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政策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设计;参照建筑;外墙保温;建筑节能;噪声
—、如何考虑建筑噪声控制
我们可从实测实验得出隔声的效果:铝合金窗框与塑钢窗框在1khz以下,两者隔声量基本接近,但铝合金窗框在中高频隔声性能优于塑钢窗。而关于玻璃,我们知道可以单纯增加玻璃厚度来提高隔声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复合层玻璃来替代,可以取得窗扇重量大为减轻的优点。在随复合层玻璃的变化,隔声性能的数据对比中,可以得出一个很有实用意义的结果,即在玻璃+空气层+玻璃的复合层中,单层玻璃的厚度宜控制空气层厚度约经过对比,若节能设计时的采取相近的中空玻璃参数,可以取得节能和隔声两方面的效果。 双层窗:双层窗对节能和隔声都有利,双窗的间距受到建筑物外墙厚度的限制,可供采用的间距一般为左右。实验测量表明,双窗间隔的计权隔声量为在双窗间隔作吸声处理后,其隔声量达。隔声效果较好。而从造价来说,双层窗的工程造价约为复合玻璃窗地区住宅外门及阳台门在节能设计中可采用多功能户门,具有保温、隔声、防盗等功能及夹板门等。夹板门一般中间填充玻璃棉或矿棉等作为保温材料,而玻璃棉或矿棉等同时也是吸声材料,节能设计中应用较多的如:双层金属门板,中间填充厚玻璃棉板,可考虑适当增加填充厚度来提高隔声量。而门的密缝处理对于门的隔声也有很大影响,在防止空气渗透上也能起一定作用。
二、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
节能方面,不论从冬季保温还是夏季隔热方面,建筑能耗构成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墙、楼板、屋顶、门和窗的传热和空气渗透。围护结构的传热效果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紧密相关。要解决空气渗透主要是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如建筑物的门和窗,门窗要有很好的气密性。噪声控制方面,主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为了使设计的建筑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必须使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隔声性能,以防止外界噪声的干扰。同时建筑的密闭性对建筑隔声也有明显影响,墙体等围护结构上的孔洞会使其隔声性能有明显下降。现阶段建筑外墙多以厚粘土空心砖为主,分层增加约20~60厚膨胀聚苯板颗粒保温砂浆等材料形成外墙保温构造以满足整个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外墙保温系统在技术和施工工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是将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技术和施工工艺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将聚苯乙烯发泡板材直接粘贴在墙上,将玻璃纤维网格布贴在聚苯板上,然后再抹3~5MM厚的聚合物抹面砂浆。而聚合物粘结砂浆和抹面砂浆所用聚合物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较贵,但这些材料和施工工艺在外墙外保温中的一些质量技术问题很快暴露出来,容易出现开裂,脱落问题。近年来,为了稳固聚苯板,在粘贴好聚笨板后,用膨胀螺丝钉铆固。这样,在几年之内抹灰层是掉不下来,但保证不了数十年、上百年。外墙保温系统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保温层的承重问题,确保保温层达到安全稳固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门窗的大小对能耗有很大影响,不同朝向的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很大。随着窗墙面积比的增大,外窗的传热系数要求更小,以达到相近的节能效果。窗墙比对护结构的综合隔声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在适当范围内减小窗墙比可使节能和隔声均更易满足要求。
三、建筑绿化的积极作用
建筑绿化在节能上的含义及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的,而利用绿化减弱噪声,也是常用的噪声控制方法节能方面,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经过测试,夏季林地及草坪的气温与普通场地气温比较而西墙外有绿化的房间的室温低于无绿化的房间同时在时段内的升温速率有绿化房间也明显优于无绿化房间。不同的建筑绿化布置方法对节能均能起到一定效果。如:临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建筑本体绿化等减噪方面,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的大片草坪或是种植由高大常绿乔木与灌木组成的足够宽度且浓密的绿化带,是减弱噪声干扰的措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绿化来防止和减少噪声对建筑的干扰时,应考虑到噪声的衰减量随植物配置方式、树种及噪声的频率范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绿化对于低频噪声的隔声能力优于高频;混植林带的隔声能力优于纯植林带;而植物本身的吸声能力,一般以叶面粗糙、面积大、树冠浓密的为强。在建筑绿化布置方法上,临街绿化对减噪的作用较大湖南地区的植物基本属于常绿植物,以香樟最为常见,香樟属于常绿乔木,一般来说,可形成浓密的树冠及浓荫,在建筑绿化中以香樟与灌木绿带的结合布置较为普遍,设计得当,在节能与减噪方面均能产生效果和作用
四、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解决方式
在城市建设中,各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施工单位都应进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向施工单位传达国家、省、市有关噪声管理的规定,增加施工部门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治理噪声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在工作中采取一切可能降低噪声的措施,自觉进行噪声治理,将施工噪声污染降到最低水平。施工前,在工程开工15日前,必须向工程所在地区的环保局办理建筑施工现场噪声申报、登记手续。施工时,应在建筑工地显著处悬挂建筑施工工地环保牌,注明工地环保负责人及工地现场电话号码,以便公众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向周围排放的建筑施工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若超标排放则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建筑施工噪声扰民,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放费。对于夜间施工也有严格的规定,晚10点到次日早晨6点之间,禁止在居民区、医疗区等噪声敏感物集中区域内进行产生环境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另外对建筑施工的工艺、装备也有规定限制,对违反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拒报或者谎报建筑施工噪声排放申报事项的,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的,拒绝环保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对夜间进行明文禁止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由环保部门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在新闻媒体曝光,直至建设部门吊销建筑施工许可证。
关键词:含油废水;节能减排;深度处理
1 概述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钢铁工业是五大耗水行业之一,从矿石开采到钢材成品生产的整个过程,水作为生产原料、溶剂、洗涤剂、冷却、传热介质等始终贯穿其中,而面临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的情况下,如何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
目前太钢的轧钢废水(包括不锈冷轧厂、不锈热轧厂、不锈硅钢厂、型材厂、热连轧厂、钢管公司)主要排至中和站进行中和处理,这部分水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浓酸、漂洗酸水、含铬废水以及含油废水所组成的,目前处理工艺全部采用石灰中和处理,中和处理后废水成分复杂、含盐量高(约5000μs/cm)、COD高(约500-2000mg/l),无法回收利用,只能外排,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加重了外排水水质达标的压力。因此建立含油废水处理工序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含油废水的来源及组成
太钢含油废水主要来源于不锈冷轧以及冷轧硅钢生产工序,其产生的稀含油废水占总含油废水的98%以上,而且水体内含盐量较低,COD高,油含量高等特点,可通过与中和站废酸水分质处理达到回收利用。
3 含油废水深度处理的工艺选用
通过对先进水处理的工艺技术进行技术比较、并结合太钢所处北方地区缺水的现状,确立了如下工艺对太钢含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
该工艺预计包含浓油、乳化液废水处理系统,稀油弱碱废水处理系统以及RO深度处理系统,其中:
3.1 浓油、乳化液废水处理系统
乳化液及浓碱油废水进入调节池进行储存,经过去除粗渣的处理,进入超滤系统进行油水分离,超滤处理过后的出水与稀油弱碱废水一道进行后续处理。
3.2 稀油弱碱废水处理系统
稀油弱碱废水、处理后的乳化液及浓碱油废水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出水经过两级气浮后进入MBR进一步降解和去除其中有机物杂质, MBR的出水进入深度回用水处理系统的原水池。
3.3 RO深度处理系统
MBR出水进入脱盐处理系统的原水池,而后利用双膜法进行脱盐处理。最终实现含油废水的回收利用。
4 预选用工艺的核心技术
含油废水中处理的工艺过程中主要包含超滤除浓油及乳化液、MBR生物接触氧化去除残余COD、双膜法去除水体内盐分三项关键工艺,而在这三项中超滤除油、双膜法脱盐都在太钢水处理中有过相当程度的应用,只有MBR生物接触氧化为首次接触的工艺技术。
MBR(membrane Bio-reactor) 又称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它是用微滤或超滤膜代替生化反应工艺中的污泥收集器而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生化反应器,与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
(1)污泥浓度高,污泥负荷低,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
(2)污泥浓度高,水力停留时间短,高容积负荷,占地面积大为缩小。
(3)高效固液分离,出水悬浮物浓度接近于零,优于中水标准。
(4)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完全分离,运行控制灵活。
(5)微生物完全截流在反应器内,有利于世代较长微生物的生长。
(6)泥龄长,大大提高了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7)可以滤除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8)低污泥负荷、长泥龄下运行,可以基本实现无剩余污泥排放。
(9)流程简单,能耗低,节约运行成本。
(10)无需增加新设施,易于原有生化工艺的改造和扩容;
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法相比选用MBR,可以利用膜分离设备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质截留住,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浓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可以分别控制,而难降解的物质在反应器中不断反应、降解,大大强化生物反应器的功能。而且作为一体化设备,其具有占地面积小,便于集成等特点也十分有利于目前太钢含油废水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
5 效益分析
5.1 环境效益分析
5.1.1 回收太钢生产废水,减少外排量,对太原市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5.1.2 为太原市节能减排作出极积的贡献,全年COD减排量约1620吨。
5.1.3 减少引黄水使用量,降低新水消耗,减轻了太原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
5.1.4 为太钢寻找到一条新的水源,降低太钢的吨钢耗新水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5.2 对太钢水系统的影响
投入废水处理设施后:可将处理后出水进行回用,并有效降低中和站出水及太钢总外排水的CODcr含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5.2.1 本项目处理后关键水质指标:回用水量:165m3/h;CODCr ≤30mg/l;油含量< 1mg/l。
5.2.2 对太钢水系统的影响:对污水厂轧区退水系统的COD可由150-180mg/L降低至120-150mg/L。
【关键词】减排节能;电除尘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节能减排,并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能减排电除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除尘器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全面系统地对电除尘器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1980以前,我国在国际电除尘器领域还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地高速增长,环境保护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受市场经济下的利益驱动,国内许多大、中型环保产业对电除尘器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电除尘器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更是将高效电除尘器技术列入“七五”国家攻关项目。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合理借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电除尘器技术水平基本上赶上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把“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相关政策,环保产业进一步得到重视。随着国家对污染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粉尘排放的要求也大幅提高。电除尘器作为控制大气污染、解决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主要设备之一,其应用技术进一步得到飞速发展。
