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

第1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1.1高校老师等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身上,具体如下:第一,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相关概念,没有充分调查环境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环境导致的一些疾病,在对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老师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层,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二,老师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在生态文明意识中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没有生态环保的忧患意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根本就不担心我们生活中的环境变化,没有对生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忧患观念。二是老师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目前高校的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很少与身边的人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说明老师的生态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法制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法治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没有较强的生态法制意识。四是生态消费意识薄弱。所谓的生态消费,主要是指环保、节能、生命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工作者们在购物自备购物袋、不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等消费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样可能会危害到将来后代的生存发展。五是没有参与意识。在日常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很少有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对环保事业比较冷淡,也没有很强烈的生态参与意识。六是教育者没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很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充分做到对用过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循环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第三,生态文明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生态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部分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实践行为。

1.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众所周知,校园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校园生态环境、课堂教育等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和意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目前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上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不知情,这也说明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环保生态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很多是从影视广播、杂志报刊或者是互联网等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第二,没有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学校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规划格局、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环境产生共鸣之感,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学校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衡量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的师资人员比较少,在快速发展的环境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具备充分的环境问题前沿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没有先进的教学技能,老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充分,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措施

2.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反思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他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目前,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表层,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规律,这样就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影响整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素质培养。其次,高校应该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开展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高校不能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工作中只是按照上级国家规定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这样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

2.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文明老师的指导和规范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对在职老师进行专业再培训工作。在对老师的生态环保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培训阶段,培养老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使老师可以脱产攻读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的学位,同时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开展短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活动,并请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专家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的讲座,组织老师经常参观和实地考察环境,这样能够增强老师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老师之间就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交流,提高老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技能。其次,要加强对师范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这样能够为该专业储备更多的后续师资资源。众所周知,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老师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应该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这样能够使其更快地在行为、生活、思维、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关心环境和生态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促使这些未来的老师在今后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除了在师资方面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前提保证之外,高校也应该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生态文明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人类自身应履行的义务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教育观念。利用学生的文化活动主阵地开展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号召学生参与社区、企业、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活动和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现状的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知识,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这样能够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活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他律到自律,充分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生态文明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3总结

第2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一、从课本入手增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统一的认识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人们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人为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从课本入手,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讲述这些内容的课时,我特别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讲绿色植物,它们必须从土壤环境里吸收水和其它营养,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太阳光中吸收能量才才能正常生长;鱼类必须在水的环境中才能生长;陆上动物要从生存的环境中吸取氧气、水、食物。在讲生物的进化一节,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如果该生物不能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物质,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草食动物食草,高等肉食动物食低等动物,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如本地的沙葛和邻市的沙仁(春沙仁)是驰名中外,若在别地种植风味或药性就差别大了,让学生知道这这差别是环境(水、土、气候)引起。

二、从本地现状现实出发树立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生物如此,人类也一样。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从生存环境中吸取水、氧气、食物等。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但也是至发病,毁灭生命,改变自然规律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人为破坏环境,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年全国空气中PM2.5含量不断上升,灰霾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灰霾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等有关系。但是,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近日与中国科学院联合首次进行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汽车尾气、工厂燃料放出废气为灰霾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尘粒物质。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尤其1997年断流时间达130多天,导致这现象的原因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2013年2月新闻媒体报导的湖南省万吨含镉超标毒大米,根据科学的调查是由于当地的工厂向地下排放含有毒的废水污染引起。又如我校东南边的木莳淀粉加工厂由于不断向我镇的“母亲河”(良西河)排含氰化物的废水,使河水常年黑、臭,原在河里活泼可爱的小鱼虾没有了,村民的禽、畜喝了河里的水都死亡。还有学校东边的良西水泥厂,没日没夜地向空中排出盖天闭日的黑烟,使到周边几个小山头的草木死光,一片光秃秃,附近农作物严重失收。

