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七年级;液化概念;错误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七年级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的变化掌握得特别差。特别是对“液化”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考试中得分率非常低。在近几年科学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学生调查和访谈,寻找真正的原因。只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才能因材施教,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二、文献研究
国外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早。Piaget在1929年就开始探讨儿童对云和雨来源的认知起源。1983年Osborne 和Cosgrove 以新西兰八岁至十七岁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学生在冰、水和水蒸气状态改变方面的概念发展情形。Stavy,R.和 Stachel,D.在论文《儿童有关固体和液体的概念》(1985)中发现学生在年纪较小时便可成功地分类液体,但认为所有液体皆由水制成。Bar和Travis在1991年对以色列学生有关液、气状态变化的概念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1)学生对蒸发的概念是由原来认为是水穿透了固体物质逐步改变至后来的水蒸发了。(2)对于水中的气泡里是什么物质的问题,则由原先认为是水逐渐改变为后来的空气。(3)学生对沸腾的理解早于其对蒸发的理解。Bar和 Calili在1994年探讨了以色列学生对于蒸发概念的发展情形,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蒸发概念的发展是依循着以下四个程序:(1)水消失了。(2)水被地板或者土壤吸走了。(3)水蒸发意味着现在已不能看到水,而水转变到另一个位置(location)或介质(medium)中去了,如在天空中、在云中。(4)水变成水蒸气了,它是以看不见的小水珠分散于空气中,或是水转变成了空气。
我国台湾学者林显辉在《针对国小学生蒸发与凝结概念》(1995)进行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所持有的正统科学概念比例较高,少数学生认为水气遇冷可以直接变为小水滴,中高年级学生对蒸发持有较正确的想法,对凝结(液化)所持有的另有概念较多,许多学生将凝固的情形视为凝结(液化)。张敬宜在《国小高年级学生蒸发、凝结与沸腾概念之比较研究》(1997年)中发现学生的蒸发概念比凝结(液化)概念好,学生对水蒸气存于空气中的状态不清楚。
三、实践研究
回顾实际教学,七年级上浙教版科学教材通过一个生活的例子引出液化概念:“在寒冷冬季的早晨,干燥的玻璃窗内侧出现一层水雾,原来是房间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教材直接给出液化的概念,但考试时学生答错率很高。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以下原因:
1.物态变化过于抽象。调查发现,学习了这节以后,还有很多学生对“水蒸气”没有真正理解。比如,判断题“水蒸气总是看不见的?”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回答错误。
2.对气态的理解不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很轻会飘动的状态”就是气态。生活中的经验也容易把轻飘飘的烟和雾归类气态。比如,“沸腾时壶嘴口的白色烟雾是什么?”有三成的学生回答错误。
3.习惯用语的干扰。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液化的概念被凝结取代。生活中“液化”这个词语使用很少。但比较习惯地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而凝结与物态的“凝固”“凝华”写法相近,容易干扰。
4.词语自身的歧义。访谈发现,有少数学生容易望文生义,把“液化”从字面理解为“变为液态”,很容易把熔化的过程(固态变成液态)也写成液化。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就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液化”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去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很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下来,很容易混淆和遗忘。通过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教师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难题。
1.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前概念的关注。教师要帮学生理清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观念,特别是要让学生建构正确的水蒸气的概念。比如,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算作气态的水。如果水蒸气的概念建立模糊,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液化”的判断,如把液化过程写成“汽化”。
2.要加强“凝结”和“液化”两个词语的语义关联。凝结在教材中没有明文出现,但是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用语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区分凝结、凝固和凝华。或者让学生先掌握“凝结”的概念,再等价转化为“液化”,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3.要加强“液化”和“熔化”两个词语的语义区分。这两个词语的共同点是变化后都是液态,不同点是变化前分别是气态和固态。熔化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以熔化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掌握液化,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化学、生物、生理及其它临床基础课和临床课发生着广泛的知识交叉渗透,国内外医学教学中都相当重视该门课程,对它的学习是否扎实和牢固,直接影响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生物化学理论课的课程特点,结构式多、反应式多、缩写符号多、概念描述性内容多、记忆内容多、抽象、难懂,导致这门课程长期以来是医学院学生普遍非常重视,但又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比较枯燥的一门课。生物化学理论课处于发展瓶颈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严重的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壁垒。
1 轻松的学习氛围从绪论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除了要系统的介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热情,笔者认为是绪论部分教学的重中之重[1,2]。例如,通常我会以三个"W"作为开场白,即什么是生物化学(what)?;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化学(why)?;如何学好生物化学(how)?。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以三个"W"为主线,展开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深入浅出,将复杂、枯燥、抽象的生化概念生活化。比如,讲述机体的化学组成时,其中水占到体重的60%左右。引入提问,有句话常说:"女人是水做成的骨肉"。我想问大家:"女人含水量多还是男人含水量多?"另外,从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学好生物化学。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同学在接触生物化学之前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因此,要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热情。②了解特点,摸清规律。③讲究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养成课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当场或课后整理笔记,择重记忆的学习方法。
