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第1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第2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园林;生态绿地基地

中图分类号 Q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06-01

1 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1.1 有利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它的基因将很难保存,从而导致该物种永不再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对于人类后代繁衍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1-2]。

1.2 调控作用

生物多样性可以调控地球表面温度、大气层成分、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例如,地球早期的大气中含氧量很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现今地球大气层中的含氧量约为21%。据科学家估计,一旦失去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4]。

1.3 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几千年前曾经土地富饶,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然而,由于长期战乱及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已经极度贫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1-3]。

2 生物灭绝的原因

2.1 环境污染是直接原因

人类不仅数量迅速增长,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极大地增强,填海造田,长江截流,荒漠变农田。同时,人类活动也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如食物农残、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许多陆地和水体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再适宜野生生物的生存,如咸海生物群落已完成毁灭,许多海洋生物已经彻底灭绝;由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形成的酸雨,正严重危害着地球生物[1-2]。

2.2 世界人口增长过速是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导致人类对生存空间和食物需求量的增长,致使地球上许多自然景观被大面积的人造景观代替,这些人造景观包括农田、人工草场、人工林、楼群、混凝土地面和人工水产养殖基地等。因此,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大量侵占,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原生植被随之减少乃至消失,而公园、城市绿化带等多为人工筛选的植物,原生物种锐减,加剧了种群的衰退和灭绝的过程[1-4]。

3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1 开展物种的引种、驯化和推广

为了扩大物种的栽培范围、分布区和种群规模,建议开展物种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城市园林部门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引种和繁育工作,建立了植物园、公园、种子资源园等,如葫芦岛市20多年来进入新物种约100种(包括外来归化野生草本和栽培林木)。由此可见,城市引种比较丰富,通过引种大大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方法

一是为了给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要加大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的研究力度,逐步完善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工程措施、生物多样性检测、评估方法及其指标评定系统等。二是城市物种受城市空间的限制,易形成小种群,生境碎化、隔离以及城市污染物等系统胁迫加大了物种灭绝的概率和速度。因此,应大力研究城市化进程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内在机制和模式。三是为了分析和预测城市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后果,应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1-4]。

3.3 重视生物本身原有的生态规律

城市是人类的集中地,因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至关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为了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在建设项目中应该增加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使城市建设能够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协调功能、景观设计和城市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物种保存、进化以及保持生态系统完善、稳定的目的[1-4]。

4 建立生态绿地基地

4.1 建立生态绿地基地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绿地建设既要注重其观赏性,更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借鉴自然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构筑和拓展生态位,合理配置乔、灌、藤、草,构建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尽量减少大面积草坪的建植。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使生物多样性体系具备地域特征,增加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要优化群落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善结合,提高其系统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1-4]。

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由于忽视生物多样性而引发的病虫害问题不胜枚举,如长春市公园内因丹东桧柏与山定子等苹果属的观赏树木配植在一起而导致草锈病、桧柏锈病的发生;2001年辽宁省各市区内杨柳树烂皮病的大面积危害等,所有这一切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城市生态化绿地的建设,必须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在选择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同时,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使其能相互制约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生态化绿地发展的目的。

4.2 生态化绿地基地的建设类型

建设观赏型、保健型、耐污型、生产型的人工植物群,以色叶树、花灌木、宿根花卉等为主要素材,增加绿化层次的差异,用高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色叶小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高落差的绿化格局;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重环境的适应性,种间关系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应用经过试验的适应当地条件的引种树,实现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达到增加植物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的目的。

为改善重污染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基地建设过程中选用抗性较强的植物构建复层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这种结构通风透气性良好,生态效益高。在绿化基地中适当引进即将濒危和稀有的野生植物,可丰富景观,保存和利用物资资源。为满足市场需要和增加社会效益,可以发展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以增加经济价值,促进环境协调[5-6]。

5 参考文献

[1] 丛日辉,李研.浅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公园[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1):54-55.

[2] 张庆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7(4):99-102.

[3] 乔欣.城市用地评定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导入[D].重庆:重庆大学,2004.

[4] 郑瑞文.北京市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第3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1 衡水湖湿地属性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1],衡水湖湿地主要为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水体沼泽化湿地、盐沼湿地、河流湿地和渠道湿地等。其中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是湿地的主体,类型与面积占据主要地位。其他类型湿地居次要地位。此外,还有少量人工湿地如沟渠、养鱼池等。各种类型湿地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任一类型湿地的退化都将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2-4]。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地和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交汇处,这里有植物370种,鸟类286种,鱼类26种,昆虫194种,两栖爬行类17种,哺乳类17种,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与保护珍稀动植物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许多物种虽然未被列入国内外各种动植物保护名录,但其或为重点保护珍稀鸟类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间接)为这些珍稀鸟类提供食物,共同构成适宜的鸟类生境。所以保护这些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珍稀鸟类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湿地这一天然物种基因库,以利于我们子孙后代对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的意义[5]。

1.2 湿地保护类型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从生态系统特征上看属于以华北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平原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2 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3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3个基本层次。基因多样性代表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各个种群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不同。因此,某些种群具有在另一些种群中没有的基因突变,或者在一个种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个种群中出现很多。在同一个种群之内也有基因多样性,在一个种群中某些个体常常具有基因突变。生态系统多样性既存在于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总之,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每一个物种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7-9]。

作为水陆相兼的生态系统,湿地的独特生境使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物植物资源,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所有湿地生物种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12]。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和实践,将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级指标,下设二级、三级亚指标,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13],见表1。

人类威胁程度分值

对资源保护部构成威胁5保护区与未开发生境毗邻5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一定的威胁3保护区周边尚有未开发生境3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较大的威胁1保护区被已开发的区域环绕1

第4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确定依据 自然保护区 保护范围 外来物种引进 措施 法律制度

1992年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型,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自此,各种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和活动应运而生,其中,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及其依据已经是当今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

1.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稳定性。而生物链的稳定性又是由环境决定的,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最终由其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决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使物种在自然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结构性和功能性得以保证,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丰富多彩。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理论关系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集中在濒危物种上,而事实证明,我们未来的工作必然转向生态系统功能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濒危物种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与人类的关系上。人们关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首先会注意到最易灭绝的物种上, 越是濒危越重要,这一点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便会认识到物种与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和生物圈等有着更为重要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才是最终目标。

(2)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截止2007年,中国也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900多处,大家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濒危,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贡献尤为重大.而我认为,看到自然保护区效果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值得探讨:这种保护技术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保护物种生存的目的,但它将动物与其自然栖息地隔离开来,不同程度的干扰了生态进程, 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演化过程就此消失,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严峻挑战.以大熊猫保护为例,建立专门的保护区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工帮助下繁衍生息,但本质仍是被保护而非自然生存状态,它作为生态系统元素的一部分,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大大减弱了,长远看来,反而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此外,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和管理也已出现问题,主管部门较多 ,各自为政,影响了整体规划;许多保护区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经费,而不得不面对现实,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 把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与其他生物资源作为保护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部分地区由于资源紧张,还出现了居民和保护区争夺资源使用权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目的的发挥,因此,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问题至得认真商榷。

