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第1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注老年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利用城市建筑规划来解决目前的老龄化难题,不仅是我国尊老传统的实际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图1〗

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表1〗

表1全国老年人所占比例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建筑规划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保健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显著。我国有部分城市,特别是老城市,将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步转移到社会,其中老年人问题将首当其冲。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整体角度考虑设置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更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增加社会基本老年设施以满足老龄化量的问题

增加住房。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

增加老年公共设施。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

增加老年公共配套设施。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保健站、门诊所等)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增加老年管理机构并出台政府政策控制其财政分配。现在我国城市中,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少得可怜,要进入这些设施条件十分苛刻、费用昂贵,致使相当数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处境困难。〖图2〗

表 2 我国社会养老设施体系功能

改进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以满足老龄化质的问题

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图3〗

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图4〗

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强调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前者着重于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发挥自理能力的居住条件;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应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心理学上的,有医学上的,有社会学上的。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外沿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贵庆著,《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林武著,《城市老年住宅区的户外空间设计》,华中建筑,2005

【3】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2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度探析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 A

在进入老年时期时,人们相应的就会出现经济收入的降低,老年人需要稳定的经济来源来安享晚年,可以不用因为没有了劳动力而担心生计。因此,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创建了针对老年人的收入保障体制,主要是为了降低减少老年人的生活压力。可是,社会老龄化的状态越来越严重,国家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保障体制压力日趋增大。因此,做好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现状是当务之急。

一、社会老龄化所具有的发展趋势以及主要特征

自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是由高出生率以及高死亡率逐渐朝低出生率以及低死亡率发展过渡。在七十年代之后,伴随着在我国国内成功的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使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迅速得到降低,却加快了国内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进程,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老年人的数量规模巨大且发展速度极快。据有效数据显示,整个世界有5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亚洲就有大约1.9亿,而中国含有老年人数量为9697万,位居世界之首,在上世纪末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完成了由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过渡。据统计,中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的人口类型转变在法国用了近115年左右,英国用了45年左右,瑞典用了85年左右,美国大概要用70年左右的时间。同这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可以得知,我国人口数量发展速度极快,而且老龄化的进程十分迅速。

其次,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要比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超前。众所周知,在发达国家存在的人口老龄化大多是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在经济的发达背景下产生的,但是,我国确是在这些因素都不发达的综合水平下快速出现了人口的老年化。在所有国家中步入老年型国家所体现的国民生产总值都要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1千美元以下,是一种未富先老现象,这会提高我国解决出现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再次,我国国内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在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但是从农村走出的几乎都是青壮年,加剧了在农村中的老龄化程度。有资料显示,在90年我国一共有9697万包括60岁在内的老年人,这其中包含1833万人口生活居住在城市里,有601万生活居住在镇中,而生活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数量达到7263万,这些数据占据老年人的人口总数分别为:18.9%、6.2%以及74.9%。不难得出,在全国老年人口中有3/4生活居住在乡村里,有1/4老人生活在城市中,农村的老龄化人口程度较高。

第四,存在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普遍发展不均衡。人口的老龄化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之间有很大差别。其中,上海、天津、浙江、北京以及江苏五个省市早已领先步入了人口的老龄化。在2000年我国所有省市都步入老龄化时,有些部分地区却延迟了很长时间后转型为人口老龄化。

二、国内现存养老保险制度状况

大家都了解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养老问题,我国要及时解决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趋势,让他们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个人的养老问题逐渐从家庭迈入社会,慢慢变成了国家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养老保险体制,目的就是有效的解决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在养老保险的改革中存在几个问题包括:

第一,针对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方面缺少有效途径。养老金的增值以及积累在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方面是极其重要的。可是我国政府在设计规划养老保险时却没有将养老保险和物价指数绑定在一起进行调整,众所周知,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物价的上涨和通过膨胀的现象会是不可避免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便会制约影响退休老职工的生活状态。针对养老金保值方面是这样的,就更不用考虑其增值方面存在的有效手段了。第二,存在的替代率差异不够显著。依据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目的普遍认为它具有对收入进行调节的作用,也就是说对有不同收入的退休职工而言替代率值是有差异的,表现为高收入退休职工的替代率较低,低收入退休职工的替代率较高。而在我国对不同收入者其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替代率差异不够显著,这便不符合养老保险在互助共济方面的特性,更加不符合国内地区差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第三,存在空帐运行的个人账户。大家都了解国内企业不仅要为内部在职的职工存储养老金,还要为企业的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面对着双重的压力。而我国的社会经济为了有效避免这种双重压力其设计规划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是用空帐来进行支撑的,也就是说在个人的帐户资金不充足时,运用统筹的资金来补充;在统筹的资金不够时便会从个人的帐户借用。这样操作的最终结果是很容易造成个人拥有的帐户出现支付的危机。

三、国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

针对以上我国目前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深化改革,是我们迎接老龄化人口提出挑战的重要措施。

第一,采用拓展渠道的投资方法,争取使养老金获得增值。我国国情是有着剩余劳动力却匮乏资本的国家,将资金投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中要比存放在政府银行或者买政券有更高的收益。因此,国家政府应该合理的放松养老金投资方面的把持,进而为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供应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二,要适当合理的使替代率间距拉开,以确保对养老金进行支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对不同地区的老龄化因素以及人口的平均寿命进行估算,制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命表;另一方面是要根据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调整个人的缴费部分。这样做目的是真正的做到高收入的退休职工有低替代率,而低收入的退休职工有高替代率,实现最终互助共济的保险目标。第三,实现空帐向实帐的转变,采取阶段性的对退休年龄进行延迟。如果能够延迟新人同中老年人之间存在的交替时间便能够有效解决掉空帐的问题,所以,在我国步入老龄化时采取阶段性的延迟在职职工的退休年龄能够有效的降低赡养率,并且能够减轻发放养老金所存在的压力,渐渐的能够使空帐转变为实帐。

总 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在城乡方面仍然存在差距,我国应该抓紧时间创建有效的、有益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迎接我国老龄化所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使我国老人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第3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障;目标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

一、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的主要矛盾

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因此,我国养老保障基本目标模式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主要包括:其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并且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因此,我国养老保障目标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保障,确保大多数人的养老安全,这是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二,推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因此,养老保障制度不仅需要作为一种社会稳定器来发挥作用,而且应当具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激励功能。其三,目前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迈进,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上,更加需要注意区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充分考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其四,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成为主要内容。下一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之间应当能够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应当不仅有助于减轻国有企业过重的负担,而且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分析当前养老金制度改革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通过迅速增加人口和资本要素扩大产出的粗放式方式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人均生产效率容易被忽视。但是,养老问题是针对个人的,主要关注人均指标;一个人创造财富,需要与一生的消耗相匹配。这种经济快速扩张与人均产能不足的矛盾,是我国将长期受到养老金问题侵扰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经济增长成本较高,包括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交易成本很高。在这种条件下,居民现金收入和能够用于养老的其它资金来源受到挤压,从而造成社会养老金资源不足。另外,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还体现在我国养老金问题浮出水面的时间相对较晚。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前劳动年龄人口迅速扩张时期,政府资金相对宽裕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部分掩盖了经济整体低效率。

综上所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将是养老保障供给能力将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与矛盾为下一步改革在客观上规定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即首要的不是选择何种制度模式最优,而是何种制度模式安排更能够确保国家安全顺利地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二、完全积累制不应成为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转轨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本身将导致家庭及个人责任承受能力弱化,市场机制“失灵”正是社会化的保障机制产生的基础。从根本要求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保障社会成员以合理收入安度晚年。如果养老保险改革走向个人承担完全责任、市场机制完全取代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管理取代政府负责、养老保障基金完全资本化的极端,则将失去社会保障的本源意义及其内生的责任共担、互助互济机制,这种改革不仅需要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而且还隐含着牺牲公平、潜伏危机的社会风险,必然使一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手段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从国际范围来看,虽然养老保险改革可以通过适度扩张个人责任来减轻政府责任、通过部分保障领域或部分保障环节私有化来促使运行效率提高,但如果走向个人负责的极端或将这一公共领域完全转变为私有化并由自由市场来调控,这可能有违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

