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

第1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COD减排;水环境改善;响应关系;SPSS软件;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X7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41-0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D Reduc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PENG Yue

(Liaon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Shenyang Liaoning 110161)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Qing River and Fan River,the association degree of COD emission reduction,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dex and other statistical indicators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in Tieling City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and the learning curve regress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o conduct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D reduction and the relate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had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D reduction;wate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correlation;SPSS software;regression model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如不加以控制,必将导致水污染更加肆虐,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将无以遏制[1]。我国COD排放数据统计始于1997年,当年COD排放总量为1 073万t,其中县以上工业COD排放量为666万t[2],约占62.1%。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国的化学需氧量(COD)要比2010年下降 8%,各地区及部分行业亦分别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各自的COD减排目标,因此确定COD减排现状与水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寻求COD减排对策,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清河、凡河流域的水环境进行环境回归曲线模型分析,确定了COD减排量与相关水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 清河与凡河流域概况

1.1 污染源概况

根据2011年环统数据,清河流域有工业污染源101家,其中排放废水的有55家。55家企业COD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为5 723.271 t和1 024.373 t,氨氮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为148 867 t和52.978 t。28家企业具有废水治理设施。2007年前,清河区和开原市的污水直排清河,清河下游的水体一度失去了生态平衡功能,只能作为排污沟。2008年起,铁岭市对清河流域的一些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清河是“一个造纸厂污染一条河”的典型代表,化学需氧量入河量占全河流的39.9%,2008年4月辽宁省对造纸企业集中整治后,清河水质明显改善,并再没有出现枯水期污染迅速加重的现象。清河流域水质总体有所改善,2009年干流COD年均值基本消灭劣V类;清河主要污染物为COD,污染来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源污染;清河下游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污染来源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源污染和工业源污染;清河干流沿程主要监测断面丰、平、枯3期的总氮浓度全部超标,因此对清河流域总氮的污染控制亟待加强。

根据2011年环境统计数据,凡河流域有工业污染源企业11家,主要分布于铁岭县和铁岭经济开发区,其中有废水排放的有4家。全年COD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为39.15 t和31.72 t;氨氮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为1.99 t和2.15 t。4家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具有污水处理设施。凡河流域水环境基础较好,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各类污染的加剧,使凡河水生态系统总体生态质量趋于恶化,物种呈现逐渐消失危机,水域内生物多样性降低,涵养水源功能削弱。清河、凡河干流朱尔山断面和清河化学需氧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由此说明清河对清河、凡河干流化学需氧量浓度影响十分明显。

1.2 水质现状分析

清河流域一级支流共8条,清河水质总体较好。其中Ⅱ类水质断面4个,Ⅲ类水质断面8个,Ⅳ类7个,Ⅴ类1个,劣Ⅴ类6个。永丰和西砬底下断面因氟化物分别超过Ⅴ类水质标准0.1倍和0.3倍,为劣Ⅴ类水质,浓度分别为1.69 mg/L和1.96 mg/L;二寨子(入河口)断面因氨氮超标1.6倍,为劣Ⅴ类水质,浓度为5.22 mg/L;二社断面因氨氮、总磷分别超标1.5倍和0.1倍,为劣Ⅴ类水质,浓度分别为5.03 mg/L和0.43 mg/L;门脸断面因氨氮和总磷分别超标1.7倍和1.5倍,为劣Ⅴ类水质,浓度分别为5.39 mg/L和1.01 mg/L;清河水库出库口断面因pH值为9.6,为劣Ⅴ类水质。

凡河在2001―2010年水质明显改善,连续2年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4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石油类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20 mg/L和1.03 mg/L,与2001年相比分别下降92.5%和65.9%。

2 铁岭市COD减排现状

铁岭市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从起步到发展已经进入第7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6年来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将铁岭市2005―2010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2.1 “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根据《铁岭市环境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COD排放总量为32 455 t,要求到2010年底,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0%。

2.2 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完成情况

在2007年减排工作全面开展后,国家提出了“淡化基数、重视增量和减量”的原则,根据全市减排工作进度,按照实际情况每年给铁岭市具体下达减排指标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通过工程治理、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三大措施,COD排放量实现“十一五”期间下降16.3%,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2006―2011年COD减排情况如图1所示。

3 COD减排量与水环境改善的响应关系

COD总量减排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环境质量,而主要流域水质情况变化是水环境总体质量的反映。尽管“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3]。一是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的关系不对应;二是水环境管理减排难以完全适应量化管理要求;三是减排可持续机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考察COD减排量任务完成状况的同时,还应考虑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本文对COD减排量与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

3.1 典型水环境指标的选取

按照指标选取的一般原理,选取的水环境统计指标应当具备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前瞻性、衔接性、可计量性、可比性、连续性、可考核性等。此外,所选取的指标应体现国家政策的导向性,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目标保持一致,以利于促进政策的实施以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相协调。因此,最终选取3项典型环境指标,即综合污染指数、高锰酸盐指数、Ⅲ类以上水质所占比例作为水环境改善的统计指标。

3.2 COD减排量与水环境质量变化

分别将“十一五”期间流域COD减排量与典型的水环境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环境回归曲线模型分析。

3.2.1 SPSS软件介绍。SPSS软件在近几年应用比较普遍,功能强大,操作过程简单[4],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运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选择双变量相关分析中的双侧检验法,对COD减排量与水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5]。经过计算结果表明:COD减排量与综合污染指数、高锰酸盐指数、Ⅲ类以上水质所占比例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1)。因此,分别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COD减排量与综合污染指数、高锰酸盐指数、Ⅲ类以上水质所占比例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随着COD减排量的增加,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和综合污染指数明显降低,Ⅲ类以上水质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由此表明,COD减排量增加,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两者呈现同向变化的趋势。

3.2.2 环境曲线回归模型构建。以COD减排量为自变量(x),分别以Ⅲ类以上水质所占比例、综合污染指数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为因变量(y)制作散点图,并对两者关系进行趋势分析(置信水平为95%),建立回归模型如图2~4所示,拟合曲线均为一元线性回归直线。拟合度均在0.78以上,效果较好。

