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蝈蝈与蛐蛐范文

蝈蝈与蛐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蝈蝈与蛐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时代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从过去的茅草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过去两轮车自行车到现现代的四轮的小桥车或者是大型货车,从过去的火车到现代的飞机,但是我们人类的素质有没有提高呢?这些都是所谓的变化随着变化而变化着.

这时有个问题出现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们的母亲-地球,也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那就是生活环境真遭受着我们无知的人类日复一日的破坏着,空气,水,都遭受着破坏.但是,有关部门有没有出来解决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人类有没有自觉性的保护我们的母亲呢?有些环保大使啊,有些环保局的领导啊,等等...都出来做过活动和广告,说到广告,我见得倒挺多的,但是这些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说说过去到现代的变化:我是一个生在农村的人,从前我总是在家乡上的田野上玩耍,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湖中自由的游泳着.每天都过得很快乐,那是我美好的童年.但是,我前年回去的时候,呈现在我眼前的,不是童年时的景物,而是,工人在破坏田野来建筑工厂,农民在树林中无情的砍伐大树,连清澈见地的小湖也变得浑浊,到这点,我的心莫名其妙的痛.为什么人类没有想到的一点那就是:没有过去哪来的现代,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过去,非而去破坏过去来成就未来呢?

其实,我也希望生活有所提高,祖国变得繁荣富强.但是,在这的同时,我不想看到人类的无知让我们的母亲承受着痛苦,让我们的家被破坏.同时,我希望每一个人献出自己的爱,来维护我们的家.来爱护我们的母亲.

这就是过去与时代的变化.

第2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昨日,与孩子一起经过学校门口。当时,正值放学时间,学校门口摆了十来个摊子,到处飘着诱人的香味 ,有油炸火腿、油饼,臭豆腐,爆米花....饥饿的孩子们纷纷掏钱购买着各种美食。不管是吃着的还是没吃的,只要视觉尚好嗅觉灵敏的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分泌唾液的动作。现在的孩子,零花钱可不少。放学时,肚子已咕咕叫,我就在想他们是否有过内心的挣扎。当然,没有必要禁欲,但学校门口这样的食物真的可以称得上垃圾食品,偶尔买点吃不为过,可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拒绝自己。我就跟孩子说起我读初中时碰到零食的举动,并跟他说,如今的食物绿色环保的越来越少,我们必须学会战胜我们的欲望,尽量远离这些,像妈妈一样勇敢地走过。

生命中有无数需要你大踏步走过的时候。

有时,你的身后是泥潭,现实是困境,可你却情愿踯躅原地,你似乎情愿瘫倒在记忆的温床上,仿佛往前走一步你就失去往日的温存。可过去的,在你经历过后便已成昔,绝不会因你不舍不愿而停留。光阴不断流逝,此刻也将为过往。轻轻地放开昨日,大步走过去吧。走过去,你的生命才会展开一段新旅程,你才不会成为昨日的囚犯。

第3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在最近的几年间,下雨好像成了稀罕事,伏旱、秋旱连春旱,旱象环生。有一阵子,我常常下乡,驱车奔走在连绵起伏的丘陵间。对干旱的感受尤其强烈,车窗外不时掠过片片焦土,间或,尚可看见远处的黑烟和近处的火光,被火焚毁的山林叠印在我的记忆里,甚是触目惊心。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某个干旱的春天去湖口,经鄱阳湖大桥时,竟见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居然成了一马平川,唯有一条窄窄的河沟尚珍藏着湖的记忆、湖的梦想,所有的船只都瑟缩在这条河沟里,所有的鱼鳍都躲藏在劫难的阴影里。其中,有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结识的“江猪”吗?我还记得它们一群群在水面上拱动的样子。

罕见的干涸,也把一个美丽的诗意的千古之谜彻底戳穿了,它的谜底袒露无遗。

湖口,顾名思义,是鄱阳湖水的人江口。县城边有座著名的石钟山,临水耸立。石钟山缘何以“钟”命名,历来有不同说法,坡还曾亲临湖上探究,终于发现如钟鼓不绝的噌眩之声,“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他在著名的《石钟山记》中,不仅通过自己的纪历论证了石钟山地名的缘起,还进一步引申发挥。得出了凡事要亲自见闻、不可主观臆断的结论。不过,明清时期有人又提出异议,认为石钟山“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究竟若何,在这个春天里大可以西装革履信步走进往昔的龙宫去从容勘察的。我因当时来去匆匆,竟疏忽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想必湖口人该看清了石钟山的本来面目。

到了第二年春天,连许多游客也走进了溶洞。他们中有人描述道:站在石钟山底下的溶洞前,正如《石钟山记》所描绘的那样“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十几个溶洞互相通连,各种险石林立,钻进洞穴二十多米以后漆黑一片,充满鱼腥味,而且洞径愈行愈小。经千百年来的湖水冲刷,溶洞里大多淤满了泥沙,在一块绝壁上还留存着江西巡抚蔡士英镌刻的“玉壁铃宫”四个大字。据说,每年枯水季节,这些溶洞大多会显露出来,但像如今这样连年完露的情况,历史上很少见到。

久旱之后必有久雨。后来的雨颠倒了季节,把个本该秋高气爽的秋天淋得落汤鸡似的。那年秋天,连续六年湖体的都阳湖,忽然变得丰腴起来。我在国庆节前曾泛舟湖上,由都阳县城至湖中的长山岛,沿途时有片片树林摇曳在水中,却几乎看不到湖洲了。水警的巡逻艇好像总也走不出茫茫水天。此时,鄱阳湖的水文记录竟达到了19.3米的高程。

江南的雨怎么啦,如此任性,如此乖戾?

