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经济因素,农村经济基础较差、缺乏办公资金工资福利待遇较差等,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难以获得有效发展,继而直接导致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过于缓慢。对农村经济来讲,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土地,在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后农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振兴带来希望。其次,思想观念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思路混乱,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程度发展。主要表现为村集体自身缺乏经济发展长期计划满足于现状,被陈旧的农村管理理念限制,从而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最后,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过深的理解,这造成了期间的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基层干部自身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及时发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2简述加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2.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策略分析
第一,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视程度,并加大组织建设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在过往实践工作中找出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不断总结从而获得经验。并要求基层组织建设相关人员在思想认识方面,应意识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严于利己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应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及农民参与培训班,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让其切实体会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价值,从而调动农民群众更加主动的配合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应注重基层建设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为: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差,老龄化问题严重,大部分工作人员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针对上述不足,应积极引入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当中来,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让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更加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并且,要求现有工作人员也应定期参与培训班,通过再教育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身基层组织工作能力。同时也应做好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协调工作,并且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及范围,构建良好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氛围,制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有效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热情。第三,应注重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薪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当中来,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
2.2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1)构建农业经济化服务体系。依据当地农业发展具体状况构建起基层党支部加合作社的模式。在基层党支部带领下,引导农民共同展开生产和销售等实践活动。农业组织应将提高农业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农民获得切实利益和成果。另外,也可引导和组织农民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发特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为农民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收入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于农的功能。(2)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农业基层组织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头引导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在相关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也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念及职业素养保持职业先进性,让基层党员担当起发挥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先遣力量。同时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创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启动资金的支持。为此,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做好相关资金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应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除此以外,也应注重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3)政府应与时俱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不断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具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是将劳动技术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有效政策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针对农村地区土地类型和特点,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植,那么该怎样利用好这些闲置土地就成了农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充分借助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增强农作物抗病害的能力,继而提升土地农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而让更多的有志青年留在农村,回到农村创业发展,从而其实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垦区上下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推动城乡一体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尤其在制约发展的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领导干部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总局党委突出“抓城、强工、带农”统筹方针指导下,八五八农场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干部工作,从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强力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以干部工作科学化保障农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
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不断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场党委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以多种方式集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努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近年来,农场党委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把政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与增强工作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培训规模与改进培训方式相结合,在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知识结构的改善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农场党委着重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注重把握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时代特征。明确新的时代条件下党性修养的内涵和要求,教育广大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倡导围绕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和“抓城、强工、带农”城乡一体跨越发展方针,进行专题调研、研讨和学习,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以此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三是创新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引进竞争机制,提升教育培训水平。抓住农垦总局、分局党校的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选派优秀干部到各级党校学习。精心组织各类各期干部培训班,聘请各高校专家教授授课。选派优秀干部到著名高校脱产学习、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突出实践特色。定期安排机关和生产一线干部进行工作大交流,安排干部到生产一线、艰苦地区和复杂岗位锻炼,让他们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疑难问题和突出的矛盾中接受教育、提升能力。
