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引言
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只有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原理,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各项开发和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逐渐提速,尤其是中小城市建设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造成了许多问题。有的城市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甚至完全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规划中,或者相关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没有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布局极不合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混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无形损失和浪费。有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企业排污、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破坏了本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的城市在环保投入方面与环保工作的需要完全不相称,环保机构又不健全,环境监管力度也不够。还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中不顾客观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存在盲目攀比、盲目扩张、盲目跟风的现象,片面地强调工业化或者一味地追求招商引资,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
2、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过于形式化、不切实际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同时,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3、城市生态建设过于急进、缺乏特色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存在“急进化”问题,虽然近几年由于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缺,人们对大规模种植草坪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效果,仍然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在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上存在着大面积种植草坪的问题。同时,城市生态建设的崇洋化使我国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景观在欧美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建设缺乏现代化,缺少自己的建设特色。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1、科学规划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而科学的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以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为依据,避免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最终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且中小城市往往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因此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尊重资金限制和区域现状等客观情况,正确地认识地区差异,充分地利用当地的特色与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2、建设生态保护基础设施
城市建设应充分结合本地特点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通过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既能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来源,又能有效地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
3、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地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及领导责任制、部门负责制,并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
4、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还应借助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同时根据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来对资源消耗大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通过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来提高人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5、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1)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促使工业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低耗能、低耗水、轻污染、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加强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减轻环境污染,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坚决关停取缔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土)”企业,防止“死灰复燃”。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要严禁建设。
2)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一是加强现有大气污染源的治理,实现稳定达标,对不能达标排放的采取停产治理措施。二是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公安部门要严格执行机动车淘汰报废制度,环保部门对超标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器,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鼓励居民使用电瓶车。三是建立城区洁净煤配送中心,禁止销售使用生活用散煤,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推广天然气、液化气、民用型煤、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3)防治水污染。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将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逐步提高中水回用效率。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制度,规范排污许可证和排污口管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削减工业点源排污量,逐渐恢复河水水体功能。
4)建立垃圾处理厂,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环境监督管理,减轻噪声和扬尘污染。提倡绿色消费,清除白色污染。
6、加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建立缺水地区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逐步调整用水紧缺地区的高耗水产业,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到采补平衡,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防止地下水漏斗面积扩大和地表塌陷。
关键词:小城镇;现状;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1.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07%,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造成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决不能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化等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小城镇的定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在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些人口、工业、商业集中的小城镇。所谓小城镇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型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型社区。一般来说,小城镇主要指县城关镇和建制镇的镇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县城关镇将有一部分发展成为小城市,县城以外建制镇将成为小城镇的主要部分。对于目前与建制镇同属于基层政权所在地的乡集镇, 将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可称其为未建制镇。小城镇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是我国的农村中心。由于小城镇与周围的村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常把小城镇与村庄放在一起讨论,统称之为村镇。
