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民健身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广场舞的定义
并不能将全部的舞蹈归纳总结到广场舞蹈中。广场舞蹈属于民间舞蹈、是传承历史的舞蹈、是一种重要文化遗产,来自于生活且需要紧密联系生活,体现出自娱自乐特点。并不是说在广场上舞蹈就是广场舞蹈,民族舞是民间风俗和地域环境的重要产物,所以是广场舞蹈;古典舞是来源于我国戏剧和戏曲的发展,在目前的古典舞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视形、神、劲和律,强调舞姿和神韵,戏曲也属于广场舞。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街舞,一般都是男女老少在街道上表演模仿,其也是广场舞。综合分析,只要是紧密联系人民生活并且可以实现放松心情、娱乐大众的目的,在广场上舞蹈的都属于广场舞。
二、广场舞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作简单
广场舞,具体是指在广场等空地舞动的舞蹈,随便一个地方拥有一个领舞者或者音箱就能够起舞,包含了民族舞、拉丁、爵士、街舞等各种舞蹈元素,综合各类舞蹈流行动作,紧密联系流行的音乐与舞曲,符合了年龄与层次不同人群的广场舞要求。广场舞的动作并没有形成像竞技健美操那样的高要求,广场舞的编排更加重要灵活性,操作简便,方向极少发生变化,套路长短不一,主要内容便是重复。
(二)广泛的群众性和适应性
广场舞已经不再简单是女性为了减肥而实行的单一运动,它对全部人群都适用,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采取徒手锻炼,场地、环境和气候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不管是在公园,还是在家中,都能够科学进行锻炼;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好并且想要不断提高训练水平的年轻人来讲,可以选择较高难度、较大运动量的广场舞实行练习,这也真正体现出群众性与适应性。
(三)表演性和自娱性
作为一种大众健身项目的广场舞,不仅能够在很多聚会中自娱自乐,还可以成为一种群体表演项目,同时也能够实施比赛。在广场舞表演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舞步,不断变化的造型,动听的音乐,能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促使人们踊跃参加。广场舞还体现出显著的艺术性与娱乐性,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文化活动,在这一平台上人们能够自娱自乐,表达自我。虽然我国发展广场舞的时间较短,但是已经获得很多群众的喜爱,是组成人们现代文明生活的主要内容。可以深信,随着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明,在我国势必掀起一股广场运动风潮。
三、全名健身运动中广场舞蹈的作用
(一)健身作用
第一,广场舞属于一种舞蹈形式,练习过程中需要练习者消耗一定的体力,通常保持30分钟左右的练习,需要承担一定的心理与生理负荷。时常练习广场舞蹈,能够迅速提升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有效改善了心肺功能,心肌形态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进一步强化了心功能。经过长时间参与广场舞可以增加收缩心肌力量,增大心脏容量,进而增加了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另外,人们轻松的练习广场舞,愉悦的情绪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工作。广场舞蹈是通过编排不同风格的肢体动作产生的,广场舞蹈的在练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极好的健脑效果。人的记忆力过程包括四个部分,具体是指识记、保持、再现与回忆。记忆的形式具体包括概念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等。在练习通过很多动作编制而成的广场舞时需要采取相应的记忆形式,而随着不断增加的年龄,对应的会减慢人体的记忆保持过程,这不仅是自然规律还是正常现象。练习广场舞过程中迫切需要人体进行反复记忆,持续加强,这种刺激大脑神经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人体衰退记忆力生理性问题,进一步获得很好的健脑效果。所以,练习广场舞加快了人体的新陈代谢,有效提升了人体的免疫力。
(二)健心作用
健心在这里是指一种很好的心理体验,人们在练习健身舞蹈时,一般会在优美的旋律中集中大量注意力,并且随着舞曲起舞,根据不断变化的舞蹈节奏最大程度出发内心情感,同时利用舞姿的表现,进一步释放一些不良情绪,有效缓解了身心压力,令人忘掉烦恼,身体逐步获得放松,因此,广场舞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对紧张情绪有效消除,缓解压力,有利于产生乐观的性格。在美妙的音乐中舞者利用优美的舞姿,充分体会良好的情绪体验,陶冶情操、缓解疲劳。
(三)健美作用
现代女性将健美的形体作为不断追求目标。作为一种舞蹈表演形式的广场舞,对练习者舞姿产生了较高的要求,通过练习一些基本舞蹈动作,可以有效锻炼腰部、腿部、胸部等肌肉群,强化了肌力,增加了肌肉密度,进一步发挥了塑身的效果,因此广场舞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训练形体项目。时常参加广场舞练习,可以对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群进行强健,提升人体的协调能力,加大了骨骼与肌肉的密度。
(四)审美作用
每个人认识美的角度都不同。美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形体美、姿态美、意境美、造型美等,广场舞蹈被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在练习时可以通过音乐为练习舞蹈动作缔造意境,练习者需要在对音乐理解的前提下紧密融合动作和优美的音乐旋律,有时欢快、有时轻盈、有时柔美,需要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心灵体会音乐,在肢体动作中倾注不同的情感,塑造出各类情感不同的意境组合,使人们真切体会到形态美与意境美。在这一美的环境中人们接受艺术感染的同时也在享受美。因此,对于观赏者和练习者来说广场舞表演都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广场舞拥有丰富的内容,体现出多种形式,动作设计也较为简单;其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表演性及娱乐性,同时节约了大量资金,闲置因素不多等特点。长时间参加广场舞锻炼有利于塑造身体形态,最大程度提高了心肺功能、消化系统水平,强化了体制,有利于调整心理、培养很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思维能力,有利于全民建设运动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奇、邹子为、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19)
[2]肖梅梅.浅谈健身舞蹈的社会功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健身作用
一、大众健美操的目的
全民健身计划有利于维系社会活动力,维护社会安定,陶冶情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全民健身计划得以更好的实施,进而增进国民体质,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作为手段,集体操、舞蹈、音乐、美学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以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和魅力,风靡世界。健美操动作简单易学,内容丰富.变化多样,能培养全民正确的体态,塑造美的体型,陶冶美的情操,有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增强心血管、神经、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全民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大众健美操对全民身心的作用分析
1.大众健美操的生理功能
健美操是集音乐,体操,舞蹈,美学于一体,达到健身,建心,健美的目的。健美操练习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健美操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具有所有有氧运动的健身功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促进肌体个组织器官的协调运作,使人体达到最佳机能状态健美操的动作是以人体肌肉活动的有效手段和形式产生的负荷,作用于人体,可使肌纤维变粗并坚韧有力,增加了蛋白质及糖原储备量,匀称、协调地发展肌肉、骨骼和关节。大众健美操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国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健美操运动以其本质特征,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中起着特殊作用。
2、大众健美操的心理功能