二、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关键是选拔任用制度工作的科学化,以科学制度保证把人选准选好。农场党委围绕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努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
近年来,八五八农场党委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不断完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同时,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党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一是扩大民主,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启动程序。首先,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方式,扩大提名范围,落实群众的参与权,实现提名环节的公开化、规范化,落实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倡导竞争性提名,落实群众的选择权。变以往的“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变少数人“相马”为广大群众“相马”。其次,扩大推荐环节的民主,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注重社会公论、搞好民意调查。再次,改进民主推荐方式,在组织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鼓励以个人名义对表现确实优秀的干部进行署名推荐,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增强推荐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知人善任,提高领导干部识人用人的本领。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那些埋头做事、作风扎实、群众信赖、清正廉洁的干部,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人尽其才。能不能选好人用能人,是执政能力高低的体现,选任人民满意的干部是干部选拔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坚决区分和远离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为了个人私利和仕途升迁捞资本、做虚功、拉关系、搞奉迎、弄虚作假,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的人。三是树立导向,形成尊重老实人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科学化
干部考核评价既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础,又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导向作用。八五八农场把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努力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化。
近年来,为解决对干部了解不深不透、考察失真失实等问题,农场努力在考核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运用新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发挥纪检、宣传、审计、计划财务、政研等部门的作用,拓宽评价依据,提高了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但也应看到,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还存在个别考核指标设计没能完全体现部门职能、岗位性质、发展阶段、基础情况、行业特点等差异,一些考核程序相对烦琐,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科学化,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农场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分类合理、程序严密、简便易行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考核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程序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评价体系,将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事后考核与过程考核、政绩考核与德才考核相结合,以便对干部做出更全面准确的评价;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综合运用组织调整、诫勉谈话、纪律惩处等多种手段,选拔使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干部,惩戒急功近利、作风漂浮、弄虚作假的干部,引导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税收政策;优化
中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着农村劳动力减少、成本高但是收益不高、土地荒废、基建征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想要我国农业得到发展和实质性突破,就需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提高土地收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但是如果耕作得到的收益无法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就可能会放弃耕作转向其他行业。建设农业现代化也要以人为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百姓。农业的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税收是我国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不断做出调整,从实际出发,解决税收政策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业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也需要买进现代机械设备,但是我国没有先关设备的优惠政策,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里不包括对农用机械的优惠,农业税收优惠政策也是面向农作物产品的。机械设备数量少,不足以实现农业生产大规模实现现代化,税收政策中缺乏向现代化农用设备的优惠政策,农民缺乏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耕作的积极性。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比较局限,虽然在农民的农业个人税和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得税上,有相应优惠政策,极大程度的减轻了农民的税收压力,但对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滋生的新产业和初级产品的税收政策有着明显差异,这样不利于推动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生产经营模式,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政府投入较多资金,目前我国在农业上的财政支持较为分散,没有投资重点,不利于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道路。[1]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税收政策统筹规划不够充分的问题,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在农业生产上,而在农产品二次加工以及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上缺乏相应政策,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不能形成产业链,农业得到产业化发展将会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劳动力回流,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实现科学种植,机械化管理。税收政策目的在于帮助农业生产者减轻生活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利润,尽可能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贫富差距。但有的政策并未实现让农业生产者获利的目标,比如增值税中对农业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但是如果农业生产者对产品进一步加工处理后出售的就不属于农业自产范畴的产品也还是需要征收增值税,比如农业生产者用自产的茶青再经筛分、风选、拣剔、碎块、干燥、匀堆等工序精制而成的精制茶,不得按照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税的规定执行,应当按照规定的税率征税。农业生产者获得的利益还是相当受限,产业链无法得到延伸,种植成本虽然降低了,初级农产品的售价也会降低,实际上获益的并非农业生产者,而是最终购买农副产品的消费者。还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助农政策宣传普及不到位,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不了解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缺乏动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2]
