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现状;对策;浙江庆元;左溪镇
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1-2]。该文通过对近几年庆元县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的深入调查,分析了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并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3-4]。
1左溪镇自然概况
左溪镇地处庆元县东部山区,东经119°22′,北纬27°37′。东邻庆元县官塘乡,西连张村乡和荷地镇,南与福建寿宁相邻,北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总面积142.7 km2,其中山地总面积1.43万hm2,全镇辖行政村26个,自然村37个。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雨量2 000 mm,相对湿度86%,年平均日照1 528 h,年无霜期246 d。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小气候复杂多样,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成土。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主要的组成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冬青科、竹亚科等常绿性种类。自然环境优越,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2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2.1及时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
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4年出版的《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和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庆元县的生物丰度指数98.48、植物覆盖指数100、水网密度指数98.58、土地退化指数8.83、污染负荷指数0.17、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97.85,在全国31个省、2 348个县(市、区)评价单位中,庆元县名列第1,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左溪镇是庆元县的重点乡镇之一,为了更好地建设庆元县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根据庆元县战略要求,左溪镇党委、镇政府抢抓机遇,及时启动了以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为主体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2.2生态公益林界定的范围和面积
庆元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重点公益林建设,早在1997年就把封山育林作为发展山区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挤出资金把重点公益林补偿地方配套部分列入财政预算。2001年起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以来,进行了4次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2001年10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完善工作,后经2003、2004、2006年3次完善,目前全县共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总面积3.99万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23.8%,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05万hm2,省级重点公益林2.94万hm2。
左溪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庆元县委、县政府号召,通过广泛宣传,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推进了该镇重点公益林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到目前为止,左溪镇现有生态公益林3 954.1 hm2,占该镇林地面积(1.26万hm2)的31.32%。其中省级重点公益林3 166.6 hm2,县级生态公益林787.5 hm2。在未来的5年,左溪镇将拟新增省级重点公益生态林3 629.5 hm2,使左溪镇重点公益林面积突破6 666.7 hm2,占该镇林地面积的52.80%。切实做好重点公益林封育和管护工作,提高左溪森林覆盖率和木材蓄积量,进一步推动左溪生态强镇建设。
2.3左溪镇生态效益初显
经过几年的以大规模封山育林为主体,退耕还林、补植造林和低产林改造相结合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左溪镇的森林质量有了提高,林分结构趋于合理,生态效益初显:水土流失减少,山洪暴发次数少;空气质量提高;森林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增多,时常有野猪、猕猴等光临农家。在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排名中,庆元县位居第一,左溪镇也成为生态强镇。
3左溪镇建设生态公益林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不高是人们危害生态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在宣传广度上,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的资源,开展宣传活动;在宣传对象上,要覆盖各个方面;在宣传方式上,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宣传内容上,既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也包括各种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生态理念、生态知识、生态规划等。通过宣传使人们对体制认知、自然认知、生态认知不断加强,以全面促进人们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确保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成果的保障,最终实现生态安全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2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功能
在左溪镇的3 954.1 hm2重点公益林中,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尽管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叶林占重点公益林的比例仍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点公益林综合效益的发挥,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是加快发展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功能的重要途径。
3.3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在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上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管理,严禁商业性采伐作业,对确有必要进行卫生伐、更新伐的,要严格检查,慎重审批,只能在不失去防护作用的前提下,分期择伐,逐步更新,严禁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对破坏生态公益林资源管理的违法行为,要依照《森林法》。
3.4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生态公益林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因为在经济落后地区,人们不会也没有能力去改善生态环境。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对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才有能力和资金去改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同时,努力降低农民对木材的经济依赖性,通过实行人口的再分布,引导开发笋竹、茶叶、蔬菜、花卉生产及生态旅游等山区非木材资源,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以发展促保护,才能切实减轻公益林保护压力。
4参考文献
[1] 陈祖挺.福建省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4,18(4):28-30.
[2] 闫西清,马存世,陈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甘肃林业科技,2004(4):46-50.