3.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

(1)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理论

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生物都一样多,结构都完全相同。不同地区都有适合其条件而生长的物种,该物种在此地数量多起积极作用,在另一地方则可能相反。例如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物种特性的不了解,致使某个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物种的区域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2)外来物种引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段时间内我们便将引进外来物种作为快速增加物种数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短期内看似有效,却带来了一个长远和影响深刻的大问题,即外来物种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和适应,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以“紫色恶魔”的凤眼莲即俗称的“水葫芦”为例,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由此可见,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不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发展为一场生态灾难。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包括哪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及珍稀物种,减小物种灭绝速度.另一种则认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那就是保护所有生物,任何物种都不应从生态系统中消失.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大家商榷:

1.是否每一个物种都应受到保护

从各类研究数字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过去60万年间10万种左右的物种才消失,而现在每一个小时就会消失一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相当惊人,自1600年以来, 人类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由此,许多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物种,使物种的数量保持在最大数目.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从进化论而言,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能保存下来,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自然界也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随时淘汰那些不符合环境,地理状况及气候物种,达到自然状态的最优化.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是彼此联系的,但它们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某一个物种灭绝、或者濒危,并不足以使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关键还要看灭绝或濒危的是什么样的物种,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保护所有物种,而是要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使不该灭绝的物种降低灭绝的危险。

2.物种的保护应注重量和质的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许多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所建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我国70%的陆地生物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使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我们在保护物种上做出的成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种质量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单单是盲目的维持和增加物种的绝对数量,还要考虑物种的未来发展,其年龄结构必须合理,性别结构必须稳定,优势基因必须发扬,从整体上提高物种的质量,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

三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确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及其依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当其冲,我认为,实践中应该对各个物种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目前,全世界的生态专家已经得到一个共识,如果你要去保护野生动物,那么最好的理念就是在野生动物的家乡、原始栖息地去保护它。比如说保护大熊猫,不是将其放在动物园里,而是将它放到保护区内更为合理。当然,待情况转好后,大熊猫的最后归宿不是被人们养起来,而是被放归大自然自由生存.就地保护是现今我国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保护措施。

2.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到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然而,将物种放进动物园,植物园是不是就达到最终目的了,答案是否定的,迁地保护目的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一个重要补充。

3.建立基因库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已经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把各种珍稀动物的胚胎、基因冰冻起阿种措施听起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践中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因为它一定能够程度上挑战了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一旦滥用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4.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补充自然保护区制度,明确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如加强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分方面的监督,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儒泳:《生物多样性的启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嘉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

[3]陈晗霖: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安徽农业科学,2006(3)

第5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城市绿化建设中维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维持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相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但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城迅速发展,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格局也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认识到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城市绿化过程中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价值和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环境中由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基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中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一是物种的多样性,即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微生物不仅在数量上极大丰富,同时还包括了其种以上的高级分类,如门、目、科、属的丰富程度,即分类群的多样性。二是遗传的多样性,即基因的多样性。指主要种内的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五种都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便越强。三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城市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四是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即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结构、时间动态和功能机制方面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是较生态系统多样性更高、更为宏观的等级单位。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直接价值方面,城市的动植物可以直接被用作食物、药物、工业原料和能源,由此表现出它的生产使用价值和消费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从而形成食物链之中能量的来源,为其他物种生存提供能量,同时,城市植物在保护水源、维持大气内循环,减轻旱涝灾害威胁、调节城市气候,防范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此外,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周边乡村有机农业的发展都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污染,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分解污染物,为城市人群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外部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通过构建“绿色生活”、“城市公园”等形式介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当前城市绿化工作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城市绿化工作中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缺乏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的城区绿化中,不少城市将重心放在了重要景观的设计和布局之上,单纯从美学角度考虑城市的绿化、美化问题,如人工景观、人工林的建设,街心公园植物色彩的搭配,冬季绿色植物的种植等等,而忽视了生态学角度的合理配置问题,更没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和物种的传播问题。同时,当前的城市绿化工作中普遍存在追求高速度的绿化效果,园林部门只求尽快的将辖区“变绿”,而忽视了所种植植物的营养条件、成长需要、管理细节等问题。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缺乏有效的论证工作,仅凭经验办事,造成绿化树种单一、群落结构松散等等,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整个生态链条的脱节,如无法有效吸引昆虫传粉和鸟类栖息,生态平衡被打破,绿化树种对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急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更无法为城市生态提供优质服务。总的来说,在以往的城市绿化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美化”层面而忽视多样性,这样的绿化行为也许短期内可以大规模的实现“造绿”目标,但“造绿”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无法令人满意。

(二)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忽略本地原有野生物种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选择引进外来植物物种进行城区美化,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区域、本城市的动植物种类,提高了绿化的效果,但是,现实中存在的对外来物种未进行科学的论证而盲目的进行引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并不适应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种植之后无法有效地成活,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在本地的无限制繁殖也对本地的原有植物带来了严重威胁,它们所带来的病菌和有害生物在本地生态链中没有天敌,因而迅速的繁殖,给当地物种带来了灭顶之灾。

与外来物种盲目引进同时发生的是原有野生物种保护与利用的欠缺。一方面,外来有害物种严重威胁者本地原有野生物种的生存,另一方面,人工植被的大量使用和城市空间的分割不合理使得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较差,加之园林规划部门忽视本地物种的重要性,对一些自然生成的植被进行人为的铲除和破坏,使得原有的城市野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被迫中断,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反过来又影响了外来物种的存活。

(三)将城市生物多样化片面理解为植物种类多而杂

由于传统的城市绿化规划没有科学的论证依据作为指导,从而使得城市绿化工作中对生物多样化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规划部门将“生物多样化”简单的理解为动植物种类的繁多,认为植物种类越多越杂乱便是越生态,但殊不知植物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蔷薇属花草木与很多种草本花卉和山楂树共同种植能够相互促进成长,但却不能与核桃树种在一起等,如果不能理顺、认清这些不同植物间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的关系,则会导致城市绿化中所种植的物种虽多、种类虽杂,却根本起不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抵触和不良影响导致双方皆无法正常成长生存。生物多样性的实现需要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该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出现问题,植物种类繁多、复杂只在数量上看似满足了多样性的要求,但实际会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三、城市绿化中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分析

(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在于城市规划部门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本市的绿化工作确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思维。具体来讲,应当在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全面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系统的重要环节来做,加大力度将城区内外的各种绿化带、绿地、城市公园作为整个城市绿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水源、河流、山地、丘陵、道路,尤其是一些直接影响到生物群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段和关键节点应当建立相应的动植物“栖息地”,增加城市整体的生物联系性,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动植物生存、分布和迁徙的阻力,给城市各种生物更多的自由生长空间。此外,不同城市之间及同一座城市的不同位置的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城市绿化过程中应当将加强绿化特色性建设作为增加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绿化规划部门通过构筑具有城市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多样性格局。充分发挥地方植被的独特作用,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以丰富城市的绿色生态网络。

