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rough multi -factor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necessity of strategic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s. It provides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ndustry.
关键词: 战略协作;联合发展;创新
Key words: strategic collaboration;joint development;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96-02
作者简介:陈佳钢(1977-),男,江苏无锡人,政工师,硕士学位(MBA),研究方向为医疗改革、经营管理,卫生行业发展研究等。
0 引言
医疗卫生行业是与社会人群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行业,也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特色服务性行业。改革开放后的医疗卫生行业经历着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转变。医院作为医疗市场的经济主体,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与指导下,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益性质,另一方面需要兼顾经营利益保持持续发展。面对国内日益增长的社会人群医疗卫生需求,如何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及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中,寻求一条遵循国家医疗改革政策、适应区域医疗经营特性、突破自身资源局限、持续有效发挥优势的医院建设发展之路,是摆在每位医疗卫生管理人员面前的关键问题。
1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环境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人群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力提高,人们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无疑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以现代化科技与医药学发展为基础的医疗行业,经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服务也不再仅局限于“有病求医”的简单医疗模式,医疗消费及市场表现出了更多形式、层次及行业特点。
综合型大医院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及区位效应,拥有较多医疗资源,占据着医疗市场有利地位。中小型医院受医疗规模、技术瓶颈、社会认可度等限制,经营效益普遍较差。医院间形成战略协作联合发展是缓解现实医疗市场环境的重点,医院可以通过联合协作更充分地利用自我冗余优势,为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同时医院间通过优势互补,技术交流,可以获得更迅捷的医院技术经济提升的新途径。随之而来的实际问题是,各医院大力推进战略协作联合发展的同时,对于如何科学管理、强化协作、提升效益的过程并无深入认识,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略协作联合发展的横向联合广度的扩展、纵向协作深度的延伸,战略协作联合发展的整体效应造成影响。
2 外部现实环境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3.7万个(图1),其中医院为209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90.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11835个。与2009年比较,医院增加6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170个。相对于国内空前庞大的医疗需求群体,蓬勃发展的医疗卫生机构仍不足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形势依然亟待缓解。
医疗行业投入市场的产品就是关乎社会群体生命健康的医疗服务,而各类医疗服务的形成与消亡又取决于社会群体对生命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患病的种类,前者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而增长,后者种类会随疾病发展演化而多样复杂,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医疗行业在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及彻底治愈各类疾病前,将长期处在行业成长期。在医疗卫生行业独具的经营特性下,医院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也必将成为行业竞争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卫生部公布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增长分析,医疗卫生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区域布局尚欠合理,城乡差异相对显著。综合性大医院设施先进、环境优越、技术力量雄厚、社会认可度高。中小型医院科研技术相对滞后,提供的医疗服务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诊疗需求。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缺失,造成病患人群向城市综合性大医院拥挤现象。同时,综合性大医院疲于应对日常诊疗的庞大患者群,亦不能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全部效益。
医疗行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竞争力受技术发展的制约。国内医疗机构基础诊疗技术相对成熟,但高尖端医疗技术力量缺失,医学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增长速度较国外尚有较大差距,对疑难杂症的诊疗方面,尚需更大的医学教育、技术培养的资金投入。相应的,政府公共卫生部门对医院建设发展的投入相较国外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医院在维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可供科研技术发展的资金相对有限,从而造成医院高层次发展缓慢的局面。
我国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已经迫在眉睫。医改试点首先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再从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遴选出1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城市,给予政策及实施的指导。以医疗改革为契机,医院建设发展迎来了机遇,同时也接受了挑战。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为核心的医改方针政策下,寻求符合医院发展的模式,需要创新的机制、科学的管理。
在医疗行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政府也鼓励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着力构建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办医的新格局。2011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的新版《外资产业指导目录》内容明确规定,从2012年1月30日起,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从限制类改为允许类。这一修改更是打破了国有本土资本独占医疗行业的局面,外来资金势必带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及高端服务来冲击医疗市场。
3 内部实际状况
卫生总费用是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卫生总费用被认为是反映国家卫生状况的客观途径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总费用不应低于5%。2000年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一直在4%-5%之间(图2)。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值分别为:日本8.1%、德国10.4%、法国11.1%、英国9%、澳大利亚8.8%、瑞典9.1%、美国16.1%,中国5.28%(图3)。全球平均为9.7%,而我国远低于这一水平。
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到25%,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占比不低于75%,发展中国家政府投入占比不低于55%。在国家合理控制卫生总费用增长,逐步提高政府投入占比的同时,医院要通过改善环境、扩大规模、购置设备、引进人才、开展科研等措施谋求发展,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于是造成医院负债经营的普遍局面。而负债的大部分主要通过收取医疗费用来偿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
从国内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医院在建设发展中经营资本、资源的匮乏必然引发各种问题:吸引人才力度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高水平的医学专业人才及专业特色人才相对不足;科研技术发展缓慢,高新医学技术缺乏,诊疗项目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医疗设备配置不足,诊疗设施建设落后;受自身社会认可度限制,医疗市场资源流失等。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问题已经凸显,社会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定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4 医院间协作发展形态
