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第1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建议

一、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水平向小康型迈进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生活水平越低,比例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较高。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60.49%下降到2007年的46.80%,自2000年开始,恩格尔系数保持在40%~50%之间,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已从生存型消费和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二)衣着消费总量增加,但消费比例下降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逐年增加。甘肃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30.35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2元,增加了近4倍。但是相对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比例正逐年下降,199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30.99元增加到2328.92元,但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7.60%下降到2007年的5.98%。

(三)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甘肃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居住面积不断增加。1990年农村居民年末住房面积为65.74平方米,到2007年年末住房面积增加到89.99平方米,平均每人年末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0.2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9.46平方米,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建房质量有所提高。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住面积比例逐步上升。1995-2007年,甘肃农村居民居住面积中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居住面积中的比例由25%增加到41%,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由0.4%增加到7%,增幅达到16.5%。

(四)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007年,甘肃省农村平均每百户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的拥有量10.33台、47.56台和97.22台,与1995年相比,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分别增加了37.23台、9.89台和82.44台。1990年农村家庭摩托车的拥有量为平均每百户0.39辆,到2007年摩托车的拥有量增加到平均每百户45.77辆。此外,一些新型的家用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如影碟机、照相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脑等。2007年,甘肃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影碟机33台,移动电话54.6部,固定电话97.2部,分别是2000年的4.8倍、75.9倍和5.2倍。

(五)服务型消费增加明显

甘肃省农村居民在实物型商品消费的同时,服务型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支出由2000年的43.76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17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增加了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由2000年仅有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82元,年均增长2%。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消费。但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用于教育服务消费的支出从2005年的211.25元减少为2007年的166.08元,同比下降了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支出比例由2000年的13.27%下降到2007年的10.36%。

二、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2007年甘肃省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近50%,但自然条件恶劣,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2000年。甘肃省农村家庭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为1058.77元,其中农业生产性支出301.28元,占总收入的28.06%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8.26%,说明农业收入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性支出,减少了农村居民纯收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不确定性增强农民扩大消费的顾虑

当前,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未来生产、生活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农民就会减少在当期的消费,从而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农业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甘肃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十分严重,靠天吃饭的情况较为普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损失率偏高,农业生产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由于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信息,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面临极大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了增收的难度。最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不到位,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加大了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

当前甘肃省农村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困难,特别是一些鲜活农副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和贮藏,就会变质腐烂,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抑制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村消费品市场缺少真正符合农民消费特点、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仍不到位,假冒伪劣、库存积压、过期变质的商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农民的维权意识薄弱,消费者权利得不到保护,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意愿。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广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出路。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降低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减收的风险;同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不断增加。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扩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并对农民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减少农业生产性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和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二是加快甘肃省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需求。三是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所有需要救助的农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需要帮扶救助的农民,在保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降低保障标准扩大救助面为原则。使需要帮扶的农民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

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仓储、冷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及时将鲜活农产品输送出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将保障农村居民能够购买到新鲜、优质的商品,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深入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关注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生产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向农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实用好用的产品,并建立好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好农村居民的消费权利。

参考文献:

[1]刘刚,当前农民收入、消费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6(6).

[2]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财贸经济,2007(2).

第2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我国农村信息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信息消费的获取媒介比较单一。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而信息消费的高额成本是一般农村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还是电视,这种单一的信息传播媒介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导致信息供给的分类和针对性明显不足。

有效信息资源供给少。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需要及时获取农业信息,以迅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农村的信息设施少之又少,只有有限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这将导致信息的堵塞,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农村居民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素养的偏低,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关键因素。由于农村居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信息消费能力的提高。网络的普及增强了农村的信息消费意识,推动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村受知识水平,交通和信息在传播上落后,有时候会导致农村居民因为虚假信息的传播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长期持久收入的预期不足,这个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又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明显,所以农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暂时性收入,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降低。另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加强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消费最终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增加消费。所以为了进一步启动农村的信息消费市场,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劳资分配格局,完善城乡一体化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民就业基数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农村居民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消费的必须软件。因为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信息素养,所以,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提高他们的信息消费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关键。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力度,借鉴西方还有大城市的信息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讲解,使他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多方面培养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

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建设多元化的信息供给模式。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应首先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个部门打造适应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服务网站,保证农村居民可以畅通无阻的接收到农业信息。还要强化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农村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加大涉农信息的开发和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完善信息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另外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安全的保护。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针对农民群体的价格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农村居民可以消费的起。

第3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刺激消费需求、优化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首选措施,更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要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应启动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因而,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当务之急应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因而,关注农村居民消费,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并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经济的发展对边疆的稳定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要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的增长,因而研究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消费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提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对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费问题是现代西方消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从心理因素入手提出了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及“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建立了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理论,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凯恩斯之后,出现了诸多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尤以佛里德曼(1976)、莫迪利安尼(1985)、杜森贝里、霍尔(1978)等人为代表。1976年佛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分为瞬时收入和持久收入,消费分为瞬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当前的消费支出,即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我国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63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教授在其所发表《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消费结构的概念。1983年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作为我国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远耍?系统地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今年来消费结构研究方法更是趋于新颖化。董永茂(2005)采用ELES模型,利用1998、2003年浙江省农村家庭消费开支调查资料,对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杭斌、申春兰(200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来证明潜在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农户的预防性储蓄有着密切关系;郭爱君、武国荣(2008)通过建立AID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九五”和“十五”两个时期的中国农村居民七大类商品消费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对数模型、二次移动平均模型(DMAM)、综列数据模型等均为目前消费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国外侧重于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而国内研究则侧重于居民消费结构所涉及的具体方面,如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居民消费结构的预测等多方面的定性分析,以及应用数量方法对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定量分析等。尽管在国内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已有很多理论成果,但是大部分是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关于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三、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动趋势分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近年来新疆农村居民各个方面的消费情况,以下通过对新疆农村居民的吃、穿、住、用等方面人均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比重的变化图来研究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食品支出

