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工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

第1篇: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策略

化学工业本身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估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在对化工行业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时,需要根据化工行业的特点来进行评估,从国家政策、清洁生产等各方面进行技术性审查。化工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该项目的规划选址,所以在进行评估时应当重点加以关注。

1、化工建设项目的特点

1.1环境危害及其风险大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世界上有超过600万种的化学物品,而其中70%以上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比如说,甲醛,硫化氢已经氨苯化合物等,以上化学物品具有强烈的致癌以及导致基因突变的危险性。医学证明,在已知的致癌因素中,80%是由于环境因素,含有毒性的化学物质达到80%以上。尽管化工建设项目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风险。

1.2品种复杂、“三废”处理难度大且数量多

现代化工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原材料品种比较复杂,而且大多数具有强烈的毒害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化工建设行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以及环境风险。化工项目所释放的“三废”物质具有复杂的成分且处理难度大。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有害气体以及难降解的工业污染物,是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存在环境风险的关键因素。

1.3生产工艺具有连续性、生产技术稳定性差

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生产连续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流程性。生产工艺也比较复杂。一旦投入到生产状态,就只能进行周期循环,进行周期性停止,否则就会污染环境,甚至产生安全事故。就我国当前化工行业技术水平来看,许多企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客观条件较差,工业设计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质量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设备事故频发,造成环境污染。

2、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存在的问题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是环境影响审批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责任比较重大。它主要是通过整合社会各种技术资源与力量,再根据现场调查进行科学的判定,最后作出合理的选择,提出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建设观点和要求。而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进行评估,需要,结合化工行业自身的特点,以确保评估的合理有效性。以广州某化工建设项目为例,简要阐述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评估标准覆盖面不广

化工产品种类众多,用途也比较广,然而当前的化工项目环境评估技术只能在农药、石油以及制药等方面这些研究,无法实现环境影响因素的全面覆盖,也无法满足环境评估技术方面的需求。

2.2技术标准不完善

就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方面的导则中还没有对专家库建设规范性的要求,很多问题无理可循、无据可依,化工建设项目的规划发展以及相关评价的方面内容过于简化,导致相关导则中没有明确的提出相关的要求与标准。

2.3工程技术评估不深入

技术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就是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的评估,只有具备基础资料、特征参数以及具体污染物的排放的相关数据才能得到工程分析的结果,但是当前环境评估中所涉及到的基础资料较少,导致无法深入地进行工程技术评估。

3、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

化工生产行业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本文主要从环境风险评价体制、项目定性、规划选址、清洁生产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这五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确保化工项目正常建设的关键点之所在。

3.1技术评估标准覆盖面逐步扩大

随着行业的整合与发展,未来化工项目环境评估的技术也会逐步实现环境影响因素的全面覆盖,包括农药、石油以及制药以外其他行业也会受到影响与有效控制。这些要素需要覆盖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所以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要点的关键主要是建立环境风险评价体制。

3.2完善技术标准的制定

要想提升技术标准的制定水平,促进行业的整体规范化程度,首先就要根行业发展现状对项目的规划发展以及技术评价方面的内容进行约束与技术标准制定。其次是做好物料平衡状态分析标准制定工作,严密监控不同环节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然后进行整合,进行综合性分析。

3.3深化工程技术评估环节

化学项目建设一定要满足施工区发展、土地利用、行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的整体需求,否则就会产生安全隐患以及环境问题。化工项目建设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项目选址,否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给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4加强对污染的有效预防与治理

在化工项目生产时,三废物质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其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

3.5严格响应国家产业政策

在化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国家产业政策对该项目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主要包括限制淘汰性与鼓励发展性政策。限制淘汰线政策主要是针对资金投入多、生产效率低并且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禁止此类企业的生产活动并加速其淘汰进程。而鼓励发展性政策主要是针对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对倡导降耗节能、节能减排以及超低污染的新兴企业采取支持的态度。比如说,重点开发新分离、先催化、聚合物改性以及生物化工等各项先进技术,大力支持化工新材料、新型合成材料等生产技术的研发。因此,化工建设项目需要紧跟政府的步伐,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规定进行建设,这也是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

总结:

综上所述,化工建设项目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确保现代化工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

药学

(Pharmacy)

