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发展
1 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内容
(1)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与建设,其主要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林业、农业、畜牧业,并通过生物学、物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是科学的生态治理与重建的手段。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主要是对育林过程的全面控制,包括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生长发育、结构及其调控、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
2 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作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彻底,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与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面积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其主要造成的环境问题有以下几部分。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由于在发展时期对森林资源的大肆砍伐及开荒造田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在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其分布多、面积广,并且有一定的扩大趋势,为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的主要成因是森林及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而沙尘暴的形成则是土地荒漠化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会加剧土地退化的速度,并且会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环境是形成完整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我国森林资源多年来不断的被开发利用,培育速度无法赶上开发速度,造成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一些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情况,森林存储量较少,形成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种掠夺式的开发使森林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一些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严重时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4)水旱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仅排在世界第六位,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环境的恶化问题,水资源已经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广阔,造成降水分布极度不均,致使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与涝灾。
(5)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我国淡水资源的含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用水的需求,目前河流断流与湖泊干枯使我国淡水资源储存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河流的断流不只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供应,还影响了航运交通运输。另外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湖泊和沼泽不但是地表水的天然贮存库,还因为其巨大的生态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我国的湖泊以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成因复杂而著称于世。但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湖泊普遍出现了湖面退缩、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湖水咸化甚至干涸消亡等现象。尤其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的干扰破坏使得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
(6)“三废”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不但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危害而且日益加剧危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农田生产力下降,而且受污染的家副产品直接损坏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恶化退化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并阻碍其发展。
3 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森林是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人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森林的作用。在生态建设中,森林培育工作的进行是生态建设程度的体现。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66%,预计今年将达到23.04%,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成果,而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起到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森林资源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我国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来治理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森林对自然界水域流量具有控制的作用,其可以减轻暴雨洪水对水土的冲击,同时又可以涵养水源,避免干旱季节河流水域的枯竭。
(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的推手,荒漠化又是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这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培育一片森林可以有效阻止沙尘暴对土地的侵蚀。在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条森林带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改变风向,森林的枝叶可以阻隔风中的沙砾。大规模的绿化带不止可以起到降尘的作用,还可以肥土,通过森林的培育可以使土壤在树木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养分,从而起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调节气候也是森林的一个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在森林地区,其所产生的日夜温差较小,并且对比附近区域,森林区域冬日温度要高于其它地区,而在夏日温度要低于其它区域,可以起到一定的恒温、防寒、防冻的作用。并且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森林空气湿度要明显高于无植物区域。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调节当地的小气候,并且起到防旱防涝的作用,使防护区域内农作物可以有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其稳定高产。
(4)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在人类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面积的培育森林资源可以有效的促进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缓解温室压力。森林是天然的氧气库,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可以有效的减轻我国现今的环境问题,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据调查显示,我国近些年来森林储备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森林资源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也有所增强,在调节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保证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大部分的生物都是以森林作为栖息地,并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我国一些物种失去家园,面临着灭绝的危机。目前我国正大力开展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通过对森林的培育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物种可以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森林是物种最好的保护屏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通过对森林的培育,恢复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二者之间的平衡,而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其进行培育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森林可以有效的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保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中重要的自然资源,而通过森林培育也可以有效的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促使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33(6):166.
[2]尹立新.浅谈森林培育在生B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大科技,2016(14).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全面推广林业科技以及发展经济适用林。目前新的林业发展形势下给基层的林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给基层的林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3]。因此,现代基层林业的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为发展动力,全面推动基层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可持续林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林业发展的价值,有利于带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4]。本文将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利益、森林稳定性、生产力、水土质量等作为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对树种进行分级管理、统筹经营以及集约化经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生态面貌,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壤、林业稳定,减少污染,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澜沧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1可持续林业的标准
可持续林业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的人们,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不是对林业进行过度开发,而是合理地对林业的价值进行开发。目前,关于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5个,即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利益、森林稳定性、水土质量、生产力。而且这些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阶段性变化[5-6]。
1.1生物多样性
合理地在潜在的森林中对更多的林木进行保留,可保护树种的多样性。目前,在森林潜在生产总量中,森林的保留量为65%左右,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建筑用地与农田等用途。应采取合适、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试验林进行统筹经营,以在森林的经营中实现产出与价值的多样化,促使森林的稳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集中营造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林[7]。
1.2社会经济利益
当人们开始对环境的重要性有所意识的时候,即赋予了农田和森林更加丰富的美学意义,其不再是生产型。某些农场不是对产品的产量过分注重,而是更注意绿色产品的生产以及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维持。要实现生活方式达到富于美学意义的目标,应统筹对森林进行经营,这就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从事人员有较大地需求,而这些人不是为了生产大量的食品和木材。
1.3森林稳定性
森林稳定性是指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抵抗力较强,足够对火灾和破坏性的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抵御,进而促进环境稳定的标准。在影响森林稳定性的因素中,病虫害的作用比较明显,另外,一些外来植物的入侵也会对森林稳定性造成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影响了当地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森林密度发生变化,破坏了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8]。
1.4水土质量
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流失面积在地球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3%左右。可持续林业的快速发展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等方式,可减少土壤侵蚀现象,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减少因耕地及放牧等造成的土壤侵蚀、养分损失等。
1.5生产力
目前,人类从森林中获取的主要产品是木材。因此,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直接受到木材丰产与否的影响。采取集约栽培等方式进行培育的木材直接与采取统筹经营等方式进行培育的低质量木材进行竞争。采取其他的经营方式,会另外收获一些优良的产品,如桉树林,可收获果实。集约的经营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地区,其他的培育方法只能在适合的地方使用[9]。在一些可以妥善解决统筹管理费的农村地区,若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长期的轮伐和抚育等措施,获得高质量木材,促使收获和消费的平衡。采取统筹经营的方法,可实现木材应用的多样化,逐渐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提高。
2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首先促使整个林业体系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对森林保障体系安全性提高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承载能力[10];在所有林场中全面对森林健康措施进行推广,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促使国有林健康水平和功能的提高;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增加区域内的森林面积,调整林种、树种的结构,恢复和有效地保护原有的地带性物种,发挥健康森林的主导地位;减轻水土流失,丰富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监测与科普宣传的力度,主要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林分固定标准地、生态监测点和GIS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开展一系列的研讨探索,如森林健康评价因子及指标、森林经营模式研讨探索等。
2.1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为巩固主题改革成果,澜沧县配套改革工作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市场、四个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建立了县林业服务中心及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林业信息、林权证变更登记、林权证抵押贷款、流转政策咨询,受理委托林地、林木资产评估等[11]。
2.2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澜沧县造林工作重点转移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特色经济林(核桃)建设方向,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打好基础。
2.3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积极引导督促退耕还林农户开展造林地抚育管护,按期开展造林成效检查验收,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项目[12]。
2.4加强林区病虫害监测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虫情监测网络,完成了市、县级松毛虫测报点建设,并配置了一批监测设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5开展采脂培训与监督
积极开展松脂采割监督指导,加强技术培训,严格实行《松脂采集上岗证》制度,坚持按规程采脂。加强《松脂采集规程》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松林资源。加大采脂检查力度,及时制止、处理违规采脂行为。规范国有林采脂行为,签订松脂采集转让协议,按规定收取采脂权转让费。积极开展采脂资源调查,及时调解采脂纠纷。
2.6发展多种林业产业类型
在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发展生态化竹产业。结合普洱市《关于发展竹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规划发展竹产业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发展河、勐朗、安康、竹塘5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以规模经营与分户经营相结合,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科技创新为依托,产品开发为基础,突出发展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基地,推广优良乡土竹种。二是实施高效核桃产业。结合实施优质高效核桃基地建设,规划实施1.33万hm2核桃产业基地,项目覆盖全县20个乡(镇)。经营方式以分户经营与规模经营相结合,“谁种谁有谁受益”,以分户经营为主,也可实行联户经营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经济联合体统一经营,村民投工投劳,收益分成。三是完善橡胶项目。选择立地条件适宜橡胶发展的地段规划种植橡胶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南岭、谦六、大山、富东、文东6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为分户经营与联户经营相结合。
3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可发挥提高生态承载力、维护生态平衡等决定性作用。因此,增加林产品供给和森林资源总量、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在维护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 潘存德.可持续林业的概念界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7(16):29-33.