关键词 生态;港口;建设;工程;思路;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枢纽,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发展模式对港区及近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无法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港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变得迫在眉睫。近年来,港口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港口的概念也随之出现。
一、生态港口的内涵
生态港口,又称绿色港口,就是既能满足环境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港口,其关键是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港口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超过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这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一定是基于对环境消费和经济利益的正确判断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满足没有无法挽回的环境改变发生。可见,生态港口将是未来港口发展的趋势,它的核心目标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效的港口经济,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港口,实现港口及其腹地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交通、物流、临港工业和综合服务体系。生态港口建设是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水产资源和港口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建设生态港口是将“港区-人-自然 ”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理念,渗透到港区建设发展和作业相关的各项行为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港区对所处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优美,高效节能,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综合利用 ”,提高港区的环境管理水平,改善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绿色物流、清洁生产、生态监督与保障系统、生态安全和管理系统等措施,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增长方式优、规模效应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全面提升我国港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二、我国生态港口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生态港口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港口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天津港、上海港等大型港区。上海港已开始开展绿色港口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将建立生态港口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并积极探索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方案。天津港为改善港区环境,对港口布局进行优化,将港口分为东疆港区、北疆港区和南疆港区,并积极推进货场设施的建设,加大港区绿化建设。
秦皇岛港通过制定相关规定,确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将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直接相联系,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
青岛港则坚持科技兴港、人才强港的政策,通过创新思路、创新科技,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深圳港在老码头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新码头高起点建设的基础上,与国际先进港口加强环保合作,创建“环境友好型生态港”。
2.2我国生态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港口整体上处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转型的过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港口建设还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长期以来,港口在规划设计上缺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没有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入港口发展体系;而经营者缺少环保意识,港口生产过程缺乏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同时港口的生态环境建设大都停留在港区绿化、污染源的治理等较低层次上,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港口环境问题极为严峻。在学术方面,港口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并未形成,缺少生态港口的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在生态港口的开发、规划和管理运营方面并没有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此外,我国政府在推进生态港口建设方面作用缺位,缺少相应的管理条例;对绿色生态意识的宣传推广不力。对生态港口没有明确的认识;对相关生态技术的研究力度不够,存在大量技术瓶颈;没有引导公众参与港口生态建设,未能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缺乏合理规划,部分港区的发展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支撑能力,造成各项资源占用过多,环境恶化。
三、我国生态港口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港口工程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人为本是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同时,要规范人的自身行为,人类的活动不应超过环境的容量,避免资源的提早枯竭。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在发展中应注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生态的突出关注和对资源的加倍保护。做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因此,在港口建设中,应深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全面考虑,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真分析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在港口工程建设之前,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确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对策;在港口工程建设中,要按设计要求妥善安排各项工作,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建设工程之后,进行合理的调度管理,充分发挥工程的正面效应,并设法修复已造成的环境问题。
在高度重视港口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之上,提高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妥善处理港口工程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港口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2建设绿色生态港口,做到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的良好平衡
港口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港口的建设运营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
1)船舶的运行所造成的污染。船舶在运行期间向海洋中排放的污染物是引起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船舶的进出港会影响港口海底环境和生物群落,在环境敏感区应避免建立大规模的油品和化学品运输港口。船舶失事的石油泄漏、危险物品的散落或者溢漏,长期累积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石油码头的设计中必须包括污染控制措施,在薄弱设施和区域处应设置物理防护设备。
2)海岸带情势。港口的存在会引起当地的海岸带情势和与之相关的波浪、潮流的改变。港口工程的防波提等防护措施会改变区域的波浪、潮流特性以及原有的泥沙输运模式;疏浚工程或围垦工程会改变水流循环模式,甚至破坏现有的海滨泥滩,影响一些海洋生物以及鸟类的生存。
3)港口营运。港口日常运营期间,由于货物的装卸等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粉尘、噪音和其他排放物会对港口的水质和空气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损害人体健康并破坏生态环境。这些污染是不能根除的,但精心设计可以大大削弱这些危害。
4)疏浚弃土。疏浚是港口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疏浚会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而抛泥区选择不当还会对渔业和海上交通直接产生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贯彻“生态港口”的理念。在港口规划布局到建设生产的过程中,都应该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港口的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改变重效益、轻环保的粗放型发展观念,加强管理,革新装卸工艺,实现港口的节能减排;完善港口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污染物的循环利用;完善港口相关的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实现港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3.3建立完善的调查、分析和评价体系,全面分析港口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港口工程的建设营运会带来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往往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对港口工程的生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处理对策。这就需要积累大量观测调查资料,通过调查评价港区生态环境,研究港区海洋环境容量,分析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参考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港口生产运营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港口调查、分析、评价体系,来评价港口工程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结束语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建设生态港口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是我国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树立环保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整合现有的港口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人与港口、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把我国港口建成碧海蓝天、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港口。
参考文献
[1] 姚荣,陈晓峰,张娜.绿色生态港口简析[J].人民长江,2003(5):28―29.
