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

第1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第2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保障发展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我们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下面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职责,谈谈思路和想法。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明确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环巢湖生态示范片区、紫蓬山生态旅游片区、西北部外围控制片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努力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坚持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来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与当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加快集镇改造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编制。通过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了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居民点管控边界和生态控制边界,明确了村镇规模和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实现了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强化了规划约束力。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乡村特色,突出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样板村。官亭焦婆等25个示范点纳入市五个一批项目库。目前,山南镇“三庄联动”、上派镇“三岗慢生活”、铭传乡“聚星片区”等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三庄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围绕“农村改革发祥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82个村民组,2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三岗慢生活”围绕“五彩三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慢生活体验区内涵,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区”坚持“淮军圩堡探源地、蚕桑文化寻踪区、皖中民宿特色街、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功能定位,围绕淮军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合肥乡村振兴样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快柿树岗乡防虎村、高店乡程店村等示范点和样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三)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第3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第4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1.1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人粪尿,洗涤、洗浴和厨用废水等。乌兰察布市地域辽阔,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呈现分布散、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水量差异大等特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用水习惯等相关,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还与居民的作息规律和村庄类型密切相关。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乌兰察布市立足农村实际,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为主线,协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源头治理、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截至2020年底,乌兰察布市共计完成了206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十四五”期间本市计划再完成182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60%。同时对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乌兰察布市结合农村环境实际,以县域为单位,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均已编制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为建设美丽乌兰察布奠定了坚实基础。1.3亮点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较大,乌兰察布市积极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项目,分批次、多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专项资金,优先整治生态环境敏感、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人口密集的村庄,通过在集宁区、卓资县、兴和县和凉城县等旗县选择符合要求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一个、见效一个,形成经验并逐步推广。

2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数量较少,且治理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丰镇市和兴和县,其他旗县只是试点性的开展。因此“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2.1污水收集率低。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有8个属于国贫县,2个属于区贫县。目前仅城镇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统一收集,其他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区域生活污水具有面积广、分散性高、难于统一收集的特点,污水收集率低。2.2认识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的危害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是很理解和支持在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且受多年生活习惯影响,农户一般直接将其浇灌房前屋院菜地或泼洒到地面,导致管网纳管率较低。2.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既要建设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室外排水设施,还要涉及管网入户部分的室内卫生间改造,工程量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实施成本高。目前支持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市级和旗县两级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存在实际困难。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分类分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城镇和乡村工作,在规划布局、治理模式以及核查评估等方面做好衔接。特别是要优先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风景区、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村庄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要规范设施建设与运维,鼓励第三方参与治理。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开展已建设施调查评估与分类改造提升,定期通报设施运行和监测情况,持续推进集中式设施出水监测,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3.2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各部门统筹调度、信息共享、督导评估,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上,生态环境部门要与农牧等部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统筹衔接;联合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推进城乡污水协同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联合水利等部门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系综合整治。3.3加大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的保障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4科学分类确定治理模式。要进一步深入旗县市区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村庄位置、农户分布、基础设施、农户意愿等情况分类施策、科学施策,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能纳入现有城镇管网的就近依托,能集中处理的要建立集中处理设施,不能集中处理的要进行单户或多户连片治理,避免生搬硬套。3.5加强宣传发动及报道。充分发动社会和群团组织、志愿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制定村规民约、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性、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改进生活污水就地泼洒的生活习惯。

4结语

近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村庄分布较分散、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各级各部门应当坚决扛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责任,结合各旗县市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绩。

参考文献

[1]周琳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1(7):97.

[2]王海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2):85~86.

[3]顾元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化工,2021(03):14~15.