3.3 结果输出与分析

以COD减排量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为例,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展示两者之间响应关系,并对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检验。将模型情况汇总,模型R、R2及调整R2分别为0.845、0.713、0.703。因此,COD减排量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二者的相关系数R=0.845,拟合优度R2=0.713。表2是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Sig.值是回归关系的显著性系数,是F值的实际相关性概率(P),当Sig.≤0.05时,说明回归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在置信水平为α=0.05或α=0.01时在F值分布表查对应数值,可知:F0.05(1,3)=10.1、F0.01(1,3)=34.1,拟合曲线的F=11.28>F0.05(1,3),P=0.015

4 结语

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铁岭市“十一五”期间COD减排量与水环境统计指标的关联程度,并建立学习曲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COD减排量与典型水环境指标的拟合曲线均为一元线性回归曲线,所选取的典型环境指标都与COD减排量存在显著关系。随着COD排放总量的降低,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因此,建立COD减排量与相关水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6]。

5 参考文献

[1] 田密.“十一五”COD减排目标实现的障碍分析[C]//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2] 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赵喜亮.我国“十二五”污染减排水环境约束性指标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4] 李志辉.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第2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监测;规划编制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着保护重视不够、管理相对滞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保障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宾县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显,如何编制科学可行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值得思考。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及在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预期性指标,形成宾县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维护的职责,适应新时期下的林地保护利用调控与管理,宾县正式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1.1基础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相关专业规划资料和各乡镇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与核实,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平台。

1.2专题研究

对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林地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区域林地生产潜力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和提高林地生产率措施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2.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护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社会地位较低,宾县的历史经验说明,当地方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发生冲突时多以前者利益为主,林地保护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更科学地管理林地,也是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3.规划编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实施五常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常县又是林业大县,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此形势下,要实现方正县林地、森林面积“双增目标”,迫切需要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强节能减排,提升林业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力度外,还应充分发挥森林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净化大气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地带,按现有森林面积计算,林业每年可固碳约40万吨,在全省碳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资源监管水平,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林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管理还停留在“数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线尚无统一的图面资料,林地与非林地的界线难以确定,资源管理无据可查,给森林资源监管带来诸多困难。林地资源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县“一张图”的建立,明确了林地位置和界线,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快了现代林业进程。

4.提出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编制方案

规划占用林地限额在制定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对各行业的要求,以及宾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类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预测,测算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规模,在各部门预测自身行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历年林地征占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导向,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见及协调后确定。

4.2要节约使用林地

要以少占或不占林地为原则,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加强城市森林、绿网、义务植树等工程建设和造林绿化。限制独立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和重点商品林地。规范旅游经营设施等用地,适度保障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的生态旅游用地,减少优质林地改变用途。

第3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区域性 品牌 发展 研究

“532、461”是烟草行业的品牌发展战略,在此引导下,目前品牌已经聚焦到“双15品牌”和“鼓励品牌”中。在鼓励品牌中,还存在一些区域性的卷烟品牌,这些品牌发展如何?一方面关乎行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关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就区域性鼓励品牌的现状、发展态势等分析如下:

一、区域性鼓励品牌的现状

本文所指区域性鼓励品牌是指列入国家局鼓励品牌目录且在本省销售量超过60%的卷烟品牌。2011年,鼓励品牌目录共有好猫、金圣、钻石、贵烟、真龙、兰州6个品牌本省销售比重超过60%(见表一),其当前发展现状为:

(一)在省内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耕耘,区域性鼓励品牌扎根省内并取得了以下优势:工商合作关系密切协同、消费群体忠诚、市场口碑良好、市场基础稳固,产品在省内市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结构高、覆盖率高、市场整体占有率高。

2011年,区域性鼓励品牌在省内市场占有率好猫品牌为9.78%,金圣、钻石、贵烟、真龙品牌市场占有率为20~30%,其中兰州品牌在本地市场占有率高达86.94%(见表二),在省内市场不可替代,在满足区域市场消费者需求上不可或缺。

(二)是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全国性品牌的形成过程中,区域性也是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和阶段,泰山、黄金叶品牌就是自身发展壮大后,从“鼓励品牌”上升到“双十五品牌”目录的。当前,为了保持整个行业的健康和活力,国家局在扶优助强做大做强品牌的同时,也鼓励异军突起,后来居上,而在此过程中,区域性鼓励品牌的发展在满足了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整个行业竞争中的“鲶鱼”。

(三)发展压力较大

相对于未列入重点品牌目录的红梅、红金龙等低结构规模型品牌,区域性鼓励品牌已经赢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而相对于“双十五品牌”而言,区域性鼓励品牌无论从规模、结构、市场覆盖率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谓压力巨大。

二、区域性鼓励品牌的发展基础

区域性鼓励品牌发展至今,既是地方政府、企业等相关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其正是满足了以下条件才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一)满足了市场总量的需求

我国幅原辽阔,卷烟消费的差异性非常突出,即使2015年“532、461”品牌发展战略实现后,532品牌销量按照3000万箱计算,也只占我国5000万箱市场总销量的60%,区域性品牌作为补充,客观上还有发展空间。

(二)满足了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卷烟品牌覆盖率越高、市场占有率越高,其满足个性化需求度就越低,具体到区域市场还会受到吸味习惯、区域文化认同等制约,这既是全国性大品牌存在的不足,也是区域性品牌发展的基础、契机。

(三)满足了区域市场的需求

一般说来,区域性市场是受传统、文化等影响形成的,本土企业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这一市场。而区域性卷烟品牌正是承载了浓厚的地域历史、人文等文化内涵,才获得了深厚的市场生存与发展基础。

三、当前区域性鼓励品牌采用的发展方式

当前,区域性鼓励品牌的发展大都立足本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目标市场和发展方式,主要采用以下发展方式:

(一)强化区域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区域性鼓励品牌所在省份大多属于消费市场容量大于本地卷烟供给量的市场,客观上具有品牌的发展空间,而区域性鼓励品牌在本地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忠诚的消费群体、和谐的工商合作关系等优势,拓展本地市场成本低、见效快,因而区域性鼓励品牌强化本地市场的不可替代性成为了首选。