我并非仅仅为反常的气候而感慨。我的感伤更多的来自对下雨的况味。在我的经验中,雨在不同的季节里有着不同的心情,或者说,每场雨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有缠绵的,有奔放的,也有暴烈的,有深沉的,有爽朗的,也有忧郁多愁的。在我的记忆中,很多时候,雨是可以人诗人画的。而不似现在的雨,分不清季节。也失去了各自的形态。

此时,我沉浸在对它们的风姿情韵的想象之中。

我已经有好多年未曾领略牛毛细雨的缠绵了。

牛毛细雨可以发生在春天,也可以发生在秋天。在我的小学作文里,春雨绵绵。秋雨也绵绵,说的就是毛毛雨。雾一般的毛毛雨一旦下起来,能延续好几天,把我的小城包裹得像一只巨大的蚕茧。我曾傻傻地站在火车头边,仔细端详过被探照灯照亮的细密的雨丝,我发现毛毛雨并非像雾那么飘忽不定,那些锃亮如蚕丝般的雨丝其实有着非常清晰的形迹,在强烈的灯光里,它们就像细菌游动在显微镜下。所以。童年的我一直以为毛毛雨是有生命的,如一种昆虫或微生物。大人们就常常说,淋了毛毛雨头上会生虱子。尽管如此,下毛毛雨的时候,我们上学还是不肯带伞,一路上还张着嘴伸长舌头去捕捉那甜甜的雨丝。青蛙也有那样的舌头。走到学校,一个个都成了白头发、白眉毛的小老头了,我们穿的都是改小了的铁路制服,黑呢子衣服上染了一层白霜。蹦一蹦,拍一拍,雾珠凝成水珠便被抖落了。

毛毛雨在不知不觉间润湿了我的童年。后来。读中学时号召师生们“斗私批修”,进驻学校的工宣队总喜欢以“毛毛细雨湿衣裳”的比喻来阐述防微杜渐的道理。这个比喻让我倍感亲切和生动,顿时有一种鞭辟人里、大彻大悟的感觉。

在早春,更多的日子是被淅淅沥沥的小雨淋湿的。持久的小雨有一种坚韧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把冬天融化了,而土地则被膨化得酥松、油润。雨后的晴日,便有一团团蒸腾的水汽贴着地面奔跑,仿佛在追赶着擦身而去的阳光。六年插队的经历使我得以亲近土地,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在以土地的心情窥望着天气。我刻骨铭心地记得,早春的雨水其实是富有歌唱性的。它沙沙地落在屋顶上,然后滴答滴答地在檐下织成一道雨帘,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张,但总的感觉是简洁明快的。在凌晨,躺在黑暗中,我能听到檐下成串的雨珠溅起来的和鸣,甚至能听到远处刚刚做好的秧田里雨的呢喃。我说的歌唱性不只是雨声的节奏,还有藏在云层中的歌声。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鸟,在高空中啼啭的鸟。云端是它栖息的枝头,云罅是它往来的谷壑。它叽叽喳喳的鸣唱。穿透了云层和雨阵,既遥远又贴近,缥缈而真切,总在若隐若现之间。我不知道它是哪座林子里的鸟。我相信它是春雨催生的。只要雨一停,漫空尽是它的歌唱。我相信,它一直歌唱着,只是雨声淹没了它的歌声罢。

淅淅沥沥的小雨很有耐性,往往能够断断续续地下个十天半月。其间,也许会陡然开天,雨停了,云薄了,天空露出几分清新的晴色,高天上的鸟儿啼鸣得格外欢畅,但这短暂的开天很可能只是一个情绪性的片断。有农谚云:“当昼一现,两头不见。”说的就是中午的开天预兆着更多的风雨。

被春雨淋湿的季节,最容易染上相思病,严重的就是花癫了。我有几位下乡插队的同学就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匆匆地娶了房东的女儿,或者,草草地嫁给了队长的儿子。

在被鸟鸣滋润的春雨中,许多枝条上的芽苞悄悄地鼓凸着肚子,它们和江河湖泊、山冈田野一道受孕了。我想,春雨应该是许多生命的父亲。

“清明要睛不得晴,谷雨要雨不得雨。”农人们这样抱怨栽种时节的天气。凭着插队六年的经验,我惊讶于这一自然规律的精确无误。是的。过去的雨虽然有些矜持,但却是真诚守信的,它的行踪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想,清明时节的雨不顾农人对烂秧的担忧,可能也是十分无奈吧,谁让这个节令承载了那么多的纸钱、那么浓稠的缅怀?雨水融化了香火里的哀思、纸钱里的告慰、新土里的祈祷,一点点渗入冥界,渗入先人的遗嘱中。

如今的清明节倒是很难得下雨了。于是,此时成了山林火灾的多发期。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晴朗的缘故,扫墓的风俗虽愈

演愈烈,墓园与坟山总是车流浩荡人头攒动,但情绪氛围却是可疑,非但谈不上庄严肃穆,有时竟让人觉得充满了娱乐性和游戏感。比如。我年年都能在故乡小城的郊外遇见扫墓归来的、喜气洋洋地手捧杜鹃花的队伍,那几乎是一支花枝招展的队伍。

过去的清明雨会把满山的杜鹃花撕碎,用来祭奠我们逝去的亲人。那些肥硕而鲜嫩的花朵,绽放在坟茔边、山崖畔,仿佛就是为清明准备的祭品。如香烛之一种,听任感伤的雨叩击着自己,撕扯着自己,最后零落成泥,只剩下几茎花蕊。

春雨也会以欢乐的心情抚弄花朵,当天气暖和的时候。从小城去我插队所在的农场,要过连通鄱阳湖的信江。江上的浮桥每遇涨水,就得拆除。桃花汛下来的时候,浮桥在一年间首次解开锚链一分为二靠着两岸歇息去了。这时河边的村庄就有了挣钱的营生,大大小小的渔船都投入了摆渡。那个村庄也有我的已婚同学,他的房东女儿的嫁妆当然是一只渡船。他学会了撑船,铠甲似的蓑衣斗笠把他打扮得像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向我收钱照样铁面无私,

渡船穿行在闪电和滚滚春雷中,穿行在滔滔奔流的花瓣之间。现在想来,那几乎是一次次浪漫之旅。一个打进船舱的浪涌,也许就是为了朝人们撒一把桃花和浪花。而密集的雨点总是很耐心很细致地把粘在船上、脸上的花瓣洗了去。雨好像要把成群的花瓣撵到什么地方去。雨水和花朵之间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雨水和花朵像一对初恋的情人。

它们早就在果园里眉来眼去了,接着便是非常频繁的约会。它们的约会不仅发生在夜晚,也常常躲着阳光,发生在一片云影的遮蔽下,实在按捺不住了,它们便无所顾忌了,勇敢地在阳光的注视下热吻。小时候,我把这种天气叫做“太阳拉尿”,却不知阳光在雨水和花朵之间从来就是一个暖昧的角色,所以,这时候阳光经常会久久潜藏在厚厚的云层后面,暗自羞恼。有一年,因为花期久雨。把农场的蜂群憋闷坏了,几乎就要兴师动众转场北方,然而,做出决定的当天,雨立刻停了,天放晴了,蜂群炸了营似的冲出蜂箱,格外亢奋扑向每一条花枝,

蜜蜂会把花朵珍藏在内心中的雨珠当作花蜜采了去吗?

