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驾驶员考试试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驾驶员考试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驾驶员考试试题

第1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20年带给中国人的重要理念。由于地区经济与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人们收入的差异应在预料之中,而在同一地方不同部门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其实际收入的日趋悬殊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实。

(2)1992年前后,国家公务员年度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机关干部”年度,公务员收入水平及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公务员收入一般由三大块组成:工资、津贴、奖金。

(3)每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辖权范围,公务员们并不像老百姓想像的那样完全吃“皇粮”,而是通过与辖权相关的创收活动乃至变相的权力建设租“自我补贴”,吃的“杂粮”份额比“皇粮”多得多,而“杂粮”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部门所“占用”(管理)社会资源的稀缺状况。这使部门之间分化出“肥差”与“清差”。由此,同一地方的同级别的公务员尽管在固定工资、职务津贴上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统一工资标准,而且在“工资单”上加上其他补贴也相差不大,但因所处部门的不同,各种名目的补贴、奖金、福利及其他隐性收入的差距,使得他们的实际收入大相径庭。以沿海中等发展城市为例,一些如工商、财税、房管、城建、银行等“要害”部门干部年收入达四五万元以上,而一些清闲部门的干部年收入仅在一万七八,差距达到二三倍。公务员收入日趋严重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4)那么这差异的收入是怎样来的?有这么几个渠道:

——各种各样的行政“规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其总额超过40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从2014年底浙江省搞的“三乱”问题的群众投诉活动反映的情况来看,被投诉较集中的正是公安、建设、工商、房管、教育等所谓“肥差”部门。

——摊派性的推销与赞助。变相推销、摊派、赞助,实际上是披着市场经济外衣(如自愿“征订”或“认购”)而对部门权力的严重滥用。

——下属实体:变相的部门“自留地”。它们在其主管部门的“势力范围”内展开“市场化动作”的过程中,享受着优先、甚至垄断的权利,于是教委下属的校企公司无竞争、高利润地经营着学生的各种教具、校服及营养午餐;城建部门的绿化公司与建筑公司、财税部门的财政开发公司、公安机关的保安公司、交警部门的汽修厂、法院参股的拍卖行……等等。无不享受着这种主管权力的荫庇乃至暴利。它们以上交管理费、承包金及年终机关福利的形式汇入部门利益、公务员隐性收入的“蓄水池”。

(5)如果说,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还是转型时期社会财富总量整体扩张过程中基本合乎法、理的暂时现象的话,那么公务员收入的分化则更多意义上是由权力因素孕生的分配畸形,它的存在乃至膨胀对我们这个致力于强国富民的政府之行为方式、行为能力而言,无疑将是一种可怕的“自残”。公务员收入的倾斜虽未达到贫富分化的程度,但其进一步走下去的后果将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社会学的范畴。中国公务网2014-6-1920:28:11

(6)公务员收入分化的本质是“部门利益”的虐,由此引发了权力的金钱化及公务员行政执法的扭曲:审批权拽紧不放,要盖的章多如牛毛,有利于可图的事各部门争着去管,公益性的行政管理敷衍了事,《企业法》定的企业十四项目自松而不放,等等。这么多年三乱禁而未止,最根本的源头就在于“部门利益”。当“三乱”已是事关公务员手中的票子时自然难治。公务员收入与权力的同向倾斜,必然导致政府部门应有的职能管理、宏观调控能力的退化及公正裁判方式的失落,最终使得政府职能转而不变,政府形象树而不立,这是部门利益、公务员小利对国家整体利益的公然挑战。

(7)部门利益至上,公务员收入分化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职能部门之间协作精神的淡漠。趋利成为管理执法的重要目标,公务沦为陪衬:由部门争利而推诿扯皮的事不胜枚举。公务员收入的分化也导致了公务员心态失衡。在同一地方财政这口大锅中吃饭的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实际收入相差好几倍,并不是因为各自的能力高低、贡献大小,而是因为各自所属部门权限的大小,下属“采邑”及逐利的手段的多寡,这很容易促使公务员对权力、特权的进一步追逐,导致比权比富、争权趋利的风气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中蔓延。