三、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科学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同时浪费费严重。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更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少的事实并未引起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耕地大片废弃,水资源严重污染。例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大片农田被荒。如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下游主河床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天上河”。又如由于本地某彩铀砖厂的废物乱倒,使到几百亩的谷西山塘受严重污染,大量塘鱼死亡,附近几条村的人畜用水受到严重影响。向学生讲解国情及环境污染现状,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和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 、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加入到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环保意识。如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学习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倡导他们过低碳生活;组织学生参加不吸烟、不用一次性杯、筷,购物不用朔料袋子,不打鸟等签名活动;组织学生成立“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节假日到镇街道、公园、自然村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让学生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3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县;建设;通榆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26-2

思考之一:我县的发展战略是:“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因此,必须加深理解“根本在生态”的概念和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县是我县的当务之急,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的意识,这是建设生态县的前提条件。

关于“根本在生态”,我们可以试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前提,在资源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经济和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坐吃山空,甚至寅吃卯粮,断子孙的生路。因而,改善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建设,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着眼未来,生态问题都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失去这个“根本”,经济建设就会难以为继,社会就不能顺利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从通榆在吉林这一经济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位置来思考,如果将吉林省看作是一个经济单元,通榆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对于吉林省总量是微不足道的,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通榆在这个单位中处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地位,通榆发展的快与慢,丝毫不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节奏。然而,若从通榆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通榆是吉林中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通榆的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甚至恶化,中东部地区将面临沙漠化和荒漠化的严重威胁,失去这一生态屏障,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非但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甚至会在不远的将来遭受灭顶之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替决策者运用战略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的必然结论是:宁可不要通榆的总量,也要保护好通榆的生态。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我们应该明确,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更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也就是说,通榆唯一能挺直腰杆打出的一张牌就是“生态牌”,只有打好“生态牌”,通榆才能在吉林这个经济单元中争得一席之地,否则,很难有所作为。

在全面理解“根本在生态”的涵义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的转变,认识的提升,必须从转变发展观念入手,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并继而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执政理念,把生态县建设作为加快通榆发展的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抓出成效来。

思考之二:必须坚持“围绕生态抓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生态县建设的战略之举。

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不是简单的达到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状态,是经济与环境良性互动下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简言之,就是经济要发展,环境要改善。针对目前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围绕生态县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重点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从我县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的实际出发,按照生产规划的要求调整生产力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引导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特色和优势的经济板块,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工业是促进经济的主体,产业集聚重点是工业集聚,工业布局园区化,有利于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园区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减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目前,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进度,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创优环境、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等途径,积极引导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行园区化发展模式。二是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路子。在农业上,要借助国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契机,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有效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促进土地流转,改变现在高度分散、地块零碎,一家一户、散兵游勇式的粗放经营格局,逐步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在工业上,要针对我县规模企业不多的现状,打破以多取胜的传统思维和多而小,多而散、多而同的产业格局。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整合,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三是坚持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路子。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能在竞争中显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结合我县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因素,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优势,特有长处和潜在能力,大力培植经济亮点,提升区域经济的特色竞争力,关键要在培植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挖掘特色资源上下功夫。在农业上,重点扩大杂粮杂豆优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产业,力争把我县建成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工业上,依托资源优势和本地特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绿色能源、葵花、蓖麻、大瓜、绿豆及木材精加工企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在服务业上,依托湿地资源,重点开发杏花、榆林、蒲苇,草原、湖泊、冰雪等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逐步把潜在的特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点。

第4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森林文化;生态保护;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73

我国是人口大国,且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极小,导致在森林资源方面,人均占有率较小。近年来,我国已经从“单方面向自然索取”转变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使得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日益减少。因此,我们要重视森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一直坚持走下去,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都能对现如今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知,加强其生态保护意识,为优化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欠缺,由于要满足社会和人们的日常需求,导致对森林的过度开发,使其面临极大的危机。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原本较少,再加之不断的开发、滥砍乱发以及忽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森林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大量物种濒临灭绝,木材资源严重匮乏,森林生态环境的现状堪忧。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人们的生态意识较为淡薄。由于人类单方面向自然索取且不加保护,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的地区甚至变成荒漠。现在即使是对森林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也很难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因此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强化。

