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政策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0年底之前,我国货币政策,作为市场经济宏观层面必须仰仗的两大政策之一,侧重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已经明确回归稳健。在开年几十天的时间里,货币政策管理当局不断出手,几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而且也两次提高了利率,调息这样一个政策信号非常地明确和强烈,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三年或者三到五年的一个加息周期。已经出台的这两个提高利率的加息举措,今年显然还会看到这样一个加息周期按照内在逻辑往前延展。
在货币政策总量适当收紧的同时,财政部方面按照官方宣布的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安排,行成一松一紧的搭配。我国原来扩张性政策的搭配应该是双松,现在货币政策收紧之后,财政部仍然有宽松的特点。按照今年年初财政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年度预算赤字还会在9000亿元左右。前面两年已经登堂入室的地方债还要按照2000亿安排,但是制度建设意义很重要,使地方层面更多发展阳光融资的制度。在这样财政政策9000亿赤字安排里,意味着有2000亿是地方赤字,是从上一年度的做了一定的下调,但是仍然保持扩张性特征的代表性指标。
展望2011,如果2011年这样一松一紧的政策搭配是一个合理的宏观政策设计,那么再往前看,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贾康认为,如果不出大的变故,虽然要经历一个相对缓慢的主要经济体的困难、艰苦的复苏过程,但是看起来欧元区的调控框架比原来明朗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也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那么严重的负面效应。如果不出特别大的意外,在这样几年的发达经济体复苏的过程中,中国会继续引领这样一个趋稳向好的发展势头。在财政政策方面不能一味继续扩张,在以后有必要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也要回归稳健。贾康强调,2011年主基调是财政政策继续积极,这个政策的演变也可能会采取淡出的方式。
具体到纺织行业,贾康表示,上一年度总体的纺织行业发展形势比预料的要好,这表明,纺织行业这些年在升级换代,在扩大国内市场,同时积极争取国外市场等等方面已有很多举措初见成效或者进入收获期。具体如何能够继续争取扩大战果,特别在2011年,国家一方面抽紧了信贷,抽紧了货币政策,抽紧银根的同时,又特别强调要鼓励创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纺织行业,包括大量中小企业在银根有一定抽紧的环境下,更加努力地在节能降耗等方面,在产品升级换代,开发新的有特色产品等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税收政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必须既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也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对现有不够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涉及到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问题,例如,与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以及其他商品、原材料等货物有关的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的问题,同破产企业与被兼并企业有关的欠税问题和亏损结转的问题,兼并方或受让方按照国家引导的方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应给予的企业所得税鼓励问题,以及联营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破产清算是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税收在原则上应该给予支持,但在实践中还必须注意防止“假破产,真逃债”,即一方面把债务包袱卸给国家,另一方面破产企业的原班人马和机器设备,却依旧交由别的企业整体接收的非法行为。
2、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中,对国有企业所得税,仍然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将其收入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对铁路、银行、保险部门的各种收入,也仍然沿用旧办法,全部按部门汇总缴纳给中央。这些办法,助长了在长期条块分割管理下所形成的“别人”的资产可以流入,“自己”的资产不得流出的错误思想,阻碍了存量资产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
3、税收只有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大力促进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才有不断增长的税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在于后者会比前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投资和再投资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我国在投资结构和投资税收优惠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有以下各点:1、从我国投资状况看,存在着宏观规模过大,微观结构失调,不符合产业政策等问题。从财政状况看,在连年赤字的条件下,平均每年用于投资的税收减免,仍然高达百亿元。因此,今后我国对投资的税收优惠,应该加强总额控制,引导企业增加自身投入。2、在优惠方式上,尽可能减少采用增列所得税税前列支和免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做法。3、鉴于我国科技还不够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税收政策上,不仅要给高新技术企业以积极鼓励,而且还要给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以大力扶持;不仅要给使用新科技成果的企业以鼓励,还要给从事科技开发的科研单位以更多的支持。4、由于投资方向在地区和结构上存在一些失调,建议对在西部地区并且又是生产中所短缺的资源开发,诸如原油、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等资源开发以及农牧业等的投资,给予应有的税收鼓励。5、消费与投资是关系到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一对重要经济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一些税收政策作出调整,以采取引导消费、鼓励投资的政策为佳。6、修改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规定,建议以项目优先取代地域性倾斜的政策。7、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投资税收?呕菪问健=ㄒ槌钟械挠呕菟奥屎投ㄆ诩趺馑耙酝猓箍刹慰脊獾乃笆招糯囱悠谀伤埃⑺笆盏置庖约凹铀僬劬傻刃问健?nbsp;
(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鼓励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同第一、二、三产业一样,也是一种产业,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因此,税收政策应该积极鼓励科技发展,特别是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专家们建议:1、根据国家有关科技立法,制订财税部门鼓励科技进步条例,使财税支持科技进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2、税收鼓励应该遵守以下原则:服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原则;不使被鼓励者产生依赖性的原则;同等鼓励的原则;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3、凡经财税机关会同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企业和单位,允许其建立科技准备金,以便专项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的需要。4、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鉴于其投资大,产品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产品,因此,应该考虑给予优惠。
(四)关于对外开放与税收政策。
1、关于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我国涉外税收政策,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而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如:优惠项目、层次过多,范围过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平衡,向沿海倾斜;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财政收入流失等。但这些可视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本。专家们认为看问题不能只看成本,而不看收益。比如,就税收优惠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来说,广东省的三个特区和众多的沿江城市是享受优惠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力最活跃和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93年起,该省的税收连续四年每年以100亿元的速度递增,增速居全国之首。所以,对两者的关系必须作辩证的分析。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总结经验,适当调整我国涉外税收政策。具体建议:(1)全面清理、归并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优惠政策更为规范、高效、简明和统一;(2)由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倾斜,转向产业与区域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的政策;(3)在优惠方式的选择上,可考虑将现行以直接优惠为主方式改为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方式相结?系亩嘀钟呕莘绞剑唬?)逐步理顺流转税的特殊规定,统一进出口税收政策;(5)完善地方税的优惠规定。
2、关于税收国民待遇问题。由于对国民待遇的理解不同,在财税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就是对外国人(包括外国法人,下同)给予本国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国民待遇原则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矛盾的,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就要取消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是建立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的,其基本含义是对外国人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国人,因而国民待遇原则与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并不矛盾,国民待遇原则不排斥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第三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与涉外税收优惠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五)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对出口商品退还其已征收的增值税,使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使本国货物以不含税价进入市场,既能达到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出口的目的,又能增强比较利益的透明度,达到互利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消除出口商品岐视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公平贸易的原则。尽管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一些矛盾,但我们不能“短视”,只盯住矛盾不放,而应积极加以完善。因此,专家们建议:1、遵循“规范、实效、简化、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退税率差异,体现公平待遇;尽可能缩短出口退税时间,减轻企业筹集困难;兼顾手续简便和监控严密,提高征纳效率;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有利于退税政策的持久执行。2、按照全社会的增值税平均实际负担率,结合对某些差异的微调,确定一个退税率,定期公布执行,基本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使企业消除顾虑,放手经营。3、为了做
到退税的横向公平,建议将现行出口分别外贸与生产企业按照进价与销价(FOB)计算增值税改为一律按照进项金额计算增值税。4、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和统一退税计算方法,建议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归集于“不宜抵扣率”之中(不宜抵扣率等于法定税率减出口退税率)。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负担明确,便于操作管理。5、用税法约束出口退税时间。可以考虑在申请单位办齐出口退税手续后2个月退还税款,逾期由税务机关承诺按银行贷款利率给予补偿。6、建立职责明确、审核有序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由日管机关负责审定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金;出口退税必须在对企业的进项税金总额、出口收汇等凭征和应征税款额的严密审查以后进行。
二、关于完善税制问题:
(一)关于优化税制结构:
优化税制结构是指,符合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需要的税制结构就是优化的税制结构。从世界各国税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实行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流转税具有征收面广、收入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国基本适用,但目前流转税比重大,所得税比重过小影响了双主体的形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当前应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结构。
(二)完善税种
1、关于完善增值税问题:
(1)征税范围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优化,关键不是要不要扩大到劳务领域,而是在劳务领域覆盖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在操作上主张循序渐进,分步互位。但在具体征税范围的确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鉴于征税范围的扩大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值税管理规范的影响,以及现有征管能力的制约,先期可考虑对增值税扣税链条影响较大。也便于操作实施的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纳人征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应尽快将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关联度高,与增值税的规范操作抵触较大,管理上便于操作实施的劳务纳入征税范围。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将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解决现行增值税“链条”中断,混合销售界定不清待难题。
(2)选型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主张近期仍维持生产型增值税格局,因为它较好地体现了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消费型可视为增值税改革的长期目标。
第二种看法,主张改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作为进项税金分年抵扣。