(8)公务员实际收入多来自部门这个“分利集团”。利用权限通过收费、罚款、提成、摊派乃至“权力寻租”等途径,堆积部门利益这座小“金山”,最终获取比其他部门同级干部多得多的收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它腐蚀的对象将是我们的公务员队伍。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上述资料的基本问题。

第2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考试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5-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院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至2011年仅浙江省共有各类中职学校504所,在校生73.2万人,年招生人数27万人左右,覆盖了数控机械、仪器仪表、模具设计等100多个专业,为地方经济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职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考试的水份过多,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中职院校的考试制度不合理,需要重新构建考试评价体系。

一、中职院校考试评价体系面临的困境

(一)沿用普通的考试方法,没有照顾到中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中职院校的考试评价体系沿用的是传统的考试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的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是:专业课考核简单的区分考试课和考查课,理论课和实践课,校考课和大专课(本科课);不同的课程大部分采用笔试的形式,而且通常是闭卷,只有少数考查课,比如职业指导等采用开卷的形式,实践课的考核在形式上多是以操作的形式,这一点是比较好的。即便是如此,大量的理论课程仍然是各个专业的主要课程;此外,考试成绩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的形式,60分为及格。

表面上看,中职院校考试体系完整、科学、合理,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在于考试对象的特殊性。众所周知: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成绩、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因此,中职院校在考试制度上没有进行更细致的细分、定位、改革,导致了考试评价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考试应有的促进、鉴定、评价作用。

(二)过分强调合格率,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各中职院校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学校普遍在考试成绩上设置合格率,没有达到合格率的教师在教学上的评价是不合格的,因此,教师为了教学达标,想尽办法让各种学生、各种课程“被合格”。一个普通的做法是:考前划定复习范围、批改试卷放松要求等等。长此以往,高年级的学生就会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出现上课难,考试难的情况。

(三)学生精力分散,学习效果不显著

中职院校教学很多采用“3+2”的模式,毕业后学生可以取得大中专(本科)毕业文凭及中高技工(技师)的技能证。具体安排(以5年制专科为例)是:前2年基本是学习高中的课程,为了参加成人高考,中间2年学学课程,最后1年是校外实习。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每个专业的课程多达二三十门,而且很多专业课对于学生而言很困难,学生根本听不懂,因而,学生只能疲于应付考试,学习效果不显著。很多学生通过4年的校内学习,只是取得了一二张文凭,并没有获得专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信心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而只能进入低端的就业市场,工作前景不好。

二、中职院校考试评价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一)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就业展开,否则职业教育就会失败。针对当前中职院校的考试弊端,务必要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和重构,只有从中职教育的学情、教情、校情出发,构建一套适合中职教学现状的考试评价体系,学生才能肯学、教师才能乐教,最后教学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难以开展、考试不严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试制度不科学。要通过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级性,其实学生也不完全是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只是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被抹杀了。

(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有尊严的就业

中职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人人就业,学生、家长、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就业。因此,要构建一个能够带动学生实现就业的考试评价体系,而且学校要通过各项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信心,从而能够实现有尊严的就业。

三、中职院校考试评价体系重构对策

(一)重构考试评价体系原则

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科学评价学生、提升教学水平,因此重构考试评价体系的原则有以下三条:第一、符合中职院校的教学规律。任何评价体系,如果不能考虑到特定的评价对象,不能称之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中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一定要从中职教学的实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学规律的有效的考试评价体系。第二、可操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考虑到科学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可操作性。第三、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一定要有实效性,要能够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

(二)重构考试评价体系思路

第3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纵观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主人翁意识似乎在渐渐消失,一个公民的责任感,一名干部、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再次被提及时,人们的脑海中似乎一片空白。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切向钱看,一切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不良现象,让许多人渐渐失去了一个公民,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自律性,让每个人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缺乏自我约束性。而作为一党员干部,应当如何为自己定位,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抛开国家利益这个大的方面不说,作为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只有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关心和卫护单位的一切,事事为本职工作着想,充分发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这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对“家”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单位成为我们另一个“家”。

首先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自己的所作所为置于单位的发展之中,把单位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责任,一切行动着眼于单位的长远利益,以一种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的感觉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4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关键词] 税源管理 征管质量 管理缺位 加强立法

