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吉林省 人口老龄化 消费结构 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结构概念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2.消费结构概念
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决定了市场规模和发展方向,是指导社会具体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消费结构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购买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商品之间的购买数量的比例关系,也可叫做消费构成。
人是消费的永恒主体,所以一个社会的人口的总量和人口结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有影响。人口总量对消费结构有间接作用。
二、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概况和特点
1.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概况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人口的基本构成,对消费有较大的影响。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292657人,占11.99%;15-64岁的人口为21867007人,占79.6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02633人,占8.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吉林省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而吉林省的人口老龄化也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2.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吉林省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的老龄化,跟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吉林省进入人口老龄化主要跟计划生育有关,而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人口老龄化速度变快,老龄化形势不容乐观
从2003年开始,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进入了快速上升的轨道。根据吉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64.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3.13%;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593.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21.35%。
三、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
随着吉林省经济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得到提高,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因此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吉林省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0811元,同比增加1770元,增长17%。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4804元,同比增加1772元,增长13.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6239元,同比增加1576元,增长28.9%。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居民受益,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住房等都发生了变化。
2.吉林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1)从单纯的物质追求的满足到更高的精神享受的满足转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不断增收,生活水平也提高,较大的影响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在物质上的追求,诸如食品类,衣着类等得到满足的同时,居民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居民仅仅局限于物质享受的满足是不够的,对于诸如娱、教育、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支出在不断提高。
(2)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较慢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应该逐步由“生存型”的物质消费向“发展型”的精神、服务、文化消费转变。吉林省“发展型”的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平均比率为31.46%,远低于“生存型”的物质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率,说明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相对缓慢。
人口老龄化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类消费中,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下文将详细分析和研究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三、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RA)是系统地对历年来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序列曲线集合形状相似程度显示成数值的形式为关联度矩阵。
为研究不同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将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建立灰色关联矩阵首先要定义母序列和子序列,可以将吉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时间序列定义为母序列:Y1――0到17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Y2――18岁到59岁的人口占中人口的比重,Y3――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子序列定义为各种消费品在总消费的比重。
将吉林省2004年-2011年人口的年龄比例结构{ y1}、{ y2}和{ y3}作为母序列,分别代表0-17岁、18-59岁和60岁及以上3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构成;将吉林省2004-2011年居民各项消费比例构成{ x1}、{ x2}、{ x3}、{ x4}、{ x5}、{ x6}、{ x7}和{ x8}作为子序列,分别代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8类消费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算法,将各项数据输入软件Matlab7.0分析后,在数据分析之前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得出关联系数r的矩阵结果:
通过灰色关联方法的计算分析,经过整理后的矩阵结果来看,可以看出来吉林省在2004―2011年里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口对于类消费品需求程度的大小顺序分别是r4=0.6765(医疗保健)>r5(交通和通信)>r8(杂项)>r2(衣着类)>r7(居住类)>r3(家庭设备和服务)>r1(食品类)>r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因此可以看出来,老年人口与居民消费品支出构成之间的关联度中,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一的是医疗保健,其次是交通和通信。当然,人口老龄化对老龄人口衣食住用行等消费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
从统计分析结果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必然对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提出新要求。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一的是医疗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医疗保健制度在不断完善,老年人花在医疗保健的费用占比例必然相对较高。同时,随着老百姓养老保健意识的提高,老年健身器材和保健品的支出也在不断攀升。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二的是交通和通信
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空闲时间非常多,可以参加旅游等户外活动,这加大了交通出行方面的费用。而且随着通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很多老年人已经选择通过电话、手机、QQ、微信等新型的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与子女或朋友之间的交流,这就提高了老年人与通信类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花销。
3.人口老龄化促进老年人衣着消费市场兴盛
老年人服装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现在的服装市场还没有单独针对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即便是仅有的一些老年服装市场都是比较落伍,没有档次的衣服,根本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对于时尚、潮流、品牌和品质的追求。
4.人口老龄化带动了老年住宅开发及服务的发展
住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重要条件,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伴随着老年人收入和储蓄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住宅的需求将日益显现,并且将带动老年地产的发展。
5.人口老龄化对家庭设备和服务消费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开始注重购买各种宜家宜居耐用的家用电器和设备,以在满足生活的需求。并且很多老年人也开始尝试对于诸如电脑,便携式移动终端,按摩椅等设备的使用和购买,享受新鲜事物带来的刺激和便利。
6.人口老龄化减少了对食品类消费的支出
随着老年人生理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对食物的品质和搭配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食物的摄入量不断减少。正是因为老年人摄入食物种类的减少和总量的下降,老年人对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也相应的减少了。
7.人口老龄化利于老年教育娱乐文化行业发展
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这跟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变化有关系。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健身舞、唱歌、下棋等形式都在各地得到了老年人的热捧。
五、应对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在老龄社会中,老年产业的兴起是必然结果。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积极发展老年产业是必然选择。发展老年产业要做好以下三点:
1.优化4P营销组合策略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由于老年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都跟中青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细分老年市场,做好4P营销组合,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消费水平进行合理的定价,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同时,拓展与老年服务业有密切关系的上下游产业,促进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
2.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老年人的温饱问题都已基本解决,但精神生活、文化娱乐还有心理健康教育等层面的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这需要重视老年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开发更多如老年心理咨询,老年文化娱乐节目,老年教育培训等项目,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要,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善用老年消费决策过程模型,赢得老年市场
