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的危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

第1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十三五”背景下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当前所在位置:]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于人类整体的结构从以前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化,使老龄人口的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图1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图

同时,老龄化正在从“量变”向“质变”转变,老龄人口群体本身的平均年龄在逐渐增长,即老龄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上升。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图1)可知在未来几十年里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快速增加,而与此同时8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在增长,人口呈现出了高龄化。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道》,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逐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的阶段。

表 1

从表1可看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正在高速增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同时数据还显示出0-14岁的低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正在不断下降,其年增长率也在下降。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和低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加剧了我国老幼比例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凸显。

图 2中国老幼人口比例变化图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1、政策因素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主张“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一度暴增。虽然到了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成为了基本国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惯性,因此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到了21世纪初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出生率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出生率的减缓使得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结构中的比重开始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在发生改变。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养生意识越来越强烈。主动参加各种锻炼,做好预防疾病的防范措施,积极配合治疗,这些都使得人均寿命延长。长寿使得年均死亡率下降,从而使老龄人口比重增加。

3、医疗水平提高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医疗水平、医疗条件也在不断提高,许多疾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之中,对解决老年人晚年医疗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降低了死亡率。

在逐渐减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双重影响下,使我国老龄人口在数量上呈绝对数的增加,在比例上呈相对数的上升。

老龄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1、影响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老年人的低风险偏好使其更偏向于收入稳定的金融理财产品,如国债、经营较好的公司债券等。针对老年人的需求,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人寿保险、老年医疗保险、个人住院医疗保险等适合老年人的保险产品不断增多。如在2012年的“两会”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总裁杨超就提出了老年护理保险的提案[ 资料来源: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应对老龄化挑战,]。可见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具有一定影响。

2、影响金融机构服务方向

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投资受到其自身的专业知识限制、可投资金额的限制,使得其对投资咨询和信托的需求增加,因此金融机构的投资咨询、储蓄业务和信托业务会有所增加。如中信银行在2010年就推出了老年人专属的银行卡“七彩华龄卡”,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周到的金融业务服务。

3、影响社会企业筹资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筹资方式倾向于发行股票。但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市场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失去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一方面股票市场的资金总供给减少,使股价下跌,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可能会调整股利政策,增加现金股利的分红,使筹资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增加,相对而言企业的筹资成本较低,因此这些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可能会从股票筹资转向传统的债务融资。

(二)造成内需疲软

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的消费水平偏低,因此在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容易出现内需疲软现象。

首先,随着生活经验和消费经验的逐渐累积,老人在购物时会充分考虑自己对某商品的需求度和购买能力,然后再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这与年轻人购物习惯相比理智许多。除基本生活必需品外,老人对其余物品的消费需求不大,随着老龄化下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使得整个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量降低。

其次,老人的收入来源相对年轻人较为有限,大部分依靠退休金和家庭成员的供养。由于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可支配的收入也较低,因此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下降。

再次,大部分老人属于风险规避者,银行储蓄等保守型投资将成为老年人最普遍的理财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供给在增加,但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却没有同步上升。这就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进而使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内需自然会出现疲软现象。

(三)增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压力

1、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且平均寿命的延长将影响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人口老龄化却在加速。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减轻年轻一代因为赡养而造成的经济压力,国家财政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方面的财政支出势必有所增加,增大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压力。同时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其总体的数额也在不断扩大。这都充分说明了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人口增加给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2、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个险种。为了使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也为了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购买了商业性养老保险,这对保险机构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参保人数增多,保险机构需要支付的保险金总额和需要提取的准备金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资金运营、业务设置等如何与老龄化社会相匹配将是保险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提升机构投资者地位

在老龄化社会中性业务将会逐渐增加。因为相对于那些只拥有闲散的资金和较少的投资经验的老年人而言,机构投资者有着技术优势、资金支持和规模效应等使其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因此老年人更愿意把资金交由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故而相对于其他社会形态而言,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老龄化社会中的投资地位将会提高。

建 议

(一)加强老龄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适合老年人投资的金融产品并不是很多。主要停留在国债、养老基金、养老保险等传统产品上,导致部分老年人有闲置资金但找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因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金融创新,结合老年人的投资特色、性格特点、资金数额等方面推出适合老年人口投资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挖掘老年人市场。

