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气环境质量 变化趋势 对策措施

1 概况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区)位于福州市东南,闽江口河谷盆地福州盆地东侧。北面为低山丘陵,南面临江,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早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开发区社会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同时为了将开发区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城区,开发区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以2001~2006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区域内大气SO2、NO2、PM10这三项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与污染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措施,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2.1大气环境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近几年来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整体稳定,在比较良好的水平上波动,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大气环境污染虽然仍保持相对较轻的程度,但近一二年出现了污染回升的趋势。以API指数评价,2001~2006年大气质量状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大气三项主要污染物中的SO2、NO2年日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浓度限值,污染指数的大小顺序基本为:PM10>NO2>SO2,PM10的污染分指数对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贡献最大,是首要污染物,其年日均浓度均处于二级水平。

图1表示出三种主要污染物SO2、NO2以及PM10在2001~2006年的年日均浓度变化规律。其中 SO2年均浓度连续5年逐年平稳下降,NO2和PM10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均经过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2005年,三项污染物浓度均降至较低水平,从2006年起,三项污染物浓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从总的变化趋势上分析,2001~2005年年度空气污染指数(API)在波动中有所降低(见图2),说明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06年空气API指数出现了回升现象,其中NO2和PM10浓度上升幅度较大,年日均浓度达到了自2001年大气质量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2006年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出现了污染回升的趋势。

分析大气中三种主要污染物近年来变化原因主要有:

(1)“十五”期间,开发区实施“蓝天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建成区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煤锅炉,建成区内燃煤含硫量不得超过0.8%,并对2蒸吨(含2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予以拆除或改用清洁燃料;开展餐饮业油烟专项整治,并对饮食业和集体食堂炉灶全面禁煤,改用电或液化气等清洁燃料;进一步扩大烟控区的创建,烟控区面积21.9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 100 %,有效减少了炉窑烟尘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02年起三项污染物浓度在波动中逐年平稳下降。

(2)2006年,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扬,燃料供应紧张,为节约成本,工业企业锅窑炉燃料纷纷由轻油改为重油或燃料油,重油锅炉(含各类渣油锅炉)产生的PM量很大,TVOC、NOX、SO2、CO、PAHS等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增大。导致2006年开发区SO2、NOx年排放量大幅度增长,其中SO2年排放量增长幅度为27.8 %。

(3) 受房地产热及旧城区拆迁改造的影响,2006年开发区出现了明显的台阶式的建筑,同时君竹路、建星路及罗星大道等几条主要交通干道及城市基础设施陆续改造扩建,造成城市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污染加重,致使PM10浓度大幅升高。

(4)随着开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区内几条主要的交通干道陆续改造建设,区内机动车运行工况较差,机动车怠速和减速运行状况时间延长,加大道路交通压力,机动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引起了NO2浓度的大幅增长,呈现出机动车尾气污染逐渐增强的特征。

2.2 大气环境质量月变化特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找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对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2001年~2006年的月均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三种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月均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见图3、4、5。

从图3、4、5中可以看出,三种空气污染物的月均浓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表现在春冬季节浓度较高,夏秋季节污染物浓度水平相对较低,其中第一季度污染水平最高,第三季度污染水平最低。

分析大气中三种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变化原因主要有:

空气污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所在地的气象变化特征密切相关,福州开发区地处闽江河口处,属南亚热带过渡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比较分明,全年降水多集中在5月~9月之间,这期间受台风影响显著,台风带来的大风和长时间的强降水十分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另外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热力对流强,空气扩散条件好,且NO2存在光分解反应,在强太阳辐射下,NO2的浓度会降低,故夏秋季节各项污染物水平相对较低,这时期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春季本地区受入海高压后部影响,低层为西南气流,出现逆温现象,静风率高,平均风速小,空气流动缓慢,湿度大,阻碍气型污染物的迅速扩散,地面扩散能力下降,致使污染物停留在某一地段内。虽然本地区春季雨多,但量少,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不是很明显,长时间的强降水才会对污染物浓度有降低作用。故春季大气污染水平全年最高。有资料表明,当风速小于7m/s时,风速越大对污染物扩散越有利,这使地面不致于造成过高浓度,但是风速越大,地面扬尘也越大,如冬季有时SO2和NO2的浓度并不是很高,但PM10浓度很高,造成大气污染水平上升就是这个原因,这是不利的一面。

3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3.1目前影响开发区环境质量首要污染物是PM10,尤其是干燥少雨的冬春季节最为严重,其余二项SO2、NO2年均浓度均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所以控制尘类污染是改善开发区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措施。

3.1.1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区域绿化率。开发区大部分土地是吹砂造地,在原河滩基础上由闽江北岸向江心延伸的新造陆地,地表以下3~5m为吹填砂层,是典型的软土地基土层,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应进行充分的防风固沙绿化建设,扩大绿化面,减少沙土表层的,对工业规划用地若在一定时期内尚未开工建设的,可先行绿化,以减少扬尘的产生源。