3.小城镇体系构成及划分
小城镇体系是指在我国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我国的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关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构成的。
4.搞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
根据国家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针及各项技术政策,结合小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发展现状、资源状况,全面规划小城镇建设目标和体系,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对其环境、生态、文化、经济、公用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和方案设计。
5.小城镇环境的主要特点
小城镇环境是由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
(1)小城镇虽然有明确的地界线,但又田园交错,具有村野、乡居兼有的景观特色。因而自然环境与生态功能很接近自然,有很大的环境资源潜力。
(2)小城镇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禽饲养占有相当的比重,不能脱离农业经济的特色。
(3)小城镇受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设施简陋,如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集中供热基本未实现,公园绿地甚少,人工环境较差。
(4)乡镇工业污染是小城镇环境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低,“三废”不经处理任意排放,污染严重。许多城镇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近处的城镇,不少都是城市污染工业的扩散地,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6.小城镇的污染源
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包括城镇中的发电、水泥、化工、冶炼等企业的排放;交通污染包括铁路、公路的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生活污染主要是饭店、居民做饭、取暖使用燃料排放的废气。
废水污染: 小城镇废水污染来源于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包括城镇中的造纸、印染、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包括居民家中、旅馆、饭店、洗车、洗浴、照相等服务业排放的废水。
固体废物污染:小城镇的废渣主要来自采矿、冶炼、化工、建材、制糖和居民生活的废弃物等。废渣大量倾倒在湖泊、江河、洼地,有的还占用了农田,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
噪声污染:一些小城镇位于交通要道两侧,受到来往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严重以及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噪声污染。
小城镇环境污染在于它与城市污染相比更容易、更直接地进入人食物链,因此,危害的程度就更大,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7.小城镇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7.1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企业。对于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劳动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企业,不准从事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如石棉制品、土硫黄、电镀、制革、造纸制浆、土炼焦、漂染、炼油、土磷肥和染料等,以及噪声很大、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要进行调整,分别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7.2保护重点区域
在城镇的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地段、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地和自然保护区内,不准建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已建成投产的企业,要限期迁走,到期没有迁走的,要强行拆除。我国许多小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先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有特色的民居, 我们应当加以保护,切不能以建设新城镇为理由, 毁掉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老建筑。对于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应当尽快修缮,但要注意“修旧如旧”保持老建筑的特色。
7.3坚决制止污染转嫁行为
严禁将有毒、有害的产品委托或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城镇企业生产;严禁将污染严重的城市企业转移到小城镇生产。对于转嫁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接受转嫁的有关人员,要给予经济的、法律的处罚。
7.4污染集中治理、限期治理
小城镇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要求每个企业都建设一套污染处理设施,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算,可以对性质相近的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如集中供热、共建污水处理积习难改施等。对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企业,要由政府下令,限期治理或搬迁。
7.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例如道路等级不高,市政设施不配套,缺少排水管道,没有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暖系统、公共交通、通讯系统建设落后等。要发展经济和工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7.6植树造林,美化城镇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在改善大气质量,防止尘埃污染、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将植树造林作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城镇规划时,要留出绿地空间;在城镇建设中,公园、街道旁、生产区、生活区等地的植树造林要同时进行。小城镇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8 平方米以上,其中包括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区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7.7小城镇的环境规划
(1)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确定规划的任务、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及评价、环境功能区(大气、水、噪声、生态)的划分、可持续发展预测、规划方案(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经济预算及效益分析等。
(2)制订规划的方法
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队伍,在全面掌握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基础上, 经过调查研究,并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包括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制订本地区的环境规划。
8.结束语
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在保证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建立明确的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使用“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完全绿色化建筑,保护生态环境,但要时刻秉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2011年8月26日,湖北省内的20余家商会协调建立“中小企业互助合作联盟”,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一站式投融资对接,用以有效解决武汉民间融资难题。9月,武汉市经信委等单位联合开通了“武汉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开创全国首个中小企业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武汉中小企业服务超市。尽管政府和协会等相关组织积极创新,搭建小型企业投融资平台,但从武汉市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来看,融资难问题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银行贷款难 由于企业信用没有法律规范的衡量标准, 银行贷款门槛高。从社会层面看,武汉缺乏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既没有由企业、银行、工商、服务等职能部门参与的企业征信体系,也没有微观层面的个人信用追踪体系,缺乏让小微企业取得银行信任的机制。从企业层面看,由于多数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报表信息不真实和内部控制度中对信用风险项目的忽视,增加了信用缺失。