社会经济、医药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社会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为医疗市场注入了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动力。在国家推行医疗改革及医疗服务国际化趋势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行业在有限资源利用的现状里,采取医院间战略协作联合发展的经营模式是突破自身瓶颈,谋求长远发展的合理方案。
医疗卫生行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特色行业,肩负着社会人群生命健康保健的特殊使命。从国家医疗卫生政策方针出发,医院归属于公益性为主的经营性质,医院间的战略协作联合发展也不完全等同于普通企业间的战略联盟。这为医院间战略协作联合发展模式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卫生行业必须遵循国家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立足行业自身特色及资源优势,参考国内外战略联盟合作的先进理论,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医疗卫生行业特色的战略协作联合发展态势,才能更好的在建设要求高、发展速度快、竞争形势严峻的医疗市场中占领有利地位,保证医院的健康有效持续发展。
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明确了医疗资源共享、医院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思想。医院间通过战略协作联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谋求竞争环境下发展的重要途径。医院与医院间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优势合作、资源共享、分担风险、联合发展等经营活动,为医院在有限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的情况下得以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战略协作联合发展的形态多样,从关系数量上分,战略协作联合发展可分为一对一结对子联合、一对多指导性协作、多对一扶持性协作、多对多交叉性联合。从项目内容上分,战略协作联合发展可分为技术协作、科研联合、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投资联合等。从发展形势上分,战略协作联合发展可分为渐进式联合、分阶段协作、临时性联合等。
参考文献:
[1]郭岩主编.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医院;思想政治;医患关系;构建;策略
医院是为人们提供康复治疗的主要场所,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因此具备高尚的职业形象。近年来医疗事故发生频率逐渐提高,导致医患关系十分紧张。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程,而且也困扰了医院正常工作的开展,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医院内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医院诊疗工作质量,从而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方面
政府部门对于医院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导致医院医疗系统运行效率有所下降,医疗各项建设资金不到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药品价格持续上调,使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始终存在。医疗保险行业无法发挥出为人民提供医疗保障的作用,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后,人民群众意见颇大,无形中助推了医患关系的恶化[1]。
(二)医院方面
医生是一项从业风险高、投资回报少的行业,医生既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又承担着推动现代化医疗事业长远发展的责任,可以说医生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工资却非常低,这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往往会通过患者来获取到私利,例如提倡患者使用高价进口药,要求患者做一些昂贵的检查等。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使患者及家庭承受着较大的经济负担,群众对医院工作意见较大,还使医疗系统正常运行受到了不良影响,医疗资源大量浪费,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较低,使医患沟通工作难以获得有效进展。医务人员对自身权利过于看重,忽略了对患者基本权益的保障,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违规操作现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态度恶劣,语言刻薄,使患者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心理问题随之产生,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医患关系不断恶化,使医院整体形象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三)患者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变化。然而个别群众的思想觉悟不高,法律法规意识较低,在医院中对医务工作者的诊疗工作意见颇多,医务人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等问题,就会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其恶语相向,医务人员的工作难以得到患者的配合,打消了从业积极性和从业热情,促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发展。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较差,不能与患者进行和谐沟通,患者缺少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怀,为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措施
(一)基层宣传工作
在医院内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使医务工作者能够充分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构建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强化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从而明确自身高尚的职业理念,为摘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创造了新的机遇。在医院内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保证医院医疗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医院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简要论述,并且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几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可行性策略。关键词:医院;思想政治;医患关系;构建;策略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最大助力。
(二)组建专业队伍
在医院内部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道德思想监督队伍,选取优秀人员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做好思想政治理念的宣传和发扬,提升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监督体系,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以保证医院医疗卫生诊疗系统的高效运行[2]。
(三)树立道德标杆
党的十以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榜样的带动下,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具有先进思想、时代正能量的代表人物,在这些先进个人及集体的引导下,社会整体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发生了较大转变。人们的思想觉悟越来越高,明确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标尺,为中国特色现代化社会建设工作贡献了巨大力量。社会道德典型的宣传中,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发生了转变,将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带到医疗卫生服务中,促使和谐医患关系随之产生,推动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的稳定前行。
(四)强化医患沟通
情感沟通是良好人际关系构建的基础。在医院日常诊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医生应该给予患者平等、尊重,并且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对医务工作进行调整,以便可以更好的优化医患关系,促进医疗诊疗系统的稳定运行。患者及家属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开展工作,并且根据医务人员的指导进行疾病的康复治疗,以提升康复效率,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提升生活质量。患者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相信医生,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使医生能够在责任意识的引导下,更加努力的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展理念的引导下,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水平,强化责任意识和行为准则,有利于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给予医院工作大力支持,从而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静.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J].办公室业务,2017(11).
