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

第1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营销环境 生态旅游 SWOT分析 长青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是指自然保护区通过综合营销手段和途径与旅游目标市场(包括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进行全方位沟通,从而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市场形象,并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全面销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理位置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9′~33°44′,2001年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国际认证,2005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五级”生态旅游资源单体和中国秦岭自然保护区群(GEF)建设的重点项目、陕西省 “十一五”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建设项目。2009年该旅游区又被授予“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二、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长青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主线、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多个主题景区”的规划框架。“一条生态主线”,即生态旅游是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发的主题,是建立在严格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四大功能区”即杨家沟生态休闲区、苍耳岩古道科考区、东坪石塔河森林探险区、朝阳山宗教文化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长青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青保护区总面积 30 平方公里,规划旅游区面积 15.5 平方公里,区内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物、植物等,以高、寒、奇、险、特为特色。最高峰兴隆岭 3071 米,是秦岭南坡著名的“九岭”之最。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和秦岭野生动物的乐园,尤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

、羚牛、金丝猴为著称。

2.有一定知名度

“四大国宝”——朱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同一区域同时出现在长青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秦岭大熊猫在区内分布密集,目前已通过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组织的注册认证,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

3.已获得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经验

佛坪保护区等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了长青一些宝贵的经验,也为长青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生态旅游市场需培育

由于国内生态旅游市场还很不成熟,国民生态意识还十分薄弱,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贫困的地区,导致环境破坏的屡见不鲜。

2.市场营销明显不足

据2004年汉中市旅游局所做的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显示,约有70%的游客选择汉中作为其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然而,在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中,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排在第十位。这说明长青旅游整体形象还不够明确和鲜明,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还不到位。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国际、国内生态旅游者不断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旅游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30%。根据对到汉中来的旅游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长青生态旅游区开发建成以后,愿意到长青来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占全部游客的80%。

2.省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视

长青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以被省政府确定为继临潼“兵马俑”第一条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后,全力打造的第二条国际旅游品牌。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缺乏旅游经营及从业者可持续旅游意识

多数旅游组织者重视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旅游意识薄弱。现阶段的旅游组织者们,大多数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上,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就相对少了很多。

2.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生态旅游要达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有专门的旅游环境监测体系。但目前由于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在许多旅游景区内还没有科学地监测仪器和设备,环境管理、游客管理的水平还不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SWOT分析显示,长青生态旅游产品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市场营销潜力是巨大的。然而,“劣势”中的一些制约因素目前和将来会影响市场潜力的发挥,长青应尽快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劣势,同时率先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抢占生态旅游市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选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市场调查与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8

