粉、植物纤维等)代替石油原料生产合成化学品。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生物基聚酯原料MEG和多元醇产能最大的是中国长春的大成集团,据称已具备100万t/a的生物基MEG产能。

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与中国台湾的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以50/50合资成立的Greencal Kaohsiung Taiwan公司,将巴西甘蔗来源得到的乙醇转化为MEG,年产能为10万t,最终产品用于汽车纺织品和车用工程塑料。

由美国Genomatica公司开发的生物化工酶法工艺,采用C5或C6等糖类和水为原料,将葡萄糖转化为丁二酸,再采用适当催化剂将丁二酸转化成BDO。该工艺的特点是易于操作,可达世界规模级(10万t/a),同时生产成本低。此外,三菱公司与杜邦公司也在进行相关研究。从发展前途看,这种生物转化工艺的生产费用可望与已实现工业化的工艺相竞争。

东丽公司于2013年4月表示,已经成功采用可再生化学品公司Genomatica生产的BDO生产出部分生物基PBT。东丽公司计划建设一个商业规模生产装置以生产生物基BDO。

2.2 工程塑料的聚酯合成技术

2.2.1 PC合成新技术

LG化学公司开发出了非光气法制取聚碳酸酯的新工艺技术。采用DMC和苯酚的反应蒸馏生成DPC,然后采用专用催化剂在单一反应器中,使DPC与双酚A熔融缩聚并结晶,目前已在 2 kg/h装置中验证了新工艺。据估算,6 万t/a装置的投资费用将低于 1 亿美元,而采用其他路线的装置需要2.5亿美元。LG化学公司已考虑进行技术转让,或组建合资企业将其推向商业化。

2.2.2 PBT合成新技术

PBT生产技术路线可分为酯交换法和直接酯化法。德国鲁奇公司在10多年前已经具备了PTA法连续工艺,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应用。其主要工艺流程为:PTA和BDO两者混合后进入到酯化反应段,在真空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形成酯化物。在反应过程中,水、BDO和THF被蒸发到冷凝塔内并分别进入不同的下一步流程,当水中的THF被回收,BDO仍然回到酯化段。当酯化段结束后,物料被输送到预聚合段,在温度真空下形成低分子量的PBT,同时,BDO和THF分别被分离。

从预聚段出来后的低分子PBT进入到聚合反应段,采用特殊设计的双驱动圆盘反应釜(DDR)得到高黏度的PBT。

2.2.3 MTR技术

Uhde Inventa-Fische(伍德伊文达-菲瑟)公司根据其从事PET行业40余年的经验,开发了新两釜MTR?(Melt to Resin)技术。MTR是一项由原料PTA和EG生产PET树脂的新技术,包括常规的共聚单体和添加剂,在低真空度下、260 ~ 280 ℃熔融态聚合。这项技术的新特点在于一步法制得特性黏度高达0.86 dL/g的PET聚酯,部分产品应用可以不需要额外的固相缩聚装置,由水下模切系统制造球形的PET切片,相对传统的水下切粒,其能耗大大降低。

初步统计,2013年,全球采用该公司MTR技术建设的装置约10套,总产能达到310万t,包括PBT、PET和CoPET。

3 非纤聚酯应用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

3.1 PET用于工程塑料领域发展迅速

采用注塑加工的PET工程塑料一般均以复合材料(Composites)的形态出现,例如玻璃纤维增强、碳纤维增强和加入填充剂、成核剂等。

在欧洲,纤维增强的工程塑料(Fiber Reinforcement Plastic,FRP)的应用市场发展有序,34%用于交通运输,35%用于电器电子,14%用于建筑,体育和休闲约占15%。

美国是PET工程塑料生产和用量最多的国家,在汽车上的应用占其PET工程塑料产量的50%以上,其次是电器电子,约占24%。

目前,采用回收聚酯瓶片作为注塑级PET工程塑料的原料无论在工程塑料加工链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颇受业界关注。

熔体增强的PET发泡材料在食品包装、微波容器、冰箱内板、屋顶绝热、电线绝缘、微电子电路板绝缘、运动器材、汽车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很大的市场,目前,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已经开发出了多种PET发泡制品。例如瑞士Alcan Airex公司推出了易于加工的多用途PET发泡芯板AIREX?T90、T91、T92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轨道交通、船舶和工业应用等领域;日本古河电工(Furukawa)开发出了PET 微孔发泡反射板(MCPET),应用于照明器具、液晶背光板等诸多领域。

近 5 年来,吸塑加工PET成为在业内广受推崇的技术和市场开发方向之一。由于PET是半结晶材料,具备了二次成型加工的有利条件,具有相对较高的透明度和热变形温度,因此在物品外包装和箱包、车内壁、顶棚等领域具备与聚烯烃、ABS、PA和PC竞争的优势。通过PET改性,适当降低PET熔点和多元醇支链化(CoPET),可以与烯烃类的高聚物进行共混,生产兼具强度、弹性和优良外观的吸塑包装产品。

