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双减政策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加强教师结对互动
要更好地开展结对数学教学工作,实现双方学校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和谐有效共享,可以先请乡村学校教师前往结对城市学校旁听教师的讲课活动,观摩城市教师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听课活动结束后,再将城乡双方教师聚集在一起,针对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展开详细交流。首先由上课的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想法进行详细阐述,加深在场其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再由乡村学校教师对讲课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点评。经过对教学活动的观摩学习以及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彼此能够更加了解对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能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秀教学经验,调整教学形式,以确保结对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搭配”的教学活动中,乡村学校教师通过观摩,可以了解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利用互联网设备设计开宝箱的游戏,且将学生喜爱的小猪佩奇卡通形象与游戏结合起来,瞬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游戏展开深入思考,并踊跃回答多种数字排列方法。通过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乡村教师能够学会和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教师结对的方式来帮助和促进乡村教师更好地提升与发展。
2.打造数学同步课堂,共享课堂教学资源
城乡结对互动,除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外,还可以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空间壁垒,让城乡学校的学生实现课堂同步学习和互动,真正做到教学共享。这种创新性的结对课堂,充分体现出了“互联网+”下教育的优越性和便利性,既能让乡村学校的学生体会到城市学生的课堂氛围与学习方式,也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零距离,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互动交流,乡村学校的学生还能回答城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中,也更有学习热情。例如,在开展“认识公顷”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打造数学同步课堂,乡村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观看城市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还能与教师进行对话,教师先询问两边的学生,都知道哪些面积单位,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1cm2、1dm2、1m2的物体分别有哪些呢?双方学生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会说出许多截然不同的答案,城乡学生也能通过对方的回答开阔自己的思维。随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认识1公顷的合作探究活动,乡村学生在观看城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时,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新颖的合作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乡村学校学生也能更好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3.结对进行教学研讨,提升合作课堂效果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城乡结对互动教学,要求学校和教师利用好手中的资源与设备,探索更加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数学教学模式,真正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城乡双方义务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此,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还要积极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开展结对教研活动,提升同步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结对教研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开展线上同步教研工作时,首先由双方分别介绍本校该年段数学备课组的日常工作,包括如何制订教学计划、如何分配集体备课任务、如何命制过关卷和单元卷、如何开展特色活动、如何共享优质资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结对教师就会对双方的备课工作了解得更加细致深入。这一环节结束后,结对双方备课组教师,再针对单元测试卷的磨卷内容展开交流探讨,包括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主要内容的讨论。通过这种线上同步研讨的方式,双方学校教师能够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讨活动也真正做到了求真务实,契合教学新常规的工作要求,与会教师能够在研讨过程中,受到良好引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确保结对互动教学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网络视频技术为两校教师开展教研交流工作,构建了更加顺畅的渠道和平台,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学课堂教学差距,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4.丰富同步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了确保城市学校能够为乡村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帮扶服务,提供支援的学校要从本校学生和被支援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开展同步数学课堂活动前,做好一课三磨工作。要组内进行磨课,其次教研单位内进行磨课,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施高质量的同步数学教学活动。这样的互联网+数学同步课堂,能够为双方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同步课堂上,设计辩论式的两校学生互动任务。例如,在开展“观察物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游乐园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动画中融入加减法的问题,请两边的同学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双方学生可以列举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算式列法进行归类,然后请两边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解法,这种解法叫什么,喜欢这种解法的理由。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反馈工作。在同步课堂结束后,双方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互动情况。通过课后的交流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后续的同步课堂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
5.拓展线上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结对学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校之间还可以利用天天智慧课堂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共享双方学校的优秀直播课例;还可以针对数学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开展网络拓展课程共享活动。通过这两种结对互动的方式,能够确保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教师在一起观看直播课例的过程中,可以共同参与教学研讨工作,积极发表自己对课例的看法,并通过评论区进行留言互动,双方教师在评论留言互动的过程中,也做到了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学生们在一起观看拓展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共同钻研和探讨教学内容中的实践部分,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拓展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实现两校学生之间的更好交流互动,令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得到更好的拓展。
6.组织线上交换课堂,实现两校互利共赢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教师的教学风格,城乡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数学交换课堂活动。这种新的线上教学模式,可以让两校教师不走出校门也能参与精彩的教学研讨工作,实现两所学校互利共赢的教学研修效果。例如,在开展六年级数学同步课堂活动时,城市学校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一堂关于圆的知识的复习整理课,以“圆形是最美的图形”引出问题,为什么圆形最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形一中同长的特质,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圆形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圆形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特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为乡村学生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紧接着,由乡村地区教师为学生们上一节“生活中的比”数学课,教师以生活中的照片为主线,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和掌握比不同部分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在两校教师默契的配合下,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也能充分展开互动,学生们有了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思路得到了更好的拓展,城乡学生携手,共享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7.城乡结对话“双减”,开启数学教育新篇章
在“双减”政策的倡导之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城乡结对现代化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成了城乡学校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双减”政策之下,城乡教师可以开展双减同步课堂,展示全新的数学教育风采,不断拓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新思路。以“双减”背景下的数学同步课堂“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双方学校的教师首先通过教学研讨,深入把握两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此基础上,教师们围绕“周长的认识和测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的运用、“有序数、同边相加、平移线段”数学方法的运用等内容,设计趣味化的数学教学方案,学生们在由两校教师共同构建的双减同步课堂中,体会到了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数学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减压力不减效率,减负担不减质量。基于“双减”之下的城乡结对教育活动,还要求教师设计更加有效的同步课堂作业管理模式。双方学校的数学教师,除了要做好前期的协同备课、中期的协同教学以及后期的协同反思以外,还要充分重视前置性作业、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并且充分落实和完善新的作业反馈策略,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下的同步课堂作业设计。最后,教师还要在双减的政策背景下,做好数学教学“增”的工作,主要包括课前对学情差异的准确预见和深入分析、主教和辅教在协同备课时做好任务分配、准确预见同步课堂教学互动,只有做好以上“增”的工作,才能确保异地学校学生与教师“身在远,声相近”,体现出更加显著的线上同步课堂成效。
8.结语
城乡结对互动离不开双方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学校和教师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利用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打造空中课堂、线上课堂、牵手课堂,探索更加高效的结对互动教学模式,加快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碳排放;配额;面板数据模型;价格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6日
一、研究背景