3.1.2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切实控制好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制定治理扬尘污染的具体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建筑工地施工和各类料场的管理,尤其是在干燥少雨的春冬季节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如要求建筑工地封闭施工,不得随意堆料,对停建,闲置工地要进行简易绿化或防尘覆盖,建筑垃圾和易产生粉尘的作业须采取覆盖、封闭、洒水等控制扬尘措施;同时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管理,杜绝滴洒漏现象,环卫部门加强机扫洒水力度,保证道路清洁。

3.2在目前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来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引导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应用。

3.3随着开发区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将日趋严重,将成为NOx和PM10等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在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工作的同时强化交通管理,疏导机动车辆,改善交通状况,通过提高车速,降低机动车怠速和减速运行时间,来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4结语

通过近年来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优良水平,这与开发区实施“蓝天工程”采取的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是分不开的,煤烟型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SO2、NO2年日均浓度基本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但必须注意到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压力进一步加大,由此而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而造成的尾气污染日益加重;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基础设施的改造的二次扬尘污染,都致使大气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重而道远,尚需要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强,朱继业等. 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途径[J]. 四川环境, 2005,24(5):30-33.

〔2〕 寇拴虎,杨荣等.延安市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28)12:93-95.

〔3〕 周新. 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改善大气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环境保护,2003,(7):47-51

〔4〕 张乃弟,杨建伟. 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及控制现状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增):78-80.

〔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S].GB3095-1996.

第2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措施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是我国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气环境的有效检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大气环境当中的各项污染指标,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进而对导致污染产生的源头采取针对性的防控办法,对于造成大气污染的活动进行改革和控制,使得污染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为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当前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控制手段不健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现场监测管理不到位、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一、监测网络建设较缓慢等方面。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概述

基于当前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目标是对环境的状况进行有效检测,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获得相应的环境指标,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控办法和治理措施。为实现最佳的环境监测效果,确保环保工作落实到位,就应当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由于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且综合多项学科和理论实践知识,对于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较高[1]。因此,需要在确保监测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监测经验的基础上,保证监测过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得环境检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当前环保形势越来越紧迫的情况下,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体系,明确环境监测的标准,并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

2.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不健全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不健全,是当前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大气环境监测主要的环节包括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以及监测数据的处理,并制作监测报告,对报告结果进行三级审核。只有保证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才能确保监测质量。然而,许多监测部门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没有对现场采样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且实验室资质认可机制未有效建立,监测工作的每项环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有效而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能够确保监测采样过程的准确性,采取最具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同时,还能保证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许多大气环境监测部门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采样工作和检测工作以及后续的分析工作的质量均未受到有效控制,导致质量控制体系应有的质量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2]。

2.3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不重视现场监测管理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现场监测的要求较高,如相关数据资料被监测人员忽视或出现失误和意外情况,则直接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造成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下降。从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情况来看,许多监测部门不重视现场监测管理,导致诸多意外和问题的发生。由于监测数据存在不稳定情况,且监测现场有诸多随机因素,如无法对相关因素进行有效把控,则会导致监测结果受到很大影响。

2.4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一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一,专业水平无法有效保证,是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问题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由于我国的编制问题,导致专业的监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缺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其次,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资金较少,导致相关监测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机制,无法实现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大量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3]。

2.5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建设较为缓慢

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能够将我国各个地区监测部门的数据和资源进行实时传递和互通,使得监测数据能够为其他地区所利用,实现了数据利用价值最大化,也有效避免了数据的重叠造成监测工作的重复,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然而,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仍较缓慢,网络系统仍未有效建立起来。虽然我国国家环保部门对于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该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短时间内无法完成。

3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3.1引进新的监测手段

应当引进最新最先进的检测手段,使得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更加规范化,且检测过程的准确度更高,能够有效拓宽监测范围,为大气监测的采样、检测和管控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监测办法[4]。首先,应当加大对大气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更新监测设备,为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更加便捷化的监测手段。其次,应引进世界最新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以充分发挥最新监测手段的最大效用。

3.2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管理机制

应当建立健全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应当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实践监测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统一,保证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其次,应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在实施质量管理工作时,对于监测人员和质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和评审,避免出现不良问题。

3.3重视实验室质控管理

重视实验室质控管理,指的是在完成采样工作,并进入实验室检测过程时,应当切实做好对于样品的检测工作,保证大气环境检测质量[5]。首先,应当确保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掌握专业的理论检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大气环境有整体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同时,在检测过程中,确保检测的规范性,保证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应当实现检测设备的及时更新,以最新的检测技术完成检测任务,为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4提高监测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着力于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其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提高。首先,应当加强我国的高校教育,通过合理化的专业设置和科学的培养办法,使得大气环境监测人才得到有效培养[6]。同时,应当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常规培训,实现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提高。此外,加强对其的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4结语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提高,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针对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检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引进新的监测手段,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管理机制,重视实验室质控管理,并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实现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廷亮.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2).

[2]杨健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

[3]艾琳.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

[4]田明.试论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1).

[5]姜汉山.试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1).

