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第1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关健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负担 养老保障 

    党的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第2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河南省、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 转贴于

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河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第3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劳动力;供给

人口老龄化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渐缩小的现象。劳动力供给一个后果是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导致整个劳动力人口中高年龄人口比重增加和低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总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根本改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过程。

一、广东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特点

据2005年人口抽样,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656.8万人,比2000年增长24.8%。按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2000年之后广东省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进程较其他省份稍慢,主要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省人口迁移,尤其是引进年轻劳动年龄人口而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广东调查显示,老年人发展、分布特点是:

1.老年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并呈现出中、高龄化趋势。通常以65—80岁及以上人群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十五”时期,广东老年人口净增147.57万人,增长27.6%,老年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全省总人口的增长率; 2000—2005年,低龄组(60—6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中龄组(70—79岁)和高龄组(80岁以上)人群则分别上升2.68、1.2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结构呈现出中、高龄化,高龄化比重迅速增长。

2.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出现人口老龄化。15—65岁劳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4 933万人,预计到2030年达到6 200万人左右,其人口比重也达到70%左右。从数量和比重来看,目前广东省劳动力供给相对比较富余,但劳动内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0—14岁少年比重从2000年的27.15%下降到2030年15%左右,数量由2000年的2 033万人降到2030年的1 500万左右,呈明显的递减趋势。65岁人口比重和数量明显上升,从2000年523万上升到2004年的2 000万左右,比重也从7%左右提升到20%左右。其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劳动力增加供给幅度和少年儿童递减速度。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人口老龄化。

3.珠江三角洲人口老龄化低于粤东、西、北。2000年,广东省老年人口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老年人口占总量32.8%,粤西占27.9%,粤北占19.5%,粤东地区占18.5%。除江门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都低于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而粤北、粤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都超了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粤东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标准。从四大区域整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6.4%,粤东为9.4%,粤北地区为12.2%,粤西地区为10.96%。也就是说,粤北、粤西地区已经步入了老年型社会行列,“未富先老”情况严重,而粤东也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相比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离老年型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二、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趋势预测

为揭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老年人口及劳动力进行预测。根据生育水平和模式的不同,死亡模式假设、人口迁移模式假设、人口流动假设和出生性别保持不变,引用方案:中生育率假设+死亡率假设+迁移假设+流动人口假设。此方案在对广东省2000—2040年老年人口的人数规模和比重分析后,提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未来40年中,广东总人口仍然增长,但老年人口比重占整体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未来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看,人口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劳动力参与率降低,对人口和经济生产都有极大挑战。

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少年儿童比重过轻,预示未来劳动力资源供给出现短缺。

“十一五”期间广东户籍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634万人,2010—2020年间,老年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加速扩大,年均增加26万人。2020年老年人口规模为900万人,20世纪50—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开始进入老龄,2020年是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快时期,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少年儿童人数比重下降,假如出生率和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少年儿童比重持续下降,长期必然会导致总人口缩减,劳动力供给的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从区域看,珠江三角洲老龄化速度慢、程度轻,而粤东、粤西、粤北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重。受迁移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粤北迁出人口和流出人口多,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都最高,2005年高达8.5%~8.6%,2010年超过9%,2020年达到11%以上。珠三角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最低,2005年为5.4%,2010年为5.7%,2020年可达到8.8%,明显低于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粤东和粤西老龄化程度和速度的变化介于珠三角和粤北之间。但无论哪个区域,21世纪30年代以后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状态,粤东、粤西老龄化程度在2040年后将达到15%~20%,粤北和珠三角达20%以上。

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衡量社会对老年人口的负担,采用老年抚养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反映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抚养与被抚养程度和数量上的关系。

1.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是劳动适龄人口总抚养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人口结构预测和人口抚养比可知: 15~65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一直增加,从数量看,劳动力供给还算充裕,对广东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供给,随劳动力供给的迅速减少,其劳动力数量也随之减少。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2020年将占总劳动人口数71.72%,其比值达到最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到2040年达60%左右,且更有递减的趋势,低年龄人口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2.人口高龄化、农村老年人口增多使社会老人抚养负担愈加沉重。高龄老人的抚养将成为老年人抚养问题的难点。高龄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和疾病护理等方面,需要更好的社会和社区专业化服务。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比重都高于城市,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既无退休保障,又绝大部分不在社会养老保障网络的覆盖范围,农村老人的供养只能更多依赖子女,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2005年农村、城市老年抚养率分别为43.4%、29.3%,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镇和城市,农村老年抚养比可能有再上升的趋势。