从2012上半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区域性鼓励品牌在本省市场的销售成绩总体喜人。和去年相比,除兰州品牌略有波动外,其余品牌本省销售比重都有增长,其中真龙品牌本省销售比重增加6.47个百分点(见表三)。

(二)在同一地域内扩展

区域内吸味、文化认同等是区域性品牌扩展的有利因素,区域性品牌将立足本省,向周边区域拓展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2011-2012上半年,在本品牌销量前三名的省份中,除了省内市场外,好猫品牌(陕西省)的主要市场是毗邻的山西省、甘肃省;金圣(江西省)品牌主要市场有毗邻的浙江省;钻石品牌(河北省)主要市场是毗邻的山西省、山东省;真龙品牌(广西省)主要市场是毗邻的广东省、湖南省;兰州品牌(甘肃省)主要市场是毗邻的内蒙区、青海省(见表六)。

(三)通过创新赢得发展机遇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国家局已经确定了“良种培育、卷烟调香、特色工艺、减害降焦”四大战略,区域性品牌也围绕着四大战略的突破作为主要的发展手段,在特色工艺和降焦减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特色工艺方面。兰州品牌针对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特点,将干燥气候条件下卷烟的“保润增香”作为突破口,从烟叶醇化、仓储、制丝加工等烟草工艺方面进行了重点攻关,较好的解决了卷烟制造过程的干燥适应问题,向消费者实现了“干燥我适合,湿润更醇香”的郑重承诺,使得兰州品牌系列卷烟在西部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大为增强。

第4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对策;嘉祥县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2-44-02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全县总人口87万,辖12镇1乡2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714个行政村,总面积960km2,耕地面积6.7万hm2。嘉祥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曾3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b嘉祥县种植粮食作物常年稳定在11万hm2,其中,小麦5.3万hm2、玉米4.1万hm2、大豆0.8万hm2、水稻0.4万hm2。小麦平均单产7224.0kg/hm2,总产38.3万t;玉米平均单产8259.0kg/hm2,总产33.9万t;大豆平均单产2857.5kg/hm2、总产2.3万t;水稻平均单产9475.5kg/hm2,总产3.8万t。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6个,面积2.6万hm2;实施山东省粮食(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3个,建设面积2.0万hm2。2015年高产创建示范田内小麦、玉米每hm2分别达8353.5kg、8809.5kg,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建设辐射带动下,全县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7618.5kg、8289.0kg,粮食总产突破80.0万t,实现粮食产量连续14a增产,进一步奠定了嘉祥县产粮大县的地位。

2主要经验做法

2.1加强行政指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

嘉祥县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政府强力推动不动摇。牢牢把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总产”的工作思路,把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体内容。近年来,嘉祥县委、县政府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供给,每年都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强粮食生产的工作意见。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嘉祥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实施方案》,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2实施政策扶持,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

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把发挥政策、项目、资金在粮食生产中的扶持作用,作为拉动粮食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农业耕地地力保护、小麦统一供种、农机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强农惠农项目,2015年全县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4亿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做好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山东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大方”建设,利用高产创建平台,整合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2.8亿元,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同时制定了《嘉祥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嘉祥粮食生产的发展。

2.3强化科技支撑,推广配套关键技术

嘉祥县始终把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带动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按照“健全县级、强化乡级、突破村级”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帮扶网络。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跟我学种田、农业直通车等专题栏目。同时,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等项目,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生产现场会、巡回技术报告、印发技术明白纸等进行多层次、全覆盖技术培训。组织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氮肥后移、玉米精量播种、“一防双减”、“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秸秆还田等关键高产栽培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县关键生产环节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2.4借助“种子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共赢在粮食生产中,实施“种子企业+”合作模式。嘉祥县是种业大县,全县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作物种子企业11家,其中,山东圣丰种业注册资金1亿元、山东祥丰种业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县内小麦、大豆、玉米种子繁育田面积达到1.3万hm2,种子生产量8.1万t。通过“种子企业+合作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实现各方共赢。种子企业在种子基地推广繁育自己的优良品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收获”,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剩余劳动力给种子企业、服务组织打工挣取劳务费。为保证“种子企业+”模式的有效运行,建立长效机制,种子企业和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分别签订种植服务、良种回收合同,实施“订单农业”,保障各方利益。比如,繁育的小麦种子,种子企业的收购价格一般比当年同期市场价格高出0.32元/kg,按照2015年小麦单产7618.5kg/hm2计算,能多收入2437.9元/hm2。借助“种子企业+”模式的推广,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有效解决了销售难、缺服务、种粮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3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3.1农民种粮热情降低

连续多年粮食增产增收之后,粮食单产增长困难加大,粮食产量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农业丰产丰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受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影响,引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抵消了一部分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效力,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种因素,造成种粮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没能真正改变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的局面,影响了粮食稳产高产。

3.3技术装备陈旧落后

传统种植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高产栽培先进技术还没有真正得到推广普及,农业装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专业化服务组织力量薄弱,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面积偏小,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文化方面的需要。

4对策建议

第5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5902

保定是河北省传统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资源短缺型内陆城市,因此环境和能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2008年保定市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与落后产能的淘汰及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减速有一定关系。保定市应抓住规划“低碳经济”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寻求有效避免经济增长与环境冲突加剧的对策。

1 保定市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1.1 节能减排实施现状

2008年12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这是全球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出台的城市整体低碳规划,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的“蓝天工程”使人们终于能经常看到久违的蓝天。2009年5月保定被列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近年来,保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近200家,连续两年经济增长超过40%,具有显著的区域竞争优势。如,英利公司已成为光伏产业领域的龙头,也是国内唯一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

保定正全力打造以“中国电谷”命名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型、国际化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军城市。

1.2 节能减排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与企业规模问题。现阶段,高耗能现象与我国产业结构的状况有密切关系。保定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是造成污染严重、能耗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县域经济中,部分县(市)造纸、印染、制革、有色金属熔炼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仍占较大比例。在这些行业中,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更突出,导致了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不高,排污总量较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是节能减排的首要途径。