第3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阜康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评价;防治对策

一、影响阜康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分析

(1)气象因素

a.地理位置的影响:阜康市位于天山东段,境内沙漠广泛分布,地形呈南北长条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总轮廓由南向北分为山地、平原、沙漠三大部分。阜康市共有土地面积86.28万hm2,其中山区18.15万hm2,占总面积的21%;平原22.61万hm2,占26.2%;沙漠45.52万hm2,占53.8%。但因存在着山地、平原、沙漠的巨大差异,气候也各不相同。在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9℃以下,平原区年平均气温7.4℃,沙漠区年平均气温5.9℃。阜康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阜康空气中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

b.大风的影响:山区常年盛行东南风、西北风,平均风速2.9m/s。平原区以西风、偏西风为主,年均风速2.4m/s。春季是阜康的风季,加上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景观,当风速大于5米/秒时。易形成风沙天气,伴随沙尘暴、扬沙和浮沉天气,大风的出现已成为阜康沙尘污染天气到来的先兆。

(2)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影响

我市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燃煤、扬尘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主要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还有少量的烃类及铅等。从监测结果分析,阜康市2011年空气质量劣于2010年,污染物浓度都有增长的趋势,其中NO2浓度增加幅度最快,为42.1%。而NO2浓度增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因为机动车排放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根据类比数据表明,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比例占城市总氮氧化物排放污染的40.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根据市交警大队调查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3969辆,2011年增加到28519辆,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44500辆,年均增长幅度近16%,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虽然不是我市的首要污染物,却对大气污染起到恶化及催化作用。地理条件,气象因素,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使我市环境空气污染从煤烟型向煤烟和机动车混合型污染转变。

二、大气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持续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污染物的排放也将大幅度地增加。经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分别为COD417.012吨、二氧化硫4910.96吨、氨氮102.577吨、氮氧化物4045.575吨,污染减排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2.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阜康市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我市的大气环境质量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另外,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又成为影响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综合防治对策

1.提升园区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专业化团队管理园区,实现专业招商、集成运营、综合服务,大力推进研发工作和技术引进工作,经由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和循环链,注重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等理念,以新能源煤焦油制清洁燃料油项目为引领,以电子铝箔和金属硅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为突破口,主攻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化工及下游精细化工,加快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等项目的建设。

2.做好功能分区,实施区别管理:阜康市要做好空间规划工作。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统筹考虑未来阜康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区域土地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空间开发结构。

3.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审核作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行,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三个层面上的循环:---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循环;---企业之间的中循环循环;县市、园区之间的大循环,将污染物循环利用。

4.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监管:认真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审批;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大力开展污染源限期治理和“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的状况。

5.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深化火电行业烟尘治理。燃煤机组必须配套高效除尘设施。一般控制区按照30毫克/立方米标准,重点控制区按照20毫克/立方米标准。强化水泥行业粉尘治理。水泥窑及窑磨一体机除尘设施全部改造为袋式除尘器。水泥企业破碎机、磨机、包装机、烘干机、烘干磨、煤磨机、冷却机、水泥仓及其它通风设备需采用高效除尘器,确保颗粒物排放稳定达标。加强堆场、料场等扬尘治理。督促企业实施料场、堆场扬尘综合治理,不断推进电厂采取密闭煤仓、密闭带式煤炭输送方式和企业各类料堆、渣堆、灰堆、输送廊道采用密闭料仓贮存。

参考文献:

[1]李沫.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9,23(4):223-226

第4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质量;措施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客观世界,其中主要包含着空气、水和生物等,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对这个客观世界进行了改造。但是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使得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环境出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其中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严重,这和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没有进行重视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大气环境监测可以通过数据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掌握,同时也能更好的找到环境保护和改良的措施。现在,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越来越重视,因此,保证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涵义

在环境监测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的工作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工作内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为了更好的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实验室在进行科学管理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要先进行监测计划的编制,同时也要明确监测工作的要求,同时对分析测量系统也要进行明确。环境质量检测要保证是非常科学的,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系统性,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直接产品,同时也是最终产品,监测数据的质量对环境质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环境监测数据一定要保证具有精密性、可比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室质量控制来实现。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指在进行实际监测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要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监测的数据也要具有代表性,主要是采样的样品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内的污染情况。数据的可比性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规定的分析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数据进行比较。

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在环境监测方面也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来进行。但是,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2.1 量难以保证

监测数据出现不确定的情况是和检测现场的随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样品的检测结果在很多大的程度上是由采样过程中的环境监测环节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采样过程中出现了长期被边缘化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采样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出现了不足的情况,而且很多的采样设备也出现了陈旧的情况,这样也给采样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样就使得环境监测质量出现了很多的不可控情况。很多的现场采样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了对相关的资料进行省略的情况,这样会导致采样的样品出现失真的情况。在对工业废气进行采集的时候,存在着采样时间比较随机的情况,这样就使得采样的数据只能反映某个瞬间的情况。

2.2 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在,我国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监测数据出现了重叠和浪费的情况,国家环保部门对监测网络建设在逐渐的重视,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3 开展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更好地保证环境监测质量,因此,可以对环境监测结果采取一定的措施,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要给予重视,同时对实验室内的质量也要进行控制。针对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其质量控制大致体现在采样环节、样品分析与数据