[2] 刘磊,马铭锋,杨帆.我国部分港口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运,2007(7):21-24.
关键词:退耕还林;存在问题;对策
甘谷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及省市的有关方针政策,坚持以坡耕地为主,宜林荒山荒地为主,以生态林为主,以个体承包制为主的原则,精心组织,科学规划,严格施工,层层管护,大胆尝试,积累成功经验。截止2016年底,全县退耕还林面积12216.33hm2,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存在的问题
1.1忽视生态优先的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
退耕还林的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甘谷县1999—2006年间实施的退耕还林面积8687.27hm2,大部分为生态林,但因群众积极性不高,管护抚育不到位,林木生长不太理想,生态效益不显著;2014—2016年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达3529.07hm2,树种为苹果、核桃、花椒等经济树种,其生态防护效益不如侧柏、刺槐、油松等生态防护型树种,且重林轻草现象普遍,植被合理性欠妥。
1.2重造轻管现象仍然存在
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退耕还林管护办法,各乡镇也不同程度地将管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但由于农户的经营意识中仍有以前粗放经营的老思想,栽植树后很少管理,任凭林木杂草自由生长;退耕农户从短期经济效益考虑,在退耕地块上间作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影响林木生长;管理技术跟不上,广大退耕农户缺乏专业的修剪、抚育技术,致使树不成林。
1.3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甘谷县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得不到保障,新兴的果树合作社、绿化公司因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困难,难以承载全县退耕还林和果园建设对苗木的需求,个体分散户培育的苗木品质又得不到保证,因而苗木外调现象仍然存在,这样既增大了退耕还林的成本,又延长了从起苗到栽植的黄金时间,影响了造林成活率。
1.4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
尽管《退耕还林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责任和义务,但对退耕户还缺乏有操作性的制约措施,地方政府在定性定量上不好把握,况且又没有执法权,对擅自复耕、林粮间作、林地荒芜,成活率、保存率不达标的农户,主管部门和实施乡镇只能依靠做思想工作,这样无意中加大了基层干部与退耕户的矛盾。
1.5基层林业站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甘谷县财政困难,难以保障退耕还林工程从规划、设计、实施、监理、检查验收、、林权纠纷调解、督查整改、会议、培训等方面的费用,基层工作干部甚至几年报销不了差旅车费。甘谷县林业站属乡镇管理,人员一般1~2人,且大多承担精准扶贫等乡(镇)重点工作,不能专一从事退耕还林工作。
1.6档案管理不到位
各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重视退耕还林硬件建设,轻视文件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部分材料不完整,存在缺份少页,字迹涂改现象。
2对策与建议
2.1增加管理费用,细化管护政策
相关部门应增加地方政府的管理费用,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研究出台有操作性的管护措施和相关的处罚细则,便于基层对出现的林粮间作和随意改变退耕还林地用途的行为依法处罚,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延续和健康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人民的重大举措。
2.2发展林下特色产业,增加退耕农户收入
应重视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引导农户在退耕还林工程未成林前适时发展特色杂粮、杂豆、蔬菜、药材及副食品,以增加农户收入。
2.3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重视管理人员培训
关键词:农村沼气;建议和对策
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既能解决农户生活所需能源,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农村能源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推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为了推进农村沼气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首先应该组建专门沼气建设指导协调队伍;其次要强化技术培训,组建施工队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搞好工程建设。
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地区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规划
建议工作重点:一是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主;二是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粪污、农村生活污水等农业能源污染。三是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必须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达标排放,并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粪便、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把沼气池建设作为治污配套工程,与养殖场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四是在一些住宅密集区、山区和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而无力建沼气池的地方,可由乡镇或村级组织协调,将养殖户的污水,以管道布置接入,集中建沼气户,以减少村庄内猪牛粪便污染。五是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试点。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政策扶持,加大投入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沼气。
二是每年安排适当专项资金对农村沼气建设予以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村沼气建设示范户进行补贴;各乡镇、办事处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扶持。
三是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配合,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示范村,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
四是农村信用社要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重要扶持项目,推广小额信贷,保障沼气建设快速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四、积极探索沼气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 生活垃圾 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是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然而,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乡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日渐增多,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土地质量、水源安全和生态环境, 乡村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威胁着村民的身心健康。
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碧海蓝天、风景迷人,每年吸引万千游客慕名而来。三亚市共有社区45个、行政村92个。但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难免遭遇“侵蚀”:城市形态风貌失控,土地资源耗竭,城与乡、滨海与腹地、度假区与老城区发展不均衡,旅游城市特殊性导致配套困难等,这些都亟需修复和修补。抓好乡村垃圾综合治理,对于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加快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工作,对于定位为排头兵的三亚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文对三亚市乡村垃圾的产生特征和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三亚市乡村垃圾的收运处理对策。