第2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录 第一章:概况……………………………………………………… 1.1凉州旅游概况………………………………………………… 1.2项目基本情况………………………………………………… 1.3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4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第二章:客源市场分析……………………………………………… 2.1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2.2项目客源预测………………………………………………… 第三章: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期限…………………………… 3.1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 3.2项目的建设期限………………………………………………… 第四章: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概算………………………………………………………… 4.2资金来源…………………………………………………………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5.1经济指标………………………………………………………… 5.2经济效益分析………………………………………………… 5.3社会效益……………………………………………………… 5.4生态效益……………………………………………………… 第六章:实施步骤………………………………………………… 6.1建设周期安排………………………………………………… 6.2建设投资安排………………………………………………… 第七章:综合评价及结论………………………………………… 第一章 概 况 1.1凉州旅游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五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景观的交汇过渡地带,东接古浪石峡,西临肃南草原,南靠祁连山脉,北抵腾格里沙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旅游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如:汉简、铜奔马、凉造新泉、西夏碑、古钟楼、海藏寺、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景点。凉州地形地貌独特,山川物候宜人。海拔界于1020~4878米之间,由于高低差距较大,形成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滑翔、探险、浅山狩猎、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渠路林田,农家庭院经济、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配套的观光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十五”期间规划的重点项目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区内涉及旅游资源23处,其中既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祖国版图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有全国最早建立的沙漠公园,也有全省精品旅游线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旅游景区莫高葡萄庄园和沙漠景观,以及设施农业景观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在全市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开发建设,上述旅游区(点)逐步建成并产生效益。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的新的旅游景观。 1.2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拟建于凉州区城东20公里处的长城乡,现是林业局林场所在地。西南邻近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西北接高沟堡遗址,东部和西部为腾格里沙漠,占地面积10000亩,其中有苹果园500亩,梨园300亩。园内还生长着大量的沙生植物。由于近年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措施得力,该林场引来了沙鸡、野兔等沙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该地区属于温和干旱气候,春秋风沙大,夏季气温高,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着大量的适应性极强的沙生动、植物,当地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流传下了许多沙生动、植物的食谱,如沙米、沙葱、沙鸡、野兔、骆驼、黄羊等,并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具地方特色的烹饪方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观光沙漠风光的同时,品尝沙漠中这特有的风味,食后赞不绝口,市场前景极好。 1.3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3.1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国家提出了向生态旅游、西部旅游、扶贫旅游倾斜国债投资政策,重点对西部生态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很有必要利用这一项目引进国债资金,改变当地经济面貌。 1.3.2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旅游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作用,城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植被、防风治沙、阻止荒漠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的一项重要任务。沙漠旅游作为凉州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其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必然提到了议事日程,为保护生态环境,丰富我区特色旅游项目内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必要修建一个集沙生动、植物养殖、观赏和美食为一体的凉州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规划建设为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由历史文化风景区、工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区内旅游资源相对集中,要打响沙漠旅游这一品牌,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集沙生动植物种、养殖、美食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的中心接待场所,凉州沙漠生可食用动植物园地处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高沟堡遗址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兴建这一园区,能够起到连接现有景点,充实景区服务内容,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档次的目的,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1.3.4生态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食用的沙生动植物均来自自然界,没有人工养殖,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过度捕杀和滥采滥挖,兴建以沙生动植物人工养殖为内容的生态园区,符合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有关政策,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特色旅游和休闲美食的场所,还为社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1.4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1.4.1从当前旅游消费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不再单纯为参观文物古迹而旅游,而更多是为追求可参与、互动的、能够展示个性、放松城市紧张节奏、享受自然乐趣而旅游,这一项目的建成,将很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新、奇、特的心理需求,是我区旅游资源开发中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1.4.2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升温和旅游者个性化旅游趋势的发展,为适应新的时代的需求,武威市委、市政府和凉州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十五”期间特色旅游产业来抓,并批准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1.4.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内如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莫高葡萄庄园等旅游景区(点),已开发建设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旅游接待经验,旅游服务基本规范,初步具备了旅游接待各项条件,对开发建设其他旅游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客源市场分析 2.1客源市场分析 游客是旅游业的产品的消费者,稳定和扩大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科学地确定目标市场和开拓重点,从而保证合理的产品开发和有效的市场营销。 2.1.1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环城游憩带(即ReBAM)”理论是当前研究客源市场的重要方法,它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国内ReBAM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在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径圈内。凉州区周边城市众多,主要有民勤、古浪、天祝、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这些城市总人口近400万,其中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地307.38万人,人均GDP高(约9000元/人·年),出游观光回归自然的动机强烈,其他社会条件也较优越,因此它们将是凉州区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城市人口可能到凉州旅游的规模,总出游率若按城市总人口10%计算,可为凉州提供大约30万人次的游客规模。 由以上分析可知,凉州处于兰州、白银、西宁、金昌、张掖等地的ReBAM范围中,凉州旅游区处于周边城市区域“游憩地环带”的重叠区,可发展成为周边城市区域居民共同的游憩地,这使凉州发展周边城市旅游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凉州区处于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陕西、新疆、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区距凉州较远,但交通便捷,也可成为凉州的潜在客源市场。 2.2项目客源预测 近年来,凉州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为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0.5—1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2002年为例,2002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万人次,如果其中有20%的旅游者前来参与沙漠探险寻奇旅游活动,每年可接待约11.2万人次。 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200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凉州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游客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凉州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潜在客源市场的30万人次有20%选择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每年将有6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 随着西部开潮的高涨和我国加入WTO目标的实现,国际商业、旅游业对西部、西北的兴趣正在增强。不少国家也把目光紧紧盯住了西部、特别是西部旅游资源这块“宝地”。“龙马文化”主题的突出也将吸引该地区的华侨远道而来,寻找天马文化的渊源。欧亚大陆桥的发展、我国铁路的提速与航空事业的日益发展,欧洲和中亚的游客将会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进,也将为凉州提供更广的旅游客源市场。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凉州区潜在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第三章 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期限 3.1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 3.1.1沙生植物园占地2000亩,其中:种苗培育园区200亩,可食性沙生植物种植园800亩,观赏性沙生植物园1000亩。充分利用沙漠原始的地形地貌,依托沙生植物管理技术,大量繁育沙生植物,体现西北沙区沙漠植物资源和主要固沙造林技术措施及其成果,在沙区再建一片绿洲。 3.1.2沙生动物培育和养殖园,占地面积5000亩,根据沙生动物的分布和习性,进行沙生动物引种、配种和繁育工作,培育和养殖各种类型的沙生动物,暂时拟养殖黄羊、骆驼、野兔、沙鸡等。 3.1.3餐厅及办公场所,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修建占地500平方米可供500人就餐的餐厅一座,修建办公用房30间,修建占地100平方米的游客娱乐中心1间。 3.1.4道路建设,对园区道路进行硬化和沙石罩面,完成道路建设10公里。 3.1.5园区绿化及防风林建设,对园区道路两侧及各公共场所进行绿化美化,围墙内侧安排种植防风林带。 3.1.6高标准旅游厕所,修建有厕位10个,其中残疾人专用厕位2个。 3.1.7大门、围墙建设,围墙为通透性栅栏式建筑,预计全长12000米。 3.1.8相关设施、设备及安装:做到上、下水、供暖、供电、交通、通讯等 基本健全,购置相关的办公设施设备,购置旅游大巴车2辆。 3.2项目的建设期限 项目由沙生植物园、沙生动物养殖园及办公接待和配套设施组成。建设周期为二年,即2003年至2005年。 第四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概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42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需投资875万元,绿化需投资100万元,供电、供热及设备安装需投资300万元,规划设计费10万元,征地费90万元,不可预见费50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4.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8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自筹325万元。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5.1经济指标 (1)预测方法 经过比较选择,本建议书选用预见性较强的旅游人次增长预测和游客人均消费增长预测结合的预测方法。 计算公式: Pn=Po×(1+a)n-1 Mn=Mo×(1+b)n-1 Sn=Pn×Mn P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旅游人次 Po—本区各规划期初年旅游人次 M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Mo—本区各规划期初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a—规划期内旅游人次消费年增长率 b—规划期内游客人均消费年增长率 S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旅游直接收入 (2)预测发展指标 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对全省“十五”期间和2006—2015年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5%—18%和8%—10%,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率预测分别确定为12%—15%和6%—9%;鉴于凉州区“九五”期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34%及“九五”初期旅游人次基数较低使增长率较高;也充分考虑到“十五”期间凉州区旅游开发将加大力度等基本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旅游总人次的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2%、15%和10%。 凉州区“九五”期间游客人均消费在100元左右,人均消费年增长率为4.7%,鉴于国内游客收入正在不断增长和凉州旅游产品开发将拉长游客逗留时间,也考虑到入境旅游人次目前较低及规划期间必将有较大增长等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旅游人均消费的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0%、11%、8%。 5.2经济效益分析 (1)旅游收入 项目实施第二期后,2006年开始产生效益,预计当年总收入148万元,以后每年按12%的平均值递增,至2010年总收入可达232万元,年均收入为190万元。 其中:沙生植物园年均收益25万元;沙生动物园年均可收益40万元;餐厅按220天出租,平均每天进入200人,年均收入95万元;旅游交通运输收入20万元;其他营业性收入10万元。 (2)成本费用 A、人工工资,按每人每年1万元计,年均30万元; B、管理费用,按收入5%计,年均9.5万元; C、水、电、暖费(包括灌溉、绿化、用水)50万元。 D、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国家资产万元1425万元计)57万元。折旧匀限25年。 (3)营业税 参考饮食行业税率6%计征,年均11.4万元。 (4)营业利润年均为32.1万元。 (5)投资利润率为16.8%。 (6)投资利税率22.8%。 (7)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100%

=114.4/(148-30-8.88)×100%=104.8% 以上是2006年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100%时,该项目产生效益,第二年即可赢利。 (8)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10-285.27/410.42=9.3(年) 5.3社会效益 (1)项目建成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既巩固了西北沙区治沙成果,又充分利用了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西北沙区沙漠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丰富了沙漠旅游的各项接待设施和功能,又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5.4生态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集养殖和种植沙生动植物、旅游观光、美食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树立一个全新的沙漠绿洲形象,增强沙区水资源涵养功能,保护沙漠生态和植被,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明显改善,为农业及周边乡镇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章 实施步骤 6.1建设周期安排 (1)2003年5月完成项目建议书; (2)2003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3)2003年8月完成初步设计; (4)2003年8月完成施工图设计; (5)2003年9月开始施工; (6)2005年12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6.2建设投资安排 (1)2003年8月前期准备工作投资50万元 (2)2003年9月施工准备工作投资300万元 (3)2003年9月施工投资750万元 (4)2005年12月工程收尾投资325万元 第七章 综合评价及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旅游产业的要求及武威市凉州区旅游产业规划要求,具有较高的旅游观光和美食价值,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本项目充实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功能,解决了城东各旅游小区饮食服务点多、规模小、无统一就餐地点等问题,实现了以生态建设服务旅游接待,以旅游餐饮推进环境保护的目的,带动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各旅游景点的共同发展。 3、本项目具有较好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建议有关部门及单位,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与领导,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并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争使本项目早实施、早见效。