理环节、报告审核环节等。因此,本章节主要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质量保证制度的健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3.1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证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保证工作发挥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其中各级监测站皆应以质量保证体系为工作准则。

3.2 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环境样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即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针对如何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文章主要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进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与此同时,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

3.3 推动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或校准所给予的一种正式承认”。研究证实,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为质量保证提供体系认证。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监督网要求就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安排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督员.其主要对该部门有关监测工作予以监督,其中各质量监督员必须对质量负责人负责。针对质量监督员的任务,其主要负责查找出该科室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处,并根据权限范围予以适当纠正。如果存在的问题不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其必须及时告知质量负责人.此时由质量负责人带头开展纠错工作,以此规范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4 结束语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出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一定要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在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也是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对环境进行监测,能够更好的对环境情况进行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是会遇到一定的问题的,因此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2]p华,王薪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

第5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 大气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中图分类号】 X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96-2

自然环境是由空气、水、生物、土壤组合而成的自然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但人类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生存条件,其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在这个改造过程中,自然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其中尤其严重的就是环境污染,如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大气环境监测,就是通过监测数据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由此提出保护环境和改良环境的措施。基于此,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视度也越来越大,其中如何开展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已成为了现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涵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由于大气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具体方面,则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内涵的探讨可从某一侧面反映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内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是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包括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所有管理措施和管理活动等,其具体表现为编制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确定分析测量系统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其中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直接产品和最终产品,集中体现了环境的质量。一般而言,环境监测数据必须达到“五性”包括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准确性、完整性。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实验室质控来评价。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指实际监测的数据量和监测计划比较,而就损失的数据而言,其产生的原因必须被准确找出,以此为改进采样计划提供事实依据。数据的代表性是指采取的样品可以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的污染源空间以及时间的分布情况。数据的可比性是指采用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的几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总体而言,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往往由实验室监测方面体现出来;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往往由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样品处理等全过程体现出来;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往往由监测全过程综合反映出来。

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得益于国家环保部的监督和指导而越来越规范化,其中国家环保部为了深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而陆续出台了各种环境检测标准和管理规范,例如《环境大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等。上述规程统一了大气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制度,体现了环境监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具体体现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管理规定》等制度的颁布,由此规范了环境监测方法和环境监测人员管理。然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量难以保证、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等。

(一)量难以保证

研究证实,现场的随机因素是引起监测数据不确定度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样品的监测结果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采样过程和环境监测环节。然而,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采样过程长期被边缘化,进而导致采样人员专业知识不足、采样设备陈旧、采样难度大等,进而大幅度削弱了污染源监测质量的控制力度。此外,现今现场人员采样过程往往直接略掉有关材料的查询和企业生产情况的核查,进而导致采集样品始终处于失真状态。例如工业废气的采集,随机采样时间通常仅有几分钟~十几分钟,由此产生的结果仅能反映某一瞬间的情况。

(二)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建设完善,以至于重叠监测和数据浪费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环保部门尤为关注,甚至在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中一再强调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的必要性。由此可见,深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的必要性。

三、如何开展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综上可知,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就是对整个环境监测全过程予以全面而系统地管理,其中一切确保环境监测结果可靠性的措施或活动皆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具体体现。其次,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旨在对各监测环节的质量予以有效控制,其主要由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室外质量控制组合而成。针对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其质量控制大致体现在采样环节、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环节、报告审核环节等。因此,本章节主要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质量保证制度的健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一)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证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保证工作发挥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其中各级监测站皆应以质量保证体系为工作准则。

(二)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研究证实,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环境样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即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针对如何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本文主要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

首先,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进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与此同时,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针对大规模的检测任务,各个监测单位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还应安排质量监督员,就各平行样品予以密码加标或密码编码处理,定期安排监测人员进行密码样和平行样的分析工作。

(三)推动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它是指“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或校准所给予的一种正式承认”。研究证实,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为质量保证提供体系认证。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监督网要求就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安排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督员,其主要对该部门有关监测工作予以监督,其中各质量监督员必须对质量负责人负责。针对质量监督员的任务,其主要负责查找出该科室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处,并根据权限范围予以适当纠正。如果存在的问题不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其必须及时告知质量负责人,此时由质量负责人带头开展纠错工作,以此规范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的破坏程度和破坏范围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环境监测,并从制度上规范环境监测,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然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本文以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基础,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质量保证制度的健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实施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芦胜华.如何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J].江西化工,2011.

[2]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3]张玉琴,付盈春.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 辽宁化工,2013,(03).

[4]卢华,王薪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5.

[5]周弛,刘波,任越,高伟.浅谈美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中国环境监测,2010,(03).

[6]周梦玲,文建辉.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在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04).