(二)实施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绿化植物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否科学。因此,要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当根据功能选配植物,除了传统提倡的“草、灌、乔结合,常绿落叶兼顾,慢生速生并存之外,还应重视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如能否为昆虫、鸟类、食草类动物提供食物,能否为蜜蜂提供蜜源,能否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能否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在做好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否保障所种植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当关注各种城市生态园林在规划设计时既要体现主要功能,还应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例如生产型园林应当尽量利用各种庭院、城市垃圾填埋场、城郊空地,建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观赏性的园林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观赏性强的植物资源,主要建立在城市内部、植物园区、景观大道旁,抗逆型园林应当建立在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如工厂区、车流量大、污染重的主干道旁,以实现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第三,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和古木名树,为园林规划设立标尺。古木名树与乡土植物的生长延续经历了长时间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考研,因而可以将其作为当地气候环境的风向标,重视和利用乡土制度和古木名树,能够有效的推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建设,营造长期稳定的城市绿化格局。

(三)更新管理观念,城市规划行为尊重自然选择

针对以往城市绿地规划中忽视自然生态原则,盲目建设管理的情况,今后的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坚持以尊重自然为原则,更新管理观念,尊重自然的选择。首先,对于外来物种的引进问题,在引进指出应当有绿化规划部门协同有关科研机构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希望引进的物种自身属性进行全面的评估,不仅包括该物种对于城市绿化的作用,还应包括今后一段时间内外来物种的适应情况、与本土物种的协调情况等,防止盲目引进带来的外来物种无法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有害生物的入侵。第二,应当依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物种相生相克原理,大力推行生物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人为使用农药化肥的次数和数量,以此防范城市自然环境的次生污染情况发生,也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自我平衡。

四、小结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全面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城市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其绿化过程也应放在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讨论。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将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城市的今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波.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途径[J].浙江农业学报,2009,01:71-76.

[2]高强,黄勇强.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山西建筑,2007,35:346-347.

第6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珊瑚礁是指以造礁珊瑚为主体,所建造的大型钙质礁体,这个礁体能抗拒海浪的搬动和侵蚀,钙质礁体之直径通常在数公尺以上,珊瑚礁的形成是侵蚀和造礁两种力量互相拒抗的互动过程,当侵蚀作用大于造礁运动,珊瑚礁就无法形成,即使已形成之珊瑚礁也会逐渐被破坏分解,这也是珊瑚礁及珊瑚礁生态系所以特别脆弱的原因,因为一旦侵蚀作用大于造礁作用后,再大范围之珊瑚礁都会毁损,依附珊瑚礁生存的礁间生物、软件动物、棘皮动物、甲壳类动物、鱼类、贝类等就无法相互依存共生,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的功能不存在,就会全面瓦解。造礁珊瑚的种类很多,科研记录上的有300多种,东南亚海域分布的珊瑚有1,000多种,是珊瑚种类最多,海域范围也最广,所以,东南亚得天独厚,可谓集珊瑚礁海域之大成⑴。

第一项:珊瑚礁生态系的脆弱

珊瑚礁生态系,是指由造礁珊瑚及其他种类非造礁性珊瑚在海底共生,由造礁珊瑚之造礁作用为主体,建造成大型的钙质礁体,这些造礁珊瑚如轴孔珊瑚、鹿角珊瑚等石珊瑚,当该海域中的造礁作用大于侵蚀作用,珊瑚礁的形成会逐步面积扩大,海底随处分布着造礁石珊瑚和有如美丽花朵般花园盛开的软珊瑚,加上随之而来附着在海底礁石、岩块上的大型海草和藻类,吸引鱼类、棘皮动物、软件动物、甲壳类生物、贝类、无脊椎生物如海绵、海葵、扁虫、多毛类、海鞘等种类之礁间生物的到来共生,就形成一个有如海底热带森林般,有着天然屏障、食物链功能的海洋立体滨纷世界,也吸引大型鱼类如鲔鱼、鲨鱼、类鲔鱼类等至此繁殖、休息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相互依存也生生不息的生态系。

珊瑚礁海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珊瑚礁海域有全球75%的鱼种,及鲔鱼、旗鱼、鲸鲨等高度洄游鱼种繁殖、育种的栖地,以及各式各样具独特性的热带鱼以及多种保育鱼类,如苏眉鱼、斑鱼、蝶鱼和各种贝类,包括保育的砗磲贝、鲍鱼等贝类的栖地,还有4,000种的珊瑚及珊瑚礁生态系中的藻类、菌类,以及尚未被检出分类的生命体。珊瑚礁是珊瑚礁海域能大量形成及珊瑚礁生态系能被建立的最基本元素,有健康的造礁珊瑚就可以形成健康的珊瑚礁聚落,就可以出现珊瑚礁生态系的共生,就会有礁间生物丰富的出现。当共生现象随着珊瑚礁大量、大片、大范围的一再被复制成长,珊瑚礁海域于焉形成,成为海洋中最为缤纷的海底世界,各式珊瑚及棘皮、软件、无脊椎生物及鱼、贝类充塞其间,是海洋生物的种源中心,海洋中重要、特殊物种种源也是在其间孕育而出珊瑚礁望似非常巨大、厚实、勇敢的矗立于海底,抵挡海流的冲击,但也是个非常敏感的生物组织体,十分脆弱,受到大自然环境的变迁、天敌出现及人为的干扰迫害发生⑵,即会产生损害,严重时,整个珊瑚礁聚落完全崩塌,珊瑚礁生态系结束共生现象,海底只剩下被海流、海砂击溃的残破礁体和相互撞击后产生的砂砾、岩块及残存的珊瑚和零星残存的礁间生物。

因为珊瑚礁的殒落和消灭,不是以个位或十位数进行,而是同步的一整片大面积的消灭,例如,澳洲大堡礁,占有3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面积,但在短短十年间,就只因为海底出现棘冠海星,人类无法控制海星成长的数量,就使的澳洲大堡礁消失了一半,对澳洲政府是一大损失,对全球人类而言更是一大折损,幸好可以借助人造卫星、监测仪等应运而生的现代科技,可以协助人类监测、保护海洋中范围辽阔的珊瑚礁海域。

第二项:东南亚珊瑚大三角的重要性

东南亚地区的珊瑚礁建构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量最大,也是范围最广,占全球珊瑚礁海域面积三分之一的珊瑚大三角,也让东南亚成为珊瑚礁间生物生产最丰盛,种类也最多,从大型回游鱼的鲔、鲨鱼类到鲣鱼类,各种小型鱼,包含热带鱼等,从大型多年生贝到小型贝,再到保育类的海马、海龙、海龟、海蛇等,特别且包罗万象的珊瑚礁生态系。不只是属于东南亚人民,而是属于全球人类共有的珍贵资产。

东南亚国家中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个国家珊瑚礁海域面积最大,原因在其国家的岛屿很多,海洋线既曲折又长,适合珊瑚生长水深在20公尺左右的海域在其国家海岸及岛屿、岛礁的领海,邻接区和专属经济海域中广泛分布。所以这三个国家的珊瑚礁海域面积最广,珊瑚礁生态系最完整且丰沛,所以这三个国家的礁间生物生产量特多,以菲律宾为例,鱼类就有7,500种,其他贝类有5,700种,集世界海洋生物物种之冠。

