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

第1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指导方针,把破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理解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两个主要标志,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因此,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破解“三农”难题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农民、改造农业和缩小农村。

减少农民。关键是解放农民,变农民为居民、市民。如果说家庭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收入问题,那么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一要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增加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二要减少农民绝对数量。既然没有那么多的要素、没有那么多资源让有能力的农民留在农村,还不如让他离开农村去“闯荡江湖”,去城市工作乃至安家落户。三要加快农民居民、市民化。降低进城门槛,引导产业进城集聚,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变为“离土又离乡”的现代产业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成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文明居民、市民。

改造农业。改造农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引入产业融合概念,抓住优势产业,延伸和衍生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特色。加快农业的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打破“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框框。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传统工业的市场化改造经验运用到农业上来,运用“折旧”、“技改”等工业管理理念,创建有效的农业产业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作科学决策,并改造传统农业。

第2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主体;乡村精英;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67-02

20世纪末,治理一词才逐渐为大家所了解。学术界关于治理的概念和定义是这样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一方面体现公共权力的多元化,政府,非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身都可以作为权力的主体。另一方面,各治理主体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的关系。而乡村治理界定了治理的主体和范围,很多学者对乡村治理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党英国把乡村治理看作一种制度和系统,涉及选拔优秀干部,变更政府行政规程、监督政府廉政建设等,是多个乡村主体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管理乡村事务的自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将村民纳入乡村治理的管理体系融合多方力量对乡村进行共同治理的过程;吴克伟认为,乡村治理主要是运用公共权威对乡村社区进行组织管理,构建乡村秩序,推动乡村发展。简言之,乡村治理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的调控、引导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增进共同利益,实现农村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乡村治理的定义和概念的不同解读,实质上都包含了以下的共同点: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条件,国家,政府,社会组织能够获得广大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尤其是能够吸引社会与乡村精英参与管理。第二,治理主体能够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理方式化解矛盾和危机,做出实质性的工作,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第三,乡村治理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现代化农业,使占9亿人口规模的广大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而不是阻力。

二、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和困境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乡村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治理,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先从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出发加以分析,试着探究新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三农问题,政府打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口号,在乡村治理采取村民自治的模式,设立村民委员会,民主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鼓励,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乡村治理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和困境。

1.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缺陷。联产承包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主要制度,虽然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对比之下,小规模,小户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因此出现很多空心村现象,很多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了妇女、老人和儿童,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乡村正在被遗弃,急需发展农业现代化来弥补小规模生产的缺陷。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留守儿童数量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资源闲置,城市拥挤,资源紧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为农村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只有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发挥农村的潜力。所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的资源很丰富,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农业发展未形成大规模产业时,政府应该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尝试,养殖业,畜牧业,零售业,旅游业等防止产业单一化,并给予指导和培训。近年来,很多乡村的旅游产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旅游产业可以带动交通运输业,饮食,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合理的指导和鼓励,让农民动起来,让农村活起来。

2.城乡二元现象严重。二元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若不尽快解决,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将会停滞不前,甚至中断。城市居民、发达地区居民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加大,会引起农村居民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社会不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埋下隐患。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二元现象的重要手段,仅靠农村本身的力量来促进农村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乡村治理不应该走单纯的“以农治农”“以乡治乡”,乡村与城市在发展模式、生存习惯、生活方式,自然环境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乡村治理离不开城乡的统筹发展。城乡的统筹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统筹城乡发展,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第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的是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简陋,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加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第二,统筹城乡文教卫生事业,城市的文教卫生事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文教卫生工作由于先天的薄弱更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与卫生工作要依靠国家政府的监管,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农村居民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家门口就医,加深农村居民对乡村的归属感。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让农村居民能够免除后顾之忧,聚精会神搞建设。