三、部分积累制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过渡性目标

从历史上看,现收现付制主流地位的形成与老年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人口结构的特点存在很密切的关系,这表明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筹资模式选择存在内在的关系。从老年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关注,主要是看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它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也反映着两个年龄群体的利益关系。应当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收现付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人口年龄结构突变是促使养老保障私有化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在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适当采取部分积累制,充分发挥两种制度模式的相对优势,合理化解老龄化和历史债务问题。从这一点能够推断,“统账结合”模式将成为我国传统现收现付模式的过渡形态。讨论静态老龄社会的老年社会保障,其意义在于把思考的时间线索放得更长远一些,从长期的发展方向把握老年社会保障所应采用的筹资模式。在人口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后进入静态老龄社会,主要特点是劳动人口赡养率将保持较低的水平。在静态老龄社会中,比较两种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并没有明显的缺点,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优点。其中,现收现付制受到最为严厉的质疑是可能出现支付危机,但这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动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入静态老龄社会后,在待遇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养老保障支出、缴费率将逐步稳定,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现收现付制的另一个缺点是增加从业人员负担。实际上,在年轻型人口结构下,现收现付筹资模式负担率小于积累制。即使在静态老龄社会中,主要应当通过提升社会经济效率、平衡老年人与劳动人口利益关系来解决,而不能依赖于制度模式调整。另外,现收现付制抗资金风险能力强、制度确定性大、社会稳定性强,更加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尤其是在社会赡养率降低的条件下,更加应当发挥现收现付制的调节收入、平衡资金的优点,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向设计安排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个人积累制的积极作用,可以随着社会养老保障意识、投资理财能力的提高,由社会居民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需要做出合理安排。

四、当前养老保障模式转轨时机不成熟

从国际实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何时进行现收现付制体系向混合体系的转轨,关键要看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就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来看,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居民消费倾向不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加速养老体系转轨将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4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反向抵押贷款;倒按揭;老年人;抵押;成本费用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了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而且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13亿,占总人口的10.41%。据人口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比例将逐年增大,据测算,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反向抵押贷款正是针对老年人养老推出的一种住房金融产品,它使得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满足日后生活中的需要或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产来养老,同时可以继续拥有自己住房的居住权,为老年人养老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国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推行了反向抵押贷款,解决了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鉴于我国目前老年化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曾推出过试点。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简要介绍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产生和发展

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被称为倒按揭,这是因为它在流程和操作原理和按揭贷款基本相反。

关于反向抵押贷款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种是说起源并发展于美国;另一种就是说起源于荷兰而后来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反向抵押贷款最早出现于荷兰,但是由于经济、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是在后来的美国,在潜在的市场需求和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反向抵押贷款逐步得到了发展。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初期产品,但是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州劳瑞山的一家银行创立的。1989年FHA以其创立的HCEM产品进入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直接促进了反向抵押贷款迅速的发展,随后FannieMae进入反向抵押贷款市场又再进一步促进了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品种丰富,操作更加规范,市场也逐渐扩大,为老年人的福利的提高起到了重大作用。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一些国家都推行了反向抵押贷款,但是发展程度不一。我国目前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并且在少数几个地方比如南京、上海、重庆等地进行反向抵押贷款的试点。

(二)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

反向抵押贷款是将自有房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取得贷款以用于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或者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在贷款期满时以出售自己所拥有的房产或者其他途径还贷,这项贷款主要针对老年人。

在生活实际中,反向抵押贷款一般可理解为老年人以自己的房产做抵押,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申请成功后将获得金融机构支付的贷款用于生活上的各项花销,解决老年人因退休、失业等原因而无固定收入、生活无保障问题,为老年人的养老提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这种贷款和人们在年轻时的按揭贷款买房在方向上是几乎相反的,所以在我国又被称为倒按揭。

(三)反向抵押贷款的申办

反向抵押贷款申请方面包括资格审查和额度的审批。

1、反向抵押贷款申请一般资格条件有:反向抵押贷款一般针对老年人,具体而言有些国家如新加坡要求年满60岁的老年人,有些国家如美国要求62岁。申请人必须有可以作为抵押的房产,一般要求是自己独立拥有的并自己居住的房屋。老年人的负债方面有特定的要求,最好没有负债特别是其他贷款。

2、在额度审批方面,反向抵押贷款的申请者可能有所差别,主要影响因素有:房屋的价值、申请人的年龄、目前贷款利率等,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房屋价值越高,利率越低,申请者所能够申请到的贷款额度就越大。

(四)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

反向抵押贷款有无追索权和期限的独特性特征。

反向抵押贷款的一个主要特点即它是一种无追索权的贷款,这意味着贷款的总额不能超过房屋售价,贷款人也不能对借款人除房屋外的其他资产求偿。换句话说,即使借款人所借本金加上利息已经超过了资产变现的价值,需要偿还给贷款人的金额也以房屋价值为限。而这也恰好是金融贷款机构所必须承担的风险。

反向抵押贷款的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贷款期限的独特性。贷款必须到申请人死亡或者搬出住所时贷款机构才能出售申请人的房产来归还贷款期间的贷款本金和利息,而不能强制老人在死亡前还贷或者强制其搬出自己的住所。当然,贷款机构也为自己保留了一些结束合同的例外情况来保护自己。比如在美国当借款人无法支付财产税时贷款就自动到期,贷款机构有权要求屋主清偿该贷款。

(五)反向抵押贷款的意义

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1、它开拓了养老的新途径,为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问题。当老年人在使用反向抵押贷款时:(1)保证了日后养老生活的经济来源,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2)住房的继续居住权。当老年人的房产被用来抵押申请反向抵押贷款时,老人们可以继续自由的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直到老人去世,反向抵押贷款终止为止,不影响正常的起居生活。(3)减轻“四二一”式家庭模式下老年人的子女的负担。

2、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由于反向抵押贷款必须以房屋作为抵押,这些房屋大多数是旧房屋,把这些房屋作为抵押能活跃房地产市场。

二、成本分析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费用分析

反向抵押贷款借款人要支付两个方面的费用:一是利息费用;二是业务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

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中,从最初的贷款申请批准到最后贷款期满,借款者偿还贷款为止借款人必须支付各种费用。这是因为反向抵押贷款的执行过程复杂,期间需要有房地产评估、认证、维修等,这些项目都需要直接向借款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主要的费用有:

1、贷款发起阶段。这个阶段包括贷款的申请,贷款者对借款者进行资格的审查并最终双方订立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贷款合同等。这段时期的工作关键,要进行的工作比较多,这些工作基本上都要向借款申请者收取一定的费用,费用项目很多。主要费用项目如下:贷款的发起费;文件整理和登记备案费;财产评估和调查费,资格认证和税收审查费;(律师)费(直到贷款结束);信誉报告,灾区调查,检察费;年金购买支付;贷款正式成立前,对合同修改和调整的各种费用;税务报告服务费(一次性);抵押保险费;房产税和财产保险费;抵押经纪人服务费。

2、贷款期间的费用。反向抵押贷款业务正式成立后到贷款期满,借款人仍然需要支付一些小额费用,不过这些费用项目较少,额度也不高,但是收取次数多,基本上每期(月)一次。主要有:附加的抵押保险费;维持房产结构完整性费用;重新募集和扩展贷款费用;房产费和财产费;每月的服务费(在美国不得不超过30美元)。