一、乡村生活垃圾现状及主要特点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生活垃圾现状及主要特点是:(1)生活垃圾随处乱丢,村民的生态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污水乱流、粪土乱丢”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2)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蔬果品、肉食禽蛋等;(3)在蔬菜种植中,大量使用塑料膜;(4)生活垃圾中含有玻璃、废弃的电池和金属等;(5)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份复杂、种类日益多样化,再利用率不高;(6)农用生产垃圾随意处置。每当瓜果、蔬菜耕种和收获季节,化肥袋、农用地膜、农药瓶、瓜果保护膜随地置放或做简单掩埋处理,加剧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使乡村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7)乡村垃圾收集处理等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设置不合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有待提高。(8)日常管理不到位,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三亚市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乡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根据2013年三亚市环境统计综合年报,生活污水排放量5025.25万吨,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6.138万吨,2014年,生活污水排放量5531.37万吨,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4.69万吨。乡村的人均生活垃圾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比城市市区低一些,但是乡村人口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日益增长的乡村垃圾量与垃圾处理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成为乡村垃圾问题的主要矛盾。
二、乡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由于乡村垃圾得不到有效的收集处理,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具体表现在:破坏乡村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蚕食土地;影响乡村的人居环境;影响乡村的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一种表现。
虽然乡村路口前后几乎设置了几个垃圾桶(箱),仅能集中堆放部分垃圾,一些有害物质如干电池、废油、塑料和电子产品等未经分类直接进入垃圾,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增加了无害化处理难度,同时,这些垃圾桶(箱)都离村民居住集中点较远,加上受生活习惯影响,村民大多都选择随处乱扔垃圾。另一方面,有院子的村民,一般喜欢在自家院子里挖个坑,把所用的垃圾堆在一起直接填埋或焚烧,使得垃圾成分更加复杂化,造成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质资源的浪费。
三、乡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对策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三亚“双城(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内涵式发展之路为契机,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从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入手,对污染源的控制,即从源头上将非点源堆放的垃圾降低到最低限度,源头控制才是乡村垃圾处理的根本举措。在恢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全市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努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建立全覆盖的乡村生活垃圾清扫收运保洁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机制,为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强化环境目标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体系和机制,积极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通过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模式,推进农村清扫保洁收运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建立起全覆盖的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体系,市环卫职能部门要负责督促监督各区政府做好乡村垃圾清扫保洁及收运工作,同时各区政府要负责督促环卫中标企业按标准配备村庄保洁员和垃圾箱、沿街垃圾桶、转运车辆等环卫设施设备,严格执行保洁标准,创建一批环境友好、容貌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2、加强和完善乡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全市各区要以“城市治理管理年”为契机,将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部门工作任务来落实,各区政府、各相关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抓,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清除乡村各类垃圾,彻底清除乡村居民院落、房前屋后、村边、路边、水边、山边生活垃圾,加强对乡村道路两侧、集贸市场、施工工地、鱼塘河道、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生活垃圾、渣土、废弃物进行全面清理,务必做到一条村路一条村路整、一条巷道一条巷道扫、一条河溪一条河溪清,确保每条村路、每条巷道、每条河溪不留卫生死角,加强和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3、开展乡村“清洁家园”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是清洁城市、美化乡村,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各区政府、各部门要广泛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采取各种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益处,增强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并做好文明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的宣传工作,协调新闻媒体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村庄道路(巷道)、路灯、绿化、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逐步建设到村户,对目前污水设施不能覆盖的乡村区域,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收集和处理污水,将污水处理系统向乡村延伸,逐步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便捷群众生活生产,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四、结束语
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来避免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发掘三亚乡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垃圾收运治理对策,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旧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减少分散居住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活污染。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淑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J].科技资讯,2008,(1):135-136.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保护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65