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给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中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员比例将上升,而年轻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下降,造成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老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年轻劳动力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的产业和技术遭淘汰,不断引进新技术手段和工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主要是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在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这种情况表现就更为明显,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年劳动力需求旺盛,而没有文化,技术落后的老年劳动力将会过剩,面临着失业,再就业也非常困难,对未来劳动力供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思考

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逐步减缓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平衡。可在一段时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人口增长转变,也可通过调整适当生育政策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广东省人口结构还在进入老龄化路上,需要一段时间才充分进入老龄化阶段。通过科学推断,在生育低峰时间内适当调整生育政策,可填补老龄化后的劳动力空缺。另外,人口中少年儿童数量越来越少,必然对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同时造成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越来加重。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合理生育对象多生、优生,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2.把握人口红利机遇,适当引进外来工,填补劳动力短缺,分担人口老龄化压力。 一般将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是人口对经济的负债,简称人口负债;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人口对经济的红利,简称人口红利。由于大量青壮年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广东成为人口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未富先老”的状态要比全国其他地区轻,其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也比全国早到来,延续的时间比全国更长。人口年龄结构低负担的“黄金”时期,受惠于人口红利阶段。广东仍然要适当引进外来人口,同时,对外来人口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合理有序引进所需劳动力资源。对人才资源上,鼓励外地人才的流入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引进,合理优化人才引进结构。

3.逐步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广东省老龄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老龄化时间的到来前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量吸引全国劳动力优秀资源,并且优化配置各个行业和区域,防止人口集中珠三角地区。特别是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广东的劳动力供给形势决定今后不能走劳动力密集行发展之路,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资金、技术密集行的先进制造和现代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行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加快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力。

第4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老龄化社会无锡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从基本理论、开发的现实条件、意义这些方面展开。首先,在老年人才再就业的必要性上,金易(2011)指出体力好、智力和知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老年人是宝贵的财富。其次,在影响城镇老年人力开发的因素上,余洪(2012)提出影响城镇老年人力开发的因素是多维的。最后,在老年人才再就业可带来的优势上,赖立(2014)认为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可以有效弥补人才的不足和断层的缺失。尽管国内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可行性与优势已有了充分的研究,但针对老年人才再就业的具体措施还待探索。

2.国外研究现状

大部分发达国家先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关于老年人力资源的研究开始较早。首先,在老年人才自身的要求上,美国活动理论家阿诺得・罗斯认为,对于所有人尤其是正在走向和已经处于老年阶段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活动应作为自己活动的基础。还有,在老年人才再就业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上,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索维(2002)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现存的所有现象中最为肯定的、最好测量的、其作用是最有规律的,最容易提前预测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国外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为探讨老年人才再就业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无论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还是从老年人自身出发,还是从体力上、脑力上,老年人都具有继续参与社会劳动的必要。

二、无锡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1.无锡市老龄人口现状

《无锡市年度人口发展报告》中指出,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24.07%,已成为全省人口老龄化比重第三位城市(南通26.52%,苏州24.1%)。“老龄化”是无锡人口发展中面临的一道坎。

表12010-2014无锡市老年人口数据

2010 2011 2012 2014 2015(预测)

户籍老年人口数 93.91 98.4 103.97 114.57 119.57

所占户籍总人口比例 20.1% 21% 22.12% 24.05% ―

常住老年人口数 99.65 105 ― ― ―

所占常住总人口比例 15.63% 15.97% 16.78% ― ―

增长率 ― 4.48% 5.33% 5.29% 4.36%

平均寿命 ― ― 81.47 82.21 ―

各年龄阶段占60岁以上人口比例 低龄(60-69岁) 56.50% 56.46% ― ― ―

中龄(70-79岁) 29.24% 30.77% ― ― ―

高龄(80岁以上) 14.26% 13.14% ― ― 15.31%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9.5% 10.3% ― ― ―

从表1中我们发现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比例递增。2014年末,无锡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4.57万人,老龄人口的增长率约为5.29%,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户籍老年人口数占人口比例较大,且不断增大;常住老年人口的缓慢增长也使无锡老年人口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无锡市人口平均寿命由2008年77.43岁增长到2012年的81.47岁。4年时间里,平均人口寿命每年增长1.01岁,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且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

据民政局统计预测,目前无锡市老年人口正以高于年均3.7%的速度增长,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2020年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率将接近25%。无锡市比全国提早了16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

