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善空气质量的合理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LAQM
1背景概述
1997年,英国出台了空气质量法,实施了一系列空气质量管理政策,制定了新的战略及目标,以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保障居民健康。
(1)英国空气质量法
英国的空气质量管理(Local Air Quality Management (LAQM))框架是在1995年的环境法第 IV部第80节的指导下开展的。该法令要求各大臣尽快准备及出台一份关于空气质量评估和管理的政策报告书,最后出版成了空气质量策略(National Air Quality Strstegy (NAQS))。1997年,英国出台了空气质量法。
(2)欧盟的指导
在英国开展包括改善空气质量的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欧洲立法支持。除了完成欧盟法定责任外,LAQM框架为国家实现额外的目标提供了机会。例如,欧洲对交通工具排放和汽油的标准在帮助英国在NAQS中实现控制交通产生的污染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
(3)政策目标
英国空气质量管理体制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空气质量,从而保证公众的健康。行动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他们是由人民直接选出的,因此,他们是可靠的和须直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另一个目标是为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不断变化的污染源倡议一个全面的方法去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2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政策措施及效果
2.1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审察与评估过程[2]
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审察与评估过程主要分两步完成:
第一轮:
LAQM法令最初要求有三个阶段的地方区域内空气质量的审察和评估,每个阶段逐渐深入和复杂,于1998至2001年大大地实行。
第一阶段: 主要是排放源及其在地方区域影响的调研。
第二阶段: 引入审查模型和可用的监测数据。
第三阶段: 为估计预测特定目标污染物未来排放浓度建立复杂的模型和监控程序。
当完成第三阶段的调查和评定后,若某区域的污染物浓度被预测为在他们的目标日期前会超过空气质量标准的,则该区会被指定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Air Quality Management Area (AQMA))。当被选定为AQMA后,当地地方政府须着手准备一份关于如何在指定区域内实现达到空气量目标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书面报告。
第二轮:
环境,食物和农村事务部门(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 (Defra))会被委任对第一轮的工作作出评价和后续的建议,并为第二步简化处理方法。而现在地方政府须通过两步骤确定那些在上次评估中己经改变了的并可能会导致超过空气质量目标的因素。此过程需要两个步骤:
所有地方政府须进行审查评定的更新(Updating and Screening Assessment)。主要是确定那些当第一轮结束后已改变了的且须再进行进一步评估的物质。所谓变化包括新的监测数据、新的目标、新的污染源、现有污染源重要的变化或可能影响空气质量的其它本地的变化。
当此更新的监测评估确定了一个地方有超标危险的话,当局需再进行一个详细的评估,其目标和第一轮的第三阶段相仿,也是确定任何未来可能出现超标的地区,或者相反地修正或取消一个目前的AQMA。
2.2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措施
当国家空气质量策略发表之后,当地政府表达了缺乏少必要的工具和专家有效地实行他们的AQM责任的担忧。于是,中央政府响应以提供有用的国家资源,包括指引文件、含有监测数据的基本网络信息、排放物目录、电话和邮件援助平台。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的制度化是LAQM最重要的一方面。行动计划必须得到不同部门间、政府内部以及利益持有人等的合作。
如上所述,从英国的经验可知,实行空气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方面是制度上的实行,而不是监测和建模等技术方面。在空气质量管理领域政策上的改变速度比制度上付诸行所需的速度要快。不同部门、国家不同水平间以及地方政府都需要参与。目前为止,此审查和评估这个步骤大部分都是由环境卫生的专业人士负责。但在计划实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需要其它专业人士一起去作出一个综合的决定。国家制度化的指引需在各部门的合作下才能对控制不同污染物制定出一个可行的、可接受的时间框架。而在当地水平上,在英国有两种类型的本地政府:单一的全功能管理局(单一机关)和两级制地方当局(每一层(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部门责任)。这就使要合理管理各部门以求用最优水平的成本效益达到目标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有趣地,伦敦很多年都从未由单层变为两层的结构。
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调查显示有的政府部门对空气质量问题并没予以重视,他们把原因归咎于“政府内部缺乏合作”。但从大部分部门的反映来看,“政府内部缺乏合作”并不是任何一个部门的一个很大障碍,然而的确有少部分部门缺乏在此问题上的知识或参与,例如经济发展部门。此外,交通部门把 “缺乏资金”作为实行空气质量管理的最大障碍。但如今交通部门必须考虑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政策的起动,因此,他们须将他们的政策与环境健康相结合。
2.3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政策效果
在实行AQM的过程中证实了有效的沟通、合作和磋商对加强决策过程的重要性。一个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是视本地情况而定的,然而,实行AQAP时需要关注除指定的AQMA外其它地方的措施。例如,某AQMA主要是交通相关的问题,任何在AQMA内实行的措施都可能对运输有很大的影响,如往返旅程、突出本地政府地区性地共同工作。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证据显示在英国地区性的合作比本地政府内部其它政策领域的结合更为超前。
在实行AQAP时,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当局实行他们的AQAP时其方法的成本效率。为了可以通过一个公平和有效的方法成比例地把责任分配给工业、运输和其它部门,要对在AQMA中达到空气质量目标所需作出的相关贡献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在与不同利益涉及人商议之前,一个合理的分配是极其重要的,而衡量这个可能的解决方法的成本效率时须把当地情况考虑在内。而对不同方法的效率调查是必须的。
位于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议会(Bristol City Council (BCC)),将AQAP措施看入是他们本地运输计划(Local Transport Plan (LTP))的发展。BCC发起了一个与运输、土地使用和污染控制有关的合作团体。此团体解决有关空气质量和所有有关团体前景的声音的团体。与LTP早期的结合被证实了对AQAP的实行是非常宝贵的。例如,措施的含义如道路使用者收费和低排放区 (由空气质量,运输和政治的角度)的调查时间比须进行审查和评估目的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在伦敦,一项最新调查了LEZ在伦敦的可行性。它调查了LEZ的成本和利益,它能达到什么以及如何实行之。研究考虑了伦敦很多作为低排放区的选择。在伦敦,推荐的LEZ会将目标PM10的排放有很大的影响。它估计推荐的方案可于2010年把伦敦PM10的总排放减少23%。它也可在2010年前把伦敦PM10超标面积减少43%,还可在2010年前把伦敦NO2超标面积减少19%。
3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经验总结
空气质量的管理切勿单单只着眼于城。当审查和评估系统开始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很多乡村地区也须颁布AQMA和实行APAP。尤其在挤拥的场区域特别明显,那里交通缓慢以及大众都暴露于主要街道上,这使这些地区须宣布成为AQMA。之前的研究表明乡村地区的合作体系未很完善,很多乡村政府仍存在各部门间隔离的情况。乡村政府里缺乏合作这一问题将会是未来英国AQAP的一个重要关注方面。
政治责任对AQM过程、联合采纳以及在本地政府和其它机构实行有效的措施所需的AQAP所有权是极其重要的。当本地政府被调查问及什是在当地改善空气质量最大的障碍时,缺乏资金是最大的障碍,其次就是政治责任(国家上责任是被认为比本地的更为重要一些)。从当地政治家所需的意识来看,这的确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政治上的责任重要之外,对AQAP的资助也是达到空气量目标的一个成功的因素。在英国,由1997年至2001年的问卷调查显示正趋向于一个更公共的资料,常用的散布数据的方法为空气质量报告、公共数据小册子和一个讨论的网页。数据散布策略的更大适用性和可用性不一定意味着此交流策略是有效的。
Bickerstaff and Walker (2001)并没有证据显示空气质量数据措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建议一个更专注于本地的空气质量数据来得更有价值。访问讨论显示本地的特定空气质量资料和集体行动对当地空气质量更有影响,这些都被断定为潜在地促使了更大的行为上改变(Bickerstaff and Walker,2001)。
4英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因子分析;空气质量;环保重点城市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22-01
自从空气污染还未人们关注以来,慢性死亡率是533/10万,占2012年死亡率的86.6%,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健康状况的重要危害因素,如呼吸系统异常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引发了重型工业大量出现。但是,随着空气质素的严重及恶化,工业能源消耗和由于失职造成的人力损耗进而造成人类健康的威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急性中毒,急性死亡和慢性中毒。及时采用措施控制减少空气污染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模型与中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相对比的主要步骤:①选定指标的初始变量和城市空气样本数据建立初始数矩阵,②矩阵标准化的初始数量,③对标准化矩阵的数量采用因素分析法主成分法,为了得到共同因素的数量,④使公共因素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利用旋转共同因素进行研究并给出解释⑤关于常因子回归的旋转分析,计算选定城市的样本空气因子得分值,以及所选城市体重的因子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和排名的空气质量,给出了分类的类型。因子分析过程数据主要用于标准化而且预处理研究数据单位多元化,然后是因子分析。KMO标准应为:0.9以上的值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大于0.8的值意味着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超过0.7的值意味着可以进行阶乘分析;低于0.5值不能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64,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检查了391.903的卡方值,概率为0,低于0.01,显示出非常高的水平。假设在显着性水平被拒绝,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另外,研究变量已被证明是相关的,表明因子分析是可以进行的。因子分析的因素分析是通过研究相关变量矩阵的相关系数和找到可以控制所有变量的几个随机变量来描述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然,要素分析只是为了方便分析,简化复杂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因子提取和结论,3.536和1.055之间的特征值具有两个以上因素的特征值。第一个因素解释了58.925%的差异,第二个因素解释了17.575%。可以得出结论,累积方差贡献率包含76.501%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可以作为说明的指标。第一个常见因素是二氧化硫的高负荷,可呼吸颗粒的年平均浓度,年平均浓度的NO和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表明四个因素相关,可以称为类别。第二个常见因素是NO2的年浓度高浓度和8小时臭氧最大浓度为90%,这被称为一类。因此,空气质素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可以导致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计算两个因素。另外,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用SPSS获得如下:F1=0.301X1-0.027X2-0.308X3+0.426X4-0.262X5+0.215X6,F2=-0.059X1+0.439X2+0.010X30.306X4+0.666X5+0.124X6.