大众健美操作为人们最喜爱的健身方式,自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降压功能。它欢快的节奏让锻炼的人们沉浸其中,快速的动作让人们暂时完全忘记生活工作的压力不仅能使练习者在完成单个或成套运动时准确的把握每一节拍,更重要的是更能激发练习者的精神,振奋练习者的精神,对人体的内环境有较好的影响,不良的情绪会使人导致疾病,良好的情绪能够防治疾病或治疗疾病,锻炼时,又锻炼身体,又练心,使人情绪舒畅,陶冶情操,消除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形变能力。大众健美操多事很多人一起锻炼,这样也有利于人际交流,同时也扩大人们的社交面。由此可见,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计划中起到了重要的心理作用。心理功能和审理功能也是相辅相成的,健美才练习者在富有动感,旋律清晰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锻炼,心情愉悦,情绪良好,这种情绪又反过来提高肌体的调节能力,增强体质,同时也更好的美体,是练习者最终获得健康美。
3、大众健美操的塑形功能
健美操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其健身功效已基本达成共识健美操动作讲究造型美,动作造型要求美观大方,朝气蓬勃,动作完成要求有力度,准确到位,他的编排要求有目的的训练各有关部位的正确姿态,达到人体匀称,和谐发展人体轮廓线条清晰而优美,健美操吸收了舞蹈语汇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再创造,使他严格按照人体的生理解剖位置,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特定的姿势,并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节律进行活动,即通过练习达到培养健美的形体和风度。健美操不仅保留了徒手体操中各种类型的基本动作,而且从各种舞蹈和武术中吸取了诸多动作,经过加工提炼使之成为健美操特有动作,尤其是通过多年的发展,健美操单手动作多、瞬间造型多,动作节奏变化多,因而健美操的成套动作丰富且多变,表现为每节操大多为多关节的同步运动,有效改善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
三、大众健美操的发展的方向:根据市场调查及资料分析的结论,结合我自身经历,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大众健美操和全民健身的普及率。
(2)开发贫困地区健身潜力,提高民众对身体素质的重视。
(3)民众参加大众健美操练习要掌握基本的动作和方法,要选择现进,全面,适合自己的动作进行联系。
(4)编排大众健美操要注重科学性,针对性,预见性和阶段性,尽可能的适合最多的公众接受学习。
(5)国家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提高大众健美操的普及率遥
参考文献:
[1]洪显君.《健美操的健身效应》[M]2002,36(5):81~82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全面健身也逐渐成为当下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健康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非常关键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才是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因此,重视体育强生健体的功能,全面发展全面健身运动,才是当下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游泳运动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运动项目类型,由于其具有多重功能,也受到现代人的广泛喜爱和欢迎。本文主要针对游泳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游泳运动 全面健身 特点 作用
一、游泳运动的内容及游泳项目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游泳运动主要包括游泳竞赛、实用游泳和大众游泳这几种类型,在奥运会和世界游泳锦标赛中主要有竞赛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等,然而其实质上包括四种独立的竞技项目,分别是:自由泳、仰泳、蛙泳和蝶泳。1996年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上,被列入游泳比赛项目的类型为32种,被列为世界游泳记录中的也已经达到34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游泳水平也是体现一个体育强国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游泳项目更是保持了多项世界纪录、亚洲纪录,近几年来,我国游泳健儿在游泳竞技比赛中一次次突破,更是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成为国人的自傲和骄傲。与此同时,游泳活动也在群众中大受欢迎。
游泳运动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运动项目,它是在不借助任何外力和器材的辅助下,仅仅只凭借人体的支撑力和推力在水中完成一系列动作的独立运动类型,其主要的特点主要有:身体保持水平状态,游泳的过程中伴随轻、漂的感觉;手臂和腿同时发力,所产生的推力进而和水的阻力抵消;呼吸时刻保持由吸、闭、呼的节奏进行,手臂和腿在配合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节奏感和比例。这几类游泳类型的主要特点为:蛙泳不费力,人体始终保持轻松的状态,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优先选择,自由泳的速度和频率较快;仰泳悠闲;蝶泳潇洒,但相对繁琐。总之,游泳作为一种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运动类型,不仅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的人群,对于残疾人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游泳运动的健身作用
(一)游泳运动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
游泳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人处于游泳状态时,身体保持平卧,在水的压力下,使肢体的血液易于流向传输到心脏部位,游泳的频率较快,同时也会提升心血输出量。长期进行游泳锻炼的人可以保持血管更富有弹性,同时可以使供应心脏的血管分支增多,供应心肌营养的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降低血液里的脂肪酶,使胆固醇分解的频率加大,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和在血管壁的沉积量。从而可以有效保持血管弹性,对于人体的心血管疾病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同时又可以有效减缓人体各部分机能衰老的速度。另外,长期进行游泳锻炼的人,可以有效增强其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功能,使人体自身抵抗力增强,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游泳运动可以塑造完美体形
游泳运动不仅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塑造完美体形,因此,也受到很多爱美女性的广泛青睐和欢迎。在游泳过程中,人体四肢肌肉始终处于频繁的收缩、舒张状态,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在减掉多余的脂肪的基础上,还使全身的肌肉得到很好地锻炼,保持肌肉结实且极具弹性,还可以有效塑造肌肉线条,打造完美体形。如果能够保持在低温的环境中游泳,可以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强皮下组织的营养供应,使皮肤的抵抗力提升。
(三)游泳运动有效避免人体出现运动损伤
人体在进行游泳时,在水的浮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人体只能进行缓慢游动,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剧烈运动而使人体的身体和心理负荷增加,借助水的浮力,可以有效避免人发生摔倒的情况,此外,游泳本身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在人体四肢和呼吸的双重配合下,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产生高度兴奋,有效抑制一些和游泳运动不相关部位的变化,从而使大脑一些部位处于放松的状态,可以有效避免人体出现运动损伤,还可以防止因为摔倒而引发的中风、休克。突发事故 。
(四)游泳锻炼意志,调节心理
意识实质上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所对应的努力的心态,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游泳运动,尤其是在一些深水处或者江海中,都可以锻炼人体的意志力,培养人坚强勇敢、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优秀品格。在游泳过程中,通过理论指导和亲身的体验,使其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不仅掌握了游泳的相关技巧和知识,同时还亲身体会到战胜重重困难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如果能够长期进行游泳锻炼,可以使人精神抖擞、有效缓解压力、陶冶情操、调节情绪,达到强身体健体和调节心理状态的双重效果。
三、结束语