新疆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从2000年的618.2元上升到2011年的1589.5元,11年的时间新疆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了2.57倍。恩格尔定律指出,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将随收入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然而由下图可以看出2000~2011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从2000年22%左右下降至2011年的15%以下,说明新疆农村居民并正向更好生活阶段迈进。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从恩格尔系数变化所得到的结论。

(二)衣着支出

近十年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欣赏品味在不断提高,新疆农村居民在穿着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化,农村居民已不仅仅满足于“穿”的本身,也更加注重于质量和款式等方面的提高。相关数据表明2000年新疆农村居民用于衣着方面支出为114.26元,到2011年增加到了372.1元,是2000年的3.25倍,而2000~2011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幅为2.57倍,低于衣着支出的增加幅度。可见,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衣着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5年这一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年间偶尔有上升趋势,但近十年间新疆农村居民衣着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也正是恩格尔定律的一次运用。

(三)居住支出

住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场所,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农村住房消费变化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其总的特点是农村居民住宅面积逐渐扩大,住房质量逐年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的人均居住支出1025.3元,相比于2000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170.9元,增长了6倍;从下图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新疆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6.06%上升到2011年的9.11%。反映出这一时期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长,改善住房条件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建房的积极性提升明显。

(四)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支出

近十年来新疆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一直持续快速增长,其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增加,由2000年的2.61%上升到2005年的3.35%,医疗保健支出的持续增加体现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四、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下面特从农民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规模不断增长

2000~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亿元)由159.97亿元增加到675.6亿元,增长了4.22倍,年均递增12.75%。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2000~2012年,新疆居民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由1236.45元增加到5301.3元,增长了4.29倍,年均递增12.9%。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居住支出(元/人)由170.9元增加到1025.3元,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1%。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0%下降到2012年的36.1%,下降了13.9个百分点。虽然农村居民消费较低,但消费结构已逐步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生存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和发展消费所占比重上升。

五、新疆农村居民整体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动趋势的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1995~2005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货币化程度在逐年提高,其中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元/人)、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元/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元)四类消费几乎完全是货币化消费几乎完全是货币化消费。自给性消费程度最高的是食品消费,由2000年50%的自给自足下降到2011年的36.14%;居住类消费货币性程度从2000年的13.82%上升到2011年的23.312%。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元/人)从2000年的5.96%上升到2011年的8.57%,表明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

第4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F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运行中的原始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推动力,而农村居民消费是整个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城市居民相比,受收入、环境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比较低,消费水平的发展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湖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4.9%[1],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湖南省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因此,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拉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由于总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升级缓慢,消费方式不断发展但仍不够健康和文明等。在目前条件下扩大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笔者在调研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农村居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等可知收入是决定消费行为最主要的变量,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一定的消费支出,但由于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仅靠种地很难维持生活,又不容易在城里找到较高收入的工作,导致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并且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湘西、湘南等偏远地区较其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也制约了湖南省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所以出于长远考虑,农村居民的谨慎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消费倾向较低,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拿在手里或者存入银行,来应付未来的一些大额支付和未知风险。

2.消费环境差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2]近年来,湖南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湖南农村消费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体现在电压不稳、有线电视信号和有线宽带网络未覆盖全部农村地区、村村通公路没有到达所有的村组、农村居民用水不方便、不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对空调、电冰箱、电脑、洗衣机、热水器和车辆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其次,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便利超市少,商品价格高,售后服务差,农村居民购物不方便等也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再次,由于农村市场分散,市场管理缺失,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多,坑害农村居民的现象时有发生。较差的消费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也影响了湖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3.消费观念落后

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湖南省的农村居民由于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有些农村居民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这也制约了消费的增长。“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谷防饥”的消费心理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3]并且农村居民普遍存在低档消费心理,表现为消费上偏重住,忽视吃、穿、用、行和娱乐;偏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农村居民由于传统或攀比心理,面子消费也比较严重,婚丧喜庆等大操大办,人情消费也成为中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资源的铺张浪费,另一方面抑制了对其他商品的消费。同时,有的农村地区赌博盛行,有人甚至会将一年在外辛苦打工赚的钱在过年的时候全部输掉,而不用于正常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农村居民在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支出压力,使农村居民害怕消费,谨慎消费,而将所增加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存入银行,只将其中小部分用于消费。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制度支撑。如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只简单地对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作了一些抽象规定,使保障对象的鉴定难以摆脱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候低保没能落到最需要的人身上,而且低保的金额过低和覆盖面较窄,也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使广大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但对于某些重大疾病和一些重大意外事故来说也可谓是杯水车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湖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全省农村居民,但由于养老金数额较少,对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改善作用也有限。所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然而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加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过度市场化,导致其价格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促使农村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倾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

5.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要发展农村的经济,就要改革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现阶段,湖南省的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完全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金融改革在机构建设和产品服务上还没有“因地制宜”。农户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小规模的工商业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信息掌握不够准确,因而资产质量不高,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发展上强调做大做强,而忽视做精做细,更忽视农村地区真正所需要的服务。所以对农户而言,以个人身份向银行贷款很难。与此同时,保险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不完善不全面,没有针对农村居民的合适的保险产品。总之,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和金融部门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及门槛太高,加上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农村居民缺乏对消费信贷政策、信贷业务和信贷产品的了解,农村居民难以进行大额的消费,导致湖南省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二、扩大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湖南省的农村居民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只有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首先,要大力转变湖南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格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增加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扩大非农就业机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真正发挥地方本土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再次,要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广大农村居民的不动产如房屋和土地等很难为他们带来财产收入,同时,由于理财方式和观念落后,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多数储蓄起来,投资理财意识淡薄,要创造条件让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村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让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富。因此,多渠道开辟农村居民增收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是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2.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能够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优化农村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对电力、供水、公路、有线电视、宽带等的建设,这样才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从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其次,要大力拓展流通渠道,建立健全农村市场,商务部2005年2月开始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为了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这一工程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偏远农村地区的市场建设。第三,要大力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强化商品质量监管,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行为,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我防范和保护的能力。第四,要调整商品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工商企业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产品,同时也要扩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使用,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有很大的作用。

