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政策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减政策”的利弊1:
对于此次政策实施也关注许久。虽然仅仅是《意见》,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但市场已然风声鹤唳,外资对于中概股产生恐惧,教育系统,家长学生,对于该意见亦有诸多不解。
这里,我们必须肯定国家对于人口问题,教育减负问题的改革决心和魄力,认识到此次意见的出台十分不易,对于广大家长减负作用,也是非常正面的。
然而从我们家长及孩子的角度上讲,依然觉得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要从校外教培行业兴起的根源说起。
我们能理解,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是我国的人口生育率出现了下降。这是一个国本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前央视调研,影响我国生育率的原因有:房价、教育成本、医疗、养老等。在这几座大山里,谁是主山,人心皆知。
家长们为什么要补课?是希望孩子成绩好。为什么希望成绩好?因为考高中,考大学的淘汰率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广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取得分数上的优势。如果所有学校可以给予同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什么家长还要去教培?
但是学校并不能给与同样优质的教学,或者只能给与部分学生优质的教学,个中原因,我想各位看官比我理解的要深刻。
那么我们不看以前,只看现在。在初中升高中必须腰斩的情况下,我们剩余50%的孩子,十四五岁的孩子!必须去职业学校另谋出路!试问有多少家长愿意就此放弃继续投入资源培养。
教育的公平性和高效性是永远存在矛盾的,我的孩子在那50%升高中以外的成绩中徘徊,但是我有资源,我有力气赚钱,我有好的私教渠道,为了孩子家长们连命的可以不要,花些资源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又有何不可?
有些读者大概会想:既然公家出台这样的政策,势必也会为不能升高中的孩子想好出路,这里我不多评价,各位看官可以去各大知名招聘网站看看,看看他们的任职要求,看看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要求是什么!大专要求的都凤毛麟角了!!!各位大大!!考公,考研,考编制????会有他们的份吗!
在这种中考、高考分流的指挥棒下,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
仅仅打击教培机构能解决这种竞争吗,我认为不能,家长们也如此,我们看一下下面的调研结果:
是的!只要有升学录取率的存在,学生就一定存在竞争,对于补课的需求就不会改变。这时候如果单方面禁止供给,必然会导致行情涨价——一对一的价格越来越高,学区房越来越贵。此外,地下黑补也会泛滥,徒增家长的经济压力。很多学生家长为什么花大价钱去上民办私立学校?因为学区房越来越昂贵,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上辅导班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政策里有一条特别好,“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推行下去势必会平衡教育资源,让学期房概念慢慢淡化。我所在的内蒙古包头就已经推行很久了,实践起来或许有诸多因素不便吧,效果甚微。
最后:最开始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缓过神来就会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出头之日“。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国家,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真正的得到减负!更希望教育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双减政策”的利弊2: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秩序,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
市面上是不是所有培训机构都违背教育的初心,我觉得肯定不是的;是不是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在做制造家长焦虑的事情,我觉得肯定也不是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飞速发展的时候,俞敏洪老师带着新东方第一批创业的老师给这个社会打了一剂强心剂,告诉年轻人你们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拿到签证走出国门,新东方精神照亮了当年一群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
当下很多培训机构里的年轻老师,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是非常认真且尽责的,因为他们勤勤恳恳做着帮助学生的工作,扮演好公办教育的补充,通过阶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孩子,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家庭。
疫情前后,大量资本进入培训行业,多家机构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可以看出,国家也在观望资本进入之后是否会推动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在线机构把钱都花在了商业广告和获客补贴上,这显然扭曲了教育的本真。
《双减意见》颁布后重创资本信心,股价大幅跳水,大批机构顶着倒闭的压力,千万从业人员面临降薪甚至失业的风险。从某种角度讲,这次调整是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较量。《双减意见》的颁布说明政府在教育这种百年大计的事情上的决心是无比强大的,远远高于维护教培行业经济稳定的需求。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经济高速增长正在以生态恶化为代价,环境的隐性债务日渐膨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全球国际气候立法研究第三次报告会上表示,中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目标不会改变,并且不附加任何条件。为此,在2011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近期,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18日正式启动,首批确定的重点碳排放交易企业包括635家工业企业,还有200多栋大型公共建筑。而其他试点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正式交易,试点中的上千家企业必须计量并公开企业碳排放量。
全球碳交易市场遭遇寒冬
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用市场促进减排。因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排放总量,而发展中国家则区分于发达国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拥有大量的减排空间。由此发达国家以资金或提供技术的方法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量,进而形成国际间的碳交易市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近些年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巨大形成了大量的减排量,成为名副其实的 “卖炭翁”。
不过,目前“卖炭翁”的碳可不好卖。记者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商Climate Bridge公司市场总监邱双平处了解到,清洁发展机制实现了中国和国际买家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核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简称为CERs,是经过联合国核证后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
“但国际碳价低迷,对由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CERs的市场需求造成了冲击,导致了碳信用额度严重过剩。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CERs的价格已经从两年前的每吨12欧元暴跌到了现在的0.25欧元。” 邱双平说。
邱双平不隐瞒地说:“现在所有的全球CDM项目已经全部停滞。一是,由于欧洲市场开工不足,开工不足必然导致碳排量减少。二是,各欧洲企业之前都获得了较多的碳排放配额,现在仍有盈余。三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诺期内,需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现在一期承诺结束,各国政府在接下来的大幅度减排目标的设定上存在极大分歧,这里存在诸多的政治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导致碳交易市场的停滞。”
当记者问及Climate Bridge公司都有哪些CDM项目被迫叫停时,邱双平表示这个不方便透露。虽然CDM项目停滞,但投资兴建的水能、风能、生物能等项目仍然继续发挥作用。那么中国目前有多少个CDM项目呢?
