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生态环境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现状

第1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村落;生态环境;蒙古族;

中图分类号: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人口状况、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概貌

(一)人口状况

查海村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地处东北三大名山之一的医巫闾山西麓。查海,是蒙古语“查哈尔”的转音,是明代初期的北元察哈尔部东迁至此的部落而得名。查海村(chahar)管辖有四个自然屯,有得各热查海(上查海村degerechha村)、朝力玛村(启明星chaolemen)、扎木台村(通路村zhamutai)。全村居民406户,1428口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98%。分别居住在得各热查海上查海村77户、276口人;叨日查海下查海村91户、291口人;朝力玛启明星村126户、467口人;扎木台通路村112户、394口人。全村子人口其中男性743人,女性675人。全村劳动力约470人,女性农业劳动力占多数。少子化也成为当地人口的显著变化。查海村有55%村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近十年来考入大学的学生有65人。

(二)土地资源

1、地形地貌

该村处于辽西地区的辽河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中间过渡带。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村落与村落之间沟壑纵横,山丘起伏,村落的整个地势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倾斜,依次是丘陵、缓丘和平洼地带,相对高差不太明显。村北是一条绵延的山丘,是努鲁儿虎山山脉尾部的延伸的尾部。查海村位于查海山下,山两侧的支脉将查海村环在中间,山脚下是坡度比较缓而且开阔的平坦地,这里是查海村具有独特优势的小南方,气温要比查海山的北侧高2℃――3℃。

该村的地貌特征是东部低洼地带、西部丘陵、南部和北部多山。境内有大小山头山包几十个,其中海拔最高不足400米。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

2、土壤类型及土地面积

查海村的耕地大致分为三种土壤,一是山根的耕型黄土壤。土壤初度熟化,质地偏粘,通气性较差。二是查海河的河套两岸的草甸土,河流多年冲淤而成,适合种植树木、草本类植物。三是小平原上的耕型沙土,地表有轻度风蚀,耕层较厚,沙性较大,沙壤土质一般是有机含量很低的。这里很适合耕种花生和小杂粮等农作物。这里土壤成分钾的含量较高,其他养分含量低,特别适合耕种甜瓜,甜瓜是查海村的一类经济作物,属于当地的土特产。多年来,种植粮食作物是查海村传统的农业,山地的沙土地是广种薄收,成本高效益偏低。尤其是一些山坡地、在干旱之年严重减产。村民利用了上坡地势建立了山坡果园,即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让部分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该村平均海拔为140米。可耕地7800亩,园地约200亩,林地277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5.5亩。查海村目前有待开发荒山荒地500多亩荒山,适宜发展水果、经济林木等。

(三)气候类型

查海村气候受东南亚季风影响,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十二个月四季分明,春季降雨量少,春秋季节时间比较短,日照时间较长,西北风和西南风交替出现;夏季多为西南风,夏季很炎热,夏季气温较高,有时气温最高可达33℃,受雨带影响可以形成雨季,也可以说有梅雨季节。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六、七、八三个月间。降水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地种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对水是需求。秋季霜期往往突然来袭,冬季比较长也比较寒冷,冬季常刮西北风,比较干燥经常有降雪。

该地区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受到大气环流交替影响,平均年日照时数可以达到2100至2600小时。全年平均气温在7-11℃之间。年平均无霜期130-- 200天,适合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花生、大豆、小杂粮、高梁、谷子、薯类等。这里盛产优质花生。每年的粮食产量直接受到当年降水量影响。获得粮食稳产和高产,必须依靠农业灌溉措施和水利设施。

(四)水资源

1、水资源的特点

查海村的水资源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四个季节雨分布不均。据有水文部门监测数据得知,降水量最多时候达到830毫米,最少时达到319毫米。年降水量平均445毫米,被称作半干旱地区。近30年阜新地区近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季节中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夏、秋、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和秋季形成降雨径流,夏季梅雨季节水量多有余,6月份到10月份降水很集中,是丰水期,全年总量的70%左右以径流为主。3月份至5月份属于缺水季节,是旱季。部分水流干涸。但是居民饮水不收影响。近30年阜新地区近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季节中夏、秋、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

2、地表及地下水分布

流经查海村村南部的小河查海河是一只小支流。查海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源出邻居乡镇他本扎兰乡的东北东骆驼山。流经查海村的三个自然屯,村内河流全长约3公里,上游河道比较宽。每年七、八月份的雨季,河流的河道变宽,水位有所升高,河里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鱼,河边是养鸭子、养鹅的好地方,夏季农民需要在庄稼地里喷洒农药时可以就近取水,因为水量少在干旱时不能作为抗旱水源。冬季河床上会结一层薄冰,是村子里孩子们天然的滑冰场。

(五)生物资源

1、动物

查海村地区动物种类不是特别多,但是有受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雉鸡和狼。近年来虽然人口有所增加,但是森林资源也相对增加了几倍,又没有滥捕滥杀现象,所以出现很多野生动物。常见的有、野兔、刺猬、老鹰、画眉、山鸡、松鼠、獾子等。昆虫类较多。农户家中多养驴、马、猪、鸡等家畜家禽。目前以养羊和奶牛和养殖产蛋鸡和肉食鸡为主家庭养殖业已被开发并初具规模。