目前,电除尘器已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等众多行业。我国作为世界电除尘器大国立足于国际舞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水平上都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电除尘器技术从设备本体到计算机控制的高低压电源,以及绝缘配件、振打装置、极板极线等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并且已有部分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1980年以前,我国电除尘器的规模绝大多数都在100m2以下,而其行业占有量为有色冶金行业32% ,钢铁行业30% ,建材行业18% ,电力行业8% ,化工行业5% ,轻工行业4% ,其他行业0% 。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力、建材水泥行业的发展达到空前水平,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除尘器行业占有量的格局已改变为:电力行业72% ,建材水泥行业17% ,钢铁行业5% ,有色冶金行业3% ,其他行业3% 。目前火力发电行业的电除尘器用量已占全国总量的75% 以上,648m2的电除尘器已在100MW的火电厂中成功运行。在化工行业,由于受国际硫磺价格的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采用硫磺制酸工艺取代硫铁矿制酸工艺的企业急剧上升,使得电除尘器的行业占有量也随之大幅下降,直到近两年才有触底反弹的迹象。
三、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
1、余热利用提效技术
在火力发电中,由于煤粉变粗、煤的含水量过多等因素很容易造成锅炉排放的烟雾温度过高,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电除尘器的工作效率。煤烟温度的过高对电除尘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高温烟雾会增加烟气量,同时使得电场的风速增加,造成烟尘经过电除尘器的处理时间变短,降低除尘效率。
2)高温烟雾也会降低电场的击穿电压,增加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不利于电子与之碰撞,从而造成电离效应增加,降低除尘效率。
3)容易形成反电晕(除尘器极板上高比电阻尘产生的局部放电),早晨尘粉二次飞扬,降低除尘效率。
2、高频供电技术
火电厂使用的电源主要为工频段在50Hz 的常规电源,而高频电源对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的应用,利用波形转换可以满足电除尘电力要求的同时,有很多优点:
1)提高效率。如果给电除尘器使用高频电源,利用高频电源的电气特性以及放电的性能,可以将电除尘的效率提高很多倍,同时还能降低烟气的排放量。
2)节能。同样利用高频电源的一些特性,可以将电除尘的效率因数提高至0.9,更加的节省能源消耗。
3)体积小,使用便捷。普通的电源在制作中由于工艺的局限性,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体积进一步缩小。而高频电源则因使用的变压器与控制系统集成的技术,体积很小,在安装中可以考虑安装在电除尘器的顶部。集成化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可以使用更少的电缆,也更加节省空间。
4)绿色环保。高频电源采用了三相电源供电的方法,使用起来对整个电网的影响小,其最大的特点还是无缺相的损耗以及无污染,同时在电路的设计中增加了短路、开路、超温保护等功能,完全可以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使用。
3、三氧化硫调质技术
三氧化硫是火电厂烟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所以在电除尘技术中如果能减少三氧化硫的排放量,或者能进一步减小排放的三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才能达到国家减排的要求。三氧化硫烟气调质技术可以将一定量的三氧化硫与烟气中的少量水分通过一定手段结合成酸气溶胶,这种溶胶在通过除尘器的时候能够轻易地吸附于粉尘表面,从而达到电除尘的效率。
4、低二次扬尘技术
低二次扬尘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在电除尘过程中烟气在电风作用下产生的二次扬尘带来的除尘效率低的问题。低二次烟尘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对电除尘器内部的振打机构进行一定的改进,优化振打工作的程序,通过合理配置振打的强度以及去除不必要的振打来降低二次扬尘的浓度,让聚集在极板上的粉尘聚成块状而脱落。
2)对电场进行改进来克服高流速下的二次扬尘。目前使用的对电场的改进主要有使用高频电源来减少电晕闭塞,增加电场的工作效率;在电场中增加变阻流格栅,减少扬尘量;增加电场的面积来扩大对烟气流通的阻断作用范围,进一步降低风速。
5、气流分布技术
在对火电厂电除尘技术进行改进的时候,出了对于烟尘成分的研究,还出现了一种气流分布的新技术。这种技术是考虑了在大型的电除尘器中气流分布和浓度分布对于排放量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气流分布不均带来的影响,气流分布技术从最原始的检测分析入手,通过对电除尘器内部的结构以及气道中气流分布装置的安装情况进行研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找到影响气流分布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复杂的运算来找出修正的方案,可以有效保证气流室内的气流分配均匀,最大限度地提高电除尘的效率。
四、其他技术
1、机电多复式双区电收尘技术
常规的电除尘器粉尘荷电与收尘功能是在同一个电场内完成,电场场强往往受荷电电压限制,使电除尘效果不能得到最佳发挥。这里提供一种阴阳极分小区布置、复式组合的机电多复式双区收尘电场新型产品技术,根据设计要求,可沿电场长度方向设置2~3 组荷电与收尘小区并呈复式交错布置。
2、节能电控提效技术
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煤种、不同工况、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各种运行数据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对电场动态伏安曲线族与工况特性变化的关系规律进行对比和分析,建立不同的工况特性分析诊断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可以可靠地计算出电除尘器的反电晕指数和常电晕指数,正确地反映整台电除尘器的工况状态和变化趋势。结合锅炉负荷、烟气量、烟气温度、吹灰信号等多种信号;自动分析、诊断电场工况;实时自动选择高压供电的供电占空比和运行参数;实现综合节能,使电除尘器始终运行在功耗最小、效率最高状态。
3、湿法电收尘技术
湿法电除尘器采用洗涤电极的方法,可确保电极清洁,并可有效捕集细微粉尘、去除 SO3及一些重金属等,主要应用在冶金环境除尘等常温型工况场合。用在燃煤锅炉湿法脱硫后,可捕集逃逸的 PM2.5 细微粉尘等,有效解决石膏雨等问题,实现近似零排放。但要注意解决好设备防腐以及废水循环处理。
4、全布袋技术和电加袋技术
全布袋除尘工艺不仅在技术上可行,且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等优势,是符合我国特点的新技术,是典型的节能环保工程。电加袋除尘器由电除尘器改造而成,改善了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收粉尘“比电阻”的影响很大,除尘效率低的缺点。
五、结语
总的来说,各种新技术的不断被研发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颗粒污染物的排放,促进了生活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胡 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应用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9期-
[2]罗如生,廖增安,陈丽艳 满足新标准采用电除尘新技术改造的应用与分析 [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2年4期-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 应用 制约发展
新能源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决定力的五大技术领域之一。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本世纪各国政府都将太阳能资源利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制约少、故障率低、维护简便等优点,在我国西部广袤严寒、地形多样和居住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一、国内外太阳能利用概况
1.国外现状。国际光伏发电正在由边远农村和特殊应用向并网发电和与建筑结合供电的方向发展,光伏发电已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到目前为止,世界太阳电池年销售量已超过2000兆瓦,电池转换效率提高到16%以上,系统造价和发电成本已分别降至4美元/峰瓦和25美分/度电;在太阳热利用方面,由于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规模越来越大,仅美国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额就逾10亿美元。太阳能热发电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目前已有20余座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正在运行或建设。
2.国内现状。煤炭巨量消费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始于70年代,真正快速发展是在80年代。在1983年~1987年短短的几年内先后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了七条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从1984年以前的年产200千瓦跃到1988年的4.5兆瓦。目前太阳电池主要应用于通信系统和边远无电县、无电乡村、无电岛屿等边远偏僻无电地区,年成效显著。
二、西部太阳能应用概况
1.自然资源。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最大、地势较高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区之一,尤其是地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年日照时间长达1600小时~3400小时之间,每天日照6小时以上年平均天数在275天~330天之间,辐射强度大,年均辐射总量7000兆焦耳/平方米,地域呈东向西递增分布,年变化呈峰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能源状况。西部大部分地区能源极其匮乏,多年来坚持积极稳妥开发地热,努力推进太阳能利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替油电,适当发展风力发电;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型为主;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同步,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与节能并举的方针,但人均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太阳能应用。处处阳光处处电。西部地区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在解决通信、广播、电视电源和无电人口用电等方面已经开始取得显著成效,曾成功地实施了“科学之光”、“阳光计划”、“送电到乡”、丝绸之路光明工程“等太阳能专项计划,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实施太阳能专项计划的地区,
(1)光伏电站。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变为电能,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系统所需的电流和电压要求,通过充电器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内,在夜间或用户所需要的时间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为用户提供各种要求的交直流输出。
光伏发电产品主要用于三大方面:一是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主要为广大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提供电力,还有微波中继电源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移动电源和备用电源;二是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地厂各种灯具等;三是并网发电,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我国并网发电还才刚起步。
(2)通讯电源。太阳能电源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领域,通过太阳能为通信设备提供电源,尤其在偏远地区和电力供应不正常的地区,尤为重要,在偏远地区的乡村还有很多一太阳能为电源的卫星电话和微波站。
(3)广播电视电源。在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工程中,很多山区的电视广播转播信号都建设在山顶,使用常规电力是不现实的,在这些地区使用太阳能电源非常优越,且运行稳定,很好的保障了国家工程的正常实施,目前已有数百套广播电视用光伏电源系统。
(4)光伏水泵。西部无水草场面积巨大,光伏水泵的潜在市场需求数量可观,很应用前景广阔,在新疆沙漠公路上建设了很多太阳能光伏水泵,通过科学的灌溉模式,为沙漠公路两侧的植被提供充足的水源,目前沙漠公路两侧的植被已非常茂密,为沙漠公路的正常使用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一项世界奇迹。
(5)户用光伏电源系统。推广户用光伏电源,主要是l0-300W系统,既可供家庭独立固定使用,又能供游牧家庭使用,便携简便,安全可靠,性能优越,深受欢迎,在新疆、内蒙等西部地区广泛的使用,已推广了数万套,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农牧民的电力使用。
(6)学校光伏电站。在西部很多地区的学校都处于无电状态,通过光伏电站的形式解决学校的用电也是非常重要的,为学校提供正常的电力供应,解决学校供电问题和电化教学等,对当地青少年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关重要,是今后光伏发电应用的重要方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有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1.2亿人口没用上电15.8%的人口未解决清洁饮水;约4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由于农村燃料等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压力,太阳能应用速度慢,力度小,还存在一定问题:
1.对开发太阳能资源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一是没有把发展太阳能完全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二是长期以来,太阳能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的固定资金渠道或已有的资金渠道不畅。从观念看,是对开发推广太阳能可以减少或替代常规能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认识不足。
