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政策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在优化提升整个农业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为做好我区年林业工作,根据市绿化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稳定总量、动态平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体系,以本市林业建设五项政策为重点,加快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努力营造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生态文明、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新格局,推动全区林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坚持以“造林、管理、养护”三结合为着力点,抓好抓实各项政策的落地贯彻工作,确保本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6%。以创建“绿色小康村”为侧重点,凸现林业建设新亮点,以优化提升经济林产品质量为主攻点,全面提升经济果林综合竞争力。稳步推进生态林建设。全年完成新建通道林420亩,沿海防护林400亩,新增经济果林2148亩,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3200亩,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4580亩,建设“四旁林”市级试点村1个。养护好全区16万亩林地。推广经济林使用商品有机肥15245吨,经济果林套袋推广20386万只,农药推广86290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及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情疫病监测工作。
三、重点任务
为了确保实现今年林业工作总体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林业规划,完成达标验收
一是根据市绿化局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做好-2015年全区的林地规划。二是做好年工程化造林、新增经济果林、生态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和“双增双减”等市林业建设五项政策覆盖到的各项林业建设工作。三是做好2007年工程化造林项目的市级验收工作,确保资料客观、准确、详实。四是完成前一轮林业政策补贴工作,缺口部分由各镇财政予以妥善解决。
2、创建绿色家园,构建富裕新村
根据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创建绿色家园”的精神,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通知》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电视电话启动会议要求,按照林业部门制定的创建技术标准以及创建目标,抓好绿色小康村建设。每镇可选择有条件的1-2个村,聚焦政策、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领农民共同致富。抓好“加拿大一枝黄花”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
3、认真调查资源,提高管养水平
一是开展全区林地资源摸底调查,掌握全区林地的消涨动态情况,重点对近年来变化较大的经济林面积和分布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二是做好林业养护社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林业养护项目工作的实施意见》(南农[]47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镇实际,进一步加强对本镇林业养护服务社管理指导、建立和健全养护社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养护社自身实力,提高我区生态公益林养护水平。
3、拓展林业功能,优化产业品质
一是要充分利用日益丰富的桃资源,结合本镇的实际特点,积极开展林业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展林业产业功能。二是结合经济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林“双增双减”等政策,把林业发展的重点从追求林地资源拥有量,逐渐转变为提高林地资源质量上来。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提高经济林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水平。做好项目的跟踪指导工作,重点做好大团6000亩特色综合产业发展项目、新场果园村、大团赵桥村特色果林基地建设、航头300亩花卉基地建设。
4、着力科技创新,紧抓农民培训
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运用,强化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林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林业整体素质的关键。一是认真实施“提升水蜜桃质量三年行动计划”。针对水蜜桃品质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抓好相关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开发,要想方设法在稳定单产的前提下,控制亩均留果数,提高单果重,增施有机肥,提高糖度,进一步挖掘水蜜桃市场潜力,从而增加果农收入。二是要做好专业农民培训,尤其要结合夏季桃树管理,举办指导性的现场会,让果农掌握最优栽培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咨询、服务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推广造林、森林资源管理和病虫防治实用技术。三是进一步强化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经济林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加强示范区、示范点、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带动高效林业的发展。
5、强化林政执法,维护生态安全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积极配合区林业部门开展林政执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及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全区生态安全。一是开展集中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专项活动,各镇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重点做好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飞鹰行动”和加强森林资源监督治理整顿的“春雷行动”专项行动。二是加强禁猎区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员培训,制定《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管理办法》,相关镇要积极配合,配合林业执法部门加大禁猎区执法力度。三是加强野生动物疫情疫病的监测工作,提高与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四是加强对本镇古树名木的养护工作,同时要充分挖掘古树名木后续资源。五是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保障林业健康发展。
四、措施建议
一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各镇要结合本区域年度目标,逐级分解林业生产任务,科学规划,将林业工程落实到具体区域,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要以党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为指导,把各项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落实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原则妥善处理。
三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林业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利用简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林业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林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污染减排:环境整治;生态文明
2008年上半年,辽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2%,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辽宁污染减排两大指标明显下降。经国家环境保护部审定,辽宁上半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0.29万吨,同比下降4.02%;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四;二氧化硫(S02)排放量为54.74万吨,同比下降4.91%,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七位。
一、铁拳出击,淘汰落后产能
2007年,辽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动真碰硬。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频施环保重拳,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关停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等小企业,依法关闭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关停小钢铁452家,小水泥30家,小碳素17家。2007年12月29日开展的“污染减排――辽宁连爆行动”,对大连、抚顺等4个城市污染严重的水泥和电力企业实施了爆破关停和脱硫工程启动。这既是2007年辽宁污染减排工作的良好收尾,也拉开了2008年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强势推进的序幕。此前,辽宁省对阜新发电厂、铁岭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电厂的9台小机组予以关停,总装机容量57.2万千瓦,这是辽宁再一次大规模关停、淘汰落后的工艺和产能。这充分体现了辽宁全省上下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对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加快淘汰的决心和信心。2008年则率先从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41%的造纸行业“开刀”,启动了全省造纸、印染,糖醛行业整治工作。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整治,从3月份开始集中对个省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整治,仅用两个月时间,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就全部停产,其中225家小造纸企业被关闭。
2007年,辽宁淘汰落后能累计降低能源消耗100万吨标准煤。这一成绩是在全省淘汰280.8万吨立窑水泥、40万吨焦炭、2.4万吨电石、1万吨铁合金、5.5万吨造纸以及10万千瓦以下发电机组共54.7万千瓦装机容量等落后产能后取得的。淘汰后产能取得了既节能又减排的双重效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排出了新的淘汰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193万吨,焦炭产能40万吨、造纸产能2万吨。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全省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30万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可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给辽宁的“十一五”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