药学(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是生物医药行业的主体专业。药学科学与化学,生物学,医学紧密结合不断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防病治病的新药,同时也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由于近些年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就业渠道广,药学毕业生一直处于供需两旺的状态,就业单位主要有政府卫生药监部门、药检系统、科研机构和高校、医院、制药企业、医药销售公司、连锁药店等。此外,医药卫生媒体、日化和精细化工行业也对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大需求。

美国是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拥有辉瑞、罗氏、强生、礼来等制药巨头。德国是欧洲制药业的传统强国,拥有拜耳、默克集团、勃林格殷格翰等知名药企。国外药学及相关专业大多是在医学院中开设,比较知名的院校有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伦敦大学药学院,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东京大学等。此外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27个研究所与研究中心也有开展药学研究,招收本领域的博士和博士后。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中药学专业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目标是培养掌握中药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科研实践操作能力,能从事中药品种质量评价控制、有效成份分析、中药炮制制剂、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由于中医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与辩证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药文化,因此,即使在以“西药”(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物为主导的今天,中药在中国仍然举足轻重,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影响力。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同仁堂”、“东阿阿胶”、“白云山”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企业。现实表明,“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已不再是一句口号,现代中药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尤其是东亚地区有广泛影响力,开展本领域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比较多的集中在东亚国家和地区。韩国的延世大学,首尔大学以及日本的岐阜药科大学、九州大学、近畿大学均开设了相关专业。此外,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香港大学、浸会大学、澳门大学也设有中医药学院。

制药工程

(Pharmacy Engineering)

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制药工程专业在名称上是新的,但是从学科沿革来看她的产生并不是全新的,是相近专业的延续,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

1995年,第一个全美范围内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在制药工业最集中的州——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诞生,标志着制药工程教学的开端。全美排名前三的院校分别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聘请了很多从事跨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者作为学生的老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让学生更好更精的学习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学校还会经常召开交流会、座谈会等,并经常请一些大牛莅临,与医药领域的最前沿的机构共同培养出制药工程的专业人才。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以生物学和化学为主干学科。生物技术药物以基因工程、抗体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源自生物体内,用于体内诊断、治疗或预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疫苗、多肽和核酸类药物。近些年,基因科学、蛋白质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DNA生物芯片和药物基因学等领域中的突破,使对疾病的攻克进入“靶向治疗”分子水平。靶向药物较传统药物在特异性和安全性上具有优势。以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例,2011年,单克隆抗体药物以480亿美元的销售额继续领跑全球市场,同比增长20%。在未来的5年中,专攻新药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其合作的制药公司,有望推出数百种一类新药。

生物技术为应用型的宽口径专业,主要培养医药、食品、生物检测领域科技人才。由于生物技术属于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特性,技术依赖、知识密集的特点突出。因此,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本科生就业较为困难,属于教育部公布的10大本科“红牌专业”。本科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最好攻读博士,并且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该专业知名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

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各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促进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在不同的研究方向均获得了显赫成果。除此之外,业内公认的知名研究机构还有冷泉港实验室和巴斯德研究所。

生物制药

(Biopharmaceutical Science)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制药专业(BPS)的专业名称非常细化,所以开展BPS教育的海外学校并不是很多。比较有名的是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具有专门的生物制药专业,提供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的范围涵盖了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分子生物学、毒理学、癌症研究等等。其他提供BPS课程的大学还有University of Ottawa(渥太华大学),King's College London(伦敦国王学院),Okayama University(冈山大学)等。

中国药科大学的生物制药专业属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能够受到生物技术方面的良好培训。专业侧重点在于生物化工及现代工业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及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和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专业技能。

武汉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属于药学院。专业侧重点掌握生物学和药学及相关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第3篇: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毕颖(1978-),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化工大学督导中心,讲师。(辽宁 沈阳 110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57-02

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组织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其目的是保证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华盛顿协议》是最早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旨在通过校准、系统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保证工程教育质量,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目前共有15个正式成员、5个预备成员。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经有96所高校129个专业点通过了“专业认证”。

二、我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发展情况

中国的化学工业诞生于1927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教育部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适应性的专业调整精神,将原有的化工类大部分专业整合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覆盖了以前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部分)、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可直接到化工、炼油、制药、能源、冶金、轻工、材料、环境等工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成立于2006年,截止到2012年已对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17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了认证试点工作,其中延长有效期的高校有8所。2013年将对我校、中国石油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认证。如表1所示。