税源是经济税源的简称,即税收收入的来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税源管理可以掌握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及时了解税源的发展变化,掌握税收收入的总体规模及发展趋势。完善和规范税源管理,有助于提高税收的征管水平和质量,有效防止税收收入流失,实现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作为税源管理的核心,基层税源管理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税收入库的状况。

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强基层税源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巩固税收基础、壮大税收总量、增强国家、地方财力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我们的基层税源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很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严密,又缺乏相关配套措施,造成基层税源管理水平低下,税收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较快、税源结构变动较大的情况下,提升税源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前基层税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基层税源管理现状。从近几年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事实来看,基层税源管理在堵漏增收方面作用突出。虽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取得一定的管理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的支撑,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焦点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从深层次看,目前基层税源管理还存在水平粗放,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税源监控和分析方式落后等,未能充分发挥把握经济税源发展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优化税制结构等作用。

2.基层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源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税收立法层次较低变动较大。在我国以法律形式颁布的只有《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三部,其余基本上都是税收行政性法规、税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行政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法律级次比较低,权威性不高,效率较低,内容上则存在重复和交叉,对部分概念界定不尽相同。而且我国至今也没有颁布具有统领性质的税收基本法,税制难以实现统一,因此,税收法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在实际执行中出现的概念界定不清、政策法规变化频繁、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了税源管理工作中出现漏洞,例如,部分投机商人利用税收法律法规漏洞开设的“三资”企业、“福利”企业等情况,造成了大量税源的流失。

(2)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动态管理缺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供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涉税资料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不全面,通过少报甚至不报收入等所谓“避税”手段偷逃税款。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纳税人涉税动态信息库和宏观税收预警指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户数、经营地点、实际收入和税负情况,对纳税人所从事的行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对纳税人的开业和关、停、并、转等变化情况,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3)税源监控信息不全面,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性较低。现阶段,我国税务机关在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中所依据的信息,大多是从纳税人申报资料中所获得的静态资料,且其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新征管法为税务机关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所规定的只是工商、海关、金融机构等有限部门,没有把涉税信息所涉及到的其他部门纳入,而且对部门的配合也只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跨部门协作较难实现。由于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使信息传递不畅通,税务机关无法全面、真实、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从而造成税源失控。而对于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涉税事项等不确定的动态信息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动态信息资料,客观上形成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和纳税人的经营行为的脱节。

(4)税源管理信息技术不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我国税务部门已建立起了“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各种软件在征管工作中也得到广泛使用。不可否认我国的税收征管信息技术体系发展较快。虽然如此,这些信息系统还仅停留在表层,尚未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顺畅流动。“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还不能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流转等信息进行及时、全程的监控。在系统信息的采集上,企业财务信息没有完整录入,产生的数据也不能满足税源管理的需要,尚未与以加强增值税管理为主线的“金税工程”信息系统实现系统兼容和信息共享,影响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稽查等税源管理的质量。

(5)纳税评估的监控的范畴仅仅停留在微观税源上。纳税评估作为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过程中,不仅可以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提高税法遵从度。但目前,纳税评估的各项细节性工作未落到实处,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择、基础信息采集、评估分析手段等都需要完善。因此没能更好地把评估工作上升为管理效益,纳税评估工作在较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效能作用。

二、全面提高基层税源管理质量的意义

1.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强化税源管理将纳税人的重要经济活动更科学地纳入管理范围,实现了对纳税人经营行为的科学监控,通过更加有效的税源管理活动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努力实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基层税务机关通过对税源管理的不断强化,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税源情况,适时调整税制结构,并针对新生税源开征、调整税种和税率,从而防止税收的流失。

2.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税收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可以有效地把潜在的税源转化成税收,进而更好地实现税收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强化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更好地在宏观经济与税收收入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数量模型,既可以更准确地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测算出税收收入规模,又可以更精确地通过税收收入来推算出宏观经济状况,进而评价宏观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依法治税的要求。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税。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能够促使纳税人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基层税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1.优化税源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推进税收立法,提高税收法律层次和强制性。以法律形式加强对税源的管理是确保税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强有力手段。一是要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将宪法中关于公民的纳税义务的原则具体化,并为各税种实体法提供依据,使税收的整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增加有关税源管理的条款,为税源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同时在税法实践上要依法“严管重罚”,以保持税法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促使人们依法纳税。三是提高税法立法层次,将一些税收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提高立法层次使之成为税收法律。四是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把税收管理提高到依法管理税源的高度。