老年人的购买动机与行为算是成熟型。老年人具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善于通过比较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研究发现,老年消费者的学习、感知、经历等内部刺激形成原始动机对购买和消费活动有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应从老年人情感出发,研究情感营销策略。多为养老产品和服务提供附加值,想老年人之所想,做老年人其所做,做好基层渠道情感营销。最终通过营销,树立企业品牌,通过良好的口碑效应,赢得老年市场。
参考文献:
[1]杨中新.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曾毅,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彭希哲.人口与人口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马伯均.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J]. 消费经济,2003,(6).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文章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金融服务业发展影响,在分析唐山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和金融服务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金融服务理念,将服务营销贯彻于经营活动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速老龄金融产品的研发;加快建立满足老龄金融需要的金融机构,完善社会保障第二支柱;培养高素质金融服务业人才等发展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缓解人力老龄化压力。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唐山市;金融服务业;老龄金融;金融创新
一、人口老龄化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人口老龄化催生了老龄金融问题。所谓老龄金融,是指年轻人口(60 岁以下人口)在自己年轻时期所作的各种资产准备,在进入老年期以后将这些资产置换为可供享用的产品或服务的金融运作机制。
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金融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老龄化带来的是金融消费观念的改变,风险厌恶型金融消费将成为老年金融消费的主流,因此,保障性、储蓄型金融产品将更受青睐。其次,老龄化对现有社会保障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在“未富先老”的压力下,一方面需要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第一支柱的足够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以提高保障水平。三是需要金融服务业提供更具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以缓解由于老龄化所引起的生活不便。四是在消费超过储蓄情况下,融资问题成为金融服务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解决个体老龄消费所引发的融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由老龄消费需求扩大所引起的供给方融资需求的扩张。
老龄金融问题的本质是使用当前的价值积累来满足未来资金需要的资金配置过程,其核心是金融资产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金融服务业是这种交换得以实现的媒介,适应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是金融服务业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2 年唐山市统计年鉴》资料,截止2012 年底,唐山市总人口为757.73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117.5万,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15 年,老龄人口将超过140万。韩召华(2010 年)在分析河北省老龄化趋势时进一步指出,唐山市在2013 年左右完成初始人口老龄化,在2033-2050 年间早于河北省其他地区进入平稳重度老龄化社会。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尚未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近年来,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营业部进驻唐山,但金融服务职能弱化造成了金融对经济渗透能力不足。另外,由于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企业和公众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薄弱,在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减缓的条件下,信用违规时有发生,加大了金融服务业的经营风险。二是缺少服务意识,整体服务理念有待提升。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金融服务业将面临更多的老龄人口,如何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为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将是金融服务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三是金融创新不足,缺少有针对性的老龄金融产品。四是金融机构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满足老龄金融发展需求的金融机构。五是高素质金融服务业人才缺乏。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策略
1.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一般来说,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法律制度、信用体系和产权制度是其构成的核心要素。首先,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在我国当前金融法律体系下,唐山可出台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方面引导金融服务业加大对老龄金融服务的投入,另一方面配合金融监管部分加强对在唐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第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金融机构、行政执法部分和司法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可与本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并开发信用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第三,根据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和金融服务业发展需要,鼓励唐山市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行业竞争自由度,促进金融产权制度的完善和金融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金融服务理念,将服务营销贯彻于经营活动中
在老龄金融服务领域,老龄人口以及为老龄人口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企业将成为金融服务业的直接服务对象。尤其是老龄人口,是一群特殊的被服务群体,其生理特征、养老方式、消费途径等内容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进行产品研发和经营、机构网点设置、业务领域拓展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唐山市的金融服务业应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意识,树立“灵活、便捷、安全”为核心内容的“以人为本”的金融服务理念,为顾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订制型服务。此外,金融服务与其他商品或劳务服务不同,不是单纯的产品销售或服务的提供过程,其服务具有良好延续性、深入性和传承性,与传统商品销售的售后服务更为接近,适用于服务营销的概念,有利于企业根据顾客需要提供创新性的服务模式。“以人为本”理念和服务营销策略的结合,为金融服务业发展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速老龄金融产品的研发
老龄金融产品的创新必须要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消费特征。首先,人口老龄化是社一个社会发展过程,是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社会现实状况,是几代人要面对的社会问题,而不只是当前老龄人口所需考虑的问题。以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状况看,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保险不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因此,第二支柱以企业年金为代表的团体福利计划和第三支柱商业保险将是未来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唐山市的金融服务业应将集中力量进行第二、三支柱的金融创新研发,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其次,在金融产品的选择上,老龄人口更倾向于选择风险低、保本且收益稳定的产品,因此储蓄型和保障型保险、个人理财产品将成为热点。完善现有理财产品结构,开发如税收递延型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金融服务业的老龄金融产品的供给方向。第三,由于老龄人口收入下降,根据我国国情和现有产权制度,研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融资类产品推向市场将有效缓解老龄人口养老资金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第四,老龄人口意外大额支出概率较高(主要受突发疾病影响),鉴于储蓄作为老龄人口主要金融资产情况将长期存在这一事实,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储蓄型金融服务行业,应着力研发新型储蓄产品,在兼顾流动性的同时,保证适当收益。
4.加快建立满足老龄金融所需要的新型金融机构,完善社会保障第二支柱
未来可着力发展三种新型机构,即私营养老金、养老金信托和专业投资运作机构:私营养老金是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主要由私人退休账户和雇主自助的养老金计划组成,政府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由个人自愿参与,其覆盖范围较广,类似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唐山也仅有唐山钢铁集团有试点企业年金计划;养老金信托是采用信托管理的养老基金和养老资产,能有效杜绝养老资金被非法挪用情况的出现,是国外广为流行的资产管理模式,具备财产管理和中长期融资的独特职能;专业投资机构主要负责机构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运作,具有经营运作独立、透明、高效的特征,可为上述两种组织和其他机构提供专业化投资服务。以上三种新型机构将有效缓解老龄金融服务压力,推动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5.培养高素质金融服务业人才
金融服务业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全面金融知识储备,较强市场分析能力,较好实践操作能力,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及一定研究能力等特征。唐山市金融服务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域外引进或与市内高校联合培养的途径加以解决。从外引角度看,唐山市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京津,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城市规划布局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经济水平在河北省居于首位且发展潜力巨大,周边地区高校云集,具备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良好环境和物质基础。从内培角度看,唐山市现有的三所本科以上院校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学院和唐山师范学院均设有金融类相关本科专业,其中河北联合大学具有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这种人才供给结构符合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市场经验和实践操作,两者结合能更有效的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契合,从而推动唐山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课题来源:
唐山学院科研项目13014A;唐山市社科联课题项目TSSKL2014-016 。
参考文献:
[1]党俊武.老龄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制高点[J].老龄科学研究,2013,05:3-10.