泰国、越南、寮国亦有珊瑚礁海域的形成,其国家海洋生物生产丰富,与其拥有珊瑚礁海岸、领海和邻接区及专属经济海域中之面积广泛之珊瑚礁生态系健康丰富存在有关。缅甸的国家海洋面向孟加拉国湾,亦受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生物物种影响珊,同样拥有瑚礁海岸、领海和邻接区及专属经济海域中面积广泛之珊瑚礁生态系健康且丰富。星加坡则是东南亚国家中面积最小的国家,其海域也与东南亚其他海域无异,是属珊瑚礁海域,星加坡具有海洋生物保育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观念,与其陆地之生态维护一样,很早就规划进行。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全球地区的珊瑚面临前所未有的破坏,根据统计,较严重的地区有超过五分之一范围的珊瑚发生「白化现象。所谓「白化现象就是和珊瑚共生的菌类离开珊瑚株体或死亡,结束与珊瑚的共生作用,不再进行光合作用,珊瑚呈现白化,也即是这株或整片珊瑚死亡,整个珊瑚礁生态系发生结构损害、生产阻碍或整体毁灭「白化现象,和气候异常及毒鱼、炸鱼、弃置垃圾等有关连⑶。

第三项:珊瑚大三角面临灭绝性危机

全球气候异常,大气暖化的影响下,海水温度上升,北极和南极冰融的速度加快,加上陆地冰川的融解排到海中,将使海水水平面上升9到16公尺,对东南亚整体珊瑚礁水域是一大灭绝性危机,因为珊瑚生长在水平面下5~15公尺之间为最适当的深度,如果海平面上升,将使的大部份的珊瑚生长环境改变,也影响其进行光合作用所需阳光的强度,东南亚大三角及其珊瑚礁水域的珊瑚可能要面临的白化危机,周遭国家的渔民不遵守国际规约,对珊瑚礁日以继夜的进行破坏,以珊瑚礁区最常见的毒鱼、炸鱼,一旦渔民将氰化物投入海水中,除了目标鱼如观赏用热带鱼或能卖出高价的斑鱼或苏眉等礁间鱼类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物种幼鱼或非目标鱼类也受到波及,同样被毒害,所以是一个大范围且随机的对珊瑚礁间海洋生物一大伤害,对维护珊瑚礁生态生物多样性的一大障碍。

炸鱼比毒鱼更严重的是毒鱼手法下如果中毒不深的鱼类还有机会逃过一劫,炸鱼则一旦炸药爆开,受到水压冲击的鱼不是立刻死亡就是受伤,被鱼船捞捕上船的,只占所有受害海洋生物的十分之一而已,其余十分之九未立即死亡、昏厥的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因受伤而无法正常生存,不是陆续死亡就是无力逃过食物链中其它高阶海洋生物的追捕,除成鱼外,其它种类的幼鱼、鱼卵和珊瑚本身,以及珊瑚赖以生存的礁石都会被炸断裂,所以,炸鱼是一次毁灭性的捕鱼方法⑷,在珊瑚礁水域国家的渔民,十分惯常使用炸鱼捕鱼方法,已经成为珊瑚礁水域国家的渔民传统捕鱼的方法。

东南亚地区的珊瑚礁造就亚洲地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种源中心,独特且重要的种源中心,除了随时调整适应珊瑚礁生态系本身的自然变迁、食物链的自然运作,以及海流潮汐,温度的变化,天敌的出现,疾病产生等内部沉重压力,还要抵挡外部人类制造的水温上升,浮游生物减少,海洋污染物增加,最严重的是人类冲击性、破坏性捕鱼工具的破坏珊瑚礁栖地,过度捕捞礁间生物造成某些物种灭绝的外部压力,不但未减轻反逐日加重,也使东南亚珊瑚礁有灭绝崩塌的危机出现。

第二节:东南亚各国共同管理珊瑚大三角的合作机制

第一项:珊瑚礁监测中心的成立

所以,有必要集合所有东南亚国家一同研议一套共同协议,以能有效的针对珊瑚礁从内部环境的保护,设置监测器、人造卫星监测,到防止炸鱼、毒鱼、滥捕、走私的监测中心的设置等外部的防制,符合联合国海洋公约、华盛顿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高度回游性鱼类保护协议等国际公约协议的规定,增加港口检查及生物电子卷标的运用,以补强维护珊瑚礁海域管理的效果。

当渔民在毒鱼、炸鱼,破坏海洋生态和环境的同时,珊瑚礁水域周围政府俨然也是共犯结构中的一员,因为政府只是把法律条文制定出来,却不能或无法去执行,不是变相鼓励渔民去犯法、违反生物保育或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吗?要避免市场过度需求造成的恶性生产对珊瑚礁生态系带来严重的伤害,又无法改变东盟自贸区运行过程产生的经贸交流下的市场供需变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东南亚珊瑚礁海域加设一道国际法保护网,对拥有珊瑚礁海域的国家组织起一道区域防御网,以集体的力量共同防护珊瑚礁海域及其生态系。

这点符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条「大自然或其它原因引起即将严重危及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或事件,这种情形,使得「这种国家努力的国际合作,酌情在有关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意的情况下制订联合应急计划⑸。依照「生物多样性公约,应对珊瑚礁水域,采取必要保护或保育措施,以确保珊瑚礁生态系、生物多样性,可以持续长久⑹。

加强东南亚各国珊瑚礁海域的巡逻和珊瑚礁海域生态监测,是一个有效的作法,代表着在东南亚珊瑚礁海域必须有一个珊瑚礁海域环境保护和生态系保育维护的专责机关存在,这就是珊瑚礁监测中心成立和存在的理由。而珊瑚礁监测中心必须配备有在各国珊瑚礁海域的珊瑚礁监测船,来执行珊瑚礁海域环境保护和珊瑚礁生态系保育维护的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监视在珊瑚礁海域作业的各国渔船有无进行非法、破坏性、冲击性的捕鱼行为,有无进行毒鱼、炸鱼、电鱼等,若有立刻制止,并且,进行登临检查、搜证等,做为渔船返港、渔民上岸后追究法律责任与罚金等前置作业的工作。

不能小看一艘珊瑚礁监测船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监测的成果可以带来东南亚地区珊瑚礁海域的正常生产海洋生鲜食品,不会有珊瑚礁海域环境恶化、生态系整体崩落的危机产生,对东南亚地区粮食的稳定,社会的安定有绝大的维护作用和功能,而且花费不大,东南亚开发中国家均可负担的起,比较起可预见的巨大收益,这种开支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珊瑚礁海域和珊瑚礁生态系的永续经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在各国珊瑚生态系最为丰富、海洋生物生产量最多的珊瑚礁海域设置珊瑚礁监测点--一艘专人专职的监测船或一艘由退休老渔民、老旧渔船改装的监测船,就能达到生态保育和经济发展并存共荣的结果。