CDM项目开发及政策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副研究员丁海兵帮记者梳理了一下。截至2013年5月7日,联合国签发的CDM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3.08亿吨(当量),这些减排量来自全球发展中国家的6755个项目。其中,来自中国的1227个CDM项目贡献了超过60%签发量。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高达4904项,其中到达联合国,成功注册3563项,获得签发的1227个CDM项目,仅约占中国总量的25%。
也就是说,由于国际碳市场持续低迷,买家很少介入后续的减排量购买,已经通过联合国签发的1227个项目,无法完成交割,签订的合同无法履行。
而且,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高达4904项。这些项目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们经过发改委的严格审查。在未来的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这些项目是否能进场进行交易?这些需要国内碳交易政策进行创新,妥善安排机制,合理设计交易规则。
但同时,丁海兵也对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回暖表示期待,他说:“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碳排放权以及排污权交易试点,意味着我国产权市场上将兴起排污权的交易等活动。各地已经在积极筹建省市级的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摸索COD(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污交易,可以预见,将来强制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也将摆上议事日程。”
中国碳交易试点破冰之难
“ ‘计量’‘公开’,虽未有法律条款明文规定,但确实带有强制性措施的味道了。而7个试点所承担的控制碳排放总量(即排放强度)本身就是一大挑战。这就意味着能耗水平的‘封顶’,通常情况的经济结构是,能耗与产能产值几乎是成正比的。也就意味着经济总量或增量的‘封顶’。这与GDP带动就业、提升地方经济实力显然是有抵触的。”丁海兵表示。
丁海兵针对这7个试点给了记者一个形象比喻:“企业取得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这个‘合法’总量即为配额,再将这些配额分到各个重点企业、单位。这就好像‘地方粮票’,也为构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预留了政策空间,最终实现全国通用。”
这期间不乏很多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北京飞广州航班,3小时消耗18吨煤油,排放57吨二氧化碳。国航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交易平台为这57吨二氧化碳买单。该款项将用于支持黑龙江省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阳说:“如果说之前的碳交易都只是出于企业自愿减排意愿。那么现在7个试点政策的出台,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结到强制减排项目里,中国现在的7个试点,就相当于以前的英国,规定了强制减排量。但由于国际市场碳排放额大量囤积,造成有价无市的局面。国际买家在国内购买的大量项目无法持续。近期虽然碳交易量为零,但借此,生态建设可以从一个时髦概念落实到具象的市场行为,在节能产业及低碳建设上产生实质意义。”
丁海兵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在此次公布碳交易试点名单之前,很多省市已经在成立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或者能源环境交易所。但已经成立的交易所,多数以企业自愿碳排放交易、或操作CDM项目为主,罕有实质性的碳市场操作。围绕碳交易的尝试,还难以走出准备阶段,但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升温。”
把森林的生态服务卖出去
碳交易目前最常见的业务有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而“碳汇交易”也是碳交易项目的一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涉及的业务范围却完全不同。“碳汇”一词最早出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森林碳汇,是其中的重要一项。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以后,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知名企业以18元/吨的单价购买了总量为14.8万吨的林业碳汇指标,成为国内第一笔规范的林业碳汇交易。通过购买林业碳汇,中和企业的碳足迹(碳足迹指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但目前企业买多少碳汇,要不要买,都还属于一种自愿行为。
记者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站的主页上看到许多个人捐款购买林业碳汇的记录,在该网站的“我要捐款”栏目下则实时播出捐款人的信息。目前,个人捐款购买林业碳汇不属于碳汇交易的范畴,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经济行为本身。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何宇说:“林业碳汇交易其实就是把森林的生态服务卖出去。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引发了各大投资市场的价格溃乱,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正面冲击。其中最有可能诱发的社会危机是失业问题。因此,去年以来,各大经济体都在其抢救性刺激措施中,不约而同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了首位。现在,尽管全球经济有了复苏的苗头,但在就业方面还没有什么起色。鉴于就业是检验经济回暖与否的滞后指标,是一项硬指标,因此,刺激措施是否退出,还得看就业形势来定。
另一个重要观察点,或者说另一根红线,就是经济增长情况。这是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及企业利润等在内的一组经济指标。目前,其中一部分开始好转,如投资、消费等,有不少亮点。这也是当前许多人对复苏抱有信心的依据所在。但物价走势、企业利润及出口形势还不乐观,这又是对复苏的持续性持怀疑态度的根由所在。因此,各大经济体现在对刺激政策的退出都持保留态度。 2008年,各大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相互协调,动作十分一致,在推出刺激政策时,有很强的协同性。但现在,在治理金融危机对本国或本经济体造成的伤害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目标不同,在退出的时间与方式选择上,则有明显差别。大致说来,有三种不同做法。
一种是柔性退出。所谓柔性退出,是对先前施行的强力刺激措施,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本地区的复苏情况,如投资、消费、进出口形势及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价格趋势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不同作用点的减撤,以防止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特别是在投资品价格开始飙升之际,刺激措施如果延宕过久,有可能酿成新的经济泡沫,造成新的金融危机。比如,近期澳大利亚央行在G20中率先采取的加息举措,就是针对本国的经济情况,特别是近期投资市场情况采取的平衡举措。