(2)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等。河北省节能减排资金倾向于“双三十”(30个重点县和30家重点企业),同时“双三十”的新、扩、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项目按省级重点项目对待,在项目审批、征用土地等方面得到支持。但是,具体到保定市的污染企业,财政支持资金有限。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不足,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建设。

(3)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单位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有的企业明关暗不关,存在偷开、偷排的现象。

(4)全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些污染严重行业、污染大户的问题。但从目前保定市节能减排的实际看,此项工作还停留在重点县、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不高,监督不到位,很可能减排的效果将流于形式。这也是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

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实行强制性政策还是诱导性政策,立足点都放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上。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因此,利用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效果比较明显。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竞争,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发生作用。在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具体运作中,不同国情的国家又有各自特点。日本继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提出的“省能源化”取得了显著成效。1979年日本颁布《合理使用能源法》,从能源供给者、消费者等各个主体入手,规定了详细的节能措施,对能源管理制度、科技投入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教育公众达到全民参与。

3 探求保定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长效机制

3.1 产业政策

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可以调动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但对于环境问题,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制定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政策就成为必然。保定市要实现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必须淘汰落后行业及落后工艺和设备,走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体系。

3.2 融资政策

2008年10月,银行业“绿色信贷”第一招牌的兴业银行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至2009年5月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在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办69个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融资金额累计达21.53亿元。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保定市应出台鼓励企业运用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实现金融促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价格政策

现行价格机制主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将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内部化,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特别是能源价格。保定市政府应大力推进差别电价、脱硫电价等新型电价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实施范围,以促进节能减排价格体系的形成和规范。

3.4 税收政策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扶持、鼓励政策,二是采取限制性政策。2007年7月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其实质是对“两高一资”产品生产的限制。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环境税的缺位导致了国际上生产污染性产品的资本大量流入,既逃避本国的税负,又转移污染,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建立独立税种的环境税,从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生态保护税到碳税等税目,采用差别税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

3.5 贸易政策

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有两种倾向,一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凭借发达国家自身优势而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二是利用我国环境税缺位且环境标准相对宽松的条件,向我国转移有害环境与健康的产业。针对这两种倾向以及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应该制定切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绿色贸易政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国内绿色产业,带动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绿色市场的形成,制定鼓励企业在绿色产品以及新能源、新资源领域冲击国际市场的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因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而导致的高污染产品大量存在的问题,除了严格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取消出口退税外,应该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立以防止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程度的提高。

3.6 科技政策

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与驻保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加快企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但在打造“低碳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应贯穿节能减排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把强化政府政策体系的建立作为关键支撑,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周冯琦.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夏光.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

[4]曾凡银.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J].理论前沿,2008,(7).

[5]贺娇.“十一五”减排计划可望如期完成[EB/OL].人民网,2009923.

第6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截至2008年7月,全球其他国家持有美国国债总量已经达到26764亿美元,较2007年7月的22010亿美元上涨21.6%。

美国消费者长期以来透支其未来的收入,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经济贸易和财政“双赤字”模式乃至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根源。关于这一课题的讨论已有时日,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失衡的经济会以次贷为导火索,引发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风暴。

美国消费的透支,在房地产领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透支,在前几年的低利率松货币环境中,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超级繁荣,并由华尔街的精英们利用各种复杂得让人难以理解的金融衍生工具,将泡沫营造得登峰造极。随着银根收紧,民众贫乏的支付能力有如皇帝的新衣,根本无从掩饰房地产市场的极度透支。支柱既去,泡沫大厦随即坍塌。

次贷危机的爆发,意味着东亚过度储蓄、美国透支性消费的模式已难以维持。然而,在未来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如何调整仍未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美联储和各国央行如何共同应对这一危机,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全球共震

在《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看来,虽然美国政府已针对金融市场出台一系列援助措施,但美国现在仍亟需大量资金注入,以弥补其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的损失。事实上,无论救市成功与否,美国的“双赤字”形势还将进一步恶化,而美元独霸全球货币体系的局面已然松动。

在此之前,美国的财政、贸易双赤字局面已使全球经济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美国消费透支,政府财政赤字也因减税和军备开支积重难返;另一方面,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通过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所获得外汇储备增量却又不得不流回美国。

这一局面正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被迫调整。在前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看来,目前全球货币体系因此可能面临一次“大洗牌”,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和欧元的崛起暗示了未来货币格局的趋势。

“金价和油价的上涨实际上已经说明了市场这个信心的变化,当市场参与者对于美国的‘庄家’地位丧失信心,自然会出现这种转移,欧元的出现给投资者提供了另一个选择的机会。”沈联涛说。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虽然美国政府连续释放坚持强美元政策的信号,但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因素决定了所谓的强美元政策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是高速的经济增长还是资产市场繁荣,目前看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依靠不断增加外部资本输入而支持的增长模式是无法持续的。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每年需要输入的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美元资本的意愿却在不断下降。

一方面,中国和许多其他东亚国家已经开始追求更加均衡的增长模式,刺激国内需求,减少外部账户盈余;另一方面,最近几年美元贬值,各国持有美元资产的意愿也开始下降,并转向持有更多的欧元、英镑等资产。

不过,即使各国已经认识到投资美元资产,特别是国债资产可能存在的缩水风险,他们的选择余地也并不大。

谢国忠称,解决金融危机之道,需要全球的共同参与。这种全球协力的必要性在于,如果听任美国一家独撑困局,鉴于美国经济令投资者疑虑的现状,一旦美国国内各种债务之间的辗转腾挪已再无回旋余地时,印发货币便成惟一的出路。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将遭受重大损失,并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可预测的衰退。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全球其他国家持有美国国债总量已经达到26764亿美元,较2007年7月的22010亿美元上涨21.6%。这也是各国不得不配合美国步伐的重要原因,在一个密切联系的世界金融市场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是,受《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约束的欧洲国家,很难以财政刺激的方式来协助美国。在欧盟成立之初,就已经对各国的赤字率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政府年度财政赤字总额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国债总额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