3.乡村治理主体存在缺陷,治理资源匮乏,主要包括治理主体单一,农村精英流失。民主建设需要重点加强,要听取多方意见,完善农村选举提拔制度,现在的农村治理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农民处于被动地位,农民积极性低,导致农村公共事务瘫痪,乡村不能作为一个整体齐心协力搞建设。

治理主体单一,农民民主政治素质亟待提高。很多农村中的党委书记连任很多年,农村居民对农村选举比较冷漠,参与民主建设的热情也比较低,这就使得干群之间隔膜加深,不容易团结起来干大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自主意识,不能够较好地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发挥主人翁作用。还要积极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引进社会资金和管理经营体制,为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和资金。

乡村精英外流。乡村精英在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不是盲目夸大精英的作用,而是重申人才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贺雪峰指出,精英在农村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一方面对国家的政策有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与普通村民联系密切,所以农村精英是沟通干群关系的桥梁[2]。我们知道华西村、的乡村治理奇迹,我们在想到华西村的时候就想到了吴仁宝,的发展离不开王宏斌,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农村社会,无论多特殊的情况,精英的角色都对农村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农村经济状况差,农村精英流失严重,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思想的人更愿意去城市打拼,不愿意留在村里担任干部或留在村里发展,精英人群的流失是信息、知识、观念、技术的流失,如何吸引精英人群来建设乡村,减少精英人群流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村担任干部,即我们说的大学生村官,在部分地区有了一些影响,但具体情况与预想相差甚远,很多大学生因为农村的条件太差,只是挂名,并没有实质的工作和乡村建设的热情,村民只知有大学生村官,却不知姓名,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乡村精英急需回归。

三、乡村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在当前情况下,乡村治理的推进需要做出如下调整。

首先,最重要的是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多样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使得乡村发展可能性增多。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身都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村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完善的干部选拔、培训、激励机制,从全局考虑,为村民的利益着想。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履行自己的义务,享用自身的权利,提高乡村民主建设水平;要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得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可以借鉴这些组织的管理体系,以及吸收农村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的乡村治理将呈现由乡村主导到市场主导转换的趋势。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继联产承包制后的又一大变革[3],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及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将有着长远的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整合和调整,提高乡村的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要转变只有第一产业的传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最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产业发展刚刚开始,各方面逐渐起步的时刻,政府的指导和政策倾斜是必需的,政府应在乡村治理上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各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们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寻找规律,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治理情况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不同,我们只能先从紧要处着手,然后逐渐铺展开来。同时寻求多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第3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礼县

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多年努力,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农业尚在起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有了现代化农业,才有高效益农业,也才能大面积提高农民收入。究竟如何才能发展礼县现代化农业,值得思考,本文以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地探讨,以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我县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县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

展。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四大密集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在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第三,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大批有技术的人才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3大力发展信息农业

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农业部门和部分乡镇正在建立农业信息中心(站),并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将为我县信息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我县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倒茬,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技术都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是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尤其近年来形成并大量用于生产实践的“猪―沼―果(菜)―粮”四位一体或“畜―沼―粮”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和引进应用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农业技术。

5促进发展城郊型工厂化农业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措施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可使作物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第4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分道制首月定增市场井喷,并购重组助推融资火爆。能源新军福建南纺,定增15亿元收购3家能源公司股权,纺织、电力主业双栖而摘得6连板;稀土新王者威华股份,赣州稀土实现借壳上市而摘得5连板;联信永益,定增收购千方集团后主业转型智慧城市而摘得4连板。此外,宝馨科技、卫士通也连续3涨停荣登周涨幅榜。对于大重组的龙头股的操作,笔者建议激进者可在复盘日提前挂涨停价排队买入或有中大奖的机遇;稳健的投资者则等待回落的机会,低吸作为中线投资组合。