第二项:制裁破坏性捕鱼行为

东南亚现行严重违法捕捞珊瑚礁间鱼贝类、甲壳类生物的方式是由中型散装货轮改装之大型渔船,当其由外地来到珊瑚礁海域的环礁、岛、礁时,即由船上的吊杆滑车吊放二、三十只小舢舨,每艘舢舨坐两个人,开始分散朝珊瑚礁间鱼贝类、甲壳类生物聚集处前进,抵达定点后,使用氰化物开始毒鱼,一瞬间,海面上浮起大片的鱼类,舢舨上的两个人开始以网收集捕获物,有珍贵的斑鱼、蝶鱼或大型苏眉鱼或多种高价值鱼类,还有热带鱼等,均装入舢舨的集鱼网中,等待渔获复苏后再分类收集一定数量的渔获后,又再驶回母港,交给直营的餐厅或销售给其它需求者。

针对这类渔船予以强力管制管辖以及制裁是未来的焦点,如果各国联合起来为保护、保育珊瑚礁而努力,让这些高度违法的破坏性捕鱼行为可以减少或消除,以何种方法去减除这些渔船的数量,是不发给这些渔船所需要的「捕鱼证,还是各国修法禁止子母船的大型渔船进入珊瑚礁海域以毒鱼、炸鱼等非法捕鱼。通过珊瑚礁保护协议再在其国内着手修法规定珊瑚礁海域只准小型机动船作业,以期对珊瑚礁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的伤害和冲击降到最低,因为小型机动渔船的成本有限,扣除渔船折旧、渔工薪水、燃油和规费、税金外,最大的变动值是收益,规定小型机动渔船的船主、渔民以传统的捕鱼法捕鱼,以小型渔网或设陷阱或其它合法手段捕鱼⑺。

东南亚珊瑚礁海域有别于其它海域如日本、韩国东北亚海域是大型围网渔船进行围捕捕捞的活动较多,东南亚珊瑚礁海域因受限于岛屿与沿岸地形和珊瑚礁礁石分布广阔,以小型机动渔船为主,这也是目前国际间最不受到管制的渔船,也是东南亚珊瑚礁海域有亟需要制定协议或公约,对小型机动渔船的捕鱼活动,进行管辖和渔捞数量统计。

每年台湾东港的渔船在东南亚珊瑚礁海域利用延钓绳捕捉黑鲔鱼⑻,这些小型机动渔船深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海域,不只专属经济海域,有时进入领海冒险作业捕捞黑鲔鱼,成果丰硕,曾经于1997年创下1万8千尾黑鲔鱼的捕捞记录,小型机动渔船是供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主要供给者,且以沿岸或近海作业为主,在珊瑚礁海域进行捕捞活动的渔船,以小型机动渔船为最多,珊瑚礁保护协议欲管辖的渔船,也以小型机动渔船为主。

珊瑚礁保护协议一来可有效管理管制、管辖国际公约、协议中漏失掉的一环一小型机动渔船,而且在东南亚地区而言,是小型机动渔船数量最多的一块,将这些原本不受到严格管制管理的小型机动渔船纳入管辖范围⑼,对东南亚地区国家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伤害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尤其对脆弱易受到损害的珊瑚礁生态系更是比任何一个保育计划更有成效的保育措施。小型机动渔船在珊瑚礁水域的作业管制比照「跨界鱼种协议的规定,凡在东南亚珊瑚礁海域有过重大的危害海洋环境或生态保育的小型机动渔船将被撤销捕鱼许可证禁止进入海域捕捞;所有在东南亚珊瑚礁海域进行捕捞的小型机动渔船制列名册控管;在各国管辖范围内,划定几个监测区块,由区块中驻点的监测渔船或岸上监测点发挥监测作用,一旦有渔船违规捕鱼行为或已被撤销捕鱼许可的渔船入该区块作业,由监测站发出警告或通知监测点监测船进行登临检查禁止捕捞或搜证的动作,最后并予以驱离或将证据送交港口调查处理。

第三节:「东南亚珊瑚礁保护协议的法理基础

第一项:「珊瑚礁保护协议与「跨界鱼种协议

「跨界鱼种协议规定,当跨界鱼种和高度洄游性鱼类涉及多国时,应建立「区域渔业组织与「分区域渔业组织进行养护与管理,「跨界鱼种协议也规定,具区域会员国身份的船籍国对悬挂其国旗之渔船,仍具有最优先之管辖权,若具区域会员国身份的船籍国不允许区域渔业组织之船舶对悬挂其国旗之渔船行使登临及检查等管辖权,则有义务对违规之渔船进行调查、之管辖责任我国与东盟十国现实上已于2010年结合成自由贸易区,符合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为了共同维护东南亚珊瑚礁生态水域,包括我国的南海、海南岛、台湾珊瑚礁生态系水域在内的广大范围所谓印度洋--太平洋珊瑚礁生态系海域在内的亚洲海域,应在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考虑建构一个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为目标的共同协议。

在这一个以保护珊瑚礁为主要目标的协议下,促进通报、信息交流和磋商,也就是订定多边或区域协议,共同解决珊瑚礁生态系海域,将来可能面临的海水上升淹没大部份珊瑚礁,珊瑚礁生态系遭到其它大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污染的损坏、非法捕鱼的破坏,或珊瑚礁生态系本身发生生态不平衡而崩塌,或珊瑚礁生态系物种发生不正常死亡灭绝,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对珊瑚礁生态系的严重伤害,以协议的形式,结合所有缔约国的力量共同努力维护珊瑚礁海域的健康存在。

维护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可以共同建立珊瑚礁生态保育中心,在各国管辖范围内划分珊瑚礁生态系监测区块,再在每个区块设置珊瑚礁监测船,并将这些监测船联集起来,成为珊瑚礁生态系监测网,这些监测船使用共同的频率,进行相互的讯息交换,有违法捕鱼或其它违反珊瑚礁保护和生态保育的侵入,或破坏活动时相互通报支持,并且进行犯法行为的调查和搜捕。

所以,一个反应快速,机动性且快速抵达、搜捕违法渔船的监测网和足够数量的监测船,是「东南亚珊瑚礁保护协议必要的设置,在各国管辖范围内各自管辖其监测区块中的珊瑚礁水域,管辖重迭区亦然,具管辖权的各国均有权力管辖该管水域的珊瑚礁生态。

珊瑚礁保护协议类似区域渔业合作组织的组成,但更为注重管控渔船和捕鱼行为,目的在增加对东南亚海洋环境,尤其是东南亚珊瑚礁海域的保护及珊瑚礁生态区环境的保育,也即是对渔船捕捞行为所代表的生产活动,透过协议管控渔船的生产活动,希望渔民有良好的收入,但对生态保育和海洋环境产生破坏的捕捞行为不但严格禁止,并且有监测中心、监测网、监测渔船、岸上测监人员监测管控破坏性捕鱼行为的发生,并有罚款、刑责等,对渔船捕获的珊瑚礁礁间鱼贝类、无脊椎、甲壳类等生物的渔获必得经过监测中心或港口人员的检查,并附上合格标签,方能进入市场销售或外销到其它国家市场。

