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黔东南;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根据《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精神,省委指示要着力抓好生态文明的保护和示范建设,加强生态文明价值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现就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设立生态政区与构建生态型政府
对于黔东南州来说,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设立生态政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在黔东南地域内、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维持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或是去改变人们的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有一定经济基础、生态和谐、社会文明的生态社区。
生态政区的根本宗旨在于引进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不同发展水平的城乡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
建设生态政区需要政府管理重心发生重大位移,以生态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良好形象,在环境治理中发挥出更加积极能动的作用。生态型政府是致力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现代生态型政府应该是把生态优先作为政府的根本价值取向;把生态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政府的一种核心能力;把综合协调性作为政府生态管理体制的显著特征;把生态科学家咨询作为政府决策机制的广泛构成。从而使政府成为生态政区建设的主导力量。
二、设立黔东南计划生育人口特区
学习山西翼城县计划生育模式申请建立黔东南民族区域生育特区,提倡一胎,允许二胎,杜绝三胎。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借鉴从江占里理念彻底解决我州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城镇职工四二一家庭结构导致的压力及人口素质、数量、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三、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及生态旅游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更加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实现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型。首先是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对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加以有效的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整理和大力传播,在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中获得建设生态文明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是对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转型。体现在提升认知生态文化,提升心态生态文化,提升物态生态文化,增加体制生态文化等。
促进生态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让民众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从经济方面,这样的参与使得民众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的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与渗透使得民众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的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方面,民众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与影响比旅游者更为直接。总之,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在科学、经济、技术上对资源实施保护又了客观的可能。在整体层上,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资金;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把黔东南的青山绿水推介出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发展成为带动全州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以舞阳河、环雷公山和黎从榕三大旅游区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三个能容纳千万人次的核心景区。积极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实施镇远古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麻江下司、剑河温泉及环雷公山、巴拉河沿线等休闲度假区建设,积极申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争取建立国家级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基地。
四、壮大生态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走新型生态工业化道路,要立足黔东南州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钡、硅、钒、铝、林产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太子参、茶叶、蓝莓、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以银饰为主的民族旅游商品。依托日益凸显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中部电子信息、服务外包、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光伏产业、纺织、加工贸易等产业转移。积极争取将凯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围绕我州铝、钡、钒、硅石等重点资源,与东、中部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重点将炉山工业园区打造煤电铝建材一体化示范基地和黔东重要铝加工基地、天柱打造成中国钡化工示范基地、施秉恒盛打造成国际热电联产硅系一体化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寨打造成西部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黔东南州打造成西南钒资源深加工示范基地。
五、加快生态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扩大城市规模与提高城市品位相统一,加快城镇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区域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凯里区域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凯里和麻江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加快规划建设凯里城市高速环线,尽快形成半小时凯里城市经济圈。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中心村建设,争取三年内使村寨面貌有较大改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和开发,注重城乡差异化发展,防止人为造成文化破坏和乡村荒漠化。
六、发展生态农业,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农业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工业、服务城镇化建设、服务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和观光农业,着力构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在抓好整村推进的同时,实施整县推进扶贫工程,对雷公山、月亮山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脱贫攻坚。把制度化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结合起来,重点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工程、林业产业化扶贫工程、特困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程、生态移民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及促进创业就业扶贫工程、农村消防安居减灾扶贫工程等“七大扶贫工程”。
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临沧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1、生态基础
2012年,国家批准临沧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云南省首个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地级市。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789.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65%;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5.6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49%。
2、环境基础
一是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减少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6.56%,城镇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全市主要河流、水库水质全部符合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与“十一五”末相比,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二是资源利用方式逐步转变。全市重点排污行业――制糖业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深化污染治理、落实节能减排上探索出了一条“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25亿元,实现了制糖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全程控制、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单一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三个重大转变,解决了占全市90%以上的工业废水COD排放问题。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8县(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临沧市中心城区烟控区、噪达区覆盖率分别达91.3%和80.26%。
3、制度基础
临沧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临沧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建设森林临沧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为全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临沧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1、自然条件的制约
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依然突出。比如:临沧耿马县92%的国土面积是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0%,是临沧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灾害严重;人为不合理的干扰仍然存在,森林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植被生态防护功能不足,生物入侵和有害生物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2、思想观念的制约
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全民维护生态安全的家园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不够强。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生态观念仍然较为淡薄。环境保护仍然以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尚未转化为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环保宣传教育、生态创建意识、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创建活动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3、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制约
全市经济规模小、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仍占主导,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行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约因素多,经济发展压力大。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增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主要以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为主,环境治理落后于经济发展。
4、其他制约因素
一是对各级政府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考核机制体制不健全,过于看重对GDP的考核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评价相对缺失。二是自然资源权属不清、责任不明。相关资源产权制度的政策法规不配套,产权化制度与渠道不完善,产权市场化程度低,权属与功能存在错位。三是自然资源用途管理和监管不到位。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过低,没有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保护和管理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四是生态补偿力度不足,补偿领域窄、措施少,资源价格和现有补偿标准不能客观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效益。五是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区域生态较为脆弱,边建设边破坏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推进临沧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避免对生态文明内涵理解的两种误区