2.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而无锡市老龄化比例居全省前三。除了具有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外,近年增加了以下特点:

(1)老年人口结构多样。预测无锡市2015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5.31%,其中大多数是两代老年人家庭,低龄老人肩负照顾高龄父母和第三代的重任,中青年人要照顾两代老人和子女。这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新特点,增加了老龄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2)老年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14年末无锡市老年人口抚养比高达22.02%、老少比达150.61%,分别比2013年提高1.43、1.95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劳动年龄人口却不断减少。2015年后无锡市的人口将继续向“重度”发展,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19.57万人,增长4.36%。

(3)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速度放缓,社会抚养压力上升。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增加3.33万人,增幅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全市老年人口的赡养系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口/15-64岁劳动人口)为19.38%。2014年,人口数量型红利不断缩减,无锡市户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2.08万人,这是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5年减少,已累计减少近10万人。

无锡市老龄型社会有其自身的特点: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寿龄高、空巢多;老化指数高,高龄少子化严重;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只有通过分析这些特点,才能掌握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提高解决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的效率,促进老龄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促进无锡老年人才再就业的建议

针对无锡市老龄化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结合日本开展老龄工作的先进经验,无锡市宜采取“政府导向支持、市场主导配置、个人提高素质”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对老年人才进行开发和利用。

1.完善老龄工作的法律体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条件后,原有的劳动关系终止。因此老年人才达到退休年龄领取退休证后,就失去劳动者的法律身份,再就业过程中的法律保护相对较为欠缺。对于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政府应当建立与完善老龄权益保护的具体操作性法律法规,为老龄工作开展与监督提供必要制度依据,切实维护老年人才的合法权益。

2.延迟退休制度

目前无锡市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现行的法定退休制度渐渐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要求。随着养老金并轨制度的推进,老龄人口庞大、年轻劳动力短缺现状导致养老保险账户入不敷出,极大加重年轻人供养退休人员的负担。延迟退休制度不仅可以适应发展要求,还能够缓解较为严峻的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和养老金缺口,更能够让一部分老年人才充分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

3.积极开发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

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提升,达到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比第二产业有所下降,同时对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提高,这种趋势将提高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就业。

4.完善老年人才市场

完善老年人才市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建立老年人才的信息网络平台。包括建立健全老年人才交流的组织机构,形成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类老年人才档案。二是拓宽企业的招聘渠道。如企业可以与老年人才再就业的服务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企业在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同时,还要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的措施。如实施弹性时间工作制、远程办公制等。四是企业需要设计适合老年人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考虑到老年人才希望通过再就业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工作动机,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进行公平的绩效考核,在认可老年员工所创造价值的同时消除其它同事对老年员工的歧视,提高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在薪酬和福利制度方面,企业应当保证公平性,多加关怀老年员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5.推进老年人才继续教育,提高个人素质

老年人才自身需要认识到自我价值所在,积极主动的参与继续教育,汲取更多丰富的知识,以便更好的实现再就业。老年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素质,以便增加其知识的实用性,帮助老年人才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推进老年人才继续教育包括适时组织多种形式的老年人才交流活动,为老年人才施展才能建立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金易.人口老龄化的理性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1(6):59-61

[2]刘越,蔡成喜,高臣.产业转型趋势下制造型企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1):18-23

[3]赵建慧,刘晓旭.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3-5

第5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 问题 对策

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我们通常按照国际标准来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定义为老龄化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13.9%,而65岁以上人口高达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9%。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的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按这个速度计算,我国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变成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来看,表现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等一系列特点。

2.1 老龄化速度和进程加快

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199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国际老年化标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国际标准线7%。此后,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开始越过国际标准线,并以递进速度上升。201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9%,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近十年来的老龄化进程速度可以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老龄化,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也越来越快。

2.2 老年人口绝对数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根据2010年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88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60岁以上人口达142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3%。而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118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8.9%,60岁以上人口共185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3.9%。由此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近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3%。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数量也在增长。

2.3 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福利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因此人们的生育率会有所下降,再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的大大降低,人口寿命的延长,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从这个分析流程可知,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成正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个体、群体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国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国家医疗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这直接提高了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提高,最终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龄化趋势越演越烈。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4.1 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提升出生率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上个世纪就开始贯彻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生率相对其他国家较低,这影响了人口结构比重的划分,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因此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老龄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国家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放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兼顾好老龄化问题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从人口长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4.2 区别对待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小孩留守农村,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大高于城镇比重。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的主要保障政策是针对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养老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区分好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的差异,区别对待城乡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城乡老龄化问题的方法手段。全局出发,制订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分步骤,分重点解决老龄化问题。

