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云南省大学生身体活动状况的现状表1中身体活动指数的分数=强度×持续时间×频率。表1可知,云南省大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总体偏低,身体活动水平高的仅占2.75%,中等的占27%,而身体活动水平低的占70.25%。从性别看,身体活动指数高、中等的男生所占比例都高于女生。这与李玉宝等人研究结论大致相同,其研究表明男生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人数明显多于女生。说明男生可能比女生擅长和喜欢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且经常性参与。从文理分科来看,身体活动指数中等水平中理科学生所占比例高于文科,而在高、低两个水平中,文理科学生差异不大。这可能主要因为理科类中男生比女生多,文科类中女生比男生多,并且男生比女生更爱好运动,男生的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高于女生。从年级高低看,身体活动指数高、中的低年级学生所占比例高于高年级,说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活动水平,这可能由于高年级学生已经没有公共体育课有关。
1.2云南省大学生主要运动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体育运动方式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由表2可知,男生较喜欢的运动方式依次是篮球、跑步、乒乓球、散步、健美操;女生对运动方式选择上,依次是跑步、散步、健美操、乒乓球、篮球等。对比表2中数据可发现,男女生各自偏好的体育项目差异很大。男生对对抗性强的运动更偏好;女生对对抗性相对较弱的、不受人数限制、运动量可随意控制的运动方式更偏好。运动方式上文理科没有差别。从年级上看,低年级与高年级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差异也不大。
1.3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习惯的现状研究体育运动习惯是体育生活方式的起点和基础,由表3可知:性别上,男生在经常参加和频繁参加运动的比例明显高出女生,说明男生的运动习惯好于女生;文理科上,文理科学生显著性差异不大,但理科生的运动习惯稍好于文科生;年级上,低年级学生的运动习惯好于高年级。
表4可见,云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每学期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占35.17%,50-100元占25.33%。从性别看,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稍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喜欢买一些体育用品或体育服饰。从科目上看,文理科学生在体育消费水平上差异不大。从年级上看,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高于高年级,这可能与低年级有公共体育课相关。
1.5云南省大学生对生活方式认知的现状研究由表5可知,从性别上看,男生对生活方式的认知趋于两个极端,在很不健康与非常健康两个认知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从文理科看,理科生在对生活认知方面低于文科生;从年级上看,低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方式的认知总体高于高年级学生。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1)云南省大学生身体活动状况较好,只是在性别、科目类别、年级上所体现的身体活动水平层次比例有所不同:男生的身体活动指数高于女生;理科学生的身体活动指数高于文科;低年级的身体活动指数高于高年级。2)运动方式选择上,男生和女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主要选择活动量较大、竞争性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女生则主要选择身体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健身娱乐性质的球类及健身项目;低年级学生在运动方式与高年级没有差异;文理科学生没有明显差异。3)运动习惯上,男生的运动习惯要明显好于女生;理科学生的高于文科学生;低年级的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4)体育消费上,男生的消费水平高于女生;文理科学生差异不显著;低年级学生的消费水平高于高年级。5)对生活认知上,男生的认知水平高于女生;文科的认知水平高于理科;低年级的要高于高年级。
[关键词]苏北地区;消费水平;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51-03
1 苏北地区近年来城乡收入增长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江苏省的经济迅猛发展,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内较为欠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苏北居民可以明显感受到物质文化领域生活水平的提高。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425.48亿元,较上年34457.30亿元增长20.22%,指数达到112.7,较上年112.4有所增长。苏北地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920.37亿元,比2009年增长23.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9774元,较之2009年增长24.92%。
在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快速增长。到2010年,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0元,比上年增长13.61%;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724元,比上年增长14.63%。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的质量,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苏北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存在,但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见表1)。
由此可见,苏北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都在逐步增长,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苏北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 苏北地区近年来城乡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苏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而城市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则在36%~37%波动。经济环境、收入水平、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的差异,导致苏北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见表2)。
3 徐州和连云港两个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
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走访了苏北地区的徐州和连云港两大城市,有针对性地在城镇和农村做了一系列关于消费水平调研活动,由回收起来的调查问卷总结整理出了这两个城市2012年上半年城乡消费情况的一些数据(见表3)。
由此可见,在苏北地区的两大城市,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食品和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几方面的消费比重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同时在两大城市之间,居民的各项消费所占比重也由于经济发展情况、地理位置等原因存在着差异。
4 苏北地区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原因的分析
4.1 收入水平
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消费倾向。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因为支付能力是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前提,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提升作用。
4.2 物价水平
不同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消费品的供求,因而必然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水平,进而影响消费品的供求和消费结构。苏北地区由于农村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物价水平自然存在着差距,这就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4.3 消费结构差异原因分析
4.3.1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市场上消费品的供应,从而影响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满足人们食品、衣着等基础性消费,第二产业满足人们居住、耐用品等消费,第三产业则满足人们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娱乐保健和其他服务的需求。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江苏省内属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镇和农村较不平衡,由此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差异。
4.3.2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它贯穿于消费活动全过程。消费心理是由消费需求引起的,同时又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内在因素。
4.3.3 生活模式
江苏北部地区人民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生活模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乡居民只有在特殊的日子,如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才有少量的发展、享受型消费;20世纪80年代以后,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逐渐开放,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城乡居民生活模式的改变程度是不同的。城镇居民信息量充足、沟通便捷,消费理念更加新潮,其生活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超前消费的影响,更加注重发展、享受型消费;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沟通不便,且其生活模式改变主要由城镇居民带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消费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基础性消费。
4.4 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
4.4.1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居民实现了储蓄,这就会使居民倾向于减少自己的储蓄而增加即期消费。目前,苏北地区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地区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保障形式单一、水平较低、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等。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预期趋缓的条件下,缺乏消费安全感,不得不选择谨慎的消费态度。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不仅要承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沉重的生活负担,还面临着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风险,其收入预期十分不稳定,而支出预期则具有刚性,使得农村居民不得不将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做储蓄,以抵抗生活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影响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4.2 消费环境
所谓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不可否认的是,苏北地区城乡居民分处不同的消费环境。比如,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市场系统完善、消费环境优良,客观上有利于带动消费。相对而言,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公共建设力度不够、缺少大型商城超市、文化娱乐场所,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实现。而农村相对不完善的消费环境是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的,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如修建农贸市场、修建拓展公路等,但是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消费环境仍是造成城乡消费差异的原因之一。
5 结 论
通过对苏北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进行考察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以便更好地关注新农村问题的同时发现农村消费结构的特殊性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加快推进苏北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证依据和科学借鉴。而由于苏北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有着江苏地区普遍的发展优势,又与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联系,因而苏北的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环境下起到了双重代表性。所以通过对苏北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的比较研究,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为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0—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杨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析[J].经济前沿,2006(2).
[3]陈军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4).
[4]费佳丽.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现状的成因和对策建议[J].消费导刊,2010(1).
[5]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M].赵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