(二)鼓励老年人适度投资理财

虽然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有限,但由于其消费支出水平也较低,因此很多老年人仍持有一定的闲散资金。基于老年人的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鼓励老人进行个人理财活动,选择适当的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既能加速资金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还能使老人的财富得到保值甚至增值,进而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三)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因此应尽快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加快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养老金保险制度等的建设。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做出调整,完善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保障老年人的正常晚年生活,同时尽可能合理分摊由老龄化给年轻一代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

(四)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老龄化社会中机构投资者的地位提高,为了避免出现垄断、操纵市场、黑市交易等不良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督管理,尽量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带来的危害。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加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做到人人知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其次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同时机构要完善内部监管体系,加强内部监管力度。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力量,建立嘉奖机制,对于如实举报揭发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人们监管的热情。通过切实落实以上几点,最终实现内部监管、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从而使得老年人的投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加大银色产业金融支持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银色产业[ 银色产业是指从第一、二、三产业派生出来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特殊行业,是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业的集成和集合。]将成为朝阳产业。金融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银色产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目前看来银色产业中的金融支持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发挥。因此对于银色产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加以扶持,在财政拨款、税收和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从而使银色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我国高房价的利益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3):30-33.

[2]夏淼,吴义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金融机构的变迁[J].西北人口,2011(2):124-129.

第2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54-01

一、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

(一)人口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由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面临着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凸显,如何更好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人口就业难,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问题带来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资源供应等问题长期恶化,生态环境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人口的素质低下,人力资源投资少,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更严重的是这已经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个重大包袱。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安置,新的劳动力又处于待业状态,数亿失业大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的剧增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20年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二)资源问题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从资源总量上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具体到平均人口就是一个资源小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急剧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以及资源的浪费引发的资源结构性短缺。例如,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大多是一些对经济建设需求小的金属矿,劣质能源占的比例高,贫矿过多导致开采冶炼的成本提高。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持续减少,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科学技术能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是某些资源的衰竭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环境资源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状态。例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使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重威胁着中国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三)环境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迅速蔓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是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人口的发展史,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到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环境考验,生存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但是人口还在持续的增长,这已经侵害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一旦环境政策出现松动,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我们的后代需求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当代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日益问题突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发展国家经济都无法回避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及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与自然辩证法有共通之处,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以我们又有了另一种说法,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在唯物主义自然观下,我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

第3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国内外人口经济学方面的文献众多,涉及的领域较广,有些是从整个国家宏观视角出发,有些研究的是各个经济圈,而有些则是研究某一个省份内部人口迁移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口的具体特征,增长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文献最丰富。

目前国内对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是以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年龄、结构、阶层的转变导致的经济效果为分析视角,研究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研究可以为现今的研究打好了理论基础,做好进一步的铺垫;并从宏观层面上,指导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如何利用人口因素促进经济增长,亦或理性看待现有阶段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首先,从理论意义上看,虽然学界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并未针对每一区域有具体研究,人口作为国家之根本,我们将人与经济直接挂钩,以人为数据,再将研究成果造福于人,指导人们合理安排生活,顺应社会形势。其次,从实践意义上看,当前中国各界对人口因素对经济影响的争论很大,特别是十三五下发后,关于人口结构转变、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对未来经济增长一些流行的观点,构成了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在问题。此外,我国之前为了经济快速追赶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了粗放型的经济模式,然而现今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等现实问题,恰逢人口问题也较为凸显,研究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更为重要了。

二、现有研究有待完善之处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经济对人口发展的“经济效应”,也有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人口效应”,二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的模式和强度都在改变既有危害论、促进论、单独无作用论,还有悲观论、乐观论、中立论。不同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人口发展过程所处的阶段不同,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不同即使是同一时期,由于各国人口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人口变量的初始值不同,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也不同。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一些国家有促进作用,可能在另一些国家起阻碍作用。但归纳总结这些前人最基础的理论研究还少有人完成,也少有人可以从中获得规律或结论。

从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看,生育率受多方面的影响,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城市化的进程,教育水平的提高,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都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人口转变时期,由于生育率下降导致的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假设政策合理的话,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积极作用。较低的生育率或较低的死亡率,以及较大的人口密度、较大的人口规模,也会导致高速的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出生率稀释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会阻碍经济增长,但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同样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现有研究多从数据模型入手,对于合理性政策这些规范研究仍有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青少年时期是花费父母的费用,是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从个人储蓄周期看,青少年确实是提取储蓄,成年后成为储蓄者,老年后再度成为提取者。因此,老年人越多消费越多。按照理性预期理论,中青年看到社会养老保险不可靠会增加储蓄。因此,老龄化程度越高储蓄率越高。如果经济增长靠需求推动,没有需求就没有增长,今后人口老龄化将不利于经济的增长。现今更多研究偏向于将劳动力与人口老龄化相结合,忽略了从其他方面全面看待问题。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时间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模式,因而不能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模式来规范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特殊性,对社经济会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是积极的、消极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一)人口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