二、空气污染及建议
建议空气污染是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例如,工业中的烟雾,有机物和氧化物,煤燃烧,火山喷发和森林火灾是污染物向大气中释放的原因。最近国家经常严重污染天气,不同城市发出橙色警戒和黄色警戒。阴霾越来越多,当天的相关标准越来越低。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空气污染。将重工业从人口稠密地区转移到郊区城市高层建筑事实上是缓慢的。空气循环下降,抑制污染气体的消散。城市人口密集,居民受到非常大影响。改变重工业的做法是一个重大的补救办法。鼓励多种树,森林砍伐和根据第八国民自己增加森林覆盖率。可以总结出结论,也就是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建议:
1、完善法制制度
在完善法制制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到污染物排放。并且由本文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发达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于第二产业发达的环保重点城市。因此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应该合理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2、环境信息公开
缺乏公共环境要求是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社会事业。所以我们需要公开的“自下而上”的参与来保护空气环境。采取行动进一步扩大企业环境信息,扩大企业范围,确保污染数据的真实性。政府要加强公众的环保要求,表达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鼓励公众监督的重要性。
3、完善相关环境政策
改善企业政策污染物排放,企业处理污染物收取制度,环保节能产业,现代服务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等,只有企业利益的建立和环境损害成本是与系统成正比,将环境污染成企业内部化的成本,避免向全社会污染空气环境的成本,从而使污染物排放的合理控制真正成为企业的有意识行为。
4、分区域进行治理。
不同领域的空气污染问题是不尽相同的,除了上述建议外,最重要的是当地情况。工业发展应更加紧迫地解决工业污染物,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燃烧,反应,加工等污染物;也要大力推进空气环境保护和空气污染防治重要,使每个公民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保护环境,进入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杜绝资源的浪费和空气污染。
结语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严重影响自然h境以及人类生活。在过去几年,我国已经将空气治理作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在节能减排、工业转型、绿色出行等方面都下大力气推进空气污染治理。但是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实证分析却不多见。对一个国家不同地区进行研究有利于比较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社会环境的地区在空气质量上的异同,总结经验教训。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发展,提高空气质量,很有必要对我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空气质量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不同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的可行路径。排名和聚类结果表明,西部和沿海地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中央工业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全国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城市质量差到市参与良好的环境保护管理和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产业,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规划应从大局出发,考虑经济布局,地理范围,自然条件等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五一,叶敬忠,张世秋.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9世纪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工厂产生大量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雾日”成为伦敦的常见景象。
1952年12月5日清晨,伦敦像往常一样覆盖着浓雾,市民们并未很在意。但很快,伦敦变成了云中楼阁,到处可以闻到浓雾的恼人气味,喉咙难受,开始咳嗽。
浓烟不断侵袭,公共汽车无法运行,一名试着开车的司机后来回忆:“煤灰的油烟像油漆一样挂在挡风玻璃上,都没办法擦掉。”渐渐地,全城的戏院、剧场和电影院都逐渐被浓雾所占领。这座工业之城的交通彻底瘫痪了,只有救护车停在路上,应付突发的情况。
伦敦的报纸起初只是关注大雾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但医院开始传出这样不幸的消息,死亡人数越来越多。
英国官方数据显示,从12月5日起,短短一周时间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这起事件总共造成12000人死亡。
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因为这次沉痛的灾难,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政府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
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空气质量有了极大改善,烟雾事件时期的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下降了99%。
伦敦如何有效治理雾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共同《伦敦烟雾治理历程》报告(下称“伦敦治理报告”),分阶段详解伦敦的治理经验并探讨其对中国治理雾霾的启示。
祸从煤出
专家后来解释烟雾事件时指出,在集中供暖时代之前,寒冬的伦敦,数以万计的家庭只能烧煤取暖。由于战后经济困难,政府将优质煤出口国外,而伦敦人则烧劣质煤,污染更为严重。
烧煤的工厂排放的大量浓烟、汽车排放的机油废气和从欧洲大陆飘过来的污染云,都令伦敦的空气质量变得很差。
当年的伦敦,工业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吨的浓烟从烟囱中飘出来,排放2000吨二氧化碳(CO2)、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更为严重的是,当大量的SO2从烟囱中排出后被氧化,混合了水蒸气之后,就形成了800吨的硫酸。
当空气不流通的时候,这些污染严重的黄烟就被“困在伦敦上空”。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SO2和黑烟,而高浓度的SO2可以诱发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促发死亡,因而在两周之内导致了几千人的过早死。
事实上,在烟雾事件之前,伴随快速的经济发展,伦敦的空气污染形势已经渐趋严峻,在冬季发生过多起空气污染案例,最早的记录甚至可以追溯到1813年。此后100多年,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并最终酿成惨剧。
烟雾事件成为一个楔子,以此为节点,拉开了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序幕。
制伏SO2和黑烟
伦敦治理报告通过梳理史料和大量数据,将伦敦近50年(1950—2000)的烟雾治理过程,按照其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划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1960)。伦敦治理报告显示,烟雾事件后,倍感压力的英国政府于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the Beaver Committee),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英国于1956年出台了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同一时期,清洁空气委员会(Clean Air Council) 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并从对空气污染治理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责任的人那里获取空气污染治理建议。
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补贴至少 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
1960年,伦敦的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控制黑烟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长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力。
政府还在1974年颁布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 ,规定了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
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到1976年,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
解洪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伦敦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第一阶段还略有波动,但到了第二阶段,伦敦的空气质量便有了显著变化,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短期内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过80%。
1980年,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终于进入平稳改善阶段,控制重点也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
2000年之后,伦敦的空气质量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烟浓度再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伦敦的主要污染物。
2002年,伦敦市长经过广泛咨询后了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其中详细说明了伦敦要如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目标。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在2006、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
“拥堵费”和“低污染排放区”