3、贷款期满,合同结束时候的费用。到期终止费用:安排房产出售等的实际费用,贷款合到期比如借款人死亡,金融机构将安排借款者的房产出售。

(二)实例说明

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反向抵押贷款各项费用的发生。

假如:老张65岁,有一自住房用来申请反向抵押贷款进行养老,目前住房价值30万,申请贷款额度18万,预期寿命80岁,这样每月可以取得贷款额1000元,贷款利率为6%,共180期。15年后所应还本金和利息总额,利用公式计算为290808元。另外其他的费用(中等水平)有:发起费2000元,每月服务费30元共5400元,贷款终止时费用3000元,加总为10400元。到贷款终止时借款人总共付出加总为301208元。这样一来总成本为121208元,占贷款额的67.34%。

一笔18万,年利率为6%,期限为15年的按揭贷款最后应还额为273409元,成本为93409元占贷款额的51.89%。

由上面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是因为反向抵押贷款期间需要支付各项费用如发起费、服务费以及贷款终止时安排房屋出售的费用等,这是由于反向抵押贷款与按揭贷款比更复杂的原因决定的,同时由于其执行过程上的差异,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也比正常的按揭贷款要高,利息总额就要高出10%以上。目前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已经达到7%以上,依此计算的实际成本还要高。

三、结论

从目前国际经验来看,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在满足了一些客户的需求的同时,还能起到活跃房地产市场和其他积极作用。但是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费用项目多,费用总值高,在支付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时,还得向其他的参与机构支付服务费。

当一个老年人使用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时,考虑房屋增值与折旧,使用成本达到了房屋价值的1/4左右。如果年轻时候按揭供房,支付的成本加上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可能占房屋最终价值的一半,最终老年人所获得的收益为几十年的住房使用权和10到20年的养老经济来源。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高成本成为阻碍反向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高可能打击老年人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积极性,阻碍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行。如何减少各项费用,降低成本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同时我国由于在推行初期面临传统文化的冲突,业务经验的缺乏以及没有相关法律政策的扶持等不利因素,使得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老龄协.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第5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养老产业;转型与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从第一、二、三产业中将养老产业分离出来,就决定了养老产业属于特殊性的产业。养老产业总共包括了养老服务、养老产品与养老产业链。在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养老产业在各产业中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养老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优化和发展养老产业将能够进一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养老产业转型与优化发展。

一、养老产业的概述

养老产业属于一项特殊性的产业,是横跨三个产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从养老产业整个发展历程与包含面可以说明养老产业的主要特点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可持续与环境友好等。首先,养老产业服务对象是养老[1]。养老服务主要包含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现实生活中的机构养老包含了养老元、敬老院与老年公寓等,这些机构要么属于公共机构,要么属于民营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关系比较紧密,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因而将两者统一称之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次,养老产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产品是为老年人而生产出来的一种产品,对老年人的经济与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作用,实际上可以将养老产品分值为实物与服务两种。最后,养老产业链促进养老服务于养老产品的发展。从养老产业链的涵盖范围就可以了解都,养老产业链涉及到金融、康复与护理等多个行业。在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养老产业链作为一种枢纽而存在。

二、转型和优化养老产业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转型和优化养老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养老产业对老年人的重要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老看,转型和优化养老产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首先,满足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与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持续增长的养老需要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养老机构已经难以满足养老的需要,居家养老方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种情况,转型与优化养老产业可以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满足养老需求。其次,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任何产业而言,转型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转型和优化产业能够带动社会其它的产业。养老产业与多个行业相互交叉。针对老年特殊的消费群体,发展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还可以有效拉动内需[2]。养老需求可以满足养老产业的市场供给,发展潜力巨大。最后,提升养老服务与效率。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产品与养老服务供给出现严重的不足,养老产业链发展并不成熟,因而在这样一种情势下,转型和优化养老产业非常重要。传统的养老产业面对老龄人口与流动人口问题不断加剧的情况,难以满足后期的养老需求,将传统的养老服务转化成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制度化与产业化具有必要性。可以促使养老服务朝着更高层的养老服务升级转型。

三、完善养老产业转型与优化发展的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转型和优化养老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形,就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养老产业转型和优化发展。

1.加大养老产业的宣传力度

向全社会宣传养老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可以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并非社会的累赘,养老产业涉及的行业种类非常多,具有非常远大的发展前景。在宣传养老产业的过程中,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促使老年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进而创新养老模式,实行异地养老,促进以房养老模式的形成。通过宣传养老产业可以有效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老年积极消费,这样就可以将老年人力资源挖掘出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

2.定位养老产业中政府的存在

在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总,明确政府定位,通过政策的引导,可以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机制。在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发的大力扶持,可以将养老产业划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促使养老产业朝着发展的道路行进。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遵循政策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兴办的原则,发挥政府在其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力开发养老产业市场,进而建立和完善老年保障公共产品体系,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部门予以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养老产业中政府的存在,就可以有效促进养老产业的优化与转型。

3.加强养老产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在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监管机制。为保障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老年产业进入到老年市场的,需要设定相应的门槛,完善养老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同时还需要对养老产业的会计工作定期审核与评定,重视机构管理与机构建设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公建公营等多种形式社区养老模式的监管。在对这些养老形式监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人员配备、政府资金投入使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事项[3]。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老龄化人口不断加觉得过程中,加强老年产品的转型与发展,对整个社会安全、安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刚.关于我国老年产品开发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25.

第6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 养老服务业 体系 思考

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养老行业自身的问题,需要创业型大学的介入,更需要创业型大学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校是文化、思想传播的集中地,更不能置身于养老事业之外,

一、概况

齐齐哈尔市总人口57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达86万,占人口总数的15.1%,已经成为典型的人口老龄化城市。在城市养老方面,目前,全市现有城市养老服务机构102个,床位近1.5万张,其中,国有养老机构3家,床位2356张;民办养老机构99家,床位1.25万张。

齐齐哈市有5家高校,本科3家,专科2家,5家高校分别在不同层次参与齐齐哈尔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或实践中建立养老机构,或提供配套科学、功能齐全、服务质量达标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的实施对策,或高校志愿者联盟参与养老服务的社工服务。

二、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高校组建“文化型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中心”联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以创建老年友好城市为引领,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齐政函【2012】54号文件已批复成立了“文化型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中心”,此中心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主体,融合齐齐哈尔市高等学校组建养老服务的“协同创新联盟”。

(二)高校举办养老机构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含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护理学专业并将其作为学院重点专业之一。同时,学院为适应家政服务行业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于2010年成立了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机构――百草家园老年公寓,并于2010年加入了我国老年服务教育联盟。既能满足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多种需求,又可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养老服务。

(三)高校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社工服务

齐齐哈尔大学项目组于2013年11月撰写了《齐齐哈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已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批复。报告中对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主要特点、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面临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对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述,这为齐齐哈尔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5家联盟根据《齐齐哈尔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目中明确指出的:引导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2],以及《齐齐哈尔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志愿者参与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依据其规划及方案内容成立全省首家“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已走入居家开展养老志愿服务。

三、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

(一)发挥了高校“养老服务”思想传播的引领作用

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从整个社会来讲都对大学教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大学不仅要实现它原有的功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3],更重要的是它是传递思想、知识的工具。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同时,老龄社会悄悄到来。高校在承担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应具有服务老龄社会、宣传老年文化的功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学院老年服务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百草家园老年公寓,践行培养人才、服务老龄社会、宣传老年文化的功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中地,也是“文化养老”思想传播的新领域。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设施资源为老龄社会发展,“文化养老”实现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推动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政府部门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人员招生与就业的政策,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养老事业长远、高水平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创造发展环境,制定相关政策,增加投入,提供条件,加强监管,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维护养老服务业的秩序和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老年人互助服务,为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多元化服务。

(三)高校推动了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

依托高校养老协同创新平台,走进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料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切实发挥养老机构为支撑的作用,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周边社区,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和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更加重视养老机构发展,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能,积极推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规模化连锁经营服务,或者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承包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高校推进了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决定和体现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高校是“信息化的集结地”,高校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加快建立全市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服务覆盖范围,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信息、为人员培训提供支持,有效改变目前养老服务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足的状态。

(五)高校提升了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高低,关系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立足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依托养老协同创新联盟,发挥高校的人才教育优势,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学历教育,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并逐步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养老行业持证上岗制度。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44-48.