人口素质与个体可以从事工种有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经济发展速度也逐步放缓,提高人口素质乃国家当务之急。然而随着十三五规划的下发,产业结构也将产生巨大改变。国家需要实施何种政策鼓励国民参与到教育队伍中,地方政府如何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培育特色人才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此外,我国现在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是否也可以从人口教育的角度重新出发,理性看待。首先我们应理性认识失业率的问题,特别处于现今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下,然而基于目前状况,我国培养了过多学术型的高等教育人才,高级技工等技术人才却依旧紧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基于数据分析采取何种应对政策,改变人们对职业价值的看法,也是值得学者关注的。

(二)人口差别与其他差别

此方向首先针对人口差别与城乡差别。学者可以以城乡差别入手,分析城市和乡村对个体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生活观念的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到个体未来的发展。现今大多人口经济学的研究都是从宏观层面入手,试图以国家政策或地方因素来论证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个体的因素对个体自身经济的分析还少有研究。基于对个体的研究,学者最后可以再回到宏观层面,分析国家从何入手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减少人口差别。

其次针对人口差别与体制差别。自国有体制改革开始,体制内外的差别日益明显,现恰逢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各方变动都较为明显,如何平衡体制内外的差异开始越发重要。学者可以对体制内外工作人员进行各方面比较,探求各方经济优势与缺陷,提出可行建议确保国家社会和谐。

(三)人口结构变化与新经济增长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会慢慢凸显,然而人口老龄化从另一角度看,是否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学者可以从人口老龄化开始凸显的年份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与老年人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观察二者是否有相关性。国家政策是否有导向型的培养与之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应用人才?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预期可以带来多少增长点,能否抵减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同样需要关注的还有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会对我国未来经济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各位研究人员大都持乐观态度,但由于我国此项政策刚开始实施,其他各方面相关政策还没有跟上,国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事实是否吻合,是否真的可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都是有待商榷的问题。除此,学者还需关注新生儿父母所处的阶层,分析当新生儿成为主要劳动力的时候,是否符合我国已经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换句话说,即新生儿未来主要将成为廉价劳动力还是高级技术人员。

(四)人口流动、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4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老年农民;健康状况;慢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4-103-03

Survey of health state and chronic disease of aged peasants in Henglan

WANG Weihua GUO Xuran WANG Rongzeng LI Lijuan GUO Quan

Henglan Hospital,Zhongshan 52847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ealth state and occurrence of chronic disease as well as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of aged peasants in Henglan,Zhongshan,to provide evidence for formulating relative strategy for local government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ublicizing knowledge, improving health and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Methods Health state of 2000 peasants whose ages were older than 60 years old were collected,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the methods of spot survey,details consulting,medical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ing. Results 309 healthy people accounted for 15.45%,and 1691 patients accounts for 84.55% in 2000 aged peasants.The four diseases of highest morbidity among aged peasants were 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diabetes mellitus (DM). Conclusion 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CHD and DM were the chronic diseases (CD) with high morbidity among aged peasants.Some measures such a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et,quitting smoking, limited alcohol,proper exercise to lower weight,drug interference and acquiring related common sense of disease should be taken to relive pain,decrease morbidity,improve life quality and prolong life-span.

[Key words] Aged peasants;Health state;Chronic disease

健康状况(state of health)是衡量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指标,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人。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农民寿命的延长,跨入老龄化时期,农民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已经远远的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1-2]。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依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社会[3]。农民群众健康状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根据联合国数据, 从现在起到2050 年, 老年人口将从6亿增加到近20 亿,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超过1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数[5]。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 1.78 亿人,占总人口的 13.26%[6]。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血压及DM患病率居高不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龄化与高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必将带来一系列复杂而难以解决的老龄健康问题[7-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横栏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约2000例60岁以上老年农民,均未经过专门的健康体检,其中男928例,女1072例,年龄60~83岁,平均(69.9±4.3)岁。