[2]吴义根.中国金融结构变迁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地区差异性别比空巢老人经济发展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通常有两个统计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时,或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2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以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2000年及2010年全国老年人三个年龄段人数及占当年人口总数百分比、部分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部分地区空巢老人家庭占该地区所有家庭的百分比等进行简单的对比统计,并简单分析。
2.1老龄人口数量大、增速快、高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2.2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大,且差异程度日趋严重。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较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由上表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计算出:2000年时,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与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宁夏的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百分比相差了6.99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也相差了8.36个百分点;而到了2010年,老龄化程度最高的重庆与老龄化程度最低的的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百分比相差了9.75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也相差了15.27个百分点。这表明了在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特别大,不同地区的一定的劳动年龄人口所要负担的老年人口差异也特别大。而且通过对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严重化,这种差异程度也在逐渐上升。
2.3空巢老人问题愈发严重
由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全国范围内空巢老人家庭占全部家庭的百分比上升了很多。其中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重庆的空巢家庭占全部家庭百分比的上升值更是几乎达到了全国平均值的两倍。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是老龄化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由老龄化问题导致的空巢老人问题也在持续加深且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大于3%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据相关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可能将达到90%,届时可能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3浅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两点影响
3.1加重社会养老负担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以老龄化程度较低的青海省为例,2000年青海省的老年抚养比为6.65%,而到了2010年青海省的老年抚养比便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到了13.58%。这意味着,在2000年青海省每100名劳动年龄的人口要负担6名左右的老年人,而到了2010年则要负担13名左右的老年人。另据相关预测,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到了本世纪中叶可能会达到60%左右,这必然会给我们国家带来更为严峻的社会养老负担。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我国所面临的挑战确是格外严重的。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实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因此这些国家便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美国目前的老年人所占比重与中国大致相当,但美国的人均年收入却是中国的6倍左右,相较于我国而言,美国人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就有更多的财富资本。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虽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社会各项保障制度的发展也十分不完备。可以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点为时过早。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要以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去提供和发达国家支出比重相等的财富来抚养老年人,另一方面意味着,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前,我国便要仓促应对来之过早的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压力较一般发达国家而言较大。
3.2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用最简单的语言说,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一定人群中老年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而这些老年人大多是不能劳动或者说工作的,他们的赡养费用自然就需要自己的子女及政府来负担,这会加重经济发展的压力。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政府必须将更多的财政收入应用于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社会服务,这必然会导致政府减少对经济建设的投入;从子女的角度来考虑,家中的老人越多,岁数越高,子女所需要承担的赡养费自然越高,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随着家中老人的增多,子女必然会减少投资及部分消费,以增加储蓄,为老年人的养老做准备;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老年人没有收入或是财富用于养老,那么他们必然求助于政府,这对任何地方任何级别的政府的财政都会形成一定的负担,而即便是老年人有固定的退休收入或是养老准备金,碍于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者说老年病,他们也会减少消费,将收入或养老准备金存入银行甚至说将钱藏在家里,这对于目前承受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的我国而言,又是一个不得不跨越的经济发展障碍。
此外,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总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的下降,而劳动力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以往我国往往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主要就是因为我国拥有大量且廉价的劳动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劳动力占全人口的比例会减少,由于企业职工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全社会突出重视,企业雇佣一个职工也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因此中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办工厂的成本必然会上升,这可能会使部分企业将其工厂转移至其他国家。
如此一来,我国由“世界制造工厂”这一称号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必然会下降。
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任何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但是它在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也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老年人的精力和体力虽然远不如年轻人,但老年人有年轻人所不具备的工作经验以及熟练的工作技能,在一些对体力要求不是太高的工作岗位上,老年人仍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工作经验等优势继续散发着自己的余热。而且老年人的生活相对轻松,很多退休以后被返聘到工作岗位的老年人,要比年轻人更加专注于对岗位和社会的贡献。比如说,很多高校在教师资源不够用的时候,便会聘请一些退休的老教师来教书,而这些老教师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教学热情都不比同行的年轻教师要差。 因此,合理的组成一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老年人队伍,并将其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地方,可以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及动力。
4浅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点建议
目前,由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于我国来说,想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必须要控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人的老去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想要降低老龄化的程度与速度就不得不适当的增加新生人口的出生速度。这时过去那种过于简单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是行不通的了。改便不合理的计划生育政策,从长远的角度制定更为合理的生育政策可以说是现阶段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之一。就目前我们国家所出台的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来说,出台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为了适当增加人口出生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在今年的两会上,甚至有部分政协委员及常委提出了全面放开生育的建议,虽然现在听到觉得有点为时过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候,这样的政策是很有可能出台的。
参考文献:
[1]蔡玮娟.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
[2]王鑫鑫.中国人口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效应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完善护理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三)我市老龄化现状和趋势 按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09年末,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5.35万人,占总人口的17.27%,比上年同期增加3.92万人,增长5.49%,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16.18%的比例,列全省第四位。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0.7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32%,占总人口的2.47%。预计到2039年我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最高158万人,老龄化比例接近40.24%左右。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老龄人口数目及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具有发生某些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进入老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每天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很大变化,甚至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机体组织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都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60.2%,为总人口平均患病率23.7%的2.54倍。
(五)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下述几点:
1.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已先期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的准备确不足,老年人的照顾、出行、就医等问题还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