[2]力.山东烟草系统“文化养老”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东方烟草报,2009-4-2.

第7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相比之下,香港在社区安老服务方面有成熟经验,较少“嫌贫爱富”,退休养老保障比较公平,“长者公屋”、“一线通平安钟”等创新,体现社会对养老需求的认知和响应达到较高水平。

上海:困境中自求多福

上海的老龄化有其历史原因。政府在无奈之下,通过外来人口综合保险等补贴高额退休人员医保花费,勉强维持了当前社保收支平衡。但老年人群如果不是养老金“双轨制”的受益者,在享受社区服务、机构养老等方面还是需要自求多福,既要努力开源节流,还要防止受骗上当,方能安度晚年。

在内地率先老龄化

上海的老龄化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L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经是传统中国家庭最基本的准则。遗憾的是,在眼下的上海社区,却到处都是“不知兄弟姐妹为何物”的年轻人,以及“老无所依”的长者。“一对夫妻只生一个”的计生政策之下,每个家庭平均少养一个孩子,使得上海成了内地率先老龄化的城市。

统计显示,2011年上海市户籍人口预期寿命为82.51岁。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419.3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7.76万人,相当于每三名劳动力要供养一名老人。到“十二五”末,户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达70万,而60~80岁的“低龄老人”则逾360万。失能、失智老人也将大幅增加,“老无所依”的社会危机来势迅猛。

“老无所依”具体表现在哪里?

L :与GDP相比,养老状况是太阳的黑洞。“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么一个底线似乎也不易守住。据统计,从2013年起,上海市新增老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传统的“养儿防老”基础被毁坏,加之当前在上海能够三代同堂的房子一般都在三五百万元,这使得如何照顾分离居住的老人成为普遍的难题。

社会道德水准滑坡之下,对“老无所依”的种种担忧,严重损害了上海人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打开本地电视频道,黄金时间播放着各种法庭调解节目,内容无外乎抢房子争遗产,老人像块抹布被丢来丢去;体面些的人家,子女往往在海外生活,衍生出新版本的“老无所依”。上海老人想善终,从医保到养老金、社区化养老,需要在各方帮助下,颤颤巍巍地跨越一道道急流险滩。

医保与护理体系

上海老人的医保待遇水平如何?

L :上海老龄人口高龄化发展和老龄独生子女父母的增加,对医疗保障和老年护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而言,上海老人享受的医保服务还算不错。“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的上海医保改革,先后把城镇从业人员、近200万沪郊农民、330万外来务工者纳入其中。2008年1月,上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实施,覆盖1350万户籍市民。本地市民去做几万十几万元的手术,一般只需支付一到两成费用,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福利。

上海医保刷卡曾经连续达到每日140万笔的天量。退休人员平均医保花费是在职人员的三倍。由于频频刷卡,医保账户就会收不抵支。上海的办法是通过给处于青壮年的外来人口办理综合保险,用他们的缴费补贴本地人口。

上海的老年护理条件怎么样?

L :上海有比较完整的老年护理管理体系。按照《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基本标准》,一级护理收费为每月1700元,二级护理为1400元,三级为1200元,其中都有400元是固定用于伙食费的,伙食费上盈亏都不允许超过5%。与其他城市相似的是,“城区公办的住不进,城里民办的住不起,郊区民办的不愿去。”上海市区两级公办养老机构30家左右,只占全市养老机构的5%。民办机构不容易拿到补贴,很多长期亏损,勉为其难。

能够享受怎样的老年护理服务,取决于老年人群的购买力。在这方面,不同“背景”的老人有很大的差别。

养老金“双轨制”与开源手段

老龄人口的养老金收入有怎样的差异化?

L :养老金方面最直接的社会问题是“双轨制”问题。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双轨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大致是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后者很多人每月可以领取5000元以上。一退休,群体差异就透明了。

更准确地说,当前上海养老金方面执行的是“多轨制”,不但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大有区别,近郊农村也有优厚的养老福利,根据务农年龄发放的养老金还可以继承。凡此种种,使得普通企业退休人员更加心存恐惧,感到自己每月领取的1000多元,接近社会最底层,勉强好过“低保户”,既没有尊严也没有安全感。

上海的低收入老年人群有怎样的资产特点与“开源”手段?

L :在收入不高的背景下,很多上海居家老人因行动、沟通不便,容易陷入骗子的包围圈,家电维修、清洗都可能被骗掉一两千元,遭遇电话诈骗更是防不胜防,可谓“贫贱老人百事哀”。

与此同时,上海老人大多自有住房,这又是一项动辄百万元的资产。在通胀背景下,低收入、高额资产的老年人群,最容易被人盯上的就是其安身立命的一套房子,许多故事便是由此展开。房子对老人生活有何帮助?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出租非自住房间,以房租补贴养老,每月两三千元的房租,往往比养老金还要管用。

“以房养老”不可行

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上海的养老管理模式有何特点?

L :第三方机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也在发展,但养老管理首先应是政府的职责。上海的“十一五”规划确定了“9073”养老格局:到2010年,90%的老人实现家庭自助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2012年初的官方数据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6.2万人。至于机构养老则如前述明显僧多粥少,性价比高的养老院床位稀缺,与户籍人口不相上下的非户籍人口养老问题,就只能靠家庭自理了。

商业保险有望在上海的养老保险中发挥更大作用。上海在内地首次尝试实施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税收优惠政策,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个人信托型养老产品等试点也在积极开展。

在各种解决方案之中,“以房养老”是否值得推广?

L :2007年,上海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就尝试过“以房养老”,具体采用了“以房自助养老”(卖房后继续自住)和“倒按揭”(抵押房产、领取现金至亡故)这两种模式,但结果并不理想。现在看来,在各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创新之中,“以房养老”并非上策。

“以房养老”模式隐含着纠纷。老人寿命短了,家人不满意;老人寿命长了,企业(机构)吃不消。房价看涨,各方心理都难以承受,守约方压力会越来越大。

老人把本可让子女继承的房产抵押掉养老,需要承担不小的道德压力。只有少数孤独老人在毫无依傍的情况下,才适合考虑此类非常手段。“老人与房产”既是经济问题,更牵扯到传统伦理观念,老年人的需求不能简单地当作“商业机会”来呼应。

香港:安老比养老更重要

香港的养老保障,虽未能做到社会保险层次的全民覆盖,但在社区安老服务方面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养老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是如何让老人有尊严、有安全感地安度余生。

人口老化与养老体制发展

香港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如何呢?

W:香港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发表的报告书称,香港人口面临老化和人力供求失衡,总劳动人口至2029年仅为349万人,即每名在职人口需抚养1.25个非劳动人口。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香港65岁以上的人口,预计会从目前约90万升至2030年的210万,届时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至整体人口的25%。85岁以上的老人将会是现时的三倍。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香港一直缺乏社会保险体制,是什么原因呢?

W:香港社会福利的发展始自1950年代。受华人传统观念及殖民政府管治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险形式的养老保障一直缺失。因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族互助理念,香港华人在遭遇困境时很少主动向政府求援,而是向家庭成员、家族组织、宗亲会、以至同乡会寻求帮助。而香港殖民地政府关注的是有效率地管理社会,而不是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福利制度。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多年来香港的社会福利始终偏重于社会救助,尤其是强调应首先考虑家庭协助,社会只对那些无法获得家庭协助的人承担有限的救助责任。除了公务员的退休保障及私人保险之外,涵盖普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计划在1990年代才正式实施。1993年港府颁布实施了《职业退休计划条例》,2000年则开始了强制性公积金制度。

港府给老人的经济支援

香港的“强积金”制度与国内的社保有甚么区别?