省有关部门还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深入重点地区和企业,对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铁合金、造纸、酒精、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调查,全面掌握相关行业的生产能力及工艺装备状况,并形成了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调研报告,为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辽宁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同时针对本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分别制定出了“十一五”期间辽宁水泥、有色金属、电石、铁合金、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总量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企业名单和淘汰年限。
为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在加快拆除小锅炉的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进“一县一热源”建设,以地源热泵等方式,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从节能角度促进减排;大力发展核电、风能等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二、铁的决心,关闭污染企业
针对重化工业为主,排放强度大的省情。辽宁自2007年起加大了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当年,辽宁关闭大气污染企业699家,减排二氧化硫4.9万吨。仅关闭101家小型轧钢厂、铸钢厂一项,就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吨。在沈阳、大连、抚顺等城市,开展了优化城市产业布行动计划,实施了重点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目前,全省已对7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已建成冶金、电力、选矿等行业废水零排放企业50多家。2006年以来辽宁开工建设了60多个老污染源治理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2万多吨。2007年,沈阳在大气污染物减排方面已有4家热电企业实施了脱硫除尘治理改造,淘汰了沈阳汽车齿轮厂、辽宁工源水泥厂等70家落后产能企业。到2008年底,沈阳市要对56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到2009年,沈阳所有的重污染企业都要搬离城区;2007年,大连37家落后水泥厂全部被关闭拆除,这些水泥厂大都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涉及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金州区、旅顺口区、甘并子区37家水泥企业的58座机立窑和9座旋窑,总产能500多万吨/年。这些水泥厂的关闭,对大连市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特别是二氧化硫、烟粉尘的减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二氧化硫这一减排重点,辽宁提出所有燃煤机组和烧结机组,两年内要全部建成脱硫设施。为此,省政府4月17日下达了第一个限期治理令,并直接送达87家重点企业,限定这些企业2009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全部脱硫治理项目,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进了减排的顺利进行。
三、铁的手腕,整治区域环境
2007年完成170多项重点污染减排工程。分别形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7万多吨和2万多吨。2005年以来,辽宁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累计建成48座,形成了422.4万吨的日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率为50%,建成污水处理厂运行率保持在70%以上。省政府决定今明两年在全省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新增日处理能力453.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6.1%,县城将达到82%。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将超过过去12年的总和。
实施专项行动,强势推进管理减排。辽宁针对日常环境管理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坚持抓大不放小、不手软、不护短、抓重点、出重拳。2007年。辽宁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环境违法专项整治行动:第一次是针对连续3个季度超标排放废水的32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的整治行动,
目前已有15家实现达标排放,7家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3家企业正在实施搬迁改造,其他正在积极整治之中。第二次是以辽阳县为重点的全省小钢铁等小污染企业集中整治行动,对辽阳县实施了全省第一个区域限批,此次行动全省共取缔452家小企业,辽阳县取缔103家。第三次是针对部分开发区对总体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低、超排偷排问题严重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抚顺经济开发区和盘锦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区域限批。对沈阳化工园区、锦州汤河子工业区等8个开发区(工业园区)采取限期整改、挂牌督办。
从2007年开始,省政府投资73亿元,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主要整治17个重点区域和造纸、印染、火电、冶金、石化等7个重点行业的500多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强化工程减排。集中在辽河流域8个重污染支流和大凌河上游。将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工业污染治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等工程。而中部城市群、海城――大石桥镁砂污染、锦州――葫芦岛钼铁冶炼污染3个区域大气整治工程,将推进天然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使用,推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实施在线监控。治理目标是到2010年,届时,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度削减,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工程包括93个项目,预计可减排化学需氧量9.68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烟粉尘6.7万吨,增加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1755万吨/年。为彻底改善河流水质,2008年以来,开始在辽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实施“披绿工程”,进行生态治理。在河道内大面积种植蒲草,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河滩地栽植柳条、槐条,防沙固沙,控制扬尘;在河流两岸植树,进行绿化美化。目前,辽河流域干流段的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盘锦市城市段景观化已初具规模,鞍山、营口、铁岭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也已全面开工。
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艾子口硅石厂等12家硅石采矿加工企业的硅石采矿区及加工区,都处在蛇岛老铁山崭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些硅石采矿加工企业在矿山开采和硅球石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粉尘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年年底前,旅顺口区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完成了对12家硅石采矿加工企业的专项整治。
四、铁壁铜墙,多项制度保障
2007年,辽宁把节能减排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按照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为从源头上破解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约束性矛盾。据省经委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可实现1.6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5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可实现2.7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1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实现40.8%。截至2007年底,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6天,同比增加了6天。完成辽宁制定的节能降耗4%和污染减排2%的“硬指标”。在全力推进减排工作中,逐步探索并建立了多项制度,为减排提供制度保障。
1 纳入考核体系
辽宁将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污染物减排作为指标,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评价和提拔任用的考核体系中,责任到人。2007年,进一步强化考核力度,提高了节能减排指标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等次和权重,并明确要求必须单独进行实地考核。此项制度实施以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各能耗级政府和领导决策时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
2 实行能耗准入
为杜绝“边发展边污染”的局面,提升产业水平,辽宁实施了能耗准入制度,严格各项环保审批。制定《辽宁省产业能效指导目录》,作为激励机制,强制性“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一年间。共否决了142个项目,缓批项目21个。关停了52家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对完成当期节能减排目标的贡献率达16%。严格项目环保审批,控制排污增量。辽宁下达了《关于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污染减排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把总量确认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前置条件,凡未明确总量替代方案、未取得总量确认意见的,坚决不予审批新建排污项目。《改建、扩建项目》,以环评为抓手,促进“以新带老”治理污染,确保“增产减污”;严格控制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上项目。2007年以来,辽宁省对170个新建大项目进行总量确认,有效控制了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3 设立节能警察
为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辽宁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业化“节能警察”队伍,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对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的用能行为进行监察。目前,辽宁已有省节能监察中心以及沈阳、鞍山等7个市相继完成了节能监察机构的组建,建立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节能警察”队伍。在规范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能源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监察督导作用。