一种误区是将生态文明内涵仅仅停留在生态层面上。从理论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不仅包括生态建设,还应包括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建设内容。以生态市建设为例,生态立市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生态立市确立战略目标,利用生态建设成效和基础,将生态立市逐渐转向生态富市,在生态富市的基础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强市。另一种误区是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对立矛盾的文明来理解。生态文明在文明的物质内容上虽然不能超越更不能抛弃工业文明,但是它却可以利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和创富能力去弥补工业文明自身的不足。生态文明既不反对技术进步和技术运用,更不反对经济增长,甚至认为没有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生态文明。
关键词:绿色生态空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和属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林业建设逐渐成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现代林业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成熟,并积极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常来说,现代林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态的建设,提高对森林资源各种功能和作用的利用效率,引导社会群众广泛加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建设中,并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在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林业”,以期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类需求。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层面的重要属性,除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现代林业还能发挥自身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过程中,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现代林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从木材生产供应为主,逐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林业的多种重要功能。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为了不断克服历史发展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合理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任务,并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通过发挥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功能,极大促进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林业的发展在缓解森林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态危机方面更是不可替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不断创造出价值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推动着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现代林业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动力。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同样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现代先进的林业技术科技,林业发展中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将得到不断地提升,西部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力也将不断提高,为当地环境、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加强绿色生态空间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3.1宣传生态安全知识,引导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从文化意识的层面引导社会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对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生态优先政绩观而体现,在社会各阶层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种方式能够在国家政策方面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而良好引导群众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并进一步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绿色生态空间。
3.2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的实践和探索
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场,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对于改善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建设林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突出建设的重点,并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建设的绿色发展,维护林业生存空间,加强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建设。
3.3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激励机制的建设,并规范实施细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强对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制定出相应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经营方案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实施规范和细则。通过国家政府层面的有效资金支持和各省级政府的高效实施,以及对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良好协调,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在多种层面上推动我国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沈茂成.关于推进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5(1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共创民族伟业、中国圆梦的时代重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本文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2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法降低DEMATEL模型中专家打分建立关联矩阵的主观性,结合摆幅置权法(SW)得出综合重要度,遴选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其中,年份最近的2014年计算得出的关键因素按照重要度排序依次为: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将这些因素按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划分为三大类,得到3点结论:生态意识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能强化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念,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不断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丰富,逐渐感受到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制度规范才是根本,生态文明制度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随着其他两方面的变化,生态文明行为不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中所占比例下降。本文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提出要针对性地帮助和鼓励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提出强化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发挥排污费的真正作用,提升环保系统人员的能力素养,探索新工作思路等举措;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提出综合车、油、路等多方面措施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识别;BP-DEMATEL;摆幅置权法(SW)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4-0119-09doi:10.12062/cpre.20170302
生态文明的理念,自十之后备受瞩目,内在的涵义不断得到丰富,从《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案的提出到十三五规划将其首度列为任务目标,已成为指引经济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导航。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建设。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的内在涵义和意义,谷树忠等从人类和自然界,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时代变迁的三类关系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1];Jiahua Pan认为所谓的环境承载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气候容量,它是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和限制条件[2]。二是生态文明与其他领域的耦合关系,厉丞@和张朝晖通过分析海洋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主要关注点,指出如何进行关键技术的运用[3];刘芳和苗旺在对水生态文明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排名前两位的关键因素之间的系统动力学变动关系[4]。三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严耕和林震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生态文明绿皮书中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提出了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改进版本,由四项二级指标和二十二项三级指标构成[5];Jing Zhu和Chao Yu制定了一个六种类别,四十个评估标准的城市生态评价指数模型[6]。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的提取,杨志华、严耕在得出各省的生态文明指数的基础上,对其与各二级指标相关性程度做出分析,进而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7];安秀伟[8]和袁会敏[9]从不同的角度,在理论上指出限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Guidong Wang建议制定有效的生态文明方面的教导计划,特别指出要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10]。
从现有研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性研究已经明确,有差别性的角度、地域的各类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比较丰富。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的提取以及各指标间的关系研究大多只是理论上的探究,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不多。本文运用BP-DMATEL方法和摆幅置权法(SW)提炼出全国31个省2012至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生B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内涵的阐述也不尽一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相关文献[11]本文从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按照指标的可度量性、可获得性以及实用性原则建立体系。由于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主要直接反映到森林、空气和水质状况这三大类中,且往往受生态主体的行为、意识以及所建立的制度的影响,故本文选取森林覆盖率、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主要河流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这4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度量指标;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试行)》的基础上,再选取一些相关文献中的高频、重要指标[12],并且参考各类环境年鉴、环境公报中主要环境指标,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三个角度共21项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模型的构建
2.1研究方法
对于影响因素的识别,传统的DEMATEL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建立直接关联矩阵,主观性较强,将BP神经网络方法与其相结合,通过权值的计算得出关联矩阵,可大大增加计算结果和分析的可信度。崔强和武春友[13]在建立空港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的基础上,将25大城市的空港数据在MATLAB软件中进行BP-DEMATEL分析,得出影响空港竞争力的原因型因素和影响力最大的因素;秦晓楠和卢小丽[14]对三大海域构建了生态安全系统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DPS9.01软件,在DEMATEL方法的基础上用神经网络法做出改进,将影响因素进行基本分类和对比分析;车亮亮和韩雪[15]根据BP-DEMATEL方法的分析结果,将农产品虚拟水流动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强驱动型因素、驱动型因素、强特征型因素和特征型因素;成全和杨碧丽[16]等利用BP-DEMATEL方法分别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做了实证探析。