1.2 方法

所有的研究对象体检项目包括:(1)血压检测、病史调查,重点调查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mm Hg(18.6kPa)和(或)舒张压(diastolie blood pressure,DBP)≥90mm Hg(12kPa)、冠心病、糖尿病高血糖为空腹血糖≥6.1 mmol/L 和(或)餐后2h血糖≥7.8mmol/L、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中风)、慢性支气管炎、痛风等病史;测量身高利用金属立柱式身高计测定、体重利用双标尺杠杆体重秤进行准确的测量。用标准砝码检验和校对,精确度为0.1kg,以据此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血液检测:血常规,甘油三酯采用磷酸甘油氧化酶4-氯酸法测定(全自动生化仪),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in Chlo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氨基安替吡啉酚法(CHOD-PAP)测定(全自动生化仪)、肝功能、肾功能等;(3)心电图、胸部透视。对体检发生CD异常的老年人,均指派专门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实施再一次复查进行诊断确诊。高血脂症包括高TC血症、高TG血症及复合性高脂血症。对本研究而参与调查工作的调查员、协调员和实验室检测人员均实施统一的学习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1.3 观察的指标

老年人的健康指标:身高、体重、血压、血糖、TG、TC、HDL。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并全部的收回2000份,其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是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SPS17.0软件包进行计算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男性与女性检测指标一般情况

不同性别的老年人体重指数、血糖、2hPG、TG、HDL相比较(P均>0.05),而其余各项指标相比较(P均

2.2 2000例老年农民检出疾病及患病率

在2000例老年农民中,健康者309例占15.45%(309/2000),而患病者1691例占84.55%(1691/2000);在2000例老年农民调查中患病者以老年各类慢性疾病居多,患1种疾病的718例占35.90%(718/2000)、患2种疾病475例23.75%(475/2000)、患3种疾病以上的498例占24.90%(498/2000)。其中,高血压、高脂血症、CHD、DM是老年农民中患病率最高的4类慢性疾病,见表2。

表1 男性与女性检测指标一般情况的比较()

指标 男(n=928) 女(n=1072) t P

腰围(cm) 84.37±9.51 82.12±8.83 4.15

BMI(kg/m2) 24.26±4.13 24.69±3.43 1.62 >0.05

腰围/身高 0.49±0.05 0.50±0.07 4.06

SBP(mm Hg) 130.22±18.17 125.91±20.16 2.84

DBP(mm Hg) 80.21±10.35 78.03±11.17 2.62

血糖(mmol/L) 5.74±1.51 5.59±1.37 1.61 >0.05

餐后2h血糖(mmol/L) 6.35±1.87 6.15±1.74 1.58 >0.05

血红蛋白(g/L) 140.57±13.95 134.44±12.51 6.51

总胆固醇(mmol/L) 5.13±1.14 5.30±1.18 2.11

甘油三酯(mmol/L) 1.74±1.29 1.81±1.14 0.63 >0.05

高密度脂蛋白(mmol/L) 1.27±0.36 1.28±0.32 0.32 >0.05

表2 老年农民体检者患各类慢性疾病[n(%)]

疾病类型 n 患病率 排序

高血压

高脂血症 1691

1691 397(23.48)

236(13.96) 1

2

冠心病 1691 121(7.16) 3

糖尿病

脑卒中

慢性支气管炎

肿瘤 1691

1691

1691

1691 114(6.74)

33(1.95)

21(1.24)

7(0.41) 4

5

6

7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定义为:发达国家年龄>65岁,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为老年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目前的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数的19.3%[9]。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一种“倒三角”模式[10],这种模式既无效率,也不公平[11]。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DM、肺疾病、心脏病等一系列NCD但长期不能自愈的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无经济来源、丧失劳动能力、缺少服务照料、子女异地工作、缺少精神关爱等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老年性疾病的增多,他们的孤独和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中山市横栏镇地处广东沿海地区,总人口约10万,老年农民达1万余人。与城镇居民不同,我国农村老龄人口于年轻时多数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进入老年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很多功能迅速下滑,慢性病的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中,在2000例老年农民中,健康者309例占15.45%,而患病者1691例占84.55%。农民群众工作环境特殊,经济收入微薄,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出,易存在各类重大疾病的隐患,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DM等都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12]。好的经济条件是保障老年人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好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低收入老年人经常因为疾病诊断不及时或是治病意识不强,最后拖到疾病的晚期和最严重的阶段才去治疗,最终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严重损伤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