第6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作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省份,浙江的生态补偿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06出台过《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2008年又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其有关生态补偿的办法和措施,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依然极具前瞻性和开创性。就此相关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浙江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副处长马建胜。

总体方针

浙江省制定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办法遵循的基本原则:“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以及“总量控制、有奖有罚”的原则,在完善钱塘江源头地区专项补助试点办法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省对主要水系源头所在市、县(市)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

在财力转移支付的对象上,确立为全省境内水系干流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源头和流域面积较大的市、县(市),并以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结算单位为计算、考核和分配转移支付资金的对象。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资金由市、县(市)政府统筹安排,包括用于当地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同时,原有省级财政生态环保有关专项资金仍按现行政策、办法执行。

指标设计

科学分配资金的前提是对指标进行科学的设计。浙江紧紧围绕水体、大气、森林等生态环保基本要素,科学的设置指标和分配权重:

1指标设置。按照生态功能保护、环境(水、气)质量改善两大类因素设置相关指标。 1、生态功能保护类两项指标: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大中型水库面积。2、环境质量改善类两项指标:主要流域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

2权重分配。1、生态功能保护类50%,其中: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30%,大中型水库面积20%。2、环境质量改善类50%,其中:主要流域水环境质量30%,大气环境质量20%。

考核和计算

对指标的考核和资金的计算,浙江的做法是:

生态功能保护类。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根据省林业厅确认的各市县考核年度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例计算;大中型水库面积,根据省水利厅确认的大中型水库折算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例计算,但每个市、县(市)可得数额最多不超过该项分配总额的20%。

环境质量改善类。对主要流域出境水质和大气环境分别设立警戒指标,即水环境的警戒指标为水环境功能区标准,大气环境的警戒指标为API值低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不低于85%,质量高于警戒指标的,每提高一个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低于警戒指标的,每降低一个级别给予一定的扣补处罚。

1、主要流域水环境质量方面。根据省环保局监测确认的各市、县(市)主要流域交界断面出境水质和省水利厅确认的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分别不同情况计算并考核。

凡市、县(市)主要流域各交界断面出境水质全部达到警戒指标以上的,给予100万元的奖励资金补助。同时,对出境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的设定系数为0.6;达到二类水标准的,设定系数为0.8;达到一类水标准的,设定系数为1。有多条河流、多个交界断面的,按其对应标准的系数加权平均。补助资金按照各市、县(市)系数与其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的乘积占全省的比例进行分配。

根据各市、县(市)交界断面出境水质考核年度较上年度的变化情况,实行水质提高或降低的奖罚机制,即:再对四类水、五类水和劣五类水分别设定系数为0.4、0.2和0.1,并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各市、县(市)考核年度和上年度的总系数并进行比较,凡考核年度较上年每提高1个百分点,给予10万元的奖励补助;反之,每降低1个百分点,则扣罚10万元补助,以此类推。

2、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根据省环保局监测确认的各市、县(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值)计算并考核。

凡API值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设为X值)达到警戒指标标准(85%)及以上的市、县(市),将配置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补助。当X值等于100%时,设定系数为1,每降低2个百分点,计算应补助的系数递减0.1,以此类推。

根据各市、县(市)大气环境质量考核年度较上年度的变化情况,实行大气质量提高或下降的奖罚机制,即:当X值较上年每提高1个百分点,奖励1万元;反之,X值较上年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罚1万元,以此类推。

按上述方法计算并汇总后,就得出了各市、县(市)生态环保补偿需要转移支付的资金,再结合其财力状况,按照不同的补助系数对各市、县(市)实行分档兑现补助额。

链接

《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

一、基本原则

“谁保护,谁受益”、“责权利统一”、“突出重点,规范管理”和“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二、补助对象

钱塘江流域干流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源头所在的经济欠发达县(市、区),即淳安、开化、江山、衢江、常山、磐安、龙游、遂昌、龙泉等9个县(市、区)。

三、资金投向

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污染综合防治。

四、测算依据

1、生态建设补助方面。主要以重要生态公益林面积和大中型水库水面折算面积为测算范围,每亩按一定金额予以补助。

2、产业结构调整补助方面。按因环保要求当年淘汰既有、限制规模和搬迁过程中的化工、医药、造纸、制革、印染、冶炼、水泥、味精等重点污染企业,对当地财政收入造成影响的,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3、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方面。对区域内建设的环保基础设施,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饮用水源保护、流域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建设工程,在按有关政策给予补贴的基础上再适当追加补助。

4、农业农村污染综合防治补助方面。主要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和搬迁、垃圾中转站建设和农户沼气池建设,按一定比例予以追加补助。

五、考核目标

第7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重污染天气;形成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122.7 文献标识码:A

1大气污染的分类和定义

按照新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指数等级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等,“严重污染”是空气质量最差的一个等级。重污染天气是表征空气质量的当天空气污染指数(API)大于等于201数值,即空气质量达到4级及4级以上污染程度的统称。根据重污染天气的不同成因和污染特征可分为静稳型、沙尘型两类。静稳型重污染天气是指由于出现持续不利于扩散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大范围积累,最终可吸入颗粒物(PM10)达到重污染水平。沙尘型重污染天气是指外来沙尘或者本市局地大风扬沙造成的颗粒物重污染。去年冬季,在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城市造成的雾霾天气就属于静稳性重污染天气。