但是,用BP-DEMATEL方法计算中心度和原因度之后遴选关键因素时,只是通过对因果分析图中中心度和原的指标是相关文献中的高频、重要指标;标记*[KG-*2]*[KG-*2]*的指标是各类环境年鉴、环境公报中主要环境指标。
因度相交点的观察就确定出关键因素,难免有主观臆断的成分,未能清晰的呈现出不同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李春好[17]提出了摆幅置权方法的基本过程,并把它用于DEA权重置信域的构建。孙永河[18]将使用传统的DEMATEL方法与使用摆幅置权法进行关键因素的识别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用实例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将BP神经网络法与DEMATEL模型和摆幅置权法结合进行关键因素识别。
3实证分析
3.1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个省份相应年度的环境公报、各个省份的环保厅网站进行查找,选取中国31个省(香港、澳门和台湾因为存在差异,可比性不强,未考虑在内)2012―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数据,对三年共93个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3.2计算结果
3.2.1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和综合重要度
先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选取21项影响因素指标作为输入层神经元,4项结果度量指标作为输出层神经元,经过多次训练2012年选取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9,初始权值为对应的区间[-0.026,0.026]上随机抽取的均匀分布的一组数[23],2013年和2014年选取的隐含层神经元数均为20,初始权值为对应的区间[-0.025,0.025]上随机抽取的均匀分布的一组数。此外,隐含层选择默认的S型tansig传递函数,输出层选择purelin传递函数。初始学习速率设为0.05,动量因子设为0.9,最大训练步数设为1 000,最小误差设为0.001。运行matlab2014a编程计算得出输入层与输出层的整体权值向量,在公式(1)―(3)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影响因素指标的全关联矩阵T,在公式(4)―(6)的基础上计算得出31个省份三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中心度P=D+R和原因度Q=D-R的值,在确定中心度和原因度的摆幅置权权重的基础上利用公式(7)计算得出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综合重要度,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第4列可以看出,2012年影响因素X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9生态市县建设数量、X12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4工业废气排放量、X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21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这9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关键因素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7>ρ2>ρ18>ρ5>ρ7>ρ10>ρ16>ρ11>ρ6>ρ3>ρ20>ρ15。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X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18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
同理,从表2中第7列可以看出,2013年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依次为:X1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
额、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影响因素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3人均受教育年限、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9生态市县建设数量、X10电话/网络投诉办结率、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4工业废气排放量、X15废水排放总量这9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7>ρ19>ρ8>ρ5>ρ6>ρ11>ρ21>ρ20>ρ1>ρ16>ρ12>ρ18。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
同理,从表2中第10列可以看出,2014年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依次为:
X12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21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
影响因素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3人均受教育年限、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10电话/网络投诉办结率、X11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6工业废水处理量、X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8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10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2>ρ8>ρ21>ρ4>ρ7>ρ19>ρ9>ρ6>ρ15>ρ14>ρ1。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
3.2.2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的年份对比分析
结合表2将其进行对比发现,2012―2014年三年之间的关键影响因素既存在一些共性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12年到2013年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关键影响因素都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排在第四位的关键影响因素都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如果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被遗弃至污染防治空间以外的话,将从各个方面污染环境:比如向江河湖海等排放、堆积固体废弃物,会影响到各类水体的水质状况,并且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通过水体流动引发区域间的污染;将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堆积处置,或者未经环保部门同意将其填埋,将会引发土壤污染;一些去向不明确的固体废弃物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隐形的威胁。只有政府从宏观产业政策方面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才会引导整个社会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进而生态文明建设将会越来越好。2012年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2)”、排在第五位的关键影响因素“h保系统人员总数(X7)”在2013年就已经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而2013年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9)”、排在第三位的关键影响因素“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从2012年的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上升为关键因素,同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X6)”也上升为排名第五的关键因素,说明2013年随着全国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人们更加切身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化,开始提高对所处的生活环境水平的要求,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下定决心征收排污费去遏制环境质量的下降,并重视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自然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一些环保从业者简单的、定期的像完成任务一样去进行环保宣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倾向于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2012年排在第三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18)”在2013年虽然不是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但已经不是关键影响因素,并且综合重要度已经很低。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已从增长6.2%变为下降到3.7%,这表明在中国伴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该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程度就会有所下降。
(2)2013年到2014年的年际变化。2013年和2014年共有的关键因素是“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但从2013年排名第三上升到2014年排名第二,近年来中央对排污费的规范化越来越重视,也提出了费改税的方案,增强征收的法制性和强制性,在惩罚污染型企业让其承担污染治理成本的同时,也奖励资源节约型的环保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和补偿政策来引导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2)”上升为2014年排名第一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2013年排在第四位的关键影响因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环境污染治理是在污染发生后的补救,然而环保能力建设包括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环境宣教能力建设、环境监管运行保障等,这些能力不仅可以防治污染的发生,更能有效的监控环境污染行为、事件的发生过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21)”上升为2014排名第三的关键影响因素,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持续两年仍未消散,大气污染治理被提到日程之上,“APEC蓝”的出现得益于暂时的管控,其中实行车辆的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使APEC会期间PM2.5下降了39.5%,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出行工具为大气污染带来的影响。愈多关注大气污染的防治,自然对其他方面的污染关注度会有所下降。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关键影响因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和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9)”2014年已分别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和非关键因素。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们开始关注一些具体的行为措施来改善目前的环境状况,2013年排在第五位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X6)”2014年下降为非关键因素。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4)”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7)”2014年一跃为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关键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力求向社会公开其治理过程和结果,近年来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也使百姓切身体会到环境治理的必要性,有更强烈的环保知情意识和参与诉求,同时对环保系统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
(3)2012年和2014年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4年共有的关键因素是“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7)”,但排名都是第五位,重要性不是最高的,毕竟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是相关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环保行业的重视度在加强,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也逐渐获得更多认可。然而仅仅有数量是不够的,要提升环保执法人员的素养和服务意识,以及环保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整个队伍的向心力、责任感和荣誉感。虽然只相隔一年,但2012年和2014年的关键因素差别较大。2012年的关键因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2)”、“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18)”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这些因素到2014年已下降为非关键因素。2014年的关键因素“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2)”、“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21)”和“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4)”,这些因素在2012年还只是非关键因素。大幅度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2014年4月颁布了经过重大修改的新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惩罚力度,明确了环境监察制度,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权威性,同时规定在产生危害民众健康或者威胁环境安全的污染事件时,及时按照规定提供预警信号,采取应急对策。总体来说,国家试图实现环保体制改革,强化环保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当然,2014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从非关键因素上升为关键因素,这与中国近年来不断严重的PM2.5问题契合。因为机动车污染排放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成为关键因素。