3.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目前,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制约着湖南省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所以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湖南省农村居民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鼓励农村居民随着生活的改善,由数量需求消费向质量需求消费发展,由生存需求消费向享受需求消费和发展需求消费发展。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和谨慎消费心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由传统的消费领域向现代消费领域转变,把消费重点放在教育、文化、卫生和交通通讯领域。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要转变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就要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农村居民文明、理性消费,彻底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和愚昧落后的消费观念。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最终才能优化湖南农村消费结构,提升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扩大湖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农村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同时制约着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的加大农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提高社保标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湖南省要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规范化。其次,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内容较多,但规范这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因此,健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急不可待。第三,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要加大,要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另外,要强化宣传,提升农村居民对社保的认识,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和意愿,当然,相关措施也要做到位,这样才能使农村居民真正的从社会保障中得到实惠和好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富裕程度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5.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以金融带动“三农”持续发展,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促进银行与农村经济的合作,如对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定存款—贷款比例,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实现金融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其次,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的资金、服务优势来为农村市场服务。要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促进农村居民提前消费。要简化手续,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在信贷的方式、利率、抵押等方面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惠,加大金融创新,如发展小额信贷、开办家庭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贷款、车辆消费信贷、大型生产工具贷款等等,以此来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规模。

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切实掌握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的状况和制约因素,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把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缪海.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6):26-28.

[3]杨婧,周发明.以优化消费支出结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以湖南农村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9(4):81-83.

第5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特点

1.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步加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已经达到10488.9元,相比2013年的9429.5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百分比,稳步提升中。

(2)根据2005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具体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来分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2010年,这个阶段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缓慢,但增长较平稳。第二阶段2005年-2014年,这个阶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前一阶段有提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而在第三阶段2013年-2014年中,速度再一次加快,图形中表现为斜率更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图为2005年-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趋势走向

2.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差距大

据统计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1元,二者比例为1:2.858,而在201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8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1.0元,二者比例为1:2.801,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在上升,但是相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来说,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再从人均消费支出的层面上来分析城乡之间的差距,根据年鉴数据,2014年、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9968.08元和18487.54元,同比增长了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8382.57元和7485.15元,同比增长了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大于城镇居民,但是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占41.98%,2014年占40.49%,城乡消费水平相差如此之大,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偏低的水平。二者的恩格尔系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2014年已经达到了35.6%,而201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也就是说经过十年的发展,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才勉强赶上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城乡差距显而易见。

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且正处于转型时期

根据2012年中国年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5908元,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支出2323.9元,占比为39.3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居住消费支出1086.4元,占比为18.39%;这两项合计总占57.72%。相比之下,同年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652.8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513.8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445.5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衣着消费支出396.4元,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341.7元,合计占比39.78%。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上,而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是和家庭设备上的消费支出占很小的比重,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491元,还在起步阶段。从农村居民消费整体的趋势上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41.09%,2011年占比40.36%,直到2012年占比39.33%,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居住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19.06%到2012年的18.39%,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10.52%到2012年的11.05%,由2010年的7.44%到2012年的8.7%,由2010年的7.54%到2012年的8.4%,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已经由只偏重于食品、居住的基本生活保障型消费向追求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转变。再从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计算机拥有量分别由2010年的57.3台到2012年的67.2台,2010年45.2台到2012年的67.3台,2012年16台到2012年的25.4台,2010年的10.4台到2012年的21.4台。2010年的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306元,到2012年540.2元。增长了76%。家用汽车拥有量也在逐步攀升。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但是它也正处于转型期,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

二、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消费能力差

农民的消费能力受收入水平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我国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因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201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67元,2014年为28843.85元,同比增长9%;201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9.59元,2014年为10488.88元,同比增长11.2%。相比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其35%。收入水平低制约着农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存在的障碍是农民增收难,近些年来,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家庭农产品的销售,作为外来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差,面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工资水平不高。大量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土地耕作减少,农业科技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很难在农产品上获得较高的收入。

2.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消费环境差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一直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通讯条件都落后于城镇,这些基础条件的天生薄弱,使得农村消费市场与外界的联系不够,外界先进的生产资料一直难以进驻农村,导致农村农业科技水平长期落后,农产品转型速度慢,农产品附加值也难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落后,还给农产品的外运和销售造成一定的困难,销售渠道和运输渠道的不畅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流通方式和销售模式,农村 消费市场发展受阻。同时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城镇生活消费品的流入,使得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难以进行。

农村的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流通不畅、价格过高、假冒伪劣、组织混乱等多个问题,难以满意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更有很多像冰箱、彩电、空调这样的耐用品在农村没有建立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农村居民的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产品维修成本大,相关产品的消费市场不能拓展,满足农村需求的产品很少。

3.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过于传统,消费方式落后

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消费观念依旧是主流,农村居民崇尚保守消费,倾向于将收入用来储蓄,即使了购买产品,主要也是追求实用、耐用、廉价,而不是追求高档次的商品消费,从而农村消费市场也一直难有较大程度的开拓。传统的消费理念还导致农村消费区域的不均衡,农村居民购买商品具有严重的从众性,对同一款商品、同一家商品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这种从众购买商品,导致购买区域的过度集中。落后的消费观念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1)国家政策上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在税收政策上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建立专门用于服务农村社会的资金,鼓励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将农产品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脱贫。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合理安排农、林、木、副、渔的比重,维护传统农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得增加非传统农业、加快技术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开发新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大大有利于拓展农村的消费市场。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广大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供应,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利用各种惠农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满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市场管理体系,引导农村消费市场形成良好的流通方式、经营模式和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村居民一直担忧的相关产品的售后维修问题,维护农村居民的消费者权益,形成合作友好的买卖关系。建立健全法制监督机制,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改善消费结构。

3.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倡新消费观

大力宣传先进的消费理念,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更新消费习惯。鼓励农村居民摒弃只追求廉价、低档次产品的理念,在不违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条件下,适度扩大消费。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加大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生产,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支持农民开拓消费领域,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加大农村的教育力度,倡导农民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增强农民自身的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高志敏,彭梦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商业经济,2010(24).