(二)直接融资难 今年湖北省率先在中部使用集合票据工具融资,发行了第一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3.8亿元,但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高,武汉市还没有一家小微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由于武汉市金融创新不活跃,证券产品种类较少,金融产品缺乏,导致直接融资难。同时武汉地区金融机构业务单调,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三)第三方担保融资难 武汉市产权交易市场发育滞后,导致小微企业难以实行产权融资,并加重第三方担保融资进一步受阻。近年来武汉市担保公司为成长型小微企业资金困难提供了帮助,但由于数量少、额度有限,武汉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仍旧很难。
二、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金融生态环境内涵及构成 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在金融生态链条中,法治环境是根本,制度环境是保障,信用环境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本文将从广义上对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展开分析。
(二)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中介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武汉市的GDP为6756亿元,同期增长21.38%,位于全国城市11位;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借助区域内高校多优势,人才资源丰富,高科技企业众多,每年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环保节能等产业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以东湖和光谷高新区为轴心,武汉市目前形成的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汽车制造等为支柱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企业诚信。目前武汉市微观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和个人诚信意识比较淡薄,金融风险大,极大威胁银行资金安全。(3)地方金融发展。2011年末,湖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148亿元,比年初增加3169亿元,同比增长15.04%;各项贷款余额16395亿元,比年初增加2542亿元,同比增长18.23%,贷款增速在中部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市金融机构存款达到11519.58亿元,贷款达到10157.53亿元,存贷增速均超过10%,成为全国前10个双过万亿的城市之一,极有可能成为中部的区域金融中心。武汉目前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包括交通、中信、招商、民生、光大、华夏、兴业、上海浦东发展、广东发展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家国有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汇丰、东亚、瑞穗、兴业、渣打、苏格兰皇家、三菱东京日联和韩国企业八家外资银行。我省还有11家外资及中外合资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保险公司,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居中部之首。花旗银行虽未在汉布点,但在我省公安等地有小额贷款公司,四大老牌外资银行早已在鄂聚齐。江城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及内、外资银行总数均在中部六省列居首位。除银行驻点数量外,江城的银行营业网点数量也处于中部的第一位;目前,湖北银行、长江财险等4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接连开业;武汉市还获批全国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武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也逐年发展,今年引进了中国人民银行结算中心等7家后台服务中心。现已有全国22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金融后台服务机构,20多家金融机构后台也明确入鄂,届时数量将与北京、上海比肩。(4)法治环境。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金融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合同法》、《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立法进展有明显的提高,基本上能与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同步,武汉市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拥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5)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政策性担保公司的管理运作存在着体制不畅、独立性缺乏和考核不力等弊端;担保公司与银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格局尚未全面形成,政府金融机构担保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强,存在隐形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还面临风险过于分散与补偿机制的缺乏。(6)中介服务。武汉市小微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业务不规范,导致三个问题。一是融资担保业务范围狭窄。大多担保公司从事个人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只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及少数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提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其担保能力远低于市场需求。二是担保行业管理不力,缺乏行业自律。三是担保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操作不规范,担保公司运作存在违规行为。(7)金融部门独立性。武汉市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主导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和企业自主创新性。(8)投资环境。2011年武汉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5亿美元,增长14.9%,已有93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据武汉市商务局统计,从今年一月至五月,共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 资了6个项目。其中上海通用汽车投资额最大,将在江夏区投资建设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140亿元。瑞典宜家将投资9600万美元成立武汉宜家家居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投资预计增资50亿元;法国施耐德电气投资3600万美元成立施耐德电气制造(武汉)有限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增资2000万美元;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将设立试剂超市、备件仓库和物流中心。此外,由香港中粮集团投资的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已增资9000万美元用于扩大在汉生产经营规模。法国圣戈班汽车玻璃、德国博世汽车刹车片、日本永旺购物中心、法国欧尚城市购物中心等也有望进入武汉。到2012年底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有望达到100家,这些企业将会带动配套产业链的形成,推动周边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武汉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三)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劣势分析 具体包括:(1)优势分析。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势表现在:一是武汉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中部领头崛起的城市,武汉地处华中,既是中部的交通枢纽,又是全国科教重镇,聚集了大量院校和人才;二是武汉市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近代湖北是内地金融机构和现代货币铸造最多的地方,工商业很发达。武汉曾是与上海金融业务量相当,与之比肩的金融中心。在2011年9月6日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武汉市位列第11位,比去年略有回落;三是武汉市拥有良好的政策契机。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1+8”城市圈建设及“两型社会”的试点等,都是有利的机遇。(2)劣势分析。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劣势表现在:一是经济实力不够雄厚。武汉市本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囿限于外贸程度不够高。2011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为6.9万元,与武汉市的全国特大城市地位不相符,对资源集聚能力和对周边辐射能力不够强;二是金融体系尚不健全。武汉市资本市场架构和资本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现仅有柜台市场、产权交易所等低层次资本市场;三是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执法难;四是金融产品缺乏。武汉市金融创新不够活跃,证券产品种类较少。