3.2.32012年、2013年、2014年综合对比分析
本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时,是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角度考虑的,综合看来三年的关键因素排名所侧重的方面有所变化,见表3。
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制度这个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这表明作为观念性的存在,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没有健康、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就不会有合理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出来。没有规范的、成体系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无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随着多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规范来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突破口,才能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往往受到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不应作为关键因素去重点关注。
4结论与建议
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而生态文明如何建设、建设的进程如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环保人不断地思考,并付出智慧和崆榻行探索的。根据前文,主要针对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计算分析结果,从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生态文明意识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关键点在于政府得使民众对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有所了解,这不仅能敦促生态文明政府的建设,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良好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24]。201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部门定期公开相关的环保政务资讯,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年份公开的信息数量和内容差别是很大的,一些地区的某些部门仍采用保守的心态去对待信息公开这一。环保部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信息公开考评细则去引导政府活动、生态建设状况等相关资料的公开,同时也结合不同的地区、不同级别的环保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一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去支持和指导相对落后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其在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向公众公开主要。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基础,其具体的表现指标如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应成为重点关注领域。因此,虽然目前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仍需不断地提升。近年来,国家投资用于本级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使用总额已经逐年上升,此外还需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优化支出结构。同时,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将投资主体多元化,整合多方力量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建设的发展[25];无论是排污费,还是中央预推行的环保税,最终目的都是惩治污染环境者。令其为环境恢复承担费用,并不是简单的费用或者税额征收的越高越好,而应在充分调研、谨慎设计的基础上,合乎规范的征收税费,达到环境管制的终极目标;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应明确工作任务和思路,在依法行政、善抓落实、树立全局观念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不断探索发现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3)生态文明行为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机动车的需求量也在增长,然而机动车出行这种非绿色的出行方式排放的总颗粒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污染防治的迫切性日益突显。应对之策,除了呼吁民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舒适度等,来提高绿色交通出行率。更为关键的是,加快研发推广新能源汽车,加速淘汰不符合环境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辆,优先供应清洁燃油,制定行业绿色发展规划,优化道路状况,综合协调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大力防治机动车污染颗粒物排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GU Shuzhong,HU Yongjun,ZHOU Ho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basic paths[J].Resources science,2013(1):2-13.]
[2]PAN J H. Ecological capacity profile and adaptation.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ing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6:209-221.
[3]厉丞@,张朝晖,王保栋,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51-58.[LI Chengxuan, ZHANG Zhaohui, WANG Baodong, et al.Study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13(10):51-58.]
[4]⒎迹苗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117-122.[LIU Fang,MIAO Wang.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of system elements i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5):117-122.]
[5]严耕,林震,吴明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 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YAN
Geng, LIN Zhen, WU Minghong.The progress and evalu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provinces[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3(10):7-12.]
[6]ZHU J, YU C,LI X. Urban ecological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and model construction[J].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210:464-471.
[7]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2(4):60-66.[YANG Zhihua, YAN Geng.Influencial factor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urrent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4):60-66.]
[8]安秀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10(11):57-60.[AN Xiuwei.Restriction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J].Gamsu theory research,2010(11):57-60.]
[9]袁会敏.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制度[J].创新,2013(6):26-29,126.[YUAN Huimin.Institutional building is the ke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Innovation,2013(6):26-29,126.]
[10]WANG G D. Efficient education schem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II, 2013,205:769-775.
[1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8-9.[JI Zhenhai.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Beijing: People Press, 2007: 8-9.]
[12]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20):6295-6304.[BAI Yang, HUANG Yuchi, WANG Min, et al.The progr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indicator system in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20):6295-6304.]
[13]崔强,武春友,匡海波.BPDEMATEL在空港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6):1471-1478.[CUI Qiang, WU Chunyou, KUANG Haibo.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of airports competitiveness based BPDEMATEL model[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13(6):1471-1478.]
[14]秦晓楠,卢小丽.基于BPDEMATEL模型的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5(5):48-58.[QIN Xiaonan, LU Xiaoli.A BPDEMATEL model based research of factors that affect coastal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J].Management review,2015(5):48-58.]
[15]车亮亮,韩雪,秦晓楠.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农产品虚拟水流动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5(4):1112-1119.[CHE Liangliang, HAN Xue, QIN Xiaonan.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rtual water flow in major crops in China based on the BPDEMATEL model[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5(4):1112-1119.]
[16]成全,畋汤觯许华斌,等.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6(4):591-600.[CHENG Quan, YANG Bili, XU Huabin, 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BPDEMATEL[J].Studies in science and science,2016(4):591-600. ]
[17]李春好.一种构造DEA权重置信域的新方法及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29-34.[LI
Chunhao.New approach to construct assurance regions for DEA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3(3):29-34.]
[18]孙永河,秦思思,段万春.复杂系统DEMATEL关键因素遴选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52(8):229-233.[SUN Yonghe,QIN Sisi,DUAN Wanchun.New method to select critical elements in DEMATEL for complex systems[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6,52(8):229-233.]
[19]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2003(4):25-26.[YE Zongyu.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non dimensional method in multiple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 Zhejiang statistics,2003(4):25-26.]
[20]闻新.应用MATLAB实现神经网络[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109-145.[WEN Xin.Application of MATLAB neural network[M].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15:109-145.]
[21]郝哲,刘斌.基于差分法及神经网络的硐室围岩力学参数反分析[J].岩土力学,2003(S2):77-80.[HAO Zhe, LIU Bin.Back analysis of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rocks surrounding openings on the basis of calculus of difference and neural network[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3(S2):77-80.]
[22]肖丁丁,文峰.基于DEMATEL方法的绿色物流发展关键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2010(1):52-57.[XIAO Dingding,ZHANG Wenfeng.Key element analysis for gr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by using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method[J].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2-57.]