2、植物

该村植物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40%。林木中适应性强、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良乡土树种有油松、白杨、等。近年来该村根据地理特征适当的发展经济果林的种植,果树主要品种有大扁杏、山楂、沙果、苹果梨等。用材树主要有松树、杨树、柳树、榆树。灌木草丛防止水土流失。该村生产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业是主要产业,玉米934亩,年产420吨,花生640亩,年产25万斤,为当地花生油厂提供原料。从整体上来看,查海村居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畜牧业养殖。

(六)生态环境的保护

村落的周围有有上千亩的松树林,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树龄最长的有30年,树高平均5米。松树林抗旱、耐寒、防风、固土不仅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变了荒山荒坡,加速了次生演替,甚至在有些裸岩上出现了初生演替现象。同时为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燃料。尤其在冬季,村民几乎依靠松树的干落叶来烧火做饭取暖。

二、传统的生态意识

(一)受宗教影响的生态意识

蒙古族村落查海村中流传着一些关于天地日月、人和动物、花草树木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集中反映了查海村人传统的生态意识和朴素的自然观,对于认识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发挥着尤为重要作用。该村村处于辽宁西部地区,是蒙汉杂居的地方,历史上也留下许多宗教的身影,这也造就了当地多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老年人主要信奉萨满教。神话传说中把动物人性化,把动物看做与人类完全平等,甚至于比人类更尊贵、更富智慧。传说中,这些动物身上往往体现着勤劳、勇敢、善良、正义的品质。在村民的心目中也是一种吉祥、美好的象征。

(二)日常习俗的生态意识

1、丧葬意识中生态意识

村子北面荒山松树林间有一处公共墓地,村民称为坟地。村中人去世后集中埋葬于此,不占用耕地。现在都实行火化后进行土葬。这种丧葬习俗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节约耕地资源有意义。另外,村民传统意识中,坟地周边的树木不能任意砍伐,否则被认为是不吉利。这也有效的保护了坟地森林植被,这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生活习俗中的生态意识

蒙古族人祭祀敖包是在每年农历五月份举行的仪式。敖包蒙古语中是“石堆”的意思。祭祀敖包是崇拜天地神的象征,表达天、地、人环境合一的和谐的寓意。端午登高是用随身携带的的祭品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丰收、平安。体现崇敬大自然的意识。

三、生态资源的权属变迁及管理模式

(一)生态资源的权属变迁

生态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

建国前,该村几乎没有森林。建国后国家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森林资源归国家所有,本村土地上的森林归属本村。1958年“”中都加入了农业社。家家房前房后归农业社所有,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1962村落的,归国家、集体、私人所有。1983年,就近划给每户社员一定面积的自留地,拥有长期使用权和管理权;承包荒山造林者签订了林业承包合同书。承包者不得对所承包的山林进行买卖、转让、租赁和任意采伐,承包户如要砍伐自己承包的林木,需按本队的乡规民约办理相关手续。建国前,田地谁开垦归谁所有。凡是村内的荒地荒坡,本村成员都可自由开垦和耕种,不受限制。土地属于私有阶段,有地主。建国后,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化,后又逐步走上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让耕者有其田,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逐年增加。

(二)生态资源的管理、保护模式

村民十分重视对森林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党的以来,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的“责、权、利”被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造林护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还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制定了村民条约: 一、个人家盖房所需木材,需经村委会研究批准后才可按规定的棵数去砍伐,超过规定棵数,罚五倍工分;二、如有乱砍乱伐者,严肃处理。偷砍用做梁以上的树木报案到当地派出所。偷作柱子以上的树木者罚5倍工分;三、有专门的森林保管员。每天巡视森林,看是否有偷盗者;四、遇到火灾全队社员都要出动灭火,抓到放火人,移交当地派出所。

参考文献:

[1]李威译.《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2]阿拉腾嘎日嘎.《近现代内蒙古游牧变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6月

[3]张桥贵.少数民族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J],《生态经济》2000年第7期

第2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从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来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内容就不太多。任何时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国农村总体生态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过多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将大量的公共服务型资金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由此,农村的环境治理也很难与相应的财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适用于农村进行建设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村甚至都没有垃圾桶、垃圾处理站。即使农民的环保意识较高,也没有配套设施给其进行使用。一些配套设施在设置之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作出维护,部门为了谋取私利,随意减少设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环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头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常出现相互委托现象。在贯彻部门内容时没有做到及时,也很难实现高效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2.2环境治理综合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发展内容不健全。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作出完善,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环保工作也很难做到实际发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虽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本身环境治理现状做出差异化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在宪法方面仍是处于基础的法律保障层面,它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公民却缺乏对于环境治理的诉讼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部分农民显得素养较低,他们自身的思想会限制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而一些农村干部则滥用私职,这造成了环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后续的民意调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对接性不强。