各国目前的配合政策,可能仍然仅限于央行通过常规工具向市场中注入流动性。

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可能比之前任何一个时刻都更加重要,一旦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减计压力降低,将给欧洲和美国脆弱的金融业争取到消化“坏账”的宝贵时间。美国7000亿美元援救计划由此显得非常关键。

衰退之忧

金融市场的危机尚未见底,实体经济的衰退却已近在眼前。

二季度美国GDP一改颓势,环比上涨3.3%,本来很令投资者鼓舞;但很多经济学家却仍悲观地认为,这一数字不过是由净出口和个人消费支出支撑起的“假象”。

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原因是返税计划的刺激;净出口增长,则因为美元在二季度中出现相对弱势。在消费项目中,近期无论是消费者未偿信贷、个人消费支出,还是与消费具有较大关联的耐用品和零售数据,均不见好转迹象。随着退税计划影响消失,经济能否维持坚挺,前景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持续疲软,失业率节节攀升,美国7月和8月两个月的失业率分别上升至5.7%和6.1%。

摩根大通亚洲研究部门负责人大卫费尔南德斯(David Fernandez)认为,和前几次经济萧条期相比,目前美国失业率的恶化程度虽然尚有不及,但失业率的不断上行,将可能意味着更广泛意义的负面打击。

另一大不确定性在于,如果美国庞大的刺激计划得以实施,美国必然再度面临庞大的赤字困扰,美元下跌继而油价再度飙升的一幕也许会再度重演。9月22日,在美元下跌和合约到期,空头头寸补回的影响下,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交易的10月交割原油期货合约价格巨幅上扬25美元,创下近年以来的单日涨幅之最。

而在前期,原油价格最低探到接近90美元每桶的低位。正如黄金、原油一贯表现出来的趋势一样,相关因素的变动往往会出现联动影响。财政刺激计划可能要以通胀的风险作为代价。

渣打银行美国经济分析师大卫赛蒙斯(David Semmens)称,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包括失业率,工业产出和零售数据均表现疲软,夏季的大规模退税计划使得消费者支出没有过于衰退;不过该退税计划的刺激已经逐渐弱化,下一轮的财政刺激计划有可能推出,但其效果可能要等到2009年才能见分晓。

现在美国实体经济各方面的指标都无法让人乐观:失业率高涨,工资增速回落,房价和资本市场萎靡不振,信贷进一步收紧。金融市场的动荡必然令个人消费或企业支出更趋于谨慎。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出口,无论是对欧洲还是世界其他部分,在最近几个月均有所回落。

谢国忠对美国经济前景非常悲观,认为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下滑大约2个百分点。

“财政刺激计划可能有助于金融市场信心的恢复,但无法阻止实体经济的衰退。”赛蒙斯认为,美联储仍可能在2009年初降息,而至6月可能会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

不过,目前降息的可能性很小。美联储对通胀时刻保持警惕。经历次贷危机中的紧急降息后,联储委员们似乎已开始对放松利率出现抵制情绪――哪怕是很小的让步。

高盛全球经济研究团队在其近期报告中预测,美国GDP增长速度年内仍将停滞,而这种迟缓的增速可能要一直延续至2009年末。通胀则将逐步缓和,CPI回落速度可能要快于核心CPI的回落速度。虽然现在至年末美联储利率政策仍将保持中性,但在明年上半年,政策可能会向减息一端倾斜。

第7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一、“十一五”经济与环保工作发展情况

在“十五”末,内蒙古的基本区情是欠发达,经济总量较小,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集群化发展不够、链条不长。2006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遵循规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在正确认识自治区区情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奋斗,自治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一是经济规模取得大发展,全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9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55亿元,年均增长17.6%,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70美元,位居全国前列。二是经济内涵取得大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显著推进,以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风电装机由20万千瓦增加到10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

“十一五”全区经济规模和内涵的大发展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同时,环保工作的大发展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一五”以来,环保部共审批自治区各类项目环评163个,总投资6120.3亿元;自治区环保厅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2506个,总投资74817.3亿元。环保工作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切实强化了污染减排。“十一五”期间,随着自治区GDP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新增量大幅增加,二氧化硫新增78万吨以上,化学需氧量新增12万吨以上,自治区的污染减排工作必须在消化巨额增量的基础上大力削减存量。到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9.41万吨,比2005年的145.6万吨下降4.25%,完成140万吨总量控制目标的110.6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7.51万吨,比2005年的29.7万吨下降7.46%,完成27.7万吨总量控制目标的109.51%,超额完成了国务院对自治区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污染减排交上满意答卷,环境质量随之明显改善。2010年,内蒙古全区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为二级良好,优良天数平均达338天,比2005年平均增加63天,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比2005年下降15―40%,是全国唯一没有发生酸雨的省区。全区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由“十五”的“中度污染”转变为“轻度污染”,重点监测的40条河流的67个断面中,Ⅲ类以上标准水质断面占65.7%,比2005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二、科学认识的环保发展道路

内蒙古的环保发展既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大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又是正确认识环保工作规律、顺应时代转变理念方法、勇于探索开辟新道路的必然结果。

(一)树立生态文明观是环保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找到这个立足点,就找到了环保工作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紧密衔接的桥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内在包含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特征,以及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等美好的生活图景。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在政治上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成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社会;又要在物质上创造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观带来的发展成就,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生态文明是与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概念。首先,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丰富对经济发展内涵的认识,不能仅仅以GDP增长单一指标来看待发展,经济发展包含资源消耗、经济效益、环境承载三个方面的内涵,应从单纯的GDP考量逐步转变为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第二,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拓展对经济发展周期的认识,不能单纯强调短期内的经济规模扩张、造成“有水快流”的不良局面,务必在经济发展上注重长期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性,进而长久保持资源禀赋优势,避免陷入资源枯竭困境。第三,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丰富对民生内涵的认识,将环境权益作为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纳入各项政策制定当中,不能忽视更不能漠视公众环境权益。

(二)在发展中寻求出路是环保工作的根本方法

5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从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上找根源。