[3] 兰思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1):36-43.
[4] 杨得福.浅谈青海省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的初步设想[J].林业资源管理,1997(3):63-65.
[5] 张大华,章贝.可持续林业经营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1997,10(1):76-79.
[6] 殷建强,于曙明,高艳平,等.美国森林健康与可持续林业的引进实践[J].贵州林业科技,2008,36(2):56-60.
[7] 潘坚,王华清.对推进广东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1):9-11.
[8] 陈克斌,雷丽萍.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32.
[9] 胡秀荣.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242.
[10] 徐有琪,潘正良,陈德传,等.浅述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17.
拉鲁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被誉为“拉萨城市之肺”、“拉萨城市之肾”的拉鲁湿地位于拉萨西北城区,过去是贵族拉鲁家的领地,是一块水草丰美、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城市天然湿地,现存面积6.2平方公里。拉鲁湿地对拉萨市这样缺氧、干燥的高原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对拉萨市区起着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和增加空气中含氧量的作用,是20多万拉萨市民健康的保护神;也是多种高原特有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拉萨市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不断循环的关键纽带。
拉萨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是整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常住人口多达20多万,但是到目前为止,拉萨市除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厂以外,就没有别的污水处理厂。20多万居民制造的全部的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完全依靠拉鲁湿地这块天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
拉鲁湿地是一块巨型的膜过滤器,它能截留住地表水中的绝大部分的有毒有害的无机大分子化合物和污水中的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减少地下水中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对硬度大的拉萨地表水起到了天然软化的作用;拉鲁湿地又是一块巨大的天然活性污泥生物反应器,湿地内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分解流入湿地内地表水中含有的大量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和病菌污染物,减少了进入地下水中的“三致”污染物,保证了拉萨市民饮用水的安全性。
拉萨市地图上所标志的绿色是拉鲁湿地的面积和方位。
拉鲁湿地的保护及问题
拉鲁湿地对拉萨市区起着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过滤净化污水、保持地下水位、维持生态平衡以及美化城市环境等重大作用,也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过去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拉鲁湿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忽视了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人为侵占、乱占湿地,盲目开发、过度放牧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大家毫无顾及地往湿地里倾倒生活、生产垃圾,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严重破坏了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因此,拉鲁湿地的有效湿地面积急剧缩减,湿地面积由80年代初期的10.2平方公里到现存的6.2平方公里,在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湿地面积萎缩了近一半。
拉鲁湿地是一块典型的高原沼泽地类湿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湿地,它是在高寒草甸的特殊气候条件和特殊地理位置情况下形成的。它的生态环境结构比较简单,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再也经不起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未经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的排放将给拉鲁湿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作为一个天然的污水处理场,拉鲁湿地的污水净化作用是通过土层快速渗滤原理来实现的。湿地土层快速渗滤系统废水净化处理运行是间歇性的、周期性的,如果连续不断地超负荷进行污水处理,那么湿地土层系统将一直处于缺氧状态,土层对有机污染物达到吸附过饱和而失去净化能力。其中,氨、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过度排入将导致湿地水质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的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减少湿地水体的含氧量,从而改变湿地的生态群落,而生物多样性消失,湿地逐渐淤积退化。
加强拉鲁湿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自治区和拉萨市两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于1999年5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拉萨市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0年4月出台了《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从此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拉鲁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得到了控制。但是,我们为保护拉鲁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所做的工作离拉鲁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一些问题急待着我们去了解和解决。
1.严格控制污水的排入量。拉鲁湿地的污水净化过程是拉萨市城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体循环的关键环节。但是,拉鲁湿地的环境容量是十分有限的,极易遭到破坏,且一旦遭到破坏就几乎不能恢复。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源头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清洁生产,严格禁止和限制源头生产企业的不达标生产污水的排放,并且应该在生产污水、生活污水集中排入口建立一座污水处理能力在1万吨/日左右的生物污水处理场,在污水还没有进入拉鲁湿地以前进行二级污水预处理,以减轻污水对拉鲁湿地造成的生态破坏程度。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2、谢雄国,肖锦,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评述,四川环境,2000(19),-22~25。
3、张世银,邓二林,梁立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浅谈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科技,2001(10),52~55。
4、琼次仁,拉琼,拉萨市拉鲁湿地的初步研究,大学学报,2000,15(4),40~41。
5、徐芳香,陆雍森,我国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防治及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防治技术,1999(12),-20~23。
6、林福申,关于湿地保护概况的综述,现代渔业信息,1998,13(8),-6~12。
7、鲁奇,刘洋,中国湿地消失的原因及保护对策,环境保护,2001(10),-21~23。
8、陶思明,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与湿地保护,世界环境,1999(4),-44~46。
9、孙景云,左犀,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环境保护,1996(5),-20~24。
10、SelmaC.Ayazand Lutfi Akca.Treatment of wastewater by natural systems.Environmental In ternational.-2001.26(3).-189~195.
11、Knight,RobertL.Wildlife habitat and public use benefits of treatment wetland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35~43.
2.加强拉鲁湿地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拉鲁湿地生态保护是全市居民共同的事情,其保护与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调动全民的力量才能使其发展。拉鲁湿地的保护与全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保护拉鲁湿地也是每一个拉萨市民的应尽的义务。我们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湿地的有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个公民都懂得湿地保护是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事业,从而增强全市居民保护拉鲁湿地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加强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国家已经为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拉萨市人民政府也配套出台了《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各级职能部门要认真执行,要着重加大执法力度,将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环境保护执法大检查中,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随意排放未达标污水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严格禁止在拉鲁湿地内继续从事开垦农田、挖设鱼塘、挖取草皮、打鱼、倾倒垃圾等违法湿地保护的行为,维持拉鲁湿地的完整性。
4.应积极开展拉鲁湿地的科学研究。拉鲁湿地是拉萨河地区湿地的核心,它为拉萨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效益的协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学的一些学者对拉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多种生态功能方面曾经进行过认真的考察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就。拉萨市政府和自治区科委一些人也曾对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研究并对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对策。但是由于拉鲁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十分特殊以及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我们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表观概念上,而对其实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仍处在萌芽阶段,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亟待科学研究和发掘。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拉鲁湿地的湿地资源、湿地地理和地质环境、湿地的生态过程、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以科技推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5.加强对拉鲁湿地的环境监测工作。我们应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的被动的环保观念,树立预防为主的湿地保护理念,重视湿地的环境监测工作。应建立一套以水体污染生物监测为主,水体污染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相结合的完善的湿地生态功能监测系统,定期对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及时掌握和制止突发性污染事故。
关键词 屋顶绿化;植物材料;推广
屋顶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屋顶、露台、阳台上种植树木花草,进行园林造园。它是一种新兴的绿化技术,是种植技术与建筑技术的一项新突破,是对地平面绿化的一个补充。实施屋顶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绿量、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屋顶绿化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低碳”将成为世界建筑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向着生态、宜居的目标发展。屋顶绿化恢复了土壤、恢复了水循环,提供了生物嬉戏的空间和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中型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绿化用地又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屋顶绿化无疑成为城市中心区最经济的绿化方式,加以推广后,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不可估量。
1屋顶绿化类型
1.1简单式绿化主要根据建筑物荷载比较小的特点,利用草坪、地被、小型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的屋顶覆盖绿化。往往不需要单独设置灌溉系统,只靠自然降水就可以解决植物养护问题。现在多采用景天科植物,植物品种单一,造价低,易管理。