环境保护加强法制建设,生态文明概念股风云再起。环保部和全国31个地方政府签订环保军令状《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工信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的“绿色工业”发展等重典治污措施的出台,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高度,环保领域必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本周市场以依米康、华光股份为代表的低碳城市概念股,以煤气化、杭氧股份为龙头的煤改气概念股,以三维丝、彩虹精化、中电远达、先河环保、创元科技为代表的空气治理概念股重拾强势,大三浪拉升呈现暗流涌动之势。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大主线是长线资金长期驻扎地,环境保护概念股会产生中长线牛股,投资者应该以中线的视野布局环保概念股。

三中全会改革政策大幕即将拉开,油气、电力、铁路改革龙头股博弈正酣。以广聚能源、泰山石油为龙头的石油贸易概念股;以四方达、神开股份为龙头的页岩气概念股;以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为龙头的海工装备概念股,成为油气改革概念股的领军品种。此外,以豫能控股、长源电力、赣能股份为龙头电力改革概念股,以高盟新材为龙头的高铁概念股继续强势上涨。

第5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道路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foundation,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s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 needs to embark from our countrys reality,embarks from our countrys natural resource talent and the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studi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to suit our countrys experience,enlarges to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takes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motion,realizes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the formalization,the modernized management pattern gradually.

Key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1.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其特征是:①一整套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育种、栽培、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且广泛使用。②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使用手工、畜力、农具转为机器的使用。如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人造卫星也开始应用于农业。③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④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的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达到农工商一体化。⑤数学方法由电子计算机 现代科技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2.中国农业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①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从1999~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疏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②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从1978~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元提高到2210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61元,比07年增长621元。90%的农村“通了自来水,架了高压电,水泥路到门前,有线电视把戏看,手机电话很普遍,摩拖汽车也常见。”③乡镇企业发展显著。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上升到75%。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业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④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

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业发展迅速,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建立了密切联系。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还处于在近代农业阶段,即由手工工具和畜力耕作向机械化耕化转变,由农产品向商品生产转变,由靠天的农业生产技术向采用现代的农业科技转变阶段,农业生产条件还很落后,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①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滞缓。虽说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较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来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因为: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农民负担过于沉重;农民收入渠道减少。 ②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我国务农手段相对落后,队资源的消耗速度大于再生产能力,农村工作中单纯追求短期产量和收入,竭泽而渔。大量砍伐树木,对农田过度喷施农药,一些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致使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损坏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土地资源、人均耕地不到0.087公顷,不到世界人均的1/3,是美国的1/9,而且耕地锐减(城市化、工业化),而农村人口还在增加。③农村人才的城市化流向和农业人才的非农流向。农民生活相对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对科学种田认识不足,有胆怯心理。对其他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接受缓慢。传统观念认为农效益低“一本一利”,影响了积极性。④由于社会的贫富悬殊,支农政策难以全面推出。粮价的上调是以城市人口的承受力为基础的。而城市也有一定比例的困难人口存在,所以支农政策较难全面推进。⑤政策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不够。因为农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发达国家通过补贴、补助、贸易保护、立法等扶持农业。而中国历史上对农业是剥夺的,导致农村一穷二白。近几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随之增加,但还远远不够。⑥经济贫困和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较之城市,经济的贫困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的又特点,并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呢?是因为: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是根本,经济是基础。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才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充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现代化的础,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是非常重要。

3.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

3.1美国的现代化农业。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输出国。粮食年产量超过3亿吨。

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其经验:①直接补贴(到位的农业补贴);②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③农业合作社作用显著;④农业科技无所不用。

3.2以色列的现代农业。以色列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2.7万平方公里,人口670多万,以色列人多地少,水资源欠缺,国土面积45%是沙漠,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人,可耕地不到国土总面积的20%,其中一半还必经经过灌溉才能耕种。占总人口的3%的农民供给全国农村产口还在量出口到欧洲,每年出口约13亿美元的农业产品,12美元亿农业设备和技术,成了欧洲的厨房创造了沙漠农业的奇迹。

以色列缺水缺地,之所以创造了奇迹,关键是:①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②机械化;③专业化。