第5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业;新农村;乡村振兴;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所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其以农村地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为载体,可以向游客展示更多的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休闲观光产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农村经济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农村地区不断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尝试将农村地区的环境、文化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规划,以此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旅游产业同质化严重,所形成的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些现存问题,进一步明确和掌握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尤为关键和必要,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章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怎样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1严格秉承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原则

休闲旅游农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始终秉承一些基本的原则,并不断增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严格遵循以下三点原则。(1)生态环境是休闲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必须始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开发前还是在发展过程中,均要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论证,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另外,从哲学角度来说,环境开发与保护既有矛盾,也有联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合理利用当前的生态资源,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去破坏生态资源,而是要始终确保发展可以与自然协调统一。(2)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着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诸多的政策,包括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等,同时严格按照统筹谋划和上下联动的思路,不断扩大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形成一些特色品牌。(3)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遵循层层推动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和层层开展督导的原则。在层层推动落实方面,要始终凸显出休闲旅游农业的特色,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落实政策文件,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可以发挥出优势,促使休闲旅游农业落地生根;在层层落实责任方面,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力度,并形成责任机制,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权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身上,确保日常工作的高效落实;在层层开展督导方面,考虑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因而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年前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年终有考核的督察机制。

2创新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与设计模式

结合现阶段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特点,在创新休闲旅游农业开发模式时,可以优先考虑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开发模式这四种。以“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例,由当地政府负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由旅游公司负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由农村旅游协会专门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事业中,包括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住宿餐饮提供等,由旅行社负责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再以“农户+农户”模式为例来说,有很多农户对外来企业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存在着顾虑,不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或者土地交由企业来打理,相反更信任示范户。基于此,农村地区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尽可能地去树立多个示范户,形成特色发展区和合作关系,将更多的农户集中起来,增强“农户+农户”模式的发展能力。在休闲旅游农业设计模式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发展个体农庄、主题农园、产业庄园和企业庄园。以主题农园为例,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和市民农园,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事业紧紧结合起来,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再以产业庄园为例,在打造现代化的农庄时,可以将生产、销售、交流、教育、旅游和研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化的发展路子[2]。需要注意的是,所形成的产业庄园要充分体现出产业化的特点,同时可以满足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农家乐、特色村寨和民俗村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乡村旅游开发形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智慧化旅游产业理念引申进来,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政策

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依赖于党和国家所出台的政策文件,这也是确保休闲旅游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重点落实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品牌创建五个方面的工作。(1)用地政策: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执行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自办和入股等方式来经营管理休闲旅游农业,尝试将休闲旅游农业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向休闲旅游农业供给更多的林场和水面资源,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财政政策:当地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整合财政资金,将有关于乡村发展的资金倾斜于休闲旅游农业,尝试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的方式来加大财政支撑力度。除此之外,对于融资模式也要不断地去创新,尝试应用PPP模式、“互联网+”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中来。(3)金融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扩大信贷范围,帮助休闲旅游农业主体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要不断增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3]。(4)公共服务:当地政府要考虑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城乡发展的大系统中,打造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立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监管规范。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以此全面提升休闲旅游农业的公共服务质量。(5)品牌创建:通过“点、线、面”的方式来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点”上,要继续推介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要主动去发展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景点线路,并做好沿途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在“面”上,要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特色村镇。

4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园区建设工作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园区的建设工作,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包括观光农业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以其中的农业公园为例,当地政府可以考虑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将农业生产场所、休闲旅游场所与农产品消费场所打造成片,还可以考虑发展一些特色性质的文化活动,比如写作、写生、摄影。再以其中的森林公园为例,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确保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二是确保地形多变、林地开阔;三是拥有奇石、溪流和山谷。将这三点要素紧紧结合起来,打造系统化、生态化的农业复合生态群体[4]。另外,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可以将林、果、渔、菜、花结合起来,打造别致的生态景观,便于人们更好地去休闲、度假、野营和避暑。教育农业园和民俗观光村也是当前休闲旅游农业可以大力发展的形式,尤其是教育农业园属于一种新型的发展形式,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具体来说,教育农业园可以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所打造的农业经营形态既可以陶冶游客的情操,也可以丰富游客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带动休闲旅游农业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法国的教育农场、我国台湾地区的自然生态教室均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民俗观光村这一发展形势非常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情怀,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民俗观光村时,要充分考究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展示更多富有特色的乡土风情,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5结语

新时展背景下,休闲旅游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呈现出更强的生机活力。为进一步落实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工作,始终秉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原则,牢牢依托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鉴于当前阶段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后续要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的探索力度,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去,增强休闲旅游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服务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竹.农业休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4):137-138.