1.2庭院式绿化即常说的花园式屋顶绿化,适合建筑静荷载≥500 kg/m2的建筑物。植物选择的种类比较丰富,灌木或者乔木均可选择,还可以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植物配置方式,这样可以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造价较贵,需要定期管理,维护人员要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庭院式屋顶绿化效果非常好,完全做到了把地面的园林绿化成功运用到“空中”,实现了“空中花园”的设想。
2.屋顶绿化的特点打造城市绿化创意空间,利于低碳环保,收集雨水资源,降低城市区域热岛效应,空气流通以及植物的蒸腾冷却并保护屋顶不受高温伤害,节省空调能源消耗。未被使用的屋顶设计成屋顶花园作为公共娱乐运动休闲的新领地,提供给使用者新的服务资源,降低了土地使用费用。屋顶绿化后,屋顶建材温差小了,不受太阳的曝晒和缓解冬日的冻害,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隔绝和吸附噪音效果很显著,对机场附近或机器厂房等大型设备的建筑来说最为有效。屋顶绿化植物对于调节周围大气温湿度、创造人工小气候、改善城市的大气状况、减少大气污染、消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屋顶绿化作为绿化行业的新兴领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施工企业关注的技术环节。
3.屋顶绿化植物材料的选择目前屋顶绿化材料可选种类很多,在选材时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一个生态系统生物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在绿化配置上要做到植物的多样性,并使之各得其所,提升景观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态效应[3]。
3.1抗逆性屋顶夏季温度高达60℃,对植物的生存是严峻的考验,因此屋顶绿化植物材料的首要选择是抗逆性强的植物[4],可选用的种类有:①遍地黄金: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系针叶景天的变异品种。植株低矮,株型紧凑,茎叶均为金黄色,色泽靓丽;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瘠薄,既耐寒也耐热,冬季能耐-15℃的低温,夏季则能耐40℃的高温;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都能生长,但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更好。耐干旱,数月不浇水植株也不会死亡,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迅速。②尖叶石竹:耐旱,抗寒,在-30℃以上依然成活绿期可达300 d以上,植株低矮,免修剪,耐践踏; 5~6月盛花,花朵致密,幽香。此外,鸢尾、佛甲草、草地早熟禾和金鸡菊等也常用于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
3.2抗污染性目前,一些大城市由于工业发展,污染较严重,因此屋顶绿化需要栽种一些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如乔木可栽植广玉兰、合欢、石榴等;灌木有苏铁、大叶黄杨、玫瑰、月季、龟背竹等;草本花卉有石竹、万寿菊、美人蕉、大丽花、一串红、牵牛花等。选择这些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帮助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3.3观赏性精美是屋顶花园的特色,屋顶花园要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游憩环境,它应该比露地花园建造得更精美。所以,在考虑植物的抗性同时,还应该注意屋顶花园植物的观赏性,注意乔、灌和草的搭配。如:迎春、海棠、、桂花、女贞、紫叶小檗、冬青、松、竹、月季、一串红等。同时,还可以配一些藤本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金银花、牵牛花等。此外,屋顶花园往往比较高,风力也比较大,选择须根较多的种类,水平根系发达,能适应土层浅薄的要求,尽量少使用高大有主根的乔木,若要使用高大的乔大,种植位置应设计在承重柱和主墙所在的位置上,不要在屋面板上。
4.屋顶绿化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屋顶绿化可以缓解城市有限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对城市建筑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最简捷有效的补偿办法,是节能环保型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发展多种绿化形式,使屋顶绿化与一般绿化相结合,最终形成的城市生态网络将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但人们对建造屋顶花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如对屋顶绿化的效益及安全性心存疑虑。许多居民担心屋顶绿化形式大于作用,担心漏水、屋顶支撑等问题,从而反对屋顶绿化。因此,应加大屋顶绿化的宣传力度,改变市民的思想意识,提高对屋顶绿化重要性的认识。推进屋顶绿化建设需要有持续和稳定的资金保障,作为公益性明显的屋顶绿化,特别需要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成为制约目前屋顶绿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居住小区建造,则需得到小区全体业主的同意并平摊资金,企业也会考虑资金承受能力,认为屋顶建绿耗资较大,养护麻烦。总体景观规划中缺乏屋顶绿化的总体规划,因此需要明确屋顶绿化的空间范围,使城市的屋顶绿化形成体系,结构明确,并与地面绿化体系相互补充。
5.结语屋顶绿化涉及到绿化行业中更高的标准要求,才能达到理想的节能环保、美化环境的功效。同时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不断总结施工中的经验,逐步提高屋顶绿化的环境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国从 20世纪中期开始屋顶绿化及绿化技术的研究,但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种植层的构造、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施工措施缺乏完善的技术和筛选的标准;对于屋顶绿化改善环境的作用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气候、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屋顶绿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开发应用好屋顶绿化技术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晓英,胡希军,马永俊,等.屋顶绿化的优点及国外政策借鉴[J].
[2]贾宁,田明华,赵蔓卓,等.北京市屋顶绿化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城市业,2008,6(3):27-29.
[3]吉文丽,李卫忠,王诚吉,等.屋顶花园发展现状及北方屋顶绿化植物选择与种植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180-183.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平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71-02
近年来,平原地区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危害逐年加剧,尤其危险性病虫害日趋猖獗,呈现出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已严重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和森林资源,制约着生态建设步伐,成为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森林病虫灾害仍将呈高发态势。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对平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1 平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增加,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在较短的时间内病虫害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导致病虫危害日趋加剧[1-2]。加上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不断加大。
1.2 病虫害种类增加,危害扩大
目前,华北平原地区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种增加到20种以上,其中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杨直角叶蜂(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杨扁角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苹果绵蚜等害虫是由外省陆续传入的[3]。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增多,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等杨树食叶害虫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局部地区却年年发生,形成连续多点暴发。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覿ffer)、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杨树溃疡病(Botryospheria ribis(Tode)Gross.)、杨黄卷叶螟(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杨扁角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柳毒蛾(Stilpnotia candina Staudin-ger)、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等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随着国内、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2000年以来,美国白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入侵濮阳、鹤壁等地、市。2009年濮阳市的台前县、范县大面积暴发美国白蛾。华北地区是国际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的适生区。这一害虫如果控制不住,随时都有可能侵入周边地市,美国白蛾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大面积的杨树林在短期内毁灭。
1.4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覿ffer)、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溃疡病(Botryospheria ribis(Tode)Gross.)、腐烂病(Valsa spp)等杨树病虫害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2010年7月,许昌、漯河、驻马店等河南中南部区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在局部点片暴发成灾,树叶被吃光,绿色通道景观被毁,杨树产业损失巨大。
1.5 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 制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调查手段落后,主要为人工调查,有些地区的虫情未能准确地预报。二是防治技术落后。未大力宣传和推广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治时未科学按照说明书来操作,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三是预防意识差,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未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四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只关注自己部门的生产环节,未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此外,部分地区的从事森林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在设计时未考虑病虫害防治问题,造成病虫害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五是部分地区检验检疫工作未能完全落实,造成当地的病虫害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六是病虫害防治的经费不足。具体表现为防治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投资渠道单一,政府投入多,群众投入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防治的设备和药品、器械缺乏。七是随着生态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众所周知,人工林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天然林相比是比较脆弱的,特别是中幼龄林,由于人工林相比较单一,生物链较简单,生物多样性较差,天敌种类较少。抵御有害生物的入侵能力也较差,易导致生物灾害的发生和蔓延。另外,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多,这样的气候为多种生物灾害的大发生创造了条件,高温、干旱、极度降雨等气象因子会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致使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树木生长衰弱,抵御有害生物侵袭的能力下降,冬、春季的长期高温和干旱会导致一些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发生,次期性害虫种群数量也会增加,危害加重,而夏季高温和高湿为病菌孢子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合适的温床,造成病害传播和流行。
3 对策