3.2 共混、共聚改性扩展了应用领域

近几年,国外已经大量使用聚酯的改性合金技术,如PBT/ABS、PBT/PET、PBT/SMA、PBT/ EPDM合金等,采用PBT进行后缩聚增粘处理制成粘度较高的树脂,作为光纤套管。

巴斯夫公司采用聚合共混技术开发的玻纤增强PBT/ ASA,显示出极低的翘曲,价格与正常PBT相当;杜邦公司也开发出低翘曲PBT合金。这些产品主要用于电器、家庭用具和汽车工业。

Sabic公司的PC/ABS合金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既可以提高ABS的耐热性和抗冲击性,又改善了PC的加工性能,世界多家知名企业纷纷推出了阻燃、玻纤增强、可电镀、耐紫外线等多个新品种的PC/ABS合金;PC/PBT合金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可以作为玻璃的替代材料;此外,PC/PS合金、PC/PET合金、液晶聚酯改性PC和PET/PCL改性PC等都值得关注和研究。

3.3 交通运输领域是聚酯工程塑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自重,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是近几年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的潮流。

聚酯工程塑料在汽车轻量化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汽车用塑料量平均将达500 kg/辆以上。

Diamler-Chrysler(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已采用Sabic公司的Xenoy PC/PBT合金制造了Smart微型轿车的车体面板。拜耳公司和Sabic公司也均在开发能够吸收红外线的PC材料。在欧洲,各种执行紧急任务的车辆(如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等)也开始配备带有防护涂层的PC车窗。在日本,本田和马自达等汽车品牌已正式采用PC车窗,试制的PC制品比玻璃材料减重约50%。

PBT广泛地用于汽车保险杠、化油器组件、挡泥板、扰流板、火花塞端子板、供油系统零件、仪表盘、汽车点火器、加速器及离合器踏板等部件,其与增强PA、PC、POM在汽车制造业中的竞争十分激烈。相较而言,PA易吸水,PC的耐热性不及PBT;在汽车用途接管方面,由于PBT的抗吸水性优于PA,将会逐渐取代PA。

荷兰帝斯曼公司开发的名为Arnitel?C(TPEE)材料非常柔软,而且不含增塑剂。既可承受低温,也可承受高达225℃的温度,且耐热老化性能出众,能满足车辆对引擎盖下管道材料提出的各种严格标准。2013年6月该公司宣布,推出第一款高性能PET工程塑料Arnite A-X07455,其具有很强的抗水解性能。这一突破性的开发证明,以工程塑料代替金属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部件具有显著的减重效果和成本效益。

3.4 高性能聚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

根据全球工业分析机构(GIA)的报告,到2015年全球医用塑料市场将超过10亿t。目前,聚酯工程塑料在医疗工业中已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疗设备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越来越青睐工程塑料材料,因为不像传统的金属包装材料,塑料在加工时表现出优异的弹性。一次性使用器具灭菌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增强塑料的开发和技术革新促进了医用塑料市场不断增长和扩大,而诸如用于医疗植入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新材料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该市场的发展。

美国伊士曼公司向市场新推出的挤出级牌号Tritan MP 100(PETG系列),适用于挤出片材和热成型,具有与玻璃一样的透明性,可作为硬质医用包装。其耐热性很好,符合用环氧乙烷快速消毒时耐高温消毒室温度的要求,且消毒后不变色,加工成型的医用部件发生翅曲和黏连的风险较小。高耐热性有利于提高包装的保质期,也可以提高加速老化试验速率。

3.5 电子电器行业推动聚酯工程塑料的技术进步

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各类电子元件的要求愈来愈高,使其逐渐朝着小型化、表面贴装化、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长寿命等方向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所用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开发。

精密电子元件对零件尺寸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公司开发了低翘曲、微变形的材料,如宝理公司的PBT 7307、701SA,杜邦公司的PBT LW617和LW685FR等。宝理公司生产的高流动性、低翘曲玻纤增强PPS牌号主要有1150A6等;住友公司开发的高流动性、低翘曲玻纤增强LCP牌号主要有E6807LHF等。

泰科纳公司也成功开发出了新一代的Thermx PCT聚酯,可以满足以LED反射照明用途不断增加的挑战性要求,特别适合亮度高、中等功率的LED反射灯。Thermx LED 0201和LED 0201S树脂均为纤维填充的超白PCT聚合物。这些树脂具有更高的耐温性和更好的抗水解性,可以满足LED反射灯所要求的热和光稳定性,高初始反射率,

高性能非纤聚酯产品的开发趋势

Trends of Non-fiber Polyester Product Development

1 高分子合成材料取代传统材料

高分子合成材料具有质轻、性能优异、应用领域广泛、容易加工成型、节约能源以及可持续利用等优点,已逐步取代传统材料。PCT和PETG由于具有高透光性、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不易破碎等优点已经部分取代了传统玻璃应用于对安全性和品质要求更高的包装领域;PC通过与ABS合金化后,因具有良好的机械、热、电综合性能以及良好的薄片尺寸稳定性,可取代传统铝合金应用于汽车、电脑、手机等高端领域;PMMA因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耐候性可取代部分钢材和石英玻璃广泛应用机、汽车的防弹玻璃,以及通讯、光学镜片、移动电话视窗等领域;PET-PEN瓶由于质轻,且具有高阻隔性和安全性等特点而取代了传统的玻璃饮料瓶;结晶性CoPET用于薄膜具有无毒、收缩性能好等优点而取代了PVC,PBS/PBTS由于其生物可降解性取代了PP、PE用于膜和包装市场而成为环保型新材料。