本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DM是老年农民中患病率最高的4类慢性疾病。高血压作为常见慢性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良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其患病率高达10%~20%,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应加强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早期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略, 超重和肥胖可升高血压,高血压的形成与遗传、环境、民族、饮食、肥胖、烟酒等有密切关系。而严重高血压可能引起诸多并发症,如冠心病心绞痛、DM、蛋白尿、高血脂症、尿毒症、酸中毒、脑梗死、脑出血等,如果对患者诊断和确诊不及时可能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求做到早发现、要及时确诊,有效的降低发病率,干预并降低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高脂血症与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引发因素,如果两种疾病同时并存,将会引发更高的危险性。农村地区,受文化环境及素质水平的影响,人们对慢性病与行为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认知水平低,科普及健康宣教的缺乏,导致行为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对健康的认识大多数农民还停留在“有病才去医院”。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民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应重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总之,让农民应该科学合理的膳食、禁烟限酒、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宜的运动、控制好自己的体重、保持快乐的心情、采取药物干预,并及时了解健康与疾病的相关常识,减缓病痛,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 陈淑君,陈晓东,刘春燕,等.华北某山区县中老年农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12):1012-1015.

[2] 王伏兰.1520例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0):40-50.

[3] 陈红.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J].人口与经济,2001,4(127):21.

[4] 胡月,龚磊,陈福宽,等.农村户主健康状况及保健意愿情况调查[J].广东医学,2012,33(24):3799-3802.

[5] 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50(5):29-36.

[6] 周军燕,王文军,毕振强.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医疗卫生保障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49-51.

[7] 王新军,郑超.老年人健康与长期护理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3):30-41.

[8] 高仲雷,李少丹,沈秋燕,等.温州市农村城市化后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6):51-53.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来源:http:///jianghua/22341.jhtml.

[10] 刘金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及其成因[J].调研世界,2006(3):22-24.

[11] 杨敬宇,袁占国.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卫生资源,2005,8(2):51-52.

第5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循环系统;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去死因期望寿命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城乡居民死因谱也随之改变。传染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以心脑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大幅上升。2008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病占死亡总数的22.45%,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对2011年无锡市新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地区循环系统疾病流行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循环系统疾病死亡资料来源于无锡市新区2011年居民死因报告系统。年终与公安局、民政局、妇幼保健部门进行居民死亡人口资料核对,开展居民死因漏报调查,对漏报病例一一进行补报。人口资料由新区公安局提供,死因按照ICD-10编码。

1.2统计学分析统计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1]、死因顺位、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标化率按照2000年标准人口构成计算,采用Excel2003、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基本情况2011年无锡市新区循环系统疾病共死亡662例,占全死因的33.42%,居全死因顺位的首位;女性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顺位居第1位,男性则在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07.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94.44/10万。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为男性的1.1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3,P=0.045)(见表1)。循环系统死因中脑血管死亡占70.09%,心脏病死亡占29.00%。

2.2不同年龄组别人群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循环系统疾病的粗死亡率(男/女/总计)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的递增趋势(见图1)。

2.32011年循环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2011年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1235年,男性高于女性,见表2。2011年新区期望寿命79.11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后期望寿命增加2.21岁,见表3。

3讨论

2011年无锡市新区死亡监测资料表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位于总死因的首位,占总死因的33.42%,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死因顺位相同[2-3]。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但PYLL却低于男性,去死因期望寿命女性也低于男性,说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年轻,同时也表明女性人口老龄化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大于男性。

新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中55岁以上占95.62%,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突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比例也将随之不断增加,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会更加突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压力等进一步加剧了循环系统疾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

总的来说,循环系统疾病受到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医疗保健、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危害无锡市新区居民健康的重要死因。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循环系统疾病防治方案,积极推进全民健康方式行动,开展高危人群定期作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期望寿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欣,徐世源,蔡卫华.宝山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趋势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4):424-425,428.