游泳运动作为一项集健康和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塑造完美体形;避免人体出现运动损伤;锻炼意志,调节心理等等,因此,积极引导和宣传,使广大群众都能够积极加入到游泳运动的行列中来,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充分发挥游泳运动在全面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洪.全民健身中的社区游泳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摘 要 通过观察、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归纳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背景中的作用分析,在论述高校体育资源的内容、特点等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 高校体育资源 全民健身 特殊作用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相应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是努力使更多的人们成为体育人口的一员,为增进全民健康服务。要发展体育人口,首先要增加对现有主要体育人口,也就是学校学生的资源需要。由于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在由不发达的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校体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终身体育的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并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嫁接脱节的现实实践,说明竞技体育不是高校体育的主体;高校体育资源包括:场馆设施、体育师资、大学生以及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等,各种健身运动在高校中具有的易实施、易操作等特点。在全民健身进程中,以其特殊的资源优势扮演社会体育的主要角色。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可行性探析
(一)高校体育目标多向性的特征
高校体育目标多向性的特征主要是指高校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发挥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并沟通其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系,使得高校体育目标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高校体育应该为全社会的教育服务;高校体育应该成为“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发展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发,促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高校体育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高校体育应该成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科学领域中各门学科对体育的渗透作用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将会越来越显示多向性的特征。
(二)高校体育的开放性特征
高校体育开放性主要是指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的原则,吸取国内外高校体育的先进经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不是拒绝学习和接受外国的高校体育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模式。我国高校体育在对外开放中应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高校体育的原则,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我国高校体育对外开放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坚持高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外开放必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第二,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同国外高校体育交流,吸收其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体育实际加以运用。第三,在对外交流中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体育的国际地位,应将我国的高校体育中优秀传统的体育方法向世界传播。总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研究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只有正确认识高校体育的社会学特征,才能实现高校体育的繁荣[1]。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可能性
高校体育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的特点[2]。一方面,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是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制度安排上规制各高校行为,使其能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规划体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还必须广泛地与社会教育相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切实改变高校体育存在的封闭式现状。如何增强高校学生体质,在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应用、运动处方的设计与应用、大学生体质评价的模型等方面。可以集中反映高校体育的科学化优势。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契合点与方式探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体育指导培训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其在指导群众开展社区体育,实现体育的社会化、科学化、普及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需要指导者,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社会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高校体育教师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也是全民健身中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学规范,实践和科研能力都是他们的优势。虽然体育教师都拥有国家级、国家一级、国家二级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资历,但在全民健身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对位作用,以至于这些裁判证有一少部分投向竞技体育比赛,比如外调裁判工作;而大部分证书则一辈子束之高阁,成为过往云烟。由于没有政策挂钩,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很少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现状。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参与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需要专业人员组织指导的,健康、时尚、快乐的体育活动,诸如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身健美操、国标舞、篮球、排球、足球等。
(二)高校体育与承接社会比赛表演的结合
积极参加或承办地方上的各级体育群众组织和各类体育活动。高校是社会体育的天然载体,是全民健身的理想场所。有能力的高校可以利用假期双休日承接地方各类比赛、协助地方体育部门组织体育活动等。通过体育比赛活动连接各种形式全民健身活动。长期以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高等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和院系之间,比赛形式以球类赛为主,内容单一,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比赛很少。高校体育应采取各种形式主动与全民健身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和交流赛,发动全民参与意识,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一个班级,一个院系,一个俱乐部即可。
(三)高校体育设施场馆应向社会开放