**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总体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3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 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 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第4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一、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对于海洋旅游的需求逐步提升,并伴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海洋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生命逐渐发展壮大。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国内学者从海洋生态旅游的概念、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海洋生态旅游的产品与市场、海洋生态旅游的文化以及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这几大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海洋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正确理解海洋生态旅游的概念是研究海洋生态旅游的关键和基础。首先,旅游是指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意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生态旅游本身由生态旅游衍生而来,是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的结合。目前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并不统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过去的和现在的),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学者对海洋生态旅游的界定大都从生态旅游角度出发,但始终未能统一乃至权威化。周映萍、朱坚真(2009)认为:滨海生态旅游是利用海洋环境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海上垂钓、漂流、探险、潜水、冲浪、品尝海鲜、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参与海上作业以及海洋探秘等。张从(2009)认为:海洋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观(包括与自然融合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而开展的,既体现认识和享受自然,又体现环境教育的旅游。梁永国、李少云(2011)认为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旅游除了具备生态旅游的共性特征,更包括了独特的海域文化、海洋自然资源等特性。

海洋生态旅游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导向,以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托,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前提,开发海洋旅游产业,以期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这是学者们在对海洋生态旅游定义时所取得的共识。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海洋生态旅游的定义大多是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上出发,结合海洋空间范围来界定的。对于海洋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本文认为海洋环境下,一切符合生态旅游核心理念的旅游活动即可称之为的海洋生态旅游。

三、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的研究

我国对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以区域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比重最大。潘海颖(2007)提出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他认为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过程,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郭晋杰、焦艳丽分析了广东省特呈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潜力,指出模红树林资源作为海岛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发展海岛生态旅游的资源凭借。提出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几大原则和取向:一是特色化原则和品牌化取向;二是市场化、产业化原则和人文化取向;三是旅游内容层次化原则和科学化取向;四是可持续化原则和绿色化取向。桂峰等(2001)对辐射沙洲沿岸地区概况以及如东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认为潮滩各区间生态特征不同,从而旅游资源价值不一。因此针对潮滩资源提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带开发模式以及点轴开发模式。楼筱环(2011)分析了舟山群岛生态型海洋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树立生态旅游区域发展概念,出台与实施无人岛生态旅游开发政策等发展

策略。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充分认识到开发海洋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予了极大关注。但研究内容大多针对区域和海岛,缺乏对中国海洋生态旅游整体性研究。目前以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对开发海洋生态旅游提出的诸多策略缺乏实践价值,因而对实际开发所起指导作用较小。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海洋生态旅游研究的开发进程。

四、海洋生态旅游产品与市场的研究

(一)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研究

海洋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源于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蓝宗辉(2002)等在探讨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的作用时指出,红树林是海上旅游的后备资源。因其具独特的生态旅游价值,可被开辟为生态旅游场所。庞振刚(2003)等针对象山环港区整体海洋生态旅游规划制定出了渔乡风情、海岛游乐、海上运动、滨海疗养和海塘娱乐5大海洋生态旅游区,并设计了相关旅游产品。冯锦龙(2002)凭借江苏海洋渔业资源,针对江苏沿海的海洋旅游、生态旅游或大旅游设计了5类渔业产品:观赏性旅游产品、参与性旅游产品、科普性旅游产品、购买性旅游产品和品尝性旅游产品。并为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设计了“10观4海”共14类产品。

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可利用资源丰富,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大。国内对海岛与海滨生态旅游产品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可以初步形成一套系统的旅游产品模式,对其他众多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产品的设计起到导向作用。但总体上来说,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区域共性产品多,个性产品少。产品开发限于利用海水、阳光和沙滩,地域文化不够凸显,区域差异不足。第二,大众普及型产品多,高科技特色产品少。另外游客消费能力偏低,开发者销售收入少,积极性不高;第三,陆地产品多,海洋和深海产品少。

(二)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研究较匮乏。在对区域海洋生态旅游的研究进程中也很少涉及市场的问题。从提出海洋生态旅游研究起,所能搜索得到的研究文献中只有庞振刚等(2003)在探讨象山港区域开发海洋生态旅游问题时进行的初步的市场分析。他们将其市场定位为以宁波市及周边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并且根据其市场特征划分出三级客源市场。一级为宁波市及周边奉化、宁海、象山等城镇居民;二级为浙东地区;三级为利用旅游介入机会从其他景区分流的一些较远地区的游客,亦可称作机会型市场。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较少关注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市场,这对海洋生态旅游供需双方市场的发展不利,也会使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市场导向。

五、海洋生态旅游文化的研究

对海洋生态旅游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仍以对海洋旅游文化的衍生为主。梁永国、李少云(2011)认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是在海洋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积累、凝结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是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复合体。而其文化价值源自海洋生态旅游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可分为标准生态旅游模式、准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化大众旅游模式三种实现模式。

由于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发展较晚,包括学者在内的旅游者没有或少有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体验。同时海洋空间范围大,生态旅游活动有限,而人类碍于海洋的可进入性和不安全因素,而未能对海洋生态旅游文化及其价值的研究有进一步的

突破。

六、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翟庆文(2011)探究了我国滨海休闲潜水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潜水业活动可能对旅游产生致命性问题,即毁坏海洋生态的同时还会摧毁海洋传统文化。雷春、高艳利(2011)在探析海南省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时强调现实情况远非固定或静态,应对开发的项目按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要求进行研究,取得海洋生态系统整体的效益。徐菲菲(2003)通过多目标加权平均法,以滨海城市连云港为例,创建了滨海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提出连云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型”的模式。马克美(1999)对广东海洋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分析,提出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要讲求名牌效应,要创建滨海旅游的中心城市,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法规。乌兰(2010)在分析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关系时指出,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因此要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中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

方式。

我国学者在研究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大多是理论成果,鲜有学者能够提出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再者由于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已进行的少量海洋生态旅游活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学者们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存在信息落后的现象,因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时间上相对滞后。