【关键词】医疗卫生行业经济政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主见走向市场经济,相应的医疗卫生体制也有改变。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现行的经济政策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原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经济政策几乎全部保留,而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又有一些局部的改革,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政策格局,没有清晰的政策体系和脉络。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影响比较大的主要经济政策有以下几方面,并作出相关评述。
区域卫生规划
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的卫生发展无序、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倡导了区域卫生规划。这一管理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被我国政府认可,并成为整个卫生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广泛实施。各级政府按区域内的健康需求,对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医院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医疗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现有卫生资源逐步调整,对新增卫生资源严格审批管理。在这一政策下,卫生资源的总量特别是增量以及结构的配置从市场配置向政府规划配置转变。这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来说,能够增强政府的控制作用,但对于原本就是以政府控制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反而会成为政府进一步严格控制的托词。特别是在我国财政分级吃饭、以各级政府办医为主体的体制下,区域卫生规划形同虚设。
市场准人
资本以及人力进入医疗卫生市场必须具备一定资格,这源于医疗卫生行业与大众生命枚关的特殊性质,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是,与其他国家在法律规范下的行业自律性资格准人不同,我国实行的是政府行政性准入。资本的准人并非是在行业标准上的准人,尽管法律规定没有所有制的限制,但实际上通过各地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非国有资本的准人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比如个体行医以及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特许医疗卫生服务受到限制。人力资源的进入,必须经过政府主持的资格考试和注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医师执业资格。
医疗机构资本投人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资金基本是各级政府财政的投入,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也建立了医疗机构。它们的投人包括所有的固定资产投入,列入政府的预算以及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采取一些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创收实现自身发展,一些医疗机构便将经营收人再次投人到扩建医院和购置设备上。在一段时期,有些医疗卫生机构甚至鼓励医务人员集资购买检查设备,扩展医院的业务。同时,非国有资本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进入医疗市场,开办了一些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2000年,我国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营利性医院执行现行服务企业的税收、价格政策,可以自行分配经营收益。新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在3年内部分项目有免税的优惠政策。尽管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自主定价,但由于其规模小、数量少,难以抗衡众多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大多数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参照物价部门为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规定的价格。非营利性医院一般由政府财政或者所属企业按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给予补贴,并可从药品、诊疗服务、医用耗材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差额对运营成本进行补偿。近年来,为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卫生部门组织各医院对药品实行招标采购政策。在税收方面,非营利性医院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人,免征各项税收。
医生的报酬与激励
在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报酬是根据各医疗卫生机构自定的办法自主分配,与一般企业没有区别。在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工资是按照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的差额拨款,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实行按技术级别分级的工资制度。同时,国家允许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提取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金额,作为医务人员的奖金,分配办法各医疗卫生机构自定,一般是根据各科室的业务收人和医生级别确定每个人的奖金。除此之外,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还有根据岗位不同发放的各种津贴,以及享有规定的住房、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但由于医生有“处方权”和“手术处置权”,目前通过药品回扣以及其他形式获得的“灰色收人”成为医生收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经济政策下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现状分析
医疗卫生机构的收费政策,主要是按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同时通过收费进行补偿的原则确定的,主要实行的是按项目确定收费标准或价格的办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1、医疗卫生行业药品零售价格。与许多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允许医疗卫生机构出售药品并按药品进货价格的一定比例获得收益。其政策依据是:政府对医疗机构补贴的费用不足以弥补其运行成本,用药品购销差价弥补医疗服务采取低价政策而产生的经费缺口,即所谓的“以药养医”。医院销售药品的零售价格,绝大部分(医疗保险甲类药品目录中的药品)由国家物价主管部门制定最高零售价格;部分药品(医疗保险乙类药品目录药品)由各省级物价部门在国家指导价格的基础上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招标采购购进药品后,可以在最高零售价格内确定药品的零售价格;不在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由医疗机构在进货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巧%确定零售价格。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被允许接受合理的商业让利。这一药品价格政策的结果是导致医疗机构倾向于大量使用药品,尤其倾向于使用价格高的药品。据相关报告,目前药品收人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收人的比例从40%一90%不等,平均在50%左右,特别是中小医疗卫生机构,其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
2、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在反映技术劳务的诊疗费、手术费等项目上尤其如此。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群众享受低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物价的大幅度攀升,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出现困难。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允许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实行按成本收费,定价的方式是由医疗卫生机构提出新项目的报价,经当地卫生部门批准后报物价部门备案。这使得各地各种新的诊疗项目大量出现,种类繁多,地区之间价格及诊疗项目的内涵差异巨大。2000年,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将诊疗项目规范为3996项,并要求各省卫生和物价部门根据这些项目制定价格。其结果是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大幅度上升,但诊疗费、床位费以及手术费等项目的收费仍然过低,而其他检查治疗项目特别是依靠大型设备开展的项目等仍然在高收费水平。而且,各地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将全国的3996项分解细化,有的甚至超过l万多项。
3、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收费项目。除了上述国家管理的药品价格和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外,医疗卫生机构的其他收费主要是医院自行定价,包括一些医用材料和内置性医用材料。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这些医用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价格也日趋昂贵。这些材料价格一般是由医疗卫生机构在进价的基础上加5%一巧%确定。但是,医用材料销售企业为了促销,往往按材料的使用量给医生一定的回扣,并将这些回扣计人供货价格之中。因此,价格越贵的医用材料往往越能得到医生们的青睐,这使得部分进口产品在我国的销售价格甚至比在其他国家还要高出许多。