高校体育场馆隶属于学校,且中国的《体育法》中也强调“学校必须按标准配备学生活动与锻炼的场地与器材并不得挪为它用”。在上世纪末《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提出以后,将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实施的对策与措施定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群众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从而达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中国的高校在体育人才方面拥有一支数量大、水平高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可以为体育锻炼和训练作专业的指导;在信息上,高校体育系部是国内外体育信息获取、利用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在设施上,我国拥有相对先进的体育场馆和器材,具有明显的场地设施和环境优势。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先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体育场馆也由原来的单一、封闭式管理模式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然而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以及利用率还不是很乐观,根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我国的体育场地多达85万多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2亿平方米。而规格齐全、设备完善的学校体育场馆占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65.6%,而学校据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统计的数据: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现有高校体育场馆大多能够满足群众锻炼的场地需求。高校的所在地很容易形成“高校周边经济圈”,能够满足体育活动所需的消费,为体育锻炼提供服务[3]。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优势,利用业余时间、寒暑假期、节假日、周末等时间,向社会开放,利用各种形式,支持社会各界开展体育活动。但现实问题是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较低,场馆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没有形成与全民健身良好的互动机制。高校的体育场馆如果采用积极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开放,则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广大群众希望参加健身运动,却由于体育设施不足带来的困难,也可以增加群众的健身方式和健身项目的选择机会。应该开发高校体育场馆的多种用途,做到“一馆多用”。
(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双重优势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场地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区,由体育教师和校外体育指导员共同指导俱乐部学习、锻炼。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与体育课不相矛盾,提高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4]。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的需求在规模和质量上有所增长和提高,这就为高校体育的供给水平和供给规模提供了需求动力。
(五)高校体育应从服务自身做起
高校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形成学校社区体育。高校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教师体育活动只是工会组织的事情,将教师体育活动真正纳入到高校体育工作中来。高校教职工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有资料表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几年中没有得到改善。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患有高度近视、高血压、肥胖症等慢性疾病,这些现象在高校教职工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诸多因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高校体育忽视了教职工全民健身活动。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新型社区体育模式,能够充分地解决当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变化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内教职工为主要对象,通过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而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高校体育应将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体育活动组织形式。高校体育在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时应该打破过去开运动会走过场的做法,可以开展以体育活动为重心的“体育月”、“体育节”竞赛活动,将运动会组织成“全民健身型运动会”,举办师生篮球联赛、教职员工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样一来,可以让师生的健身意识得到强化,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打破高校师生间等级森严的界线。如此,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才能具有实际意义,才能积极推动高校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4]。
三、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全面接轨的发展趋势
学校体育需要走入社会,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营造一个体育教育过程连续性的“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教育新体系[5]。学校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化,可以推进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和为体育资源互补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为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施展才能创造出新的天地,为高校回报社会、服务群众提供新的平台。通过为社会服务,不断接受各种信息,加强高校自身的发展。通过以上途径,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社会效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高校体育为社会服务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注重管理,并且要在广大体育工作者中,提倡奉献精神,全心全意地为社会体育服务,只有这样,高校体育的服务性才能具有真实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四、建议
(一)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体系中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因此,应该很好地利用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独特性,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贡献力量。高校应合理安排高校本身的教学与训练及群体等各方面需要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时间,实行对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
(二)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结合,需要有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教师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体育活动为辅来搞好高校体育工作。而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把教师的精力都放在科研论文专著等这些与基础教学联系不紧密的理论性问题上,以至于教学实践受到一些影响,更无暇顾及社会体育了。
(三)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和完善利于高校群众体育健康稳步开展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增加高校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活动等措施,应加大对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支持,在全民健身中逐步形成良好互动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友军.论我国高校体育的社会学特征[J].林区教学.2006.12:59-60.