第三种看法认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目标模式,但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力,增值税类型的转换只能逐步过渡。当前,可以考虑将“消费型”增值税当成产业政策来利用,实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费型增值税。具体设想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中采用“消费型”,将抵扣的资本物限定为技术、设备,旨在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并抑制投资扩张。转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安排予以缓解或弥补。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别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对前者在规定的购置年限内允许部分抵扣,对后者一般当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递增,直到全额抵扣。
(3)税率优化问题。第一,税率结构模式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主张简并税率档次,认为单一税率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无税扣税”、“低税高扣”等弊端。一是维持当前的双税率格局,并且,双税率结构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税率的量度调整。同世界上实行增值税国家比较,我国基本税率适度,可继续维持。但优惠税率有偏高之嫌,可考虑向下微调为11%。第三,弱化优惠税率累退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在技术上设定一个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税率与优惠税率的率差),同时在全部纳税环节统一执行一档基本税率。当国家在对适用优惠税率的纳税人征税时,除按照发票扣税外,再补扣一个设定的扣除率,从而保证抵扣和链条的完整,解决因优惠税率的应用而造成税负在纳税人之间转嫁的难题。
(4)增值税的管理问题。汉前增值税管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税收流失严重,必须加大增值税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其具体办法有,第一,改进和加强发票管理办法。第二,整顿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并实行增值税税金结算专户管理。第三,赋予税务机关在异常申报方面的核定征税权,制定转让定价和利息、费用分摊的专门规定。第四,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简化“三附表”的填报内容。建立税务机关辅导后再申报的纳税辅导制度。
2、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问题:
(1)纳税人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当遵循国际惯例,以法人为纳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仅以法人为纳税人是涵盖不全的。所以统一后的所得税应称为“经营所得税”,凡有经营所得的企业、单位和组织,均视为纳税人。
(2)税率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比例税率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所得税率,它具有计算简便、透明度高和可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优点,所以,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仍采用30%的比例税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比例税率,其税率可维持现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档累进税率;三是以比例税率为基本税率,制定三级超额累进的优惠税率,即10%、20%和30%。
(3)应税所得额的确定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较乱,税基受侵蚀,税款流失严重。因此,要从多种途径探寻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办法,如建立相对独立的由若干计税扣除标准组成的所得税会计制度,彻底消除企业财务制度对计税所得的影响,对实行计税工资办法的人员要有明确的界定,明确汇总纳税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具体标准等。所以应同时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与企业财会制度完全分离的分行业税前扣除标准。
3、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需要加以完善。
第一,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以“分类综合所得税”取代当前的“分类所得税”计征模式,可将之视为改革的目标。但这种税制模式操作比较复杂,征管成本过高,近期不宜实行。目前只能在“分类所得税”模式下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改进。基本设想:一是改进对“工资、薪金所得”课税的费用扣除方法,实行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使费用扣除标准与物价指数挂钩,同时,按纳税人生活费用支出内容不同分别设置基础扣除,赡养扣除、特定支出扣除等项目,充分照顾不同纳税人家庭状况的差别,使税收负担更公平合理。二是
在是否利用海外市场消化产能的方面,也同样存在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汽车产品的进出口许多国家都极为关注并有诸多壁垒,因此,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应有十分明晰的国家战略,不能盲目强调走出去。广大的农村市场,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更广阔的空间。
目前中国汽车所经历的“价格战”仅仅是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短期现象,也仅仅是表象,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产能过剩”说之争
“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调整意见尚未出台。”7月25日,在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介绍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辛国斌明确表示,结构调整基本意见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思路,目前正在展开调研工作,具体意见不久将。
而辛国斌所指的“具体意见”就是被市场久为关注,但又颇为“难产”的《关于加快汽车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的通知》。
“房地产、汽车等先导行业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调整后,上半年再次出现增长加快的趋向,带动了上半年投资提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去年,全国6315家汽车工业企业,在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0%的基础上,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4.33%,净减169.2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0.64%,同比降5.02个百分点。在全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行业出现了1155家汽车企业亏损,亏损面为18.29%,亏损额为96.57亿元。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汽车销量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353.52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26.7%。但汽车产量也创历史新高,达到388.66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27.8%。
虽然,今年汽车行业销售量回升证明了汽车消费市场强劲,但汽车产量的同步攀升却让人担忧。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上半年的“产销双快”答卷并没有让国家发改委感到满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对于汽车消费一向不持鼓励态度,一直以来的高消费税就是明证,而说到进一步调控措施,无非是缩紧银根等方式,对于国家发改委的具体结构调整的做法还要等一些时间再看。”
事实上,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焦点,但因其牵涉到的上下游产业也非常广泛,所以一向较为“谨慎”。
辛国斌就表示:“由于汽车行业与许多行业的关联度较为紧密,在制订结构调整政策以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将更为谨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各级官员已经多次表示,将针对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推出调控政策。
然而,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目前是否已经产能过剩的问题,业内各方又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张小虞说:“汽车产能过剩是一种宏观信息,国家主管部门提出来很正常,提醒投资者重视。但这不应该成为具体指导所有企业的原则,每个企业都要根据细分市场和企业自身的情况决定产能。”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邵奇惠则认为:“许多事情,不能因为你的本意是好的,你的位置比较高,就轻易下结论,尤其不能轻易运用行政手段去追求立竿见影。譬如,最近大家一直在争论汽车产能是否过剩这一问题。我只感觉到目前政府有关部门与汽车业界许多人形成争论双方的态势。”
“产能问题,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用行政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农村Vs海外:中国汽车驶向何方
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在羊城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上海大众、广汽集团、吉利、奇瑞、丰田等参展商的销售人员,他们普遍对今年下半年的汽车销售看好。“今年公司甚至生产不出足够的车,”在展会上,上海大众一位销售经理这样向《中国经济周刊》形容目前的销售势头。
但事实上,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库存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据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仅29家主要轿车生产企业中,累计库存达到100360辆,比去年同期超出近30%。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汽车企业要解决库存和过剩的问题,“应该寻求出口海外。”
据张骥介绍,去年全年汽车工业出口市场达207个,整车出口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东,非洲,东南亚为主,汽车零件出口以发达国家为主。全国整车出口以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主。
而邵奇惠却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汽车产品的进出口许多国家都极为关注并有诸多壁垒,因此,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应有十分明晰的国家战略,不能盲目强调走出去。”
在邵奇惠看来,农村才是中国汽车产业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邵奇惠说:“据统计,我国农村现有机动车保有量仅能完成农村运输量需求的30%,而发达国家是80%以上,这是一个广阔且大有希望的市场。”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100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交通部门的“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将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其中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者水泥路。
邵奇惠希望,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农用车纳入汽车行业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对农村用车应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差异化管理,并采取有力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让农民高兴和方便地开上自己的汽车。
“三顶帽子”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深程度参与国际汽车的合作与竞争,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
但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现在有三顶帽子戴在我们汽车产业头上,一是‘散乱差’,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差’,三是‘产能过剩’。”张小虞分析指出。
邵奇惠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汽车产业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结构与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远未摆脱粗放模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院赵英则指出,中国汽车工业正面临几个方面的资源制约,“正受到来自能源、原材料、交通基础设施、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挑战。”
邵奇惠则认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他认为:”未来汽车产业要立足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真正做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有关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指出:中国汽车目前所经历的“价格战”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短期现象。在实质上,我国要真正成功应对挑战必须从各个方面采取对策。首先,要加快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加速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实现自主创新;其次,要改变我国汽车产品构成与能源使用构成,更多地采用当今世界燃油经济性最佳发动机―直喷式柴油机;第三,政府应该通过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导引节油、环保汽车的生产;第四,一方面改善城镇交通,扩大城市和农村满足不同档次汽车的需要,另一方面,扶植和推动汽车产品的出口,真正解决我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资料:
国家发改委:汽车行业产能过剩
去年11月召开的2006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将更严峻,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
去年12月,国新办的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表示:“钢铁、电解铝、汽车等产能过剩问题较突出。”
去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其中指出汽车产业是重点调整的行业之一。
关键词:美元指数 GDP成长率 经常帐赤字 外汇存底
正文:
美元是国际货币,要分析美元汇率的走势,必须有一个指标来代表美元汇率的高低,这就是美元指数(US Dollar Index®,即USDX)。美元汇率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是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元指数一直走跌,美元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货币都处于贬值趋势,对欧元的贬值尤为明显。美元的这种贬值趋势和其经常帐赤字有很大的关系,这将在后文的指标分析中提到。在具体的指标分析部分,我们将从经济成长率、财政赤字状况、对私人部门放款、经常帐赤字状况以及外汇存底五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参考一些常用的临界值,并结合数年的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1. 经济成长率,或GDP增长率
上述资料来自世界银行网站,但缺点是只能找到美国2009年的资料。对于2010年正是数据还没有公布,但预计全年增长率为3.3%,这个资料并没有放到表中
发达国家的GDP增长率临界点参考值2%,从美国2001年以来GDP增长率来看,起伏变动比较大,仅有03年-06年GDP增长率在2%以上,除了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严重的2008和2009两年以外,其他年度基本上在2%左右徘徊,所以GDP增长率对2001-2010年汇率变动的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不能够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中得出2001-2010年汇率变动趋势的结论。