七、结语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经济政策需要更好的适应于医疗卫生行业,对经济政策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既要总结出共性问题,又要反应和照顾到地方医疗卫生的特殊性。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财政投入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作出恰当的调整,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和医保报销范围的关系改革,医疗卫生服务收费调整和支付方式作出适应性的改革,解决好各种矛盾,让经济政策下的医疗卫生行业能更加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长青,晓菲,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主要经济政策评述,中国药物经济学,2006-5
国务院总理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必须突出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明确责任目标,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指出,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今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要达到3.9亿人,比上年新增7200万人;全年解决607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适当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底前在3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五)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组织900多个三级医院与2000个县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六)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补助政策,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绩效工资制度。(七)抓紧实施涉及面广、影响全民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项目。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不低于15元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八)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符合预期
2006-2008年是针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即新农合覆盖面快速扩大期,2008年已经达到90%的参合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启动略晚于新农合,按照新医改目标,到2010年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我们进行测算,参保人数相比2008年将提高2.32倍,复合增长率达到52.31%。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也在逐渐提高。按照新医改目标,到2010年,参保人数将从2008年的2亿人提高2.64亿人,复合增长率达到14.79%。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要达到3.9亿人,比上年新增7200万人;全年解决607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
2006年开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启动,数量快速增长,到2008年达到约2.9万个,同时带动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也出现了明显增长。按照新医改目标,从2009年起,未来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还将大幅增长,3年内全国将新建或改造37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参保人数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增长”双重效应对药品消费拉动已经显现。按照南方所数据,2008年社区药品市场规模达到135亿元,同比增长31.8%。如果按照新医改目标推算,未来3年社区药品市场规模至少达到3-4倍的增长。
基本药物目录公布在即
会议提出今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底前在3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这提供了两点信息:一是已对下半年做出明确规划,说明基本药物制度公布在即;二是基本药物制度的细节还有待在实践中完善,先在必须实施且容易实施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推行,这与先前市场传言的“小目录”方案比较契合。
医药行业估值溢价逐渐降低板块存在补涨需求
这次国务院会议释放的信息对医药行业整体构成利好,一方面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医保水平的提高从总量上增加了药品需求;另一方面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布将有助于消除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论具体内容如何,均有利于减少市场对医药板块的认识“方差”。此外值的注意的是,10日桂林三金上市可能拉高医药板块估值。当前医药板块估值相对大盘溢价逐步降低,仅为25%左右,板块投资安全边际提高。我们认为板块存在一定补涨需求。重点推荐西南合成、一致药业、仁和药业、江中药业、天士力等个股。
(作者单位:长江证券)
华夏基金欢迎社会监督王亚伟强调无违规操作
针对日前部分媒体报道证监会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精选两只基金的传闻,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滕天鸣指出,公司未接到有关上述两只基金的任何调查通知。目前,这两只基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基金合同的要求规范操作,运行情况一切正常。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41
0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地位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和地位,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步较晚,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就医疗设备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来看,它们在医疗业的发展中占据的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医疗行业大多还在采用传统的技术形式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我国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位于世界前列,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中已实现了相当了突破。可是由于技术的落后和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原因,互联网技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1)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互联网技术不达标。对于目前我国互联网时代背景医疗设备管理行业下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达标。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负责人和操作主体就是指工作人员,因此,他们的技术水平的能力大小决定着互联网与现代先进的医疗设备的结合效果和发挥作用的大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医疗设备设备也了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化,国内为同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是医疗设备的竞争,更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如果只懂医疗专业却不懂互联网技术,那么我国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竞争力将不会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技能素质以及工作人员的心情态度都会影响着管理成本。
(2)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管理模式过于传统。除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这一方面原因,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管理模式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当前是信息化时代,而大部分医疗设备管理还运用传统的旧管理模式和套路,因此,这必定会在管理上造成重大纰漏,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当结合时代背景,尽早研究和制定适合自身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3)互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的结合力度不够。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主要靠人力来完成,因此,在管理效率和管理力度上非常低下。如今,国家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可是设备大部分都是与计算C结合来使用的,需要互联网技术专业的人员来操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医疗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不深,因而无法充分地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互联网资源,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和提高。
2 互联网技术下医疗设备管理的的新型模式的建设
(1)加强互联网在医疗设备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应用。 人力物力成本的增加将严重限制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突破性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强大与智能是众所周知的。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而能够起到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互联网不仅可以在医疗设备的操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还可以在医疗设备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其强大的作用,比如,在医疗设备的采购、出入库甚至在医疗设备的维修中都可以完全使用互联网技术[1]。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性和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完美的配合。除上述以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管理的效率,以及延长了工作持续时间,从而保证医疗事业的安全性,降低了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