2.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村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区的,有些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生产模式,这样一些传统的小农思想让农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现有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将生产废物随意地堆积在路边,他们没有任何与环保有关的一些理念。农村地区人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意识较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内容。加之部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造成农村地区人民素养普遍偏低。其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认为环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也难以对于生态环境内容做出实际保障。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加强基金投入,完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必须由政府部门作出牵头引导。完善当前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整治制度发展。拓宽社会参与机制,寻找农村环境、社会治理途径。在建立专项化农村拓展资金过程之中,了解到农村环保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调节税收以及支撑企业做出发展,完成综合化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做出参与,完善当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设垃圾分类桶、垃圾处理站,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农业污染、粪便污染、焚烧污染等问题作出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沼气池,做好生态化农村环境站建立。在全面宣传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做好创新,将创新型农业作为后续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并以农业实际治理效果作为其要素。

3.2完成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当前的环境宣传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去强化后续多形式农业生产宣传工作。通过放电影、放广播、做走访等多种模式,让农村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除农业生产之外应该关注的另一大问题。自主组织相关的农业部门作出挨家挨户的演讲,并以农村居民的行为作为其约束要素。通过农村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解决其环境保护问题。在认识环保宣传重要性过程之中,要实时对自己的宣传效果做出评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给出要点。农村干部环保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后续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干部人员需要带领农村人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深刻认识。同时,这也需要上层部门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综合支持。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由中介组织加入,增强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联合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间组织进行发展,及时做好监督。

3.3严格控制农村外沿污染物,强化农村生态监管

农村生态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必须在全局利益发散过程中了解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别。并对于农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认识,针对城市地区出现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这一现象。在严格做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遵循其环保准入策略。加强工艺研讨,正视环境污染的要害[3]。农村发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城市污染问题的转移。杜绝做“城市的垃圾中转站”,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用切实行动去做出环境保护。共同完成环保内容提升,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绿色宗旨发扬过程之中,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做好严格把关。对于不达标者,一律作出惩处。控制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用量,农村基层领导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检举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强化农村生态监管,做好社会形态下的新农村内容构建。

3.4建设可持续化农村经济,做好有效农业建设

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村生态化步伐的推进,粗放式的农业经济也给水、空气、土地带来严重的破坏。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它也让农业生产过程不够其科学化,由此政府部门要牵头做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于科技化农业的关注,并做出高效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科学合理地做出现代农业生产,走出新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利用特色资源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发扬特色农业、完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的结合。形成属于自我的竞争优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有机肥,同时也要对于地膜的使用作出管控。在使用地膜之后及时作出回收,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其认识到可持续化农业发展对于后续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不盲目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在工业发展方面,也要加强对于新设备的研究引入。减少资源浪费,做好农村工业废弃物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循环工艺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做好可持续化经济构建。

第3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X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6703

1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绿色襄阳”,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1.1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

襄阳全境面积19727.7 km2,地势为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多样。地处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是山区,东部为低山丘陵,中部多为岗地平原。襄阳气候资源南北兼宜,基本属于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15~17℃之间,年均降水量820~1100mm之间。

1.2生物多样性

现有维管束植物189科828属1698种;分布有国家级珍贵树种61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珙桐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大果青扦、小勾儿茶等13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6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鹳、金雕、金钱豹、林麝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凤头鹰、猕猴、黑熊等50种,国家“三有”保护和湖北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68种。另外还分布有3万多种非脊椎类陆生野生动物\[1\]。市境内汉江流域汉江干支流共采集到鱼类共216种。鱼类组成以流水生态鱼类为主,经济鱼种(如鲤、鲫、草、鳊鱼等)占大多数。另外浮游生物共5门38种,底栖生物8科34属35种。

1.3森林生态系统

襄阳是湖北省森林资源大市,现有国家级2家、省级6家等8家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267.8万亩,森林覆盖率42.62%。近10年来,全市相继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有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鄂北防护林工程、日元贷款造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治沙造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等。

1.4湿地资源

襄阳是湿地资源大市,1条汉江,6条支流(南河、北河、唐白河、滚河、蛮河、沙河),854余座水库构成了襄阳湿地主体。全市湿地资源的显著特点是河流湿地、水库湿地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全市现有湿地公园国家级1个(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省级3个(保康五道峡、南河、崔家营湿地公园)。

1.5自然保护区

全市共建立省级、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及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共28个,分属森林生态、湿地生态、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8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5%。

1.6生态建设

全市农村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保康县龙坪镇、谷城县五山镇),国家级生态村2个(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老河口市李楼街道办事处朱楼村),2013年新增省级生态镇2个(保康县过渡湾镇和南漳县东巩镇),省级生态村16个(保康县后坪镇堰塘冲村等)。市区主城区已建和在建有汉江两岸景观带、岘山森林公园等23个生态景观,主次干道150余条,绿化带60余万m2,10万余株行道树。绿化覆盖率达到40.18%,绿地率达到38.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05m2。

1.7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现状

全市土壤类型分5大类,分别是汉江市区、老河口、谷城、宜城段沿岸的潮土,西南南漳保康山区的石灰土和紫色土,市区、襄州、宜城、枣阳岗地的黄棕土,全市丘陵、水稻种植区的水稻土。