2.提高税源管理层次化、分类化、规范化。针对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分散小额税源的差异,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实行税源的分类层次化管理,以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纳税评估等方式开辟一条税源监控的新途径。建立统一的纳税人识别代码。进一步完善统一的纳税登记代码制度,大力推行国、地税对同一纳税人采用同一纳税登记代码制度,对个人和企业法人都由税务机关分配给惟一的纳税登记代码,明确该代码的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使该代码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信用等情况相关联,以便建立税收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控制。

3.切实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一是积 极探索新型的现代税源管理方式方法,实行税源精细化管理,如把税源监控管理划分重点税源户与一般纳税户、发票购领户与未购领户、盈利户与亏损户、申报户与零申报户等类型加以管理监控。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以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三是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夯实税源基础。税源应由基层税务局的税收管理员按所辖区域分产业、行业等逐户逐项登记造册,各基层税务局总的税源情况应有各局税收征管部门掌握,并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4.完善征管监控系统,加强信息互动。整合信息资源,在现有设备及应用系统基础上,根据税收征管的要求,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做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税源管理网络。加快实现本地区金融、工商、海关等有关部门网络连接,及时、准确地采集外部信息,确认纳税人申报的真实程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税源进行监控。

5.加速税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科技加管理”双轮驱动,从而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提高信息利用水平。这主要包括实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对所有的公民都赋予独一无二的终身识别号码,或者以居民身份证作为纳税人代码。通过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纳税人到银行存款、购买股权、进行股票交易,以及从事雇员工作都要提供和使用纳税号,以便实行源泉扣税。

6.完善纳税评估体系。明确纳税评估人员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认真对比分析行业总体指标与纳税人个体指标、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与统计的增加值、实现利润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涉嫌偷骗税的要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7.强化税务检查,加强稽查部门与征管部门的工作互动。各基层稽查局应积极查处纳税人偷逃骗抗税和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协查四小票类案件,牵头组织实施专项检查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日常检查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及时对纳税人进行辅导,将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建立起征管与稽查的互动机制,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偷逃抗骗税案件,要移送稽查局查处;稽查发现的税收管理漏洞,要及时反馈到征管部门,形成税源监控的合力。

四、结论

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基层税务机关应紧紧围绕税源管理这个中心,在制度建设、体系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继续强化税源管理,注重措施科学有效,不断推进基层税源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健全税收法律体系,解决税源控管不严、涉税信息交换不畅、协护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逐步建立完善综合依法治税体系,实现应收尽收,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 源.我国税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北方经济,2010(4).

[2]吴岿岩.加强我国税源管理的探讨.黄山学院学报,2011(2).

[3]雷炳毅.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推动税源管理科学化.中国税务,2009(2).

[4]方铭辉.借力信息化加强税源管理和监控.中国税务,2009(9).

[5]关云峰,崔孝宗.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税务研究,2008(12).

第5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请开始答题:

91、有的人即便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下,也不会感到疲劳,而有的人哪怕干一点活也会觉得累,这除了体质或者习惯不同之外,还可能于基因不同有关,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对50名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基因组的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某些基因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的基因是有差别的。

以下哪些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该研究成果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

A、基因鉴别已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应用

B、目前尚无诊断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方法

C、在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基因

D、科学家们鉴别出了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基因

答案选:D

【解析】D选项的内容将“基因”与“诊断和治疗”建立的关联,添加了大前提。

92、有三个骰子,其中红色骰子上2、4、9点各两面;绿色骰子上3、5、7点各两面;蓝色骰子上1、6、8各两面。两个人玩掷骰子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两人先各选益而高骰子,然后同时掷,谁的点数大谁获胜。