2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森林,又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的作用极其巨大,但与此同时,森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仅占陆地系统的30%左右。因此,森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具有其他资源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而且森林中有着极为复杂、繁多的生物种类,主要包括高大乔木、灌木、地衣苔藓、草本植物,还有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以及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种群等。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丰富的物种以及强大的功能,它自身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物圈,对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巩固土壤以及改善水土流失问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保护木材资源

森林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因此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不仅可以保护稀少的木材资源,而且能体现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

2.2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森林中拥有着繁多、复杂的生物种类,因此,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如果对森林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的物种必定也会受到伤害,多种生物也将濒临灭绝。因此,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可以保护物种不遭到破坏,为这些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3 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仅可以使我国的资源产量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为国家节省开支,保证社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森林在陆地系统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保护生态环境,杜绝过度开发环境的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相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对森林的利用、保护及开发进行系统的管理,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3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3.1 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这将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奠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思想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因此在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也尤为重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满幸福。要积极学习传统的思想财富,挖掘其现实价值,不断补充和丰富人们的生态价值观。

3.2 完善自然环境保护机制

若要对森林生态文化进行保护,首先得有一套先进的自然环境保护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奖惩制度”,对努力保护环境的群众进行表彰或者现金奖励,对破坏环境的人,根据其对环境的破坏强度,再具体分析判定。尤其是对环境破坏极为严重的人,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要实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不法行为,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

3.3 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节约资源等方面,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都能充分意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其对我国现如今的生态环境现状有明确的认知,加强其生态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为优化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还应继续努力,积极的完善生态制度,并加大宣传力度。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将其传承下去,福泽后世,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森林生态的保护与我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杰,徐波,那守海.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04).

第5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营造策略

1.我国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我国的环境问题就已经十分严峻,许多土地遭遇了荒漠化的毁灭性灾害,水土流失更是一年比一年爆发频繁,许多灾害性天气此起彼伏。尤其是九八洪水,让国内的环境专家迅速觉醒,开始思考生态环境的新问题。

为了建设好健康的生态城市,那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建设进度十分缓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林木资源的比例越来越低,就是因为人们不断地采伐树木来促进家具行业的兴盛,在加上滥砍乱伐的现在,森林的覆盖率日渐减少。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依赖,这样,环境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自从集体管理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大多数林地都是承包给农户,每家农户承包到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比较分散,无法让农户拥有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科学创新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紧接着的是人们无止境的对自然的开发和攫取。

2.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联系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环保、绿色、以人为本”,城市的生态系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决不能够忽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1】。对于城市规划建设,不管是住宅的绿化方面,还是社区的医疗保健设施方面,都在这个范围里面,此外,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洁净等许多公共方面。因而,一切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行为活动都包括在健康的居住生活环境里面。为了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风景园林精品工程,提高风景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成活率,从而营建良好、健康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活品位。

3.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首先要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补偿资金过低和补偿方式单一

当前,国家有针对城市规划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小组,他们经过实地考察与分析研究,得到的数据是国内森林资源的价值可以达到两千多亿,所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收益是林业产品收益的13.3倍【2】。但是,现行的补偿政策所提供的资金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补偿标准明显不合理。而补偿方式也只是单一地向管理人员发放资金,很难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现实的情况就是,许多管理员甚至并不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管理与保护城市规划的工作。

3.2 补偿政策和实施机制缺乏灵活性

我国已经建设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林,然而,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但这方面实行的政策并没有将他们分开。我国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管理方式是比较统一的,给予的补偿也是固定的标准,每个地方都一样。但是这样就缺少了灵活性,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不同。有的地方补偿还不错的价格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很低的补偿价格,这也让许多管理生态环境的人没有积极保护的意识。

3.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城市规划在发展过程中,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新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走上了历史舞台。商品林因为由固有的林农进行经营,可以获取很高的收益,因此乱砍滥伐的现象也就少了许多。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无论是在能量上还是物质上,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目前对于生态绿色环境,如何进行管理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得到具体的界定,这让许多国家环保部门面临严峻压力,情况很不乐观。