据遥感普查资料分析,襄阳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900 km2,占全市版图面积45%,平均年水土流失量达2.53×106t,年均侵蚀模数2821t/ km2\[2\]。

2主要生态问题及成因

2.1生物多样性下降

砍伐树木,公路、桥梁建设,矿山开发等导致天然林、草地面积减少。野生动植物生境受到严重破坏。非法猎捕使原有的白鹳、林麝等野生动物已很少见到。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近期年调水95亿m3,远期年调水130亿m3。汉江襄阳段水资源必然下降,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加上水产捕捞的迅速发展,珍稀鱼类资源比20世纪80年代下降50%以上。湿地面积减少,破坏了珍稀鸟类栖息繁殖。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入水体,导致浮游动物生境质量下降严重。

2.2森林资源分布不合理

襄阳市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漳、保康、谷城等山区,其他区域相对较少。林相结构简单,树种单一,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占比较高,成熟林偏低。乱砍滥伐、乱耕滥占现象依然存在。

2.3湿地污染和功能退化

工业生产污水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及过度养殖而使水体污染,水体有逐渐富营养化趋势,进而影响湿地生态功能,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汉江水位降低,草地、江滩湿地、江中洲滩湿地面积减少,研究用TM影像资料(2001年)及经验资料估算调水引起的江中洲滩湿地岸边河滩湿地可能减少总面积为3716.9~4062.75hm2 \[3\],出现大片沙滩将形成新的沙化危害。

2.4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待加强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滞后,管理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不能满足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还普遍缺乏认识,保护意识不强。

2.5生态建设相对落后

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不达标产生的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生活垃圾大多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堰塘,农业化肥残留,畜牧养殖业粪便、污水,地膜用量逐年增加。人口的增长,导致生活垃圾增加,而处理处置设施落后,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

在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城市万人拥有城市综合公园指数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建成区按200km2,200万人口计算,襄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尚差3000hm2,公园绿地尚差1200hm2。

2.6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由于公路建设、水电工程,以及城镇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呈加剧趋势。水土流失引起河床抬高、农田被毁、河道水库淤积、诱发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加重、表土丧失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襄阳市的水土流失成因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强度及以上的侵蚀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南漳、保康山区、宜城部分乡镇和东北部枣阳市桐柏山余脉的丘陵地带。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3.1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和保护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部门和区域规划,促进持续利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对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域尽快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对于一些已不能就地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迁地保护。加快珍稀野生动植物繁殖中心基地建设。在汉江崔家营大坝等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设施设置过鱼通道,实行人工鱼苗投放,加大禁渔期管理力度。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3.2强化森林系统建设

在森林资源分布覆盖率低的区域大力发展人工林建设,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抚育采伐工程,伐除有害木、保留有益木、培育优良木,在林冠下或林中空地种植目的林\[4\]。保证长大于消。应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虫情和病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和护林防火规章执行力度,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3加强湿地资源保护

治理污染,减轻对湿地资源的威胁。实施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要根据襄阳湿地资源的保护现状,采取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综合措施,如恢复植被,特别是有治污能力的湿生植物。调整湿地周边种植业,减轻农业面源对湿地的污染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退田(养)还湿、改造栖息地,疏浚河道,清淤扩湿。建立湿地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体系,掌握湿地资源和环境动态\[6\]。加强污染湿地水体监察监测力度。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湿地资源。

3.4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3.4.1强化机构建设,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对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和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和弘扬生态文明中基础地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关键地位的认识。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水平\[5\]。

3.4.2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已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3.4.3加大自然保护区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环

保意识在与自然保护实验区重叠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旅游,应在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不得从事破坏植被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3.4.4加大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

在大力争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种积极力量支持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

3.5大力发展生态建设

完善乡镇企业布局,淘汰落后工业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实环保设施的配置运行。着力建设现代文明村庄,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实施“一建四改”(建沼气、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枣阳优质桃、南漳食用菌、老河口优质梨、保康有机茶都可作为有机绿色产业发展\[7\]。

发展中心城区绿化工程、主题公园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出门500m见绿”工程。道路绿化采取乔木、灌木、草坪、鲜花多层次结合,植物品种多样化,一路一景,一街一树,地方特色鲜明,绿化与美化相融合构成城市绿色网络。重点推进绿化广场和社区公园、小游园建设。推进汉江、南渠和小清河生态廊道,鱼梁洲生态旅游区建设。在东津新区生态建设上高标准,高要求,新区规划预留绿地建设,严格遵守从工业浓厚的城市到宜居、繁荣、历史文化生态城市理念。

3.6加强水土保持管理

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重点应放在预防监督管护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通过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地种植植被和经济作物\[8\]。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1)在强度及以上侵蚀的宜城部分乡镇和东北部枣阳市桐柏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应多层次造林,对于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在侵蚀沟的沟床适当位置筑坝拦泥。

(2)在强度侵蚀的南漳、保康山区就地势平整田块地面,整修地埂和排灌系统。种植经济林、木耳、茶叶、香菇等经济作物。

(3)在轻度和中度侵蚀的襄阳其他区域营造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兴建水利设施,挖堰筑渠,加强预防监督力度。

3.7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大科技支持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环保部门应积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加大环保查处力度,扩大监测范围。严格监督控制工业企业排污。加强农业化学品的管理,大力开展土壤修复与治理工程。规范养殖场建设,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4结语

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人民的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襄阳市生态资源丰富,生物物种繁多,但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刻不容缓。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和强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农村城市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等都对襄阳市生态环境有着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襄阳市林业局.襄阳市森林资源概况——襄阳年鉴(2012年度)[EB/OL].[2012-04-30].http:///news/cbnews/201207/30/cb8607_1.shtml.