2 引发重污染天气原因分析

引发重污染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中的可入肺颗粒物(PM10 和 PM2.5)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 的含量相对较高,属主要诱因。随着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环境的。“煤烟型”加“复合型”污染特征越来越凸现。工业企业燃煤是主要来源。汽车尾气排放是重要来源。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我国城市污染逐步进入以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叠加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汽车尾气不仅直接排放苯、甲苯、重金属等危害性极高的颗粒物,而且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硫化物气体,可以氧化成硝酸盐和硫酸盐,形成粒径较小的粒子,变成PM2.5污染物,直接入肺,危害健康。机动车污染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污染日益加重。长期以来,河北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比重较高,尤其是近些年重化工业布局向环渤海地区集中。河北产业结构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带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变强。

3、应对对策研究

3.1发达国家应对对策

在工业化进程中,英美等发达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大气污染现象。这些国家主动应对,积极探索,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相关立法,大气环境质量逐步得以改善。伦敦大雾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积极采取立法应对,如 1954 年伦敦市通过了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再如1956 年英国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依据相关立法,伦敦市采取了关闭市内发电厂、强制提高烟囱高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污染处罚力度等措施,大雾天气在短期内得以有效治理。美国早在 1997 年就提出对 PM2.5 进行监测,并把其纳入强制性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有效的减少了可入肺颗粒物的排放量。此外,美国治理二氧化硫排放的经验,也可供我国借鉴。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排放权交易机制,并通过修订《清洁空气法案》的方式将排放权交易机制上升到法律层面,借助于排放权交易机制及其他相关机制,30年(1970 年-2000 年)减排了约 47.6%的二氧化硫。

3.2我国采取的解决方法

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最重要的大气环境治理立法。依据该法,环保部门加强了对大气污染排放的监督和管理,确立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申报、排污收费、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等相关制度。1996 年修订通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 PM10纳入标准体系,2012 年修订通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则进一步把 PM2.5纳入环境标准体系。将可入肺颗粒物纳入强制性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首先执行。

4 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建议

近两年我省及我国的重污染天气频发,而且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对人体健康、社会活动、经济发展的损害也越来越明显。这表明,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已进入非常时期,非常时期应有非常做法。本文对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改善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4.1确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地位

在非常时期,摒弃传统环境立法所强调的协调发展理念,,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果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发生冲突,应当以生态利益为重,使经济建设在环境质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4.2明确监管职责,健全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协调机制

环境监管存在职责不清问题。建议明确政府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的领导作用,确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主导地位,明晰各部门在相关领域的具体职责,使得相关部门在处理像重污染天气这样的大气污染事件时能够各司其职,并快速应对。

4.3树立大环境理念,协同行动控制大气污染

当重污染天气出现时共同限产减排,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采取应急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隔阂,建立常设性的污染治理和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在污染应急工作中,注重信息互通,资源互补,加强协调配合,力争实现应急的无缝对接,步调一致。

4.4加快能源及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标本兼治目标

政府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建立统一管理机构,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推广新能源和洁净能源的使用,更为关键的还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和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实施产业升级战略。

4.5加强公众参与

第8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ADMS;预测;评估;NO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HJ2.2-2008)》,this paper predict and Assess the NO2 of Chang Feng west street in Taiyuan by the ADMS Air quality model,Simulative period is 2009、2016 and 2024.The result indicate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is feebleness。The maximal hour concentration of NO2 is exceed the standard at very few points,all of others under the standard.

【Key words】City roads;ADMS; Prediction; Assessment;NO2

太原市长风西大街打通工程位于万柏林区,以现有长风大街为依托,东起新晋祠路,西至西环高速,本工程道路主路长度4.2Km,规划红线宽度80m。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的要求,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应进行二级评价。

1. 评价标准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中对评价标准的选择要求,本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各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选取:

2. 评价等级和范围[1]

2.1评价等级。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要求:“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并结合工程自身的地理未知及排放特点,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2.2评价范围。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要求: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3. 预测模式

结合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评价范围以及污染源类型,确定本项目应用ADMS环境空气质量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

3.1模式介绍。ADMS适用于稳态条件下、简单和复杂地形、污染物排放连续稳定等条件下的环境空气质量模拟计算,其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50Km,可模拟计算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街道窄谷、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可处理各种基本气态污染物(SO2,NOX,NO2,CO,VOC,苯化物,芳香烃),臭氧,可吸入悬浮颗粒物(PM10,PM2.5),总悬浮颗粒物(TSP)等等[2]。

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用地面的常规观测资料、地表状况以及太阳辐射等参数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在平坦地形条件下,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3]。

ADMS适用于下列条件:

(1)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的输送和扩散;

(2)地面、近地面和有高度的污染源的排放;

(3)污染物连续排放;

(4)稳态条件下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50Km;

(5)模拟1小时到年平均时间的浓度;

(6)简单和复杂地形;

(7)农村或城市地区。

3.2模式参数选取

(1)污染源参数。长风街西沿工程属新建项目,本次大气污染源调查采用参考设计资料和类比等方法完成[4]。

(2)气象参数。通过调查,太原市距离本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基准站为太原地面气象站(站号53772),故本次预测收集该站2007年1月1日0时——2007年12月31日23时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具体为风速、风向、总云量、干球温度四项参数[5]。