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础,合理的一个现货价格对于繁荣碳交易市场、有效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格运行机制的分析、为政府确定排放配额供给量、供给分配方式、分配时机等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减排企业与投资机构,提供了投资决策信息,有利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决策者构建碳交易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碳交易作为新的事物,且一直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由于欧、美等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早,碳排放配额现货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因此,学者们对欧美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Derek W.Bunn和Carlo Fezzi(2007)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AR)模型,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英国市场上的电、天然气、碳价的每日现货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Rita Sousa等(2014)采用小波分析法,发现煤炭价格引导碳排放价格变动,碳排放价格引导电价变动,碳价波动与经济发展一致。Alberola等(2008)等检验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试验期(2005~2007)内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价格与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部门生产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合规位置,指出EUA的价格变化不仅反映了能源价格、极端气候事件,还反映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三大生产部门(冶炼、造纸、钢铁)的工业经济生产活动。Mansanet Bataller等(2011)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对第二阶段 EUA价格影响不显著,但对EUA与二级市场CER的价差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还包括Rita Sousa等(2014)、Atsalakis(2016)、Luis A等(2016)。我国学者对国外碳交易下现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如魏一鸣等(2008)采用协整理论研究了EU ETS碳价格和能源价格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关系,发现能源价格与第一阶段碳期货的关系较弱,与第二阶段碳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指出能源价格变化是推动第二阶段碳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王双英等(2011)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碳交易的量和碳交易的价格和石油价格的关系,发现石油价格和碳交易的量和价格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11年,国家发改委决定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个省市作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我国首个碳交易市场――深圳碳交易市场开始交易。随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等碳交易试点市场陆续开市。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宣布:“2017年中国开始实行全国碳交易市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平稳发展,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本文将以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配额交易价格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其价格运行影响因素,以使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碳交易现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的因素与机理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供给因素主要包括配额政策(配额数量、分配方式、跨期储备制度等)、碳减排技术、碳税政策、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等。需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等。
(一)供给方面因素
1、配额政策因素。一级市场上的配额供给情况与供给方式将对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高低与波动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政府当期发放的配额总量,当期核证减排量的供给、政府配额存储池中的数量、配额的分配方式(免费、出售、混合)等因素,都将对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与波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2、碳减排技术因素。碳减排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减排成本,当企业面临比较高的减排成本时,可能就会选择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当企业减排技术成熟,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时,企业将减少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的购买,相应影响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
3、碳税政策因素。碳税政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效果已在许多国家被实践。碳税政策的实施加大了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势必对排放企业的减排技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排放量,并进一步影响对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
4、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京都议定书》包括了国际碳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减排机制,在JI与CDM机制下,减排项目的数量,开发减排项目的技术将对碳配额交易市场的供给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
(二)需求方面因素。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因素等。
一、认真编制和实施清洁生产相关规划
积极配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清洁生产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清洁生产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等,并在“十二五”相关规划中纳入清洁生产的内容。要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纳入“十二五”环保规划中,对“双超双有”企业、重金属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并按照时间进度和阶段目标做好规划的实施。
二、进一步促进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制度的融合
要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和污染减排责任书中,把清洁生产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环保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污强度准入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要把实施清洁生产作为总量控制、限期治理以及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出口登记的必要条件。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清洁生产的具体指标要求。要把清洁生产作为申请各级环保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环保资金的重要依据。
三、着力抓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相关政策法规,从制度上确保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和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效果。狠抓清洁生产审核的绩效评估和中/高费方案的落实,推动企业将清洁生产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继续深化工业领域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进对农业、服务业等行业“双超双有”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将涉及铅、锌、铜、铬、镉、汞等重金属以及类金属砷的行业和危险化学品行业作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
四、切实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
尽快建立统一完善的覆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把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作为行业准入条件,强化标准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专家库,加强对清洁生产审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储备专业技术人才。
五、积极扩展清洁生产的资金渠道
要积极争取建立明确的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确定的中/高费方案,研究解决开展清洁生产技术评估、验收等管理工作所需的经费。积极开拓融资渠道,通过绿色信贷、设立清洁生产周转金、国际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一、工作目标
(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整改目标
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考核指标要求,年底前完成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整改工作,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要求。
(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减排责任目标任务,到年底,我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7944吨以内,期间我区COD净削减量1402吨以上,削减比例15%以上。年我区COD减排任务为350.81吨。
二、工作重点
(一)严格落实COD年度减排计划
1.全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江南新区污水管网建设,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如期完成火炬、锦美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和江南片区内沟河整治工程,确保到年12月30日前向晋江仙石污水处理厂输送的污水超过12000吨/日以上。
2.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减排力度,狠抓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工作,强化污染源监管,深入挖掘减排潜力,全面落实今年我区125个结构减排项目,并抓好建账立档,做好迎接明年初国家环保部核定检查各项工作。
(二)全面改善中心市区内沟河水质
加强中心市区内沟河管理工作和两侧截污建设,改善内沟河环境卫生。按期完成八卦沟截污改造工程,防止污水直排内沟河,加强内沟河两侧卫生保洁,使内沟河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一是推行机动车环境标志管理制度。交警大队要进一步督促机动车安检机构对机动车尾气进行规范检测,对机动车尾气未能达到排放标准的一律不予通过年检。二是公安交警部门要加强巡查和路检,查处超标车辆,强制淘汰报废车辆,督促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按要求参加年检,年检率80%以上;交通部门要督促出租车、客车、货车等入城营运车辆加强车辆保养维护,禁止尾气超标排放的车辆入城运营。
(四)强化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
按照《关于印发市区开展落实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自查自律行动年方案的通知》(政文〔〕60号)要求,扎实有序推进行动年活动,促使全区62家重点排污单位不断提升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认识自我差距,强化自我整改,变“要我治污”为“我要治污”,切实让重点排污单位在自查、自纠、自律中自觉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实现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染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的属地环境监管,落实分级管理、划片包干、交叉检查、责任到人等工作制度,实施全方位监管;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现场督查,坚决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实行勤罚;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和重点污染隐患的排查,进一步完善环保应急处理预案,防止和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五)努力提高公众环境满意率
要两手抓,一手抓整改,一手抓宣传。各街道办事处和环保部门要积极排查化解环境矛盾纠纷,督促环境问题责任单位按时完成整改,及时回应并妥善处理群众环境诉访,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环保、工商、卫生、公安、执法、交警、建设等部门要针对油烟、噪声、汽车尾气、污水、垃圾污染和环境卫生等问题,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强指导,深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特别是加强正面宣传,努力提高公众对我区环境保护的支持,确保群众环境满意率85%以上。
三、工作要求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当前,我区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需要整改的问题多,任务重,形势十分严峻。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增加环保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确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的生存空间。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减排办要积极发挥作用,做好组织、协调、调度和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靠前抓、具体抓,按照职责分工,适时开展实地检查督查,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抓好本单位职能范围内工作的督促落实。务必按照本方案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一级抓一级,切实按时序进度要求抓紧抓实。各有关单位要继续按“谁分管、谁主抓、以具体项目问责”的机制,研究有效推进整治工作的对策措施,细化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督办单位和督办领导,特别是要做好整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和规划、用地、立项、资金等4个要素的落实,逐月逐季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全力加快推进整改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确保明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各项考核指标复查。
(二)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关于转发省政府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文〔〕56号)的要求,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认真履行职责,树立全区整改工作“一盘棋”意识,重视项目之间的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强化协作、形成合力;要按照“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对照整改任务要求,狠抓热点难点问题整改,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全力推进整改工作。特别是污水管网建设工作,区建设局要加强指导、协调、督促和推进,并及时协调解决阻滞性、关键性问题,以确保计划目标如期完成。
(三)要力求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间。有关城市污水管网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征地、招标等各项前期工作,要尽量简化手续,发改、财政、国土、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要主动给予支持和配合,最大限度地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间,确保未建项目于8月份前开工建设。