2.缺乏完整的激励政策。政府支持是发展太阳能的关键,也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缺少有利于太阳能产业发展和刺激广大居民应用光伏电源装置等新能源设备的激励政策。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太阳能发电应用的落后除技术原因外,政府的措施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投入太少。缺乏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其实光伏发电产业并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而企业看不到利润空间也不会积极介入这个产业。
四、太阳能推广对策
目前我国开发应用的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相当于3亿多吨标准煤,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把它们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提供照明、广播电视、通讯、水泵等动力能源,对促进脱贫致富,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搞好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提高太阳能应用地位。西部地区要加强太阳能应用推广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太阳能推广应用工作纳入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太阳能推广应用作为重要的一项能源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2.加大投入,加快太阳能应用步伐。太阳能在西部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效应,太阳能的发展仍处初期,产业未形成规模且获益能力低,尚不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国家应对太阳能应用加大投入,保证资金,组织安排多个不同模式的、连片的光伏电源系统的应用示范及光电站建设。
3.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建议政府和地方制定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通过给用户以一定比例补贴的办法,鼓励广大无电农牧民采用户用光伏电源系统解决自己的生活用电问题,逐步引导老百姓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加快解决无电户的步伐,最终促进产品进入市场,逐渐形成地方优势产业。
另外太阳能发电虽受昼夜、晴雨、季节的影响,但可以分散地进行,所以它适于各家各户分激进行发电,而且要联接到供电网络上,使得各个家庭在电力富裕时可将其卖给电力公司,不足时又可从电力公司买入。实现这些的技术不难解决,关键在于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如果政府尽快制定出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和价格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我国的太阳能事业将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累计用量将达到600MW,大约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59万t,光伏工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达到6万人;2020年,太阳能电池累计用量将达到30000兆瓦,将每年减排2820万t二氧化碳,就业人数将超过300万人――太阳能发电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此可见一般。
4.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推广太阳能,充分利用当今国际开发太阳能的热点,切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在西部投资,创办新能源实体。在有条件的地区,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建设兆瓦级太阳能光电站。
5.制定长远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建议政府制定太阳能推广长远规划,尽快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结合西部地区实际,采取风光互补、小水电与太阳能互补,户用光伏电源系统、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等多种形式,独立系统与并网双通,综合开发应用太阳能。
关键词:轻钢结构科技特点蒙皮效应
一、引言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一些代表城市标志性高层建筑的建成,为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如世界第三高的上海88层、高420m的金茂大厦业已竣工,现已投入运营。据称世界第一高度的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95层高460m,建筑面积为31万m2,现正在加紧建设中。由外商投资的大连总统大厦,正在加紧筹建之中,共95层,据称建成后其高度将名列世界前茅。
轻钢结构的发展则更是如火如荼,特别在工业厂房的建设中则更为迅猛。从钢结构制造加施工企业数量的大幅增长就可窥见一斑,如上海市的钢结构制造和施工单位已由原来的几十家一下子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家,单上海的宝钢地区就有近百家的钢结构制造厂。大好形势下,如何因势利导,抓好设计和施工质量,这是当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拟就轻钢结构的优点、材料选择和设计中的注意点、塑性设计及腹板屈曲后强度的利用和蒙皮效应等作一概略介绍,利于读者对轻钢结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轻钢结问及其适用范围
所谓轻钢结构通常是指由下列钢材所构成的结构:①冷弯薄壁型钢结构;②热轧轻型钢结构;③焊接或高频焊接轻型钢结构;④轻型钢管结构;⑤板壁较薄的焊接组合梁及焊接组合柱而构成的结构。
1.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结构由于其用度广、优势明显,已大量应用于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办公楼以及高层建筑中的非承重构件等。对单层工业厂房而言,通常以H型钢,采用焊接连接作为梁柱,以C形或Z形轻钢板作檩条,屋盖系统或楼面系统用压型彩色钢板作面层,上面可浇混凝土,压型钢板既可作为钢筋,必要时也可以再配钢筋。墙面围护也可采用单层或夹层压型钢板,夹层板内部可充填各种保温层。
2.主要优点
⑴施工周期短:轻钢结构的最大优点是所有构件均可以由工厂制作现场拼接安装,对一般规模较小的工业厂房仅需45d至2个月,而若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则要8~12个月左右。
⑵综合经济效益好:由于施工周期短,可以提前投入使用,提前获取投资效益;更由于采用色彩鲜艳的彩色压型钢板,美观华丽,改善了周边环境的动态感;因为建筑物本身的自重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做桩基,可以节省投资;由于采用了聚苯已烯泡沫夹心板或单板加保温棉等措施后,使保温、隔热和隔章等效果良好。彩色钢板是以镀锌为基板又用硅酮作为表面,经两除两烘加工而成,耐久性也较好,根据目前我国的市场价格,轻钢结构的造价已经低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当厂房的跨度越大时,其优势更为明显,这也是它赖以竞争的一大优势。
⑶抗震性能好:由于钢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重轻,因而能有效地降低地震响应及灾害影响程度,极有利于抗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区国家,在地震区建筑中应多多推广应用钢结构,必可大大减少地震灾害和人员伤亡。唐山地震的惨痛教训应予记起。目前,天津市已正式启动轻钢结构住宅。
⑷宜于拆卸搬迁:一旦业主对所造厂址不满意或外界环境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则整个建筑可在很短时间内拆迁,损失极小,而所有这些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无法具备的。
正是由于轻钢结构的诸多优点,而且随着近年来防火、防腐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已较好地解决了轻钢结构抗腐蚀性差的缺点,使得它在工业厂房以及民用设施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三、材料选择和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轻钢结构作为普通钢结构的衍生结构,其基本计算理论和后者基本相同。详细情况可参见上海市标准DBJ08-68-97《轻钢结构设计规程》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CECS102:98《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这里仅着重强调几点:
⑴在用材上应优先采用“H”形钢,它受力合理,拼接方便,加工容易。对于承重结构宜用Q235钢和低合金钢中的16Mn、15MnV或15MnV钢,但需注意Q235-A钢的含碳量不作为交货条件,可焊性无保证,故不宜采用作焊接结构。对于板厚大于25mm的梁翼缘与柱,现场焊接的梁柱节点不宜用Q235-B.F,应尽量选用Q235-B或Q235-B.b,对于特别重要结构宜选用Q235-C或Q235-D。
⑵对厚度为17~40mm的Q235钢的设计指标比现行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值提高5Mpa(上海标准),焊缝强度也作了相应调整。
⑶考虑了技术进步因素,将主要受力构件的壁厚调小了,即在现行GBJ18-9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的主要受力构件的壁厚不小于2mm调整为不小1.5mm,框架梁柱构件不小于3mm。
⑷在风荷载作用下,门式刚架的侧移按GBJ18-8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规定为柱顶高度的1/150。但在这2个规程中均作了细化规定并作相应调整,但具体数值不尽相同。设计者在使用时宜予以注意。
⑸在设计刚架、屋架和檩条等时,应考虑由风吸力作用所引起构件内力变化的不利影响。此时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为1.0。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当设计的刚架、屋架、檩条在屋面材料较轻的情况下;若受风吸力作用,构件内力将会变号,会出现拉杆变为压杆的情况。在内力变号时永久荷载起减载作用,叵合肥市将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为1.2,则会造成结构可靠度的降低,导致不安全因素。
四、结构或构件的塑性设计及腹板屈曲后强度
轻钢结构允许采用塑性设计,但仅适用于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固端梁、连续梁以及由实腹构件组成的单层和2层框架结构。采用塑性设计的结构或构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考虑构件截面内塑性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内力重分布,用考虑P-效应的塑性铰理论或简单的塑性铰理论进行内力分析。按塑性设计时,钢材和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规程的有关条款规定的数值乘以折减系数0.9。塑性设计截面板件的宽厚比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门式框架上“工”字形截面构件的腹板允许考虑屈曲后程度,下面我们试通过单向受压四边简支扳回曲后的中面应力分布情况来说明为什么板屈曲后仍能继续承载,且承载力还能显著提高。板屈曲后只要板的四边保持直线,则载荷边的压应力分布为非无均匀分布,两边应力较高,中间应力较低;非载荷边产生垂直于边线的应力,其中部为拉应力。由于拉应力的作用限制了板屈曲变形的发展,提高了板的刚度,因而板屈曲后仍能继续承载。卡门最先提出了有效宽度的概念,即将板件受压边马鞍形应力分布图用二块等效的应力图形代替L等效应力图形的应力水平为fyc于是有
Pu=fybet
Pu=∫σ(x)dx
式中:Pu为板的极限承载力;fy为钢材的屈服强度;be为有效截面宽度;t为板件的厚度。
当Pu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确定后,就可用有效宽度来表达受压板件屈曲后极限强度,并进而采用有效截面来考虑板件局部屈曲的影响。利用板面屈曲后的强度进行结构设计最早见机结构中,因为飞机结构设计是在保证一定可靠度的前提下以减轻结构重量为目标。在普通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中一般不允许板件产生局部失稳。而冷弯薄壁型钢,其特点之一就是壁薄,壁厚不大于6mm,以极少的材料加工成为宽展的截面,以提高构件的截面刚度和整体稳定承载力,为此,不得不突破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中对板件宽厚比限值的规定,允许板件产生局部失稳,进而利用屈曲后强度的提高。
轻钢结构门式刚架是主要的承重结构,一般是采用实腹型变截面的柱和梁组成。门式刚架的形成可以单坡、双坡和多坡,多跨建筑的中间柱多采用较接的摇摆柱。门式刚架工字截面钢构件中腹板以受剪为主,抗弯作用不如翼缘有效,增大腹板的高度,可使翼缘抗弯能力发挥得更为充分。但是,在增大腹板高度的同时,如果厚度增之过大,则腹板耗钢量太多,也是不经济的。因此,先进的设计方法是采用高而薄的腹板,而是还有相当可观的屈曲后强度可以利用。在主要为均布荷载起控制作用的结构中,在允冲击、疲劳、振动等荷载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结构受力板件的屈曲有效截面来分析压弯杆件腹板的稳定性,从而使其腹极高厚比限值可以大幅度提高。根据天津大学所作的试验证明,当荷载超过理论计算的屈曲临界载限多时腹板才呈现凸曲变形,且凸曲变形都不大,故适当利用屈曲后强度是可行的。
五、蒙皮效应
压型钢板因其重量轻、强度高、外形美观、安装便捷等优点,而广泛应用,国外不仅用手工业厂房,且很多民用建筑也用它做屋面板和墙板等围护结构。
所谓蒙皮效应是指压型钢板在其平面内的抗剪能力,可称为受力蒙皮作用。如将压型钢板与构件进行可靠连接,则此蒙皮效应可使围护结构同时成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整个结构体系工作,为与之相连的受压、受弯压构件提供连续侧向支撑,从而提高这种构件的刚度及稳定承载力。
美国的设计规范引进了蒙住支撑的设计方法。我国《冷弯型钢受力蒙皮结构设计规范》尚在编制中。
1.蒙皮支撑的轴心受压构件
假设在蒙皮的支撑作用下,构件在荷载作用下没有弯曲变形、没有截面的扭转而仅有轴向压缩变形,则我们称蒙皮可为构件提供完全支撑,此情况下的屈服压力记作Py,则
为考察各种因素对蒙皮支撑构件性能的影响,对该非线性问题用有限元法,取如下构件作分析对象,构件外形尺寸为160mm×50mm×20mm×2.75mm的冷弯薄壁卷边C形槽钢,材料屈服强度为Py=270Mpa,假定荷载的初始偏心为构件几何长度的1/1000,构件长度为3.60m,两端铰接。压型钢板与构件用自攻螺钉相连。当压型钢板之间无连接件时蒙皮抗剪刚度为QL,当荷载偏心距ey=L/1000,ez=L/1000时,对应于不同的蒙皮抗剪刚度值Q,计算了构件跨度中截面转角及剪心的位移,从图中可以看出蒙皮抗剪刚度的变化,并未使构件跨中截面的转角有太大的差别。这说明蒙皮抗剪刚度的增大,并不能增大对构件扭转的约束作用。但是蒙皮抗剪刚度的增大,即能有效地减小构件的侧向变形。必须指出:以上的结果是在不考虑蒙皮对构件提供的扭转约束,即令扭转约束值F=0时所得出的结果。F值因次为N·mm/(mm·rad)。但实际结构中蒙皮总是可以为构件提供不同程度的扭转约束作用,如不考虑这一有利因素,势必会使计算结果过分保守,试验和计算结果都表明,蒙皮为构件提供的扭转约束作用可有效地减小构件的扭转变形,显著提高轴压构件的稳定承载力。通过理论计算所得出
(ey=L/1000,ez=-L/1000)(ey=L/1000,ez=-L/1000)
侧向变形υ(cm)曲线的蒙皮对构件影响。其FL=1437.2N·mm/(mm·rad)是由试验确定。
六、结语