我用这个例子证明过去的雨是通情达理的,它并不会忘情地沉溺在花朵的姿色里,它缠绵于枝头好像正是为了荡漾春心。事实上,我的果园从未因花期久雨影响收成,雨大概也是传播花粉的一种媒介,像风和带翅膀的昆虫一样。

每年当枝头已经坐果,禾苗已经抽穗,雨总会像生养了许多孩子的父亲一样,变得脾气暴烈。这时雨后的梨园桃林里,遍地落果,那些青涩的果实其实是被暴雨击落的。当我得知这是一种自然的疏果手段后。我恍然,雨水原来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园艺师。

端午节前后是江南的主汛期。在进入主汛期前,雨会通过我们身边的众多事物发出预告,比如,冒汗的墙,潮湿的织物,发霉的食品、书籍、照片及其他收藏物。我所有的黑白照片几乎都毁于那个季节。读初中时,正值“”,课程也被革命了,数理化分别被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教“农基”课的化学老师操着浓重的方言背的一些农谚,我至今记得,如“云行东,雨无踪;云行南,雨成潭”,“一日南风三日雨,三日南风涨大水”。等等。这些农谚看似矛盾。其实分别指的是不同季节的雨。端午前后的云正是南行的云,很低,很沉,云层很厚,但灰色深浅、明暗、厚薄的丰富变化和云朵之间因为凝滞或游离所形成的对比关系,使满空的乌云有了错落有致的层次,像一幅情绪饱满的油画。那时的云真是一位擅长运用灰色的油画大师。现在的天气许多时候都是灰蒙蒙的,晴天如此,雨天也如此,大师老去了吗?

雨是随北风一道抵达的,这时屋里的墙面、地面和潮湿的收藏物奇迹般地变得干爽了,而窗外是暴雨如注。我在作文里称之为倾盆大雨或瓢泼大雨。这样强劲的大雨能一口气下个几天几夜,让被拆除的浮桥好长一段时日不能连接起来。信江的江面宽阔了许多,浑黄的波涛席卷着大大小小的泡沫似的浮枢,汹涌而去。暴雨如鞭,尽管涛声如雷,我坐在渡船上也能听得见暴雨抽打江水的凌厉之声。

狂风骤雨中的渡船,时时可能遇到惊险。端午时节的雨,由此让我对它心存敬畏。也许它的暴烈,就是为了赢得我们的尊重吧?

真的到了端午节那一天,一直嚣张的雨反而平和了。我对每年端午节的天气记得很清楚,出太阳的时候居多,而且是一阵零星小雨一阵燥热的阳光。那天信江上要举行赛龙舟,划船的农民往往来时还穿着蓑衣,开赛时全脱了。那时的阵雨和阳光仿佛是在两岸人群中追逐嬉闹的男孩和女孩。

最让我的小城担惊受怕的,是六七月间的暴雨。这场雨年年都会把我所认识的火车头和列车员阻隔在武夷山中。甚至暴雨的内部。鹰厦铁路好像是一条最经不得雨淋的铁道线,不是泥石流,就是路基塌方。灾祸的消息弥漫了我的记忆。火车站最外面的那一条股道,平常停靠着救援列车,有客车车厢,也有载着吊机和枕木、石砟的车皮,静静地,像一条冬眠的蛇。每年到了那时节,它就出洞了,无影无踪了。我经常通过它的在场与否来感受远方的雨。

恣肆的雨季,在我的父辈中成就了许多英雄和先进典型。比如有位司机在来不及制动的危急关头,喝令副司机和司炉跳车,自己则陪同他的机车一道钻进了泥石流中,他的生命成为一首歌,曾经传唱一时。我认识的几位站段长。却和暴雨有缘,暴雨制造的险情给他们提供了立功的机会,从此走上领导岗位。现在他们都老了,回味人生,他们会感激暴雨的知遇之恩吗?

我尤其喜欢夏天的雨。过去夏天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几乎每天都有雨的消息,说“午后到傍晚有雷阵雨,雷雨来时伴有六级以上大风”。雷阵雨果然在低飞的蜻蜒的邀请下如约而至,雷阵雨虽然短暂,但足以逼退蒸腾的暑气,给人们带来一阵凉爽。读小学时,我每年暑假都是在南京外婆家度过的,南京虽是“四大火炉”之一,可那时并没有感觉特别热,原因就在于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有雷阵雨。雨把火炉泡在水里。外婆家附近被法国梧桐遮蔽得严严实实的马路,一遇雷阵雨就变成了一条条小河,我每天踹在水里,听任过往的车辆把自己浇得浑身精湿。

插队的经历,让我对夏天的雨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尽管伴随雷雨而来的大风曾屡次掀去了我们的屋顶,尽管漫空的闪电霹雳曾驱赶得在田野里劳作的我们无处藏身,我还是对它的翩翩而至心存感激。在酷暑难耐又紧张劳累的夏天,它是唯一能不时把关怀送到田间地头的朋友和师长了。

当然,雷阵雨是个殷勤的小伙子,经常眼看着就要过来了,忽然一拐弯,跑到别的地方给人帮忙去了。农场旁边有个村庄,那里有知青八姐妹,她们

相濡以沫创办了“姐妹灶”。一时传为佳话。县里和公社的干部、四乡八村的男知青都喜欢去那里做客。午后到傍晚的雷雨也喜欢。我经常眼巴巴地看着雨在八姐妹的村庄里,井台边,田埂上,谈笑风那么浩大的雨阵,在苍茫无垠的天地之间,只是一团云和一束雨而已:而在它的衬托下,它前面泛黄的稻田更加明亮,它背后的阳光穿透雨阵,雨之林因此疏朗而温馨。当阳光照耀着雨阵,当飘荡的雨脚闪烁着阳光,这是不是某种寓言?