(2)实现新型的管理模式。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医疗设备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先进、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是创新医疗设备管理发展模式的直接保障。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的设计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和套路,传统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现阶段的医疗设备的管理与发展的,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特点,充分适应时展的需要,将医疗设备管理与新的信息时代相结合,这样更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国家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因此医疗设备管理业一定要实现新型的管理和建设模式,建立和完善与信息时代结合的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实现医疗设备的一体化管理,促进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3)提高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互联网技术。由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医疗设备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的考验,因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提高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成为信息时代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医疗设备管理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工作的执行主体,不仅要其重视医疗专业的素质培养,还应当尽可能提高他们的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只有他们这两个方面的素质同时得到提高,才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从而节约工作成本。
3 结论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和行业竞争压力的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行业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提高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互联网管理的技术人才,创新管理模式不仅是医疗设备管理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促进我国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卫生行业;经济增长;政府投入;经济普查
中图分类号:F81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082-07
一、切入角度:区域而非全国
按照经济普查的行业分类,卫生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任何经济中,影响劳动力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作经验、正规教育及培训外,卫生保健的作用也相当明显。据世界银行测算,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大约8%―10%归功于居民健康;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30%―40%的亚洲经济奇迹源于居民健康。
近年来,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杜乐勋(2001)使用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公共卫生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得出,卫生服务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比教育投资差,而比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好。苗俊峰(2006)利用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互馈效应,公共卫生支出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但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公共卫生支出有太多增长。刘勇政、张坤(2008)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1981―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作为非直接的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而其具有的间接性生产性投资特点又使其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2-3-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切入角度过于宏观。现有的研究多从全国角度进行分析,但中国地区间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差异较大。以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为例,2004年,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最高的广东省投入额为43.12亿元,投入最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仅为2.81亿元,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最高的北京市,为2 270.73元,而投入最低的贵州省,仅为144.25元,人均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统计总体的统计特征时,往往会因为组间差异的抵消而扭曲统计总体的本来面貌。因此,从统计总体上显示出来的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有可能被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不是从全国的角度,而是从分区域角度讨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原因所在。其次是数据的利用问题。中国的首次经济普查是在2004年开展的,由于此前的数据是未经经济普查调整的资料,因此,数据不够全面。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使数据更为客观。本文采用经济普查资料,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此外,已有研究成果大都使用常规统计资料而非经济普查资料。经济普查资料与常规性统计资料相比的优势是分组更细、样本更全,这又保证了资料的可信性与全面性。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而非常规性的统计资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二、解释变量:规模而非人均
在研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总投入规模为切入点,还是以人均投入为切入点。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有人选用总投入规模指标,有人选用人均投入指标,从表面看,这两个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既然都是反映区域差异的指标,那么,为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指标,而不选另一个指标,大多数研究并未进行详细说明,即使有的研究做了说明,也只是理论上的分析,没有进行统计上的检验,为此,本文首先探讨指标选择的机理。
1.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差异的检验
卫生行业属于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生产部门,其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积极参与,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卫生行业服务效率,又可以实现社会相对公平。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东、中和西部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较大,表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投入强度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强度小。2004年,政府投入偏多的省份是广东、北京和山东,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9.89%、7.77%和5.88%。政府投入偏少的省份是和宁夏,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0.70%和0.65%。
从总体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似乎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还需要进行统计检验。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总体均值。
我们对上述假设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分析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得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p值=0.02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从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均值大小看,西部地区最小,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最大,那么从统计角度看,三者是否存在递增的趋势呢?