4.加强城市规划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方针【3】

4.1 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从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出发,根据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制定层次不同的补偿标准,让生态环境的管理以及林农的收入更加合理化。而且,也要根据林农的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发展需求,进行具体的补偿结构划分。具体措施可以根据生态环境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然后,根据每一片绿色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资的标准,制定动态的补偿机制,让这个补偿的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另外,补偿标准所规划的资金务必能够最终一分不少的发放到农户的手上,增强发放补偿金的透明度,避免中饱私囊的现象。

4.2 选择合适的生态园林管护模式,提高农户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生态园林的补偿标准还是偏低,而且许多农户还继续砍伐,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进行生态园林的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与研究,让农户的思想可以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找出新的公益林管理模式,让农户可以提升更多的积极性【4】。而且,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每一个省的城市规划资源都是不同的,互相之间差别很大。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也要针对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选取具体的适应当地发展生态环境的管理方式。

4.3 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城市是人们集中活动的区域,所以,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氛围便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许多人因为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具体执行了。因此,我国在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在这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尤其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让农民的普遍素质得到提高。另外,我国目前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区已经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才到教育上,让下一代的拥有更好的文化素质。这对于生态环境的营造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4 受益者直接补偿

生态园林的建设有许多受益者,这些相关部门包括旅游业主管部门、水电主管部门等。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善,给这些部门带来了很多好处,让它们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它们也应该在生态环境营造过程中出一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收益者补偿受损者的原则。在这方面,政府可以进行强制性的干预,以税收的形式来收纳这些部门的资金,再用来进行城市规划的建设,并给管理和保护生态的农民更多的补偿。另外,还要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政策的有效实施。

5.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始终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旨,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之中,珍惜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的财富,让人们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两手抓,这样才能营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提升生活的质量,进一步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太格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谈福州城市规划建设[N ].福州日报,2010,08 .

[2]张旭,张莉 .城市与建筑空间和艺术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第6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生态整治 法律 问题

一、我国生态整治恢复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在环境整治方面的立法已经建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一些法律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这些生态保护立法仍存在不少缺陷,和我国当前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体系不健全

(1)法律领域存在真空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已经很多,但是在生态整治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存在着真空,很多情况仍然是无法可依,如生态效益的补偿、生态整治恢复的法律保障。出现问题只能是临时出台一些文件,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对于我国生态整治来说非常不利。

(2)基本法律侧重于防止污染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法律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例如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 年,那个年代的环境意识和现在的情况不能很好的结合,那个时期主要注重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方面来说意识淡薄,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是仅仅只限于形式,例如,《环境保护法》第19 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粗线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规则指引,被执行的很少。

2.对生态恢复缺乏足够的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是涉及很多领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现行的法律缺少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重视,这和当前重视生态保护极其不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民法、刑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保护做出相应的规定。有些法律法规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意识,但是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仍然需要作出相应的细则。如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处刑规定明显缺乏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最高处刑,由原《刑法》按盗窃罪可判“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降为可判“7 年以上有期徒刑”。这种规定显然给人们一种盗木比起其他的刑事犯法轻一些,给人们一个误导信息,对于立法我们要深思熟虑,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在其他法律中也存在这样类似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道来。

二、完善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法律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法律意识,预防为主

法律的制定的目的不是在惩罚,而是侧重预防,同样,环境保护相应的法律制定也同样是预防为主。宣传法律,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首先知法才能懂法、守法。守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法,只有懂法的了这些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守法。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尤其是环境法律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保护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掌握依法保护环境的武器。环境问题是破坏容易治理难,有些环境甚至是如果破坏了就永久不能恢复了,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防止危害环境的后果产生。