[2] 张中旺,李长安,胡立山.南水北调对汉江中游襄樊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1):119~122.

[3] 刘年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游襄樊市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12):136~141.

[4] 樊冬温,杜鹏东,刘明刚,等.森林工程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J].森林工程,2009,25(4):22~25.

[5] 程鲲,马建章.中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措施探讨 [J].林业资源管理,2008(2):11~14

[6] 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3(2):81~85.

第4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很多,其中生态足迹模型法以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生态足迹法由于计算结果具有定量化和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成为了定量分析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安徽省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安徽省近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安徽省在过去11年间总体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对未来相关区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不断地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法是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条件下,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和对废物消纳量的一种计算分析方法。这里的生产性土地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其计算公式为: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由于6类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差距很大,因而需要将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率的面积。通过给各类土地赋予不同的均衡因子可实现这种等量化处理。均衡因子每年变化的幅度较小,目前生态足迹计算中普遍采用的均衡因子为:耕地2.8,草地0.5,林地1.1,水域0.2,建筑用地2.8,化石能源用地1.1。

(2)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指特定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条件不同,单位面积同类型生物生产土地的生产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对比的,需引进产量因子对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面积进行标准化。

产量因子是其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比率。当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机构和组织对于产量因子给出了自己的取值,在计算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时,考虑到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简单的套用国际标准数值会使得计算结果不能准确反应其具体情况。所以本文希望在模型中加入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即安徽省产量与全国平均产量的比值。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本文是在Wackernagel(2000)产量因子的基础上(即耕地1.66、草地0.19、林地0.91、水域1.00、建筑用地1.66、化石能源0),先计算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然后再与Wackernagel给出的我国各类土地平均产量因子相乘,最终获得安徽省不用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计算公式为:

(3)生态赤字/盈余

我们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来表示某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该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区域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供给,区域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供给可以承受人类负荷,该区域发展模式处于可持续状态。

3.安徽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3.1 数据来源

根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安徽省的实际状况,收集了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大类数据。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四大类,依次归属于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生物资源生产面积的折算采用FAO公布的相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能源消费根据安徽省省情和统计年鉴资料可得,具体计算时以世界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安徽省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化石能源土地,将电力消费转化为建筑用地。另外,在计算总生态承载力时扣除了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详见表1。

3.2 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

人均生态足迹分析:由表1可知,2001-2011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1.5710hm2增加到2011年的2.1827hm2,增长了38.9%。从构成类型来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大,11年间增加迅速,其增幅分别达到23.17%和95.15%。这是导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说明我省依然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大。

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表1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2001-20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稍有下降,但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近11年的安徽省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贡献率均达到68%以上。但是耕地承载力却从2001年的0.3099hm2减少到2011年的0.2790hm2,直接导致了安徽省近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下降趋势。这说明当前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耕地资源占用现象严重,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01-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由1.1281hm2增加到1.7759hm2,11年间增长了67.35%,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加和人均承载力的减少。伴随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的迅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这只“大脚”越来越大,而安徽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对外贸易额相比沿海省份并没有优势,消化生态供给的不足只能通过不断消耗自然资本存量,其发展属于不可持续状态。分类型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赤字最为严重,近11年的贡献率均占到了90%以上,所以它们每年的变化直接影响人均生态赤字。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以及以农产品、畜产品为主的耕地、草地资源的消费不断加大。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以来,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林地和建筑用地出现了生态盈余,这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的退耕还林力度及对建筑用地的合理规划及控制,但由于其本身所占的比重较小,故而不能改变安徽省总体上呈现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4.结论与建议

(1)针对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情况日益严重,建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削减排放总量。把治理的关口前移,使负社会成本内部化,探索运行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希望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的速度,从而通过降低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方法来减少生态赤字。

(2)耕地、草地、水域的生态赤字状况也不乐观。从供给角度来看,希望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将高新技术引入到生产中,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从消费角度来看,引导绿色消费,保持合适的消费水平和合理的消费结构,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相关地域的生态赤字情况。

(3)林地和建筑用地存在生态盈余,这主要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城市建设和维护、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取得很好的进展。我们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2]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1996.

[3]吴开亚,林保国,等.1990-2004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9):1134-1138.

[4]侍远,孙世群.2005~200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分析[J].安徽化工,2011,

37(5):62-64.

[5]岳大鹏,张露露.河南省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12-616.

[6]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E):449-453.