2.有些单位发不出老年人的退休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造成老年人经济困难,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小病演变成大病。
3.目前的医疗工作还是以各级医院为基础开展的,医院只把病人作为服务对象,没有把健康老年群体和易感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将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
(六)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 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 建议
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而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等性质决定了其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带来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制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在老龄化背景下讨论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由于发达国家的退休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笔者通过比较国际上的退休政策再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法律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近几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来势更为凶猛。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此标准,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我国在200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7.0%。有学者据此分析,指出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2010年的六普数据也证明了此特征的日趋显著。数据显示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大约为1.1亿,老龄人口比重达到了8.9%,预测2020年将达到12%,到了2050年预计老龄人口将会有3.3亿之多。大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用了45年以上,而我国只用了27年左右,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如此迅猛的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最为直接的表现在于劳动力人口养老负担的增加。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抚养比从1950年的7%一直缓慢增长至2010年的11%。据预测,从2010年以后,抚养比将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在21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表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养老金收支失衡。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的制度,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金由企业与个人承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工作人口减少,养老保险金缴费也会减少,会造成工作人口负担老龄人口的加重以及养老金的供应不足。据预测,若现行制度不变,我国养老金将在2038年开始出现缺口,并逐年扩大。
三、延迟退休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育率不断降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导致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参保缴费人数下降以及领取人数增加,造成养老金支出大于收入,给财政支付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多国家通过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来缓解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989年以来,有约170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呈上升趋势,有近70个国家或地区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养老金支出压力。我国社会保险研究所在所长何平的主持下作出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预测与管理》报告显示:延迟退休一年可以使中国养老统筹金增加40亿,减支160亿,减缓资金缺口约200亿。
延迟退休除了可以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还可以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人口红利期较短,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如果维持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变,将会面临人口红利枯竭,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延长退休年龄及时对低龄老年人的利用,也会降低社会的抚养比,增加劳动人口比例,延长人口红利期。因此,实行延迟退休的制度是有必要的。
四、国际实践及经验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经历人口老龄化较早,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以美国为例,为了缓减上世纪70年代社保资金的缺乏,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了渐进式退休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退休年龄为67岁,提前退休年龄为62岁。其退休政策分三个层次:(1)提前退休,需满62岁,只能拿70%的退休金;(2)正常退休,若出生年份早于1937年(包括1937年),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若在1943年至1954年间出生,则退休年龄为66岁,若在1960年及以后出生,退休年龄为67岁,以上领取全额退休金;(3)延迟退休,具有自愿性而非强制性,选择延迟退休的人可以获得奖励性的收益。如果选择在70岁以后退休,将会拿到132%的退休金。这种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励及促进了美国劳动者延迟退休。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其在上世纪7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为55岁,到80年代被延长至60岁,至1997年,约90%的日本企业采用了60岁退休年龄制度。自2004年2013年,日本阶段性地推迟退休年龄至64岁。在2013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修订后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该法规定企业有义务继续雇用面临退休但是仍有工作意愿的65岁以下的员工,至此,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
综上并结合其他国家制度的改革,得出下列的结论:大多数国家是在老龄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加重的养老金支出压力,对退休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延迟退休制度。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过渡时期,逐渐增加退休年龄,实现渐进式延迟退休。大多数国家选择把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左右,但有些国家男女会有差别,总体上趋于统一。通常这种退休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自愿原则由劳动者自主选择退休的年龄以及退休方式。并且在施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需要据本国国情,针对随之出现的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地修订法律法规,采取各项经济措施,以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利益。如日本针对企业承担的日益加重的额外劳务费,政府采取了给予企业一定资金补助的措施。
五、我国延迟退休制度设想
我国在制定延迟退休制度的时候,参考国外制度的同时,必须考虑本国国情。据调查,我国公民对延迟退休制度持反对态度的人较多。有些人认为,若延迟退休,老龄人口将挤占就业岗位,造成更加严重的就业难的情况。但放眼世界,延迟退休已成大势所趋,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制度的修改来解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系统规范退休制度,进行专门立法
关于退休制度,我国没有统一性的规范,而是散布于各项法律条文中。主要涉及三部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和《公务员法》,其中的规定也较为简单。因为延迟退休属于退休制度中的探讨,为实行延迟退休制度,应当首先制定退休法,从原则到细则细致地进行规定劳动者享有的退休权益和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可命名为《退休法》。该法制定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退休权益以及退休后享有的各项权益,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立法目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退休权益、退休后的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救济机制等相关规定。同时《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应作相应修改,与《退休法》协调一致,使得延迟退休制度更有效地实行。
(二)退休年龄的设定及渐进式延迟
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了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该报告建议,延迟退休可分为“两步走”: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取消女干部与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并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从2018年开始,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对于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报告建议,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自2033年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比较国外制度,该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考虑到民众的反对意见比较大,需要放缓进程,逐步推行。有学者提出5年的预告期亦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可以以试点方式逐步扩大实行范围,直至在全国推行。据此,分为三部分的小步慢走:工人与干部的小步并轨;男女退休年龄的渐进延长并统一;施行范围的逐步推广。
(三)制定弹性延迟退休制度
我国人口和经济在的地域上都具有差异性,尤其在行业上,我国规范尚不完善,待遇差别比较大。弹性退休制度给予劳动者一定自主选择权,允许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方面具有选择性。在此情况下,弹性延迟退休的制度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参考美国弹性退休模式,可以采取“晚领奖励、早领惩罚”的措施。这样可以在前期减少各方矛盾,在后期实现退休年龄及退休方式的统一。
六、结语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延迟退休的资料,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析了老龄化给中国带来了两大主要问题,即抚养比的急剧增加以及养老金支出压力的不断加重,使得延迟退休成为必要。另外,通过对国际上延迟退休制度的分析,得出有益于我国制度制定的实践经验。由于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退休制度不健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逐步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康传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退休年龄关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8):3-20.
[3]于洪,钟和卿.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能力分析――来自三种模拟件的测算. 财经研究,2009, 35(9):26-35.
[4]张兴.提高法定退休退休年龄政策国际比较.中国劳动,2013(5):33-35.
[5]林嘉.退休年龄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6):5-24.
[6]张震.延迟退休立法研究.法商研究,2014(6):133-139.