一种是隐性退出。所谓隐性退出,是对前期施行的抢救性刺激措施,根据拯救对象的症状,特别是其经营回转情况,分门别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减撤其支持政策。这在欧美等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经济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次金融危机,主要肇始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发达经济体此前采取的救助手段主要也是针对这类金融机构。从目前来看,在发达经济体中,对这类机构实施的救助措施,正在悄悄地减撤之中。
还有一种是转型退出。所谓转型退出,是指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实体经济的冲击,顺势而为,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政策安排。比如,亚洲的部分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前,其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这次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的重创,迫使其调整内外需关系,便是如此。
关键词:低碳经济 投融资体系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旨在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投融资活动。低碳经济投融资,既寓于传统金融之中,又彰显于传统金融之外。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将传统金融“低碳”化,是这一融资模式的特色。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综述对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研究
目前学者对低碳经济投融资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投融资主体意识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不适应,投融资工具单一与低碳经济资金需求的不适应,传统投融资市场与低碳经济发展平台的不适应,现有投融资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所需保障的不适应等方面,认为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建设需要发展和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双主导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工具和产品种类,加强财政政策支持等方面。
Dr. Germán Aroca(2003)从智利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势,以及CDM项目可以给智利带来利润的角度,分析目前智利在利用CDM项目进行融资过程中的不足。Helen Luckge, Sonja Peterson(2008)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介绍了欧盟国家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过程中,欧盟政府与企业在利用CDM灵活履约机制中所面临的选择。Cathrine Hagem(2009)分析比较了发展中国家通过CDM机制获得技术创新与不通过该机制,而是通过自行研发获得技术创新的优势与劣势,认为通过CDM机制获得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通过对国内学者近几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如阎庆民(2010)、吴英姿(2010) 、翁清云,刘丽巍(2010)、喻翔宇(2010)、张伟伟,汪陈(2012)、聂佩进,王萌(2012)等,总体来看,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①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泛化、表面性研究多,系统、实质性的研究很少;②对低碳经济单一投融资工具、CDM机制研究多,综合投融资体系研究很少;③静态低碳经济投融资工具研究多,动态投融资体系研究很少,没有融入时间维度和发展周期等动态因素;④对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积极方面研究多,风险预警、防范方面研究少。本文结合低碳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融资资金需求,投融资主体特点,不同风险、资本投入回报率的投融资工具,综合、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突出投融资体系的整体性、实践性,以期为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三、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1.立法形成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低碳经济规划立法进程,强化法律力度促进产业转型,促进金融立法进程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构建低碳科研机制,加强消费立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2.推行强制减排制度完善碳交易市场
强制减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在自愿减排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场,只有在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价格,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场交易。
3.财税政策引导资本流向
可以通过财政投入保障低碳企业发展,通过财政补贴促进低碳企业进步,通过转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区发展低碳,通过政府采购引导低碳产品消费,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Dr. Germán Aroca. CDM Projects in Chile[J]. LAMNET-NEWS, 2003,04.
[2]Niels Anger. Christoph Bohringer, Ulf Moslener.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Role of Investment Barriers and Regulations. http://. 2008.
[3]Cathrine Hage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http://webmeets. com/ERE/WC3/Prog/getpdf.asp?pid=543&pdf=/files/papers/ERE/WC3/543/EAERE.Hagem.2.pdf, 2009.