众所周知,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不仅仅因为它是自然界的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食品、饲料以及各种原材料;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人类呼出的CO2,转化成人类所需要的O2,还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含蓄水源,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噪音,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样,森林资源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可以提供各种旅游环境、栖息场地等。所以,保护森林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新闻会的资料透露,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4,全国各地森林覆盖面积不一,森林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低下。
全国第6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比此前上升了1.66个百分点,大概达到18.2%,但是仍然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居世界130位;人均森林面积也只有0.13hm2,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7.95hm2,居世界首位。我国森林从东到西分布不均,东部森林覆盖率约为34%,中部地区为27%,西部仅为12%。
2 森林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
我国森林资源增长缓慢,森林质量低下,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森林资源人为破坏程度严重,增长速度缓慢,是目前森林资源出现的两个突出性问题。
森林资源在保护上具有很大的难度,也不便于监督管理,有些人肆意破坏森林,砍伐树木,采集矿产,猎杀动物,使得森林资源财产遭受损失,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虽然近年来提倡退耕还林,但是不少开发商还是征收土地、林地来用于工程建筑,以及不少采矿、采石,造成林业面积不断减少,森林环境遭受破坏,长时间不能恢复;人类不但不严格遵守森林保护法,反而进行超限额的采伐、违法运输加工木材,并且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虽然引起了林业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但是这种现象还是难以制止;森林环境质量下降。由于森林面积减少,森林的可调控作用就受到了限制,污染的空气不能被森林完全吸收,弥漫在大气中,被人类吸入,造成各类呼吸疾病。树木的减少,在暴雨天气,雨水冲击,土壤不能被加固,随着流失,造成林地贫瘠,植被生长困难。风沙不能有效阻隔,污染了空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3 对于开展森林保护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虽然我们相关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做了不少保护性工作,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森林资源的破坏并不是短期内造成的,它有着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那么如何保护林业资源,防止森林犯法遭受破坏,改善森林环境,就成了我国林业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对林业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森林法》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是人民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增加人民森林保护意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各种形式的森林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森林法知识,强化森林管理。并且能够深入各城市、乡村、山区等地区,对当地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宣传以及进行森林保护意识教育;完成林业管理体制,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对于触犯森林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惩,作为案例对各级执法人员以及人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得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优化队伍建设,达到更加合理、有效管理森林资源的目的。对涉林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强化森林管理、土地管理,依法打击各种事业、企业、个人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利用,拒绝各种非法商业建筑、工程建筑,土地破坏,对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要依法严格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做好森林防火管理。由于全国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森林旅游活动,游客由于缺乏森林法律管理意识,容易破坏树木,带火种上山,这样容易造成森林火灾,而且森林地区交通不那么通畅,一旦发生火灾,处理起来就相当的困难,损失就会相当严重。建议各林区建立火灾管理区,购买相关现代化设备。各林业区建立联防站,做好联防工作,一处着火,多处救援,能在第一时间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森林保护工作室我国林业资源的一项重要保护工作,无论是从社会长远发展还是自身利益出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森林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然资源,是森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为人类社会的生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 生态创建
一、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较差
当前我市农村建设缺乏强有力的规划指导,历史上形成的散乱的自然村布局还未打破,村镇公用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亟待改善。多数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2.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资料的大量使用和禽畜粪便的随意堆放。一是化肥使用污染。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化肥施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所规定的标准上限,不仅造成了土质变差、土壤污染,而且流失的化肥还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二是农药使用污染。当前农药使用品种较多、乱、杂,使用量较大,其中不乏高度农药的使用,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三地膜使用污染。随着地膜和反光膜的反复应用,许多残膜因破碎无法清理而残留在土壤中,残膜不能腐烂分解,越积越多,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导致农作物减产。四是畜禽粪便污染。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大部分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和污染防治措施,致使禽畜粪便随意露天堆放。
3.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泊
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