[7]梁世园.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产业;老年消费;老年市场
[中图分类号]D669.6;F1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0-0066-05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逐渐呈下降趋势,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有报告指出我国于1999年就正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1]。据相关统计,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步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多数先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比发达国家相对来的迟缓一些[2],但却呈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老龄化趋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承受老龄化的负担能力偏低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未富先老”[3]、老龄化的时空不平衡等特点,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产生冲击,这无疑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面前,机遇犹存。人口老龄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使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老年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涉及到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行为特征等方面。研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推动老年市场及老年产业的发展。《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1]指出中国已处于老龄社会的初期,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加强对老年产业的关注与探究有助于完善与深入老年经济学学科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为进一步分析及振兴我国老年市场、开发老年产业提供思路与指导,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老年产业问题的研究进展
(一)有关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含义与其范围界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产业也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中国老龄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张文范(1997)[4]首次提出“老龄产业”这一概念,他指出老龄产业与老年产业的定义较为接近。自此,老年产业理论及现实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学界对老龄产业与老年产业区分的研究尚少。李建民(2001)[5]在对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这两个经济学分支学科进行比较时提出,老年人口比例若低于4%或处于年轻化状态,老龄化经济学就会因没有了研究对象而失去意义,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的经济特征、生存与生活状态等都是老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研究综述倾向于研究老年经济学关注的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学术界将研究的侧重点放在对老年产业的定义、所涉及的服务领域、当前老年产业发展的现状、影响老年产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快速发展老年产业对策上。老年产业的概念界定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张纯元(1997)[6]较早关注了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老年产业,指出为老年人口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即为老年产业,涉及到生产、经营与服务三个方面,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跨行业、部门的综合产业群。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通常社会化服务的程度高,向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也多种多样。因此,有学者在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老年产业就是由政府与民间自愿组织提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服务与产品,如协助家庭照顾老年人、为老年人接触社会提供基础设施、生产、开发、售卖老年群体的产品等(萧振禹、陶立群)[7]。针对消费群体的不同,应斌[8]对老年市场进行了界定与细分,并提出老年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而专门为他们设计、开发、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所有有关老年人物质需求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从第二、第三产业以及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张彦丽、王峰)[9];老年人不仅重视物质需求、医疗需求,对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有学者认为老年产业不仅应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医疗保健、福利设施,还应包括诸如休闲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教育等在内的现代老年产业;此外,田香兰[10]认为发展养老产业旨在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商品与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满足他们生活与文化层面的需求。
总体来看,老年产业以老年人为供给对象,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配置养老资源,以市场交易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导向,拉动经济发展(郭正模、魏宇菲)[11]。老年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并具有营利性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的总体,属于一种跨行业、涉及多种领域、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二)发展老年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1]用相关数据指出了当前及未来老年市场的无穷潜力与大力发展的必要性。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近25%;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在探讨发展老年产业的必要性方面也指出了其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老年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长期以来,老年人的商品、社会服务需求长期不能得到满足。充分发展老年产业,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可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路(丁煜)[12]。
其次,发展老年产业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时代呼唤(陈俊辉)[13]。老年产业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用而生,作为一项新兴的、有前途的行业,必将大有所为。发展老年产业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为家庭排忧解难,有利于缓解下岗、失业的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发展老年产业是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措施(邬沧萍)[14]。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市场针对老年群体供给不足逐渐显现,需高度重视“健康老龄化”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最后,发展老年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老年人收入的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老龄人口的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发展老年产业可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增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的进步(赵喜顺)[15];在刺激市场需求同时,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减轻和克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老龄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解决。
此外,也有学者从人本主义、市场导向视角探讨老年产业发展的“四大基础”,即社会基础、客观基础、物质基础与市场基础。其中老年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人口老龄化,客观基础为家庭功能的变化,物质基础为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市场基础为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及老年消费市场的潜在空间(陈木霖)[16]。
发展老年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产业结构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相适应。随着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发展老年产业不仅是这一群体的现实需求,更是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老年产业势在必行。
(三)对老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路径构建
众所周知,老年市场规模受人口的数量、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公共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市场最终取决于消费。纵观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高消费对国内GDP的拉动作用较强,经济发展需要以消费为启动力。
首先,老年产业的兴起源于老龄化及老年人对市场的需求,全方位关注老龄消费群体的需求情况,在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其购买力基础上研究老年人的消费模式有利于开拓老年用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培育主要途径有:第一,消费由生产提供,并通过市场来实现(萧振禹、陶立群)[7],因此应该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创造老年人消费环境,拉动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更好的培育老年消费市场(王立)[17]。老年市场的发展需要适应人口转变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根据老年人口群体的基本需求特点,挖掘老年市场潜力,突出“返老还童”的市场、请老年人设计商品等。第二,为老年人口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需建立老年机构护理设施和形成老年产品行业,如建立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老年住宅与养老服务设施;开发老年医疗保健产品、老年生活用品、老年玩具、老年服饰等,为进一步开发老年产业提供了思路(陈开梅)[18]。第三,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共同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形成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扶持优惠及配套政策。如有学者提出应以社区为主体,建设“上门服务合作社”、“养老院”、“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社”等(卢生芹)[19],通过建立养老超市、建立老年公寓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高秀艳)[20]。
其次,我国老年产业如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发展过程,它的兴起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既有客观的外在条件,也应有产业发展本身的内在动力。除了对市场消费需求敏锐的关注外,还应关注老年产业起步与发展中所涉及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内在机制的刺激。第一,政府在老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将老年产业发展纳入议事议程,宏观调控方面需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监管结合,如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来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支持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生产或服务型企业发展,积极组织并引导老年产业健康成长。针对如何发展老年产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措施及建议。如胡恩生[21]针对老年性产品和服务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错位,强调发挥政府在其发展中的指导、规划、建设的责任;陆杰华[22]认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正确引导老年人消费,培育老龄产业市场,积极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周环、王玲[23]对竞争性行业、非竞争性行业两种不同市场属性的老年产业作了分类研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对策措施,如政府应积极承担信息中介职能、严格整顿老年市场秩序、大力推动老年产品创新、切实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以及尽快调整老年产业结构;老年产业非竞争性领域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照顾等公共财政措施。第二,在老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单靠政府的作用难以实现老年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市场专业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还需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社会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模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针对老年人口在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微观层面的商家据此设计、开发、生产和经营产品以及提供形式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尹银[24]指出发展老年产业的指导思想为“以老人为本,兼带盈利”,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以及个人共同打造;宗学哲[25]提出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同时,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加大信贷政策倾斜力度。第三,从老年产业结构本身的发展来说,我国老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开始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房地产、金融、旅游等多元化领域,要想方设法增强老年产业的竞争力,建立老年产业评价机制。发展老年产业是进入老龄社会后的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在老年产业发展规模、市场环境、研发力度等方面推动其形成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陈敦贤(2002)[26]认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改善供给结构。杨燕绥、张弛[27]指出要在“扶持养老服务龙头组织、打造养老服务供给链条、培育老龄人口养老资产”方面进行创新。刘慧[28]构建符合我国老年产业的特点的老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法建立老年产业评价模型,并结合 AHP 法,对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析