[4]张伟伟,汪陈.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12,06
[5]喻翔宇.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困惑与思路[J].求索,2010,07
[6]吴英姿.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0,12
[7]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征文增刊,2010
[8]聂佩进,王萌.我国构建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框架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12,09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对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积极调控土地供应结构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产业目录中禁止类项目,不得供地;对限制类产业严格控制项目供地;对国家鼓励和允许建设的重点急需项目(包括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大公共设施,农业、卫生、教育、国防军事工程及军工项目等)和拆迁安置用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以及经市计委、经委、科技局、外经贸局、环保局等部门认定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科技型、节能型、生态环保型及来料加工外向型项目,优先供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积极推进市委市政府“六大联动”战略的落实。
二、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求,进一步扩大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范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和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城市建设中非营利性公建配套等用地除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外,均应有偿出让。经营性用地必须实行“招拍挂”方式出让。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用地确定,须经市计划、国土、规划、经济等部门讨论,报市政府决定,可协议出让。一般工业用地同一地块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对协议出让和原行政划拨土地,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依法由政府收回后,重新实行“招拍挂”方式出让,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集约用地。
三、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双控”制度。一是严格省“双控”规定,投资强度系数在省规定的基础上上浮0.2,同时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为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经市计划、国土、规划、经济、科技等部门联合审定后,优先供地,同时对早期投入虽低,但产出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可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投资强度。二是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三是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实施违约责任追究制度。
(二)集聚利用土地资源。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园区)以外的项目供地。对投资额小于一定数额的工业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按上款的规定执行),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采取租赁土地使用权或租赁标准厂房的形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留用地指标在园区内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
(三)努力提高土地容积率。对适合于多层厂房的生产行业,必须推行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单层厂房建设,确需建设单层厂房的,必须经计划、国土、规划、经济等部门审定。企业技改项目应先利用现有厂房、土地,内部挖潜,提高容积率。
(四)降低绿化用地比例。城市公建绿地,道路两侧绿化用地面积,严格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适当压缩开发区(园区)公共绿地面积。经市人大同意,适当调整工厂企业等内部的绿化率,控制在20%以内。
四、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一)严格处置闲置土地。区别不同情况,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应依法收回;对闲置两年以下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按有关规定缴纳闲置费;对获得净地后6个月以上的闲置土地,重新按“双控”指标核定用地面积,对超面积部分进行核减;对被市检查发现而当地未查处的闲置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直接抄告市财政局,并责成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限期收缴土地闲置费,通过当地财政部门上交市财政专户。
(二)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协商、补偿等,鼓励进行项目调整或调剂部分给急需者。对项目不落实的建设用地,鼓励依法以市场方式调整安排其它项目。对工业企业在规划许可情况下通过整合挖潜,增加容积率翻建多层厂房的,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同时不收取配套费,并允许补办房产证。对经批准且符合规划的项目利用存量土地的,简化手续。鼓励对余量土地依法转让和调剂,并适当减免有关费用。
3、充分利用现有厂房设施。对“关、停”企业的厂房设施,鼓励通过依法转让、租赁,或采取回收等方式安排其它企业使用。同时积极推动楼宇经济,鼓励依法出租空余厂房场地等,挖掘用地潜力。
五、建立完善集约用地考评机制
(一)对落实省市建设用地指标“双控”制度较好,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地区,优先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报等手续。
(二)对不落实建设用地“双控”指标要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的地区,不得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并暂停办理该地区新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报手续。
6月9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邀请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负责同志分别就节能减排工作通报了情况,并邀请__工程大学教授张杰博士就《我国能源形势与节能减排策略》举办专题讲座。6月中旬,彭学增主席,王仲民、李士杰、赵新生副主席又带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部分委员,先后深入武安市、峰峰矿区、__县的部分企业和邯钢、纵横钢铁等大型企业,就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调研视察。调研结束后,李士杰、赵新生副主席又组织委员进行专题座谈,就进一步搞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言献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为契机,以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为大局,立足资源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传统工业城市和国家能源基地的实际,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实施了碧水蓝天、发展循环经济等四项行动计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工程治理、完善过程控制、狠抓目标落实,初步形成了发展加快、能耗降低、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的良性循环态势。20__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为367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2%,万元gdp能耗为2.4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1%,下降幅度超过20__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加的前提下,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21%和4.92%;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突破300天大关,达到302天,比上年增加17天;城市水源地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漳河水质良好,滏阳河及东部水网水质明显好转,既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又为经济发展腾出了容量空间。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引导,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制度。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认真组织实施,先后出台了《__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_市节能减排规划》、《关于实施节能减排“双百+否决”责任制的通知》、《__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市党政机关率先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发挥表率作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县(市)区、各重点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并加强了对各县(市)区和企业特别是“双三十”重点县(市)区和企业的督导、检查和考核,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我市列入“双三十”工程的4个重点县(市)区、4个重点企业、84项减排项目的工作落到实处(__市“双三十”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主要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见附表)。“双三十”重点之一的__县在全省率先成立节能减排办公室,从县财政拿出100万专门经费,配备专门车辆、通讯工具等,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二是淘汰落后,优化增量,重点突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 节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淘汰我市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及产品。