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是一组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多种器官同时损害,活动能力减退,生活难以自理,以及对社会健康服务、生活照料、医疗需求较多的人群。人口老龄化使慢性病呈上升趋势将成为21世纪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根源。中风、心血管病、癌症是老人的主要灾难。在美国引起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为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积极的防治这些不仅影响寿命而且影响到晚年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应看作是对抗衰老求得长生,提高生命质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本世纪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科技的应用使不少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对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的分子医学认识;帕金森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疗法;如应用溶栓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使病死率下降,应用抗血小板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也收到一定效果;美国科学家对中风发生在三小时内的病人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疗,使病人得到完全康复;等等,都显示出了新的希望,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其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已达80岁)。
国际老年学会主席GaryR.Andrews教授在总结第16届国际老年医学会(LAG)会议时指出:“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可能,要延长健康的寿命而不仅仅是增加寿命也是能切实做到的。”以及“要使老年人能得到健康有价值感的生活”。上海市华东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多年研究结果及文献资料均证实:“老年认识障碍及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尚与其他非遗传因素,包括动脉硬化、自由基、氧损伤、微循环障碍、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病、I型疱疹病毒及精神抑制药等因素有关。”“提出对老年认知障碍及AD的防治亦须采取综合措施(如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改善自由基代谢与微循环障碍等)。”日本亦有学者通过对8000多例健康人在长达28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最一致的老龄健康预报因子是:血压不高,低血清葡萄糖,不吸烟和不过度肥胖。同时还指出:除老龄生物学影响外,与老年人病残最有关的危险因素出现在中年。以及老年人的多数伤残和长期医护需要是由临床疾病引起的,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关节炎、视力损伤和髋骨骨折。”
同样据大量研究发现,中风发生的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和吸烟等,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因素有关。根据上述这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导都充分揭示了对于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及时阻止慢性病的进程,提高慢性病的诊治效果和逆转由慢性病导致的功能残疾和生活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尽管存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而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功能的时间——即提高健康期望寿命。
二、老年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与检验医学的关系
在老年性常见慢性疾病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在神经系统疾病有: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震颤麻痹、老年性痴呆;在代谢性内分泌疾病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痛风等;在呼吸系统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血管栓塞等;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有: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等。其中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呈增加趋势,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是造成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对上述相关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以及发病机制病理过程综合分析研究后发现,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尤以心脑血管病的发展与恶化均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新科技的应用以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血液学中血栓与止血研究的发展,促进了对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和诊断方法的进步。同时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循证医学”学说的建立,使实验室的检查数据和结果成为临床在对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的必不可少手段,限于篇幅,下面将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与标志物的检测浅述如下:
(一)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参考指标
血栓前状态(PTS.Prethromoticstate)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同样地在这一病理状态下,既有利于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此时进行预防性应用药物干预(或治疗)将可阻止或逆转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恶化,故在临床预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白细胞的激活、高凝状态、纤溶活性降低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PTS的实验诊断指标可分为二大部分:1.综合性筛选指标:(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2)血小板聚集试验(PAG)。(3)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g)测定。(4)血液粘度测定。2.特异性实验诊断指标:(1)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化验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测定。(2)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化验指标,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定。(3)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的化验指标,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测定。(4)反映生理性抗凝物减弱的化验指标,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测定。(5)反映纤溶系统活性的化验指标,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的抑制物(PAI)测定,等。
(二)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当今医学界把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和治疗高血压预防中风,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等同起来。据估计,美国每年65岁以上人群有25万人发生髋骨骨折。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医疗费每年高达100亿美元之多,并呈增长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有研究证明,60岁以上老年人约1/3都有跌倒史,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九成患有骨质疏松症,是引起严重残疾或致死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症是单位体积内的骨量明显减少,骨微小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老化有关的过程,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造骨功能减退,越是高龄骨流失得越多,越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同时老年人的生理代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合成VitD的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使VitD活化能力降低以及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都会使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实验室检查:1.骨密度仪的应用:用于四肢骨骼骨密度的检查。2.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标志物检测可用于判断骨丢失的速率和骨代谢的情况,以及治疗的监测。(1)反映骨形成的指标有:血清总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I型胶原C端肽。(2)反映骨吸收的指标有: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γ-羧基谷氨酸、尿羟辅氨酸、尿胶原分解产物。