我期待那带着阳光的斜雨,绕过迷迷蒙蒙的城市、村庄,涉水跋山赶到我的身边。如贵客临门。给我一个收工的理由,让我理直气壮地高喊:要下雨啦!然后扔掉耘禾耙或别的什么农具,往农场跑,钻进四围堆满松柴,里面熏得黢黑的小楼。在昏暗的寝室里,点亮一盏油灯,心安理得地看书,或把借来的《李白诗选》赶紧抄完。和着阳光的雨敲响了楼顶上的缸瓦,敲疼了我的窗户和前额。打开窗来,飘洒在书桌上的,一半是阳光,一半是斜雨,我知道还有风溶解在阳光和斜雨里。

即便最后雨偏斜了离我而去,也不要紧,我已真切地感受到翩翩而来的雨意,感受到雨阵背面的风,前后左右的阳光,和内部的电闪雷鸣。直到今天,我仍常常在怀念中想象着雨倾斜的角度和受光的程度:想象着弥漫于画面的暖色,穿透了雨阵的诗情:想象着对抗中的统一,矛盾着的和谐,以及由此构成的自然的内在情绪。

我怀念过去的雨。

解读:在反常的气候条件下,雨也是让人失望的。怀着这样的失望,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过去的雨。

第4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Chinese opera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world, because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distinctive national styl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opular culture occupies the absolute mainstream in the mass cultural life. Gradually, I began to reject opera with the times.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爷爷,别唱了,过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出呢!”唱哪出?来来来,我告诉你。”爷爷向我挥挥手。我跑过去,爷爷说:“这曲叫《玉堂春》,不错吧?”“噢,原来你们戏迷流行这曲呀!”“流行??哈哈---”爷爷笑了,“对,我们就流行这曲。你们孩子流行啥呀?”于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伦的新歌:“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原来玄儿喜欢听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听吧,听吧!”我看得出爷爷有点失落,但我决不喜欢,同学会说我老套的。这样,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爷爷一席都不缺,而我情愿一人在家里看《流星花园》,因为流行呀!

My grandfather is a theater fan. Naturally, he loves watching, listening and singing. Every morning, Grandpa would show his singing voice, singing and comparing: "Su San left Hongtong County, and will come to the street -" I lie on the window, shouting: "Grandpa, stop singing, passers-by are looking at you! Which one are you singing! " Where to sing? Come on, I'll tell you. " Grandpa waved to me. I ran over and grandpa said, "this song is called yutangchun, isn't it good?" "Oh, it turns out that you fans like this song!" "Pop"?? Ha ha -- "Grandpa smiled," yes, we are popular. What's popular with your children? " So I proudly sang Jay Chou's new song: "in my territory, you have to listen to me..." "Xuaner likes to hear mosquitoes hum? Well, listen, listen! " I can see grandpa is a bit lost, but I don't like it. My classmates will say I'm old-fashioned. In this way, whenever the village comes to play, grandpa has no shortage of seats, and I prefer to watch meteor garden alone at home, because it's popular!

小时候跳舞,有一跳《艺苑新蕾》,服装上画了个大大的脸谱,我觉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柜子底层,不见天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表姐惊喜地发现它后,爱不释手,我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她。后来到她家,我发现她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收集了非常多戏曲光盘。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说什么呢?”表姐嘴一撅:“你不知道吗?脸谱和戏曲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挂着脸谱,无论到世界哪儿,老外都知道咱们是中国人……”接着,表姐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我也惊讶得半天没回过神来。

When I was a child, I had a dance "new bud of art garden". I drew a big face on the costume. I thought it was weird, so I threw it at the bottom of the cabinet, and it was out of sight. Until one day a few years later, my cousin was surprised to find it and couldn't let it go. I gave it to her without hesitation. Later, when I came to her house, I found that her room was covered with all kinds of face masks and a lot of opera CDs. I laughed at her: "Hello earth!" "What do you say?" Cousin pouted: "don't you know? Facebook and opera are the hallmarks of our country. No matter where we go to the world, foreigners know that we are Chinese... " Then, my cousin gave me a drama class, and I was so surprised that I didn't come back to my senses for half a day.

回到家,爷爷依旧在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爷爷,你们现在还流行这曲啊?”“对呀,我们永远都流行这曲。对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过时了!”

Back home, grandpa is still singing: "Su San left Hongtong county and will be in front of the street..." "Grandpa, are you still in fashion?" "Yes, we'll always be popular. By the way, did your mosquito hum or not? " "Hey, it's out of date again!"

第5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关键词:东亚地区 货币国际化 区域金融合作 一、东亚地区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益处及成本

(一)货币国际化的益处至少体现为以下方面

1、发行国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国内贷款方(金融机构和公司)用本国货币借贷,可以避免收支平衡表中币种错配。如,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通过银行部门的收支平衡表恶化被进一步放大。也有争论认为,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货币国际化规避汇率风险的益处被弱化了。

2、货币发行国可以征收铸币税。近期,有学者以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代替其持有的国际化货币进行研究后发现,持有外汇储备份额受到国家经济规模、通胀率、汇率波动程度等因素影响,但相关性并非表现为线性,这为系统外部性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这个益处并不显著。

3、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在外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据预测,如果以本币发行的金融资产可自由兑换为外币,国际金融中介会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因此,一些政策制定者认为对货币的运用可以推进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

4、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认为在本土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必要使其货币国际化。如韩国追求货币国际化旨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但货币国际化对金融中心的建立并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比如国际金融中心建在了伦敦,而没有建在法兰克福或巴黎。新加坡的实践也证实货币国际化不是建立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专门的条例和税收条款支持外资银行发展离岸外币存款业务。同时取消了对善意资本项下交易的所有制度限制,使之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促进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形成。为了从根本上保护新加坡元不受外部投机性资金攻击,新加坡政府将汇率作为基本政策工具,限制新加坡元的国际化使用。其非国际化政策的核心是限制对非居民发放本币贷款,并限制居民将本币贷款用于国外,该项政策一直沿用至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货币非国际化政策仅对扩大使用信贷手段进行新加坡元投机以及对本币外流数量进行限制。

(二)货币国际化成本也显而易见

1、需取消对资本账户交易的限制,解除对国内金融体系的管制。从现实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步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对于区分边际收益与国际化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成本不会太大。理论上讲,资本账户自由化能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深化资本市场、稳定长期消费、降低消费风险。但是,近期的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资本自由化带来的实际好处。相反,很多研究指出,资本流动急剧逆转会加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难度。