当前,我国钢结构(含轻钢结构)发展的形势很好,我国钢结构年产已超过1亿t,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钢结构快速发展时期,长期以来,由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将被打破,从事钢结构制造、施工企业前景宽阔,各建筑设计院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以下几点仍需各方加以重视。
1.应加大推广钢结构建筑的宣传力度
目前,钢结构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来自于各行业,、各企业之间,更重要的还来自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两种建筑之间的竞争。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要占整个建筑的50%以上,而我国只占5%还不到。差距甚远。
对于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造价问题,应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认识,不能笼统地认为钢结构造价比混凝土贵,从而排斥于比较方案之外,这一点对广大设计人员尤为重要。事实上一个高层建筑的工程总投资、包括工程造价、动迁费、征地费等方面,工程造价只占工程总投资的50%。而工程造价又包括结构造价、装饰费、设备费等,结构造价只占工程造价的30%左右。而结构造价又分上部结构和基础造价,上部结构造价仅占基础造价的50%~70%。而钢结构只是指工程的上部结构,在工程总投资中仅占10%还不到。因此,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与采用混凝土结构间的差价所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将更小,一般不到工程总投资的4%。如果再考虑到采用钢结构因其自重轻、基础造价低;因其强度高、可啬建筑有效使用面积;施工速度快及抗震性能好等诸多优点,那么钢结构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2.推广应用住宅钢结构应提到重要位置
建筑钢结构虽然发展很快,但在住宅领域还是空白。全国每年要建数千万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但采用钢结构的几乎没有。当然这和我国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对钢结构的认识偏差有关。可喜的是,天津市政府已率先垂范,决定于今年启动轻型钢结构建筑,将建设10万m2的轻钢住宅,其示范效应将不可低估,希望各地有关职能部门及广大设计人员应有超前意识,作出响应,对轻钢住宅建筑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3.应积极提高各钢结构制造、施工企业、设计院所等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钢结构使用很少,各设计院所、建筑企业大多从事单一的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目前应大力加强和提高各级技术人员的钢结构业务水平。应充分发挥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等举办钢结构技术讲座、规范培训班等。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0-01
近几年不少学者研究发现,贫困生因经济上重压导致心理承受巨大压力,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孤僻、抗挫折能力差、敏感等心理问题,成为经济上、心理上名副其实的“双困生”。近几年休、退学、出现精神障碍的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何帮助贫困生解决好“双困”问题,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是独立学院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实际的工作和研究课题。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表现
(一)抑郁心理
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宋冰、熊志忠在贫困生调查研究中发现:“有抑郁症状的占调查总人数31.7。其中,轻度抑郁占调查总人数24.5%,中度抑郁占调查总人数5.7%,重度抑郁占调查总人数的.1.489%。”这些调查数据提示我们,贫困生的抑郁症状应引起关注,贫困生的精神状态不乐观。
(二)自卑、敏感、缺乏自信心的个性心理
自卑,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严重的会导致自残、自杀等后果。高校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经济贫困导致其鄙视或否定自己,对自己不满;过分在意别人眼光,非常敏感,易因别人的言行否定自己,习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有调查显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据有关数据显示,高职高专生“感到自卑”占38.43%;“缺乏自信心”占38.59%;过分自卑、敏感是独立学院中很多贫困生的核心表现。
(三)焦虑、沮丧情绪表现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精神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在一项针对高职贫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贫困生“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占45.63%,“情绪起伏过大”占42.13%。
(四)孤僻、自闭、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表现
如上所说,贫困生易出现自卑、敏感的心理,这种心理等行为表现在孤僻、自闭,有些更出现人际交往困难。长期避免与人交往行为的行为模式使其人际交往能力、技巧受限、减退,成为人际交往的“困难生”。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本文仅从下面三方面探讨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家庭、学校、自身性格。
(一)家庭因素
不少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地区,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世世代代经历贫困的生活,这部分学生从小就经历贫困的生活,使得他们形成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有些学生家庭情况可能在当地不算很贫困,但因独立学院收费较高,同时生活费水平也较高,给家庭造成不小的压力;还有学生家庭刚经历天灾人祸的突变,一夕之间从富裕的或相对较好的家庭环境中成为贫困家庭,这类学生的心理冲击最大,从富裕的家庭跌入贫困的家庭,时常需要担心学费和生活费等原来不需要担心烦恼的事情,从骄傲的心理转变为自卑、抑郁、愤怒的心理;还有的一方父母或双方父母伤亡,虽可能有亲戚朋友的接济,但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得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每个人成才的必要方式,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氛围影响每个学生的成长状况,特别是心理状况。优良、向上的校风、班风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反着则让人产生紧张、不安、厌恶、焦虑的心理反应。
(三)自身因素
贫困生的个人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部分贫困生从小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上、学习上受到不少限制,无法随心所欲的生活、学习,易形成一种自卑、抑郁、焦虑、多疑的心理。敏感、多疑、孤僻的个性特征让处于贫困家庭环境土壤中的贫困生们酝酿不良的心理行为反应特征,成为典型的“双困生”。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1.逐步完善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完善“奖、助、勤、减、免、贷、补、缓”的资助体系。资助体系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健全完整,大部分高校政策集中在奖学金、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方面。自2007年广东省的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开始面向独立学院学生,使得不少面临退休学困境的贫困生能继续安心在校园的知识殿堂中遨游。 据统计,2007年-2010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共办理国家助学贷款1420人次,贷款合同金额970多万元。各种奖助学金不仅可奖励优秀学生,更可发挥助学作用,鼓励贫困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减轻经济压力,并可在此基础上增设针对贫困生的奖励项目,如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联系知名企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鼓励贫困生通过努力学习、工作来获得社会奖学金、助学金。
2.增强勤工助学在助困工作中的作用
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依然有很多贫困生因高额学费和生活费承受着不低的心理压力,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勤工助学一方面可让心灵敏感的贫困生通过自食其力赚取一定生活费,缓解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一方面可锻炼贫困生的工作和交际能力,增强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长处。学校不仅可在校内增设勤工助学,更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如联系校外企业,开展合作,在企业中设立岗位,给贫困生提供社会锻炼机会,获得工作经验,增强社会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做好能力和心理准备。我们发现,现今不少独立学院更注重勤工助学工作特别是校外领域的开拓。
(二)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倾向于该部分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和谐的目的。
同时要针对贫困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咨询,提供交流平台,建立自信心,教会贫困生心理防御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及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性。
(三)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念,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1.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可定期邀请专家举办针对贫困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的症状表现和调节方式;焦虑症的克服方法;如何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心等专题讲座。
2.发挥网络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
现代网络的开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不少方式。因不少贫困生存在敏感、自卑的心理,即使学校开展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不少学生依然不敢或不想咨询,这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交流平台作用,利用隐蔽的交流方式让贫困生尽情倾诉,减轻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心理脱贫的环境气氛
1.加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成立勤工协会、互助社等较有特色的社团,激励贫困生充分展示自身才华,增强自信心,并通过协会、社团平台,让处于相类似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的贫困生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发现优点,减少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的机会,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2.加强班风、舍风建设
班级、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班风、宿风能让人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减轻焦虑、抑郁、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良好的班风、宿风是每个学子特别是贫困生健康成长、调整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煤矸石 现状 开发 利用 途径
天湖山矿区位于永春西部,与德化县、大田县毗邻,面积11.5km2,是闽南著名的煤都。矿区开采面积15km2以上,年产煤约350万吨,年产煤矸石40万m3。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集体、个体等各种形式的小煤窑一哄而起,虽然缓解了当时煤炭供应的紧张状况,但也留下了许多环境污染隐患,煤矸石到处堆存是一个问题。调查显示,由于在开采过程中,绝大多数矿井煤矸石随意沿坡倾倒、沿沟堆放,目前矿区内堆放的煤矸石达1000万吨以上,其中大约有400万m3煤矸石堆积在矿区的山坡沟谷里,对矿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 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煤矸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造成河道淤积严重
天湖山矿区内绝大多数矿井煤矸石随意沿坡倾倒、沿沟堆放,且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煤矸石顺着沟谷滑动推移,最终流入下游河道造成河道淤积,农田受毁。
1.2 侵占土地
煤矸石堆放在地表,使土地丧失应有的功能,堆存在山地、坡耕地地区的煤矸石,无疑将减少耕地面积,加速耕地的短缺。
1.3 污染大气
煤矸石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煤矸石自燃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环境,并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二是煤矸石在运输、处理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以及因风扬起的灰尘,使空气质量下降。
1.4 污染水体
煤矸石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雨水将煤矸石上的细粒物质冲刷下来,形成浑浊的水流流入附近的水体,或大风将微细的矸石颗粒刮进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二是雨水溶解了煤矸石中的酸性物质,流到水体中;或渗透到地下首先污染土壤,进一步污染地下水。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要恢复其水质是极其困难的。