(三)老年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特别是中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的多发病。其实验室诊断目前主要应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检测。PSA产生于前列腺管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特性,正常血清含量恒定且微量。前列腺癌细胞株保持其合成PSA的特性,并可释放该抗原于血循环中,因而前列腺癌患者由于其前列腺恶性病理性增生,而使血清PSA浓度显著升高。PSA已被公认为检测前列腺癌最具临床价值的瘤标。但并非前列腺癌的专一特异性物质。由于前列腺良性病理性增生,使得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硬结及可疑癌的患者血清PSA也显著升高,而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水平又较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硬结及可疑癌患者升高更明显,因此在临床上为中老年人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小结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5]。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我国三大人口问题(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与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之一。它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对构建和谐社会,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1.49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不超过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2]。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经济增长,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1)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
2.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100人养活16个老人,到2050年的时候,100个人就要承担49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目前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来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种经济来源而生活的这部分老年人,由于体力下降, 物价上涨,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救济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调资都难以兑现,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是重重的,多数也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
4.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减少。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5145亿元,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养老水平较高,对社保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3,但是却面临着养老服务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无法保证[4]。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加积累,为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7]。
2. 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我国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将致力完善城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一方面在城市将加强基金的征缴,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并且将在城市生活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总 结
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由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仅仅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政治背景,还应考虑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研究[J],中 国人口科学.1998,(1).
[2]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专题研究121
[4] 乔晓春.《老龄化的中国》[J].北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
[5] 刘民茂,张纯元.《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2006,
04:25-27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增长;VAR模型;实证研究;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15-03
收稿日期:2013-09-25
作者简介:崔丽英(1987-),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计量分析研究;陈晓卫(1967-),女,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从事经济计量分析研究。
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1]。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人口问题,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正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2]。
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了人口的数量增长,同时,中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较高的储蓄率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长期的计划生育引起了人口有机结构的改变,导致中国人口结构严重老化[3]。近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4-7]。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已达13.7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7%[8]。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中国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社会对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养老、医疗卫生事业负担过重、家庭养老开支加大、劳动力资源出现地域性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其势必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9~10]。阎坤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高龄化。到2020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将会减少,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将会出现个别岗位空缺、部分资源闲置的问题[1]。因此,本文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更具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基于经济计量VAR模型,通过Eviews计量分析软件,探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和卫生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老龄化人口数量剧增,人口趋于老龄化。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不容忽视。2000年,山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0.85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12%;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9.84%、10%,高龄老人比重不断升高,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占14.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19.31%,而且各市高龄老人比重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人口高龄化态势显著。
二、数据来源
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著述比较多,本文参考众多文献选取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老龄化人口比重作为度量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指标。文中数据均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年度数据。
三、单位根过程和协整检验
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 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VAR 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11]。