[23]岳素青,徐小明.三种初值选取方法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影响的比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2-55.[YUE Suqing,XU parison of three initialization algorithms of the weights on convergence rate of BPNN[J].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52-55.]
关键词: 生态文明认知; 消费行为; 经济性;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3-0043-04
陕北是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区,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对当前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给社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问题,使原有就比较严酷的生态环境更加负重前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一、陕北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征
对陕北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要放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中进行考察。需要明确的是,“五位一体”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概念并不是具有严格上下属关系的逻辑概念,也不是五个严格区别的概念,而是从实践出发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基本概念。
陕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除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量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构成研究的逻辑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丰富的矿产资源给当地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同时使本就严酷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严重,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该地区发展充满变数。
陕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入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各方面广泛参与,共同打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社会。在其中,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个体行为是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要素,具有重大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在宏观上、陕北公众消费作为全国消费的构成部分,对再生产的有效实现、质和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观上,陕北公众的生态文明认知和行为将对当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行为、企业的生产行为形成有力的约束和监督,他们将成为构建生态文明的最终力量。当前各地所发生的由于公众反对而产生的高污染项目下马就已经证明这一点,没有比生存其中的人更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更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在微观上, 社会公众的生态认知和个体行为决定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他们本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具体实践者。
二、 陕北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和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和个体行为的重要性,为客观、具体、深入了解相关情况,课题组利用2013年暑假时间,组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北籍学生开展了此次调研。调研对象以当地年轻人为主,同时也兼顾其他不同人群。年轻人大都受过现代教育,对生态文明的感知较为敏锐和明显,代表着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能够反映该地的长远趋势。从调研的可行性考虑,本次调研采取了滚雪球式的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为96.8%,有效率为96%。被调研对象情况如图1,图2所示:
(一)公众对生存家园的担忧
图3、图4表明,陕北公众对当地的生态状态高度重视,并表示了深深的担忧。58.82%的被调研对象选择了生态环境作为自己所认为的地区重大问题,21.5%和46.7%的对调研对象认为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这种状况的出现既和陕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相关,又和随着这些年重工业化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发展性需求不断提高相关。同时,从陕北公众视野来看,生态环境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单一重要因素,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都在调查中得到一定的关注。这和人们日常的感觉有所差异,从政府这些年实践来看,陕北政府在教育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从调查看,公众依然有所需求。这说明。陕北教育可能在教育质量、 地区差异等结构性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有待于解决。就业问题则可能由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国有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图5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态势,39.46%和40%被调查对象分别认为未来陕北生态环境将变好和变坏,二者旗鼓相当,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对此问题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陕北经济、产业、社会、心理的结构性差异。虽然此差异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减缓和消除上述差异成为陕北地区进一步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步骤。
(二)陕北公众的浅生态意识和背后成因
图6和图7表明,陕北公众的生态意识确实是模糊不清的。对政府已提出和建设多年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21.9%的人理解深刻,而剩余被调查对象了解一点点,甚至不了解。对深层次的较为抽象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半数以上的人仍然将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工具,思想充满人类中心主义特征。更令人担忧的是65.77%被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或大学以上,如此高的受教育程度却没有正确的生态文明认知,从侧面说明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宣传教育非常薄弱,政府在实践中大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边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视和保护。以上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将深刻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个不能够尊重、顺应自然的地区虽然局限于现实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和要求,但由于其骨子里不能够真正认识自然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缺乏应有的敬畏和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图8表明,陕北公众对自身生态意识的不足或淡薄是相当清醒的,并主动自觉认识到生态意识的不足和政府行为、企业行为等原因共同成为生态破坏的原因。在形成生态破坏的原因上,尽管企业是生态破坏的直接实施者,公众认为政府比企业行为要付更多的责任,这表达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不满和政府公信力的缺乏。图6、7、8调查结果共同要求政府纠正自身行为,摒弃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视公众生存环境的思维方式和做法,重新用整体和长远眼光审视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官员考核体系,以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作为考核标准,自觉主动地进行生态文明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宣传教育工作。
(三)陕北公众自身消费经济性特征
图9调查数据呈现一种非常好的调查结果,65.78%的被调研对象会有意识地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图10却呈现另外一种现象,只有23.66%的被调研对象十分关注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剩余的被调研对象要么只考虑一点点,要么完全不关注。仔细分析两题的结果差异发现,当前社会公众在对待自身的消费问题时仍然主要以个人为基点,在特定的生态意识下,必然产生不同的资源使用行为和环境保护行为。资源目前大多都是有偿使用,因此资源的节约和自身利益的考虑是一致的,而环境问题则表现为一个公共问题,对环境的保护自我激励则显不足,需要设计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图11和图12从侧面印证了上述两图反映出来的可能性,陕北公众在绿色消费和价格之间往往从商品的经济性进行考虑,50%的被调研对象对于接受高价格有点勉强,20.43%的被调研对象明确选择不愿意。在更广泛的拒绝绿色产品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价格原因、质量原因,这种选择明确告知在当前发展阶段影响消费者选择的依然是经济因素,经济性考虑是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27.27%的人表示不会识别,代表了仍有一部分人愿意选择,但苦于相关知识的不具备而无法选择,生态文明知识的匮乏再次凸显。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 出于自身生存家园的担忧,陕北公众面对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日益遭到破坏的生存环境,普遍表示深深的担忧,这种担忧将构成该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动力。
2. 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和其他社会问题综合在一起,不相上下,说明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问题纠结在一起,不同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的措施和手段,而这些措施和手段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这既要求社会公众能够跳出狭窄的个人立场从整体和长远来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求政府有较强的执政能力,能够有效妥善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
3. 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仍待于进一步提高。表现在理念上,大部分陕北公众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口号阶段,并没有深刻理解两型社会的内涵和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大多是从征服、利用的视角去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认知。在具体的生态知识上,公众也是缺乏的,很多人不知道绿色环保产品的识别。同时根本就没有垃圾的分类,更不要说让公众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4. 公众的生态意识虽不深刻,也不丰富,但具有自觉性,同时公众对政府表达了自身的不满意。虽然公众的生态意识不够深刻,但公众对此有着清醒、自觉的认识,这种清醒、自觉认识和整体依然脆弱的生态系统会促使公众不断深化其认识。在对当前生态问题和危机的成因上,公众认为政府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这种强烈认知要求政府转变思维方式、执政理念,同时改变官员考核方式,以及实践中对资本的重视。
5. 陕北公众的消费行为的经济性特征明显。这种经济性特征反映出在当前阶段,公众的消费层次仍然很低,对环境等发展性、舒适性消费需求不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和收入领域改革来解决。同时,这种消费特征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除了生态理念的树立和生态知识的掌握外,需要政府采取一些了经济、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二)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陕北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改进个体行为,以生态文明千千万万个参与者为逻辑起点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广大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掌握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商品消费的经济性。同时,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个体行为的改进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作用的积极发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