3.1 提高生态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是树立森林健康理念,实行科学防控。防治理念从灾后救灾转变为培育健康森林。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应围绕着维护和促进森林健康的目标。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应贯穿于营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预防病虫灾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营造林设计开始,就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林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要采用良种壮苗,应尽量避免营造大面积纯林,大幅度提高混交林的比例[4-5],优化林分结构,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要重视乡土树种,加强对现有纯林、低产林的改造,提高林分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另外,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如果违背了适地适树原则,树木长势差,自身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弱,也容易引起病虫害发生。要应用各种林业技术创造有利于树木生长,而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存的条件,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人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抗逆能力,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的健康水平。
3.2 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
监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将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全面调查监测辖区内的所有病虫害情况,并进行详细分析,提前制定好专门的防治对策,一旦发生病虫害危害,就可及时作出防治措施。建立健全当地的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并将其与国家、省级、市级等监测预报网络体系联网,共享资源,以期更好的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此外,应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的财政投入,保证基础设施的使用。
3.3 转变职能,积极推进防治体制机制创新
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加强队伍素质培养,提升依法行政、科学防治、服务社会和应急反应能力。突出基层防治网络建设,发挥县级防治机构、乡镇林业站作用。培养一批农村林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人才,形成集监测、预报、除治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防控服务网络。提高林农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引导和扶持林农建立形式多样、自律互助的防治联合体,实行联防联治、群防群治,实现资源共享,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成效。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以专业公司、专业队、森林医院、树木医生等多种形式介入防治领域,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多元化防治格局。
3.4 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森防科技含量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禁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6],减少污染及病虫害的抗药性。二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首先,DNA(基因)重组技术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实施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他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杨树、欧洲落叶松等9科19属近30种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因此,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其次,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多种天牛,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1],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防治多种杨树食叶害虫,绿僵菌防治蛀干害虫,以及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已进入野外防治阶段。另外,人工招引啄木鸟、灰喜鹊等益鸟控制天牛和食叶害虫,已成为利用鸟类控制虫害的重要措施[4]。三是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利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器械与药物,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5 加大检疫力度
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严格检疫程序,特别是省际间的调运检疫,对调入的苗木一律实行复检。另外,加强木材检查站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县界。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格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4 结语
总之,对于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转变防治理念,强化体系建设,实施分类管理[2],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工作。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7-10]。
5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350.
[2]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90.
[3]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概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39.
[4] 宋玉双,黄北英.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27(6):31-42.
[5] 李彦民.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7):29-31.
[6]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286-309.
[7] 赵增强,史存峰,彭丹琳,等. 浅谈丹凤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51-152.
[8] 张晓明.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J].林区教学,2009(3):116-117.
关键词 优良乡土树种;城乡园林绿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69-4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一般来说,园林的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包括着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四种基本要素,士地和水体是园林的地貌基础[1],而植物要素已成为现代园林的主体,因而植物材料在园林中的地位作用尤显突出和重要。
作为园林中一个有生命的要素,植物有着严格的自然规律来遵行,运用时只有遵行它们的自然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研究一个地方的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对于丰富当地的园林植物材料,增加园林景观的季相性和丰富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创造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和游憩场所,满足生态园林城市培育中植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游息、观赏的新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情况
1.1寻甸县自然气候概况
寻甸县位于云南省东部,东经102°42"-103°33",北纬25°20",--26°01",,地处滇东高原中部,乌蒙山贯穿全县,受构造、断层及侵蚀、剥蚀作用的控制,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具有比较典型的高原湖盆地貌特征,高原面貌保持较完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东南部受断层、侵蚀、剥蚀及溶蚀影响,低中山匠原及宽窄不等的各类湖盆交错展布。北部地形破碎,断块抬升隆起。多高山峡谷,泥石流活动较频繁。中部褶皱发育山峰隆起,抬升后的高原面呈较大的块状分布,构成县境高山、中山、低中山、高原湖盆及岩溶地貌景观[2]。境内大部分地域海拔在1800―2600m之间,县城所在地海拔1886m。
寻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小区域气候比较复杂,立体气候极为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冷雨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寻甸县气候的缩影,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强,因此光照充足,热量热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088.612,日照百分率为47%,年均温14.5℃,极端最高温度34.6℃,极端最低温-13.9℃,≥10℃的活动积温4356.6℃,全年无霜期229天,降水充沛,年降雨量1045mm,干湿季节分明,冬春少雨,夏秋多雨。[2]
1.2寻甸县主要优良乡土树种概况
寻甸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据初拟《寻甸县植物名录》全县载有种子植物153科416属800余种[3]。根据其用途,结合其观赏性、美学性、适应性及习性,初步评价筛选,全县具有城乡园林开发应用潜力的优良乡土树种大约有36科60余种,其中:
1.2.1 乔木树种有
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化香、黄连木、滇朴、清香木:滇青冈、麻栎、栓皮栎、滇楸、红果树、滇合欢、君迁子、构树、滇山楂、四照花、旱冬瓜、香椿、盐肤木、马樱花、银叶木荷、云南樟、滇润楠、多花素馨花、红素馨、紫薇、棕榈、石楠、大叶女贞、山樱花、无患子、 垂丝海棠。
1.2.2 灌木树种有
山茶、云南含笑、厚皮香、金丝桃、碎米花杜鹃、爆仗花杜鹃、小雀花、火棘、小叶苟子、金花小檗、荚谜、马桑、老鸦泡、矮杨梅、胡秃子(羊)、马挂木、小铁子、野八角、小金竹、大白花杜鹃、杭子稍、芒种花、雀舌黄杨、厚叶旬子等。
2 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意义
不同的气候,士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优良乡土树种是经当地长年累月气候的滋润和土壤不断变化逐渐适宜而生长的[4]树种,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作为城乡生态园林的建设,绿化设计只有以乔木、灌木作为主材,林下配以小灌木及地被植物、草坪,才能形成多层次葱茏馥郁的生态环境。而乔灌木的选择只有遵循实地适树的原则,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乡土树种以适应性强、抗性好、投资少、绿化效果好等优点必然成为城乡园林的首选树种。它在丰富城镇自然景观、维护生态、体现城镇个性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乡土树种文化底蕴丰富,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
我国园林充分发挥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许多传统手法的独到之处。历代园林都很注意使用乡土植物营造景观,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寓意深刻。如竹“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也虚心,被喻为有节气的君子”。松柏,孔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柏耐寒的精神特征,比喻于君子的坚强性格[5]。还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感情或形容意境,如“夜雨芭蕉,刻画一片宁静的气氛[6]。中国园林植物造景还深受历代山水诗、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要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内秀’。情景交融,寓意于景,以景抒情,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7]。一方水土养一方物”,因而一个地方的乡土植物就具有该地方的地域性,乡土树种的使用,就可借助植物的地域性来展示景观的地域性。
2.2乡土树种适应性、抗逆性强,能满足城镇脆弱生态环境的需要。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土质、水质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是地方环境特色的有机组成成分之一。适地适树是园林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优良乡土树种是随当地长年累月气候的滋润和土壤不断变化逐渐适应而生长的,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乡士树种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城镇绿化的主要来源,乡土树种还能维持城市的长久稳定,免遭自然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严重损害,另外由于城市生态立地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脆弱,这就要求造景植物抗性强,适应性强,便于管理,而乡土树种本身就具有这些特性。
2.3优良乡土树种栽培经验丰富,能更好地体现园林景观作用。
城镇经多次改建破坏了土壤自然良好的结构,限制了树木的生长发育,增加了植物管养的难度。“三分栽,七分管”,说明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园林植物栽植后能否存活,成活后能否枝繁叶茂,形态优美,关系到植物造景的艺术效果,好的植物景观的形成,既靠园林设计又靠养护管理,因栽植管护原因而造成植物死亡,必将导致设计的失败,因此园林植物的栽植技术,后期管理也是决定园林创意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乡土树种适生性好、抗性强,栽培经验丰富,栽后的后期管理相对容易。
2.4乡土树种价格便宜,生态效益高。
大部分优良树种是经过长期的栽培得以肯定的,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单,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只要通过科学的配置,适当的养护,就能营造出繁花似锦的美化效果。乡土树种育苗技术成熟,苗木价格和管理成本都较低[6],大量运用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所以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大部分优良乡土树种成活后生长快,枝繁叶茂,生态效益高。