表1 截至2012年我国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高校

年度 学校 年度 学校

2012 浙江大学 20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四川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华南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2009 浙江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2011 合肥工业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郑州大学 2008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化工理工大学 200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浙江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2010 天津大学 2006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三、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化工行业飞速发展,化工专业范围的扩大和跨学科发展愈来愈明显,而且成为高新科技不可缺少的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的综合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趋体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多学科渗透、新兴学科涌现等特点。高校作为孕育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是化工行业的主要人力资源,在开展工程教育中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所以,把工程教育认证引入到高校专业设置和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工程认证既是对办学情况的检验,也是国家政策导向的风向标。

四、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化工特色”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化工类人才,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工专业的有机整体。

1.更新教育理念,适时调整培养计划

长期以来,各高校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就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形式单一,结果人才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工程实践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型,需要高校培养出以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这是对教育观念、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新的认识。高效需要以“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为根本,打通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探索化学工程与工业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体系

聘请相关工程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资格标准融入化、专业技能递进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与生物、制药、资源、能源、材料、环境、信息等学科专业的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取决于高质量的任课教师。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向“技能培训者、人才开发者、职业教练和心灵导师”的角色转变,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关注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融入前沿知识,做好学生的学科领路人。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技术骨干为青年教师召开讲座和交流座谈会,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生产过程,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在校教师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到企业攻读博士后、挂职锻炼及科研合作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将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聘请为卓越工程师的现场指导教师,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一支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形成校企合作共建课堂、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程人才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构思)—Designing(设计)—Implementing(实现)—Operating(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将应用与课程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学习。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在化工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是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基地;二是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三是开放实验室,共享实验设备和资源。

科学设计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注重研究与加强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人才培养的渐进性、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融合性、校内外教学的统一性、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与企业学习实践的贯通性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5.制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工程实践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瓶颈,因为实践教学的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教学环境具有不确定性、考核形式多样、学生个体工作量化标准难建立等,使得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够客观,从某些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工程实践经验,美国、法国、德国都将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机制专业也相应增设AutoCAD认证、SolidWorks认证、Pro/ENGINEER专业认证、UG认证等软件工程师职业培训内容。企业需要的是独立工作的专门人才,经各种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及从“通才”到“专才”的后续教育,是工程师培养的有力保证,经过职业资格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快地入独立工作状态,很受企业欢迎。

6.完善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

要实现建立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合作,完善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和渠道畅通的反馈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人才培养过程的薄弱环节并有效加以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该抓住工程教育认证契机,立足本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加强校企合作,解决目前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化工相关行业领域中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杰,王志欣.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08,(21):134-135.

[2]王韵芳,樊彩梅,郝晓刚,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构想[J].化工高等教育,2012,(5):8-10.

第4篇: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

1.1整合资源辐射发展的需要

通过构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体系,有效整合群内资源,实现专业群内课程、师资及实训基地的共享;在核心专业的辐射作用和引领下,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所含五个专业的学科基础为:理论上以掌握无机及有机物质的特性为主线,建立了四大化学相关知识的相互融合、实用化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实践上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在安全、环保的条件下发挥主动性,开拓思维、探索新工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化学基础、分析化学基础和化工操作基础的基本能力,形成了宽厚的基础平台教育,为后续的多方向模块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此五个专业的技术服务领域包括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新材料等应用化工领域,在其整个领域中均贯穿着绿色环保和安全的技术与理念。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是省特色专业,在其影响和带动下,其他专业也在不断发展,生化制药专业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也被立项为校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两个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借鉴前两个核心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共享其有效资源,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鉴于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了以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龙头的包含生化制药技术、高分子材料及加工和环境监测与治理共五个专业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在群的基础上共建基础平台,共享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在产业背景下进行“宽平台+多方向”的群的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1.2周边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

应用化工类产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南通市是全国首批15个化工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近三年,众多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如王子纸业、迈图新材料、江山农化等落户南通化工园区。伴随上海北翼的如东洋口港、启东港、如皋港的陆续开发,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的引入,带动了大批下游项目及环保安全产业链的开发,为应用化工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使南通成为国内重要的石油和化工基地。南通现有大小化工类企业数千家,生产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化工类企业有16家,其产品涉及农药、医药、合成材料及助剂等。根据南通市政府的发展规划,将重点打造高端精细化学品、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医药及生物化工、新型合成材料四大产业链,这些都为该专业群的人才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