1. 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掌握的生态文明知识。整个社会要就“生态是谁破坏的”,“谁是生态破坏的受害者”,“谁来保护生态”几个问题反复拷问和反思,使所有参与主体都能够感受到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休戚相关的感觉,克制物质欲望,注意消费行为,从思想深处真正转变,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要明确认知:人是自然进化到某一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要受制于自然界的运行状况;人类和其他生物不同,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人尽管能够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从根本上决定和约束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要以自然界的正常运行和承受范围为前提和底线;人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是渺小的,是有限理性的,人最好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在自身不了解的自然领域最好不要恣意妄为。
2. 运用经济、法律各种手段克服社会公众行为的经济性。陕北公众,乃至全社会公众消费行为中明显的经济性特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应苛责。当前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较之过去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仍处于生存性阶段,发展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面对消费行为中的经济性特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强社会总体消费能力,通过消费需求的转变来实现社会公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收入分配改革的意义在于,在现有收入水平下提高总体消费能力,抵消生态文明建设对中下层人群的影响;二是通过资源税、环境立法等经济、法律手段使生态成本反映到商品成本和价格中去,使商品的经济性本身就包含有对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在生态消费的法律手段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税(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税的改革)和环境立法,改变资源免费使用和生产污染环境的局面,理顺定价机制,使资源产品的价格能够有效合理反映其成本,通过价格改变生产商和消费者行为来保护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在生态消费的经济手段方面,利用税收、补贴、信贷等各种手段引导消费者选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性产品消费,自觉抵制浪费、污染等一系列行为。
3. 科学发挥政府作用,从更广泛意义上改进公众认知和个体行为。政府作用要从资源配置领域退出,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角色主要定位在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建设,具体包括社会管理、宏观经济稳定、重大结构调整以及战略性产业发展、市场环境维护和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具体到公众认知和个体行为,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民众思维和行为不言而喻的逻辑出发点和前提。政府需要克服公众在生态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不足,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网络、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平台,使广大民众能够及时、有效、充分了解各种具体信息和知识。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情况、对环保标识的鉴别能力、政府政策的宣传现状、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深刻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消费型商品。[1]121-125例如各种资源的高效率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类产品的具体识别,日常物品的分类和可回收情况等等。同时还要提供各种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各种设施,比如声控电源、感应自来水、垃圾分类回收箱等,形成行为和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除了专门针对消费者的相关措施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促使生产者履行“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是指厂商在生产中必须贯彻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再利用(recycle)的原则及其先后次序,明确生产者对于生态环境的责任。“生产者责任”强调社会不是在下游(消费)、而是在上游(生产)考虑问题。[2]91-96生产者责任从源头上解决消费问题,和公众认知和消费相互影响,构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朱洪革.居民生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
笔者对鹰潭市林业生态功能监测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1 鹰潭市生态监测现状
鹰潭市生态监测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监测、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和野生动植物监测。
1.1 生态公益林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地类、面积、蓄积等林分因子,生物多样性、林木自然度等生物因子,森林气象、水土流失种类和强度等生态因子,以及生态公益林管护情况、补偿机制落实情况等民意访问。采取的监测方法有小班数据年度更新、固定样地调查、生态观测站(点)监测和社会调查。监测成果主要有建成鹰潭市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定期全市生态公益林资源动态变化、客观反映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建设成效、科学评价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
1.2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
根据不同森林类型、抚育措施以及区域分布等情况,选择确定森林抚育效益监测点,针对森林抚育工作对森林生长、森林结构、森林健康、森林碳汇等收集科学、完整、有效的监测数据,并对森林抚育成本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森林抚育效益监测采取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每个监测点(监测样地)都要在同类型未实施森林抚育林分中设置一个对照样地进行对比试验。全市森林抚育成效监测点共20个,实际收集有效监测数据20组,收回林场职工和林农社会经济调查问卷20份。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抚育措施对林分生长的抚育成效结果为:生长伐为主的综合抚育>割灌抚育>生态疏伐为主的综合抚育。
1.3 野生动植物监测
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溪市南部山区,境内物种非常丰富。监测内容为野生动物、珍稀树种、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方法有定位监测站建设、监测样地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珍稀物种种群监测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监测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市还有许多重要O测项目没有开展,生态监测覆盖面较窄。目前的生态监测工作均有各自的监测方法、监测要求、监测对象,各自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缺少有效的方法将他们融合起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林业生态功能生态监测体系。
2.2 生态监测投入严重不足
我市生态监测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林业项目专项资金以及林业部门少量的自筹资金。由于林业生态功能监测工作属野外作业,条件艰苦,劳动强度高,参与人员多,所以项目经费入不敷出。加上市、县林业局自身财力有限,导致监测投入捉襟见肘,监测工作举步维艰。
2.3 生态监测能力矛盾突出
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生态监测成为林业等许多部门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市在生态监测能力方面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在生态监测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还远远达不到任务要求。
2.4 生态监测功能发挥不够
生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全面的生态建设成效,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生态文明程度。以上几类专项监测与生态监测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偏差,使得监测成果的运用、功能、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市生态建设成效和生态状况,在功能发挥上无法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
3 意见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生态现状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各地要切实加大对生态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把这项工作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要把生态监测工作列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生态监测成果要作为衡量评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针对监测任务与监测能力不适应的实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生态监测,深入推进我市林业生态功能监测工作。
3.2 加大资金投入
生态监测工作技术要求高,监测任务重,监测范围广,监测内容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生态监测是公共事务,各级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要将生态监测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监测队伍建设、监测人员培训、监测设施设备购买、监测人员补贴等,财政资金安排要逐年提高。
3.3 构建监测体系
要围绕生态监测的目标任务,以现有的公益林、森林抚育、负氧离子、阳际峰野生动植物等专项监测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探索生态监测的机制体制,着力构建监测方法科学、监测内容全面、监测范围较广的市、县一体化监测体系。要认真做好生态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目标、监测任务、监测要求和措施,提升监测水平。
3.4 提升监测能力
要突出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把培养监测人才作为监测体系建设的关键,强化对生态监测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着力构建一支精通生态监测技术、有活力、有责任心的监测队伍,不断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监测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生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监测设备装配能力。
【关键词】 生态文明制度 路径 制度建设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利益至上的冲突
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矛盾彰显了伦理学中道德与利益的基本关系问题。当前我国生态危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正是以上两者矛盾的集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相互促进,良性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以占有最大化的生态资源获得利益,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首先,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唯GDP论”导致我国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几十年来,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节制地浪费了很多资源,导致大片植被被毁,物种多样性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严重。其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而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和工化污染,导致诸如雾霾等极端天气的频发。如果人们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会诱发很多疾病,甚至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的降低。
2、生态文明建设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冲突
消费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但是人的消费欲望的满足最终都将转化为对自然界的压力。在文明的发展演进过程中,由于人的消费行为不合理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态资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首先,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既有基本生存的需求,也有享受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如果这种消费主义需求被无限制放大的话,就可能产生对地球资源的极大压力,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其次,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消费主义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料,更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品种锐减,最终酿成了几乎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3、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道德意识缺乏的冲突