伦敦治理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人均GDP、三大产业比例还是能源结构方面,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现阶段的中国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在过去30年间也经历了空前快速的经济增长,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和大量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带来了空气质量的严重退化,并最终引发了2013年大范围持续的“雾霾污染”。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状况随着工业化发展恶化到极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将逐渐得到改善。
然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而是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教训和经验的总结,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环境、资源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中国不能坐等“拐点”的到来,而是要吸取教训,尽早行动。
根据中国目前面临的现实情况,伦敦治理报告指出,“拥堵费”和“低污染排放区”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很有借鉴意义。
从2003年开始,伦敦政府采取了收取“拥堵费”的政策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该政策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该政策的具体规定是: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10英镑/天的拥挤费用。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
此外,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
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大气治污仍任重道远
解洪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952年烟雾事件后的60年间,伦敦政府采取了许多空气治理措施来改善伦敦的空气质量,但伦敦烟雾治理的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于完善的立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推行诸如烟尘控制区、地方空气质量达标管理等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解洪兴认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管理机制得以成功运行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足够的接受过相应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源。“英国国家级的环保部门包括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Defra),环境局(Environment Agency)等不同的机构。截至2011年3月31日,仅英国环境局就有员工11527人,2010—2011年该部门全年的预算就达到12亿英镑(约合119亿元人民币)。
伴随着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英国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气的占比却从0上升到了36%。
有鉴于此,近年来,北京也在对煤炭的消费总量进行控制。2013年8月,北京市颁布《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15年底实现核心区无煤化;到2017年,北京市的燃煤总量将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北京市还计划显著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到2017年,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0%以上,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10%以下,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力度与能源平衡进一步加强。
不过,伦敦治理报告最后指出,伦敦60年的空气治理经验给中国最大的启示是:治理空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法规,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人员资金的投入。“尽管伦敦的空气质量和1952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改善,但随着欧盟空气质量标准的提高,今天的伦敦仍然未达到欧盟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伦敦的经验似乎也在宣告,在应对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道路上没有捷径,需要长期的控制策略和持续的努力。”
1AQI范围预报方法
1.1级别判断在空气质量模式AQI预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空气质量实况、天气形势预报和污染源排放变化,初步判断次日AQI预报级别,确定将其定位在某个级别内还是两个级别间。例如优、优~良,良、良~轻等空气质量级别。通常若天气形势稳定或变化趋势清晰,AQI可定位在某级别内。若未来天气形势变化不明朗,例如,出现弱槽过境、弱降水等,可将AQI定位在级别间进行跨级预报。
1.2中心线设定根据初步判断AQI变化趋势,设定AQI范围中心线的大致位置,即偏向趋势变化所向级别的低、中、高段位。通常根据好转、稳定、变差的趋势,分别将AQI预报范围的中心线定位在稍低、持平、稍高段位。例如,初步判断AQI是跨越良到轻度污染两级的变差趋势,根据预估的AQI变化幅度,将中心点设定在偏良、居中或偏轻度污染的段位。
1.3变化幅度修正为提高预报准确性,需在设定的AQI范围中心线上加减一个变化幅度(偏差),最终形成AQI范围预报。通常在中度污染以下加减10或15的幅度,中度污染以上加减20或更大的幅度。例如,初步判断未来24h空气质量级别为良,并有转差的趋势,AQI中心线设定为85,处于该级别的稍高段位,再加减10的变化幅度进行修正,即最终AQI预报结果为75~95。具体预报范围修正方法在下文详细讨论
2AQI预报范围订正
2.1AQI分级波动范围为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AQI分级波动情况,选取张家口、邢台、大连、沈阳、舟山、济南、长沙、郑州、海口、广州、拉萨、成都、西宁、西安14个典型城市,分别代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相对清洁和污染的城市情况,采用均方差来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常用量化指标,对上述14个城市2014年的实况AQI数据进行统计,以分析不同空气质量级别的AQI波动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各区域的清洁城市和污染城市在同一级别内的AQI均方差无明显差别,且随着空气质量级别加重,清洁城市和污染城市AQI均方差均表现出递增的总体趋势。14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优级别时,AQI均方差为3.6~9.1,均值为6.1;良至中度污染级别时,各城市AQI均方差相差不大,为6.4~21.7,均值为13.4,且有90%的均方差处于10~16的范围内;在重度污染级别时,各城市AQI均方差明显增加,为19.9~34.0,均值为26.6;在严重污染级别时各城市AQI均方差进一步增加,为20.2~106.8,均值为62.4。由此可见,不同空气质量级别的AQI波动范围差异明显,应针对不同级别设置不同的AQI预报变化幅度。
2.2AQI变化幅度范围对于空气质量良好、大气化学机理单一、污染源排放量稳定、外来传输影响较小的清洁城市,其每日AQI的正常波动范围相当于AQI的本底变化幅度,可作为其他城市AQI预报变化幅度修正基本参考值。以三亚市2014年301个空气质量优级天的AQI统计结果为例。由图1可见,优级天AQI近似服从平均值为31.8,方差为62.1的正态分布,90%的优级天AQI集中在18.9~44.7的范围内,以均值31.8为中心,上下均浮动12.9,设定AQI在优级天的本底变化幅度为10,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城市AQI预报的基本波动范围。对于空气质量一般的城市,AQI预报较易受到气象条件、污染源排放、大气复合污染程度、季节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每日AQI波动范围较大。以机动车尾气污染为主的杭州市2014年110d轻度污染AQI的分布为例,如图2所示。AQI分布较为分散,均方差为13.3,超过78%的AQI集中在轻度污染(101~150)的中低位区间(101~130),设定轻度污染AQI预报较合理的变化幅度范围为15。通常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本地污染源排放量大,且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AQI预报更多考虑气象条件和季节变化(如冬季北方采暖燃煤)的影响,在空气质量重度及以上污染时,AQI波动明显以煤烟污染为主的邢台市2014年74d重度污染AQI分布为例,如图3所示。AQI分布明显分散,均方差为26,超过86%的AQI集中在重度污染(201~300)的中低位区间(201~270),设定重度污染AQI预报较合理的变化幅度范围为25。
2.3AQI模式预报偏差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模式预报结果与实况AQI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指导AQI预报变化幅度的设定。以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发的NAQPMS数值预报模式对北京市的24hAQI预报为例,统计每日预报AQI与实况AQI偏差的绝对值,经过3轮异常值剔除(与平均值的偏差大于2倍均方差的视为异常值),不同空气质量等级的偏差绝对值的均方差分布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从优级至严重污染,比偏差绝对值的均方差在4.4~32.7。空气质量越好,均方差越小,反之亦然。空气质量优级时,均方差小于5。轻度污染至严重污染级别的均方差在29.1~32.7范围内,各等级差别不明显。比较现实,有必要区分优良等级和污染等级的AQI预报变化幅度范围。综上所述,不同空气质量等级对应的AQI范围区间大小有所不同,并根据实况统计分析和模式预报经验,无论是AQI实况波动范围,还是模式预报偏差,不同空气质量级别差别明显。因此,在开展城市AQI预报时,有必要针对各级空气质量等级分别设定不同的AQI变化幅度,力求合理并准确地反映未来AQI的变化范围。建议空气质量优良等级设定AQI变化幅度为10,轻度和中度污染等级设定为15,重度和严重污染等级设定为25。
3AQI预报质量控制讨论
为保证城市AQI预报的有序开展,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城市例行的AQI业务预报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1)建立预报日常值班制度,每日值班人员分为主班和副班2人,主班负责预报结果确定和会商启动等,副班负责预报信息和值班日志的编写,并对预报结果提出参考性意见,减少主班的个人盲区。2)建立预报会商制度,在预测到可能出现重污染时,联合相关预报部门和气象部门等机构开展预报会商,集思广益,从不同专业领域和学术背景获取多方意见,最终达成全体认可的预报结果,避免错报、漏报等预报失误。3)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干预,以控制预报的随意性。尽可能实现预报业务自动化分析,避免过多人工参与,提高预报客观性和客观订正效率。4)采用集合预报方法,降低单一模式预报的不确定性误差,通过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各模式的优势,缩小预报的误差范围,从而改善预报效果。5)定期开展预报效果回顾,一方面可评判预报模式对各项污染物预报的系统误差及误差范围,便于模式的后续改进,另一方面有利于预报员总结预报经验,纠正个人倾向,提高预报准确率。