(四)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整改和污染减排整改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保证,资金的落实是整改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工作方案项目的时序和工作要求,抓紧落实整改项目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各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接,多方争取整治工程项目资金补助;要制定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环境综合整治。
关键词:低碳旅游;优势条件;阻碍因素;对策;江西
一. 引言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
江西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产业群,旅游业为其中之一,低碳旅游对江西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江西的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直属于前列,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根据《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西省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等等,江西森林覆盖率63%,生态效益价值达8233亿元,是低碳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客源
近年来,江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亿人次,年均增长16.2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818.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6%。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苏、浙、沪、湘、鄂、粤等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
(三)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及行为
低碳旅游在全国刚刚兴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不够,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注重经济利益,高能耗、高排放的开发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江西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宾馆的运营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不足,这其中包括资金、技术实施条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据对江西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游客存在乱扔垃圾、浪费食物、浪费水资源的行为,70%游客对他人破坏环境行为不会立即进行制止,环保意识不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受到限制。
(四)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
江西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来讲比较低,旅游业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不到2%,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1%,是低能耗低碳产业。其中,旅游住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6%和12%,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5%和13%,比重较小,而旅游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占江西旅游业70%左右,是旅游业能耗的主要方面,各交通工具中以汽车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其次为飞机和火车,这与使用汽车出行距离最长相关。
(五)政府旅游规划及政策
江西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已明确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编制《江西省旅游生态设计规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江西省尚未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未出台低碳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低碳旅游活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旅游业涉及的各行各业也没有明确的生态、能耗及排放指标,碳减排程度的考核和等级的评定无从实施,这不利于低碳旅游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可得出,江西优秀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江西近年来迅猛的旅游发展势头、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均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另一方面,江西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弱、新型能源和低碳技术利用少、缺乏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又构成对低碳旅游发展的阻碍,只有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才能促使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强调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即要求在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实施低碳管理,这就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者多方的共同推进和通力合作。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低碳旅游引导工作
政府在低碳旅游发展中应起到引导、管理和保障的作用,(1)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江西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中进行节能减排任务分解,确保2015年前能耗减少20%。(2)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在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火车站、酒店宾馆等地设置低碳旅游宣传牌或借助江西卫视、江西旅游网、江南都市报等主要媒体开设低碳旅游专栏,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意识。(3)制定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的碳减排标准,对碳减排量进行统计考核,并与星级宾馆评定、绿色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及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等工作相挂钩,促使和激励旅游过程中的各环节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管理。(4)制定扶持低碳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低碳旅游专项基金,对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或碳减排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二)旅游者转变消费模式,发扬节能环保美德
低碳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转变为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低碳消费方式。有研究表明,旅游的愉悦感与酒店的等级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旅游中开支的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节能环保行为体现了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份精神享受,如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不污染环境等。2010年国庆在赣州章贡区、九江武宁、萍乡武功山、鹰潭龙虎山等地,游客骑自行车,自带帐篷进行近郊游及野营,就是低碳旅游很好的体现。
(三)旅游企业实施低碳化运营,旅游交通是碳减排重点。
旅行社、酒店、餐馆、交通公司等旅游企业是提供旅游产品的主体,只有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去,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低碳旅游路线,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酒店客房用品一日一换改为一客一换,洗漱用品改耐用型大包装,等等。旅游交通由于碳排放量较大是碳减排重点,主要是变私家车为公共交通,变耗能大的交通工具为耗能小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自行车、马车,或开辟步行路线,减少交通带来的碳足迹。九寨沟景区的交通模式值得借鉴,庐山景区的观光公交也可在全省推广。另外,旅游企业应积极运用新型能源和碳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分阶段实施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江西可分阶段进行。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是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对省内其它景区起示范借鉴作用。婺源被授予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得益于其低碳旅游发展科学有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庐山、井冈山、龙虎山等地也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的很好选择,一是这些景区生态环境较好,具备优先发展低碳旅游的条件,二是这些景区客流量较大,可引领全省的低碳消费。在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从景区规划、建设、运营到游客接待都要尽量做到低碳化,使游客通过切身感受理解和接受低碳消费方式。通过低碳旅游示范景区的建设和推广,为低碳旅游在江西的全面实施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娟、范星宏、王朝辉,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2月
[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11期
[3]吴铀生、马胜,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关键要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石长波、彭晶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
[5]黄艺农、范松,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的低碳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1年第9期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确保“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和减排任务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现提出2011年度污染减排工作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目标任务
(一)全市目标任务
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3.5%(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1.5%,农业减少5%以上)
、5%(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5%,农业减少5%以上)、3%、0.5%。
(二)各县(市、区)目标任务
各县(市、区)要围绕实现全市减排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本辖区减排项目,进一步挖掘减排空间和项目,确保实现本辖区年度减排目标,各县(市、区)2011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减
排目标任务如下:
新罗区COD、NH3N、SO2、NOx要分别比2010年减少4.5%(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3%,农业减少6%以上)、4.5%(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3%,农业减少5%以上)、3%、0.8%。
永定县COD、NH3N、SO2、NOx要分别减少4%(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3%,农业减少6%以上)、4%(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3%,农业减少5%以上)、15%、2%。
上杭县COD、NH3N、SO2、NOx要分别比减少5%(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5%,农业减少5%以上)、4%(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3%,农业减少5%以上)、2%、0.5%。
武平县COD、NH3N、SO2、NOx要分别比减少3%(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1%,农业减少6%以上)、3%(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1%,农业减少5%以上)、2%、0.5%。
连城县COD、NH3N、SO2、NOx要分别减少3%(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1%,农业减少5%以上)、3%(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1%,农业减少5%以上)、2%、0.5%。
长汀县COD、NH3N、SO2、NOx要分别比减少3.5%(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1.5%,农业减少5%以上)、12%(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16%,农业减少5%以上)、1%、0.5%。
漳平市COD、NH3N、SO2、NOx要分别比减少4%(其中工业加生活COD减少3%,农业减少5%以上)、4.5%(其中工业加生活NH3N减少4%,农业减少5%以上)、2%、0.5%。
二、工作措施
(一)结构减排
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和工信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标》(工产业第122号公告)等文件规定,
按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
1.排放废水污染物COD、NH3N的重点结构减排行业
(1)造纸行业。对未实施废水深度治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制浆、造纸企业,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依法关闭。立即组织淘汰关闭单条生产能力3.4万吨以下非
木浆、年产5.1万吨以下化学木浆、单条生产能力1万吨及以下废纸为原料的制浆生产线,幅宽在1.76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120米/分以下的文化纸、幅宽在2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80米
/分以下的白板纸和箱板纸及瓦楞纸生产线,以及石灰法制浆工艺。年底前,淘汰以废纸为原料的抄宽1092及以下造纸机组成生产纸和纸板的生产线、抄宽1575mm及以下生产生活用