我国对老年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经过二十多年的系统理论与实证探讨,国内对于老年消费市场与老年产业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成果数量逐步增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之间的关系、老年消费市场的细分、老年市场的潜力与特征、老年产业的界定与所涉及的基本领域、老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及老年市场的培育、未来老年产业发展体系的设想[29]等研究,成效凸显。这不仅对推动与完善老年产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富有实效性的对策建议将理论与实际二者辩证的结合起来,有了更多的落脚点[29]。与此同时,对老年产业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充实与深化。
首先,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如在对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含义与其范围界定方面,对产业这一概念的认同不够,对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定义稍显宽泛,尚未明确区分老年产业的性质是政府福利还是市场盈利?老年产业并非完全等同于产业经济学意义上“产业”是建立在产业结构、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基础上的产业分类的概念,作为一种综合非独立的产业,需细化老年产业涵盖的服务类别、区分老年产业与老年事业等。
其次,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描述性、概念性的实证研究占多数,需要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走向综合化。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理论界针对这一逐渐增长的消费大军,尝试探讨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而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定量研究老年产业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机理则尚未多见。
最后,研究手段与视角有待进一步创新。迄今为止,有关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产业的研究主要得到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的关注,尚未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足够重视,应注重借鉴相关学科进行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
三、研究前瞻与结语
本文在全面回顾与探讨我国老年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实际案例的同时提出未来老年产业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笔者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将对我国未来的消费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尤其要注重老年产业的发展。研究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关键是从学理与实践层面加深探究与认识,强化前瞻性的研究,注重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以下几个方面需深入研讨。
第一,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直接影响老年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老年消费经济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诚然,消费需求受需求的主体、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愿影响,学界需对老年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消费能力、观念、特点、消费心理及行为、影响老年消费因素、老年消费需求规律等经济问题进行专项细化研究,通过关注退休后老年人口的消费与储蓄的变化,分析老年人口消费结构的基本概况与主要特征,找出影响老年人口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影响提供老年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因素,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老年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培育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
第二,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老年产业相关定量研究的强化呼唤对老年市场进行大量数据信息搜集整理及挖掘运用,在正确认识我国具体国情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形成合理有效的老年社会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老年地产;市场需求;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5-0063-06
刘群红(1963-),女,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不动产经营管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周玮(1987-),女,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不动产经营管理。(江西南昌 330022)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人口老龄化下江西老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YJ38)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进入老龄社会的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发老年地产,并使之成为国家房地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揭示了老年地产的发展有助于缓解社会养老矛盾,解决老年人口居住问题,有利于优化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促进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老年人口急剧膨胀,各种养老矛盾及养老居住问题不断涌现。研究老年地产市场需求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龄化趋势下的老年地产市场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增长最快的国家,快速的老龄化进程带来了多种养老问题的挑战,但也创造了发展老龄产业的机遇,老年地产就是其中之一。老年地产不仅可以缓解养老居住矛盾,也可以刺激就业和消费,优化房地产业结构,因此,老年地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老龄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一)老龄化与老年地产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相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老年人口趋势预测也表明,2020年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阶段(见图1)。尽管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城乡住宅建设步伐,使得老龄人群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有所改善,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高速加快的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群开发的养老居住项目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老年居住矛盾日益尖锐。同时,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缺乏统筹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老年地产的统一定义。与老年地产相关的概念有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根据2008年《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老年住宅是供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住宅;老年公寓指是供老年人集中居住且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通过文献整理及分析,笔者认为老年地产是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由政府、房地产企业、机构或个人参与开发运营的专门供老年人养老居住的地产。老年地产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活居住需求为目标,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由于养老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政府会借助财政建设各种福利性老年住宅、老年福利中心等,但因财政资金有限,养老居住问题不能仅依靠政府解决,一些房地产企业、养老、保险和金融等机构甚至个人资金相继投入到商业性质老年地产项目的运作中,这些企业和机构等俨然成为老年地产市场除政府外重要的供给主体,各类商业性老年地产如老年公寓、老年住宅、老年社区、托老所等,亦成为老年地产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因此,本文认为:老年地产包括政府、房地产企业、各类机构参与兴办的不同性质的老年住宅、老年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
老年地产是针对老年人设计并提供各项生活服务,与养老模式社会化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属于一种旨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老龄产业,它有利于解决老年人基本养老住房问题,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作为房地产业的细分市场,老年地产业的关联效应能带动其他相关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样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我国老年地产业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区域发展不均衡,老年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却预示着未来老年地产的需求巨大,现阶段市场综合容量远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老年地产即将成为房地产业与老龄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方向。
(二)我国老年地产市场现状
我国老年地产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发展还不成熟: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探求自我发展的道路。自2000年起,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了总人口数量的7%,年龄中位数超过35岁,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造成了整个国家处于“未富先老”的状况下,即人口年龄的老化程度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医疗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经历了从相对年轻型的人口到老年型人口的转变。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增加,但人均GDP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居民的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并不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并且城乡消费差距也还十分明显。
如图1所示,200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滑,虽然这一趋势在2010年之后有所缓解,但是居民消费率一直处在50%以下的水平,这与钱纳里等人提出的标准结构中工业化中期阶段65%的居民消费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16674元,而农村居民仅为5908元。在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中,收入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城乡居民在消费观念、家庭年龄结构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使得落后的农村地区反而出现的更高的老龄化水平,并且我国城镇和农村的老龄化水平倒置情况还很严重,这对于居民的养老与城乡社会发展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那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城乡老龄化水平的不同是否会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莫迪利亚尼等人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根据这一假说,消费者会将一生的预期总收入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最优配置,以取得跨期效用最大化。