作者简介:

第5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土壤 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26-02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土壤是土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区域土壤生态环境现状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实施土地的开发利用,即所谓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实现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土壤的涵义。土壤就是指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部分,由固体物质、液体物质和气体组成。这三类物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须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 北镇土壤的成因

1.1 概况

北镇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幅员面积1 694 km2,属锦州市辖县级市。境内有8条季节性河流,医巫闾山脉纵亘西北。全市有耕地141万亩,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北镇市于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1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城市。

1.2 土壤成因

土壤的形成需要植被、地形、母质、气候、水文、时间、人为活动的长期作用,进而形成其各具特色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1.2.1 植被

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北镇境内的植被主要是森林、草甸、盐生植被和沼泽植被。全市森林覆盖率31.4%,主要由油松林、柞木林、阔叶杂木林和灌木丛组成。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新立农场和高山子监狱范围,这里是饶阳河、羊肠河的泛滥地,主要地被物有牛鞭草、地榆、白蔹、萎陵菜、莎草、鹅冠草等,覆盖率达到80 %~100%。盐生植被主要分布在吴家乡和新立农场,地被物以盐蒿、碱蓬为主。沼泽植被则为零星分布,主要地被物是湿生芦苇、菖蒲、茭白、泽泻。

1.2.2 地形

地形影响水热、母质、植被及土壤的形成。北镇的地貌类型分为西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区和东南部洼区共三大区域。西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在大市镇、正安镇、富屯乡、广宁乡、罗罗堡镇、鲍家乡、常兴镇、闾阳镇间,特点是坡陡、土薄、石头多。中部平原区主要在广宁乡、中安镇、大屯乡、廖屯镇区域,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沙粘m中。东南部洼区属于饶阳河冲积平原,主要在沟帮子开发区、赵屯镇、青堆子镇、高山子镇、吴家乡、柳家乡和新立农场间,特点是土质粘重,泥炭堆积,土壤水分接近饱和。

1.2.3 母质

母质即母岩,它决定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矿物组成,对植被具有制约作用。北镇境内母岩按面积排序依次是黑云母花岗岩、混合岩、二长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和石灰岩。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在大市镇庙沟至常兴店镇史家沟间的低山上部。混合岩、二长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分布在常兴店镇至闾阳镇、鲍家乡三块石、北镇城东三皇岭、大市镇、郭大发和高林一带丘陵上部。少量石灰岩分布在沙子河沿岸,质地比较粘细均一,含有较多盐分。

1.2.4 气候

气候在土壤的形成中只是起到水和热的作用,至于进入地表的水量和热量还要取决于地形和母质。北镇地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有季节性冻层。夏季炎热多雨,7月底至8月初为梅雨期。春秋两季多风、降雨少,温度变化快。

1.2.5 水文

水文是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现象的总称。北镇境内的8条季节性河流属外流河,其来源主要是自然降水,经汇入饶阳河后并入辽河最终进入大海。境内除闾山、中安镇汪家坟一带丘陵地区水资源缺乏外,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较好。由于水的动力作用将长期风化形成颗粒的母岩从产地带走、沉积,进而形成两岸不同类型的土壤。

2 北镇土壤资源的利用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其利用主要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北镇是粮食主产区,全市有耕地面积141万亩,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近些年大棚蔬菜、水果生产成为农民致富的又一经济支柱。中安镇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棚菜、无公害蔬菜生产,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蔬菜贸易市场和中转站。目前已建成蔬菜高科技示范园4个,仅韭菜就有30多个品种,被称为“东北韭菜第一镇”。罗罗堡镇实施规划农业、绿色种植,分别建设形成200公顷枣园、13.3公顷核桃园、33.3公顷八月红梨园、200公顷鸭梨园。并于2006年被锦州市环保局和市技术监督局命名为“锦州市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基地”。常兴店镇因独特的地理条件是葡萄栽培的最佳种植地。目前全镇葡萄栽植面积达到18 866.7公顷,年鲜储量4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葡萄鲜储基地。1997年被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命名为“东北葡萄生产第一镇”。同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庭院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乡”称号。

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为切实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养田,扶持农业生产经济向更好、更快发展,北镇农业部门采取多种方法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通过土壤分析,科学鉴定土壤肥力。土壤分析主要是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促使土壤形成结构,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的条件,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和缓冲性能。根据1983年北镇县农业局土壤普查统计数据,该县洼区土壤养分要高于平原地区,山区最低。同期,县农业局土肥站对全县各乡镇土壤分别化验比对,发现新立农场和高山子监狱范围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均能达到2%以上。大部乡镇包括正安镇、广宁乡、廖屯镇、中安镇、赵屯镇、大屯乡、闾阳镇、常兴镇、鲍家乡、沟帮子开发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1%~2%之间。大市镇、富屯乡、罗罗堡镇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不足1%。

二是统筹规划,深入推进科学施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做到既降低成本又提高农民收入是老百姓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00年以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及省、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统筹部署科学布局,制定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北镇市农业部门相继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控量施肥工作,均取得显著技术成果。

(1)测土配方施肥是围绕玉米、蔬菜和苹果种植进行取土化验,有针对性地开展配方施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并建立完善专家技术咨询系统,把土壤调查、土壤检测数据输入数据库,使农民群众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土壤信息,咨询科学配肥、购肥、施肥等问题。