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先选骰子的人获胜的概率比后选的骰子的人高

B、选红色骰子的人比选绿色骰子的人获胜概率高

C、获胜概率的高低于选哪种颜色的骰子没有关系

D、没有任何一种骰子的获胜概率能同时比其他两个高

答案选: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相对概率不是绝对概率,相对来说,绿>红;红>蓝;蓝>绿,相当于剪刀包袱锤的情况,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色子的获胜概率能同时比其他两个高。

93、某国家先后四次提高化肥产品出口关税以抑制化肥产品出口。但是,该国化肥产品的出口仍在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焗油很强的竞争力。

以下不能解释这一情况的是:

A、该国化肥产品的产量仍在不断增加

B、国际市场上化肥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C、该国化肥产品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口碑很好

D、该国化肥产品的价格在关税提高后仍然比其他国家低

答案选:A

【解析】自身产量的增加并不能导致它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94、当受到害虫侵袭时,大豆和其他植物会产生一种叫做茉莉酸盐的荷尔蒙,从而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更多蛋白酶抑制剂,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害虫吃下这种化合物以后,其消化功能会受到抑制,植物生物学家德卢西亚发现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植物丧失分泌茉莉酸盐的能力,整个“防御通道”由此将被关闭,于是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便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

由此可以推出:

A、茉莉酸盐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害虫

B、大豆产量会受到空气状况的影响

C、不能产生茉莉酸盐的植物将很难抵御害虫

D、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大豆的抗虫害能力

答案选:B

【解析】A选项的“主要作用”无法得出;C选项明显不对;D选项结论的得出忽略了文中所说“高浓度二氧化碳”这样的前提条件,因此,B选项是正确答案。

95、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某地区饱受酸雨困扰,为改善这一状况,该地区1-6月份累计减排11.8万吨二氧化硫,同比下降9.1%。根据监测,虽然本地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降低,但是酸雨的频率却上升了7.1%。

以下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该地区空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硫是从周围地区飘移过来的

B、而然二氧化硫的排放得到控制,但其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C、尽管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减少,但二氧化硫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变

D、机动车的大量增加加剧了氮氧化物的排放,而氮氧化物也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答案选:B

【解析】ACD的主要内容在文中并未提到。

96、“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经开始萌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断?

A、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

B、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

C、两个成年男性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

D、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

答案选:D

【解析】文段的意思是因为有项链和骨镯,所以有审美意识了,D选项否定了这个论证过程,因为项链和骨镯可以只是身份的象征,未必带有审美效果。

97、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湖北人年龄最小

D、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答案选:C

【解析】河南人不是甲又不是乙,则河南人是丙,其比湖北人大,而他又比乙小,因此乙就是山东人,所以湖北人最小,并且是甲。

98、有关专家指出,月饼高糖、高热量,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演变成了“健康杀手”。月饼要想成为一种健康食品,关键是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如果不能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口味再好,也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要求

由此不能推出的是:

A、只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了月饼,即使口味不好,也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要求

B、只有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了月饼,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要求

C、如果月饼符合了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要求,说明一定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了改良

D、没有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月饼,却能符合现代人对应养方面的要求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答案选:A

【解析】原命题属于A否推出B否,与它同时成立的逆否命题是B推出A,而A选项是A推出B,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99、所有的恐龙都是腿部直立的“站在”地面上的,这不同于冷血爬行动物四肢趴伏在地面上;恐龙的骨组织构造与温血动物的骨组织构造相似;恐龙的肺部结构与温血动物非常相近;在现代的生态系统中(例如非洲草原),温血的捕食者(例如狮子)与被捕食者(例如羚羊)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对北美洲恐龙动物群的统计显示其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比例与这个常数近似。这些都说明恐龙不是呆头呆脑、行动迟缓的冷血动物,而是新陈代谢率高、动作敏捷的温血动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能反驳上述推理?