2、货币国际化需要培育离岸市场,因此可能加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波动。与国内经济状况看似无关的冲击可能会改变外部对本币的需求,从而导致汇率波动。但也有人认为,通过拓宽外汇市场,货币国际化可以促进汇率实现稳定。随着外汇市场深化,多元化资金渠道会维持外汇市场上本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稳定,因此交易单方行为不会对汇率产生显著影响。

3、在国外投资者大量持有本币金融工具的情况下,可能增加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对货币危机的脆弱性。如果遇到市场流动性紧缩,国外投资者会被迫抛售该国本币资产,导致货币贬值和国内资产价值缩水,反过来加剧市场抛售行为,形成恶性循环。货币国际化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货币投机工具。国外投资者通过发行本币金融债券有意举债,或持有本币短期头寸,然后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导致本币贬值,而当汇率进一步贬值时,国外投资者又通过降低债券价值获取巨额利润。

4、货币外需增加会加大本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把握的复杂程度。若不考虑本币的外部供给,货币当局便不能将国内货币供给量控制在目标水平,这是德国和日本货币当局在货币国际化决策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有反驳观点认为,将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框架下,货币当局的操作目标是利率而不是货币存量,由于货币存量是内生因素,只要货币当局控制了目标利率,额外的货币需求对货币当局自动调整货币供给不会带来太大问题。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虽然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但不能保证该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使用。除中国外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因此促进本国货币国际化使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金融中介方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对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必须认同经济结构及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为货币国际化的实施设定时间表。

二、货币国际化、区域金融合作及货币一体化

(一)货币国际化和东亚金融市场一体化

1997-1998年危机后,大多数东亚国家部分出于抵御外部冲击的考虑,部分出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均加快了深化金融自由化改革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监管,提升其综合管理及风险管理能力。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成为东亚地区建立区域危机防护系统以及推动金融市场和货币一体化的催化剂。基于这样的改革,《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及《清迈协议》两个制度化的区域协议相继出台,旨在通过融合东亚各个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促进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建立广泛的、畅通的区域性债券市场。而建立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受到统一的法规条例、国内清算体系、市场准则、评级标准、会计和审计准则以及跨国债券息票税收减免等政策的支持。因此,如果缺少区域清算体系、信贷担保机构、对冲机制、区域信贷评级机构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仅靠货币国际化也无法有效推动。很多东亚国家都致力于建立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但并非拥有国际化货币的国家就能成功地建立金融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推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拥有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国家会崭露头角,成为亚洲债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交易中心。

(二)货币国际化及东亚货币一体化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及《清迈协议》旨在维护成员国之间双边汇率稳定,但与汇率机制,或名正言顺的经济货币联盟不同,二者均没有直接推动货币合作。可以说,亚洲国家都在治其表征,而非除其病根,即货币自身的不稳定。

东亚国家对货币合作重拾兴趣的原因与此次危机的教训有关。其一,衡量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在危机中是否充足是困难的。格林斯潘-圭多蒂-费雪规则指出一国外汇储备规模等同于短期外债规模的说法欠妥,因为没有将国外股权投资考虑在内。当一国被认为易于受到投机性攻击时,国外投资者可能会抛售其持有的长期债券,国内居民也有可能从银行提取存款兑换成储备货币。在这种困境下,多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不足以满足投机需求。其二,储备货币供给方国家享有额外特权。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致使全球美元流动性严重紧缩,国际金融中介破产退出。尽管美联储积极为金融体系注入美元,但是在全球经济高度不确定以及市场和政府都缺乏信心的情况下,全球美元投资重新流回美国,投资于美国国债更加剧了全球流动性短缺矛盾。由于东亚国家货币未达到作为储备货币的要求,无法通过发行货币弥补美元短缺,即使日元最接近国际交易货币,也无法用于弥补美元流动性短缺。

金融危机周期性发作,使得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最后贷款人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确保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机构与储备货币发行国金融机构可能处在平等的竞争地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理智和实用的策略就是在东盟+3国区域内建立货币联盟,此次金融危机为建立东亚区域性货币联盟带来了机遇。然而,回顾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使用区域统一货币的过程会十分周折,当经济走出危机时,或许建立货币联盟的兴趣会被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1]Yung Chul Park, Kawanho Shi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ency in 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J].BIS Papers No61

第6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怀尔德的父亲上世纪初曾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任美国总领事,怀尔德童年时曾两次到中国。在讨论怀尔德戏剧改革时,很多评论家因为他的中国经历,而将改革源泉指向中国舞台与中国戏曲。怀尔德戏剧的舞台特点也恰恰是评论家们认为他借鉴中国戏曲和梅兰芳表演的地方。

怀尔德戏剧与中国戏曲的舞台特点非常相似。首先,空舞台和象征性是中国戏曲舞台的显著特点。其次,中国舞台的副末也可以自报家门、介绍剧情和对观众言说,与怀尔德的舞台监督有很多相似的功能。另外,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检场和乐队(场面)也经常暴露在观众面前。1930年梅兰芳率团访美,众多剧评家和剧作家观看了演出,怀尔德便是其中之一。这更成为持借鉴说的评论家普遍认同的直接证据。《百老汇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戏曲》(以下简称《百老汇》)一书以大篇幅分析了怀尔德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将怀尔德的戏剧尤其是《小镇风光》的特点,与梅兰芳在美演出剧目的特点,以及在美国演出的关于中国的戏剧如《黄马褂》《琵琶吟》等的特点,作了详细比对。论证过程虽旁征博引,但也存在诸多遗憾,主要表现在论证中存在想当然的推断,并且有对资料的误读之嫌。作者虽然声称只谈论一个影响源头,但很明显已将怀尔德戏剧改革的所有主要特点都与中国戏曲建立了联系,容易让人误解。