二、如何妥善解决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税收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自动化机械化农用设备,可以适当扩宽税收政策的优惠范围,加强对农用设备的科研工作,降低机械设备的价格,推广农业设备,推出利民折扣优惠,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能够接纳使用现代化设备,比如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自动喷灌设备等。通过制定落实一系列政策对农用设备的研究开放进行减免,利用相关政策引导农业生产者使用现代化工具。除了增加对农用设备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相关研究的优惠政策外,也要拓宽税收优惠范围,目前我国对农业生产上的税收优惠只限于初级产品,农业生产者对农副产品再加工的积极性不高,仅靠初级农作物生产所取得的经济利润较低,国家应该适当增加不征收所得税的产品种类,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3]面对政府对农业的经济支持较为分散的情况,需要对投资有明确方向,改变农村传统经济模式。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当地风景优美,某种美食风味特别,就可以加大对旅游风景区和美食特产加工出口上的投资。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也对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综合性企业给予一定期限增值税减免,助力本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将零散农业生产集中形成规模,逐步实现产业化。对于政策没有宣传落实到位的问题,要加强基层干部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4]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支持
税收政策作为配合其他相关政策调控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式之一,我国建国初期,不同地区的农业税收存在较大差异,农民除了需要交纳农业税正税,还要再交纳农业税地方附加,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在195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制,实行由国家统一控制下的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改变了以往税收差异较大的情况。农业税收负担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为了鼓励农业生产者积极参与劳动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减免农业税和减轻农业税负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策。但是我国农业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国家现代化发展中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为提前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运用农业税政策从农村汲取资金及原材料,转移农业剩余,农业发展缺乏资金,农村建设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目前已经推行了许多助农政策,除了农业税被废除以外,还有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增值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收入,免增值税;对单位或个人将土地、水面等发包(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从事农业生产所收取的承包金(租金),免征增值税;人工用材林是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可免征增值税。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在多个税种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优惠,切实维护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的利益,减轻企业和农民的压力,也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5]
四、税收政策怎样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少,农村经济体系单一,且常常缺少完整产业链,种植养殖所获得的农副产品也会受天气和市场因素影响农民收益状况,农业生产者还需要靠着土地来获取物质满足生活需求。如果不对税收政策进行减免,会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会为农业发展带来阻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也会影响到农业技术发展,企业研发农艺设备需要大量经费,农用机械价格也并不低廉。政府通过减免企业相关领域税收,减轻企业科研成本,也是间接的帮助农业实现现代化机械化管理。税收的优惠政策除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企业科研动力外,还能够帮助农业实现产业化信息化,促进资本进驻农业市场。扩大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助力农村经济模式从单一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加工-出售的完整产业化模式,通过降低税收能够减轻农副产品再加工及精加工的企业的生存压力,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园区化,全面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把平明打造成全县转型升级示范区、高效设施农业样板区。
二、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综合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围绕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注重农业产出效益、注重科技进步、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农业物质装备、注重农业生态环境、注重农业支持保障。突出提质增效、突出科技应用、突出规模经营。
三、总体目标
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根据县会议精神,考虑到平明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及未来五年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全镇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体目标:力争到2014年,确保到2015年,对照省农业现代化21项综合指标体系,基本达到“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2年平明镇农业现代化目标任务:
(1)农林牧渔增加值:34344万元,(责任单位:各村、统计办、农技、农经、水利)。
(2)粮食亩产:501千克(责任单位:统计办、各村、农技、农经、水利)。
(3)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2500(200)亩,(责任单位:各村、统计办、农技、水利)。
(4)农民人均纯收入:11074元(责任单位:各村、农经、统计办)。
(5)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人数:1740人,(责任单位:各村、劳动所)。
(6)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87.8%,(责任单位:农技、财政、国土、建管、水利)。
(7)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86%,(责任单位:农技、农经、统计办、财政)。
(8)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户数:0.95万户,(责任单位:农经)。
(9)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9万亩,(责任单位:农经、农技)。
(10)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1.7倍,(工业办、统计办)。
(11)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75%,(责任单位:各村、农技)。
(12)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80.8%,(责任单位:各村、水利、统计办)。
(13)新增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农业/渔业):1.01万亩。(责任单位:各村、统计办、农技、农经、水利)
(1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2.8%,(责任单位:各村、农技)。
(15)绿化造林面积:2500亩,(责任单位:各村、农技、水利)。
(16)财政支农增幅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之比:1.1倍,(责任单位:财政所)。
(17)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800亩,(责任单位:各村、农经)。
四、建设重点及推进措施
为加快推进我镇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实施农民增收、粮食高产增效、高效设施农业提档、现代农业产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生态农业培育、农合组织壮大、农业科技创新、新农村建设推进等农业现代化工程。
(一)农民增收工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扎实做好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专款专用,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二是扎实做好机关人员帮扶增收入户工作,对筛选出的有创业能力的低收入户,采取机关人员结对帮扶,对口帮扶种植、养殖等创业项目。
(二)粮食高产增效工程。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稳定种植面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成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片,建设规模4.2万亩;建成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4个,建设规模4.1万亩。2012年实现单产650公斤。实施良种工程,到2012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高效设施农业提档工程。
1、全力推进平明镇万亩农场建设,王烈千亩甜瓜基地建设,纪荡盛明西瓜大棚基地建设。2012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新增2500亩,突出连片建设,实施规模生产,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狠抓结构调整,扩大高效农业面积,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种植效益,狠抓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加大高效农业保险工作力度,增加保险覆盖面,到2012年全乡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达800亩。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盛明农业、天谷米业加工基地,与企业签订合同农户数力争达到2000户,建成企业订单基地2.4万亩;可安置98名劳动力就业。
(五)生态农业培育工程。