1.5 影响公共安全
由于煤矸石储存场地和储存方式的设计不合理,或堆放不稳固,矸石山滑塌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
2 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
矿区的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目前仍然停留在空区回填、复垦绿化、建房等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发挥煤矸石的经济效益。1998年天湖山矿务局曲斗矿首创在煤矸石上盖房取得成功, 在煤矸石综合利用上闯出一条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新思路。之后矿务局铅坑矿将矸石山推平复垦种菜、建宿舍楼,含春矿将办公楼建于矸石堆改造地。2002以来,开始出现将矸石燃烧后用作水泥生产填充剂,但矸石燃烧后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环境,易造成二次污染。
3 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煤炭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强调,要“积极发展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电厂,加强煤矿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到2005年全行业煤矸石(煤泥)年利用率达到当年排放量的80%(8000万t左右)”。目前正是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的有利时机。
3.1 煤矸石储量丰富
天湖山矿区煤矸石保守估计已达1000万吨以上,可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
3.2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
3.2.1 煤矸石发电技术可行
重庆永荣矿务局与浙江大学、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东方锅炉厂合作,成功研制出煤矸石、煤泥混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解决了不同低热值燃料混合燃烧的技术难题。
3.2.2 煤矸石制砖技术和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东方工业公司和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分别引进法国和美国先进的制砖设备,消化吸收生产的JEK双级真空半硬塑挤砖机和JEK系列双级真空硬塑挤砖机成套设备,改变了传统的制砖工艺和落后的装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煤矸石制砖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品种都有了很大提高,为煤矸石建材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2.3 煤矸石高附加值利用和大用量利用技术取得新进展
“九五”时期,我国开发了利用煤矸石生产增白和超细高岭土,以煤矸石为载体生产无机复合肥和微生物有机肥料等技术;完善了利用煤矸石生产氯化铝、聚合氯化铝等化工产品、岩棉及其制品、特种硅铝铁合金、铝合金等技术,这些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煤矸石复垦在充填、水土保持、作物种植等技术上均取得较大突破,并在煤矸石复垦塌陷区的开发利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3.3 国家政策支持
1984年,国务院批文确立煤矸石发电的合法性,在严格控制小火电的同时,鼓励综合利用电厂的发展。1998年,为促进煤矸石综合利用,国家经贸委会同煤炭部、财政部、电力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土地局、国家建材局等部门,印发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国经资源[1998]8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1]198号)明确指出自2001年1月1日起,对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油及其他产品,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高炉水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对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
4 煤矸石的特性
按照产出方式和一般的习惯,煤矸石可以分为煤巷矸、井岩巷矸、自燃矸(过火矸)、洗选矸、手选矸和剥离矸等六类。大多数煤矸石是与煤共生或伴生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由于煤矸石中存在含量不等的有机碳,因而最初呈现为黑色―浅黄色。
天湖山矿区煤矸石产生于井下岩巷、煤巷、半煤巷掘进中。主要由粉砂岩、碳质砂岩、碳质页岩组成,其含碳量低、发热量低,发热量在0~1258kJ/kg之间。粘土岩矸石主要化学成份是SiO2和 Al2O3。煤矸石主要是由高岭土、石英、蒙脱石、长石、伊利石、石灰石、硫化铁、氧化铝和少量稀有金属的氧化物组成。
5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及效益分析
在目前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建筑材料及其产品、回收有用的矿物成分、制取化工产品、改良土壤、生产肥料、回填(包括建筑回填、填低洼地和荒地、充填矿井采空区、煤矿塌陷区复垦)以及筑路等。
5.1 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及其制品
5.1.1煤矸石制砖
目前煤矸石制砖是煤矸石利用量大,且可以由社会投资来办的事情。煤矸石内燃砖是我国开发较早、且利用较为普遍的矸石建材产品。潞安集团新型墙体材料厂的煤矸石制砖生产线于2001年7月开始动工,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煤矸石生产线,也是目前国内产量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制砖生产线,每年可生产1.3亿块标准砖,处理煤矸石30万吨。
从市场看,煤矸实心石砖的成本和价格与粘土砖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如粘土砖的成本一般在0.11元/块左右,而煤矸实心石砖的成本在0.13~0.16元/块左右,再加上运输成本,煤矸石砖无法与粘土砖竞争。但是,随着国家墙体材料革新步伐的加快,一是禁用实心粘土砖,二是加收粘土砖的增值税,即从原来的6%提高到17%,这一局面将很快会得到扭转。煤矸石砖的盈利与否取决于生产规模、投入的劳动力成本或机械化程度,以及工程建设投资等。如果直接面向房地产市场或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盈利不成问题。根据国内已有煤矸石砖生产企业的实践调研,6000万块标准砖生产规模的企业每年的正常利润在200万元左右。
5.1.2煤矸石生产水泥
利用煤矸石、自燃矸等为原料和燃料生产水泥、做水泥混合材料、生产矸石无熟料及少熟料水泥等。①以煤矸石为原料和燃料生产水泥:根据煤矸石与粘土化学成分相近的特点,代替粘土提供硅铝质原料。由于煤矸石能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可代替部分燃料。②煤矸石作水泥混合材料:在磨制水泥时,除掺加 3%~5%的石膏外,还允许按水泥的品种和标号,掺加一定数量的材料与熟料共同粉磨,习惯上称这种材料为混合材料。煅烧后的煤矸石,可以作为活性混合材料使用。③煤矸石无熟料水泥及少熟料水泥:煤矸石无熟料水泥是以煅烧煤矸石为主要原料,掺入适量石灰、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有时也掺用少量熟料作激发剂,水泥标号可达到200~300号,经蒸汽养护的抗压强度可达到40MPa以上。煤矸石熟料水泥也以矸石为主要原料制成,但用熟料代替石灰作为主要原料之一,标号可达到300~400号。以上两种水泥可作为砌筑水泥使用,以节省高标号水泥。
煤矸石生产水泥主要是原料替代,节约成本,其利润体现在水泥的生产和销售中。从目前的资料还很难分解出由于利用煤矸石减少成本的比例。
5.1.3煤矸石混凝土空心砌块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按比例配合成型后,在常温常压蒸汽养护下形成的人造石材,其中的砂子和石子是骨料,水和水泥组成的水泥浆是胶结料。煤矸石混凝土空心砌块是以自燃或人工煅烧后的煤矸石和少量石灰、石膏混合磨细作胶结料,以经过破碎、分级和自燃或人工煅烧后的煤矸石、其他工业废料或天然砂石等作为粗、细骨料,将胶结料和粗、细骨料按比例配料,加水搅拌、震动成型、蒸汽养护而成。
5.1.4煤矸石沸渣加气混凝土
在料浆中掺入发泡剂,利用化学反应生成气体,使料浆膨胀经硬化后形成多孔结构的混凝土,具有容重小、保温性好、可加工等优点,是一种新型轻质建材。主要产品有矸石陶粒、建筑陶瓷等。陶粒作为轻混凝土的骨料,具有强度高、导热系数低、耐高温、耐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采用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可用于建造大跨度桥梁和高层建筑。
5.2 利用煤矸石作燃料发电
煤矸石发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锅炉燃烧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21世纪后,大力发展煤矸石电厂更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天湖山能源公司的煤矸石发电项目已投入运行,由于煤矸石热量低,生态效益好,但经济效益目前还不高。
5.3 从煤矸石中回收有用矿物
从矸石中回收有用矿物,是其综合利用的预处理,一般采取由粗而细分步回收的办法;能否进一步利用,则取决于其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5.3.1回收煤炭
来自于煤巷掘进和洗煤产生的煤矸石,其中往往混入发热量较高的煤、煤矸连生体以及碳质岩等,有些含煤量可达10%~20%,因而可以从中回收煤炭。回收煤炭的分选工艺,比较典型的有溜洗槽选煤、斜槽分选、重介质旋流器、重介―跳汰联合分选及螺旋分选等。从煤矸石中进一步回收煤炭,不仅可以获得廉价的煤,而且可降低可燃物含量。因此,国内外煤矿企业一般都重视从煤矸石中回收煤炭。
5.3.2回收硫铁矿
与煤共生或伴生的硫铁矿,往往与煤一起采出或分层采出,经过精选后能获得较高质量的硫精矿。硫铁矿在选煤过程中也会富集在洗矸中,特别是高硫煤矿区产生的煤矸石更是如此。
回收硫铁矿不仅可以减少矸石山自燃污染环境,也能避免资源的浪费,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5.4 从煤矸石中提取化工产品
如生产氯化铝、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铵明矾、硫酸、硫磺等。目前,一些矿务局利用煤矸石生产结晶氯化铝,生产过程包括矸石破碎、焙烧、酸浸、浓缩结晶等主要环节。选料一般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矸石中杂质低,尤其是含铁量应低于1.5%,钙镁含量在0.5%左右;氧化铝含量多,一般应在30%以上;浸出率高,一般三氧化二铝酸浸出率应大于60%。
用煤矸石生产化工产品,其经济效益取决于产品的用途、市场、以及生产企业的运营等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结晶氯化铝可作净水剂、造纸施胶沉淀剂和精密铸造型硬化剂。聚合氯化铝作为一种新型无机凝聚剂,它在净化效果上,与硫酸铝、氯化铝等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从总体上看,这些产品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尽管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但盈利还是有可能的。
5.5 用煤矸石生产肥料
当煤矸石含有炭质页岩和含炭粉砂岩,有机质含量在15%~25%,并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B、Cu、Mo、Mn等微量元素时,可用于生产肥料。煤矸石肥料可分为两类:煤矸石复合肥料和煤矸石微生物肥料。1996年,全国就有煤矸石微生物肥料厂4座,年生产能力8万吨左右。
煤科总院西安分院研制成功的全养份矸石肥料,以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生成有机-无机复合肥。田间试验表明,西瓜、苹果等经济作物施用后,一般可增产15%~20%。此外,辽宁南票矿务局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发生产了“金丰”牌微生物肥料,山东龙口、河南郑州矿务局与北京田力宝科研所开发生产了“田力宝”牌微生物肥料等。应该说,生产无机-有机复合肥或微生物肥料,对于化肥使用过多、急需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的中国来说,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5.6 煤矸石充填复垦
利用煤矸石作为塌陷区和露天矿坑的充填材料,既可使采煤破坏的土地得到恢复,又可减少占地。当矸石复垦土地用作农林种植时,矸石层充填应下部密实上部疏松,以保水保肥,利于植物生长。当矸石复垦土地作为建筑用地时,须采用分层回填、分层振压方法充填矸石,以使地基获得较多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稳定性。
5.7 煤矸石综合作用新技术
5.7.1 煤矸石烧焦空心砖技术
此项技术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工艺流程为以矸石为原料,经破碎、均化、陈化、半硬塑挤出成型、一次码烧,成砖。山东新段矿务局、通源矿务局房地产公司已成功利用,其生产的煤矸石烧焦空心砖具有高保温、高隔热性能。
5.7.2 利用煤矸石生产超细微煅烧高岭土技术
湖北抛光磨料磨具总厂、无锡市陶都锡阳实业公司已成功利用该项技术。
5.7.3 利用煤矸石生产硅酸铝耐火材料及其制品
主料煤矸石进行脱碳处理+必要配料电阻炉融喷薄成纤针刺成毯加热处理自动纵横切割及包装,生产过程无废物、废水、废气排出。
5.7.4 利用煤矸石生产聚合氧化铝白炭黑系列产品
聚合氯化铝主要用于净化饮水、给水的除氟除铁等特殊水质处理和工业水处理;白炭黑作为橡胶的补强填充剂能提高橡胶的物理性能,也可作为塑料填充剂和绝缘材料。
5.7.5 通过加压、加热把煤矸石转变为煤的方法
由北京市实用技术交易市场提供。将热值甚低的煤矸石、工业炉渣、烟囱灰、粉煤灰等一种或多种与原煤混合,制作成优质合成煤,有效地提高煤的利用率,扩大了劣质煤的使用范围,并为废渣的处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主要技术方案:(1)将煤矸石粉碎为小块状,放入专用转化炉内,煤矸石的填量占总专用转化炉内腔容积的80%至90%;(2)对专用转化炉内充入高压氮气、压力达50个大气压;(3)对煤矸石加热,温度在100℃至200℃,持续时间48小时;(4)冷却到适当温度时出炉。不仅节约矿产资源,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利于环保,尤其适用于在矿区处理煤矸石。
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利用煤矸石生产空心砖、肥料。因为我县是芦柑生产大县,需肥量大,肥料销售前景看好;二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实心粘土砖的禁用,生产具有高保温、高隔热性能的空心砖市场前景广阔。
6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原则
应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利用”,“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减少排放和扩大利用相结合、综合利用与煤矿发展相结合、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相结合,不断扩大利用途径,增加利用量,提高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技术原则:应以大宗量利用为重点,将矸石发电、矸石建材及制品、回填复垦以及煤矸石山无害化处理等大宗量利用煤矸石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发展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