我们设定假设:
H0:M1=M2=M3;H1:M1≤M2≤M3。
这里,M1、M2、M3分别为西、中和东部地区中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额的中位数。
检验采用Jonkheere-Terpstra检验。
首先,设Uij=样本i中观察值小于样本j观察值的对数=#(Xik<Xji,k=1,2,…,ni,l=1,2,…,nj),这里,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观察值,i=1,2,3。然后,对所有的Uij在i<j范围内求和,就得到了Jonkheere-Terpstra统计量J。
通过对东、中和西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数据的比较,得到U12=68,U23=69,U13=92以及J=229。由于样本较大,无法获得精确分布的临界值,故采取正态近似:
Z=J-(N2-∑ki=1n2i)/4[N2(2N+3)-∑ki=1n2i(2n+3)]/72(1)
利用(1)得到Z=5.966,p值=0.0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西、中和东部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确有递增趋势。
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西、中和东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者依次递增。中、西部地区政府投入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承担的卫生支出过少,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过大,这样的财政分权显然不利于中国卫生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结构失衡。特别在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且地区差距非常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偏低,因此,地方卫生支出的绝对数必然要低于东部地区。而且,由于卫生服务投入大、产出小,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更重视生产性财政支出,轻视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这也是造成中、西部地区地方卫生支出规模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的检验
进一步,我们检验在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之后,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
在检验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p值=0.18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充分理由拒绝原假设,即东、中和西部地区在人均政府投入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说明三个区域从整体上看差异不显著,但不代表两两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从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看,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支出最高,为631.6元,西部地区次之,为458.4元,中部地区最低,为270.36元。故很可能出现东、中部地区差异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的情况。
为此,我们设定假设:
n1和n2分别为两个样本容量,S21和S22分别为样本标准差。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1.893,自由度为10.95,p值为0.08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我们再设定假设:
H0:μ西部=μ中部;H1:μ西部与μ中部不全相等。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2.077,自由度为15.739,p值为0.05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西、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3.对检验结果的讨论
上述检验与我们一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整体实力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会因此而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人均政府投入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区域之间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部分省份的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造成的,整体上看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中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的省份只有北京、上海、和新疆,而其他地区相差并不明显。因此,从统计意义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主要表现为规模差异,而不是人均水平的差异。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在区域卫生行业政府
投入与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中应该以投入规模作为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变量。
三、模型设计:卫生生产函数的建立
在目前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规模差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间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为了度量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创造性地应用生产函数,提出了卫生生产函数,并以此函数作为实证分析工具。
设初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这里,Y、K和L分别代表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α1和α2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A为效率参数,表示除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之外,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它不仅包括地区资源禀赋、制度差异和跨时间的影响,还包括那些不可度量的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增加投入,可以促进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劳动力质量,也就相当于使初始劳动力的投入量按一定比例增加[5],因此,可以把劳动力L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0与卫生投入E的乘积,并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之后得到: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3)
为了考察卫生行业不同投入主体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进一步将卫生行业投入分解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两部分。这样,就得到了卫生生产函数模型: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1+α4LnE2+ε(4)
其中,E1表示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E2表示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即社会和个人投入,α3和α4分别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的产出弹性。由生产函数理论,上式揭示了不同主体的卫生行业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我们以全国31个省份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数据拟合全国卫生生产函数模型。其中,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用各地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到的卫生行业收入中的财政拨款额表示,非政府投入用卫生行业收入中剔除了财政拨款额后的其它部分;经济增长用2004年各省份生产总值表示,劳动力投入用2004年各省份从业人员数表示;物质资本投入量指标用2004年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表示,由于在统计资料中还无法直接获得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为此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了估算,估算中本文参考了李京文等人的资料[6]。
由于卫生生产函数模型中的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直接使用OLS估计无法保证参数的有效性,因此,我们采用主成分估计法对模型(4)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包含卫生投入变量的生产函数模型:
R2=0.969,调整R2=0.967,F=444.115,Sig=0.000
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R2和调整R2都较高。由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看,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且影响是正向的,即加大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效的。在计量模型中包含的4个影响因素中,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弹性系数为0.338;其次为物质资本存量,弹性系数为0.313;位于第三位的是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弹性系数为0.2915,政府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2915个百分点;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弹性系数为0.1727。
四、结果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虽然我们实证分析了全国范围的卫生行业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但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卫生投入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地区之间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差异,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对于不同区域来讲,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征可能并不相同。为此,我们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重新考虑。而且,通过对不同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影响其经济增长特征的考察,可以使各地区政府充分认识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利用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样本数据对(4)进行拟合,得到东、中和西部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回归方程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各模型均拟合较好,R2都超过0.96,且模型的参数均通过检验。
1.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3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而且都是正向的。其中,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68、0.561和0.292,即政府卫生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东、中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168、0.561和0.292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投入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增加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将显著地加快区域经济增长。这也提示我们,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府对卫生行业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加快经济增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果不适当地削减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投入,表面上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结果反而是降低了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
而现实情况是,近年来,中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比重在逐渐下降,卫生投入增长更多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投入。在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增长速度还不很快的情况下,单纯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来大幅度地提高医疗卫生投入显然不很现实。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弹性系数明显超过东部地区,也就是说,同样数量的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超过东部地区,因此,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有效途径。
2.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域特征明显