4.3 建立社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调整和改善养老机构的功能和布局,逐步完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在老年人出现自理能力缺陷时可寻求养老机构帮助。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养老功能机构的分散范围,将其分散化、小型化,布局于各社区周围,实现老年人的就近养老,对经营性的养老机构进行规范化,使其在政府的管制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向老人提供各种个。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以政策支持、资源调动、宣传倡导及监督监管等方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推向社会,实现政府“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宏观管理体制。

4.4 积极开发利用老人人力资源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越来越有限,这也就引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议题。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思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和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另外,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也是应付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全民性的工程,必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部门和群众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性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学,2007(6).

[4]李秀丽,王良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6).

第6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健康;老龄化;价值

    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要素,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投资。在当今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人民还不十分富裕的背景下,面对21世纪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比例迅速提高的老龄化社会,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仅可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却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悄然来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老龄人口数量多、发展快。在21世纪前40年内,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7逐渐攀升到2010年的8.38,2030年至2040年,会快速上升到20.9[1](P1)。世界银行预测,法国老年人口从9增加到18,用了140年,而中国将用不到4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9000万上升到2040年的2.9亿。2050年,60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4,达4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健康状况不佳。从几次全国性较大规模调查反映的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中带病带残,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高。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调查表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占26.9%;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度过的。

    3·老年人的分布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0739万农民,城镇只有3.79亿人口。按照65岁以上人口7的比例推算.在农村大约有5652万老年人,约为城镇老年人口的2倍。加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

    4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水平同步进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党和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了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同步进行。

    5.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加快,家庭中子女个数减少农村青壮年外流以及人口城市化发展,家庭规模在变小,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在下降,子女对于老人的照料、护理愈来愈少,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6.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而老年社会保障是它的核心。目前.中国的正规养老保障覆盖范围还只限于城镇职工.且主要是城镇正式就业的职工.而广大农村居民没有包括在内.占老人65却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人.国家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

    二、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殊的特点.其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同步进行,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适龄劳动力数量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人口的抚养比。据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4%,2000年为15.6%.2025年为29.46%,2050年抚养48.49%。总抚养比也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可供使用的适龄劳动力资源不足,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家资金的投入。中国老年人口发展快,数量多,加之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差,自身的衰老与患病率、致残率高,从而导致老年群体对社会的需求增加。疾病还会使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致贫难于脱贫、重新返贫,国家不得不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老年人群的医疗、养老、社会福利及救济,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老年人群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为目标.积极发展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等问题。这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问题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家庭角度来讲,稳定低生育水平意味着子女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其结果.一方面老人数量上升,照料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子女减少,家庭养老资源形成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老年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在中国未富先老和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环境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将会加大老年问题的压力和严峻性,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多,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而农村青壮年又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这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从而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营造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而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和尚不发达的背景,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和压力,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的需要。健康长寿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不仅对社会、家庭照料的需求降低,还能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健康的身体又是老有所学的基础保证,老人通过学习,发挥其参与生活的潜力,满足了老人参与社会的心理需求.实现了老人的自身价值。老人身心健康.心情舒畅,老有所乐.健康的身体也使老人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降低,最终实现老有所医。

    2.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老年贫困。营造健康老龄化,需要关注全社会每个公民生命全程的健康。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决定因素在于迅速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其中也包括健康水平。陆杰华对四个县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经济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最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

    3·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决定老年人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引起老年人残疾和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老年人对医疗、经济、护理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长。济南市曾对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排在首位的是医疗保障(占34.53%),其次是就医就诊(占26.79%),再次是及时发放退休金(占25.79%)。胜利油田曾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占70.79%健康的老人不仅对社会医疗、就医就诊的需求减少,且生活相对能自理,既能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还能发挥余热,从事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不仅能减轻社会医疗保障负担,以为促养,又能减轻当今家庭的赡养、护理负担。