如果把经济增长率和汇率指数变动放在一张图中,相关性并不高。所以分析美元汇率的变动还要看其他的相关指标的变化。
2. 财政赤字/GDP
对于美洲国家而言,财政赤字是预测汇率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财政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情况,财政赤字就是预算赤字,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赢余,支出大于收入的经济现象,就叫作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本身代表了一种积极性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赤字越大,就表明政府越会花钱。赤字代表了政府的债务,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实在不行了就印钞票,这会是整个扰乱整个货币体系,伤及人民的预期,使整个金融体系出现大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后财政赤字也很高,这个可以从下面的图中看出来。但现在美元,和欧元、日元一样,都是国际储备货币,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可以通过主动贬值货币来削减自己的公共债务。“财政亏空货币补”,一边发行债务,一边扩张货币供应量,本币就会贬值,汇率就会下跌。对于小国家的货币而言,高赤字高债务实际上意味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级别在变差,市场上就容易出现利空消息,从而引起汇率下跌。这样相比,二者机制略有不同。
财政赤字/GDP
10年的资料是一个估计值,正式资料还没有出来。
这张表财政赤字是取了相反数,凡是正数具代表由财政赤字,凡是负数均代表是财政盈余。可以看到,自2001年来,美国政府连续十年安排财政赤字,是一种赤字财政的政策。实际上美国在克林顿时代,1998-2001年4年中有连续的财政盈余,而小布什上台后,适逢经济衰退,又连续对外用兵,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导致再次出现了连续的财政赤字现象。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财政赤字迅速上升到9.9%、10.6%的水平,选选超过3%的警戒线水平,按照财政赤字的情况来看,美元势必要贬值。
3 对私人部门放款/GDP %
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放款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信用扩张的程度的,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放款,这个指标越高,表示信用扩张的规模越大,信用的过度扩张被认为是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一种原因。信用过度扩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金融机构的放款越高,首先就会造成过度投资,从而导致投资报酬率的递减,造成有些人可能还不起贷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信用扩张的速度太快,就会缺乏对信贷资产的调查、审查和检查,就会有不符合条件的贷款人也贷到了款项,从而引起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变差。而投资者盲目投资,投资的效率又可能会降低,还款困难的危险又会进一步增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逐渐积累起来,就会引发系统性的坏账风险,如果国家本身金融体制不健全,再使国家基本面衰弱,一旦有人对汇率攻击,就会造成兵败如山倒的情况。
从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放款/GDP这个指标来看,美国的信贷扩张程度比较稳定,虽然这个比率一直在200%以上,是很高的水平,但这个数值高并不能说明一定会引发汇率危机,这和国家本身消费、投资的情况是相适应的,也与国家的信贷政策有关,关键是要看数值的稳定性。如果用前后期变化来考虑,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放款增长率代表了前后期百分比的变动情况,这个比率的临界值是20%,可以看出,美国在从2002-2009年这个比率均没有超过20%,仅从这个指标来看金融风险还是比较低的。
4. 经常帐赤字
经常帐是指一国的出口减进口,再减净移转支付,再减劳务净支出。基本上它描述的是商品进出口的差额,及劳务服务收入差距,及移转性支付差距的加总,即:经常帐=(出口―进口)―净移转支出―净劳务支出。经常帐差额也可以表示成(储蓄―投资)+(税收―政府支出),所以这个指标实际上与一个国家国内的消费情况、投资情况以及财政赤字情况有很大关系,如果暂时无法获得经常帐赤字的数据,就可以通过国内部门的储蓄与投资判断,以及政府财政赤字来判断。同样,在分析形成经常帐赤字的原因时,也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常说,金融风暴很可能和两个“过度”,两个“赤字”有关,两个“过度”指的就是过度消费与过度投资,两个“过度”指的就是财政赤字和经常帐赤字。
一国的凡是钱由国外流到国内,都是顺差,凡是钱由国内流到国外,都是逆差。通常来讲,一国经常帐逆差扩大,该国币值将贬值,顺差扩大,该国货币将升值。常用的衡量经常帐顺差和逆差情况的指标是用经常帐赤字/GDP,这个指标在-5%到4%之内为佳,如果这个指标小于-5%,表示经常帐赤字情况比较严重,如果这个指标大于4%,表明贸易顺差太大,可能会引起汇率及贸易纠纷。
当然,除了要看这个指标的数值外,还要看一看这些数值持续的时间。如果一国经常帐赤字比较严重,但仅仅只存在一两年的时间,就可能不会引发汇率危机。但如果一国的经常帐/GDP的数值在临界值之外,又长期处于这种在临界值之外的状态,就很有可能引发汇率危机了。而对美国来说,其进出口总量居于世界第一,经常帐赤字的情况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个指标的状况对于预测美元汇率就十分重要了。
美元2006-2009年的指标值分别为-0.060,-0.051,-0.046,-0.027,可以看出,美国连续多年经常帐赤字在临界值之外,这对美元汇率构成了不利影响
5. 外汇存底
外汇存底,通常称为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外汇存底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支应本期的进口所需,另一个是支应短期内要偿还的外债,就外债而言,可以通过短期外债/外汇存底这个指标来看,通常安全临界线是90%,但是由于美国短期外债的数据一直未能找到,所以这个指标并没有列示出来。而另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外汇存底/进口金额,依欧美学者的看法,他们认为外汇存底通常要足以支应三个月的进口所需就已足够,也就是该指标的临界值为3。因为持有太多的外汇存底会浪费资源,所以3就是一个恰当的指标。
美国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指标值(外汇存底/进口金额)分别为0.326,0.307,0.306,0.291,0.298,0.287。从指标值来看,美国持有的外汇存底非常少,与临界值3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这其实和美元的性质有关。对于美国来说,美元是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很多商品是以美元来计价的,美国国内流通的货币是美元,而进口的商品也多以美元计价;但对于其他国家比如台湾、韩国、中国大陆来说,国内流通的货币不是美元,而进口的商品以美元计价,所以只有保留一定的外汇存底才可以满足进口的需要,而对于外债的偿还,情况也是大同小异。所以美国大可不必留有很多的外汇存底,美元本身就是国际货币,就可以支应进口和还债的需要。所以这个指标的参考意义不是很大。
在前述各个指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财政赤字和经常帐赤字这两个指标对于美元汇率的变动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从各年度的指标数值来看,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十分严重,这是导致美元在这近十年来持续走跌的主要原因。加之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更是对美国的金融系统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成为加剧美元贬值的另一个因素。而在美国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金价飙涨美元疲软,美元走跌似乎成为必然。但从美国2010年估计的GDP增长率3%来看,经济恢复状有转好的趋势,成为美元贬值的缓冲支持力道。
参考文献:
【1】 沈中华,《40分钟学会汇率危机预测》,新陆书局
市委、市政府召开今年全市第一季度经济工作督查调度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要任务是学习兄弟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布置安排二季度经济社会工作,为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奠定基础。前天,市和市进行了观赏学习,学到经验,看到差别,增强了压力;昨天,又利用一天时间,实地观摩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看了以后感到变化很大、令人振奋。关于到和市以及县的考察观摩情况,书记还要作全面总结,仅就县的工作简单谈一谈看法。
县去年一年。坚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双翼齐飞,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效果。主要印象有三点:一是大项目引领工业化。投资11.5亿元双班20万辆江淮安驰微轿生产基地即将全面启动;投资10.8亿的雨润食品工业园项目已经正式签约,7月份将开工;昨天又举行了1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二是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去年大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城南新区新开工建设11条25公里的道路、2个公园、6公里的水系景观带,40万平方米的3个安排小区即将投入使用,开工建设涡河三桥,南部新区可以说是路网、水网交织,梦里水乡的新家园雏形初现。三是大视野统筹城乡一体化。昨天下午主要看了农村,看了楚村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看了新农村建设点,家家户户使用沼气,太阳能路灯的应用,这些应该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推广。
会上。感到大家的思路都很清晰、措施也很具体,三县一区和市直几个部门进行了交流发言。讲的很实在很全面,希望抓好落实。一会,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第一季度全市经济工作取得的效果
今年以来。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少说多做、真抓实干”全面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增长强劲、调整加快、效益回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良好态势,为完成上半年乃至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基础。
一是工业经济迅速回升。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9亿元,1-3月份。同比增长36.9%增幅居全省第2位。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19家,比年初净增7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902家,新增中小企业530家。
二是小麦生产丰收在望。面对历史罕见的秋冬连旱。狠抓抗旱春管,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坚持了小麦良好的生长态势。全市累计浇灌小麦1700多万亩,追施返青肥和拔节肥900多万亩,促进了苗情转化,目前,全市小麦一、二、三类苗分别为75%20%和5%壮苗比例达到95%整体长势好于去年同期,只要中后期田管措施落实到位,无较大自然灾害影响,午季小麦丰收在望。
三是商贸流通繁荣活跃。预计。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88亿元,13月份。增长53.6%增幅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亿元、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15位;实现进出口总额4845.8万美元,增长21.4%比上月提高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3位。
四是投资增幅全省领先。预计。增长40.5%增幅居全省第2位。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
五是招商引资好戏连台。今年。新成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服务业、新兴产业、金融业招商中心,市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组建了市招商服务中心和项目推进服务组,实行招商引资周例会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统计,13月份,全市新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13个,总投资189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7.3亿元,同比增长87.9%其中,利用省外资金52.5亿元,增长73.7%12月份,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增长151.5%增幅居全省第3位。杉杉服饰、安踏鞋业等项目顺利推进,金龙集团、亳药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与雨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修正药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精华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协议已经签署,与中恒集团、恒大集团、华强集团、天津医药集团、红星美凯龙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同时,芜湖工业园也即将启动。值得一提的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即将开工。
六是财政金融形势喜人。一季度。增长50.6%收入总量居全省第14位、较上月前进1位,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7.04亿元。增幅居全省第7位。截至3月末,新增贷款33.0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增幅居全省第1位。今年第一次银企对接会促成银企合作项目343个,签约金额37.8亿元。
充分肯定效果的同时。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宏观环境变数增多。中央虽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必需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近期连续多次加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明显收紧。目前,市局部项目后续建设资金缺乏,经初步摸排,今年有贷款需求的重点项目有171个,年度计划投资80.3亿元,年度贷款需求约26亿元,多数贷款尚未得到落实,影响了建设进度。二是与周边相比竞争加剧。目前,全省各市你追我赶,发展势头强劲。一季度,市财政收入总量略高于宿州,但增幅落后于宿州1.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比阜阳低11.1个百分点、比宿州低1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高于阜阳4.6个百分点、高于宿州3.9个百分点,但总量分别比阜阳和宿州少19.6亿元和10.1亿元。三是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今年入库的非即期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增加较多,若扣除一次性因素,增幅将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性住房建设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支出的压力更大。四是项目建设亟待提速。市直和南部新区工业区年度计划新开工项目41个,一季度仅开工7个,开工率17%低于去年13个百分点,多数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许可、项目用地等前期工作因种种原因而拖延,一定水平上影响了年度投资计划实施。五是园区扩区进展缓慢。各县区的园区扩区工作进展不平衡,局部基础设施项目仍处于规划设计、工程招标和征地拆迁阶段,新开工道路、管网工程较少。
总之。面临的任务艰巨。第二季度是做好全年工作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当前的经济工作取得的效果可喜。全市上下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创第二季度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在几项重点工作上实现突破