七、结束语

第5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单位:万元

1、项目名称

大涧山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

2、资金类别

财政支农资金

3、项目属性

∨新建   扩建  改建

4、总 投 资

800万元

其中:申请财政补助

80万元

5、项目单位

名   称:

***正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

***保税区天智大厦9楼

法人代表:

周宗智

法人代表电话:

0532-86959085

开户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

银行帐号:

69040154740001057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

·

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

 

该项目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涧山,面积约3000亩。集种植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融合"生态与生产、观赏与休闲、民俗特色与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体现"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现代生态农业四大"循环经济"功能。园区现有各种特色果树300亩左右、蔬菜种植约10亩、200亩的水面用于水产等养殖、品种繁多,面积广阔的绿化树木形成一个天然氧吧。示范园将以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公司+科技+农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拓展出一条"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营造出一方"绿水环保、田园渔歌"的农牧生活。创造"健康、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活模式;将农业生产、经营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

***正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是以港口与航道、市政公用工程和土石方工程及基础工程为主的国家二级资质施工企业。集团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下设10个全资公司,1个控股公司,1个参股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工程设计、施工、建材生产、房地产开发、矿业开发、国际贸易、生态旅游等多项领域,形成了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为主导,集矿产资源型、社会服务型、生产制造型、外向型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2

·

投资必要性分析

 

***开发区是一个旅游城市,历史人文景观和美丽市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八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不带为***开发区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业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通过示范园的建设,从而起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消费方式和直接参与等方面的示范样板基地的作用,带动***开发区和周边地区农村运用高新生物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污染的生态新路子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建设该示范园是示范必要的。

3

·

市场分析

 

创新蔬菜品种、发展蔬菜生产时国家种子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无公害、保健型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供不应求,深受人们的欢迎。

蔬菜生产有害物质污染已越来月严重,不少地方出现过使用污染蔬菜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特别是农药残留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来的农业的优势决定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研究创新能力及相应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既要大幅提高土地生产率又要维护改善农业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是人们保证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

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已成为人们必备的食品,但由于化肥、农药激素的无节制应用,使水果的农药残量超标,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成为市场的热销水果产品。

大涧山有较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果园,亦是***开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方向。同时,监理生态果园,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开发区农村水果消费水平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费将逐步上升,特别是符合世界健康潮流的有机水果,将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4

·

生产

建设条件分析

 

大涧山有较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果园,亦是***开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方向。同时,监理生态果园,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开发区农村水果消费水平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费将逐步上升,特别是符合世界健康潮流的有机水果,将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5

·

建设方案

 

在地势较平坦处建设蔬菜大棚及实验室、员工食堂等附属设施。蔬菜生产大棚采用钢架结构和砖混网结构式,明顶或单体式明顶、大棚内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设喷、滴灌系统、大棚明顶采用弧形,最大面积接受光照,有条件可设置太阳能装置,解决升温的所需的能源。

利用地形规划种植各种水果,使春、夏、秋都有果花观赏、果实采摘,利用部分果蔬间隔地间种种草药、绿肥,既有原始山村风格,又可按生态要求还原自然。群落式生态果园按规划布置,让观光的游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果园中除草、修枝、采摘、品尝,使游人在劳动中回归大自然,置身田园中。

道路设计:主要道路东西穿过,各组团均有石子铺就的次干道。主干道采用石子路面,5米宽,为主要运输进出路线。次道路路宽3米,联系各分区,便于组织人流、运输、观光。支道路为原土路,宽1米左右,用于步行到各生产点。

给排水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给水工程分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均为井水。灌溉用水来自塘、库。水质没有污染,可供生产用水。排水工程设计:各示范基地就近与水塘贯通,形成排水系统、近期采用雨污合流制、通过排水沟形成排水体系,雨水就近排入沟或水塘,再排出。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浇灌农田或排入水沟。

电力工程主要为示范基地就近介入各用电场所,采用地下套管式输送。

绿化各基地开发后要注重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采用生态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种植养殖形势,自然平衡生态链、现实生态农业美景。各基地的绿化安排应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形成丰富层次的观赏景观。

 

6

·

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1、蔬菜大棚及实验室的建设;

2、果林基础建设及果树品种的引进;

3、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原生态山体、植被等的保护。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单位:万元

7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来源

金额

一、申请财政补助

80万元

二、项目单位投入

720万元

三、银行贷款

四、其他投入

 

 

 

 

 

 

 

 

合计

800万元

 

 

 

投资构成

金额

其中财政补助

蔬菜园区

50万元

10万元

果树园区

200万元

20万元

园区硬件设施(水、电、路等、)

300万元

30万元

旅游休闲

250万元

20万元

 

 

 

 

 

 

合计

800万元

80万元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8

·

主要财务指标

销售

收入

 

 

销售

利润

 

税金

 

投资

利润

 

9

·

社会效益分析

示范

带动

作用

 

通过本项目的带动可以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起到优化调整的作用。

通过本项目示范园和周边地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迅速提高***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的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

 

促进

农民

增收

 

示范园将以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公司+科技+农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公共

服务

覆盖

范围

 

本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预计每年可提供5万个就业工日,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提供无公害、绿色优质保健农副产品,丰富城镇居民的餐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产品质量上档次,补充淡季供应的缺品,本项目实施后,可以推动项目区经济发展。

本项目建成后,每年上缴税收,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该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

环境

影响

   

本项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蔬菜、果树为主的生态模式。在实施前进一步计划对各子项目的生态效益的具体数据,达到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实施生态农业产生的效益,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0

·

结论

 

 

建设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项目区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本项目从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考虑各子项的综合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保证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示范园的建设可带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真正做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项目各子项均引进良种栽培,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依托科研院校不断更新,做到高投入、高效益,在调整生态生产模式的同时,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拟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供应***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各项相关指标均高于一般农业项目,项目是可行的。

 

 

11

·

结论

 

项目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第6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当雄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当雄草原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度,我们通过对当雄草原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特征做出有针对性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对当雄草原旅游资源现状做出调查、整理与分析,通过这两项工作,更有针对性地为当雄草原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做好铺垫,从而为当雄草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

一、当雄草原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特征

(一)地域特征分析

根据图1当雄草原国内客源分布状况分析显示,当雄草原的国内客源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川渝云贵藏)(27%)和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鲁赣闽台)(26%),其次为东北地区(黑吉辽)(12%)和华中地区(豫鄂湘)(12%),而对于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蒙)(8%)和华南地区(粤桂琼港澳)(6%)而言,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将其定位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以及市场为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客源市场;二级市场为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客源市场;三级市场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客源市场。对于一级市场,宜采取维持巩固的策略,尽量保持其现有的客源;对于二级市场,宜通过宣传效应带动其营销;对于三级市场,宜通过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创新性旅游产品以吸引客源。