[2]丁进海.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农业科技,1107-5739(2015)17-0334-02.

[3]周运国.浅谈如何开拓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决策管理,2009(15).

[4]李敏.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太原科技,1006-4877(2008)02-0016-02.

第6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持久性收入 暂时性收入 消费需求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一国或某一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无论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中还是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证实。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在西方经典消费一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整体或某一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例如,戴晓鹏(2009)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对河南省郑州市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当期收入的关系建立理论模型,对郑州近10年来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郑州市城乡居民当期绝对收入水平对当期消费支出水平有显著的影响,绝对收入水平提高可以有效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杜大琳(2007)根据凯恩斯绝对消费理论对1978~199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建立模型,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当期收入水平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绝对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前期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上述研究都是主要分析即期收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于淑波(2008)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理论,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变化的同时,受到暂时性收入和持有性收入变化的影响,其中持久性收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尤为显著。

广州城乡居民暂时性收入水平和持久性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与广州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北京、上海地区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以便进一步横向比较收入水平对上述三地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1996~2007年间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的现状和特点;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相关建议。

广州城乡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的现状和特点

1996~2007年间,广州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都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消费支出的增长率要略快于收入水平的增长率。在这12年问,广州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由9940元增长到22469元,平均年增幅为10.5%,城市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由8092.8元增长到18951.32元,平均年增幅达到11.18%。广州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由5164.67元增长到8612.84元,平均年增幅为5.56%。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由3530.62元增长到6341.51元,平均年增幅为6.63%。图1和图2分别表明1996~2067广东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和消费性支出的变化情况。

从图1与图2中也可以看到,随着广州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支出差距也越来越大。图3表明1996~2007年间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差距变化情况,从1996年到2007年,广州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由4775元增加到13856元,消费支出水平城乡差距由4562元增加到12609元,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水平差距都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二元格局越来越显著。

将1998~2007年间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情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北京、上海相比较。图4与图5反映了三地1998~2007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开始领先于北京、上海城乡收入水平,而在近5年逐渐被北京、上海所赶超。10年来广州、北京、上海三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96%、14.34%、16.93%;三地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5.3%、13.73%、8.91%。数据显示广州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率都远低于北京、上海地区,与北京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低接近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低8.43个百分点;与上海相比前者低4.38个百分点,后者低3.36个百分点。

将1998~2007年间广州地区最终消费率与北京,上海地区和全国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10年期间广州地区最终消费率水平低于北京、上海地区,与全国水平差距不大。图6反映了1998~2007广州、北京、上海三地最终消费率和全国消费率的变化情况。在国际上看,根据库兹涅兹和钱纳里对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间消费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国家消费率基本稳定且保持在76.5%的水平附近,2007年广州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而同期消费率只有42.54%,与上述“标准”也相距很远。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比较,当前广州地区的最终消费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的二元线性模型,并对1996~2007年间

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解释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和弗里德曼持久性收入理论,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收入因素有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两种,参考对持久性收入与农村消费支出的相关研究,本文建立一个关于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的二元线性模型,模型方程可表示如下:

Ct=ayp+bym+u (1)

其中Ct是被解释变量,表示广州城镇(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性支出,yp与ym是解释变量,yp表示广州城镇(农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ym表示广州城镇(农村)居民的暂时性收入,ym和yp共同构成

城乡居民当年的可支配收入yt。而根据弗里德曼的统计方法,yp的估计方法为城乡居民三年内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数:即yp=(yt+yt-1+yt-2)/3,根据上文论述。ym=yt-yp。u为方程的误差项。a和b分别为两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系数的估计参数。

(二)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分别结合1998~2007年间广州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实证数据可以对方程(1)进行OLS回归估计,其中Ct可以分别根据广州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指标来计算,yt则可分别根据广州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消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计算,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方程估计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对模型方程的OLS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无论从城镇居民还是从农村居民来看,广州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对其当期消费支出的影响都是正向而且显著的,这体现为模型的两个解释变量的估计参数为正而且都通过了T检验,而且从模型的拟合优度来看,上述城镇和农村两个模型的R方值都在90%附近,这说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广州居民当期消费支出变动的主要因素。

暂时性收入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大于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而持久性收入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小于对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这表明提高持久性收入水平更有利于增加广州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提高暂时性收入更有利于增加广州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三)广州与北京、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影响的横向比较

选取与广州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北京、上海作为横向比较对象,基于上述已经建立的城乡居民收入一消费二元线性模型,结合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实际数据,可以对三地模型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总体在90%水平以上,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三地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都通过了DW检验。其DW值分别位于1%显著水平下的DW下界临界值以上。DW检验结论指出模型自相关问题并不严重。

从三地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中可以看出:

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城乡居民模型的持久性收入系数都通过T检验,这说明持久性收入对于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都有显著正向的影响。

广州城乡居民模型的暂时性收入系数通过了T检验,北京、上海两地城乡居民的暂时性收入系数没有通过T检验,这说明了暂时性收入对于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比较显著,对北京、上海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则不显著。