原纸和米信纸等造纸机(白纸边除外)、年产1万吨及以下造纸生产线。
(2)纺织印染行业。年底前,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
定形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腈纶生产工艺、涤纶长
丝锭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法聚酯设备等落后化纤产能。强制使用小浴比染色设备和工艺,限期淘汰单位产品水耗超标的染色设备和工艺。
2.排放废气污染物SO2、Nox的重点结构减排行业
(1)燃煤电力行业。继续推进电力行业“上大压小”,按计划关停淘汰运行满20年、单机容量10万千瓦级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以及服役期满的单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下的各类机组
,供电标准煤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的非供热煤机组,环保不达标的各类机组。
(2)钢铁行业。年底前,淘汰土烧结、30平方米及以下烧结机、化铁炼钢、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200立方米及以下专业铸铁管厂高炉、100立方米及以下锰铁高炉、30吨及
以下炼钢转炉和电炉、10吨及以下高合金钢电炉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
(3)建材行业。淘汰窑径2.2米及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除外)、水泥湿法窑(主要用于处理污泥、电石渣等除外);淘汰石灰土立窑,实心粘土砖
,砖瓦24门以下轮窑以及立窑、轮窑、蹄窑等土窑。
(4)燃煤锅炉。推行燃煤锅炉集中区域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的企业应实施集中供热,拆除中小锅炉。加快淘汰企业小型燃煤自备电站。鼓励燃煤
电厂发挥抽气供热的作用,对周边企业集中供热。其中,龙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燃煤锅炉,限期于年底前淘汰、拆除。
3.推进重点排污行业企业整合提升
(1)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负责全面清查本辖区内造纸、印染、皮革、化工、火电、钢铁、建材等企业的基本情况,组织实施淘汰工作。要建立淘汰
落后产能专项资金制度,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补助,重点支持解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有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改造升级等问题。对企业依法依规淘汰关闭落后产
能所削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可调剂给当地新上项目使用,当地政府可按减排量予以补偿或实行排污指标交易。对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较好的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资金、
节能减排资金、融资支持方成给予倾斜。
(2)鼓励重点排污行业“上大压小”。对造纸、印染、化工、皮革、合成革、火电、建材等重点排污行业,实行全行业排污总量控制,鼓励企业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整合,或者引
进规模大、工艺技术和设备先进、污染排放低的生产线,加快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实现“增产减污”,腾出总量指标可直接调剂给新上项目使用,促进传统重点排污行业升级优
化。
(3)严格控制新上中小规模燃煤锅炉。集中供热区域范围内新建、扩建项目不予批准新上燃煤自备电站和燃煤锅炉,集中供热范围外新建、扩建项目应优先采用清洁能源,原则上
不再批准新上燃煤自备电站和规模小于20蒸吨的燃煤锅炉。确需新上燃煤自备电站和燃煤锅炉的必须同步除尘、脱硫、脱硝。
(4)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对无法进行集中供热或热电联产覆盖范围外的小型燃煤锅炉,要积极改用天然气(LNG)或改电。分期分批加快实施皮革、造纸、制药、纺织
印染、化工、电镀等重点污染行业全行业强制清洁生产。
(二)工程减排
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大力度,全面推进重点减排工作项目,确保新增削减量落实到位。
1.排放COD、NH3N的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
(1)工业园区必须全面实施集中治理。所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须在2011年底前全部建成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或者经论证后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已实行集
中治理的要加快管网配套,确保年底前工业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其他由县(市、区)自行设立的工业区,要开工建设并在2012年底前建成集中治理工程。
(2)实施工业废水深度治理。造纸、印染、化工、制药、农副食品、食品、饮料、有色等行业,分批实行全行业废水深度治理,减少废水污染物排放量。
(3)提高工业企业水回用率。年底前,造纸行业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定的吨产品废水排放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回用率,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企业年底前吨产品废水排放量要低于10吨,其中一般包装用纸和纸析吨产品废水排放量要力争低于5吨。印染行业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加大水回用力度,年底前单位产量废水排放量力争下降50%左右,水回用率应达到50%左右。合成氨生产企业2013年底前工艺用水循环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氨氮排放浓度要力争低于30mg/L,吨氨产品废水排放量要低于10吨。
2.排放SO2、NOx的锅炉(炉窑)脱硫脱硝工程
(1)提高燃煤电厂脱硫效率。采用循环流化床炉内脱硫的电厂、热电厂、企业自备电站,年底前全部改造实现自动添加脱硫剂,必要时进行炉外脱硫,提高脱硫效率,综合脱硫效率要达到85%以上。
(2)限期建成投运火电厂脱硝装置。已采用低氮燃烧或者已建脱硝装置的燃煤电厂、热电厂、企业自备电站,要加强运行管理维护并加快脱硝设施改造,确保脱硝效率达到70%以
上。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煤电厂、热电厂、企业自备电站,NOx排放浓度要低于100毫克/立方米,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进行低氮燃烧改造或者加装脱硝设施。
(3)实施钢铁行业脱硫脱硝。所有未列入淘汰计划的烧结机、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球团设备,要抓紧实施并确保于年底前全部建成投运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
。已安装脱硫设施的要加强运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其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者脱硫效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实际使用原料硫分超过设计硫分的,以及只有部分烟气脱硫的,
限期于2012年底前完成脱硫设施改造,综合脱硫效率要达到80%以上。单台烧结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烧结机,要抓紧实施并确保于年底前建成投运脱硝示范工程。
(4)加快有色金属行业生产工艺设备更新改造。加大冶炼烟气中硫的回收利用率,SO2含量大于3.5%的烟气要抓紧实施并确保于年底前完成烟气制酸或其他工程,回收烟气中
的硫;低浓度烟气和制酸尾气排放超标的,要开工建设并确保于年底前建成投运脱硫设施,稳定达标排放。现有烟气设施要加强管理和工艺技术改进,提高SO2吸收率。
(5)加大建材行业脱硫脱硝力度。所有煤矸石砖瓦窑,分批限期于年底前建成投运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要达到80%以上,加快实施低氮燃烧改造、建设脱硝装置或改用LNG;已建脱硫设施的煤矸石砖瓦窑,要加强管理维护,确保综脱硫效率达80%以上。开展规模大于4000吨熟料/日的新型干法水泥窑低氮燃烧改造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设施建
设试点。
(6)开展非电燃煤锅炉脱硫脱硝。未列入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计划的燃煤锅炉,要抓紧实施并确保于年底前全部建成投运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要达到70%以上;已建成脱硫设施的要加强运行管理,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无法脱硫或者脱硫不经济的,要抓紧技术工艺改造并确保于年底前改用LNG或者改电。规模大于20蒸吨的燃煤锅炉
,要着手开展并确保于年底前完成低氮燃烧改造。
3.生活COD、NH3N治理减排工程
(1)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加快投运并确保负荷率。年建成但未正常投运的二期污水处理厂,要加快管网配套和运行调试,确保年底前正常投运,全年负荷率力争达到70%以上。
(2)年新投运的污水处理厂要切实提高负荷率并确保正常稳定运行。等4座污水处理厂,要切实加快管网配套,加强运行管理,稳定达标排放,全年平均负荷率力争达到75%以上。
(3)原有已投运污水处理厂要进一步提高负荷率。等3座污水处理厂,要进一步加强管网配套和雨污分流工作,挖掘潜力,提高负荷率,确保全年基本
满负荷运行。
(4)加快重点流域沿岸建制镇和其他地区重点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沿岸1公里范围内建制镇、其他地区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列入省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建制镇,要因地制宜加快实施镇区污水集中处理。其中,等5个镇要在年底前实现污水集中处
理。
(5)加快污水处理厂标准化改造和再生水回用。现有不达标、不稳定达标的污水处理厂,要加快改造,确保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各县(市、区)要根据环境保护和节水等实际需要
,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提高排放标准。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实行回用,中心城区的龙津净水要进行尾水回用改造可行性研究,将尾水再生利用于工业生产和
城镇生活;在具备条件的机关、学校、住宅小区新建再生水回用系统,节水减污。
(6)规范处置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城镇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严格按照固体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各县(市、区)政府要抓紧建设污泥规范化处理处置设施。现有污水处理厂污
泥未及时、妥善处置的,自年起,必须全面、及时、妥善处置或者暂送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切实防止污泥二次污染。
4.农业COD、NH3N治理减排工程
(1)严格控制畜禽和江河湖库水产养殖总量。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必须立即关闭、拆除到位。未经环保、国土、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审批的养殖场,一律依法关闭、。
各县(市、区)政府严格控制区域内畜禽养殖和江河湖库水产养殖总量。现有分布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所在湖库的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场(点),由所
在县(市、区)政府于年月底前全面取缔。
(2)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所有不属于拆迁关闭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以及养殖专业户,应在充分考虑生物安全与环境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生态种养、生物发酵床、
垫草垫料等养殖方式减排,所生产的废物、废水经处理后完全进入农田利用。对于不能改进养殖方式的,限期完成全过程综合治理,包括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
的方法收集粪便、尿液进入沼气池发酵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达标排放或灌溉还田、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颗粒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年底前
,各县(市、区)改进养殖方式或者进行全过程综合治理的养殖数量(头/只数),应占当地养殖总量(头/只数)的30%以上。
(3)引导科学种植。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治化肥和土壤有机质流失。推广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
5.机动车排气NOx治理工程
对达到国家规定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辆,一律强制报废;对距强制报废期不足一年的汽车,一律不予过户。对已到使用年限的机动车辆,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辆,以及黄
标车,限期予以淘汰。年各县(市、区)机动车NOx排放总量必须低于年。
(三)监管减排
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减排设施按期建成、稳定运行,确保污染物去除率和排放达标率。
1.完善减排监测体系
落实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和经费保障,健全覆盖全市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网络并逐步拓展。完善自动监控系统管理机制,规范运营维护,认真抓好自动监控设备的安装
、检定、验收、联网工作,重点突出数据有效性审核及使用。充分发挥在线监测监控作用,提升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质量和效率。
2.健全污染治理中控系统
进一步完善现有燃煤电厂(热电厂、自备电站)、钢铁烧结机脱硫中控系统,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推进企业减排设施自动化控制。所有燃煤电厂(热电厂、自备电站)、非
电行业企业脱硫、脱硝工程都必须规范建设和完善脱硫、脱硝中控系统、在线监测系统。所有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单位,都要按要求安装污水排放在线监控系统;所有县
(市、区)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1万吨/日以上的建制镇污水处理厂,以及废水排放量在1万吨/日以上的化工、造纸、纺织染整、食品、制革、制
药、电镀行业工业企业,都要按要求规范建设污水处理(或预处理)设施中控系统。
3.强化日常监督检查
加强环保监察监测信息队伍建设,配备先进完备的监测、执法装备,提高业务素质,推进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加强污染防治和减排设施检查、监管,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坚决
依法查处。
4.严格排污许可管理
按照排污权有偿使用的原则,根据减排需要和各行业排污实际、减排潜力,全面清理、重新核发排污许可证,严格规定排污单位允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浓度、排放总量及排
放方式、时限、去向、排污口数量与位置等。
(四)政策减排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已有的各项减排经济政策,进一步制定、完善减排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推动减排的作用。
1.严格新(扩)建项目总量指标调剂
新(扩)建工业项目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必须在区域内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或者实施工业、生活污染治理新增的削减量中调剂,不予审批不符合总量指标调剂要求的项目,且
不得重复使用已调剂的削减量。对实行全行业排污总量控制的造纸、印染、化工、皮革、合成革、火电、建材行业,新(扩)建项目所需总量指标,必须在本企业或本行业内通过
淘汰落后产能或者实施深度治理新增的削减量中调剂。
2.实行未完成减排任务的限批政策
对不按计划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或者管网配套年度任务的县(市)、镇,暂停当地以排放COD、NH3N为主要污染物的新扩建工业项目审批。对不按计划完成污水集中治理任务,以及