抓结构减排,抓大关小,城乡同步推进,强力推进“双三十”行动。对列入国家发改委关停小火电机组名单和核准新建项目要求关停的小火电机组,严格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关停;对省要求关停淘汰的钢铁、水泥、电力、焦化落后产能任务,也都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还自行依法关停年产3.4万吨以下12家生料造纸企业。同时,把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行业作为重点,选择全市100家重点能耗企业和100项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双百+否决”措施,作为推进节能工作的突破口。突出项目建设,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国际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谋划实施节能项目40个,总投资188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节能330万吨标准煤,进一步优化了增量。从20__年开始,我市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将电力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作为重点,实施了三年减排行动计划,启动了14个县(市)区、14个行业的65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推进工程减排,落实总量削减任务。并通过促进节能技术改造,大力促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作为“双三十”重点县(市)区,武安市抓住“结构、工程、管理”三个重点环节,运用综合手段,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峰峰矿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又不过分依赖资源优势,以产业调整带动节能减排,以大企业带动节能减排,高污染企业纷纷关停,财政收入不降反升,唱响煤炭、陶瓷、水泥建材基地节能减排“三部曲”。三是服务对接,技术创新,循环发展。我市把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节能的重要措施,20__年,将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确定为重点培育的四大新兴产业,扶持新上一批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年度安排节能技术开发项目28项,科研经费123万元,占全年科技开发项目的18.54%和11.67%。组织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培训。抓环保准入,严格控制增量,确保“新帐不再欠,旧账逐步还”。通过综合治理,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与20__年相比由2.69降至2.56;主要河流及东部生态水网水质明显好于上年。邯钢坚持技术创新,将废气转化为电能,实现了蒸汽系统“无煤化”生产,企业自产电能占全部工业用电的31%,新区建成后,自产发电能力将达60%左右;将废水循环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率达97.13%,吨钢耗新水4.0m3/t钢,个别月份吨钢耗新水达3.8-3.9m3/t钢,指标在全国处领先水平;将废渣回收利用,过去外排的固废已全部实现回收利用,初步建立起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体系。四是健全法规,上下联动,强化监管。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节能监察办法和计划,建立了市级节能监察机构,认真开展项目节能评估,从源头上严把能耗关,并对重点耗能排污企业实施环保在线监测,开展节能监察,还在省内率先为全市建筑垃圾清运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对建筑垃圾清运实时在线监控。同时,市委、市政府还认真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制定《关于健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约束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职能,认真落实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地展开。
二.外地节能减排工作的部分经验
奥运在即,节能减排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外地市有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常州实施委托治污办法,强制排污企业与具有资质的治污企业签订污染委托处理合同,初步形成了“排污付费,治污挣钱”的环保产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协十届第二次常委会上,石家庄市介绍了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和“红黄牌”、出境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制度等,加大对县(市)区政府的硬性考核,实施“迎奥运环保风暴”行动的经验;保定市介绍了优化能源产业体系、打造“太阳能之城”、服务绿色奥运的做法;鹿泉市和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等地方和单位介绍了加强企业用能和排污的动态监管,加大工程治理,落实“双三十”任务目标的经验和体会。省政协常委会上,30余位省政协常委和委员分别就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法律体系、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深挖建筑节能潜力、加快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建议,省政协驻我市常委范社岭、赵林明分别就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减排作了发言。
三.节能减排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尽管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任务和压力依然很大。主要有:一是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环境脆弱、能源价格高企及国际社会政治压力增大等因素,使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困扰我市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因。钢铁、煤炭、火电、水泥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偏大,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依然严峻;三是政府财力和企业实力都不够雄厚,对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投入不足。节能减排所需资金投入与实际资金需求相差很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能耗较高,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尚不成熟;四是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基础工作还较薄弱,实时监测监察难度较大,缺乏制约力和执行力。五是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部分领导对节能减排的认识还不足,存在重产值和税收贡献而忽视节能减排指标的现象。等等。鉴于我市产业结构现状和经济运行实际,针对节能减排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委员们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性、紧迫性的认识。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耗水平都经历了一个从高速下降转向低速下降的经历,特别是到工业化中后期,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降反增的趋势。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20%的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必须确保完成。应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就是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抓住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强化措施,谋划长远,全民动员,干事创业,确保20__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6%以上,so2 和cod排放量在上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53万吨和0.62万吨的年度任务目标,积极构筑区域中心建设和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新空间。
2、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措施,而且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途径。建议:一是以与美的、中船、中粮、中棉、中化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为契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一核两带”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钢铁、煤炭、高新技术和服务等产业的延伸,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弱变强”的科学发展总思路。二是制定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控新 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县(市)区坚决实施建设项目区域限批。三是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行业整合升级,延伸产业链,实施深度调整。四是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胆探索等量替代、异地改造、政策限制等多项措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五是加快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容量核算和环境功能区划,制定《__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__市优先发展产业名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和循环经济项目,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从根本上提升我市工业质量和层次,实现结构节能减排。