3.3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中小农业,耕作面积在80公顷以下。主要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一体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法国的农业专业化有三种类型:区域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和农场专业化。

3.4荷兰的现代农业。荷兰的设施农业是欧洲现代农业的典范,面积占世界1/4。具有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水平高,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经营规范有序等特点。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选择各自不同道路的实践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只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才能获得成功。照搬照抄没有出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丰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意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必须走出一条与我们的农业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4.学习西方农业的经验

4.1重视农业科技和开发和推广。

4.2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4.3建立比较健全的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

4.4农业产业化经营。

4.5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

5.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出路

5.1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科技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强有力支撑。只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才能建立农业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5.2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市场一体化,建立完善现代农业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6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三化协调;模糊录属度

随着以河南省为主体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农业发展的滞后、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发展失调、城乡二元特征突出等问题。

根据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实现的基础,农业滞后于工业会造成工农和城乡差距,承载较高人力资本的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势必会导致农业的长期落后。同时人口城镇化需要工业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才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稳定问题[1],所以需要“三化”协调发展。

本文选取了河南省2006-2010年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15个指标数据,利用主城分分析法和模糊录属度概念对“三化”协调度进行研究,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1 “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1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是指系统内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各种参数、结构和功能的相融、系统之间物质能流运动的稳态[2]。协调发展,是指系统中指标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内部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中,提出“协调度”概念。[3]协调度的分析大多在经济与环境、城乡二元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体现环境与发展的平衡性、效益与公平的平衡性、速度与结构的平衡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实施手段,可以定量定性分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化”协调发展是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应该重视农业发展,重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达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4-12]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属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范畴,有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分别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根据“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方法和原则,本文设计了由目标层、系统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所构成,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体系的指标体系(表1)。

2 主成分分析及协调度计算[12-15]

2.1 主成分分析

2.1.1 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指标(比如n个指标)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信息且不相关的主成分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指标。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一般数学上的处理时将原n个指标进行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然后对这些线性组合的方差进行分析,方差越大的组合包含的原指标信息越多。选取所有的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比如F1),称作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指标信息,在考虑选取第二个线性组合,第一主成分中已有信息就不再出现在第二个线性组合(比如F2)中,即COV(F1,F2)=0,则为第二主成分。依次原理可以选出n个主成分。

2.1.2 主成分分析基本模型

假设有n个指标,记为X1,X2,X3,…Xn则这n个随机变量构成随机向量为X=(X1,X2,X3,…Xn),设X的均值向量为μ,协方差矩阵为σ。设F=(F1,F2,…Fn)为对X进行线性变换得到的合成随机向量,即

(1)

设a1=(ai1,ai2,…,ain),A=(a1,a2,…an),则有

F=AX,i=1,2,…n (2)

且var(Fi)=aiσai,i=1,2,…n

cov(Fi,Fj)=aiσaj,i,j=1,2,…n (3)

由式(1)和式(2)可以看出,可以对原始变量进行任意的线性变换,不同线性变换得到的合成变量F的统计特征是不同的。每个Fi应尽可能多地反映n个原始变量的信息,通常用方差来衡量,Fi的方差越大表示其包含的信息越多。(1)式的线性变换需要满足以下约束:

①aiai=1,避免Fi的方差无限增大;

②同时F1满足约束①下,方差最大;F2在满足约束下且与F1不相关,达到方差最大;……;Fn是在满足约束(1)下,且与F1,F2,…Fn-1不相关,达到方差最大。

满足上述约束得到的合成变量F1,F2,…Fn分别称为原始变量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n主成分,而且各成分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比重依次递减。在实际研究中,一般仅挑选前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同时需要对原数据进行标准化。在SPSS18.0软件分析中,采用z标准进行原数据标准化,利用主成分的特征值大小和方差累计贡献率来选取主成分数量。然后将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各个主成分表达式。最后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出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各个子系统主成分综合得分。