[2]王爱忠.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探索——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4):42,158.

[3]李建云,任国柱,李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J].新农业,2020(9):77-78.

第6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乡村分广义乡村与狭义乡村,广义的指城市以外的所有区域,狭义的仅指农村居民点。乡村地理学家HughClOut认为乡村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乡村社会地理学家GarethLewis认为乡村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1],本文的研究对象针对广义的乡村。学界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定义持不同态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所有地表空间的综合;生态环境学的观点是,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地相互作用、以建设平衡生态系统为目标的纷繁复杂的生态巨系统;风水伦理学的观点则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工景观与自然万物的冲突与融合;社会学、1.乡村人居环境内涵乡村分广义乡村与狭义乡村,广义的指城市以外的所有区域,狭义的仅指农村居民点。乡村地理学家HughClOut认为乡村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乡村社会地理学家GarethLewis认为乡村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1],本文的研究对象针对广义的乡村。学界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定义持不同态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所有地表空间的综合;生态环境学的观点是,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地相互作用、以建设平衡生态系统为目标的纷繁复杂的生态巨系统;风水伦理学的观点则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工景观与自然万物的冲突与融合;社会学、人类学认为乡村人居环境以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基础,以人为主体,关注人的需求的满足;形态学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生产方式与生活状态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契合,人工与自然的协调。综上,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为:以乡村居民为主体,在乡村(包括乡镇、村庄和聚居点)地域范围内进行居住、耕作、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日常生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形成人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结构相结合的有机体,满足乡村居民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2]。

2.国外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2.1乡村地理学研究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始于乡村地理学。该研究阶段主要研究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1826年杜能提出古典农业区位理论,运用经济学分析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间距离,得出在空间上农业生产方式显同心圆式圈层结构。1841年德国科尔首次系统阐述聚落的形成,对大都市、集镇和村落等类型的聚落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了聚落分布与地理环境及交通线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地形对村落区位的影响[3]。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创立中心地理论,为乡村地理学和空间聚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起,学界更加专注乡村社区演变与重构、开敞空间保护、乡村矛盾冲突等问题。

2.2乡村发展研究

20世纪中期,人口由城市转向乡村,乡村发展模式在利益驱动下发生巨变,景观和空间形态改变,欧洲国家乡村问题突出,乡村经济振兴需谋求新的出路,工业化、城市化作用于乡村,带来褒贬不一的影响。该时期研究重点拓展到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等更广阔的学科领域。汉森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支持,尤其是教育、技术的投资,进行迁移援助计划的申请,从而转移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4]。托马斯分析了英国农村的交通问题,认为应该建立政府基金,负责大部分农村的服务资金,用于建设城乡交通网络[5]。布恩斯探讨了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对乡村聚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公共政策[6]。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乡村作为工业拓展空间被大规模占用,城乡差异逐渐缩小,但是传统的乡村空间形态改变,社会结构面临重组,聚落内部出现“空心化”,村落出现无序或蔓延现象,大规模的工业化促使乡村资源大量开发利用,超过乡村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破坏。此外,学者认为乡村发展必须注重城乡互动,指出政策制度对于乡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7]。

2.3乡村转型研究

近二十年,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后城市化时代,城郊乡村开始依托城市主体谋求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但总体环境却因居住空间拓展、社会阶层混杂、生态空间占用而恶化。而距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乡村依然贫穷,交通不通畅,自然文化遗产不受应有的重视而屡遭破坏,随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变迁进程缓慢。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中,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明确提出要突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发展观,强调必须使城市、城镇和乡村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均实现可持续发展。2004年联合国于世界人居日,再次明确提出城乡关联发展。这一时期的乡村转型研究关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功能和乡村空间的转型,倡导开放性的乡村空间。