    4.营造健康老龄化,降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增大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基础。老年人再就业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生存和物质精神需要。发挥余热的同时,能避免老年贫困。同时由于白食其力,降低了劳动力负担系数,减轻了社会负担,填补了适龄劳动力的不足。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减少,节省了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需要护理、服务、医疗等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大了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途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E73(P56)。部分地区曾对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做过调查,一般均患有3~4种甚至l0种以上疾病,完全健康无病的是极少数,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着,因此研究健康老龄化的途径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7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老龄化;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时,就意味着其人口进入了老龄化。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1%,说明中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这个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并且呈现稳步上升,到2014年达到10.1%,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贵州省在2003年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尽管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尚未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影响有助于揭示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调整相关的人口、产业和社会经济政策,避免严重负效应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年龄结构通常被分为三大类,0~14岁为少年儿童人口、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称为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从动态角度来说就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向老龄化方向发展;从静态角度来说就是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到达一定的水平,比如现在国际通用标准是7%。贵州统计数据显示,按常住人口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老年人口为149.32万人,所占总人口比重为4.61%,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数量上升到210.43万人,比重上升到5.97%,2003年其比重已突破7%,贵州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全国相比晚了3年。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贵州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97.78万,比2000年多了87.35万人,比重达到8.57%,比2000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而这10年中,全国也不过上升了1.94个百分点,说明贵州省老龄化的速度在这一段时间快于全国。2013年,贵州省老年人口比重达到9.28%。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贵州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也已占户籍人口的11.46%,65岁及以上占户籍人口的7.96%。

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2~2013年数据显示,2002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系数为6.86,而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3,贵州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在全国30个省市中排名为24,老龄化程度处于中下位置;2013年贵州省常住人口的老年人口系数就上升到9.28,虽然低于全国9.7的平均水平,但在全国的排名上升到了第14位,老年人口系数平均每年提高2.94%,快于全国平均增长2.74%的水平;第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1万美元左右,中国为800美元左右,而贵州仅为450美元左右。可见贵州省是在低经济水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第三,城乡老龄化差异显著。从1982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村65岁以上人口老年化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65岁以上人口老年化系数1982年农村为4.70,城镇为4.51;1990年农村为4.65,城镇为4.47;2000年农村为6.08,城镇为5.61;2010年农村为9.49,城镇为7.17。2000年时农村比城镇仅高出0.47,到2010年却达到了2.32。可见,这10年来城乡之间的老龄化进程被拉大。这和贵州省的流动人口增加有紧密的联系;第四,流动人口加快人口老龄化。贵州省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出务工人员向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在这些务工人员中大多是60岁以下的人员。2000年贵州净流出人口仅为223.89万人,到2010年净流出人口上升为710.0万人,占户籍人口(4,189.0万人)的比重达到16.95%。人口流动对贵州省老龄化进程,特别是城乡之间的老龄化进程影响十分显著。

二、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必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尤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受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人口老龄化对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供给角度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指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劳动力的供给从而对产业结构的就业产生影响;从需求角度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指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

(一)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首先对就业总水平产生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劳动力供给削弱,包括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及劳动年龄人口老化,进而导致所需劳动力资源不足;其次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经济学中有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2000~2013年间,贵州省65岁老年人口系数由5.97上升到9.28。同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27.3%下降到12.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39.0%上升到40.5%,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33.7%上升到46.6%;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69.9%下降到63.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1.9%上升到14.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8.2%上升到22.5%。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呈现出与产业结构相同的演进规律;最后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包括三次产业结构间的变动,而且还包括各个产业内部间结构的变动和新产业部门的成长,这就要求劳动力能够相应的自由流动和转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人口会习惯于已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般不愿迁移或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流动受到阻碍,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贵州省大量的劳动力沉淀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这部分劳动者向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第三产业转移难度较大。

(二)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首先,从消费水平来看,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使家庭的收入水平降低而不利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却会增加家庭的开支,从而提高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其次,从消费结构来看,人们进入老年后,身体状况、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都有所改变,从而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消费需求。在生理方面,由于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患病率增高、带病年限延长,高龄老人和病残老人需要的护理和照料增多,由于老年人的牙齿、眼睛、反应力等的功能性退化,吃的力求营养结构合理、包装简单,穿的力求舒适大方,用的需要特殊的辅用品,如拐杖、轮椅、助听器和老花镜等,他们注重商品的功能以及使用上的方便和安全可靠,不太注重产品的外观,喜欢价格合理、经久耐用的商品。在心理方面,很多老年人脱离了工作环境以后都会感到孤独、无助,并且由于养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可能对新生事物和生活方式产生抵触,因此对传统品牌会产生依赖,对自己已熟悉并认为不错的商品和服务情有独钟,由于时间较多,因此会选择多种方式打发时间,如参加社区活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以及旅游的需求等等。

三、结论及建议

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既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弱其带来的不利方面,使贵州省的产业结构能够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建议:第一,提倡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一种没有年龄限制的教育方式。在加快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调动相关行业和企业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由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组成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第二,实现老年人再就业,老年人经历丰富并拥有一定技能,并且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精力充沛。因此,可以通过弹性退休政策适当延长那些具有丰富技能人员的退休年限,通过适当的技能培训让一些老年人参与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通过民间社团组织老年人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途径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如老年医疗保健行业、服务业及用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韦璞,武学丽.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历程、特征与趋势[J].社会福利(理论版),2003.6.