[2] 陈冀杭等.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方式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6.12:61-63.
[3] 陈凡等.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策略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208-210.
【关键词】西部地区 全民健身工程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2012年博士生后期资助研究项目2012BS018;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编号:09JK058)。
全民健身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主体,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研究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本研究正是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以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为对象进行量化研究来验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并对其中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西部地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进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服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西部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查阅了有关国家、全民健身文件、统计年鉴、电子资料以及相关政府文件。
2.专家访谈法。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西部地区高校7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体处9位管理干部以及6个市(区)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3.问卷调查法。本问卷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4]。选用数据库中西部地区数据。该调查以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主。以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四川成都、重庆、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17个城市发放问卷。城乡群众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1700份,回收1564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1479份,有效率为87%,共计1479份;社区(乡镇)管理组织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50份。
4.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与AMOS17.0软件进行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验证性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服务体系中的各项因子之间的关系[5]。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的体育锻炼人群。本研究借助国家体育总局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对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根据调查手册,实施随机入户调查填写问卷。第二类为西部地区体育政府机构的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及西部地区高校群众体育科研研究人员。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因素分析
为寻求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因素的内在联系,采用以上设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标准化问卷对20位专家,30位省、市(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管理者,70位社区与农村乡镇健身站(点)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5.3%,整理有效问卷107份。利用SPSS17.0对10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删除不合适的问项。KMO 及 Bartlett's 检验结果可知KMO=0.852,大于0.6以上,说明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2=1261.919,自由度为197(P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因素分析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分析
在对所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基本都超过了3.7,这说明指标设计是合理的,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较高。即衡量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的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二是社会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三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四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优秀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是组织凝聚力高,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我们注意到有4项指标数据标准差不到1,说明调查对象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当一致,有的问题设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这一部分指标得分差异很小且分数较高,说明了指标设计中所涉及活动信息、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因素、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宣传报道以及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影响因素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群众体育活动信息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服务,与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使用信息的活动报道形成一致关系或融合,这样,全民健身信息系统作用采用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要根据当前政府既定方针政策制订相应的全民健身方案并全面推行。
3.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全民健身组织体系除了有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硬件设施和资源的保障外,还要有俱乐部内部的有序、高效的管理;此外,还要有和谐的内部关系。俱乐部组织管理者对自身在俱乐部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组织管理者、体育指导员和其他会员的关系,还有俱乐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较强的关注度。
4.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因子描述显示,从每项的指标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得分差异小,且分数较高,说明在设计指标是上述5项指标构成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数据显示,日常健身活动指导比较匮乏,政府对此管理力度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总体不高,在城镇社区分布比例不合理。群众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健身活动不科学、不规范,因此不能长久坚持锻炼,所以该项指标是健身指导体系的重点因素之一。
5.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
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描述性统计显示,消费财政体系主要从健身物品、健身服务消费和政府财政支出方面进行统计。从均值来看,各项指标超过了3.4,说明指标的合计较为合理,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也较高。通过分析,三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消费财政体系的构成,为进一步调整消费财政体系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的验证分析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题项数值达到了0.69。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三次全民健身调查数据提到,我国全民健身场所中企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位列第二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路径系数为0.67。因此,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系统成为服务体系的构成因素之一。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题项数值为0.72,在信息供给系统中位列第二位。I3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数值为0.43,I1群众体育活动信息数值为0.61。从因子值分析发现,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其因子值所占权重较低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对其他因子影响较大,首先是对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影响达到了0.63,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影响,路径系数在0.62,意味着全民健身信息体系没提高1%,那么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将有0.62%的提高,简言之,全民健身消费市场受到来自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超过一半以上的影响。因此,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成为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活动指导体系的测量模型发现,其中日常健身活动的开展系数为0.77与全民健身体系的相关性较高,其次是日常健身活动的指导,系数为0.63属于中度相关。全民健身大型活动的开展、社区经常性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与全省每年全民健身运动这三项系数为0.54、048、041,属于中度相关。
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题项系数为0.77,占据该项最大的数值,说明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其数值达到0.72,位列项目中第二位。接下来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体系的建设系数为0.68。从题项的系数来看这些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子系数的高低代表了该因子在整个因子的重要性。依据理论设计组织体系是信息与活动指导体系等三类的中介变量。假设验证通过。从验证性因子检验发现政府财政支持居于首位,因子值为0.88,该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因子值为0.69,全民健身服务消费值为0.41,居于第三位。因子值的高低很好地反映了全民健身中消费财政支出的现状——国家支出为主要支柱。个人消费中以物品消费为主,服务消费次之。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指导体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显示消费指向活动的系数高达0.87,意味着消费每提高1%,活动将得到0.87%的提高。这说明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体系的支持。信息体系对消费财政体系的路径系数为0.62,表示信息提高1%,消费财政体系将得到0.62%的改善。以此可以得出,缴费财政体系成为服务体系最为关键的支柱体系,对其他体系形成制约。
结 论
西部地区全民体育场地设施系统中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居于主导性地位;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的宣传报道在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居于首位,全民健身的信息宣传是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手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体系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体途径和有效手段,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信息体系通过组织体系对活动体系的影响力度为最大,从客观角度分析,组织建立的多与寡、成功与否对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的影响是非常有效的;政府财政支持在消费财政体系中居于首位,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2]陈秋斌.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12-14.