2 记忆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方法
生物化学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但是生物化学的知识内在体系导致,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为概念性、结构性内容,名词生僻且英文缩写符号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很多复杂,且无规律可循的内容,编写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和加强学生记忆[3]。例如:核酸是由磷酸、碱基和戊糖三种基本成分组成,可以用口诀"基本成分有三样,磷酸碱基和戊糖"。学习tRNA的结构时,它的结构特点比较分散,学生很难一下完整的记下来,但是用"三个发夹左右下,右下之间附加叉,三端有个氨基酸臂,下环一个反密码"就可以全面的将tRNA的结构特点凝练出来。再比如,学习脂类代谢中有个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主要是指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如果用"麻油花生米"来记忆的话,不仅语言诙谐生动,而且简单易记。真核细胞mRNA转录后,需要加上7'端帽子结构和3'端多聚腺苷酸尾结构后加工成熟,在讲授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为"戴帽穿靴"过程,就像人准备出门的时候,要戴上帽子,穿上靴子,而帽子和靴子可以对头部和脚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mRNA的加工成熟步骤及其功能。
3 运用情景教学法调节课堂气氛
生物化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枯燥,老师感觉课堂气氛沉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笔者认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4]。讲解真核细胞DNA的空间结构时,先引入问题"真核细胞DNA展开长度大概1m左右,而细胞核直径只有几个微米,这么小的细胞核是怎么容下这么长的DNA的呢?"继而讲解DNA的四次折叠过程,这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再解惑,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前言部分,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站在生物化学的角度,分析饥饿减肥法是否科学?",紧接着讲述糖、脂、蛋白质在人体内作为能量的来源,所占的比重以及供应能量的优先等级。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机械、呆板的内容生动起来。在细胞信号转导一章中,很多学生对第二信使的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细胞,教室内的每个同学都是细胞内信号分子,现在从教室外面来了一个人,找班上同学有事,可是现在是上课时间,他不能直接走到教师里面来,这时候怎么办?既然是上课时间,同学们都不能自由进出教室,但是老师可以啊,老师可以走到教师门口,接受信息,等到下课,再转达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室外那个人是第一信使,而老师就充当了第二信使的作用。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道理中明白了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4 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生物化学理论课和其它医学基础课不同,它的研究水平是分子水平。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抽象的,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来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采用板书绘图或者挂图和教具来辅助教学过程。但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如结构的改变、物质穿透细胞膜机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等,均是动态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的同时,使一些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更加生动,直观[5,6]。例如,在解释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之间的协同效应时,从紧张态到松弛态的转变,学生很难理解。但插入动态视频后,使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立体构象的改变过程,这样比教师对着静态的图片,纯语言描述要容易理解。再如,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其起始阶段,聚合酶如何组装;细胞信号转导中细胞膜如何识别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等,如果能够采用一边播放FLASH视频,一边讲述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动态变化过程,优化教学效果。
5 结合临床和科研体现生物化学的实用性
作为医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夯实医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服务。在科研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很多研究领域只要涉及到分子水平的研究,都会运用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学内容和临床以及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更新知识体系,再者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例如,糖代谢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导致氧化型谷胱甘肽不能及时还原,结合临床"蚕豆病"的临床表现,讲述糖代谢中NADPH+H+生成,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的重要性,能够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在DNA的空间结构中,讲述核小体的组装时,结合细胞凋亡中检测手段DNA梯度电泳,解释DNA折叠形式和为什么凋亡时会出现DNA梯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研视角。
总之,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掌控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求知触角,深入简出的教学方法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还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 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 大学教育, 2013 (13), 118-119.