3.优良乡土树种在寻甸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
3.1调查研究方法
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在重点绿化地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寻甸县城区文苑路、过境公路、中轴大街、市民休闲广场,街心花园、县委机关的绿化树种,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从我县绿化最早的街道(文苑路)到现在中轴大街,包括了我县的主要绿化类型―公共绿地、街道(人行道)、庭院绿化,涵盖了县城区70%的绿化面积。
3.2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
3.2.1目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使用的优良乡土树种
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我县城市绿化目前使用的树种有54种,具体树种使用情况见(寻甸县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统计表),其中乔木41种,灌木13种。乡土树种有23种,其中乔木21种,主要是华山松、栎、黄连木、清香木、山樱桃、山楂、柳、柳杉、圆柏、桂花、香樟、滇润楠、石楠、四照花、马樱花(大树杜鹃)、女贞、棕榈、滇合欢、石榴、茶花:灌木6种,主要是杜鹃,迎春、小叶女贞、紫叶小蘖、金丝桃、金竹。
3.2.2优良乡土树种在寻甸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方式
根据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上的不同应用,目前主要有:
行道树类:干形挺拔、枝叶繁茂、树冠浓密扩展,可形成较大面积的绿荫[8]的树种如香樟、大叶女贞,大量应用于我县县城街道人行道绿化。
园景树类:具有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树冠,不同姿态的树形(如挺拔雄伟、端庄、展枝优雅等)或具有美丽的花朵与果实。在园林配置中可创造出美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9],如寻甸市民休闲广场种植的滇朴、四照花、清香木、山楂、棕榈等。
树丛:由2一10株乔木或灌术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类型[10]。如:中轴大街中间绿化带,用3―7株石榴与3―7株紫叶李组合种植,构成不同的景观。
花灌木类:用花灌木种植在道路两边、公园等,用于美化装饰道路、车带、分割空间,配置不同色块、色带,起点缀装饰作用。如:文苑路中间段用紫叶小蘖、小叶女贞交替绿化,县委机关用金丝桃、杜鹃组成不同形状的绿化形式,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绿篱类:用具有丛生密集的茎,耐修剪,萌生性强的树种,栽植使之形成墙垣,以分隔空间、范围场地,遮挡视线,衬托景物,美化环境及防护作用。如过境公路快车道与慢车道之间的迎春柳、小叶女贞栽植成绿篱。
3.3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特点
3.3.1乡土树种使用品种单一,数量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使用就更少。
目前,在我县园林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有54种,而乡土树种仅有27种,仅占50%,而在调查的3201株树种中,真正为乡土树种的有1857株占59%,且大部分为最近3年以来种植的,有的树种仅使用1株,如华山松、滇合欢。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四照花、滇朴、云南松、野八角等应用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
3.3.2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频率不高
针对所调查的8个地点中优良乡土树种进行应用频率的分析。乡土树种使用频率较低,除常用树种香樟、女贞类外大部分树种仅使用1次,有的还是改造剩下的,如柳。而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则较少,仅有四照花、大叶女贞,这反映出我县目前优良乡土树种常用数量较少,部分树种出现率高,易造成园林绿化树种景观单调的现象。
3.3.3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使用较晚,在新的园林绿化工程中有增加趋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县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应用起步较晚,大部分树种的应用是最近5年才开始使用,即在修建寻甸县市民休闲广场时开始使用,在以后的绿化工程中逐渐应用如滇朴、四照花、山楂、清香木、黄连木等。据调查,在河滨公园绿化中,乡土树种的使用,不论从品种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增加,在河滨公园绿化中规划的树种有66个,乡土树种就有29个,占44%,乡土树种株数6283株占总树种株数10869的58%。
3.4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使用品种单一
目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的优良乡士树种较少,而且大部分为阔叶树及高大乔木,而针叶树、花灌木应用较少,许多优良野生品种还未开发利用,如:云南松、野八角、小雀花、金丝桃等,因而造成乡土树种使用缺少丰富的组合和变化,季相性差,景观单调的现象,难以满足人们游憩观光需要。
3.4.2苗木准备不足,造成乱挖现象严重。
我县培育园林绿化用苗木的苗圃较少,培育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苗圃更是几乎没有,因而近几年使用的乡土树种,苗木不是从外地调入,就是到野外山林或乡村乱挖,后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林业部门屡禁不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4.3乡土树种的栽植成活率低
目前,由于县内缺苗,园林上使用苗木外调的运距较远,取苗后不能及时栽植,水分损失多,且外调苗木对我县土壤气候不一定适适应,野外乱挖的,由于缺少相关手续及技术指导,挖苗者大都悄悄进行,仓促抢挖,准备不充分,对苗木根系伤害过大,运输中损伤严重。因而,栽植成活率低,如:街心花园使用的四照花,栽4株死3株,中轴大街从蒙白调入的石榴大苗,死亡的株数也较多,成活率还不到70%。
3.4.4乡土树种配置体现四季如春特色不明显
我县是一个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但在城区绿化中,乡士树种的配置季相变化却未充分体现四季如春的景色,一些既有很高观赏价值义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可增添不同季节景色的夏花植物,冬花树种应用较少。
总之,目前,我县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上应用数量较少,品种单一,很多优良的园林应用价值较高的乡土树种还未开发利用。
4.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应用较少的成因
4.1寻甸县城园林绿化工程启动较晚
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又是一个农业大县,县财力差,难以承担城区绿化费用,因而我县的城乡园林绿化工程启动较晚,真正的城区街道绿化从94年才开始起步,94年首先绿化了新大街(文苑路)、街心花园后,开始有了过境公路、风梧路等的绿化,市民休闲广场这种公共绿地的建设则使于2004年。小区、庭院绿化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只有效益较好的单位如供销社等绿化好一点。由于没有园林绿化的需要,也就没有了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
4.2 种苗供应不足,制约了使用。
由于我县没有乡土树种的(园林用)大苗苗木的培育,仅有常规造林用苗(苗木小)的培育,从而使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大苗无货供应,使工程施工部门难以找到苗木,而制约了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上的使用。
4.3现阶段移植成活率偏低,障碍了优良乡土树种的使用。
目前,由于县内园林绿化用大苗准备(贮备)不足,所需乡土树种苗木大多外调或乱挖、偷运,苗木损伤严重,水分损失较多,造成成活率较差,因而,阻碍了乡土树种的使用。
5提高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中应用的建议
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的主体,也是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基础。园林绿地的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园林绿地系统就越稳定。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减少因城镇的拥挤及建筑物的高大、单调所带来的压抑感,也才能构筑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1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命资源的总体。近年来,城乡园林绿化的兴起,将城乡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12]为城镇生物多样性的创造迎来了机会。同时城镇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城镇环境质量的标准。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大量应用是丰富城镇物种多样性,维护园林绿地系统的稳定和加强景观地域特色的有效途径。如提高优良乡十树种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是城镇园林建设者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县实际谈点个人浅见。
5.1以科研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做好引种驯化和应用栽培试验。
寻甸县优良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分布面广,是巨大的自然财富,开发培育新的栽培观赏植物种类的重要来源。应以科研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做好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栽培试验及推广使用工作,带动乡土树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仅可丰富城乡园林植物资源,而且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2 加大宣传,调动人们在绿化工程中应用乡土树种的积极性
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上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加强优良乡土树种使用的宣传,只有让人们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才能自觉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加以运用。
5.3 规划设计部门,合理规划使用。
城乡园林绿化作为项目施工管理,讲究的是按设计施工和验收。因此,只有设计部门因地制宜的设计使用优良乡土树种,施工部门也才会使用,才能促进优良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上的应用。
5.4 培育充足的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满足城乡园林绿化之需。
苗木是绿化的物质基础,没有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园林绿化用乡土树种就不能满足其在城乡园林绿化应用上的需要。因此,苗木培育经营单位应多培育乡土树种的大规格苗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乡士树种在园林绿化应用上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我县目前在苗木生产中小规格苗木过剩,大规格苗术不足的现状,增加苗木经营者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6 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应用中应加以注意的问题。
寻甸优良乡土树种能在园林上应用的树种资源丰富,有的已成为栽培品种,有的仍为野生树种,且我县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因此,乡土树种在园林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6.1以生态学为基础,适地适树。
园林树种选择是园林景观构建的基本工作。在园林建设中应将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当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调查为基础,从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的特性出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选择能够与功能区相适应的绿化乡土树种,除了应达到景观要求和色彩效果外,尤其应考虑其生态习性是否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13],不能为提高乡土树种使用率而盲目乱用。
6.2 科学地引种栽培。
虽说优良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但由于我县立体气候明显,树种的区域特征显著,因此,野生植物引种到园林绿化中,必须尊重科学。首先要调查了解该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生物学特性,特别是主导生态因子满足原则及其对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要求;其次是引种栽培到有不同生态因子的试验地,观察该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再次是选择适应性强的种类在部分园林中试种,然后是对引种成功的树种进行推广使用。
6.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
乡土树种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易于管护,还可体现地方特色,此外,适当引进外来景观树种,可以满足不同空间,不同立地条件的需要,但数量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以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异域景观的和谐统一[14]。
6.4 营造优美景观,兼顾生态效益。
城乡园林绿化为公众提供优美的景观,因此,树种选择时还需从森林美学角度出发,着重优美树形、冠形、花型、花色等指标,强调树种的可观赏性。树种合理配置是形成优美景观的关键,在实际应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乔、灌、草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群落多样性树种和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短期景观树种与长期群落景观树种相结合;绿化、美化、香化与季相景观相结合[15]。通过这些原则,体现园林绿化的景观美,并可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