三、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主要包括:(1)商业性融资多渠道、多层次、低成本。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将促进金融机构的建设,从而提供成熟的金融市场及种类齐全的金融工具,促使金融业务总量提高。同时由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会聚集大量所需资源,使金融相关率提高。伴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迁入武汉,这些企业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数量将会增多。大量金融机构的聚集和金融工具的不断丰富会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将进一步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丰富的融资产品种类和途径;另一方面,根据金融成本节约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会大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成本和金融交易的信息风险。产生的聚集效应,不仅会使得跨区支付和金融资源跨区配置效率提高,而且减少搜索甄别成本,会大大降低评估成本;同时金融机构更易获取相关交易对象的具体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风险。(2)政策性融资方面,可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首先,根据区域优势和聚集效应,金融机构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在短时间内开展更多的业务,金融生态大环境的优化,能够促进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使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扩大。金融市场越大,将会带动各类金融交易规模化,促进利率市场化;其次,集聚能够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容易引起政府关注,以群体形式向国家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各种改革创新试点权。同时,有利于提高金融产业发展的经济类活动,在国家政策法规范围内,也可以积极申请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相互配合协调,从宏观层面上扶持小微企业融资。
(二)消极影响 具体表现在:(1)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严重阻碍小微企业业主的积极性。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政府干预经济较多,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较严重,过多限制和繁杂的程序会令小微企业业主对合法融资望而生畏。(2)信用担保体系的标准规范化控制难以控制。信用担保体系是需要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而逐步完善的,除了信用交易记录等硬性指标外,比如为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等软性指标难以统一标准,导致评价时产生人为操作空间。(3)法制的不健全,会使融资隐性成本增加。我国法律只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很多细节有待完善,这会使融资过程中产生隐形的手续费,融资成本增加。(4)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生态环境的生态链无法适时衔接。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生态链,体系中任何一个层面功能的不健全或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生态链的良性运转,甚至会出现阻碍的负面影响。比如机构制度、法制环境和信用基础需要三者相互匹配,才能带动融资问题的顺利解决,否则牵一而发动全身,即使企业信用再好,没有法律允许,仍然无法实现有效融资。
四、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完善建议
(一)建立高效率的个人与企业微观征信系统 武汉市个人和企业微观征信体系亟待建设和完善。尽管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这个领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发展已经强调多年,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发展依然不理想,其中信息不对称是最主要的原因。武汉市建立个人和企业微观征信网络体系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银行通过联合征信网络平台,及时准确了解个人和企业的诚信纪录和全部金融交易活动,可及大降低信息收集、甄别和处理成本,同时又提高管理风险的准确度和效率,不仅节约社会资源,更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度。
(二)加快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 武汉市需构建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在充分发挥现有政策性融资的同时,武汉市应该适当放开市场准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中小担保机构;鼓励探索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再担保机构,完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企业和个人入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后续资金补偿机制、发挥民间资本市场功能。
(三)大力引进与发展各类银行业机构 应积极改善本市银行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警惕系统内外风险同时,改进金融服务,优化经济结构。首先积极引进外资银行 、港澳台资银行来武汉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同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城市圈内的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市商业银行改革,支持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使广大周边地区发展成多层次的银行业务和多元化中小银行机构。再针对武汉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对银行服务需求的特点,一方面要鼓励商业银行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业务,政策性银行则发展中长期融资业务;另一方面,成立产权形式多样化的中小银行机构,进一步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银行,通过他们的逐步成长壮大,增强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完善法制环境 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金融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之一,现今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是大量的法律仍期待制订和完善。加强武汉市金融监管,保护金融企业客户利益,加强金融执法,保证司法的公正及规范性,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五)加强金融服务,大力促进城市圈金融一体化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应充分运用自身的职能,发挥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建立高效有秩序的现代标准金融服务体系。比如可加快武汉票据市场的发展,筹划构建票据业务信息系统,完善有关市场管理的制度规范,加强金融网络的建设,提高融资服务的通达与便捷,高效的统一和规范城市圈内的票据市场。
(六)保持金融部门独立性,转换政府职能 武汉市政府须逐步放手直接参与和干预经济的状态,转化成监管职能,加强金融部门独立性。地方政府需对直接干预金融市场发展的法规予以废除,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适当放宽金融部门自主性管理,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宏观调控职能。
(七)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金融创新 武汉市应借“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争取中央对武汉市金融综合改革或个别领域创新试验权的政策支持。目前,应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同时支持业绩优良的贷款担保公司朝商业银行方向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本土金融机构先行混业经营;争取高新开发区内,部分有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开展股份转让系统代办的试点;适当给与“两型企业”更多自主融资权,扩大“两型企业”债券等融资产品的发行规模;专门针对小微科技企业,建设特色的新型科技商业银行,使金融稀缺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特色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匡素帛:《刍议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诸问题》,《区域经济》2011年第6期。
[2]刘蕴霆:《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新探——关于“两型社会”综改试验金融支撑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
[3]何元庆、朱咸会:《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研究》,《武汉金融》2007年第10期。
关键词:小水电 开发 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