由于本次预测选取ADMS空气质量模式,且项目所在地为简单地形,故不需要调查高空气象资料。

(3)地形参数。经分析,本项目评价范围内为平坦地形,故本次评价按平坦地形预测。

(4)预测范围及网格分辨率。由于道路源评价范围为中心两侧各200m 之内,且本项目道路总长度为4.2Km,故本项目预测范围设定为5000m×500m,网格分辨率为50m×50m,共计输出1000个网格点浓度值。

(5)预测时段。为了全面反映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次大气预测时段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取项目刚建成年份2009年,中期和远期分别取2016年和2024年。

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6]

4.1项目排放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通过对项目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及其周边环境的调查可知,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空气敏感区共有三个,分别是:黄坡烈士陵园、企业宿舍区1和企业宿舍区2,各敏感区域分布。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很小,各预测时段内项目所排放的NO2在敏感点处均未超标。

4.2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4.2.1近期(2009)年项目对区域的NO2日均浓度贡献情况。

由本次模拟结果可知:2009年项目对区域的NOX日均浓度贡献平均值为6.2928μg/m3,占标准限值的5.244%。

由此可知,近期内项目的运行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小,浓度贡献值远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

4.2.2中期(2016)年项目对区域的NO2日均浓度贡献情况

2016年项目对区域的NO2日均浓度贡献平均值为6.2862μg/m3,占标准限值的5.238%。

由此可知,项目运行中期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同样影响很小,浓度贡献值远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

项目的运行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都很小,而且在车流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各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有微弱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辆品质和排放标准在逐年提高,进而导致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所造成的。

4.3评价范围内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分布

4.3.1近期2009年NO2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分布

4.3.2中期(2016)年NO2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分布

4.3.3远期(2024)年NO2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分布 2024年评价范围内NO2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平均值为92.3102μg/m3,占标准限值的38.46%;最大值284.777μg/m3,占标准限值的118.66%,最大值出现在本项目与旧晋祠路的交叉处。

4.4评价范围内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分布

4.4.1近期(2009)年NO2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分布

2009年评价范围内NO2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平均值为24.5184μg/m3,占标准限值的20.43%;最大值

89.1339μg/m3,占标准限值的74.28%。

4.4.2中期(2016)年NO2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分布

2016年评价范围内NO2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平均值为24.2356μg/m3,占标准限值的20.196%;最大值87.2368μg/m3,占标准限值的72.697%。

4.4.3远期(2024)年NO2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分布

2024年评价范围内NO2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平均值为23.9523μg/m3,占标准限值的19.96%;最大值85.3515μg/m3,占标准限值的71.13%。

4.5评价范围内地面年均浓度分布

4.5.1近期(2009)年NO2地面年均浓度分布

2009年评价范围内NO2地面年均浓度为6.1013μg/m3,占标准限值的7.63%;最大值为31.5435μg/m3,占标准限值的39.43%,最大值出现在聂家山村西部边缘。

4.5.2中期(2016)年NO2地面年均浓度分布

2016年评价范围内NO2地面年均浓度为6.0953μg/m3,占标准限值的7.62%;最大值为31.4148μg/m3,占标准限值的39.27%,最大值出现在聂家山村西部边缘。

4.3.5远期(2024)年NO2地面年均浓度分布

5.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本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评价范围内的NO2年均、日均浓度均未超标;项目排放对评价区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同样比较小,NO2年均、日均同样均未超标;评价范围内NO2最大地面小时浓度除个别点超标外(本项目与旧晋祠路的交叉处),其余均达标准限值;评价范围内NO2最大地面日均浓度在各时段均低于标准限值。

此外,在车流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值在不同时间空间均有微弱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辆品质和排放标准在逐年提高,进而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丁峰,李时蓓,赵晓宏.从技术复核角度谈环评报告中大气预测部分的编写[J].环境科学研究,2008,16(6):1-9.

[2]Christine,McHugh,Sheng Xiangyu,David Carruthers.Using ADMS models for Air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3(3)

[3]Westmoreland, EJCarslaw, NCarslaw, DCGillah, ABates, E Analysis of air quality within a street canyon using statistical and dispersion modelling techniqu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vol.41(no.39)

[4]N.S. LeksmonoJ.W.S. LonghurstK.A. LingT.J. ChattertonB.E.A. FisherJ.G. Irwin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nd traffic sources contributing to air quality objective exceedences: a theoretical modelling exercise[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06Vol.21(No.4)

第9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成都;田园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引言

成都市是成渝经济圈中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具备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且成都市位于的四川盆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交通的枢纽,而且从整个亚洲的角度看又正好位于亚洲中部,无论在亚洲中还是在国际中都具有重要的交通及政治地位。为了规划成都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和宜居的人文环境。2009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总结城乡统筹实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好“十二五”以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高度,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田园城市”的概念,最早由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在该书中霍华德提出建立一种包含传统意义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现在,成都市将建设一座着力于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具有“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四大基本要素。

然而,在现代超大型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这对矛盾问题,关系到成都市的未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成败。因此,需要讨论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问题的协调关系。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从2005—2010年,成都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见图1)。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3%以上的增长。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25个,完成投资680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成都经开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1 150亿元,增长25%。