(二)行为特征分析

1、旅游目的

根据表1当雄草原旅游国内游客出游目的构成状况分析显示,大部分游客来当雄草原旅游的目的为观光游览,占总人数的73.2%,其次来拉萨当雄草原旅游的目的为休闲度假,占总人数的11%,其余的旅游目的占总人数的比例不大。因此,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应当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以便满足游客的需求。

2、旅游资源偏好

根据图2当雄草原旅游国内游客旅游资源偏好构成状况分析显示,大部分游客入当雄草原旅游是对当雄生态草原的民俗民情最感兴趣,占总数的32%,其次是节庆活动,占总数的26%,第三是对雪山、湖泊和草原风光感兴趣,占总数的21%,而对当雄草原的藏族餐饮、宗教文化、旅游购物、文物古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不大。所以我们要开发的旅游产品应该以节庆活动为主,在节庆活动中应突出民俗民情和雪山、湖泊和草原风光等内容。

二、当雄草原旅游资源现状及分析

(一)当雄草原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当雄草原不仅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且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五级的自然旅游资源拥有2处,分别为纳木措自然保护区和羊八井地热田,人文旅游资源拥有2处,分别为藏族歌舞和藏戏。四级的旅游资源有5处,三级的旅游资源有五处,具体分级如下表2所示。

(二)雄草原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我们将从生态适宜性、游客的高原适应性、资源开发难易度等因素对当雄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

海拔因素:当雄草原周边波动不大,呈东低西高南低北高分布。所以在该海拔高度内,当雄县的旅游资源适宜开发大众的旅游产品。

旅游容量因素:由于当雄草原的生态环境脆弱,导致该地区旅游容量小,同时,大量游客的到来,难免会对宗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了加强宗教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对当雄草原宗教旅游资源进行低强度开发。

交通因素:当雄草原三级及以上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距离交通干线30km范围以内,所以当雄草原三级及以上的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较强,均较适宜开发。

人口因素:在对拉萨地区人口密度的调查中发现,当雄草原的人口密度小于50人/km2的地区,较不适宜开发旅游资源,但已开发的三级及以上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可以直接利用。

水域因素:据《2015年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2015年,拉萨地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达到国家规定相应水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纳木措湖泊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所以当雄草原的纳木错均较适合开发。

环境质量因素:拉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良好。按照空气质量指数(AQI)统计,拉萨地区城镇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优良率分别为:拉萨地区为95.73%,所以当雄草原的旅游资源适宜开发。

游客的高原适应性因素:内地游客刚到高原时,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但这并不说明游客不适应高原,如果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懂得正确地保护自己,那么在休息2~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所以当雄草原较为适宜开发旅游产品。

资源开发难易度因素:由于当雄县三级及以上的冬季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品质较高,所以旅游资源丰富,这为当雄县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要适应当雄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未来几年拉萨当雄草原旅游主题的确定和具有吸引力的特色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当雄草原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1、拉萨当雄草原温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

当雄县地处地热资源密集带上,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当雄县温泉星罗棋布,十分丰富,这里拥有世界最大的地热资源――羊八井,让游客能够享受到当雄温泉的独特魅力。

第7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林业领域井然有序且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是促进我国林业能够健康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从目前来看,我国林业经济在整体的发展态势上是趋于良好的。特别是在1900年以后,我国开始大力支持林业相关经济的综合发展,各级管理部门运用了大量切实以及有效的方案和措施,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领域的危机,基本维持了这一经济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利好趋势。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一些管理以及制度方面进行革新,加快相关法规的制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看到进步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受制于当前的大背景环境,林区仍然存在问题,比如分布空间不够集中,林权方面起步时间较晚,一些群众的思想意识还比较落后,利益群体之间存在激烈利益的争夺之战,林木的产品相对单调,缺乏良好的发展的规划,造成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制约,亟待进行深入的改善和提升。

二、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经济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是一种重要的群众方面的经济。它对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而言越来越重要,所以人们更加看重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作为一种比较新的经济发展的方式,林业经济不仅为农村、城镇等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很好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它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随着我国政府对于生态的环境建设方面日益重视起来,这一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主要是因为它能够较好地治理和改善相关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特殊的优势也推动了其自身的发展。再者,它还可以连带发展其他产业,最直接的比如造纸行业。这就属于这项经济的外延产业,目前我国的纸张需求量也日益增多,目前只能进口才能满足日益增长和对量激增变化的实际需求,而林木是进行造纸的重要原材料。就以贵州省为例,它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就表明林业的发展对于贵州省整个的经济发展来说极其重要。

三、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边治理边破坏现象较严重

尽管我国林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依然是处于局部得到缓解改善、整体加剧的尴尬处境之内,湿地大面积降低,土地不断沙化以及生物种类持续减少。一些违法的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地区为了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以放弃森林资源为代价,来赢得短暂的经济增长,由于经济的破坏改变太大,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林地破坏和生态损害影响了生态建设。这些一边改善一边损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协调发展,使林地资源的损失惨重。

(二)林业生态建设缺乏大量资金投入且使用不合理

随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不断得到关注,林业维护的资金得到大幅度增多,但目前来看生态的建设仍十分艰巨和困难,同发达的国家相比,对其投入低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因而对这方面的建设显得特别关键。同时,对于资金不合理的使用,也在其建设中不断显现,在资金的运用上,主要是把关注点放在种苗等问题上,对未来的管制以及养育技术投入缺少,这种金钱的运用安排有损于其整体的发展。

(三)林业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亟待优化

对其进行的维护和管制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还涉及到当地人民的自身利益。我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出对不同的树林进行分类治理,但一些地区尚未真正进行分类的经营,造成治理复杂,使得两种树林类型的发展都受到影响。这种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处理,是我国很多的林业的生态面对的共同问题,在管理方面的粗糙严重影响了其健康发展的速度。

(四)林业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化

我国这一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完全的,相对来说,这些企业的规模相对不大,能力要求量较低,组织构成比较不合理,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相关经济的发展。

(五)林业资源不足

当前,林业的资源不足一直是我国面对的重大资源问题,特别是人均资源方面,与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在这方面我国有非常明显的差距。由于这一资源的严重紧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逐渐加大和关注对森林资源的投资,使得总面积逐年提高,但是仍然低于世界普遍的水平。因此,这一资源的匮乏阻碍了这一领域的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对于我国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林业资源的缺乏是影响这一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这一资源是一切相关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现实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