4总结
【关键字】城市环境污染现状;问题;研究对策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锦州市古塔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城市化进程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失序等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
1、古塔区污染源及污染物产生、排放的特点分析
1.1区域特征明显
古塔区辖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工业源决定古塔区的空气质量。生活源对古塔区整体水污染物的产排影响超过50%。尤其是古塔区的西北石化工业区所在的石油街道在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的排放中位居首位,其次是敬业街道。从能源结构看,古塔区主要能源是煤炭,造成的大气污染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导致固体废物中粉煤灰和炉渣产生量偏大。
1.2行业特征明显
废水主要来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造、热力生产和供应、化学试剂、电容器及其配套设备制造等行业。废气主要来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
1.3典型大、中型企业污染集中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州石化分公司各项污染物排放量位居首位,锦州节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市供暖管理处、锦州市古塔区房屋管理供暖公司几家供暖供热企业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量值。
2、古塔区主要环境问题
2.1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国家六大“两高一资”行业(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业)古塔区占3个,导致古塔区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比例偏高。煤烟型空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改善压力大。
2.2冬季采暖低空污染源直接影响古塔区环境空气质量
古塔区部分燃煤用于冬季供暖,皆属低空排放,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高空扩散,影响市区的空气质量。
2.3石油化工行业产品的废水排放量高居不下
2.4机制、体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力
由于缺乏问责机制,加之环保部门“人言轻微”,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以新带老”和“上大关小”等环评措施及“三同时”制度不能有效落实,污染物直排企业存在于城区边缘。
3、古塔区环境对策建议
3.1为实现“争先创优,增量上位”这一目标,坚持“南商北工”经济战略,保持经济稳步发展
3.2合理控制经济尤其是“两高一资”行业发展速度
3.3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
减少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产工艺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结构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结构转变。优化产业布局,就要合理选择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依据区域环境容量调整地区产业布局。
3.4实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管齐下的策略,推广循环经济理念,改善能源结构,实行清洁生产
积极推动全区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减少原材料消耗,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
3.5增加环保投资,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并提高其有效性
解决资金投入,除了政府补贴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例如,排污收费、环保税收、环境基金等不仅可以弥补环境投资经费的不足,还能推动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3.6加强环保部门自身建设,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一、雾霾的科学认识
雾霾究竟怎样形成的,和哪些因素有关,必须进行科学监测。其实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同一地点不同时段的雾霾构成都有明显差异。2011年英国构成雾霾的空气污染物主要为大气颗粒物PM10(微粒)和PM2.5(超细微粒)、二氧化氮、臭氧。欧盟大陆地区空气污染物主要是SO2、NH3、VOC、CO、NOX,黑碳、有机碳、PM2.5和CH4。
随着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雾霾浓度持续提高,有研究者基于中国气象局的31座气象观测站对1980-2005年中国31个首都城市雾霾趋势进行描述,发现雾霾严重的城市主要是人口密集城市,譬如重庆、北京、沈阳,而雾霾较少的城市主要是拉萨、昆明和昆明。25年内有12个城市雾霾程度显著降低,而13个城市雾霾程度显著提高,提高的城市主要是聚集于东部、西南部[1]。美国学者对2001-2010年我国各省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进行研究,除海南、黑龙江和自治区外,全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PM2.5年均浓度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其中,山东、河南最高。2010年,河北省按人口加权的PM2.5年均浓度指标,仅次于山东、河南、江苏和四川,居全国第5位。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表明空气污染确已达到“危险”水平。
研究员刘翠发现西安市自2008年以来PM10、PM2.5持续上升,而PM2.5约有55%来自于燃煤、机动车、工业使用燃烧过程,28%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再譬如王庚辰领衔的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来源,汽车尾气约占总污染物的20%,工业排放污染物约占17%,工地施工扬尘排放污染近20%。除了自身排放,外来污染物约占20%。周涛、汝小龙等发现北京PM10峰值经常出现在春季;一天之中,PM2.5浓度较大时段是早晨7点到8点和下午18点到20点,该时段均为上下班高峰期,移动排放源和人类活动已成为北京污染重要源头[2]。
气候变化与雾霾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焦点。国外学者运用模型分析发现臭氧和污染地区气温有正相关关系。空气污染物可通过辐射力对天气产生影响[3]。部分空气颗粒有冷却效应,影响温室气体所带来的升温效应。其他种类的空气颗粒物,如炭黑或柴油车炭烟,则强烈升温,由此合理协调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可实现双重效益。研究人员还利用气候模型来估计1850年(工业革命前)和2000年的世界各地空气污染状况,通过集中关注这两个年份可大致确定有多少空气污染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既然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那么空气质量管理首先需要适应[4],而适应主要建立在空气污染参数上的空气质量预报。这种预报就包括了既定地点污染状况的空气污染物指标,包括可吸入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悬浮颗粒物等等[5]。
二、雾霾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评估
对雾霾最直观的的感受便是“看不见蓝天”,而这种看不见蓝天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影响通行安全,较低的地面能见度必然引发较多的交通事故;二是导致气象变异,区域气候反常;三是对动植物尤其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雾霾和PM2.5的健康和经济效应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欧洲曾有60名研究人员在欧洲25座城市(居民总计3900万)深入调研,得出结论:这25个城市,微粒污染超出限值可造成平均每年1.9万人丧生,降低细悬浮颗粒的排放量能够延长人群平均寿命。如果PM2.5年平均水平每立方米10微克以内,30岁以上人群平均寿命就能增加22个月。可是,从东欧到南欧,如布加勒斯特、雅典和巴塞罗那,微粒污染程度都远超该值。
美国城市对空气污染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譬如对1973-1988年的空气污染、死亡率和呼吸道入院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空气粒子、二氧化硫和所有的空气污染物与疾病多发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在《空气质量准则》明确指出:“当一地PM2.5年均浓度达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就会比每立方米10微克时增加15%。”如果PM2.5浓度每增加10ug/m3,全死因死亡率、心脏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分别升高4%、6%和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全球每年约有10亿人暴露在室外空气污染,城市空气污染大约消耗了发展中国家5%的GDP和发达国家约2%的GDP。基于流行病学研究,譬如肺疾病、缺血心脏疾病以及日益增加的死亡率,美国环境署确立的标准为15ug/m3,和24小时平均为65ug/m3。
实际上PM2.5毒性学和急性流行病学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6]。北卡罗来纳大学环境科学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10万人的死因可能与空气污染与细颗粒物有关。这种微小的颗粒物可以深入肺里,使人因心脏病和肺部疾病死亡;与此同时,颗粒浓度增大也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后果。这项研究还发现,每年有47万人的死亡与人类制造的臭氧有关。
2011年英国的空气污染合规性评价认为空气污染物造成肺部及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据估计,仅PM2.5造成的影响就相当于每年29000起死亡病例,或相当于人口平均寿命减少6个月。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开销在160亿英镑左右(90-190亿英镑不等)。