[2]吴昊.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J].人口学刊,1999.1.

[3]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

第8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开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截止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并预计到2055年老龄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约为3.4亿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势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较大。虽然目前人口增速缓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显著。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二)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向相关趋势并不显著,因而中国老龄化的地区分布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划分作为依据。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但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省份,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初始阶段老龄化地区和未进入老龄化地区。其中,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这部分地区除江苏、天津外,其余都为中部人口较为密集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所面临的均为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间;只有新疆、广东、宁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进入老龄化。

(三)高龄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形势复杂

与其他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现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5年之前,中国高龄人口将持续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同时,伴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3750万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已突破了1亿人大关。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明显降低,出现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体出现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却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空白

2013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共计4.3万个,床位474.6万张,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费已达1万亿元,而全国老龄委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国内每年为老年人提品的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医疗、生活休闲、复健用品等相关行业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费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更是存在较大空白。目前阶段,国内相关的养老产业也主要是局限于养老设施方面。同时,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机构的运营面临较大困难,这也使得部分意图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望而畏怯,造成了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

(二)养老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较低

依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区老龄事业单位数的统计可以发现,区域养老设施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表1)。老龄事业单位的区域发展分布缺乏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两地为例,二者均属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为相近,但老龄事业单位的分布却存在着明显差距。新疆老龄事业单位数为236个,在全国位于首位;而的老龄事业单位却仅有两家。此外,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其老龄事业单位也仅有36家。区域之间养老设施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会造成部分地区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闲置现象;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巨大养老需求的地区,又会因为缺乏资源从而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011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国家总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为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市场的吸引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养老设施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务等并存的养老产业格局。

首先,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除政府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以建设养老设施。但其区别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组织则主要针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有认知障碍等的特殊群体;而企业则是依据中等收入及以上阶层的老人对生活品质等的要求建立的商业化养老设施。同时,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务类型,日本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多种类别,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颁布《老人福祉法》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养老设施。

其次,日本也将与养老相关的部门产业定位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日本将“医疗和看护产业”划归为国家战略项目,并将针对居家养老的“上门看护”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重点投资发展跨国医疗服务,放宽“医疗签证”,在机场周边开设24小时医疗机构,为周边国家人事赴日体检提供便利。在老年房产行业,日本重点发展两类房产,一类是环境优美、配套以医疗、生活、娱乐等设施的休闲疗养型地产;另一类是为方便高龄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警报装置等的看护型地产,这两类项目都围绕着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独具养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业也将老年人口列为重要客户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了专门的旅游项目、商业项目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国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面对养老问题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在以广东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显著的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虽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大量老年人口出现的准备。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科研优势,加大对老年看护设备、复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发力度,走科技化养老产业之路。同时,还应遵循政府的积极引导,完善养老体制改革,坚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能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广东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新疆、青海等渐老未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经济也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并配套以养老医疗服务等。由于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的支持是这些地区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些地区均处于较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设基本养老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帮助这类地区建设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前提,合理建设,兼顾公平,提高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庆等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人口寿命较长,因而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了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养老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种资本进入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的首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等,一方面鼓励进入养老产业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范,引导资本的合理运营,实现良好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时经济也在逐步增长。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基本满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发展以不同老年消费群体为对象的多元化养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产业时,首先应完善基本的养老设施建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还应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费人口为对象,为其提供特殊养老需求。如建设配有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区上门养老服务,开发老年旅游项目,设计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以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群不断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献: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土贵.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发展论坛,2014(3)

[6]李余,詹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研究―以四川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3(11)

第9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5-02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1.7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

第二,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了14%用了27年,而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三,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老龄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在2009年才达到老龄化标准。

第四,男性少于女性。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460多万,据预测,到2049年,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要少2600多万。

第五,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口比例要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长期持续。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六,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处于经济发达时期,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对能力较强。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尽管经济发展显著,但在人均GDP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红利”的衰退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三)个人消费减少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究部署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的国情复杂,城乡二元差异显著,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一般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退休年龄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二)加快相关立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四)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扩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02-2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R].2010/2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