积极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及机械化还田项目。到2012年基本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全覆盖。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品牌创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应免密度应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85%以上;牲畜免疫标识佩戴率达100%,免疫档案建档率、免疫证持证率达100%;及时规范报送免疫信息,准确率100%。
(六)农合组织壮大工程。
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个,入社农户达0.75万户。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土地流转。加强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加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有关扶持、激励政策。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2012年全镇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8万亩。
(七)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引进麦稻新品种2-3个推广配套成熟轻简栽培技术1-2项、高效作物种植新模式1-2个。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加快培育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同时,完善持证劳动力统计渠道,到2012年持证农业劳动力达到1740人。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强化基层农经综合服务阵地建设,推行农村政策咨询、农民负担监督、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集体财务资产委托等综合一站式“窗口”服务。
三是加强农业网站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农技“110”为农服务热线。2012年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6%。
(八)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一是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大对镇驻地和沿线重点村的集中整治,小城镇脏乱差的形象初步改观。二是完善村民建房管理机制,建立农民建房审批制度,逐步规范和提高农民建房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形象;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2012年全部达省级验收。
五、组织领导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镇上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破解难题,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镇党委政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财政所、农技、农经、水利、国土、建管、信用社、统计办负责人及各村支部书记等为成员的农业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农技站,黄生元任办公室主任,牵头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和整体推进等工作。力争在全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舆论宣传。通过专题会议、举办培训班、印发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各项指标、节点进度、推进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镇上下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扶持高效农业发展。充分调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将其视作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本文中,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
三、总结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缓慢,在发展中会面临着许多限制因素。但是,我国对其是倍加重视,对农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及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发展质的变化,走到世界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永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5(9).
[2]薛振鹏.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
今天的会议,主要是动员全县上下加快推进镇域崛起计划,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工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和美好城乡建设新突破,不断加快全面达小康步伐。刚才,龚县长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几个镇和部门作了很好的发言,讲的很实在。会后,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第一,要以深度的思考来认识镇域崛起计划
“六大计划”是新一届县委对未来五年全县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全县整体工作的总抓手。镇域崛起计划作为“六大计划”的重要内容,事关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县110万农村百姓福祉,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县上下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镇域崛起计划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没有面广量大的农村农民达小康,就没有的全面达小康。从“三大目标”实施进程来看,按照省委2008年确立的帮扶标准,我们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省委下达的脱贫攻坚任务。着眼明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工作,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扩总量、优结构、惠民生”,奋力开启全面达小康新征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有近110万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可以说,没有110万农村群众的小康,就不会有的小康。因此,我们的小康社会建设,110万农村群众是重点、是关键、也是难点。镇域崛起计划作为突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力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110万农村百姓福祉,直接关系到全面达小康进程。
没有镇域经济的强力支撑,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提升。“镇域强则县强”,没有镇域经济的突破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来说,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既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需要,更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和依托。因此,各镇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位置重要、作用突出,必须成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镇域崛起计划就是新一届县委立足发展实际,着眼镇域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没有各镇各园区的争先进位,就没有总体的全面进位。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县的综合实力在省市实现了争先进位。但是,镇域经济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在去年全市镇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中,我们的优势不明显,位次也不理想。对于我们来说,要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发展、争先进位,镇域是突破口,也是关键点。在镇域崛起计划中,我们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确保全县1/3的镇成为财政收入亿元镇,确保1/3的镇进入市各个镇域经济发展类型的第一方阵,努力实现镇域经济全面跳出全市落后板块,就是要通过推进镇域经济的争先进位,实现全县经济的争先进位。
第二,要以有效的路径来推进镇域崛起计划
推行镇域崛起计划,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科学、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市对镇科学发展实行分类考核,对全市每个镇的主体功能都进行了严格的区别划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彰显镇域产业特色,实现镇域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要围绕全市分类格局,科学定位找赶超。市对镇域科学发展综合目标分类考核,不再用同一标尺,而是根据各镇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划分为优先工业发展镇、鼓励工业发展镇、限制工业发展镇、禁止工业发展镇四种类型,因地制宜确定考核项目目标值。分类考核出台之初,部分镇认为自己本来工业基础就弱,被划为限制或禁止发展工业后,镇域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这种思想是错误得的,因为从分类考核的实质意义和指导方向上来看,分类考核对那些后进的镇是一次难得的赶超机遇。不同类别的镇分别建立不同的考核体系,设置不同考核权重,纵向跟自己比,横向只跟同类镇比,这有助于引导不同的镇根据自身特色走自己的路,对培养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产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各镇要紧紧围绕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赶超目标,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同台竞争。