通过对相关变量弹性系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为0.561,其次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更应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以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从区域自身的比较看,东部地区相同比例的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政府投入,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可见,中国卫生行业的投入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们认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合理解释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医疗卫生设备较差、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当地居民对公共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基本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使得医疗卫生水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此时,由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投资边际收益较高,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较大。而对于东部地区来讲,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较为齐全,卫生服务水平也较高,居民对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因此由政府投入的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投资的边际收益相对较低,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相对较低,公共卫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有了下降的趋势。这也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使所有人能够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对于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五、政策建议
在变量选择中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方面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低,东部地区高,投入规模应该作为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的起点。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东部地区,增加卫生政府投入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中、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仍低于东部地区,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及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十分不利。因此,在政府卫生投入方面我们必须有所改进。
1.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本文的分析表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投入产出比是可观的,不适当地削减政府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政府投入,从表面看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其结果却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行业的投入,提高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和GDP中的比重。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共健康、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依靠政府的投资来支撑,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7]。各级政府应把提供普遍和公平的医疗服务作为核心职责之一,明确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增加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确保卫生支出的增长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加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
由于财政资金困难和补偿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公共卫生和防疫机构从计划免疫、疾病监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转向提供有偿性的医疗服务,甚至对不少计划免疫内的项目也实行收费。这就直接导致享受公共卫生和防疫服务面的缩小,造成对全社会居民健康状况的危害。为此,政府应增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力争实现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的服务由政府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
3.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其次,加大卫生行业投入也是中、西部地区的迫切需要。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中、西部地区最为需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饮食习惯不卫生现象比较普遍,卫生结构、床位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都存在明显不足,因而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对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如果没有基本的公共卫生制度保障,相当数量的人会陷入“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困境。因此,现实情况也需要通过中央、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卫生保健能力和水平。
4.加大对东部地区个人与社会卫生投入的财政扶持力度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政府投入,也就是说,相同比例的个人与社会的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政府投入,而且东部地区的居民和社会相对而言更具加大卫生投入的经济能力。因此,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政府应当采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和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有机结合的筹资机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的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5.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缓解卫生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有限,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不平衡性又进一步加深。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巨大。从城乡看,全国最贫困的人口基本上集中在农村,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心却在城市。资金、设备、医疗人员大部分投向城市,大量农村人口所占有的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城乡居民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不平衡发展显然不利于社会成员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制度上的相应安排,调整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行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6,(3).
[2] 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3] 谭永生.中国卫生总费用存在的结构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05,(6).
[4] 刘军民.公共财政下政府卫生支出及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94).
[5] 蒋萍,田成诗,尚红云.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6] 李京文,乔根森(美),郑友敬,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 Mayhew,Leslie.Health and Elderly Care Expenditure in an Aging World[R].IIASAWorking Paper RR-00-21.
[8]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普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医院工作中,医患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反映出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基本状况,而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于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为人民服务,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 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是影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做到相互理解。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能够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从而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第三,有利于实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肯定人性价值,实现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理解和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关心人的个体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医院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情感和精神服务,体现对生命的关爱,实现人文关怀。
第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信息时代,影响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舆论宣传,好的舆论宣传能够有效缓解医患关系,而坏的舆论宣传必然会激化医患关系。医院通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来规范和引导医患双方行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实现医患之间的和谐。
二.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院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当前在一些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很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的所有活动都要通过经济杠杆来进行调整,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医院腐败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不少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够,在推动医疗体系改革、构建医院特色文化、以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效果不明显,无法真正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缺乏长期建设规划,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使得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时效性。
第三,政工队伍建设工作不完善。
医院政工队伍建设工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政工价值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政工岗位缺乏吸引力,使得医院政工工作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其次,在政工人员的选配上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误区,与医务人员相比,医院政工工作被看作是负责打杂的工种。此外,对政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足,仅仅是局限在职称教育方面,且培训渠道较为单一,导致培训收效甚微。
三.新时期强化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是要进行医德医风建设。要想在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必须要具有较高的医疗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进行医德医风建设,使医务人员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医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医院领导要足够重视,将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到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树立良好的医疗氛围;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思想观念,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廉洁行医;加大资金投入并强化人才管理,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质量和医疗队伍素质。