广州农村居民持久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小于北京和上海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模型说明,持久性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引起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减少)0.675246元,会引起北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减少)0.74303元,引起上海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减少)1.257991元。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与北京、上海相比,持久性收入变化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变化的影响较小。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的变化都会影响广州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的变化;暂时一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持久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从模型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持久性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相应增加(减少)城镇居民0.79元的消费支出,增加(减少)农村居民0.68元的消费支出。暂时性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增加(减少)城镇居民0.94元的消费支出。增加(减少)农村居民1.23元的消费支出。

目前,广州地区的消费率无论是国际比较还是与北京、上海比较都处于较低水平,与广州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水平不相适应。消费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无论是人均收入水平还是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均低于北京、上海。同时,通过广州与上海、北京消费-收入二元线性模型回归结果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暂时性收入变化对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要比对北京、上海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持久性收入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小于对北京、上海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的结果,并综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政府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把提高本地区域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摈弃为GDP而片面追求GDP的数量和速度的理念和行为。二是要针对本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从战略和战术、长期和短期等多维层面和角度系统全面地采取有针对性、可行的措施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消费率。

对农村居民而言,政府要通过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来增加收入、改善和提高消费水平。目前,特别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品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农村居民的公共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例如,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可以鼓励农村居民信贷消费;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机会等。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创造更多地适应农村居民就业的岗位。三是增加对农村居民特别是适龄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等就业能力培训的投资;从长期看,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的年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教育。

对城市居民而言,政府更多地采取措施改善和稳定持久性收入预期。一是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初次分配中保证公平正义的干预功能,保证收入分配的机会平等,促进收入流动性。同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三是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一方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2年),提高居民的受教育年限;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四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市场分割。

基于与北京、上海在收八水平和消费率等方面的差距,政府要积极调整本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居民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增加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政策时,在保证两方面政策协调基础上,要优先、及时出台促进暂时性收入提高的一系列政策。并加大提高暂时性收入的政策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 卢荣善国内需求不足诊治――兼评现行扩大内需政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

2 杜大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一收入模型的比较[J]英才高职论坛,2007.3

3 宋林辉,刘宽虎,于健,消费收入的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

4 吴炜峰,杨蕙馨,转型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消费弹性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8.9

5

臧旭恒,论消费内部构成对消费一收入关系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2

第7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第8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出口受到极大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加投资和拉动消费的保增长目标,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考虑。但是,由于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农村消费市场长期 “启而不动”,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消费结构,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开启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选取河南省的数据作为样本。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乡村人口众多,启动其消费水平成为河南省成功拉动内需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9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规模达到9 967万,其中,乡村人口高达6 609万,所占比重高达62.3%。但从其消费规模来看,2009年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仅为2 106.9亿元,所占比重仅为33.7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为3.4(农村居民=1),农村居民消费低下问题十分严重。根据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时间序列年度数据可知:除了1995—1997年之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在3.0之下之外,1990—2009年的其他年份,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均在3.0之上,并且在2000年之后,二者的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看,总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过低,是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低下的主要原因。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 726元,其中,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就有2 134元,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仅有474元,所占比重仅为17.4%;2009年,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 414元,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只有1 622元,所占比重仅提高到25.3%,年均增幅不到1%。

为了进一步揭示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所用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时间区间为1980—2009年共计三十年的跨度。根据回归系数选择滞后阶数,可以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Yt = 37.361 + 0.405*Xt + 0.343*Yt-1

(2.690) (7.529) (4.744)

回归方程中,Yt和Yt-1分别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t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显着不为零,表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显着影响,且消费支出受到上期消费水平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近年来,中国三农问题凸显,其中,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

在考察消费总体水平的基础上,为了全面把握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仍需进一步分析其消费结构。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一)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由654元上升到1 220元,绝对数呈现上升态势,但从结构来看,食品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49.71%下降到2009年的36.02%。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0年的257.63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194.44公斤,而蛋类及蛋制品和奶和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则分别由2000年的9.73公斤、0.14公斤上升到2009年的10.57公斤、2.15公斤。在食品消费结构中,肉禽及制品人均消费量出现了下降,由2000年的12.35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9.84公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2000年以后,肉禽及制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引起了其消费量下降,作为其替代品,蛋类及蛋制品消费量出现了增加。

(二)居住消费持续上升

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人均支出由206元上升到876元,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农村居民第二大类消费支出,其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15.66%上升到2009年的25.85%。造成居住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在于购房和建房支出快速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也会影响到国家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稍微增加

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值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渐增加,但从比例上看,这两项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其比重仍大致保持在12%~13%水平之间。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来看,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洗衣机拥有量由24.52台增加到79.45台,电冰箱拥有量由6.90台增加到34.43台,空调器拥有量由0.60台增加到15.05台,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38.21台增加到103.76台。由此可见,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升级,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由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比重,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出现了快速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增加,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自行车拥有量由151.95辆下降到132.33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用汽车拥有量由2005年的0.33辆增加到2009年的1.33辆,摩托车拥有量由14.57辆增加到51.95辆,移动电话拥有量由1.38部增加到126.24部。另外,随着近年来农村医疗保险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其绝对支出金额由2000年的64元增加到2009年的243元,比重也由4.83%增加到7.17%。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为875.52元,比农村居民多出600多元。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这种巨大的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五)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应逐渐提高。但从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金额来看,由133元增加234元,增加绝对金额有限;从比重来看,则由10.11%下降到6.91%,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造成比重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下降,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结合数据分析可知:2000—2006年,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由133元增加到199元,增加66元,年均增加11元;2006—2009年,由199元增加到234元,增加35元,年均增加11.7元;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由此可见,教育支出下降并不能解释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的下降。