[2] 汤 婷 黄春霞. 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 学园, 2013 (16), 64.
[3] 李保安. 浅谈生物化学记忆方法[J]. 科技资讯, 2011 (11), 188.
[4] 吴伟健,桂新春. 角色扮演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活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3), 77-78.
关键词:生物化学;PBL;临床知识
生物化学学科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化工、卫生、食品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刚刚新起的学科。而目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只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院仅学临床知识,大多教学改革都没有将其与临床联系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改的难题。
一、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在基础课程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一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课程学习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在后期的临床教学阶段,较多地联系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医学知识的系统知识结构。不至于到了临床课程乃至做了医生之后,才发觉生物化学知识如此重要却又无暇再深入钻研。
二、结合临床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分两部分: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研究,即静态生物化学(staticbiochemistry)和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研究,即动态生物化学(dynamicbiochemistry)。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专题篇(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生化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庞杂,不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强调对理论和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容易使教学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和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则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各章的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例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在讲授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时,可以先以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阿尔茨海默症和疯牛病的发病为导引,再逐步讲到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生物化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适时进入临床见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附属医院联系,安排学生进入临床科室、检验科室进行参观和学习,了解一些常见病检测指标的应用方法。例如,心肌梗死、肝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等指标的应用和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指标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学科,是S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伴随就业指导而生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认识自我、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是就业主体本身,因此对于解决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误区造成的就业困难有其根源性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
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
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因此,这种就业人群的稳定性很差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
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
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
(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
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
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
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
(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
(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就算在外力因素下勉强就业,也会有较高的离职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6-0290-01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知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但同时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要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2]。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一名教师,笔者将在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浅谈如下,以求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1老师的教
1.1上好第一堂绪论课
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是绪论,有时甚至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因此,上好第一堂绪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堂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堂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们都熟知人、物、事入手,比如酵母发酵引出酶学、DNA双螺旋结构引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甚至分子生物学时期等等,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究竟是什么有个整体的概念,对后续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浅显的了解。医学生物化学主要是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通过绪论的学习,让学生对人体的生物化学充满好奇,也就良好的完成了绪论的教学任务。
1.2不可忽视每节课的导入
生物化学的每一节课都有自身的重点和难点,好的导入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环节。问题导入法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上课过程中解决问题,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在讲蛋白质结构时用毒奶粉事件做问题导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法分子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讲维生素时用夜盲症、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什么引起的做导入;在讲糖代谢时用糖尿病做导入,让学生去思考糖尿病到底是由于我们体内那种物质代谢出现障碍引起的;在讲脂类代谢时用减肥药左旋肉碱做导入,让学生思考左旋肉碱这种减肥药是否一定能够减肥等等。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这些问题做导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能够用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听讲,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1.3注重课堂上的细节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生化基础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3]。因此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选取与临床上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既能够联系实际,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用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来讲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用痛风症的病历来讲嘌呤核苷酸循环;用肝性脑病的病历来讲蛋白质代谢中氨的代谢;用黄疸症状来讲胆色素的代谢等。通过这些临床上常见病的讲解,不仅能够将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好的传达给学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未来在临床上会见到的病症有一定的了解。除了与临床相关的例子,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课堂上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有本质的认识,能够充分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为什么用酒精消毒;鸡蛋为什么煮熟再吃;一氧化碳中毒原因;为什么不提倡过度淘米等。
1.4重点总结
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样,每学完一章节内容也要进行总结。总结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将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内容串联起来。
2学生的学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多,难度较大,对于化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也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学习生物化学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才会让生物化学的学习事半功倍。