1、把握发展机遇,环保工作才有出路

这里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环保自身的发展。从第一个层面来看,环保工作不能就环保论环保,而是应该放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看待,立足于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以环境保护的成绩来优化经济发展、来改善社会民生,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有为才有位。从第二个层面来看,环保工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期。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国家召开第六次环保大会,总理提出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一系列的重大决策表明,环保工作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必须认识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从而开创环保事业长足发展的有利局面。

2、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人才强环保战略,提升环保发展能力

环保发展能力的提升,表现为适应时展,提高行政效能,有能力应对当前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破解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环境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人才强环保战略。2007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每年要将排污费的50%用于加强环保自身能力建设,这为环保自身能力跨越式发展开凿了源泉。5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直接投入财政资金17.45亿元,其中能力建设8.85亿元,污染防治资金8.6亿元,自治区环保财政专项资金增加了5倍。

在科技推动环保方面,自治区环保厅5年投入6.2亿元全面提升常规监测和自动监测能力,彻底改变了“废水靠看、废气靠闻、废渣靠摸、噪声靠听”的落后状况。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新建了监测实验中心,具备了有机、无机等15大类的监测能力,并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技术评估。2008年4月和2010年9月,自治区环保厅分别启动实施了全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一期、二期工程,总投入1.65亿元,集成物联网、“云计算”、3S空间信息管理、3G移动通讯技术,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区统一的环保物联网监控平台、环保移动办公执法平台,环保监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借助高效能的环保专网,自治区环保厅与各盟市环保局构建了全区统一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环保综合办公平台,建成自治区、盟市两级环保部门13个现代化的监控中心,形成全区环保管理“一张网”的数字化格局。

在人才增强环保方面,全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新增机构118个,101个旗县区全部独立设置了环保局,主要的工业园区也都设置了专门的环保机构,新增各类编制1342个。自治区环保厅机关新增设了环评、总量、人事3个处室,组建了东、西部环保督查中心、评估中心、在线监控中心、固废管理中心、排污权交易中心、环保产业协会7个事业单位,增加各类行政事业编制128个。

(三)抓住总量控制这个环保工作的主线

从“十一五”内蒙古的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来看,总量控制污染减排工作对改善环境质量有着最直接的作用,抓住总量控制这一环,就抓住了环保工作的主线。

环保工作始终是围绕如何处理好“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来开展的,这三个量就是经济总量、污染总量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经济总量决定污染总量,污染总量决定环境质量。其中,经济总量对污染总量的决定作用,受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等经济质量因素影响;污染总量对环境质量的决定作用,受污染分布、环境容量等自然生态因素影响;环境质量反过来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进而对城市经济总量增长起到推动或制约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关系上来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要从总量控制做起。总量控制与环评审批、污染治理、监测评估密切联系,构成工作循环链条。总量控制提出污染总量的控制目标,通过环评审批来实现总量指标优化分配,通过污染治理来削减已有总量、控制新增总量,通过监测评估来掌握总量控制和环境改善的成效。总量控制越有成效,经济发展就越有空间,环境质量就越发改善。实现总量控制目标的基本思路,是贯彻总理“三个转变”思想,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来解决问题。

1、将总量控制提升为政府意志,建立行政考核机制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减排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等21个推进减排的行政规章。为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自治区政府于2006年成立了以政府主席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于2009年成立了以政府主席为组长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领导小组,于2010年成立了以政府主席为组长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盟市也相继成立以盟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为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考核,2007年自治区把污染减排完成情况列为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节能减排考核权重由2%提高到8%,超过GDP和财政收入7%的权重,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2、将环评审批提升为调控政策,建立优化约束机制

环评审批以总量控制为导向,从单纯的行政审批事项转变为经济调控措施,能有效地调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2006年自治区开展了全国首个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并以战略环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做出调整。2009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自治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的通知》文件,把推进规划环评作为从源头防范结构性和布局性环境污染的关键措施来抓,明确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十要点”。2008年自治区环保厅出台《关于建设项目审批“六前置、七环节”的规定》文件,从项目建设全过程控制污染新增量,“六前置”即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审批权限、规划环评要求,是否有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环境监测能力和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等6个条件进行环评前置审查,“七环节”即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握项目选址、项目布局、工业用水源、污水排放去向、生产工艺、环境风险防治,以及环境敏感区、城市建成区和景观区等7个关键环节。2009年自治区环保厅为支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环保部门保增长的21条政策措施,开辟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环评审批以总量控制为目标,疏堵结合,从而优化经济发展。

3、将污染减排提升为联合行动,建立综合减排机制

污染减排要见实效,必须将工作措施由主要依靠行政管理转向依靠环境政策引导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将工作机制从过去的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多部门的协同作战。2007年自治区环保厅制定了《关于二氧化硫减排“双五条”化学需氧量减排四条措施的规定》,以加快脱硫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08年,面对全区减排指标处于降与升的边缘的现状,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减排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强减排的“双12条”政策措施。为加强经济激励,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区二氧化硫排污费从每公斤0.63元调整至1.26元,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由不足0.45元每吨提高到生活污水0.7元每吨、工业污水0.9元每吨。2007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自治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减排任务分解到自治区15个委办厅局,2008年各级环保部门建立起与发改、统计、水利、城调等部门的减排统计联系会审制度,2009年自治区纪检委、监察厅把各地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减排工作的通知》文件情况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决策部署的4个重要内容之一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部门联合,结构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关停小火电机组62台152万千瓦,整合煤矿877座淘汰产能170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696万吨,淘汰焦化产能1100万吨,按国家要求淘汰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电石、铁合金和钢铁等落后产能,特别是关停了包钢3台90平方米烧结机,在全国规模最大。

4、针对内蒙古特点在工作中进行改革创新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共与8个省区交界。广阔的地域既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空间,又给环保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2008年自治区环保厅借鉴国家成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经验,报请自治区编委批准成立了东、西部环保督查中心两个正处级事业单位,分别设立在东部通辽市和西部乌海市,以分担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的职责,加强全区环境监察工作。2009年自治区环保厅借鉴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联防联控的经验,在乌海市、阿拉善盟乌斯太开发区和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开发区组成的“小三角地区”开展空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自治区西部环保督查中心牵头,重点制定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和考核指标,明确防治措施及工程,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2011年全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建成,为自治区和盟市两级环保部门建立了可以实现污染企业在线、视频、工况“三位一体”精确监管的环保物联网监控平台,极大提高了环保监管的时效性、准确性。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提高了全区环保行政效能,对推动污染减排带来持久深入的影响。