A、鲸类等海生哺乳动物并不是直立的,确实温血动物

B、有些海龟骨组织构造与哺乳动物类似,却是冷血动物

C、关于北美洲恐龙动物群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比例的统计有随意性

D、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生理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在于心脏结构而非肺部结构

答案选:A

【解析】如要反驳推理,则A项的论证应该是“有的直立动物却不是温血动物”。

100、生物化学家们宣布,他们已经掌握了有效控制植物体内拟南芥酶的技术。使用这种技术,人类就可以改变蔬菜和水果的气味。拟南芥酶是两种物质的综合体,包括二烯氢氧化物和过氧化氢酶,它能产生茉莉味和绿叶挥发物GLV,后者决定了蔬菜和水果的芳香特点。

由此可以推出:

A、茉莉花含有的拟南芥酶比其他的花多

B、如果去掉了拟南芥酶,蔬菜和水果将改变气味

C、在掌握这项技术之前,人类无法改变植物的气味

D、决定蔬菜和水果气味的是二烯烃氧化物和过氧化氢酶

第6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在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提出一些问题。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一、国内博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龄计算问题,仍按《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107号)有关规定办理。

二、在职人员考取国内硕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在职人员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也计算工龄。

三、本通知自发出之月起执行。过去与工龄有关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不予追补。

第7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对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有效地运用,将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甚至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建高职教师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是建立公平、公正、科学的人事管理与人事分配制度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绩效,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已将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纳入学校重点管理工作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绩效评价指标和考评内容不够全面、考核结果的应用性不足、定量评价难度较大等问题。因此,建立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从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过程中来看,大多采用归纳的方法,将对教学科研结果有影响的教师特征、行为等因素堆积在一起,缺乏较为科学的论证和理论支持。这种罗列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存在评价指标分配不均衡,评价内容过于繁琐或不够全面等问题。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教师绩效指标体系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和能两项指标不易量化,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能较全面地反映绩效。同时,通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评价教师,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了显性的、容易量化的工作上,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发展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结果中不能很好地体现①。因此,这种方法存在缺陷,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结果存在局限性。如: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师绩效考核过程中,过多强调教学、科研方面考核指标的设定,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的考核,考核体系显得不够全面。②

(二)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评价改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考核结果应用不足

高职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依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对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科学的反思,进而达到鼓励教师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评价过于机械,只注重评价结果,忽视了结果的反馈,死搬硬套地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奖惩等挂钩,忽视了评价体系所具备的引导和激励功能,挫伤了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过于笼统,定量评价难度较大

从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来看,指标笼统,缺少量化少,评价性描述过多,指标含义模糊、空泛、概念化,评价时多依赖评价者的主观评判,缺乏客观性,很难具有公正、客观,达不到公平评判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绩效评价,被考核教师的真实水平得不到客观的反映。大多数高职院校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并没有设计与本人工作相关的关键性业绩指标,对这方面的的评价仅仅靠被评价者本人的描述。每一位被评价者个人描述自己的业绩的能力参差不齐,而考核者仅凭描述性的材料无法科学、准确地对被评价者进行打分。这样的标准,由于没有量化,不仅模糊性大而且执行偏差也大,结果是评优秀变成了大家轮流坐桩,选拔干部变成了搞平衡。③

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指标评价的建议

(一)优化评价方法、内容、结果三者关系,建立客观、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确保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客观、真实、有效,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保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制定符合高职教师特点的公共指标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和思路,遵循高职教育教育教学规律,首先建立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绩效考评公共指标体系。如:教学一线教职工,共同特点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先制定符合广大一线教职工共同特点的指标。二是结合各个岗位、各个专业、课程的重要程度、课堂或科研效果等个体差异,建立符合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个体指标体系。该个体指标体系会因某个教师自身的特点会有所调整,避免一刀切和吃大锅饭。三是充分考虑各种特殊因素,确保指标体系的公平性、可测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在具体设置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单位内外、行业内外的公平,兼顾不同岗位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的平衡等。另外,指标体系的实施中也应注意教师时间上、不同工作内容间及不同教师间具有高弹性:一年的工作量可在一年内完成,也可根据情况在半年内完成,教师所作不同工作内容之间也可以相互替代,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同一考评期内或不同考评时期,不同教师的工作任务可以相互借用,保证学校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等时间。④

(二)将发展性评价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当中,注重发展性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

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各有侧重,如果能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效能。一方面,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教师的背景和基础,不仅关注教师的现实表现,更注重教师持续发展,其重点是放在教师未来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全面的评价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总体上来说,发展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可以弥补奖惩性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奖惩性评价关注的内容比较全面、综合,关注的时间节点具有阶段性,能够较为全面反映教师当前的最高水平,可以弥补发展性评价对过去表现忽视的因素。