第二季度经济工作总的考虑是围绕“确保快速发展、力求争先进位”目标。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项目建设推进年、发展环境优化年“三项活动”全面实施资金平安、工程平安、生产平安、干部平安“四项工程”努力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平台打造、资金平安“四项重点”工作上寻求突破,依照年初既定的工作思路。确保第二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
招商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便当路径。引进人才、资金、项目、市场等生产要素的殊途同归。作为后发地区,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创新机制的肯定选择。必需把招商作为第一要事,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第一。思想解放天地宽,思想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解放机遇多,思想解放发展快。思想解放不是说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具体项目上。思想解放必需看长远、算大帐,必需勇于担当、果断决策,必需心底无私、一心为民。一要政策引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年元月份,市政府对实行了两年的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了局部调整,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尺度进一步放宽,政策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优惠水平略高于周边地区,政策出台以来,发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修正药业、精华药业、紫鑫药业已经落地,中恒、杉杉、恒大、华强、雨润、红星美凯龙等一批知名企业在进行战略性布点。实践证明,只有看长远、算大帐,不时完善政策,打造投资洼地,才干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发展一片”集聚效应。二要招大招强。一流的产业要由一流的企业家来打造。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理性招商,要招大引强,瞄准中国500强、行业5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主动上门,攀亲叙友,推进合作。当前,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央企、国企、省属大企业和知名民企的对接。今年,省国资委将举办地方政府与省属企业对接活动,第一场对接会争取放在举行。从现在起,市发改委、经委、招商局、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积极准备,研究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和方向、投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谋划项目,争取对接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三要招工招新。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市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必需紧紧围绕“125工业振兴计划”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块状经济和集群经济。要突出抓好现代中药产业招商,注重引进高端制药企业、先进装备、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不时提高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华药都。四要盯住盯紧。对那些有扩张冲动、有转移意向的企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直接的间接的关系牵线搭桥去认识、去结交。一有意向,就紧贴上去、盯住不放、一抓到底,使之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五要服务到位。市政府已经实行招商引资周例会制度,正在制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服务组制度》每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都要成立推进服务组,由一名市级领导分包,一个牵头单位负责,有关成员单位配合,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项目推进服务组组长,要做到项目日常服务专人专办、应急服务及时处置。
第二。要做足功课、准备充分,招商方式上要进一步创新。一要带着协议招商。临行之前。认真研究双方的资源禀赋、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发展意向,及早起草合作协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会谈,突破一些实质性问题,争取现场签订框架性合作协议甚至正式合同,从而提高招商时效。二要带着感情招商。诚信是根本,真诚是基点。要真正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为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盈利,助投资者胜利,做到真心、诚心、热心、恒心、耐心,以真情换真意,以诚信树人格,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自己的一片真情实意感动投资者。要以真情搞好外商的接待,做到细致周到氛围热烈,党政联手、口径一致。三要带着资源招商。要善于推介,大力宣传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政治生态优势。要充分挖掘人脉资源,广泛利用亲友情、同学情、战友情、老乡情等各种联谊渠道,全方面收集招商信息。今年,交给市招商局一个任务,就是以药商为主,分省成立商会,使籍企业家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领头人和中介人。四要带着项目招商。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高起点、高水平筛选包装一批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实做细,提高可操作性,让客商看到项目的特殊优势,增强吸引力,提高签约胜利率。同时,要加强市、县(区)招商局的队伍建设,选拔最优秀的同志空虚到招商局。
第三。产业上就是药业经济为主。三要掌握招投标的主攻目标。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土地出让都要有招大引强的理念,招商领域上要进一步拓展。一要把握招商的主攻产业。要围绕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进行招商。二要把握招商的主攻区域。地区上就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一线乡村。要采取适当方法着重引进国家一流的设计院所、建设企业,参与的建设,提高乡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二)把项目落地作为第一抓手。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没有投入就没有增量,没有项目就形不成投资。也就谈不上发展。一定要增强项目意识,坚持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工程化,把项目能不能落地建成作为检验各地各部门执行能力的主要规范之一。当前,要重点落实以下项目:一是市、县(区)政府在人代会上承诺的项目;二是30项民生工程项目;三是招商引资项目;四是土地整理项目等。
一要强化责任。继续推行重大项目市领导分包责任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分包项目的市级领导原则上每周要到分包项目工地现场督查一次或召开一次例会。全力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各项目建设单位要科学组织,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二要强化管理。要坚持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工作。每一个项目。都要切实把好“三关”工程设计关、建设关、验收关)严格落实“六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着力提高项目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要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要素保证力度。加快项目相关事项审批,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解决资金、用地、供水、供电、供气、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对项目落地情况,实行分管市长周调度、市长月调度制度,重大问题及时协调。
三)把平台打造作为第一要素。
要着力建设省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等三大平台。增加投入,加大园区扩容升级力度。扩大规模,做强产业,使园区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抓好省级开发区建设。五个省级开发区每年要完成扩区3平方公里的任务。第一。
第二。尽快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二是加快芜湖工业园建设。总面积10平方公里,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市南部新区要加快申报现代中药产业园。起步区3平方公里。要加紧注册成立芜湖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对选址要作适当调整,抓紧编制总体规划,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古井产业园建设。市委、市政府初步考虑古井产业园、修正药业、杉杉服装、芜湖工业园四个项目在5月份集中举行开工典礼。四是县要加快雨润(食品工业园建设和江淮安驰产业园建设,争取尽快开工。五是县要加快筛网纱门产业园建设,争取有大项目入驻。六是涡阳县要加快涡北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快推进洗煤厂项目,争取尽快有实质性进展。七是市住建委要抓紧编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园规划,争取尽快启动建设。
第三。市有3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功能区。目前。但功能较弱,必需加快建设与发展。一要抓规划。依照“规模适度、定位合理、一次规划、分步建设、滚动开发、集约发展”原则,从当地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动身,确定功能区的发展模式。二要抓项目。今年,每个功能区至少要入驻1家规模企业。全力支持谯城区古井镇、县许疃镇工业功能区申报省级开发区。三要抓结合。以中心镇为轴心,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使工业功能区成为统筹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四要抓经营。要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整合乡镇资产,成立建司,打造融资平台,筹集基础建设资金,实现滚动发展。
第四。十二五”期间,提供土地保证。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据估算。从需求方面讲,全市平均每年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为2万亩,总量约为10万亩;从供给角度分析,省政府能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为2000亩,加上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每年约为1万亩,五年合计约6万亩,供需缺口达4万亩。这就要求我要开拓思路,寻找新的路径。一要在清理批而未建、闲置土地上突破。全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至少有2万亩,致使珍贵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要下决心把这部分土地清出来、用得上。二要在推进建设用地置换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上突破。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头号工程”尽快完成7个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切实做好县旧城镇、城关镇和涡阳县牌坊镇3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工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全市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8个子项目;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确保全年完成8000亩的新增耕地任务;做好去年置换项目的复垦验收和今年增减挂钩的组卷工作,今年市本级要达到1万亩,每县区要分别完成5000亩。三要在乡村规划区内集体土地的征收上突破。这方面,县、县发明了整村拆迁的好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四要在国有土地的房屋征收拆迁上突破。要进一步组织学习《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领会好文件精神实质,树立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要更细致、更民主、更规范,确保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市直和谯城区要加大老城区改造拆迁力度。五要在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上突破。要灵活运用计划、点供、移位、挂钩等手段,全力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用地,市本级要确保年内收储土地1.8万亩。要通过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开竣工时间和违约责任等方式,确保批一分地用一分地,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六要在狠刹私搭乱建歪风上突破。私搭乱建严重影响了乡村发展进程,影响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两违”处置,态度要坚决,旗帜要鲜明,方法要稳妥,一定要做到建一处拆一处,不要等到积累多了再搞什么大行动。七要加快保证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保证性住房任务10800套、棚户区改造6000户,首批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合计18800套(户)省政府要求,3月底上报地块和建设规模计划;今年计划建设的项目,6月底以前开工率要达到60%以上,10月底前要全部开工建设。希望各县区和市住建委务必高度重视,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任务。
四)把资金平安作为第一保障。
市政府决定。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举措。该文件已经下发,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资金平安、工程平安、生产平安和干部安全“四项安全工程”这是市政府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希望抓好落实。此,着重强调一下资金平安问题。一要明确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责任,资金使用部门是第一责任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资金的平安使用负总责。二要严格依照规定使用资金,依照权限和顺序进行审批、拨付,切实加强对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各项贷款等资金流向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不得随意改变支出项目和资金用途。三是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属于政府推销目录规定的项目,要实行政府推销;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财政资金帐户清查工作,加强对帐户和资金的管理,规范预算编制,坚决查处“小金库”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收支情况、市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大支出项目的审计,对市直重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每两年要全面审计一次,对项目建设、土地收储、土地征迁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理工作的监督,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查处。四要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和评审监督。当前,市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财政投资的项目很多,必需加强审计监督、财政评审。去年,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核减工程结算款6515.4万元,核减率为19.4%其中,市本级核减额1004.8万元,平均审减率11.9%比上年下降15.8个百分点。涡阳县对28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3404.2万元;谯城区对涡河拆迁还原小区配电装置等4个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价款结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1353万元。因此,当前一定要严格执行施工单位申报、项目单位审核、财政部门评审、审计部门审计的四步走”工作流程和监督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单位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对把关不严造成工程造价不实,经财政审计部门评审审计,审减率超过5%由建设单位书面向市政府说明原因;审减率超过10%由市纪委(监察局)会同相关部门立案调查,若是施工单位的责任,要将其列入黑名单。