[3]芦平生,朱忠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41-44.
[4]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5]董新光.对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含义、特征和架构的讨论[N].中国体育报,2003,5,29.
[6]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7]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8]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
[9]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全民健身操舞 全民健身活动 优势地位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06-01
众所周知,全民族的健康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全民族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健康一向非常重视和关心。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广泛深入实施,“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等体育观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健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除衣、食、住、行以外的重要内容,广大人民群众把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时尚来追求。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更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中,在城市、在乡村、在公园、在广场、在大街、在小巷、在操场、在健身房到处可见进行全民健身操舞锻炼的人群。全民健身操舞以其项目资源、实施、锻炼价值、区域和文化等优势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项目资源优势
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是自觉的行为和文化发展趋势。体育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和取材领域之一。同时体育又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发展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各艺术门类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 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体育和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一类实践。它们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可以调节人的生活。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往往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即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全民健身操舞将体育与舞蹈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将体育的健身与舞蹈的艺术巧妙融会贯通,这就是人们对介于体育活动与艺术活动中间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关注的原因之一。舞蹈使体育的发展更加完善,而体育则丰富了舞蹈的创造内容。 正是各学科内容的相互交融,使当今全民健身操舞朝着多学科的发展方向前进,这种舞蹈与体育的交融和渗透,促进了全民健身操舞吸收多学科的内容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健身活动。
二、实施优势
全民健身操舞符合国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实施不仅响应了党的号召,也推动了广大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操舞这一项颇具适应性的健身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器械、场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动作灵活多变,可易可难,不受年龄、性别、职业限制;不受时间、气候、季节影响,早晚、课间、室内外,一年四季都可根据自身生活规律和身体状况参与练习。同时,全民健身操舞注重科学指导。针对锻炼人群的特点,全民健身操舞对于动作编排中没有选择对身体易造成伤害的动作,所选健身动作在各种舞蹈表现的基础上,使上肢,下肢,头颈,躯干及全身等各部位、各关节参与活动,并通过音乐调节心态,达到全身锻炼的目的,因此全民健身操舞具备实施优势。
三、锻炼价值优势
全民健身操舞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市场,正是由于它具备较高的锻炼价值。首先是锻炼系统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这是人们进行全民健身操舞的主要目的,也是全民健身操舞的主要作用之一;由于全民健身操舞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可以健身而且还可以起到改善体形,培养端庄体态,提高趣味性的作用;在进行全民健身操舞锻炼的时候,人们不单单是跳舞,健身舞自身特点要求人们在锻炼时带着感情去跳舞,把自己融入到舞蹈的情境中去,这样,人们在锻炼时可以忘掉职业、年龄、压力、烦恼,起到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使人心情愉悦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全民健身操舞的锻炼多以群体的形式进行,在大街小巷、街道社区、乡镇农村到处可以看到翩翩起舞的人们,这正是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正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丰富,又推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全民健身操舞从大方面说,还具有推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区域与文化优势
“大地是艺术的舞台”,艺术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有的学者曾指出,地理环境的差别影响和决定人们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而对文化风格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同样表现在全民健身操舞中。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各个地方表现全民健身操舞的形式也存在着众多地域风格及特色上的差异,其中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北方地区,地形辽阔高亢、风光古朴,其民性粗犷豪放;南方地区高山流水、风光秀丽,其民性细腻婉约。反映在全民健身操舞中也就有了南北风格之分:南方全民健身操舞的表现在于纤巧秀丽;北方表现则浑厚刚劲。“南柔北刚”成为我国全民健身操舞南北风格差异的主旋律。东北以秧歌等表现形式作为全民健身操舞的锻炼方式,南方则以集体舞的形式开展较为广泛。这充分说明全民健身操舞在各地开展种类丰富,区域文化优势明显,有利于全民健身操舞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冉秀萍.舞蹈艺术教学学科研究与专业课程设置全书[M],安徽,安徽文化音响出版社,2004
[2]张瑞林.体育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梁学军,董海业.体育与健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摘 要 本文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体系的发展路径,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目的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终确立提供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鄱区)作为江西经济文化发展的引擎,在此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增强环鄱区人民群众的体质、丰富人民娱乐文化及提高全省人民身体健康水平起积极作用。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当前江西省全民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尚不成熟、组织机构缺失、民众健身意识差、人均健身途径较少等问题。下面对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探讨研究,找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不足并提出创新性对策,能对提高江西省民众体质贡献微薄之力。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30%,人口4456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50%。环鄱区市县比为1:12.6,县乡镇农村地区占主要成分城乡差异较大。但江西省体育人口却不足33%,无完善的工作评价体系、数据统计体系,可见在环鄱区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对增强全民体质和发展体育人口起核心作用。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剖析
(一)体育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16上升到0.47,处于贫富差距警戒线。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环鄱区市县比为1:12.6,县乡村占主体地位,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显现。其中县乡镇农村群众早上基本无参与晨练习惯且健身路径缺乏有些甚至被村民私自毁坏拆除。民众晚上以散步为主,运动量小起不到健身效果。部分乡镇也无部门是专门管理体育运动,只有少数体育运动由村干部自发组织,因此政府主导部门未起带头作用。
(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领导机构不健全,管理层次单一
经调查走访发现环鄱区各地全民健身管理机构偏少,除南昌市外其他市县只依靠当地体育局和体育协会组织群众健身活动。而上级主管部门仅仅下发文件组织体育活动,地方机构只向民众传达文件精神而不落实具体内容,直接降低民众的体育参与热情。县镇农村更是只负责传达地方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缺乏科学指导。
(三)地方性全民健身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影响
江西省城镇居民体育人口比例23.3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近期公布我国体育人口33.9%,可见江西省体育人口还处于全国下等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对全民健身重视程度也不够,未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大众健身意识淡薄尤其是乡镇农村地区,把劳作当体育、有钱人搞体育、运动浪费时间等观念强,直接导致农村体育人口偏低,明显少于城市体育人口。而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当地人口数比值低,民众有健身意愿但得不到科学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极其缺乏。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构路径