3、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探索社会与市场管制新机制、新途径。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是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建议:一是研究制定我市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建立节能减排项目专项奖励资金、贷款资金,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和使节能减排成本内化的税费制度,使企业违规成本充分内化。二是借鉴外地经验,引进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强制排污企业委托治污办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和治污责任的转换,形成“耗能排污付费,节能治污挣钱”的节能环保新机制。三是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落后生产能力退出补偿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治理,用经济杠杆推动排污主体治理污染。在市区、开发区及相类企业聚集区,探索采取合资、股份或市场委托的办法建立区域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果。如邯钢周边的相类企业可以市场委托的方式将所产生的工业污水集中到邯钢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回用,联纺各纺织印染企业所产生的工业污水可集中由统一的污水处理厂有偿处理、有偿回用或达标排放,马头生态工业城及各县(市)开发区等企业较集中的区域也可循此办法办理。四是采取无情关停、有情安置的办法,一方面加快关闭进度,另一方面加快相关的配套的政策出台,减少减排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4、加快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激励评价标准。一是政府和企业要把技术进步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措施,逐年增加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资金,加大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二是加强火电运行管理,在完善二氧化硫处理技术的同时,提高脱氮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三是强力推进在线监测,提升环境监管和用能监管能级,不断完善监测、监控、监察、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重点耗能大户与污染超标大户列入重点跟踪监测范围,公开曝光,重罚严治,对不达标的挂黄牌警示,限期整改直至“摘牌”关门。四是加大对县(市)区政府的硬性考核,严格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和“红黄牌”警告制度等,切实把“双百+否决”问责制落到实处,对在相应时限内完不成任务目标的地方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该警告的警告,该免职的免职。五是充分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加大奖励力度,在办证、排污费征收、治理资金分配上给予优惠。
5. 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一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合力。二是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等制度。改进电价管理,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实行差别电价。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差别阶梯式水价。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三是下大力抓好建筑、交通、农业、机关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建筑方面,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节能标准,广泛利用太阳能,采用新型墙材和节能建材。既有建筑应逐步运用新技术予以节能改造。城市公共照明、交通设施和装饰灯具应推广使用高能低耗的节能灯具和太阳能灯具;交通领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体系,以奥运为契机,提升并强制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环保标准;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超市商场,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度以上,推广环保型购物袋;农村农业领域,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合理规划打井取水,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生态水网覆盖地区应结合完善水网运行管理,逐步建立农村水资源收费制度,重视养殖场、屠宰场的水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沼气和太阳能利用,建立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党政机关应率先垂范,带头更换和使用节能灯、洁具,优先采购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节约电、油、水、纸,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范,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具体化、持久化、深入化。
一、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情况
(一)加强制度建设。
1.坚持“实”字当头,努力在“减”上求突破。大力推进关联事项整合,实现并联审批,对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进行梳理细化,精简材料、简化环节、压缩时限,推行“一件事”一体化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性告知”。
2.坚持推动“好差评”制度治理全覆盖,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重点做好“好差评”,建立“服务好不好、群众来评判”的监督考核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评议双结合,企业群众政府三主体考核,畅通企业群众评价渠道,实现实名制、百分百差评整改落实。
(二)优化服务水平。
1.推进优质精准服务,真正做好优质“服务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主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济企通”服务企业云平台诉求通道优化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建立惠企政策归口机制,统一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等服务,畅通反馈渠道,坚持“服务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建立重点企业区级层面申诉协调机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2.推进高效便利服务,真正当好金牌“店小二”。(1)建立健全权责清单与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动态化衔接工作机制,持续梳理公布“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各类事项清单。(2)推广使用“泉城办”APP,开展云核查。(3)充分发挥“企业简易注销一窗通”平台作用,实现企业注销业务“一站式”办理。
3.推进标准化“一窗受理”服务,切实做好专业“受理员”。(1)进一步优化服务大厅窗口设置,推进无差别“一窗受理”。加强工作人员标准化服务培训,组建专业服务队伍。(2)规范建设基层便民服务站,实现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推动自助服务区及“秒批秒办”系统向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延伸,实现自助服务终端应设尽设。
4.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双招双引工作。(1)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对省、市、区重点项目百分百跟踪帮办服务。今年辖区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辖区内确定7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复工。(2)加强企业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企业“五员”,推进双招双引有序发展。
(三)强化管理力度。
1.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将申请人履约情况记入信用记录。建立诚信企业“信易贷”绿色通道,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发起响应、信息推送、执行反馈协同工作机制。
2.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围绕政商关系,明确政商关系的“正面清单”,鼓励推进政府工作人员对进一步优化街道营商环境、发挥自身优势以商招商、加强沟通合作抱团发展等内容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改进意见,营造“亲商、爱商、重商、扶商”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任务重,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任务重,由于上级相关的政策要求密集出台,对一些涉及到新理念、新事物的任务,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吸收,导致任务落实创新性不足、特色性不强。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外行监督内行的问题,对于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问题,个别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简化工作的高效落实。
(二)地方财政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分析重点纳税企业,除部分电商等行业实现增幅外,其他行业企业均受疫情影响较大。纳税重点企业阳光100房地产公司、银座振兴街购物中心、幸福连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均受疫情影响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推进双招双引工作。下一步街道将在引进和培育方面“两手抓”,保障现有企业存续及业务开展的同时积极发掘亿元以上新增企业,做好企业落地工作,实现辖区经济不断向上发展。对于有人才需求的企业积极对上汇报、联系,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强化综合治税工作。重点围绕抓好固定、重点税源以及重点项目建筑增值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全年财税任务。下一步街道逐渐向税收贡献能力大的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转变;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各环节税源,为财税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一、去年我市节能减排指标情况
自治区的我市节能为%。去年节能降耗为%,预计降低%,首次年度节能指标。