三、扎实做好当前的几项工作
一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要及时掌握小麦苗情。确保单产水平有新提高,切实加强小麦田间管理。确保今年粮食增产2%目标实现。当前是禽流感等动物疾病多发时期,要切实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各项工作,加强食品平安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积极争取中央、省的水利项目和资金支持,尽早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项目,提前做好防汛抗旱的各项准备。要全力抓好涉农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要及早谋划夏种结构调整,力争玉米种植面积突破300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7万亩。原则上,流转的土地要用来种植药材、蔬菜等高效作物。
二要抓好工业运行调度。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特别是要通过纵比、横比、环比,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要指标的监测。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积极引导企业上市,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要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保证,确保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三要抓好乡村管理。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文明创建力度。将文明创建效果进一步向镇村延伸,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市开展“五佳乡镇”五差乡镇”评选活动。近期,市文明办要牵头准备召开农村清洁工程现场会。市区的文明创建上,要继续落实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一是要继续开展三轮车专项整治活动;二是要规范道路交通秩序;三是要严禁超载车辆穿越市区;四是要启动魏武大道的绿化、美化和网线下地工程;五是要启动小街巷道路修建工程。
四要抓好民生工程。今年我市将实施30项民生工程。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及早动手,任务已分配到各县区政府和市直15个责任单位。打好主动仗,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要保证资金落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要保证在4月中旬全部到位。要规范运作,严格依照政策要求和省民生办的各项规定,认真做好、做实每一个项目。各级各单位要切实依照责任书上的任务分解,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到人,确保序时进度,力争在全省获先进、获表彰。
五着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真正在难点上突破、求效上用心,实现从被动义务到主动作为的转变。要抓住孕情、手术、出生登记这些重点,坚持求实与求效相结合。五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要认真总结去年考核年度的经验教训。完善社会抚养费征管、育龄群众分类管理、二女户配套措施等相关制度。要加强调度,县区10天一调度,市里半月一调度,确保工作力度不减,坚决打赢计生工作翻身仗。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对策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1、概念分析
通货膨胀是与价格上涨相关联的范畴,但它又不是简单的价格上涨所能够概括的。通货膨胀应该怎样定义?一般比较认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可以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的较大幅度的上升的趋势。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价格的上升或者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第二,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而不是十分短暂上升,然后又归于下降,亦即在某一水平内周期性的变化,也不是价格总水平的一次性上升,即由于某种特定的冲击(如世界石油价格一次性的上涨)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一次性变化;第三,通货膨胀反映的是较大幅度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种小幅度内的价格总水平变化。
2、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1)“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源自于需求的过剩,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造成的现象。换言之,在需求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商品价格的普遍的、持续的上涨,即出现通货膨胀。如自发性消费的上升、自发性储蓄的减少、自发性投资的增加、一次性税收的减少、出口的上升、自发性进口的下降、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的下降等,上述因素所引起的总需求上升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并且只要没有什么力量使总需求下降,价格就不会降低,所以这里得到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是持久的。这就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的一般机制。
(2)“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不同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从供给方面出发来考虑的,指的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纯粹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之所以出现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这种解释,是因为在现实中,经常会看到价格与工资交替上涨的局面,似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关系,而工资是劳动市场上的价格,对于劳动市场的分析是总供给方面的问题。所以,就有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从总供给方面出发来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给予解释,这就是“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物价指数: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是相当于某一固定年份(基年)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某一标准集合或者我们称之为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费用,在当期购买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花费情况。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这是对给定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与CP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这三种物价指数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率变动趋势,但由于各种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所以指数并不相同。消费物价指数(CPI)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成因
1、食品类价格上涨堪称当前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去年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推动的。CPI分类指数显示,2008年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1.2%。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的不断减少、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因美澳等主要产区受灾减产,国际粮价节节走高,从而限制了我国从国际市场的大量出口,加之去年我国十几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因而国内粮食价格在供给冲击下快速上涨,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较快上涨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第一,2007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同比增长30.2%,房地产的发展加大了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出现稳步攀升。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直接加大了实质经济部门的经营成本,实质经济部门往往努力将由此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引起通货膨胀。我国CPI目前不计入房价,只计入房屋租赁价格。第二,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城镇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投资扩张必然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扩大,当这一需求超过了生产能力界限或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严重畸形出现瓶颈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在短期内又因种种因素难以扩张时,投资品价格就会出现持续上涨,投资品的价格必然居高不下,并且向下游产品转移,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
3、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量大。2007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403000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0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民币贷款余额221000亿元,同比增长15.2%。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大量人民币,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
4、国际市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2003年以来,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世界经济出现了连续5年的高增长,受国际市场需求趋旺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重要矿产品、原材料以及基础产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态势,这就推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从而产生国民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
5、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推动通货膨胀
在货币存量业已过量积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测。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是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同时,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以及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可能导致人们挤兑银行存款和抢购风潮,从而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
三、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1、开放国界,降低关税
外贸出口增速的迅猛增长拉动中国经济似乎一片繁荣,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潜在的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实际上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猛涨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资源已经支持不起如此快速的出口增长。而进口是支持物价冻结的一项有力措施,可以使引发通货膨胀的超额需求通过购买进口商品得到满足。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来增加进口,以缓解国内的供求矛盾。
2、对敏感商品实行补贴
对需要维持其价格水平的商品实行补贴,不但可以保证有关价格的稳定,同时又能够避免冻结物价可能导致的商品短缺。在食品领域采用商品价格补贴,可以稳住生活费用价格,从而阻止工资的上涨。但补贴措施并非完美无缺,它促使余额购买力的形成。这部分购买力,根据持有者各自的需求弹性,或用来购买补贴商品,引起该类商品需求量的放大,或用于购买非补贴商品,进而拉动其价格的上升。因此,在使用这一措施时,要谨慎选择实行补贴的商品与消费者群体。
3、税收政策
当课税目的在于收缩消费时,征税对象不仅是奢侈消费,也应包括大众消费。不同的税种起不同的作用,哪些税多抑制消费、少抬高物价以较准确的拦截收入中可能会过早花掉的部分,哪些税就更利于实现既定目标。如此说来,是否应提倡间接税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对一种商品的间接税被转嫁于物价,显然不能提倡;但如果应税商品不属于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统计范围,比如汽车价格,间接税就可以发挥劝阻功效。但是,税收政策有其局限性,很难单独发挥有效作用,需要其他措施的配合。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应建立一种征收面覆盖全体民众的所得税,同时对资本短期增值实行适度征税,并实施通过举债回收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回笼”政策加以辅佐。
4、货币政策
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其最极端的形式,是抽紧银根:把货币总量的增长控制在某个指标内,不论利率如何变动,货币当局都不能因利率的提高而放弃从紧原则;努力维持公共预算的平衡,这是实现中性货币的条件。上述措施,是货币当局用来调节货币发行特别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信贷发行的全部手段。国际上使用最多的方法有:提高利率,限制信贷总量或者限制信贷扩张量。这些货币政策都倾向于对货币总量的增长做出种种限制,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付诸实施。
5、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参照的原则是,相对货币流量,应加大实物流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节制收入的增长,因为收入是两种流量转换的必经通道。与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收入政策发力于收入形成阶段,有利于达到既减缓通货膨胀又防止生产和就业滑坡的目的。然而收入政策的落实会碰到诸多困难:一方面会受到工薪阶层的反对;另一方面,限制非工薪阶层的收入很难办到。我们缺乏能够调节平均国民生产率增长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之间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幅度之间相当差距的灵活机制。我们可以采取法律上的工资――物价控制手段或通过道德说服的方式,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参考文献】
[1] 莫里斯弗拉芒:通货膨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及成因[J].统计研究,2005(4).