想当然的推断首先表现在对时间的判断上。《百老汇》认为,1938年上演的《小镇风光》借鉴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小镇风光》突出代表了怀尔德舞台表现手法的特点,如空舞台、象征性和舞台监督的运用等。批评界公认,这些舞台特点在怀尔德1931年发表的剧作集《〈漫长的圣诞晚餐〉及其他独幕剧》所收的6个剧本中已有体现,尤其在《“海华沙”号普尔曼客车》和《到特伦顿和卡姆登的快乐之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6个剧本被视为“对《小镇风光》和《九死一生》的必要准备”。《百老汇》一书认同这一事实,同时认为观看了梅兰芳1930年的表演之后,“由于(梅兰芳表演中的象征手法)跟他自己的戏剧观念一致,怀尔德在1931年发表的早期戏剧中就采用了中国戏曲传统中的一些程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97年,唐纳德・盖洛普和A・塔潘・怀尔德编辑出版了《桑顿・怀尔德短篇剧作集》(第一卷),重新收入了1931年出版的6个剧本。在编者说明中解释重新收入的原因时提到,这6个剧本的创作年代是19世纪20年代晚期,很明显当时梅兰芳还没有在美国演出。因此,认为怀尔德的舞台革新借鉴于梅兰芳访美表演的说法难以成立。

事实上,怀尔德并不认为自己借鉴了中国戏曲。他说:“我《小镇风光》之前的较早的独幕剧也是没有背景的,事物在时空中往复。”怀尔德强调,自己运用这些手法时,还没有看到梅兰芳表演或其它中国戏曲。

在引用资料方面,《百老汇》一书则存在误读之嫌。要证明中国戏曲影响了怀尔德的独幕剧创作,最权威的证据似乎应该是怀尔德自己的认可。为此,《百老汇》引用怀尔德为1957年出版的《三部剧集:〈小镇风光〉,〈九死一生〉,〈媒人〉》所写的“前言”:

在《到特伦顿和卡姆登的愉快旅行》中,4张餐椅代表汽车,一家人在20分钟里旅行了70里路。《漫长的圣诞晚餐》一剧中时间跨度达90年。在《“海华沙”号普尔曼客车》中,一些更简单的椅子充当卧铺,我们听到了关于沿途城镇乡村的最重要的消息;我们听到了他们的思想;我们甚至听到了他们头顶上宇宙行星的运行。在中国戏曲中,人物跨在一根竹竿上就表明他在骑马。几乎在所有的日本能剧中,如果演员在台上绕一圈,我们就明白他正在做一次长途旅行。想想莎士比亚在《尤利乌斯・恺撒》和《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剧尾独创的战争场面吧。

这段话经常被批评家们用来说明怀尔德的戏剧观。但怀尔德在此只是将自己的戏剧表现手法与中国戏曲、日本能剧和莎士比亚舞台剧相对照,而似乎难以确切说明中国戏曲对怀尔德的影响。

第7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本文着重从我国金融中心的现状切入,以上海这一长三角的区域金融中心为例,实证分析区域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反哺,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催化和激发。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经济;金融;经济发展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unev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found sharper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were weakened from east to west. So were the levels of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and economic faces problem of region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aking Shanghai, the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of long triangle as an example, and particular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financial center,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s back-feeding effect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s catalytic and inspiring effect on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Key Words】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体成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一字师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两大地区之一,苏南的乡镇经济和外资经济以及浙江的民营经济迭起,不断推动者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格局正初步形成。上海周边城市为了与上海充分接触,主要各城市之间以及主要城市中小城市之间也都通过城际交通线路和网络建设、跨江信道、跨海大桥等在内的一些大型交通基础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区域市场一体化逐步启动。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的主题是企业,是市场,各市场间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广泛关联、交易和合作是构成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例如,江浙沪三省市工商部门签署合作纪要,三省市间企业异地办厂实行市场准入政策,共建企业信用监督体系。

(二)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核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层次仍然不够突出,辐射能力有所减弱。从规模方面来看,在区域经济内部,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不及香港的3/5,与东京、伦敦、纽约等大都市相比,差距较大。在从城市服务功能的规模来看,核心城市的规模和层次不够突出,功能辐射和经济外溢不足,无法有力拉动整个经济要素的集聚、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也容易导致区域内部竞争加剧,互补性变差,区域一体化受到破坏。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还没有有效克服,导致许多矛盾和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导致产业结构趋同,无法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体系。各城市之间基本处于松散的独立发展状态,生产布局重复,结构同化。统一性市场尚未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制度体系、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等促进区域经济体持续成长的要素供给不足。

(三)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主要对策

第一,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最终打造出结构合理的世界制造中心。

第二,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政策,推动产业集聚规模化、企业集群规模化和企业规模化;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和服务升级,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态的目的,使长三角真正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第三,大力实施合理的城市化政策 ,应当与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对人口流动、劳动就业、生化安排、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等加以一道和提供支持,以利于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需要构建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从实际情况看,科技创新对长三角地区实现由“产品加工”向“产品制造”的根本性转变,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区域金融中心对长三角经济的作用

(一)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

投资结构对于各产业部门的潜在产出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近几年来看,长三角的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投资结构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整个长三角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趋势与产业机构的变动趋势几本一致。

江苏省产业投资比例

年份 第一产业 占比 第二产业 占比 第三产业 占比

2012 155.19 0.6 13929.19 52.3 12215.01 47.1

2011 55.18 0.3 8250.81 47.3 9112.95 52.4

2010 44.46 0.3 6689.10 47.4 7389.03 52.3

2009 24.38 0.2 5504.32 48.4 5842.15 51.4

2008 20.6 0.2 4314.49 47.1 4827.94 52.7

浙江省产业投资比例

年份 第一产业 占比 第二产业 占比 第三产业 占比

2012 97.00 0.7 5254.00 36.8 8939.00 62.5

2011 60.26 0.5 4698.36 40.6 6805.79 58.9

2010 57.47 0.6 4290.97 43.3 5557.48 56.1

2009 35.84 0.4 3935.96 46.2 4551.19 53.4

2008 32.90 0.4 3616.40 42.9 4067.50 56.7

上海市产业投资比例

年份 第一产业 占比 第二产业 占比 第三产业 占比

2012 18.62 0.4 1295.83 25.6 3752.64 74.0

2011 16.4 0.3 1435.37 27.0 3865.90 62.7

2010 11.41 0.2 1427.50 27.1 3834.42 62.7

2009 8.40 0.2 1420.82 29.4 3400.24 70.4

2008 8.37 0.2 1397.57 31.3 3052.67 68.5

从江浙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变动趋势来看,2011年单位投资增加额对GDP增加额的系数分别是,有较强的系数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第三产业的投资额的增加,其对GDP的贡献也在增加。根据目前流行的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人均GDP到3000美元时,服务业要达到32.4%。2011年,江浙沪人均GDP分别为,这说明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工业化高级阶段,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第三产业将上升为主导产业。