7 发展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7.1 改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公益性,特别是对减少占地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改变把煤矸石作为废弃物的传统认识,而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来看待,把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次要以“以堆存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用为主”,应将重点放在使用上而不是堆存上,从而鼓励投资煤矸石综合开发,形成煤矸石综合开发的良好氛围。
7.2 制定煤矸石综合利用具体管理办法
其宗旨是推动煤矸石从“堆存为主”为“以用为主”的转变,明确企业是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主体,制订煤矸石堆存造成的生态破环、环境污染的评估细则,规定各类责任人的煤矸石综合利用年度额度和相应的奖罚标准,把煤矸石堆存和排放造成的生态环境损耗转化为企业的内在成本。通过法规和经济杠杆作用,激励并强制推动企业成为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开发的主体,政府有关执法部门负有监督、检查和处罚责任。
7.3 建立市场化的煤矸石排放及综合利用额度交易制度
制定煤矸石排放额度和综合利用额度(含煤矸石发电渣、灰)有偿转移,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政策,完善评估制度,建立交易规则,组织交易活动,监督交易合同的执行。由此来调动优势企业扩大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吸引非煤企业,国内外企业来参与煤矸石综合开发,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产品的经济效益。
7.4 增强政府服务功能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申请市、省、国家的支持拨款及招商引资,多方筹集资金,为我县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吸引资金。二是要落实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减免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如简化煤矸石电厂建设立项和上网审批制度,规范煤矸石电厂在上网、电价、调峰、配套费等方面的政策待遇;同时,要规范办事程序,向社会公示现阶段进入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市场的最低技术和最小规模门槛,以及详细的前期准备工作的要求。在重大决策前,相关部门共同论证,从而形成各部门相互协作、职能互补、全力推动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的格局。
7.5 制定地方优惠政策
7.5.1政府采购制度
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使用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的产品,如城市公用设施用电,政府工程用矸石砖等。
7.5.2税收优惠政策
对新建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开发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的企业,依污染减排和生态效益,政府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
7.5.3建设用地
对引进资金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的企业,可酌情给予缓、减、免交土地使用费的优惠。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税收政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必须既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也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对现有不够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涉及到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问题,例如,与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以及其他商品、原材料等货物有关的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的问题,同破产企业与被兼并企业有关的欠税问题和亏损结转的问题,兼并方或受让方按照国家引导的方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应给予的企业所得税鼓励问题,以及联营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破产清算是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税收在原则上应该给予支持,但在实践中还必须注意防止“假破产,真逃债”,即一方面把债务包袱卸给国家,另一方面破产企业的原班人马和机器设备,却依旧交由别的企业整体接收的非法行为。
2、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中,对国有企业所得税,仍然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将其收入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对铁路、银行、保险部门的各种收入,也仍然沿用旧办法,全部按部门汇总缴纳给中央。这些办法,助长了在长期条块分割管理下所形成的“别人”的资产可以流入,“自己”的资产不得流出的错误思想,阻碍了存量资产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
3、税收只有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大力促进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才有不断增长的税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在于后者会比前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投资和再投资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我国在投资结构和投资税收优惠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有以下各点:1、从我国投资状况看,存在着宏观规模过大,微观结构失调,不符合产业政策等问题。从财政状况看,在连年赤字的条件下,平均每年用于投资的税收减免,仍然高达百亿元。因此,今后我国对投资的税收优惠,应该加强总额控制,引导企业增加自身投入。2、在优惠方式上,尽可能减少采用增列所得税税前列支和免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做法。3、鉴于我国科技还不够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税收政策上,不仅要给高新技术企业以积极鼓励,而且还要给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以大力扶持;不仅要给使用新科技成果的企业以鼓励,还要给从事科技开发的科研单位以更多的支持。4、由于投资方向在地区和结构上存在一些失调,建议对在西部地区并且又是生产中所短缺的资源开发,诸如原油、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等资源开发以及农牧业等的投资,给予应有的税收鼓励。5、消费与投资是关系到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一对重要经济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一些税收政策作出调整,以采取引导消费、鼓励投资的政策为佳。6、修改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规定,建议以项目优先取代地域性倾斜的政策。7、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投资税收?呕菪问健=ㄒ槌钟械挠呕菟奥屎投ㄆ诩趺馑耙酝猓箍刹慰脊獾乃笆招糯囱悠谀伤埃⑺笆盏置庖约凹铀僬劬傻刃问健?nbsp;
(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鼓励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同第一、二、三产业一样,也是一种产业,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因此,税收政策应该积极鼓励科技发展,特别是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专家们建议:1、根据国家有关科技立法,制订财税部门鼓励科技进步条例,使财税支持科技进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2、税收鼓励应该遵守以下原则:服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原则;不使被鼓励者产生依赖性的原则;同等鼓励的原则;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3、凡经财税机关会同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企业和单位,允许其建立科技准备金,以便专项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的需要。4、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鉴于其投资大,产品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产品,因此,应该考虑给予优惠。
(四)关于对外开放与税收政策。
1、关于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我国涉外税收政策,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而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如:优惠项目、层次过多,范围过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平衡,向沿海倾斜;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财政收入流失等。但这些可视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本。专家们认为看问题不能只看成本,而不看收益。比如,就税收优惠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来说,广东省的三个特区和众多的沿江城市是享受优惠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力最活跃和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93年起,该省的税收连续四年每年以100亿元的速度递增,增速居全国之首。所以,对两者的关系必须作辩证的分析。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总结经验,适当调整我国涉外税收政策。具体建议:(1)全面清理、归并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优惠政策更为规范、高效、简明和统一;(2)由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倾斜,转向产业与区域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的政策;(3)在优惠方式的选择上,可考虑将现行以直接优惠为主方式改为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方式相结?系亩嘀钟呕莘绞剑唬?)逐步理顺流转税的特殊规定,统一进出口税收政策;(5)完善地方税的优惠规定。
2、关于税收国民待遇问题。由于对国民待遇的理解不同,在财税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就是对外国人(包括外国法人,下同)给予本国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国民待遇原则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矛盾的,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就要取消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是建立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的,其基本含义是对外国人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国人,因而国民待遇原则与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并不矛盾,国民待遇原则不排斥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第三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与涉外税收优惠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五)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对出口商品退还其已征收的增值税,使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使本国货物以不含税价进入市场,既能达到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出口的目的,又能增强比较利益的透明度,达到互利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消除出口商品岐视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公平贸易的原则。尽管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一些矛盾,但我们不能“短视”,只盯住矛盾不放,而应积极加以完善。因此,专家们建议:1、遵循“规范、实效、简化、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退税率差异,体现公平待遇;尽可能缩短出口退税时间,减轻企业筹集困难;兼顾手续简便和监控严密,提高征纳效率;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有利于退税政策的持久执行。2、按照全社会的增值税平均实际负担率,结合对某些差异的微调,确定一个退税率,定期公布执行,基本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使企业消除顾虑,放手经营。3、为了做到退税的横向公平,建议将现行出口分别外贸与生产企业按照进价与销价(FOB)计算增值税改为一律按照进项金额计算增值税。4、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和统一退税计算方法,建议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归集于“不宜抵扣率”之中(不宜抵扣率等于法定税率减出口退税率)。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负担明确,便于操作管理。5、用税法约束出口退税时间。可以考虑在申请单位办齐出口退税手续后2个月退还税款,逾期由税务机关承诺按银行贷款利率给予补偿。6、建立职责明确、审核有序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由日管机关负责审定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金;出口退税必须在对企业的进项税金总额、出口收汇等凭征和应征税款额的严密审查以后进行。