不按要求实施集中供热或者虽建集中供热设施但不按要求拆除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的小锅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暂停其区内新扩建排放COD、NH3N、SO2、NOx的项目审批。对不
按要求完成减排任务的地方和企业,实行必要的环保限批。
3、严格执行脱硫电价政策
根据省物价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的燃煤电厂脱硫电价政策,对脱硫设施投运率、脱硫效率和在线监控设备管理不符合规定的燃煤电厂扣减脱硫、脱硝电价款。
4.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运营费同处理效果挂钩政策
严格执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相关部门出台的污水处理运营费同处理效果挂钩政策,污水处理厂出水COD、NH3N、总氮、总磷、污泥处理合格率等统筹纳入运营管理考核内容。
5.严格执行钢铁烧结机脱硫差别电价政策
对龙岩卓鹰制铁有限公司严格执行省物价局出台的差别电价政策,对未建烧结机脱硫设施的,烧结机生产用电予以加价,直至脱硫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行为止。
6.实行评先创优减排“一票否决”
对重点减排工程没有按期建成、年度减排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以及不按计划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或者管网配套年度任务的县(市、区),暂停当地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
城市等的评比工作,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分管领导不得参加有关先进、优秀评比。
(五)责任减排
1.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减排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减排资金投入,落实减排项
目,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按期实现减排目标。
2.企业减排主体责任
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实目标责任,确保按规定时限完成减排项目。要定期向环保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减排项目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排污企业,要予以公开通报、限期整改、项目限批,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并向金融机构通报相关情况,列入企业征信系统。
3.部门“一岗双责”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岩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按照各自分工,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减排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
强沟通配合,协调联动,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监督《工作意见》的落实。负责监督排污企业落实减排项目、实施在线监控、完善中控系统,对未按期建成或者不正常稳定运行治理设施的,要提出处理意见并依法
查处。配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各行业减排项目的实施。牵头开展并配合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对全市减排情况、重点减排项目进行核查核算。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制定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推动重大产业合理布局,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发展。协同有关部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污水
处理产业化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我市重点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
市经贸委负责指导督促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推动企业达标排放;负责制定并监督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严格执行国家、省产业政策,提请政府关闭、淘汰不符合国
家、省产业政策的工艺、装备和产品;组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指导督促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污染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配合做好工业减排计划制定和
项目核查核算。
市外经局负责指导督促全市各级工业园区分期落实污染集中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以及区内企业减排工作。
市建设局负责指导督促城乡生活污染减排,制定并监督落实县(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进管网配套和雨污分流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对城镇污水处
理设施运行的监管。配合做好生活污染减排项目核查核算。
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督促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制定并监督落实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指导督促各地科学合理控制畜禽养殖业发展规模
,促进畜禽养殖业整合、提升、优化。配合做好畜禽养殖减排项目核查核算。制定并监督落实水产养殖业减排措施。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职责范围内负责机动车强制报废、淘汰的监督管理工作,向环保部门提供机动车相关数据,配合做好机动车减排项目核查核算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指导推进公共交通发展,严禁污染物排放不合格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协助有关部门推进国四油品替代。
市财政局负责筹措必要的减排专项资金,加大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和重点减排项目的资金投入。
市统计局负责协助环保部门开展污染减排核算和统计,提供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能源消耗、人口增长等情况。
市质监局负责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检定,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受检情况,配合监督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和联网。
市电业局配合环保部门实时监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情况、投运率和脱硫、脱硝效率,并将结果报告有关部门;配合经贸部门执行节能减排发电调度计划;配合环保、价格
部门对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省物价局核定的考核结果做好电费结算和扣减脱硫、脱硝电价款工作。
市监察局根据减排工作要求,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职能部门的减排工作情况实施监督,对执行不到位、不得力、不落实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配合推进减排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上下联动
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减排项目推进力度,市里重点抓对减排有根本性作用的大项目以及区域性治理项目,其余项目由县级抓,形成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减排项目推进格局
。
(二)项目调度
重点减排工程企业每月要向市环保局报告减排项目进展情况。燃煤电厂、污水处理厂每月要向市环保局报告上月生产运行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市环保局每月将上述情况汇总
后上报省环保厅。
(三)减排台帐
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和排污单位要按省环保厅统一模式要求整理档案台帐,规范建立并完善减排工作档案台帐。加强减排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减排工作监督管理水平。
(四)预警通报
市环保局要及时跟踪、检查各地和重点减排项目进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对工作滞后、问题突出、形势严峻或者影响全市减排大局的县(市、区)政府和项目,要及时予以
预警。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建立预警、通报制度。
(五)约谈告诫
对减排工作严重滞后或者对全市减排大局产生不良影响的县(市、区)政府和项目,市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督办力度,必要时商请市效能办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行政效能告诫
,或者报请市人民政府组织约谈、告诫。
(六)减排考核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办法》,对各县(市、区)和各重点减排行业减排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七)责任追究
对各县(市、区)、各重点减排行业和领域年度减排工作考核结果,报经市政府审定后,有关部门依照相关程序和规定落实问责制。
(八)宣传发动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可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岗位型大学,如“985”和“211”重点大学以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为主,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新类型大学,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其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学术性”的综合大学,也有别于我国“技能性”的高职高专学院,而是以教学主导型且大大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将人才目标定位于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较之于传统的学术性本科教育而言,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中体现出“应用型”特征,即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与当地涉及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研究,倡导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社会服务方面,着力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强调解决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
2.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点。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于所相关行业的、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的一种专门型社会实践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社会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着重学习基础的、成熟的和实用的知识。
(2)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其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就业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也是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注重课程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内容,由此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融合、贯通的重要教学活动,对专业学位的研究性论文则要求较低,以毕业实训报告为主。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型本科高校,是和传统普通本科平行发展的新型本科教育类型,没有层次的高低之分,只是办学思路不同而已。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政策导向和教育理念等原因,大部分普通本科高校仍然按照学术型大学的思维办学,在学校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发展、教学方式等方面认知差异,使得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不贯通。当前国内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仍然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薄弱,一般把实践教学作为于理论教学的额外补充;抑或对原有教学内容调整过大,只重视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减之又减,对实践教学的本质属性认识不足。以上两种教学改革都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宗旨的误读,最终使得学生理论知识薄弱,专业实践能力也没有提高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成才发展。
2.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有一定规模,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校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得到切实有力的推进和深化;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法律政策不完善,制度性规范文件不完备,保障和奖励措施没有落实和跟进;行业组织因发展水平较低,权力和责任不明确,缺乏配套的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性政策,使得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专业指导地位缺失 [1];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为了获得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果让其承担较多实践场所和其他资源的投入,当成本高于实际获得的价值和收益时,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各主体应当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够行之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成熟。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现有的学术型研究师资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实践等现实工作的需要,尤其在指导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节更是如此 [2]。因为,当前我国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理念还是停留在教师只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即可,缺乏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到企业参加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的有效措施,也缺乏把企业精英请入学校和课堂任教的双向交流机制。由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充和健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3]。