去年自治区给我市下达的减排任务为化学需氧量削减吨,二氧化硫削减吨,削减化学需氧量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吨,均减排。前三年,共净削减二氧化硫1.27万吨,削减的%;共净削减化学需氧量万吨,削减的%。
二、市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一)组织,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制度考核。
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市将节约减排各级班子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将节能减排逐级分解下各区和企业市直机关,指标和指标双重控制,逐级签订责任制,主要为责任人,责任、分工、一级抓一级的节能减排责任体系。成立了市节能监测检查中心和总量办,配备专职人员。去年度奖励节能先进4个,企业5个,项目8个,先进个人10名,共计节能奖励资金342万元。并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一年黄牌警告、两年红牌警告、三年主要引咎辞职。
(二)准入门槛,政策措施。
(三)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1、去年我市加大淘汰,淘汰水泥行业产能15万吨,电石行业产能17.7万吨,铁合金行业产能14.64万吨,焦化行业产能40万吨;关停取缔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小企业394户,超计划关闭了神达电力2.4万千瓦机组,了全年淘汰任务。
2、实施了一批有利于节约资源、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项目。近期上报自治区132项申请资金项目,总投资达51.6亿元。节能项目3个,总投资6.27亿元;流域治理项目5项,总投资4.42亿元;资源综合项目3项,总投资8.99亿元;循环经济项目2个,总投资31.87亿元。
3、承接一批先进产能的非资源型产业的转移。如宜化集团、黑猫炭黑、华源农物化工公司、沈阳华德机械制造公司、内蒙古富生光伏科技公司、中成控股集团等一批区内外非资源型大企业落户乌海,为优化产业结构了有利条件。
(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效能。
加大行业、企业的减排。对燃煤电厂煤质检验频次,控制了使用高硫电煤,燃煤电厂综合脱硫90%,了球团炼铁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及其它污染源的治理;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天燃气使用,有31辆公交车和约700辆出租车使用天燃气。君正、上海两家企业与天燃气公司签定用气意向。,推广移动热源、地源热泵、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技术;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矿山违规开采,控制开采总量,管理。年产60万吨煤矿建设筒仓,年产60万吨煤矿建设规范的防风抑尘网,有21家企业已建成防风设施,露天煤矿和灭火工程剥离物已规范了固定排渣场和固化,煤矸石堆放也要求;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去年四次组织专家全市在建和拟建煤焦化企业把关。
(五)财税政策杠杆作用,激发了各级组织的内在节能减排性。
加大节能减排的经济刺激性政策,健全了有利于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的财政税收体系。向和自治区资源、循环经济资金和税收优惠。截止去年底,获、自治区财政奖励项目7个,奖励资金万元;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办理了4户企业资源综合认证,以此了企业资源综合的性。为企业环保专项资金,去年,共为企业到自治区专项资金万元,专项资金377万元,帮助审批20个建设项目。将节能减排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市财政每年列支万元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每年列支200万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专项奖励资金。三区也的资金用于节能减排。
(六)强化措施,夯实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
1.按要求能源审计和规划工作。去年3月对、自治区级13户企业了能源规划和能源审计工作,并了自治区专家组的验收。对能耗在吨标煤的耗能企业也安排部署了能源审计和能源规划工作。
2.耗能设备的调查。节能工作需求,去年对全市规模159户企业耗能设备摸底调查,了我市耗能预测制度。
3.推行清洁生产活动。,我市有9户强制审核企业、4户自愿审核企业已自治区验收。正在强制审核的企业有2户,批拟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的企业有8户,拟推行自愿清洁生产的企业有15户。
4.污染工程建设和监管。督促城镇污水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厂的建设步伐;对现有海勃湾城区、乌达城区污水厂监管;对9户产生污水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1户企业下达了停产通知书。
5.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的整治。查处超标排污、直接排污和污染源二次污染等问题;加大对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运转情况的检查;对企业实施环境监察员驻厂制度;对全市49户矿热炉生产企业除尘设施改造;健全了企业监管网络。
三、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降耗工作的问题。
1.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能耗大户只增不减。全市年耗能在吨标煤企业有99户,去年增至108户,占规模工业企业159户的68%,5万吨的有43户,10万吨的有21户,主要在煤炭、电力、铁合金电石三大行业,给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带来。
2.产品结构不,主要工业产品单耗高。如电石限额千瓦时/吨,企业多在千瓦时/吨;硅铁限额千瓦时/吨;企业多在千瓦时/吨;焦炭工序能耗限额170千克标煤/吨,企业多在180-200千克标煤/吨;发电限额345克/千瓦时,企业多在克/千瓦时,单耗都超出限额10%。
3.工业值能耗降幅较小。
4.资源综合低。我市虽有38户企业对煤矸石、粉煤灰了不同程度的,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率低、产品小,只是粗放型简单。煤矸石堆积如山,大约有56座,22座自燃,每年排放二氧化硫2.3万吨。焦炉煤气、煤泥、电石渣等还完全综合。
(二)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问题。
1.企业自备电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我市有企业自备电厂5户,2户了脱硫治理(千峰电力和西水自备电厂),其余三家均脱硫设施,二氧化硫污染非常严重。
节能,加决循环经济发展。组织申报黄河工贸集团、君正科技产业集团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工业园区、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乌海化工有限公司等大企业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抓好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和自治区、我市和三区四级联动的办法,对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清况监控,考核和管理,技术进步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多种行之的办法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能效对标活动,对年度产品综合耗能超过上年度、整改要求的,依法查处。四是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分期分批抓好自治区和我市的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五是清洁生产。我a市批8户强制清洁生产企业和15户焦化企业中清洁生产活动。抓好其它用能企业的自愿清洁生产活动。
减排,工程减排。抓好城市污水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厂及配套管网、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尽快减排效益。,狠抓已投运的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污水厂的稳定运行和国控、区控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与市环保和自治区联网工作,对违规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加大处罚;结构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关停小企业;管理减排。抓紧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等项目。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全市企业持证排污。
(二)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资源综合。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申报节能减排项目,申请及自治区投资资金。节能减排项期工作,储备一批产业延伸、资源节约及综合项目。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焦炉煤气、工业废水等资源的综合。有利于节能减排项目实施政策环境,比如税收、土地、资金等给与支持。
(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自治区关停小火电机组实施方案的通知,坚决自治区“双12条”减排措施,对全市现有16户60万吨无脱硫设施的焦化厂坚决予以关停;对可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企业和项目要加大支持。抓好一批在建、拟建的能源、氯碱及焦化等工业工程及其配套的下游项目建设工作。
(四)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产业。
节水节电科技创新和推广。抓住矿热炉、锅炉、电机系统、空调、照明等应用面广、潜力大、见效快的关键设备和产品,综合配套措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效节能产品的技术推广应用,用水用电。煤化工、氯碱化工、盐化工和硅化工这几条产业链的延伸,后续项目的储备;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高标准承接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五)实施新一轮蓝天工程和城区二氧化硫达标专项整治工程,努力全市大气环境质量。
以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旧城区拆迁改造、产业结构为保障条件,以禁止烟煤散烧、节能减排为基础性措施,城区禁止烟煤散烧工作,降低城区内面源污染;工业污染防治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煤歼石和煤田自燃的治理,降低污染。
(六)加大水污染治理,全市水坏境安全。
水污染治理,涉水行业的环境治理整顿,社会环境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依法查处危害水源地的,防治水源地周边环境污染,居民饮水安全。对沿黄企业的环境监管,强化沿黄企业废水循环使用,所有沿黄企业要在线监测、监控。四是污水厂建设步伐,三个经济开发区污水厂在年底前投入运行。已建污水厂稳定运行,中水回用率。
(七)以拉动内需为契机,节能减排项目资金。