二、关于完善税制问题:
(一)关于优化税制结构:
优化税制结构是指,符合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需要的税制结构就是优化的税制结构。从世界各国税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实行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流转税具有征收面广、收入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国基本适用,但目前流转税比重大,所得税比重过小影响了双主体的形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当前应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结构。
(二)完善税种
1、关于完善增值税问题:
(1)征税范围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优化,关键不是要不要扩大到劳务领域,而是在劳务领域覆盖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在操作上主张循序渐进,分步互位。但在具体征税范围的确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鉴于征税范围的扩大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值税管理规范的影响,以及现有征管能力的制约,先期可考虑对增值税扣税链条影响较大。也便于操作实施的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纳人征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应尽快将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关联度高,与增值税的规范操作抵触较大,管理上便于操作实施的劳务纳入征税范围。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将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解决现行增值税“链条”中断,混合销售界定不清待难题。
(2)选型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主张近期仍维持生产型增值税格局,因为它较好地体现了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消费型可视为增值税改革的长期目标。
第二种看法,主张改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作为进项税金分年抵扣。
第三种看法认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目标模式,但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力,增值税类型的转换只能逐步过渡。当前,可以考虑将“消费型”增值税当成产业政策来利用,实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费型增值税。具体设想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中采用“消费型”,将抵扣的资本物限定为技术、设备,旨在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并抑制投资扩张。转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安排予以缓解或弥补。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别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对前者在规定的购置年限内允许部分抵扣,对后者一般当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递增,直到全额抵扣。
(3)税率优化问题。第一,税率结构模式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主张简并税率档次,认为单一税率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无税扣税”、“低税高扣”等弊端。一是维持当前的双税率格局,并且,双税率结构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税率的量度调整。同世界上实行增值税国家比较,我国基本税率适度,可继续维持。但优惠税率有偏高之嫌,可考虑向下微调为11%。第三,弱化优惠税率累退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在技术上设定一个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税率与优惠税率的率差),同时在全部纳税环节统一执行一档基本税率。当国家在对适用优惠税率的纳税人征税时,除按照发票扣税外,再补扣一个设定的扣除率,从而保证抵扣和链条的完整,解决因优惠税率的应用而造成税负在纳税人之间转嫁的难题。
(4)增值税的管理问题。汉前增值税管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税收流失严重,必须加大增值税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其具体办法有,第一,改进和加强发票管理办法。第二,整顿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并实行增值税税金结算专户管理。第三,赋予税务机关在异常申报方面的核定征税权,制定转让定价和利息、费用分摊的专门规定。第四,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简化“三附表”的填报内容。建立税务机关辅导后再申报的纳税辅导制度。
2、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问题:
(1)纳税人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当遵循国际惯例,以法人为纳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仅以法人为纳税人是涵盖不全的。所以统一后的所得税应称为“经营所得税”,凡有经营所得的企业、单位和组织,均视为纳税人。
(2)税率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比例税率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所得税率,它具有计算简便、透明度高和可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优点,所以,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仍采用30%的比例税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比例税率,其税率可维持现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档累进税率;三是以比例税率为基本税率,制定三级超额累进的优惠税率,即10%、20%和30%。
(3)应税所得额的确定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较乱,税基受侵蚀,税款流失严重。因此,要从多种途径探寻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办法,如建立相对独立的由若干计税扣除标准组成的所得税会计制度,彻底消除企业财务制度对计税所得的影响,对实行计税工资办法的人员要有明确的界定,明确汇总纳税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具体标准等。所以应同时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与企业财会制度完全分离的分行业税前扣除标准。
3、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需要加以完善。
关键词:税制结构;治税理念;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1-081-05
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重问题,是税制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正确处理好这一比重,对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起,流转税和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呈现出前者高、后者低的状态:1994~2003年,流转税的比重平均为61.35%,所得税的比重平均为17.17%;到2004-2011年,流转税的比重平均为53.97%,所得税的比重平均为25.55%,比重虽有所调整,但差距仍然比较悬殊。近年来,税收理论界和税收决策部门对我国税制改革以来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状态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现状,致使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立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跛足”,为此,应当调整税制结构,降低流转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
本文认为,我国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状态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如果这种状态仍然持续下去,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客观上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但按照税制结构优化理论的要求,这一调整不应“刻意而为”,而应“顺其自然”。
一、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是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治税理念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1994年进行的划时代的税制改革就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当时,基于增值税具有税源稳定、税基宽广、充分体现税收中性原则、避免重复征税等优点而大范围地推行了这一税种,并于当年实现增值税收入2308.34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5%,之后的多年间增值税收入也平均高达近40%,从而奠定了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这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税制建设总体上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治税理念的必然结果,其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是一个历史的、自然的过程。这一点可从世界各国税制结构的变迁轨迹得到印证。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总体上经历了从以古老的直接税为主到以间接税为主,再到以现代直接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变迁轨迹。在前资本主义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十分低下,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和源于这一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农”“抑商”的主流经济思想,决定了当时的主体税种只能是按土地面积课征的土地税或按人头课征的“人头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为实行商品课税创造了条件;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下,将追求经济效率作为税收政策的首要目标,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流转税(间接税)自然而然地逐渐成为主体税种。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商品的课税难以课及自给品,保护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对商品课税的数额越多,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越大,削弱了商品经济的竞争优势,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模式已超出了商品本身而扩展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高度商品化的结果使一切收入都可以分解为个人的所得,而经济管理的水平也发展到可以控制个人所得的程度,这就为实行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奠定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将其治税理念由“经济效率”转向“社会公平”,并相继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19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普遍得到提高,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贫富悬殊问题,而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期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为摆脱困境,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以所得税为主的国家,在供给学派注重效率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将税收政策的主要目标由偏重公平转向了突出效率,纷纷降低所得税的高边际税率,以缓解所得税对储蓄和投资的压力,增加总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许多发达国家还着手改革原有的流转税制度,实行了增值税,这使所得税的比重有所下降,流转税的比重有所上升。发达国家税制结构出现的这一新的变化趋势显然是这些国家治税理念转变的一个必然结果。
综上可知,基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税收政策取向是影响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税制结构状态的主要因素。18年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收政策取向在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必然会形成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税制结构状态。这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是与我国这一时期的客观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二、治税理念转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客观上要求适时调整流转税与所得税的比重