四、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林业经济的发展,即要充分结合林业自身存在的优势,还要综合考虑当代社会环境,全新的发展理念。在过去的发展理念里,林业发展都属于非常简单的一种产业,或者关注对于木材的加工使用,或者重视其它产品的发展,很少有将林业作为独立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结果造成过往传统的经济模式呈现出多种问题,深深地影响了其整体的健康发展,使得林区呈现出很多难以解决又十分尴尬的局面。为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不断转变理念,加快促进林业经济完成转型,不断优化林业的相关构成,最终实现经济和产业化发展的双赢。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第一,大力开发其观赏资源,大力发展观赏旅游业,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如其他的一些优质的森林景色,全面建成森林的自然旅游区;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以原料为基础的各种经济模式,发展新型的林业建设;第三,加大对于新商品的开发的力度,改变以往低层次的直接生产,转变为高等级的全面的生产制作;第四,采取系统有效的策略,调整有关的分布,关闭滞后的产业,培育新经济产业,促进产业重新组合,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五、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由于我国在人口方面拥有很大的数量,虽然我们国家总体的数量很大,但是平均下来,人均所拥有的却很少。而且我国地形独特,以丘陵为主,这就不利于种植;同时,自然的灾害经常发生,自然环境被损害严重,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健康到位的林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制度,来促进保证林业的良性发展,而这离不开政府的鼓励,技术的支援,以及资金的帮助等。

(二)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

这就是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的模式,做到依靠技术来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提高其中的技术因素,加大对其自然系统的研究,做好对其整体系统的测试和相关构造的分析和改进,利用科技的力量提高树苗的存活率,深化对其整体能力技术和运用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生产制造和加工,真正地提高林业商品的附加值。

(三)加快林业经济制度的改革

既要促使其能够显现林业特色的经济模式,又能完全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这需要与其相关的部门,建成一套健康并且到位的决策体系,依据社会的利益化的要求,对林业的相关组织进行有效的安排,改进和健全森林资源的相关的制度,不断实施这一领域的市场化应用,可以按照当代企业所具有的特色,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相关产业发展的体系。

(四)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实现林业健康发展的中心就在于促进其良性的发展。通常来说,林业这一产业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坚持市场的导向,加强对所需要的原料的支撑,促使他们更好的健全以前的产业;第二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善相关产业的改变周期,向更优化的产业发展;第三是高新产业,开发森林的旅游业,开拓产品的新用法,提高其再次使用的价值,优化相关的制度,提升这一行业的经济收入。

(五)搭建完善的人才平台,带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才作为社会竞争最关键的因素,在这一领域的经济发展中也十分重要。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关注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同时在相关的法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创新能力和意识,做好技术培训,从而建立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有能力的人才队伍。

(六)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

制定出符合这个行业发展的制度,有秩序健全市场;装置相关的警示系统,降低市场的风险;利用有效的方法,加大对整体的监督和调节;打造和支持一批优秀公司,带动整体行业的发展;提高相关组织的知名度,以期来加强整个行业的自我控制。

六、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一)林木和其产品的市场分析

伴随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对外贸易业务也不断增多。这在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机会的同时,也相应带来很多问题,使得一些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地区对相关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造成大部分林区出现了混乱的现象,生态的环境受到损坏,直接加快生态恶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气候稳定。

(二)对林业政策的分析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一直很重视林业的发展,并把其作为改变生态环境而长期需要落实的制度,这些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给人们带来了警示,必须要做好林业的保护工作,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良好的发展。

七、结语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要想促进林业的经济发展,必须在这一领域落实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要落实林业经济能够很好的转型,有关部门就要做好对于林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加快对于产业、技术的推广意识和服务态度的转变,为广大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经济氛围,从而引来更多的经济组织和团体,能够热情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去,从更广泛的方面增加建设经济的力量,促进这一领域能够实现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2012(06)

[2]罗棹.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吉林农业,2012(04)

[3]任万里.关于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第8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业园区;供给侧改革;可行性研究;编制程序;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4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6-0123-06

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各类园区,目前已有478 个国家级的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有省级各类开发区 1170 个, 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 22000 多个,〔1〕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大规模下降,外商撤资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撤资”,外商投资转移到印度、东南亚国家明显增加;东部地区产业也受要素条件变化影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强,在此情况下,投资风险增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积累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项目的需求存在饥渴状态,在园区建设和项目评估的可行性上,园区建设及项目的风险加大。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新形势使得我国工业园区的一系列问题凸现出来。如: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聚度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园区特色不明、产能过剩、土地融资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体制上的桎梏一并演化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关键领域。园区的转型与升级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点任务,园区的升级转型离不开空间扩张和项目支撑,可行性研究正是项目和园区良性发展的源头控制所在。

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系统方法,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首先应用于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战之后在美国的经济复苏诸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成熟,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综合的项目前期研究体系。我国在总结基本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于1983年将可行性研究正式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明确了项目投资决策前的研究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学术界和业界对可行性研究的界定、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吴三湘(2013)、刘冬喜(2012)、梁克(2011)、周莉(2009)等对可行性研究作出了界定,总体认为可行性研究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 。高健(2013),李光华、司静波(2011),王勇、陈延辉(2007) ,周莉(2009)提出目前我国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决策需要,不注重对敏感性和风险因素的分析,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和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王文棣、杨萌(2008),袁畅彦(2008),梁克(2011)提出了财务方法、指标分析法、资金预算法和制度建设等建议。

对当前我国工业园区的可行性研究做中美对比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借鉴,有利于我国工业园区从源头进行升级创新,属于从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供给侧入手进行改革的范畴,对产能过剩、生产质量、环境和社会效益等问题的缓解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美国工业园区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美国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政府与高校合作、高校主导、产业集群自发集聚等,以政府主导为主。在园区开发建设尤其是一级开发过程中,政府要制定园区发展规划,确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明确建设目标,选择土地一级开发实施主体,统一园区规划,坚持市场化运作。在这之前首先要进行的是园区立项可行性研究,作为项目前期论证,可行性研究一般由政府组织,与高校等有资质的研究机构合作组建研究团队,对项目的选址、基础设施条件、资源、技术、市场、竞争对象、融资途径等做详细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一)美国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设立意义与特点

可行性研究在美国是对项目设想进行的专题研究,设立的初衷是对项目可否落实进行评判,为“可行/不可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研究性缩小了方案选择的范围,有利于发现新机遇和定位市场,判断利润空间,鉴别存在的非可行性因素,可行性研究可以通过提前对弱势条件进行分析增加项目的成功几率,同时为项目设计提供系统的文件资料。美国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是一个甄别和筛选的详细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美国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类别和内容