[摘要]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意味着中国将从对外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中国大量输出人民币,中国国际收支将从双顺差到基本平衡,再转化为逆差,在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中,中国需要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因为经常项目顺差是一国竞争力和货币价值的基石,中国应该选择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中国进出口政策,金融市场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注重国内需求。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7-0020-08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意味着中国将从对外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大量输出人民币。人民币是货币,货币作为国际货币,需要具有国内外私人和官方提供交易结算、投资媒介和记账单位等功能,本质上意味着非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上广泛地持有该货币的头寸。这必定会导致国际收支赤字,否则无法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清算和储备货币。具体来说,逆差将成为常态。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会面临提供国际流动性义务与本币汇率稳定之间的权衡,在国际收支总体长期逆差的情况下,全球市场的规模(即经济边界)和国家层面(即政治版图)之间的差异在货币制度上存在矛盾,即本国利益和全球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冲突,这就是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的唯一目的。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即使没有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的国际收支也需要调整。人民币的国际化中需要中国的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走向基本平衡,然后再迈向逆差,所以可以说,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无法逾越的阶段。
目前,美国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企,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美元的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欧洲债务危机四伏,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连锁反应导致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变革的强烈需求,而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人民币在升值的通道中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民币逐步成为各贸易伙伴愿意接受的货币,因此目前正是人民币走出去的绝佳时机。
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从国际收支顺差到基本平衡,再转化为长期逆差,是采取国际收支总体逆差的方式?还是在结构上选择贸易项下逆差或是资本项下逆差?在长期逆差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特里芬难题?这些变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国际收支结构变化的背后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进出口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在全球进行延伸和布局,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这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路线图。本文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和选择,以及由此对中国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最突出的特点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不仅规模大,而且双顺差的态势有增无减。像中国这样连续15年基本保持“双顺差”,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的国家较为少见。在历史上只有几个经济体能够保持双顺差状态超过10年。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收入一投资+消费+进出口差额,即进出口差额一(收入一消费)一投资一储蓄一投资一净储蓄,这里的进出口也包括了服务,也就是经常项目的余额。由此看来经常项目顺差是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果。
国际收支平衡表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即经常项目的余额(CA)、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余额(FA)、错误与遗漏(EO)以及外汇储备的变动(ARES)之和必须是0。
在没有官方干预的情况下(ARES为O≥,假设EO=0,这样国际收支的均衡条件为:CA一一FA
这个式子说明在中央银行不干预外汇市场的国家,经常账户顺差必须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逆差的规模相匹配,反过来也一样。也就是说,作为均衡,经常项目余额/GDP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余额/GDP应该落在坐标轴上45度线附近。选取了主要发达国家(G7)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按GDP规模的国际收支余额的情况,可以看出,按经济规模发达国家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反,数额基本匹配。但是新兴市场的中国和俄罗斯是个例外。
理论上来说,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最佳状态。在经常项目平衡时,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项目是顺差,这时资本项目顺差等于所增加的外汇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库券等的外国资产为表现形式),而外汇储备增加则意味着本国资本的输出。
“双顺差”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国际收支格局。王梓(2006)认为,双顺差将会降低所在国的福利。因为一般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内投资回报率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库券收益率。在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除非外国所有权同技术的引入不可分割,同外商直接投资(FDI)成功转化为相应贸易逆差的情况相比,FDI未能转化为相应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将导致国民福利减少。
1.经常项目。
关键词:电网结构 事故风险 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53-01
一、500kV蒙西电网现状
目前,内蒙古中西部电网500kV变电站16座,变电容量 21000 MVA,线路长度 4234公里;电网统调装机容量41300MW,最高发电负荷22260MV,区内最高供电负荷13920MW,风力最高出力4350MW,应经建成丰泉—万全,汗海—沽源—平安城2个向华北电网送电的通道,共计4回500kV线路,最大外送电力3950MW。初步形成了多通道、超高压、大容量、远距离、西电东送格局。
二、500kV蒙西电网存在问题
由于受政策、资源、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的约束,内蒙古中西部电网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电网外送通道严重不足;电网发供电矛盾十分突出;500kV主干网架结构较为薄弱,局部通道“输电堵塞”存在;长距离输电、单线、单变、过载现象较多,负荷转移困难,互带能力不足;电网调峰问题日益突出,冬季供热方式调整十分窘迫;大量风电并网,运行管理难度不断显现;大负荷集中,高耗能用户、风力发电厂、电气化铁路用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和因素增加了诱发电网事故的风险,客观需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
三、主网结构危险点分析
1.电网结构问题
500kV 主干网架结构仍然较为薄弱:乌海、吉兰太、千里山形成的单线三角环网结构薄弱,双回线跳闸后易造成大乌海地区大幅减供负荷;汗海、灰腾梁、塔拉之间单线联络,线路或塔拉主变跳闸后将造成锡林浩特地区电网与主网解列,锡林浩特市全停,冬季供热机组全停的问题。部分500kV变电站送出的220kV电网薄弱。如:汗海变电站汗温线跳闸或所在母线跳闸将造成二连浩特市全停的问题;春坤山变电站春固线跳闸或所在母线跳闸将造成固阳县全停的问题。
2.设备问题
近年来,新、改(扩)建工程采用的部分设备质量较差,存在家族性、批量性缺陷。投运后设备更换改造时间长,工作难度大,改造过程中存在设备检修方式下的N-1故障风险和设备跳闸风险。随着设备运行年限的加长,暴露出设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如隔离刀闸发热、操作卡涩操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电网设备的安全。因保护装置元器件超使用寿命发生的缺陷愈来愈多,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隐患。部分地区如乌海、乌斯太工业污染问题严重,存在输变电设备污闪跳闸的风险。电网规划不科学,导致后期扩建时到间隔,增加电网危险隐患。
四、防止发生电力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加强高龄设备的缺陷跟踪、运行巡视,针对设备易发生的缺陷储备相关的备品备件,保证及时消缺。做好检修工作安排,防范检修方式下N-1故障造成的电力安全事故。按周期开展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维护校验工作,确保安全自动装置的正确动作。在设备检修停电前,与调度人员主动沟通相关线路、主变负荷情况,提醒调度人员控制负荷潮流,控制事故等级。
积极开展500kV线路的带电作业工作。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加快如重要负荷地区双回线路的建设进程。逐渐完成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母线双母双分段改造工作,缩小母线故障情况下停电范围及对电网造成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内蒙古西部地区电网断面送电能力。适度减缓地区负荷接入速度,缓解由于电网薄弱而承担大负荷的风险,避免风险点数量的不断增长。
开展设备专项治理,提升设备健康水平。严密监测气体超标的变压器、电抗器:针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易损部件进行检查、维护,对重污染地区的输变电设备采取喷涂PRTV材料的方式防范设备闪络故障。加大设备入网检测力度,努力杜绝质量不良产品入网运行。设备选型要选用具有良好运行业绩和成熟制造经验生产厂家的产品,控制新研发的产品或新组建生产厂家的试生产产品入网,避免先天性、家族性、批量性的设备安全隐患。
五、结束语
根据500kV蒙西电网的发展现状及网架结构特点,需提前梳理电网危险点,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做好电网规划,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及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内蒙古中西部电网事故风险分析报告的通知.