三、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食品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消费品继续升级,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持续上升,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这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近年来,农村居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严重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从长期来看,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根本决定力量在于收入水平,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才能真正拉动农村居民消费。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首先需要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调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1994年以后,河南省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06%下降到2007年的41.08%,最近两年,其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低于50%。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过剩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土地城市化”,“村民变市民”,那样做不仅不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还会严重损害农村居民利益。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是“产业城镇化”,把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产业放在城镇化优先考虑的位置。另外,还需要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农业曾为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现在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转移。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使得广大农村居民并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城镇居民的发展成果。需要逐步放开城市门槛,使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用公民代替城乡居民。警惕“摊大饼”式的发展,把“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应该统筹城乡发展,更根据区域相对比较优势原则,实现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调整居住成本

近年来,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农村建房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大大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针对高房价,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频繁出台,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投机性住房需求。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切实保护农村居民利益,警惕针对农村居民的“圈地运动”再次抬头,增加农村居民居住成本。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农村居民的居住成本,才能降低居住消费支出对日常消费的挤压和抑制效应,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国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乡村空心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所谓乡村空心化,就是产业空、年龄人空、住房空、干部空,“四大皆空”造成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其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物质和享受的要求也高。但在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并不强烈,仍把乡村作为自己的归宿地。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才会逐渐改善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也有利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变市民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只关注物质文明建设,还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新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0)[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第9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消费结构;影响因子;因子分析法;消费需求;消费增长率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1-0033-07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改善。科技的发展使居民消费领域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各种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居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致工业产业的结构变化。在目前中国政府倡导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研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广东省作为率先开放的沿海省份,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都具有典型代表性。

一、相关文献梳理

(一)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

目前,国内对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的因素的研究思路大多借鉴国外理论并结合国内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共识。孙国锋研究认为[1]:1993年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全国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而城镇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相反,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农村居民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全国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大于暂时收入弹性。城镇居民的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消费收入弹性都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弹性。王靖(1998)根据中国20世纪90年代食品消费的特点,分析认为中国城市化与人口变化、居民收入增长、市场化和商品化及食品产业结构链内在的变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食品消费有影响[2]。余永定等(2000)则认为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收入、前期储蓄以及“大事”的储蓄目标[3]。杭斌、申春兰(2004)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制度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收入关系的影响[4]。马蔚云(2005)研究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原因。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其中重要的有利率、价格水平和收入分配等[5]。田晖(2007)结合我国国情,从收入、利率、股价指数、消费倾向、人口结构和消费信贷六个方面,以统计学的岭回归法构建模型,分别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6]。结果表明,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是不同的。当前收入、人口结构和消费倾向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原因,而股价指数、利率和消费信贷则是影响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张旭梅等(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7]: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程度,对寿险基本功能的认知程度,参加极限运动的频率和经济状况会影响到其寿险购买意向;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保费支付意向;购买意向对支付意向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地区的消费差异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一直都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也是中国居民消费最重要的特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历史上就存在,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发展战略,使得城乡居民间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行虽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农业长期受自然因素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城市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从而使得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上都存在差异而且还有扩大之势[8](程华、雷鸣凤,2006)。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倾向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住房制度的货币化改革对居民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过程主要反映在消费结构上,而消费结构主要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而居民收入在不同阶层之间有较大差距,则消费结构差异明显。孙国锋的研究认为[1],地区间城镇居民拥有耐用品数量差距不断增大,消费品档次越高差距越大。东部和西部消费支出差距先增大后缩小,而西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逐渐超过了中部。城镇居民内部消费差距增大,而农村居民内部消费差距是先增大后缩小。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地区差距逐渐增大,并且东西差距大于东中差距,大于中西差距。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来看,东西、中西差距先增大后缩小,特别是中西差距明显缩小,而东中差距一直增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总的是先缩小后增大。易丹辉、孙凤(2000)分析了地区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城市间居民在总消费支出和各项消费支出的差异很大[9]。李海涛文章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针对各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31个省市划分为6类地区,并对各类地区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0]。

(三)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消费结构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的人们的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部分。消费结构同社会的人口结构和消费需求构成相适应,使消费需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是消费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正从简单地满足生理需求转向同时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消费内容已经从物质消费品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并重[11](何问陶等,2007)。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城乡生产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结构变动趋势[12](胡延平等,2009)。孙国锋研究认为,各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稳定增加,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消费结构变动速度逐渐加快。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品的消费比重呈增加趋势[1]。阎志强(2001)依据广州市1 400名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资料,考察了老年人消费结构的总体特征,分析了影响老年人消费结构的若干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13]。李俊英(2003)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入手,从静态的角度对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14]。于桂荣(2005)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组的居民消费行为差异很大[15]。胡愈、王雄(2006)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湖南省1995―2005年期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16]。吴斌和孙建波(2004)用因子分析揭示了地区之间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中国地区间消费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家庭设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二变量高度相关的因子上,与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三指标高度相关的因子则次之。从共性估计值来看,食品支出比例的地区共性最大[17]。陈迅和袁海蔚(2008)研究认为,在中国生活能源同样属于生活必需品,而且实际消费支出因素在影响生活能源需求的因素中处于支配地位,因而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将会持续提高[18]。城市化的进程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对生活能源消费影响较小。刘灵芝(2006)以湖北省为例,研究发现湖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由于城乡分隔,湖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9],在1998年以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彭振江(2006)研究结果表明[20],中国农村居民近年来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但消费仍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以物质消费为主,精神文化消费偏低;生活水平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

二、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

(一)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偏低

1983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近三十年的最大值(124.4%);而在1988年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则降至历年来的最低值-2.8%(见图1)。从历年贡献率的波动幅度来看,1979―1990年这改革开放的头十年间,广东省城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的波动性较大,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局面。这说明了在率先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的广东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进入21世纪,广东省居民的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呈现出“波动幅度减少、量值偏低”的特点,二十年来居民消费贡献率平均约为47.7%。这反映了广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尚不能充分发挥拉动经济的作用。