第6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1现在全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一整套环保系统,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严重污染了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2地方政府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环保方面的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使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4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使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5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把环境监管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可在全区范围内分片设立环境卫生监察大队,专职负责镇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区各乡(镇)统一设立环境保护管理站,负责乡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强化对各级党政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评,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引入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机制,开展绿色经济核算,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绿色统计和审计制度,将统计、审计结果作为考核提拔基层领导的重要指标和基层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第7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一、调查原因:

随着大量矿业的开采,进几年来。污染废水的排放和水土资源的破坏,导致了人们生活失去了协调。由其是煤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氟使人们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为了使家乡人民解脱氟病毒,特对贵州织金黑土乡作一份调研报告。

二、调查目的

宏扬“春晦使者”精神,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使之服务于社会,反哺于家乡,几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乡的变化是日异月新,虽然得到发展,但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大量煤矿的开采,水土污染的制理趣之于弱化,因此水的含氟量交高;不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破坏了人们生命体系代谢,危害生命平安。大量的氟中毒、氟斑牙、畸形儿童,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因此特为家乡作了一份分析报告,做到反哺于民,为人民服务。

三、调查方式及成果: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的方式,1调查方式。解到当地煤矿贮藏量丰富,交通便当,此有利的条件下,大量煤矿合理开采却不合理制理,导致水污染严重,生态土壤平衡失调,严重地危害了田间农作物的生长及水源问题,经过科学合理的数据统计,几年来家乡的发展虽有很大的进步,但人们患病率在不时的提升,呈上升趋势。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症也在增加。

经过与村委员会的配合和实地堪察,2调查效果。解到危害人们生命平安的主要元素是氟,属稀有气体在水中的一种产物,浸在水源中。虽然中毒者发病率高,污染源易于扩散,但在村委和众多希望水理的协助下,逐渐形成了实施的新修水理放案和调查仪器预备阶段的统一,使方案的实施有了初步的形成,同时也得到人们配合,解决了许多必要的问题。

四、调查数据及原理的分析:

经过走访与实地勘察得出,1调查数据整理。氟斑的得病率为95.5%由氟中毒而导致的其他发病率为23.53%处于不受氟侵扰的人基本很少,还有许多由于仪器不精确,得出的数据不是太科学,得到数据可根据偏差的大小调整,总体上抓主要矛盾。进行氟中毒的深一步研究。

氟属于稀有气体元素,2中毒与侵害原理分析。符号为f原子数为9卤族元素之一,呈淡黄,一般情况下,氟可夺取牙齿中的碳元素,导致牙齿呈淡黄色,出现凹凸不平的迹象,中毒较深者还可导致畸形身躯,且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发育。

五、调查总结:

虽得出一张实地调查表,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但却出现诸多问题,调查的目的于保证今后方案的实施,于调节可支配与不可支配之间的关系。

六、调查出现问题。

1许多水势较湍急的地方无法靠近。

2调查的过程中。走访过程中与乡亲们沟通不是太顺畅。

3出访或是勘察。勘察设备差,拍摄资料分析欠缺。

4调查期限短。准备不充分。相关参考资料缺发研究不透。

5无团队合作。导致许多结论片面。

6天气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调查中问题因素的解决。

1今后的相关调查中。多着实地调查,提高调查水平。

第8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策;重庆;合川区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重庆市合川区作为一个发展中地区,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合川区生态环境总体发展趋势非常严峻。因此,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调查结果,对如何加快合川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合川区生态环境现状

合川区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嘉陵江、涪江、渠江汇流境内,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局部地区水环境质量较差。区内矿藏丰富,石灰石利用充分,但不少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境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互相交融,呈现出多样化、过渡态等特点,是长江上游“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敏感区域。

2 合川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川区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不够集约,火电、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中占的比重较大,能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节能减排面临压力。因此,合川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开发利用、水电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生活污染等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

2.1 资源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平衡

合川区工业以能源和建材行业为主。目前,全区建有多家水泥厂、采石场和煤矿企业,企业进行矿山开采,占用土地和破坏植被,地表径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2.2 水电项目建设,改变局部生态环境

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城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环境容量降低、局部小气候改变,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受到影响等问题日益突出[1]。

2.3 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环境质量

火电、水泥、玻璃等高能耗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电镀、造纸、化工等行业污染治理设施落后,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不高;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呈上升趋势;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建筑施工带来的扬尘、噪声污染也不容小视,如此种种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降低。

3 加快合川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贯彻环境优先的发展方针,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不能牺牲环境谋发展,区内建设项目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进现有项目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逐步淘汰、迁移高能耗和重污染企业。

3.2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共建生态文明

加强环保宣教工作机构建设,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定期环保公益广告,大力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积极建设环保教育基地,搭建起公众参与平台,增强落实环保优先的自觉性。