㈠甘肃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甘肃河西走廊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齐全、隔离条件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所生产的玉米种子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纯度高、芽率高、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国内外种业界的青睐。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建成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50万亩,年产优质种子60万吨,占全国大田玉米生产用种量的60%左右。“张掖玉米种子”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商标证书的玉米种子品牌。中国种业骨干企业中已有41家在甘肃河西走廊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世界排名前5位的跨国种业公司已有4家企业已不同的方式落户甘肃。甘肃省已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种子烘干线180多条,果穗烘干能力30多万吨,种子加工能力达70万吨以上。已初步形成了优质杂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包衣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产业集群。
㈡甘肃的自然条件比较有利于玉米生产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无霜期相对较长,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玉米生长,是全国春玉米的主产和高产地区之一。虽然降水较少,但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这与玉米的需水旺季完全相吻合。所生产的玉米品质好、产量高,是食用、饲料和加工的上好原料。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已成为全国千万亩以上的玉米生产大省。
㈢甘肃有创新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甘肃的自然条件总体上较有利于玉米生产,但十年九旱的省情也制约了玉米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甘肃春季易发干旱,使玉米播种出苗困难,直接影响产量。如何适应降水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天然降水,突破生产中降水与作物生长不同期、玉米下种出苗难的问题,就成为甘肃省玉米生产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多年来,甘肃省探索总结形成了以地膜覆盖和抗旱品种配套技术为主的玉米生产技术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影响玉米生产的突出问题,为玉米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2003年研究成功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玉米抗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既解决了玉米前期出苗和生长缺水的难题,又强化了地膜的增温增光效能,增加了有效积温,扩大了玉米的种植范围,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成为支撑甘肃省玉米生产技术体系的核心。
㈣甘肃发展玉米生产氛围良好
甘肃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玉米生产,把玉米生产作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整合各部门力量、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玉米生产的良好氛围。特别是2006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获丰收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大投入,以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1258.05万亩,比2007年的48.9万亩增加了1209.15万亩,6年累计推广4407.6万亩,总增产粮食超过400万吨,为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㈤甘肃发展玉米生产前景广阔
甘肃是全国6大牧区和重要的畜牧业基地。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先后出台了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畜牧业总产值由2008年168.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31.7亿元,增长了72.6%;畜牧业增加值由117.5亿元增加到158亿元,增长了74.4%。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玉米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专家测算,同期全省饲料用玉米由2008年约203万吨增加到294万吨,增长了44.8%。目前全省每年新增的饲料玉米需求仍以20万吨左右的速度递增。同时,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消费需要的增长。近几年随着全省玉米产量的大幅提高,玉米深加工产能也在不断扩展,加工产品主要是淀粉和酒精。全省玉米深加工量约40万吨,生产的加工产品约10万吨。
二、玉米已成为甘肃第一大粮食作物
玉米是甘肃省三大粮食作物,全省14个市(州)、80个县区(除甘南牧区县外)均有种植。近几年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力推广,全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已成为甘肃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甘肃省已成为全国15个千万亩以上玉米生产大省,种植面积居全国第1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13位,单产居全国第14位。
㈠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
1997年~2007年,受干旱的影响,甘肃的玉米种植面积一直徘徊在750万亩左右,产量在200万吨~250万吨之间。2008年全省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来,玉米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面积和产量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省种植面积首次突破799.95万亩,达到835.8万亩,比2007年增加87万亩,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0.8%;产量达到265.4万吨,比2007年增加22.8万吨,占到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9.9%。2009年,全省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0万亩大关,达到1054.35万亩,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25.7%,产量突破300万吨,达到312.6万吨,占到粮食总产量的34.5%。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1387.05万亩,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32.6%,产量达到504.1万吨,占到粮食总产量的45.4%。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551.2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110.25万亩;产量增加了238.7万吨,平均每年增加47.74万吨。玉米所增加的产量占到同期全省总增产粮食285.3万吨的83.67%。由此可见,玉米在甘肃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玉米已占到甘肃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
㈡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为适应市场对玉米品种品质结构和玉米专业化生产的需求,甘肃省在持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努力调整和优化玉米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不断完善玉米生产的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区域布局和和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在区域布局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河东旱地粮饲兼用玉米和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制种为主体,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高产玉米和城市郊区鲜食玉米为补充的四大块生产区域。
1.河东旱地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区。
这是甘肃玉米生产的主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80%左右。主要包括兰州、白银、临夏、定西、天水、陇南、平凉、庆阳8个市州。目前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产量约340万吨。这一区域的特点是:面积大干旱重、全膜覆盖、自然降水利用率高。
2.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区。
这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主要包括河西走廊绿洲灌区核心区域的酒泉、张掖、金昌、武威4市的凉州区、古浪县、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永昌县、肃州区等县区,常年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150万亩左右,年产优质种子6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大田玉米生产用种量的60%,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这一区域的特点是:光热资源富集、灌溉隔离等基础条件好、产量高质量优。
3.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高产玉米生产区。
主要包括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边缘制种玉米与小麦生产的过渡地区的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永昌县、金川区、玉门市、金塔县、肃州区、省农垦农场和沿黄灌区的临洮县、榆中县、景泰县、靖远县、临夏县等县区,常年种植半膜覆盖玉米面积150万亩左右,产量约100万吨。这一区域的特点是:半膜覆盖、灌水有保障、产量高。
4.城市郊区鲜食玉米生产区。
主要包括兰州、天水、白银等城市近郊县区及省农垦黄羊河农场。常年种植面积约8万亩,产量约5万吨。这一区域的特点是:基础条件好、面积小品种杂、产值高效益好。
㈢生产技术日臻完善
目前已形成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比较完善的玉米生产技术体系。主推的技术有以全膜覆盖为主体,半膜覆盖为补充的覆盖抑蒸技术;以垄膜沟灌为主体,膜下滴灌、垄作沟灌为补充的节水灌溉技术;以一膜两年用为主体,秸秆和根茬还田为补充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机械深松耕和机械覆膜为主体,机械播种、收获为补充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科学施肥技术。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经过多年的总结完善,目前处在国内旱地玉米栽培的领先水平。在栽培品种方面,目前已形成以中晚熟品种为主,早中晚搭配的高产、抗旱品种体系。主栽的品种(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有:豫玉22、沈单16、富农1号、先玉335、正大12、酒单4号、承单20号、郑单958、金穗3号、金凯3号、中玉9号、吉单216、晋单60、金穗1号、吉祥1号、绵单1号、长城799和东单11号等。
三、甘肃玉米生产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省的玉米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但目前仍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㈠生产稳定性差