要围绕各自基础特色,千方百计扩总量。要把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做品牌、做市场,增强各镇在分类考核中的竞争力。各镇要结合各自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因素,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扩大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招牌,开辟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发展格局。优先工业发展镇和鼓励工业发展镇要坚持以工业经济发展为支撑,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镇作为第一战略,坚持招大商、扩总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限制工业发展镇和禁止工业发展镇要立足当地优势,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改变单纯的农业种植模式,逐步向休闲观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要围绕科学和谐有序,实实在在保质量。在当前形势下,比学赶超、竞相发展,必须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看到差距,奋起直追,这是镇域经济不可或缺的志气,但也绝不能心浮气躁,要以理性来驾驭发展的激情,才能少走弯路。也就是说,镇域经济发展要快中求好,好中求快。特别是在土地、资金等各种发展要素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发展镇域经济更不能冒险急进,必须谋定而动,整合好、利用好我们手里并不是很多的资源。要有“风宜长物放眼量”的胸襟和气度,从容不迫,把握机遇,谋划未来,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之事,同时也要为后来者留下持续发展的空间,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
要围绕崛起目标意义,抓住关键惠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要明确镇域崛起的目标意义,以改善民生为第一目标,切实做好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上,要按照地域特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尽快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围绕路、桥、水、电等项目予以倾斜,全面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则,实施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村庄亮化,使村容村貌有一个较大改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要以“舞动乡村”为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通过创建和谐乡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第三,要以坚实的基础来协同镇域崛起计划
镇域崛起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水平、水利现代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我们要紧紧抓好农业现代化工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和美好城乡建设三大重点,夯实基础、加强协同,确保镇域崛起计划快速稳步推进。
要以农业现代化来引领。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面对着面广量大的农村人口,仅仅依靠新型工业化推进镇域崛起,实现致富农民,是很难取得明显成效的。换个角度说,要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关键在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为继,而且还会引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以说,我们必须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用农业现代化引领镇域加快崛起。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一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重点抓好现代示范农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级农业园区;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竞争力;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不出问题。二是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保障,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着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秸秆还田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应急体系,切实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更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五有”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广沙集模式,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要以水利现代化来保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水利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为,农业受水利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任务十分紧迫,应对这样的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水利事业保障农业发展、促进民众安定的能力。用水利现代化来保障镇域崛起,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一要大力增强防洪保安能力。牢固树立“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观念,围绕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大水大旱之年无大灾。二要大力增加水资源保障能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抓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节约用水。三要大力增强水环境保护能力。抢抓尾水导流纳入全市规划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对接方案,确保工程尽快实施。同时,科学谋划全县排水治污布局,确保水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要以美好城乡建设来促进。“美好城乡建设”既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增进民生幸福,赢得民众拥护的有效举措。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入推进中心镇创建为契机,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开拓创新,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为全县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用美好城乡建设来促进镇域崛起,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一要全力开创城乡建设新局面。积极构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着力优化现代城乡规划形态,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城乡风貌,注重城乡用地节约高效,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用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定禁止建设区域,设立生态涵养区,从严控制开发强度,做到城乡建设不与粮食生产争地、不与生态环境争地。二要大力整治村庄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重点整治村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全面清理村庄乱堆乱放,建立环卫保洁长效机制。要有效治理工业污染源、农业废物,整治疏浚河道沟塘。加强农村生态林网建设,推进村庄绿化美化。要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做到有目标、有评比、有考核。同时,我县乡村情况差异较大,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一定要注意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乱刮风,不急于求成,努力使这项工作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
第四,要以强力的考核来保障镇域崛起计划
加快实施镇域崛起计划、推动农业现代化工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和美好城乡建设,需要各镇、各园区、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协调、通力合作,以大力度、大智慧、大气魄,推进镇域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大提升。
要用有力班子抓领导。各镇、各部门要把推进镇域崛起,推动农业和水利现代化,开展美好城乡建设作为加快全面达小康的重要任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负责、亲自包挂、亲自协调,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充分发挥镇域崛起计划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项目包挂、目标责任、督查督办、考核评价等制度,使各方面都有任务、有动力,每项工作都有要求、有检查,确保计划顺利推进。
要用赛马制度重考核。在镇域崛起计划推进中,要大力实施“赛马”工作制度,让干部在发展中比拼赶超。要建立工作目标倒排机制,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镇、各部门,确保人人有任务,个个担责任。要建立差别化考核机制,针对镇、园区、部门的不同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案,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督查室要会同各综合考核部门,严格按照工作序时进度,加大督查力度,提高督查频度,挤干水份,督出实效,确保取得实效。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业现代化概述