通常的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操作产生的伪回归问题,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首先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若不平稳,则要求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两变量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变量的变化趋势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均GDP的增长率和老龄化人口比重两变量总体趋势上是平稳的。下面进一步通过ADF单位根检验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
ADF单位根检验的函数形式为:
Δyt=α+ηyt-1+■βiΔyt-1+υ t
原假设H0∶η=0,时间序列yt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H1即为序列平稳。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协整分析是判断不平稳序列间是否存在一致稳定的关系。首先用最小二乘估计(OLS)方法对回归方程χt=α+βyt+υ t进行估计,得到残差序列εt=χt-■-■yt,再用ADF法检验残差序列εt的平稳性。
从上表的结果看,两原始变量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序列。因此不需要再对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四、VAR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基于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老龄化人口比重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模型的滞后期结构确定准则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5个评价指标(LR、FPE、AIC、SC、HQ)中由AIC、SC、HQ都得出应该建立滞后2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所以本文选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滞后期的滞后期为2期,所以本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2)模型。
利用已给数据对构建的VAR(2)模型进行最小二乘(OLS)估计,结果显示:AIC和SC两信息准则的计算结果都比较小,说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度较大;对模型进行AR根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见图2)显示VAR(2)模型的单位根都在单位圆内,即模型是稳定的。
综上,我们的VAR(2)模型通得过稳定性检验,可以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五、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具体的说,它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Eviews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出经济增长(GDPZZL)和老龄化规模(LLHBZ)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下所示,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上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给GDPZZL(经济的发展)一个正向的冲击,会给LLHBZ(人口老龄化规模)带来正向的影响,然后逐渐减小趋于平稳;在首期GDPZZL(经济的发展)对LLHBZ(人口老龄化规模)的冲击没有做出响应,当期给LLHBZ(人口老龄化规模)一个正向的冲击,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并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随后迅速减小趋于零。说明经济的发展促进老龄化的加剧,且老龄化的加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起经济的增长,但近期的作用都不大。
方差分解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对系统变量动态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主要思想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自身冲击、其他变量冲击所构成的贡献率,从而了解各变量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为了分析老龄化规模对经济发展冲击作用的贡献大小,用Eviews做出经济发展方差分解的结果。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在逐渐增大,在第9期达到最大值25%,且趋于平稳状态。可见老龄化规模的扩大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GDP增长率和人口老龄化规模之间的VAR(2)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短期人口老龄化水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潜在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老龄化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的结论。
人口老龄化规模的扩大导致劳动参与率降低、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老年人的养老及医疗费用需求增加和家庭养老开支加大等问题,这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会愈加严重,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把老龄化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
由此提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1.要充分利用现有丰富劳动力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将高额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积累社会财富,为积极应对中国的老龄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对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优秀老年人才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伯鲁母(Bloometal)的研究表明,年龄超过65岁人口的消费将超过收入。他们的消费需要外部的支持,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因此将那些过了退休年龄,但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依然很优秀的老年人继续留在工作岗位,让其继续放光发热,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还减轻了政府的养老负担。
3.实施老年人口再就业政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劳动力的质量和规模,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人口将更倾向于依靠前半生的储蓄来支付开支,由此引发社会的资本存量下降,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给有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其实现再就业。
参考文献:
[1] 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翟振武.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J].人口研究,2001,(3):1-7.
[3] 张裕洁.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康彩霞,王宏.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9):106-107.
[5] 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4):87-91.
[6] 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2-47.
[7] 李新华,王成新.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与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2008,(3):83-86.
[8] 张桂霞.加拿大老年人口状况及发展态势[J].热带地理,2011,(5):526-530.
[9] 邱红.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及相关政策研究[J].求是学刊,2011,(4):65-6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68-02
引言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更加明显。2006年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仅是数量增多的问题,还存在一系列因为数量增多和老年人口自身变化引起的其他问题,其中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王国军、刘水杏,2004)。如果把房产看做生活必需品,房地产需求则是刚性的。不同年龄人口对于房地产的需求不同,住房需求的主体集中在青年人口,特别是25—35岁的即将成立家庭的新婚夫妇(赵君丽,2002)。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青年人口比重下降,房地产刚性需求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本文将讨论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刚性需求产生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一)购房需求层次观