甘肃玉米的主产区在旱作区,玉米生产最大的威胁是干旱。干旱造成玉米生产稳定性差,年际间产量波动大。甘肃省十年九旱,春季易发旱灾,导致玉米下种出苗困难;而夏旱和伏旱又会给玉米的拔节、孕穗、抽雄和扬花、授粉造成困难,直接影响产量形成,导致单产减少。据统计,2000年以来的13年间,甘肃省的玉米单产有7年增长,6年减少,减产的年份都是干旱的年份,其中2000年减5.65%,2001年减6.0%,2004年1.1%,2006年减14.5%,2008年减2.1%,2009年减6.64%。2000年全国大旱,甘肃首当其冲旱情严重,因旱造成当年全省粮食产量比1999年减产101.45万吨,这其中玉米就减产44.7万吨,占到了44%。2006年甘肃遭受50年不遇的干旱,造成当年粮食减产28.84万吨,其中玉米年减产14.9万吨,占到了51.66%。2008年以后,由于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效抑制了旱灾的威胁,减轻了旱灾的损失,提高了玉米生产的稳定性。2009年,甘肃又发生了严重的春夏连旱,为有效应对旱情,省政府年初就决定将原计划安排的500万亩全膜玉米面积调整到650万亩,实际完成692万亩,增产粮食约70万吨。尽管当年由于严重旱灾造成玉米单产比2008年减少了6.64%,但全年粮食产量仍比上年增加了17.7万吨,增长了2.0%。
㈡单产水平低
玉米杂种优势强、光合生产效率好、理论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世界发达国家玉米平均亩产都在1吨以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创造过1356千克/亩的单产水平,2013年又创造了1511.74千克/亩的单产水平(1.3亩示范田),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09年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创造了旱地玉米平均单产901.7千克/亩的全国同类型地区万亩高产记录,武威市凉州区2012年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1041.3千克/亩,创全国水浇地玉米万亩集中连片种植的最高纪录。但实际生产中,我国玉米的平均单产水平较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甘肃省玉米的单产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单产的85%左右,差距较大。2011年~2012年,是甘肃省玉米的高产年,全省玉米平均单产分别为333.1千克/亩和363.4千克/亩(统计年鉴数),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1.6千克和30.3千克,虽然比同一区域内的陕西省的平均产量高21.4千克/亩和39.7千克/亩,但仍比同期全国平均单产低50.1千克和27.9千克,与全省高产创建示范片单产相比差距更大。2011年,甘肃省的玉米单产仅相当于全省同年39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738.4千克/亩的45.1%。2012年,甘肃省的玉米单产仅相当于全省同年134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768.8千克/亩的47.3%。分析甘肃玉米单产水平低的原因,除干旱之外,主要是种植密度普遍偏低、收获期普遍偏早。目前甘肃省玉米平均种植密度为3200株/亩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300株左右。由于种植密度较低,如遇春旱有10%左右的种子不能出苗,实际保苗数不足3000株/亩,低的仅有2800株左右,严重影响了最后产量的形成。而美国等高产国家的种植密度平均在5000株/亩以上,高产田达到6000株/亩~7000株/亩。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创造的1511.74千克/亩的全国最高纪录,收获株数就达到8700株/亩~8800株/亩。据专家分析,若甘肃省的玉米种植密度达到3500株/亩以上,实际亩保苗达到3200株以上,再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坚持适期晚收,单产就可以提高50千克/亩左右。
㈢机械化程度低
目前甘肃玉米生产技术的普及率与到位率仍然不高,栽培管理比较粗放,普遍存在重品种、轻栽培,良种与良法不配套,农艺与农机不融合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整地起垄覆膜质量不高,有机肥投入下降,播期播量不适宜,密度与品种不配套,追肥及病虫害防控不及时,收获期不当等,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特别是玉米的机械化程度偏低,除机械耕地和机械起垄覆膜率达到50%以上外,机械深松耕、机械播种、机械施药施肥和机械收获等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玉米机械化收获才刚刚起步。2012年,甘肃省玉米机械收获水平只有12.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比全省小麦机械收获水平低35个百分点。加之许多农户长期使用小型机械耕作,导致土壤有效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蓄水保墒抗旱能力下降,影响了玉米生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分析甘肃省玉米机械化程度低的原因,除山旱地面积大,道路和立地条件差,无法使用大型机械收获,以及生产中种植的品种绝大多数不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外,甘肃省目前主推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取了全地面覆膜和宽窄行播种的方式,虽然提高了雨水利用效率和田间通风透光能力及产量,但客观上也为推广机械化收获增加了难度。
㈣优质品种少
甘肃省虽然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每年生产的种子占到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60%左右。但甘肃省内种子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商业化育种集成度很低,除敦煌种业、金穗种业、富农种业、金源种业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品种研发能力相对较强,培育出了几个比较适合甘肃特点的玉米品种外,绝大多数是制种代繁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自主性差、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几乎没有能力投入品种的研发,更谈不上育种。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投入有限,种质资源少,普遍创新能力差,育种效率低下。有限的品种准研发的项目资源、材料资源和人力资源过于分散,品种研发多以课题组的育种方式,在育种效率和效果上难以与国内外大企业工厂化、团队式的育种方式相比,育成的品种同质化严重,高产、优质、耐密、抗旱、抗寒、抗病的优良品种很少。造成省内科研单位和企业育成的品种绝大多数推广的面积小、时间短,许多品种通过审定三五年,就被市场淘汰了。目前,甘肃省1305万多亩玉米中,具有甘肃自己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种仅占16%。其中推广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1个,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8个,推广面积在19.5万亩以上的品种只有4个,推广面积在40万亩的品种只有2个,推广面积在60万亩以上的品种仅有1个,其余品种推广面积很小。这与甘肃省玉米制种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监管能力和手段落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制种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收获、晾晒、烘干、脱粒、分级、包衣、包装等工艺相对落后,影响了种子的质量,特别是发芽率。目前我国玉米种子质量标准规定的发芽率为85%,这比美国先锋公司的标准整整低了1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玉米种子的总体质量不高。
㈤精深加工能力弱
甘肃省玉米精深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年加工能力都在10万吨以下,加工水平和技术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加工的产品仅有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几种产品,与全国已开发的上百个玉米深加工产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由于玉米收购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加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少数企业已经停产或破产。2012年,全省纳入统计的玉米深加工的企业仅有4家,比2011年减少2家,年加工处理玉米仅28.50万吨,比2011年减少5.26万吨,减幅15.6%;年产品产量4.88万吨,比2011年减少4.24万吨,减幅46.5%。
四、提升甘肃玉米生产水平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措施
鉴于玉米在甘肃粮食生产中所处的特殊重要地位,其他粮食作物均无法比拟,因此今后仍要继续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强化栽培管理措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玉米在甘肃粮食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玉米生产的总体水平。一是要坚持把发展玉米生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统筹发展玉米与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二是要坚持把玉米生产的重点放在旱作农业区,着力提高旱地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坚持把发展玉米生产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培育后续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四是要坚持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挖掘玉米增产潜力的根本途径,在保持玉米面积稳中有增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不断提高玉米的单产和质量水平。五是要坚持把加大扶持力度作为促进玉米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政策调控体系,全面提升玉米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6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500万亩,其中旱地全膜玉米1200万亩,水地半膜玉米150万亩,制种玉米150万亩,总产量达到600万吨。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落实好以下几项重点措施。
㈠加快品种研发步伐
1.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尽快把河西走廊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种子的数量、质量和品种安全。
2.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进一步完善种子法律法规,鼓励大型本土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种业,鼓励现有种子企业间实行联合重组,淘汰一批弱小企业,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提高种子市场的集中度。
3.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鼓励企业完善品种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队伍,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姻,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育种资源和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商业化育种,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4.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加快建立不适宜品种的退出机制。