6.5 防止滥挖乱采现象的发生。
优良乡土树种在今后的应用中,应高度重视,防止滥挖乱采现象发生。我们都知道,近儿年悄然新起的大树进城现象,一度形成乡村、山区乡土树种滥挖偷运情况,由于采挖移植措施不力,造成移进城里的树木大部分死亡,而乡村,山区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今后应用中应引起重视,尽量使用林场、苗圃培育的乡土树种大苗造园。如有特殊需要必须到野外或乡村移植乡土树种,应到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通过工程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后,在不影响当地景观,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移植,制定移植树木保护措施,确保移植树木成活。做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
后记
本篇论文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得到了寻甸县城乡园林绿化委员会、县林业局及其他部门和本单位同事大力支持,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和指导。在此深表感激。寻甸县适宜园林应用的优良乡土树种资源丰富,其种类仅根据现有资料统计,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树栋,马晓燕.园林建筑学气象出版社2004年8月
[2]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报告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体设计专业调查报告 1991年
[4]江桂湘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1(1):11―11、14
[5]秦庆秀唐岱.建水文庙植物景观探讨 林业调查规划2006.3 1(2):24―26
[6]周旱弘乡土树种造景的优势、困境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5(2):24--26
[7]程利霞浅谈乡土树种在昆明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安宁科普网
[8]侯碧清刘克旺王海峰著.湖南野生观赏植物及其园林应用林业调查规划2006.31 (2):140―145
[9]孙晓佳,唐岱,杨秋,等.昆明市岩溶地貌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评价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 1(6):47―5 1
[10]许桂芳吴铁明张朝阳.抗污染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1・(2)146―148
[11]陆杰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建设[J]安徽林业2001(1):25
[12]刘扬建设国家园林城市走生态园林之路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1(2):132―134
[13]韩铁,高润宏,刘子龙,等.北方城市森林绿地植物群落的树种选择与配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9―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nzhou national new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elements of city design level, fiv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Kevin Lynch "city image", the Lanzhou city district overall design functional zo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andmark buildings, node, interface and the corridor to be analyzed, further to the Lanzhou overall city design space elements on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zhou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关键词】:兰州新区;城市设计要素;绿色廊道;城市复合界面
【Keywords】:Lanzhou new city; design elements; green corridor; composite interface City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兰州新区的解读
1.1兰州新区的概况
兰州新区西沿尹-中高速公路向北沿秦王川盆地延伸至引大东二干渠,东沿西岔川向北延伸至永登县秦川镇,北靠引大东二干渠,南临永登县树屏镇尹家庄-水阜乡涝池公路。新区南北长约49公里,东西约30公里。位于东经103°29’22”~103°49’56”,北纬36°17’15”~36°43’29”总规划控制范围806平方公里(含机场控制区),涉及2县、8乡镇,73个行政村,现状总人口约10万人。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中心城区北部永登县境内,南距兰州市中心城区约60
公里,东距白银市区约70 公里,规划范围806 平方公里。
1.2新区主要职能
新区的主要职能可概括为“六基地、三中心、两区”。
六基地: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基地。
三中心: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生产中心;兰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副中心。
两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2.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
2.1城市设计的内容
现代化城市设计内容大体上就可以归纳为以上两大类型。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是以具体方案设计为其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后者则以政策导引为其成果,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通过政策、导引进行引导或控制。但无论哪一类,都要同时考虑物质空间和社会环境的协调。
2.2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
包括:建筑、道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山水格局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从城市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上分析,在城市设计中,基本要素可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和综合要素。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3.兰州新区总体城市设计
城市整体设计特色的意义: 城市设计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质体现,是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建造技术所构成的城市环境,明确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的物质形态,城市设计具有相对性和可感性。城市设计特色构成包涵诸多的构成元素,总的可以概括为整体风貌印象、规划格局、建筑形态、生态构架。
兰州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特征主要包括:功能分区、生态、交通网络、标志性建筑物、空间主次节点的分布、界面和廊道方面。
3.1分区
按照新区的功能结构《总体规划》将新区划分为两带一轴。东部产业发展带依托石油储备库建设石化产业片区,充分利用新区东部土地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少等优势,集中布局新材料产业片区、生物医药产业片区和装备制造产业片区。西部产业发展带,临空加工制造与物流产业片区、综合产业片区。一轴:以水系为轴。打造行政文化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形成综合服务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片区。(见图1,功能分区,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新区独特的生态格局划分为两区四廊,主要功能区分为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两区: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与南部生态林业休闲区,共同形成兰州新区的生态屏障。三廊:东西向的三段绿化廊道主要作用是生态防护功能。一绿廊:依托兰州新区山体,在城市形成环状绿廊同时与南北两区联通,构筑新区生态屏障。
3.2交通
通过对对外交通、城市交通的精心打造,新区将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对外交通方面,新区将建设“三纵一横”的区域交通廊道。(见图2,交通网络,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三纵:兰州—张掖城际铁路、机场高速、快速路(201省道提级)形成西部交通廊道;兰州新区—安宁快速路,形成中部廊道;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形成东部廊道。
一横:白银—兰州新区—兰新铁路联络线、白银—兰州新区城际铁路、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形成兰州新区至白银交通廊道。
新区城市交通方面,将形成“分区路网+联系通道”的城市道路系统整体格局。干路网络主要解决跨组团快速交通问题,一般道路网络将满足组团内部交通需求。快速路通过高速出入口的设置与高速体系有效对接,提供联系新区各个组团的快速通道。与快速路相交的主干道全部采用立交形式,保证快速交通与城区交通的良好转换。
3.3生态
兰州新区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储备制度,以荒山丘陵生态恢复为主导,大力推进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
①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网络格局:以山林生态功能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河流水渠和道路及其绿化隔离带等为依托,形成生态屏障、生态连绵带、生态防护廊道。②保护湿地资源:强化湿地保护意识和监管机制,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保护中川机场南侧湿地生态资源。③建设生态林网:建立北部片区的生态安全防护林体系,防风治沙,逐步形成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多点(湿地、水源保护地、城市生态公园)的林网格局,并保障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见图3,绿地系统图,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3.4 标志物
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它们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对空间属性和场所精神起到了诠释的作用。一方面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从功能、形象、位置、文化、精神内涵等角度进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规划和设计。(见图4,标志建筑,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兰州新区的标志物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对整体新区来说,序列感较弱;在城区干道入口处没有显现。当今兰州新区的环境相对兰州市的城市环境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不可能照搬昔日的方法来解决当今的标志性建筑问题, 在新区的城市设计中是否应对标志性建筑加以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引导,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能体现区域特色的空间标志和人记忆中的象征。
3.5节点
节点是构成城市表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节点设计对城市有重要意义。节点的构成既包括建筑、道路等物质要素,也包括人群的集聚与活动等非实体要素。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环节,与城市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成机制,产生不同的节点状态。
兰州新区节点具体形态可以分为三类:道路交叉口与周边建筑及环境 (交叉口式节点);城市公共广场与周边建筑及环境 (广场式节点);多个相邻交叉口与广场以及周边建筑群的组合 (组合式节点群)。(见图5,节点分布,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对于兰州新区城市节点在规划和设计中是否应考
虑以下方面:①节点处的重要公共建筑反映着各个时代城市建筑的较高建造水平,成为一种强化节点的标志。②以节点为控制点,建立城市景观视线走廊,能有效控制大片区域的景观。有如法国巴黎,其林荫道串联数个节点形成清晰的结构,构成城市区域景观序列的主干。而兰州新区恰似如此,所以,城市节点对于整个城市的形象而言有重要性作用。
3.6界面
“边界不是某种东西的停止,而是某种新东西在此出现。”——海德格尔
日前,快速增长的城市流动容量与保持城市空间连续性的日益冲突;“一层皮”式的界面割裂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造成许多“失落空间”;城市功能日趋繁复庞大,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严重缺乏。随着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界面不应仅仅是一层表皮。界面空间通过一定的相互关系整合而成,界面与空间融合,各种界面的有机复合,形成复合界面。(见图6,界面分析,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城市复合界面是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界面有机复合形成的整体,它涉及建筑单体及群体与城市空间作用产生的界面,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界面及人的行为、感知心理模式与城市建筑界面的互动影响。
兰州新区城市界面的设计理应可以借助于城市复合界面的设计原理,那么新区城市界面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它的空间性、场所性、生态性。
(1)空间性包含空间的互动性、开放性、过渡性、连续性。它可以作为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转化空间,并与城市产生空间连续、环境延伸、视觉渗透,人的行为得以连续,由此使建筑内外空间形成有层次的过渡,使建筑界面与城市保持柔性联系。