W:强积金是透过立法,为所有就业人士而设的退休保障制度。法例规定,除了部分豁免人士之外,凡18至65岁的雇员和自雇人士,都必须参加。法例亦规定,雇主必须为雇员登记参加强积金。

2000年12月强积金开始实施,计划法定供款额是由雇主和雇员根据雇员入息各自供款5%,加起来便是10%。供款每月一次。供款将用以购入计划受托人所提供的基金,而可选择的基金按风险程度大约可分为货币市场基金、保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资产基金及股票基金。法例规定计划成员满65岁,便可领回强积金。

相对于内地的养老退休系统来说,强积金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涵盖范围广泛;第二,账户由独立受托人管理;第三,账户自供自用,投资完全由个人自主决定。

强积金是自供自用,不保障家庭主妇及失业人士,更无法解决贫穷老人的问题。针对贫穷老人的问题,香港政府有其他的财政安排吗?

W:香港目前退休养老保障中,与金钱相关的四大支柱是退休前的个人储蓄、强积金、综援及照顾服务。

强积金推行时间尚短,仍有部分老人在退休时根本没有退休金,而综援能够为这些在经济上无法自给的老年人提供安全网。“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由社会福利署推行,援助因年老、残疾、患病、失业、低收入等原因而经济出现困难的人士,以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以一名单身老人为例,如领取全额综援,每月可达约4000港元。

除综援外,香港政府还会向老人发放俗称“生果金”的高龄津贴。高龄津贴自1973年开始实行,2008年统一升至每月1000元,由于数额不大,被人们形容为给长者买水果(生果)的津贴。70岁以上长者领取生果金不必作收入审查,65至70岁的长者通过收入和资产审查后也可领取。

日增的医疗需求是老人重要的经济压力之一,香港实施免费的公立医疗体制,很大程度上协助老人解除了医疗上的经济压力。但公立医疗系统医疗轮候时间长,政府为针对这一问题,从2008年开始实施医疗券计划。政府每年向70岁以上老人发放500元的医疗券,让长者选择最切合他们需要的私营医疗服务。香港政府计划2013年把每位长者的医疗券金额,从每年500元倍增至1000元。

养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2012年香港电影《桃姐》引起很多人对养老问题的反思,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养老的现况?

W:电影讲述了桃姐在养老院的生活,反映出养老机构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居家养老、日托中心及机构养老,是目前香港养老的几种模式,其中机构养老包括政府出资、非营利机构和私营机构三种,根据院舍种类还可划分为疗养院、养老院、护理安老院、安老院、老人宿舍等,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照护程度也不尽相同。香港几乎每条街道都有养老院,价格千差万别,贵的每月上万港元,便宜的每月仅需4000港元。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临近春节,护老院里的老人都由亲属接回去过年了,一位年纪最大的婆婆无人接管;负责人告诉桃姐,老婆婆的家人移民后没有了音讯,她的费用由政府承担。上面提及过,一个单身老人领全额综援的话每月约有4000元,正好支付养老院的费用。如果长者决定入住养老院,政府会把补助直接支付给院方,所以香港很多私营养老院会主动寻找贫困老人并游说他们入住。而那种需要全护理的老人可在综援以外,获得包括伤残津贴等约3000港元左右补助,其中包括尿布费、奶粉费等等。在香港,长者不会因为经济上负担不起而无法入住养老院。

《桃姐》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其中一个话题是,养老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是如何让老人有尊严、有安全感地度过余生。

在让老人更有尊严与安全感这问题上,香港有哪些经验?

W:入住养老院对很多老人来说,都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现在香港有一种比较新的长者住屋服务模式——“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经济条件好的老人付一笔钱作为租住权费,可得到一间由香港房屋协会提供的长期租住房子。而经济不佳的老人,在通过审查后则能入住长者公屋。入住这些地方的老人都有社工跟进,身体孱弱的老人还可以申请长期照顾服务,在经过社会福利署专门部门的审查后,会转由公益组织提供到户的专业照顾服务。

在养老院以外,香港政府及民间机构(包括近200支家务助理队,以及隶属于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注册社工)提供了种类众多的社区安老服务。香港的民间机构承担了接近90%的养老服务。香港政府规定,每2万人左右的社区须设立一个老人社会服务机构,例如老人综合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等。

多元化的安老服务

可否向我们介绍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安老服务案例?

W:1996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袭击了香港。寒流过后,有上百名独居的长者因持续严寒引致疾病发而猝逝于家中。以此为鉴,为全港长者提供第一时间救援及全面关怀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长者安居服务协会”成立,以“一线通平安钟”为长者及长期病患者提供24小时紧急呼叫服务。

平安钟的主机与电话机相连,主机本身具有免提听筒式双向沟通功能。另外,每台主机还配有一个遥控器,遥控器有颈链式和手表形两种。当家里遇到紧急事故(如突然发病、突然跌倒等)需要求救助时,长者只需按动随身佩戴的遥控器或主机上的求助按钮,主机便会自动接至服务中心。

呼叫中心值班人员的电脑屏幕上,马上就能显示求助者的身份以及其他详细资料,中心值班的工作人员可直接通过平安钟与使用者通话。如属紧急事故,呼援服务员将及时致电报警或联络救护车中心,派遣救护人员到场协助。除了提供紧急服务以外,长者亦可随时按动平安钟,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提供社会服务信息及转介服务、物资送赠、倾诉心声等。中心职员和受训义工更会主动致电慰问体弱或独居的长者,并确保长者平安。这项服务收取月费50元,经济困难者费用由政府负担。现时平安钟有超过1万名用户。

面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香港政府在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W:港府2012年发表了首份《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进度报告书》,着重提出以孝道来鼓励养老。报告提出,“孝道是社会重要的核心价值”,而家庭则是构建社会的基石。港府表示,支援家庭一直属于港府的优先政策范畴。

第8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储蓄率;边际消费倾向;人口年龄结构;收入波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9-0029-07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减速”阶段,内需是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一个动力因素。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在社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人口结构转变使得居民未来支出和收入不确定,导致居民养老、疾病、子女教育及住房购买等预防性储蓄动机强,造成我国现阶段消费不足(龙志、周浩明,2000;罗楚亮,2004)。国外学者也关注到了我国高储蓄率的本质。IMF(2009)认为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是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根源。马和王(Guonan Ma和Wang Yi,2010)认为低生育率水平下,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的转变对我国的高储蓄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合文献研究,许多学者将人口结构作为自变量引入,采用不同方法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但结论并不一致(王萍,2013;徐升艳、赵刚、夏海勇,2013;乌拉尔・沙尔赛开、邓力源,2014;申秋红,2013)。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即边际消费倾向在人生历程中是具有时变性特点的,年龄结构转变真正影响了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城乡迥异的养老保险体制、教育支出及房价对城乡居民的影响差异,并结合边际消费倾向时变性特点及收入波动的“棘轮效应”来分析人口结构转变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数量关系。

一、理论综述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或储蓄的影响主要有微观和宏观两种机制。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从微观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微观行为的宏观经济效果,从而使宏观分析有了一个更坚实的微观基础。