以投资,拉动内需为契机,全力组织申报和主要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农区污染防治建设项目和投资新农村建设,组织申报农区节能减排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农区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和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
【关键词】碳金融;中介市场;机制创新
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产业与金融市场双向互动,产生了环境金融领域。环境金融已成为优化配置环保资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保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
所谓碳金融,是指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资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不断加强,碳金融市场也不断成熟。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国内首个运行的强制碳市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愈发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开展碳金融的相关研究和探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
碳金融的兴起源自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两个国际公约框架下开展。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市场巨大。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自2010年起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最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我国的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CDM(清洁发展机制)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将存在更多商机。
二是成本低廉。在发达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及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以上,而若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大大降低。由于巨大碳减排成本差异的存在,促使发达国家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三是前景广阔。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将接近100亿吨,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3%。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低投入、低能耗、高增长”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亟待建立。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碳减排责任与义务,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依照这一目标,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这也为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同时,完善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碳金融发展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较多的现实约束,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中介市场不完善。碳金融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国内众多企业还未完全认识到其重要性以及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我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战略意义、交易规则等尚未深入了解;金融实体如投行、PE、交易所等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因此,对于我国刚起步不久的中介机构而言,开发、消化能力不足,缺乏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的技术咨询体系。
二是交易风险因素较多。碳金融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还包括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当前,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政策、法律风险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在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这是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是由专门监管部门依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即使项目获得成功,其能否通过认证而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更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了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将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支持,带来了较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
三是我国在碳交易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客观来看,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我国国内企业缺乏相关经验。同时,由于碳信用协议及其谈判的过程十分复杂漫长,涉及到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适用的法律等条款,国内企业大多不具有话语权,议价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在全球碳市场的大格局中,中国只是CER(灰色核证减排量)现货交易的单纯卖方,未进入到国际碳金融体系的核心。
三、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相关建议
一是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金融模式。在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的今天,碳排放量不仅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碳交易机制,进一步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在中介市场上,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同时,除了已开展的CDM项目融资、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外,商业银行应探索更多的中介服务模式,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例如,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的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通过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项目资金管理人等等。通过中介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在创新碳金融模式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动政策研究。碳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以及广泛的参与度,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并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中。在税收上,可适当降低CDM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也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开展碳金融业务收入进行税收优惠,来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在银行监管上,可采取在CDM项目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要求,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资本金的要求,以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同时,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商业银行的CDM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
三是提升碳交易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未来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碳金融主导权是低碳博弈的最终目标。因此,应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以提升我国的碳交易地位。当前,欧元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仍处于优势地位,美元、日元、英镑、澳元等货币都具备提升空间。伴随着世界各国在碳交易市场中参与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利用碳交易中的计价货币以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当前,我国应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二者绑定,推进碳交易中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在帮助国内CDM项目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提高我国在碳交易及新能源领域的定价权。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壮大 2006年交易额达300亿》[N/OL].网易财经.http:///09/1210.2009-12-10.
[2]袁艺,王双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
[3]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S1).
[4]张晓凤,蔡丽.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发展的模式研究——中国式碳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金融论坛,2010,S1.
[5]翁清云.国内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经验借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