党的“十”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发展[1]。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同步发展的根基,也是难点。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是“四化”同步的根本性工作,也是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综合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理论来管理农业,以先进的制度举措来解放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传统农业转化为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2]。
农业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经济、人文等综合优势,并建立农业区域结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区;(2)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主张把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生产手段改变为现代化的手段,使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普遍实现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生产手段与主要标志。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开始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全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然而,农业生产机械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农业现代化,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3)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农业生产技术化是指将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增加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即人力资本化,它是指科学、合理发挥人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如此,现代农民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等。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处于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地位,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业效益至关重要。(5)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在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应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具体食物和消费营养结构目标,通过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使农民的食物和营养结构趋于科学、健康,增强农民体质,保障农民身体健康。(6)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农业对人类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基础上更要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相处。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使农村及其社会区环境变得整齐、洁净、美化、富裕和丰富多彩。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
(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应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又是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具体建议如下:(1)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效率与效益双赢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保持旺盛的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要进行农业产业调整,突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将传统农业调整到观光农业、创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上,使其占农村经济的70%以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牧渔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2)进一步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多渠道多方式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与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及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比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强农业装备,重点推进信息网络武装、现代工业设备武装、农业机械化武装农业等,构筑农村社会产业、信息知识的普遍服务体系。(3)农民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其正当合法权益应大力维护。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制度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的自身努力与创造,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迅速发展。
(二) 突破传统农业观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是兼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的弱势产业。其弱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但并非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是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主旨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农业中最为普遍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现代工业、商业以及运输、金融等产业紧密结合,使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形成了合理的资源配置,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也是农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是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一部分就是农机的使用,因此农机技术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浅谈如何有效的创建农机推广体系,对以后开展此项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创建;农机技术;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农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已焕然一新,新的面貌势必要有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来匹配。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摸索中前进,早日完善此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1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内容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体制。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机部门制定农机技术的推广方针和实现推广农机技术的方案,再者是通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所制定的方针与方案。这一系列过程需要针对农机技术推广的各项活动所建立起来的农机技术推广管理体系,它包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实施活动的整个过程,相应的职责,所需要的资源,以及最终评估和改进所需的组织结构。
2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待解决的问题
2.1有关行政部门对农机技术推广的制约性我国在管理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主要设置有两个部门,分别是行政部门和农机部门。这种格局设置在管理中需要两个部门相互配合与协调,配合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与冲突,尤其是行政文件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冲突性自然也就造成了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制约性。
2.2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落后性传统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虽基本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要求。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市场经济模式不断进行深化与改革,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很大调整。过去的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些地方已经实行农业合作制,将农户承包的土地进行统一管理科学化播种,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已出现弊端,不再适应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2.3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低素质性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起步较晚,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不够完善。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较差,不具备聘用高新技术人才的各项条件,即使某些乡镇地区拥有较高农机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也容易流失,因此专业的农机技术推广人才很少。当地农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并不能做到科学熟练的操控农机,农机使用出现问题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这些要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增大农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建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具体方案