(三)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弥补只评价不反馈或反馈不理想的问题

高职教师绩效考核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将考核结果的运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考核结果往往是被忽视,或者运用不充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考评工作的开展。一是将考评结果内化为一种促进参评人健康发展的动力,帮助其理清楚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促进参评人及时反思和总结,帮助其指定职业发展规划,并协助他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二是考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监督。将考评结果在学校内部公示,接受参评人员的监督,同时也会无形中增强教师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利于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考评工作,提高教师自觉参与绩效考评的积极性。三是加强考评结果的交流与互动,增强考评结果的实际运用效果。考评部门可以组织相关教师专门针对考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研讨,通过交流和互动提高教师们对考评结果的认识和理解,确保考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利于考核结果的运用,有利于教师的积极参与,确保考评不流于形式,提高教师参与考评的压力和动力。(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徐景贤,张薇: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架研究,载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

[2]徐倩,屈文磊:基于AHP法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载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4)

[3]梅占军:普通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载于《滁州学院学报》,2010.10(04)

[4]徐蔡余: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文教资料》,2009.06

注解:

①徐景贤,张薇: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架研究,载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总第30期。

②徐倩,屈文磊:基于AHP法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载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4).

第8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多元化 技工院校 职业能力 评价 过程性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有效手段,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型人才。因此,技工院校的技能鉴定模式必须满足甚至超前于教学改革,才能在促进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发挥更加有利的促进作用。目前,一体化课程改革已得到普遍认可,正处于全面推广实施阶段。要使其改革成果持续发展,本文以为,改革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评价体系,是对一体化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有效模式。

一、过程性评价模式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

首先,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与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一致,实现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一体化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而本文所称的过程性评价就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评价单元,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设计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考核活动,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评价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切实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而且,由于一体化教学与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良结合紧密,突出强调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所以,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能够根据企业岗位变化适时地调整评价工作,能够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技能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鉴定出来的人才更能够满足企业需要,更能被企业认可。而传统的鉴定模式通常采用在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学习后,一张试卷定理论成绩、一次操作考试定技能成绩的方法,这种仅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缺少对职业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和评价内容的调整。由此,侧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极易导致为追求合格率,学校重视考前培训与职业标准的选择性对接、忽视将职业标准要求与日常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考前抱佛脚的现象,着实不利于职业技能鉴定作用的良性发挥。

其次,过程性评价内容反映了一体化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评价。传统的终结性鉴定模式检验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无从评价。而注重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其考核项目包括该专业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综合职业能力要素,在各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分项考核,如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工作记录整理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包括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促使学校和学生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果,还要时刻关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经历体验。

第三,过程性评价方法与主体多元化,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色。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过程性评价可采用课堂观察、口头问答、技能操作等多种方法,同时还涉及多个人员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组的同学,形成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的还有企业评价。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占总评价比例较小,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占比要大些。这样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感,又由于企业参与评价更能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评价的诊断,使学生、教师、企业从各自角度,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予以弥补。

二、过程性评价模式符合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制度

为了满足行业、企业、院校、社会等不同鉴定对象的需求,维护职业技能鉴定的统一与发展,我国建立并实施了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了多元化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技工院校学生采用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完全符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要求。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评价人员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我们采用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更为真实、科学。

评价标准多元化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评价标指标体系,评价者不能以一元的标准来进行分析,而是要将国家职业标准与学校、企业和社会标准有机结合。本文所指的过程性评价即并非将职业标准分解成知识点、技能点,与学校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简单地相对照,而是从课程体系、课改标准入手,把企业评价方法和标准引入到人才培养中,将企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用职场或企业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评价方法多元化即是要求从重视培训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转变,注重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多地采用口试、技能测试、仿真模拟、业绩评定等方法,每一次评价要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本文提倡的侧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形成性的过程化评价如前所述很好地体现了该要求,

三、实施过程性评价须着力把握的原则

1、评价标准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其性质决定了技工教育必须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即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而我们所进行的评价模式改革就必须要坚持以源于实际需求的标准进行评价,才能达到以评价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就业的目标。所以,过程性评价标准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的系统要求,并与之有机融合,确保科学、客观、公正。