强化种子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为促进玉米生产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㈡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建立示范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进行示范引导和典型带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栽培管理水平。通过大力推进机械化起垄覆膜、科学合理布局品种、实施机械深松深耕、精量半精量播种、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着力解决目前在起垄、覆膜、品种、密度、施肥、播种、收获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良法良种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切实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㈢推进机械化作业
要把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为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重点,在继续抓好机耕机播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方筹措资金,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生产模式,特别是旱作农业区目前大力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组织开展玉米收获关键技术和机具研发,尽快研制出适合甘肃山旱地特点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中小型收获机械,提高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和技术。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玉米收获机械的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购机负担,让农民愿意用且能用得起机械,切实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玉米收获中费工费时成本高、农时紧的问题。特别是要积极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发挥他们在玉米机械化作业中的作用,努力推进玉米收获的社会化服务。
㈣促进规模化生产
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玉米生产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的玉米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水平。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要以制种企业为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四化”基地,提高玉米制种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玉米制种的质量和效益。
㈤培育接续产业
要把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与培育接续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玉米生产增加的大量秸秆和优质饲料,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大转化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种植玉米、实施秸秆养畜、增施有机肥的良性循环模式,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力争玉米秸秆利用率由目前的54%提高到2016年的65%以上。
㈥提升加工水平
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针对甘肃玉米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增强主创新能力,加快原料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㈦加大扶持力度
【关键词】大型图书馆 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构造措施
1工程概况
大学图书信息中心,总建筑面积为57047平方米。该工程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A区为图书馆部分,平面形状呈半圆形,楼高5层,局部有一层地下室,作密集书库用;B区为图文信息中心及会议中心部分,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楼高5层;C区为景观大钟楼,钟楼总高度48.2米。A、B区在二层通过圆柱连廊连接,在天面部分通过钢构架巧妙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2结构设计
2.1结构型式
①A区图书馆部分,平面形状呈半圆形,基本柱网为7.5m×7.5m,层高为4.5m,为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采用剪力墙,中庭光棚和天面大型装饰构架采用钢结构。A区内共设有3道防震缝,缝宽为150mm,因为结构超长,超长部分在适当部位设置800mm宽的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压力,同时A区在平面上开洞面积较大,但基本上能满足Ao
2.2主要结构构件材料
①钢材:钢筋采用HPB235级,HRB335级和HRB400级;型钢采用国产Q235B及Q345B号钢;预应力钢筋采用1860级钢绞线。
②混凝土强度等级:a)柱,1~2层为C35,3层以上为C30。
b)墙,1~2层为C35,3层以上为C30。c)梁板,1~3层为C30,4层以上为C25。d)预应力混凝土采用C40。
③墙砌体材料:本工程围护墙及填充墙均采用轻质陶粒实心砌块。
2.3主要构件截面
a.主楼A、B区柱截面
3结构计算及内力分析
3.1结构计算软件:根据本工程特点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墙元模型)SATWE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建筑结构通用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MIDAS/GEN Ver6.6.0进行验证校核。
3.2结构计算参数取值
①计算振型个数,取振型数18个
②周期折减系数,A区图书馆部分和B区图文信息会议部分均取0.8;C区钟楼为纯剪力墙结构,周期不折减。
③扭转耦联,分别考虑单、多塔扭转耦联抗震计算。
④地震设防烈度7度(0.10g),地震设计分组取第一组
⑤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取0.5。
3.3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汇总表
从计算得出的结果来看,由于柱网和剪力墙布置较为合理。结构平动周期比较合适,扭转效应影响不大,各层的层间位移角能满足规范的要求,整体受力合理,结构安全可靠。
4采取的结构构造措施
本工程为高等院校大型图书馆,师生人流较为密集,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整体刚度,构造上采取如下措施:
4.1控制轴压比
严格控制框架柱、剪力墙的轴压比,从而提高结构延性和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在本图书信息中心工程中,框架柱最大轴压比0.84,剪力墙墙肢最大轴压比为0.27。
4.2局部合理采用剪力墙
因建筑造型需要而使平面不规则,在结构选型时,沿建筑物外周边适当布置剪力墙,对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适当提高,加高外框边梁的截面和加强梁筋构造。
4.3后浇带
由于本工程平面尺寸为142.5m×174.8m,共设了3道150mm宽防震缝,其超长部分采取设置800mm宽后浇带的方法处理,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4.4大开洞周边楼板加强
对各层大开洞周边楼板作适当加强,楼板加厚至150mm,配Ф10@150双层双向通长钢筋。楼面洞边梁的截面和配筋亦作加强,以增加平面刚度和利于水平力的传递,从而减少楼板开洞对结构刚度的削弱。
5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为了执行国家建筑设计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推广建设部推广的建筑技术十大措施,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如下新技术和新材料:
5.1B区五层一会中心大厅为22.5m净跨的大跨度结构,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有粘结预应力结构,有效降低梁高,节省空间高度,并能充分发挥预应力筋作用。
5.2竖向钢筋驳接采用埋弧对焊或机械连接,可保证钢筋接头的质量和减少接头的钢筋用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5.3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均采用微膨胀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达到避免或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目的。
5.4砌体材料均采用实心(或空心)陶粒混凝土砌块。具有容量轻,绿色环保节能等优点。
6结语
一、上半年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及措施
上半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万万元,占任务的**%。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占任务的**%。其他财政目标完成情况:财政口组织收入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财政专户储存资金完成**万元,占任务的**%;向上争取资金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融资完成**万元,占任务的**%。市定6项量化目标全部达到或超过时间进度,圆满实现了“双过半”目标。
为确保上半年财政目标任务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狠抓财政收入,确保时间任务双过半。今年来,我们以“学**、促发展”和“三评一创”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做为今年工作的第一要务,不断强化增收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收入征管,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是定期协调召开财税部门收入分析例会,加强收入分析与预测,协调督促两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及时帮助解决税收征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狠抓主体税种征管,优化收入质量。抓住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有利时机,设立主要税种税负警戒线,推行纳税评估,确保主体税种稳步增长。6月底,主体税种共增收**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增收总额的近%。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个百分点。三是完善征管措施,挖掘小税增长潜力。各级财政部门根据不同区域税源特点,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强力开展土地使用、房产税等专项整治活动,迅速掀起征管;进一步加强土地契税征管,改变传统坐地征收方式,完善各项制度,实施契税稽查,充分挖掘小税种潜力。6月底,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契税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倍、倍、%和%。四是建立收入日报告制度。进入六月份,面对收入缺口较大的严峻局面,我局要求各级财税部门建立收入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做到胸中有数,督促收入按计划及时足额入库。
(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科学安排预算,合理调度资金,在确保干部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加大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