(一)微观机制影响理论

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简称LCH)认为,消费者为取得跨期效用最大化,通常会将一生的预期收入在不同年龄段进行最优配置。劳动人口的收入除了自身消费外,还需抚养下一代,并储蓄一部分用于退休后的生活。劳动人口往往是正储蓄,儿童和老龄人口则为负储蓄。所以劳动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总储蓄率上升;反之,当少儿和老龄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总储蓄率会下降。就我国情况来说,老龄人口通常会遗赠一些财产给后代,同时还会保留一定财产以应付意外支出,因此遗赠动机和谨慎动机会抵消一部分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而引起的总储蓄率下降的影响,而在LCH中未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另一个微观机制模型是萨谬尔森(Samuelson,(1958)和内尔(Neher,1971)提出的家庭储蓄需求模型(Household Saving Demand Model,简称HSDM)。在此模型中子女是作为储蓄的替代物,家庭子女数较多时,以养老为目的家庭储蓄相应减少;家庭子女数较少时,家庭养老储蓄相应较高。与此模型类似的观点认为,家庭孩子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家庭孩子数量与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负向影响机制(贝克尔,1981)。

(二)宏观机制影响理论

从宏观机制上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消费率(卡特勒,1990; 霍克和 韦伊,2006;韦伊,1999)。比如,当劳动人口呈下降趋势时,如果社会人均资本存量不变,由于劳动人口减少而节省的资本投资可以转化为消费,从而使人均消费水平上升;生育水平的下降往往伴随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由于人口的强惯性特征,所以后者上升的程度通常小于前者下降的程度,如果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引起的消费增加大于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引起的消费减少,则人均消费水平也会上升,反之则下降。

上述微观和宏观理论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甚至还是相反的。因此,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究竟如何影响消费并没有确定的答案,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居民消费与人口结构转变特征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区别。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了14%。预计到21世纪50年代,老龄人口比例将上升到26%,少儿人口比例下降到不足17%,形成倒金字塔状态。发展中国家则是另一幅图景,不含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的老年人口比例还不足5%,预计到2025年左右,老年人口比例才超过7%。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国在2000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重超过了7%),且呈不断加剧状态。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是居民消费率却既低于发达国家,又低于发展中国家。

(一)居民消费率现状分析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在73%―80%之间变化。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一般在75%―79%的区间内小幅波动,低收入国家最终消费率一般维持在80%的水平上。我国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二者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我国的最终消费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这与世界普遍趋势不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最终消费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由此表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速的关系上具有明显差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我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14年我国人均储蓄额度高于美国2―3倍,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二)居民储蓄率与人口转变关系现状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由此促使经济飞速发展。几乎同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推动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型。表1数据显示: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少儿抚养比下降造成的,而老龄抚养比则呈加速上升趋势。我们还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抚养系数下降与储蓄率的上升似乎是同步的。进一步将总抚养比分为少儿抚养比和老龄抚养比来看,少儿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呈显著负相关,而老龄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因此少儿抚养比的下降与老龄抚养比的上升可能造就了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而导致了消费率的下降。

三、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生命周期理论及居民消费特点,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模型量化求解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时变性,然后根据收入波动分析居民消费的“棘轮效应”,并用条件异方差反映居民收入的波动性,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边际消费倾向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1. 状态空间模型介绍。由于时变性,边际消费倾向往往是一种不可观察的变量,正是这种不可观测变量反映了经济系统的真实状态,所以被称为状态向量。通常用UC模型(Unobservable Component Model)来表示含有不可观测变量的模型,UC模型无法通过常规回归方程式来估计,而是采用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来拟合。因为状态空间模型将不可观测的变量(状态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与可观测变量一起得到估计结果。状态空间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①来估计参数,它是一种迭代算法,使得估计更精确。状态空间模型定义如下:

设[yt]是[k×1]维可观测向量,包含[k]个经济变量。[αt]是与这些经济变量有关的[m×1]维向量,称为状态向量。其中“信号方程”(signal equation)或称为“量测方程”(measurement equation)即为:

[yt=Ztαt+dt+μt], [t=1,2,…,T] (1)

其中,T为样本长度;[Zt]表示[k×m]矩阵;[dt]、[μt]表示[k×1]向量,且[E(ut)=0,Var(ut)=Ht,cov(ut-1,ut)=0]。

一般地,[αt]的元素不可观测,但是可以表示为一阶马尔科夫(Markov)过程。即定义为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或转移方程(transition equation):

[αt=Ttαt-1+ct+Rtεt],[t=1,2,…,T] (2)

其中,[Tt]是[m×m]矩阵;[ct]是[m×1]向量;[Rt]是[m×g]矩阵;[εt]是[g×1]向量,且满足[E(εt)=0,Var(εt)=Qt]。

2. 数据说明及实证研究。根据跨期效用最大化理论,利率也是影响平均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我国1985―2012年城乡的家庭人均总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及利率数据来分析。消费水平([cpt])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衡量,收入水平([yt])则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消费水平及收入水平都以CPI指数折算为实际家庭人均总收入及消费支出数据。年利率水平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来衡量,本文以每年年初利率作为当期利率水平,并折算为实际利率水平。其中,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根据以上经济理论及模型理论基础,建立如下状态空间模型:

量测方程:[cpt=c1+α1tyt+α2trt-1+εt] (3)

状态方程:[α1t=α1t-1+ν1tα2t=α2t-1] [εtνt?N00,σ2εggσ2ν]

(4)

其中,cp为实际消费;y为实际收入;r为实际利率;模型的方差[σ2ε]、[σ2ν]和协方差[g]由待估参数确定;随机系数[α1t](边际消费倾向)被限制为参数的非负函数。

采用OLS估计值作为未知参数的初始值,以回归方程的残差平方和作为方差(超参数)的初始值,分城乡对实际家庭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进行时变系数估计。由于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即利率变动在短期内对消费倾向的影响不显著,故剔除该变量。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其中[sr1]、[sr1′]分别表示城镇、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均值。二者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模型在统计意义上具有高度显著性。这说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适合采用空间状态模型进行估计。根据模型可估算出城镇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时变参数[MPCr]、[MPCc]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对比来看,城镇居民平均边际消费倾向(0.648)高于农村居民(0.555),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不健全,而城镇居民在遭遇失业或生病时,可以享受一定救济金或医疗保险以化解风险。农村地区居民只能依靠自己的储蓄,因此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

从二者变化趋势来看,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对于城镇居民来说,随着经济发展,住房、教育支出预期不确定性增强,日常生活工作的风险意识逐渐提高,因此倾向选择较多储蓄而非现期消费,以预防和满足未来子女上学、养老及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边际消费倾向中吃穿用项目占主要比例,其次份额较大的是交通通讯、居住、医疗消费。按照通常消费习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吃穿用的边际消费倾向比例下降,交通通讯、医疗、文教娱乐及住房的边际消费倾向则会上升。因此,在收入相对较低的年代,我国农村居民当前的消费主要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消费、文教娱乐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开始得到关注,即边际消费倾向逐渐提高。但由于薄弱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存在,农村居民的消费动力总体不足。

(二)居民消费的“棘轮效应”分析

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居民消费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还受过去收入的影响。通常的情况是,消费水平容易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而不会随收入的降低而降低,即居民消费往往具有“棘轮效应”。本文进一步分析消费行为的非对称性,以了解收入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1. 非对称ARCH模型介绍。居民消费行为对其收入上升和下降做出的反应是非对称的,这种非对称性允许消费者对收入上升所做出的反应比收入下降更加迅速,因此被称为“杠杆效应”。ARCH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扰动项[μt]的条件方差与[μt-1]有关。以ARCH(1)为例,ARCH(1)模型就表现为[μt]的条件方差([σ2t])依赖于[μ2t-1]。含有[k]个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形式为:

[yt=γ0+γ1x1t+…+γkxkt+μt] (5)

[μ2t]服从AR(1)过程(在[t-1]时刻的所有信息都确定的条件下):

[μ2t=α0+α1μ2t-1+εt] (6)