2.2 计算协调度

由各个子系统主成分综合得分,可以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对其进行测度,来评价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和状态。协调系数可以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的概念来表示,即可采用[0,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两个系统的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μ(i/j)=exp[-k(Fi-Fj)2] (4)

公式中,μ(i/j)为i系统相对j系统的状态协调度;Fi为i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的实际值;Fi为j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协调值,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得到;k为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实际值的方差的倒数。

从公式(4)中可以看出,实际值越接近于协调值,状态协调度μ越大。反之说明协调度越低。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国际性组织普遍采用的协调度等级划分如下表2所示:

3 河南省“三化”协调实证“分析

本文针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2006-201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201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1)。首先对指标体系中逆指标进行正向化,采用倒数的方式转换。然后利用SPSS18.0软件对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城镇化和工业化指标体系分别提取了两个主成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取了一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均在95%以上,详见表3、表4、表5。

根据各子系统提取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数据得出主成分表达式,然后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出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各个子系统主成分综合得分,即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最后利用公式(4)算出两两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详见表6。

表6中F城、F工和F农分别代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μ(城/农)、μ(工/农)和μ(城/工)分别代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和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度。

从表6中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三化”发展过程中两两子系统之间基本处于良好协调发展,但是2008年以后协调度出现降低趋势。在2008年以前基本上处于优质协调,究其主要原因是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从2009年开始虽然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要比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快,所以协调度有下降趋势。说明目前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状态优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协调度下降趋势,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工业化发展的滞后。滞后的工业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对岗位的需求,就业不稳定的劳动力就会回流农村或者候鸟式流迁。这种农村劳动力流动形式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势必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工业化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城镇化进程。所以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重视工业化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这将是目前河南省“三化”协调亟须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三化”协调度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速度较慢;(2)城市化发展进程不能一味追求城市面积的扩大,应该追求人口真正的城市化;(3)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增加从业人员比例,加快产业承接转移,降低工业能耗,注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4)农业发展应该注重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注重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完善城乡二元制度,促使农村劳动力往返式务工转化为城市永久居住;(2)制定工业发展利用资源和影响环境标准,落实低碳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3)政府应履行其服务职能,探索农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路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发展出版社.2001.

[2] 刘耀彬,宋学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分析[J].区域开发,2005,23(2):48-51.

[3] 刘榆林.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探索[J].生态经济,1999,18(6):17-20.

[4] 朱海玲,龚曙明.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和互动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3):112-114.

[5] 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6):763-771.

[6] 宋葛龙. 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新框架[J].宏观经济管理,2004,(5):29-33.

[7] 徐世龙.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15(1):7-14.

[8] 屈小娥.城乡差距及其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3):94-95.

[9] 杨汛周,黄剑波,邹涛.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1(12):1124-1127.

[10] 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0(10):125-127.

[11] 刘晓越.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统计,2004(2):10-13.

[12] 朱海玲,龚曙明.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和互动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3):112-114.

[13] 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59-363.

[14]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65-503.

第7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在中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典型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常常是通过剥夺农村居民的土地、将农村人口驱逐到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工厂中的工人而实现的,因为正是这一过程而保证了大工业扩张时期的劳动力供给和再生产。而在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相反,农民到城市就业大都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尽管20世纪8O年代末、9O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曾经形成一股直到现在都没有衰退的“民工潮”,但农民的进城和农村城市化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后果。因此,在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中,尽管国外有着大量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不同,大多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而在国内,虽然迄今为止,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中有关“三农”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多了,但在农民市民化问题上,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仍然是一个难以启动的话题。同“城市化”概念侧重于国家、区域、社会结构、物质层面的变化相对照,“市民化”概念主要是指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型。