以该理论为基础,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探讨,力求得出老龄化与消费或储蓄之间的关系。Leff(1969)对1964年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作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然而,随后的Goldberger(1973)以及Ram(1982)则对leff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抚养比和储蓄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Modigliani and Cao(2004)采用我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研究结果认为老龄化是我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舒尔茨(2005)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52-1992年间的数据,利用动态面板回归的方法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认为老龄化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但其影响是很微弱的。国内学者方面,王金营、付秀彬(2006)对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引入标准消费人概念和变量,并证明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均有一定影响,并且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未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比率。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2008)利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对1989-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估计,考察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发现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是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于潇、孙猛(2012)通过对边际消费倾向的测算,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改变社会总体消费倾向来实现的,但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会对总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毛中根、孙武福、洪涛(2013)通过对1996-2010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测算,认为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则不显著。
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水平关系的研究至今并无定论,而在进行城乡老龄化与消费水平关系分析时,以住的文献也是假设同一省份或地区的城乡老龄化水平相同。但事实上,城乡老龄化水平并不相同,并且存在倒置现象。因此,本文分别对2000年至2012年的城镇和农村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重点考察城乡二元结构下,老龄化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怎样的影响,并从城乡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消费行为以及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上述结论。
城乡二元经济下老龄化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老龄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了2000年到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由于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且抽样数据的波动性很大,个别年份还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这严重影响整体数据的稳定性,因此笔者剔除了该地区的数据。
在这里,模型的建立相对简单,只考虑消费与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的关系,没有考虑财政支出、利率、城市化及各地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模型的重点在于研究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选取的数据包括城乡的老年及少年抚养比以及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和支出。数据处理上,为了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这两个变量相匹配,笔者将各地区城市及镇两个部分的老年及少年抚养比整理合并,得到城镇老年抚养比和城镇少年抚养比。该模型的居民收入与消费已扣除价格因素。
(二)计量模型设定
为体现城乡之间的差异,本文分别建立两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基于面板数据的特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表述为:
(1)
(2)
这里,式(1)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方程,式(2)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方程。其中,i表示经济区域,t表示时间,cons表示实际人均消费,old表示老年抚养比,young 表示少年抚养比,ln(income) 表示实际收入的对数值,对实际收入取对数的意义在于表示实际收入对实际消费支出的弹性,即衡量实际收入变化百分之一的情况下,实际消费量将会变化百分之几,从中也可以看出收入对城乡消费影响的差异。consit-1 和consit-2 表示滞后一期和两期的消费水平,用来衡量棘轮效应的大小,ε表示随机误差项。城镇和农村的方程构造和经济学意义相同。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参数的估计选择使用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的二阶段GMM估计方法。在文献中,一般将他们二人提出的二阶段GMM估计方法称为标准一阶差分GMM估计。本文利用STATA12进行具体估计。
(三)实证结果
2000-2012年城镇与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相同,老龄化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负相关,并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同时,老年抚养比增加1个百分点,收入会减少21.49元。而老龄化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关系不显著。少年抚养比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正向的影响,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中城镇少年抚养比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提高22.09元,农村少年抚养比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加15.11元。城乡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也很显著,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平均消费水平会增加27.78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平均消费水平会增长10.49元。此外,城镇和农村居民都会受到上一期和上两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上一期的影响更为显著,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
城乡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城镇居民的老年抚养比与消费水平负相关,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城镇居民退休之后,收入减少,老人们需要动用之前的储蓄来养老,并且老年人自身也往往比较节俭,这会减少他们对自身的消费支出。第二,城镇地区生活相对富足的老人们有很强的赠送动机。在我国,老人们的代际消费倾向较高,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消费比较克制,但是对后代则比较慷慨。尤其是在子女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上,老一辈的财富积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老年人们会自觉减少自己的消费,而主动将储蓄赠予后代。第三,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子化成为我国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局面,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18,其中城市为0.88,镇为1.15,农村为1.44,这与发达国家1.7的总和生育率相差很多。尤其对于城镇地区的老年来说,少子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今后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可以看作是居民为老年时老有所依所做的一种投资。但子女数量的减少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得不为预防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另一方面,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与城镇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关系仅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是由于一方面受传统的养老观念的影响,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会一部分地补偿老人退休之后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来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补偿消费心理比较强,一些年轻时没有体验和享受到的事物,他们希望可以在夕阳阶段得到补偿。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年消费水平的提高。
其次,与城镇不同,农村居民的老年抚养比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来源与城镇不同,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并且一些身体强健的老年还可以继续劳动。表2显示了2012年城镇和农村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农村地区有28.4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但是,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不再劳动,收入减少,消费也会随之减少。但另一方面,如表2所示,农村地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还要依靠家庭成员的供养,这也会增加其他家庭成员的支出。且家庭成员对老年人不同的赡养方式也会影响家庭的消费水平。同时,由于农村家庭规模相对更大,子女相对较多,这对老人的赡养也更为有利。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城市平均家庭规模为2.73人/户,这一指标,镇为3.09人/户,而农村则为3.19人/户。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的消费物资相对城市较为匮乏,尤其在医疗保健、老年文化娱乐等方面,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总之,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使得农村地区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的正负关系不明显。
再次,实证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城乡的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都呈正相关关系。这与之前多位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孩子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孩子数量的减少,加上预防性动机的增强,这些都会减少居民消费水平。结论中还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人均消费影响的绝数值并不相同,城镇是农村的近三倍,并且从实证结果也可以看出,城乡收入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另外,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会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棘轮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消费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老龄化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还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以及全社会的消费预期。在我国,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加大家庭养老支出。而目前,我国老龄化还表现为老龄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高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三大特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200万,这将是2012年的四倍以上。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以及行为能力大大下降,需要特殊的照顾,这更会增加年轻子女的家庭负担。子女对老人的赡养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老人的消费水平,但是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支出。同时,由于老龄化、高龄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城乡居民的预期寿命也在逐年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10年间增加了3.43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人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更加长远的打算。为了可以在退休之后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居民也会自觉增加储蓄,从而减少当期消费。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老龄化与消费水平的计量检验以及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同,城镇地区老龄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老抚养比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但农村地区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无显著关联性。