1.搭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育人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国家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有相关具体政策作为引导和支持,全面鼓励各方积极参与,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和行业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组织、企业和高校各自不同的需求和诉求,欠缺合作热情,缺少合作平台,要想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并加强政策支持的作用[4],比如,政府可以推动出台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完整法律文件和配套措施[5],建立?a学研合作的融资创新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协调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
2.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是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着以下问题:学校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所学课程与当地产业相脱节、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实训相脱节、教书育人与就业创业脱节等现象。因此,各个地方本科高等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依据各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坚持适应社会需要设专业;开设适应行业需要的课程,注重理论应用抓教学,注重就业创业育人才;学业是关键,产业是平台,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通过学业与产业、学业与就业、学业与创业的紧密联系,使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拥有一支不仅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学术水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专兼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着重加强以下几点的建设:大力引进人才:聘请业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引进既有理论教学素养,又有业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教师培养:建立企业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学习专业技能;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安排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顶岗、合作研发,强化实践技能;建立“教师专业工作室”,让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一个实验或实训室,指导年轻教师成长发展和开展学生实践教学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和“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思路,以不同层次、多种形式、跨学科领域的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建立应用型教师评价标准:应用型教师评价标准应当改变传统的学术研究型评价导向,重点放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的具体评价标准上,引导教师向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发展。
四、福建江夏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福建江夏学院是2015年福建省确立的5所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试点学院,学院的物业管理专业是福建省唯一一个物业管理的本科专业,是福建现代生活服务业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也是2016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根据现代物业的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按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以“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为特色,主动对接当地龙头行业,实施校企共建,毕业实习的一体化培养措施,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物业管理专业以社会需求、企业需要、学生就业为导向,由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把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企业实训与实习等环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教学行动上,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全方位地协调发展。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合作对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 。
2.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制定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类。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和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构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物业管理系积极对接当地物业的龙头企业,针对物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素质要求和培养规格,选择合作企业(如万科物业、三盛伯恩物业等)共同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合作企业的参与为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和完善创造了多方便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校企共建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与万科物业、三盛伯恩物业、建发物业等多家合作企业积极共建物业管理实践平台,使得物业管理专业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一体化、全程化、情境化,教学实训基地化、仿真实训基地化、生产实习基地化,形成了具有全省新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体系,这些较为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校企共建物业管理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示意图,如图2所示。
4.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培训基地,构建一体化培养体系,打造一支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结构教师团队。具体措施有:基于互惠互利、相互提升的原则,每年选派几名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工作实践,学习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加物业师等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
盼政府能“端”出更多“好菜品”
简政放权要求政府把该放的权放掉,该管的事管好,既不能出现权力“截留”,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如何在改革中实现“政之所为”与“民之所需”的有效对接,是“政之所思、民之所盼”。
首先,在放权“含金量”方面。上级取消下放的大批行政审批事项主要集中在社会管理方面,并且多数属于“零办理”或是业务量较少甚至常年不发生的“僵尸事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相对较少,实用性不够突出(见表二)。在涉及投资、创业等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上取消下放的力度不够、“干货”还不多。已下放的涉及企业投资的事项,如造纸、焦炭、玻璃、铜冶炼、铁合金、烧碱、电石等事项,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等没有“生命力”的项目,限于当前环保压力和产业政策,下放基层后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其次,在部门服务理念方面。有些部门、单位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主动服务的理念转变不到位,存在利己主义和“官本位”思想,习惯“签字审批”,这些都成为影响简政放权的“中梗阻”。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县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涉及行政效能问题的群众诉求1546件。其中,与行政效能相关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三个方面问题受理量分别为986件、554件、6件,占整个行政效能投诉案件的63.8%、35.8%、0.4%。
再次,在畅通“最后一公里”方面。随着简政放权持续推进,下放的审批事项不断增加,但由于在相应审批流程、办理要件、业务开展等方面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滞后,基层对有关政策规定、标准规范把握不准,同时因相关的技术设备、工作人员等没有及时到位,基层承接能力不足,导致下级落实时间较长,效果不明显。
盼基层能“点”出更多“真滋味”
简政放权方式的转变,能有效提升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但作为简政放权“点菜”主体,基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对怎么点、点什么还存有一些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
首先,存在“不能点”的制度困境。简政放权本意是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但县级在改革中缺乏自,对上级调整取消的事项只能被动地对应调整取消,上级下放的事项即使地方不涉及也需要进行承接,对多年未实施的“僵尸事项”更是无权冻结或处理。而一些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接地气的事项,却因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的滞后无法下放基层实施。例如,“药品零售经营许可证核发、变更、换发”,从实际操作来看更适合基层,但由于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层级为设区的市级而无法下放县区实施,县里开药店办证、换证还要到市里,不但没有“松绑”、“减负”,反倒增加了企业、群众的运行成本。
其次,存在“不愿点”的思想困惑。当前,简政放权尝试建立“双向清理、供需对接”机制,多次就基层希望下放或者取消的权力事项征求基层意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基层部门认为让上级放权就是向上级要权,会给上级留下不良印象;也有些基层部门责任担当意识不足,担心上级放权就是“放责”,无形中会增加自身工作量,均不同程度存在“不愿点”的思想顾虑。例如,“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服务审批”,当前实施层级在市级,经论证,完全可以将该事项的部分审批权下放县区实施,但在多次征求意见中,均未征求到相关意见建议。
再次,存在“不会点”的客观困难。受基层群众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政策机制缺乏了解等主观条件限制,以及改革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参与途径有限等客观因素制约,致使简政放权过程中群众参与度不高,形成一方面政府部门认为已取消和下放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另一方面基层群众却对改革成果的感受并不明显的反差。
盼放管结合能“管”出更高“满意度”
坚持放管结合是推进政府职能和方式从注重事前行政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的重要举措,如何改变政府“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思维,以更有效的“管”促进更积极的“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首先,监管意识有待转变。部门“重审批、轻监管”或“只想批不想管”的观念依旧浓厚, “应急式”、“运动式”监管整治成为常态,标准化监管机制不健全。比如,在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下猛药,短期内确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弊端也很明显,“运动式”监管助长了违规者的侥幸和投机心理,治标不治本,总体处在碎片化状态。
其次,监管方式有待改进。有些部门仍沿用传统的“人海战术”,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监管方面落实不到位,执法监管相应的配套措施也不健全,监管的规范性、系统性、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推广双随机抽查为例,目前推广双随机抽查的信息平台尚未开发,被检查对象名录库、执法人员名录库还无法实现平台录入,很多单位还在采用抓阄、乒乓球摇号等方式随机确定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信息化程度较低,很难做到全面公开,全程留痕。
再次,执法体制有待完善。行政执法是政府监管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事中事后监管的效能。目前,基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力量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简政放权成效和政府监管效能。部门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机制尚未建立,存在“信息孤岛、协调不畅、合力不强”等问题。以我县餐饮单位为例, “先照后证”政策实施后,新注册的200多家餐饮单位约有20%的申请人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并没有到行业监管部门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相关手续,直接开始经营。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由于部门间信息不畅、监管力量不足等原因难以主动监管,市场主体也存在等待观望心理,导致市场监管出现空档。
盼优化服务能“优”出 更多“获得感”
优化服务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也是检验群众“获得感”的试金石。目前,中介服务不规范、审批办事难等问题对冲了改革红利,蚕食了群众“获得感”。
首先,中介服务规范力度不够。在上级清理规范的315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中,涉及基层的仅13项。清理规范的13项中,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材料的仅3项,其余10项均属于放开原本必须委托中介提供服务的项目,改为可由申请人按要求自行编制。现实操作中,因涉及的技术要素专业性过强,企业群众基本不具备自行编制的能力,若盲目编制未通过还会影响审批进程,为稳妥起见,绝大多数企业群众仍委托有资质的中介编制,改革的实施效果不佳。企业群众最期盼的是上级能够取消专业性强、不具备自行编制能力的审批材料,直接改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或由相关部门直接开展此项工作,从而杜绝上面放下权、下面托不起的现象,逐步实现“一切方便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便民服务模式,“激活”市场动力“引擎”。