(2)复合界面强调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它是一种靠近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场所。
(3)各种开放性的界面构成形式使单一的建筑表皮向复合型的“建筑腔体”转变,建筑与外界被一层“腔体式”的保护空间隔开,使界面像生物的表皮腔体或细胞膜一样,调节着建筑内部的微气候。
3.7廊道
在城市中, 廊道对城市经济、文化、环境质量、城市美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廊道决定城市景观结构和人口空间分布模式, 为大都市的景观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宗跃光将城市景观廊道分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两大类, 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线为主, 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带(包括人造自然景观)为主。自然廊道的效应表现为限制城市无节制发展, 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 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使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
由图可知兰州新区景观、交通和生态廊道布局清晰,结构呈相互交叉的网格状。(见图7,廊道分析,图片来源:调研资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们统归于绿色廊道中来。绿色廊道战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它协调了城市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绿色廊道不仅保护了自然,而且是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以, 兰州新区应以建设绿色廊道作为城市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设置,必须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发, 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发展历史区别对待。
5.结语
综述,兰州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
一方面要遵循以下四个理念:①以兰州市发展背景及需求出发,研究基地发展内在要素及外部需求,采用创新思维,打造了一个植根民族文化与根本,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绿色现代的商业中心区。②创造有特色的西北门户空间,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兰州新城城市中轴线;通过立体城市开发、多样化功能复合为商业中心注入了人气与活力;规划了商业综合体、休闲商业步行街、商务花园等多样化的商业及办公功能;③以丝路文化为魂,结合兰州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景观节点的推进,创造了立足文化根本,放眼未来的文化精神;④通过提倡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水绿联城、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等打造兰州市级绿色低碳的示范区。
另一方面还要倡导:①功能产业分区的经济性;②交通网络的畅通性 ;③生态的持续性;④标志建筑物的内涵性;⑤节点的有序性;⑥界面的有机性和⑦廊道的绿色性。
最后,来引用:“凯文林奇(美)曾说过:一座城市越是有特色,她的城市生活越是兴旺发达,她的人民则越富有生气和灵性,同时对自己的家园越是充满激情。”期待兰州国家新区美好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胥瓦尼H. 都市设计程序. 谢庆达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79.
[2]熊明著. 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凯文 ·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4
[4]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5]于止伦著.《城市环境艺术》[M].天津科技出版社
[6]刘艺著.《城市节点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 — 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l9(2):145~l50
[8]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态研究,2001,25(11):44~48
[9]周凤霞.城市绿化规划研究初探— —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J】.四川环境,2004,23(6):20~22
[10]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造景;造景应用
近年来城市环境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各地园林绿化的建设也逐步加快步伐,许多好的园林景观已经能够较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恰当地把握植物之间的选择和配置,深刻体现历史文化的内涵。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们提供一个文明、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人们的身心在紧张的工作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予以调整、舒缓。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改善局部小气候、环保抗灾的生态作用。
一、植物造景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概念
植物造景是在园林造景艺术的指导下,在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园林植物如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材料,再配合建筑、山石、水体等其他点缀,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的特点,通过精心设计、仔细选材和合理配置,建造出符合规划要求的自然景观,以达到发挥其不同功能,形成多样化景观的作用。
园林植物造景体现了技术人员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巧妙的技艺,他们采用栽培管理、整形修剪、搭架造型等艺术技巧创造出了一幅幅美妙的艺术图景。这其中包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精华,将园艺学、美学、建筑学等艺术融于一体,使不同审美要求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二)意义
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园林建设的根本,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和综合效益的发挥,而且与城市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密不可分。吸收中外造园艺术的精华和生态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科学地进行园林植物造景,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重要性
随着现代化工业、商业贸易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景观的创造已成为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城市环境中,要创造生命之绿,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是唯一的途径。植物作为园林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应用最广泛,最不可缺的材料,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造景已成为园林建设的主流。植物造景在其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沉淀着人类社会中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无数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先辈们创造出优美的造型艺术,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造型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给我们创造了无限的视觉感受和精神上的享受,研究它们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社会服务。
二、园林植物造景原则
(一)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为缓解环境恶化的现状,结合生态学原理而产生的。由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以及空气等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同的自然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正所谓“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虽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赖种植位置有方耳!”即只有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才能营造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化选择植物种类、精心配置,从而大大提高绿化成活率,形成高质量的绿化景观,并且节约成本,是对生态学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和应用。
(二)美学原则
1、多样统一的原则
统一是指园林中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风格等,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根据园林主题来确定一致性的程度。十分相似的园林组成部分会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相似程度小的园林组成部分让人感到轻松活泼。
2、协调与对比的原则
协调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园林中协调的对象有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并且具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
3、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这是指在园林的整体或局部空间里,通过和谐的布置达到感觉上的对称,使人舒适愉快。植物自然存在着两种对称,一是两侧对称,如植物的对生叶,二是辐射对称,如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可以按照这两种对称进行植物配置。
4、均衡的原则
这是植物配置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表现出了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则为稳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
5、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植物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一种乔木和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称为“交替韵律”。随着植物种类增多或更多交替排列,韵律感会逐渐丰富。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水平状、方形起伏的成垛状或弧形起伏的波浪状,从而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三、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一)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度
园林植物造景时要主次分明,讲求疏密有度,师法自然,避免人工之态。“先面后点,先主后宾,远近结合”。从整体考虑,大局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穿插细节,做到“大处添景,小处添趣”;同时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一个景区内树木搭配协调,要与原有树木有机组合好,与相邻窄间或远处的树木、背景及其它景物彼此相互呼应,取得艺术构图上的完整性。
(二)注意四季景色季相变化
依据植物季相演替的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置的一种手法。在植物造景过程中,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兼顾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树种开花时,不要有其他树种开花,而在其他季节要有其他树种的开花托景。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意盎然,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景观,使人们感悟大自然的生命及其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园林树种的季相变化,在增强景观效应的审美情趣中具有突出视觉功能的作用。
(三)围合空间的合理应用
植物围合空问可分为开放性,半开放性空间,冠下空间,封闭性空间,竖向空间等几种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及城市广场四周,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环境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活动游憩场所。
(四)应用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
人们对于景观的最直接感受是通过视觉来获得的,设计者引导人们视线成功与否决定了景观的优劣。视线通透、远近等视线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对植物材料的选择来形成,如乔木、灌木、花草等不同的植物起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植物造景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等,创造出适时、适地、有韵律的植物景观,是满足观赏者的视觉审美要求所需求的。
参考文献
[1]彭卫强.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J].中国西部科技.2009,1.