2 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

高性能聚酯材料具有其特殊性能,但由于其生产原料的难得和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因而生产数量有限,价格昂贵;另外,某些高性能聚酯材料由于自身缺陷使得某些加工性能较差,因此各大化工企业正抓紧通过其与其他普通材料进行改性,在控制生产成本和克服材料自身缺陷的基础上,提高各种材料的使用性能。

例如采用PEN与PET共混或共塑基本解决了PET材料的阻隔性能和抗紫外线功能;LCP与聚砜、PBT、聚酰胺等塑料共混制成合金,制件成型后机械强度高,用以代替玻璃纤维增强的聚砜等塑料,既可提高机械强度性能,又可提高使用强度及化学稳定性等;TPEE与PET、PBT共混,可增韧、促进结晶,改善熔体的流动性,提高材料的高温挠曲性能;PC-PTT-PBT合金提高了材料的抗冲击性能;PMMA-ABS共混工程塑料产品既保留了ABS良好的加工性、韧性,同时兼具PMMA的耐侯性、表面强度和光泽性等特点;PBS或 PBTS与可再生原料混合,这些混合材料可以实现完全生物降解。

此外,包括玉米淀粉在内的绝大多数可再生原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尽如人意,既无法防水,耐穿刺性能也不佳。将淀粉等材料与PBST塑料混合,可获得不同刚度、弹性的材料,可用于生产坚固的外壳或是柔韧的塑料袋和薄膜。

3 生物资源的应用

由于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商业化价值和价格不稳定性,世界各大化工企业采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葡萄糖、淀粉、植物纤维等)代替石油原料生产合成化学品、可降解材料、生物能源等。

美国杜邦公司采用生物发酵技术,从玉米中提炼出1,3-丙二醇(PDO),用于新型聚酯PTT的原料;法国Meteabolic-explorer公司也正在建设甘油生物发酵转化得到多元醇的装置,用于PTT聚酯合成原料。

德国巴斯夫公司成功开发的无规共聚酯PBTS(商品名为Ecoflex),由纤维素、奶业副产物、葡萄糖、果糖、乳糖等自然界可再生农作物产物经生物发酵途径生产而得。采用生物发酵工艺生产的原料,可大幅降低原料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此类聚酯产品的生产成本。

Gevo公司采用异丁醇(Isobutanol)生物技术得到PX,利用现有的PTA装置就可将PET、PBT、PTT等聚酯材料完全脱离石油链,生产出100%植物基的环保型聚酯。

Avantium生物化工制品公司联合美国的高校研究开发了最具革命性的“YXY”技术,其技术核心是将植物资源得到的呋喃糖通过生物转化为2,5-呋喃羧酸(2,5-Furan di-carboxylic,FDCA),取代传统意义上的PTA,与EG酯化聚合生成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目前已经实现了PEF聚酯瓶的批量生产。美国杜邦、Celanese(塞拉尼斯),荷兰的帝斯曼等都有意成为该技术的积极推进者。

参考文献

[1] 许江菱. 2011~2012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塑料工业,2013,41(3):1-26.

[2] 唐锦荣.MuCell微发泡注塑成型技术应用[J].国际塑料,2011,29(4):60-61.

[3] 袁雪,陈昭军,杜荣昵,等. NPG改性PET薄膜热收缩性能的研究[J]. 塑料工业,2006,34(6):12-14.

[4] 魏龙庆,罗战平. 塑料包装片材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塑料包装,2012,22(6):33-36.

[5] 钱志国,姚晓宁,景肃,等. 工程塑料及其合金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J]. 工程塑料应用,2008,36(11):45-47.

[6] 林裕卫,蔡朝辉,吴耀根.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J]. 国际塑料,2012,30(8):39-42.

[7] 王德全. PCT高性能聚酯工程塑料[J]. 国际塑料,2009,27(8):41-45.

[8] Anne Buyle Padias. Mechanism studies of LCP synthesis[J]. Polymers,2011,3(2):833-845.

[9] 阳清,包建国,文彬,等. 碳酸二苯酯生产技术进展[J]. 广东化工,2013,40(5):77-78.

[10] 弓中伟,杨志雄,杨志立. 1,4-丁二醇生产工艺及市场分析[J]. 广东化工,2013,41(13):65-68.

[11] 王桂莲. 聚四氢呋喃的生产方法及国内外技术发展[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3):120-121.

[12] 李玉芳,伍小明.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J].上海化工,2013,38(4):31-34.

[13] Eike Van Endert. PET MTR resin:a success story [J]. CFI,2011,61(1):25-26.

[14] Project list of new polymer and chemical fiber plant 2013[J]. CFI,Year book 2013:47-50.

[15] Elmer Witlen. The European GRP market in 2012 [J]. JEC Composites,2013(79):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