1.3学生适应行业就业的需要

[3]通过构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学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在群内有二次专业选择机会,使学生对专业选择更具有明确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更能适应将来的发展需要。

2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体系建设构想

2.1加强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深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拟通过成立理事会、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教学等方式,将教育和培训的一部分纳入市场化运营,同时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管理等环节,实现共同培养。一是校企合作体制的建设。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产业结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社会迫切需要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周边地区对应用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企业合作组成“订单班”,企业参与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由于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较强,与岗位结合较紧密,学生到岗后很快适应。订单班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除了订单班培养人才的途径,还可尝试共同成立理事会、校企合作学院等其他校企合作途径,从更深层次的途径推进校企合作体制的建设。二是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弹性学分制”的评价机制。试行弹性学分制,学生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即只要修完学分即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如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到企业顶岗,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然后再回到企业顶岗,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和实践规律,同时也更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专本科贯通分段培养新模式。推进中高职衔接,制定套餐式的教学计划,单招与普招相结合,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渠道。学生首先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然后通过注册方式进入高职学习2年。5年学习期间,由两所院校统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培养学生。为架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与本科院校合作,实施“升本、转本、接本”等多种形式的专本科衔接模式。

2.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科学的模块化课程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平台,三递进,多模块”课程体系。一是构建“底层共享”的基础平台,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群内资源共享型平台,能够为群内所有专业服务[4]。即通过将现有课程及实训基地的资源整合,拟构建含化工单元操作、化学检验技术及安全与环保等技术的基础平台,通过构建,不仅能提高服务的范围,同时能提高服务质量;不仅对校内学生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多方位服务。二是构建“中层分立”的专业方向模块,将群内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构建,打造更科学的模块化课程,让学生在学完平台课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模块化选择,从而达到专业学习的目的。拟构建分为五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即精细化工类、生化制药类、环境类、化学工程类和材料类五个专业方向。三是构建“高层互选”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包括群内拓展和群外拓展能力模块。群内拓展即以上提及的五个模块的拓展,群外拓展包括物流、营销、日语、建筑材料等方面。

2.3构建新的实训体系,锻炼学生岗位技能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打破现有实训体系格局,根据专业群的构建模块,将现有实训资源按照功能进行重构,并进一步完善。资源整合后有11个实训单元,包括化学基本技术、分析检测、化工单元操作、化工仿真、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性能测试、水处理及环境检测、药物制剂、化工中试、化工生产型实训车间及大学生创新实训室。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将能更好满足专业群的实训环节教育。选择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大、人才供需关系稳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厂中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企双向介入、预就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化工职业岗位的能力。

2.4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课程引入教学,开发课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引入了江山农化的草甘膦生产线的生产工艺技术,将其生产工艺嵌入到各个单元操作,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艺过程,结合仿真操作,让学生体验模拟的真实环境以及发生事故的模拟真实场景,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引进企业资源还可以自主开发成套模拟设备或虚拟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系统、实训资源等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提供学生“社会中的学习”,即学生毕业工作后的学习,可以在群内实现最大化共享。

2.5提升师资团队能力,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

重点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群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以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一是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或引进群内专业带头人,其中有来自于企业人员,并对现有师资进行优化,以核心专业师资的建设为中心,带动其他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通过专业教师与紧密合作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一对一”互学互助,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共同合作,相互提高。定期安排企业骨干参加高职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定岗或轮岗学习。建设期内重点培养和扶持已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三是加大“双师”型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与企业联合建立教师岗位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或到企业轮岗实践等措施,努力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2.6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一是管理队伍创新,打造创新团队。要打造一支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和灵活的创新思维的管理团队,同时具有百折不挠的锐意进取精神,科学管理。二是改革教学体制,适应建设发展。加大实行教学部门的二级管理制度,强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监管作用,打破以往管理体制和模式,设立集监督、管理、指导等为一体的覆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部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改革行政机构,强化管理服务。为切实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成立理事会后,搭建学校和学院服务地方深度校企合作的平台,发挥学院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同时通过成立理事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具体工作融合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群实践体系的改革、专业群双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群管理、教学质量控制、学生的实践管理及学生的就业管理等环节,实现校企的深度对接,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