Abstract: China's small hydropower resourc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nergy structure. However, large-scal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has also caused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small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put out some discussions for the lin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small hydro;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atu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0020-0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与供应的必然要求。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生态效益显著,大力开发小水电,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用电困难、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国家实施的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网改造等工程,小水电以其开发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就近供电、价格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开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水电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成为目前国内小水电开发的焦点。
1 我国小水电的发展现状
1.1我国小水电的资源分布特点
小水电的装机容量因各国国情而异,我国小水电是指单机容量为5万kW及以下的小型水电站。我国河流众多,小水电资源非常丰富,可开发量达1.2亿kW。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 600多个县市区已建成小水电站45000座,装机容量5100多万kW,年发电量1600多亿kW・h,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在建规模达2000万kW,约占世界小水电开发量的40%以上[1]。
我国小水电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是远离大电网的山区,人烟稀少,负荷比较分散,小水电资源是其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就地供电,是大电网的有力补充。从地理分布来看,小水电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2],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雨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是开发小水电的重点区域。目前,全国小水电已开发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广东等20个省市,尤其是广东、四川、福建、云南、湖南等省份。
1.2 我国小水电的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水电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小水电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全国各地对开发小水电的积极性都较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小水电发展的步伐,每年新增装机容量200~300万kW,总装机容量占整个水电的30%以上,占全国电力工业比重6%-7%[3],居世界领先位置。
纵观我国小水电几十年的发展,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村用电紧张的问题,以电代柴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小水电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地区防洪抗旱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小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发展还促进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据统计,我国小水电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0.34~0.44亿吨标准燃煤,与相同数量的火电相比,可减少排放1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4]。
目前,我国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标准,但是小水电开发程度依然较低,开发不规范、投资与收益不相匹配、上网受限制、电价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小水电的发展。
2 我国小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说小水电是清洁能源,但是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后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开发过程中如果违规建设、不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践经验表明,我国小水电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保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河水锐减,河床干涸。在小水电设计阶段,一些开发单位忽略了科学的水资源开发规划,没有考虑流域总体规划问题。我国2/3的小水电站是引水式电站[5],若缺乏泄水建筑和调度方案,在枯水期时,上游的水源全部引到电站进行发电,很容易引起下游河段断流,造成河床干涸,影响下游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2)部分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小水电的选址一般坐落在植被良好、林木茂盛的山区,在开发建设的施工阶段,修建公路、引水渠道、厂房等设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山林进行开挖,加之施工废弃物的随意倾倒,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
(3)影响水文环境,破坏生态多样性。小水电站的修建,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河流的水量、水质、水温、泥沙等环境因子,尤其是拦河大坝,严重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它阻隔了某些鱼类及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使其不能顺利进行繁殖,破坏了生物遗传多样性,对某些稀有鱼类和珍稀动植物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3 对小水电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对于小水电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好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论证建设水电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缺少环保措施的小水电项目,应不予审批。在项目施工阶段,要严格制度周密的施工方案,杜绝野蛮施工,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建立完善的小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依法监督小水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必须根据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小水电环境管理制度,在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小水电工程涉及的主要生态与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 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管理制度[5]。
(3)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小水电在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从小水电站的发电效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开发小水电引起的移民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该提供适当补贴,妥善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使小水电的开发建设成为真正惠及山区人民群众的工程。
关键词:农村生态 环境问题 保护对策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20-02
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被动摇,而且农业运行的不稳定将会加剧,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1.1外界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1.1水污染
近年来,随着朝阳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排入河道,致使各河道受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油、氨氮、总磷等。局部地下水含氟较高。
1.1.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朝阳市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风向影响着污染物扩散输送的方向,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速度。降水是农田灌溉的主要补给源,季风也影响着降水量。总之,大气污染不仅破坏了大气生态环境也破坏了土壤、水体生态环境。