[2]刘洪铭. 浅谈植物造景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杂志.2008,29.
[3]陈名雄.探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J].城市建设.2009,38.
[4]侯庆云.浅谈植物造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 北方园艺.2002,29.
[关键词]林业种苗;林业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S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00-01
在整个林业建设过程中,林木种苗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家政府机关已经重视林业的建设问题,林业局对林业建O的实施战略进行积极的调整工作。培育林木种苗是进行林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项目,优质的林木种苗能够促进造林工程的完成。林业建设自身具有较长的周期,质量差的树苗不利于树木的成活率,并为林业造成较大损失。
一、简要分析在林业建设中林业种苗的重要性以及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浅谈在林业建设中林业种苗的重要性
对于林业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生产建设资源是林业种苗,它能够促进造林绿化的进度,使营林的质量得以提高,资源迅速增长,同时它也是林业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整个林业建设中属于一项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基础林业建设工作。林业建设可以通过科技兴林的方法实现,这要求林业种苗的质量必须符合林业建设的基本标准,重视林业的建设理念,利用优良的林业种苗能够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实现林业建设的生态与经济双效益的和谐发展。
(二)在林业建设中林业种苗的基本建设思路
在新时代下林业的种苗工作需要以林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实现方法,将林业建设战略分为两种,即分类经营战略与分区突破战略,以提高林业种苗的质量,同时把林业种苗作为基本的核心,根据科技兴种苗的基本原则,强化林业种苗的基础建设,使林业建设基地形成一种采种基地或是良种基地。利用国有苗圃,对林业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实现高产的种苗生产体系,在林业建设初期实现林业种苗生产的区域化,实现林业种苗的生产质量符合标准化要求,在林业建设中应用多样化的种苗生产品种,在基地中为林业种苗提供生产供应条件,使我国造林实现良种化。
二、发挥林业种苗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受树木最终的生长发育特性影响,从树木的种苗开始投入至产出,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对于林业种苗的优选,区域试验以及建园等多个工序,需要经过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进行培育。实际的林业建设需要提前做好林业建设规划,树种以及各种树苗数量的确定工作,做好这些前期工作的准备,这些均是因为林业种苗的培育工作需要从林木种子的采集工作开始一直到种苗培育,最少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最多甚至是三至五年的时间。对于林业种苗的生产建设效益方面而言,种苗的生产成本投入往往大于产出,这需要各地方政府对于林业建设中的林业种苗培育工作加以扶持。
(二)科学问题
林业建设中的种苗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不论哪一个品种的种苗在某地区得到优良的生长,当其置身于另一个地区时它不会保持原来的优良生长状态,甚至有一部分树苗会出现不开花不成长的现象。具体原因在于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性质差异,种苗换地区生长时,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对树苗的生长造成影响,简而言之,这些是由自然地理差异所导致。
(三)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问题
就现代的林业建设现状而言,有一部分的林业建设中存在实际的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技术之间不符的情况,造林计划没有根据实际的种苗生产管理问题进行编制。受种苗生产自身的盲目性与造林任务的计划性影响,种苗生产的波动性较大。同时造林计划不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种苗的生产与管理发生脱离现象,对于种苗的科研成果不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对于林业种苗的社会化管理以及服务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林业种苗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相关措施
(一)提高对于林业种苗种植过程的认知程度
对于林业种苗的培育需要较长的过程,而且涉及到林业育种,资金投入与生长管理等内容,对于林业种苗的培育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例如试验,建园等,因此这决定着种苗的培育过程所需时间较长。相关林业建设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整个林业种苗的培育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有详细的了解,以便进行后续工作。林业种苗的培育过程需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种子的采集,加工处理与培育。在正式投入种植以前需要做好种苗的设计规划工作,确定林业的发展规模,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好计划的制定工作。种苗作用在林业建设中发挥需要种植者提高认识。
(二)提高林业种苗的科学化发展
在进行实际的采种育苗工作时需要考察两地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坚持以由北向南与就近就地原则引进林业种苗,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并使林业有较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在建设林业的过程中第一步是进行林木种苗选育,林木种苗的科技含量较多,它对于技术的要求也较高,这要林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坚持统筹规划、科学以及因地制宜等原则。结合林业生产自身的规划与设计,发展乡土树种,使林业种苗能够就地栽植与育苗,尽可能的防止长途运苗或是远距离调苗。如果在建设林业的工作中必须从外省调进种苗,则需要坚持由北向南的原则进行引进种苗的工作,需要在小面积内做好种苗试验,试验成功后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工作。
(三)加强林业建设的管理制度建设
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可以依靠优质的林木种苗解决,处理好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林木种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善林业建设的生产现状,使林业种苗能够健康发展。加强林业建设的管理制度建设可以先执行造林育苗计划,同时育苗计划要早于造林计划,落实好种苗的物质基础。根据造林规划设计,对种苗进行培育,然后再进行造林,同林木种苗的生产者之间签署种苗的使用合同,进行定单育苗,有利于保证用于林业建设的种苗质量。
(四)为种苗作用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林业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是林木种质资源,同时种质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它能够保障林业中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林木的种质资源也被称为遗传资源,因为它是繁育林木良种的原始材料,能够促进林地的生产力。林木种植资源对于林木良种的保护利用工作,关系着整个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局问题,需要地区政府能够为其建立长期的扶持制度。林木种苗的相关机构可以利用林业的建设工作,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当地政府在财政方面予以林业建设一定支持,有利于林业建设物质基础的持续积累。
四、结束语
做好林业建设中种苗的管理工作。需要在林业单位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组建一支精英队伍,同时也需要当地政府在财政方面对其做好扶持工作,使种苗作用在实际的林业建设中完全发挥出来。除此之外林业种苗对于生态平衡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重视种苗的培育工作,可以实现日后林业建设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