除了国外或者全球的健康影响研究,国内健康影响评估也逐步展开。中国疾控中心在全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开展健康评价研究,收集包括环保、气象在内的相关资料数据,对室内PM2.5污染研究、人群PM2.5暴露水平展开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进行了分析。发现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死亡人数为2349、2980、1715、726人,共计7770人,经济损失分别为18.6、23.7、13.6、5.8亿元,共计61.7亿元。若四城市PM2.5继续攀升,无论死亡人数还是经济损失都会持续上升。报告也认为PM2.5治理如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甚至更高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那么则会减少过早死亡并实现相关经济收益。2011年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所对制定和实施PM2.5标准的效益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估算PM2.5标准设计的不同情景下京津冀各城市不同健康终端的健康效应变化量,发现北京PM2.5浓度降低带来的健康效应都远远大于京津冀其他城市,其次是天津和石家庄,而承德、张家口最小。同时从所能实现的各城市潜在的健康经济效益看,北京所能实现的健康经济效益是最大的,且远远大于其他城市;天津与石家庄次之;而承德和张家口为最小。据估算不同情境下所能实现的健康经济效益依次为1259亿元、1729亿元、2041亿元、2335亿元、2477亿元,分别占到京津冀区域总GDP的3.41%—6.71%,由此可见降低和控制PM2.5能带来相当可观的健康效益。白韫雯、杨富强等研究员提出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仅疾病就相当于国内GDP的1.2%。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损失估计为1259亿元,占该地区GDP的3.41%。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钟南山指出,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灰霾从25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此外PM2.5对健康的损害不仅局限于呼吸系统,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也都有影响。尽管PM2.5短期内不会直接导致人的死亡,但对国民素质的长期影响比非典严重得多。专家胡名威对雾霾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GDP总量的1.2%,譬如城市交通、航班延误以及健康效应。当然随着公众对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空气质量质检监测设备和环保产业开始兴起,对经济产生部分拉动作用。雾霾也对庄稼产出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如何评估和精细货币化值得探讨。
除了健康效应,雾霾还有能见度效益。能见度就是视觉范围,视觉范围影响交通延误和交通事故的变化、景观公园等旅游人数变化、舒适性等效益,对这些效益进行经济价值的估算便是能见度改善的效益评估。目前中国几个主要大城市能见度正从1973年到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大学对环境与经济所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能见度与PM2.5浓度与气候条件都相关,但这种相关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不同季节相关性程度有所不同。雾霾污染物中,PM2.5是影响能见度的最大的细颗粒物,而PM2.5中又以硫酸盐和有机物对光的散射对能见度影响的贡献最为突出。经评估发现能见度改善效益至少能达到约15.6-18.5亿元,仅仅交通方面的航空延误减少带来的效益可达到2.7-5.6亿元[7]。
三、国外城市应对雾霾的经验和措施
通过综述,不难发现国外城市曾有过严重雾霾,而现在这些城市污染指数已总体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数值,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里仅就洛杉矶、伦敦、墨西哥城、巴黎等城市的一些突出案例作出说明。
加州洛杉矶曾经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应对措施最突出的特征是严厉。《清洁大气法》是美国全国性的空气管理法规,除州内空气质量控制区外,联邦环保局局长还有权划定州际空气质量控制区。地方性规定比全国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控制政策要严格的多,并根据污染数据采取分级警报措施。州际空气质量控制区的污染问题由有关州政府联合组建的州级政府联合组建的州级空气污染控制机关管理。1990年前的《清洁大气法》只要求新污染源领取许可证;1990年的修正案要求各州在1991年后必须按照联邦环保局有关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制定和实施包括所有空气污染源的许可证规划。为了满足许可证规定的要求,污染源必须安装排放控制装置和监测排放的系统。1989年实施激进“空气质量管理计划”,该计划分为三个层次:依赖现有技术;依赖突破性的新技术;依赖尚未完全开发出来但被认为能够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控制交通尾气排放方面,要求40%的小汽车、70%的载重汽车和所有的柴油公共汽车到1998年改用清洁燃料如甲醇。控制汽车污染方面,1984年当局采用车辆检测的办法,屡次检验不合格汽车被送往集中检验站对其进行最高标准的检验并推出配方汽油。对工业和企业的排放控制是发放经营许可证的方式进行。为了一定的灵活性并引入市场激励机制,洛杉矶地区于1994年对1000个污染大户实行排放交易制度。
伦敦作为雾都,也发生过数起光化学烟雾事件,其应对措施是设置“空气质量管理区”。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在城区设立无烟区,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等煤烟污染大户迁往郊区。1968年又颁布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取代燃煤,成为伦敦大气的主要污染源。针对此,伦敦大部分市镇通过详细检测,确定各自空气重污染地域,在这些地方建立“空气质量管理区”,对这些区域有的放矢地实行更严格污染治理措施,特别是对主干道采取交通限流,对重点车辆进行限行,禁止排放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上路等措施见效明显,减少了重污染区的机动车尾气污染。
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是特大的城市之一,其主要政策是烟雾警报。该警报分为三级,每一级都伴随着相应措施:譬如警报为一级时工作排放减少30%-40%;政府用车减少50%,暂停街道修车,要求人们不要驾驶小汽车;二级警报时就要工厂排放量减少50-70%,要求关闭学校。禁止汽车上路从每周一天延长每周两天,以期将用车辆减少40%。三级警报时,工厂全部关闭,许多活动被迫减少。所有私人汽车必须出示五种彩色许可证中的一种,每一种颜色代表一星期中的某一天该车不能上路,违者被罚款600美元,汽车也可能被没收。要求新车安装催化转换装置,将出租车最大年龄限制为10年,政府提供资助更新出租车。采取措施,试图将冬季政府用车减少30%。
巴黎市也有过严重空气污染,至今未得到根本有效改观,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经济手段:限制机动车的数量,尤其是控制出租车数量;规定当空气质量为二级时,汽车根据牌照的单双号交替行驶,而当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时,凡可能造成污染的都严禁上街;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空气质量凡在二级以上时,所有公共汽车和地铁票价都降低。此外,巴黎还采取一系列交通工程措施,如:开辟了自行车车道;开展“无车日”活动、拓展地铁和增开公共汽车线路,完善巴黎公交覆盖网,并拟恢复有轨电车。
德国城市在治理空气质量上有短期和长期两种措施。
短期措施有五种。第一,对某类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第二,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禁止重型货车通行;三、限速;四、通过补贴或宣传项目,鼓励乘坐公共交通以及骑车出行;五、通过合理的交通指示灯变化、设置机动车专用道等更好地管理交通。
长期措施有五种。第一,设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小汽车、轻型或重型卡车、大巴车、摩托车等各类车辆都须满足设定排放上限。机动车需安装微粒过滤器等尾气清洁装置;第二,严格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排放标准;第三,设定小型锅炉设备排放标准;第四,设定机械设备排放标准;同时设立“环保区域”,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驶入。
圣保罗市治理空气污染的特色是使用清洁燃料。圣保罗市目前工业污染物很少,污染来源主要为陆上交通以及燃煤和扬尘。圣保罗市采取多项措施推广清洁燃料,圣保罗地区49%的轻型机动车使用乙醇作为燃料,另有部分轻型机动车使用MEG混合燃料(含33%甲醇,60%乙醇和7%的汽油)。事实证明,无论哪种替代燃料都可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外,巴西汽油中的含铅量也在逐年降低。
法国空气质量监测协会负责监测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并向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局每天会在网站上当日与次日空气质量指数图,并就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建议。当污染物指数超标时,地方政府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向公众提供卫生建议。
美国民众通过环保署网站随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美国环保署和其他机构合作设立了“空气质量指数”,向公众提供有关地方空气质量以及空气污染水平是否达到威胁公众健康的及时、易懂信息。
此外,国外许多大城市,像日本的东京市、美国的洛杉矶市和纽约市等还积极开展针对空气污染的适应。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展各种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状况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空气污染预报的试验,定量空气污染浓度预报。预报分为周报、日报,烟雾警报和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措施都有效加强了城市治理力度。
参考文献:
[1] Huizheng Che, Xiaoye Zhang,Yang Li,Zijiang Zhou,John J.Qu,Xianjun Hao, "Hazy trends over the capital cities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1981-2005",Theor Appl Climatol,2009,97:pp.235-242.
[2]周涛 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第2期,第12—16页.
[3] Petter Tollefsen, Kristin Rypdal,Asbjorn Torvanger, Nathan Rive," Air Pollution Policies in Europe: efficiency gains from intergrating Climate Effects with Damage Costs to health and Crops", 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12(2009),pp.870-881.