[3]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国家统计局网.
[4] 张伟兵: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J].经济导刊,2007(4).
[5] 杨丽: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分析[J].武汉金融,2007(8).
论文摘要:文章作者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以一位专职教师的视角,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教学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应对方法和措施。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院校,凭借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长期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了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所谓人文性,主要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及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
首先,学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国后的文学因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命运曾一度大起大落。与政治的关系刚刚冷却下来,却又遭遇更为强劲的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再一次难以自持,在金钱化、欲望化的书写中,沦入万劫不复的堕落的深谷,读者也由寄予厚望变为弃之而去。文学面临的生存困境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技术化,使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2001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论如何评价这一变化,都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
再次,学生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设置特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文学常识、文学现象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师点拨,要求学生在课后的阅读中去体验、去感悟作品,并写下心得和体会,既注重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又强调写作方面的训练。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还加入了专题报告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所谓专题报告式,是由教师指定作品,让学生阅读,根据笔记选定一名学生做专题报告,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最后分析总结;讨论式教学则由教师集中选出几个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中间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并加以总结。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和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并强化了教学效果。
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
中国消费了全球能源的21.3%,创造了世界GDP的11.6%,这两个数字很扭曲。近十年来中国的总能耗要增长0.8个百分点,即使今后几年放缓GDP增速,到2020年全国总能耗也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节能减排的目标难以完成。在节能减排方面,应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加快推进能源价税改革。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税费改革已酝酿多年,因牵涉面大,举步维艰,资源税、资源占用费、环境税等改革是“双刃剑”,要权衡利弊分步出台,征收资源税应用于资源的勘探开发,返回资源产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但由此带来制造业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推动等不利因素,要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逐步消化、多方承担。
加强合作消除“亚洲溢价”
田中伸男(国际能源署前任署长)
液化天然气(LNG)的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情况非常明显。进口到亚洲的天然气比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高出3-5倍。当然运输、汽化等都会造成成本上升,即使考虑到这些成本,我们的溢价也是大大超过欧洲的。日、中、韩和印度等亚洲能源进口大国,应通力合作,通过签署目的地条款(采购的LNG只能运抵特定目的地)进行合同限制,建立中转市场,共同对LNG定价进行影响。页岩气和天然气目前这种井喷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美国而言,把天然气的价格和石油价格挂钩是非常错误的,要考虑到亚洲经济体的发展速度,石油价格越高,越会抑制天然气价格。同时亚洲国家自身也需要寻求一个更新的方案,这个新方案不能仅考虑进口国的利益,也要和出口国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新能源发展要有序有度
张廷克(华能集团副总经理)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电力空前发展,今年的电力装机规模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发展也带来了排放和雾霾。中国的能源和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需要通过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互补,东、西部互补,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输电、配电、售电,在现有体制下,发展分布式能源就是要从这个蛋糕里切一块出来,国家电网可能有矛盾心理,这需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新能源的发展要协调,要有序有度。要和电网输送、调节能力相适应,和政府的补贴能力和用户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过度发展,国家补贴不起,消费者承受不了,经济竞争力也会受影响。
绿色经济发展对化工业带来挑战
钱明诚(德国朗盛化学中华区CEO)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化工制造行业的挑战很高,口头上说可持续发展容易,实际操作很难。现在的社会发展谈的是百年大计,不再是过去的“多快好省”,我们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化工行业在实际操作中要有计划,要多花钱。欧盟在2012年11月开始实施新的轮胎标签法,这对工业界是一个挑战,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中国有六七百家轮胎生产商,这些轮胎厂商是朗盛下游企业,朗盛帮助这些厂商,一起在轮胎技术上做开发,在原材料上做合作,使企业自身、合作伙伴和整个社会都收益。
中国应推动柴油轿车发展
徐大全(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汽油是我们原油的很大的一个消耗户,用电能够解决原油的危机。但是从市场的排放角度来说,因为90%来自于火力发电,用电动车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2020年中国到底能有多少纯电动车,我们的预测可能会在5%左右,甚至以下。我们中国的商用车,商用车道路上跑的卡车和欧洲美国跑的卡车相比,我们的油耗要比他们高至少20%左右,这中间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的空间需要我们一起来推动。此外,轿车中间柴油化的比例相对低,大家都知道柴油机的油耗比汽油机要低25%,欧洲大概50%以上的轿车都已经是柴油机了,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中国从政府层面是否应该推动柴油轿车的发展。电动车是我们大家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现有的内燃机车的减排的任务。
能源企业要向前端管控转型
邓建玲(华电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能源今后不能走“靠投资、靠规模”发展的路,要走质量和效益的路,能源产业必须高举能效的旗帜,能效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对能效问题关注不够,才有大量的过剩产能和污染企业,因为没有用能效杠杆和门槛叫停他们。 要系统看待能源产业发展,一条龙地看投入产出、能效和应用前景,就是看能源结构、比重、自然条件和禀赋,是不是最优组合,是不是符合经济规律。没有系统不可能有最优,没有系统的优化组合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实现能源转型升级,还要由末端控制向前端管控转型。能源企业、投资项目和存量资产需要末端刺激,但还有统筹兼顾问题,对增量资产一定要有前端管控。高效、低碳、低污染的鼓励发展,低效、高污染的要坚决用门槛卡住,这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
加快新能源发电上网
刘航(汉能全球光伏应用集团高级副总裁)
新能源的有序发展是一定的。目前,很多电上不了网,有些人将其定义为垃圾电,实际上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新技术,比如说风光电互补,或者是风电、光伏再加上水电的互补,这样的技术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了。另外在微网这方面我们也已做了很多探讨,针对光伏、针对燃气的分布式,在不同的区域到底应该怎么向下,怎样更切合实际地应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匹配的衔接。
纯电动车普及尚需时日
陈平(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电动车、节能车毫无置疑对节能减排,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我们国家前几年重点放在了纯电动车上,但是长安一直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我们的战略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混合动力车、节能汽车它是一个市场普及的东西,纯电动车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应该说现在是一个追求普及的阶段。另外像燃料电池车、可替代燃料车,那是一个更未来的东西。
绿色经济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推动
关志华(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我们现在更希望的是,更多我们的供应链同行以及我们下游产业,都一起去推动绿色经济,因为有很多技术已经存在了,我们也愿意去分享,但使用的过程以及他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很多的配套,而且并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做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推动。现在我们政策的导向,我们产业的导向并不是按照一个产业链来推动的,因为有很多所谓的绿色经济并不是单一的。
中国推动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相对简单,因没有考虑到一些鼓励的作用。中国现在需要先做再试、再考虑,但是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欧洲公司,我们看到欧洲已经做了十年以上这样的经验,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也非常积极的把这些意见交给政府,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在学习的过程。
中国新能源发展并不激进
高纪凡(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
分布式新能源并网难的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要承担一定责任,因为国网承担了电力的输送和售卖。太阳能在德国的发电中的比例已占到了约三分之一,为什么我们的电网做不到?究竟是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太快了,还是国网配套新能源的能力发展太慢?中国政府规划在202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可再生能源来解决。