其中,[εt]是白噪声序列,满足[E(εt)=0],[E(εtετ)=λ2,t=τ0,t≠τ];[μt]的条件分布为:[μt?N[0,(α0+α1μ2t-1)]],即[μt]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α0+α1μ2t-1]的条件正态分布。可以看出[μt]的条件方差分两部分组成:一个常数项和前一期关于变化量的信息,用前一时刻的扰动项的平方[μ2t-1]表示(ARCH(1)项)。ARCH模型根据条件方差设定形式不同,可以分为TARCH模型、EGARCH模型及PARCH模型。

2. 居民消费的非对称效应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上述非对称效应的ARCH模型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波动性。首先利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对均值方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然后检验其残差序列是否具有ARCH效应。按照AIC和SC准则,并比较不同的估计效果,认为采用EGARCH(1,0)模型较合适,残差服从Normal(Gaussian)分布条件下的回归模型如表3。

其中,[cpr,t]、[cpc,t]分别表示t期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μt]表示误差项;[σ2t]表示条件方差。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回归结果显示:各个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统计意义,且残差序列不再具有ARCH效应。[μt-1σt-1]项的系数具有显著性,说明建立EGARCH模型具有杠杆效应。当城镇消费水平增加(系统冲击[μt]>0)时,维持[σ2t-1]不变,[μ2t-1]对系统方差的影响是(1.211+0.009)倍;当城镇消费水平下降(系统冲击[μt]

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μt-1σt-1]项的系数不显著(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杠杆效应不明显。这主要是由农村居民消费谨慎性强,且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差,所以当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会相应减少消费支出,预留生产开支;当收入水平升高时,出于对未来预期收入趋势的不确定性考虑,仍会谨慎家庭消费支出。所以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的影响力大小不尽相同。

用条件异方差序列[σ2t]衡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波动性,为消除单位的影响,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即除以收入水平均值,得到标准化的衡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波动性的指标:[σr,Z=σcpr,t]、[σc,Z=σcpc,t]。

(三)年龄结构转变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波动都会影响消费行为。本文以城乡少儿抚养比([Rr,child]、[Rc,child])和老龄抚养比([Rr,old]、[Rc,old])作为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以上述EGARCH模型所计算的标准化变异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波动性([σr,Z]、[σc,Z]);以上述状态空间模型所计算的时变边际消费倾向([MPCr]、[MPCc])作为城乡边际消费倾向的衡量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及收入变动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本文以198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变量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以减弱异方差的影响。农村地区各序列对数表示为[LMPCc]、[LRc,child]、[LRc,old]、[Lσc,Z];城镇地区各序列对数表示为:[LMPCr]、[LRr,child]、[LRr,old]、[Lσr,Z]。为消除虚假回归的影响,分城乡对上述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由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零假设被拒绝,说明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即一阶单整。由于OLS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存在偏相关,故加入MA(1)项,回归结果见表5。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良好,MA(1)项系数显著,且DW值与2接近,基本消除序列相关。

表5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负向影响。说明随着少儿抚养比的降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会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生育率水平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相互影响机制在城镇地区已经形成良性循环。随着孩子数量的减少,人们会增加孩子质量的投资,特别是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在家庭子女数较少的情况下,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视,年轻人尽管步入了劳动年龄人口阶段(15―64岁),但是在结婚成家阶段,大多需要来自父母辈的经济支持以买房安家。所以少儿抚养比降低,反而促进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提高。然而,老龄抚养比对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不显著。从回归系数(-0.0374)的符号来看,为负向的影响。这是因为城镇地区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机制相对较完善,所以养老储蓄动机相对较弱,故回归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下不显著。在5%的置信水平下,收入波动程度对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正向影响,但影响较弱(回归系数为0.0093)。说明收入受到冲击产生波动对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造成的影响比较微弱,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惯性较强,即存在“棘轮效应”。

表5结果还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村少儿抚养比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正向的影响,与城镇居民恰恰相反。说明在农村地区随着少儿抚养比的降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育率水平下降与人力资本投资还未形成良性循环,生育率下降未能积极有效促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反而随着家庭孩子数减少,消费支出会降低,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减少。农村老龄抚养比对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农村地区人们养老储蓄动机十分强烈。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孩子数减少,靠子女养老的传统保障也有所削弱,故农村居民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养老储蓄动机。在5%的置信水平下,收入波动程度对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地区(回归系数=0.0371)。由此说明收入的波动性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棘轮效应”较弱,边际消费倾向的弹性较高。

四、结论及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理论上少儿人口和老龄人口比重高,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高。以上模型分析表明农村居民满足理论规律,在生育率不断下降情况下,农村社保体制尚不完善,农民倾向于降低当期消费而提高储蓄以应付养老。然而城镇地区情况却不一样,由于社保体制较完善,所以老龄抚养比提高对养老储蓄动机的影响较小,而随着少儿抚养比减少,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会提高。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满足相对收入理论,其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消费惯性,其消费水平易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而不易随收入降低而下降,但是农村居民消费惯性较弱。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障体制

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被强化。随着少儿抚养比的降低被弱化,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高储蓄率可能是人口结构变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且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城乡养老保险机制相差悬殊。因此,在未来若干年的快速增长时期,应抓紧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养老保障体制。

(二)化人口压力为内需实力

从人口角度来看,庞大的人口规模是扩大内需可挖掘的潜力。然而将人口压力转化为内需实力,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否提高是关键前提条件。建议提升人口投资和人口素质,以增强购买能力;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以增强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让农村人口既能参与工业化建设,也能有经济实力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解决内需问题不仅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在刺激内需过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力争做到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协调双赢。

(三)提升新型业态升级的内需市场

城镇居民消费的“棘轮效应”要高于农村地区,即消费惯性表现更为强烈,这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关系,因此农村消费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消费市场结构也正发生变化。要完成消费增长动力转换―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驱动,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型消费驱动,从城镇消费转向城乡化驱动。受此影响,智慧生活、绿色环保、全球时尚、文化体育消费将成为城乡消费市场发展的新亮点。

注:

①Kalman滤波是在时刻t给予所有可能信息计算状态的最理想的递进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当扰动项和初始状态向量服从正态分布时,能够通过预测误差分解计算似然函数,从而可以对模型中的所有未知参数进行估计。当新的观测值一旦得到,就可以利用Kalman滤波进行修正状态向量的估计。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 and R. Brumburg.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Chapter 15,in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K. K. Kurihara. 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9.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Building a Sustained Recovery,October,Washington DC.

[3]Ma G,Yi W. 2010.China's high saving rate:myth and realit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22.

[4]Samuelson,P. A.1958. An Exact 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66, No. 6.

[5]Hock,H. and Weil, D. N. 2006. The Dynamics of The Age Sructure,Dependency,and Consumption[R].NBER Working Paper,No. 12140.

[6]龙志,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

[7]王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辽宁省数据的协整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6).

[8]徐升艳,赵刚,夏海勇.人口抚养比对国民储蓄的长期动态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3).