第6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第7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来源于对2009~2010年高密市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

1.2方法 分类编码使用ICD-10进行,标化死亡率按2010年全国普查人口进行标化。

1.3统计方法 2009~2010年高密市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应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类,应用Excel2003和SPSS13.0计算各种统计指标。死亡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恶性肿瘤总死亡情况 2009~2010年高密市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累计调查1703598例,死亡12384例,其中恶性肿瘤死亡2967例,占全死因的23.96%,在死因顺位中排第2位。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4.1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8.36/10万,低于山东省标化死亡率136.55/10万[2]。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216.45/10万,女性为131.77/10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60,P

2.2恶性肿瘤构成比和死因顺位 全人群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前5位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肛肠癌,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79.78%;男性前5位与全人群相同,但位次有所不同;女性与全人群不同,前5位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肛肠癌、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27、43.442、116.281,P

2.3各年龄段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5岁以上人群恶性肿瘤死亡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9.10%。不同年龄组别人群的恶性肿瘤死因不同:55岁老年人肺癌、胃癌、肝癌为主要的恶性肿瘤死因。

2.4恶性肿瘤的去死因期望寿命 2009~2010年高密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68岁,男性为72.86岁,女性为78.67岁。去除恶性肿瘤后分别增加3.07岁、3.42岁和2.52岁。对全人群期望寿命影响前3位的是肺癌、胃癌、肝癌,全人群及分性别的恶性肿瘤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与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基本一致。

3讨论

高密市2009~2010年共报告恶性肿瘤死亡2967例,死亡率为174.16/10万,与其它地区没有明显变化[3],标化死亡率为128.36/10万,高于山东省死亡率(169.08/10万),但标化死亡率低于山东省第3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主要是由于我市人口老龄化过高所致(高密市老年系数为10.26%,山东省为8.67%)。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这与有关报道相同[4]。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肛肠癌的死亡率、构成比居前5位,这与山东省2004~2005年死因回顾性调查的顺位一样[2],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9.78%。

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不同,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5岁年龄组死亡率最高,35~54岁组死亡率是90.82/10万,而55~74岁死亡率一下升高到了569.54/10万,>55岁恶性肿瘤死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9.10%,可见>55岁老人为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应该成为重点干预对象。各年龄组各种恶性肿瘤死亡构成不同,55岁以肺癌和胃癌为主。这些不同除年龄影响外,也许与各年龄组接触危险因素的频率不同有关,因恶性肿瘤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2009~2010年高密市恶性肿瘤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与它在死因中的顺位相同,高居第2位,如果除去恶性肿瘤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全市居民期望寿命将提高3.07岁。对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前5位恶性肿瘤是肺癌、胃癌、肝癌、白血病、结直肛肠癌,这与构成顺位略有不同,这是因为白血病主要危害

目前,由于社会老龄化,生活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和居民不良生活方式、膳食结构改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快了恶性肿瘤上升的趋势,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整治环境污染,减少居民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同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纠正人们的不良生活行为,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或延缓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开展相关病因的研究,发现影响我市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将我市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庭辉,柳青.我国肿瘤监测现状和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6,33(4):512-514.

[2]徐爱强,马吉祥,郭晓磊,等.山东省居民死因构成、变化趋势及疾病负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6-64.

第8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金;人口老龄化;政策建议

一、我国法定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

⒈人口老龄化与加剧养老问题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高达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87%),同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18‰。上述两个因素进一步加剧我国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在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27.43%,老年人口抚养率将从2000年的15.6%增加到2050年的48.49%。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到2035年,中国将出现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

⒉提前退休问题严重

我国目前的提前退休一部分是属于国家法定范围内的合理退休,还有一大部分是钻制度空子的违规退休。违规现象的存在,还有一大部分提前退休是由于退休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违规退休。由于这部份存在退休违规的现象,一方面违规提前退休使得劳动者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减少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总额;另一方面提前退休的劳动者会增加养老金支付需求,使得我国养老保险支出规模扩大,使我国养老金支付问题更加突出。

3.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周期的延长不相适应

从全国平均数来看,我国1982年实际劳动起始年龄为14.6岁,至2010年实际劳动起始年龄为18.8岁。在实际劳动起始年龄后移的趋势下,若退休年龄不适时延迟,个人工作年限将会由1982年的42.7年相应下降为2010年的38.8年,工作年限减少了3.9年。国家将损失一部分劳动力资源;劳动者个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时间也相应缩短。由于我国一直实行“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使得一部分高学历、受教育时间长的人,工作时间相对而言越短。这显然不利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了对人才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4.退休人群结构不合理