中国的新能源并不存在激进发展的问题。1997年德国实施7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2004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太阳能并网发电,当时每年约50万户屋顶安装太阳能,目前已翻倍。
中国人口是德国的近20倍,目前在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工商业屋顶,按照每个屋顶一吉瓦计算,总量8吉瓦目标需要约8000个载体,预计3-5年后需要200万户屋顶,那么现在就需要电网对未来可能接入的太阳能分布式屋顶做准备。
页岩气开发需要引入更多国际企业参与竞争
涂建军(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主任)
在油气行业,页岩气的开发在美国主要是由中小型的公司启动的,即使现在它主要的行业增量的来源,也不是由大的油气公司提供,在中国当前这个国情下,国内就是主要的三桶半油,把握持国内油气行业的情况下,如何基于我们现有的能源行业格局,做一些渐进性的,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一些改变、一些改革,让相关的国际上有优势的公司能够参与竞争,更多地在油气官网改革,在国内页岩气的研发方面做一些改进。
美国页岩气革命何以成功
陈黎明(BP中国区总裁)
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预计到2016年,美国的LNG开始出口以后,将会对传统的出口国卡塔尔、俄罗斯、澳大利亚产生一定影响。页岩气革命减少了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但中国、印度对石油依赖还会不断上升,由此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不言自明。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在于:第一,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页岩气先驱们不断的创新,使得过去的边角料成为了今天能源供应的重要矿种之一;第二,市场开放与竞争。为什么页岩气革命发生在美国?美国有1万多家油服公司,不断地竞争、创新技术降低了成本;第三,管网发达。美国目前的天然气管网从1994年就已实现开发商与运输的全面分离,第三方对管网的无歧视准入条件,为页岩气并网输送奠定基础;第四,明细的矿权和矿权交易机制。美国的天然气是私人拥有,这些资源的拥有者有开发页岩气的强动力,也为油气公司获得这些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看好中国页岩气开发前景
关键词:最低质量标准;信息不对称;价格竞争;产量竞争;管制
最低质量标准是一种常用的产品质量管制手段,进入市场的产品或劳务必须符合政府部门规定的最低质量要求。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例子,包括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如电器、汽车、健康护理设备;纺织品、食品、药品的含量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工作场所设备的工效学要求;环境相关标准,如能源或燃料标准、材料处理或回收要求(Kuhn,2007)。那么,为什么自由放任的市场不能提供社会最优的产品质量水平,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管制?传统上,芝加哥学派是反对政府制定最低质量标准对市场进行管制的,因为这种管制违背自由主义原则,并且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Friedman,1962;Stigler,1971)Friedman(1962)在《资本主义与自由》这本论著中专门有一章讨论“职业执照”,这是一种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质量标准,并且其别论述了行医执照。他认为,即使在医药领域颁发执照比在大多数其他领域如此做具有更为充分的理由,由国家机关颁发执照也是不可取的。Stigler(1971)认为持有执照才能从事某一职业,是利用政治过程改善一集团经济环境的方法;因为无照营业是触犯刑法的,执照成为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而Leland(1979)发表了《庸医、“柠檬”、职业执照:最低质量标准理论》一文,针对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表明最低质量标准(如职业执照)有助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可以改进社会福利水平,给最低质量标准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这篇开拓性的之后,又重新燃起了经济学家对最低质量标准研究的热情。到目前为止,已经涌现出大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明由于产品质量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最低质量标准可以缓解此过程,增加社会福利水平;第二部分是厂商进行价格竞争时,最低质量标准对厂商行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厂商进行产量竞争时,最低质量标准对厂商行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对比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主要研究结论,发现最低质量标准的影响十分依赖于模型假设;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第五部分是结论和研究展望。
一、逆向选择与最低质量标准
Akerlof(1970)研究表明,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以及严重的市场失灵。比如,在产品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产品质量信息。买方利用市场的一些统计数据来判断他们将要购买的产品的质量,并且愿意以平均质量的价格水平支付购买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于平均质量的产品将退出市场。由于高质量产品退出市场,导致市场上产品的平均质量下降。如此,买方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也随着平均质量下降而下降,结果导致更多高质量的产品继续退出市场。如此循环反复,直到最后,产品市场上只剩下低质量的产品。Akerlof解释了市场上低质量产品排斥高质量产品的机制,给出了低质量产品为什么能够排挤高质量产品的一种信息不对称解释模式。这与“劣币驱逐良币”的格欣雷法则(Greshams Law)在原理上非常相似。
当然,对于信息不对称理想的补救办法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在一些情况下,重复购买、产品标示和其他一些形式都可以减少或消除不对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消除信息不对称可能需要付出很高成本。所以,应该寻找减少质量扭曲更经济的方式。除了市场机制之外,政府干预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工具。Leland(1979)表明最低质量标准可以解决逆向选择的现象。他研究发现:如果卖方提品或服务的机会成本是质量水平的减函数,最低质量标准一定会增加社会福利;如果卖方提品或服务的机会成本是质量水平的增函数,那么市场对质量变化更敏感,需求弹性和提高质量的边际成本更低时,最低质量标准更可能使社会福利水平增加。但是,如果职业执照或者其他最低质量标准形式限制进入的话,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影响。并且如果质量标准是由同行(或行业)自己设置,标准很有可能会过高。
与Leland模型不同,Shapiro(1983)假设产品质量是内生的(exogenous),他研究完全竞争但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厂商的产品质量选择。模型假设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观察到各个厂商产品的质量,只能根据该厂商在上一期提品的质量来预期下一期产品的质量。预期的产品质量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不同,或者说出价不同。每个厂商都可能削减当期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弃信战略”(flybynight strategy)。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厂商的声誉,使消费者对该厂商下一期产品质量的预期降低,支付意愿也随之降低。所以,厂商为了用激励保持良好的声誉,会提高当期的产品质量,这就是所谓“守信战略”(faithful strategy)。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减少当期的利润。因此,厂商必须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之间进行权衡,使厂商长期利润最大化。均衡的需求表中,高质量产品的价格会高于厂商的生产成本,Shapiro把它定义为溢价(premium)。溢价可以看作声誉的回报或者保持质量的激励。法律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越高,高质量的溢价越低(因为最低质量高的话,弃信战略就缺乏吸引力),提高质量标准时就存在正的“信息外部性”。提高最低质量可以降低高质量产品的均衡价格,因此增加使用高质量产品的消费者的剩余。但是,本来选择购买低于质量标准产品的消费者会产生直接损失。所以制定最优的标准时必须对收益与损失进行权衡。
三、产量竞争
如果厂商在博弈最后一个阶段不是进行价格竞争,而是进行产量竞争,最低质量标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一)静态分析
Valletti(2000)考察了产量(古诺)竞争下的最低质量标准。与Ronnen(1991)假设厂商在博弈最后一个阶段进行价格竞争不同,模型假设在投入一定质量开发成本之后厂商进行产量竞争。研究发现,在产量竞争下,实施最低质量标准会减少社会福利。因此,引入最低质量标准产生正的福利效应的政策含义不能在任何模型中都成立。在选择不同模型时必须首先搞清楚行业具体情况。在厂商设置生产安排远远先于产品投放市场销售的行业中,可以假设厂商进行产量竞争,例如,世界能源市场、汽车市场和交通运输行业。相反,在其他的制造或服务行业,不受产能约束影响,厂商更自然地被认为进行价格竞争。只有在这样的情形下,质量开发产生固定成本,Ronnen(1991)的分析才更合适。这个研究发现加深了Constantatos和Perrakis(1998),Maxwell(1998)和Scarpa(1998)等人提出的对价格竞争模型中实施最低质量标准时产生有利影响的怀疑。Constantatos和Perrakis表明最低质量标准福利影响关键在于质量选择的时机。Maxwell研究证明最低质量标准会减少厂商进行创新的激励,导致更低水平的社会福利。Scarpa研究了三个厂商时的情形。
Jinji和Toshimitsu(2004)对Valletti(2000)模型进行扩展,考察结论的稳健性。第一,厂商之间的对称一般化为不对称情形。所谓不对称指的是不同厂商改善产品质量时的成本是不同的。这种扩展从实践角度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在真实世界里,更可能的是在同一个行业中不同技术的厂商同时存在。第二,放松厂商的质量排序(quality ordering)是外生给定的假设。因为在纵向差异化双寡头垄断模型中,在质量选择阶段存在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质量排序是内生决定的。他们重新考察在质量排序内生时最低质量标准的影响。当两个厂商之间的技术差距足够大时,低技术厂商没有激励生产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在质量选择阶段均衡是唯一的,尽管质量排序是内生的。因为这种情形与质量排序外生给定时的对称双寡头垄断非常相似,所以他们主要关注技术差距不大时在质量选择阶段多重均衡的情形。然而研究发现,质量排序内生给定时的结果与Valletti(2000)模型相比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二)动态分析
在前面分析中可以看到,如果厂商进行的是价格竞争,那么适度的最低质量标准被认为对社会是有利的,而如果厂商进行的是产量竞争,一般被认为是有害的。Napel和Oldehaver(2009)认为这两分法只有在静态条件下才能成立。他们研究表明,如果厂商进行产量竞争,最低质量标准也可能是增加福利的。在没有管制时,均衡质量的扭曲降低单次博弈环境下产生的总剩余,也减少重复博弈时厂商之间进行串谋的吸引力。因此,最低质量标准可以阻止串谋或者破坏其稳定,产生动态效率。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收益超过最低质量标准的静态成本,也就是说,最低质量标准提高了总剩余。如果允许进行单边支付(sidepayment),这个结果其实也可以在简单的最低质量标准的基准情形下得到。当然,他们也承认研究结果不能期望在任何厂商成本结构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下都成立。关键是,其他促进竞争的政策工具存在,它们可能比最低质量标准能更有效、更经济地阻止串谋行为。但是,不能保证这些政策工具不会产生经济扭曲(如游说、、欺骗等);另外,引入最低质量标准可能还存在其他好的理由,如交通或者通信等行业的技术溢出,公共卫生或消费者安全的考虑,贸易政策战略等等。
四、实证研究