珊瑚礁保护协议从小型机动渔船在珊瑚礁海域的作业生产和销售这两个大项目进行管制,透过这两个项目的管制和管理,达到生态保育和保护海洋环境的结果。既然渔民必然在海上使用渔网及其它捕捞技术、仪器进行谋生活动,且渔民的生产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数据中占有一定的份量,东南亚国家不但无法忽视,反而十分重视渔民的生产活动是否足以支应其家庭生活之所需,及支持市场鱼贝类的供给需求量。为能同时维持市场所需要的生产量、渔民的家计,又能维护珊瑚礁的生态系和保护海洋环境,是东南亚各国政府集合各国力量的创设珊瑚礁保护协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免渔民的生产活动不足以支应其家庭生活之所需时使用毁灭性捕捞方式,对珊瑚礁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严重的打击⑽。

依照海洋专家Bodansky, D.的说法,既要维持海洋生产力,又要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的自然运行,就必须提出合理有效又合乎海洋永续经营的管理办法⑾,要达成此一目标,就是解决经济与环保是否有利益一致的策略和做法存在,经济与环保并不冲突,以珊瑚礁海域为例,鼓励在珊瑚礁海域或进行捕捞的小型机动渔船,使用传统的捕捞方式,以陷阱或撒网或,其它不对珊瑚礁海域生态系带来破坏和冲击的捕鱼法进行生产对珊瑚礁海域而言,既不要破坏珊瑚礁的生态和原有的海洋形貌,又要让在珊瑚礁海域作业的船只得到丰盛的渔获,足以供应市场所需,足以让渔民取回油料、渔船折旧、渔工工钱及渔业规费等成本的开支,还能有收益养家活口及缴纳政府税收。

第二项:「珊瑚礁保护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提及国际组织合作的部份有第13条,公众教育和认识「缔约国应促进和鼓励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所需要的措施的理解,并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进行宣传和将这些题目列入教育课程;酌情与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制定关于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 的教育和公众认识方案,及第14条「影响评估和尽量减少不利影响条文内容「在互惠基础上,就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对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活动促进通报、信息交流和磋商,其办法是为此鼓励酌情订立双边、区域或多边安排。

第15条「如遇其管辖或控制下起源的危险即将或严重危及或损害其它国家管辖的地区内或国家管辖地区范围以外的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应立即将此种危险或损害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国家,并采取行动预防或尽量减轻这种危险或损害「促进做出国家紧急应变安排,以处理大自然或其它原因引起即将严重危及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或事件,鼓励旨在补充这种国家努力的国际合作,并酌情在有关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意的情况下制订联合应急计划⑿。

我国与东盟十国在2010年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符合「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所提之「有关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且东盟十国和我国都面临珊瑚礁生态系,因全球天候因素或人为捕鱼方式违法,造成严重的损害,若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小组的推估,倘若全球无法将「节能减碳的目标达成,则因气候异常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是无可避免的话,则我国与东盟应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条规定的情况下「以处理大自然或其它原因引起即将严重危及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或事件,鼓励旨在补充这种国家努力的国际合作,并酌情在有关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意的情况下制订联合应急计划⒀。

第三项:「珊瑚礁保护协议与「六国保育宣言

这类应急计划可以是如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索所门等六国的「六国保育宣言,也可以是一项长期的合作计划,旨在保护珊瑚礁生态的完整免于被破坏,这些合作计划包括珊瑚礁监测网的设置或通报,讯息中心的成立和交流或是区域或多边的协议、公约俱可,目的在有效的完成区域性整合,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东南亚珊瑚礁生态系的海域进行保护,并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生物多样性健康,持久的存在和使用。例如「六国保育宣言

东南亚珊瑚大三角及的珊瑚礁生态系地区的未来亮起红灯,也因此促使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帝汶、所罗门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六国在美国自然保育联盟和世界银行的资助下,发表「六国保育宣言⒁,旨在保护珊瑚礁大三角的永续存在和利用,保全珊瑚礁的生态系健康发展。所以,由美国利用规律经过的人造卫星进行监视、记录珊瑚大三角白化面积的变化以及范围位置等,提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六国针对白化严重地区予以救助,减少破坏性捕鱼的入侵,降低珊瑚礁的被损坏面积,并且,提出保护措施和保育计划,最简单且有效的作法就是,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建立「珊瑚礁保护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确实将部份珊瑚大三角的范围划拨出来成为「珊瑚礁保护区。

「六国保育宣言保护珊瑚礁最重要的行动是使用美国人造卫星规律的进行「监测,也即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7条,查明与监测条文如下:「每一缔约国应尽可能并酌情,特别是为了第8条至第10条的目的;查明对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要顾及附件一所载指示性种类清单;通过抽样调查和其它技术,监测其影响的各种方法维持并整理依照以上从事查明和监测活动所获得的数据。⒂

人造卫星是一种有效的监测工具,可从中获得正确的数据,可以判断研究损害的面积和位置,尽快做出补救工作等措施,符合「合约所述「通过抽样调查及其它技术,监测依照以上1项查明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份,要特别注意那些需要采取紧急保护措施以及那些具有最大持久使用潜力的组成部份「查明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产生或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过程和活动种类的需求,但人造卫星毕竟在高空或低空通过,进行影相扫描摄影,对整体大范围面积的珊瑚白化作用的监测和查明确有帮助,对白化面积的扩大或缩减、座落何处功能和作用无可取代,符合公约「通过抽样调查及其它技术,监测依照以上1项查明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份,要特别注意那些需要采取紧急保护措施以及那些具有最大持久使用潜力的组成部份。

在东南亚珊瑚礁海域有必要依国家管辖范围划分多个监测区域,成立监测网分别对珊瑚礁海域及其间珊瑚礁生态系生物多样性组成的部份,进行密切的监控,尤其「对需要采取紧急保护措施的地方,做出立即的反映和应对措施⒃。

此项设计和考虑符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4条「影响评估和尽量减少不利影响条文内容「在互惠基础上,就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对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活动促进通报、信息交流和磋商,其办法是为此鼓励酌情订立双边、区域或多边安排,及第15条「如遇其管辖或控制下起源的危险即将或严重危及或损害其它国家管辖的地区内或国家管辖地区范围以外的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应立即将此种危险或损害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国家,并采取行动预防或尽量减轻这种危险或损害。

也符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5条「合作,「每一缔约国应尽可能并酌情直接与其它缔约国或酌情通过有关国际组织为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并就共同关心的其它事项进行合作⒄。促进做出国家紧急应变安排,以处理大自然或其它原因引起即将严重危及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或事件,鼓励旨在补充这种国家努力的国际合作,并酌情在有关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意的情况下制订联合应急计划⒅。

第四节:永续发展珊瑚礁水域的经济利用---「海洋牧场

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5条至72条提高海洋的生产能力和生产量,就必须借重沿海国的养护条件和能力,东南亚各国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广阔,生产力最丰富的珊瑚礁水域,依目前情况看来,尚属保护良好,因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去几十年来虽有进步,但并未发生结构性的大变化,因此,珊瑚礁水域的生产量属尚可接受范围,未受到市场过度的压力而发生严重的过度生产,导致生态系完全被破坏的程度,所以,趁现在尚未进入市场巨量需求并因此带动恶质捕捞行为,造成珊瑚礁水域全面溃败之前,应及早结合区域合作的力量,组织一个完善的保护网,以保护东南亚这一片人间瑰宝的珊瑚礁水域能健康的存在⒆。