1、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在预算执行中优先安排党政机关办公经费和全市干部职工工资,确保了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全市干部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上半年,兑现了2007年度考核奖万元。提高了住房公积金、抚恤金、遗属补助发放标准。**年提高津补贴改革也积极向省厅争取,有望下半年执行。
2、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年春季投入“两免一补”资金万元,其中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幅提高,由每生每年元提高到元;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预算万元,提高了维修改造补助标准,由每平方米元提高到元。二是做好农民补贴发放工作。提高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标准,粮食直补标准为每亩11.92元,较去年每亩增加0.34元,综合直补标准为每亩59.5元,较去年每亩增加33.26元,累计发放资金万元,全市万农户直接受益。三是落实“家电下乡”产品财政补贴政策。截止六月底,全市已有家农户购买家电产品,发放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共万元。四是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支持我市生猪生产。截止目前共拔付补贴资金万元。五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拨付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保险专项资金万元,用于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城乡低保救助、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
3、确保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及市定重点工作需要。一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安排拨付科技三项经费、招商引资、企业效益杯、企业创名牌和节能减排等各项奖励补助资金万元,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服务企业,配合经贸委、科委、发改委、商务局等相关部门做好企业项目申报工作,截止6月底共组织我市户企业,向上申报国家和省市重点资金扶持项目资金万元。二是支持重点工程开展。加大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投入。其中,安排拨付资金亿元元,用于**大桥、**综合治理、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城中村改造,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支持打造“魅力”和“文化”**。
(三)、融资工作稳步推进。融资工作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上半年,我们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不利局面,努力克服货币政策紧缩、政府性贷款限制较多、担保企业难找和贷款平台负债率高等困难,广开门路,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上半年,预计新增贷款**亿元,其中,农发行**项目**亿元资金已到账。累计还本续贷和偿付利息**亿元,不仅确保了资金链条完整,维护了政府信誉,还保证了部分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展。此外,百瑞信托**亿元贷款项目正向有关银信部门积极协调争取。
(四)向上争取资金工作取得新突破。今年,我局继续将向上争取资金任务列入预算科、行财科、预外局、企财科、基建科、农财科、社保科等几个业务科室量化责任目标中,把争取资金任务摆在与抓收入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严格考核,努力兑现奖惩。督促相关科室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联系,主动研究政策,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以好的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5月底共向省厅争取专项补助和转移支付**万元,同比增加**万元。此外,向郑州市争取资金渠道已基本顺畅,累计争取专项补助**万元,有力支持了我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节支就是增收”理念,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督。一是进一步规范了财政专项资金审批的程序,加强了项目评审立项工作,财政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了财政资金拨付的“集体研究”和“跟踪问效”机制,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二是出台《**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小汽车定编配备和使用管理办法》,有效杜绝超配、超编小汽车风气,制止了讲排场、比阔气、乱花钱行为。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大力实施节能采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集约型效益。上半年,共举行政府采购公开、邀请招标活动次,询价采购次,政府采购金额达**亿元,节约资金**万元,节约率达%。四是实行基建项目投资评审制度,补充完善了《**市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积极参与项目前期论证,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上半年共审查工程项目50个,审前造价万元,审定造价万元,审减不合理投资**万元,审减率达%。五是加强财政监督。6月初,我们组织人员对10个镇的现金管理、财政经费、会计基础等工作进行了重点检查,对一经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确保了各项资金的规范运作,安全完整。采取查帐,随机走访等方式,集中力量就困难企业职工生活补助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使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上半年,我们在做好“收支”两篇文章的同时,以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狠抓队伍和廉政建设。一是广泛开展“学**、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三评一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按照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我局把两项活动同财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培训,严格检查剖析,扎实整改提高,圆满地完成了主题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被市委评为活动先进单位。二是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增强财政干部职工廉洁理财、依法理财意识。于3月份在**监狱召开了**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通过参观监狱犯人居所和劳动场地,听取在押犯的含泪忏悔,使每名财政人员得到教育,受到警示;完善机关财务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使干部职工组织纪律纪念,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奉献财政的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建立财政监督员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制定《**市财政监督员办法》,聘请15名有关行业人员作为财政监督员,邀请他们参加财政工作有关会议,参与财政政策和计划的制订,对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及建议。
总量特征:资金供给止跌回升,房地产投资仍在高位行走
图1表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在经历了2010年的一路下滑以后,在2011年上半年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2011年前两个月到达2010年初以来的低点,前三个月升至18.6%,前四个月出现小幅回跌至17.4%后,前五个月升至18.5%,前六个月又升至21.6%。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止跌回暖,对于一定要把过快增长房价降下来的中央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从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走势看(见图2),2010年的绝大多数月份里,基本上处于上升通道,而2010年上半年的增速稍微出现减缓的迹象,但仍然在较高位行走,2011年前个两月是35.2%,前三个月小幅下降到34.1%,前四个月、前五个月又回升至34.1%、34.3%,前六个月有出现小幅回落。上半年的走势表明,房地产业投资依然在高位上徘徊。这样一种走势,当然也是决策者不太愿意看到的。
房地产业投融资走势的组合或许可以告诉我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见图3)。首先,2010年初以来,房地产企业融资增速的持续下降,并没有遏制房地产企业投资一路高歌的势头,在2010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融资的一路下行和投资的一路上行形成明显的对比。究其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2009年以来的投资惯性使然,还可能是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中的相当一部分在统计上有遗漏或无法统计,致使房地产企业不差钱。其次,2010年房地产企业投融资的反向而行与2008年形成明显反差。2007年底,为抑制房地产业的过热态势,中央推出少有的双紧缩政策,2008年,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和投资双双应声同向下行,效果如何呢?这里不妨引用某著名房地产大腕在201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回忆2008年底国家房地产政策时吐露的真实感受:“就是在2008年底的时候,开发商的资金状况是非常紧张的,因为别的房地产公司财务报表你看不到,就是从上市的房地产公司财务报表来看的话,就2008年底的话,所有中国的开发商几乎无一例外,资金状况都不是特别好。可是全球的金融危机救了中国的开发商,到了2009年初的时候,其拖欠银行的贷款,银行全都准予延期,欠政府的钱(即购买地的出让金)说是先别付,所以一下就把开发商救过来。救过来以后,2009年全国的销售额就突破了3万亿元,2010年突破了5.25万亿元,这都是天文数字。”(新浪财经:保障房落实是房产休克疗法关键)。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位房地产商的话就是如果没有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或者在冲击面前,中央政府不但不出手救市,反而借此加速对房地产降温的步伐,给中国房地产业降温的政策效果或许是可期的。第三,如果说2010年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持续减速,终于在年底对房地产企业的热度难减的持续大举投资开始产生降温效果,那么2011年初以来,房地产业融资的止跌回升,则如同给正在打喷嚏的房地产业递上了一杯热茶,托住了房地产企业投资的下滑趋势。第四,2008年底,几近休克的房地产业在2009年可以歇斯底里地一路狂奔,目前有趋于回升的各路资金支持,本来就处在高位的房地产业的投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太可能突然出现萎缩的走势,由此,对房地产业的资金闸门还应该进一步收紧,除非政策的本意与其标榜的意思相左。
图4表明,房地产融资跟商品房价格的同向行走的特点更为明显,特别是2010年以来,房地产业投资逆政策调控一路上行,而房地产业融资跟商品房价格则表现出相反的一路下行的态势,虽然商品房价格的下行走势没有房地产业融资陡峭,但下行走势依然清晰可见,转到2011年,两个指标的同向走势依然可辨,即都表现出止跌回升的态势。这说明,降商品房的价格,与其对房地产业的投资降温还不如从收缩房地产业的钱路切入。
结构特点
房地产融资结构特点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口径,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大致由六部分构成,即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定金及预收款(包括个人按揭贷款及其他)、各项应付款和工程款。由于前四项占比据绝对优势,这里仅考察这四项,又由于个人按揭贷款是一个颇为敏感的变量,单独从定金及预收款中提出并列为一个指标。这样本文考察的主要融资渠道有5个。