2.1循序渐进,注意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中心内容是物质代谢,但要学好这部分内容首先就要学好前面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章节,充分掌握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后续与这些物质密切相关的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才能更容易理解记忆。而物质代谢部分自身又是前后紧密相连的,学习完三羧酸循环后,我们体内的蛋白质以及脂类物质代谢最终都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注意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
2.2细心比较,找出异同,构建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比较,在脑海里留下清晰的印象,把握课程内容的本质特征,找到规律,找出异同,构建起知识模块,在围绕主线向外延伸扩展,这样不仅便于记忆,更有利于对整个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学习完糖代谢之后,要求学生把糖代谢的各个途径总结成一个图,将糖代谢整合起来形成整体,各个代谢途径也更加清晰明了。生物化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事关医学人才的培养,但这门课程的内容多、难度大,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用心讲授,而学生也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查锡良.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
[2]王海燕,郑丽莉,董伟,陈丙春,朱淑英.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高职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177-178.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但由于各校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找出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根据赣南医学院开展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一初步探讨,以期能为其他学校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
Abstrac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goal of our country' s higher education, but every school has their special details, discovering suitable bilingual teaching pattern now become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ccording to my school reality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biochemistry, this article makes an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o the main question and its solution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chools.
Key words:Biochemistry;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为了培养出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化医务人才,应对中国加入WTO后教育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包括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也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也因此受到各高校重视[1]。目前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当前研究热点。我校也于2005年开始开展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本文结合我校实践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期能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的主导学科之一,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其理论和相关技术已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医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对诸如《遗传学》等的双语教学具有铺垫的作用,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医学院校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这门学科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而这些最先进的信息多数储存在英文中,把这些概念译成中文,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我们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采用英文原著上的表达,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这是单用母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 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的选择与应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我们尚缺乏统一的医学英语教材。我院目前是授课教师将现行的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讲稿,一是难度太大,二是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情况。
2.2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我院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多为阅读理解好,由于老师未受到公共外语的专门培训,其听说能力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而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发挥自如,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上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2.3 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较深奥,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来分析、消化,原本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因而在上课时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在上双语课时打磕睡或看别的书,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请老师用汉语授课。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不但达不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反而使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到。
2.4 教学时数不够双语教学中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学时不够充足,由于课堂上的部分信息要用英语传授,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等用英语讲完之后,还要用汉语对其中的难点作进一步解释,这样就延长了教学时间,使得原本一个学时(40 min)的内容至少还需增加10 min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2]。
3 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选用适用教材生物化学的英文教材很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搞好生化双语教学的重点。目前,由于生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此外,原版教材大多为煌煌巨册,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承受,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3]。因此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情况,参考原版教材,结合国内现行教材,编辑出合适的生化双语教学教材,并在上课前两周发给学生,将重要而常用的专业词汇列举出来,标出音标及中文翻译,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理解以及课后复习。
3.2 加强师资建设师资水平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师短缺的现象,以非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来进行双语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所以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口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部分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集中专门的英语口语培训,我校组织过两次此类培训,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3.3 探索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又缺乏专业外语的基础,双语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4]。可以针对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如英语水平整体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而针对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英语授课的时间和部分章节,以保证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首要教学目标的达成。
3.4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双语教学中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需要用英语解释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尤其将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来演示,既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用英语教学而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滕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
[2]益文杰,房立敏.双语教学的有关问题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22(2):176.