3.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我国真正的系统研究乡村人居环境起于20世纪90年代,集中反映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上。

3.1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研究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者针对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环境巨系统开展探究。吴良镛最先提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建立起人居环境研究基本理论框架,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8]。雷振东、刘加平等注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关注村落发展模式[9],注重探索乡村建筑设计模式,推广生土建筑。李昌浩等主要研究人居环境中的建筑设计,侧重于微观住宅设计的节能系统、生态系统建设,在实际的农村住区建设中采用新理念、运用新技术。赵万民针对重庆地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重点研究山地人居环境[10];赵炜根据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过程,提出山地人居环境的总体发展思路[11]。

3.2地理学研究

从地理学层面来看,乡村人居环境偏向于类型研究、乡村聚落区位分析等宏观研究。乡村聚落重构、乡村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整治等问题成为研究重点。自然地理学者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研究乡村环境演变,如甘枝茂等研究了陕北黄土沟壑的乡村聚落土壤水土流失情况,提出防治措施[12]。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者更关注乡村土地利用状况、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互作用。王成新等总结村落“空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规划设计、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解决措施。

3.3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更加关注乡村政治、社会变迁及文化转型。周世亮通过实证研究村庄政治文化变迁,分析中国城镇化对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影响[14];陈玉平重点研究乡村转型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15]。朱康对关于乡村文化转型的认识,提到乡村城市化的问题,认为乡村社会分化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同时城市社会规范深入乡村,在矛盾和冲突中,实现城乡整合,伴随着文化镇痛[16]。然而,乡村文化演变过程在空间上的特征和具体行为研究仍不深入。

4.目前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4.1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各学科割裂、创新性不足。

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尤其集中于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但乡村人居环境理论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学科间缺乏通力合作,沟通不足,割裂明显,各领域研究较为片面。深入乡村内部,对乡村行为主体与乡村人居环境之间的行为影响研究、乡村聚落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比较欠缺,研究的内容宏观,对于解决问题适用性不强,研究成果生搬硬套,较少考虑不同地域的需求。

4.2研究方法传统,资料来源有限,实时研究技术运用不广泛。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目前的研究方法单一,多为经验性研究,累计积累素材进行阶段性整理和总结,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空间分析技术(RS-GIS)和实时动态监控等技术手段未得到普及,造成科研成果滞后,不能及时反映乡村发展问题。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影响科研进度、精确性和科学性,不利于掌握乡村聚落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5.对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建议

5.1强调学科交叉渗透,着重进行基础理论建构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对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日益增加,学科交叉明显,因此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如加强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在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的运用,使乡村人居环境基础理论研究更深入。

5.2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的本土化资源整合、重构与优化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应坚持因地制宜,以乡村本土环境为基础,将乡村本土的资源进行整合,从乡村实际出发,探索运用乡村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有效可行途径。研究课题应更加关注乡村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限制乡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提出乡村发展时序和关键途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应的人居环境建设对策,使乡村人居环境实现本土化资源整合、重构与优化。

5.3注重乡村居民的生存感受与传统文化传承,强调可持续

第7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它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建设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对探索坤都营子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辽宁省仅有我们喀左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名单,这将成为我乡和全县未来五年内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因此,做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民行动,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全乡广大人民群众,都应该积极投入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果园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种植、双尖山旅游等资源优势,深入实践,敢于创新,大胆谋思路,真正从内心里把好的想法反馈给我们。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一)2019年末完成以玉米、大豆,谷子等为主的粮食生产区域划定;改建、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舍及消毒室、饲料储藏库等设施;推广在丘陵山区建设标准化果园,建设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产业园。

(二)对现有耕地进行土地平整、保护,实施轮流休耕,降低耕地利用强度,提升耕地质量,推动耕地污染的治理;禁止过度开采地下水,保证正常的饮水安全。

(三)全面推广秸秆深耕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四)健全河长制,对大凌河流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完成大凌河流域改造、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确保水质持续向好。

(五)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倡导家庭开展“光盘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又是什么?