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多层面的可行性研究如表1所示。在实践当中,具体的可行性研究内容会根据项目的行业性质和特点进行选择、侧重和取舍,市场分析是立项的决定性内容,技术分析、组织管理分析、财务分析是一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构成。对于工业园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来说除了以上提到的可研内容,一般还会包括市场竞争力分析即对目前已有的竞争对象的分析及与本项目的对比。另外,财务和盈利分析包括融资财务和投入产出预算分析。〔2〕

(三)美国工业园区可研报告的编制程序与报告框架

1.编制程序

起步阶段。政府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成立可研小组,针对不同的分析内容由专业的研究小组分工进行,小组组织相应领域的专家参加。一般的在可研团队中还会有社区民众代表小组以提供当地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召开可行性研究启动会议,制定研究计划、分工、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

数据收集。各研究小组根据研究计划,以目标选址调查、市场调查、召开公众大会、重点走访、历史数据查阅等为主要方式进行基本数据收集。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足够多的数据以进行可选方案的设计。

园区可行方案设计。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要对园区的选址、产品方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技术设备选择、园区理念设计做初步设计,并提供可供筛选的建设方案。决策者根据方案设计,做下一步的深入可研作出优选。该阶段要提供多个可行的建设方案,以供最后进行优选。

详细可研阶段。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详细的市场、技术、组织管理、财务、融资、法律、环境、国民经济等方面可行研究,分析评价各方案的利弊,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并作出比较,进行方案优选,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决策与规划。可研报告交由投资人组成的决策层及政府代表、民众代表组成的项目审批委员会进行审批,根据该研究报告做出园区项目决策。

2.报告框架

一般包括总论/执行概要、背景、项目框架分析、分析方法、备选方案设计与比较、结论、可行性方案建议,每部分都有严密的要求和说明。

二、中美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的比较

(一)起源与发展差异

美国的可行性研究源于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20世纪初到50年代前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采用财务分析方法,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的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可行性研究从侧重于财务分析发展到同时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费用――效益分析(或称经济分析)作为一种项目选择的方法被普遍接受;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现在,分析方法中产生了社会分析方法,即把增长目标和公平目标(二者可统称为国民福利目标)结合在一起作为选择项目的标准。美国的可行性研究是一个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不断改进其适用性的研究系统。

可行性研究在我国的引入源于外资引进的评审需求。所以在普及和应用上有其限制性的根源,一定时间内没有形成可行性研究普遍运用和不断完善的社会环境,没有在效用上引起整体社会的普遍共识和重视。且多年来我国工业园区项目投资主体大多是政府,项目前期的重点是行政审批,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程序”需要,涉及项目可行性论证的方面也没有完整的体系和科学的方法,我国存在可行性研究变成“可批性研究”之嫌。

(二)报告编写框架的比较

通过美国的可行性研究框架可以发现投入产出之间、项目直接目标与宏观目标之间、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之间、外部假设与配套条件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并通过系统分析最终确定项目是否可行。我国的可研框架类似“流水账”记录,存在“堆砌”现象,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的逻辑关联,不重视系统性及原因――结果、条件――目的等的逻辑分析,对报告的最终研究结论支撑力度不大。

(三) “工具性”发挥的比较

可行性分析通过对项目实施前对该构想进行勘察、甄别和判断,以确定实施与否。在这一分析过程可以缩小选择范围,发现新机遇,定位市场,判断利润空间,通过提前对弱势条件进行分析增加项目计划的成功几率等。所以本身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由于我国工业园区项目多由政府主导,可行性研究更多是配合政府投资的决策而出具最终“可行”的结果。在所有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取舍、弱化、偏重或结论并非基于完整资料等现象。李开孟(2009)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成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履行对投资项目审批职能的重要载体,成为有关部门固化审批权力的途径,使得有些项目上“可行性研究报告”演化为“可批性报告”。 〔3〕谭运嘉、林艳(2009)也认为我国可行性研究存在可行性研究变成“可批性研究”的现象,失去了可行性研究的意义。〔4〕

(四)数据收集阶段的比较

美国园区可行性研究在数据收集阶段会制定详细的数据收集计划和收集途径。如果需要进行多个阶段的数据收集,则需要提前分析下一阶段的数据收集范围、内容,并按照购买数据和实地收集工作做相应的收集经费预算。在我国,受制于资金以及研究时间限制,以及对数据收集认识的局限性,很多可行性研究并没有通过充分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而是过分地依赖已有的经验判断和理论成果,得出的结论过于偏重理论化,不能客观地反映事实。分析甚至刻意迎合投资者的需求,给项目投资建设带来巨大风险。编制中存在经济分析数据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5〕

(五)比选方案设置比较

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进行各种局部方案和整体方案的比选, 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的过程,所以多方案之间的比选是可行性的基本内容。没有多方案的比较和优化就没有真正的可行性研究。对美国众多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实例进行分析发现,同一项目不同方案之间的比选是可研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工业园区投资项目的政府主导性以及存在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争取”的现象,所以现实众多的可行性报告中缺乏各环节应有的比选方案设置。不注重敏感性和风险因素,可行性方案单一,缺乏论证和比较。〔6〕

(六)财务/经济分析方面

美国工业园区项目可研报告中的重要内容,通常会进行大量的融资、成本、利润、费用等财务数据测算和比较。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法人投资责任制,影响项目实施效果,因此投资估算所依据的定额标准往往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投资估算精度不高,直接影响科学决策。有的项目甚至简化或者直接不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李开孟(2009)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包括融资方案优化分析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公益性及基础设施项目,不分项目性质及行业特点,简单套用经营性企业资产负债比例的方法,按照国家规定的资本金制度,确定所谓项目资本金比例及银行贷款方案,而不考虑融资方案的财务可持续性。

(七)执行与审批比较

在我国,可行性研究的实际工作由行政部门主导,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往往欠缺专业层面的知识。专家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往往得不到政府官员的重视,使得流于形式的可批性论证得以广泛流行。可行性研究的资质及准入条件较低,而且主要注重单位资质管理,不注重个人资质。项目评价机构往往为了满足单位资质准入的要求,将未从事实际工作的外单位人员挂靠在本单位门下。美国工业园区可研团队的组成一般由一批掌握专业技术、具有业务资质的评估人才组成,涉及土地规划、估价、金融、投资、财务、管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同时有当地的民众代表组成的社区团队和政府人员团队参与其中,保证了可研的科学性、切实性。

审批方面,目前我国的工业园区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所以按照工业园区的级别和投资主体,一般将可行性报告交由上一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相关科室进行受理审查,项目相关科室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综合意见最后由项目相关科室主管主任决定是否批复签发。美国可研报告主要由投资人组成的决策层以及相关政府人员参与审批。