3.3 积极开展环境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

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为载体,以污染物减排、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环境监管能力为保障,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3.4 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4.1 以饮用水源和三江水质保护为重点,全面实施水环境质量达标系列工程。取缔饮水保护区内任何承包性质的经营活动;加强饮用水源水库功能性生态保护,取缔沿江河段网箱养殖;完成城区污水截留和沿江场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开展次级河流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规范、整治餐饮船舶和营运船舶污染;开展江河湖库漂浮物清理和水上垃圾清运工作。

3.4.2 以城区大气污染防控和重点企业污染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系列工程。落实餐饮行业煤油烟控制、扬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行业措施;深入开展城区无煤区创建;控制脏车入城和强化道路冲洗保洁措施;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控制;实行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全天候自动监控;加强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强化空气污染预警和应急。

3.4.3 以城区噪声污染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噪声功能区达标系列工程。推进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小区建设,严格夜间施工许可审批;加强文化娱乐场所、餐饮服务业的监管;控制道路交通噪声,建设噪声屏障,设置汽车禁鸣标识。

3.4.4 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为重点,深入开展企业环保达标系列工程。持续开展电镀、化工、造纸、火电、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专项整治,促进企业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的技术改造、设施的运行监管,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快推进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工作[3-4]。

3.4.5 以环境风险源规范化整治为重点,全面实施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强化电镀、造纸、火电、水泥、制药等行业重点企业和“双超双有”(超标超总量、有毒有害)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上游、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有安全隐患的环境风险源建立系统档案,并

安装自动监控系统联网运行。

3.5 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

3.5.1 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规划自然森林系统保护工程、三江流域生态工程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3.5.2 推进城市景观生态工程。启动钓鱼城风景保护区工程、小安溪湿地公园工程、百岁溪生态公园工程和文峰塔滨江公园工程建设。

3.5.3 推进城乡美化工程。加快村庄连片整治工程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建设。

3.5.4 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巩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草街库区保护工程和次级河流整治工程成果[5-6]。

4 参考文献

[1] 吴发启, 赵晓光.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0(1):2-5.

[2] 沈国舫.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中国水利,2000(8):26-30.

[3] 程国栋,李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2000(6):503-510.

[4] 黄道友,唐昆,刘钦云,等.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与目标[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4):32-35.

第9篇:生态环境现状范文

    1.1 生态林业治理现状

    林业在横山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重大。“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各种林业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8.14万hm2,其中:防沙固沙林7.47万hm2,水土保持林5333.3hm2,农田防护林333.3hm2,经济林1000hm2;完成飞播造林种草3.4万hm2,封山育林4333.3hm2;完成中幼林抚育5万hm2,实施低产林改造3333.3hm2;新增城市草坪、花坛2.0万m2,完成50个重点村和80个重点古迹、庙宇绿化。

    1.2 横山县区域生态林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近十多年来,衡山县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大气治理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市政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工程,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虽然如此,横山县生态林业仍面临许多问题。

    1.2.1 生态脆弱,生态环境容量小

    目前,横山县仍有5.3万hm2荒河荒沙需要治理,近6.7万hm2低效林需要改造提高,道路、城镇、村庄绿化水平整体较差,生态环境的状况仍处于“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相持阶段,一旦遇天灾和人为破坏就会发生逆转。

    1.2.2 产业层次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三产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及农用薄膜的施用量逐年增加,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多数为开发资源、粗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治理水平低。而且,随着榆横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导致资源环境约束将日趋严重。

    1.2.3 生态道德文化素质低

    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根植于广大群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

    1.2.4 风沙大,土地沙化程度日益严重

    横山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区,由于长期干旱气候,使地表植被稀疏,再加过渡放牧,过渡开发,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交通等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使横山县区域绿化面积日渐退缩、减少。同时,由于制度、政策上的缺陷和政府对林业建设投资等方面的制约,使各项林业工程建设,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和监督组织,造成土地沙漠化扩展。

    1.2.5 降雨不平衡,气候干旱

    横山县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397.8mm,最高降水量687.7mm,最低为165.3mm,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的60%~70%。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大风、暴雨、冰雹、霜冻等,危害严重。

    2 横山县生态环境整治中林业产业的发展与对策

    2.1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当前,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充分地说明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使各项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在建设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形式上实现质的飞跃。

    2.1.1 继续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现阶段,横山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总面积3333.3hm2,主要为山杏嫁接仁用杏。规划期内再安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6666.7hm2,主要开展山杏嫁接改造,栽植以龙王帽、优一、一窝蜂、三杆旗4个仁用杏品种、葡萄和核桃的特色经济林。

    2.1.2 着力营造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

    在固定、半固定沙地的稀疏灌木林地及未利用荒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樟子松林或以樟子松为主的乔灌混交林,提高现有资源的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区域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增加林木蓄积,储备后备资源。

    规划期内,在现有15000hm2樟子松生态用材林的基础上,再规划新建10000hm2,初步形成25000hm2的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核心。

    2.1.3 大力发展长柄扁桃生物能源林基地

    结合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治理营造生态能源兼用林,以达到改善生态、储备生物质能源原料的目的。规划期内,在现有200hm2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的基础上,再规划新建5000hm2,初步形成10200hm2的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核心。

    2.2 打造区域苗木花卉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