1.2农业自身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土壤和水环境。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三项污染越来越加剧。我市化肥施用基本在每年30万吨左右,多为氮肥和复合肥,氮、磷、钾的折纯量分别为8.15万吨、2.95万吨和2.65万吨。施用后剩余的氮磷基本转化为氨态氮、硝态氮和无机磷进入大气和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农用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另外,规模化的养鸡场、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都没有建设相应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结果造成畜禽粪便随地堆放,污水横流,污染农田,严重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1.3乡镇工业问题的影响
我市乡镇工业具有地域分散、发展不平衡、综合规划能力差、污染面广量多、污染治理困难等特点。由于乡镇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导致农作物、农田、植物受破坏面积增加,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主观原因
2.1.1观念上的错误
农村生态系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但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片面注重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粗放型开发利用,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1.2体制的不完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部门行业条块分割、机构组织不健全、农村环保部门队伍薄弱,对环保工作影响很大。致使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也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2客观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的和开放的系统,主要由光、热、气、水、营养物等非生物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所组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影响因子多样性、作用机制复杂性和污染爆发滞后性等特点。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环境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作用机制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另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应针对我市农村较为分散的特点,设施建设的“瓶颈”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环保资金,除应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逐步增大环保投资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外,还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有利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采用BOT方式、特许权经营等方式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政府则应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配套政策,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征生活污水排放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多渠道地加大环保投入。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建立经济实用的环保设施。
3.2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养殖业
种养结合,可以变废为宝,做到资源综合利用。猪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养分,还有助于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如果养殖场与周围农户合作,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将养殖场位于农田附近,猪粪便水经无害化处理后,由农户用于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肥料,作物收获产生的青秸秆和菜叶等作为青饲料喂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综合利用,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针对养殖业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可将这一模式加以推广。
3.3加强技术指导,合理施肥
加强农业技术部门的作用,对农民使用农药、化肥进行科学的指导,及时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推广生物防止技术和低毒、高效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料稳定性好,后效长的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与无机肥配合使用,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迅速生长的要求,还能满足作物持续需肥和当季作物高产的需要。
3.4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外界有害物质过多进入生态系统。平衡栽培技术体系根据具体作物和自然-人为环境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各项农业生产必需因素,平衡作物生长的各种条件,保证农作物在低成本的生产过程中高产优质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的缺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关键词:生态水景;设计;水质;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生态水景设计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增强了环境保护的生态作用,同时促进环境整体美观性的提高,成为诸多场所标示档次的代表。但在调查中显示:生态水景设计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环境问题出现,生态水景设计过于重视其功能性和外在效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
1.生态水景设计及环境现状
生态水景的设计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整体环境的美感,成为诸多场所设计中标示档次的设计内容。生态水景设计尤其在北方受到广泛推崇,原因在于生态水景能够为夏季增添凉意,提升环境美感,实现山水相依的环境规划。但目前生态水景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问题,例如,①季节的变化给生态水景带来较大影响,尤其在北方城市中,冬季温度较低,人工湖等生态水景设施要排空水,主要是防止管线冻裂。在生态水景附近出现管线纵横、垃圾成堆等环境问题。②生态水景的设计应用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我国是水资源紧缺国家,近年来,水资源浪费严重,据调查统计显示,以北京市为例,水资源开采过度,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最危急时候北京存水量只能够给北京城提供10个月的供水量。同时生态水景应用水资源的费用较高,为实现水景运行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应用成本,其蒸发与渗漏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③生态水景的水质污染也是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水景的水质恶化主要由于水体不够深,水体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换水次数不足等原因造成。例如,水景表面的垃圾、浮沉都会造成水质恶化,在夏季温度升高时,更容易使水体变质。另外,防渗膜的应用和会给水质造成影响,影响水景生态环境,甚至造成水景生态失衡。
2.生态水景设计中加强环境保护
2.1加强技术保障
为有效改善生态水景设计中的环境问题,要通过技术手段完善。因地制宜制定水景设计方案,以实际环境为基础,结合周围环境情况合理地设计水景。例如,我国有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雨水丰富,而北方缺水现象严重,不仅是水量上的缺乏,还有水质上的缺乏,所以,应注意节约用水,如利用雨水作为水景的水源或补给水源,以及治理污水是首要问题。再如建造人工湖,设计师应选择比较低或者以前就是洼地或池塘的区域,并且在设计中要明确设计主题,体现地域特色,营造富有特色的人工水景。而且,人工水景设计是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产品,所以,多专业、多领域的相互协调,可靠的技术保证显得尤为重要。
2.2加强水资源管理
生态水景设计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应用,通过技巧设计实现少量水创造良好水景。判断生态水景设计的好坏不能以其大小为判断标准,要从整体效果衡量,准确把握其空间关系处理。若水景设计过程中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与环境以及人文需求不相协调,则不属于好的水景设计,所以,要注重整体形象设计。另外,要保证水资源质量,做好防渗工作,一方面避免渗漏量增加,另一方面要增加植被。在水景设计中增加植被覆盖,既能够减少水资源蒸发量,同时也能美化环境,提高整体水景设计美感,提高环境质量。
2.3注重水体环境保持
为保持水体环境良好,要注重水景设计的多样性,例如,水面要宽窄相间,水流速度要急缓协调控制,促进水体环境良好,促进水质干净。也可以在水体环境中建立生态系统,通过水草或其它水生植物、动物的净化作用,改善水系统整体环境质量。保证生态水景运行中水体环境的优质性,对提高生态水景整体效果,促进整体环境的改善都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整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对推动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社会利益。实施执行获取了持续的前进,也能够推动思想的进步,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并且还拥有很关键的实施执行价值。土地整治,能够促进土地价值的展现,让土地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得已完善,土地整治在不断的发展中,持续的使用,进行全面的普及。