如何突破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达到区域国家间的共识,组织起保护东南亚珊瑚礁水域的国际合作,能真正落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华盛顿公约的宗旨和内涵⒇,能真正养护东南亚珊瑚礁水域健康存在,且在未来发挥海洋生产基地的作用。

珊瑚礁水域是唯一能提供生物多样性丰富存在的浅海水域,因其生态系的特性能吸引各种洄游性鱼类、跨界鱼种及其它高价值鱼类来珊瑚礁水域觅食、繁殖,是因为珊瑚礁生态系中的鱼群种类及数量特别丰富。

掌握珊瑚礁水域的这一特性,就可以进行珊瑚水域的经济利用,成为生产海洋生物的生产单位基地,利用珊瑚礁水域自然的生态系,只要有适当的种源种苗即可进行大规模的养殖,选择早熟型、短小体型、重量适中的高经济鱼种,进行生态系的养殖,一定时间内就可以有一定数额的生产量出现,补足市场需求的不足,就可以良性循环的遏止过渔、破坏栖地、冲击式捕鱼或毒、炸、电鱼等非法捕鱼行为的次数,相对的,对珊瑚礁水域或全球其它渔场的破坏就会减少许多,也提供全球各大渔场或珊瑚礁水域中其它生物、生态系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生物多样性公约有极大部份在于生物「遗传资源技术的取得和转让,以及信息交流,技术和科学合作,以及生物技术的处理及其惠益的分配和资金的提供,财政支持和鼓励等。

保护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也最重要的、也必需持续长久经营的珊瑚礁海域生态系的健康存在(21)。

「跨界鱼种协议珊瑚礁水域国家的政府若真正落实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保育珊瑚礁生态系,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内容,首先应依第八条「就地保护的规定,「每一缔约国应尽可能并酌情,建立保护区系统或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在东南亚地区应重点保护珊瑚礁生态系,建立全区域的珊瑚礁保护区(22)。

利用天然的珊瑚礁生态系环境自然产生的生态系食物链做为生产手段,不只是高经济价值鱼种如鲔鱼、鲣鱼、旗鱼,任何适合珊瑚礁水域的高经济价值鱼种均可以同样的方式,在实验室中育种,养大到一定程度后,放养于用特殊渔网圈围的珊瑚礁养殖海域中,利用自然的生态系管理方法养殖这些高经济价值鱼种。依照公约规定「管制或管理保护区内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生物资源,以确保这些资源得到保护和持久使用、「在保护区域的邻接地区促进无害环境的持久发展以谋增进这些地区的保护「除其它外,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计划或其它管理战略,重建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促进受威胁物种的复原(23)。

生态学家、生物专家、基因学者可以创造一个生命,一个新的物种,但他们没有能力恢复一个已经丧失生机的生态系,例如珊瑚礁生态系,就无法在实验室中被复制出现,因为当中牵涉太多,微生物、菌类、藻类、浮游生物,而那些才是让珊瑚礁水域生机蓬勃,鱼、贝、虾等群聚的主要原因。

有一天,东南亚各国终于有能力可以实现妥善且大规模开发珊瑚礁水域成为养殖高经济价值鱼种的「海洋牧场,但在这之前,就必须先把东南亚珊瑚礁水域环境和生态系保护良好,而首先必须运用区域合作的力量,共同推动并签署「东南亚珊瑚礁保护协议,否则,即使有实现「海洋牧场技术到位的那一天来临,东南亚珊瑚礁水域环境和珊瑚礁生态系早已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注释:

⑴Rubec, P. J. 1988. The need fo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hilippine coral reefs.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3 (1-2), 141-154.。

⑵2009年,台湾海巡署资料。东沙群岛一年几千航次的违法炸鱼、毒鱼事件发

⑶2006,邵广昭,珊瑚礁等重要栖地应禁止音响驱鱼、三层流刺网、电气拖网等非法。或冲击式、破坏式捕鱼工具捕鱼法

⑷Johannes, R. E. and M. Riepen. 1995.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Live Reef Fish Trade in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82 pp.禁毒鱼使用陷阱

⑸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条。

⑹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

⑺Johannes, R. E. and M. Riepen. 1995.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Live Reef Fish Trade in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82 pp.禁毒鱼使用陷阱

⑻L?kkeborg, S. 1990. Reduced catch of under-sized cod (Gadus morhua) in longlining by using artificial bait. Can. J. Fish. Aquat. Sci. 47: 1112-1115.

⑼胡念祖,国际渔业法体制之演进趋势与转变,中国水产月刊第541期,民国87年1月。跨界鱼种协议

⑽Johannes, R. E. and M. Riepen. 1995.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Live Reef Fish Trade in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82 pp.禁毒鱼使用陷阱

⑾Bodansky, D. 1991. Law: 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Environment 33:

⑿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条。

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条。

⒁2009.9.1,公共电视新闻,「全球1.2亿人依赖珊瑚维生,今年5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帝汶、所罗门、巴纽六国共同签署珊瑚大三角宣言,世界野生基金会到本纪末指出,到本世纪末,珊瑚大三角将因全球暖化消失。

⒂生物多样性公约第7条。

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之10条。

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5条。

⒅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条。

⒆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宋燕辉研究员,「永续发展世界高峰会执行计划在国际、区域、次区域、国家及地方上,被研拟出来,真正能解决渔业问题有赖区域合作,采取集体执行措施包括强制法律规定、强制性法律规范。

⒇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宋燕辉研究员,「永续发展世界高峰会执行计划在国际、区域、次区域、国家及地方上,被研拟出来,真正能解决渔业问题有赖区域合作,采取集体执行措施包括强制法律规定、强制性法律规范。

(21)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条。

(22)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

第7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例如向大气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该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立足于气候变化生态因子,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性产生的影响。

一、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根据IPCC的报告显示,相比186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升高了0.6℃左右。到了210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要比2000年升高3到4℃左右,同时,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地球上会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动植物濒临灭绝。目前全球仍然处于上升时期,如果温度过高,会引起整个地球系统的紊乱,从而引起大批动植物的死亡,因此随着海洋表层温度的上升,对海洋生物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温度上升对海洋生物物种分布的影响

一般来说,影响海洋生物物种分布的因素是水温、海流以及盐度,与陆生生物不同,海洋生物的迁徙非常频繁,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种分布会呈现纬度变化,例如当海洋表层温度上升时,英吉利海峡附近的生物数量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为了需求物种的延续,海洋生物会离开原本的栖息地,迁徙到更适合生存的地方。因此,自从1860年以来,暖水性生物已经向北移动了3100km左右,因此英吉海峡附近的冷水性生物的比例下降,大量的暖水性生物选择到英吉利海峡来栖息,可以说水温变化会改变海洋生物的栖息范围。