二、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各部门要形成合力
要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上下联动,各部门统一领导下,上下联动,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考核力度,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环保局将进一步发挥统一协调和监管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适时将农村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实施清洁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发展户用沼气、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在其中,切实把农村环保工作抓实抓好。
2.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环保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农村而言,更是难度很大、任务艰巨。环保局要从农村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确实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3.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要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的指导和引导,改进传统施肥方式,加强化肥农药的用量控制,禁止销售和使用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自觉捡拾残留废旧农膜,鼓励农民使用可降解地膜。加大对废旧地膜、反光膜加工企业扶持力度,积极为其提供一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从而使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加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要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输水河道附近建设畜禽养殖场。要以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分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要发挥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减排作用,加快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确保已运行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切实改善农村水质。二要严格执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继续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将行动触角向农村进一步延伸。加强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淘汰落后企业向农村转移,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新建项目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过程进行监管,确保治污设施按环评要求设计、施工、投运,对擅自改变治污方案或未建治污设施的项目,一律责令停工,依法进行处罚。
关键词 魔芋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云南云县;涌宝镇
中图分类号 S632;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9-01
魔芋是云县涌宝镇的重要产业,按照建立“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核桃+魔芋=万元山”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对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生产优势
涌宝镇地势南北狭长,东南两边较高,中部较低。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8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14~16 ℃,全年≥10 ℃以上活动积温4 000~5 250 ℃,无霜期275~305 d,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魔芋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发展前景
2.1 供求关系
由于受种芋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病害发生严重以及种植区域狭窄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原料紧缺,加工企业收购大规格种芋加工形成了种芋短缺的恶性循环,故魔芋初级产品(商品芋)在当前及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或更长时间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简单讲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状态。
2.2 国内市场
魔芋在我国国内市场发展很快。据统计,国内现有的魔芋食品行业,年需魔芋精粉5 000余t。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保健和营养功能,魔芋制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魔芋除了可以作为食品行业的原材料,在化工、医药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作为生产生物全降解薄膜的原料,对消除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魔芋用途广,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要量大增。
2.3 国际市场
从现有的销售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日本市场。日本传统饮食中魔芋制品较多,但受其国内自然和耕地条件的限制,其国内魔芋产量不稳定,需从我国进口魔芋精粉。目前,日本市场魔芋精粉价格3万美元/t左右,为我国魔芋精粉价格的8倍左右。我国魔芋精粉与日本国内市场相比,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有利于进入日本市场。二是韩国及东南亚市场。韩国及东南亚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对魔芋的消费量较大,目前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魔芋精粉。三是欧美市场。欧美市场传统饮食中没有食用魔芋的习惯,但是受健康饮食风潮的影响,对魔芋的减肥保健功能非常重视。因此,可以预见,欧洲魔芋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从上述三大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魔芋产品的世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发展现状
涌宝镇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涉及全镇20个村。过去农户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种植模式以“魔芋―粮食、魔芋―林业”间作套种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魔芋产品需求剧增,价格持续上涨。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抓好魔芋生产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在人力、资金投入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得魔芋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核桃林下套种魔芋平均单产22.5 t/hm2,平均产值12.42万元/hm2,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在核桃林下套种魔芋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15年全镇种植面积达726.7 hm2,涌宝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魔芋之乡”。
4 存在的问题
4.1 魔芋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