[4] A.R.Ravishankara,John P.Dawson,Darrel A.Winner, "New direction: Adapting air quality management to Climate Change: A must for planning", Atmospheric Environement,50(2012),pp.387-389.
[5] Anikender Kumar,P.Goyal,"Forecasting of daily air quality index in Delhi",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09,2011,pp.5517-5523.
一、指导思想
以率先改善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我市空气自动监测数据持续向好为目标,按照“常态管控、强化应急”原则,建立科学分析、预警及时、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行动迅速的协调联动机制,切实推进主城区大气环境常态化和精细化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显现成效。
二、实施范围
市主城区大气环境治理联防联控实施范围以东二环西侧奥钛新能源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为中心,北至北洺岸,南至南二环路,东至永峰公路,西至西三环。涵盖了市工业园区、镇、康二城镇、北安庄乡、午汲镇、西土山乡、大同镇、上团城乡8个乡镇;涉及市环保局、交运局、住建局、交警大队、安监局、冶金局、煤炭局、工信局、国土局、商务局、发改局、财政局、质监局、气象局等14个职能部门。
其中,Ⅰ级区域北至邯武北线、南至邯武快速路、东至永峰路、西至东环路;Ⅱ级区域向北扩展至北洺岸,向南扩展至南二环,向西扩展至西环路;Ⅲ级区域向西扩展至西三环(营玉公路)。
三、控制重点
(一)钢铁、焦化、水泥、电力“四大行业”工业高架点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为SO2、NOX、CO、PM2.5、O3和厂区无组织扬尘;
(二)东二环、南二环、北环路、邯武北线、永峰路、邯武快速路、东环路、西环路等主要道路交通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等移动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为PM10、CO、NOX、O3和无组织扬尘;
(三)建筑施工、土地、煤场、精粉货场和其它散装物料堆场等面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为PM10、PM2.5和无组织扬尘;
(四)原煤散烧、露天烧烤、餐饮油烟、焚烧秸秆、油气品质等生活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为PM10、PM2.5、SO2、CO及挥发性有机物;
(五)石灰厂、石料厂、球团厂、铸造厂等其它工业企业低空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为PM10、PM2.5、SO2、CO和无组织扬尘。
四、工作原则
按照“属地管理”和“管行业、管环保”环境监管原则,坚持管治并举,在突出抓好Ⅰ级区域大气环境精细治理和常态管控的基础上,根据我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对污染源的科学分析,分级扩展管控范围,快速精准联防联控,有效遏制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扩散。
五、任务分工
(一)市工业园区
1、按照《省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新15条标准》,对Ⅰ级区域范围属工业园区管理范畴的项目施工场所进行集中治理和常态管控,逐项目、逐地块明确防范措施和责任人,切实做好洒水抑尘、物料苫盖、绿化保洁等工作,特别是土方作业、渣土运输等环节要重点突出,强化管控,切实防范施工扬尘污染。
2、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周边地区1公里土地进行集中治理。对已经列入规划长期未开发建设的土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苫盖,同时,进行洒水、雾化作业,有效减少地面无组织扬尘污染。
3、组建专职队伍,配备洒水车、道路清扫车,对Ⅰ级区域内东二环(邯武北线交叉口至聚隆矿业段)、邯武北线(清化中队至中山大街段)、邯武快速路(永峰路口至东环路段)、东环路、武邑路(北环路至兰村大桥段)和园区道路实施常态化洒水、清扫抑尘作业。在冬季结冰期,根据气象条件适当减少洒水作业频次,加大机扫频率,切实防范道路扬尘污染。
4、对邯武北线两侧及辖区内其它散装物料堆场货场进行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严控散装物料扬尘污染。对手续合法的,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环境整治,限期完成棚化厂房、喷淋雾炮等环保治理工程,并合理安装车辆自动清洗装置,确保进出车辆全部苫盖到位,防止带尘上路;手续不合法的,由工业园区牵头,限期搬迁或依法予以取缔。
5、配备雾炮车对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周边200米空间范围内,实施立体雾化降尘作业,并根据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科学合理增加雾化作业频次。
6、强化日常巡查监管,严禁任何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行为。
7、会同市发改局在工业园区辖区范围内村庄,优先推广使用洁净型煤。
8、会同市环保局对园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燃煤锅炉进行专项治理。
(二)市环保局
1、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和最新排放标准,对标邢台德龙钢铁等先进企业,对全市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重点工业企业进行深度综合治理。
2、严格环境执法,强化对重点企业污染排放监督管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稳定达标排放。
3、以工业园区周边燃煤锅炉治理为突破,对主城区范围内燃煤锅炉进行集中治理。
4、会同市气象局对我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作出预测和预警研判,为及时调整、强化各项应急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5、对各有关乡镇、各相关部门空气质量保障联防联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牵头组织召开定期会商会议。
6、以十日为周期编制空气质量信息专报,及时将AQI指数、降尘数据、综合排名、预警建议等信息报告市政府。
7、会同其它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其它低空源污染排放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8、按照《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关要求,督导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市交运局
1、将原有交通扬尘治理6个固定检查站点调整为武邑线东环入市口、邯沙线入市口、南二环与刘西线交叉口、邯武快速与东二环交叉口、邢都路西环南入市口、邢都路杜庄岗入市口,并将4个流动巡查中队增至8个流动巡查中队,确保车辆苫盖率达100%,严控运输过程中物料遗撒、泄漏、碾压产生的扬尘污染。
2、突出强化源头监管,把短途倒转不苫盖行为作为重中之重,严厉打击,规范秩序。
3、强化国省交通干线道路保洁,配备洗、清、扫一体道路保洁车辆,对Ⅰ级区域内路段增加清扫频率,视气象条件科学合理洒水保洁,保持路面干净无扬尘。
4、对重点道路两侧和中间分隔带应进行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及时清运公路用地范围内两侧边沟的积土、渣土。
5、对破损道路应及时修补,减轻因路面颠簸造成的物料抛洒和地面扬尘污染。防止路面破损,新破损路面在一个月内进行修复。
(四)市住建局
1、按照《省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新15条标准》,对主城区范围内在建施工项目扬尘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和常态管控。
2、强化城区道路保洁,配备洗、清、扫一体道路保洁车辆,对主城区重点道路常态化保洁作业,增加清扫频率,视自然气象条件科学合理洒水保洁,保持路面干净无扬尘。
3、对主城区运输砂石、土方、垃圾、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进行专项治理,推广使用封闭货箱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封盖严密,确保按照指定线路和时间行驶。
4、对主城区露天烧烤、垃圾焚烧行为进行专项治理。
(五)市交警大队
1、在邯武快速路、东环路、南环路设置禁止载重车辆通行标志;东二环、邯武北线(含北环路)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周边路段全线禁停,车辆保持行驶畅通,严查无故滞留行为;在奥钛新能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厂区口设置禁止调头标志;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管理交通信号灯,提高车辆通行率,最大限度减轻机动车怠速停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监测数据的影响。
2、根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情况,晚10时至次日早6时对东二环、南二环空气质量监测站周边道路实施大型货运车辆分时段限行交通管制。
3、严禁任何无证无牌机动车、黄标车、拖拉机、三马车进入空气自动监测站周边区域。
(六)市工信局
1、按照网格化环境监管有关要求,做好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范围内石灰、铸造等分管行业环境整治和监管。
2、按照《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关要求,督导重点企业做好限停产工作,有效降低生产负荷。
(七)市发改局
1、参照市主城区“煤改气”做法,优先安排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周边有条件村庄引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散煤燃烧低空排放污染。
2、主城区范围内率先推广使用低硫低灰优质煤炭;把空气自动监测站周边村庄和企事业单位作为重点,实现洁净型煤全覆盖。
(八)市冶金局
1、按照网格化环境监管有关要求,做好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范围内选厂、钢渣厂、铁精粉货场等分管行业环境整治和监管。
2、会同工业园区,对邯武北线两侧区域及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范围内精粉货场进行专项整治。