第9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存在覆盖面不宽、社会化程度偏低、保障体系不完全、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商业保险的功能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系统分析了强化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支柱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政策层面就如何发挥商业保险的支柱作用、促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强化商业保险的支柱作用是构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市场效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就市场内涵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市场竞争在带来更高效率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职业风险,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迫切需要社会保障作为“减压阀”或“安全网”,商业保险在这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在城市化进程(目前为45 %)当中,两亿进城农民工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二是在高流动性就业格局当中,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商业保险具有保障型产品个性化、多样化(月前已开发的养老保险产品有100多种),以及资金运用安全稳健、盈利能力较强的特点,在解决我国社会保障难题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就保障制度安排而言,我闰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科学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这只个关系的核心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本质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养老保障体系,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统筹规划、制订政策和行政监管,相关的具体运作可以交给市场商业保险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应该而且能够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是健全和增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客观需要

    迄今为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企业进行了改革试点和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尚未正式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更是缺失。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9亿人,相对于近2.8亿城镇从业人员、7.6亿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来说,覆盖面分别为72%和27%左右;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171万人,覆盖面只有7%左右覆盖面不宽、社会化程度偏低、保障体系不完全、运行效率不高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立足于“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为实现“全员参保、应保尽保”的社会养老保险目标,商业保险的功能作用应予以充分发挥

    属于商业保险经营范畴的企业年金、团体养老保险、个人年金等,兼具有社会养老保险所体现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国民福利的功能,以及商业保险遵循的权力和义务相对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就此而言,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作用毋庸置疑。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不断丰富养老保障体系的内涵.增强养老保障体系的保障和服务功能,使养老保障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业保险可以在基本养老保险尚未覆盖的领域发挥补充作用,并为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精算、年金化发放、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还可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方式;商业保险可以为企业养老金计划发起、运营、给付提供全程服务。成为企业养老保障的重要承担者;商业保险可以通过提供保障程度更高的养老保险产品,有效弥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的不足。同时,通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不仅可为金融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金融体系健康运行,而且可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过商业保险,还可有效解决现有体制下养老保障可携带性不强的问题,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

   (三)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按照联合国国际人仁{学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在1999年升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8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增至i .69亿人,占全国急人口的12.79%,预计2020年将占17.2% ,  2050年将占31%。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不仅老龄人口数量庞大,而且还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而发达国家进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基本上在5000-10000美元。“未富先老”的人口压力直接加大了社会的抚养比率,这无疑会对我国养老制度的可持续性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城镇化和家庭小型化(目前户均3人左右)趋势快速发展,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养老制度来适应这种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金支出将快速增加。自1984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我国养老保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在现时企业和个人缴费能力的前提下,既要补过去计划时期的欠账,通过社会统筹保障已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又要未雨绸缪,通过模式转换逐步建立个人账户基金,改变单纯养老代际供养格局。以卜问题导致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始终困难重重,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不高,企业缴费不堪重负。目前,企业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女工生育五大法定保险的工资计缴比例,全国平均达29.5%以上,这意味着企业每给职工发放1元工资,要开支1.30元。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企业缴费在25%为经济警界线,29%以卜为极限。在此高位上,造成企业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和更新改造发展能力被削弱.进而导致国家经济下滑1980年代中后期,世界多个国家也遭遇类似情况.为破解难题,一方面对基本养老的缴费基数、征缴范围等作出调整,另一力一面调整保障体系构造,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年金发展,减轻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压力,以此逐步减缓企业计缴法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负担。

    按一些权威机构预测,今后20年里我国尚处于所谓“人口红利”期,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也在快速到来。这也即意味着,我们积聚养老基金应对老龄化高峰支出压力的时间只有20多年。因此,现阶段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中,在既不能再增加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压力,又要积极应对今后人口老龄高峰压力的现实状态下,国家必须采取诸如税收政策等措施合理调节国家、企业、个人的保障能力和贵任,使养老保障“三支柱”协调推进,促进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年金的发展,实现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良胜循环和发展。

    (四)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是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

    自1980年代以后,受基本养老金支出压力、经济波动、预期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等因素影响,全球养老保险制度进人了一个改革探索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大多数国家都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反思和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特点:一是进行结构性改革,推动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增强自愿性的企业年金计划、自愿性个人储蓄养老计划的份额和作用,逐步缩小强制性现收现付计划的规模。国家不再单独承担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责任,更多地倾向于国家、企业、个人和家庭共同承担责任,多数国家实施了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年金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二是进行调整性改革,主要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基数、缴费时间、工作年限和养老金计发办法等进行调整,以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的稳健运行。三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保障领域中的作用。有的国家改革基金管理方式,有的引人社会自治的公共管理,由私营管理、商业保险机构承担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营。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增强其他养老保障方式的吸引力。四是注重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趋向于建立一个覆盖所有人员、统一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提升养老保障的公平性已经成为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共识。顺应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实践,我们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五)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是党和政府赋予中国保险业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党和政府对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保监会吴主席强调:我国现实国情和国际实践,决定了商业养老保险在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商业保险支柱作用,促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在法律制度建设上明确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  系中的定位

    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功能作用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作后盾,并通过法律规范予以确立。为此,国家应把企业年金、个人年金的发展放在优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大框架下进行战略规划。一是应在制定中的《社会保险法》中明确三支柱或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明确企业年金、个人年金的支柱作用;明确商业团体养老年金与企业年金同属国家政策扶持发展范畴;明确商业保险在个人账户发放机制和实现个人账户资金保值增值方面的专业化功能作用;明确商业保险在企业年金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明确商业保险在建立和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作用二是尽快组织制订《企业年金法》,使企业年金在运行中更具法律约束力。三是在制度安排上给予商业养老保险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政策措施上鼓励商业保险企业有效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关键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营业税问题。个人年金保险的供给者是保险公司,涉及的税种主要是营业税和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开办一年期以卜到期返还本利的普通人寿保险、养老年金保险等业务的保费收人,免征营业税。这对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养老保险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先征后返,且认定标准偏高,导致返还率较低。(2)企业所得税税基过宽问题。现行税制中,保险公司的保费收人扣除赔款和营业费用后其结余都被看作利润所得,忽视了各种责任准备金的负债性质,特别是对于寿险公司,其死亡给付具有必然性,保费收人的绝大部分将用于返还,不应将其法定责任准备金列为纳税所得。(3)重复征税间题。按现行规定,寿险营销员每月需按佣金收人总和的5.5%计算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税后扣除一定比例的营销费用后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由此形成了双重征税。事实上,因为保险公司支付给营销员的佣金收人是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人中提取出来的,这部分佣金作为保险公司保费收人的一部分已经由保险公司计提缴纳过营业税。

    此外,应提高、增强公民及社会的保险保障意识.可在全日制教学教材、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中增加养老年金保险等内容。

    (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大力发展

    目前,税收优惠制度的缺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年金和居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瓶颈。国际经验表明,设计合理的税收制度是撬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最有效的杠杆,尤其是对缴费和投资运用环节给予税收优惠,美国的401k计划对于其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推动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对企业年金的优惠国外政府财税政策对企业年金计划的鼓励一般体现在三个环节:雇主、雇员缴费在“税前列支”,从而减少应纳税额;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取得的收人可以免税或延迟纳税;企业年金支付阶段的免税。不同环节上的征税或免税构成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模式,借助征税(tax)和免税(exempt )的英文字头来表示可分为:eet模式,即在缴费和取得收益的环节免税,在养老金的领取环节征税;ett模式,即在缴费环节免税,收益和领取环节征税;tee模式,缴费征税,收益和领取环节免税;tte模式,缴费和收益环节征税,领取免税。我国税法对企业年金计划的法规至今尚属空白,唯一的税惠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笔者建议,我国应采取eet模式,在税收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凡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或购买商业团体养老年金,允许企业与员工从其税前收入中扣除一定比例(应在5%以上)的年金缴费额,从而减少纳税基数,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在领取养老金时则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将对企业和员工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eet模式。

    对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优惠。我国税法规定,居民个人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在领取养老金时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在商业养老保险的缴费环节却没有相应的税惠政策。笔者建议,国家应在税收制度上明确,允许企业员工以个人名义为自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费用在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中全部或按一定比例扣除。这样安排的益处:一是对政府而言,以减少部分当前财政收人为代价减轻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巨大压力,以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提高来换取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降低,并且可以重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角色,进而改变以往政府责任过于集中现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唤醒居民个人强烈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及制度运行的参与感,从而降低制度变迁和运行成本,避免由于将个人努力和自我储蓄所体现的待遇差别完全视为政府不公平制度安排所致,从而滋生不满情绪和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二是有利于提高居民个体福利水平。在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得到大力发展的新的保障模式下,居民在个人的养老福利规划中将会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为广泛的选择集合。按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不增加居民的财富总额的条件下,选择集合的扩大一般都会直接扩大参与者的福利水平。

    (三)从管理机制上,促进养老年金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协调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