2.专家参与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的建立都是一项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各个法律立的建立都需要相应的专家学者的参与,精通相关业务,在环境立法这个领域,由于需要相关的生态专业知识,不仅仅需要法律专家,更需要邀请一些生态专家参与立法,将更能把握立法的目的,充分调节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可持续发展观知道法律的制定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制定环境保护法律的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有时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 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在解决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协调统一的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解决这些方面是很有用的,以这种思想构建的法律制度,能从根本上防治污染和防止环境遭到破坏的法律制度。人类历史和实践证明,破坏环境,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都是不牢固的,甚至是得不偿失,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国外的前车之鉴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因此,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们环境保护立法的指导思想, 是确保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4.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外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应该说是有好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这对于我国环保法律的建立和完善有很大的帮助,积极维护我国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有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好的法律如何执行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西方国家在环境执法、司法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公民在环境方面的一般权利。《清洁水法》和《清洁大气法》都规定允许公民对任何违反这两个法律的人提讼。在美国环境法中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事诉讼制度,该制度允许环境管理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以实施环境法。我们都可以有选择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秦天宝: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社会科学.1999(6)

[2]李克国: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动态.2000(2)

[3] 戚道孟: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机制问题的探讨.中国发展.2003(3)

第7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3S技术;环境监测;污染;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B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23-01

环境监测是环境进行监测并制定规划的过程,但是传统的环境监测工作工作范围有限,毕竟它解决的只是局部范围的环境监测问题。3S技术的出现,针对存在的局部监测的情况,对其做出了改进和解决,并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对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 3S技术概述

所谓3S技术,它是集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一体的高科技技术的统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3S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了当前获取空间地理信息、空间信息分析、空间信息应用的重要的核心高科技技术,同时,在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测评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1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RS)具有可视范围广、信息更新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它主要是根据物体之间具有的不同的电磁波的特性,对其存在的电磁波特性加以利用,进而提取不同的物体的不同信息,进行整理等工作,从而对远距离的物体做出识别。将遥感技术(RS)搜集的数据看作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需要的数据源,实现数据的及时有效的更新,然后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数据模型,从而实现空间上与时间上的转移,最后通过三维空间,定量地对未来进行预测。遥感技术(RS)现如今已经呈现出星球数量多、传感器类型多、分辨率高的发展态势,遥感卫星能获取范围从厘米到千米的遥感信息。不同卫星的重放周期尽管不同,但是都可以获取生态环境资源数据变化的图片资料,便于人们掌握对荒漠化、水污染、海洋生态污染的数据。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由三部分组成:地面控制中心、卫星网和接收机,它是对获取目标提供及时和快速的三维空间定位的具有全球化、全天候、精度高的一种系统,目前,其三维定位已经达到了6m的高精度定位。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位置查找过程中比较新的手段,具有高速度、高精度且不受气候以及通讯情况的干扰,因此,在农业方面、林业方面、水利方面、军事方面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它综合了地理范畴、遥感范畴、城市科学范畴、信息科学范畴、环境科学范畴等学科,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客观反映环境和资源发展状况的多种空间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表现出的特征直观展现出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以其为依托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也不断发展,所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相关软件的开发也越来越多,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相结合,对全球的环境变化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2 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内容

2.1 生态环境监测简介

生态环境监测,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很多人习惯称之为生态监测,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信息进行搜集的手段,也是运用专业的工具及技术对其进行监测的过程,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技术保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对环境监测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界定,因此,环境监测定义没有得到权威工具书的收录和认定:美国环保局认为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的监测,研究内容多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以及生态功能产生的影响;国内有部分学者认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各个系统、结构组合及功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的系统测定和观察,而测定和观察的结果用于评价人们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为今后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上提供理论依据;但从目前生态环境的监测发展状况来看,如今的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比较广泛,也更加具体。

2.2 生态环境的监测内容

现如今的生态环境监测内容比较丰富:农田、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气候、沼泽、湿地等,其中,每一个生态系统各自存在着多样性,在包含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指标变化的同时,还包含了人类活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可以概括为宏观和微观生态监测两个方面:

宏观生态监测,顾名思义,就是生态系统的监测单位比较大,但应该保持在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对宏观生态系统的监测,是运用遥感技术和生态效果图技术,以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底图,以专业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不仅如此,在区域的选择划分上,还将区域生态调查以及生态统计的手段和方法纳入到了宏观生态监测的工作中。?