(九)市煤炭局
1、按照网格化环境监管有关要求,做好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范围内有证洗煤厂、储煤场等分管行业环境整治和监管。
2、会同工业园区,对邯武北线两侧区域及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范围内洗煤厂、储煤场进行专项整治。
(十)市安监局
按照网格化环境监管有关要求,做好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范围内采石场、石料加工厂等分管行业环境整治和监管。
(十一)市国土局
按照网格化环境监管有关要求,做好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范围内制砖等分管行业环境整治和监管。
(十二)市商务局
在完成加油站、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日常监管,巩固治理成效;开展油品质量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劣质燃油违法行为,坚决关停取缔非法油品销售供应站点。
(十三)市质监局
在主城区入市口配合市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设置煤质快速检测站点,严防高硫、高挥发劣质煤进入;对主城区用煤大户开展煤质监测,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劣质煤炭行为。
(十四)市财政局
合理调配列支财政资金,为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提供资金保障。
(十五)市气象局
对气象及污染物扩散条件进行预测,为联防联控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气象数据。
(十六)其它有关乡镇
参照工业园区任务要求,做好各自辖区内的联防联控相关工作。
六、联防联控扩展实施条件
在突出重点,切实抓好Ⅰ级区域常态管控和精细化治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预警研判,当符合以下四项条件之一,联防联控实施范围扩展至Ⅱ级或Ⅲ级区域,并结合《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武政办字〔2015〕38号),强化有关防控措施。
(一)以10天为周期,经过分析研判,预计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在市位居后五名或全省后十名及未完成上级下达的改善率等指标时;
(二)按照市大气应急联合行动指挥中心启动应急指令时;
(三)根据气象条件,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条件时。
(四)当AQI大于150、小于200,并预测未来连续3天出现重度污染天气时,联防联控范围扩展至Ⅱ级区域;当AQI大于200并预测未来连续4天出现重度污染天气时或国家、省、市举行重大活动时,联防联控范围扩展至Ⅲ级区域。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市政府成立由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工业园区组成的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指挥中心,主任由崔耀鹏担任,副主任由郭向军、吕现生、申立保、王向荣、王梅担任。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申立保同志兼任,负责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的推进协调、会商研判、督导落实等日常工作。各有关乡镇和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实施人和信息员,加强联防联控,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细化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责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的有关要求,对照任务分工,组织力量对辖区、分行业开展进一步专项排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科学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特别是Ⅰ级区内的施工场地、土地、堆场货场、道路保洁、企业治理等重点管控措施,要做到标准明确、流程规范、责任到人,真正实现常态化管控和精细化管理。
(三)专项经费保障。根据工作需要,市财政局将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工作列入财政预算,合理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设备购买、日常经费保障,并按年度拨付至市环保办;专项经费由指挥中心(市环保办)审批后,根据各部门任务概况,按程序审批拨付;各部门要确保专款专用,严禁违规挪用,一经查实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定期会商评估。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对主城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工作进行会商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每10天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总,聘请专家结合空气指数变化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对阶段工作针对性调整和部署。印制工作专报,将各单位工作开展、督导发现的问题及空气自动监测站数据、降尘量数据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
(五)强化协调联动。指挥中心要充分发挥牵总调度作用,认真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综合整治和联防联控各项工作。各有关乡镇、相关部门要在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强化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六)加强应急管控。市环保局要会同市气象局对我市大气环境污染物扩散条件作出及时预测,及时向指挥中心提供有关数据;指挥中心根据预警研判,统一调度各单位,及时调整、强化各项应急防控措施,力求通过应急措施,实现空气质量监测指数得到有效控制。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方案,强化应急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好吧,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更严峻的春季雾霾天气,只关注室外用口罩和室内净化器已经不够用了,还得阻止有毒清洁法的第二次污染!
科普PM2.5
PM2.5是空气动力学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又称为细颗粒物。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容易富集在细颗粒物上。其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等人为活动,如能源工业部门煤炭的燃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居民生活炉灶的燃烧。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也大多在0.1至1.0微米。
室外篇——出门在外靠口罩行走江湖
专家建议,雾霾天气尽量待在家中。但哪怕成为宅一族,生活用品全网购,看病、走亲戚还是需要出门。那么,雾霾出门必须谨慎!
雾天出门防护原则
1.戴具有防护意义的口罩。
2.到室内立刻用温和洗面奶清洁皮肤。建
议,上班族雾天从外面回来一定要做好清洁工
作。尤其是皮肤敏感的人。
口罩选择有讲究
每一种口罩都有防护效果吗?错!
时下流行的一些个性口罩、卡通口罩,厚度仅一两层,难以过滤空气中的病毒、灰尘,所以应选择具有良好过滤功能的口罩。
对于网上热卖的N95口罩,并不适合所有人。N95型口罩,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9种防颗粒物口罩中的一种,并非特定的产品名称。目前国内与N95类似的是KN90口罩,它执行中国口罩GB2626-2006标准。
四川省医院呼吸科罗医生介绍,专业的防护性口罩要经过培训佩戴,尤其是N95,质地很厚,患者戴上去之后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因缺氧而感到头晕。
从目前收集到的信息看,3M公司的9332/9322是比较容易购买到的产品,且价格相对合理的一款产品,FFP2级别的淘宝售价在20元左右。
室内篇——安居室内靠净化器和绿色植物
雾霾天不出行就真的安全了吗?专家表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由于PM2.5颗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即使紧闭门窗也会进到屋内。
所以,雾霾之下,没有安全的地方。想要室内安全,必须采取有效去除有毒、有害物
质的工具或方式。
空气净化器要选“对”
雾霾天气,随之而来的是商场的空气净化器成了“宠儿”。空气净化器和新风机能起到净化空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但是任何净化材料都有一定的寿命,超出使用寿命而不及时更换不但起不到净化作用,甚至可能成为污染源。
对于新装修的家庭要高度重视室内环境治理净化,可选择使用具有净化甲醛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和空调器,并按照要求及时更换过滤材料。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品牌空气净化器对净化、改善室内空气确实有帮助,但像商家所宣
传的完全去除PM2.5的功效则需要考证。在选购空气净化器时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产品性能为选购标准。
净化室内空气绿植来帮忙
消除有害物质,帮助不经常开窗通风的房间改善空气质量的常见绿植有很多,如绿萝、富贵竹等;能释放氧气、吸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的植物,如发财树、鸭脚木、君子兰等。
常春藤、龟背竹、芦荟、吊兰等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另外像滴水观音、橡皮树有清除空气中灰尘的作用。
清洁篇——严防清洁剂二次污染
很多人都认为使用清洗剂就能够把家里的粉尘全部洗干净,但是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用的清洗剂会造成二次污染呢?
有些消毒剂中可能含有甲醛和人工香精这两种毒物,它们都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其实,我们身边就有纯天然清洁剂,既省钱又环保,让我们来看看宝岛台湾的巧主妇郭姿均分享的自制心得吧!