一、土地整理在经济效益方面的表现
土地整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运转,在经济部分有着代表性的活动,归类于经济活动,这种活动在经济部分的利益也是十分重要的,假如土地整治的情况好,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土地整治一样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采取合理措施能够推动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可以让土地在整治时少发生错误的判断,能够推动土地整治思想执行的科学有序。土地整治的活动是综合资本、人力以及措施为一体的,才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利益。我国土地整治进行投入的主要方是国家,所以获取的经济利益也是归属于国家,这里所说的国家就是主要的行政部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获取的经济利益大多在国家手中,其他的经济活动投资方是农户,他们在人力上进行投入,获取的经济利益不如在投资上投入的多,农户获取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国家获得的既有最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经济利益,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系统中也占据着关键的构成部分。
二、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1、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土地景观是由基质、斑块以及廓道组合而成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态过程的镶嵌体,而土地整理工程具体地说就是用人为方法使原有土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的过程,例如在整理耕地过程中会对田块面积和形状进行重新改造,并会改变道路以及沟渠原本的位置。田块作为景观格局中的斑块,道路以及沟渠作为景观格局中的廊道,而土地整理势必会造成景观格局的改变,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特性
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的田间道路的布设、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土地的平整等建设工程,可以总体概括为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一般是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土地平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土石方回填、土石方运输以及土石方开挖等,耕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在对这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定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要素以及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整理区域中的微地貌会因为土地平整工程而发生变化,水分和盐类的迁移以及分布会受到农田水工程的影响,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
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主要是为了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会对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植被进行适当的调控,这样一来就会使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植被发生改变,而土地的分布布局以及利用方式和规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评价论证不足
在制订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设计时,土地整理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这主要表现在过分追求土地整理的数量,对土地整理的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关注不够。
2、影响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在土地整理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生存环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一化,这样不利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在进行土地整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时往往着重考虑耕地面积的增加,通行的方便而对生物栖息环境及生态平衡不够重视,缺乏考虑。
3、对水资源及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中的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工程以及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等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不仅会使自然环境类型发生改变,还会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另外,土地整理中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从而对整理区水环境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进行土地整理过程中,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而整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方法都要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地提高,因此,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不破坏土地生态系统为前提,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坚决不允许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相关知识掌握必须准确到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农业、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并加强业务培训。只有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土地整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加强对土地开发的管理
3.1 可行性研究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件复杂、重要的大事,在开发整理之前一定要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重点要放在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上。开发过程中要确保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肥力,改善生态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必须要做细致论证和研究,坚决避免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开发。
3.2 项目申报和审查
在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方面要进行严格控制,鼓励那些围绕现有农业用地整理和复垦,提高现有农田的生产力。对新土地的开发,加大审查力度,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田的项目一定要严令禁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一定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从源头上处理好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完善问责机制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例如:规定每个项目都安排指定的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要完全参与项目的立项、施工、验收等各项工作实践中去,并实行项目责任制,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追究该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工作尽职、认真负责的负责人给与奖励。
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
首先要对被平整地块周围环境都需进行综合考虑,应做到边整理边保护,坚决杜绝毁林开荒、故意破坏耕地的现象发生。其次,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真正做开发到整理一块土地,就成功一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业发展,使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长远的发展。
结束语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土地整理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并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土地整理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和破坏程度,然后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袁俊鹏,徐琨,赵昌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5):20-22.