学者们普遍的看法认为,购房需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住房刚性需求,主要是25—35岁人群,这类人群购房是为了满足基本居住的需要,其需求弹性小,不容易受到市场价格影响;二是住房投机需求,即弹性需求,主要是35—45岁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购买能力,购房是为了投资或者改善住房的需要,一般为二次购房,其需求弹性大,容易受到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从2011年中国指数研究院的调查数据可得知:购房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总数的75.0%,见图1。
(二)误区及剖析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价不断攀升,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房价的不断高企,使得专家学者都纷纷研究和预测房价的未来走势,他们普遍认为,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和国际的大好前景下,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目前人口基数大的条件下,房地产需求将会持续上升,导致房价将会高居不下。在纵观许多专家学者关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走向的相关看法之后,我们归纳出以下的3种看法。
1.家庭小型化引致住宅刚性需求增加
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未来家庭住户趋向小型化,而家庭的小型化意味着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在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户数增多,特别是单人户、2人户、3人户的增加,从而引起住宅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变动。未来的城市家庭将是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两口之家的老年“空巢”家庭、新婚无子女家庭和单身住户为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城市住宅需求单位将趋于小型化,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的需求量将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住户总数的增多,将导致住宅需求总量的增加(赵君丽,2002)。
2.人口总数增多带来房地产需求的上升
有学者认为,从把房子看做生活的必需品来说,房地产需要是刚性的,人口的多少可以体现房地产需求的一般趋势,在人均居住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和聚集必然会增大对住房总量的需求(谢琛、袁建华,2010)。在中国人口基数大,未来人口数量必定是增长的前提下,即使人口老龄带来青年人口数量下降,但人口增加必然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持续上涨。
3.人口老龄化增加住宅需求
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老人出于养老的需求,与子女一起居住会存在着诸多的不便。如两代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差异,作息时间不同,处理问题意见不一,再加上日常起居不便,住在一起时间短尚能忍受,时间一长难免出现矛盾。由于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未来对住宅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李晓娥,2005)。
学界与社会的观点大多数认为,中国人多,所以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但是以上的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未来家庭小型化会引起房屋需要的套数增多,但是忽视了未来以刚需为主要住房需求的青年人口数量的减少,两者巨大的差异可能无法弥补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缺口。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口总数增多就会带来房地产需求的上升,并没有考虑到购房者年龄结构变化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年人所带来的需求会让房地产市场上升,而实际上青年人住房的刚需才是房地产市场的主力,所以青年人口下降会带来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下降,而不是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影响
(一)定量分析
在此,借用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2010)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中的预测数据。在考虑生育政策的适度转变包括允许独生子生育二胎,从2025年开始,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调整至2,其后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年龄阶层人口未来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变化,以下为未来各年龄劳动力人口分年龄组预测结果2。
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2010—2050年间,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相应地,25—34、35—44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40年间,由于这两个年龄段人口数量的下降导致的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下降是必不可免的。
(二)定性分析
以上,笔者已经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20—39岁年龄阶段的人口变化对住房有刚性需求的影响,用数据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将会使得20—39岁人群规模减小,从而引起房地产刚需的下降。从定性的角度深度分析20—39岁人群的如何从人口规模减少的其他方面引起房地产市场刚需下降,概况而言,主要有两点原因:(1)人口老龄化降低社会购买力,引起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降低;(2)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消费使得住房需求降低。此外,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刚需的下降,在人口老龄化拐点出现前后将会抵消其他影响因素,成为必然趋势。
1.人口老龄化降低社会购买力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降低
老龄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抚养率(抚养比率:这个社会没有工作能力的人的比例上升)(哈继铭,2007),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挤出”住房开支从而削弱房地产有效需求。首先,住房的刚需必然随着刚需人口的减少而减少。在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中,我们看到,20—39岁人口对于住房刚需是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在青年人口下降的情况下,住房的刚需是会因此而下降。其次,抚养比率的增加降低家庭可支配收入,沉重的养老负担将会推迟或者甚至减少住房开支。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进入老年以后,劳动力逐渐丧失,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逐渐变弱,其养老费用,除了依靠自己的积蓄外,社会和家庭也需要承担。从目前的生育政策的改革方向来看,“四、二、一”的家庭将会占据大多数,不少子女婚后会与父母同居一室。可见,家庭供养老人的压力十分巨大。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仅使得社会财富向老龄人口流动,侵占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而且日益加重的抚养负担挤占了家庭可支配的收入,使得住房购买力整体下降。
2.人口老龄化必然使得人口结构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得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同向的变化
随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从养老的开支来看,养老可以把养老的费用内部化,由家庭内部成员提供养老服务,而社会化养老需要家庭提供养老费用,这将扩大家庭消费中服务占消费结构的比重(马晓君,2004)。
当社会中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时,一方面,老年人会为自己储存一部分资金,以预防疾病医疗需要大量开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子女也会为减轻父母医疗费用等压力而进行资金上的储蓄与安排,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降低社会人均消费率的增长。储蓄水平的提高对于必然会挤占住房开支,从而对住房刚需造成负面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20—23岁、36—40岁年龄段人口对于房地产需求影响较大(谢琛、袁建华,2010),而20—23岁尚不完全具备买房的能力,多是在亲朋好友以及父母的帮助下得以满足住房需求,而人口老龄化使得这部分人口数量降低,直接减少刚性需求,而住房的刚需一旦满足后,受供养压力的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在较长时间里不会有改善性住房需求。
房地产市场的刚需的下降,在人口老龄化拐点出现左右将会抵消其他影响因素,成为必然趋势。2025年左右,小户型家庭的增加以及城市化人口增长所引起的住房需求的增长将会被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龄人口的增多抵消,从而最终使得房地产市场刚需降低。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地影响了我国的人口总量与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影响巨大而且深远。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因此老龄化问题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长远影响的这一趋势难以扭转。基于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我国政府亟需审视我国的人口政策,同时防范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哈继铭.人口结构与城市化推动房地产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7,(7).