公平与效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其关系结构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以往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这种增长相伴还有贫富差距的拉大。有资料披露,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其收入仅占全社会家庭收入的4.27%,最富有的20%的家庭其收入却占全社会家庭收入的50.24%,收入状况明显呈现出“富有者越来越富裕、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处于3000~10000美元时,则意味着该国的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矛盾逐渐凸现并可能激化,因此,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处理得当,国家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若处理不当极易激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已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了这样一个“敏感”阶段。这个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已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严重的低效率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出现的严重的不公平问题。因此,有人主张我国今后的改革需要以“效率为先”转向以“公平为先”,或者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过渡。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权衡,并不一定必然要求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调节取向都具有同一特征,各经济变量的选择应该依据自身的本质属性和内在功能相机抉择。因此,本文认为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并进行优化组合。其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结构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关注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六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可见,我国的收入政策和原则的调整已经开始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随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治税理念也应适时转变。我们认为,我国的治税理念不仅理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应“旗帜鲜明”地立足于“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税收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因为,税收是政府参与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而收入再分配的核心是公平。
治税理念的转变客观上要求适时调整税制结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税制结构的一些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是所得税占比过低的负面效应。由于所得税特别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以及遗产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所得税比重过低,尤其是来自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影响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是流转税占比过高的负面效应。高流转税与高物价密切相关,由于流转税占比过高,我国的税制结构呈现“由企业缴纳、走价格通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现有税制结构下,物价越高,税收越高,而高税收则反过来又推高物价,如此循环,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纵观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化进程,我国税制结构目前出现的这种负面效应,同发达国家自18世纪中叶起逐步形成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出现的负面效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我国应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适时调整流转税与所得税的比重。
三、税制结构的调整不应“刻意而为”,而应“顺其自然”
我国流转税占比高、所得税占比低的税制结构需要调整,已成为税收理论界和税收决策部门的共识,但如何调整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从见诸于报端和媒体的议论看,人们每每谈及这个问题,其出发点大都是为了矫正“双主体”的“跛足”,这是对税制结构调整取向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我们认为,目前我国进行税制结构调整不应一味地为追求或达到“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而刻意降低流转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因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对于我国税制结构中主体税种的设计,税收理论界和税收决策部门一直都有一种近似于约定俗成的“双主体”观点,认为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应该由商品税(流转税)和所得税组成,二者在整个税制体系中占有相近的比重,在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方面共同起主导作用。这种观点的本意是想通过综合商品税的资源配置和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优势,互补各自的缺陷,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制度的总体功能。但本文认为,按照税制结构优化理论,“双主体”的理论依据是难以成立的,而且恰恰正是在这一点上,“双主体”观点陷入了税制结构优化理论研究的误区。
税制结构优化理论从具体分析各税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人手,论证如何实现税种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最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制度的总体功能。结论是:税收制度总体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各税种个体功能的实现程度,但税收制度的总体功能并不等于各税种个体功能的简单相加。这是因为,各税种的个体功能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任何一种税的征收都不仅影响自身功能的发挥,而且还会影响其它税种乃至整个经济的运行,因而,需要在各税种的个体功能之间进行有效协调。
按照税制结构优化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税种之间通过价格、货币等中间机制相互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收入征集方面,各税种间的相互影响集中表现为,一种税的征收量会影响到其它税种的征收量。在既定时期内,既然可供政府参与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那么,各税种在征收量上就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如商品税和企业所得税,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税,但也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这两种税一般都是由企业直接缴纳的,在价格受到行政限制而固定不变时,商品税是不能转嫁给消费者的,纳税者即为负税者,因此,在性质上商品税类似于企业所得税,二者都直接减少企业利润。这就要求在征集收入方面二者要有适当的分工,即若高征商品税就不应高征企业所得税,高征企业所得税就不应高征商品税。其实,这种协调关系即使在价格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中也是必要的。因为,当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时,除非某种商品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否则,商品税税负将始终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这就意味着商品税在价格放开的情况下也会直接减少企业利润,因此,它同企业所得税在征收量方面存在着消长关系,人为地让商品税和企业所得税都成为主体税,显然是不恰当的。二是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方面,各税种间的相互影响表现为,税收对资源配置目标和收入再分配目标的实际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税种,而是取决于各税种的综合影响。从一般均衡分析的角度看,所有的税种对政府的某个特定政策目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货币和价格等中间机制的作用下,无论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收入再分配方面,L类税的征收总是会影响到另一类税的收入规模,同时也影响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而且,这种影响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对应与交叉并存的关系。商品税不仅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内部各税种的合理设计,还可以兼顾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同样,所得税也可以兼顾资源配置的功能。因而,那种简单地认为只要将两类税绝对均衡地置于税制结构中就可以做到资源配置与收入再分配功能并重的完美构想,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基于此,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需要调整,但如果刻意地按照“双主体”的模式进行调整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只能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增加额外负担。因此,税制结构的调整应该“顺其自然”。所谓“顺其自然”,就是按照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来调整,进一步说,就是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下进行调整,即朝着税制结构优化目标迈进。
实际上,我国始于2004年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已经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了,如增值税的转型、企业所得税的“两法合并”,都促进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消费税税目税率的调整,增进了消费领域的公平性;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提高和最低一档税率的降低,增加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这种“顺其自然”调整的结构优化效应也已经开始显现。例如,2004~2011年流转税的比重平均已由1994~2003年的61.35%降为53.97%,下降了7.38个百分点;所得税的比重平均也由17.17%提高到25.55%,提高了8.38个百分点。目前,这一调整还应继续朝着税制结构优化目标迈进。
1.流转税:继续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一是进一步规范、理顺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的征税范围,逐步以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彻底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已于2012年1月1日率先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后又于2012年8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分批扩大至北京等8个省市,从试点的进展情况和效果看,2013年有望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营改增”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重点,不仅是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与世界通行做法接轨、优化我国税收制度的必然选择。因此,下一步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尽快将增值税的范围扩大到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业等劳务服务领域。同时,还应考虑调整增值税税率。在我国周边18个开征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增值税基本税率不超过15%,相比而言,我国的税率偏高;另外,基于目前我国营业税税率多在3%~5%之间,“营改增”后17%的增值税税率也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因此,为保持两个税种税负的大体平衡,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税负大体相当,从中长期目标看,需要适当分步调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二是进一步规范理顺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一方面,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将一些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性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充分发挥消费税“寓禁于征”的环境保护作用,弥补我国当前没能开征独立环境税的制度性缺陷,增进我国税制的绿色化功效;另一方面,应根据对奢侈品范围的重新界定,相应地取消对化妆品和金银首饰等的征税。因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产品都已成了一般性消费品而非奢侈品,对其继续征收重税不但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反而还会因重税造成的境内外价差,导致我国境内消费的大量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