当前魔芋育种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缺少优质、高抗、广适性品种,种植过程中多采用地方品种,品质差且退化严重。尤其是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多采用自繁自种,造成种芋退化,病害加重。虽然组培和快繁能解决种芋退化的问题,但因技术含量较高农民很难掌握,成为制约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1]。
4.2 魔芋病害突出
受多年种植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魔芋病害突出,没有有效的缓解办法,尤其是魔芋土传病害没有根治的办法,如软腐病、白绢病等[2]。
5 对策
5.1 做好魔芋产业发展规划
认真制定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魔芋新品种,进一步加强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的种植模式的探索。
5.2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扶持魔芋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以规划为依据、项目为平台、企业为载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魔芋产业的资金支持[3]。强化科技支撑,做实“三层”技术服务,为“核桃+魔芋”产业提供技术保障。与相关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对方负责全程提供种植区域地块规划、外调种芋的选择调供、示范样板建设、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5.3 鼓励支持当地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三型”企业
引进魔芋精深加工企业到县城附近投资建厂进行魔芋精深加工,鼓励种植大户投资建厂。通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联合,形成企业协作配套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构建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加快魔芋产业化发展进程[4]。
6 参考文献
[1] 何家庆.论我国魔芋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9.
[2] 李兴祥,周D.湖北省魔芋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5(2):10-12.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文成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以“811”生态环保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三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为抓手,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经监测表明,全县农村地表水水质90%以上达到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Ⅱ类功能区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土壤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43%,辖区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全县384个村全部列入生活垃圾处理考核,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规范化运行,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恶化趋势,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对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整治成果难以巩固。农民群众长年的生活习惯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普遍存在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未形成“农村环境人人有责,清爽环境人人共享”的共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一定的困难。
(二)资金缺口过大造成农村环境整治成果难以巩固。文成的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环境整治方面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农村环境整治的瓶颈,尽管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和资金都在逐步加大,但因农村点多面广,具体到村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整治的需要。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效难以巩固。农村的生活垃圾清理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一直普遍存在“我扔你捡”的局面,虽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集率达100%,但每次上级来检查时临时抱佛脚,检查完成之后马上恢复原样的现象还是存在,洁化成效难以巩固,工作压力十分繁重。
(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有待加强。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发现部分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容量过大,造成服务区管网相应拉长,以致接污管网不畅;部分村设施表面现象比较普遍,或有覆土种植农作物和道路水泥硬化没有留厌氧池和生物滤池井盖,对今后清池维修有难度;部分村缺乏及时维修,少数设施过去曾经使用过,有的因为周围其他项目施工而损坏管网,有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管网自然损坏没有及时维修,现处于停废状态等,未能让生活污水处设施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一)突出宣传教育为引导。一是加强新闻舆论宣传。突出新闻媒体、互联网等舆论导向作用,强化每月20日“县环境卫生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参加环境整治活动,自已动手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大家的文明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反复宣传,利用报刊、展板、宣传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及时对整治行动中涌现出的新做法、新经验、新典型进行宣传、报道、传播,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注意教育系统宣传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学生带动家长,以家长带动邻里,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提高宣传效果。三是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三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等为载体,通过发放志愿者宣传手册,讲解“三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政策法规,参与义务清扫等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宣传环保知识,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筹措建设资金为抓手。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集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同时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五水共治等工程。二是财政倾斜。提高财政投入生态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村,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小五化”(硬化、亮化、绿化、洁化、净化)建设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扩面提升。三是部门挂联。结合县管干部驻企联村、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工作机制,联系的部门领导要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工作,尽自身所能在资金争取、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帮助,切实解决所联系村环境“脏乱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