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的工农业发展取得新跨越。成都市坚持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和提速增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7∶42.5∶49.8调整优化为2009年的5.9∶44.5∶49.6。

成都市的城乡建设成就显著。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聚集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约保持在12%年增长,能源消耗年增长率大约为8%。

二、成都市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一个城市的大气环境的清洁程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大气环境治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成都市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经过对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分析,确定成都市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为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转好的趋势。成都市的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优良率为80.3%~86.3%。空气污染特征表现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成为次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是成都市环境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近几年随着大气排放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形势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城市发展中机动车排放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物问题

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成都市的轻型车达724 654辆,中型车达94 790辆,重型车达22 353辆,摩托车达937 659辆。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上升,其总排放量已接近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将持续增加。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2009年成都市的二氧化氮首次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次要污染物,这与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密切相关。

机动车排气及道路扬尘污染成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能源消耗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成都市在近十年来能源消耗总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尤其是从2005—2009年间,能量消费总量更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1—2009年,成都市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达8.15%。

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成都市消耗电力305.28亿千瓦时,天然气38.61亿立方米,成品油358.25万吨,煤炭1 325.78万吨,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的46.26%、14.83%、11.31%、27.6%。成都市能源消耗构成中,电力所占的比重最大,煤炭所占比重次之,天然气和成品油所占比重最小。

由于天然气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偏低,导致天然气市场需求过快增长,消耗总量年均增幅超过20%。虽然成都市近几年始终把能源保障列为重点,使成都能源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基本能够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但是,成都市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还是呈现加剧趋势。

成都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地解决能源消耗中的污染物排放,将加剧成都市大气环境的恶化。

(四)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1.大气承载力分析原理。人类在开发活动中,要做到经济发展与大气保护环境相协调,就要保证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大气环境承载力。所谓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大气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主要利用承载率评价法。承载率是指某区域环境承载量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的比值。

在大气环境评价中用承载率分析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大气环境承载率的表达式:

CC=

式中,CC是大气环境承载率,VT是大气环境总量,VE是某一时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1)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在0~1之间,说明大气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处于可控范围内。(2)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小于1时,说明区域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超负荷严重。经济发展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产生的累积效应明显,需要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

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为了同时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大气环境质量能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必须使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小于大气环境容量。

若规划区分为n个分区、m个环境功能区,各个分区、功能区面积为Sij,则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为:

Qi=A (Cij-Cb)

式中,Cij ——各分区、功能区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mg·m-3;Cb——各分区、功能区的大气污染物的背景值,mg·m-3;Qi——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104t/a;A——总量控制系数,是根据地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的一个数值。

利用成都市的气象条件,计算了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容量数为二氧化硫20.11万吨,二氧化氮28.41万吨,颗粒物为33.57万吨。大气环境容量是随季节变化的量,成都市冬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小(见图3);在不考虑降雨条件的情况下,成都春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在考虑降水条件下,成都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

图3成都市大气环境容量季节变化图

转贴于

3.成都市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随着成都市经济总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机动车都将快速增长,使得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成倍增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手段主要是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治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成都市的平均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70%。依据这个原理,设计了成都市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治理情景案例。

设计情景1:成都市经济以其 “十二五”的12%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67的情景,二氧化硫治理情景为脱硫率为85%、90%和95%;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为脱销率为70%、80%和90%。这是根据成都市“十二五”的经济和能源发展计划设计的情景(见表1和表2)。

表1 情景1的脱硫情景分析

设计情景2:在经济以7%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5情况下的污染减排情景设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与情景1一致。这是根据全国“十二五”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和优化的能源发展速度设计的情景(见下页表3和下页表4)。

通过大气承载力的计算分析。成都市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随能耗的增长而急剧增大。尤其以成都市“十二五”的能源消耗增长率计算(情景1),到2050年,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85%的情况下,大气承载力指标仍然达到-1.5。只有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95%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才能小于大气环境容量。二氧化氮在情景1的情况下是超出大气环境容量。在情景2的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下,2050年,二氧化硫排放可以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但是,二氧化氮必须满足工业脱硝达到90%,汽车的新能源替换达到70%的条件下,二氧化氮排放量才能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

大气承载力指数说明,在现有的大气环境治理水平下,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发展,大气环境状况将趋于恶化。经济发展必须重视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治理。

三、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的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问题讨论

1.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发展要走绿色经济的道路。成都市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2.实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调整应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通过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采取以天然气、轻柴油、液化石油气、电等各种优质能源并举的措施,广开渠道,实现优质能源替煤战略。实施节能强企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废物利用能源替代,落实国家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3.实行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持续发展策略。受到大气容量的限制,大气污染企业过度集中,会造成大气污染物的严重超标。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大气容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过度集中的污染企业要分散布局。建议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实行大气污染排放企业布局要合理集中、适度分散的原则。

在城市空间优化和土地合理利用中,要注意大气污染物的累积效应的影响,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避免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加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3.

[2]姜启亮,吴勇.低碳经济的实施路径——基于技术创新与政策规制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91-192.

[3]王胜洲.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