第8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硝酸工业 生产技术 工业分析

硝酸工业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综合使用能源、技术成熟以及设计合理工业体系。1905年时,世界上第一家电弧法生产硝酸的工厂在挪威开展[1]。我国首次生产硝酸是在上海,当时使用的装置是7t/d。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进步,硝酸工业逐渐在太原、吉林以及兰州开展。我国在八十年代引进了27×104t/a双加压法装置,由此我国硝酸工业生产技术才得到了提升。

一、硝酸生产工艺的发展

我国硝酸工业主要采用的生产工艺为双加压法、常压发、高压法以及综合法等。上述几种工艺中的综合法以及常压法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太过严重已经停用。而双加压法是继全中压法以及全高压法后优势最为明显的工艺生产方式。双加压法具有尾气中NOx含量低、氨耗较低、成品浓度高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工艺最为先进的技术。

1.双加压法

我国在1978年引进了双压法技术,为我国的硝酸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好良好的开端。我国在1996年,自己设计了双加压法硝酸装置,实现了技术国产化,大大推动了我国硝酸工业的发展。双加压法生产工业的特点为:

生产能耗低:与其他双加压法生产工艺氨耗低生产成本也较低。

氨的利用率较高:双加压法在氧化炉上方安置了特殊的气体分布器,设备两层设有多空挡板,能够消除涡流以及改变其流向的作用,能够通过多孔分布器使气体均匀分布,能够使氨氧化率能够达到97.6%,NOx的吸收率能够达到99.91%,氨的利用率为97.2%。

尾气透平衡能量回收率较高:双加压法能够通过氧化炉对出口的工艺气进行换热,促使进入膨胀机的温度能够提升至359°C以上,通过尾气在膨胀机中的膨胀作用,推动压缩机工作。

铂耗较少:双加压法的氨氧化压力处于0.55MPa以下时,因为压力提升导致气体漩涡夹带造成铂损失较少。氨氧化炉采用了专门气体分布器,能够使氨与空气混合的气体均匀的分布与铂网表面,减少了铂耗。

2.中压法

中压法是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投入使用的装置,其生产规模非常大,当时在黑化、兴平以及大庆等投入生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设计了多种中压法硝酸装置,对中压法的生产硝酸的技术进行了改进。

3.高压法

我国投产的高压法硝酸装置一共有十几套。装置通常采用的压力氧化值为1.2MPa,压力酸吸收值为1.1MPa,但是高压法装置的铂耗较高且需要大量资金,已经被停用。

二、硝酸生产方法技术的进展

1.双加压法

双加压法自投入使用以来,为我国创造了很多经济效益。目前双加压法能够分为几种类型,国产化装置、国外“四合一”机组以及国外二手设备。

GP新双加压法是匈牙利在2007年4月投产的1500t/a硝酸装置。此工艺与我国的GP双加压法相比,有很多不同。例如,对硝酸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N2O,这种气体属于温室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2]。国外的GP新双加压法在设计时就融入了减排方案,能够有效的减少N2O的排放量,还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这种工艺采用的工程材料的耐温程度以及压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降低了生成的成本。

国产化装置自投产以来,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河南、云南、安徽以及山东等地投入生产,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氧化氮压缩机出口压力不能贴合设计的需求以及尾气的回收率低等。经过一定的改进,目前尾气中的NOx已经能够达到排放标准,且产生的蒸汽能够自给,还可向外输送蒸汽。

使用国外“四合一”机组的加压法生产硝酸,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国针对这些问题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吸收塔的开孔率得到了提升,从原先的10%提升至了15%,此外塔顶还设立了除沫器,有效的解决了带液问题。其次,将油的油泵与控制油泵进行组合,在出口管线上使用了自立式调节器,能够有效的将油按照不同的压力分为不同的等级,对油和控制油进行分离。

2.中压法

中压法硝酸装置是我国自己设计并制造的,压力设立为0.45MPa,主要采用的是“三合一”机组,即尾气透平机、汽轮机以及空压机为一体机组。随着中压法硝酸装置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生产需求,中压法对自身的技术做出了改进。

首先,硝酸吸收塔顶部运用液氨蒸发的方式,降低NOx出塔后的浓度,减少污染。且对于空气采用了三级净化的形式,对空气进行过滤,过滤的效果能够达到96%以上。

其次,快冷器采用的是新型的结构,能够达到冷却以及分离冷凝酸的效果。

第三,进酸吸收塔中的NOx气与漂白塔的二次空气进行混合后,可使用干法氧化或者湿法氧化法进行处理。

3.高压法

高压法的硝酸压力等级大约为0.7-1.2MPa,国外的公司在对高压硝酸生产工艺装置进行设计时,通常是将氧化以及吸收的程序控制在等压力0.7MPa下,具有的优势为尾气中含有的NOx低、运行稳定且投资成本较低等。我国引进了的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经过对自身技术的改革,例如将氨与混合气体的体积控制在12.5%内,将空气净化的形式转变为三级干式过滤的形式等,有效的减低了生产成本外,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除此之外,我国引进了外国二手设备,硝酸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一些生产设备闲置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调整。例如,将原装置中的尾气排放NOx的浓度大约为3999-9999mg/m3,对于尾气的处理方式也不符合我国的标准,要想重新投入使用,就要对设备进行改造[3]。改造的方式通常有氨催化还原法、延长吸收法以及冷冻降温法等。从总体上来说,二手设备运行故障较多,且零件不够齐全,因此一些设备是不能够投入使用的。

三、结语

我国是硝酸的主要生产地,随着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转移,使我国的硝酸工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我国购买了大量的二手设备,促进了我国硝酸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在引进国外二手设备的同时,我国对于自身的生产技术也进行了改进,且对原有的装置进行了改造,使这些生产设备能够重新投入生产。我国在关注硝酸生产的同时,要将污染严重以及能耗高的设备淘汰,以此保证我国硝酸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东霞,王小军,张琴琴,余文杰,张子琪,冯国庆,吴小涛. SUPCON JX-300XP DCS集散控制系统在稀、浓硝酸装置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 2013(03)06-08.