其次,便利化程度仍不高。尽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再精简审批要件和环节,但在涉及环评、投资、建设、创业、发改备案、规划、土地、水保、水资源论证等方面需提交的材料仍偏多,支撑性附件多达十几项,加之专家评审论证十分严格,一本报告书从编写到报批往往需要3-6个月。再有就是审批平台方面,在梳理省级以上自建平台时发现,仅我县就有34个审批系统,全部为省级及以上部门开发,涉及20个部门82项审批事项,目前这些审批系统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为申请人带来诸多不便。
“善政必简”。简政放权改革面向的是基层,主体是广大企业和群众,简到什么程度、放的力度如何,基层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如何让基层享受更多的改革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防止简政放权“上热下冷,上下有温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推进。
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引导部门由被动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简政放权不是“剪指甲”,而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就是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其过程无疑是艰难的、痛苦的。但针对基层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打破利己主义思想和“审批迷恋”,用政府的减权限权、监管改革和服务优化,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
二是从提高质量入手,推动放权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简政放权含金量考验改革决心,要防止出现放权数字化倾向,多取消下放与企业经营、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含金量高的事项,把企业和基层急需的事项减下来、放到位,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要更加注重从“给群众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建立权力“双向清理、供需对接”机制,通过上下级之间双向协商的方式,增强权力下放与承接的衔接度,实现精准定向放权。
三是从搭建平台入手,实现由群众跑腿向信息跑路转变。加快推进省市县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互联互通,尽早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和网上审批平台建设,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促进办事部门工作衔接,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打破“信息孤岛”,确保群众通过提交一套材料,一个窗口服务后拿到的是“成品”,而不是拿到“半成品”后再自行“加工”或“处理”。
关键词:多维贫困;贫困主体识别;贫困程度测度;反贫困策略;可行能力理论;发展贫困理论;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多维减贫;Watts方法;AF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1.3;F1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1006110
一、引言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一般而言,贫困问题研究涉及贫困主体识别、贫困程度测度和反贫困策略选择三个方面,其中,贫困主体识别和贫困程度测度是基础。自Booth(1889)和Rowntree(1901)从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经济资源或收入水平界定和测度贫困以来,对贫困的识别经历了静态到动态、客观到主观、确定到模糊、一维到多维的发展过程(叶初升 等,2010)。近年来,贫困问题研究更是进入细化、深化和广化的发展阶段,其中,从多维角度把握贫困的本质,创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日渐成为贫困研究的主流,也成为当前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作为世界贫困人口第二的发展中大国,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但在多维贫困的研究和实践中却表现并不突出。在多维贫困研究方面,引进和消化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仍是国内学者的主要工作。一部分学者对国外多维贫困研究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尚卫平 等,2005;洪兴建,2005;陈立中,2008a;张建华 等,2006;邹薇 等,2012;刘泽琴,2012;叶初升 等,2010,2011);另一部分学者则应用或修正国外主要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数对中国及特定区域进行了多维贫困的实证分析(王小林 等,2010;胡鞍钢 等,2009,2010;李佳路,2010;罗小兰 等,2010;蒋翠侠 等,2011;邹薇,2011;陈琦,2012;郭建宇,2012;李飞,2012)。由于多维贫困研究总体滞后,多维贫困理念普及程度有限,多维贫困测度尚未正式应用于我国扶贫实践。虽然在我国的扶贫监测中,经济贫困之外的指标也有涉及,但贫困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各维度的临界值为多少、各维度的权重如何确定等均缺乏统一规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多维贫困理论基础、主要测度方法及国际实践进展的系统阐释,为多维贫困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以及新时期国家“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践提供多维视野和借鉴。与国内已有的多维贫困测度述评文献不同,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追求逻辑的完整性而不拘泥于内容的完备性,在逻辑上,按照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与实践应用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释,但在具体内容上,只选择最基础或最核心的理论、方法和代表性国家的实践进行剖析;二是强调了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构建的公理性条件,并对各主要测度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是否满足公理性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三是首次对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行了跨国比较,总结了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丁建军: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
二、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贫困被视为一维概念,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其潜在的逻辑是“金钱是万能的”,只要人们的货币收入高于贫困线,那么其在所有其他方面的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满足。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除了收入以外,贫困还涉及教育、健康、住房以及公共物品等多个维度的缺失。虽然,福利经济学家Cannan(1914)、Pigou(1920)等早已认识到贫困和福利问题远非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指标能够轻松描述并解决,但较早明确提出从多维角度来认识贫困与发展问题的学者则是Sen(1976),其“可行能力”理论被公认为是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Martinetti,2000)。
1.Sen的“可行能力”理论
在回答“什么样的平等”这一道德哲学问题时,Sen认为广受关注的三种平等观(功利主义的平等、完全效用的平等、罗尔斯主义的平等)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无法通过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构造一个完备的理论。进而,他首创了“可行能力”概念,提出了“基本可行能力平等”的构想。其中,可行能力指“人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Sen,1980,1984,1985)。
将“可行能力”理念引入贫困分析,Sen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他认为贫困对应的是功能利的缺失,而功能利缺失的背后则是实现功能利的可行能力的缺失,即个人的福利是以能力为保障的,而贫困的原因则是能力的匮乏。基本可行能力由一系列功能构成,如免受饥饿、疾病的功能,满足营养需求、接受教育、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功能等。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丧失是贫困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贫困的表现。因而,基本可行能力包括的功能不仅具有消除贫困的工具价值,而且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类福利。如果将生活看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功能性活动,而对福利的概括评价则必须表现为对这些组成要素的评价形式。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具备包括获得足够的营养、基本的医疗条件、基本的住房保障、一定的受教育机会等基本功能(Sen,1983),如果个人或家庭缺少这些功能或者其中的某一项,那就意味着处于贫困状态。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是对发展贫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发展贫困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虽然也强调收入、消费之外的因素,如健康、教育等,但它仅把这些因素看做提高收入和消费的工具或手段。因而,发展贫困理论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或家庭是否存在经济上的贫困,对其他因素的考虑只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家庭)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状况。而可行能力贫困理论认为健康、教育这些因素不仅具有消除收入贫困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它们本身代表了某种发展的目的,还具有内在的价值。可见,不同于发展贫困理论,可行能力贫困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经济方面的贫困,它把缺乏健康、教育等因素本身看做一种贫困。
Sen从“可行能力”的视角定义贫困催生了多维贫困理论。收入匮乏作为一系列功能性活动中的一种,在市场不完善或不存在的现实情境下,无法作为工具性变量完全反映个体或家庭的被剥夺程度。要正确衡量个体或家庭的贫困程度,就必须从多个功能性维度来考虑个体或家庭被剥夺的状况,构建多维贫困测度指数(Anand & Sen,1997)。
2.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
贫困指数应与一系列伦理上说得通的准则相一致(Sen,1976)。因而,只有满足一系列公理性条件的贫困指数才具有良好的性质。相对于单维贫困指数而言,多维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更为苛刻。Chakravarty等(2005)概括了多维贫困测度的12条公理:
(1)聚焦性公理(Focus)。某一维度上的改善并不影响另一维度的剥夺,即对于某一贫困主体而言,不同维度之间不可替代。如某人超过贫困线的收入增加不能改变其在教育维度方面的缺失,他在教育维度仍然是贫困的。
(2)标准化定理(Normalization)。贫困指数具有基数特征,即当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不贫困时,贫困指数为0。
(3)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若某穷人的状况得以改善,贫困指数不会增加。
(4)复制不变性公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将维度矩阵复制多次不会改变贫困程度,这一公理有助于进行跨时和跨地区的贫困比较。
(5)对称性定理(Symmetry)。除了贫困考察的维度以外,其他特征,如姓名等都不会对贫困的测度产生影响。
(6)连续性公理(Continuity)。该公理确保了某一维度上的值包括临界值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贫困指数的剧烈变动,因而,贫困指数不会对临界值和基本需求的观测误差过分敏感。
(7)子群可分性公理(Subgroup Decomposability)。如果将总人口按照种族、地理以及其他分类依据划分为几个子类,则总贫困指数可以分解为由人口比重加权的各子群贫困指数的加权和。这一性质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把握各子群体的贫困状况,并制定针对性强的减贫策略。
(8)基本需求非下降性公理(Nondecreasingness in Subsistence Levels of Attributes)。基本需求提高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两个相同的社区中,生存水平更高或基本需求更高的社区其贫困程度不会更低。
(9)非贫困增长性公理(Nonpoverty Growth)。如果一个富人加入某社区不会导致该社区贫困增长。和聚焦性公理一起,非贫困增长性公理确保了贫困指数是人口规模的非增函数。
(10)转移性公理(Transfers Principle)。如果Y社区的贫困维度矩阵YP在通过一系列等价转换后,能变成与X社区中的贫困维度矩阵XP相同的矩阵,则X社区的贫困不会高于Y社区的贫困。
(11)规模不变性公理(Scale Invariance)。各维度上的值和临界值成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贫困指数,也就是说贫困可以看做是各维度上关于临界值的相应比例的缺失。
(12)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非下降公理(Nondecreasing Poverty Under Correlation Increasing Switch)。当两个贫困维度之间是替代关系时,实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A、B两人在2维度都缺失的情形下,假定A在维度1上相对富有(A11>B21),B则在维度2上相对富有(A21
三、多维贫困的主要测度方法
在多维贫困测度中,维度选择、权重确定以及综合指数合成是关键。基于对上述关键点理解的差异,现已发展了一系列多维贫困测度指数和方法。如HM指数(Hagenaars,1987)、HPI人类贫困指数(UNDP,1997)、ChM指数(Chakravarty,1998,2003;Tsui,2002)、FM指数(Chakravarty,1998,2003;Tsui,2002)、WM指数(Chakravarty et al,2005)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MPI指数(UNDP,2010)、AF法(Alkire,2007,2011)等。鉴于篇幅,本文仅对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几类方法进行阐释目前,构造多维贫困指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方法(Lugo et al,2009)、公理化方法(Bourguignon et al,2003)、克服贫困线界定中随意性的模糊集方法(Cheli et al,1995)、投入产出效率方法(Ramos et al,2005)、“双界线”方法(Alkire et al,2011)以及主成分分析、多元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 。
1.Watts方法
专家咨询法完全模糊及相关方法;
加权求和不完全满足