(二)资本市场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自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日就拉开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帷幕,上市公司从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例,截至2011年末,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40.4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新增各类金融单位138家。其中,银行业5家,证券业11家,保险业13家。至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单位1048家。其中,银行业160家,证券业149家,保险业333家。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数达到173家, 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221家。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18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贷款余额37196.79亿元,增长10.3%。

全年通过上海证券市场筹资5489.75亿元,比上年下降27.6%。其中,发行新股筹资1014.01亿元,下降46.4%;再次发行(增发、配股、权证行权和可转债转股筹资)2185.68亿元,下降40%;发行债券2293.8亿元,增长11.7%。至年末,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数1691只。其中,股票975只,比上年增加37只。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金额45.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股票成交金额23.76万亿元,下降21.9%。上海期货交易所各品种总成交金额86.91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9.6%。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43.7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成交金额196.6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4.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

三、综述

产业结构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是经济健康的发展的最佳验证。而区域金融支持则怨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着首要影响。对区域金融部门而言,必须把握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通过合理配置区域金融资源来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陶冶.关于于中国区域中心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八期 .

第8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国际化企业先要国内制度化

对于国际化与本土化之争的是非,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误区,易春雨这样解释:

第一,目前中国企业往往重海外,不重国内。他们认为做国际市场,就是在国门以外做市场,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的海外市场从国内开始的,一旦要做海外,就必须在国内就海外化,整个支持环节:产品的研发、订单处理、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还有国内的物流准备等等,全部需要国际化。

有一半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后,认为海外业务就是海外事业部的事情,或者是海外分公司主管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整个海外业务是国内的国际化。海外的工厂一半在国内,一半在海外。一半的竞争在于海外的创新和执行,另一半落在是国内资源的准备和支持。这个往往是看不见的,知易行难。中国企业往往出现这样的弊病:国内的整个框架不是为海外业务而设计的,整个理念也围绕国内为中心,国内业务又很庞大,往往把海外业务挤掉,海外业务未获得成分授权。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道理谁都明白。以订单处理为例:整个中国市场一个机型一万台,整个采购和生产安排非常容易;俄罗斯市场还好一些,有5000台;到了新加坡市场,只有200台,还做不做?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国内的管理体系决定了整个工时效率要提高,要节省费用,那国内工厂主管会因为做200台订单影响效率,而放弃接受订单。整个系统都需要改变。然而,整个系统改变谈何容易?没有彻底的改革是不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原因在于,所有中国企业的发展都是在国内做大了,形成惯性。整个系统已经形成惯性,考核也是如此。总裁一句话,发个号召是没用的。整个系统都需要改变,才能走向海外。这个道理也是知易行难,很多企业还没走出国门就失败了。孙子兵法有云,“败军先败而后侵占,胜军先胜而后侵占”,中国企业连仗还没打,就注定失败。为什么?

没有资源打什么仗。中国企业忽略了这层关系,总是认为海外失败是因为海外不行,其实根源在国内。如果整个企业的运作系统无法适应海外业务,那么第一步就要失败。在进军海外之前,中国企业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作好了准备。这是可以测试的,有8个指标,可以用这些指标测试一下,整个系统的反应如何。如果测试的结果根本就不行,可能就只能走到东南亚。为什么?因为东南亚的订单标准和中国的差不多就可以,系统基本兼容;而走到巴西肯定失败,因为系统根本不兼容,必须重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海外市场最大的困难就在这里,对后方资源的呼吁,只是一种表象。

海外一年等于国内4年

第二,是中国企业对海外根本不理解。它以为自己了解了,以为海外业务获得了国内支持。但事实上是,上下无法形成合力,海外和国内形成矛盾,造成很多问题无从说起,上下回避问题。

我们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闲置资源,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这个情况下,观念是观念,系统是系统,执行是执行,两码事,这是最大的难点。

第9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以并购企业产业联系特征为依据,一般将跨国并购分为四种类型,即水平并购、垂直并购、中心型并购和混合型并购。对于当代跨国并购浪潮,可以在多个层面予以分析,其中两个特点最为突出:

其一是并购企业母国与东道国主要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1995年到2000年为止的6年期间,涉及最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资本流动,占这类直接投资的比重,最低为77%(1997年),最高为92.4%(2000年)。如若加上东亚与拉美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则在这6年期间,整个工业化经济吸收的并购资本占跨国并购资本总额的比重,当在95%以上。

另一个特点是,以并购交易金额计算,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占压倒优势地位,由此使此次并购浪潮带有强强联手的鲜明特征。这与以往并购史上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国内竞争中一再发生的“弱肉强食”式企业兼并,形成了鲜明对照。

纵向考察,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当代跨国并购发展的一些趋向,尤以两个趋向最为明显:

趋向之一是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浪潮呈波浪式推进,且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向。迄今为止企业并购浪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跨国特征突出,就充分表明了跨国并购的波浪式涌动趋向。而1993年以来掀起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其总规模与单个规模的扩展,也呈现了某种波浪式扩展趋向。2001年以来并购活动的收缩,究竟意味着此次并购浪潮的过去还是两次大的涌动之间的短暂调整,目前虽然难以得出准确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并购的能量正在重新聚积。

趋向之二是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趋势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已经明确地显露了出来。有关统计资料揭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跨国并购形式流动的直接投资占全球FDI流动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下。1994年,跨国并购首次超过“绿地投资”,占到FDI一半以上(51.4%)。此后连续五年,该比例直线上升:1996年升至58%,1997年升至64%,1998年升至77%,1999年略有下降,但仍在73%的高位,而2000年上升到了90%以上。

跨国并购涌现出的上述两大趋势,对于中国政府与企业而言,无疑提出了两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一是中国是否应调整“引进来”战略,舍弃“绿地投资”而将跨国并购形式的直接投资作为追逐的主要目标?另一个则是,是否应在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将国内企业的外向并购作为主要形式?换言之,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借助跨国并购“走出去”?