第9篇:双减政策的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现状;思路与目标;对策;福建武夷山;兴田镇

兴田镇是武夷山市烤烟种植大镇。全镇总面积353.3 km2,有14个行政村、2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耕地面积3 401.53hm2,其中水田面积3 272.67hm2。近年来,兴田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产业。2008年全镇种植烤烟738.67hm2,烟叶总产值逾2 500万元,2009年全镇种植烤烟740hm2,烟叶产业已成为兴田镇的支柱特色产业。

1兴田镇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生产设施是实现种烟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兴田镇漂浮育苗、灌溉设施、烟田道路、密集式烤房等烟叶生产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烟叶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随着烟叶生产布局的不断优化和规模化种植面积的扩大,兴田镇烟叶生产的主要环节已由现代机械取代了人力、畜力劳动,实现了使用拖拉机深耕和起垄,特别是智能化烘烤设备的推广应用,极大地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用工。

1.2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兴田镇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兴烟,紧紧围绕提质、减工、降本、增效这个核心,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把先进的烟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深翻冻垡、集约化育苗、膜下移栽、平衡施肥、揭膜培土、化学抑芽、智能烘烤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也使烟农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南岸村烤烟种植示范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努力工作、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改变了千家万户分散种烟的烟叶生产模式,逐步减少了种烟农户,提高了户均烟叶种植数量,推进了烟叶生产适度规模化;同时烟叶生产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连片种植、烟叶种植大户应运而生。

1.3土地流转难度较大,烟叶生产抗御风险能力有限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在没有获取充分的农村社会就业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为保障的前提下,农民不可能把土地进行市场交换[1];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习惯于种地养活自己,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生活依靠;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收入无所谓,宁可抛荒闲置,也不肯把承包地转让给别人种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规范,流转双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烟叶生产常受到多种灾害的威胁,主要有龙卷风、冰雹、洪涝、干旱、冻害等,特别是洪涝灾害,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一旦烟农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种烟大户有可能倾家荡产。

1.4烟叶生产用工缺失,从烟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部分烟农放弃种烟而转投其他产业;加之烟叶生产过程环节多,技术复杂,移栽、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打顶抹芽、采收、烘烤、分级、交售等诸多环节,用工量较大,导致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宁愿在外务工,也不愿呆在农村从事烟叶生产。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以高素质的烟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为支撑,以新型烟叶生产种植农户为基础,实现人才资源、人力基础和现代技术、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目前无论是生产经营管理队伍,还是烟叶生产直接操作者,都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思路与目标

2.1内容

主要是建设4个现代烟草农业园区,即南岸片(含南岸、南树)、兴田片(含兴田、枫坡、黄土、西郊)、城村片(含城村、大渚)和汀浒片(含汀浒、汀前、双西、虹桥)4个园区,用2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建设园区化的沟、渠、路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的烤房基地、育苗基地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同时在汀浒园区新建汀浒烟草站,方便汀浒片区烟农售烟。

2.2基本思路

一是整体规划布局配套管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按照“园区化建设,单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标准化配套”的原则,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园区为整体建设规划,配套相应的软硬设施,力争建设成一个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产力发达、理念先进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二是大力推行机械化生产,切实减轻烟农劳动强度。按照“烟农自主购买、村委会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烟农机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将村民自愿挂牌流转与村委会主动协调流转相结合,实现土地的有序有偿流转,达到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四是实行单元化管理,提高园区整体生产水平。园区将烟农分成若干个生产单元,单元内实行生产互助,协同管理,双向考核,捆绑奖励,促进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五是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现减工增效及专业化分工。通过建立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探索服务机制,逐步实现专业化分工及减工增效。六是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2]。应用先进科技,实行精确农业及生产动态监控,实现生产信息化管理。七是建立生产保障机制,实现产业稳定发展。通过建立烟农养老保险机制,解决烟农生产后顾之忧,稳定烟农队伍,实现产业稳定发展。八是建立烟农文化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建立园区烟农文化站,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3目标

拥有完善的烟基设施,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实现规模化种植,户均种植规模达1hm2以上;宜耕区域机械化作业面积达90%以上,生产用工减少150个/hm2以上;生产经营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育苗、冬翻、整畦、烘烤、分级、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实现专业化服务;商品化供苗率、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专业化烘烤面积比例、测土施肥面积比例均达100%;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面积达80%以上;大田生产环节和烘烤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

3对策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复杂、渐进、艰苦的过程。需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扶持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激活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动力和能力。

3.1提高思想认识,关注烟农

教育干部和烟农应充分认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排除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障碍。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当作烟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展理念引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烟叶、烟区、烟农,烟草“三农”中的核心是烟农。关爱烟农,就是关爱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关爱烟农最根本的是在生产上切实做到周到服务,提高生产整体水平,让烟农称心;在处理政府、企业与烟农利益关系上,切实做到维护烟农利益,千方百计增加烟农收入,让烟农放心。

3.2加大投入和补贴力度

不断开辟新的烟草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烟农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烟草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3],继续加大烟区投入力度。政府和烟草部门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上。着眼于烟区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着眼于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对烟草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着眼于提高烟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基金的投入。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各项补贴政策,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烟叶生产补贴制度。要加大产前投入补贴力度,消除烟用物资价格上涨、请工价格提高、租田成本增加的差价;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机型和范围;增加密集式烤房新建、改建的补贴;增加烟田自然灾害风险基金[4]。对种植1.33hm2以上的大户,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保持烟农基础队伍的相对稳定。

3.3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主体虽然是广大烟农,但仅靠烟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为烟区的共同行动。政府、部门和涉农单位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烟区的辐射、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烟区的支持及城市科技、教育、交通等方面对烟农的服务。

4参考文献

[1] 徐秋萍,朱祖斌.我国烟草农业科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烟草学报,1999(3):46-49.

[2] 姜静.延安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