(二)居民消费增长率普遍低于GDP增长率

由图2可知,无论从趋势和波动范围来看,广东省GDP增长率曲线与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率曲线都十分相似。从总体增长率来说,广东省GDP增长率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率。而就城乡居民之间消费增长率比较而言,在刚开始的几年,两者区别并不大,但1989年后,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差距开始拉大,1991年达到20%的差距,1994年后,由于广东省GDP基数较大,增长适度放缓,广东省近十年的消费转型也逐渐被居民所消化,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率呈现出彼此交错的现象,但仍滞后于GDP增长。

(三)消费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长率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推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分配政策虽然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但也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见图3、图4)。

通过比较图3和图4,我们发现:(1)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比较相近,但居民消费的增长率仍略低于收入的增长率。而且,在1995年前,两者的波动性都很大,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当时广东经济受到一定打击,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也从17%跌至个位数,居民的消费需求大大减少。经过两年调整期,广东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才重新缓慢上升。这也说明了居民消费对经济波动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其收入对经济的敏感度。(2)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相关性比较大,且消费的增长率明显要滞后于收入的增长率。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守旧的消费观念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其消费行为。由于与广东省的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远低于城镇居民。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活水平的低下,也使农村居民不敢大胆消费。广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明显受前期的收入拉动,而非受本期收入影响。

三、广东省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寻找隐藏在可测变量中,不能或不易直接观测到,但却影响或者支配可测变量的潜在因子,并估计潜在因子对可测变量的影响程度及潜在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作用是分析可观测到的原始变量,找出数目相对较少的,对原始变量有潜在支配作用的因子,以便达到合理地解释存在于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和降低变量维数的目的。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就是要试图找出影响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的潜在因素。

(一)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转变的潜在因素分析

从表1中可知,在城镇居民各项消费项目中存在着很多Sig<0.05的值,这说明了原始的各消费项目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其具有进行因子分析的必要性。而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超过85%,说明所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效果理想。

主成分的统计信息(见表2),包括初始特征值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第一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5.294,它解释了总变异的66.17%;第二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1.94,它解释了总变异的24.255%。前两个初始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贡献率为90.425%。

由表3可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模型为:

X食品=0.941F1-0.275F2X衣着=0.286F1-0.931F2X家庭设备用品=0.934F1+0.12F2X医疗保健=-0.925F1+0.024F2X交通和通讯=-0.935F1+0.019F2X娱乐教育文化=0.902F1-0.193F2X居住=0.367F1+0.883F2X杂项=0.845F1+0.478F2(1)

各因子的载荷矩阵反映的是因子对原始变量的关系及解释能力。其中,由表3可知:

F1在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杂项商品和服务六方面有较大载荷,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六项消费的结构变动。因为F1涉及了城镇居民的“衣、吃、住、行”各个基本消费项目,是构成城镇居民消费的基本要素,因此定义F1为基本消费因子。而在F1的载荷系数中表明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变动最大的是食品消费(从1995年的48%降至2008年的37.8%,降幅达10.2个百分点),这也同时说明了虽然食品作为日常基本的消费资料,但广东省城镇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消费已从量向质转变。

F2在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上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了这两方面的变动。在广东省,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近年房价不断飚涨,已产生较为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因此,对于大多的广东省城镇居民来说,购房消费的负担尤其沉重。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城镇居民的居住需求还是属于刚性,市场的观望情绪仍然十分浓厚。因此,近年广东省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结构趋于下降。而家庭设备用品是属于耐用性消费品,短期内消费结构变动并不会太大,而且耐用性消费品的支出也与居民的居住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将F2定义为居住性消费因子。

(二)影响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转变的潜在因素分析

由于农村居民的因子分析法计算过程与城镇居民的一致,在此详细计算过程从略。在农村居民的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超过87%,因子提取效果理想。而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9.337%。

由表4可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模型为:

X食品=0.907F1-0.14F2+0.178F3X衣着=0.244F1-0.024F2+0.962F3X家庭设备用品=0.948F1+0.182F2+0.167F3X医疗保健=-0.786F1-0.256F2-0.193F3X交通和通讯=-0.96F1-0.081F2-0.196F3X娱乐教育文化=0.601F1+0.721F2+0.161F3X居住=-0.179F1-0.896F2-0.178F3X杂项=-0.479F1+0.662F2-0.272F3(2)

其中,由表4可知:

F1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五个方面有较大载荷,表明F1综合反映了这五个方面的变动。它主要涉及了广东农村居民的吃、行两方面,反映农村居民基本的消费构成要素,因此定义F1为基本消费因子。另外,由F1载荷系数的绝对值大小表明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比重(从1995年的3.64%上升到2006年的11.41%),其次分别为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农村居民在这几方面的消费转变,一方面是源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

F2则在居住和杂项商品和服务上有较大载荷,这主要反映了广东省农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消费变化。由于广东省农村居民利用自有用地筹建私宅的意愿十分强烈,而且所占的消费比重也很大,有别于其他消费支出,因此将F2定义为居住因子。

F3只在衣着方面有较大载荷,由于衣着对于现时的广东省农村居民来说仍然是比较奢侈的消费,他们在衣着消费方面并不会提出太高的要求。因此,其消费支出的变化与其他消费支出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在这里,将F3定义为衣着消费因子。

四、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比较分析

(一)食品消费比较

从图5中的比较可知:广东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支出比例相差很大。虽然,城乡居民的食品比例均以不同的边际速度下降,但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还是保持在50%左右。这是因为一旦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他们就会首先考虑要满足其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但同时说明了广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是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但近年,农村居民也开始注重调整和改善饮食结构,主食的消费数量下降,消费质量有所提高,饮食也逐渐朝保健营养、科学膳食方向发展。而对于广东省城镇居民来说,随着其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各种优质农副食品消费量逐步增加,他们则会更注重食品的消费质量和消费安全,从而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和膳食结构,追求食品的营养性、均衡性和多样性。其中,保健、环保的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