(一)“种—养—加”绿色区域生态循环模式。以“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友好、生态提升”为核心,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方向,推广“种—养—加”绿色循环模式。

(二)“建—管—用”农业节水灌溉应用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通过加强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的模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三)“治—管—控”绿色农业生态管理机制。以补齐农业资源环境短板为重点,采取生态治理、依法管理、资源配置调控的手段,实施“治—管—控”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8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1.加强规划引导,强调绿色引领。要结合本县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产业特色、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乡村的休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2.促进产业聚集,树立品牌效应。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众筹、PPP等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道路、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建设水平。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路线,建设农耕文化主题餐厅,加强传统生产技艺体验等项目。

3.完善利益联结,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本地救命参与,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发挥旅游开发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协调产业部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基础产业和弱势群体进行适度补偿。同时强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提升农户的服务意识和旅游接待水平。

4.强化政策扶持,进行制度创新。在农旅融合发展初始阶段,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科学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整合分散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发挥资金合力的作用。在农村土地、金融等方面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一定优惠措施。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信用贷款,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总之,我们要在尊重农业产业功能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业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第9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完善路径

农村电商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相对较多,想要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的重要作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农村电商发展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农村电商的发展效率,全面清除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的阻碍,通过农村电商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乡村振兴。

一、农村电商的崛起式发展

(一)农村电商发展意义。农村电商的发展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增长。电子商务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兴起的新型商业模式,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来说,电子商务的门槛明显更低,更适合农村发展经济。发展电商能够在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高收益,采用合理的经营模式对电商进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增长,缩短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为建设美丽新农村提供经济基础。(2)促进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农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一定程度上的生态失衡,而如果能用电商代替一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就能够避免生态环境被破坏,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能够加速实现我国农村的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二)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村电商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因此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初步构建了农村电商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支撑。据相关人员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以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业产业以及农资生产经营等相应产业为主,这些经营类型共同形成了农村电商的产业支撑体系。(2)硬件支撑。所谓农村电商的硬件支撑,主要包括电商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硬件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硬件设施包括道路设施以及仓储设施等,虽然说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硬件设施先进性不足,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电商体系的支撑。(3)电商交易。所谓电商交易主要就是指从交易开始到交易结束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包括农产品出售以及农产品配送等。近年来随着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发展,农村电商交易形式越发多样化。(4)服务支撑。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农村电商的重要意义,因此为实现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出其重要作用,需要提供一定的服务支撑体系,比如政策支撑、金融服务或者电商培训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电商基础设施是实现电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据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内部电商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且不够健全,无法充分发挥出电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无法实现电商的持续稳定发展。从现阶段我国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发展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农村电商对于基础设施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目前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农村电商的整体发展需求。一方面农村的网络设施普遍较差,部分地区甚至无法保证网络通畅,就算能够保证网络通畅,网络运营商在农村地区收取的网费普遍相对较为昂贵,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村电商运营成本,如果后期收益低的话,极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差,从农村向外邮寄物品存在一定难度,而各大物流公司又不愿意在农村设置相应站点,这就大大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二)电商运营缺乏专业人才。电商运营在其实际进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因此其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要求普遍较高,而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电商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专业水平是普遍较低的,完全无法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商在其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扩大农村电商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农村电商专业人才专业水平以及其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对电商运营予以支持与扶持;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人员自主进行电商运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三)农村电商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电商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有所不同,而事实上电商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发展环境的影响。据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我国的农村电商以东部为主,通过农村电商促成的销售额占全国所有农村电商销售额的76.6%,而中部农村电商的网络销售额占比12%,西部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占比为9.4%,而东北部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仅为2%。基于此需要相关人员充分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提升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的销售额,尤其是东北部农村电商发展速度过慢,需要对其有所倾斜。(四)电商主体资格法律规范有缺失。从现阶段我国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了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甚至是全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相对较多且较为复杂,想要实现农村电商的稳定发展和有序发展,就必须保证我国有针对电商发展的法律法规,保证相关人员在进行电商发展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现阶段我国电商主体资格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针对我国电商发展形势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实现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避免农村电商市场混乱。