[2] 李晓娥.人口老龄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探微[J].中国人口科学,2005,(S1).
[3] 马晓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初探[J].辽宁经济,2010,(6)
[4]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5] 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4,(8).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中期起,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性趋势,进入21世纪,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四川省是老年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未来10~20年,四川省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区发展的影响是系统性、结构性和长期性的,如何应对这一长期性、综合性的战略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决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包含以下几个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2003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上升到685. 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 86%。少儿人口比例在30%以下,1988年少儿系数为29.98825%。年龄中位数达到或超过30岁,2000年已经上升为30.14岁。老少比高于30%,2002年则达到30.99 %。根据上述四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可以看2003年,四川省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指标数。
三、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及影响
人口老龄化数据预测采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从预测的图1中可以看到2022年65岁以上的老龄化比重将要上升到12%,并有稳定上升的趋势。
1.老龄化的趋势将继续,原有的老龄化人口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
未来十年内四川省的老年人口比例依旧不断提高。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问题将会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医疗保健、生活的照料等需求将会在社会的各种角落里出现,呈现出一种大范围的比较普遍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2.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逐步高龄化
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人口素质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从中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逐步下降,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即将改变。同时劳动力年龄日趋高龄化。
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随着四川人口转变的推进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人口抚养系数上升,宏观经济高储蓄、高投资的现象逐步消失,这导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弱。
4.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迎来新的改革
我省老龄化社会到来,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需要寻求更好的保险保障模式,使得老龄人更好的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减轻青年人的压力,促进四川经济稳步发展,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建议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社会保障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根据四川的老龄化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参与和共享――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基本原则
1999年联合国把“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人年”的主题,其实质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使老年人真正作为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其核心是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同,消除视老年人为社会发展消极因素的认识误区,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2.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前提
国际经验证明,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结果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社会保障危机”,主要原因并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而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因此,政府应该及早调整积累和投资结构,改变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格局,形成以企业和个人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继续吸引国外资本,弥补国内资本积累的不足。
3.建立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在子女克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倡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同时,建立老年服务督察制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4.强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单一的老年社会保障模式在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面前,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而人们都在探讨一种多支柱的保障模式,这种多元保障模式一般包括:由政府管理的、以税收方式筹资的公共养老金,由政府或私营机构管理的强制性个人储蓄积累,还有自愿参加的各种补充养老保险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又由于目前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这使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今,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所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时期。
二、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1、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使得消费转变与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矛盾,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老年产业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这些消费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加重养老负担,冲击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模式,抚养系数比上升并失衡,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这就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迫切需要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也就是说,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金支出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对医疗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制度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从我国的国情看,同时满足这些需求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供求矛盾的长期存在,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显现和隐性的社会问题。
3、影响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的发展
中国人口的大部分都在农村,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从而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同时大部分的劳动力人口外出打工,使得务农人口以老年人口为主,这样的人口结构状况将影响农业的发展。第一,影响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不利于农业对新技术的应用;第三,使农业的生产率下降。这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就影响着城乡二元结构,同时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更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作为衣食住行的重要保障,一旦受阻必将会反作用于经济,使市场失灵。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对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将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制度,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建立健全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通过医疗救助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老年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同时,要加强社保基金监管,进一步规范社保机构设置,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全方位的老年服务。
2、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降低,而老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上升,这也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新的挑战。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加大对老年人口需求和服务的研究,他们将进一步开辟老年消费市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兴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扩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寻求更全面的老年服务项目,提高老年服务质量,促进老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3、大力发展经济,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迎来了老龄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以较薄弱的经济力量来应对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长的问题,负担较重。因此,我国要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快乐、健康的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才能够有能力去应对老龄化危机。
4、加大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发挥宏观经济作用
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面临养老危机,所以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政府此时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加大对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使得老人能够得到很好的救助,子女可以安心工作,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率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于像河南等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大省的转移支付,使其有足够的财政资金能很好的掌控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一般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高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则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3.26%,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87%,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91%。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加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峻。2013年河南省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末河南省总人口数为10601万人,与2012年相比仅增加58万人,这表明河南省总人口呈现低速平稳增长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生育水平较低,2013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为12.27‰,仅比2012年上升0.4‰;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增幅略低。在2013年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为1988万人,占比为21.12%,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572万人,占比为69.8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53万人,占比为9.06%。与2012年比,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万人,自2010年来,河南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0.23%。由此可见,河南省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老龄化的现状,本文利用1953―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划分河南省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一般都用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来表示,见表1。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1、1953―2010年间河南省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分析