四、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国际进展比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维贫困测度就在各国的扶贫实践中逐步兴起,并经历了物质生活质量指数(Morris,1979)、人类发展指数(HDI,UNDP,1990)、基本需求方式(BNA)、农村综合发展(IRD)、综合发展项目/计划的发展阶段(Alkire & Sarwar,2010),目前,正进入新一轮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提升和推广期。基于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阶段差异的原则,首先,我们考察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然后,总结各国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1.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展
英国、南非、墨西哥、菲律宾、印度、不丹和玻利维亚7个国家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其中,英国和南非不仅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阶段最高,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墨西哥和菲律宾两国的多维测度实践发展程度居中,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玻利维亚和不丹是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小国,而印度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但三者都处于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发展初期。
(1)英国和南非
受欧盟“社会排斥”(Lenoir,1974)概念的影响,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收入之外的贫困问题。2000年,针对英格兰贫困地区制定了首个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经过2004、2007年两次改进后,该指标体系已被部分地区政府应用于多维贫困测量实践,具体包括经济、社会和住房问题三大方面的系列指标。最近,英国又以多重剥夺模式为导向对2007版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共涉及7类37个不同的指标。南非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与英国较为相似,2000年,南非统计局的社会人口司针对包含住房指标和居住环境指标在内的住户贫困进行调查,每年一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健康、工作或失业、由家庭承担的非酬劳旅行、住房和服务的可得性六个方面。2001年,联合南非社会政策分析中心和人类科学研究理事会,南非统计局开发了省级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这一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包括收入和物质的贫困、就业、健康、教育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目前,南非正在开发国家多维贫困指标体系。
(2)墨西哥和菲律宾
墨西哥和菲律宾也较早地开展了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其中,2001年,墨西哥贫困测量技术委员会开始负责官方的贫困测量方法开发,构建了包含食物贫困、能力贫困和财产贫困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2002―2006年又进行了多次修订。2006年后,由社会政策评估全国理事会负责衡量全国、州、市的多维贫困,全国和州一级每2年测度一次,而市一级每5年测度一次。2007―2008年,在专家的协助下进一步对多维贫困测度方法进行了修正,采用了包含收入、健康、食品安全、教育、住房、社会安全和社会凝聚力的贫困线总得分测度方法。菲律宾则在20世纪90年代构建了贫困的社区监测系统,2005年后,完善了监测的内容,使其包括健康、营养、住房、水和卫生、基础教育、收入、就业和平等秩序8个维度,而且,各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方治理的具体指标。事实上,菲律宾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构建和交付反贫计划模式。
(3)印度、不丹和玻利维亚
印度虽是世界第一大贫困人口大国,其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方面却处于发展的初期。2002年,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开始逐步取代收入贫困识别法被政府采用,印度政府通过13个方面的贫困信息计算贫困得分识别贫困家庭,给贫困家庭颁发“贫困家庭卡”。不过,2008年8月印度才宣布新的“多维贫困指标”。不丹和玻利维亚则更多的是在倡导“国民幸福总值”(2008)和“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的目标下,开始兼顾多维贫困测度。目前,这两个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正在构建中。
2.代表性国家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比较
前文对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多维扶贫实践进展进行了概括性阐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多维贫困测度国际实践的特征与规律,我们从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动机、负责或支持机构、指标选择与修正、识别与加总方法、使用和结果、最新变化及趋势6个方面对各国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3.经验与启示
从上述7国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展及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到以下几点经验与启示:
第一,多维贫困测度指数的维度与指标选择应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如英国、南非、菲律宾等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相对成功的国家,在指标选择方面都邀请了学术专家、有调查经验的专家和政府调查人员等参与,其中,在英国多维贫困测度技术由学术小组负责。
第二,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可持续性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一是明确的责任机构和支持与合作机构,二是学术专家和研究机构对多维贫困测度指标及方法的持续更新与修正,三是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多维贫困测度应与国家或地方的贫困环境相适应,因地制宜。贫困作为全球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不同地区、社区、群体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多维贫困测度涉及贫困主体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等多个维度,自然与地方的特殊性联系更加紧密。
五、结论与展望
多维减贫将不可阻挡地成为各国减贫实践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多维贫困识别、测度则是制定多维减贫政策的前提与基础。虽然,多维贫困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维减贫实践也在不少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作为世界第二大贫困人口大国的中国,在多维贫困的研究和实践中却显得相对滞后。以此为背景,在现有的国内多维贫困研究述评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本文系统地阐释了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国际实践进展。我们发现:
第一,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已日趋完善,并基本定型。Sen的可行能力理论超越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单一学科,是一种从哲学高度来界定的贫困概念框架,而公理性条件的提炼则为多维贫困测度奠定了科学基础。
第二,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不断开发,但满足公理性条件和易于操作应成为方法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Watts方法和AF方法具有的良好性质,使其被广泛应用。
表2 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跨国比较
国家 动机负责(支持)机构指标选择
与修正识别与加总使用和后果最新趋势
英国减少不平等;政策干预贫困家庭;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英国政府学术回顾、协商,地方、中央政府和志愿者参与讨论,技术由学术小组承担贫困排序法
7个维度贫困指标加权合成区域贫困指标(权重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用于决定分配政府货币数量,用于瞄准以社区为基础的地区干预,用于政府和非政府的筹资方式。及时修改一些有变化的指标,尤其是收入方面的指标。
南非减少不平等;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政府和学术机构研究中心成员和利益相关者,5个主要维度指标贫困排序法
多重贫困指标得分(加权组合)省级水平的多维测度方法成为国际成果。由质量向规模转变;开发多维贫困国家指标体系。
墨西哥跟踪、监测贫困,评估政策。贫困测量技术委员会、社会政策评估全国理事会6大维度的贫困指标体系临界值
贫困线总得分法应用于2008年国家和地方贫困报告,2010年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也采用此法。
菲律宾为政策制定和项目执行提供信息。国家、地方政府、捐赠者、NGO;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社区贫困监测系统)村庄社区设计、调查、分析;前沿研究者负责,与利益相关者和地方调查员磋商;13个核心指标衡量未满足4项社区监测系统综合指数指标的住户识别减贫项目的受益人,用来分析年度发展计划和社会经济概况。
印度减少不平等;政策干预贫困家庭;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各州政府(传统贫困家庭识别),计划委员会下属小组(新的多维贫困测度)专家委员会、主管部门、中央和地方政府临界值
正在开发中作为贫困线的补充参照标准。修正和完善2002年版的13个核心维度的指标。
不丹国民幸福。城市研究中心考虑公众的意见
4个方面正在开发正在协同国际研究和资助机构开发。
玻利
维亚减少不平等;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城市服务机构正在开发正在开发正在协同国际研究和资助机构开发。
资料来源:参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际减贫动态》2010年第5期Sabina Alkire和Moizza Binat Sarwar的《贫困和福利的多维测量》,笔者根据最新资料整理和完善。
第三,相对于将传统的单维贫困测度拓展到多维的多维贫困测度的方法开发思路而言,摆脱传统的贫困测度思路,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多维贫困测度的方法创新研究成果较少,且相关方法的应用也不多见。
第四,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不平衡,处于多维贫困研究前沿的国家其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也开展得更好,相反,印度、中国等贫困人口大国却相对滞后,这可能与这些国家还有较多的人口没有摆脱经济贫困、绝对贫困有关。
就多维贫困的研究而言,以下方面有待继续突破:一是多维贫困理论框架的整理与完善。虽然多维贫困理论基本成型,但尚缺乏文献对其进行系统综合和归纳,并针对这一主题整理出完整的理论框架。二是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的继续完善。特别是摆脱传统贫困测度思路的全新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的开发,以及基于个体贫困又超越个体贫困的社区贫困、区域贫困的多维测度方法的开发。三是以多维减贫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减贫政策体系的研究。
而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方面,较为紧迫的任务有:一是选择、修正和完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特别是与当地贫困环境相适应的测度指标体系;二是在现有的扶贫监测、住户调查系统内纳入多维贫困指标的调查统计,完善多维贫困测度基础数据库建设。就中国而言,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率先开展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陈立中.2008a.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J].经济评论(5):510,25.
陈立中.2008b.收入、知识和健康的三类贫困测算与解析[J].改革(3):144148.
陈琦.2012.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测量及政策意涵――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863.
程志明.2009.城市贫困的联合方法研究:多维视角和研究路径[J].西部商学评论(2):7484.
郭建宇.2012.农户多维贫困程度与特征分析――基于山西农村贫困监测数据[J].农村经济(3):1922.
郭建宇,吴国宝.2012.基于不同指标及权重选择的多维贫困测量――以山西省贫困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1220.
胡鞍钢,童旭光.2010.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青海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06112,125,161.
胡鞍钢,童旭光,诸丹丹.2009.四类贫困的测量:以青海省减贫为例(19782007)[J].湖南社会科学(5)4552.
胡鞍钢,诸丹丹,童旭光.2010.省级多维减贫经验:以青海省为例[J].攀登(4):16.
韩嘉玲,张妍.2011.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一个多维的研究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12):5863.
洪兴建.2005.贫困指数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5):112117.
蒋翠侠,许启发,李亚琴.2011.中国家庭多维贫困的统计测度[J].统计与决策(22):9295.
李飞.2012.多维贫困测量的概念、方法和实证分析――基于我国9村调研数据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9):203206.
李佳路.2010.农户多维度贫困测量――以S省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J].财贸经济(10):6368.
李小云,李周,唐丽霞,等.2005.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5):3946.
刘泽琴.2012.贫困的多维测度研究述评[J].统计与决策(10):3336.
罗小兰,曹艳春.2010.基于AHP方法的中国城市家庭贫困程度测度指标体系设想与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7580.
尚卫平,姚智谋.2005.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J].财经研究(12):8894.
王小林,Sabina Alkire.2010.中国多维度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R].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4).
叶初升,王红霞.2010.多维贫困及其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问题与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6):511.
叶初升,赵锐.2011.村级贫困的度量、维度与方法[J].发展经济学(1).
叶普万.2005.贫困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9):7079.
张焕明.2011.农民工家庭贫困水平:模糊收入线测度及代际传递性原因[J].中国经济问题(6):3143.
张建华,陈立中.2006.总量贫困测度研究述评[J].经济学(季刊)(2):675694.
周华,李品芳,崔秋勇.2011.中国多维度益贫式增长的测度及其潜在来源分解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5):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