中国企业借助并购“走出去”的主要障碍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跨国并购浪潮,虽然中国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在借助外向并购“走出去”方面,尚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在所有障碍中,与以下几类因素联系在一起的障碍最为明显:

第一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障碍。虽然我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虽获突破但尚未完成。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即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存在诸多差异,其中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能力的差异至少有四点:

其一是经济实力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前已论及,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其中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实体实际上主宰着全球并购资本流动。统计数据显示,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以欧盟企业为目标的并购资本流动最多,仅1995-2000年6年间,欧盟15国吸引的并购资本就达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50%以上;美国其次,吸引并购资本9800多亿美元,占全球近35%。两大经济实体加在一起占全球的85%以上。加上日本,三大经济体占全球份额的86%。

其二是产业结构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产业与国际流行产业相悖。当代国际并购的主体产业为第三产业,这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3-2-1特征相一致。我们知道,一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往往经历两个阶段变化:第一个阶段是“非农化”或“二产化”,第二个阶段是“三产化”。在前一个阶段,产业结构完成由1-2-3向2-3-1转换,在后一阶段则发生由2-3-1向3-2-1的转换。后者是发达工业化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地来看,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以金融、保险、信息、商品零售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成了发达国家最重要同时最大的产业。与产业结构的上述演进相适应,早期并购发生的主要行业,大多位于“二产”,越是到了近期,“三产”并购越是重要,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则以第三产业企业并购为主。中国则不然,由于工业化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刚刚完成“非农化”演进阶段,呈现强烈的2-3-1结构特征,即“二产”产出最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即使在那些有一定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沿海发达省市(比如上海与浙江,),产业结构也未完成上述转换。与此种产业结构特征相一致,加上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中国的“三产”国际竞争力当最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参与并购,充其量只能在“二产”有所作为,而难以加入国际并购主流产业。

其三是并购经历差异,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总体上缺乏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企业并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事实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并购浪潮,最初在国内涌起,只是到了后来才突破国界,成为跨国并购。迄今为止的全球五次并购浪潮,前三次属于国内并购,只是最近两次,才带有跨国并购的强烈特征。这个演进过程意味着,西方大部分企业,是在经历了频繁的国内并购之后才涉足跨国并购的。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尚未掀起国内企业并购浪潮,企业普遍缺乏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成功的跨国并购。

第二类障碍与作为转型经济的背景及企业制度转型进程联系在一起。作为转型经济,由于企业制度转型尚未完成,我国主体企业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企业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其中两个差异最为明显:

其一是,中国的跨国并购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与全球私有化浪潮背道而驰,由此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空间。我们知道,国际并购主流企业全为清一色的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极其鲜见,“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私有化浪潮,加强了私有企业国际化趋向。然而在中国,由于制度转型尚未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也好,还是企业自发的“走出去”也好,均以国有企业为主。近年虽然有一批民营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实现了国际化,但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海外投资相比,依然不可同日而语。客观地来说,中国外向并购以国企为主,这与全球私有化主流浪潮背道而驰。由此限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空间,这方面,中石油收购俄罗斯一石油公司遭拒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其二是,中国企业竞争力与规模相悖,由此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并购规模。如前所述,当代跨国并购主流企业是巨型跨国公司,带有强强联手的特征。但反观中国企业,则不得不承认,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大型企业几乎全为国有,竞争力则普遍较弱,这决定了中国企业不可能挤进跨国并购主流企业之列,同时也决定了中国企业不大可能发起强强联合式并购。

第三类障碍与政府管理体制联系在一起。这方面的障碍不少于三:

一是审批制度僵化,缺乏有效监管。跨国并购作为对外投资的一种形式,如果由政府主管部门的“逐级审批,限额管理”,企业就无法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按现行规定,凡海外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都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涉及不同行业的还要进行会审会签,即费时又误事,增加了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难度。另外,不健全的跨国并购监管体制使得跨国并购后的监管低效与不力,这也是导致跨国并购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

二是金融改革滞后,企业缺乏金融支持。跨国并购,动辄涉及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没有金融信贷的支持是很难成功的。但就目前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面临的处境来看,其在金融信贷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受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一方面限制了参与跨国并购的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得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很难发挥国内力量,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失去一些有利的跨国并购机会。在境外融资方面,有些企业已具有股票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的条件,但由于受到额度与审批限制,往往坐失并购良机。

三是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加大了并购企业风险。中介机构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理财、审计、教育与培训以及商会等机构。从国外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经验来看,投资银行的作用不可或缺。但中国投资银行无论从实力还是经验来看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中国不少券商近年来不断进行增资扩股和业内重组,但仍有不少券商自有资本严重短缺,远未达到规模经营的标准。中国虽有一些投资公司,但大多数对企业并购业务不感兴趣,投入到并购业务方面的资金规模有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行性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制度的双重因素,中国企业难以加入当代跨国并购主流,但这并非意味着我国企业不可尝试借助跨国并购“走出去”,实际上,经过二十多年持续快速经济发展与市场化体制转型,目前中国也具备了促使企业外向并购的一些条件,在所有条件中,以下三方面条件最为明显:

其一是,国内资本供给渡过了短缺期,具有一定外向投资能力。具体来说,中国已经渡过了发展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阶段,国内资本供应能力强,参与跨国并购有一定资本保障。

其二是,国内企业并购浪潮开始涌动,为企业尝试跨国并购提供了演练与积累经验的机会。研究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企业国内并购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从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3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仅涉及上市公司的国内企业并购,就有1854起,涉及企业资产15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03年一年发生的此类并购,就达近千起,总交易额突破800亿元人民币。这仅仅是容易统计的规范的上市公司类企业并购,如若考虑到难以进行完整统计的非上市类公司间的并购,则国内并购规模当更大。虽然中国企业国内并购规模尚不能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并购规模同日而语,但毕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这无疑使国内企业有了借助并购扩张的演练机会,使之在尝试借助跨国并购“走出去”之前,先行通过国内并购,积累实施并购以及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

其三是,中国企业已经进行了跨国并购的有益尝试。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已经有一批企业参与了跨国并购,其中不乏成功者。而像中石油等三大石油集团,海尔、TCL等混合型企业,万向等私营企业,则在跨国并购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除此之外,当今国际环境有利于企业跨国并购,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多数国家政府出于本国就业的考虑,支持外国企业参与本国企业,尤其是对经营不善、面临破产企业的并购,如TCL跨国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就得到了德国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是跨国并购目标企业多。如在德国,2003年上半年就有1.92万家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申请破产,同期法国破产企业达到2.48万家,而德国与法国政府欢迎外国企业参与本国破产企业的并购。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