自1953年以来,河南省常住人口总数逐年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已达9402.99万,与1953年相比增长了近5000万,位居全国第三。虽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增长速度自1990年以来明显放缓,1990―2000年增长率已低于10%,尤其是2010年仅比2000年增长147万人,增长率仅为1.58%。
从年龄结构来看,河南省常住人口具有以下特点:(1)0―14岁少儿人数在1953―1982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儿人数逐渐下降,同时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也自1964年的近40%下降至2010年的21%,降幅明显。(2)1953―2010年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表现出持续增加态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增速不断加快,从在常住人口中占比来看,除二普较一普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出上涨态势。(3)1953―1964年间,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低于5%,表明此时河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5%,达到5.23%,表明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转为成长型;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至此河南省由成年型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结构。
2、与中部其他地区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4.91%,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而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高于5%,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000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6.96%,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此时,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达7.0%,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这表明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自1982年起,河南省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均为成长型,而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5%,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到2000年,河南省与湖南省、安徽省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7%,人口年龄结构步入年老型。
三、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口增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当前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经济发展做后盾。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14年河南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在逐步加快,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河南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2、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亟需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家庭规模正逐渐趋于小型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和独居化现象日益普遍,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当前,河南省社区养老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了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河南省需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使老年人能够享有全天候、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在应对老龄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河南省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达3605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约为26.2万张,这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所以,今后河南省应不断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
3、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增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人口供给减少、劳动力出现短缺。因此,为了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增加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年龄使老年人可以继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0岁。而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方面,据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因此,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可以实行的措施之一。
(注: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城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4qn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
[2]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1).
>>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 浅析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探讨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西部城市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13-15.
[3]刘玉芝.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9(5):36-37.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对策选择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不得不被世人所关注的新课题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了急待研究和妥善解决的日程表上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份报告表明: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老龄化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我国将增加598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从这些形势严峻的现象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缓解和解决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的。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企业的改制,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庞大老年人群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壮大,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加,国家对在社保、医疗,老年保健和老年服务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总体来说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有以下三点影响:
第一,从人口经济动态模型结果显示: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
第二,老龄化与储蓄率和储蓄水平的关系。利用1978年以来有关人均GDP、储蓄水平、储蓄率、人口年龄变动等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和储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的实证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储蓄率与老年人口比重变动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老年人口比重每升高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
第三,老龄化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我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型和老龄化的逐步加深,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呈一路攀升之势,预计2025年到2030年可超过国民收的10%,占工资总额可达30%左右,逼近或突破上述国际“警戒线”。然而此时距离老龄化峰值的到来尚有20多年的时间,足见问题之严重。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将消费掉大部分劳动产值。可是,我们与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比较落后,物质准备不足。如日本1977年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收入为4522美元,而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收入才800美元。在医疗卫生消费中,老年消费者占到大多数,相关资料显示,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我国老年人口迅速老龄化,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高速增长,给社会保障支出来带压力。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更加凸显了这些压力。
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老年服务业滞后,老年人生活水平低下;老年人的就业机会较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婚烟、家庭生活等压力诱发老年人对社会的不适应,这些都极有可能诱发老年人犯罪,从而给社会稳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路径选择
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是新时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它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既然人口老年化不是可避免,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利影响,选择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它的负面效应,做一些积极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确保所有人年老时都有足够的经济收入保障。党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通力合作,通过制度创新和行政能力培训,努力提高老龄政策制定和贯彻落实的效率。真正解决老龄人口的实际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与时俱进,在深入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改革和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
(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老年人服务机构。完善养老院、援助中心等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由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社区缺乏老年人护理的专业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聘用,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普遍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贫困老年救助制度,努力减少老年人的贫困,尤其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群体的贫困问题。提高对“五保户”经济供养水平,做到未雨绸缪。
(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倡导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的自我供养。广泛宣传中国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心。在城市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在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尊老意识。
(五)注重对老龄化理论的研究,提高老龄问题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实际,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努力培养政策意识和政策思维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要始终坚持社会、经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人口三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陶立群.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07-7-5.
[2] 张应立.人口老年化进程中的老年犯罪问题初探[J].吉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