2.温度上升引起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温度上升时引起珊瑚礁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温度的持续上升,大西洋的珊瑚礁出现了大范围的珊瑚白化的现象,而在1860年以前,珊瑚礁白化的出现频率在十年到二十年间出现一次。因此温度上升对热带海域的物种组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在海域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还会引起海洋生物的大批死亡。例如在1980年到1981年之间,大西洋的表层海面突然上升了2度,这不仅造成大量原生生物的迁徙,还使珊瑚礁鱼类的物种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给该海洋的生物组成造成大量影响。除此之外,温度上升还会海洋生物的性别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上升会导致还会繁殖后代雌性比例远远高于雄性,这会给族群的繁衍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暖越发明显,而且我国的近海洋表层温度也不断上升,根据国家海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厦门海域的水温,在1965-1990年间,上升了0.2℃,1960年-2003年间,华南近海海洋的表层温度增长率为0.012-0.019℃/a。

二、CO2浓度上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大气中CO2的含量越来越高,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如今大气中CO2的含量增长了近一倍,CO2浓度升高会引起海水PH值降低,从而影响海洋中的碳酸盐系统的化学平衡,对海洋的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CO2浓度上升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海洋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下降,从而导致贝类生物的骨骼脆弱化,可以说,贝类生物和珊瑚礁受CO2影响尤为剧烈,造成大批贝类生物死亡,降低珊瑚礁的分布范围,因此可以说CO2浓度上升对海洋生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CO2浓度的增加还影响藻类生物的光合作用能力,CO2浓度增加,藻类生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就会随之下降,而以藻类为食的非钙化鱼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三、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据IPCC报告显示,20世纪时,温度上升导致全球的海平面平均上升10-20cm,预计2100年,全球海平面的将比1990年平均升高9-88cm,在这期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09-0.88cm/a。在我,各海域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地方为南海,研究认为,海平面上升与海水变暖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CO2排放的增加,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还在持续的提高,已经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将会遭到破坏,而大部分生物会向内陆迁徙,这种迁徙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海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受人类的活动影响,海岸附近的生物会消亡或遭受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持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影响海洋病原生物的传播

研究认为,温度上升,会造成还会变暖,一些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传染期延长,从而导致了海洋病原虫的快速传播。此外,温度上升还会增加海洋原生物疾病的传播率,使节肢生物受到一定的影响。据一份调查表明,冬季变短则会加快霍乱、牡蛎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导致海洋病原生物的扩展,从而引发海洋物种疾病的爆发,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2.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气候变化还会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存在反馈机制,例如随着冬季暖流的加强,暖水种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组成会有所改变,但也会造成营养类群和功能类群不匹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人类对海洋物种的认知还不够全面,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加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促进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建国,WilliamW.L.Cheung,陈彬,周秋麟,杨圣云,GuanqiongYe.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2,06:745-754.

第8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林业发展;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后,林业的指导思想由“木材永续利用”发展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的核心问题由永续利用变成森林经营。森林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培育健康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跨度是森林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原则是模拟自然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是森林经营计划的作用。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提高森林质量、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效提高森林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大幅增加,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工作,出现“重采轻育、重造轻抚、重量轻质”的现象,导致森林质量低下、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森林生态效能的发挥,甚至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森林长期缺乏抚育经营,生长不良,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有资料表明,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森林质量的降低。

2.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而正确的森林经营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密切关系。以往的森林经营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营造人工林,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二是以营造速生丰产型的人工纯林为主,缺乏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三是经营目的性强,形成单一物种组成的森林景观,造成生物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减退。就抚育经营而言,不同的间伐强度或间伐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均有影响。科学合理的运用森林经营措施,既是维护森林多样性的手段,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

3.增加森林碳汇效能

碳汇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国际上称之为“碳汇”。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吨。我国现有1.05亿公顷中幼龄林,其中近5000万公顷急需开展抚育经营,因此,加大对现有森林的抚育经营力度,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才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森林碳汇的根本途径。

4.如何开展森林经营

4.1运用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理念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1898年由德国林学家Gayer提出的。近自然经营理念是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固有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按照森林本身的适应性,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而进行经营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近自然理念强调以现有林为基础,根据林木生境,按照森林演化规律,采取恰到好处的经营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又有利于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4.2培育森林的基本方法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可以补充目的树种,即补植补造,可以清除干扰木,即各种类型的采伐。不能把森林经营简单地理解为抚育采伐,森林经营原则是模拟自然过程,森林的自然过程是连续覆盖的过程,最后由顶级树种和伴生树种形成稳定群落。我们就要模拟这个过程,培育目的树、保留伴生树、清除干扰木和病腐木,把更多的自然资源用于目的树种的培育,增强森林活力和健康。

4.3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森林的多样性决定经营措施的多样性。根据各类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确定正确的森林经营措施,既需要实践经验也需要理论知识。什么时候栽什么树,什么时候采什么树、采多少,要有一个长期计划,这是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工作。

第9篇: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棉花材料棉花材料均为鲁棉研28,由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提供。

1.2方法

1.2.1试验设置。设置春季直播棉田、育苗移栽、麦后移栽、麦棉套种、棉蒜套种、棉瓜套种各1块(面积不小于200m2),常规农事操作。试验点设置在山东省定陶县植保站试验基地。

1.2.2调查方法。自棉花出苗(5月5日左右)至10月10日,每5d调查一次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每个处理随机调查3个样点,每个样点顺行调查25株棉花,每点的数据(即25株棉花的调查数据)单独记载。伏蚜只调查每株上部倒数第三片展开叶上的数量。

1.3数据处理

1.3.1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及优势集中性。按以下公式[4-5]计算:其中Pi=Ni/N,Ni为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N为总个体数,S为物种数。

1.3.2方差分析。应用DPS 7.0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方差分析[6]。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及其群落生物多样性

2.1.1不同栽培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由表1可见,3种栽培方式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有较大的差异。麦后移栽棉田的昆虫个体总数最多,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和春季直播棉田;物种数最多的是育苗移栽棉田,其次是春季直播棉田和麦后移栽棉田;害虫种类数最多的是麦后移栽棉田,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和春季直播棉田;天敌种类数最多的则是春季直播棉田,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最少的为麦后移栽棉田。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有较大的影响,对物种数和害虫种类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2.1.2不同栽培方式棉田主要昆虫生物多样性。由表2可见,3种栽培方式棉田昆虫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有较大的差异。春季直播棉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高,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最低的是麦后移栽棉田;优势集中性则是麦后移栽棉田最高,育苗移栽棉田次之,春季直播棉田最低。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昆虫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集中性影响较大,麦后移栽棉田与另外2种棉田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

2.2不同套种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及其生物多样性

2.2.1不同套种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由表3可见,3种套种方式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具有较大的差异。昆虫个体总数、物种数、害虫种类数以麦棉套作棉田最多,其次是棉瓜套作和棉蒜套作棉田;天敌种类数最多的是棉瓜套作棉田和棉蒜套作棉田,最少的是麦棉套作棉田。由此可见,不同套作方式对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有较大的影响,对物种数和害虫种类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2.2.2不同套种方式棉田群落多样性。由表4可见,3种套作方式棉田昆虫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有较大的差异。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棉蒜套作棉田最高,棉瓜套作棉田次之,麦棉套作棉田最低;优势集中性以麦棉套作棉田最大,棉瓜套作棉田次之,棉蒜套作棉田最低。由此可见,棉田昆虫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集中性受不同套作方式影响较大,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