[2]余应军.变土成金.四川省井研县用生态理念进行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思考[J].国土资源通讯,2006(05):23-24.
[3]章岳峰,沈志勤.浙江省农地整理质量控制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08(09):50-52.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态环境开始受到冲击,水土质量不断下降,境内区域地表水质变差,山体绿化、固化程度减弱,环境恶化问题逐渐成为了困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寻乌县为例。
历史上,寻乌是水土流失区,但一直未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县。稀土、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尾沙虽有拦沙坝、挡土墙等予以保护,但大量裸露的泥土遇雨仍有相当部分直接冲入寻乌河。据寻乌县水利局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县水土流失共366.52平方公里,仅是稀土矿区就有水土流失面积58.79平方公里。
1996年寻乌水的水质监测17项指标,全年、平、枯水期均达到国家(GHB1-1)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1999年全年、平、枯水期寻乌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1999年和2000年寻乌水全年、平、枯水期约50公里长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短短五六年间,寻乌河的水质严重下降。
二、成因简析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管。具体而言:
一是过度无序开发果业。近年来,果品(尤其是柑桔、脐橙)种植业在赣州各县(市、区)掀起了开发热潮,但由于土地利用以及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土壤侵蚀不断加剧,土壤保水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区域地表水水质变差。
二是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超量或滥用农药、化肥,会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质量降低;农药、化肥的大量残留使土壤品质严重降低,带入水体的大量氮、磷、钾物质,容易使水质富营养化。此外,大部分农用塑料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对其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的难度较大。
三是随意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农村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相对落后,不少村民随处乱倒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将废液污水直接排入沟渠,将人和畜禽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积在沟渠或者村头路边,并直接作为肥料,污水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疾病传播。
四是非法盲目开采矿产。赣州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矿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矿产开发热潮持续升温。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之某些非法黑心矿点搞掠夺性生产,只顾赚钱不顾发展。一座矿山被采挖过后,几乎寸草不生,造成矿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五是过度浪费水资源。由于环保意识缺失,环保监管执法力度不足,很大一部分赣州人对水资源重视不足,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说法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浪费水的现象。此外,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几乎不分家,极大地浪费了优质水源。
六是环保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上下联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着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和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同时,要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防止发生新的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鼓励农民对可作废料的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如发展沼气等,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四是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各级组织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持续加强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加大对乡、村两级资金投入。可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作用。
五是加强对矿产和森林资源的管理。打击滥砍滥伐树木,整治盲目无序开发矿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树木采伐的补植及矿产开发的生态恢复作进一步明确的规定,杜绝一切不符合规定的采伐和开采现象。
关键词:乌鲁木齐 主成分分析 规律 趋势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188-02
乌鲁木齐面临区域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生态环境脆弱等生态环境问题,环境、资源约束已经制约了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乌鲁木齐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源能源的需求必将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形势更趋严峻,这给乌鲁木齐城市圈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对环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制约机制。
1 方法与数据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采取一种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变量,使这些综合因子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
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
Fp=a1iZX1+a2iZX2+……+apiZXp
其中a1i,a2i,……,api(i=1,……,m)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ZX1,ZX2,……,Z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主要步骤如下:指标数据标准化(SPSS软件自动执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确定主成分个数m;主成分Fi表达式;主成分Fi命名。
从乌鲁木齐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工业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煤炭使用量及固废产生量是影响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的关键主成分,在后续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分析中将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发现揭示这些因子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如表1,表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