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重要的边缘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记忆性强、实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生物专业学生分配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本文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实时更新内容。讲到基因表达时,可介绍我校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并把有关基因组草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讲授理论课时,可通过联系周围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了解生化问题,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脂类代谢部分,可以介绍目前世界肥胖人数已超过1 6亿,肥胖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死因,再结合脂代谢机理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平衡营养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过设问方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短跑后人会感到小腿酸痛?为什么不能常吃生鸡蛋?为什么加卤水可以制豆腐?为什么多吃糖会发胖等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既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了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1.3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涉及的许多概念及反应过程非常抽象,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集声、像、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用ChemOf fi ce Ul t ra 8.03绘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维立体结构,录制视频介绍几种层析法等实验性强的理论知识,运用Fl a s h动态画面模拟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遵循内容精简、版面简洁、色调清晰,动画科学,切忌将它制成电子黑板。在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1.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引导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然后以答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开展课堂交流。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参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网络图书馆等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2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化学的双语过程中,首先处理好现阶段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提高教师的双语执教能力。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口语,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培训。另外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循序渐近的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3开展创新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开展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环节,从试剂配制到实验的预试及分析均由学生完成。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开展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课时和经费限制,很多学校主要开设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至关重要。如设计“鸡蛋清SOD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酶的性质、酶的分离及纯化关键技术、酶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3.3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作为生物学与化学的有机整合,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互相作用的一门科学,即站在生物学的角度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做出更加全面的解释。生物化学知识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可以应用于材料、食品、安全、环保等诸多领域。同时,生物化学理论性强、名词众多、概念抽象,可以说是生物学科中最晦涩难懂的学科之一。如今,生物化学教学已经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利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育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几点改革生物化学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改革生物化学教学的策略
1.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生物化学中的诸多知识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感觉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过于繁杂,而且混乱,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将庞杂的知识变得系统化和简单化,是生物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之前,要先向学生简要概括本章、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指明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同时在讲授新课之前,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讲课内容,这样可以将新旧知识衔接在一起,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清晰的内容主线,而重点与难点内容就是这条主线上的关键细节。另外,在讲授每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提出令学生感兴趣,能引发他们互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还能使他们对知识点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率。比如在讲述静态生物化学内容时,教师要以其结构为核心,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在讲述动态生物化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三羧酸循环展开各大物质代谢理论,帮助学生厘清各大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要实现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以权威性教材作参考,包括生物化学教学。然而,无论多么权威的教材,其内容都应该时刻加入最新的元素,这样才能增长学生的见识,促使他们与时俱进。有鉴于此,生物化学教师在备课工作中就应该时刻关注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前沿信息,及时将最新内容补充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解脂肪物质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最新学术文献中有关脂肪物质的内容加入进来,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思路,还能让学生知道生物化学知识是不断更新与升华的,只有打破僵化思维,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近些年来,DNA指纹图谱和基因芯片技术的那个新名词不断涌现,它们在分子生物学和法医学等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教师应该将这些新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不断扩充新知识。
3.改革教学方式
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性强、知识量大,所以教师基本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法比较枯燥,师生都可能感觉乏而无味。更何况当今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更是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有鉴于此,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比如根据现实生活案例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进行教学,将讲解式、启发式、案例式、引导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这个概念时,如果教师单纯使用讲解式,可能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中涉及到的简单例子进行说明,如为什么吃牛肉比吃白菜耐饿?接着通过例子进行引导,牛肉和白菜的营养成分各是什么,有何不同?这些是静态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接着分析为什么吃了牛肉、白菜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人体也是生命有机体,当不同营养成分进入人体后就会产生不同的功效,这便是动态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通俗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宏观角度掌握生物化学的性质。