微观生态监测的监测目标相对于宏观生态监测来说,监测单位就小的多了,主要是把生态监测中心作为监测工作的基础,运用物理学或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微观生态监测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生态监测的干扰性、污染性、治理性以及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

3 3S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3S技术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由于本身具有的高科技性能,因此,3S技术理所当然的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应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农业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草原荒漠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

3.1 农业生态环境

3S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中主要是对农田土地的生产价值作出评价、对土地是否存在适宜性作出评估、对土地能否持续利用作出评价,还可以对土壤侵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等问题进行监测。

3.2 森林生态环境

3S技术在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范围主要涵盖森林资源、湿地、荒漠、森林灾害、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3S在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过程中,主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帮助获取地理要素信息,加上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的数据资源,分析整合出森林生态系统的数据库,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做出各种预测,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出规划方案。

3.3 草原荒漠生态环境

草原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内容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只有建立起大型的数据库,才能更好地监测草原生态环境。3S技术被应用于监测草原生态环境时,各个子技术之间密切配合,对庞大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同时会做好评估及预测。?

3.4 城市生态环境

3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测主要包括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污染两个方面。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在人类密集的活动过程中,不断被改造、规划,因此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剧,3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应用,为城市现存的污染问题进行了靶向预测。

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三维空间上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4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把集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一体的3S技术做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充分利用3S技术本身具备的高科技手段,才能对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演变趋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也会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春兰.“3S”技术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以攀枝花宝鼎煤矿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9(08).

[2] 邱木清.“3S”技术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网路信息,2008(01).

第8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生态城市环境;发展与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XiaoDianOu to do a city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made considerable effect. This paper XiaoDianOu taiyuan city statu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rea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problems in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nd adopted in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XiaoDianOu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los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Ecological city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太原市小店区位于太原市南端,北至南内环街与迎泽区衔接,两临汾河与晋源区隔河相望,南靠清徐县,东与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小店区现辖1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62个行政村、89个居民委员会,全区国土总面积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面积为39.0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31.7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年底全区总人口为58.66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15万人,城镇人口45.5044万人。因此,小店区水土资源保持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这几十万人口的生计和国土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关系着能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一、城市水土资源流失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水土流失的概念

城市水土流失是指在城市某一区域内,因城市建设活动或自然原因造成土地表面或地下岩层松动,土层原始结构地面遭到破坏,最终致使水土资源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水土流失,阻碍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的现象。

2、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现如今太原市小店区城市建设速度惊人,城市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只注重城市化水平,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具有普遍性,再加上城市建设植被覆盖面积日益减少,城市暴雨时排水系统不畅,城市水土保持单一等因素,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特殊性,针对太原市小店区水土流失的这些特点,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根治这种现象。

二、太原市小店区水土保持工作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由于小店去城市化规模速度较快,大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沿途水流的冲蚀,严重破坏了地下水源构造和原始地貌,土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是原有生态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由于小店区城市垃圾处理不当,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随意堆放,沿途河道污染严重等因素共同诱发当地水土流失,加剧小店区生态破坏。

2、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现在小店区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很多法律依据,但是也出现法律的交叉,也就是所谓法律很复杂,并不能很好的管理到位。出现很多的管理漏洞,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现象,植物被大量的破坏,也因此很难的恢复,以此水土流失也就很难的治理。因为政府开辟的绿色招商引资的渠道,造成的植被的大量破坏和水土的流失。

3、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

在如今物质化社会中,小店区也过度重视城市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益,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城市水体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及时意识到小店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及其带来的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

4、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淡化了生态资源种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较少,从战略上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等。

三、太原市小店区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采取的重要措施

1、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

要做好小店区城市建设的水土保持工作,关键是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普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小店区公民的水土保持意识,使全体社会公民参与到小店区水土保持工作中去。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活动,从不同深度和广度提高公民水土流失和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忧患意识,强化公民保护家园和控制城市水土流失的责任感,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控制水体流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氛围,也为小店区水土保持政府部门监督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强化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