首先,我国退休人群性别结构不合理,在我国通常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早退休。其中男职工比女职工晚退休10年,男干部比女干部晚退休5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男女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一方面在受教育程度上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女性的预期寿命通常高于男性,因此应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步减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距。其次,退休人群的身份结构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工人的退休年龄晚于干部的退休年龄,然而在高新技术发达的今天,目前从事技术性劳动而非体力劳动的工人比重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在现行退休年龄下,应该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政府需加强引导,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以防更多的人提前进入退休大军。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很多国家延长退休年龄举措都历时数十年,如美国用35年时间将退休年龄由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英国政府近年的改革方案,计划将国民退休年龄从现在的男65岁、女60岁,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岁。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最重要可选方案,但是,因为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关系着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循序渐进,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减少改革阻力。

3.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国家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来制定弹性退休政策。如,医生、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等,他们事业高峰期的到来正是中老年时期,应该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对于一部分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的工作类型对劳动者健康状况有一定危害的劳动者,应该视具体情况定,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适当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劳动者除满足退休年龄外,还要满足15年的缴费期限领取全额养老金,这一标准远低于现在国际标准,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有大幅度提高,退休后的平均余命也同步提高,养老金给付时间加长,必将给我国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在延长退休年龄的同时,应适当延长缴费年限。

5.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和繁荣第三产业,以提供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此外,鼓励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的发展,鼓励自主创业。这样才能为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减少阻力。

最后,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要结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实际国情,考虑地区发展、行业状况和劳动者类型等各方面的差异,同时兼顾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考虑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印慧.探讨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从上海柔性退休年龄政策谈起[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吕志勇,韩鑫,姜英霞,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

[3]李海霞.关于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3(19)

第9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市居民主要死因及疾病负担,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统计分析人群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结果]2007年,苏州市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56.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65.69/10万。5种主要死亡原因是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为112.79/10万)、脑血管疾病(65.54/10万)、呼吸系统疾病(47.19/10万)、心脏病(39.41/10万)、损伤和中毒(35.34/10万)。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是苏州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死亡原因;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监测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志码:A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掌握苏州市居民死亡变化情况及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以便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我们对苏州市2007年的死因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苏州市各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07年苏州市居民死亡报告资料,所有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卫生专业人员统一录入。人口资料由各市、区公安局提供,标准人口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准。

1.2 方法

死亡原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用全国死因监测点使用的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reg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方法:潜在减寿年数(PYLL)=∑(Ai×Di),其中Ai为各年龄组尚能生存年数Ai=L-(i+0.5),其意义为:当死亡发生于某年龄组时,至活满70岁还剩余的年龄,Di为各年龄组死亡人数;潜在减寿年数率(PYLL‰)=PYLL/N,其中N为早死年龄域上、下限之间的总人口数;平均减寿年数(AYLL)=∑(Ai×Di)/∑Di=PYLL/Di。

1.3 质量控制

苏州市居民死亡报告工作运行多年,期间定期进行漏报调查,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运行多年,数据可靠,可以反映全市情况。

2 结果

2.1 总死亡率

2007年苏州市监测人口6 188 884人,报告死亡例数40 612例,粗死亡率为656.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65.69/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703.8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0.02/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609.3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4.25/10万。

2.2 主要疾病死亡情况

2007年全市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共占全死因的82.10%。恶性肿瘤为首要死亡原因,占全死因的28.64%。不同性别的死因中,男性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女性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见表1。

2.3 主要疾病的PYLL、PYLL率和AYLL

恶性肿瘤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最严重,每千人中因肿瘤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为11.51年,其中男性14.20年,女性8.86年。损伤和中毒引起的潜在寿命损失仅次于恶性肿瘤,但造成的平均减寿年数最为严重,高达15年,其中男性17.79年,女性10.99年。见表2。

2.4 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007年全市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87.9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79/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240.5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3.53/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136.17/10万,标化死亡率为82.23/10万。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肠癌,共占全部恶性肿瘤的62.06%。其中男性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肠癌;女性为胃癌、肺癌、肝癌、肠癌、食管癌。见表3。

3 讨论

苏州市2007年生命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民年均标化死亡率为365.69/10万,低于江苏全省居民标化死亡率。苏州市居民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共占全死因的82.10%。与国内有关报道基本相符。其中男性、女性均以恶性肿瘤居首位,与江苏省居民主要死因顺位中女性以脑血管病为首不同。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标准,而苏州市2007年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为17.47%和12.14%。由此判断,苏州市已全面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标准,这可能对死亡原因产生一定的影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恶化等多因素也会对死亡率产生影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