图5表明,在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融资止跌回升的态势中,贡献较大的两个渠道是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其中,利用外资从2010年6月开始,累计同比增长率稳步攀升,从6月份的2.8%上升至年底的66%,进入2011年后,经过几个月的调整,6月份又攀升至75.5%。再如自筹资金在进入2011年后节节攀升,前五个月中,每个月的累计同比增长率分别是21.4%、27.2%、27.2%、30.9%和32.7%。与此相反,国内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累计同比增长率自2010年初以来基本上处于下滑通道,2011年以来,下滑态势依然不改,如个人按揭贷款在前6月的累计同比增长率分别是,1~2月:-11.3%;1~3月:-5.3%;1~4月:-6.8%;1~5月:-8%;1~6月:-7.9%。国内贷款前五个月的累计同比增长率分别是7.7%、4.4%、5.4%、4.6%,1~6月份则出现了近2个百分点的回升,但与年初的7.7%相比还是一种下滑趋势。由此,2011年初以来,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止跌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自筹资金和外资的支援。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在2011年6月份,上述五个指标的累计同比增长率均出现了上扬现象,定金及预收款从1~5月份的23.3%上升到1~6月份的26.9%,升幅超过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的升幅则是2.2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则是从30.9%升至32.7%,利用外资则从57.3%升至75.5%,升幅近20个百分点,只有个人按揭贷款的升幅仅为0.1%。这说明,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诸渠道均提升了对房地产业的热情度。这一特点无疑会加大房地产紧缩性调控的压力。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特点
中国统计局按商品房用途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分为住宅(包括经适房、90平方米以下、别墅高档公寓,2011年初始又多出一个140平方米以上)、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图6告诉我们,2010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类型的商品房投资处于上升通道,2010年下半年,办公楼和其他类型的商品房投资出现较为快速的下滑,但住宅投资、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则继续在高位徘徊,转至2011年后,这两种类型的投资更是表现出上升势头。由于住宅投资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这两类投资在整个房地产企业投资中的的占比在80%左右,这两类投资的高位运行使得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总规模处于上升通道并保持在高位。
从住宅投资的结构视角看,图7表明,住宅投资总规模的累计同比在2010年的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其两类投资,其一是别墅与高档公寓的强劲拉升并持续保持在高位,其二是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虽在2010年初小幅下降但随后平稳在较高位置。这期间,虽然经适房投资增速出现较大下降,但由于其在住宅投资总额中占比太小(见表1),对住宅投资总规模的影响不大。2011年初以来住宅投资的回升则得益于三类住房投资的增长,其一是占比较高的90平方米以下住房,其二是经适房,其三是新进入中国统计局名单的140平方米以上住房的投资。
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以上对中国房地产投融资总量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可以判断,2009年以来不断拧紧的房地产紧缩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在投融资方面的驾驭效果尚不明显。
在一轮紧过一轮的调控政策面前,房地产企业依然表现出的投资热情折射出两个深层原因。循着这两个深层次原因,我们也就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其一是此前政策的易变形和“空调”特点,使得房地产企业形成对调控政策的“短命”预期和不惧心理。中国自住房商品化以来的政策调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政策的不稳定性,特别是2008年出的双紧缩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全转向,而且自2003年以来,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表现出越调越热的尴尬。2008年底全面救市后房地产市场近乎疯狂的表现则使得 “久经沙场”的房地产商们似乎对短暂严冬后的春天充满着期待。事实上,2009年底以来的政策调控过程中也时有“松动“传言甚嚣尘上,某些房地产大佬和所谓“专家”也不时做出预言:房地产市场随时会报复性反弹。所有这一些因素加起来事实上加强了本轮看似史上最严调控的短命和“空调”预期。由此,继续强化本轮对房地产市场的紧缩性调控政策,扭转对这轮政策的不良预期,成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有效突破的重要瓶颈。
为了便于让读者对已经过去的2012年上半年楼市有一个总体认识,本刊特地进行了一次总结。
关键词一:刚需释放
刚需的释放,造就了“银三月”、“红五月”甚至“疯狂六月”。
6月楼市呈现罕见的“量价齐涨”格局。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报告显示,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868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05%,结束自2011年9月以来的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态势。
成交量的持续回升,以及价格微幅上涨,这与刚性需求的释放有着极大的关系。自2010年初开始调控以来,刚需已经观望了近两年时间,部分开发商采取降价促销措施,吸引了部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入市,市场成交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二:政策博弈
随着珠海取消双限令(限购、限贷)做法“胎死腹中”,又一起政策博弈事件,以地方政府失败而告终。不可否认的是,珠海虽然没有成功,但不会打消其他地方政府继续博弈的积极性。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30多个城市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台楼市微调政策,涉及到限购、限贷、税费和信贷等方面。市场的持续低迷,已经让地方政府感受到了不小的财政压力。于是,虽然中央反复重申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但地方政府“小动作”不断。不过,其中一些做法因为过于宽松而被“叫停”。
关键词三: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依然是楼市调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前6个月中央财政已投入金额超过2000亿元。住建部公布数据显示,全国上半年保障房新开工套数为470套,根据年初设定的700万套目标,开工率已达67%。
在大力推进建设的同时,近期各地纷纷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细化方案,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的不断完善日益重要。预计下半年各地保障房推进的力度将有所加大。
关键词四:以价换量
以价换量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中海在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为529亿元,已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81%。在5、6月份,标杆房企凭此策略使得销售业绩大幅增加,如保利、万科和中海三家房企连续两月单月销售销售金额都超过100亿元大关。总体而言,十大标杆房企总合约销售金额约29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
一向以价格稳定而著称的豪宅也“hold不住”了,不少豪宅项目开始尝试低价促销策略,如上海内环内高端公寓项目华府樟园、汇景天地等,以及部分别墅项目如华茂东滩等,都加入到了促销大军。
关键词五:库存高企
库存量维持在高位是今年上半年楼市又一大特点。
在今年上半年,上海楼市库存量不断攀升,于5月份突破千万平方米关口并一直维持该水平而居高不下。其实上海并非个别案例,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截至5月底,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全国13个典型城市的楼市库存总量为78万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7.82万套,上涨29.6%,库存达到最高峰。
截至2012年6月底,标杆房企在49个城市在售项目库存量相对于2011年同期增加了约6成。
关键词六:土地减供
城市居住、商办用地供应量同比下降,曾经是“香饽饽”而受到无比热烈追捧的土地,如今让开发商爱恨交加。
据有关市场研究机构跟踪监测发现,1~6月,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内的13个重点城市居住、商办用地供应量同比分别下降约34%及20%。其中,居住用地供应量降至近5年中同期最低。
房企购地意愿不强、流标率高企,致使政府大幅缩减供应是土地成交量大减的直接原因。为了控制大量流标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不良预期,各地政府在土地供应环节普遍采用“预出让”制度,以确保上市地块能够最终成交。
关键词七:规避调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市场规避调控的歪招从未消失过。
就在不久前,上海进一步明确外地人限购政策,无论是否已有缴纳税赋或社保证明的单身外地人士,均不能在上海购房。为了获得购房资格,于是有些人想到了“假结婚”,即虽然领取了结婚证,但并不是因为感情的瓜熟蒂落,而是为了——买房子。
假结婚和假离婚一样,都是为了房子。有人曾经感叹,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的确,对于假离婚之后出现的假结婚现象,这样的应对之策的确让人无言以对。但凡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些外招的确能够让人一时得逞,但是其潜在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关键词八:优惠再现
曾经一度消失的首套房贷优惠利率,再次出现。
从去年8月开始,由于银行新增贷款总体偏紧,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包括中农工建在内的商业银行率先取消首套房贷优惠利率,随后,中小商业银行陆续跟进。最终,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取消了首套房优惠利率,最为紧张时期,首套房贷利率还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10%不等,最高至30%。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今年3月份。随着市场回暖,银行贷款利率有所松动,并有银行开始恢复85折优惠。到今年5月,各大银行陆续恢复85折优惠。这样的变化对市场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关键词九:连续降息
降息并非为了楼市,但降息对楼市来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好。
两次的降息确实可以极大的促进购房者置业的信心,通过测试,首次置业按85折100万万元的商业贷款,贷款期限为20年(等额本息还款法),与未降息时基准7.05%相比每月还款相差865元。
降息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购房成本,这种刺激作用效果明显。从目前商品房成交趋势看,降息的催化作用极有可能成为支撑今年三季度楼市“淡季不淡”的支柱。
关键词十:资金魔咒
虽然市场回暖,但依附于开发商身上的资金魔咒并未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