从现状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一是已经获得非农化职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户籍意义上还是农民的人;二是完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全职农民;三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在从事非农职业的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如果从农民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被征用状况来看。第一部分的农民往往是土地完全被征用的农民,他们一般居住在离城市中心较近的地方,身份正在或即将被改变而成为户籍意义上的市民。第二部分的农民土地还没有被征用,仍然在传统的农村、农业框架中生产生活,他们一般居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第三部分的农民是正在发生变化的农民,他们的土地往往被部分征用,既难以在传统的农业框架中生存,也难以在城市的框架中生活,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群体。农民市民化不仅是针对于第一部分即将或正在进行户籍转变的农民,也要考虑到第二甚至第三部分农民的发展。因此,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农民”不再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农民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其市民化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已经非农化的农民在市民化上可能要比另外二类群体的农民(指上述第

二、三部分农民)容易些,最起码他们已经有了稳定的非农经济来源与基本的生活保障,已在物质基础上斩断了与传统农业、农村的直接联系。

农民市民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理论上讲,在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中,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应该是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才是较为理想的过程,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它们却表现为一种特有的时序模式(即先有非农化,再有城市化,最后才是市民化),而且彼此之间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在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市民化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攻坚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和农业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物质形态上的问题,它受政策、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当经济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制度上的条件也可达成的时候,农业和农村的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农民与市民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问题,除了制度和政策上的约束之外,它受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因此,当我国在完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之后,可能还有很长一段农民市民化的道路要走。如何在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终极目标。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市民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今后2O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和农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较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因此,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我们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切实在建设和投入上向农业倾斜,给农民实惠。只有让大多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才能说中国真正富了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这一方面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农业收入,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可以说,让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挤在有限的农业生产上,分享有限的自然资源,中国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3.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运动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实行职业转变,即离土不离乡,将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其次是实现地域转移,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将分散居住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人口城市化。三是实现角色转型,使农民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现实农民市民化。遗憾的是,尽管农民市民化的转变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真正启动过,职业的转变#农化)和地域的转移(城市化)并没有直接带来农民市民化的结果,反而将同为国家公民的农民与市民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权利群体中,从而在整体上制约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在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稳步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以共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最优的选择,或者说是必须补上的一课。

第8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民收入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目标,迄今已经30多年。由于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其理论和实践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视野上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农业现代化的演变历程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也有部分学者利用中国数据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过程,不但可以有效保证农民收入增加,而且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果,最终的动态均衡也将是农民充分享受农业现代化的成果。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研究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处理平稳数据的方法——协整可用于检验经济时间序列变量水平数据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可用于确定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者均要求时间序列变量具有平稳特征。因此在实证检验和建模之前首先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

此后,要对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很多,主要有Engl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Mackinnon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和Bays法。本文将以Johansen和MLE估计方法进行协整检验。

最后,对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是一种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一定构成因果关系。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是无效的。

样本说明

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农用机械设备的改进。所以本文在农业现代化指标的测算中以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的素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三个指标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构成。农民收入以农民纯收入作为衡量指标。

由于以上四个指标的量纲不同,本文需要对它们进行无量纲处理。即每年的数值和1990—2006年间的均值作比较,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数、农民素质指数和农业信息化指数、农民纯收入指数。这样农业现代化指数就等于农民素质指数、农业信息化指数和农业机械化指数之和。

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分析

进行实证检验之前,对农业现代化指数(Lam)和农民纯农业收入指数(Lnc)取对数。随后对取对数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探索它们之间的均衡关系。

(一)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

采用ADF 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1。经过一阶差分后所有序列的ADF 值都小于1%临界值,因此认为这些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由于这些序列是不平稳的单位根过程,但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进一步对其进行长期协整关系检验。

(二)协整检验

采用Johansen特征根轨迹检验考察农业现代化指数和农民纯农业收入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具有一个协整关系。这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关系。

(三)因果关系检验

对农业现代化是否显著地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增长,由表3可以看出: Lnc不是Lam的原因,它成立的概率为0.6767%。在1%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不成立,即Lnc是Lnc的原因。对于另外一个原假设——Lnc不是Lam的原因的概率为6.528%,在5%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成立,即Lnc的增长不显著地影响Lam的增长。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不成立,即Lnc的增长显著地影响Lam的增长。所以农业现代化的增长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显著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二者互为因果关系。

结论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显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之间稳定地存在着某种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的波动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总是高度密切相关的;农民收入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原因,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所以,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合理均会导致整个发展的不协调。在下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该从作用机制入手,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周杰红,黄祖辉.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J].农业经济,2002(11)

第9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到底该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它与过去的城镇化有何区别?又将带来哪些改变?