三、农村电商发展路径

(一)优化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想充分发挥电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保证电商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多样性,现阶段我国已步入现代化社会,基础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设施是电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相对城市较低,因此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存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落后且老旧的现象。无法保证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带动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全面分析现阶段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定期对其进行更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网络是电商的基础,不论是城市电商还是农村电商,都只有保障网络才能够保证电商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实现农村内部网络的全覆盖,政府管理阶层在对农村地区资金进行划分时,需要加大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投入,由政府介入适当管控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存在的网络运营商高收费现象,合理调整农村地区网费;(2)农村的交通网络普遍来说较为落后,而想要实现电商的稳定发展和高效发展,必须保证农村交通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道路建设的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与农村电商的发展形势,合理规划交通路线,促进村镇之间的联系;(3)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健全电商服务站点、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等,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环境。(二)加大电商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想要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就必须重视电商专业人才在电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引进电商专业人才加入农村电商当中,从而提升农村电商的发展效率。加大电商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电商专业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加大福利,制定并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激励社会各界的专业电商人才自主加入到农村电商发展队伍当中;(2)为提升农村电商的整体水平,需要政府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定期组织相应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电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电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保证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优势,在引进电商专业人才并提升其专业水平的基础之上,提升其对于现代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3)在各地区内定期举办相应活动,促进电商人才之间的交流,比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在地区内组织电商交流会或座谈会,该地区优秀电商人才可以在会上与大家分享成功经验和经营模式,不同电商也可以在这样的交流会上增进合作,从而促进农村电商整体发展。(三)创办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电商品牌。品牌是农村电商产业的灵魂,没有品牌的农村电商产品很难取得人们的信任。《云南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提质增效促进农产品上行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中强调政府要“积极采取共享、共用、共推等方式,合力培育一批云南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农产品网络消费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电商经济助力消费扶贫,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电商产业邀请了李子柒等抖音网络红人展开合作,借助消费者对抖音网红的信任,刺激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在农村电商平台上,同类型的农产品很多,竞争不言而喻,要想在诸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必须创办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电商品牌,比如盱眙小龙虾、临沧普洱茶等。另外,农村电商经营主体需具有品牌知识产权意识,进行必要的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要借助电视新闻、报纸、广播、自媒体App等媒介宣传农产品电商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形象,增强农村电商品牌的正面能量。“5G”的发展必然会使媒体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智能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如今,农村电商销售还出现网络直播渠道,自媒体直播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农村电商品牌的影响力,实现了“流量转订单”的可能性。(四)健全农村电商法律监管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也要求乡村法治振兴。国家针对农村电商发展必须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断加大行政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平台加大对交易证据的管理,提高交易安全性,保障能够在法律监督下更好地发展农村电商。对于个体农户和合作社来说,不仅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经营者注册流程,完善电商主体资格门槛设置,还应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政府应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提高经营者法律意识,建立专门化惩罚机制,对“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维护农村电子商务环境。总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成为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充分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时代的进步以及商业领域的变动存在较大联系。基于此,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的重要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欢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J].乡村科技,2020(21).

[2]朱晓磊.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20(18).

[3]张丽群,顾云帆,高越.农村电子商务“一体两翼”发展模式演变[J].商业经济研究,2020(21).

[4]宋福英.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机制研究[J].电子商务,2020(06).

[5]李鲁,李剑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高效化的路径探索[J].价值工程,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