当下,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多人无视自然价值和权力,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地位,对自然资源的掠取不思后果,最终引发了大量的生态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由于当下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缺位,很多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生态忧患意识缺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越来越危机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科学意识严重匮乏。当下,很多人对生态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科技虽然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它不能彻底解决目前的生态环境为。四是缺乏生态参与意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全面配合,但作为个体的公民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很多人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而自己很少参与到具体的过程中去。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应对严峻的生态挑战的现实要求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科技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据环保部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5%。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在监测的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来看,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0.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监测的798个村庄显示,农村饮用水源和地表水收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引发了一些社会冲突和矛盾。要改变恶化的生态环境,就要爱护自然环境,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否系统完整,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这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是“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细化,体现了党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信心。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依然出现乱砍乱伐、盲目过度开发的情况,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才能从源头防控污染。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果不能防控好源头,势必对过程后果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样,如果让生态文明制度取得实效,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还要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者进行严惩,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只要从源头监管,对过程进行控制,后果进行严惩,那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文本,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彰显得是生态平衡的生态规律。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应积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当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不能“竭泽而渔”,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因此,当代的发展必须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最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制度是长期生态经验的总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1、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对不同地区进行统筹考虑,能够为各级政府、企业和民众所接受。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把生态文明制度的顶层设计尽量合理。其次,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而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通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不同时期的文明内涵,而且更能从中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生态文明制度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国情和各区域的现实状况,制定相适应的具体对策。同时,生态文明制度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实际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可以不断创新发展。再次,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要在尊重生态规律、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生活。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巨大的影响。要制定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使民众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依据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这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虽然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四大建设各有各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不是孤立分割的。首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生态文明政策的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意识,建立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并且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实现绿色发展,这就需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化转变,必须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积极培育和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再次,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使他们成为生态公民。作为生态公民,不仅要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要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最后,将生态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轨道。不断加强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
3、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管控制度。我国生态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形势恶化。通过生态红线,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效应相统一。二是实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拥堵、雾霾、缺水等问题。这需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管理等方面去解决。三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飞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需要急剧增加,资源不足成为突出的瓶颈。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缺口也在不断的增大。要加快改革步伐,使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能反应市场供求、生态损害修复成本等,从源头上保护自然环境。四是抓紧建构统一的、严格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加强对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把环境保护贯穿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各领域,落实到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实现对污染排放的全面监管。五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打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区域界限,把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安全结合起来保护,提高污染的综合防控能力。六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机制。要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很多建设项目的环评和污染物排放要及时通报,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3WF09;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sk-8。)
【参考文献】
[1] 赵建军: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态价值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86-02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的一种文明形式。它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它不仅强调生物物种之间的平等正义,也强调环境代际之间的平等和正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其生态观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未来发展的模式和进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当今高校在思想政治课上宣传、贯彻生态价值观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今高校在思想政治课上贯彻生态观的意义
(一)适应时代的要求
纵观历史,工业文明在给我们带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之后,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健康存在,时代要求我们从工业文明中走出来,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国家一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贯彻自然就会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肩膀上。
(二)深化理论中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最高命题
人的本质是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人的间接实践活动,是对人塑造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生态价值观就是为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主题服务。
当今大学生在工业文明的长期影响之下,大多追求高速物质经济的发展,忽视生态文明,对生态文明重大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彻生态文明,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最终达到理论中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最高命题。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上正确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因素
理论课对高校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我国的现状来看,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生态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生态观教学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单一,生态教学成为形式,实际效果不佳等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下面就挑出一些重点因素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是首要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决定着具体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对教学对象的调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人是否具有坚定的生态观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是为国家、社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受到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缺乏生态文明观。虽然党的十以后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但是社会中仍旧存在一部分人包括部分教师,对生态文明的不懈,对工业文明的执着追求。对于国家倡导的生态建设只是表面上的敷衍和口号上的响应。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本人只有树立坚定的生态观,才可以真正地去感染学生,才可以成功地树立学生的正确生态观。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具备扎实过硬的生态专业知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否具熟练掌握生态观教学的理论性与科学性,是能否将所教内容融会贯通的关键。但是现实中,许多学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生态观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并且还不能合理运用,使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回答学生对教学中的理论难点和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具备足够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能量载体,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同学因为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而对课程理论产生亲切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这门课程,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正面影响。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在很多同学心中并不是很重视,但如果教师在形象气质方面赢得同学们的赞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获得课程教学的良好开端。同时,教师外向的性格、高度的责任感,很容易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自信心,促进教师增加对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二)生态教学的内容是核心因素