(一)加强全民健身领导队伍建设,根据自身特点构建环鄱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层次上以南昌、鹰潭、景德镇3市构建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其下可分为社区级、街道级健身服务体系以家庭体育为发展落脚点。再之下可分为乡镇级、村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体育协会,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使之层次分明管理有序。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并在《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框架下以江西省体育总局为依托指导人民群众体育健身。
(二)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容完善其功能系统、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内容上可以健身场馆设施、健身组织活动、信息统计、健身指导志愿服务、评价回馈为五大系统,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指导下五大系统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直接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农村按村级人口数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指导群众体育健身。发动在校大学生、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统中来,立足基层为环鄱区群民健身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层次尚不清晰,体育机构有所缺失,同时未完善地方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支持,城乡发展差异使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均。其次财政资金投入、媒体舆论宣传、体育场地设施、民众健身意识和专业性等方面是影响全面构建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因素。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路径建设以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两大主体,又分各级别健身服务体系。体系下设立健身场馆设施、健身组织活动、信息统计、健身指导志愿服务、评价回馈五大系统并根据本地区特点增加财政投资、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专业指导等有针对性的利用该系统为环鄱区群众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 全民健身计划[N].中国体育报.2011-02-25(004).
[2] 黎晋添.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1).
关键词:全民健身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单一,社会参与度较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主导,但并非政府是建设的唯一主体。受过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治理体制和观念的影响,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既是公共服务的组织者,又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社会力量难于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当中。[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和社会组织政策的逐步放宽,鼓励并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广大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石家庄市由于处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和突破,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使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有所改善,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但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这种参与仍显得不足,还存在较大差距。
2、对城乡一体化理论认识尚有不足,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
城乡一体化是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致使建设效果受到影响。[2]
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应只是全民健身设施。
体系的城乡一体,还应包括全民健身组织、全民健身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信息体系的城乡一体,只有每一个子体系达到城乡一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同时,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较薄弱,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格局。此外,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城乡相融合,但是就目前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基本还是城市建城市的,乡村建乡村的,城乡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所以,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还要转变这种城乡分割的观念。
3、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从目前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来看,还不够完善,其内容还比较单薄,每一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首先,就全民健身组织管理而言,一方面有些基层政府不够重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依旧匮乏,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其次,就全民健身资金投入而言,一方面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尤其是社区、农村等基层财政更为困难,而且有限的经费多用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方面,其他方面则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未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再次,就全民健身法规政策而言,一方面政策类规范性文件较多,而相关法规较少。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较低、体育社团组织影响力较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不够规范和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最后,就全民健身考核评价而言,一方面政府部门考核多以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缺少实际质量的评定;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单位不理解考核的真正用意,存在为了考核而考核或应付考核的现象。所以,如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是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式,推动建设主体多元化
政府主导作为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当前建设过程中得到重要体现。然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石家庄市千万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光靠政府机关的几个部门、几个工作人员必定是难以完成的,这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式的两仪,缺一不可。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就要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与政府一道作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性和作用,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购买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向企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挥企业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次,社会组织作为市场和政府的补充,兼具公益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也应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之一。随着国家对社会组织政策的开放,要注重全民健身类社会组织的培育,使其承担起建设百姓身边的全民健身组织、全民健身指导和全民健身活动等的责。
2、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石家庄市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少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虽然城乡都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但是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之间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要摆脱这种城乡分割、各自为政的境况,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推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要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平。其次,要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最后,要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