三、提升我国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水平的对策

(一) 规范报告编写内容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园区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是完成高质量可行性研究的保证。这不仅是对项目可行性程度的系统评估和检测,同时,科学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最终要形成多个可行的备选方案。如何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比较,以判断优劣做出取舍就需要通过建立可行性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反映。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包括市场、资源、技术、选址、财务、融资、经济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具体指标的设计需要根据工业区园区项目性质和目标确立评价内容,按照内容设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各指标根据园区建设的因素偏好确立权重。

2.进一步明确市场分析的重要性

市场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主导产品的市场需求、需求种类、需求程度大小、市场当前供给等,由此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进而选择项目技术装备和园区地址。同时,市场分析还是制定产品销售计划、开拓市场份额的依据。只有产品在符合社会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的前提下,才值得投资和建设。因此,市场分析是可行性分析的决定性内容。

3.注重强化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基于市场分析结果进行,主要包括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价,是可行性研究中关键性的评价内容。其中,盈利分析是“底线”分析,是财务评价的核心,对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财务分析需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4.加强多方案比选

多方案比选主要体现在园区选址、产品种类与规格、工艺技术等方面。园区选址和布局受到原材料资源供应、目标市场位置、区位条件等多因素决定,因而项目的选址必须按照主导因素和各因素之间关系平衡进行选择,同时还应考虑可持续性和升级转型等问题。

5.增加风险分析

必须运用国际国内经济景气度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不确定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项目投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产品价格和寿命期等主要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对项目收益、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考察项目承受各种投资风险的能力,提高项目投资的可靠性和盈利性。风险分析是不确定性分析的补充和延伸,是从项目建设的宏观经济条件、投资环境及投资决策的实际要求出发,借助不确定性分析的测算结果,重点分析项目存在哪些风险、风险的性质、类型及可能造成的影响。风险分析特别要把决定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出来,进行重点研究,提出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

(二)完善研究路径

严格按照筹划――资料收集――分析研究与方案比选――编写报告的程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项目审批、项目评估、项目审计的程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吴志军.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5).

〔2〕 McLaughlin, Harold J. Building Your Business Pla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5.

〔3〕 李开孟.我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60年回顾和展望〔J〕.技术经济,2009,(9).

〔4〕 谭运嘉.林艳.我国可行性研究的引入与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第9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林业、科技、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一)、葛沽现代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背景

1.全面推进“示范工业园区、农村城市化居住社区和农林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是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2.本案地处滨海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具有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天然条件,园区建设将以高科技为支撑,打造现代农林生态示范的核心区域和农业科技交流推广的平台,以产业一体化经营为手段,以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绿色生态环境和休闲服务产品为主要目标,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于一体,为推进都市型农林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本案的园区规划建设紧密围绕“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使园区成为城市生态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产品、绿色环境和绿色服务,对满足城市居民生态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项目基本情况及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基本情况

本案地块初步选址东临汉港路,南邻小站镇西沟村、西临双桥河,北临大沽排污河。该地块总面积约1600亩,其中耕地1060亩、苇地和鱼池400米,板桥变电站占地60亩,铁路占地70亩。

2.建设内容及规模

a.建筑用地:农林科技研究中心―5200 m2

b.农林用地:智能温室―12000 m2、养鱼池―17100 m2、花卉、果蔬培育区―161860 m2、花灌木、植物培育区―49200m2 、护城河―29200 m2、防护林―21500 m2、果木、苗木培育区―323810m2

c.园林生态用地:生态湿地―155600 m2、生态景观广场―15970m2

d.能源科技用地:风能发电场―3600 m2、热能发电井、化粪井―400 m2

e.主要道路用地:11310m2

二、项目的必要性与市场分析

(一)、必要性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在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葛沽镇农林业在结构调整、农产品总量扩张、农民由温饱向小康目标迈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农林建设既是保证农林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林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农林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不但为葛沽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林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可行性

充分发挥津南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科技、政策等优势,依托天津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发农林业多种功能,创新农林经营机制,发展绿化苗木产业、精品蔬菜产业、花卉苗木流通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服务型都市农林生态园区,显著提高农林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化园区的生态服务和观光休闲功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园区建设预期经济、技术可行,效益显著。

三、建设场地的原则与规模

(一)、建设原则

1.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林业科技成果、现代农林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提高农林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林经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竞争力。

2.市场导向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机制创新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并为全国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4.统筹发展原则。必须把发展现代农林业与推进农林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

(二)、建设规模和规划方案

1.建设规模

生态示范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园艺产品的附加值,按现代农林生态产业模式安排规划:

第一产业:园林树木及花卉、蔬菜水果、名特优新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

第二产业:农林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农林产品的开发、加工。

第三产业:建立生态农林服务体系,拓展生态农林旅游观光休闲功能。

2.规划方案

本园区重点建设入口区、果林苗木育种区、蔬菜培育区、生态湿地区,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共五个功能区。

(1)入口区:入口至中心广场长约388米,是以农林观光为主题贯穿起来的景观中轴线。其两侧景观河道将其形成一个半封闭的景观带,两侧绿地内从古代到现代名人的雕塑蕴涵着文化的脉络和历史的变迁。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大气的模纹景观彰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先进的技术水平,突出建筑的整体效果。

(2)果林苗木育种区:该区域主要作为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培育基地,在果林、苗木育种区,工作人员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对生物的遗传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改造。果林、苗木育种区是改良乡土品种和培育驯化外地优良品种的户外实验室。

(3)蔬菜培育区:蔬菜培育区是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基础上,突出葛沽萝卜等本地特色蔬菜种植销售为核心的综合区域。本区域还包含一个特色生态采摘区,给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的周围居民带来采摘的乐趣。

(4)生态湿地区:主要是以农林观光和渔业养殖为主。通过对现状芦苇荡的整合,改造成富有田园野趣的生态湿地。他的作用在于改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小气候条件,灌溉园区内农林植物,其塘底淤泥鱼粪为植物提供肥料,芦苇的多功能应用,以及为园区提供优美的景观效果。

(5)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利用高科技的智能温室赋予农作物及植物最优的生长环境, 在农业科研上力求突破,培育并开发新品种和名贵品种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明之路。

四、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1.社会效益:通过本项目示范园和周边地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迅速提天津市郊区农林科技水平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

2.生态效益:本案采用生态农林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蔬菜、养殖、沼、果的生态模式。不仅可产生大量优质有机肥生物肥供用苗木、花卉用地和菜田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产生沼气,为示范园提供燃料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实施前进一步计划对各子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对农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