二是要完善政工队伍建设。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科学性和政策性的工作,政工人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要完善政工队伍建设。首先,政工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为政工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注重对政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三是要打造和谐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理论、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等,并以此为指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是衡量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打造和谐的医院文化,首先要根据医院的人文精神与办院理念来设计医院的院徽、院歌、以及院训等,树立特色的文化观念;其次,要做好医院的环境规划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凸显人本关怀理念;此外,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实际需求开展一些集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四是要形成人性化医患关系。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人性化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医院领导要给予充分重视,正确协调和处理医疗纠纷,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减少医患纠纷。其次,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树立仁爱为怀的人本主义思想观念,充分看到人生存和发展需要依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此外,要加强组织建设,成立医疗纠纷机构,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间的理解。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的脚步也在持续前进着。医疗改革的方针和路线给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医疗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时刻关注医疗改革的内容,学习改革的精神,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导向。当前中国新医改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主旨,并将全民健康和建设全民覆盖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了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医疗改革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先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落后、设备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各项问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基层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医改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医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推进。从1992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正式向着医疗市场化进军。为了改善国家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老龄化发展、治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持续实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医疗改革工作。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贯彻与保证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医疗目标。2016年新医改意见的总体考虑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体系建设,同时着眼于医疗改革的整体部署,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向辐射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上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医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机制、推行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历史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因此,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克服医疗改革中的各项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基层医疗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从发展规模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基层医疗机构所处地区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在建筑规模、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开设上同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基础医疗机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等历史性原因,在当前市场化医院管理的发展与竞争模式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医保和新兴农村医疗项目推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局限作用。
(二)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目前,专业人才的问题依旧是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难的主要难题。从统计数据上看,乡镇卫生院中专业医疗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9.26%;专科学历53.9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生仍是基层医疗结构人才队伍中的主体。由于受到人才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先进医疗设备引入、特色项目开设和高端精密仪器的使用上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医生占了医院医生队伍的绝大部分,因此,在特色科目的开设上,能够上岗的有特长的专科医生数量稀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设僵化,服务领域局限,市场竞争能力弱化,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入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弱化,造血能力不足
新医改的目标是要实现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目前医疗系统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元素在医疗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边缘化的现状,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堪忧的重要问题。其中,由于财政管理不足、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资产造血能力不足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私人诊所等市场化医疗服务场所的增加,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境地。
三、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有了政策性的倾向。因此,根据财政补助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拨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应放在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药物补助、建设补助等,将完善自身基础设施、更新陈旧设备的工作作为发展中的重点来看。
同时,根据基层地区病人的就医目标和就医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服务水平,约束医院的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方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突出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医疗基础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技术型人才引入工作
在基层医疗的人事管理制度上,要通过实现多元化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医院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夯实人员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和周期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科目重点,培养具有特色专业能力水平的医务人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善自身的聘任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才,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着高技术、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实现基层医疗结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只依靠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政策补助无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发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源节流,提高自身资本经营和财政管理的能力。首先,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转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可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管理,调整收入比例和收入结构。要杜绝基层医疗机构中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的行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管理中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展和基础性建设,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资本项目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行之下,为了实现国家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实行综合性的深入改革。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谭晖,曹海虹,马牧野,唐梦琦,魏艳.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医改受益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6,02:125-129.
四川赛格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从事四川层流手术室净化建设、四川医用净化工程、手术无影灯、空调净化工程、中心供氧工程咨询、设计及整体设备安装、施工于一体的专业公司;公司坐落在环境优美的天府之都―成都,有着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强的设计、销售、施工、管理人员数十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为公司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净化工程方面,我们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的洁净技术、设计理念及测试手段,为医疗、制药、食品、饮料、电子、航天等行业提供了安全的微污染控制环境。在氧气工程方面:为医院提供医用气体工程及制氧机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改善就医条件的同时全面提升医院的竞争实力,为医院创造价值。
四川赛格尔进军医疗卫生行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面对这一行业的膨胀式发展,在医疗卫生行业时局多变的今天,四川赛格尔将以其深厚而先进的经验塑造医疗卫生行业大格局。一个生产企业需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恰当的营销定位和严密的生产管理,才能够做大做强,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是提升产品价值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灵魂。四川赛格尔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导向,不断积聚人才优势,建立了自主完善的技术开发体系,同时与各高校、科研单位积极开展长期、深入的科研合作,有效实现了优势资源的整合。多年的科研建设和技术投入,使四川赛格尔极大的提高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牢牢占据了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成为行业内一面鲜明的旗帜。
行业发展到今天,品牌逐渐透明化,消费也更加理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产品的售后服务,四川赛格尔秉承着“服务创造价值”的宗旨,致力于从细节上呵护每一位用户,从品质上完善每一步服务,并提出了“24小时无忧服务”的概念,以客户为支点,凭借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互动式的技术培训为支撑,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以专业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全力打造出了一套完善的星级售后服务体系。
持续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建最具竞争力的中厚板精品企业,必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始终支持职工创新,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对创新工作中出现的失败,要理解、宽容,更要鼓励,使创新成为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风尚。目标同向,负重领先,默契信任,风险共担。公司倡导大雁团队精神。创建最具竞争力的中厚板精品企业是临钢人共同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忠诚自己的团队,勇挑重担,发挥潜能,用心做事,在团队中争做“领头雁”;要彼此信任,默契配合,甘于奉献,众志成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风击浪,攻坚克难,最终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