3、健全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维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运转
全民健身公共保障体系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血脉和活力源泉,它可能不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那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它却时时刻刻保障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转。针对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3]
第一,健全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强化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
第二,拓宽全民健身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资金投入体系。
第三,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法规政策体系。
第四,实行全民健身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民健身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关键词:黑龙江省 健身路径 建设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21-02
全民健身路径是国家刚出台的新事物,其存在着很多问题,健身路径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我国对于健身路径的实践研究还比较薄弱,一方面,政府不断地投入资金,在建设更多的健身路径;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对健身路径情况知之甚少,这使健身路径活动处于放任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已限制了健身路径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这样的管理不能科学地发挥健身路径的全部作用。从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上看,就器材设置而言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种类少、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等;就管理上而言,存在着管理不及时、器械被损严重等问题;目前已有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很多健身路径破损严重,已经无法使用,对于这样的器械该如何报废更新,这都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当然还有更多没有被考虑到问题。总之,民健身路径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 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意义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路径上面,同时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也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路径的深入开展,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身体健康和丰富国民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城市、乡镇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中国健身人群所选择频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全民健身路径是政府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广大群众出台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这为政府树立了良好的为人民服务形象;与此同时,大量健身路径器械的安装与使用,促进了我国对于室外健身器械的研发与生产,推动了健身市场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为广大群众无偿提供了健身器械,丰富了群众强身健体的手段,增加了我国健身人口的数量,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健身意识,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
自1997年全民健身路径在全国大范围的建设以来,到十之后全民健身工程上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黑龙江省省一直都在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投入到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当中。
根据调查,黑龙江省大多数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在小区内,在小区内设置健身路径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条件,还可以为不同身体层次的居民提供安全保障,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避免了交通、路况等存在的安全隐患。经济发达的城市会设有1~2个规模较大的公园健身点,同时农村乡镇因为资金的缺乏,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使得健身路径的建设缓慢。48.07%的居民对于健身路径的种类、健身路径间的距离以及健身路径的布局环境是满意的,其中老年人满意程度最高,其次是青少年,而中青年的满意程度是比较低的。
因为黑龙江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很多人会选择冰雪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忽略了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但是不管冬季还是夏季在使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群众中仍然有31.32%的居民每次健身会保持在30~60 min。对于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来说。女性锻炼者大于男性锻炼者,老年人大于中年人。这是因为目前女性更注重身体健康,而老年人有更充裕的实践去锻炼身体,同时消磨时间。其中有46.78%的锻炼者是为了强身健体;有25.13%的锻炼者使用全民健身路径是为了放松、娱乐。同时全面健身路径的设置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据调查,社区间各健身路径点仅靠社区自身力量来管理,缺乏与外界沟通,不利于交流经验,不利于提管理效应。对于公园的健身点来说,由于是公共场所,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据调查,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的健身路径指导员,再加上群众对于健身路径缺乏了解,这使很多群众无法正确的、科学的使用健身路径,这样的锻炼不仅伤害锻炼者的身体,还会加快健身路径的损坏率。健身路径完全受损占10.2%,部分受损占64.2%,这说明黑龙江省健身路径器械受损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时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制度需要改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部分受损的健身路径无人问津,器械的维修和经费无法落实。
3 结语与对策
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参与锻炼者的锻炼效果和使用状况是比较好的,但是全民健身路径在建设和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这使全民健身路径很难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希望通过改善功能的开发、布局的合理、质量的提高、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等几个方面,更好地去解决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功能上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全民健身路径的功能设计上,在设计符合大众的健身器械的同时,能够根据该省冬季寒冷而漫长的特点,设计出更符合我省人民需要的具有地域特点健身器械。
第二,在健身路径的布局上应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地点人群的需要。在城市当中,应安装在小区,机关单位住宅区;在乡镇农村中,应安装在乡、镇、行政村或自然村的中心地区;同时也可安装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在器械安装的间距上,不要选择在路边或者场地范围太小的地方,同时健身路径最好不要建在道路两旁,因为长期吸入汽车尾气和灰尘对健身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第三,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一定要比一般的室内健身器械的质量要高。主要是因为:首先,健身路径是放置于室外的,其磨损与损坏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其次,健身路径是面向全社会的各类人群,他们对器械的了解以及保护意识是不同的;还有就是人们对器材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全民健身路径选择的材料还要根据各地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变换。如,南北的差异性。
第四,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投资主体要趋于多元化,逐步朝着政府与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同建设的方向来发展。所以,在积极引导地方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投资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从而实现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五,管理的制度化,即在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上,必须要建管并重,健全责任制,同时建立路径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和防风险机制;人力资源的管理,即各个健身点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维修的制度化,即管理措施要跟上,这样群众对器械自觉保护的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就会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充分利用媒体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参考文献
[1] 于可红,江铁锋.杭州市社区体育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与管理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