生态观的培养和教学是一个渐进过程,每个阶段教育都紧密相连,有直接地相连性和统一性,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因此,教材的编写显得更为重要。然而现实中,思想政治课没有专门的章节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内容往往渗透在四门课程之中,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缺乏主导性、针对性的问题,对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很容易留于表面。
(三)学生作为生态价值观教学的实施对象起着关键作用
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其中一些大学生受到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想的影响,变得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满脑子充斥了一些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致使在讲述生态文明的理论课堂上完全认同,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又继续走那些被自己在理论上否定了的道路。再者,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的不健全,也导致一些学生在选择做出破坏生态文明行为时成为“不得不”的尴尬境界。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生态文明学习的兴趣,导致生态价值观的不能正确地树立。
(四)生态价值观理论的教学方式是重要因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1]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其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目的性强、切合实际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才可以吸引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注和学习。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怠于学习和创新教学手段,就不可以更好地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课程,就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也会使学生对生态文明失去兴趣,导致生态价值观塑造不能顺利进行。
三、思想政治课上生态观贯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思想教师生态文明方面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生态观教育的首要因素,其正确的生态观和生态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生态观教育目标是否能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树立对生态观的信任和认可,其次要不断地对生态理论专业知识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此外,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老师这方面学习的支持,从物质和精神上保障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拓展、丰富生态文明教学方面的内容
丰富生态文明理论,尽快完善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系统。“在《纲要》中适当补充生态环境史;在《基础》中增加生态思想;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律等内容;在《原理》中增加生态文明理论;在《概论》中增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2]在此基础上,可以编纂出具有针对性、重点性的理论教材,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生态观形成的现实途径
大学生作为生态观教育的受体,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生态观教育的进程与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树立生态环境意识,从身边点滴做起;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学生掌握了生态观理论之后,可以有效地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
(四)完善、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关于生态文明教学的方式
1.运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做到运用现代手段和工具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采取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一般来讲,互动式教学学生参与度最高,教师在教授生态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难点等问题有意识的提出讨论主题。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分析辩论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理论课程的兴趣,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塑造生态价值观的目标。
3.加强生态价值观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任何理论脱离了实践都是纸上谈兵。生态文明价值观理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质极强的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突破工业文明的瓶颈,走出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不注重该门学科的实践教学,仅仅依靠上课的理论教学,到考试的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高分顺利完成学业,最终只会导致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与预想的背道而驰。
只有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可以调动学生生态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态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一、德钦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树立生态建设目标。近年来,我县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全国藏区生态经济示范县、旅游文化精品县、长治久安模范县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环境创优和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构建“六个德钦、六个家园”依托优势资源,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抓手,促进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利用效能型转变。以生态、环保、节能为突破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2.推进生态工程建设。近年来,德钦县以构建国家生态屏障为目标,连续五年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陡坡治理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促使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仅2013年,我县有效管护天然林面积达854.18万亩,落实管护人员97人,聘请护林员734人,签订县管护合同781份。认真组织、实施了公益林建设项目,全县共实施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二是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县3.8万亩退耕还林地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2013年,共完成种植业2200亩、补植补造2000亩、优化树种2000亩,安装太阳能700座、实施生态移民90人、完成技术培训500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入资金达369.58万元,项目涉及六乡两镇。三是认真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工程。2013年共实施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24177亩。四是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13年,全县共有44109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35万株,成活率达96%,有力地推进了县乡绿化造林的步伐。五是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2013年,德钦县共完成沼气池建设300口,节柴灶3000眼,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00台。
二、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制约。地质灾害是我县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以滑坡、泥石流、不稳定边坡和崩塌为主。根据2011年编制的《云南省德钦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目前我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8处,其中滑坡212处、泥石流86条、不稳定斜坡21处、崩塌24处、地面塌陷15处。
2.经济条件制约。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长期以来,经济工作中重速度、轻效益,忽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二是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举步维艰。受资金、技术、人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我县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原始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培植效果不明显,经济发展缺乏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我县经济规模小、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动力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约因素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任务重,发展压力大。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我县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亟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
3.思想观念制约。与大多欠发达地区一样,我县信息比较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一是生态意识不强。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部分群众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缺失。农业上,虽然大力提倡节肥、节药、节水,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有加大的趋势。
三、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建设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文明。
1.树立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破坏生态,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发展。要改善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来摆脱贫困,使农村走出贫困加剧与生态恶化的怪圈。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小康德钦、平安德钦、生态德钦、开放德钦、人文德钦、团结德钦”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经济。三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实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在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融合园林绿化和生态理念,努力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2.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设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管理机构,将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统筹规划,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工作一盘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