大多数实证研究在估计最低质量标准对总供给减少的影响,但不是很关注其对价格与质量的影响,并且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护理服务行业和劳动力市场。Wiggins(1981)研究发现更严格的管制减少新药的引入率和研究经费。Carroll和Gaston(1981)研究发现执业许可制度明显减少了专业服务市场执业许可证的存量。Gormley(1991),Lowenberg和Tinnin(1992)研究发现更严格的最低质量标准减少了每个儿童人均可用的儿童护理职位。Blau(2003)从供给方角度研究妇女被雇佣从事儿童护理员的概率,他发现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显著地影响最低质量标准的效果。如果排除州和时间的固定效应,管制严格度综合指数对儿童护理供给有正面影响,但是如果包括这些固定效应的话,就没有影响或者为负面的影响。
Chipty和Witte(1997)以及Blau(2007)使用有限厂商样本,观察卖方行为。Chipty和Witte采用了1990年美国“国家儿童护理调查”的大约1000家儿童护理中心的横截面数据,发现更严格的最低质量标准减少厂商给一定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的可能性,尤其是婴儿护理。最低质量标准没有导致降低提供的服务水平,厂商倾向于增加服务的平均质量和最高质量。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厂商试图缓和价格竞争,希望与同样被管制的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更大。Blau(2007)使用美国四个州儿童护理中心详细的横截面调查数据。他发现最低质量标准对投入品使用有一些影响,但是当包括州的固定效应时,价格或者质量的正面效应不稳健。特别是,更严格的管制使儿童护理员的工资下降,表明护理员能够忍受管制的发生。
Hotz和Xiao(2005)研究了最低质量标准对职业执照的影响。他们发现职业执照限制工人的劳动供给,使得到职业执照的工人工资增加,但是对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没有多大影响。然而,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障碍主要在于数据的获得。厂商的营业执照和工人的职业执照,这两类最低质量标准有细微的区别。对于厂商来说,进入、退出和竞争是重要问题。另外,实施最低质量标准也许对雇员和雇主的影响是不同的。
五、结论和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如果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合适的最低质量标准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在静态环境下,如果厂商进行价格竞争,最低质量标准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如果厂商进行产量竞争,最低质量标准会减少社会福利;在动态环境下,最低质量标准的影响结果不确定。一言以蔽之,实施最低质量标准的必要条件是市场失灵。但这不是政府对市场进行质量管制的充分条件。因为,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也会失灵。所以,通过综述可以发现未来的研究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前人研究都有一个隐含假设:政府是“仁慈的计划者”,并且实施标准不存在任何成本,也没有监督困难。如果假设政府同样是经济人,标准由政府来设置,那么由于种种原因,标准可能会有意设置得过高或过低,没有达到社会最优。比如在一个对政府不作为没有严格问责的社会里,政府可能会设置过高的标准,留出寻租空间,使执行人员获得一定的权力和利益。
第二,在有限理性假设下,消费者的偏好时间不一致,自我约束成为了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焦点。因为人的理性“缺陷”,自由家长主义(libertarian paternalism)不涉及胁迫,最有激情的自由主义者也能接受的某些家长主义可以称之为自由家长主义(Thaler和Sunstein,2003)。或非对称家长主义(asymmetric paternalism)非对称家长主义的管制目的是帮助那些有限理性的人们避免犯成本过高的错误,同时仅对理性的人们加以很小的成本甚至不加以成本(Camerer et al.,2003)。成为一种新的管制理论基础。人们在有些时候会自愿地减少选择集。如果消费者在选择产品质量时是有限理性的,政府通过限制低质量的产品进入市场,可以使消费者获益。
第三,国内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我国政府在很多行业都已经实施最低质量标准,但是实际的效果如何尚不清楚。所以,细致收集国内市场数据,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Akerlof,G.A.,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pp.488500.
[2] Blau,D.,2003,“Do Child Care Regulations Affect the Child Care and Labor Market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22,pp.443465.
[3] Blau,D.,2007,“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hild Care Regulations”,Labor Economics,Vol.14,pp.513538.
[4] Camerer,C.et al.,2003,“Regulation for Conservatives: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the Case for ‘Asymmetric Paternali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Vol.1151,pp.12111254.
[5] Carroll,S.,and Gaston,R.,1981,“Occupational Restric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 Received:Some Evidence”,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47,pp.959976.
[6] Chipty,T.and Witte,A.,1997,“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rms’ Responses to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Regulation”,NBER Working Paper,No.6104.
[7] Constantatos,C.and Perrakis,S.,199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Entry,and the Timing of the Quality Decision”,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13,pp.4758.
[8] Crampes,C.and Hollander,A.,1995,“Duopoly and Quality Standard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9,pp.7182.
[9] Ecchia,G.and Lambertini,L.,1997,“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nd Collus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Vol.45,pp.101113.
[10]Friedman,M.,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Gabszewicz,J.J.and Thisse,J.F.,1979,“Price Competition,Qualities and Income Dispariti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Vol.20,pp.340359.
[12]Garella,P.and Petrakis,E.,200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 and Consumer Information”,Economic Theory,Vol.36,pp.283302.
[13]Gormley,W.,1991,“State Regulation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hild Care Service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10,pp.7895.
[14]Hackner,J.,1994,“Collusive Pricing in Markets for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Produ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2,pp.155177.
[15]Hotz,V.J.and Xiao,M.,2005,“The Impact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on Firm Entry,Exit and Product Quality:the Case of the Child Care Market”,NBER Working Paper,No.11873.
[16]Jinji,N.and Toshimitsu,T.,2004,“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Asymmetric Duopoly with Endogenous Quality Ordering:a Not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26,pp.189199.
[17]Kuhn,M.,2007,“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nd Market Dominance in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Duopo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25,pp.275290.
[18]Leland,H.E.,1979,“Quacks,Lemons,and Licensing:A Theory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7,pp.13281346.
[19]Lowenberg,A.and Tinnin,T.,1992,“Professional versus Consumer Interests in Regulation:the Case of the U.S.Child Care Industry”,Applied Economics,Vol.24,pp.571580.
[20]Maxwell,J.W.,199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s a Barrier to Innovation”,Economics Letters,Vol.58,pp.355360.
[21]Napel,S.and Oldehaver,G.,2009,“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Cournot Competition”,BGPE Discussion Paper,No.82.
[22]Ronnen,U.,1991,“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Fixed Costs and Competition”,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2,pp.490504.
[23]Scarpa,C.,199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with more than Two Fi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6,pp.665676.
[24]Shaprio,C.,1983,“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8,pp.659680.
[25]Stigler,G.J.,1971,“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Vol.2,pp.321.
[26]Thaler,R.H.and Sunstein,C.R.,2003,“Libertarian Paternalis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3,pp.175179.
[27]Tse,C.Y.,2001,“Risky Quality Choice”,Intem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9,pp.185212.
[28]Valletti,T.,2000,“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Cournot Competition”,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18,pp.235245.
[29]Wiggins,S.N.,1981,“Product Quality Regulation and New Drug Introduction:Some New Evidence from the 1970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3,pp.615619.
[HT][STHZ]A Literature Survey on the Theory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Jiang Chunhua
[WTBZ][STBZ](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