亮晶晶清洁剂
材料:小苏打粉半杯,柠檬汁1/4杯,柑橘精油10滴,迷迭香精油10滴,防潮密封玻璃罐1个。
制作与使用:将小苏打粉倒入密封罐中,再将柠檬汁及精油小心倒入,等气体逐渐挥发后,再缓慢加入其余材料,每次使用时用汤匙取出,用菜瓜布或海绵刷洗。制作时注意通风,并使用口罩。
这个配方可以让任何陈旧的不锈钢、金属重新发亮,加上精油能够达到去油杀菌的作用,很适合垂直面的清洁,例如炉台后的壁面、锅盖外面,甚至雾茫茫满是污垢的浴缸、马桶、水龙头也能变亮,像新买的一样。
多功能除菌清洁剂
材料:白醋1杯,过滤水3杯,柠檬汁1/4杯,柠檬精油10滴(或柑橘精油),百里香精油10滴,1200ml喷瓶。
制作与使用:将白醋及清水依序倒入喷瓶内,再滴入精油及柠檬汁,并充分摇晃均匀。每次使用前都要摇晃,让精油平均分布,按压几下喷在想要清洁的地方,并用干抹布擦干。
这是郭姿均最爱的喷剂,能够杀菌及减少病菌活性作用的,柠檬汁及醋更可以促进分解油渍。适用范围诸如灶台表面、家电表面,还有沾到食物的木质餐桌、电话等。算是用途最广的多功能清洁剂,也是漂白水的清洁替代品。
万用肉桂清洁粉
材料:小苏打粉1杯,肉桂粉1大匙,柑橘精油10滴,肉桂精油5滴,玻璃密封罐。
制作与使用:小苏打粉与肉桂粉充分混合后,精油滴入时要逐滴进行,待结块处压碎后,再陆续滴入,混合后的多功能肉桂清洁粉可以放在密封罐中,用汤匙取出使用。
这个清洁粉可以直接刷洗厨房及浴室污垢,而且肉桂的气味很有节庆的欢乐感,洗完后芬芳怡人,十分适合在款待客人前使用。
空气质量监控应用推荐
1全国空气污染指数 PM2.5
“空气污染指数”是国内比较早的空气质量软件之一,可以全面地查看所在地区和以地图的方式获知全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美使馆以及环保局两个单位),并会告知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2我的空气
这也是一款可以报告全国范围内及地区的天气质量指数的应用。它的特色在于将界面打造得宜于阅读,比如上方是PM2.5和PM10以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并标明该范围所代表的活动属性,而在界面下方则是当天的天气。
关键词:市级综合医院;空气质量;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 Quality of the Patient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Huangpu District XU Min, WANG Jue, ZHANG Yun-hui, CHEN Xian-hua, XIE Li-bin(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Supervision of Huangpu District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ir quality as well as its affect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in general hospitals in Huangpu District. [Methods] Detecting the hygiene indexes by GB17220-1998《Specifications for Health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Public Places》 and evaluating them by GB9671-1996《Hygiene Standards for Waiting Room》 and 《Hygiene Specifications of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Public Places》. [Results] The passing rate of noise is 0% while carbon dioxide 24.07% for indoor hygiene indexes. The passing rate of PM10 is 52.78% whil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24.07% for the central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hygiene index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spaces are in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person densities(r1=0.963,r2=0.929),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 between areas with different ventilation conditions while with the same person density. [Conclusion] In the patients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of the general hospitals,noises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are the worst problem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ntilation condition and person density. The Managements of the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s; air quality;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有大量的各类病人和陪伴者聚集,尤其在市级综合医院病员密度高、流量大,候诊室和输液室常常是人满为患。为了解这一特定场所的室内空气质量,我们于2008、2009年开展了辖区内市级综合医院候诊室、输液室卫生学调查,探究该特定区域空气质量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卫生学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现况调查方式,辖区内3家市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候诊及输液区域为调查对象,对11个候诊室、3个输液室以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卫生要求对上述区域开展检测与评价。
1.2主要调查内容:
1.2.1.室内卫生指标合格率: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细菌总数、噪声。根据GB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设点检测。
1.2.2. 集中空调通风设备的卫生指标合格率:
1.2.2.1送风卫生指标: 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溶血性链球菌。
1.2.2.2风管表面卫生指标: 积尘量、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1.2.3调查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人员密度及通风设施之间的关系。
1.3评价标准
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2.结果
2.1室内卫生指标
空气及环境质量指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及噪声,合格率最低是噪声为0%,其次为二氧化碳为24.07%,甲醛和可吸入颗粒物合格率分别为81.48%和96.30%。
不同季节的比较,其中二氧化碳差别有极显著性,p<0.001,其他因素差别无显著性,p均>0.05。具体结果见下表1。
表1 候诊输液室环境卫生指标检测合格率不同季节比较
2.2集中空调通风设备的卫生指标
PM10及细菌总数合格率分别为52.78%和83.33%,其他指标均合格。夏季与冬季比较,细菌总数差别有显著性。具体结果见下表2。
表2 候诊输液室集中空调卫生指标检测合格率不同季节比较
2.3二氧化碳浓度与人员密度关系
观察就诊人数的变化,追踪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发现二个不同通风条件的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人员密度均呈直线正相关,见图1
CO2 (%)
人数(个)
─── 通风不良:r=0.963,γ=5, t=8.016,p=0.000,
------ 通风良好:r=0.929,γ=5, t=5.598,p=0.003,
图1某医院二个不同通风条件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人员密度关系
2.4二氧化碳浓度与通风条件关系
在人员密度相似的情况下,二个通风条件不同的场所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差别有极显著性,见表3。
表3 不同通风条件的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比较
3.讨论
根据国家标准《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医院的室内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指室内空气质量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和空气中细菌总数,其次还有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噪声。有文章报道,医院门诊主要问题是噪声和可吸入颗粒物[1],也有的认为是细菌总数、相对湿度与噪声[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候诊输液区域主要问题是噪声和二氧化碳,其次还有甲醛和可吸入颗粒物,噪声合格率为0%,二氧化碳合格率为24.07%。分析二氧化碳超标原因,主要与建筑物通风设施不佳与场所人群密度高二个因素最为相关。
建筑物通风设施包括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影响建筑物自然通风涉及建筑物的形状、朝向、门窗以及布局,目前大型医院建筑受限于占地面积等因素,向高深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造成建筑物朝向不理想,布局不佳,加上内部分隔不合理等因素,室内自然通风条件较差。本次所调查的部分候诊输液场所,窗户很少,甚至有不合理分隔造成没有窗户,无法利用自然通风来实现通风换气。此外,在自然通风无法实现而须依赖机械通风时,又由于通风设备管理不善,造成新风量不足,这样空气质量就受到很大影响。本次调查选择二个不同通风条件的场所进行观察对照,A场所没有窗户且机械通风新风量仅为设计要求的30%,B场所窗户占墙面积16.67%,有一定新风量补充,在人员密度相似的情况下二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差别显著。前者浓度均数为国家标准的1.45倍,而后者均在国标以内。
冬、夏与春三个季节的二氧化碳合格率分别为0%、33.33%和38.89%,表现为冬季明显比夏春季差,这同样也说明了与场所通风条件相关,冬季往往出于保温而少开窗户。
人员密度因素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对二个场所人员密度与二氧化碳浓度关系的追踪检测发现,随着人员密度的上升,二氧化碳浓度随之上升,经统计分析,人员密度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呈直线正相关。这提醒医疗机构在机械通风设施使用管理上,应对日益上升的日均门急诊病人数量要有足够新风量的考量。
噪声的声源主要来自人们活动产生的声音,人员密度高,且行为习惯不良,随意大声讲话、打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
集中空调通风设备除了新风量问题以外,设备清洗等日常管理问题也较为突出,本次调查的医院自空调系统安装以来从未开展清洗,因而出现了PM10及细菌总数指标的超标现象。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建议政府卫生监管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要重视上述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综合性管理措施改善候诊输液区域空气和环境质量。要保证这一点,医院建筑物建设时的建筑设计至关重要,要把好建筑设计卫生审核关,避免建筑物结构、形状与布局不科学的问题,保证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通风。要加强医院集中空调的设计和使用管理,特别在设计阶段,针对当前日益增加的日均就诊病人数量,要考虑足够的新风量。要严格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定期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并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空气净化消毒处置能力。对最为突出的二氧化碳问题,除上述措施予以改善之外,建议在主要场所安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线监测设备,及时获得有评价意义的数据,来指导通风系统科学合理的运作。
4.参考文献
[1]李志清。成都区二乙及以上医院候诊室卫生状况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06,10(22):763-764
[2]唐晓敏,梁克为,杨振洲等。医院空气监测及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2003,13(2):133-134
基金项目区科协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徐敏(1956-)男,本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