3.1加强有关行政部门对农机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国家和政府应将对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支持落到实处,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各级农机部门的工作开展更有主动性,地方政府应深入基层,全面了解农村农机技术推广的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推动农机技术的推广。通过开展有当地领导参加的农机技术学习经验交流会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而且方便地方政府了解农机技术推广的最新动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以促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积极主动地解决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部门应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是农机的直接使用人,农民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彻底摒弃传统的不适应当前情况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尝试新型农机,将农机大户设为农技示范户发挥其带头作用,从而实现将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用到农村千家万户的目标。适应性好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更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建立州、市、县乡(镇)四级农机农艺相融合的、为农服务体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体系,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集中先进的机具,作为先进农机技术示范和孵化的基地,从而带动本地区农机化发展。
3.3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提升农民使用农机的能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高素养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熟悉农机操作的农民。当地农机机构应该定期组织现有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学习专业技能,追求更高目标,不断提升专业操作能力。地方政府应在必要时吸收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新旧人员相互学习,共同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农机部门可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管理和激励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主动学习农机操作新技术,适应农机类型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农民在使用农机时不盲目操作,详细阅读农机操作说明书,听从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指导,不断提高操作农机的熟练程度。
3.4建立农机技术信息更新站点每年都会有新型农机的问世,新型农机必然有新技术的操作。地方政府可在当地建立农机技术信息站,信息站搜集当地农机技术推广有关信息,可与农机企业和有关科研所相互联系,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可在信息站获得新型农机的相关信息,及时引进新技术。实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体化。
4结语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应相互配合,抓住机遇,提高对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改变传统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建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适应当前形势,开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马永康.山西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09-17.
[2]林育,张超.浅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的成效与主要经验[J].农业机械,2014-11-08.
[3]徐林芳;木合甫力•亚生.乌苏市皇宫镇农机推广站服务能力体系建设与新技术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5.
1 宿迁市工商资本下乡助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成效
1.1 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 工商资本下乡着力改善了宿迁市农业设施装备条件,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截至2015年,宿迁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发展设施农业140.4万亩、设施渔业25.1万亩,占农业、渔业生产面积比重分别达21.8%、23%。以工商资本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有了更加宽广的空间。2015年,宿迁市推广应用农业“三新”成果60项以上,较“十一五”末增长50%。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要素支撑作用不断增加,一大批农业“三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1.2 农业规模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工商资本的介入,有效缓解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资本短缺的困境,使得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大幅提高。宿迁市逐步发展形成以优质稻麦生产为基础,高效水产、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精品花木为突破的“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5年,四大特色产业累计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2%。全市集中连片500亩以上蔬菜基地达到59个;花木种植面积达52万亩,居全省首位,沭阳县跃居为全国花木第一大县;工厂化食用菌企业达23个,日产鲜菇近400吨,食用菌生产面积居全省首位;全市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4432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居全省首位,3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达26个,存栏5万羽以上肉鸡规模养殖场达358个;50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户916个。
2 工商资本下乡面临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商资本下乡固然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形势下,土地的规模化流转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常态现象。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成功除了看农业产业是否能够产生持续的效益外,还要看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否能够持续改善。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土地流转同等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安置好已流转了土地的农民,这在推行土地大规模流转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头等重要的工作。
2.1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多功能性的支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由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集中居住同时推进,农民流转土地的同时也因为集中居住失去了多功能的庭院。尽管土地流转后农民获得了租金,但土地所具有的其他经济功能,与年轻人不同的是,土地对今天农村的中老年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和社会存在,因而具有超越经济功能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伴随土地的流转,中老年农民则会因为无事可做在精神上陷入困顿,从而导致农民精神生活的下降。
2.2 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被拉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秩序受到破坏 由于现代农业所创造的工作机会的稀缺性,在土地已经大规模流转的地区,如该市S乡农民的土地已全部流转完毕,便出现本地农民为获得被雇用的机会不惜找关系说情的现象。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因外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回到农村,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向土地承包方索要土地而产生纠纷的事情。在当前农村本已比较分化的状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农民以收入下降为理由,冒着违法的危险去阻碍乃至破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象,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社会冲突。
3 助推工商资本下乡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