2、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现代技工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按照部颁教材工作页要求的方法进行过程性的定性考核,对职业能力采用随课程进程通过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过程性的定量考核及阶段性的终结性考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

3、评价主体坚持多维化。为保障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应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自评(包括学生互评)、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其中,学校评价和学生自评侧重考核学生的意志品德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各项能力;企业以“能力+业绩”的企业评价模式侧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工作业绩、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社会评价(政府委托鉴定机构)主要由鉴定指导中心委派的考评人员(企业技师、学校教师)对学生阶段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测评。

多元评价是一种多元动态化评价过程,是完成职业技能教学培训与养成的推进剂。多元评价机制是开放的综合系统,只有与其他相关制度配套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所以,建立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模式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第9篇:驾驶员考试试题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财务管理;考试评价体系;建设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3-01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计算机网络普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力推进和现代用人机制的变革,作为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如何摆脱教学现状,强化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并通过考试评价体系加以科学引导,就成为我们从事财务管理教学者研究的新课题。多年来,我们立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际,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辅以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以新的内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考试评价模式、考试策略和考试考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毕业生的财务管理基本能力得到提高,操作技能熟练,积极适应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探究了一条"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主体,强化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通过考试评价建设促进学生成才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1突出基本理论教学,以试卷考试为主体,不断检测与激励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基本的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能力培养与基本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做到熟练应用基本技能,综合创新操作能力,将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建设、服务、流通行业中,必须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考试、考核等手段,加以巩固与提高,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除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外,我们积极研究与创新考试评价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试中,对于基础知识的检测与评价,我们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体,具体的做法是:精选和编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对应的考试试题,试题体现知识的基础性、灵活性与应用性,重点突出综合创新的能力。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财务基础知识的学习,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强化基础教学而提供手段保障。

比如,大一学年结束,我们基本上是以财务管理最基本的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并结合财务管理的入门综合知识进行辐射性检测,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大二结束的考试评价,我们以基本的操作能力为主体,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测,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为全面提升专业学习而创造基础。大三的学年结束考试,我们在对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考试评价时,适时结合计算机录入、账目理清与账目处理综合开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大四的理论考试,基本上是以创新现代财务管理实践为主体,让学生全面接触财务管理的内涵,并逐步与动手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以为就业打好基础。

虽然考试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教学中必须有所侧重,体现它的内涵与实用原则,体现创新与应用这个主题,通过考试评价内容的转换,促进学生对财务基础知识与理论的综合学习。

2建立动手操作能力考试检测机制,强化实践性教学考核制度的落实,以促进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学生就业与成才的需求

高职的财务管理专业,表面上看基础性很强,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想进入社会财务管理,从事财务及其有关的社会活动,其技能和操作水平的高低十分重要,如果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基础和理论,而没有操作技能,那么他就会失去从事财务管理的一切机遇,甚至失业。面对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力推进、面对现代社会用人机制的改变,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与考核、检测的管理,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本专业学生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未来学生就业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首先建立和完善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技能考核标准和实施意见,并结合学生的实践学习与技能学习,同步落实;第二,将技能考核标准与实施细则,分化为若干个部分,依据各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有序实施;第三,将对财务管理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与学业成绩紧密相连,形成了系统的学业考核体系,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是每个学期中,我们均集中对财务管理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这也叫学作业训练。学生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自我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初步掌握合格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标准,为全面掌握财务理论与技能奠定基础。二是集中训练与专业一一对应。专业学习是为提高能力而服务的,而训练则是为提高技能而奠定基础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例如,大二我们开展专业实训教学,在专业实训教学时,我们严格按照考试标准组织实训与检测,对于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组织重新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掌握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在不间断学习中,积极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模拟训练,接受企业财务管理氛围的熏陶,其综合知识得到了迅速提高。第三,在毕业前的综合实训中,我们建立了以企业、用人单位独立考核的办法,使学生倍感就业的压力,学习动力受到冲击与引导,技能学习与训练空前高涨。

总之,在多元化环境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考试机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学与改革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去创新、去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