第二,城乡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
第三,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原因,并且城乡居民都会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笔者认为要在老龄化加深的条件下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应当首先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老年人口的收入。其中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亟待提高,并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城乡养老金的并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做法。
第二,应该促进城乡在基础公共服务上的均等化,这包括基础医疗保健、社区养老设施、老年文娱活动等方面,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一、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纪之交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虽然我国进入老龄化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瑞典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用了85年,法国用了115年,老年人口发展速度最快的日本用了2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与日本不相上下,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预计只需要27年。
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属于老龄型,内陆和西部偏于成年型;城市偏于老龄型,乡村偏于成年型。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五省市率先进入老龄化,而部分边远省市区在2000年之后10~20年时间才能进入老龄化。
(三)呈现高龄化趋势。预计到2025年世界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1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35%,而我国有2574.8万人,占总人数的1.76%。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四)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是同步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解决老年问题的难度。
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就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而这种模式单单依靠政府、企业、家庭是远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应该追寻一种家庭、企业、政府共建的多元化社会养老模式,以适应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分布不平均等特点。大连市开创的居家养老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二、大连市居家养老新模式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双职工家庭往往无暇顾及老人,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快了我国家庭规模缩小的进程,“421”家庭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使得家庭中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相对增多,可提供照顾老人的成员减少,这必将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以来,养老机构的建设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养老机构床位数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对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老人要选择养老院基本上不成问题。但对于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除了政府能为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建设一批活动设施以外,高龄老人和卧床需要照顾的老人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这也是国际上共同存在的问题。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创办了“家庭养老院”,构建了一种花钱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家庭养老院”的概念。“家庭养老院”是指老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由街道和社区选派护理员对其照顾服务,并由街道统一组织管理的网络型居家养老方式,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家庭养老院”建立前期,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对辖区的老年人状况和养老服务资源进行了调查。辖区内共有2787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412人,占区内总人口的12.2%,在这些老年人中,希望进入养老机构的仅占一少部分,一些特别需要照顾的老人很难得到照顾。对养老服务资源的大概了解有以下:一是社区有260多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劳动能力的大龄失业女工,可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最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这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都有固定的住所,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养老服务;三是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为老年福利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为老年人解决医疗保障;五是社区干部有较高的积极性。在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后,民政部门对养老服务方式、管理体系、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等做出详细的计划,初步确定了一种适合民情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即“家庭养老院”。
(二)“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筹集资金保障。“家庭养老院”成立时,街道即时成立了“慈善会”,该慈善会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团法人,实行会员制,会员由驻街单位和个人组成,会员每年向慈善会缴纳会费,为家庭养老院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之后,区政府通过多方筹措,筹集200多万元奖金,启动了全区的“家庭养老院”。其次是选择养护对象。养护对象的选择分为三种:一是无固定经济来源、无子女供养和生活无依靠的“三无”老人;二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的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特困老年家庭;三是子女不在身边,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的老年家庭。再次是选择养护员。选择养护员的基本条件是:社区成员,身体健康,离老人居所较近,便于照顾老人,有一定责任心与爱心。其四是对养护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心理特征、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急救知识、家政服务、与老年人的交流技巧等。使养护员具备基本养老护理知识并持证上岗。其五是制定规章制度,使家庭养老院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制定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养护员工作守则及服务承诺,规定老人与养护员必须签订服务协议书,建立《帮扶日记》、《家庭收支明细账》和《老人健康档案》。
(三)“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效果
1、探索出了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无力花巨资兴建大量的机构养老院,并且大部分老人都无法承受高额的入住费用。而发展“家庭养老院”则可以利用老人现有的住房条件,减少新建养老设施的费用,比较经济。目前,“家庭养老院”的费用支出主要是养护员的生活补贴,标准是平均每人每月300元。其中,“三无”和孤寡老人的护理费用由慈善会解决,其他家庭由老人自己解决。与进入机构养老院平均每人550元的费用相比,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养老模式。
2、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老年福利服务,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效益双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当大连市成立家庭养老院时,在大连投资的“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过考察,决定把用于宣传和开业庆典用的30万元人民币,资助100个家庭养老院,同时建立了“首创安泰关爱天使”义务服务队,为100户老年家庭服务。在其带动下,“海宴堂公司”、“蒙牛乳业”等相继资助“家庭养老院”10多万元,为启动和支持“家庭养老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借助“家庭养老院”也对这些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3、解决了现阶段中低收入老人家庭的社会养老问题。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需求越来越多。而现阶段养老机构数量有限且门槛过高,大多数老人退休收入较低,不能进入机构养老。即使部分老人有能力进入养老机构养老,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这些老人都期望能得到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既不离开社区,又能得到和入住机构养老同样的生活照料。“家庭式养老院”满足了这些老人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4、为大龄下岗女工提供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大龄下岗女工是再就业的弱势群体,生活负担较重,迫切需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家庭养老院”的兴起和发展,对养护员的需求势必越来越多,从而为大龄女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5、转变了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延续和拓展。家庭养老有效地解决了“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及“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实现了“无儿也能养老”,“儿女不在身边也能养老”这个社会问题。这就有利于转变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实现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社区形成尊老、敬老、护老的社会风气。养护员一般家住在老人附近,有的就在楼上楼下,彼此了解,随叫随到,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有利于周到细致地照顾老人。并且通过养护员的行为影响其家人,进而带动整个社区成员做到尊老、敬老、护老,有利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完善“家庭养老院”对策建议。“家庭养老院”模式从建立至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仍需要进行一系列完善。
1、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应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由于国家财力的制约,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创办“家庭养老院”既解了政府之忧,又消除了老年人之忧,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但就民权创办“家庭养老院”短短几个月的实践来看,这项事业的发展主要借助社会的力量。这在严格限制供养对象,支付养护员较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下去。但从“家庭养老院”这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家庭养老院”规模的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对养护人员的培训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都会凸现出来。这需要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财政与经济援助。具体措施为:一是市政府、区政府应在当地财政支出中列出一笔养老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社区“家庭养老院”的运营。二是各级政府可以用购买养护员岗位的方式,在支持“家庭养老院”发展的同时,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每年由市民政部门发行一次专门为老年人养老筹集资金的“即开型”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支援低收入老人的养老费用。
2、加强对养护员的培训,扩大养护员队伍。目前,民权街道“家庭养老院”养护员大多是来自社区的大龄下岗女工。从长远来看,当这些下岗女工达到法定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享受养老保险金待遇后,她们不一定还愿意接受月薪300元的养护员职业;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下岗失业问题得到缓解,也不会再有大量下岗女工来承担养护员的工作。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必将面临养护员的后续来源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未雨绸缪,在市属相关院校增设社区服务的养老护理专业,扩大招生数量,为社会培养热心为养老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促进院校与社区进行合作,在社区开设短期培训班,扩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她们的养护员水平,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养护员的发展。