小店区城市水土保持法制工作应从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两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关键工作就是根据现有城市水土保持相关法规,结合小店区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配套法律文件和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增强相关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执法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建立全面完整的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增强监督执法机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观念,加强执法观念培训教育工作,认真落实相关法律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水土保持相关法律的执法水平,监督执法机构应结合小店区水土流失的发展现状,认真调查研究小店区水体流失的主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治理,全面推动小店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现象。

3、建立生态保护屏障,改善小店区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土壤和植物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当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加大植被种植开始。近年来,小店区大力支持植被保护和修整工作,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活动中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加大城市绿化执法监督力度,城市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有序的绿化工程设计,遏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限制人为因素对城市植被的破坏,大力恢复自然绿地,经过几年的城市生态建设,小店区绿化面积成本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结束语:

目前,城市水土保持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因此小店区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结合该区实际情况,重视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体系和检测预报系统,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增大城市环境容量,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速水土保持事业和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冬杰,杨培岭.水土保持在北京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水利,2005(6);

[2] 侯俊华.辽宁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1);

[3] 丛培军,王剑锋.重视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水利论坛, 2009(3);

[4] 张璐,王秀茹.城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ll(3).

[5] 周德章.优化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城市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 2010(35).

[6]刘凤仙,顾再柯,李维松,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8.

[7]张利娟,浅议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

第9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1.1 土地资源减少

土地资源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特别是高质量耕地资源减少。土地污染呈急速增长趋势;土壤生态系生物多样减弱,耕地生产力普遍衰退或降低;农用化学品、重金属造成的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剧等现象严重,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48%,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耕地为271万km2, 平均每年6.7万hm2以上;土地沙漠化速度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每年2640km2 ,目前已曾长为每年3546km2 。

1.2 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情况及其不协调。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夏季,在空间上,水资源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就是这样紧缺的水资源,还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据水利部《中国资源公报:2000》公布的数据,在我国700多条、11.4万km河长的水质评价中,Ⅰ~Ⅱ类水只占28.9%,Ⅲ类水只占29.8%,人体不可触摸的Ⅳ类水占16.1%,人体丧失了使用价值的Ⅴ类水和劣Ⅴ类水河长占25.2%。

1.3 民众意识淡薄

民众意识可以通过198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立项,由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的一项全国规模的大型抽样调查中得到体现。比如“谁应对保护环境问题负责任”,其中受访者当中有85%的人,认为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责任比较大;受访者当中有85.5%认为本地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责,转自任最大和责任比较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在人们的环境观念中,环境保护更多的是政府的事,与个人的关系不大;从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的重视程度比较看,对于“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只有15.3%的人认为非常严重;41.4的人认为比较严重;19.9%的人认为不太严重;2.9%的人认为没有问题;20.5%的人不知道。在对我国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排序时,受访者则把环境问题排在第5位;对“近一年来,您是否参加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其中65.9%的人低度参与,25.9%的人中度参与,8.3%的人高度参与。从这一组数据看,我国的公民对环境保护和参与程度还是很低的。从公众的环保道德意识看,有75%的人购物时不考虑环境保护,仅有25%的公众考虑环保问题。

2 实现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和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仍比较笼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农村农业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和约束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外在平衡,通过保护农业发展的各种生态和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的内在平衡,做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

2.2 实现维护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也生态循环经济

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资源的利用、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实现农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完善的营养循环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灾害少、成本低、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将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经济模式,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在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中,从经济活动源头来解决如何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它能消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形式,是对“资源——产品——污染”这一传统经济模式的摒弃,这对我们这个农业资源紧缺和生态安全险恶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2.3 提高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

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一直是农村生态保护的脆弱环节,要建立农村的生态安全就必须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使他们意识到没有生态的安全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甚至没有他们生存的空间,要树立“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正确生态安全观。只有正确树立了正确的生态安全观,才可以规范农民的生态行为,才能保证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制度的正确执行。为此,需要加大农村生态安全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培养农民对生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