1.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见图6)

(1)交通和通讯。在7项消费构成中,交通和通讯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2007年的最大值达到了20.7%),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趋势上看,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这是因为随着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和创造了条件,极大地刺激了居民交通和通讯的消费需求,使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交通和通讯已成为广东省近年来新的消费热点,并更大地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信息观念,逐渐改变着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娱乐教育文化。在1995―2000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一直保持在11%左右,接下来的几年还一度上升至15.4%,但到了2007年和2008年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跌回到12.5%。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广东省城镇居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不断加强,近年来人们开始加大知识投资和技能投资。另一方面,随着城镇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居民开始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日常娱乐及服务支出也得到了较大的增长。而黄金周的实施,广东省旅游热潮更是一浪接一浪,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使城镇居民用于旅游的花费大幅增长。

(3)居住。随着广东省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进,在1995―2001年期间,人们用于日常居住消费支出增加,住房配套设施、使用面积和住宅式样均发生了质的飞跃。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居住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近几年,由于房价的不合理飙升,居民的观望情绪开始产生,消费比例逐年下降,更跌至1995年的水平。

(4)医疗保健。对于一个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的社会,医疗保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1995-2008年期间,广东省城镇居民对于医疗保健的消费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仍然很小,只有2.1%。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迫在眉睫,这就导致了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身体的保健更加重视,致使各类健身器材、医疗保健器具和保健品等消费成倍增长。

(5)衣着。广东省城镇居民对衣着消费的满足程度不再局限于基本需求,而是更加讲究衣着穿戴的款式、质地和品牌,更加追求衣着的品牌化、时装化、个性化。虽然在各项消费中,其比重的变化并不大,大致保持在5.7%左右。但种种迹象表明,广东省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在绝对数不断上升的同时,实质上其衣着消费改变的主要表现在质量上与品牌上。

(6)家庭设备用品。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呈现支出总量上保持平稳,比重上呈现下降趋势(至2008年降为6.1%)。广东省城镇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主要以更新换代为主,各年份基本上保持平稳发展,中低档的家庭消费品对广东省的城镇居民而言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但是在对设备用品的时代性和品位性上,城镇居民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见图7)

(1)居住。广东省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比重是除了食品消费外最大的,而且在1995―2005年间,波动性很大,到了2005年后期更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这说明,由于农村居民的购房能力低,一般他们都利用自有用地筹建私宅。住房的修建支出、水电费和生活材料支出等占总支出比重很大。另外,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仍处于较低级的阶段,生活材料更依赖于原始的能源消耗。

(2)娱乐教育文化。图7反映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比重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的,并降到2008年的最低点(5.6%)。这是由于广东省农村居民对娱乐教育文化的支出只能满足其基本的教育消费,而对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则不高。但是教育费用所占比重的下降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教育需求尚未被有效激发。

(3)交通和通讯。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的幅度不少,达到6.29%。这是由于就业问题或改善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农村居民逐渐向广东省的发达城市迁移,使其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要远超出其他的生活需求。

(4)衣着。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比重表现得十分稳定,一直保持着3.85%左右的水平。这是由于农村居民对于衣着的需求比较刚性,消费欲望和要求都不同,还是停留于满足基本需求的阶段。而且农村居民对于衣着的消费观念也都制约了其消费比重的有效增加。

(5)家庭设备用品。这一消费比重表现出缓慢下降的迹象。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目前在家庭设备用品上的消费水平就主要停留在日常用品上,而收入较高的农村居民则对该项消费的需求则主要表现在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上,他们对较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有更大的需求。

(6)医疗保健。医疗保健对于本来医疗环境并不好的农村来说,已经是十分重要。但从图7的医疗保健消费比重曲线可知,这一本应占重要地位的比重很低。这说明了广东省的农村居民对于医疗保健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虽然,医疗保健的消费比重是保持增长的,但增长速度相对其他消费项目来说表现得十分缓慢,农村居民的保健意识还有待加强。

五、结论和启示

本文通过数据论证分析了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发现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偏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省居民的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呈现出“波动幅度减少、量值偏低”的特点。居民消费增长率普遍低于GDP增长率;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率明显要滞后于收入的增长率。

文章还对广东省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因子有两个:基本性消费因子和居住性消费因子;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因子有三个:基本性消费因子、居住因子和衣着消费因子。从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比较分析来看,广东省居民的消费需求已随着经济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已基本得到满足。传统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格局已被打破,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更转为以“交通通讯、休闲娱乐、改善居住条件”为主的享受型消费;而广东省的农村居民则开始追求更高素质的消费,呈现出“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逐渐下降,享受资料比重稳步上升”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王靖.我国食品消费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8,(6).

[3]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4]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状态空间模型及变协整分析[J].统计研究,2004,(2).

[5]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

[6]田晖.基于岭回归法的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7,(3).

[7]张旭梅,张映秀,但斌.消费者寿险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7,(4).

[8]程华,雷鸣凤.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6,(17).

[9]易丹辉,孙凤.地区差异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J].预测,2000,(1).

[10]李海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

[11]何问陶,王成进.从“储蓄约束”到“消费约束”――虚拟经济下的宏观投资决定[J].财贸研究,2007,(2).

[12]胡延平,刘志发.扩大内需视野的我国居民消费特征[J].改革,2009,(3).

[13]阎志强.广州市老年人的消费结构研究[J].南方人口,2001,(4).

[14]李俊英.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3,(2).

[15]于桂荣.收入差距对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2).

[16]胡愈,王雄.湖南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J].消费经济,2006,(6).

[17]吴斌,孙建波.地区间城镇居民消费同构程度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5).

[18]陈迅,袁海蔚.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8,(5).

[19]刘灵芝.湖北城乡居民消费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0]彭振江.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消费结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and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uan Junshan1, Chen Suiying2

(1. School of Finance,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 Economics School,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