4、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早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音频等于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学习,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使授课方式变得更加便捷,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生物化学中的物质构成、代谢过程等知识都具有微观性,看不到摸不着,学生掌握起来不是特别简单。在这种情势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各生命组成物质的特异立体机构,代谢过程中物质构象等,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掌握相关知识。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声图并茂、动静结合,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扩充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补充学习。
1.1生物化学的含义及重要性
生物化学课程涵盖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调节、生物信息传递等知识,其特点是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其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多有交叉、融合,且进展十分迅速,新的知识不断涌现[4]。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调节,以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门学科[5]。
1.2生物化学实验课建设的重要性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实验技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专业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同时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现代生命科学的各领域研究越来越多地要应用到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环节,实验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如何使学生在实验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培养仍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6]。生物化学实验课着眼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加深对生命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因此,生物化学实验课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使命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突显其重要性。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突出基础知识体系进行形象化教学、开展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注重实验课教学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关心学生成长,教书育人。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课相辅相成,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且广泛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生物体的各种化学过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基础环节。做好教材中的实验,对于验证概念和理论,形成对生命科学现象的正确认知以及更好地把握生物化学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意义[7]。
2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
在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验原理和操作程序,尽量避免在课上老师过多地讲授,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勤思考,实验中和完成实验后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自己设计,增强学生在实验中的灵活主动性。查资料,做预习综合性实验前后连贯衔接,如果一次实验发生错误,后续实验就无法完成。因此,实验课开始前,我们要求学生查阅实验的相关背景知识[8]。
2.1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原则
实验课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技能。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把实验课教学目的具体化,使教师明确每次课和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手段,制定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和课时实验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在整个实验中应掌握哪些实验原理、学会哪些实验操作、验证哪些物质性质或制备哪些物质等等。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过程中保持课堂纪律,保持台面、桌面、地面和水池内的洁净有序,积极思考、细致观察、认真操作、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作业等。经过多次强化训练和严格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和作风[7]。2.2生物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9]。一是实验课开设内容统筹安排的不足。我们提出应找到课程群内容关联点的同时,也需将课程群课程的内容按一定标准相对分开,使学生看到生物化学与其他生物类专业课的联系也分辨出其间的差别和侧重点。二是基础型实验与应用型实验的脱节。目前生物化学所开设的实验普遍具有针对性不强、涵盖面小等特点,只注重强调了基础型实验而忽视了向其他交叉学科延伸的重要性。因此需多开设应用型实验,其所要求掌握的技术应随时顺应生产应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需要其支撑科学即生物化学的实验大纲应适应生物课程群的建设而有所偏重和调整。三是实验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面,没有制订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只是单纯地从生化实验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没有从与课程群整体衔接性上进行双重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实验技能。因此,在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2.2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0]预学——夯实理论基础:要想带好实验课,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这就要求老师及学生必须对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夯实理论基础。这样一方面能清楚地了解理论课所讲内容,避免实验课时重复讲授,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预做——做好预实验:为了保证每个实验教学的成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可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可能忽视的操作环节,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指导实验的主动权,控制好课堂实验全过程,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完成。预讲——实验课预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还应该进行预讲。通过预讲,可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预讲首先可以做好语言准备。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社会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所必需。设计合理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还能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11]。
作者:王晓丹 周鸿翔 方兰 曾海英 邱树毅 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150.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刘峻峰,孙作达,李冬梅,等.研究生综合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31-32+94.
[4]朱甫祥.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学[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1):24-28.
[5]李燕,何培新,王楠,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性实验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9-200.
[6]吴娟,胡一鸿,贺爱兰.地方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中国市场,2012,(14):152-153.
[7]徐伟丽,马莺,徐德昌,等.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轻工教育,2010,(5):64-65+85.
[8]许丽辉,高媛,姚敏,等.适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2,(4):99-101.
[9]刘枣,王永泽,赵锦芳,等.适应课程群建设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