对此,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现在所推动的城镇化与2002年以来中国所启动的‘城市化’进程并不相同”。他解释称,以前的城市化概念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扩容,而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

有利于解决二元经济矛盾

城镇化概念对于我国而言并非新生事物。21世纪初,政府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而自2006年开始,政府首提“城市群”概念,并要求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新型城镇化。

曹凤岐教授认为,当前推动的城镇化与2002年以来中国所启动的“城市化”进程并不相同,当时的概念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的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

对于当前的农民工进城,不少人认为,1亿农民工进城时,每个人一般会有3个家属,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有3亿人转移到城市。曹教授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并不可取,因为这些人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几个城市。

“这种人口的逆流动会带来问题,大城市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没有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而且这些人进城后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没有城镇的医疗保险,他们建了很多高楼大厦,自己却没法住。”

另一个后果是农村开始萎缩。有人戏称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年人。“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有的掉河里都没人管,我们就让这些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

曹教授说,这正是目前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原因,就是要建设更多的城市群,建更多的小城市和集镇群,这就可让一些农村人到城镇去居住,当工人,把户籍也迁到城里来。然后他们可以挣工资,发展产业,都在当地做。与此同时,在建城镇的过程中,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也将在新的需求中得到有效解决。

有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谈到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的作用,曹凤岐教授的看法是:“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000万的农民转化为城里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

有人认为,中国现在进入了后城镇化时代,曹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是“绝对的误导”,原因在于,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实质城镇化率却不高。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中国总人口为13.4735亿,城镇人口69079万,农村人口65656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1.27%,比上年末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这一算法是按照常住人口得来的。

城镇人口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还包括常住在城镇区域内的农业人口。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居民在一个地方居住6个月以上,即可按照居住地的办法进行统计,但外国几乎没有户籍限制,外国的情况是,人们愿意到农村就到农村,而中国是有户籍限制的,真正的城里人只占26%,25%的人虽然居住在城镇里,但并不是城镇人,他们是农民工,是打工者。

“就算他们的子女到了城里,老太太、老头退休来到了城里,并常住下来,但是他们还是农村过来的,劳保福利必须回到当地农村报销,不能在居住地结算”,曹教授认为,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我们城镇化还差得远呢,把农民变成城市人,把农民变成工人,享受医疗保险、户籍,这些都解决了,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银河证券一份报告中提到,若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城镇化率仅35%,距离我国2030年65%~70%的目标尚有很大发展距离。

在此情形下,曹教授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他说,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是农民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占中国人口3/4的人实际上还在农村,因此,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在曹教授看来,关键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率上不去,农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把农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是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产业现代化格格不入,因为分散经营很难实现产业化,产前、产后合作很难展开,抗风险能力很差,小农经济的弊端在于农户的规模化很低,产出规模有限,因此也没有发展后劲。多数情况下农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抗风险能力极差。

而在一些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仍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农业不仅受市场制约还受自然制约,收入极不稳定,每个人不得不从事耕地、种植、施肥、杀虫、除草、灌溉、供应、运输、仓储等众多环节,还要懂得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能进行一定的财务和营销管理,而这些绝大多数农民是做不到的。

曹教授认为,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就应该考虑让农民通过转让承包土地或者土地承包权,或者土地、山林使用权,或者用土地、山林入股的方式,让少数人集中去做。“在山区的林区让少数人去做,但林权的使用权是你的,你可以转包,农民还可以获得财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